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二五九) 摩訶拘絺羅四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3.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4.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5.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6.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7.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I.四勝進
[論說]復次、於諸行中如理修者,有四勝進。謂勝進想,略有三種:一、未得為得,二、未會為會,三、未證為證。若為獲得現法樂住,名第四勝進。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預流果故,當知是名未得為得。即此為依,復能契會上學果故,當知是名未會為會。即此為依,復能證得阿羅漢果,於諸惑斷能作證故,當知是名未證為證。若已證得阿羅漢果,更無未得為得,乃至未證為證故正勤修習,但為現法樂住正勤修習。
[解]復次,在五蘊諸行中,如佛所教的道理而修習的人,有四種殊勝的進步。就是殊勝進步的想法,簡略地說有三種。哪三種?一、未得為得,二 、未會為會,三、未證為證。若為獲得現法樂住,名第四勝進。
1)什麼是未得未得?最初的時候,能夠得到先前所尚未得到的預流果的關係,應當知道,就是名為未得為得。
2)什麼是未會為會?就是以這個預流果為依止,還能契會、領悟更上層的有學果位的緣故,應當知道,是名為未會為會。
3)什麼是未證為證?就是以這個有學果位為依止,還能體證得到阿羅漢果,對於種種煩惱的斷除能親身體證的緣故,應當知道,是名為未證為證。
4)什麼是為獲得現法樂住?若是已經體證無我智慧,得到阿羅漢果,更沒有尚未證得為得,一直到未證為證的緣故,正確合理的精勤修習,但是為了現法樂住,而正確合理的精勤修習。
II.三勝進想
又依自義,有三勝進想;謂於諸行中厭背想,過患想,實義想。
1.厭背想者,復可四行:謂於諸行思惟如病,如癰,如箭,惱害。
如病者,謂如有一因界錯亂所生病苦,修厭背想。
如癰者,謂如有一因於先業所生癰苦,修厭背想。
如箭者,謂如有一因他怨箭所中之苦,修厭背想。
惱害者,謂於親財等匱乏中,因自邪計所生諸苦,修厭背想。
如是名為修觀行者,於諸行中修厭背想。
2.過患想者,復有二行:謂於諸行思惟無常,及思惟苦。
3.實義想者,亦有二行:謂於諸行思惟空性,及無我性。
此中先於過患想及實義想正修習已,然後方能住厭背想。當知此中先說其果,後說其因。
[解]又,依照自己本身的學習目標,有三種殊勝進步的想法。哪三種?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生起厭背想、過患想、 實義想。
1.什麼是厭背想?還可以分成四種內心活動。哪四種?就是對於五蘊諸行,思惟如同疾病,如同癰,如同箭、惱害。
1)什麼是如病?就是譬如有一人,因為地水火風四界錯亂,所生起的疾病的痛苦,五蘊也是如此,常常會生起疾病的痛苦,所以對五蘊修習厭背的想法。
2)什麼是如癰?就是譬如有一人,因為過去世的罪業,所生起的癰腫的苦惱,五蘊也是如此,常常會生起癰腫的痛苦,所以對五蘊修習厭背的想法。
3)什麼是如箭?就是譬如有一人,因為他人怨恨而射箭,為箭所中的痛苦,五蘊也是如此,常常為老病死所隨逐的痛苦,所以對五蘊修習厭背的想法。
4)什麼是如惱害?就是在親屬有所衰亡,或是錢財有所衰失,或是無病有所衰損的情況,因為自己錯誤地思惟分別,所生起的種種苦惱,五蘊也是如此,常常會生起種種惱害,所以對五蘊修習厭背的想法。這樣四種內心活動,名為修習觀的行者,在五蘊諸行中,修習厭背的想法。
2.什麼是過患想?還有二種內心的活動。就是對於五蘊諸行,思惟無常以及思惟苦。
3.什麼是實義想?還有二種內心的活動。就是對於五蘊諸行,思惟空性以及無我性。在這裡,先要對於過患想以及真實道理的想法,能夠正確合理的修習之後,然後才能夠安住厭背的想法。應當知道,在這裡,首先說明其果,然後說明其因。
III.如病,乃至廣說T30,764a
復次,如說如病,云何顯示彼如病等,非但說彼猶如重病,乃至廣說?然修行者,先以如實無常等行,於彼事中如實訶毀作是思惟:此如病等甚可厭逆,為欲與彼不和合故,是故次說無常行等,如實顯示觀察彼果。
1.言無常者,顯現生身及與剎那皆展轉故。剎那展轉者,由彼彼觸起盡故,彼彼受起盡此相續見,由非不現見,非緣他智故。
2.所言苦者,有二種苦:謂生等諸苦,及諸所有受皆說為苦。
1)此二種苦如其所應,由見生身展轉有故而得悟入,謂死無間有生身生,生已復有老等諸苦,是故說言:無常故苦。由見生身展轉有故悟入苦性。
2)云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相續皆起於苦。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云何當觀樂受為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於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為苦。云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若無常者從此復生若樂若苦,滅壞法者終不解脫苦樂二種。
3.所言空者,無常、無恒、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4.言無我者,遠離我故,眾緣生故,不自在故。
[解]復次,如經文所說如病。為什麼明顯開示彼五蘊如病等,不是但是說彼五蘊猶如重病,乃至廣說?然而修習觀行者,首先,以如其真實是無常、苦、空、無我等四種內心活動,在彼五蘊的事情中,如其真實責罵、詆毀,作這樣的思惟:這些五蘊諸行如病等,極度可以厭逆。所以,為了想要與彼病等過患不和合的緣故,因此,接著說無常行等,如其真實明顯開示觀察彼果。這一段文,主要是說明,修習與宣說的次第,有不同。修習的時候,無常等為先,如病等為後,先修其因,後得其果的緣故。若是宣說的時候,如病等為先,無常等為後,先顯觀果,後說其因的緣故。
1.什麼是無常?顯現父母所生的肉身展轉生與滅,以及內心剎那展轉生滅的緣故。什麼是剎那展轉?由於各式各樣的觸生起、滅盡的緣故,各式各樣的受生起、滅盡。這種的內心前後連續無間斷的活動,因為可以現前見到,不是不能現前見到,觀察自己的身心而了知,不是因為他人而了知的緣故。
2.什麼是苦?有二種苦。就是生、老、病、死等諸苦,及諸所有受都說為苦。
1)這二種苦,如其所相應的,由於見到生身展轉有的緣故,而得以悟入苦。如何悟入?就是這一期的生命死亡之後,沒有間斷,又有新的生身生起,生起之後,還有老、病、死等種種苦,因此,說沒有恆常的緣故,所以是苦。這就是由於見到生身一生又一生展轉而有的緣故,體悟、進入五蘊是苦的體性。
2)為什麼諸所有受都說為苦?
a)就是種種樂受,因為變異、敗壞的緣故,所以樂受是壞苦。
b)一切苦惱的感覺,生起的時候,安住的時候,都是苦,所以是苦苦。
c)不是苦惱也不是快樂的感覺,因為本體是無常、滅失敗壞的法,說不苦不樂受為行苦。
d)在這裡,快樂的感覺,由於無有恆常的緣故,必定會有變異、敗壞。
e)一切苦惱的感覺,由於無有恆常,生起、安住,前後連續無間斷都是生起苦。
f)非苦非樂的感覺,已經滅失、敗壞的情況,由於無有恆常的緣故,說捨受為苦,這是過去。已經生起的情況,因為屬於滅失、敗壞的法,也說捨受為苦,這是現在。這個滅失、敗壞法,為彼苦與樂二種受隨時追逐的緣故,若這苦與樂受正現前活動,就是與二受相應,因此,也名捨受為苦。
g)應當如何觀察樂受為苦?就是由於此樂受,貪種子隨逐不斷,由於隨逐不斷的緣故,取當來的五蘊苦。在現法中,會因為敗壞而生起苦。應當這樣觀察樂受為苦。
h)應當如何觀察苦受如箭?就是如同毒箭,乃至現前恆常苦惱、敗壞的緣故。
i)應當如何觀察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若是已經滅壞的情況,就是無常。若是尚未滅壞的情況,就是屬於滅壞法。若是無常的情況,從此捨受,還會生起或是樂受,或是苦受,若是屬於滅壞法的情況,始終不能解脫苦與樂這二種受。
3.什麼是空?無有常、無有恒住、無有不會變易的真實法的緣故。
4.什麼是無我?遠離我的緣故,眾多的因緣所生起的緣故,不能自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