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雜阿含-260

四三(二六0)滅; s22.21 ānand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云何為滅耶?誰有此滅?
爾時、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時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阿難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云何為滅耶?誰有此滅?

3.阿難言: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4.舍利弗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難!如汝所說:此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云何為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阿難!此五受陰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願者,云何可滅?阿難!以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5.結
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I.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經文] 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解說] rūpaṃ kho ānanda, aniccaṃ, saṃkhataṃ paṭiccasamuppannaṃ khayadhammaṃ vayadhammaṃ virāgadhammaṃ nirodhadhammaṃ. tassa nirodhā nirodhoti vuccati. (s22.21)
阿難!色是無常、有為、緣生、盡法、離貪法、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論說]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故,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先所生起諸行滅者,謂於先世能感後有諸業煩惱之所造作,及由先願之所思求,今所生起諸行永滅。自性滅壞諸行滅者,謂彼生已,任性滅壞,非究竟住諸行永滅。一切煩惱永離繫者,謂諸煩惱無餘斷滅,由今滅故,後不更生。是故由此三相諸行滅故,說名寂滅,非永無相,其相異故;若永無相,不可施設說名寂滅。
[解]復次,由於三種相貌,五蘊諸行滅盡的緣故,說名無餘依涅槃界。哪三種?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
1)什麼是先前所生起的五蘊諸行滅盡?就是在過去世裡,造作能感後有種種業與煩惱,以及由於過去世有思求的願,因為這些因緣生起五蘊諸行,現在五蘊永滅。
2)什麼是自性滅壞諸行滅盡?就是彼五蘊諸行生起之後,自然而然就是會滅盡、敗壞,不是究竟的安住,所以五蘊諸行永滅。
3)什麼是一切煩惱永離繫?就是種種煩惱沒有剩餘的斷滅,因為現今滅盡的緣故,之後不會再生起。因此,由於這三種相貌,五蘊諸行滅盡的緣故,說名寂滅。不是永遠沒有的相貌,因為他的相貌不同的緣故;若是永遠沒有的相貌,不可以施設,說名寂滅。為什麼?五蘊諸行滅故,證得寂滅,修習一切白法,才能顯發,所以不是沒有,只是他的相貌與五蘊諸行不同。

2.T30,766a
言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
言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
言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
言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
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
又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
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
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
[解]1)什麼是無常?就是各自的體性是會破壞,腐朽、敗壞法的緣故。
2)什麼是有為?就是依於過去世,有所尋思的緣故。
3)什麼是造作?就是依於未來世,有所希望的緣故。
4)什麼是緣生?就是依於現在世,因為眾多因緣的力量所生起的緣故。
5)什麼是有盡法?就是一分盡故,就是過去。什麼是有沒法?謂全分滅故,墮在三世,三世俱沒。又什麼是有盡法?謂全分滅故,過去已盡,未來當盡,現在正盡。什麼是有沒法?就是前後連續無間斷,會變壞故。
6)什麼是有離欲法?就是與過患相應、相和故。
7)什麼是有滅法?就是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