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中阿含-1-善法經-圖表之二


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長阿含十報法經》(T01, no. 13, p. 236, c23~26)
《般泥洹經》(CBETA, T01, no. 6, p. 176, c20~29)
《長阿含經》(一○)第二分十上經第六(CBETA, T01, no. 1, p. 54, c2~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CBETA, T26, no. 1536, p. 437, a21~ c13)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p. 451, b13~ p. 452, b27)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855, b18~ p. 856, a7)
《瑜伽論記》(CBETA, T42, no. 1828, p. 859, a18~ b15)
《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p. 703, b7~c29)
[中阿含]云何為七?謂比丘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
[長阿含十報法經]第十七法。當令有證。一有法。二有解。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身。六知眾。七知人前後。
[長阿含經(一○)第二分十上經第六]云何七難解法。謂七正善法。於是。比丘好義.好法.好知時.好知足.好自攝.好集眾.好分別人。
[般泥洹經]又比丘有七知。則法不衰。當善念行。一當知法。佛十二部經。諦受誦論。二當知議。求諸法慧。博解其要。三當知時。可誦可步可禪可臥。無失時宜。四當自知。所入法行。多少深淺。熟與初始。志當曰勝。五當知節。勿貪美妙。適身節食。無以自病。六當知眾。入比丘眾。梵志聖人。君子及士民眾分別知可敬可住可坐可默可語。七當知人。觀其所好。察其志能。隨意勸導。令知聖化。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中阿含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大般涅槃經
大乘義章



言梵行者。當相為名。梵名為淨。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對治離過清淨。故名為梵。亦可此行從果為名。初禪已上離欲果報。名之為梵。四無量等能生梵果。故名梵行。又復涅槃亦名梵果。此行能得說為梵行。
云何為七?謂比丘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
復有七妙法者。云何為七。答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量。五自知。六知眾。七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梵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梵行體者。依經有二。一七善法化他之德。二四無量化他之心。何者七善。如經中說。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知自。六者知眾。七知尊卑。七中前五是自利行。後二利他。自利二行具足方堪益物。是以明之。
云何比丘為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是義,是謂比丘為知法也。
知法者。謂正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知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法。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他本云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言知法者。知佛所說十二部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謂不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如是比丘為不知法。
不知法者。謂不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不知法。


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謂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是謂比丘善知法也。


言知義者。知經所說一切法義。
云何比丘為知義耶?謂比丘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是謂比丘為知義也。
知義者。謂正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知義。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義。菩薩摩訶薩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

若有比丘不知義者,謂不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如是比丘為不知義。
不知義者。謂不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不知義。



若有比丘善知義者,謂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是謂比丘善知義也。



云何比丘為知時耶?謂比丘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高相,是時修捨相,是謂比丘為知時也。
知時者。謂正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知時。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時。善男子。菩薩善知如是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定。如是時中任供養佛。如是時中任供養師。如是時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
言知時者。知起行時。知如是時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心。如是時中任修施戒。如是一切。
若有比丘不知時者,謂不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高相,是時修捨相,如是比丘為不知時。
不知時者。謂不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不知時。


若有比丘善知時者,謂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高相,是時修捨相,是謂比丘善知時也。



云何比丘為知節耶?謂比丘知節,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謂比丘為知節也。
知量者。謂正了知種種分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是名知量。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足。所謂食飲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是名知足。
言知足者。是節量行。知於飲食湯藥眾具受求以限。故曰知足。
若有比丘不知節者,謂不知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如是比丘為不知節。
不知量者。謂不了知種種分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是名不知量。


若有比丘善知節者,謂知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謂比丘善知節也。



云何比丘為知己耶?謂比丘自知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辯、阿含及所得,是謂比丘為知己也。
自知者。謂正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自知。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自知。是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去來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問如是答是名自知。
言自知者。於前所修自行功德有成就者如實知之。故曰自知。故經說言。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戒施等。
若有比丘不知己者,謂不自知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辯、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為不知己。
不自知者。謂不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不自知。


若有比丘善知己者,謂自知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辯、阿含及所得,是謂比丘善知己也。



云何比丘為知眾耶?謂比丘知此剎利眾、此梵志眾、此居士眾、此沙門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是謂比丘為知眾也。
知眾者。謂正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知眾。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眾。善男子。是菩薩知如是等。是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應於是眾如是行來如是坐起。如是說法如是問答。是名知眾。
言知眾者。善知剎利婆羅門等種種眾別。如應教化。
若有比丘不知眾者,謂不知此剎利眾、此梵志眾、此居士眾、此沙門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如是比丘為不知眾。
不知眾者。謂不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不知眾。


若有比丘善知眾者,謂知此剎利眾、此梵志眾、此居士眾、此沙門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是謂比丘善知眾也。



云何比丘知人勝如?謂比丘知有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如也。
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正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為妙法。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名妙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當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為善。
知尊卑者。知彼所化行有優劣。量宜勸道。七善如是。
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比丘者為不如也。

復次信有二種。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薩。當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為善。

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

往僧坊者復有二種。一者禮拜。二不禮拜。菩薩當知禮拜者善。不禮拜者不名為善。

謂禮敬比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

其禮拜者復有二種。一者聽法。二者不聽法。菩薩當知聽法者善。不聽法者不名為善。

謂問經人復有二種:有一心聽經,有不一心聽經;若一心聽經者勝,不一心聽經者為不如也。

其聽法者復有二種。一至心聽。二不至心。菩薩當知至心聽者是則名善。不至心者不名為善。

謂一心聽經人復有二種:有聞持法,有聞不持法;若聞持法者勝,聞不持法者為不如也。



謂聞持法人復有二種:有聞法觀義,有聞法不觀義;若聞法觀義者勝,聞法不觀義者為不如也。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思義。二不思義。菩薩當知思義者善。不思義者不名為善。

謂聞法觀義人復有二種:有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者勝,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者為不如也。

其思義者復有二種。一如說行。二不如說行。如說行者是則為善。不如說行不名為善。

謂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人復有二種:有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有不自饒益,亦不饒益他,不饒益多人,不愍傷世間,不為天、不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如說行者復有二種。一求聲聞。不能利安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二者迴向無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樂。

若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此人於彼人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

菩薩應知能利多人得安樂者最上最善。

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於彼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

善男子。如諸寶中如意寶珠最為勝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薩於人天中最勝最上不可譬喻。

如是若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此二人如上所說,如上分別,如上施設,此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是謂比丘知人勝如。




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不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非妙法。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住七善法。菩薩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瑜伽師地論
瑜伽論記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增上。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
第三解喜樂門。謂有修七善法故得喜樂等。就中分二。初正辨七正法緣。後明因修七善法得二勝利。前中。初開章列名。二別解釋。
何等為七。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
前中。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立知法。由聞慧能知法故。
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
二思修二作意所緣。故立知義。此二慧能知義故。
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
三即此三種作意如行時差別。故立知時。以三慧能知時故。若起掉舉時即用止定能調伏。若起惛沈時即用慧舉能調伏之。若起無明時用捨能伏。故云知時。
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
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立知量。謂受用財者遍受用錢財善通達故曰也。
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
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立知眾。謂善知人眾。此是王此是臣此是敬信人等。別人受取故。
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
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立自知
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
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立知尊卑。
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此中已下。第二解釋。於七因緣中不釋初二。前已處處釋故。其第三者。指如聲聞呬多地。
食飲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別。
第四者。指如聲聞地也。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眾。
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已下。釋第五知眾。
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
應如是住者。謂至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入已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應如是坐者。謂不應寬縱一切身分。乃至廣說。
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一應時語。二應理語。三應量語。四寂靜語。五正直語。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為待言終所以宴默。
云何應時語。謂非紛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威儀時。而有所說。又應先序初時所作。然後讚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論終已方起言說。如是等類一切。當知名應時語。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云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爾所語決有所須。但說爾所不增不減。非說雜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
云何寂靜語。謂言不高疏。亦不喧動。身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語。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構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是當知名正直語。於己所無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謂為自有。於其狹小亦不增益以為廣大。唯於實有乃至所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
我應如是行者已下。釋第六自知。
又信為先受持淨戒。持戒為先求多聞法。由此為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財身命。無所顧戀。由此為先心得靜定。證如實智。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所顯發。一由他教故。二教增上力自內證故。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四由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
又信為先已下。釋第七知尊卑。言如是五法者。信為先。持戒一。持戒為先。求多聞二。由此為先。捨過失等三。由此為先。心得靜定四。證如實智五。
善男子故。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
言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者。一尊二卑。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者。還分別尊卑。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者。還簡擇前二人差別。
修七善法得二勝利。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下明因修七善得二勝利。一謂喜樂。二得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