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三0)輸屢那一, s22.49 paṭhamasoṇ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卻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穩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3.無常、苦、無我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答言:無常。輸屢那!若無常為是苦耶?答云:是苦。輸屢那!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輸屢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答言:無常。若無常是苦耶?答言:是苦。輸屢那!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於意云何?聖弟子於中見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4.當知色等十一種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5.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得法眼淨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7.歸依三寶
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
8.結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I. 無常,變易,不安隱
[經文] 無常,變易,不安隱
[論說]於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恆。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解]在五蘊諸行中,修習無常想的內心活動有五種不同。哪五種?就是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在這裡,第一、因為剎那剎那敗壞的緣故,所以是無常。第二、因為屬於生命本體的壽命的時間是有限的緣故,所以是無恆。第三、外在的器世間,在壞劫之後,決定沒有有情存在的緣故,所以是非久住。第四、壽命的時間尚未滿,可能會被種種因緣敗壞,非時而死,所以是不可保。一直到他生命所能活的時間,在這中間,不會一定是安樂的緣故,所以是變壞法。
II. 我勝、我等、我劣
[經文]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變易,不安穩色,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論說] 復次,愚夫略有三種愚夫之相。何等為三?謂諸愚夫,於一切行,如上所說五無常性,不能思惟;於非真實勝、劣性中,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如謂己勝,謂等,謂劣,廣說亦爾。與此相違,當知智者亦有三種智者之相。
[解]復次,愚癡無聞凡夫,簡略地說有三種愚夫的相貌。哪三種?就是眾多的愚癡凡夫,對於一切五蘊諸行,如同上面所說的五種無常的性質,不能夠思惟。對於非真實的勝、劣性中,五蘊諸行的勝劣是互相對比而說,實際上,沒有,所以是非真實的勝劣。但是,內心卻分別勝、劣,來稱量自己與他人,認為自己是勝過他人,是名第一愚夫之相。這樣認為自己比他人殊勝,認為自己與他人是相等,認為自己比他人低劣,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與此愚夫相違,應當知道智者也有三種智者的相貌。
III.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經文]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論說] 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解]復次,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聖者的慧眼清淨。什麼是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因此稱智慧為眼,就是能觀照諸法空無我的智慧。哪二種?就是由遠塵及離垢的緣故。什麼是遠塵?由於見道所斷的分別我見的現行煩惱,得以離繫的緣故,名為遠塵。什麼是離垢?由於彼分別我見的隨眠,得以離繫的緣故,說名離垢。又,現觀四聖諦的時候,會有麤而明顯的我慢,隨順止觀,而進入止觀的作意,有間斷或是無間斷的活動。這時候,應該如何遣除?若是能周遍了知所取的五蘊,能取的心,這二種能所都當作所緣來觀察,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能所是平等。若是生起這樣的智慧,彼麤而明顯的我慢就會斷滅,因為彼我慢斷滅的緣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參考] 1.遠塵離垢 T30,763c
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麁重,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又復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麁重。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塵,就是已生未究竟智,就是加行位中諸無漏智。就在煖頂位中,能障現觀,有間斷或無有間斷的粗我慢會現前活動,就是塵。垢,就是彼粗我慢品類,以及見道所斷的分別我見品類的所有麁重隨眠。現今入於現觀,令這二品永遠沒有的緣故,名為遠塵離垢。又,還有其他解說,塵,就是我慢,以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就是這二品的所有麁重隨眠。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6,T27, 343c
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三果。謂諸具縛及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這是說前三果。如何說?就是這些完全為五欲所繫縛,以及能捨離欲界五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預流果。若是捨離欲界六、七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一來果。若是捨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不還果,使令盡斷種種漏以及得無漏智。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2,T27, 913b
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纏垢。於諸法中者,謂於四聖諦中。生淨法眼者,謂見四聖諦淨法眼生。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這裡的遠塵者,就是遠離隨眠。離垢者,就是捨離纏垢。於諸法中者,就是在四聖諦中。生淨法眼,就是見四聖諦的時候,清淨法眼生起。
4.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T31, 683a
如契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
[解]如經上說: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這是依照見道來說。就是對於四聖諦法忍可的時候,能遠塵。對於四聖諦法智慧生起的時候,能離垢。為什麼?因為對於四聖諦法,周遍了知的緣故,因為永遠斷除見道所斷的煩惱的緣故,所以因為見道的緣故,聖道成為清淨。
IV. 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
[經文] 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論說]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
五者、於自所證無惑。
六者、於他所證無疑。
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
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
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解]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的時候,應當知道就能得到十種勝利。哪十種?
一者、什麼是見法?因為,對於四聖諦已經見的很完整的緣故。
二者、什麼是得法?因為,隨順修行者是不是離欲,獲得三果中其中一種沙門果的緣故。若是完全為五欲所繫縛,以及能捨離欲界五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預流果。若是捨離欲界六、七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一來果。若是捨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不還果。
三者、什麼是知法?因為對於自己所體證,能自己了知:我現今已經斷盡前往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的原因,因為我已經體證預流,不會退墮到三惡趣,乃至詳細說明。由於這些緣故,說名知法。
四者、什麼是遍堅法?因為,得四證淨,對於佛、法、僧、戒能如實知道的緣故。
五者、什麼是無惑?對於自己所體證的四聖諦沒有惑。
六者、什麼是無疑?對於他人所體證的四聖諦沒有疑。
七者、什麼是不藉他緣?宣說與聖諦相順、相合的教法的時候,不需要藉由聽聞其他的說法為因緣,才能宣說。
八者、什麼是一切他論所不能轉?因為自己親身體證無我智,所以不觀他面,不看他口,對於這個正法、毘奈耶中,一切外道的論說,都不能轉變他的見解。
九者、什麼是無所畏?對於自己所親自體證的法,若是他人來詰問,沒有恐怖、懼怕的緣故,能夠肯定明確地說明一切所體證的解脫,都沒有任何怖畏。
十者、由於二種因緣,隨順而進入聖教。哪二種?就是正確的世俗道理,以及第一諦的道理。能詮說的教法,就是稱為正俗,所詮說的道理,就是名為第一義。
[參考] 1.於諸法中生淨法眼,T30,763c
於諸法中者,謂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
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言見法者,謂於苦等如實見者。
言得法者,謂隨證得沙門果故。
言知法者,謂證得已,於其所得能自了知:我是預流,我已證得無退墮法故。
至誠法者,謂諦現觀增上力故,獲得證淨。於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以正信行,如實至誠故。
越渡惑者,謂於自所證。
越渡疑者,謂於他所證。
非緣於他者,謂於此法內自所證,非但隨他聽聞等故。
非餘所引者,謂於大師所有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謂於自所證,若他詰問無悚懼故。
言逆流者,謂已登聖道故。
言趣向者,謂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
復有差別,當知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故。
[解]1)什麼是於諸法中?就是在自相、共相所安住的五蘊法中。
2)什麼是法眼?就是如其真實能現前體證,唯有五蘊諸法,其中沒有我的智慧。
3)什麼是見法?就是對於苦集滅道十六行相等,能如其真實的見到。
4)什麼是得法?就是隨順十六行相的觀察,能證得沙門果的關係。
5)什麼是知法?就是證得沙門果之後,對於他所得到的果位,能夠自己了知:我是預流果,我已經證得無我智,不會退墮到三惡道的緣故。
6)什麼是至誠法?就是因為對於四聖諦能現前觀察的強大力量的緣故,獲得證淨。就是對於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能以正確合理的信心而活動,如其真實至誠的緣故。
7)什麼是越渡惑?就是對於自己所證的無我智,沒有惑。
8)什麼是越渡疑?就是對於他人所證的無我智,沒有疑。
9)什麼是非緣於他?就是對於此四聖諦法,自己內心所親自體證,不是僅隨順他人聽聞而了知的緣故。
10)什麼是非餘所引?就是對於大師所有的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的緣故。
11)什麼是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就是對於自己所親自體證的法,若是他人來詰問,沒有恐怖、懼怕的緣故。
12)什麼是逆流?就是已經登上八聖道的緣故。
13)什麼是趣向?就是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這裡的神通,就是漏盡智通,因為得到漏盡智,所以能正確記別所有能得漏盡的方法,以此漏盡智為依,能趣證圓滿的解脫,不再退還。
14)還有差別不同,應當知道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也稱為趣向,因為對於能得漏盡的方法,如實覺了的緣故。
2.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T31,683a; 735c
如契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此亦依見道說。
見法者,謂諸法忍。
得法者,謂諸法智。
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
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
越度一切悕望者,由諸忍智於自所證無有悕慮。
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
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無他引道自然善巧。
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不為邪道所化引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諸怯劣心永無有故。
[解]1)如同契經說: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這一段經文,也是依照見道來說。
2)什麼是見法?就是對於四聖諦諸法的忍可。
3)什麼是得法?就是對於四聖諦諸法的智慧。
4)什麼是極通達法?就是對於四聖諦類似的忍可,就是色界、無色界。
5)什麼是究竟堅法?就是對於四聖諦類似的智慧,就是色界、無色界。
6)什麼是越度一切悕望?就是由於種種的法忍、法智,類認、類智,對於自己所證悟的無我,無有悕求、顧慮。
7)什麼是越度一切疑惑?在這個階段中,對於他人所證悟的無我智,無有猶豫。
8)什麼是不假他緣?對於所修道中,不需要他人的引導,對於修道,自然能善巧。
9)什麼是於大師教餘不能引?對於佛的聖教,不為錯誤的外道所改變,所引導。
10)什麼是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對於依照自己所體證的法中,若有人來質問,能確實說明所證悟的法,內心不會有種種膽怯、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