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觀受修受行
1.諸受一切皆苦
[智嚴]云何菩薩觀受修受行?菩薩如是思惟:諸受一切皆苦。善分別受,智慧籌量,知受寂滅。若受樂時,不貪所欲。若受苦時,觀三惡道,起大悲心,不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時,不起愚癡。
[玄奘]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是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於一切善道眾生,起大慈心,不為貪欲隨眠所惱。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不為瞋恚隨眠所惱。雖復受諸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為無明隨眠所惱。
*1)云何菩薩觀受修受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2)菩薩如是思惟:諸受一切皆苦。善分別受,智慧籌量,知受寂滅。若受樂時,不貪所欲。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寂滅決擇)。是菩薩摩訶薩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於一切善道眾生,起大慈心,不為貪欲隨眠所惱。]
3)若受苦時,觀三惡道,起大悲心,不生瞋恚。
[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眾生,起大悲心,不為瞋恚隨眠所惱。]
4)若受不苦不樂時,不起愚癡。
[雖復受諸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為無明隨眠所惱。]
2.知出知修
[智嚴]是菩薩正念受處,如其所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於是諸受,知出、知修。觀諸眾生受寂,滅莊嚴:是諸眾生,於諸受中,不知出修。若受樂時,生於貪著。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時,便生愚癡。我今要當進修智慧,除一切受,發諸善根,起大悲心,攝取智慧,亦為眾生,除斷諸受,而為說法。
[玄奘]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離。又能令彼一切眾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又作是念:此諸眾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能了知諸受出離。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癡。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諸眾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
*1)是菩薩正念受處,如其所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
2)於是諸受,知出、知修。
[所受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離。]
3)觀諸眾生受寂滅莊嚴。(為了令眾生知道所受,他披上弘誓鎧:)
[又能令彼一切眾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又作是念:]
4)是諸眾生,於諸受中,不知出修。
[此諸眾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能了知諸受出離。]
5)若受樂時,生於貪著。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時,便生愚癡。
[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愛。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愚癡。]
6)我今要當進修智慧,除一切受,發諸善根,起大悲心,攝取智慧。亦為眾生,除斷諸受,而為說法。
[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諸眾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
3.什麼是受
[智嚴]未解受者受苦,解受者受樂。云何解受者?所謂無受者,無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除攝取受者,攝者、受取者、受受者、受有者、受顛倒者、受分別者、受諸見者。受眼相者。受耳、鼻、舌、身、意相者。受色相者。受聲、香、味、觸、法相者。受眼緣色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緣法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是名為受。
[玄奘]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舍利子!復以何等智慧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受。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如是廣說,若內、若外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等相是名為受。
*1)未解受者受苦,解受者受樂。(為何稱為受?當不了解受[是無有的時候],受變成苦[的因]。當以智慧,了解受[是空的時候],受變成[無漏]樂[的因]。)
[舍利子!如是菩薩何因緣故,說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
2)云何解受者?所謂無受者,無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除攝取受者,攝者、受取者、受受者、受有者、受顛倒者、受分別者、受諸見者。(沒有我、眾生...士夫,但有受的生起。執著受,攝持受,取著受,認別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依附見]受。)
[舍利子!復以何等智慧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受、見隨眠受]
3)受眼相者。受耳、鼻、舌、身、意相者。
[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
4)受色相者。受聲、香、味、觸、法相者。
[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
5)受眼緣色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
[及彼種種眼觸所生受。]
6)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緣法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是名為受。
[如是廣說,若內、若外所有諸法,乃至諸觸緣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等相是名為受。]
4.諸門差別
[智嚴]復有一受,心意覺了。復有二受,內受外受。復有三受,過去、未來、現在受。復有四受,覺了四大。復有五受,思惟五陰。復有六受,分別六入。復有七受,七識住處。復有八受,八邪法也。復有九受,九眾生居處。復有十受,十不善法。舍利弗!舉要言之,無量眾生諸受思惟所緣境界一切名受。
[玄奘]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差別之相。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所謂一心了別諸境。或說二受,謂內及外。或說三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或說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或說五受,所謂思惟如是五蘊。或說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處。或說七受,謂七識住。或說八受,所謂八邪方便之相。或說九受,所謂九位眾生所居。或說十受,所謂十善業道等。舍利子!如是廣說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緣境、隨所作意,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說受無量。何以故?眾生無量故,隨有眾生各具如是無量諸受。
*1)復有一受,心意覺了。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差別之相。舍利子!如來或時說為一受,所謂一心了別諸境。]
2)復有二受,內受、外受。
[或說二受,謂內及外。]
3)復有三受,過去、未來、現在受。
[或說三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
4)復有四受,覺了四大。
[或說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
5)復有五受,思惟五陰。
[或說五受,所謂思惟如是五蘊。]
6)復有六受,分別六入。
[或說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處。]
7)復有七受,七識住處。
[或說七受,謂七識住。]
8)復有八受,八邪法也。
[或說八受,所謂八邪方便之相。]
9)復有九受,九眾生居處。
[或說九受,所謂九位眾生所居。]
10)復有十受,十不善法。
[或說十受,所謂十善業道等。]
11)舍利弗!舉要言之,無量眾生諸受思惟,所緣境界,一切名受。(這是受的所有運轉。有多少緣慮,就有多少作意。有多少作意,就有多少分別。有多少分別,就有多少受。因此,無量眾生的受是無量。)
[舍利子!如是廣說,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緣境、隨所作意,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說受無量。何以故?眾生無量故,隨有眾生,各具如是無量諸受。]
5.受生住滅
[智嚴]菩薩於中,修受觀行,起大智慧,知諸眾生善不善受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受念處,而不可盡。
[玄奘]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隨受觀?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方便善攝一切眾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若諸菩薩如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1)菩薩於中,修受觀行,起大智慧,知諸眾生善不善受生、住、滅相。(菩薩[以定與慧]觀察諸受而住,生起這樣的智慧,知道一切眾生受的生、住、滅。知道一切眾生受的生、住、滅的善不善受)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隨受觀?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方便善攝一切眾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
2)舍利弗!是名菩薩正受念處,而不可盡。
[若諸菩薩如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