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釋
義
以下這些專門術語會常出現,如果我們懂,在往後解讀會很方便。
我們經文出現新的句子是「以義饒益」
義:義這個詞在佛經很常用,有四個意思:1.
意義,2.
道理,3.
利益,就是可以帶來很多好處,4.
目的、目標。
饒益:饒是形容詞,有許多的、很豐富的意思,或是非常多的東西。饒益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好處。益就是利益、好處,這裡的益是一直增加的意思。所以,從表面意思來看,就是用合於道理的模式,你獲得很多很多的利益。但是這個字如果從巴利文來看的話,它反而有一種不同的解讀:attha-samhita ,attha是巴利文的義,samhita如果單純只是hita的話,是利益沒問題,但是多前面一個詞變samhita的話,意思就變成具備什麼,或是你屬於什麼,與什麼…有關聯,所以attha跟samhita兩個合在一起,翻成義饒益。意思變為"具備利益的",義就是利益。就是你具備了利益或是給你帶來好處。經文就是說你如果知道什麼東西是不屬於你的,而把你的念頭斷除,它可以帶給你很多很多好處。從表面翻譯也沒有錯,合道理的利益、合於正確道理的那種好處。
在讀一些大乘經典的時候,會發現常出現這兩個詞,叫做義利,會放在一起。念供養齋的時候,若有佈施者必獲其義利。但是我們經常念成必獲其利義、利益,這是錯誤。attha這個詞有義、有道理、也有利益的,兩個都有,玄奘法師在翻譯的時候,兩個含意也都會翻出來。
長夜安樂 :「以義饒益 長夜安樂」這八個字很常出現。長夜這個詞表面看起來很容易懂,其實不然。有三個意思:
1. 極長的時間,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跟夜沒有關係,叫做長夜。長夜生死輪轉,長夜在生死中,是指生死輪轉時間很長,這就跟夜沒有關係。
2. 很漫長的夜晚,那個晚上很長很長。在《法句經》說道「不眠者夜長」:對什麼人來講晚上很長?1) 不眠者、睡不著覺的人,那個夜就很長;例如病人承受病苦的長夜漫漫。2) 倦者,對一個很疲憊的人來講,很短的距離也如一公里那麼長,因為身心疲憊走不動。3) 不達正法者,不瞭解正法的人生死輪迴很長,正法就是四聖諦或是涅槃,不瞭解的時候,生死輪迴之路很長,不知道哪裡才是終點。
3. 無明,在佛教裡,黑暗譬喻為無明,意思是我們眾生長時間地處在無明中,從過去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長時間都在無明之中,在輪迴跑不出來。所以一般會講無明長夜,無明就是指那個夜,只要有無明,生死輪轉的生命期很長… 很長。
而長夜安樂在這裡是指極長的時間,你會獲得到快樂。
什麼叫利益?什麼叫安樂?這四個字我們常常講,但有時候它的意思我們不那麼明確。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解釋得很明確。第一個意思是:我做善法、修諸善法叫利益。例如你到寺廟,師父給你帶來利益,因為師父叫你做善業、三皈依五戒…做善業就是給你帶來很實際的利益。第二個相對性的,什麼叫安樂?當你這些善法成熟具有成效的時候,快樂就出現,所以這兩個是一組的,利益是原因,安樂是結果。第二個意思是:將來的安樂、快樂,那個叫利益,現在的快樂叫安樂。第三種出世間的功德叫利益,世間的功德(佈施、持戒、修定…)叫安樂。佈施的果報不管有多少,還是會有個期限,修禪定、修持戒都是如此。唯有斷煩惱,一斷就不會再生起,這是它的最大利益。什麼叫安樂?安樂叫身安心樂,身體沒有處在危險狀態之下,心沒有煩惱狀態之下,沒有憂悲惱苦的狀態。
世尊在《雜阿含經》485經裡面提到這四種快樂,第一種出家樂:出家是一種快樂,在出家生活裡得到快樂。第二個是離欲樂,就是遠離欲界的干擾,所謂得初禪。第三種是寂靜樂,是二禪以上,心很平靜,因為沒有尋跟伺。第四種叫菩提樂,菩提樂是斷煩惱,菩提就是斷煩惱的智慧。當智慧生起來的時候,那種快樂是不可思議的;生死輪迴跟我沒有緣了,我的生死輪迴到了盡頭,佛教一個名詞叫苦邊際,生死輪迴的苦我就到邊際,從此之後跟我沒關係,又是另外一種快樂。
補充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瓶沙王詣尊者優陀夷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時,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說諸受?」優陀夷言:「大王!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正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
如是三說,優陀夷不能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時,尊者優陀夷以先所說廣白世尊: 「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色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云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捨行受,是名說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捨、依六離貪著捨,是名說三十六受。云何說百八受?謂:三十六受,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三十六,是名說百八受。云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比,如是無量名說,是名說無量受。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優陀夷!若於我此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若有說言:『眾生依此初禪,唯是為樂非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
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餘。』亦復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於彼者。
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
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到我們第十七經的經文,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這個比丘在聽完佛陀講的話之後,跟佛陀說我回去之後,會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有沒有注意到它的差別?出現的字只是四個字不一樣,前面是叫專精思惟,後面變成精勤修習,前面是思,後面是修。 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精勤。
精勤:
一般我們都說是很精進、很努力,但是在《瑜伽師地論》,它解釋得更明確,精進有五種相貌,可以用五個程度來看出來你精不精進:
-
披甲(擐 ㄏㄨㄢˋ甲)精進:要修行之前,或是要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做好準備,就好像在打仗一樣,先把那個裝備穿上,打仗之前,要先做準備的功夫。
-
加行精進:加行就是行動,開始採取行動,有如部隊開始往前走。
-
不怯弱: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障礙,現在還沒遇到,但是知道會遇到,這時候不能怕,只要怕就部隊就會往後退。在部隊中,只要一個人往後退,整個部隊會被帶著走。同樣,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產生一個念頭,這個太困難我不要,那就退了,整個事情也不可能完成。
-
不退轉:這時候障礙已經出現在前面,已經受傷,可能受到從人事物來的傷害,但是這個時候還不退。
-
不喜足:已經進步,但是沒有到最高目標之前不滿足,因為隨時會跌下來。
在佛教裡面講精進,包括這五個層面 (補充《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精進品第十二有詳說) ,從準備,到開始往前走,遇到障礙包括受傷,到敵人(煩惱)被你打退而已,還沒有被消滅,不要太高興。修行會有很多的障礙、傷害存在著,但是這時候,要知道還必須往前走,這叫精進。
修習:
一般我們習慣上把修跟習當作一個詞,但是事實上有兩種可能性,修就是習的意思,修就是你修正,習是學東西的意思,所以第一種解釋是修就是習,第二種修跟習分開兩個詞,修有修治、修正、修飾、修理,原來的梵文、巴利文意思叫做培養,培養一個東西出來,或是把我們某種能力開展出來。所以佛教說修行的意思是,把你本來具有的某一種能力不斷培養它,讓它很強。比如說我們本來就有念;我們本來就有點定,不是很強,但是你不斷不斷練習的時候,不斷讓它開發出來那就很強,所以修的意思是培養跟開發。如果說修習兩個詞放在一起的時候,動作分前後,剛剛開始練習一個東西的時候叫修;繼續不斷的練習叫習。習這個字,上面是羽,代表翅膀,下邊原來是日,表示鷹在陽光下學飛。(下邊的日到了小篆才訛變為白) 《说文解字》闡述“習,數飛也。”“數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鷹在學飛的時候,牠要不斷反覆地練習;學東西從不會到會。
學習的動力來自那裡?譬如在高處上的鳥窩,小鷹為何敢往下飛?原因是因為母鷹在下面呼喚,所以小鷹不怕。很多動物或是包括人的學習過程,有一個重要的人在呼喚,例如媽媽的聲音在呼喚,你會不畏懼地往前走。修行上,例如我們念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對於眾生在生死苦海中浮沉的那分悲憫、惦念之心,就好像母親出於天性,牽掛著遠行未歸的孩子一樣,無一時或忘。但是眾生的心會不會像媽媽一樣的心在護念小孩子?媽媽護念小孩子的心很濃、很厚,從不間斷;但小孩子想媽媽的心是時有時無,這樣子你不可能成就。如果兒女憶念母親的心、念佛修行的心如同媽媽護念兒子的心、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的時候,就會像《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懂得善用這種心情的話,修道很猛,這時候就很有力量!推動你的是自己,我很渴望,渴望什麼?渴望見到佛陀,心越懇切、渴望很強的話,前面的膽怯障礙就不是障礙;愈沒有間斷的時候,那個力量更強。信願行,就是這樣推動自己走,縱使千山萬水,一個人還是可以走。修行的過程中,不會沒有障礙、一帆風順,佛陀也不是一帆風順;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也不是一帆風順,虛雲大師也是大難小難一大堆,折磨再折磨。
經文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他從佛陀那邊聽聞法,世尊是略說法,這個比丘廣解其義,然後這個比丘說我聽聞完之後,我會很努力的思惟。第二個步驟是世尊講完之後,他帶著世尊的資訊回去精勤修習,思考的內容都是世尊講的法,根據佛陀講的觀念、修行方法,整個過程在用。這二個步驟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思惟走的路線叫認知-走理智思惟路線:在確認世尊的意思,確定下來世尊的話是不是這個意思。第二個 修習走的路線是觀察-走體驗路線,觀察我自己的身心是不是這個樣子。
將經文轉化為對話的方式
-
我帶著煩惱死去的時候是解脫嗎? 還是一種束縛?思惟的時候還不確定,那我要確定我帶著煩惱死掉的話這到底是一種束縛呢?還是一種解脫呢?再確定,就要思惟。第一個什麼叫做煩惱?什麼叫隨眠?什麼叫煩惱的種子?第二個什麼東西叫做帶著煩惱死?什麼叫做隨使死?這裡是五蘊,要一個一個檢查,我會跟著身體、跟著色法走嗎?跟著色法走是一種煩惱嗎?跟著感受走是一種煩惱嗎?一個一個確認,在這地方是走確認的路線。
-
我帶著煩惱走會增加輪迴的次數嗎?還是不增加呢?這是思惟。
-
什麼東西不是我的?什麼東西不是別人的?你就開始檢查,身體是我的嗎?感覺是我的嗎?我的想法、我的概念是我的嗎?我的反應、我的期待、我的情緒(難過快樂)這都是我的嗎?一個一個確認,這個是走思惟路線。
-
結所繫法-什麼東西一生起會被煩惱所束縛?我的身體當我起煩惱的是時候,我的身體會不會被綁住?當我煩惱生起的時候,我的感覺、情緒會不會被綁架?當我煩惱生起的時候,我的觀念、想法、認知是不是會整個被阻斷?用五蘊一個一個去檢查,這叫廣解其義。
走觀察的路線的話,舉心動的例子,可以這麼問:
1.
什麼東西會讓我心動?物質的東西會讓我心動嗎?感覺會讓我心動嗎?一樣是五蘊一個一個檢查,我的心動了嗎?
2.
世間八法/八風會不會讓我心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個一個檢查。
利-
就是如意的事情,給我帶利益很多的事情。衰就是相對一些不成功的倒楣事情。當我面對成功的事情我的心動了嗎?在觀察,前面在思惟是不是,這邊講的是有沒有;當我的事業失敗、家庭經濟崩盤的時候,我的心動了嗎?有沒有動?這叫觀察。別人在你的面前、背後講你的壞話、好話叫毀、譽,那我心動了嗎(高興、生氣)?當你的身心受到很大的苦惱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心有沒有動?那你遇到一些身心很如意的事情,你的心有沒有動?
最末舉一和合、忍辱、破我相的實例:
廣欽老和尚在山中潛修三年以後,就回承天寺,有一天當家師和香燈師傳出,大殿功德箱的香火錢丟了的消息,舉寺嘩然。老和尚沒回寺以前,從來沒掉過香火錢,老和尚回來沒多久,全寺賴以維生的香火錢居然不翼而飛,而且讓大家連想到的就是 — 老和尚每天夜間都在大殿裡坐禪,如果說有人動手腳,第一個知道的應該就是他,既然他沒有反應,那麼偷香火錢的,會是誰呢?於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從此,整個寺裡上下,大家雖然都不明說,可是只要一進大殿,或碰到老和尚,沒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說:「萬夫所指,不病而死。」老和尚在眾人默擯之下,一句表白說明的話也沒出口,一點不滿怨懟的心也沒起。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多禮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老和尚依然如沐春風。這時候,當家師和香燈師才出來講話,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這只是當家師和香燈師想藉此事來考驗老和尚,究竟在山上潛修幾年之後,歷鍊出什麼樣的人格來?沒想到老和尚居然在眾怒之下如沐春風。經當家、香燈這一表白,大眾師都自覺慚愧,這一個多禮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個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