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雜阿含-23-24

二九(二三)觀十一之二,cf. s22.91 paṭhama rāhula suttaṃ;s18.21 mānānusayasuttaṃ s22.91, s18.21 內容與s22.124同; s22.124 paṭhama kappa suttaṃ, s22.125 dutiya kapp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云何知、云何見…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爾時、尊者羅候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3.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佛告羅候羅:善哉!善哉!能問如來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耶?羅候羅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羅候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候羅!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4.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如是羅候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5.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羅候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6.結
時羅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我、我所、我慢、執著、隨眠
[經文] 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論說]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解]復次,有二種雜染,或是五種雜染,以及五種因的相。
1)這樣二種雜染,眾多的有學聖者應該知道,應該斷除。眾多的無學聖者已經知道,已經斷除。哪二種?就是見雜染,以及慢雜染。
2)這二種雜染,因為行、纏、隨眠的緣故,應當知道可以有五種不同。哪五種?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如何說?應當知道在這裡,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對於所緣的五蘊事,固執自己的看法,取著不離,唯獨這個是諦實,其餘都愚癡、虛妄,這三個就是行,內心的活動。應當知道在這裡,由於我、我所、我慢現前活動的道理,說名執著。就是彼我、我所、我慢的種子隨時繫縛身心相續,說名隨眠。
3)又,自己這個生命體,就是有識身,以及外境的無情物、有情等,應當知道是彼五種的因相,就是計我的因相,乃至隨眠的因相。
4)就是這五種因相,還有二種不同,哪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
a)計我、我慢,是緣慮自己五蘊識身為所緣因相,以有識身為因緣相。
b)計我所,通計識身及外山河等為我所所緣因相,以有識身為因緣相。為什麼?因為有識身中,持有我、我所、我慢的種子的緣故。
c)彼執著,以聽聞不合道理的教法,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這是所緣因相。彼隨眠種子為因緣因相。
d)彼隨眠,以不能如實了知五蘊諸行是無我,所以見慢煩惱一次又一次的生起,薰習為種子,所以煩惱的現行為因緣因相。不能緣慮外境的緣故,沒有所緣因相。

II.觀十一相
[經文] 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
[論說]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 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 ,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我因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解]1.復次,有四種有情眾,應當知道可以安立我、我所、我慢、纏與隨眠這五種雜染。哪四種?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
1)外道有情眾中,具足有一切,就是五種通通有。
2)這個內法異生有情眾中,除去執著之外,其餘我、我所、我慢、隨眠這四種可得,以及彼四種所緣因相、因緣因相,還有執著、隨眠的因緣因相。因為沒有聽聞不合道理的教法,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所以說一分。
3)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我、我所的所緣因相,我、我所的現行,我、我所的隨眠,這些都不可得,因為已經斷見道所斷的分別我、我所見。以及我慢現行,以及彼我慢所緣因相,也不可得。然而還有我慢的隨眠可得。
4)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
2.又,1)外道有情眾,凡是所有的行動,不是為了斷彼見慢雜染。
2)此內法異生有情眾,所有修習的種種行動,正就是為了斷彼見慢雜染,而尚未能夠斷除,因為對於五蘊諸行,不能見到如其真實的情況。
3)有學有情眾,雖然已經斷除分別我見這一部分,為了斷除其餘的部分,再修習正確、合理的行動。雖然,對於五蘊諸行,能見到如其真實的情況,而不會自己稱說:我已經能夠見。因為,還尚未獲得煩惱隨眠的滅盡,尚未獲得無生智的緣故。
4)無學有情眾,一切見慢煩惱已斷,對於諸行當中的種種真實情況,而能自己稱說:對於五蘊諸行,我能如其真實的情況見到。


三0(二四)觀十一之三,s22.92 dutiya rāhula suttaṃ; s18.22 mānāpagatasuttaṃ s22.92, s18.22 內容與s22.125同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爾時,世尊告羅候羅:比丘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候羅白佛言: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

3.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佛告羅候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候羅白佛:唯然,受教。佛告羅候羅: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4.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羅候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5.結
時羅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清淨說句
[經文] 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
[論說]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止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解]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哪八種?
1)就是由於超過我、我所見、慢煩惱的緣故,稱為二種超過。因為超過這些煩惱的緣故,稱為意清淨。所以,稱為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
2)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所緣因相的緣故,名為除相清淨說句。
3)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執著的緣故,名為寂靜清淨說句。
4)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隨眠的緣故,名為善解脫清淨說句。
5-6)還有,有學有二種清淨說句。哪二種?
第一、就是對於一切處後有的愛,不在現前行動的關係,名為已割貪愛。
第二、轉三結,就是斷三結。
7-8)無學有二清淨說句。哪二種?
第一、止慢現觀故。無學在現觀中,斷彼慢的隨眠的關係,慢永遠寂靜,所以稱為止。也可以稱為正慢現觀,為什麼?因為無學聖者會說:我生已盡等。還是有我的言語,所以稱為慢。但不是邪慢,所以稱為正慢。或是,彼行者在後來的時候,一次又一次,薰修生滅隨觀,所以能永遠斷盡慢等隨眠沒有剩餘,因此說,能夠正確、合理的修習生滅隨觀,永遠斷除諸慢。
第二、一切生老苦等的根本,就是貪愛隨眠永遠拔除的緣故,名為已作苦邊。為什麼稱為已作苦邊?因為真實現觀的緣故,彼愛隨眠一切永遠斷除。由此隨眠斷盡的因緣,未來的種種苦,種種後有的五蘊諸法,不可能再得到,所以稱為能究竟作苦邊際。為什麼稱為苦邊際?因為到這一生為止,之後再也沒有苦,後面的苦不會相續,所以稱為苦邊際。或是苦邊際,就是涅槃。這樣一切總收為一,就是將這八種,總稱為清淨說句。

II.遠離四具
[論說]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 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毗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解]1)復次,由於四種條件的緣故,具備滿足遠離,名為善具足。哪四種?
一者、無第二而住,就是沒有伴,獨自一個人而住。
二者、處邊際臥具,住於空閑處、樹下等,使用那些不好、品質很差的臥具。
三者、其身遠離,不和在家人同住,也不和其他的出家人在一起住,是名為身遠離。
四者、其心遠離,就是在家人的生活境界中,所生起的種種現相。以及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各式各樣的惡尋思,貪欲、瞋恚全部都遠離,恆修善法,捨離惡法,依照這樣的不放逸,防守其心。
2)又,由於五種相貌的發勤精進,迅速能體證無漏通的智慧。哪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 、無喜足精進。
第一、什麼是有勢力?由於被甲精進的緣故。就是最初的時候,自己鼓勵:我應當作這樣的事。發動生起猛利的喜樂、欲求。
第二、什麼是有精進?由於加行精進的緣故。接著,隨著自己所欲求、所想要,發動生起堅固、勇悍的方便,就是以堅固與勇悍作為方法。
第三、什麼是有勇捍?由於在廣大法中,沒有膽怯、低劣精進的緣故。接著為了體證、得到從師長那裡所接受的止觀等種種法 ,不會看輕、蔑視自己,也沒有膽怯懼怕。
第四、什麼是有堅猛?由於寒冷、暑熱、蚊虻等都不能搖動他的精進故。接著,縱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堪忍寒熱等苦惱的事情。
第五、什麼是有不捨善軛?由於得到下劣的成就,但是不會歡喜、滿足,而是欣喜、欲求後面愈來愈殊勝,愈來愈微妙的種種諸功德,而繼續他的精進的緣故。什麼是軛? 牛馬拉車的時候,駕在脖子上的橫木。用這個譬喻來說明,精勤修行善法,不捨善法,如同牛馬駕重物,長途努力,繼續前進。
3)又,為了斷除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是奢摩他、毗舍那品隨煩惱的緣故。如何說?惛沈、睡眠能障礙奢摩他,所以稱為奢摩他品隨煩惱。掉舉、惡作能障礙毗舍那,所以稱為毗舍那品隨煩惱。願求正確合法的止觀,不會有過失、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