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三一)輸屢那二,s22.50 dutiya soṇ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不堪能斷色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時舍利弗謂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斷色。如是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故,不堪能斷識。
3.堪能斷色
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斷色。如是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跡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斷識。
4.無常、苦、無我
輸屢那!於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又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云:是苦。舍利弗言:若色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又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又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
5.當知色等十一種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6.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聖弟子於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7.結
時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三八(三二) 輸屢那三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不堪能超越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時舍利弗告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3.堪能超越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4.無常、苦、無我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無常者為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答言:無常。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5.當知色等十一種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6.無所攝受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7.結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I.如實知苦集滅、味、患、離
[經文] 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論說]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有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解]復次、有九種智慧,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周遍了知、超越。哪九種?就是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什麼是諸行流轉智?簡略地說,由於三種因緣集起的緣故,所以五蘊等一切行集起,對於此有故彼有的正確的智慧。哪三種因緣?憙集起的緣故,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受等集;名色集起的緣故,識集起。
2)什麼是諸行還滅智?這三種因緣滅盡的緣故,三種有為滅盡。
3-5)什麼是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就是對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會編頁18)。
6-9)什麼是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就是在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聲聞地卷34)
10)什麼是遍知?a)在異生的階段,修習前面的五種智慧,能夠速證後面四種聖諦的智慧,由於體證彼四聖諦的緣故,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如其真實了知。b)又,若是對於前面五種智慧有所闕少,必定不能以四聖諦的道理,周遍了知五蘊諸行,一定要當先體證得道前五種智,才能周遍了知五蘊諸行。
11)什麼是超越?若是以四聖諦的道理,周遍了知五蘊諸行的智慧有所闕少的話,必定不能在向上的修道中,以對治力斷除種種煩惱,超越五蘊一切行。與這種情況相違背,才能夠超越,因此,說有九種智慧,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周遍了知、超越。
[參考]
1.一切行因,略有二種: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謂喜為先因,由此喜故,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為欲將生所生之處,雖有一切煩惱為因,而於生處生喜者生,非於彼起厭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說,宿因生已,不待餘因,究竟轉故。不共因者,謂順苦、樂、非苦樂觸,望於受等所有心法。無間滅意及俱生名,十種色等,望六種識。由彼雖從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別待餘因方得生起。(會編頁89)
[解]五蘊等一切行的因,簡略地說有二種,共同的因與不共同的因。什麼是共同的因?因為喜樂五蘊,熏成種子,以此喜種子為五蘊生起之前的原因。由於喜樂各式各樣的出生地方,所以對於五蘊的厭離,形成障礙,滋潤各自生命的本體。受生的時候也有其他煩惱為因,為何只說喜耶?因為將要出生在所想要出生的地方的時候,雖然也有其他眾多煩惱為因,但是對出生的地方生起歡喜,才能出生在那裡,若是對於彼將出生的地方,生起厭逆想的人,就不能生於彼處。前面說喜是色集,觸為受集,名色為識集,為何這裡說喜為因生起五蘊?喜為合理因,能普遍地生起將來五蘊。什麼是喜為色集?又,因為色只要有過去生的喜為因,就能生起,而且生起之後,不需要觀待其他的原因,流轉不息。其他則不同,受想行蘊,更需要藉著觸,才能生起;識蘊,要藉著名色,方得生起故。什麼是不共因?就是隨順苦、樂、非苦樂觸,對望於受想行等所有一切心所法。識生起的因緣,是名色。名,就是無間滅意及同時生起的三蘊,共有四蘊,此為六識生起的等無間緣。色,就是五根、五塵等十種色,五根為增上緣,五境為所緣緣。因此以名色對望於六種識。受想行蘊與識蘊都是從過去因而生起,為何又復要說觸及名色為因?因為彼四蘊,雖然從過去因所生起,各別觀待其他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方得生起,而且這些緣是剎那剎那轉變不同。
2.問:諸蘊集為是一為有異耶?設爾何失?若是一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憙集故,有色集;觸集故,有三蘊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若有異者,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此愛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皆是苦因、苦根本、苦道路、苦由緒、苦能作、苦生、苦緣、苦有、苦集,及苦等起。
1)答:應作是說:有別緣故,諸蘊集是一;有別緣故,諸蘊集有異。謂依遠因故,諸蘊集是一。依近因故,諸蘊集有異。如依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2)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異: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煩惱集。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苦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業集。此經中說業名色故。如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知亦爾。
3)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異: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積集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受用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守護時。
4)復次,此中別說三時有異: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將和合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正和合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不別離時。
5)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異: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中有。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本有。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生有。
6)復次,喜集故有色集者,說名緣色。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名緣名。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名色緣名。
7)復次,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世尊說憙集故有色集。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故世尊說觸集故有三蘊集。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世尊說名色集故有識集。
[解]問:五蘊集起是同一?還是有不同?假設這樣一異有何過失?若是相同一個的話,契經所說的經文,應當如何解說?譬如說: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若是有不同的話,施設論說的內容,又如何說的通?譬如說:這愛,若是過去、若是未來、若是現在,都是苦的因、苦的根本、苦的道路、苦的來由、能創造苦、苦的生、苦的緣、苦的有、苦的集,及苦等起。
1)答:應該這樣說:因為有各別的緣,五蘊的集起是同一。因為有別的緣,五蘊的集起有不同。如何說?因為依照久遠的因,五蘊的集起是同一。因為依照最近的因,蘊的集起有不同。這樣依照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2)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的不同。哪三種?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什麼是煩惱集?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苦集?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業集?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這經中說業就是名色的緣故。如是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當知道也是如此。
3)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不同。哪三種?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什麼是積集時?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受用時?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守護時?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4)復次,這裡各別說:三時有不同。哪三時?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什麼是將和合時?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正和合時?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不別離時?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5)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的不同。哪三種?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什麼是中有?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什麼是本有?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什麼是生有?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6)復次,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說名緣色。因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說名緣名。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說名色緣名。
7)復次,因為貪愛、希求未來種種有的身分自體,所以世尊說因為憙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色集。因為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所以世尊說為觸集起的緣故,就會有三蘊集。因為識依照名色,增長、廣大,所以世尊說因為名色集起的緣故,就會有識集。
3.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會編頁18)
[解]復次,經由三種事情,二種相貌,應當觀察雜染,以及清淨。
1)什麼是經由三種事情,觀察一切雜染、清淨?第一、在五蘊諸行中,觀察雜染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愛味為愛味的緣故。第二、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過患為過患的緣故。第三、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就是觀察彼五蘊的出離為出離的緣故。這樣三種,一切總合略為一項,稱為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2)什麼是經由二種相貌,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什麼是如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如彼愛味、過患、出離的特性而觀察。什麼是盡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盡其所有愛味、過患、出離,都觀察。
2.1)在這裡,以觀察五蘊諸行為條件,生起歡樂,生起喜悅,是名於彼愛味。又,這種愛味極為狹小。這樣,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中所謂愛味。
2.2)又,觀察五蘊諸行是無常、苦、變壞的現象,是名於彼過患。又,這種過患極為廣大。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2.3)又,還觀察在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這種出離是寂靜,是無上,是畢竟安隱。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2.4)又,就是這個愛味,就是這個過患,就是這個出離,在五蘊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仔細、真實的觀察,應當知道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