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不離於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
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
臥,不離於(受、想、行)識。
3.斑色鳥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4.嗟蘭那鳥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答言:曾見,世尊!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
5.畫師、畫師弟子
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6.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
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不如實知)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
7.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
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8.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
有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如實知受…。想…。行…。(如實知)識,識集,識
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不樂著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等解脫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9.結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若趨,若住,若坐,若臥
[經文]
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論說] 1.愚夫異生於有漏事,有四憙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一、於人身憙足,二、於欲界天身喜足,三、於生梵世喜足,四、於到邊際有頂喜足。愚夫於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T30,782a
[譯]愚夫異生(bālapṛthagjana),對於四聖諦愚昧的凡夫,是不同於聖者的有生命之類,又因為受五趣別異之果報,因為起變異而生邪見等,所以稱為異生。對於隨順增上煩惱的事情,或是與煩惱同生同滅,互相增益的事情。若是擁有四種喜悅與知足,應當知道較多的部分是諸外道(tīrthika)。哪四種?一、對於人身有喜悅與知足,二、對於欲界天身有喜悅與知足,三、對於生在梵世(brahmaloka),梵天所支配之世界有喜悅與知足,四、對於到邊際三有之頂(bhavāgra)的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有喜悅與知足。愚昧的凡夫對於彼四處,隨順這次第,分別說為趨向,因為人有許多事業,常需奔走。說為住,因為欲界天已停息種種事業,所以如立住。說為坐,因為梵天是禪定之處,所以如坐。說為臥,因為有頂天最寂靜,所以如臥。
2.復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當知於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應知此中趨有二種:一於後有,二於未來所求境界。
[譯]又,所有的愚夫貪愛所活動的道路,有五種。第一,貪愛活動於後有(punar- bhava),後世之身心。第二,貪愛活動於未來所追求的境界。第三,貪愛活動於將要得到的現前境界。第四,貪愛活動於已得到的所擁有境界。第五,貪愛活動於現前受用境界。應當知道在這五種,如同其次第,可分別配為初二名趨,第三名住,第四名坐,後一名臥。應知在這裡,趨有二種,對於後有,及對於未來所求境界。
3.復有四種愛所行路。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於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此是發業愛所行路,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
[譯]又,有四種貪愛所活動的道路。第一,以意業希求所未得的境界。第二,以身業或語業,將要得到的現前境界。第三,已獲得所有的境界。第四者,於所得正受用境界中,隨其所想要,若是要轉賣,若是自受用。這四種是能發動三業的愛所活動的道路。若是追求境界,或是再追求諸有。應當知道對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分別配為初名趨,第二名住,第三名坐,第四名臥。
4.如說趨等,於餘所說諸有漏事所有憙足、愛所行路,憙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譯]如同說趨等四種差別,同樣的在上面所說的諸有漏事中的所有四種憙足、五種與四種愛所行路,如其次第,分別配為憙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應當知道也是如此。II. 觀察於心
[經文]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解說] tasmāt iha bhikkhave, bhikkhunā abhikkhaṇaṃ sakaṃ cittaṃ paccavekkhitabbaṃ. S.22.100因此,諸比丘!比丘應當常常觀察自己的心。
dīgharattam idaṃ cittaṃ saṃkiliṭṭhaṃ rāgena dosena mohenāti. S.22.100長久以來,這個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
cittasaṃkilesā bhikkhave, sattā saṃkilissanti. cittavodānā sattā visujjhanti S.22.100諸比丘!因為心染污,所以眾生染污,因為心清淨,所以眾生清淨。
[論說] 1.復有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T30,782b
1.1.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雜染差別者,謂由貪、瞋、癡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
1.2.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譯]遊行在貪愛所活動的道路,其果報的相貌有二種差別,一種是心差別,另一種是身差別。什麼是心差別?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品類差別,另一種是雜染差別。什麼是品類差別?謂由於各自的體性,所依的身心,所緣的境界,幫助心生起的心所。什麼是雜染差別?謂由貪、瞋、慢、無明、見、疑等六種根本煩惱(mūla-kleśa)及二十種隨煩惱(upakleśa),隨根本煩惱而起之煩惱。什麼是身差別?也有二種,第一,是欲界五趣,因為有種種身體的差別。第二,是色界,因為只有一種身體的差別。應當知道在這裡,內心的所有雜染差別,能成為二種身差別的原因。為了斷除彼內心的雜染,諸修行者應該以無顛倒、反覆地作意,精勤修習止觀。
2.復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謂若於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於此差別者,謂於善趣、惡趣所有差別。由此差別者,謂由貪、瞋、癡所染污心令彼差別。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如此差別者,謂於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憙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譯]復由於四種因的差別,令果有差別,哪四種?若於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什麼是在此果報的差別?就是在善趣、惡趣的所有差別。什麼是由此煩惱,令果有差別?因為心被貪、瞋、癡所染污,造成彼果有差別。什麼是即此差別?就是五蘊的諸行所攝受的身,有種種差別。什麼是如此差別?就是對於諸行流轉的集與滅,諸行的味是雜染,諸行的患是清淨因緣,諸行的離是清淨體,不能如實知道,所以生起憙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