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七(四五)明觸,cf.cs.63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言我真實不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
3.諸根長已,增諸觸
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4.覺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5.生明
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f.Cs63
I.計有我
[經文]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論說]
若有我見,若無我見,同緣諸行為境事故,說名同分。而於彼事,邪取、正取,染污、清淨等義別故,名不同分。T30,788a
[解]若是有我的見解,若是沒有我的見解,同樣是緣慮五蘊諸行為境界、為對象的緣故,說兩種見解,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但是對於五蘊那件事情,因為有我的見解,是錯誤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染污。因為沒有我的見解,是合理的獲取知識,所以是清淨。因為有這些不同,所以,說兩種見解,彼此之間有不相同的部分。
II.生於觸
[經文]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參考]cs63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云何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論說]又由四相,於所緣事邪僻執著增上力故,能令我見作諸雜染: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因緣故者,謂二愚癡: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事愚癡者,由愚事故,先聞邪法,後起我見。見愚癡者,謂愚見故,於見相應諸無明觸所生起受,妄計為我;由此為緣,恆為我愛之所隨逐;復由此故,常於我見不能捨離。T30,788a
[解]又,由於四種相貌,對於所緣五蘊的事情,因為乖謬不正的執著,這樣的強大的力量的關係,能令有我的見解的人,造作種種的雜染。哪四種?一、因緣故,二、自性故,三、由果故,四、等流故。第一種,什麼是我見生起的因緣故?就是二種愚癡。哪二種?一、事愚癡,二、見愚癡。什麼是事愚癡?因為愚眛於五蘊事情的緣故,首先聽聞錯誤的道理,之後生起有我的見解。什麼是見愚癡?由於愚眛於見解的緣故,對於與五種見相應的無明觸所生起的受,虛妄計度為我。由於執受為我的關係,恆常為我愛所隨順追逐。又由於我愛的緣故,經常對於我見,不能夠捨棄遠離。
1)什麼是雜染?有四種雜染,哪四種?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第一種,業雜染。若是種種新的業造作,之後屢屢再作,令其增長。若是種種過去的業,數數觸動之後,但是尚未轉變、捨棄,這些都是業雜染。第二種,見、我慢纏雜染。若是對於五蘊諸行,錯誤地分別,生起薩迦耶見,生起這樣的見解之後,對於其他有情,譬如用種種的沙門、婆羅門等,與自己作比較,來稱量,就會認為自己比較殊勝,或是自己與對方相等,或是自己比對方低劣,這樣稱名為見、我慢纏雜染。第三種,愛纏雜染。對於自己本身,或是對於自己以外的人,所生起的貪欲,在貪愛的內心活動中,應該知道他的相貌,這稱為愛纏雜染。第四種,彼隨眠雜染。在身心前後連續無間斷中,恆常為見、我慢、愛三種品類麤重隨眠所跟隨、追逐,這稱為名彼隨眠雜染。這四種,整體可歸納為二種,就是業與煩惱。煩惱又可分二種,纏及隨眠。在五蘊諸行中,首先生起錯誤地我執,之後生起貪著。由於這二種強大力量的關係,雖然還有其餘的煩惱雜染,所以但是採取這二種。在這二種煩惱,若是對於五蘊諸行,不與其他人比較、稱量,僅是對自己生起錯誤的執著,這種情況,說為見。若是與其他人比較、稱量,說名我慢。這樣的錯誤執著,是屬於無明的類別。由此無明的類別為先生起,之後,才會發動、生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於無明品與愛品這二種根本煩惱,使令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能斷絕。若是在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夠正確的修行的人,能夠斷除這樣四種雜染,在現世中能達到涅槃。參考T30,795a
[論說]自性故者,謂二因緣之所攝受,等隨觀察,於彼隨眠不得遠離。T30,788a
[解]第二種,什麼是我見的自性故?自性就是我見的種子,還是屬於這二種因緣,以五蘊每個都是平等,整體五蘊來觀察,或是隨五蘊之一,來觀察。因為在阿賴耶識中,彼我見隨眠常隨逐內心,不得遠離,所以等隨觀察五蘊的時候,我見會生起。
[論說]由果故者,謂即以彼薩迦耶見為依止故,不能遠離我慢隨眠。是二隨眠增上力故,能引當來諸根令起,由彼領納苦、樂二受,因更發起計我、我所,不如正理思惟相應意言分別,謂我、我所有其領受。T30,788a
[解]第三種,什麼是我見生起之後的結果故?就是以彼有身見為依止的緣故,不能遠離我慢的隨眠。因為是我見、我慢二種隨眠的強大力量的緣故,能引生未來的生命體,由於生命體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合和就是觸,從觸生起受。由於彼生命體若遇見可意的境界,會領納快樂的感覺。若遇見不可意的境界,會領納苦惱的感覺。因此,再一次發動生起我見,計量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因為不能與正確的道理相順、合和而思惟,所以內心分別,認為這些受是我或是我所有。
III.意界,法界,無明界
[經文]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
[論說]等流故者,謂由先因力所持故,即見種子所隨逐意。後有意界,由前因緣所熏修力而得成滿,即於如是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是二種子所隨逐意所緣法界,彼由宿世依惡說法及毘奈耶所生分別薩迦耶見以為依止,集成今界;即由此界增上力故,發起俱生薩迦耶見,於善說法毘奈耶中,亦復現行能為障礙。T30,788a
[解]什麼是等流故?等流有二種意思,a)等同流類,就是同一流類。b)相似流出,就是由因流出果,因果相類似。就是說這個種子與果,性質相同、相似稱為等;果是彼種子因的類別,稱為流。從等所流,隨從種子因為名,因此稱為等流。就是由於先前種子為因的力量所支持的關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見種子跟隨、追逐阿賴耶識。後有意界,由於前面所說的事愚與見愚二種因緣所熏習、所修治的力量,而得以成就、圓滿。什麼意思?就是在這樣的後有意中,有無明種及無明界。什麼是無明種?新熏成的種子。什麼是無明界?無始時來所熏成的種子。因為有新與舊的差別的關係,所以說有二個種子。由這二個種子所跟隨、追逐的阿賴耶識,以法界為所緣的時候,他在過去世,由於依賴惡說的法及毘奈耶,而生起分別的有身見,以這有身見作為依止處,集合成就現在的無明界。就是由於這個無明界的強大力量的緣故,發動、生起俱生薩迦耶見,這個有身見在善說法毘奈耶中,也還會現前活動,能為障礙。
1)什麼是意界?就是過去意界。什麼是法界?就是三世法界。什麼是無明界?就是現在無明界。什麼是無明觸?就是對於五蘊無我的事情愚癡。什麼是執有、無、有無?執有就是起常見。執無就是起斷見。或執有無就是起斷常見。脇尊者說:對於五蘊自體愚癡,不知是無我,稱為無明界。彼五蘊無間滅的六識身,稱為意界。那個時候,內心與種種心理作用的活動,稱為法界。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T27,
983c
2)無明界如何影響?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所依止的根等不同的緣故,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為條件,生起與無明相順的觸所生起的種種受,就有種種品類的差別。因為他的無明觸所生的種種受,有種種品類的差別,以無明觸所生起的種種受為條件,生起貪愛。以愛為緣的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或是,又無明界所跟隨的六處種種界為條件,生起無明觸。以這個無明觸作為條件的緣故,對於種種境界,生起不合道理的執取相好所有的種種想。以這些想為緣,對於種種境界,發起希求、想要。以希欲為緣,對於隨順彼的種種法,多分跟隨而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T30,
847a
3)有四種所教化的有情,因為過去世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這裡的界?就是由於錯誤的勝解、見而薰習成為種姓。哪四種?第一、在過去生的存在、過去世、過去生的身、過去生所得的自己的生命體中,因為聽聞為常見所強化的不正確的道理,以及因為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的強大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薰習成為種姓。因此,在現在這一生,由彼聽聞、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為因、為緣。所以稱為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錯誤的勝解、知見,而聚集成為不同的種姓。如同上面所說,由於常見,同樣的第二、由於斷見。第三、由現法涅槃見。第四、由薩迦耶見,詳細的說明也是如此。(會編頁3)
[經文]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
[參考]cs.45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
[論說]又即此見,由二種相,六轉現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由世故者,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乃至廣說,如應當知。T30,788a
[解]又就是這個我見,由於二種相貌,六種轉動識現前而行:一、由世故,二、由慢故。什麼是由三世的相貌?就是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我於未來為當有?當無耶?我於現在為現有?現無耶?
1)由三世這三部分,應當知道建立、施設一切見的品類,而這一切見是以薩迦耶見根本。哪三分?一、由於與過去同時活動的緣故,二、由於與未來同時活動的緣故,三、由於與現在同時活動的緣故。什麼是與過去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過去世是不是曾經存有?是不是不曾存有?曾經是誰?如何曾經存有?因為無知,所以猶豫,因為猶豫,所以執著有我。什麼是與未來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在未來世是不是將有?是不是將無有?將來是誰?如何將有?什麼是與與現在同時活動?譬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曾有誰?誰當有我?今此有情來何所從?於此沒已去何所至?(會編頁91)
[經文]言我最勝,(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見。
[參考]cs.45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
[論說]由慢故者,謂我為勝,乃至廣說。彼於如是一切如實,不知、不見,由此因緣,不如正理起於邪觀。T30,788a
[解]什麼是由慢故?就是我為勝、為等、為劣。他對於這樣一切的如其真實的狀況,不知、不見,由於不知、不見的因緣,不能如實正確、合理的觀察,反而生起錯誤的觀察。
1)十八界,因為我們有六根,外面就有六境,六根、六境生起六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就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耳、鼻、舌、身這五界,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和十二處裡面所講的一樣。六轉識要依六根、緣六境。了別這六種境的,就是六識。意界,這個就是彼無間滅意、阿賴耶識、末那識。依意生識,識要依意而生起,這個意,是無間滅意。前一念的心,對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無間滅意。因為要顯出第六識是依前面的無間滅意而起的,所以立這個意界。立意界,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還要廣建立十八種的界。因此,六識之外,另外有個意界。其實,這個意界,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無間滅意這許多在裡面。這樣,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在處裡面是十種處,在界裡面也是十種界。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識蘊,在十二處裡面就是意處,在十八界裡面叫七心界,意界加六識界,叫七心界。其他的受、想、行三蘊,及色蘊的一分(就是無表色),及無為法,叫做法處、法界。
2)問:界為何義?答:任持自相,或者是任持自性。界,就是一種特殊的性質。能保持這一種特性,所以叫任持。沒有這種特性,那就不叫做這個法。十八界之中,一一界就有一一法的特性,和其他的都不同。保持這種特性,所以叫任持自相,或者叫自性。什麼是無作用性?因緣和合之下,出現一個形象,好像是可以說有某種作用,其實這個作用是虛假的,沒有實體,沒有自性。因為沒有實質的、真實的作用,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叫無作用。
3)什麼是薩迦耶見?就是在有漏的身體上執著有我、我所,叫做有身見。如何生起這身見?由於常常接觸思想顛倒,沒有正知正見的人,聽到這個人宣傳不符合佛法的緣起法性的道理,因此,不能夠合乎佛法的真理的觀察思惟,所以就有由分別而生起的我見。或是聖人任運、自然,正念不存在的時候,無分別的俱生我見就出來,任運地執著有我。色、受、想、行、識是平等。對整個色、受、想、行、識,觀察而執著五取蘊是我。觀察以後,就有分別我執,或者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這兩種執著都是染污,不清淨,但是屬於智慧。為什麼是染污?就是能引起煩惱。這樣的分別,會引起煩惱。分別我執得初果的時候斷掉,任運的不分別的俱生我執還在,一直到阿羅漢果才斷掉。或者是隨其中的一種蘊執著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所;或者受是我,其他的色想行識是我所;或者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這樣,一共每一種有四句,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五蘊有五個蘊,有二十句我見。
IV.明觸
[經文]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參考]
cs.45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論說]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是第三明位。其無明位,復有二種,一、先,二、後。隨眠位是先,諸纏位為後。又約見、修所斷有異,當知是名第二差別。T30,788a
[解]又明的階位有三種,哪三種?第一個階段,聽聞他人的法音,隨順佛法的道理作意,就是聞與思。第二個階段,已能體證無我智慧,悟入正性離生,就是見道與修道。第三個階段,心得完善解脫的阿羅漢果,就是無學道。其無明的階位,也有二種,一、先,二、後。什麼是先?隨眠的階段是先出現。什麼是後?煩惱的現前活動的階段是後來出現。為什麼?因為需要由隨眠,才會生起纏,所以說為先。或是就見、修道所斷的煩惱有不同,應當知道見道所斷的無明為先,修道所斷的無明為後,這是第二種不同。
1)什麼是見?見有五種,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取。
a)什麼是薩迦耶?薩迦耶見,叫做有身見,或者翻做破壞身見。眾生對於五取蘊隨便執著當中的一種蘊,這個是我,其他的就是我所。薩迦耶見,是顛倒、錯誤、不清淨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薩迦耶的薩,就是敗壞、變壞的意思。什麼是迦耶?是和合積聚的意思。這個身體是五蘊和合,種種因素積聚起來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中,所以叫做薩迦耶。什麼是薩迦耶見呢?就在這五蘊中,有人覺得前身、後身之間,有一個前前後後是一樣的、沒有變化的東西。或是有人覺得我就是這個身體,死了就完了,這叫做即蘊是我,五蘊就是我,這在佛法裡叫做斷見。或是有人認為,在五蘊之外還有一個我,叫異蘊有我,蘊就屬於我的。為何佛法稱這個身體叫做薩迦耶?因為,薩是敗壞的意思,既然是敗壞,就不是常住,不是永久不變,就不會是常,所以佛法說無常。迦耶是和合、積聚,既是和合、積聚,那就不是一個東西,是和合起來像一個,所以迦耶可以破一。既然薩迦耶,又是無常,又是積聚,又是色、受、想、行、識的一個和合,所以,這裡面沒有我及我所。執著我及我所,就是薩迦耶見。什麼是染慧?薩迦耶見一定和其他的種種煩惱同一時候活動,或者有貪、或者有瞋、或者有癡,有其他各式各樣煩惱俱。因為和其他的煩惱混合起來同時而有,這種智慧是不清淨的智慧、錯誤的智慧,所以叫做染慧。什麼是薩迦耶見的作用?就是一切各式各樣的見,都是依薩迦耶見為根本。依薩迦耶見所引起的,還有四種見。所以,要無我,首先要破這個薩迦耶見。
b)什麼是邊執見?因為薩迦耶見的強有力的作用,對於薩迦耶見所取的五取蘊,或者執著是常,或者執著是斷,都是一種不清淨的智慧。什麼是常邊?有人認為我,是絕對自在。在空間來講,無所不在,叫做遍。以時間上講,前後一樣,叫做常。什麼是斷邊?有人執著有一個作者,或者執著有一個丈夫,也就是有一個主體的我,死了以後,再也沒有,好像瓶一砸,瓶破了以後,再也不能夠放水。什麼是邊執見的作用?這二邊違反中道、障礙中道,不能出離生死。
c)什麼是邪見?廣義來講,一切不正確的見,都可以叫邪見。狹義來講,五種見當中的一種,所以就具有謗因果、謗作用、壞善事這三個條件,是不清淨的智慧。
什麼是謗因?因果,佛法之中總分三類,叫煩惱、業、果。三世因果當中,凡是屬於業、屬於煩惱的,叫做因,因為這是要感果報。若是以因果分配十二支緣起,作為因的業和煩惱,合起來有五支。十二因緣當中,無明、愛、取這三種屬於煩惱,行、有這二種屬於業。什麼是有?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種子,所以普通也叫做業。為什麼業亦名有呢?如世尊說:阿難!假使業能夠給與未來的果報,這就叫做有。所以約業能夠招感未來果報的意義上來講,業就叫做有。如果毀謗、不承認煩惱和業,說沒有無明,沒有愛,沒有取,沒有行,沒有有,不信造業,善業、惡業等,那就叫謗因。
什麼是謗果?誹謗十二緣起中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這七種,叫做謗果。這七種都是果,就是煩惱、業所生的果。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十二因緣,就叫做謗因,就叫謗果。或者單單以業、果來講,誹謗我們的行為沒有什麼善的、惡的,這一種謗沒有善行、惡行,就是謗因。否認善行、惡行的果報,誹謗沒有善行、惡行的果報,這就叫謗果。什麼是謗作用?誹謗沒有此世他世,就是前生、後世。沒有父、母。沒有化生眾生,就是中陰身。為什麼叫謗作用呢?眾生雖然沒有我、我所,可是有從前生到後世這個作用,假使說不相信有前生、後世,那就是毀謗這一個作用。因為人從煩惱、業而感這個果報,就是要有父母的交合,而且母親要懷胎,我們的生命才能夠存在。父母的精血就是種子。任持就是父母和合、母親的懷胎,保持這個生命延續下來。假使說無父無母的話,那就是毀謗種子任持作用。如果沒有中陰身這個化生眾生,這個死到結生的連續不能成立,那就是毀謗結生相續作用。
什麼是謗無善事?不信有了生死的聖人,否定這一種真正修善所得到的出世善事的果報,這叫壞善事。
什麼是邪見的作用?有邪見,能夠斷善根,貪瞋癡這三種不善根的力量更強。壞的事情、壞的業、煩惱之類,一切依此而生,好的事情不會生。
d)什麼是見取?就是依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等三種見及見所依的五蘊,隨意起一種執著,執著為最好、最上、最殊勝、最高,是不清淨的智慧。三見,就是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所依蘊,就是諸見所依的蘊。作用如邪見的作用。
e)什麼是戒禁取?就是對於戒、禁及所依蘊這三種,隨便執著那一種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的,是不清淨的智慧。戒禁取中的戒,是從錯誤的見、顛倒的見出發,所以要離七種惡,主要就是身、語七種善行。禁,就是持牛戒、持狗戒等,自己把頭髮拔得乾乾淨淨,或者手裡拿著一支杖上面有三個牙叉,數論外道的定、慧,這些不是解脫的因。還有執著大自在天,或者執著世主,或者入水、入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可是他執著這個是生天之因。所依蘊,就是戒、禁所依的這個五蘊身。所說的清淨,就是說這樣子去做,馬上就可以得到清淨。所說的解脫,就是說以這一種方法,可以解脫煩惱。所說的出離,就是因這種戒、禁,可以出離生死。這種戒禁取是徒然的、毫無意義,弄得辛辛苦苦,自己苦痛得很,仍是沒有結果的。所說的無果唐勞,這是沒有結果的,因為這不能夠得清淨、不能得解脫、不能得出離,徒然的。
2)什麼是無明?就是癡,不僅沒有智慧,還能障礙智慧。對業、果、諦、寶這四種事情沒有智慧、不瞭解。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俱生無明,一種叫分別無明。什麼是俱生,與生俱來,生來就有的,是一種本能、先天。什麼是分別?應該叫分別起,這種無明是依人類的知識分別而起,而與真正的道理不合,就叫做分別無明。又欲界的貪、瞋、癡叫做三種不善根,欲界中一切不善的心,都是從貪、瞋、癡這三種引發起來。現在把貪、瞋、癡分成三類,一種叫俱生,一種叫不俱生,一種叫分別所起。什麼是俱生?是與生俱來,連禽獸乃至一個小小的小動物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什麼是不俱生呢?如果現在起來的心與貪相應,有貪心、有愛心的時候,就沒有瞋心;假使瞋心起來的時候,貪也不會有,這一類叫做不俱生。什麼是分別所起呢?與見相應的貪、瞋、癡,就是分別所起。無明起什麼作用呢?無明引起兩類情形。一類,虛妄決定。「是這樣!」其實是糊里糊塗的決定,錯誤的決定,虛妄的決定,因為他無知,沒有正確的理解。另一類,「這樣嗎?那樣嗎?」「這樣也不是、那樣也不是,究竟是什麼?」心裡疑疑惑惑的,心裡不定,這也是從無知而來的。
3)什麼是觸?以三和合的分別為體性。什麼是三和合?心理作用要這三個合起來才能發生,所以就叫根、境、識三和合。眼、色、識,是以眼做譬喻舉例,眼根見色境,起眼識。同樣的其餘識要生起來,都要根、境、識三個和合的時候,就有心理作用。這裡觸有二種看法?第一種,根、境、識三個和合起來生觸。第二種,觸能夠使根、境、識這三種發生關連。因為根、境、識發生關連,能夠生起分別來。觸的體性是什麼?以分別為體性,從根、境、識三和合而有的一種分別作用。觸有什麼特別用處呢?有觸,就有受。所以,觸是作為受的所依。受依靠觸而生起,這是觸的作用。
4)什麼是受蘊?受有三種。哪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什麼是樂受?假使說這個要失掉、要沒有的時候,他希望還是有,希望不要離開,這個就是樂。什麼是苦受?假使說這個生起來的時候,感覺討厭、頂好不要,希望分離、別離,這個就是苦。什麼是不苦不樂受?就是對這二種欲都沒有,也不希望有,也不希望沒有,也沒有和合欲,也沒有乖離欲,這就是平等的不苦不樂受。什麼是受?就是這個心(識)去領納境界。
5)什麼是我慢?在這個五取蘊上,可能執著色是我,或者是受是我,或者是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或者是色是我所,或者是受是我所,在五蘊之中,隨便執著一種是我所。因我而生起的慢,普通叫自尊心,就是好像自己比別人好,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心理,這就是我慢,不為什麼,就是為了我。
6)什麼是意言?言,就是名字,一切的名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名句,沒有名句就不能說話,所以,用名句詮顯一切法,義是所詮。意,是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言,能詮顯一切法義,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能分別一切法義和能詮顯一切法義是相似,所以叫做意言。或者用名言說話,來詮顯一切法義,而現在內心在思惟一切法義,不是說出來話,所以叫做意言,它們是相似的。或是,意言就是意識,它以名言分別為自性,以名言分別的作用,而成為認識,所以叫意言。
7)什麼是分別?思量、識別種種事與道理,這是心心所的自己本身的特性作用,因此,分別就是心心所的不同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