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上課概論-27(ZA256)

 

第二十七講

天隨念

聖弟子這樣回憶:欲界六天的德行-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種天因為具備清淨的信心,在人間命終升彼諸天,我也具備這樣的清淨信心,在人間命終,升彼諸天。這六種天因為具備戒、施、聞、慧,在人間命終升彼諸天;我也具備這樣的戒、施、聞、慧在人間命終升彼諸天。



天隨念主要是憶念自己的德行。天人為什麼如今會在天上?因為他們的德行 信、戒、施、聞、慧,這是因。這些德行中沒有四禪八定,如果有四禪,可到色界天。有四無色定,可到無色界天。這裡是指欲界六天。為什麼可以往生到欲界天?欲界六天主要偏重在戒(欲主要是靠戒)跟佈施,因為戒跟佈施這兩項具足的話,可隨自己的願往生到想要的某一欲界天。

在《阿含經》主要講的是對佛陀/如來有信心,相信如來是一位已經開悟的人。這個信心是建立在如來身上。所謂的信心是指說很堅固、不動搖,才叫信心。第一個是對如來,第二個 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一樣很堅固難動,第三個是對四聖諦了解很透徹不動搖,第四個是對業跟果,即是做善業有善報、做惡業有惡報,對這個道理你認同也堅信。我們發現有些人在面對命終或是很大疾病的時候,過去所信仰的某些東西就動搖。可以看出來所謂信心,就是對於你所了解的那個道理是不是能夠堅持/難動?還是等遇到有難的時候,就改變?"遇到問題跟難度的時候,你會不會改變"就可以看出來你的信心程度。

有一案例:某居士去找某法師,欲改變其命運,某法師勸其停止殺生業營生,於是他便改做其他行業,但是一改,經濟馬上下跌。沒啥收入,家庭開銷、供養父母都成問題,這就出現考驗!還要不要堅持下去?還是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如果認為佛教講的殺生的行為有不好的果報,如果相信因果觀念,能不能堅持?他就這樣撐三年,到了第四年、第五年經濟才慢慢有點轉好。

在家眾主要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跟不喝酒。

主要是聽聞佛法,但是在論書的解釋是包括聽聞之後,要能夠憶持、記住,因為古代沒有經書不方便。例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句經文,要記住,因為記不住,就沒辦法觀察。佛教常云:受持、受持…受 就是說從師父或法師那裏聽某個道理,你接受,但是要記住,記不住就沒辦法領納在心。背起來之後,可以在打坐之後或是一個人靜思時,回憶() 然後思維、觀察(觀察)。例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句經文是什麼意思?一切有為法是什麼?為什麼有為法像夢、像泡影一樣呢?一次又一次觀察、思維, 就會知道(了達)喔!原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意思,是叫你觀察身心的狀況,我以為這個身體是常的,是一件令我快樂的事情,原來不是。佛陀講的一切有為法真的是如夢幻泡影,這時候才知道。所以聽聞佛法後面還有很多步驟,後面還有持、觀察、了達等步驟。如果只到聽聞,智慧不會深刻,止停在淺層,好像懂,但是問是什麼意思?不懂!會不會用?因為沒有細膩的觀察,不會用。

佈施在第25講有說過,四種佈施為1. 解脫施:為了解脫生死輪迴而佈施,或是我佈施的時候一點染著也沒有。2. 親手施/常自手施:自己親手佈施。3. 樂於佈施:在佈施之前、佈施的時候與佈施之後皆不後悔。不因受施者的品行、長相、戒臘等不夠好而悔施。4. 平等施:不因為佈施對相的長相、戒臘、品行等而區分佈施的多寡,而是平均地佈施。

這慧主要是了解四聖諦(苦集滅道-四種聖人才知道的道理)的智慧。-知道生命的本質就是苦。-苦的原因來自於無明、貪愛;源頭為愛、貪著自己的生命體。-苦跟集滅掉的狀況。- 怎麼樣將苦集滅這三個完成之法;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這三項要完成必須靠道,道就是八正道,應修。

以上是升天的五個條件,假如在往生之前,還沒有條件往生淨土或不想求生淨土。確認自己具足這些條件,往生天界是可以期待的。可以說我想要到兜率天,隨你所願。經文這麼講:在家人五戒具足的話,即隨願升天。所以在佛教的觀念,未來往生的地方,是可以自己決定。有兩項因素,一是願、一是業。如果僅按照自己的行為而無發願,就按照行為善惡來決定。但是你如果有做善業又有願的話,就不一樣!可以運用善業達成你的願。比如戒就是你的善業,用善業來發願,希望我往生到哪裡,你有決定權。印老在他的書有提過一個例子,有位唐大圓居士往生的時候,他只交代就是:「不要幫我誦經,因為我的佛經看很多了,不用幫我念佛法會我也不要。」就是說,懂佛經道理的人,知道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我的未來我決定,為什麼我能決定?因為有些善業我做了,雖然我也曾做惡業,我可以懺悔,若有願,就整個不一樣。接著,來看這些有道德的人會往生哪幾個地方?欲界天總共有六天,四天王天,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天王,跟我們比較近。經文跟我們說人的壽命跟四天王的壽命相比的話,他們的壽命是五百天年,天上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一天年是人間的一萬八千年,總共有人間的九百萬年可以活。再上去一層就兩倍,一千個天年,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再上去都是兩倍。不同的空間,時間完全不一樣;在人間的時空概念跟四天王的時空概念是不同。

**經文《三十三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這部經文的角色,是摩訶拘絺羅。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地點跟前面一經一樣。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傳說拘絺羅是舍利弗的舅舅,叫Mahakotthita,就是大拘絺羅。摩訶拘絺羅的意思是大膝,翻譯有三個意思,叫大膝- 膝蓋很粗很大,據說他生下來時膝蓋骨很大,叫大膝。或是翻譯成大勝,或是玄奘法師翻譯成大肚,就是這人飽讀經書,都記在腦海裡面。因為在舍利弗的媽媽懷舍利弗的時候,他發現他的姐姐智慧變得很銳利,怕輸給腹中的舍利弗,於是四處廣學,沒有時間剪指甲,因此他名字有時候叫長爪梵志。

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禪起…晡時就是下午三點到五點,從禪起- 離開禪修,起來。詣尊者舍利弗所 前往尊者舍利弗所在的地方。共相問訊 互相 彼此問候。種種相娛悅已 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令彼此歡喜 ( 自己跟他人都高興 )卻坐一面 然後就向後退,坐在一邊。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我說不?」那個時候尊者摩訶拘絺羅告訴舍利弗說,我想要問您問題,那個寧是指願,希望有時間為我說明。這個地方注意古代的人的問答,我想要問你問題,但是我要先問你有沒有時間?因為有時候時間不對或是對方很忙,所以通常會說「我有問題要問你,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可以留出來給我?或是什麼時候方便?」這是比較禮貌的作法。在《阿含經》有出現過一個狀況:有一個外道 要問佛陀問題,佛陀說:我現在托缽時間,不要問我,等到我托缽回來再問。那個外道說:拜託啦…跟我講。佛陀說:現在不適當。所以,問法、請法,要考慮到時間的問題這時候是否恰當。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舍利弗回答也很有技巧,隨就是依據,依據你所問的,我知道的當會說。

這個裡面有幾個詞需解釋:

仁者 有時候只寫仁。師父/師長寫信給晚輩也是用仁者。這是在佛教常用的一個語詞。仁者代表對你的敬稱。舍利弗怎麼回答?隨仁者所問。依據你所問的問題,我知道的這一部分,我會說。舍利弗這番回應很重要,因為有時會出現一種狀況是,別人問我們問題,其實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也不說不知道,然後就講一大堆離題的內容。表示問答之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這個部份我不懂。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云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佛陀所講的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誰具備這種無明?問兩個問題是-什麼叫做無明?誰?- 問人。無明是我們內心認知的部分,他問什麼叫無明?但是這個問題怎麼來的?所謂的無明,是指世尊說法的時提到無明這個詞,根據世尊所講的這個名相,然後他問什麼叫無明。這裡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式,當我們在看經論時會出現一些新的名詞,應該這麼想:這個語詞是什麼意思?比如講信,什麼叫信呢?佛陀在講信心的信是指什麼呢?有時候只提供表面上這個名詞,並沒有解釋,就需要追問,不追問知識就不能夠增長;知識來自於詢問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無明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無明,不是重複嗎?這是先總說,再詳說。「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第一個解釋無明的意思叫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色-物質或身體是無常。然後色無常、如實不知;對於色是無常,不能隨順或是依照真實的狀況知道。色是無常,會變化不長久、身體不會是長久的,這個是我所觀察的境/對象,應該這麼了解。但是,對於色是無常的這個認知,我沒有符合真實的狀況來知道。也就是認為色不是無常。第二個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 (身體或是物質)是磨滅,是屬於的意思;身體或是物質是屬於會逐漸地磨損而滅盡這種特性,會逐漸的磨損,最後整個不見,這個也不知道。第三個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 這個身體或是物質,它是屬於會生起、會消失的這種特質,也不知道。色有三相,這些都叫不知的內容。整個就是五蘊、我們的生命體,不知道它有無常的屬性;不知道它會逐漸地消失;不知道它屬於會生起、會消失的這種特質。所以把不知開展成無常、磨滅法、生滅法。這三個有什麼差別?根據論的解釋


無常

已生已滅

過去

五蘊

磨滅法

已生未滅

現在


生滅法

未生未滅

未來


三個問句:要觀察五蘊-過去世、現在世跟未來世。

過去世:已經生起的、也已經消失的叫過去。

現在世:生命體已經出現,但還沒消失。

未來世:還沒生起,也還沒消失。

要知道生命體有三世,三世都是無常:過去的五蘊已生已滅所以是無常;現在的五蘊已經生起,但是還沒消失,也是無常;未來的五蘊還沒生起,也還沒消失。

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把每一個的五蘊的其他四個也講了。

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前面的不知三世的色受想行識,是個別逐一地提。不知者無明這個地方,對五取蘊有六項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