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三昧、正受

雜阿含883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禪:有禪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1.問:何故名三摩地?三摩地是何義耶?
答:由三緣故名三摩地,一、平等故。二、攝持故。三、相似相續故。
1)平等故者,謂無始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令心心所偏曲而轉。由此定力,令心心所於境正直、平等而轉,故名三摩地。
2)攝持故者,謂無始來,心心所法於境馳散。由此定力,方便攝持,令住一境,故名三摩地。
3)相似相續故者,謂無始來,心心所法善染無記異類相續。由此定力,前後一類唯善相續,故名三摩地。
2.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住一境故,相續住故,正審慮故。
3.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能持身令平等故,攝諸善法令不散故,能令善心平等轉故。
4.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於所緣恒不捨故,任持種種勝善法故,令奢摩他、毘鉢舍那住一所緣平等轉故。
5.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何故名三摩地?攝持多種善心心所,令於一境平等相續,故名等持。
6.復作是說:能持平等,故名等持。如能持嬰兒故名持嬰兒者,能持水故名持水者,能持枰故名持枰者。此亦如是,能持種種勝平等法,故名等持。
7.大德說曰:即此等持亦名等至。此復多種,謂善法等至、不善法等至、無記法等至,九次第等至,兩兩交會亦名等至。
8.於此義中,唯說能持善心心所,令其相續平等而轉,故名等持。不善、無記等,非此所說。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一
1.三等持者:一空,二無願,三無相。
2.此三皆以心所法中三摩地為性,通有漏、無漏。此中,唯說無漏解脫門故。
3.若空、無我二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空三摩地。
若無常、苦,因、集、生、緣。道、如、行、出,十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無願三摩地。
若滅、靜、妙、離四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無相三摩地。
4.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5.問:何故名等持?答;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故名等持。廣說此三如餘處辯。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二
1.問:等持、等至有何差別?
答:有說:等持一物為體,等至五蘊為體。
2.有說: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續。
3.有說: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
4.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
由此應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
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
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
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五
1.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乃至廣說出有五種。一地、二行相、三所緣、四異類心、五剎那。此中,但依二出作論,謂地、所緣。
2.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設從所緣出彼等持耶?
答:應作四句。
2.1)有從等持出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此中,所緣以相聲說。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色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等持出非所緣。問:第二靜慮亦是等持,何故言出?答:以地別故,是故前說,依二出作論,謂地、所緣。
2.2)有從所緣出非等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思惟餘相。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受蘊初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所緣出非等持。
2.3)有從等持出亦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入第二靜慮。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受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等持出亦所緣。
2.4)有非從等持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緣色蘊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緣餘蘊亦爾。如蘊、非蘊,亦爾。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
3.復有別義,若從等持出彼行相耶?
答:應作四句。
3.1)有從等持出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復以此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無常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3.2)有從行相出非等持,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作餘行相。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初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3.3)有從等持出亦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以餘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3.4)有非從等持出亦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無常行相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餘行相亦爾。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
4.復有別義,若從行相出彼所緣耶?
答:應作四句。
4.1)有從行相出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彼不捨此相,復作餘行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色蘊苦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4.2)有從所緣出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即以此行相復思惟餘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受蘊無常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4.3)有從行相出亦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復以餘行相思惟餘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受蘊苦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4.4)有非從行相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住經多時,如緣色蘊無常行相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如蘊非蘊亦爾。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三
應知此中有二種三摩地,一、染污,二、不染污。
染污者,名三摩地,亦名散亂。不染污者,名三摩地,不名散亂。故三摩地有十二句。
一、有三摩地,一所緣是散亂。
二、有三摩地,一所緣非散亂。
三、有三摩地,一行相是散亂。
四、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
五、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是散亂。
六、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非散亂。
七、有三摩地,多所緣是散亂。
八、有三摩地,多所緣非散亂。
九、有三摩地,多行相是散亂。
十、有三摩地,多行相非散亂。
十一、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是散亂。
十二、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非散亂。

1.有三摩地,一所緣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隨於一物,思惟不淨,修未純熟。
復即於此或觀青瘀,或觀膖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異赤,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骨鎖。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2.有三摩地,一所緣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隨於一物,思惟不淨,修已純熟。
復即於此,或觀青瘀,廣說乃至,或觀骨鎖。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3.有三摩地,一行相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非常,修未純熟。
復即由此,或觀增減,或觀暫時,或觀轉變,或觀磨滅。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4.有三摩地,一行相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非常,修已純熟。
復即由此,或觀增減,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5.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色非常,修未純熟。
復即於此、由此,或觀增減,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6.有三摩地,一所緣、一行相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色非常,修已純熟。
復即於此、由此,或觀增減,廣說乃至,或觀磨滅。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7.有三摩地,多所緣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於身住循身觀,修未純熟。
復於受住循受觀,於心住循心觀,於法住循法觀。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8.有三摩地,多所緣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於身住循身觀,修已純熟。
復於受住循受觀,乃至於法住循法觀。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9.有三摩地,多行相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非常,修未純熟。
復或觀苦,或觀空,或觀非我。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10.有三摩地,多行相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非常,修已純熟。
復或觀苦,或觀空,或觀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
11.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是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身是非常,修未純熟。
復觀受是苦,心是空,法是非我。其心散亂,流蕩不住,不專一境。
由此因緣,前定退失,後定不進。
12.有三摩地,多所緣、多行相非散亂者
如有一類,思惟身是非常,修已純熟。
復觀受是苦,心是空,法是非我。心不散亂,不流、不蕩,安住守一。
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