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五大施

 《增壹阿含經》卷20:
長者報言:「何者是五大施?」目連報言:「一者不得殺生,此名為大施,長者!當盡形壽修行之。二者不盜,名為大施,當盡形壽修行。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當盡形壽而修行之。是謂,長者!有此五大施,當念修行。」是時,跋提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歡喜,而作是念:「釋迦文佛所說甚妙,今所演說者,乃不用寶物,如我今日不堪殺生,此可得奉行。又我家中饒財多寶,終不偷盜,此亦是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終不婬他,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語之人,何況自當妄語,此亦是我之所行。如今日意不念酒,何況自嘗,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此五施者我能奉行。」
《大莊嚴論經》卷8:
爾時世尊往到其家,語首羅言:「汝今應修五大施。」首羅聞已心大愁惱,作是思惟:「我尚不能修於小施,云何語我作五大施?如來法中豈無餘法?諸弟子等教我布施,世尊今者亦教布施。」作是念已,白佛言:「世尊!微細小施尚不能作,況當五大施乎?」佛告長者:「不殺名為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如是等名為五大施。」聞是語已心大歡喜,作是思惟:「如此五事不損毫釐得大施名,何為不作?」作是念已,於世尊所深生歡喜信敬之心,而作是言:「佛是調御丈夫,此實不虛,自非世尊誰當能解作如是說?誰不敬從無敢違者?」
《大莊嚴論經》卷15:
復名五大施,亦是五無畏。
《眾經撰雜譬喻》卷1:
佛方便種種說法,語長者言:「汝能行五大施不?」長者白佛:「我小施猶尚不能,況復大施!」長者白佛:「云何五大施?」佛言:「五大施者,不得殺生,汝能作不?」長者思惟:「不殺生者,乃不用我財物又無所損。」即白佛言:「我能!」以是次第為說,乃至不飲酒,皆言:「能作!」於是佛即為長者種種說法五戒義:「若能持此五戒,便為作五大施竟。」即大歡喜,欲以一張不好㲲施佛,即入庫求,無不好者,便以一張而奉施佛。庫中餘㲲盡相隨來,至於佛前。佛知長者施心不定,語長者言:「天帝釋與阿修羅共鬪,心不定故三返不如,後以定心故大破阿修羅軍。」長者聞已,知佛大聖深知人意,信心清淨,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明日魔知其心,即化作佛欲來壞之,而至其家,長者以未得他心智故,不知是魔歡喜迎之,善來將入座。魔佛語長者言:「我昨日所說者,盡非是佛語,汝速捨之!」長者聞此語已,甚大怪之:「形雖是佛而所說者非,如師子皮被驢,雖形似獅子而心是驢。」長者不信,魔知其心正,還復其身言:「我故來試汝,而汝心不可轉。」是故經言:「見諦之人尚不信佛語,何況餘道?以深察理故。」是故佛弟子要解深理,魔說佛說悉皆能知。是故義不可不學,施不可不修。」
《出曜經》卷12〈11 信品〉: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夫人布施獲五大功德。」長者白佛:「云何布施得五大功德?」
1.佛告長者:「第一施者謂不殺生,是謂長者第一施也。若有眾生,持不殺戒,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一施也。」長者自念:「夫人殺生皆由貧賤,吾今家內饒財多寶所欲自恣,何為當復殺生?此語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敢犯殺。」
2.佛復告長者:「不犯不與取。若有眾生持不與取戒,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二大施。」長者自念:「竊盜人物者皆由貧賤,吾今家內,象馬七珍金銀雜寶、車𤦲馬瑙珊瑚琥珀,充滿庫藏,何為盜竊人物?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盜戒。」佛復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盜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二施也。」
3.佛復告長者:「不得婬妷犯他妻女,若有眾生持不婬戒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三大施。」長者自念:「已無妻者則犯婬妷,吾今家內婇女營從動有萬數,意欲幸納意猶不遍,況當犯他妻女?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婬妷。」佛復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婬妷,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三大施也。」
4.佛復告長者:「不得妄語,是謂大施。」長者自念:「夫人處世所以妄語者,以其貧賤不能自存,是以虛稱詐逸詭調為業故妄語耳。吾今家內積財無數居一億里,豈當妄語耶?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妄語。」佛告長者:「不犯妄語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四大施。」
5.佛復告長者:「不得飲酒,是謂第五大施。」長者自念:「夫人飲酒三十六失,亡國破家莫不由酒。若我飲酒客來煩閙,又損我酒加致鬪亂。斯言善矣,當奉佛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形壽不犯酒失。」佛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酒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五大施。」
《佛說五大施經》卷1:
佛告諸苾芻言:「有五種大施,今為汝說。何等為五?所謂:一、不殺生,是為大施;二、不偷盜;三、不邪染;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是為大施。「以何義故,持不殺行而名大施?謂不殺故,能與無量有情施其無畏。以無畏故,無怨、無憎、無害。由彼無量有情得無畏已,無怨憎害已,乃於天上、人間得安隱樂。是故不殺名為大施。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
《優婆塞戒經》卷6〈22 五戒品〉: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
《大智度論》卷13:
復次,若有人受戒,心生:「從今日不殺一切眾生。」是於無量眾生中,已以所愛重物施與,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如佛說:「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殺生,是為最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亦復如是。」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兵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