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五九)生滅;S.
22. 5. Samādhi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此)識,此識集,此識滅。
3.云何集?云何滅?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4.如是
比丘!如是色集、色滅,是為色集,色滅。如是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是為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
5.結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集、滅
[經文]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論說]
1.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由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T30,778c
[解]什麼是諸行流轉智?簡略地說,由於三種因緣集起的緣故,所以五蘊等一切行集起,對於此有故彼有的正確的智慧。哪三種因緣?憙集起的緣故,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受等集;名色集起的緣故,識集起。什麼是諸行還滅智?這三種因緣滅盡的緣故,三種有為滅盡。
2.問:諸蘊集為是一為有異耶?設爾何失?若是一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憙集故,有色集;觸集故,有三蘊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若有異者,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此愛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皆是苦因、苦根本、苦道路、苦由緒、苦能作、苦生、苦緣、苦有、苦集,及苦等起。
1)答:應作是說:有別緣故,諸蘊集是一;有別緣故,諸蘊集有異。謂依遠因故,諸蘊集是一。依近因故,諸蘊集有異。如依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2)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異: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煩惱集。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苦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業集。此經中說業名色故。如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知亦爾。
3)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異: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積集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受用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守護時。
4)復次,此中別說三時有異: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將和合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正和合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不別離時。
5)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異: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中有。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本有。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生有。
6)復次,喜集故有色集者,說名緣色。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名緣名。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名色緣名。
7)復次,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世尊說憙集故有色集。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故世尊說觸集故有三蘊集。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世尊說名色集故有識集。
[解]問:五蘊集起是同一?還是有不同?假設這樣一異有何過失?若是相同一個的話,契經所說的經文,應當如何解說?譬如說: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若是有不同的話,施設論說的內容,又如何說的通?譬如說:這愛,若是過去、若是未來、若是現在,都是苦的因、苦的根本、苦的道路、苦的來由、能創造苦、苦的生、苦的緣、苦的有、苦的集,及苦等起。
1)答:應該這樣說:因為有各別的緣,五蘊的集起是同一。因為有別的緣,五蘊的集起有不同。如何說?因為依照久遠的因,五蘊的集起是同一。因為依照最近的因,蘊的集起有不同。這樣依照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2)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的不同。哪三種?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什麼是煩惱集?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苦集?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業集?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這經中說業就是名色的緣故。如是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當知道也是如此。
3)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不同。哪三種?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什麼是積集時?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受用時?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守護時?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4)復次,這裡各別說:三時有不同。哪三時?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什麼是將和合時?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正和合時?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不別離時?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5)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的不同。哪三種?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什麼是中有?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本有?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生有?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6)復次,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說名緣色。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說名緣名。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說名色緣名。
7)復次,因為貪愛、希求未來種種有的身分自體,所以世尊說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因為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所以世尊說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因為識依照名色,增長、廣大,所以世尊說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3.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於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厭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餘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餘因方得生起。
[解]五蘊等一切行的因,簡略地說有二種,共同的因與不共同的因。什麼是共同的因?因為喜樂五蘊,熏成種子,以此喜種子為五蘊生起之前的原因。由於喜樂各式各樣的出生地方,所以對於五蘊的厭離,形成障礙,滋潤各自生命的本體。受生的時候也有其他煩惱為因,為何只說喜耶?因為將要出生在所想要出生的地方的時候,雖然也有其他眾多煩惱為因,但是對出生的地方生起歡喜,才能出生在那裡,若是對於彼將出生的地方,生起厭逆想的人,就不能生於彼處。前面說喜是色集,觸為受集,名色為識集,為何這裡說喜為因生起五蘊?喜為合理因,能普遍地生起將來五蘊。什麼是喜為色集?又,因為色只要有過去生的喜為因,就能生起,而且生起之後,不需要觀待其他的原因,流轉不息。其他則不同,受想行蘊,更需要藉著觸,才能生起;識蘊,要藉著名色,方得生起故。什麼是不共因?就是隨順苦、樂、非苦樂觸,對望於受想行等所有一切心所法。識生起的因緣,是名色。名,就是無間滅意及同時生起的三蘊,共有四蘊,此為六識生起的等無間緣。色,就是五根、五塵等十種色,五根為增上緣,五境為所緣緣。因此以名色對望於六種識。受想行蘊與識蘊都是從過去因而生起,為何又復要說觸及名色為因?因為彼四蘊,雖然從過去因所生起,各別觀待其他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方得生起,而且這些緣是剎那剎那轉變不同。
[參考]
cs.609 四念處集、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1.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2.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3.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4.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I.總說經義
[經文]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論說]又瑜伽師,了知身等因緣生已,復於三世身等諸法,住無常觀;由住如是無常觀故,於諸後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又現法中,於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於所。又於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於過去世,當知安住滅法隨觀;於現在世,生已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滅法隨觀。T30,859b
[解]又瑜伽師明了、知道身受心法,是因緣所生之後,進一步,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身等諸法,令心安住於無常觀。由於安住這樣的無常觀,所以對於種種後有,始終不會依止於後有愛,而安住。又現在的生命中,對於一切五蘊行,若是自己、若是自己以外,都不會執取為我及我所。如何觀三世?對於未來,應當知道安住於集法隨觀。對於過去世,當知安住於滅法隨觀。對於現在世,因為生起以後,無有間斷,耗盡、滅失的現象,所以應當知道安住於集、滅法隨觀。
II.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經文]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論說]由彼最初,於身等法觀緣生性,悟入無常;悟入如是無常性已,於諸愛見雜染等處,多修習住,淨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圓滿,由此為依,能隨獲得究竟漏盡。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謂善不善,若雜染品,若清淨品。當知此中諸雜染品,皆用非理作意為集;諸清淨品,皆用如理作意為集。如是一切,總略說名作意為集。T30,859b
[解]由於彼瑜伽師,最初對於身等法,觀察是因緣所生的體性,能悟入無常。悟入這樣無常的體性之後,對於後有是愛雜染的處所;對於一切行執為我我所,是見雜染的處所;對於三世身等法,是觀察無常苦無我的處所,反覆地修習無常而安住,淨化、治理其心,捨離愛、見煩惱,這樣作意方得圓滿,由此作意為依止,能隨順此作意,獲得究竟漏盡。又一切法,以要言之,就是善與不善,若是雜染品就是不善。若是清淨品,就是善。應當知道這裡的種種雜染的品類,都是用不合道理的作意而集起。若是種種清淨的品類,都是用合於道理的作意而集起。如是一切法,整體而略說,以作意而集起。
III.隨身觀
[經文]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論說]云何於身觀集法住?謂觀此身從過去世及諸飲食,現在而生。云何於身觀滅法住?謂觀此身於當來世是死滅法。云何於身觀集、滅法住?謂觀此身於現在世由飲食緣增長、久住,必當破壞。於有身者,謂於此身善住其念於真如身。或唯出世間智者,謂由於內奢摩他道。或唯出世間見者,謂由毘缽舍那道。或唯憶念者,謂由此後所得出世間道。云何於身無所依住?謂依諸定修習念住,即於彼定無有愛味,乃至無有住著。何於世間無所取執?謂於四顛倒已永斷滅,永斷滅故,於彼身等終不執取淨樂我常。T30,686b
[解]什麼是於身觀集法住?就是觀察這個身體,是從過去世的喜愛及現在的種種飲食才能生存。什麼是於身觀滅法住?就是觀察這個身體,在未來世是屬於死亡、滅盡。什麼是於身觀集、滅法住?就是觀察這個身體,在現在世,由於飲食的關係,能夠增長、久時間的停住,將來必定會破壞。什麼是於有身?就是對於這個身體,能善巧地安住其心念,觀察身是無常、苦、無我。什麼是或唯出世間智?就是由於內心的奢摩他道。什麼是或唯出世間見?就是由於毘缽舍那道。什麼是或唯憶念?就是由此止觀之後,所得出世間道。什麼是於身無所依住?就是依照種種定,修習四念住,就能對於彼所得的定,不會有貪愛、味著,乃至不會有住著。什麼是於世間無所取執?就是對於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已經永遠地斷滅,永遠斷除、滅盡故,所以對於彼身等,終究不會執取為身淨、受樂、心我、法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