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11.慈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九,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一,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V.II, The Tradition of Imperishability in Buddhist Thought by Jens Braarvig, Solum Forlag, Oslo 1993

11.慈
1.所緣無量、能緣無量
[智嚴]爾時,無盡意菩薩復語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無有齊限等眾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不覆者。舍利弗!如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是謂大士所修慈心不可得盡。舍利弗言:善男子!齊幾名眾生界?無盡意言:所有地界、水火風界其量無邊,而猶不多於眾生界。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頗可得說譬喻比不?無盡意言:可說,但不得以小事為喻。舍利弗!東方去此盡一恒沙佛之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一恒沙佛世界,作一大海其水滿溢。使一恒河沙等諸眾生聚集,共以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如是一恒河沙共取一渧,二恒河沙共取二渧,如是展轉乃至盡此滿大海水盡,是眾生界猶不可盡;菩薩慈心悉能遍覆如是眾生。舍利弗!於意云何?是修慈善根豈可盡耶?舍利弗言:實不可盡。唯,善男子!是虛空性尚可得盡,菩薩慈心不可盡也。若有菩薩聞作是說不生驚怖,當知是人得無盡慈。
[竺法護]阿差末菩薩復謂舍利弗:慈氏菩薩而不可盡。所以者何?其慈曠大,無邊際故,仁若虛空不可限量。所以無邊者,猶若眾生四大如空無所不周,以慈普覆亦如四大地、水、火、風不可稱限故不可盡。菩薩弘慈亦復若茲,不可窮極故曰無際。猶空無邊,一切四大悉不可量;眾生無盡、仁不可限,故曰菩薩大慈無盡。爾時,舍利弗問阿差末:眾生四大數不可盡,為何謂也?阿差末曰:地、水、火、風,其數過於藥草、叢林。時舍利弗復問:可為眾生興引譬乎?阿差末曰:可假借喻,不可以民庶為數極。舍利弗問:所喻云何?阿差末曰:猶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合為世界,各如江沙十方佛土合為大海,取一切人盡住海邊,各以一毛取海水數,舉一渧水為一江沙人、舉二渧水為二江沙人,如是渧數大海水盡,眾生之限不可盡極;群黎四大亦不可數亦復若斯,菩薩大慈靡所不周。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若能弘慈,其德福慶不可盡極。舍利弗言:實不可盡。阿差末曰:若有菩薩聞眾生數不可窮盡,不恐、不懼、不以懷懅,爾乃應曰慈不可盡。
*爾時,無盡意菩薩告訴具壽舍利弗。
(已安住在四無量的菩薩,就是正在修習悲的菩薩。有四種?哪四種呢?渴望快樂、為苦所折磨、喜於快樂、安住於平等。這個章節簡稱為悲憫,有四無量能利益眾生。這段文聚焦在渴望快樂。)
1)(由於所緣慮的對象是無量,所以能緣慮的心也是無量。)大德舍利弗!菩薩的慈,亦不可盡。何以故?因為無邊的緣故。應該知道菩薩的慈也是無邊的,他們出現的慈是不被限制的。
2)同樣,乃至如眾生界那麼多,則菩薩以他生起的慈心,來普覆。大德舍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的慈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不覆者。
3)大德舍利弗!如眾生界是無量,在那裡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在那裡無有窮盡。
4)同樣,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慈亦不可盡。這就是為什麼說這些大士的慈心不可得盡。
5)這樣被說明之後,長老舍利弗復問無盡意菩薩:善男子!眾生界有多大呢?無盡意言:大德舍利弗!乃至地界、水、火、風界其量無邊,而猶不多於眾生界。
6)舍利弗復言:善男子!頗可得說譬喻比不?無盡意言:大德舍利弗!可說,但不得以小事為喻。大德舍利弗!譬如在東方,世界數目如同恒河中沙的數目。在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如此。全部這些世界以大海水充滿,成為一個。如果眾生數目如同恒河中沙的數目,將他們聚在一起。共以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然後,如恒河沙數的眾生,在恒河沙數劫之後,聚在一起,再取第二渧。如是一恒河沙數的眾生共取一渧,二恒河沙數的眾生共取二渧,如果用這種區別方式,以這種計算方式,如是展轉乃至盡此滿大海水盡,是眾生界猶不可盡。大德舍利弗!同樣,眾生界無量,但是菩薩以慈心悉能遍覆。
7)大德舍利弗!汝意云何?若如此的修慈而形成的無量善根有可能滅盡嗎?舍利弗言:實不可盡。善男子!若他認為如此種類修慈的善根應該滅盡,則他認為虛空應該滅盡。
8)若菩薩已經聽到這慈無盡之後,不生驚怖,則他們由於慈無盡而殊勝。

 2.慈的業用
[智嚴]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無諍,是慈能斷一切瞋恚荒穢繫縛,是慈能離諸結及使,是慈歡喜,是慈不見一切眾生破戒之過,是慈無熱身心受樂,是慈遠離一切惱害,是慈能離一切怖畏,是慈能順眾聖人道,是慈能令瞋者歡喜。是慈能勝一切鬪諍。
[竺法護]阿差末謂舍利弗言:其弘慈者是菩薩護,復為眾生有功效業。所以者何?無有失故。眾惡麁獷悉永消除,伏眾怒害及諸愛欲,其有見者莫不悅顏。所以者何?無有眾邪,諸有恐懼咸悉盡愛,其道正端而無偏邪,悉能化導諸亂心者,其有危難往就慰濟。所以者何?欲度脫故。諸有繫縛莫不解散,諸諛諂者修備質朴。
*無盡意言:大德舍利弗!
1)是慈能保護己身(因為慈沒有敵人會傷害他們,而且他們沒有任何的厭惡)。2)是慈樂於利益他人。3)是慈無諍。4)是慈能斷一切惡心、荒、穢、瞋、恨、折磨。5)是慈能離諸使及纏。6)是慈歡喜。7)是慈不見一切眾生違犯之過。8)是慈無熱,身心受樂。9)是慈遠離他人的惱害。10)是慈能離一切過失的怖畏。11)是慈能順眾聖人道。12)是慈能令罵者、惡心者歡喜。13)是慈能勝一切鬪諍(以慈心定伏魔與敵)。14)是慈不持杖與刀。15)是慈樂於解脫一切眾生。16)是慈能離一切瞋恚。17)是慈能離矯詐、吹噓、恐嚇(為了名利的緣故)。 

3.慈的果報
[智嚴]是慈能生利養稱歎,是慈莊嚴釋梵威德,是慈常為智人所讚,是慈常護凡夫愚人,是慈常能隨順梵道,是慈不雜遠離欲界,是慈能向解脫法門,是慈能攝一切諸乘,是慈能攝非財功德,是慈長養一切功德,是慈過諸無作功德,是慈悉能莊嚴相好,是慈能離下劣鈍根,是慈能開天人涅槃諸善正道,是慈能離三惡八難。
[竺法護]
唯學道要不慕世榮,悉為釋梵之所欽奉,常以智慧靡所不覩。所以者何?護眾生故。修四等心不懷異意,悉棄塵勞入佛道要,總持慧業以德自嚴、以超眾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以具足諸不備悉。度脫快哉快哉泥洹,顯導眾生不在八懅不閑之地。
*1)是慈能生利養、恭敬、稱歎。2)是慈為一切人、帝釋、梵、世界守護者所尊敬。3)是慈以他自己的威德莊嚴來裝飾。4)是慈常為智人所讚。5)是慈常護凡夫愚人。6)是慈常能隨順梵道。7)是慈不為欲界所雜染。8)是慈對於一切眾生是最好的解脫之道。9)是慈能攝一切諸乘。10)是慈能攝非物質的福德。11)是慈積集一切福德資糧。12)是慈超過由物質所產生的一切福德。13)是慈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來莊嚴。14)是慈能離下劣、缺根。15)是慈能開天人、涅槃諸善正道。16)是慈能離三惡、八難。

4.慈的自性(本質)
[智嚴]是慈愛樂諸善法等。是慈如願一切所欲成就自在,是慈平等於諸眾生,是慈發行離諸異相,是慈正向持戒之門,是慈能護諸犯禁者,是慈能成無上忍力,是慈能離諸慢放逸,是慈發起無諍精進入於正道,是慈根本入聖禪定,是慈善能分別於心離諸煩惱,是慈因慧而生總持語言文字,是慈定伴離魔結伴,是慈常與歡喜同止,是慈善為心之所使,是慈堅持威儀戒法,是慈能離諸掉動等,是慈能滅種種諸相,是慈善香慚愧塗身,是慈能除煩惱臭氣。
[竺法護]樂以法樂,以法自娛,總攝眾欲不貪王土,等心眾生所行無異。淨此普慧,其犯戒者悉將護之,現忍辱力無得自用而懷慢恣,不捨精進、禪思,一心三昧正受,其心不亂。以智慧業諸所聽受弘慈具足,自從身出,不依仰人、不從魔教。所以者何?以獲大安。因智慧解恥諸非法。
*1)是慈樂於(空性、真諦)法樂(或樂於法的實踐)。2)是慈於五欲、食物、力量沒有歡喜。3)是慈平等心於諸眾生。4)是慈於施行無差別。5)是慈為入一切戒、學之門。6)是慈能保護(自己遠離惡戒,與)諸犯禁者(而且幫助他們成就善戒)。7)是慈能展現忍力。8)是慈能離諸慢、放逸、憍。9)是慈經由發起無動搖的精進,能貫徹一切正確實踐的行動。10)是慈是靜慮、等持、等至的根本,而那些是聖者所入。11)是慈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能捨離諸煩惱。12)是慈以持續學習咒語,能生思惟與智的因。13)是慈定伴,離魔結伴。14)是慈常與安樂同止。15)是慈思惟服務與正行(於地、菩提分法)的結果。16)是慈護持威儀路。17)是慈能離諸掉動(根與識不會進入外在境,而是停留在寂靜中)。18)是慈能滅慢的業。19)是慈以慚、愧來塗飾,是芬芳的。20)是慈能淨化習氣、煩惱的臭氣。

5.慈的殊勝
[智嚴]舍利弗!夫修慈者,悉能擁護一切眾生,能捨己樂與他眾生。聲聞修慈齊為己身,菩薩之慈悉為一切無量眾生。舍利弗!夫修慈者,能度諸流。
[竺法護]悉愈眾病,覆護眾生常自安身亦安一切。羅漢法者但欲自護不護眾生,當以大慈加哀一切。
[Jens]大德舍利弗!
1)慈悉能擁護一切眾生,大慈能捨己樂,與他眾生樂。
2)聲聞的慈是保護己身,菩薩的大慈悉為一切眾生。
3)大德舍利弗!夫修慈者,能度諸流。
6.慈的種類
[智嚴]慈所及處有緣眾生,又緣於法,又無所緣。緣眾生者初發心也。緣法緣者,已習行也。緣無緣者,得深法忍也。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慈而不可盡。
[竺法護]阿差末謂舍利弗言:慈有三事。何謂為三?一曰、慈施一切,曉了慈施法等;二曰、慈正真等;三曰、常以普慈加于眾生。所謂等者,發菩薩心、慈與法等謂成就業、與慈普等因成忍辱,是謂三事慈不可盡。
*大德舍利弗!慈有三種。哪三種?以眾生為對象的慈。以法為對象的慈。沒有對象的慈。
1)以眾生為對象的慈,是初發心的菩薩。
2)以法為對象的慈,是已習行的菩薩。
3)沒有對象的慈,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大德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慈而不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