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行對三根
[發智論]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
[*引文]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
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1.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不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亦未說三惡行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惡行。契經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1.2.三惡行自性
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1)云何身等惡行?如世尊說:
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
何者語惡行?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
何者意惡行?謂貪欲、瞋恚、邪見。
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惡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惡行。
2)此發智論,
通說所有不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惡行。
通說所有不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惡行。
通說所有不善意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惡行。
3)如此論中攝諸惡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
故彼論言: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所起欲行。
又言:有餘不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身業。
3.1)問:何者非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3.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身業。
一切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
一分無覆無記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而不如是去來行住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不應作。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惡行。
3.3)若作是說。身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4)又彼論言:何者語惡行?
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有餘不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語業。
4.1)問:何者非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4.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語業。
一切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
一分無覆無記語業者。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不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不應說。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惡行。
4.3)若作是說。語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5)又彼論言:何者意惡行?
謂貪欲、瞋恚、邪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有餘不善意業。如是復攝諸不善思。
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意業。
5.1)問:何等非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5.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非理所引意業。
一切有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意業。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意業。
一分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語業。
5.3)若作是說:意惡行則通不善及以無記。又通三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6)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惡行及語惡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惡行,別有所攝。
6.1)故彼論言:問:為身三惡行攝一切身惡行?為一切身惡行攝身三惡行耶?
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非斷命,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非邪行,於所應行作不淨行。起飲酒等諸放逸業。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諸飲食等。及不能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
6.2)問:諸犯戒者無量。云何能避?雖復捨此,還近彼故。
答:所在皆有,欲離實難。能不隨染,是為真避。故有說言:身雖在遠,而隨彼習,即名親近。身雖在近,不隨彼習。即名遠離。
6.3)問:為語四惡行攝一切語惡行?為一切語惡行攝語四惡行耶?
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無有惠施。無有親愛。無有祠祀。如是等語惡行。世間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
6.4)問:為意三惡行攝一切意惡行?為一切意惡行攝意三惡行耶?
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貪欲、瞋恚、邪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
彼論中意惡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惡行。
7)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佛契經及施設論攝諸惡行。何故不同?
7.1)答:依二種門說諸惡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
謂佛契經及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惡行。
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惡行。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有別意趣、無別意趣。有別因緣、無別因緣。世俗諦現觀、勝義諦現觀等。應知亦爾。
7.2)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譏嫌故。
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
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惡行自性,而與惡行相和雜故。亦得其名。
於契經中說世譏嫌。以諸世間於根本業道多生譏嫌,非於業道加行、後起。由此緣故攝諸惡行。
經論不同。如是名為惡行自性。
1.3.何義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惡行?惡行有何義?
1)答:可厭毀故名惡。遊履、依處故名行。
可厭毀故名惡者。如有說言:惡妻子、惡衣食、惡人、惡處、惡往來等。
遊履、依處故名惡行者。謂斷生命、麁惡語及瞋恚行有情處。不與取欲邪行及貪欲。行資具處。虛誑語離間語雜穢語。行於名處。邪見。行名色處。
2)復有說者,感苦受果故名惡。動轉捷利故名行。
問:沈溺諸惡,云何捷利?答:彼惡行者有如是巧便。雖行惡行,而令世間不知其惡,故名捷利。
3)復有說者,習近惡人故能招惡趣。故名惡行。
4)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思所思故。惡說所說故。惡作所作故。
惡思所思。謂意惡行。
惡說所說。謂語惡行。
惡作所作。謂身惡行。
5)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作義故。可厭毀故。決定能感非愛果故。
惡作義者。行身語意諸惡行故名為惡行。
可厭毀者。謂行惡行,毀犯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厭毀。
決定能感非愛果者。謂諸所有身語意惡行。無處無容能感可愛果。有處有容感非愛果。
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惡行?謂彼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果。此顯等流果。
復言: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異熟。此顯異熟果。
1.4.三不善根自性
三不善根者。謂貪、瞋、癡。
問:此三以何為自性?
1)答:貪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五部所斷愛。
2)瞋不善根有五。則五部所斷恚。
3)癡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全。并見苦所斷一分。
然見苦所斷無明有十。此中除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取餘無明故言一分。
4)此十五法唯是不善,遍生不善法,名不善根。應知此三皆與六識身相應。是名三不善根自性。
1.5.何義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不善根?不善根有何義?
1)答:
能生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能養不善義。
能增不善義。
能長不善義。
能益不善義。
能持不善義。
能令不善法,廣流布義。是不善根義。
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諸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
諸不善種義。
等起不善義。
能為轉因,引不善義。
為隨轉因,生不善義。
攝益一切不善法義。是不善根義。
3)大德說曰:依止此物,遍能生長諸不善法。
能為轉因。
為隨轉因。
攝益不善。故名不善根。
1.6.獨立為不善根
問:若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者。是即前生不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五蘊為因。前生十不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不善業道為因。前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如應為因。如是一切不善法,皆應名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世尊獨立為不善根?
1)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
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不善根相,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不善根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一切不善為因。除此不善根,餘不善法無如是事。
4)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生一切不善諸法。難斷、難滅、難超、難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5)復有說者,如是三種。多諸過患。謂生一切現法、後法眾多憂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6)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出欲界極為障礙。如壯獄卒,守於獄門。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7)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不善中最為殊勝。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此不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不善增廣。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8)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與三善根為近對治、怨敵、障礙。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9)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與一切不善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為緣。發起一切不善諸法。障礙一切諸功德法。不善法中最為殊勝。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10)復有說者,如是三種。遍攝一切不善諸法。謂諸不善或是貪品。或是瞋品。或是癡品。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11)又此三種。具足五義。謂通五部。遍在六識。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通五部者遮五見疑。
遍六識者遮其諸慢。
隨眠性者遮纏垢等。
能起麁惡身業語業。
作斷善根牢強加行者。示現根義。
11.1)又此五義遮一切法成立根義。
+1謂不染污法有遍六識。無餘四義。
+2染污色蘊全無五義。
+3染污受蘊、想蘊及除煩惱纏垢所餘相應染污行蘊,
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
雖能起麁惡身語二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
+4所有染污不相應行蘊。雖通五部。無餘四義。
+5染污識蘊中。眼等五識全無五義。
+6意識,雖通五部,亦能起麁惡身業語業,而無餘三義。
+7十煩惱中,五見及疑,有隨眠性無餘四義。
+8慢通五部。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無餘二義。
+9於十纏中,惛沈、掉舉、無慚、無愧。
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
雖起麁惡身業語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
+10睡眠一種。雖通五部無餘四義。
+11所餘五纏。雖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
+12六煩惱垢。雖亦有時能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
11.2)唯貪瞋癡。具足五義非所餘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12)又此三種。多於三受,隨逐、隨增。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13)又此三種。欲界有情多分現起。能發十種不善業道,生十惡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1.7.有根
1)如是三種。通五部。與六識俱起諸不善品為根。
1.1)此中貪相應品,由二根故,說名有根。
謂貪及彼相應無明。
1.2)瞋相應品,亦二根故說名有根。
謂瞋及彼相應無明。
1.3)除此所餘不善心品,由一根故說名有根。所謂無明。
1.8.根的不同
問:世尊處處說根不同。謂或說有身見、邊執見為根。或說世尊為根。或說樂欲為根。或說不放逸為根。或說自性為根。如是等有何義?
1)答:有身見、邊執見,由能發起六十二見故說為根。
2)世尊能說雜染、清淨。繫縛解脫。生死涅槃。起正教法故說為根。
3)樂欲能引一切善法。故說為根。
4)諸不放逸,攝護一切所修善法,令不散失故說為根。
5)自性能持自體不失故說為根。
6)如是無為能持自體故說為根。亦無有過。
7)復有說者,為同類因,持等流果。或是同類因性所持。是故有為自性名根。
8)復有說者,相應、俱有因力任持。是故有為自性名根。
9)名能顯了諸法自性。故亦說彼為自性根。
10)此貪、瞋、癡,能生、能長諸不善法。故說為根。三不善根如結蘊廣說。
1.9.解釋:雜、無雜相---三惡行...三不善根
[發智論]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
有惡行非不善根。謂身、語惡行、邪見、不善思。
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欲、瞋恚。
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已說三惡行、三不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1[*引文]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身、語惡行、邪見、不善思。
由此唯有惡行相,無不善根相故。
2[*引文]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由此唯有不善根相,無惡行相故。
3[*引文]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欲、瞋恚不善根。
由此具有二種相故。
4[*引文]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1)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
2)謂色蘊中,除不善色,取餘色蘊。
3)於行蘊中,除三不善根、不善邪見及不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
4)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是故說言謂除前相。
5)復次,於眼識貪俱生不善品中。或有惡行非不善根。應作四句。
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
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不善根。
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6)如於眼識作四句。乃至於意識亦爾。如於貪俱生不善品作六四句。於瞋俱生品亦爾。
7)於邪見俱生不善品中。唯意地故作一四句。
有惡行非不善根。謂邪見及不善思。
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
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8)於不共無明俱生不善品中。亦以唯意地故作一四句。
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
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
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1.10.三妙行...三善根
[發智論]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謂除前相。
[*引文]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1.11.三妙行自性
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1)云何身等妙行?如世尊說:
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
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
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妙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妙行。
2)此發智論。
通說所有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妙行。
通說所有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妙行。
通說所有善意業等。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妙行。
3)如此論中攝諸妙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故彼論言:
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離起欲行。
又言:有餘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身業。
3.1)問:何等如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3.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身業。
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而皆如是。如應去來。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所應作。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妙行。
3.3)若作是說。身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4)又彼論言:
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有餘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語業。
4.1)問:何等如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4.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語業。
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皆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所應說。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妙行。
4.3)若作是說。語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5)又彼論言:
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又言:有餘善意業。如是復攝所有善思。
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意業。
5.1)問:何等如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5.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如理所引意業。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語業。
5.3)若作是說。意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6)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語妙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妙行。別有所攝故。彼論言:
6.1)問:為身三妙行攝一切身妙行?為一切身妙行攝身三妙行耶?
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離前說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所應行諸不淨行。并飲酒等諸放逸業。而能安住正知、正念,受用食等。
復能正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所餘問答如前應知。
6.2)問:為語四妙行攝一切語妙行?為一切語妙行攝語四妙行耶?
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如是等語妙行。於世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
6.3)問:為意三妙行攝一切意妙行?為一切意妙行攝意三妙行耶?
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無貪、無瞋、正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彼論中意妙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妙行。
7)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契經、施設論。攝諸妙行何故不同?
答:依二種門說諸妙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
7.1)謂契經、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妙行。
7.2)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妙行。
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等。廣說如前。
7.3)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所欣讚故。
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
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妙行自性。而與妙行相雜故亦得其名。
於契經中說世欣讚。以一切世間於根本業道多起欣讚。非於業道加行、後起。
由此緣故。攝諸妙行經論不同。如是名為妙行自性。
1.12.何義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妙行?妙行有何義?
1)答:可欣讚故名妙。遊履、所依處故名行。
可欣讚故名妙者。如有說言:妙妻子。妙衣食。妙人。妙處。妙往來等。
遊履所依處故名行者。謂即於前三種惡行所依之處。與彼相違起三妙行。
2)復有說者,感樂受果故名為妙。動轉捷利故名為行。
問:於妙行中云何捷利?答:行妙行者有如是巧便。雖不希求世間名譽,而為勸他修妙行故。所修妙行皆令他知。故名捷利。
3)復有說者,習近善人能招善趣。故名妙行。
4)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思所思故。善說所說故。善作所作故。
善思所思。謂意妙行。
善說所說。謂語妙行。
善作所作。謂身妙行。
5)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作義故。可欣讚故。決定能感可愛果故。
善作義者。行身語意諸善行故名為妙行。
可欣讚者。謂行善行,守護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欣讚。
決定能感可愛果者。謂所有身語意妙行。無處無容,能感非愛諸果異熟。有處有容能感可愛諸果異熟。
6)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妙行?謂彼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甚可喜果。此顯等流果。
復言: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可喜異熟。此顯異熟果。
1.13.三善根
三善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
1)云何無貪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貪對治。是名無貪善根性。
2)云何無瞋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瞋對治。是名無瞋善根性。
3)云何無癡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癡對治。是名無癡善根性。
4)此三善根。於一心中具足可得。
三不善根。非於一心具足可得。
5)又三善根。具足防衛一切善心。通六識身。有漏、無漏。
三不善根。不能具足防衛一切諸不善心。
6)又三善根。遍與善心相應。
三不善根。不遍與不善心相應。
7)又三善根。能遍發起一切善心。
三不善根。不能遍起一切不善心。如是隨轉不隨轉等。皆應廣說。是名三善根自性。
1.14.何義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善根?善根有何義?
1)答:能生善義是善根義。
能養善義。
能增善義。
能長善義。
能益善義。
能持善義。
能令善法廣流布義。是善根義。
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善法因義。是善根義。
善法種義。
等起善義。
能為轉因,引諸善義。
為隨轉因,生諸善義。
攝益一切諸善法義。是善根義。
3)大德說曰:依止此物,
遍能生長一切善法。
能為轉因。
為隨轉因。攝益諸善。故名善根。
1.15.立為善根
問:若善法因義是善根義者。前生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善五蘊為因。前生十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善業道為因。前生三十七菩提分法。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因。如此則一切善法皆應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立為善根?
1)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
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能知。若法有善根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種善根。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一切善法為因。其餘善法無如是事。
4)復有說者,此三善根。於諸善法最為殊勝。以殊勝故立為善根。
5)復有說者,此三善根。於諸善法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如是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善法增廣故。立為善根。
6)復有說者,此三善根。能與一切善法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發起一切善法。障礙一切不善諸法。於善法中最為殊勝。故立為根。
7)復有說者,以三善根。能遍發起十善業道。生十善處故立為根。
由如是等諸因緣故。於善法聚唯此三種立為善根。
1.16.解釋:雜、無雜相---三妙行...三善根
[發智論]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
有妙行非善根。謂身、語妙行及善思。
有善根非妙行。謂正見不攝無癡善根。
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
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已說三妙行、三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1[*引文]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身語妙行及善思。
由此唯有妙行相,無善根相故。
2[*引文]有善根非妙行。謂正見所不攝無癡善根。
由此唯有善根相,無妙行相故。
3[*引文]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
由此具有二種相故。
4[*引文]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
1)謂色蘊中,除諸善色,取餘色蘊。
2)於行蘊中,除三善根及諸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
3)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4)復次,於眼識俱生善法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
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
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5)如於眼識俱生善品。如是乃至於身識俱生善品亦爾。
於正見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有善根非妙行者。無也。
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
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6)盡智、無生智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
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
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2.三行對十業道
[發智論]三惡行、十不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意妙行。
[大毘婆沙論]
三惡行、十不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2.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十不善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十不善業道。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2.2.三惡行、十不善業道
[發智論]三惡行、十不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惡行,所餘身、語、意惡行。
[大毘婆沙論]
此中三惡行名略事廣。十不善業道名廣事略。故三惡行攝十不善業道。非十不善業道攝三惡行。以諸惡行攝業道已而更有餘。譬如大器覆於小器而更有餘。是故。
[*引文]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餘身、語、意惡行。
何者是餘身、語惡行?謂身、語業道加行、後起。及施設論所說諸業。并一切遮罪所攝業。
何者是餘意惡行?謂不善思。
2.3.今當顯示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三種差別。
1)彼斷生命三種者。
1.1)謂若屠羊者彼先詣羊所,若買、若牽、若縛、若打乃至命未斷。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斷生命加行。
1.2)若以殺心,正斷他命。
爾時,所有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斷生命根本。
1.3)從是以後,即於是處。所有剝皮、斷截支肉、或賣、或食,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斷生命後起。
2)不與取三種者。
2.1)謂初起盜心,往彼彼處。圖謀、伺察、攻牆、斷結,取他財寶。乃至舉物,未離本處。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不與取加行。
2.2)若以盜心,正取他物,舉離本處。
爾時,所有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不與取根本。
2.3)從是以後,
或物主覺,乃至相繫、相害,則以殺生加行為偷盜後起。
若主不覺,分張受用。爾時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不與取後起。
3)欲邪行三種者。
3.1)謂以欲火,所燒逼故。若信、若書、若飲食、財寶,以表愛相。彼或摩、或觸,乃至未和合前,所有不善身、語業。是欲邪行加行。
3.2)若於爾時,彼此和合,所起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欲邪行根本。
此中有說:纔和合時,即成業道。有說:暢熱惱時,方成業道。
3.3)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有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欲邪行後起。
4)虛誑語三種者。
4.1)謂以財、利、名譽等故。對一有情或大眾會。矯為明證,覆想而說,乃至未發所攝受虛誑語言。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虛誑語加行。
4.2)若正發所攝受虛誑語言。
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虛誑語根本。
4.3)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虛誑語後起。
5)離間語三種者。
5.1)謂以財、利、名譽等故。種種方便,於他親友破壞、離間。乃至未發正破壞言。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離間語加行。
5.2)若以壞意,正發壞言。
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離間語根本。
5.3)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離間語後起。
此中有說:若離間語,令他沮壞,方成業道。若爾者,破壞聖人應非業道。然離間語壞聖者重。
如是說者,但起壞心,作離間語。若壞不壞,皆成業道。
6)麁惡語三種者。
6.1)謂彼本性多瞋恚故,將出語時,先現憤發。身掉、色變、怒目、叱吒。住彼人所乃至未發正毀辱言。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麁惡語加行。
6.2)若至其所,發毀辱言。
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麁惡語根本。
6.3)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麁惡語後起。
此中有說:令彼瞋惱,方成業道。若爾者,罵離欲者應非業道。然麁惡語罵離欲者重。
如是說者,但懷憤恚,發麁惡言。若惱不惱,悉成業道。
7)雜穢語三種者。
7.1)謂以財、利、恭敬、名譽及戲樂故。樂作種種非義、非時、不應法語。或俳優者欲作愚者歡笑語時,指顧跳躍,作諸言笑。乃至未發彼根本語。
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雜穢語加行。
7.2)若正發起諸無義說雜戲語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雜穢語根本。
7.3)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雜穢語後起。
8)其餘貪欲、瞋恚、邪見意三業道起即根本。非有加行、後起差別。
有說:亦有加行、後起。謂不善思。
2.4.五義
此中根本七不善業道,諸有表業及此剎那諸無表業。各具五義。
一惡行。二犯戒。三不律儀。四業。五業道。
從是已後,諸無表業各唯有四義。謂除業道,唯於思究竟時,名業道故。
2.5.問:由幾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1)答:於身業自性三不善業道中。
1.1)或時由一思究竟轉。謂身三業一一而起。
1.2)或時由二思究竟轉。
+1謂如有一盜他羊等。有是希望,即於盜時,亦斷其命。
+2或自行欲邪行。遣使作殺盜隨一。以欲邪行,唯自所究竟故。
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一剎那頃,由二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1.3)或時由三思究竟轉。
謂如有一先遣二使,殺生、偷盜。自行欲邪行。
若有如是種種法生。一剎那頃,三皆究竟。
爾時,三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1.4)猶如群賊相期一處,劫掠他時,
於剎那頃有牽彼車、有斷彼命、有婬彼婦。
當知爾時,彼諸盜者有由三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2)於語業自性四不善業道中。
2.1)或時由一思究竟轉。
謂語四業一一而起。有說:一者唯雜穢語。
2.2)或時由二思究竟轉。
謂作虛誑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或作離間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或作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2.3)或時由三思究竟轉。
謂作虛誑語、離間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或作虛誑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或作離間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2.4)或時由四思究竟轉。謂作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2.5)若總論之。或時由五思究竟轉。或乃至由八思究竟轉。
2.6)謂遣六使,作六業道,自行欲邪行。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一剎那頃七皆究竟。
2.7)及意三業道隨一現前。如是八種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當知意三各別現起思究竟轉,無俱生義。無二心故。無遣他故。由此不說或九或十俱生之義。
2.6.界、趣
1)問:於何界中,有幾不善業道可得?
答:唯於欲界一切具足可得。或不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色、無色界一切都不可得。
2)問:於何趣中,有幾不善業道可得?
2.1)答:捺落迦趣,有後五,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無斷生命者,由彼無能斷他命故。如說:於彼乃至所有惡不善業未盡、滅、吐,定不命終。
無不與取者。由彼無有受財分故。
無欲邪行者。由彼無有攝受妻室故。
無虛誑語及離間語者。無攝受虛誑語事故。常無和合故。
有麁惡語者。苦受所逼故。
有雜穢語者。非時說故。
貪欲、瞋恚、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2.2)傍生、鬼趣,皆具十種,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2.3)人趣、三洲具十不善業道。或不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2.4)北拘盧洲,有後四,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無斷生命者。定壽千歲,無中夭故。及性淳善,定升進故。
無不與取者。彼無攝受自他分故。
無欲邪行者。無攝受妻室故。彼若欲作非梵行時。與彼女人共詣樹下。若所應者樹枝低覆令彼和合。若不覆者並愧而離。
無虛誑語者。無有攝受虛誑語事故。
無離間語者。由彼有情恒和好故。
無麁惡語者。由彼常說軟美言故。
有雜穢語者。由彼非時歌詠戲笑故。
貪欲、瞋恚、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2.5)欲界天中具十不善業道,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問:彼天為有斷命事不?答:彼雖不自相害而害餘趣。
復有說者,亦自相害,故如是說。諸天手足隨斷隨生。斬首中截,即便殞沒。
有不與取。乃至雜穢語者。由彼亦有劫盜他物。侵他所受。作矯妄言。說破壞語。憤恚、罵辱、非時歌詠等故。貪欲、瞋恚、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2.7.盜的問
1)問:若盜命過苾芻財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耶?
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處得。
2)問:若得伏藏物,作盜想而自用者。彼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答:於王處得。大地所有皆屬王故。
復有說者,於其田宅所屬處得。所以者何?彼於此中被稅利故。
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大地所有王為主故。其田宅主唯輸地利,非伏藏利。
3)問:若取兩國中間伏藏,作盜想者。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答:若轉輪王出現世時,輪王處得。若無輪王都無處得。
4)問:若盜如來窣堵波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有說:亦於國王處得。
有說:於施主處得。
有說:於守護人處得。
有說:於能護彼天龍、藥叉、非人處得。
如是說者,於佛處得。所以者何?如世尊言:阿難!當知。若我住世有於我所恭敬供養。及涅槃後乃至千歲。於我馱都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我說若住平等之心,感異熟果平等平等。由此言故。世尊滅度雖經千歲。一切世間恭敬供養佛皆攝受。
2.8.不淨行的問
1)問:若於受學禁戒女人所行不淨行。謂苾芻尼、鄔波斯迦勤修梵行。及熾然修外道苦行。毀犯彼者。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或有說者,於彼各別所師處得。
復有說者,於彼同梵行處得。
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彼是國王所防護故。
2)問:於寄客女人行不淨行。彼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或有說者,於所寄主人處得。
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彼是國王所防護故。
3)問:於自貨女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答:若與其價都無處得。若不與價於王處得。
4)問:於未嫁女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答:若已許他於夫處得。若未許他於其父母諸親處得。
5)問:若有女人為其父母、兄弟、姊妹、親族等護。有罰、有礙是他妻妾,他所攝受。乃至或有贈一花鬘。若於彼所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答:於能攝護。乃至贈一花鬘處得。
6)如施設論說:贍部洲人形交成婬。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北拘盧洲。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夜摩天相抱成婬。覩史多天執手成婬。樂變化天歡笑成婬。他化自在天相顧眄成婬。
6.1)問:地居所起婬事加行。即是空居根本業道。空居業道有加行不?
答:皆有加行。謂夜摩天即以執手、歡笑、顧眄為加行。
覩史多天即以歡笑、顧眄為加行。
樂變化天即以顧眄為加行。
6.2)問:唯相顧眄成業道處有加行不?
答:於彼亦有。先對一方為眄他女。迴顧餘方,未覩加行,見成根本。先坐一宮為顧他女,起趣餘宮。未覩加行。見成根本。
6.3)問:何緣地居形交成婬。空居不爾?
+1答:此煩惱麁。彼煩惱細。此煩惱重。彼煩惱輕。此煩惱勤。彼煩惱利。
+2又彼諸天境界熾盛。境界明淨。境界勝妙。由如是境界所牽引故。纔觸對時,即令醉悶。是故於彼欲火易息。
+3復有說者,以上諸天近離欲道。是故於彼欲火漸微。
+4如是說者,一切婬事必二形交,欲火方息。
6.4)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答:彼說時量遲速差別。謂夜摩天如相抱時量,欲火便息。乃至他化自在天。如顧眄時量,欲火便息。施設論中但依時量故作是說。
2.9.三妙行、十善業道
[發智論]三妙行、十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妙行,所餘身、語、意妙行。
[大毘婆沙論]
三妙行十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十善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已分別三種妙行。而未分別十善業道。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2.10.攝
此中三妙行名略事廣。十善業道名廣事略。故三妙行攝十善業道。非十善業道攝三妙行。說喻如前。
[*引文]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妙行。所餘身、語意妙行。
1)此中何等身、語妙行非業道攝?謂身、語業道加行、後起。及施設論所說諸業。并離遮罪所攝諸業。
2)何等意妙行非業道攝?謂善思。
2.11.今應顯示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三種差別。
謂離十不善業道根本。即十善業道根本。離不善業道加行、後起。即善業道加行、後起。
1)此復云何?猶如勤策受具戒時,先整衣服,入受戒場。頂禮僧足,求親教師。受持衣鉢,往問遮處。來至眾中,重問遮難。白一羯磨乃至第三羯磨未竟。是名善業道加行。
2)若至第三羯磨究竟。爾時表業及此剎那無表。是名善業道根本。
3)從是以後,為說四依、四重等事。是名善業道後起。
2.12.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1)此中根本七善業道。若表及此剎那無表。各具七義。
一尸羅。二妙行。三律儀。四別解脫。五別解脫律儀。六業。七業道。
2)從此已後,諸無表業各唯有五義。謂除別解脫及業道。
已得究竟解脫諸惡,非最初故。亦唯於思究竟時名業道故。
3)問: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3.1)答:於受八戒及五戒時,
若住五識善心,由六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住意識善心。由七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住染污心或無記心。由四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3.2)受十戒時亦爾。
3.3)受具戒時,
若住五識善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住意識善心。由十或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住染污心或無記心或無心時。由七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3.4)受非律儀非不律儀時。
身、語七善業道。隨所要期多少不定。
意三善業道。或有。或無。或多。或少。
3.5)生欲界者,
若起欲界五識善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欲界意識善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3.6)生初靜慮者。
若起三識善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自地意識不定善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自地意識有漏定心。及自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自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3.7)如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靜慮。乃至生無色界皆應廣說。
差別者。除三識身。生無色界亦除前七業道。
2.13.問:於何界、何趣有幾善業道可得?
1)答:欲界具十。或律儀。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2)色界亦具十。皆律儀所攝。
3)無色界中成就有十。現前唯三。
4)於諸趣中。
那落迦有後三。
傍生、鬼趣具十,皆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人趣三洲及欲界天,皆具有十。或律儀。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北拘盧洲唯有後三,皆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色、無色天如前已說。
3.三業對十道
[發智論]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3.1.問:何故作此論?
1)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業、十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2)復有說者,欲顯業趣,最甚深、最微細、難見難覺故。所以者何?
一切如來所說經中無有甚深如業經者。
十二轉中無有甚深如業轉者。
佛十力中無有甚深如業力者。
於八蘊中無有甚深如業蘊者。
四不思議中無有甚深如業不思議者。
由是緣故,世尊一時極善安住,慇懃作意,攝心思惟,入閑靜處。默然宴坐,審諦觀察摩揭陀國諸輔佐臣,為在何趣?為受何生?為往何處。由此作意,方能了知彼諸臣等,在如是趣,受如是生,往如是處。
3)問:諸佛法爾纔舉心時,於一切法殊勝智見無障礙轉。為何義故極善安住慇懃作意。廣說乃至默然而坐?
3.1)或有說者,為顯業趣最甚深故。最微細故。最難見故。最難覺故。
3.2)復有說者,為審觀察摩揭陀國諸輔佐臣種種因性。種種果性。種種相續性。種種對治性。及命終心、續生心等。由此觀察如應悉知。
3.3)復次,世尊為欲委知彼諸臣等生處差別。故極作意。
3.4)復有說者,為待當來所化生故。有所化生應聞說法作饒益事。於此眾中猶未集會。
3.5)復有說者,為待辰那栗連婆故。彼是先世頻毘婆羅。於此眾中猶未集會。
3.6)復有說者,欲令阿難生尊重意。慇懃恭敬,無倒受持,思量觀察。
3.7)復有說者,為欲除斷諸邪慢人憍傲心故。謂有於法少分知已,便生憍慢,而不修學。為除彼意顯佛世尊不由加行,於一切法殊勝智見無障礙轉。尚於一切問記事中,慇懃觀察。況於汝小智而當不學,生憍慢耶?
3.8)復有說者,欲顯成就正士法故。諸有正士法爾皆應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3.9)復有說者,世尊一時入閑靜處,默然宴坐。尊者阿難請問斯事。世尊未答便入寂定。從定起已乃為記別。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4)復有說者,由三因緣,所以作論。一為分別契經義故。二為遮止他所說故。三為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故。
4.1)為分別契經義者。
謂契經說業有二種。一思業。二思所起業。彼所說業,今欲廣釋。是名分別契經義。
4.2)為遮止他所說者。
+1如勝論外道說五種業。謂取、捨、屈、申、行為第五業。
+2數論外道說九種業。謂取、捨、屈、申、舉、下、開、閉、行為第九業。
+3或有外道說十二處皆是業性。彼作是言:眼作何業?謂見色。色作何業?謂眼所行。廣說乃至。意作何業?謂能知法。法作何業?謂意所行。
欲止如是邪宗所立。顯示無倒諸業自性。
+4又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
為遮彼意,顯除思體,別有身、語二業自性。
+5又分別說部,建立貪欲、瞋恚、邪見是業自性。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契經說:故思所造身三種業已作、已集是惡不善。能生眾苦,感苦異熟。故思所造語四種業、意三種業已作已集是惡不善。能生眾苦,感苦異熟。意三業者謂貪、恚、邪見。由此經故說貪等三是業自性。
為遮彼意,顯貪欲等非業自性。故作斯論。
問:若貪欲等非業性者,分別說部所引經云何通?
答:是業資糧故說名業。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彼資糧名為彼法。如前廣說樂資糧等名為樂等。此中亦爾。於業資糧說名為業。
尊者法救作如是說:此中世尊唯攝其業。就所依處顯示業性。故作是說。謂若依此階梯,殊勝思究竟轉。則於此處,宣說業名。如是一切名為遮止他所說故。
4.3)為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者。
謂諸世間於其業果立業名想。如見彩畫錦繡等物,說言如是奇巧作業。此實非業,但是業果。是名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故。由此三緣故作斯論。
3.2.三業自性、何義
三業者。謂身業、語業、意業。
1)問:此三業云何建立?為自性故?為所依故?為等起故?
+若自性者,應唯一業。所謂語業。語即業故。
+若所依者,應一切業皆名身業。以三種業皆依身故。
+若等起者,應一切業皆名意業。以三皆是意等起故。
1.1)答:具由三緣,建立三業。一自性故建立語業。二所依故建立身業。三等起故建立意業。
1.2)復有說者,由三緣故建立三業。一依自處故。二依他處故。三依相應處故。
依自處故建立語業。依他處故建立身業。依相應處故建立意業。如是名為三業自性。
2)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業?業有何義?
答:由三義故說名為業。一作用故。二持法式故。三分別果故。
作用故者。謂即作用說名為業。持法式者。謂能任持七眾法式。分別果者。謂能分別愛非愛果。
問:若爾者,彼俱有、相應法亦能分別愛非愛果悉名業耶?
2.1)答:此中唯說勝者名業。此三種業於諸俱有、相應法中最為勝故。
譬如世間於種種勝處,得種種名。此亦如是。
如世間說樂師作樂。此中非無樂具、樂器及樂人等。但於其中樂師最勝故得其名。
又如書者,非無種種紙墨筆等。及勤方便和合成字。然隨最勝人得其名。染者、鍛者喻亦如是。
今此亦然。雖有種種自性、俱有及相應法,一切皆能感異熟果。然於其中能分別果業為最勝。是故偏說。
2.2)復有說者,由三義故說名為業。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動故。三有造作故。
有作用者。即是語業。如是評論:我當如是如是所作。
有行動者。即是身業雖實無動,如往餘方。
有造作者。即是意業造作前二。由此義故說名為業。
3.3.十業道自性、何義
十業道者。謂身三業道。語四業道。意三業道。
1)問:十善業道、十不善業道,豈不合說有二十耶?何故此中但說有十?
1.1)答:不過十故。謂依惡行所依止處,發起十種不善業道。即依此處,由遠離故。即能發起十善業道。
1.2)復有說者,略說十種。廣說二十。如略廣如是。
無差別差別。總別。遍不遍。無異有異。俱時次第。應知亦爾。
1.3)復有說者,隨利根者,故說有十。隨鈍根者,故說二十。
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力外力。內如理作意所任持力。外他言音多修習力。略開智力廣辯智力。應知亦爾。是名十業道自性。
2)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業道?業道有何義?
答:思名為業。思所遊履,究竟而轉名為業道。
3.4.立十業道
問:若思名業。思所遊履,究竟而轉名業道者。餘善、不善、一切無記。無不皆為思所遊履究竟而轉。一切皆應說名業道。有何殊勝不共因緣,唯說此十以為業道?
1)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
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業道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十種業道。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業思作所行路,令究竟轉。除此業道,餘一切法無如是事。
4)復有說者,由二因緣建立業道。一世所訶毀。二世所稱歎。即是十種不善業道及善業道。
問:若世所訶毀名業道者。是則惡心出佛身血。一切世間皆共訶毀。何故不說以為業道?
答:若世所訶毀。如來出世及不出世。一切時有者立為業道。出佛身血,有佛世有,無佛世無。故不立業道。於稱歎中,遠離出血所有問答,應知亦爾。
5)復有說者,由三因緣建立業道。一由依處。二由施設。三由分別愛非愛果。
6)復有說者,若由此故令內外物。有時衰損。有時增盛。建立業道。當知此中所居為外。壽等為內。
6.1)云何由此外物衰損?
謂斷生命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
若不與取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有災有患,多遭霜雹、塵穢等障。
若欲邪行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有怨競。
若虛誑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諸臭穢。
若離間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不平正、丘陵、坑坎、嶮阻懸隔。
若麁惡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麁弊、鄙惡、毒刺、沙礫。設有金銀等寶少而無光,不調難用。
若雜穢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時候乖變,速疾磨滅,多不成實。
若貪欲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損減,微細尠少。
若瞋恚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枯悴,果實苦澁。
若邪見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零落,乏少花果或全無果。是名由此令外物減。
6.2)云何復知由此業道故,令壽量等內物減耶?謂若十不善業道,具增長時。
此贍部洲有四衰損出現於世。謂壽量衰損。有情衰損。資具衰損。善品衰損。
+1壽量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人壽無量歲。
至劫末時人壽十歲。
+2有情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廣博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
至劫末時唯餘萬人。
+3資具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安隱豐樂。種種地味帝竹稻米。為上妙食。
至劫末時人民飢饉,唯稊稗等為上妙食。
+4善品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十善業道增上圓滿。於劫減時十惡業道增上圓滿。
6.3)云何由此令諸外物有時增耶?
謂若離斷生命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悉多光澤,長時堅住。
離不與取業道增時。一切外物不為災患、霜雹等障之所侵損。
離欲邪行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無諸怨競。
離虛誑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皆多香潔。
離離間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嚴好易求、地平如掌廣博嚴淨。
離麁惡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微妙豐饒,無有嶮澁、毒刺沙礫。金銀等寶調柔光淨多所堪任。
離雜穢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時無乖變,堅固成實。
無貪業道增時。外物充足圓滿增盛。
無瞋業道增時。外物光澤果實甘美。
正見業道增時。外物豐饒花果繁實。是名由此令外物增。
6.4)云何復知由此業故。令壽量等內物增耶?謂若十善業道具增長時。
此贍部洲有四增盛出現於世。謂壽量增盛。有情增盛。資具增盛。善品增盛。
+1壽量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壽十歲。
至劫增時壽八萬歲。
+2有情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唯餘萬人。
至劫增時廣博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
+3資具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民飢饉。以稊稗等為上妙食。
至劫增時安隱豐樂。種種地味帝竹稻米。為上妙食。
+4善品增盛者。謂劫末時。世間十惡業道增盛。至劫增時。世間十善業道增盛。
4)復有說者,由三果故立十業道。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
4.1)謂斷生命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多病短命。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是增上果。
4.2)諸不與取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財寶匱乏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有災有患、多遭霜雹塵穢等障。是增上果。
4.3)諸欲邪行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妻不貞良。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有怨競。是增上果。
4.4)諸虛誑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多遭誹謗。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諸臭穢。是增上果。
4.5)諸離間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親友乖離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不平正,丘陵坑坎嶮阻懸隔。是增上果。
4.6)諸麁惡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恒聞種種不如意聲。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麁弊鄙惡、毒刺沙礫。雖有金等少而無光,不調難用。是增上果。
4.7)諸雜穢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言不威肅。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時候乖變,速疾磨滅,多不成實。是增上果。
4.8)諸有貪欲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貪欲猛利。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損減,微細尠少。是增上果。
4.9)諸有瞋恚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瞋恚猛利。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枯悴,果實苦澁。是增上果。
4.10)諸有邪見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人中。愚癡猛利。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零落乏少花果或全無果。是增上果。
4.11)離斷生命若習、若修、若多修習。
生人天趣。是異熟果。
從彼處沒,來生此間,無病長壽。是等流果。
彼增上故,所感外物皆多光澤長,時堅住。是增上果。
由此道理其餘白品九善業道。與上相違皆應廣說。故由三果立十業道。
3.5.問:何故不說思為業道?
1)答:思即是業。思所行故名為業道。當知業道非即是思。是故不說。
如王所行,說名王路。而王路非王。
此亦如是。思所行故,說名業道。而業道非思。王座等喻亦復如是。
2)復有說者,若法與思譬如三事和合而生。有作用轉,立為業道。
思不與思譬如三事和合而生。有作用轉故非業道。
3)復有說者,若法與思俱時而生。有作用轉立為業道。思不與思俱時而生。有作用轉不立業道。
4)復有說者,若法與思同在現在。與思為路立為業道。思不與思同在現在。與思為路不立業道。
5)問:若遣他斷生命。乃至作雜穢語。彼使或經多日乃作。時遣他者,思滅已久。云何得名與思同在現在為路,令思究竟立業道耶?
答:就可得義,建立業道。謂若餘法可得與思同時為路,故立業道。非一剎那,二思可得現在為路。是故不立思為業道。
6)問:思亦與思同在現在。謂他相續思。何故不說?
答:依自相續建立業道,不依他立。
3.6.三業對十道
[發智論]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應作四句。
有業非業道。謂意業及業道所不攝身、語業。
有業道非業。謂後三業道。
有業亦業道。謂前七業道。
有非業非業道。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已說三業十業道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引文]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業道。謂業道所不攝身、語業及意業全。有業道非業。謂後三業道。有業亦業道。謂前七業道。有非業非業道。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1)謂色蘊中,除業取餘色蘊。
2)行蘊中,除不善、貪、瞋、邪見及無貪、無瞋、正見并一切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
3)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4)問:十業道中,何故前七建立業及業道。後三唯業道非業耶?
答:如施設論說:
+1諸斷生命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斷生命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2廣說乃至諸雜穢語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雜穢語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3所有不善、貪、恚、邪見,非業、非作用。唯與即彼俱生品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4離斷生命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離斷生命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5廣說乃至離雜穢語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離雜穢語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6所有無貪、無瞋、正見非業、非作用。唯與即彼俱生品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由此證知彼義應爾。
4.九門業相攝
[發智論]三業謂身、語、意業。四業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
[*引文]三業謂身、語、意業。四業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
4.1.問:何故作此論?
1)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三業、四業。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亦未曾說為三攝四。為四攝三。乃至廣說。
2)復有說者,前雖分別三業。而未分別四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4.2.四業
4.2.1.黑黑異熟業
1)此中,云何黑黑異熟業?謂不善業,能感嶮惡趣異熟。
1.1)問:異熟不應名黑。所以者何?如品類足說:云何黑法?謂不善法及有覆無記法。云何白法?謂善法及無覆無記法。諸異熟果無覆無記。何故名黑?
+1答:此中但應說云何黑業?謂不善業,能感嶮惡趣。不應更說黑異熟言。應如是說而不爾者。有何意趣?謂如是說已成立黑是因非果。如說:賊兒此所出言罵父非子。此中亦爾。
+2復有說者,此中依止不可意黑,故作是說。黑有二種。一染污黑。二不可意黑。此中業由二黑故說名為黑。異熟但由不可意黑故亦名黑。
1.2)問:黑業亦感人天中異熟。何故但說感惡趣異熟耶?
+1答: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2復有說者,彼不決定。
謂人天中,若處有黑業異熟,此處必有白業異熟。無處唯有黑業異熟,無白業異熟者。
諸惡趣中,若處有白業異熟。此處必有黑業異熟。有處唯有黑業異熟,無白業異熟者。
由惡趣中,有決定黑異熟處。是故偏說。
2)集異門論復作是說:云何黑黑異熟業?謂不善業,感那落迦趣。
2.1)問:諸不善業亦感傍生、鬼趣異熟。何故唯說感那落迦不說餘耶?
+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2復有說者,彼不決定。謂傍生、鬼趣亦受不善業異熟。亦受善業異熟。那落迦趣決定唯受不善業異熟。是故偏說。
+3復有說者,世尊經中以重惡業,怖諸有情。為順彼經,是故但說感那落迦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
2.2)為顯此義,應引彼經。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制羅拪爾迦,受持狗戒。此二外道於一時間同集會坐。作如是言:世間所有難行禁戒。我等二人修學已滿。誰能如實記別我等所感異熟?聞釋迦種生一太子顏貌端正。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觀無厭足。身真金色。常光一尋,言音清亮,和雅悅意。過妙音鳥、羯羅頻迦。智見無礙,辯才無滯。厭捨家法,出趣非家,勤修苦行。復還厭離,修處中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具一切智,如實證見諸法性相。斷一切疑網。施一切決定。究達一切,問論原底。我等二人今應往問。若得記別我等禁戒所感異熟。則當依學,豈不快哉。於是二人來至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已。退坐一面。時布剌拏先為他問,而白佛言:此拪爾迦受持狗戒修學已滿。當何所趣?當何所生?世尊告曰:汝布剌拏止不須問。勿因此事,汝等皆當不忍、不信,心懷恥恨。如是至三。彼猶慇懃請問不止。佛以慈慜告言:諦聽!吾當為汝如實記別。受持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時布剌拏聞佛語已,心懷憂怖,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吾先豈不數告汝言:止不須問。勿因此事,汝等皆當不忍、不信,心懷恥恨。今果如是。時布剌拏便自抑止而白佛言:不以世尊記拪爾迦,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夜受持牛戒修學已滿。恐亦當爾,所以憂怖。唯願大慈為我宣說受持牛戒,當何所趣?當何所生?世尊告曰:受持牛戒,若無缺犯當生牛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如是等事如經廣說。
2.3)問:云何受持狗戒、牛戒名無缺犯?
答:若持狗戒,一如狗法,名無缺犯。若持牛戒一如牛法名無缺犯。若不爾者,名有缺犯。是故世尊以重惡業怖諸有情。故說能感那落迦趣諸不善業。為順彼經,故集異門作如是說:感那落迦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
3)復有說者,見道所斷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自種類中,無白雜故。
4)如是說者,一切不善業,皆名黑黑異熟業。由欲界中,不善強盛,不為善法之所陵雜。以不善法能伏能斷自地善故。善業羸劣而為不善之所陵雜。以欲界善不能斷不善故。
4.2.2.白白異熟業
云何白白異熟業?謂色界繫善業。
問:無色界繫善業亦感白異熟。何故唯說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不說無色界繫善業耶?
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2)復有說者,若說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當知已說無色界繫善業亦是彼業。同是定地,修地法故。若說此當知亦說彼。
3)復有說者,若諸善業能感二種異熟果。謂中有、生有。此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業唯感生有。不感中有。是故不說。如中有、生有如是。起受生受。起異熟生異熟。起果生果。細果麁果。應知亦爾。
4)復有說者,若業能感二種異熟。謂色、非色。此諸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業唯感非色。不感於色。是故不說。
5)復有說者,若具二業能感異熟。謂色、非色。此中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唯有非色業。無有色業。是故不說。如色非色如是。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有作意無作意。二種業應知亦爾。
6)復有說者,若具三業能感異熟。謂身、語意。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意業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7)復有說者,若具以五蘊能感異熟。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四蘊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8)復有說者,若有具足十善業道能感異熟。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三善業道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9)復有說者,若此界中有二鮮淨、有二明白。一因。二果。此界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有一鮮淨、明白。謂因。是故不說。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非無色界繫善業。
4.2.3.黑白黑白異熟業
云何黑白黑白異熟業?謂欲界繫善業能感人天趣異熟業。
問:無有一業亦黑亦白。何故名黑白黑白異熟業耶?
答:為欲顯示一依止中、一相續中,受二種業所感異熟。一黑。二白。是故說名黑白黑白異熟業。
問:諸惡趣中亦受黑白二業異熟。何故唯說能感人天趣異熟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不說能感惡趣異熟業耶?
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
2)有餘復有說者,若說能感人天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當知已說能感惡趣善業亦是彼業。以雜雜相,無差別故。若說此當知已說彼。
3)復有說者,彼不決定。是故不說。謂在欲界人天趣中,無有一處而不雜受黑白業異熟者。諸惡趣中雖有雜受黑白業異熟處,而更有處一向純受黑業異熟。謂一分傍生、鬼及一切地獄。由惡趣中,有不決定。是故不說。
4)復有說者,欲界繫修所斷善不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一種類中,二業雜故。
5)復有說者,若善、不善業能感欲界人、天、傍生、鬼趣異熟,名黑白黑白異熟業。於一趣中雜受二業異熟故。
6)如是說者,欲界一切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以彼善業體雖是白。而為不善黑所陵雜。以不善能斷自地善故。不善不爾。不為自地善所陵雜。自地善不能斷自地不善故。由此欲界善業名第三業。
4.2.4.非黑非白無異熟業
云何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謂能永斷諸業學思。
問:諸無漏業是勝義白,何故乃名非黑非白?
1)答:集異門論、施設論。皆說此業不同不善、染污、黑及感不可意異熟黑,故說非黑。又亦不同善、有漏、白及感可意異熟白,故說非白。
2)復有說者,此依果白故說非白。白有二種。一因白。二果白。善、有漏業具二白故名白。諸無漏業,唯有因白,而無果白。故不名白。
3)復有說者,依異熟白故名非白。白有二種。一自體白。二異熟白。善、有漏業具二白故名白。無漏業唯有自體白,無異熟白,故不名白。
4)復有說者,
4.1)此無漏業能斷世間所愛異熟、非世所愛,無有白相。故不名白。以是義故名非黑白。
4.2)此無漏業非如前三感異熟果。是故說名無異熟業。
4.3)此無漏業令前三業畢竟滅盡、等盡、遍盡,永斷、永害、棄捨、變吐、離欲、寂滅。是故說名能盡諸業。如是則說十七學思。
+1謂見道中,四法智忍相應學思。離欲界染八無間道相應學思。此十二思能盡黑黑異熟業。
+2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能盡黑黑異熟業及黑白黑白異熟業。
+3離初靜慮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乃至離第四靜慮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能盡白白異熟業。
如是十七無漏思。說名能斷諸業學思。
5)復有說者,一切無間道無漏思,皆名能斷諸業學思,以一切無間道皆能斷諸業故。
6)復有說者,一切學思皆名能斷諸業學思。以諸學思皆能對治有漏業故。
7)如是說者,謂初說唯十七無漏思。正能對治前三業故。
8)問:諸無漏慧相應、俱有,皆能正斷前三種業。何故唯說無漏學思?
答:思能發動諸法令斷,是故偏說。
復有說者,雖皆能斷此中辨業故唯說思。
9)問:若爾,亦應說隨轉身、語業。何故唯說思耶?
答:由此學思與無漏慧相應而轉,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一所依,相助有力,能斷諸業。非身、語業得有是事。是故不說。
4.2.5.雜、無雜相
[發智論]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大毘婆沙論]
已說三業、四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三業、四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
[*引文]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1)此中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者,
1.1)諸說十七無漏思為第四業者。彼說除十七思,餘無漏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相應思。及學隨轉業,并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1.2)諸說一切無間道相應學思為第四業者。
彼說除一切無間道,餘無漏加行、解脫、勝進道相應學思。及學隨轉業。并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1.3)諸說一切學思為第四業者。
彼說學隨轉業、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1.4)如是說者,謂初說。
2)除無色界繫善業者。謂無色界繫一切善業。
3)除無記業者。謂三界繫諸無記業。
4)由此道理,
三業具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四業唯攝學、非學非無學業。
三業具攝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業。四業唯攝欲、色界繫業。
三業具攝善、不善、無記業。四業唯攝善、不善業。
三業具攝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四業唯攝三種一分。
三業具攝有漏、無漏業。染污不染污業。有異熟無異熟業。相應不相應業。有隨轉無隨轉業。表無表業。四業唯攝諸二業少分。
5)如是等門皆應廣說。是故說言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4.3.三業-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發智論]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引文]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4.3.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現法受等三業。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分別順現法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4.3.2.順現法受業
云何順現法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則於此生受異熟果。是名順現法受業。
問:若業此時造作增長,則於此時受異熟果耶?
1)答:不爾。所以者何?諸善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異熟。謂若此業造作、增長,或則於此一相續中,或則於此一時分中,或則於此一眾同分中受異熟果。如是名為順現法受業。
2)必無有業此剎那造,則此及次剎那熟義。由異類故,親引發故。
3)此中所有世所現見順現法受業者。
3.1)曾聞有採樵者。入山遇雪迷失途路。時會日暮雪深寒凍。將死不久即前入一蒙密林中。乃見一羆先在林內。形色青紺眼如雙炬。其人惶恐分當失命。此實菩薩現受羆身。見其憂恐尋慰喻言:汝今勿怖。父母於子或有異心。吾今於汝終無惡意。即前捧取將入窟中。溫煖其身令穌息已。取諸根果勸隨所食。恐冷不消抱持而臥。如是恩養。經於六日至第七日。天晴路現人有歸心。羆既知已,復取甘果飽而餞之。送至林外慇懃告別。人跪謝曰:何以報恩?羆言:我今不須餘報。但如此日我護汝身。汝於我命亦願如是。其人敬諾,擔樵下山。逢二獵師。問言:山中見何虫獸?樵人答言:我亦不見餘獸。唯見一羆。獵師求請。能相示不。樵人答曰:若能與我三分之二,吾當示汝。獵師依許相與俱行,竟害羆命。分肉為三,樵人兩手欲取羆肉。惡業力故,雙臂俱落。如珠縷斷。如截藕根。獵師荒忙驚問所以。樵人恥愧具述委由。是二獵師責樵人曰:他既於汝有此大恩。汝今何忍行斯惡逆。怪哉!汝身何不糜爛?於是獵師共持其肉施僧伽藍。時僧上座得妙願智,則時入定,觀是何肉。則知是與一切眾生作利樂者大菩薩肉。尋時出定,以此事白眾。眾皆驚歎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3.2)復次,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多糧盡,飢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飢虛。則時以鹽塗諸牛口。牛貪醎味出舌舐之。則用利刀一時截取。以火暗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嚼楊枝,揩齒既了,擘以刮舌。惡業力故,諸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3.3)復次,聞昔有暴惡者。令母執器自搆牛乳。搆便過量。母止之言。餘者可留以乳犢子。其人既聞忽生瞋忿。以手掬乳散其母面。隨著母身乳滴多少。惡業力故,則令彼人身上還生爾所白癩。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惡業。
3.4)昔憍薩羅國有王名勝軍。生其一女具十八醜。貧賤者不與。富貴者不求。有長者子財位喪失。王聞遣使召至告言。吾有小女少乏容色。卿若不恥厚俸珍財。其人許之。王聞歡喜。多賜財寶田宅僕使恣其所欲。降嬪以禮密令歸第。其人慚恥出則關鑰。親知莫見。有諸密友責言:何故不示我妻。長者子言:何遽之有。眾人怪其推延遂共立約。却後七日各將室家,會某園林,歡娛讌賞。違者當罰金錢五百。至第七日皆如所約。唯長者子不將婦來。自恃財富,任罰多少。其婦獨在家中自責自恨。我宿何罪,受此惡身。眾人皆樂唯我獨苦。不如早死。一心念佛,便欲自害。佛知時至。則於此沒踊出其前。女見如來深生悲喜。發殷淨心觀佛相好。善業力故,須臾變身猶如天女。倍增踊躍。佛為說法。遠塵離垢得預流果。世尊既還,彼女獨坐。端正無比安隱快樂。時彼朋類既見其人不將妻室便醉以酒。竊其戶鑰,共往其家。遙見其婦端嚴無比,如帝釋妃。於是眾人深生讚仰。因相謂曰:比不示人,誠由於此。則馳園所,共謝其夫并慶讚之。其人慚忸謂相譏弄。及還見之深生疑怪。
問言:聖女為是幻術?為鬼魅耶?我婦安在。其妻具以上事答之。於是其夫得未曾有歸依三寶。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3.5)昔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恒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
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則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則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奉覲。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3.6)昔怛叉尸羅國有一女人。至月光王捨千頭處,禮無憂王所起靈廟。見有狗糞在佛座前。尋作是思:此處清淨,如何狗糞穢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塗飾。善業力故,令此女人遍體生香,如栴檀樹。口中常出青蓮華香。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善業。
4.3.3.順次生受業
云何順次生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二生,受異熟果。是名順次生受業。
4.3.4.順後次生受業
云何順後次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隨第三生或隨第四或復過此,受異熟果。是名順後次受業。
4.3.5.問:諸順現法受業,定於現法受耶?順生、順後為問亦爾。
1)譬喻者說:此不決定。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
問:若爾,云何說名順現法受業等耶?
1.1)彼作是說:諸順現法受業,不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
若受者定於現法非餘。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
1.2)彼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轉。
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然有能越第一有者。是故無間業亦應可轉。
2)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諸順現法受業,決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是故若問:何故名順現法受業。乃至順後次受業。應以此答。
3)復有餘師說四種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
+1諸順現法受業。乃至順後次受業,此業不可轉。
+2諸順不定受業,此業可轉。
+3唯為轉此第四業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願我由是當轉此業。
4)復有餘師說五種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各唯一種。順不定受業中,復有二種。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
+1諸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中,異熟決定業,皆不可轉。
+2順不定受業中,異熟不決定業,此業可轉。
+3唯為轉此第五業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願我由是當轉此業。
5)復有餘師說八種業。謂順現法受業有二種。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亦各有二。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是謂八業。於中諸異熟定業皆不可轉。諸異熟不定業皆可轉。為轉此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
+1是故此中應作四句。
謂或有業時分決定異熟不定。
或有業異熟決定時分不定。
或有業時分決定異熟亦定。
或有業時分不定異熟亦不定。
+2云何業時分決定異熟不定?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中,異熟不定業。
+3云何業異熟決定時分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定業。
+4云何業時分決定異熟亦定?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中異熟定業。
+5云何業時分不定異熟亦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不定業。如是名為八業四句。
4.3.6.問:頗有一時一剎那頃能起三種業耶?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答:有。謂先遣二使,斷生命、不與取。後自行欲邪行,以此自所究竟非由他故。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三業同時皆得究竟。於中初業,於現法中受異熟果。第二業於無間生受異熟果。第三業於隨第三生以後諸生受異熟果。其餘業道,自作、教他差別亦爾。
4.3.7.問:此順現法受業等。幾能引眾同分果?幾能滿眾同分果?
1)或有說者,二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謂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二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謂順現法受業、順不定受業。
2)復有說者,三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謂除順現法受。
一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謂順現法受。
3)復有欲令順現法受業,亦能引眾同分果。
若作是說。此四種業一切皆能引眾同分果。及滿眾同分果。
4.3.8.問:如是諸業,何者最勝?
1)或有說者,順現法受業最勝。所以者何?近得果故。
2)復有說者,順後次受業最勝。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業最為勝。而皆是順後次受故。
問:順現法受業,能近得果。於諸業中可說為勝。順後次受業去果懸遠,云何最勝耶?
3)答:順現法受業雖近得果,而果下劣不名最勝。順後次受業雖去果遠。而果殊勝難盡故名最勝。如外種子有近得果而果下劣。有去果遠而果最勝。
如有秋苗經三半月則便結果。此果最近而最下劣。
如稻麥等經於六月其果乃熟。去果次遠而次為勝。
如佉梨樹經五六年或十二年方結其果。此果次勝。
如多羅樹經於百年方結其果。此果最勝。
如外種子去果最近其果最劣。去果次遠其果次勝。去果最遠其果最勝。種隨其果勝劣差別。
內業亦爾。順現法受業去果最近而果最劣。順次生受業去果次遠而果次勝。順後次受業去果最遠而果最勝。業隨其果勝劣差別。故順後次受業最勝非餘。
4.3.9.問:於何界中能造幾業?
1)有說:欲界能造四種善不善業。色、無色界能造三種善業,除順現法受。
所以者何?於欲界中,依佛、菩薩、聲聞、獨覺、父母、師長諸有德邊,發起增上善、惡業故。此業速疾受異熟果。色無色界無此勝緣。是故於彼不能起此順現法受業。
1.1)問:若爾,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彼說言: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一切隨眠之所隨增?
+1答:於彼論中應作是說:順現法受業,欲界一切隨眠之所隨增。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
+2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趣?當知彼文是總略而說。
1.2)問:若爾,集異門說復云何通?如彼說言: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
+1答:彼文應作是說:順現法受業,欲界一切隨眠之所隨增。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
+2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趣?當知彼中言勢所引。故作是說。
2)如是說者,色、無色界亦能引起順現法受業。
問:前說欲界,依佛、菩薩等勝緣,能起順現法受業。上二界無此勝緣。云何能起?
2.1)答:彼處但以因力任持,亦能引起順現法受業。
2.2)欲界亦有,但由因力起此業者。
謂或有人開門大施供養賢聖。而不能引順現法受業。
或復有人以一摶食施一傍生。而能引起順現法受業。
如是等故知不必皆依勝緣而起此業。然其要由因力任持方能引起。是故往昔阿毘達磨迦濕彌羅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若慇淨心,持一把草,施他牛食。當知能引順現法受業。
3)問:於何趣中能造幾業?
答:那落迦中,能造四種不善業、三種善業,除順現法受。
傍生、餓鬼及三洲人、欲界天中,能造四種善不善業。
北拘盧洲,能造四種善業、三種不善業,除順次生受。
色無色界天中,能造多少如前已說。
4)問:於何生中能造幾業?答:於四生中,皆能造四種善不善業。
4.3.10.問:誰於何地能造幾業?
1)答:若諸異生
1.1.)生在欲界,
+1未離欲界染,能造欲界四種善不善業。
+2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若退法者,
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有說: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3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4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若退法者。
彼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初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有說:彼能造第二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5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6若已離無所有處染。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四靜慮四無色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有說:彼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7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四靜慮三無色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如是已說異生生在欲界。
1.2)若諸異生,生初靜慮。
+1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四種業。
+2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次生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3若已離無所有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次生受。能造三靜慮三無色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1.3)如說生初靜慮。如是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亦應廣說。如是已說諸地異生。
2)若諸聖者。
2.1)生在欲界,
+1未離欲界染。彼能造欲界四種善不善業。
+2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3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若退法者。
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有說:彼能造第二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4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善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靜慮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5乃至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退法者。
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三種業。除現法受。能造四無色三種業。除順現法受。此則總說。
若別說者,四無色中。若造順次生受業,則不造順後次受業。若造順後次受業,則不造順次生受業。
有說:彼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6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善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7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四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如是已說聖者生在欲界。
2.2)若諸聖者,生初靜慮,
+1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後次受。
+2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3若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第三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4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靜慮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5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靜慮四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
2.3)如說聖者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亦爾。
除未離自地染。彼能造自地四種業與前差別。
2.4)若諸聖者生空無邊處,
+1未離空無邊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
+2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3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離無所有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無所有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4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5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
2.5)如說聖者生空無邊處。如是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廣說亦爾。
3)住欲界中有位,能造二十二種業。謂中有位,異熟定業及不定業。如是羯剌藍、遏部曇、閉尸、鍵南、鉢羅奢佉、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各有異熟定及不定業。是名二十二業。
+1住羯羅藍位,能造二十種業。謂除中有業二。
+2如是乃至住衰老位能造二業。謂則老位定及不定業。
問:若中有位所造諸業,至本有位受異熟者。此業當言是順現法受?順次生受耶?
答:此是順現法受業,非順次生受。所以者何?中有、本有總眾同分,無差別故。
4.3.11.雜無雜相
[發智論]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大毘婆沙論]
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引文]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此中前三通攝定不定業。後三唯攝定業。
前三通攝善、不善、無記業。後三唯攝善、不善業。
前三通攝有漏、無漏業。後三唯攝有漏業。
如是廣說有無量門前後差別。今簡略說。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4.4.三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發智論]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大毘婆沙論]
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4.4.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樂受等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分別順樂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4.4.2.受
所說受名總有五種。一自性受。二現前受。三所緣受。四相應受。五異熟受。
1)自性受者。
如說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2)現前受者。
如大因緣法門經說:阿難!當知受樂受時,餘二受便滅。應知如是所受樂受。是無常、苦、滅壞之法,離我、我所。如是苦受、不苦不樂受應知亦爾。
3)所緣受者。
如識身論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當知此受能領受色,非數取趣。色是眼觸所生受緣,非數取趣。如是乃至意法廣說亦爾。
4)相應受者。
如說有樂受法。有苦受法。有不苦不樂受法。
云何樂受法?謂樂受相應法。
云何苦受法?謂苦受相應法。
云何不苦不樂受法?謂不苦不樂受相應法。
5)異熟受者。
如此中說: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於此五受中,依異熟受而作此論。
4.4.3.自性
云何順樂受業?謂欲界繫善業。乃至第三靜慮地善業。
云何順苦受業?謂不善業。
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4.4.4.問: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果耶?餘二受業為問亦爾。
+若決定者。此後所說當云何通?如後論言: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
+若不定者。何故說名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1)有說定感。謂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樂受業。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決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問:若爾。後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乃至廣說。
答:彼業定感彼受異熟及感色、心不相應行。然所感受不常現前,所感色等則恒相續。於所感受不現前時。說彼受業唯感色、心不相應行。是故無過。如此則二文善通。
2)復有說者,順樂受業不定能感順樂受異熟。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不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
問:若爾。何故此業名順樂受等耶?
2.1)答: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
然感樂受異熟者,唯此業非餘。故說此為順樂受業。餘二受業所說亦爾。
2.2)復有說者,
+1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
然如樂受能與喜樂作所依止,令喜樂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樂受業。
+2順苦受業雖不定感苦受異熟。
然如苦受能與憂苦作所依止。令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苦受業。
+3順不苦不樂受業雖不定感不苦不樂受異熟。
然如不苦不樂受不能與喜、樂、憂、苦作所依止。不能令喜、樂、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復如是。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2.3)復有說者,
如樂受能長養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樂受業。
如苦受能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苦受業。
如不苦不樂受非能長養,亦非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4.4.5.問: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有不苦不樂受異熟不?
+若有者,此中所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若無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
1)或有說者,下地無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所以者何?
1.1)下地法麁。此受微細。下地不寂靜。此受寂靜。
1.2)復有說者,下地有情所起善業,皆為求樂受故起。無有希求不苦不樂受者。是故下地所有善業。不感此受異熟。
1.3)問:彼亦無有求苦受者。何故下地感此異熟?答:欲界有情為求樂故,多造苦因。故雖不求,而感彼異熟。捨受寂靜,無有求樂受,而造捨受業者。是故無彼異熟。
1.4)問: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
答:感初靜慮喜根異熟。復有說者,感初靜慮樂受異熟。
問:若爾。後文云何通?如說: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答:彼文應作是說。謂善無尋、無伺業。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應知此中言勢減少。
或有說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雖不感受異熟果,而能感色、心不相應行。
1.5)問:若爾,何故此後論言:善無尋業感心受耶?
答:但言能感心受非身。不言唯感心受異熟,非感色心不相應行。
2)復有說者,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
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2.1)答: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業異熟最後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是三界邊。
2.2)復有說者,此中但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誰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慮。及無色界。
2.3)復有說者,下地雖有此受異熟。然為餘受所覆。相不明了,不久相續。從廣果上更無餘受。唯有此受明了相續。是故偏說。
3)諸說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者。
彼說欲界、下三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入涅槃。
廣果、阿羅漢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
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4)諸說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者。
彼說欲界、四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
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4.4.6.雜無雜相
[發智論]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大毘婆沙論]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引文]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通有記無記。後三業唯有記。
前三業通有漏無漏業。後三業唯有漏。
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及無漏業。
4.5.三業-過去等
[發智論]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引文]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所以者何?以身、語、意業自性。
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無斷。
故言隨其事展轉相攝。
4.6.三業-欲、色、無色界繫業
[發智論]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繫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繫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4.7.相攝-三業-順現法受等
[發智論]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繫善、不善不定業及色界繫善不定業。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決定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決定業。及色界繫善決定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不定業及無記業。
[*引文]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繫善、不善不定業。色界繫善不定業。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決定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決定業。及色界繫善決定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不定業及無記業。
4.8.相攝-三業-順樂受等
[發智論]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
[*引文]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
4.9.相攝-三業-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業
[發智論]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
[*引文]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
4.10.相攝-三業-欲界繫等
[發智論]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
[*引文]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
4.11.相攝-三業-順現法受等-順樂受等
[發智論]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引文]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此中前三唯攝定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4.12.相攝-三業-順現法受等-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諸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唯有漏業。後諸三業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4.13.相攝-三業-順現法受等-欲界繫等
[發智論]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前非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引文]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4.14.相攝-三業-順樂受等-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順樂受等。復有諸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唯有漏。後諸三業。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問:何故無記及無漏業不感樂受等異熟耶?
1)答:諸無記業自性羸劣,勢不堅住,故無異熟。
2)諸無漏業,離諸煩惱,非三界繫。故無異熟。所以者何?
若所起業自性堅強,煩惱所繫者,能感異熟。
2.1)譬如外種。
若體堅實,有水所潤,糞土所覆,乃能生芽。
若不堅實,雖有水潤,糞土所覆,不能生芽。
若雖堅實,無水所潤,糞土所覆,亦不生芽。
2.2)內業亦爾。
若體堅強,愛水所潤,餘煩惱覆,能感異熟。
諸無記業,雖愛水潤,餘煩惱覆。而性劣不堅,不感異熟。
諸無漏業,雖體堅強,無愛水潤,餘煩惱覆,不感異熟。
諸不善業、有漏善業具足二義,能感異熟。是故無記及無漏業。非前所攝。
4.15.相攝-三業-順樂受等-欲界繫等
[發智論]三業謂順樂受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引文]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後三通有記、無記。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4.16.相攝-三業-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過去等。復有諸三業謂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引文]三業謂諸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義異體不異故。
4.17.相攝-三業-過去等-欲界繫等
[發智論]三業謂過去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4.18.相攝-三業-善等-欲界繫
[發智論]三業謂善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4.19.相攝-三業-善等-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善等。復有諸三業謂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引文]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義異體不異故。
4.20.相攝-三業-欲界繫等-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欲界繫等。復有諸三業謂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引文]三業謂欲界繫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此中前三業唯有漏。後三業通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4.21.相攝-三業-學等-見斷等
[發智論]三業謂學等。復有三業謂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引文]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如前釋。
5.身心受四句
5.1.感身受,非心
[發智論]頗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
[*引文]頗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
謂以不善業唯感苦根異熟故。
1)問:何故不善業不感心受耶?答:彼類心受所謂憂根,而憂根非異熟故,不感心受。
2)問:何故憂根非異熟耶?答:憂根,作意生故。分別強故。離欲捨故。異熟不爾。
5.2.感心受,非身
[發智論]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引文]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1)此中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
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第三靜慮樂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
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同一地故。而不感三識相應樂根,以此業微細故。
2)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
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捨根。第三靜慮樂根、捨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
有說:亦感靜慮中間捨根。
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樂根麁故,非此業感。
5.3.感身心受
[發智論]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
[*引文]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
1)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
1.1)此善有尋業,若在欲界,
感五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
1.2)若在初靜慮,
感三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
2)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
2.1)此善有尋業,若在欲界,
感五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
2.2)若在初靜慮,
感三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
3)問:何故喜根是異熟果,非憂根耶?
答:喜受行相有麁、有細,不必恒時,作意而起。不必恒時是強分別。微細定中,亦得有故。
又此喜根,非離欲捨。
與異熟法不相違故,有是異熟。憂根不爾故非異熟。
4)問:何故捨根唯善業感,非不善耶?
答:捨根行相微細寂靜。智者所樂,故善業感。諸不善業,性是麁動,故不能感捨受異熟。
5.4.不感身心受
[發智論]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
[*引文]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
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
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有說:及無想事。
5.5.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
1)答: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
2)復有說者,諸受中無分別者名身受。有分別者名心受。
3)復有說者,若受緣自相境名身受。緣自相、共相境名心受。
4)復有說者,若受緣現在境名身受。緣三世及無為境名心受。
5)復有說者,若受緣實有境名身受。緣實有、假有境名心受。
6)復有說者,若受於境一往取者名身受。數數取者名心受。
7)復有說者,若受於境暫緣即了者名身受。推尋乃了者名心受。
8)復有說者,諸受中若依色、緣色名身受。若依非色、緣色非色名心受。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非和合說亦爾。
9)尊者世友說曰:佛說二受。謂身受、心受。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此中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五根轉名身受。恒以身為增上緣故。若依意根轉名心受。恒以心為增上緣故。
10)有作是說: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三根轉,取和合境名身受,恒作想故。若依三根轉,取不和合境名心受。非恒作想故。
11)大德說曰: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若是身受,亦是心受。
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所有受,不取外事,而起分別。但依內事,執取其相,而起分別。謂緣一切補特伽羅及緣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法等名心受。大德欲令如是心受,無實境界,唯分別轉。
6.三障體云何?
[發智論]如說三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
[*引文]如說三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
6.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若諸有情成就六法,雖聞如來所證所說法、毘奈耶。而不堪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何等為六?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四不信。五不樂。六惡慧。雖說成就如是六法。而未廣辯亦未曾說云何名煩惱障?云何業障?云何異熟障?彼契經是此論緣起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諸業。而未分別彼業等障。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6.2.自性、何義
1)如是三障,總以熾然、猛利煩惱、五無間業、那落迦等種種異熟。為其自性。
2)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障?
答:如是三種。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是故名障。
6.3.煩惱障
[發智論]云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
[*引文]云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
1)此中本性,
具足熾然猛利貪煩惱者如難陀等。
具足熾然猛利瞋煩惱者如指鬘等。
具足熾然猛利癡煩惱者如迦葉波等。
問:若爾者,如說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此言善通。由彼精勤方便教化皆見諦故。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云何通?
答:彼雖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然由佛力巧化方便彼得見諦。於舍利子等諸大聲聞非所化境。
2)復有說者,
具足熾然猛利貪煩惱者。如黃門等。
具足熾然猛利瞋煩惱者。如氣噓等。
具足熾然猛利癡煩惱者。如六師等。
問:若爾,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言善通。由彼畢竟不見諦故。如說難生厭離、難教誨等。此云何通?由彼畢竟不得見諦不名難故。
答:應作是說:不生厭離、不可教誨等。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趣。謂即不生厭離名難生厭離。乃至即不得解脫。名難得解脫。
6.4.問:云何建立此煩惱障?為依成就?為依現行?
答:此依現行,不依成就。
若依成就者,則一切有情無有差別。等具成就諸煩惱故。
1)由依現行,而建立故煩惱差別。則成四句。
或有煩惱熾然非猛利。或有煩惱猛利非熾然。或有煩惱亦熾然亦猛利。或有煩惱非熾然亦非猛利。
1.1)煩惱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煩惱,數行者是。
1.2)猛利非熾然者。謂上品煩惱,不數行者是。
1.3)熾然亦猛利者。謂上品煩惱,數行者是。
1.4)非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煩惱,不數行者是。
2)此中,
2.1)熾然非猛利煩惱。
亦是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下品,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乃至能斷善根。
2.2)彼猛利非熾然煩惱。
亦非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上品。不數行故漸可損減。乃至能入正性離生,究竟斷滅。
2.3)彼熾然亦猛利煩惱。是煩惱障,一切為重。
2.4)彼非熾然非猛利煩惱。非煩惱障,一切為輕。
3)如是善根亦有四句。或有善根熾然非猛利。或有善根猛利非熾然。或有善根熾然亦猛利。或有善根非熾然非猛利。
3.1)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善根數行者是。
3.2)猛利非熾然者。謂上品善根不數行者是。
3.3)熾然亦猛利者。謂上品善根數行者是。
3.4)非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善根不數行者是。
4)此中,
4.1)熾然非猛利善根。不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下品善根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增長能速趣證一切結斷。
4.2)彼猛利非熾然善根。則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上品善根不數行故。或容煩惱數數現行。漸次增長能斷善根。
4.3)彼熾然亦猛利善根,一切為勝。
4.4)彼不熾然不猛利善根,一切為劣。
6.5.業障
[發智論]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
[*引文]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
何等為五。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僧。五惡心出佛身血。
問:如前所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障。除五無間業,復有其餘妙行、惡行。所謂決定第八有業。及上瞋恚纏害捃多蟻等。由此為障,不能於現法中趣入聖道。何故不說為業障耶?
1)答:亦應說此以為業障。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此中三障皆有餘說。
2)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定能為障是故偏說。餘妙行惡行。或能為障。或不為障。是故不說。
3)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具五因緣。易見易知是故偏說。何等為五?
一自性故。二趣故。三生故。四果故。五補特伽羅故。
3.1)自性故者。謂此五種性是決定極重惡業。
3.2)趣故者。此五決定於地獄受不於餘趣。
3.3)生故者。此五決定順次生受。非順現法受。非順後次受。非順不定受。
3.4)果故者。謂此五種定感世間極不愛果。
3.5)補特伽羅故者。謂能造此五補特伽羅易見易知。謂此能害母。此能害父。乃至此能出佛身血。除此五種,所餘一切妙行惡行。皆無如是五種因緣。易見易知是故不說。
6.5.問: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為定不定?
+若言定者,此中何故不說。又尊者指鬘、室利毱多云何能轉?
+若不定者,害生命納息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
1)或有說者。此業於彼果定。
1.1)問:害生命納息則為善通。而此中何故不說?
答:此中應說五無間業及彼加行。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此已說在五無間中。五無間業用此為加行故。若說果當知已說加行。
1.2)問:尊者指鬘云何能轉?答:彼猶未作無間加行。是故彼說我今且未殺母且當飯食。
1.3)問:豈非欲害一切智耶?
答:爾時彼於非一切智起害加行。非於一切智。由是因緣世尊化作凡流苾芻。入踏婆林,勿彼尊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不可救療。若諸有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如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亦不能救,令脫地獄。故知彼於非一切智起殺加行。非於一切智。
1.4)問:室利毱多云何能轉?
答:彼亦不作無間加行。是故彼雖密設火穽及雜毒食。而心念言:如來若是一切智者自當避之。若非一切智者便當殄滅。勿令幻惑食噉世間故。彼非於一切智所起殺加行是以可轉。
2)復有說者,此業於彼果不定。
問:此中不說則為善通。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業亦可轉。害生命納息當云何通?
答: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有定有不定。害生命納息說彼定者。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所可轉易,是不定者。如是二說俱為善通。
6.6.異熟障
[發智論]云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傍生、鬼界、北拘盧洲、無想天處。
[*引文]云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傍生、鬼界、北拘盧洲、無想天處。
問:餘洲亦有異熟為障。如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此中何故不說?
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是以前說此中三障皆有餘說。
復有說者,此中但說決定為障。彼非決定。由彼有情所有異熟。或有為障或不為障是以不說。
6.7.問:如是三障於一相續可成就幾?
答:或但成一。謂於三種隨一一成就。
或成就二。謂煩惱障、業障。或煩惱障、異熟障。
無有成就業障、異熟障,非煩惱障者。由此亦無成就三者。
6.8.問:如是三障何者最重?
1)或有說者,異熟障重。所以者何?因時可轉。果時不可轉故。
2)復有說者,業障最重所以者何?業障能引異熟障故。
3)如是說者,煩惱障重。以煩惱障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是故最重。
7.大罪、大果
7.1.最大罪
[發智論]三惡行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
[*引文]三惡行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量異熟苦果。
餘業不定故。
問:此說破僧虛誑語為最大罪。餘處復說:意業為最大罪。餘處復說:邪見為最大罪。此三大罪有何差別?
1)或有說者,罪有三種。一業。二煩惱。三惡行。
業中意業為大罪。煩惱中邪見為大罪。惡行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2)復有說者,惱亂大眾故意業為大罪。滅一切善根故邪見為大罪。能感大苦異熟果故,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3)復有說者,三業中意業為大罪。五見中邪見為大罪。五無間業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4)復有說者,見所斷業道中,邪見為大罪。修所斷業道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見、修所斷業中,意業為大罪。
5)復有說者,依思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思所造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
6)復有說者,依能起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起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
7)復有說者,依能轉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轉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是名三種大罪差別。
8)問:彼破僧時,亦有身業往來、加行、思惟及餘語業。何故但說虛誑語能破僧耶?
答:若破僧時,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者此中說之。於諸業中,唯虛誑語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能令僧壞是故偏說。餘業不爾是故不說。
7.2.問:如說能取無間地獄果,何故名無間地獄耶?
1)答:此假立名、假立想,不必如名悉有其義。又此地獄亦名無間,亦名熱鐵、猛焰、熾然攢射支體。亦名常於六觸處門,受諸苦惱。亦名自受業所招苦。
2)復有說者,以於此中無間無隙可令樂受暫現在前故名無間。
問:餘地獄中,為有歌舞及飲食等喜樂事耶?
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有時有分涼風暫吹。或聞如是音聲唱言:等活!等活!時彼有情忽然還活。支節血肉平復如本,暫生喜樂。無間地獄無如是事故名無間。
3)復有說者,生彼有情其數甚多。無間無隙故名無間。
4)此說不然。所以者何?上品惡行生彼地獄。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惡行。如要修習上品妙行方生有頂。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是故生有頂者少。生無間者亦爾。故彼非說。
問:若爾,云何名無間?
答:依異熟果,說名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7.3.問:此業能取一劫壽果,為是何劫?
1)或有說者。是成劫。
2)復有說者,是壞劫。
3)復有說者,是大劫。
4)如是說者,此是中劫。
由彼亦有不盡中劫而得脫故。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
5)問:如是伽他當云何通?諸有破僧人,破壞和合僧,生無間地獄,壽量經劫住。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減一劫住,亦名一劫。如世間人於減一日。住持所作,亦名直日。此亦如是。
7.4.問:此破僧罪亦能取地獄五蘊異熟,何故但言取一劫壽?
1)或有說者,以壽為先。世尊總說取五蘊果。
2)復有說者,此中世尊說最勝法,謂五蘊中壽命最勝是故偏說。
3)復有說者,壽命能持一切五蘊,令不散壞是故偏說。
4)復有說者,壽從初生盡眾同分無有間斷。令眾同分亦無間斷。餘法不爾是故不說。
5)復有說者,由壽量故表知世間。或增或減。或進或退。或興或衰。是故偏說。
7.5.問:何故破僧得劫住罪?非起惡心出佛身血耶?
1)答:若起惡心出佛身血,壞佛生身。若破壞僧,壞佛法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敬重法身不重生身。
2)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但毀尊重。若破壞僧,即名毀壞尊重所重。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但傷大師。若破壞僧即名傷損大師所師。如大師。如是法王、歸依、依趣亦爾。
3)有說:彼起殺心出佛身血,但是加行罪。以佛法爾,不可害故。破僧不爾是根本罪。如加行、根本。如是加行、究竟亦爾。
4)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多發起廣大加行。但由率爾卒暴而傷。破僧不爾,要由發起廣大加行。或經一月乃至四月。方便誘誑諸新學苾芻,令彼順已。然後能破是以罪重。
5)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惱亂大眾。雖傷佛身,不能令佛生惱亂心,亦不諠擾。以作此事世間眾生。或有聞者或不聞故。若破壞僧,極大諠擾,惱亂大眾。以破僧時,應得入正性離生者,不得入正性離生。應得果證者不得果證。應離欲者不得離欲。應盡漏者不得盡漏。不得誦持、思惟三藏。不得靜處,思惟諸法。修習靜慮、無色等至。不得種殖三乘種子。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展轉聲至淨居諸天。令其覺慧不得安靜,明了現行。若所破僧還和合時,應入正性離生者,即入正性離生。應得果證者即得果證。應離欲者得離欲。應盡漏者得盡漏。便有誦持思惟三藏。在空閑處思惟諸法。修習靜慮無色等至。亦能種殖三乘種子。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復轉。展轉聲至淨居諸天。令其覺慧復得安靜,明了現行。由是因緣。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能生起經劫住罪。若破壞僧便能生起經劫住罪。
7.6.問:僧破以何為自性?
1)答:以不和合、無覆無記、不相應行為自性。是不相應行蘊所攝。
2)即餘處說,復有所餘如是種類不相應行。
3)是故僧破異、破僧罪異。
僧破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是不相應行蘊所攝。
破僧罪是虛誑語,不善語業,色蘊所攝。
4)如退體異、退法亦異。
退體是不成就性、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所攝。
退法是不善、有覆無記、五蘊所攝。
5)此亦如是,僧破異、破僧罪異。由此僧破,僧所成就。破僧罪,破僧人成就。
7.7.破僧
1)問:何處破僧?答:在欲界人趣。
1.1)若破羯磨僧,通在三洲。
1.2)若破法輪僧,唯贍部洲。所以者何?若處有大師可得及道可得。即於是處有破法輪。餘洲無有大師及道。是故亦無破法輪者。
1.3)譬如世間,若處有王是處有偽王起。若處有力士是處有捔力者起。此亦如是。若於是處有大師。是處有邪師起。若處有道是處有邪道起。法爾邪正同處相違。
2)問:破羯磨僧、破法輪僧有何差別?
2.1)答:破羯磨者。謂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陀、羯磨、說戒。
2.2)破法輪者。謂立異師、異道。如提婆達多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磨。五法是道,非喬答磨所說八支聖道。所以者何?若能修習是五法者,速證涅槃非八支道。云何五法?
一者盡壽著糞掃衣。
二者盡壽常乞食食。
三者盡壽唯一坐食。
四者盡壽常居逈露。
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酥乳等。是謂破羯磨僧、破法輪僧差別。
3)問:於破僧時,極少幾人成破僧事?
3.1)答:破羯磨僧極少八人。四人已上,方名為僧,三人不爾。於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陀、羯磨、說戒,乃得名為羯磨壞故。
3.2)破法輪僧極少九人。以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於無慚愧部中。定別有一眾所尊重能教誨者,當知則是提婆達多。於正眾中極少四人,於邪眾中極少五人。如是極少下至九人則法輪僧壞。
4)問:齊何當言法輪僧壞?
答:施設論說:提婆達多自為第五,皆共受籌。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復有說者,作表白已。
復有說者,離所聞處。
復有說者,離所見處。
復有說者,離見聞處。
如是說者,若由意樂誓受餘師。謂彼愚癡諸苾芻眾。由定意樂,發如是心,作如是語:提婆達多是我大師,非佛世尊。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5)問:何等種類補特伽羅破法輪僧?
答:補特伽羅有二種。一者愛行。二者見行。
5.1)諸見行者破法輪僧,非愛行者。以見行者所有意樂堅固猛利。於雜染、清淨品,所作決定無有退轉。諸愛行者無如是事故不能破。
5.2)又唯男子破法輪僧。非諸女人,亦非扇搋半擇迦等。所以者何?
+1破法輪時,法爾自安立為大師。而諸女人非增上器。於大師非分故不能破。然能廣作破僧方便。猶如麁喜苾芻尼等。
+2諸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皆是愛行。諸愛行者所有意樂不堅不猛。於染淨品皆不決定。是故彼類不能破僧。
6)問:於何時分破法輪僧?
答:於六時中,不能破僧,餘時則能。
謂非初時亦非後時。
非於二皰未出現時。
非未和合共結界時。
非未建立第一雙時。
非於大師涅槃後時。
6.1)非初後者。由此二時,諸苾芻眾於聖教中和合一味,不可破壞。
6.2)非於二皰未出時者。謂聖教中未生戒、見二種皰時。
6.3)非未和合共結界時者。要一界內有二部僧,別住異忍,方名破僧故。
6.4)非未建立第一雙者。謂未建立第一雙時,定無能破法輪僧者。諸佛法爾,皆有第一雙賢聖弟子。若有破壞法輪僧已,不經日夜。此第一雙還令和合。
6.5)非於大師涅槃後者。若於大師般涅槃後,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如來者。咸共責言:大師在世汝何不言我是大師。今涅槃後乃作是語。是故決定於此六時法輪不壞。於所餘時法輪可壞。
7)問:住何等心僧破?
或有說者,住於眼識。
復有說者,住於耳識。
復有說者,住於意識。
如是說者,六識身中隨住一識皆容僧破。
8)問:住何等受僧破?
或有說者,住於樂根。
復有說者,住於苦根。
復有說者,住於喜根。
復有說者,住於憂根。
復有說者,住於捨根。
如是說者,於五受中隨住一受皆容僧破。
9)問:僧破是何心果?
或有說者,是出家心果。所以者何?在家無有僧破壞故。
復有說者,受具心果。所以者何?勤策無有僧破壞故。
復有說者,若取隣近受具心果。若取懸遠出家心果。
如是說者,若住此心僧破壞者即此心果。
10)問:何等種類補特伽羅可破壞耶?
答:唯是異生非諸聖者。所以者何?世尊記說無處無容一切聖者可破壞故。
11)問:諸有已得順決擇分為可破不?
或有說者,除此所餘是可破壞。
復有說者,此亦可破。所以者何?世尊唯記無處無容一切聖者是可破壞,不記餘故。
12)問:如提婆達多能破壞僧,何故說言世尊眷屬不可破壞。
12.1)尊者世友說曰:此中說四向四果名世尊眷屬。是真弟子。是真實僧。不可破壞。
12.2)復次,佛眷屬有二。一是異生。二是聖者。提婆達多唯破異生,由此故說彼能破僧。一切聖者皆不可破。由此故說世尊眷屬不可破壞。
12.3)大德說曰:佛眷屬有二。一內。二外。內謂聖者無動無壞。外謂異生可動可壞。此中異生可動壞故。提婆達多能破壞僧。聖無動壞,故說世尊眷屬不壞。
13)問:破僧時,佛在眾不?
答:佛時住彼界內,而不在眾。云何知耶?曾聞提婆達多欲破僧時,佛以慈愍故呵制之言:提婆達多!汝勿破僧。勿起極重惡不善業。勿趣非愛大苦果處。佛雖如是慇懃呵制,而彼都無止息之心。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勿我昔時破他眷屬,即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曾破壞他仙人眷屬。彼業異熟今現在前。觀見是已,知此僧眾定當破壞。便入靜室,默然宴坐。提婆達多便破壞僧。故知世尊在於界內而不在眾。
14)問:為一切佛皆有如是破僧事耶?
14.1)有說:不爾。所以者何?
+若有如是破壞他業,造作、增長便有破僧。
+若無是業則無破僧,唯世尊釋迦牟尼。曾有此業造作、增長。故今僧破餘佛不爾。
14.2)有說:餘佛亦有破僧。曾聞迦葉波佛時。有苾芻名曰花上是譽上子,造五無間斷滅善根。
15)問:提婆達多為先破僧,後斷善根。先斷善根,後破僧耶?
15.1)或有說者,彼先破僧後斷善根。所以者何?要具尸羅、多聞、端正、貴族、威肅、言詞善巧。乃能破僧。若斷善根,便失淨戒。非增上故,不能破僧。
15.2)尊者世友亦作是說:提婆達多先破壞僧,後斷善根。若先斷善根,後破僧者。於破僧時,應不能生一劫住罪。所以者何?非斷善根補特伽羅。
+1於非法中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
+2若於非法起於法想。於破僧中起無罪想。而破僧者終不能生一劫住罪。
+3要於非法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如是破僧方能生起一劫住罪。
15.3)由此道理,諸破壞僧一切皆生劫住罪耶?設有能生劫住罪者,一切皆能破僧耶?應作四句。
或有破僧非能生起一劫住罪。謂於非法起於法想。及於破僧起非罪想,而破壞僧。
或有能生一劫住罪而非破僧。謂斷善根。
或有破僧亦能生起一劫住罪。謂於非法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而破壞僧。
或有不能破壞於僧。亦不能生一劫住罪。謂除前想。
15.4)大德說曰:彼起破僧加行時,亦起斷善加行。起斷善加行時,亦起破僧加行。是故彼破僧時則斷善。斷善時,則破僧。彼由俱時造二罪故。成就極重惡不善業。而無一念悔愧之心。
16)問:諸造無間業彼斷善耶?設斷善彼造無間業耶?
答:應作四句。
或有造無間業非斷善。如未生怨王等。
或有斷善非造無間業。如六師等。
或有造無間業亦斷善。如提婆達多、始褰持等。
或有不造無間業亦不斷善。謂除前想。
7.7.大果
[發智論]三妙行中,何者最大果?謂第一有等至中思。此業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引文]三妙行中,何者最大果。謂第一有等至中思。此業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1)當知此中依異熟果為問,故作此答。
2)若依五果,或唯依離繫果為問,應作是答。謂金剛喻定相應思。
此思能證一切結盡斷遍知果。
由此中意問異熟果故作是答。
7.8.問:為一思能感八萬劫壽?為多思耶?
+若一思者,云何少業能感多果?
+若多思者,云何不名一眾同分果分分別感。
1)或有說者,一思能感。
問:云何少業能感多果?
答:先以一思總感,後以多思成滿。譬如畫者先以一色作模,後填眾彩。此亦如是。
2)復有說者,多思能感。
問:云何不名一眾同分果分分別感?
答:於彼定中,緣一境界一類行相。有眾多思相續而起。或有能感十千劫壽。或有能感二十千劫。或有能感三十千劫。或有能感四十千劫等壽。如是多思分分別感。然依一種定前加行起一類定。緣一境界、一類行相。多思相續現前而感故名一身。
3)如是說者。一思總感,多思成滿。
4)問:此思為是近分地攝?為根本地攝耶?
或有說者。是近分地。
復有說者,是根本地。
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近分地。或根本地。所以者何?以一切思同一地故。
7.9.問:八萬劫者是何劫耶?
或有說者,此是中劫。
復有說者,此是成劫。
復有說者,此是壞劫。
如是說者,此是大劫。
7.10.問:此業能取四蘊異熟。何故唯說取壽果耶?
或有說者,以壽為先。世尊總說取四蘊果。
復有說者,此中世尊說最勝法。謂四蘊中壽為最勝是故偏說。
有說:唯壽能持四蘊令不散壞是故偏說。
有說。壽於一期無斷。令眾同分亦無間斷。餘法不爾是故偏說。
復有說者,由壽量故表知世間。或增或減。或進或退。或興或衰。由此因緣故偏說壽。
7.11.如說惡行、妙行,感愛、非愛最大果。
如是善不善根、并十業道亦應廣說。
1)謂三不善根中,何者最大罪?謂能起破僧虛誑語。此不善根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
2)十不善業道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
3)三善根中,何者最大果。謂能起第一有等至中思。此善根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4)十善業道中,何者最大果?謂與第一有等至中思俱者。此業道能感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應知此中以略說故。但說惡行妙行最大果非餘。
1.三邪正一異
[發智論]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
[*引文]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
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1.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譬喻者說離語及業,別有正命、邪命體性。彼何故作是說,由契經故。如契經說八支聖道。彼作是說:佛說八支者,各有體性,不相雜亂。由此便說正命、邪命,離語業外,有體可得。為遮彼意,顯正命等皆即語業。故作斯論。
1.2.略毘婆沙
1)如於不善語業道中。
若貪所起名為邪語。亦名邪命,為命起故。
瞋、癡所起但名邪語。不名邪命,不為命而起故。
2)於不善身業道中。
若貪所起名為邪業。亦名邪命。
瞋、癡所起但名邪業。不名邪命。所以如前。
3)於善語業道中。
無貪所起名為正語。亦名正命,邪命對治故。
無瞋、癡所起名為正語。不名正命。所以如前。
4)於善身業道中。
無貪所起名為正業。亦名正命。
無瞋、癡所起名為正業。不名正命。所以如前。
由此即顯正命、邪命,皆攝語業,而為體性。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1.3.邪語...邪命
[發智論]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答:應作四句。
有邪語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有邪命非邪語。謂貪所起身三惡行。
有邪語亦邪命。謂貪所起語四惡行。
有非邪語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1[*引文]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邪語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即瞋、癡所起語業。是語業性故,非為命起故。
3[*引文]有邪命非邪語。謂起邪命身三惡行。
即貪所起身業,為命起故,非語業性故。後語句中應准此釋。
4[*引文]有邪語亦邪命。謂起邪命語四惡行。
5[*引文]有非邪語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1.4.邪業...邪命
[發智論]諸邪業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業耶?答:應作四句。
有邪業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有邪命非邪業。謂貪所起語四惡行。
有邪業亦邪命。謂貪所起身三惡行。
有非邪業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1[*引文]諸邪業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業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邪業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即瞋、癡所起身業,是身業性故,非為命起故。
3[*引文]有邪命非邪業。謂趣邪命語四惡行。
即貪所起語業,為命起故,非身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4[*引文]有邪業亦邪命。謂趣邪命身三惡行。
5[*引文]有非邪業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此中諸貪所起,皆以趣向邪命,故名邪命。
1.5.正語...正命
[發智論]諸正語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語耶?答:應作四句。
有正語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有正命非正語。謂無貪所起身三妙行。
有正語亦正命。謂無貪所起語四妙行。
有非正語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1[*引文]諸正語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語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正語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即無瞋、無癡所起語業,是語業性故,非邪命對治故。
3[*引文]有正命非正語。謂趣正命身三妙行。
即無貪所起身業,是邪命對治故,非語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4[*引文]有正語亦正命。謂趣正命語四妙行。
5[*引文]有非正語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1.6.正業...正命
[發智論])諸正業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業耶?答:應作四句。
有正業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有正命非正業。謂無貪所起語四妙行。
有正業亦正命。謂無貪所起身三妙行。
有非正業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1[*引文]諸正業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業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正業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即無瞋、無癡所起身業,是身業性故,非邪命對治故。
3[*引文]有正命非正業。謂趣正命語四妙行。
即無貪所起語業,邪命對治故,非身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4[*引文]有正業亦正命。謂趣正命身三妙行。
5[*引文]有非正業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此中諸無貪所起,皆以趣向正命故名正命。
1.7.差別相
已略顯示雜無雜相。今當廣說彼差別相。
1)謂若有為利活命因緣,起諸惡行。此名邪語、邪業,亦名邪命。是語業性故,為命所起故。
若有為餘種種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邪業,不名邪命。是語業性故,非為命起故。餘門准此釋。
2)復次,若有隨其種種傍生明呪邪活命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若有為餘種種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3)復次,若以四愛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若以餘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4)復次,若有矯詐現相,以利求利五邪命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若為餘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5)復次,若起惡行加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若起惡行根本業道名邪語業。不名邪命。所以者何?加行難除,非根本故。
6)復次,若起種種遮罪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若起性罪名邪語業。不名邪命。所以者何?遮罪難防,非性罪故。
由如是等六門、七門所說道理。決定無能離語業外別立邪命。
1.8.問:若爾,何故說邪語等三種。及於經中說八支聖道,正語業外,別說正命耶?
1)答:佛以邪命誑惑於人,微細難覺,故與語業俱時示現,復別示現。
如賊軍將,同眾誅戮,復別梟首。
2)復有說者,以諸邪命難可淨除,故與語業俱時呵責。復別呵責。
猶如女人與諸事欲及煩惱欲。俱時說過,復別呵責。
3)云何邪命難可淨除?謂有二法難除、難捨。即在家者邪見及出家者邪命。
諸在家人雖極聰慧,受持五戒。若苦所逼,則以種種香花、飲食,祠禱天神。
諸出家人雖極聰慧,受持具戒。資身命緣,繫屬他故。見施主時,便整威儀,現親善相。是故別說邪命、正命。
1.9.契經及施設論皆作是說:斷生命乃至邪見皆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
1)云何斷生命
1.1)從貪生?
謂如有一,以貪皮肉筋骨等故,害他有情。或為所愛悅意親友、曾當於己作饒益者,而行殺事。或他以財及諸饒益求己行殺。如國王等,以諸財位,招募驍勇,令討未伏。如是等殺名從貪生。
1.2)云何從瞋生?
謂如有一,於他有情有損惱心、怨嫌之心、惡意樂心,而斷彼命。或復害彼親屬、朋友,以絕怨路。如是等殺名從瞋生。
1.3)云何從癡生?
+1如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駝、馬、牛、羊、鷄、猪、鹿等,皆為祠祀,人所食用。是以殺之無罪。
+2復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虎、豹、豺、狼、蜈蚣、蛇等傷害於人,為人除患,殺亦無罪。
+3又此西方有蔑戾車名曰目迦,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父母衰老及遭痼疾。若能殺者,得福無罪。所以者何?夫衰老者,諸根朽敗不能飲食。若死更得新勝諸根,飲新煖乳。若遭痼疾多受苦惱,死便解脫,故殺無罪。如是等殺名從癡生。以迷業果,起邪謗故。
2)云何不與取
2.1)從貪生?
謂如有一,欲他財物,不與而取。或為所愛悅意親友、曾當於己作饒益者,而行盜竊。或他以財及諸饒益求己行盜。如募將士,掠他財寶。如是等盜名從貪生。
2.2)云何從瞋生?
謂如有一,於諸有情有損惱、怨嫌、惡意樂心,而盜彼物,令其困惱。或復盜彼親友財物,以憎彼故。如是等盜名從瞋生。
2.3)云何從癡生?
如有一類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大地所有本是梵王神力化作,施諸婆羅門。今婆羅門勢力羸弱,剎帝利等侵奪受用。故婆羅門取受用時,是取己物,皆無盜罪。然彼取時,作他物想。如是等盜名從癡生。迷於業果,起邪謗故。
3)云何欲邪行?
3.1)從貪生?
謂此多分以耽染心,或以財利、諸饒益事,於彼彼所,行欲邪行。是名從貪生。
3.2)云何從瞋生?
謂如有一,於他有情,有損惱、怨嫌、惡意樂心,欲令污辱,受諸衰損。便於彼所,行欲邪行。是名從瞋生。
3.3)云何從癡生?
+1謂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婆羅門應畜四婦。剎帝利三。吠舍應二。戍達羅一。婆羅門等數若未滿,婬他妻室,亦無有罪。然彼婬時,起屬他想。
+2又此西方有蔑戾車名曰目迦,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母女、姊妹及兒妻等,於彼行欲悉無有罪。所以者何?一切母邑皆如熟果、已辦飲食、道路、橋船、階梯、臼等。法爾有情共所受用。是故於彼,行欲無罪。此等邪行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4)云何虛誑語
4.1)從貪生?
謂如有一,為名利故,於他有情覆想而說。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招募辯士,令行遊說,為誘未伏。彼人爾時,以財位故。或依內誑外。或依外誑內。或依二誑二。此等虛誑語名從貪生。
4.2)云何從瞋生?
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欲陷彼故,行虛誑語。或復於彼所愛親友,作虛誑語,以憎彼故。此等虛誑語名從瞋生。
4.3)云何從癡生?
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為自他身難、命難,而妄語者不得妄語罪。如獵師問鹿所在。及賊軍問王軍所在。雖實見實知,恐害彼故。雖不實答,而無有罪。當知彼類非不有罪。彼謂都無。便數數作。此等虛誑語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5)云何離間語
5.1)從貪生?
+1謂如有一,為名利故,於彼有情,或彼親友,作離間語。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招募辯士,令行離間,規令他伏。彼人爾時,以財位故,或依內離外。或依外離內。或依二離二。
+2又婆羅門有二施主。一施衣。二施食。婆羅門念言:若二施主共和好者,我於二所各得一事。若彼乖違則一一處皆得二事。由是因緣行離間語。是名從貪生。
5.2)云何從瞋生?
如有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而離間彼,或彼親友壞彼故。是名從瞋生。
5.3)云何從癡生?
如有一類婆羅門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不律儀家,若和好者,為惡滋多。若乖離者,作惡便少。是故若有於彼類中,作離間語,終無有罪。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6)云何麁惡語
6.1)從貪生?
如以名利,於他有情罵詈、毀辱。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委酷法人,令主辭獄,及令軍佐,制造書檄。由此等緣作麁惡語。是名從貪生。
6.2)云何從瞋生?
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便罵辱彼或彼親友,若為己、若為他。是名從瞋生。
6.3)云何從癡生?
謂如丈髻外道名事火。天性甚卒暴,多麁惡語。彼諸弟子以為善妙,皆習麁語。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7)云何雜穢語
7.1)從貪生?
謂如有一,為己及他,名利等故,作雜穢語。如俳優者,為財利故,於大集處種種詞詠、戲調、雜說。又諸男女,以愛染心作雜穢語。復有制造世俗文章,受持、諷誦是名從貪生。
7.2)云何從瞋生?
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輕調彼故,作雜穢語。或輕調彼所愛親友,以憎彼故。是名從瞋生。
7.3)云何從癡生?
如有一類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有祀火,或祀餘神,或誦吠陀諸呪術等,一切皆得清淨解脫。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8)云何貪
8.1)從貪生?謂貪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貪生。
8.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瞋生。
8.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癡生。
9)云何瞋
9.1)從貪生?謂貪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貪生。
9.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瞋生。
9.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癡生。
10)云何邪見?
10.1)從貪生?謂貪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貪生。
10.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瞋生。
10.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癡生。
1.10.問:已知十不善業道,一切皆從貪、瞋、癡起。於中一一幾為加行?幾為究竟?而能起耶?
1)或有說者,斷生命、麁惡語及瞋恚,三為加行,由瞋究竟。
不與取、欲邪行及貪欲,三為加行,由貪究竟。
餘語業道,三為加行,由三究竟。
邪見一種,三為加行,由癡究竟。
2)復有說者,欲邪行不定。
謂若欲令要出不淨方成業道者。則三為加行,由貪究竟。
若有欲令纔入穢門便成業道者。則三為加行,由三究竟。
所餘業道一切皆以三為加行,由三究竟。
1.11.有律儀。有不律儀。有住律儀者。有住不律儀者。
1)云何律儀?謂有七種。即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2)云何不律儀?謂亦有七種。即斷生命乃至雜穢語。
3)云何住律儀者?謂有七眾。一苾芻。二苾芻尼。三正學。四勤策男。五勤策女。六近事男。七近事女。
4)云何住不律儀者?謂有十二種不律儀家。一屠羊。二屠鷄。三屠猪。四捕鳥。五捕魚。六遊獵。七作賊。八魁膾。九縛龍。十守獄。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
4.1)此中屠羊者。為活命故,懷殺害心。若買、若賣、養飼、斷命。如是一切皆名屠羊。
4.2)屠鷄、屠猪亦復如是。
4.3)捕鳥者。為活命故,採捕眾鳥。
4.4)捕魚等亦如是。
4.5)縛龍者。為活命故,習呪龍蛇。或言縛象。
4.6)煮狗者。謂栴茶羅等諸穢惡人。
4.7)婆具履迦者。
+1謂有傍生名婆具羅。即是蟒類。恒於曠野吞食商侶。有人專能殺之。取商侶價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
+2有說:罝弶名婆具羅。有人為活命故恒設罝弶。取諸眾生故名婆具履迦。
+3有說:獵主名婆具履迦。如有頌言:
鹿出婆具履迦苦,終不還投婆具羅,智者棄凡俗出家,終不還歸苦迫迮。
5)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受上命,訊問獄囚。肆情暴虐,加諸苦楚。或非理斷事。或毒心賦稅。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儀者。
1.12.問:如是諸律儀要受方得,此不律儀亦如是耶?
1)或有說者,亦由受得。謂手執殺具,誓從今日,乃至命終。常作此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2)復有說者,雖執殺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
由作業者。謂生不律儀家,最初作彼殺生等業。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由受事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往屠羊等不律儀所。作是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終。常作汝等所作事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3)復有說者,此亦最初作彼業時。方乃獲得此不律儀。彼說不律儀,唯一緣得。
1.13.品-律儀
1)若有以下品心,
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下品隨轉。
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下品轉,更不增長。
2)若有以中品心,
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中品隨轉。
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中品轉不增不減。
3)若有以上品心,
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上品隨轉。
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上品轉更不損減故如是。
4)問:頗有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
答:有。謂有新學苾芻,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有阿羅漢,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如是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
1.14.品-不律儀
1)若有最初以下品纏,斷眾生命。
於此眾生,得下品斷生命所攝。及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
於餘一切有情身上,唯得下品不律儀所攝無表業。
2)若彼後時,隨以下中上品纏,斷眾生命。
於此眾生,唯得下中上品斷生命所攝表無表業。更不得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先已得故。
3)如是最初以中品纏,以上品纏。廣說亦爾。斷生命等。隨別漸得不律儀業,普頓得故。
4)問:如屠羊者不欲殺餘眾生。何故此人普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耶?
答:雖於羊處,起不律儀。然諸有情一切皆有羊蘊界處。
又彼惡心境界寬遍,故於一切得不律儀。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諸有情皆作羊像,來住前者。於彼一切,皆起惡心,皆欲殺害。是故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
1.15.住不律儀者。
1)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2)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3)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
4)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
5)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不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類無有。
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
一切支者。謂斷生命乃至說雜穢語。
一切因者。謂下中上纏。或貪嗔癡。
6)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
謂以下纏斷眾生命。或中或上非餘,亦不起餘支。
7)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
謂以下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或中或上非餘。
8)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
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不起餘支。
9)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者。
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
1.16.住律儀者。
1)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2)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3)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
4)若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此類無有。
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亦無有。
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
一切支者。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一切因者。謂下中上品心。或無貪無瞋無癡。
5)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
謂以下心受近事、勤策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
6)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非一切因者。
謂以下心受近事乃至苾芻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
7)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亦一切因者。
謂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事勤策苾芻戒。
8)問:若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時,即名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因,非一切支。何以言無?
答:此中但依盡壽律儀作論,不依晝夜。所以者何?彼名為齋。於律儀中,非決定故。
1.17.二者
1)問:如受律儀於下品,後復得中品。於中品後,復得上品。諸不律儀亦如是耶?
或有說者,如得律儀,不律儀亦爾。所以者何?諸善律儀作大功用。作大加行尚數數得。況不律儀。
如是說者,律儀漸得,非不律儀。所以者何?律儀難得,以難得故,漸受漸得。不律儀易得,以易得故,頓受頓得。
2)問:如善律儀有支不具。諸不律儀亦如是耶?
2.1)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不律儀業有支不具。
若諸有情生在種種不律儀家,生便瘖瘂盡眾同分不能言說。彼但可得身三業性不律儀業。不得語四。
2.2)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諸不律儀無支不具。如善律儀漸次受者有支不具。諸不律儀則不如是。無漸受故易可得故。
3)問: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
3.1)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得律儀故,不律儀斷。捨律儀故,不律儀續。
3.2)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不得不律儀。得律儀故,捨不律儀。分齊極故,又捨律儀。是故爾時名非律儀非不律儀。若彼有情盡眾同分,不復作者不得不律儀。若復作者,還得不律儀。
1.18.盡壽律儀。
1)由四緣捨。一捨所學。二二形生。三斷善根。四捨眾同分。
2)諸持律者說:法滅沒時,為第五緣。謂法滅沒時,一切所學、出家受具、結界羯磨,悉皆息滅。是故爾時律儀亦捨。
3)如是說者,當於爾時,先得律儀不捨。已出家者猶名出家。已受具者猶名受具。未出家者無復出家。未受具者無復受具。依此故言一切息滅。
1.19.諸不律儀
由四緣捨。一受別解脫律儀。二得靜慮律儀。三二形生。四捨眾同分。
問:如善律儀捨所學,捨此不律儀亦如是耶?
答:或有說者,若能決定捨諸殺具。爾時捨不律儀。
如是說者,雖復決定捨諸殺具,若不受戒,得善律儀。終不得名捨不律儀。
2.三惡行曲等
[發智論]三惡行、三曲...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三惡行、三曲穢濁。乃至廣說。
2.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曲、穢、濁。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惡行。而未分別三曲、穢、濁。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2.2.三曲
[發智論]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
三曲云何?謂諂所起身、語、意。
[*引文]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三曲云何?謂諂所起身、語、意業。
1)所以者何?諂名為曲。由曲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曲。是彼果故。
2)問:復何因緣諂名為曲?
2.1)答:直相違故。如有頌言:諸盤迴屈曲,不平直不正,嶮坑㵎稠林,是皆喻其諂。
2.2)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難入聚落。此亦如是故名為曲。
2.3)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所作事將現在前,復還棄背。將欲出言,復還內止。其性嶮惡,難得意趣。難可共交,故名為曲。
2.4)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聰慧者皆應遠離。如樂淨人逃避塚間、死屍、臭穢。正直所厭,故名為曲。
2.5)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佛於彼亦捨大悲。如諂病人良醫所棄。障礙正化,故名為曲。
3)問:諂在何處?答:在欲界、初靜慮,非上地。
4)問:何故上地無諂?
4.1)答:上地於諂,非田、非器、非地、非依。以非田器、非地依,故於彼不有。
4.2)復有說者,為除其諂,往趣上地。若於上地,復有諂者,不應加行,求趣上地。若下地法,上地亦有者,不應施設漸次滅法。若不施設漸次滅法,則應無有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便無解脫。若無解脫,亦無生死,則一切法無。欲令無如是過是故上地無諂。
4.3)復有說者,若於是處安立王臣,安立眾生尊卑差別,則有其諂。非於上地,得有斯事,故無有諂。諸有王臣眾主尊卑差別,必懷諂曲,更相接事故。
4.4)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諸識身,有尋有伺及有自性,身、語表業則有其諂。如是諸法上地皆無故無有諂。
2.3.三穢
[發智論]穢云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
[*引文]三穢云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
1)所以者何?瞋名為穢。由穢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穢,是彼果故。
2)問:諸煩惱皆是其穢,如有頌言:
世間諸穢草,能穢污良田,如是諸貪穢,穢污諸含識。
世間諸穢草,能穢污良田,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
慢、愛、無明,餘煩惱頌說亦如是。何故此中唯瞋名穢?
2.1)答:雖諸煩惱皆名為穢。然唯瞋恚有二穢名,故獨名穢。如上頌言: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
2.2)復有說者,由此瞋恚穢自相續,穢他相續,勝餘煩惱,故說名穢。
云何穢自相續?謂若瞋恚現在前時,舉身麁強,惱悴顰蹙,戰掉不安。如鬼所著人不喜見。
云何穢他相續?謂若瞋恚惱亂他時,令他塵垢,或受鞭捶乃至喪命。
3)問:瞋在何處?答:在欲界,非上二界。
4)問:何故上二界無瞋耶?
4.1)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4.2)復有說者,為除瞋故,求趣上界,廣說如前。
4.3)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慳嫉結,則有瞋恚。所以者何?以諸有情,依慳嫉結,於他相續起瞋恚故。上界不爾,故無瞋恚。
4.4)復次,若處有無慚、無愧,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4.5)復次,若處有苦憂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4.6)復次,若處有男女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4.7)復次,若處有段食愛及婬欲愛,則有瞋恚,上界不爾。釋皆如前。是故上界無有瞋恚。
4.8)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怨害因,則有瞋恚。怨害因者,名九惱事。色無色界無怨害因,故無有瞋。是故尊者妙音說言:怨害因緣則令瞋轉。
4.9)或有說者,若所依身,乾燥麁強,則有瞋恚。上界依身潤澤柔濡,故無瞋恚。
4.10)復有說者,色無色界有瞋對治。謂等引慈,故無有瞋。如於是處,若有吠藍婆風,是處雲場,終不得住,上界亦爾。有瞋對治,等引中慈吠藍婆風,故瞋雲場於彼不住。
2.4.三濁
[發智論]濁云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
[*引文]三濁云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
1)所以者何?貪名為濁。由濁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濁。是彼果故。
2)問:何因緣故貪名為濁?
2.1)答:能染濁故。世間染色,說名為濁。如世間說根濁、莖濁、枝濁、葉濁、花濁、果濁。此皆能染,故名為濁。
2.2)復次,濁者是鄙下義。世間並謂多貪欲者名為鄙濁。
2.3)復次,濁者是不清淨義。由貪蔽心,習近染法,捨淨法故。
3)問:貪在何處?答: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2.5.雜無雜相
[發智論]為三惡行攝曲、穢、濁?為曲、穢、濁攝惡行耶?答:應作四句。
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
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
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
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已說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1[*引文]為三惡行攝三曲、穢、濁?三曲、穢、濁攝三惡行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
3[*引文]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
4[*引文]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
5[*引文]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說。
1)謂於色蘊中,除不善色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色,取餘色蘊。
2)於行蘊中,除不善思,貪、瞋、邪見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
3)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2.6.此中有二種等起。
謂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因等起名能轉心。剎那等起名隨轉心。
問:五識亦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不?
1)或有說者,五識不能發身、語業。所以者何?唯有意識於身語業,作轉、隨轉,令彼業現前。五識不能作轉,亦不能作隨轉,不能令彼業現前。
問:若爾,如說:自見身表業,自聞語表業。三識識。此云何通?
答:不見身表,但見餘相。不聞語表,但聞餘音。即由此義名見名聞。三識識者,緣他身業,非自身業。
2)復有說者,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以意識作能轉,亦作隨轉。五識雖不作能轉,而作隨轉,發彼業故。若作是說。即為善通自見身表,自聞語表。所以者何?
+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眼識作隨轉者,便見身表。
+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耳識作隨轉者,便聞語表。
+三識識者,亦緣自業,亦緣他業。
3)尊者僧伽伐蘇說曰: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所以者何?
如有士夫,先不作意。欻被他打,即還打彼。非於爾時,得起我當打彼思念。當知即是住身識打。是故五識亦能發起身語二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
4)如是說者,五識不能作因等起發身語業。所以者何?意識於身語業作能轉及隨轉。五識唯作隨轉,不作能轉故。
2.7.善、染、無記---轉、隨轉
此中,若善心作能轉,即善心作隨轉。
若染污心作能轉。即染污心作隨轉。
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威儀路心作隨轉。
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工巧處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1)問: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有行時,遇見佛像等,起善眼識。或見婬女等,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起彼業耶?
1.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由覺慧,速疾迴轉,起增上慢。謂於行位,起此眼識。而實行時,則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即止不行。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
1.2)復有說者,威儀路心發起業時,善染心等相助發起。是故威儀路心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2)問: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畫師畫作佛時,起善眼識。畫女人時,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發彼業耶?
2.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覺慧速疾,起增上慢。謂於畫時,起此眼識。而實畫時,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便止不畫。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
2.2)復有說者,工巧處心發起業時,善心、染心相助發起。是故工巧處心為能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2.8.異熟生心
問:異熟生心,何故不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耶?
1)答:強盛心發身語業。異熟生心其性羸劣,故不能發。
2)復有說者,
+1若身語業,異熟生心為二等起而發起者,此身語業當言是何?為威儀路?為工巧處?為異熟生?
+2若威儀路或工巧處,異熟生心云何能發?若異熟生此身語業應是異熟。
+3然身語業定非異熟,加行起故。亦不可說為善染污。執異熟生心所起故。
+4由此異熟生心,不能發身語業。
2.9.見所斷、修所斷心
1)復次,若見所斷心作能轉,修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即修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
2)若見所斷心作能轉,即見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見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何以故?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故。今於此中。因論生論。
3)問:何故住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耶?
3.1)答:要麁散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微細,故不能發。
3.2)復次,外門轉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內門轉故不能發。
3.3)復有說者,若見所斷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此業當言是何?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俱所斷?
+1若見所斷者。此身語業應非修所斷法為方便依。謂修所斷四大所造。
+2若修所斷者。不應以見所斷心。為剎那等起。
+3若俱所斷者。隨所起一業應成二分。如是則一法有二自性。但不爾故見所斷心非剎那等起。
4)問: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邪見人所有身語意業。若思、若求、若所造作,一切皆得不可愛、不可樂、非悅意果。所以者何?此見暴惡所謂邪見?
4.1)答:依因等起,作如是說。非依剎那等起,是故無過。
4.2)復次,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即此眾同分心作隨轉。或餘眾同分心作能轉。即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
4.3)復有說者,亦有是處。謂如有人發願當作五年大會中間命終,乘此願力,生富貴家,自憶宿命。如昔所願一切皆作。如是則名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3.妙淨默相攝
[發智論]三妙行、三淨謂身、語、意淨...展轉相攝。
[大毘婆沙論]三妙行、三清淨謂身語意清淨。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清淨。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清淨,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3.1.妙行---淨行
[發智論]為妙行攝淨?為淨攝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引文]為三妙行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所以者何?諸身妙行即身清淨。諸語妙行即語清淨。諸意妙行即意清淨。
問:無漏妙行永離垢、離穢、離濁,可名清淨。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穢、有濁。云何名清淨?
答:有漏妙行以分清淨,故名清淨。所以者何?有漏妙行,亦能離乃至無所有處諸煩惱垢故,得名清淨。
復有說者,有漏妙行能引發、隨順第一義清淨故,亦名清淨。
3.2.妙行---寂默
[發智論]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寂默。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寂默。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3.3.相攝-妙行、寂默
[發智論]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為妙行攝寂默?為寂默攝妙行耶?答:應作四句。
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
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
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
1[*引文]三妙行、三寂默。為三妙行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3[*引文]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
4[*引文]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
5[*引文]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1)謂於色蘊中,除善色。
2)行蘊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諸善思。
3)識蘊中,除無學心,取餘色、行、識蘊及二蘊全并無為法。
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3.4.相攝-淨、寂默
[發智論]三淨、三寂默為淨攝寂默?為寂默攝淨耶?答:應作四句。
有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淨,諸餘身語淨及一切意淨。
有寂默非淨。謂無學心。
有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淨。
有非淨非寂默。謂除前相。
1[*引文]三清淨、三寂默。為三清淨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清淨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清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諸餘身語清淨及一切意清淨。
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學身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以意寂默,唯無學心故。
3[*引文]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
非業性故。
4[*引文]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
5[*引文]有非清淨非寂默。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3.5.問:何故於五蘊中。唯色、識二蘊建立寂默,非餘蘊耶?
1)答:應具建立而不立者。當知此義有餘。
2)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初、最後,故作是說。初謂色蘊。後謂識蘊。如說初後。如是入出。趣向已度。方便究竟。當知亦爾。
3)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麁、最細。於五蘊中,色蘊最麁。識蘊最細。
4)復有說者,真實寂默唯無學心。此無學心,由誰比度謂身語業。故唯無學心身語業,建立寂默。
3.6)問:何故寂默唯在無學?
答: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學及非學非無學身中皆不可得。因論生論。
1)何故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非餘耶?
1.1)答:由此寂默是最勝法。非劣身中有勝法可得。所以者何?
若說勝法則無學法勝。非學法等。
若說勝補特伽羅,則無學補特伽羅勝。非有學等。
1.2)復有說者,無學身中煩惱意言,究竟息滅。寂默圓滿,故立寂默。餘身不爾故不建立。
2)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
2.1)或有說者,名即差別。謂名妙行。名清淨。名寂默。
2.2)復有說者,義亦差別。
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
體潔白義是清淨義。
離癡亂義是寂默義。
2.3)復有說者,
能感愛果故名妙行。
不雜煩惱故名清淨。
究竟靜息故名寂默。
是謂妙行、清淨、寂默三種差別。
4.非理等六句
[發智論]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謂除前相。
[大毘婆沙論]
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非理所引身、語、意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前納息中雖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非理所引身、語、意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4.1.非理-身惡行
[發智論]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
1[*引文]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
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
2[*引文]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
1)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煩惱所起身業。
2)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而不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4.2.非理-語惡行
[發智論]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
1[*引文]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
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
2[*引文]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
1)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語業。
2)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者。謂應作一言而不作等。廣說如前。
4.3.非理等六句
[發智論]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答:應作四句。
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欲、瞋恚、邪見。
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
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
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1[*引文]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欲、瞋恚、邪見。
三種意惡行。
3[*引文]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
1)有覆無記意業者。謂欲界繫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思。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思。
2)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思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語二業。
4[*引文]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
5[*引文]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貪、瞋、邪見及染污思。并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4.4.非理-身妙行
[發智論]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
1[*引文]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
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
2[*引文]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
此復云何?謂應如是去來。而能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4.5.非理-語妙行
[發智論]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
1[*引文]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
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
2[*引文]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
此復云何?謂應作一言而作一言等。廣說如前。
4.6.非理-意妙行
[發智論]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答:應作四句。
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
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
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
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1[*引文]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
三種意妙行。
3[*引文]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一分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即思。謂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語二業。
4[*引文]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
5[*引文]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善思。并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5.業得果
[發智論]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而聲非異熟。
[大毘婆沙論]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犢子部、分別論者。欲令音聲是異熟果。
問:彼由何量作如是說?答:由聖言故。如施設論說:何緣菩薩感得梵音大士夫相。菩薩昔餘生中,離麁惡語,此業究竟,得梵音聲。由此說故,彼便計聲是異熟果。
為遮此意,顯一切聲非異熟果。故作斯論。
5.1.業得果
[發智論]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答: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答:如是。為何所欲?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耶?答:如是。
1[*引文]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答: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
1)問:何故作是說?答:或有諸法,雖由業得,而非無記。如諸律儀、不律儀等。為簡彼法。故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
2)此中犢子部、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言:
2[*引文]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
此是審定他宗之言。若不審定他所立宗。便難他者,則無有能與他作過。亦是徵難他所不說,故審定言。汝今忍可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應理論者,
3[*引文]答言:如是。
彼復問言:
4[*引文]為何所欲?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耶?
應理論者
5[*引文]答言:如是。
彼便難言:聽我說汝負處、失處,違自言處。
5.2.難
[發智論]若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則不應言: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作是說者,不應道理。若作是說: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則不應言: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而作是說,不應道理。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造作、增長感異熟果大宗葉業。由是因緣,展轉出生如來咽喉微妙大種,從此能生妙語音聲,而聲非異熟。
1[*引文]若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則不應言:如來善心說諸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作是說者,不應道理。若作是說:如來善心說諸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則不應言: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而作是說,不應道理。
應理論者釋彼難言:
2[*引文]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造作、增長感異熟果大宗葉業。由是因緣,展轉出生如來咽喉微妙大種,從此能生妙語音聲,而聲非異熟。
5.3.問:若一切聲非異熟果。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答:依展轉因作如是說。然一切聲非異熟果。
問:何故諸聲非異熟果?
1)或有說者,聲屬第三傳。謂最初業生諸大種,大種生聲。聲屬第三故非異熟果。
2)復有說者,聲屬第五傳。謂初業生異熟大種。異熟大種生長養大種。長養大種生等流大種。從此等流大種生聲。聲屬第五故非異熟果。
3)復有說者,聲隨欲轉,非異熟法可隨欲轉。
4)復有說者,聲復生聲,非從異熟復生異熟。
5)有說:聲是現在加行所發。異熟果是先業所起。
6)復有說者,離初靜慮染時,語表便斷。若是異熟者,應離三界染,時方斷。
7)復有說者,聲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異熟果唯無記。
8)有說:若聲是異熟者,生可愛趣,應一切時出如意聲。生非可愛趣,應一切時出不如意聲。現見有時與此相違。是故聲非異熟。
9)復有說者,聲有間斷,異熟色無間斷,是故聲非異熟。
5.4.然諸菩薩由二因緣,發願求佛大士夫相微妙梵音。
1)一由曾見。二由曾聞。
1.1)由曾見者。
謂彼菩薩曾見諸佛處大集會,為諸有情以梵音聲。宣說正法,摧伏異論。微妙深遠具丈夫相。
1.2)由曾聞者。
謂彼菩薩具聞如來以梵音聲。宣說正法乃至具丈夫相。
2)爾時,菩薩見聞歡喜,深心愛樂。則便誓受順彼正因。我諸禁戒、梵行、精進。皆當迴向願於未來,得住如是大士行類。
3)由此意樂,復以種種上妙香花、供具、音樂。供養諸佛、獨覺、聲聞、制多形像。承事、供養父母、師長、同梵行者。修如是等殊勝福時,一一迴求此梵聲相。
4)又勤淨除二種業道。謂麁惡語及雜穢語。
由勤淨除麁惡語故。得大士相微妙梵音。由此梵音摧伏一切外道他論。
由勤淨除雜穢語故。感得言詞威肅清亮。由此言詞映奪一切世俗異論。
5)譬如有人見他處在華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恣。聞他拊奏五樂音聲,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如是處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適。既思惟已,勤加功力,積集財寶如其所願皆能辦之。菩薩亦爾由見及聞,發願、求佛梵音聲相
6.業三世
[發智論]諸業過去...或未來。
[大毘婆沙論]諸業過去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1)答:諸有不顧去來,愚三世者。欲令過去、未來是無,唯說現在無為是有。
為遮彼執,顯過去未來是實有法。故作斯論。
2)復次,所以作此論者,為欲遮止外道所說故。彼說言一切諸法後為前因,猶如泉水後逼於前,令涌令注。如是後水為前水因。諸法亦爾,由後念法所推逼故,令從未來,起入現在。復從現在滅入過去。是故未來為現在因,現為過因。
為遮彼執,明一切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
3)若說後法為前因者,便違內外諸法緣起。
3.1)違內法緣起者。
謂應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因於子息,而有父母。眼識為緣生於眼色。乃至意識為緣生於意法。從頞部曇生羯邏藍。乃至從老生於中年。
3.2)違外法緣起者。
謂應芽為種因。乃至果為花因如是等。若爾,則有大過。
謂未作應得,應先受善惡異熟。
後造善惡業。先墮無間獄。
後造五逆罪。先受輪王位。
後造輪王業。先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修菩薩行。
若未作而得。亦應已作而失。
如此則無繫縛出離。勿有此過。是故諸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6.1.業三世
[發智論]諸業過去,彼果過去耶?答:彼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諸業未來,彼果未來耶?答:如是。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耶?答:彼果或現在或未來。
1[*引文]諸業過去,彼果過去耶?答:彼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果。
謂異熟果,由已滅等差別故。成三種。
2[*引文]諸業未來,彼果未來耶?答:如是。
以非果先因在後故。
3[*引文]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耶?答:彼果或現在。或未來。
所釋如前。
1)此中有說:依剎那現在作論。
+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隨在何世?而彼業皆有四種。謂順現法受乃至順不定受。
+諸業未來、諸業現在,隨所有果彼業亦四。
而不應言:諸業現在,彼果現在。非此剎那造業,即此剎那受異熟果故。
2)或有說者,此中依分位現在而作論。
+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過去、未來、現在。
+諸業未來、諸業現在,彼果未來。皆如前說。
+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
3)復有說者,此中依一眾同分現在作論。
+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或過去者如前說。或未來者,彼業有二。謂順後次受。及順不定受。或現在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
+諸業未來亦如前說。
+諸業現在,彼果或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及順不定受。或未來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
6.2.問: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未來耶?
1)答:有。謂依剎那分位現在。不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
2)復有說者,亦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謂如有人造作、增長順現法受業已。未獲與果,率爾命終。爾時即名因在過去,果在未來。
6.3.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現在?或因在現在,果在未來耶?
1)若依一眾同分現在為問,應答言無。
2)尊者妙音說有。謂如前說。
7.八句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如身業感異熟,語、意業不爾耶...心不相應行。
[大毘婆沙論]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乃至廣說。
今於此中方便顯示三業所感愛非愛果。後見蘊中,方便顯示分位差別。此中所問,先答黑品,後答白品。是名此處略毘婆沙。
7.1.身業感異熟
[發智論]頗有如身業感異熟,語、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又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
1[*引文]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
1)謂於今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
2)及於今時,或先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3)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2[*引文]又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
1)謂於今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
2)及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不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3)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是名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
7.2.語業感異熟
[發智論]頗有如語業感異熟,身、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此相違說亦爾。
1[*引文]頗有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
1)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
2)及於今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3)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2[*引文]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
1)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
2)及於今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
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是名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
3)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
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不護。語護、身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4)諸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
依彼意趣。此等唯依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說非餘。
7.3.意業感異熟
[發智論]頗有如意業感異熟,身、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
[*引文]頗有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1)此相違等,如前准釋。
2)此中若意業感非愛異熟,身、語業便感愛異熟。
3)若意業感愛異熟,身、語業便感非愛異熟。
是名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
7.4.身業、語業感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
[*引文]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此相違說亦爾。
1)如前准釋。此中若身、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便感愛異熟。或都不感。
2)若身、語業感愛異熟。意業便感非愛異熟。或都不感。
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
3)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及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
依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護。身不護、語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7.5.身業、意業感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如身業、意業感異熟果,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
[*引文]頗有如身業、意業感異熟果,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如前准釋。
7.6.語業、意業感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如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身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
[*引文]頗有如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身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如前准釋。
7.7.身業、語業感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
[*引文]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1)如前准釋。
2)此中或三業皆感非愛異熟。或三業皆感愛異熟。
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
7.8.非身、語、意業感異熟果
[發智論]頗有非身、語、意業感異熟,而感異熟耶?答:有。謂心不相應行感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引文]頗有非身業、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而感異熟果耶?答:有。謂心不相應行感異熟果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此復云何?謂無想定、滅盡定、得及彼生老住、無常。
1)問:無想定感何異熟?
1.1)或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眾同分。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1.2)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1.3)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1問:若爾,命根便非是業所感異熟。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一法是業異熟,非業。所謂命根?
答:一切命根是異熟果。諸異熟果多由業感,故作是說。然此不無非業感者。
復有說者,若有心時,亦感無心諸蘊異熟。若無心時,亦感有心諸蘊異熟。
+2問:若爾,應有心因感無心果。應無心因感有心果?
答:此亦無過。如有色因感無色果。或無色因感有色果。業果差別不違正理此亦如是。
1.4)評曰:應作是說:無想異熟,唯無想定感。一切命根及眾同分、眼等色根,皆業所感,餘蘊俱感。
2)問:滅盡定感何異熟?答:感非想非非想處四蘊異熟。
3)問:得感何異熟?答: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4)問:得能感眾同分不?
4.1)或有說者,不感。所以者何?眾同分者是業所感。此得非業,故不能感。
諸說得不能感眾同分者。
+彼說諸得感色異熟者。能感四處。謂色、香、味、觸。
+亦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
+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得、生、住、老、無常。
4.2)尊者僧伽伐蘇說曰:得亦能感眾同分果。謂眾多得積集能感一眾同分。所得依身愚鈍羸劣,不明不利。猶如蚯蚓蚖蛇象等。彼眾同分是得所感。
諸說得亦能感眾同分者。
+彼說此得感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
+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
+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4.3)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得得相望,不同一果。假使積集數過俱胝,復何所益。若同一果可有是事。是故如前所說者好。
4.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得不能感眾同分果。餘業感得眾同分時,於其眼處乃至意處。得亦能感相狀異熟。即彼諸法生住老無常,此中亦攝依附彼法,不自在故。
8.五業非前後
8.1.順現法受等三業
[發智論]頗有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現法受業色。順次生受業心心所法。順後次受業心不相應行。又順現法受業心不相應行。順次生受業色。順後次受業心心所法。又順現法受業心心所法。順次生受業心不相應行。順後次受業色。
[大毘婆沙論]頗有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1)此中非前者,遮過去。
2)非後者,遮未來。
3)受異熟果者,謂三業同於一剎那頃,受異熟果。依此立問。是以答言有。
1[*引文]謂順現法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2[*引文]順次生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3[*引文]順後次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4[*引文]又順現法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5[*引文]順次生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九處異熟,除聲處。
6[*引文]順後次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7[*引文]又順現法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8[*引文]順次生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9[*引文]順後次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8.2.順樂受等三業
[發智論]頗有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又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順苦受業色。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又順樂受業心心所法。順苦受業心不相應行。順不苦不樂受業色。
1[*引文]頗有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樂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2[*引文]順苦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3[*引文]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4[*引文]又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5[*引文]順苦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6[*引文]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7[*引文]又順樂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8[*引文]順苦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9[*引文]順不苦不樂受業色者。
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8.3.三界業
[發智論]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欲界繫業色。色界繫業心心所法。無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又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色界繫業色。無色界繫業心心所法。又欲界繫業心心所法。色界業心不相應行。無色繫業色。
1[*引文]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此中道理,應答言無。以異熟果,界、地斷故。而言有者,有何理耶?
1)有說:此中以問非理。是故隨彼作非理答。何故須作非理問耶?欲試驗他故為此問。
曾聞迦濕彌羅國有一論師。至北印度闇林僧伽藍。知眾事者差為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其知事者往白眾首阿羅漢言:迦濕彌羅國有一苾芻至此僧伽藍,次當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阿羅漢言汝應往問: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知僧事者便往問之。彼得此問,答言無有。知僧事者還往眾首阿羅漢所白言:已問彼答言無。阿羅漢言:定是論師應免僧事。故今於此還述彼問。欲有試驗故亦復作非理而答。
復有說者,依增上果,為此問答,亦不違理。以三界業,容有一時受此果故。
2[*引文]謂欲界繫業色者。
此業亦感欲界繫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3[*引文]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
4[*引文]無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得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
5[*引文]又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亦感欲界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6[*引文]色界繫業色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7[*引文]無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
8[*引文]又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亦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法。
9[*引文]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
10[*引文]無色界繫業色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由此道理今於此中。依增上果,作此問答亦不違理。以增上果,一切界地無隔斷故。
8.4.善、不善業
[發智論]頗有善、不善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善業色。不善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又善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不善業色。
1[*引文]頗有善、不善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2[*引文]謂善業色者。
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3[*引文]不善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4[*引文]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5[*引文]又善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6[*引文]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7[*引文]不善業色者。
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8.5.見、修所斷業
[發智論]頗有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見所斷業色。修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又見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修所斷業色。
1[*引文]頗有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2[*引文]謂見所斷業色者。
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3[*引文]修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
1)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2)不善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4[*引文]又見所斷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5[*引文]心不相應行者。
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6[*引文]修所斷業色者。
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
1)善業色者。
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2)不善業色者。
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異熟因果如雜蘊智納息中已廣說。
1.害生命四種
[發智論]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頗有未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頗有已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1[*引文]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
1)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2)此中有非殺生,以殺生聲說。有非加行,以加行聲說。
謂殺生加行,亦名殺生。殺生後起亦名加行。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2[*引文]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加行未息,而彼命已斷。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3[*引文]頗有未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謂已斷,不復加害。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4[*引文]頗有已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即命斷時,加行亦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5[*引文]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加行亦未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2.二熟
[發智論]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
頗有業不善順苦受異熟未熟,非不初受異熟果,而起染污心耶?答:有。如造作、增長無間業已。此業最初受彼地獄中,有異熟果生。
[*引文]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
其事云何?謂如有人欲害其母,
1)適起加行或為官司所獲,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母福德、天神為殺,子墮地獄,而母猶存。
2)或起加行,致母必死。而便中悔,自害其命,亦生地獄。如害母如是造餘無間應知亦爾。
2.1.問:唯法無眾生云何而有殺罪?
1)尊者世友說曰:如雖無眾生,而有眾生想。如是雖無眾生,而有殺罪。
2)復次,此蘊、界、處,能起我想、有情想、命者、生者、養者、補特伽羅想。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
3)復次,蘊、界、處,能起我想、常、樂、淨想。是以若斷壞之,彼得殺生罪。
4)大德說言:此蘊、界、處是有執受,起三時覺。謂我當殺、正殺、已殺。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
5)然眾生是世俗有,殺生罪是勝義有。此殺生罪,由二緣得。一起加行。二果究竟。
若起加行,果不究竟。或果究竟,不起加行。皆不得殺罪。
若起加行,果亦究竟,方得殺罪。
6)問:頗有亦起加行,果亦究竟,而不得殺罪耶?
答:有。如能殺、所殺,俱時捨命。或能殺者前死。
2.2.殺生
1)問:殺何蘊名殺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悉無殺義,云何名殺生耶?答:殺未來蘊。非過去、現在。
2)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殺?
答: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和合,說名為殺。由遮他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
有說: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
3)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云何殺耶?
答:斷彼勢用,說名為殺。所以者何?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其後蘊不續故。於現蘊亦得殺罪。
4)問:諸蘊中何蘊可殺,於彼得殺罪?
有說:色蘊。所以者何?唯色可為刀杖等所觸故。
有說:五蘊。問:四蘊無觸,云何可殺?
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如缾破時,乳等亦失。
又彼都於五蘊起惡心。而殺故,於彼得殺罪。
5)問:為殺無記於彼得罪?為三種耶?
有說:無記。所以者何?唯無覆無記。可為刀杖等所觸故。
有說:三種。問:善、染污法無觸,云何可殺?
答:善、染污法,依無記轉。無記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餘廣說如前。
6)問:如以一加行俱時殺母及餘女人。彼於母得殺生及無間無表罪。於餘女人唯得殺生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二耶?
有作是說:但得一表。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
尊者妙音說曰:彼得二表。所以者何?此身表業極微所成。害母及餘極微各異。如無表得二,表亦應爾。
7)問:如以一加行殺多眾生。隨爾所眾生得爾所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多耶?
有說:得一。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
尊者妙音說曰:彼得多表。廣說如前。
8)問:殺壽應盡者,得殺罪不?
答:若此剎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
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9)問:殺斷末摩者,得殺罪不?
答:若此剎那正應捨命。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
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10)問:若有害他,令定當死。便自害命,得殺罪不?
答:不得。所以者何?以彼果未究竟,便自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
11)問:若戰鬪時,互相加害,俱時死者,各得殺罪不?
答:不得。所以者何?以二皆悉果未究竟。便俱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
12)問:若為王等逼令行殺,得殺罪不?
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樂故。
如是說者,亦得殺罪。除自要心寧捨己命,終不害他。如是則無罪。
13)問:若依先王所制法,令刑罰有過,得殺罪不?
答:得。王及法司,若遣他殺,得殺生無表罪。彼所遣人及若自殺,俱得殺生表無表罪。
若眾多有情謀害一命。彼起加行親斷命者,得殺生攝表無表罪。餘同謀及作聲援者。但得殺生無表。若彼多人等設加行斷彼一命,當知皆得表無表罪。
2.3.頗有
1)頗有非身作。而得殺生罪耶?答:有。謂語遣殺。
2)頗有不發語而得虛誑語罪耶?答:有。謂身表。
3)頗有非身作、不發語,而得二罪耶?答:有。謂仙人意憤。及布灑他時,默然表淨。
3.二防護
[發智論]頗有故思害生命後,不受遠離,而於一切有情得防護耶?答:有。如起殺加行,致彼必死,而中間證見法性。
[*引文]頗有故思害生命後,不受遠離,而於一切有情得防護耶?答:有。如起殺加行,中間證見法性。
1)此顯不因受諸學處,但由入正性離生時,得不作律儀,名為防護。其事云何?掣迦契經是此論根本。昔有釋種名掣迦。先是世尊祖父僮僕,因事逃叛住雪山所。產育男女各數十人。姻親強盛舍宅嚴好。雖倉庫盈溢而以畋獵為事。曾於一時。少壯丈夫皆出遊獵。時薄伽梵欲往天宮為報母恩安居說法。先以佛眼遍觀世間。勿有眾生佛應親度。由不見佛失獲益時。尋見掣迦及諸眷屬。善根已熟,見諦時至。爾時世尊為度彼故,從住處沒,現彼門前。老父遙見則知是佛。歡喜迎逆,恭敬作禮:白言:聖子!今是何日,降至我家。善逝!法王!今是何日得垂顧念。即命掃灑,敷飾淨座。燒香散花,請佛、世尊入家就座。時彼老父,率諸女人稽首佛足,合掌、恭敬,取家所有乾濕淨肉,調和香味,以奉世尊。爾時,世尊告言:止!止!諸佛、如來不食血肉。時彼老父及諸女人承命慚恥,却坐一面。有說:佛於是日虛中而過。有說:取北洲食,以濟中時。佛應彼機,為說法要。合家大小同證離生,得預流果,生淨法眼。深心歡喜瞻仰世尊。佛顧餘機,重為說法。時諸少年收捕禽鹿,恣行殺害,更設機穽,擔肉而歸。至諸婦人常所迎處。忽於是日特怪不來,咸作是思:勿有他故。登高覘望,遙見家中。有非常人威光赫奕,如鑄金臺。父及女人前後圍遶,便生忿恚,共相謂言:此等不迎,必由彼制。恚怒既深,不遑釋擔。持刀直進,規欲害佛。父叱之言:汝等止止,此是聖子、善逝、法王,來度我等,宜各慶幸,勿起惡心。諸子既聞,咸生悔愧,棄刀釋擔,稽首求哀。恭敬合掌却坐一面。佛應彼機,為說法要。諸子聞已亦證離生,得預流果,生淨法眼。深心歡喜瞻仰世尊。時林野中無量蟲鹿,衝諸機穽,死傷非一。由聖道力,令諸子等殺生業道無表不生。
2)問:殺何等生於加行位可入聖道?
有作是說:殺傍生等,但非殺人。
有作是說:亦通殺人,唯除已起無間加行。故作是說。如起殺加行,中間證見法性。
3.1.防護...遠離
[發智論]若於一切有情得防護,彼於一切有情受遠離耶?答:應作四句。
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非受遠離。如不受學處而證見法性。
有於一切有情受遠離非得防護。如受學處而犯遠離。
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受遠離。如受學處不犯遠離。
有非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非受遠離。謂除前相。
1[*引文]若於一切有情得防護,彼於一切有情受遠離耶?答:應作四句。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非受遠離。如不受學處,而證見法性。
此顯不受別解脫律儀,名不受學處。
2[*引文]有於一切有情受遠離,非得防護。如受學處而犯遠離。
此顯雖受別解脫律儀,而由不如理作意及貪等煩惱故,於所防護,不能遠離。
3[*引文]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受遠離。如受學處不犯遠離。
此顯已受別解脫律儀,復能如理作意、思擇,乃至為命亦不故犯。
如聞昔有乞食苾芻。次第巡里到珠師舍。正逢彼匠為王穿珠,見苾芻來,歡喜持鉢,入家取食。苾芻衣赤日照光生,遙映寶珠亦同赤色。有鵝在側謂肉便吞。苾芻見之,遮護不及。珠師持鉢盛滿食來,授與苾芻,交謝而去。其人於後覺少一珠。竊謂苾芻盜而持去。尋則奔逐,擒獲將還。責言:沙門!汝既釋子。何無廉恥,盜我王珠。苾芻答言:我無此事。其人竊念:若不苦治,珠不可得。便加考楚,觸處血流。彼吞珠鵝,復來唼血。其人恚憤以杖擊之鵝因致死。苾芻便請看鵝死活。彼尋叱言:且理出珠,何預鵝事。苾芻固請,彼乃為看。報言已死。苾芻告曰:鵝吞汝珠。其人不信。猶疑假託。苾芻謂曰:我實見吞。彼遂持刀以剖鵝腹。乃於腹內得所失珠。彼生慚恥,悲喜交集。禮謝苾芻白言:尊者!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惡業。長夜受苦,無有出期。苾芻告言:我受禁戒,寧捨身命,不傷蟻卵。若先示汝,必定害鵝。不護眾生,豈名持戒。如此等類名於有情亦得防護亦受遠離。
4[*引文]有非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非受遠離。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除成就三律儀人。二律儀天趣。餘人天及餘趣全。作第四句故言除前相。
3.2.有四種律儀名為防護。
一別解脫律儀。二靜慮律儀。三無漏律儀。四斷律儀。
別解脫律儀者。謂欲界尸羅。
靜慮律儀者。謂色界尸羅。
無漏律儀者。謂無漏尸羅。
斷律儀者。謂於靜慮、無漏二律儀中,各取少分。
1)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
世俗隨轉戒,二律儀攝。謂靜慮律儀及斷律儀。
無漏隨轉戒,亦二律儀攝。謂無漏律儀及斷律儀。
2)問:何故唯此名斷律儀?
答:能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故。
謂前八無間道中,二隨轉戒,唯與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
第九無間道中,二隨轉戒,通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
是故靜慮、無漏律儀,對斷律儀。應作四句。
3)靜慮律儀對斷律儀,作四句者。
有是靜慮律儀。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諸餘世俗隨轉戒。
有是斷律儀。非靜慮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
有是靜慮律儀。亦是斷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
有非靜慮律儀。亦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諸餘無漏隨轉戒。
4)無漏律儀對斷律儀作四句者。
有是無漏律儀。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諸餘無漏隨轉戒。
有是斷律儀。非無漏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
有是無漏律儀。亦是斷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
有非無漏律儀。亦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諸餘世俗隨轉戒。
3.3.問:此四律儀。誰成就幾?
1)答:或有但成就一。
謂除斷律儀,餘三律儀一一成就。
而無但成就斷律儀者。
2)或有成就二。
謂或別解脫、靜慮二。或靜慮、無漏二。或靜慮、斷二。
而無成就無漏、斷二者。
3)或有成就三。
謂或別解脫、靜慮、無漏三。或別解脫、靜慮、斷三。或靜慮、無漏、斷三。
無有成就別解脫、無漏、斷三者。
4)或有具成就四。
5)此中,但成就別解脫律儀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未得色界善心。
但成就靜慮律儀者。謂異生生欲界,不受學處,得色界善心,而猶具縛。及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但成就無漏律儀者。謂聖者生無色界。
6)或成就別解脫、靜慮二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得色界善心,而猶具縛。
或成就靜慮、無漏二者。謂聖者生欲界,不受學處,未離欲界染。及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或成就靜慮、斷二者。謂異生生欲界,不受學處,而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及生初靜慮。
7)或成就別解脫、靜慮、無漏三者。謂聖者生欲界,受學處,未離欲界染。
或成就別解脫、靜慮、斷三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
或成就靜慮、無漏、斷三者。謂聖者生欲界,不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及生初靜慮。
8)或具成就四者。謂聖者生欲界,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
3.4.問:此四律儀幾隨心轉?幾不隨心轉?
答:三隨心轉。一不隨心轉謂別解脫律儀。
問:何故別解脫律儀不隨心轉?
1)答:別解脫律儀麁而重。隨心轉律儀細而輕故。
2)有說:別解脫律儀為惡戒所損伏。隨心轉律儀不為惡戒所損伏故。
3)有說:別解脫律儀為惡意樂及害意樂所損伏。隨心轉律儀不為彼所損伏故。
4)有說:別解脫律儀勢用蹇鈍,行不及心。隨心轉律儀勢用捷利,行及心故。
5)有說:別解脫律儀依表。隨心轉律儀依無表故。
6)有說:別解脫律儀是表果。隨心轉律儀是無表果故。
7)有說:別解脫律儀依表是表果。隨心轉律儀依心是心果故。
8)有說:別解脫律儀依部眾人和合受得。隨心轉律儀但依法得故。
9)有說:別解脫律儀依他得。隨心轉律儀依自得故。
10)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一生一住一滅。隨心轉律儀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故。
11)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一果一等流一異熟。隨心轉律儀。與心一果一等流一異熟故。
12)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俱生。隨心轉律儀與心俱生故。
13)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心若善彼亦善。不善、無記亦爾。別解脫律儀,唯是善。
若隨心轉者,善心起時,彼可隨轉。不善、無記心起時,彼應斷故。
14)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欲界,彼亦欲界。色、無色界、不繫亦爾。別解脫律儀唯是欲界。
若隨心轉者,欲界心起時,彼可隨轉。色、無色界、不繫心起時,彼應斷故。
15)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學彼亦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亦爾。別解脫律儀唯非學非無學。
若隨心轉者,非學非無學心起時,彼可隨轉。學、無學起時,彼應斷故。
16)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見所斷,彼亦見所斷。修所斷、不斷亦爾。別解脫律儀唯修所斷。
若隨心轉者,修所斷心起時,彼可隨轉。見所斷心、非所斷心起時,彼應斷故。
17)有說:若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未來修,未來成就。然別解脫律儀無未來修及未來成就故。
18)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不施設住戒長幼故。
19)有說:若此律儀隨心轉者。應不施設戒品決定故。
20)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非四緣、五緣而捨。
言四緣者。一捨學處。二二形生。三善根斷。四捨眾同分。
言五緣者。謂上四緣及夜盡故。
21)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從上界生欲界時得。若爾,便應無住律儀、不律儀等三種差別故。
22)有說:若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有心時可有。無心時應斷故。勿有此等諸過失故。別解脫律儀不隨心轉。
3.5.問:住別解脫律儀者,犯律儀時,捨律儀不?
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彼捨律儀,得非律儀非不律儀。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還得律儀。若作是說,便為善通,發露悔過,還住律儀。作法悔除,亦非無用。
2)有餘師說:彼犯律儀時,捨律儀,得非律儀非不律儀。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而不得律儀。
問:如說發露悔過,還住律儀。當云何通?如法悔除豈非無用?
答:住善意樂,名住律儀。爾時,捨惡意樂,發善意樂,故非無用。然實此位不得律儀。
3)復有說者,彼犯律儀時,現在律儀斷,得非律儀非不律儀。而成就過去律儀。若時發露無覆藏心等如第二說。
4)或有說者,彼犯律儀時,初剎那斷。次後復續。
5)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彼犯律儀時,不捨律儀,而得非律儀非不律儀。是故爾時名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亦名住律儀者。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但名住律儀者。如有富者負他債時,名負債者,亦名富者。後還債已,但名富者。若如是說便為善通。發露悔過還住律儀。作法悔除,亦非無用。
3.6.問:善戒云何能治惡戒?
答:由誓受心,為助伴故。無始數習諸惡尸羅暫受善戒,則能除捨。
猶如室中久時積闇。明燈纔至則便除遣。
又如於淡,久習鹹想。纔甞鹽味,彼想則除。善戒治惡亦復如是。道治煩惱應知亦然。
3.7.問:別解脫律儀,為但從所能有情處得?為亦從非所能處得耶?
+若但從所能處得者,則此律儀應有增減。謂從非所能處,生所能處時,律儀應增。即從所能處生。非所能處時律儀應減。又此律儀應少分處受。而世尊說無少分受。又應成立離繫所宗。謂彼外道為誘他故作如是言:善來男子。有眾生去此過百踰繕那,若起善心棄捨刀杖,誓不害彼。於彼便得不殺律儀。
+若言亦從非所能處得者。法救論所說當云何通?如彼說:尸羅從所能處得,慈從所能,非所能處得?答:應作是說:律儀,從所能,非所能處得。問:前三種難此為善通。法救論云何通耶?
答:當知彼尊者以密意說。佛亦以密意說諸契經。況彼尊者無密意言。密意者何?
1)謂彼尊者說現在世蘊界處名為所能。過去、未來名非所能。別解脫戒名曰尸羅。靜慮、無漏二戒名慈。彼說別解脫戒,唯於現在有情數蘊界處得。不於過未。以過去、未來墮法數故。靜慮、無漏二種律儀。通於三世蘊界處得。故彼所說理亦無違。
2)是故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有差別相。
謂別解脫律儀,唯於現在有情處得。靜慮無漏二種律儀通於三世境界處得。
別解脫律儀通於業道根本、加行、後起處得。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唯於業道根本處得。由此差別應作四句。
有蘊界處於彼得別解脫律儀。非靜慮、無漏。謂現在業道加行、後起。
有蘊界處於彼得靜慮、無漏律儀。非別解脫。謂過去未來根本業道。
有蘊界處於彼得別解脫律儀。亦靜慮、無漏。謂現在世根本業道。
有蘊界處不從彼得別解脫律儀。亦非靜慮、無漏。謂過去未來業道加行、後起。
3.8.問:若別解脫律儀唯於現在有情處得,非於去來蘊界處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律儀不等。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為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釋迦牟尼於彼境上不得律儀。今釋迦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為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慈氏如來於彼境上不得律儀。境有寬狹律儀亦爾。豈非諸佛律儀不等?
答:應作是說:律儀境界雖有多少。而律儀體前後無異。俱從一切有情境處,總發得故。
有作是說:三世如來律儀不等亦無有失。
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平等。
1)答:由三事等故名平等。
一修行等。謂諸如來皆於過去三無數劫,勤修四種波羅蜜多,究竟圓滿,得菩提故。
二利益等。謂諸如來等於無量應化有情,作利樂事,皆究竟故。
三法身等。謂諸如來皆得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勝功德故。
由此三義故言平等。非律儀體無多少異。
2)又由根等,故說等言。以一切如來皆住上品根故。
3)又由戒等,一切如來皆得上品戒故。
4)有餘師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律儀,皆於一切有情處得,故說等言。非體無異。謂過去佛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今猶在釋迦牟尼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釋迦如來、應、正等覺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當在者慈氏如來,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故說等言亦無有失。
3.9.應說
1)然諸律儀應說有一。如說:戒蘊、戒修、戒學。
2)或應說二。謂表、無表。
3)或應說三。謂下、中、上。或從無貪、無瞋、無癡所生差別。
4)或應說四。謂身語業各有表、無表。
5)或應說六。謂表無表,各有下中上。或三根所生。
6)或應說七。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7)或應說九。謂從下下乃至上上。
8)或應說十二。謂身語表無表各有三品或三根生。
9)或應說十四。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各有表無表。
10)或應說十八。謂表無表各有九品。
11)或應說二十一。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皆有三品或三根生。
12)或應說四十二。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各有表無表,皆從三品或三根生。
13)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律儀。
3.10.今總說七種。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1)此中有說:彼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是一。
彼說: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於一切有情處此一支戒斷。餘六猶轉。此即善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非沙門、非釋種子。
2)有說:此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
彼說: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即此一有情處一支戒斷,餘六猶轉。餘有情處七支皆轉。
問:若爾,云何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答: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以不能趣彼故。
3)有餘師說:別解脫律儀,隨因差別成二十一。
此中有說:二十一種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不異。
彼說:由貪煩惱,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於一切有情處無貪所生一支戒斷。餘二十種如先猶轉。此則善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4)有說:此二十一種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
彼說:由貪煩惱,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即此一有情處無貪所生一支戒斷。餘二十種如先猶轉。餘有情處二十一種具足皆轉。
問:若爾,云何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答: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如前說。
5)依如是理,故作是說:寧作出家犯諸學處,不為五戒鄔波索迦。所以者何?
彼若毀犯五種學處,身中便空。諸出家者設犯五處,而更有餘眾多猶轉。
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雖犯律儀,而律儀不斷。如法悔除,還名持戒。無有頓受別捨得故。未悔除位,具得二名。若已悔除,但名持戒。
3.11.問:於外物中得律儀不?
+若有得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謂生草枯時,酒味壞時,應減。即彼生時、熟時應增。如是等事其類寔繁。是故律儀應有增減。
+若無得者,即此律儀境應少分處受。而世尊說:如是律儀無少分受。又斷生草等悔除應無用。
1)有作是說:雖有得者,而不名律儀。但是順律儀法。
問:此順律儀法為是律儀攝?為非律儀攝?若是律儀攝說為律儀。或說順律儀竟有何異?若非律儀攝,此有何相而言順律儀非律儀攝?
2)如是說者,於外法中亦得律儀。
問:若爾,律儀應有增減?答:無增減。以總得故。謂此律儀總於一切生草等上得一無表。而世間無有無生草等時。總於一切蒲桃等酒,則不壞時,得一無表。世間無有無諸酒時,是故律儀無有增減。餘亦如是。
3.1.問:別解脫律儀,由何等心得?
答:由普於一切有情,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若起此心,於某處受、某處不受,不得律儀。由此律儀遍於一切所應受處,得防護故。是故說。若此律儀有方域者,大地所不受。由此律儀於有情處得,有情界多,地界少故。
4.身及業成就
4.1.身...身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身業。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非身。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身亦身業。謂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身亦非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成就身,非身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臟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都無身表。設有而失。
1)彼住卵㲉及胎臟中者。
雖成就身,未能發表。先所發表,死時已失。此表依前眾同分故。
問:何故此位未能發表?
1.1)答:以身微劣,未能與表為所依故。
1.2)有餘師言:麁心能發身語表業,彼心細故。
又外門心能發表業。爾時彼心內門轉故。
又外事心能發表業。彼心緣內事起故。不能發表。
1.3)有說:此位中迫迮不得自在。尚不能動。況起表業。
如為怨賊縛置籠中,掛龍牙上,尚不能動,況有所趣。
問:若爾何故亦說胎中有轉動耶?答:風力所轉,非心所為。表業必由心力所起。
2)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者。
謂眠、醉、悶、捨諸加行,不求起表。
3)設有而失者。
謂三緣故,雖起表而失。一意樂息故。二捨加行故。三限勢過故。
3[*引文]有成就身業非身。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此中學成就學隨轉身業。無學成就無學隨轉身業。生無色故,不成就身。
4[*引文]有成就身亦身業。謂諸聖者住胎臟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
1)此中聖者,住胎臟中時,亦未能起表。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
2)若生欲界,住律儀者。謂於三種律儀。或一、或二、或具而住。即別解脫、靜慮、無漏。
3)住不律儀者。謂屠羊等。
4)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者。謂不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表業。
5)或先有不失者。謂三緣故,先所起表不失。一意樂不息故。二不捨加行故。三限勢未過故。
此說由慇重信或猛利纏,起表無表乃至未捨。
5[*引文]若生色界者。
彼決定成就身無表業,或亦成就身表。
5[*引文]有非成就身亦非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彼無色故,不成就身。異生故不成就身業,有漏者度界地已捨故。無漏者未得故。
4.1.1.問:何故有漏色業度界地捨,非無漏耶?
答:有漏色業被縛、有繫。無漏色業解脫離繫故。
有說:有漏色業墮界、墮地。無漏墮地,而不墮界故。
有說:有漏色業同類大種造。能造、所造俱有漏故。無漏色業異類大種造。大種有漏,業無漏故。
由此因緣度界地時,有漏業捨,無漏不捨。
4.1.2.問:得忍異生命終時,捨忍法不?
+若捨者,何故不墮惡趣。又若捨者,何故異生命終時捨,聖者不捨。
+若不捨者,何故此文及大種蘊皆不說耶?
答:應言捨。
問:若爾,彼何故不墮惡趣?
1)答:由此善根勢力大故。自有善根勢力微劣,雖復成就不障惡趣,況不成就。如生得善或有善根勢力強盛。雖不成就而障惡趣。況復成就如此忍法。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2)復有說者,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遠離,於身畢竟不起。因尚不起,況墮惡趣。如人秋時,服於下藥。藥雖不住彼人身中。而彼身中,病亦不生。此亦如是。
3)復有說者,由此善根勢力威猛熏習身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於此身中永不復起。因不起故,不墮惡趣。如師子王所居窟穴,王雖不在,餘氣尚存。諸小禽獸無能入者。此亦如是。
4)復次,此善根身中如主勢力強盛。不善如客勢力衰微。
5)復次,此善根意樂增上,樂斷惡法,樂修善法。
6)復次,此善根身中生已,一切惡趣得非擇滅。非擇滅法無有生者,是以不墮。
7)復次,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彼行者墮大法流。由如此義,不墮惡趣。
8)復有說者,由此善根隣近聖道。依聖道力,不墮惡趣。如怖怨賊依附於王。依王力故,令諸怨賊不敢正視,況能為害。此亦如是,近聖道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尚不現行,況墮惡趣。
9)復有說者,由此善根守護聖道所住身器。義言此身聖道當住,能招惡趣諸業、煩惱應永遠離。如有勝處王應居止,所司守掌,餘無能住。此亦如是。
10)復有說者,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彼行者定處人天,不居惡趣。如富貴者定居勝處,不居卑陋。此亦如是。
11)有說:此善根加行正勝。令招惡趣諸業、煩惱勢力衰微。不復能招惡趣異熟。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12)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見惡行過失、妙行功德。由此惡業必不復生。況墮惡趣。
13)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住善意樂。見生死過、涅槃勝德。不造惡業,不墮惡趣。
14)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其心調柔,隨順涅槃,信根深固。由此雖捨,不墮惡趣。
15)尊者妙音說曰: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意樂殊勝。於般涅槃,心常隨順、趣向、臨入、欲樂、忍可、希求、敬愛。由此因緣不造惡業。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4.1.3.問:何故異生命終時捨所得忍法。聖者不捨?
1)答:異生無有無漏對治以自持御。故此善根命終時捨,聖有無漏對治以自持御。是故不捨。
2)有說:異生定力羸劣,勢不堅牢,以有漏故。如無膠水雜諸彩色隨所畫物,不得久住。是以故捨。聖者無漏定力堅強,持此善根命終不捨。所說譬喻,翻上應知。
3)有說:異生無勝止觀,故命終捨。聖者相違,命終不捨。
4)有餘師說:異生命終亦不捨忍。
問:若爾,此文及大種蘊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說:已說在第三句中。謂諸聖者住胎臟中,成身及業。聖有二種。一世俗。二勝義。得此善根名世俗聖。若入聖道名勝義聖。發心出家尚名聖者。況得忍法。
5)有餘師說:此不決定。異生命終有捨不捨。若於忍法,恒時加行、殷重加行,修習堅牢。彼命終時不捨忍法。若不爾者,命終時捨。如所聽習,若極淳熟,經久不忘,不爾便忘。如慈授子於初生時便能唱言:結有二部乃至廣說。
6)如是說者,異生命終定捨忍法。善根劣故,異生依此地起此類善根。命終還生此地。捨同分故,尚決定捨。況色界法,經欲界生,而當不捨。
4.1.4契經中說:生有四種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1)云何卵生?
謂諸有情由卵㲉生。當住卵㲉。已住、今住卵㲉。盛裹破壞卵㲉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迦、俱枳羅、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卵㲉生。廣說如上。是名卵生。
2)云何胎生?
謂諸有情由胎膜生。當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壞胎膜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象、馬、牛、羊、駝、驢、鹿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胎膜生。廣說如上。是名胎生。
3)云何濕生?
謂諸有情由濕氣生。或依草木、諸葉、窟聚。或依腐肉、食、糞穢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轉相潤、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行、蜂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濕氣生。廣說如上。是名濕生。
4)云何化生?
謂諸有情生無所託,諸根無缺,支體圓具,依處頓生、頓起、頓出。謂諸地獄、天趣、一切中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餘諸有情類生無所託。廣說如上。是名化生。
5)問:欲界天中諸妙色鳥,為卵生?為化生耶?若卵生者,彼命終已應有尸骸,是則諸天應見穢色。然諸天眾於六處門常對妙境。如契經說:彼眼所見一切可愛、適意、平等。乃至意所知亦爾。若是化生,前化生中何故不說?
5.1)答:彼皆卵生。
問:若爾,彼命終已應有尸骸。云何諸天見穢色耶?答:彼命終未久,有暴風飄舉其尸遠棄他處。
5.2)有餘師說:彼皆化生。問:前化生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說:彼已攝在前所說一類妙翅鳥中。是以無過。
4.1.5.自性、何義
1)問:如是四生以何為自性?
答:四蘊、五蘊以為自性。謂欲、色界五蘊。無色界四蘊。
此中有說:唯異熟蘊以為自性。
有說:亦通長養。是名四生自性。
2)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生?
答:諸有情類和合而起故名為生。問:三界、五趣皆和合起。亦名為生。何獨此四?
答:此四唯令有情數起,亦遍攝有情數。界、趣不爾。以界雖遍有情數,而非但有情數起,通非情故。趣雖但有情起,而非遍有情數。不攝中有故。由此但四,說名為生。
3)問:生是何義?答:有情現義是生義。有情起義。有情出義。是生義。
4.1.6.問:於何界、趣,有幾生可得?
1)答:於欲界中,四生可得。色、無色界唯有化生。彼受生時,無所託故。
2)於五趣中,
2.1)天及地獄唯有化生。
2.2)有說:鬼趣亦唯化生。
有說:鬼趣亦有胎生。如餓鬼女白目連曰: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
2.3)傍生、人趣皆具四生。
+1人卵生者。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大者名世羅。又如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等。
+2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3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
+4人化生者。如劫初人。
3)四生有情皆受生已,容得聖法。得聖法已,必更不受卵、濕二生。
問:何故爾耶?
3.1)答:卵濕二生性多愚昧。聖者聰慧故不受彼生。
3.2)有說:卵濕二生法爾與聖性相違故。聖者不受。
3.3)有餘師說。彼二生類多惡意樂、多害意樂。聖者不爾,意樂唯善。
3.4)有說:彼二生類多行惡戒,沈溺苦海。聖者已得聖所愛戒,堅固浮囊,能越度彼。
3.5)有說:卵濕二生是傍生類。聖者已得彼非擇滅。
3.6)有說:卵濕二生多相迫迮。聖者不爾。多寬太業。由如此義,聖者不受彼二生類。
3.7)有餘師說:聖樂獨處,厭怖重生。而濕生者類多繁雜。諸卵生者類經再生。謂出母胎及出卵㲉。故世間說梵志沙門。鳥名再生。象名再飲。是以聖者不受彼生。
3.8)有餘師說:卵濕二生多無依怙。聖者成就勝依怙法故不受彼生。由此有如是說:若菴羅衛有勝依怙,則不應為摩健地迦之所陵辱。
3.9)尊者妙音說曰:父所生趣子還生中。此說意言:如近佛地諸大菩薩,是眾聖之父。彼定不受卵濕二生。得果聖子亦復如是。由此所說諸因緣故。聖必不受卵濕二生。
4.1.7.問:如是四生何者最廣?
1)有作是說:卵生最廣。如聞外國諸山谷中,隨所在處卵皆充滿。象等踐蹋都不覺知。
2)有餘師言:胎生最廣。如聞外國有一蝦蟇生七畦子。一魚遊歷七陂池中生子充滿。
3)有餘師說:濕生最廣。所以者何?若於雨際,設有聚集腐肉糞等,下自金輪上至梵世。而彼一切悉可為虫。如是諸虫皆濕生攝。
4)如是說者,化生最廣。
攝二趣全、三趣少分。及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二界全、一界少分,皆化生故。
於欲界中三生加行,亦化生故。
4.1.8.問:如是四生,何者最勝?
答:化生最勝。
問:若爾,何故最後身菩薩不受化生?
1)答:二出世時,不和合故。
謂劫初時,人受化生。爾時佛不出世。
至劫減時,佛出于世。爾時人無化生。
2)復有說者,化生輕飄,不堪與佛力、無畏等功德山王,作依止故。
3)復有說者,一切化生其身微弱。不能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重擔故。
4)復有說者,若受化生,便無親族、眷屬等事。而彼皆是妙業之果。菩薩長夜勤修妙業,極圓滿故,不受化生。
5)復有說者,菩薩長夜精進熾然造作、增長感父母業。菩薩父母亦於長夜修習感聖子業。若受化生則二所修,俱空無果。是以不受。
6)有說:欲顯菩薩一切尊勝。所謂智見、族姓、位等。以是義故不受化生。
7)有說:為斷眾生族姓慢故。依勝族姓,不受化生。
8)有說:欲攝引樂在家者,令入法故,不受化生。若受化生,彼當說言:佛無親屬,故毀家法,豈比我等。若菩薩生剎帝利家宗親強盛,而能厭捨,如棄涕唾,開甘露門,成等正覺。則彼皆生希有之想。所說敬受。
9)有說:菩薩欲為法幢作內外護故,不受化生。諸佛皆有內護外護。內謂菩提分法。外謂親屬。若無外護,當為外道、惡黨所壞故。佛、世尊度諸釋種,以護正法。由此乃至六群苾芻亦言:若有外道來惱佛者,佛若不制,我等亦能以力伏彼。
10)有說:欲止外道謗故,不受化生。謂佛親從覩史多宮歿。身光赫奕照大千世界。入於母胎十月滿已,從母胎出。即行七步自稱獨尊。出家、苦行,詣菩提樹,成等正覺,尚被謗言,過百劫後大幻當出,無父、無母食噉世間。若受化生,便增誹謗。是故菩薩不受化生。
11)有說:為欲饒益當來諸有情故不受化生。所以者何?若受胎生,便有遺身。般涅槃後,雖越千載,無量有情乃至若能於遺身界。如芥子許起慇淨心。恭敬、供養獲無邊福。生天受樂,得般涅槃。若受化生便無是事。所以者何?化生命終如燈光滅無遺餘故。此中因論生論。
4.1.9.問:何故化生命終無遺餘耶?
1)答:由彼生時,諸根頓起。所以歿時,亦復頓滅。如人戲水乍出乍沒。
2)復有說者,化身輕妙如雲如電。亦如風焰滅已無餘,莫知方所。
3)復次,化生造色增,餘三生大種增。由造色增故,滅則頓滅。
4)復次,化生根法增。餘三生非根法增。由根法增故,滅則頓滅。謂化生者所受身形、髮爪等物無根法少。
5)問:若化生死無遺餘者,何故經說化生妙翅鳥取化生龍為食耶?
5.1)答:以不知故,取之為食。然不充飢。
5.2)有說:彼龍未死之頃,暫得充飢。死已還飢。飢復取食,無違經過。
5.3)復有說者,諸化生龍其身精妙。如酥油等纔吞入腹便成食事。
5.4)或有說者,化生妙翅鳥多諸巧便得化生龍,以足按頸從尾吞之,命未絕來能作食事。死則不爾。
5.5)有餘師說:彼妙翅鳥食化生龍時,涎液先流爛腦隨下,與龍俱咽,食事便成。非化生龍獨成食事。
6)問: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大地獄中,有黑駮狗肥壯暴惡。撲諸有情臥鐵地上。摑裂其腹噉食腸肚?
答:由彼腸肚未離身來,暫得充飢故說為食。
有說:由彼受罪有情惡業力故。但令受苦,非作食事。
4.2.身...語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語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都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語業非身。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身亦語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身亦非語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語業。有成就語業非身。有成就身亦語業。有非成就身亦非語業。
此皆如前身對身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以身業、語業繫地有無,必無別故。
4.3.身...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身。彼定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謂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身。彼定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謂生無色界。
4.4.身...身業、語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耶?答:有成就身非身業語業。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語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聖者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耶?答:有成就身非身業語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語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4.5.身...身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聖者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4.6.身...語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意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意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4.7.身...身業、語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語業。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非身業。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語業中說。設成就身業、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1[*引文]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語業。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非身業。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語業中說。
以意業一切時,皆成就故。
2[*引文]設成就身業、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4.8.身業...語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及語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有非成就身業及語業。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亦語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有非成就身業亦非語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4.9.身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設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業。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業。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4.10.身業...語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業及意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及語業、意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業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
[*引文]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業及意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及語業、意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業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謂如前說。云何不成就?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
4.11.語業...意業
[發智論]若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語業。此如前身業對意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
[*引文]若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語業。此如前身業對意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
此上所說總略義者,
1)所謂彼身若生無色界,定不成就。
2)生欲、色界,則定成就彼身業、語業。
3)若在卵㲉異生,處胎藏中,及諸異生生無色界,定不成就。
4)一切聖者、色界異生及欲界異生,住善惡戒者皆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意業一切皆定成就。
5.離染
[發智論]若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耶?答:諸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或有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若業已離染。彼異熟已離染耶?答:諸異熟已離染。彼業已離染。或有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
[大毘婆沙論]若業未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耶?乃至廣說。
5.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犢子部說五部業,所得異熟亦通五部。
欲止彼意,顯業雖通五部而彼異熟唯修所斷。故作斯論。
5.2.未離染
[發智論]若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耶?答:諸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或有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
[*引文]若業未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耶?答:諸業未離染,彼業異熟定未離染。或有業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應知此中,或有業先離染。後異熟方離染。或有業與彼異熟俱時離染。必無異熟先得離染。後時彼業方得離染。
1)謂四法忍時,令四部所攝諸不善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
1.1)又離欲界染前八無間道時,令前八品修所斷諸不善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
1.2)彼諸異熟要至第九無間道時,方得離染。
是名業先離染。後彼異熟方得離染。
2)若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時,令第九品諸不善業、一切不善身業、語業、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俱時離染。
2.1)離初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時,令初靜慮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
2.2)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無間道時,令非想非非想處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
如是名為業與異熟俱時離染。
3)以非色不善業,五部所攝,亦九品道斷。諸不善色業、有漏善業、一切異熟,唯修所斷,唯上上品道斷故。是名此處略毘婆沙。然此中依二業作論。謂見所斷修所斷故作是說。
4)若依五業作論者,則不應言謂預流者見所斷業。乃至廣說。應作是說:
4.1)謂未離欲染者,
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道智已生,未離欲界染者。見苦集滅道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離欲界染一品乃至八品時,彼八品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4.2)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時,彼第九品業一切不善身、語業、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俱時離染。
4.3)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無間道時,諸地善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而不作是說者,由依二業而作論故。
5.3.已離染
[發智論]若業已離染。彼異熟已離染耶?答:諸異熟已離染。彼業已離染。或有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
[*引文]若業已離染。彼業異熟已離染耶?答:諸業異熟已離染。彼業定已離染。或有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1)此中分別廣如前說。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乃至廣說。
2)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邪宗,顯正義故。謂有外道執一切善惡、業,無果異熟。
為止彼意,顯一切業無不有果。諸有漏善及不善業皆有異熟。故作斯論。
5.4.然契經中說:果有五種。一等流果。二異熟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1)等流果者。謂善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
2)異熟果者。謂諸不善、有漏善法所招異熟,因是善惡,果唯無記。異類而熟,故立異熟名。
3)離繫果者。
3.1)謂無間道斷諸煩惱。此無間道,
以煩惱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3.2)若無間道。以能於先來諸煩惱斷集得作證。此無間道,以彼煩惱斷,但為士用果。此則總說。+1若別說者。苦法智忍。
以彼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苦法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2如是乃至道類智忍。
以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十四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道類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3.3)以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諸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道類忍。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1諸預流者,於一來果求作證時,初五無間道。
以彼五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五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2第六無間道,
以第六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第六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3.4)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五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六無間道。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1諸一來者。於不還果求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欲界修所斷四隨眠若斷第七及第八品。此無間道。以彼二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二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2若斷第九品一無間道。
以第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第九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3.5)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九無間道,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1諸不還者,於無學果求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色無色界修所斷六隨眠。若斷初靜慮染一品乃至九品。此九無間道。
以彼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九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2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前八無間道。
以彼八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八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3金剛喻定
以第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以初盡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3.6)以三界見所斷及下八地修所斷。并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金剛喻定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3.7)若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染諸無間道。以彼諸斷諸解脫道。及後等勝自類諸道。為果多少,如理應思。
4)士用果者。若法由彼士用故成此法。說為彼士用果。
5)增上果者。若法由彼增上所起。當知此法是彼增上及增上果。是餘增上非增上果。
+1謂後生諸法是前法增上及增上果。前生諸法是後法增上,非增上果。
+2未來諸法是過、現法增上及增上果。過、現諸法是未來法增上,非增上果。
+3未來、現在法是過去法增上及增上果。過去諸法是未來、現在法增上,非增上果。
5.5.問:士用果、增上果何差別?
答:諸所作事,於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於能受者,唯增上果。
如稼穡等所作諸事,於農夫等是士用果及增上果。於受用者,唯增上果。
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增上力起名增上果。增上力寬,不障礙故。士用力狹能引證故。是名二果差別。
5.6.西方諸師說果有九種。謂於前五更加四種。一安立果。二加行果。三和合果。四修習果。
1)安立果者。
謂依風輪安立水輪。復依水輪安立金輪。復依金輪安立大地。復依大地安立一切情非情數。此中後後是前前果。餘安立果類此應知。
2)加行果者。
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餘加行果類此應知。
3)和合果者。
謂眼色和合生眼識。乃至意法和合生意識。餘和合果類此應知。
4)修習果者。
謂由色界道起欲界化及欲界語。此化及語是修習果。餘修習果亦爾。
5)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中後四即前五攝。彼即士用、增上果故。
5.7.有果
1)應知世俗對治道業,具由五果,說名有果。
2)彼加行、解脫、勝進道業。及餘不善、善有漏業。由四果故,說名有果,除離繫果。
3)若諸無漏對治道業。亦由四果,說名有果,除異熟果。
4)彼加行、解脫、勝進道業及無記業。由三果故,說名有果,除離繫果及異熟果。
是名此處略毘婆沙。
6.果異熟
[發智論]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答:諸業有異熟。彼業皆有果。或有業有果,彼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若業無果,彼業皆無異熟耶?答:無有業無果。或有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1[*引文]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答:諸業有異熟。彼業皆有果。
應知此業,或由五果,或由四果。說名有果。
2[*引文]或有業有果,彼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應知此業或由四果。或由三果,說名有果。然無異熟,不堅實故,無愛潤故。
3[*引文]若業無果,彼業皆無異熟耶?答:無有業無果。
謂一切業或由五果,或由四果,或由三果,說有果故。
4[*引文]或有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如前說。
6.1.問:若一切業皆有果者。佛所說頌當云何通?如說:
如花雖可愛,有色而無香,如是有妙語,無果無所作。
1)答:
1.1)依說法者,佛說此頌。謂說法時,彼聽法者不能信受,如教奉行名為無果。
1.2)或說法者,雖復善說,而不能行,故言無果。
1.3)或先有所言許施他物,後不能惠故言無果。
2)問: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有命樂惛眠,空無果無義,無味無勝利,都無有出生。
答:有覺寤時,能逮勝德。樂睡眠故,虛越此時。世尊依彼說如是頌。
3)問:若樂睡眠空無果者。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寧可睡眠勿餘尋伺。
答:有覺寤時,起惡尋伺,鬪諍惱亂無量有情。佛為誡彼,故作是說。
由此義故,經有別意。非謂諸業都無有果。
7.不善顛倒等
7.1.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
[發智論]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作四句。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有業、有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惡行。
[*引文]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作四句。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有一見有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業、有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惡行。
1)問:何因緣故彼行惡行?
答:三因緣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羅故。
1.1)由時故者。謂五濁增時諸有情類,威德損減,喜造諸惡,在彼時故,亦行惡行。
1.2)由處故者。謂生達絮、蔑戾車中,諸有情類,其性愚鄙,多造惡業。生彼處故,亦行惡行。
1.3)由補特伽羅故者。謂有一類得惡行眾同分,其性獷暴,多造惡業。如屠羊等諸不律儀。親近彼故,亦行惡行。
2)應知此業,
由自性故,說名不善。是身、語、意惡行攝故。
由所依故,名非顛倒。是有作見,不愚因果,正見身中,所等起故。如寶器中,盛諸糞穢。
7.2.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
[發智論]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無業、無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妙行。
[*引文]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見無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業、無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妙行。
問:何因緣故彼行妙行?
1)答:三因緣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羅故。
1.1)由時故者。謂五濁不增時諸有情類,具大威德,好修諸善。在彼時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1.2)由處故者。謂生中國諸有情類。其性聰敏,志意調柔,多修善業。生彼處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1.3)由補特伽羅故者。謂有一類得妙行眾同分。其性和雅多修善業。如住律儀。親近彼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2)應知此業,
由所依故說名顛倒。是無作見,愚於因果。邪見身中,所等起故。
由自性故名非不善。是身、語、意妙行攝故。如穢器中,盛諸珍寶。
7.3.有業不善亦顛倒
[發智論]有業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無業、無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惡行。
[*引文]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見無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業、無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惡行。
問:何因緣故彼行惡行?答:三因緣故如前說。
應知此業,由自性故說名不善。以身、語、意惡行攝故。
由所依故,復名顛倒。是無作見,愚於因果。邪見身中,等所起故。如穢器中盛諸糞穢。
7.4.有業非不善非顛倒
[發智論]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有業、有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妙行。
[*引文]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見有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業、有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妙行。
問:何因緣故彼行妙行?答:三因緣故如前說。
應知此業,由自性故,名非不善。以身、語、意妙行攝故。
由所依故,名非顛倒。是有作見,不愚因果。正見身中,等所起故。如寶器中盛諸珍寶。
7.5.業善
[發智論]若業善,彼業不顛倒耶?答:應作四句。
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如前說。
[*引文]若業是善彼業不顛倒耶?答:應作四句。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如前說。
7.6.另解-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
[發智論]又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於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或於不見有見想。於不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
[大毘婆沙論]復次,於此有異解釋。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作四句。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
[*引文]謂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我見。
應知此業,由想力故名為不善,以覆想說故。
由所說事,名非顛倒。於見言見故。
7.7.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
[發智論]又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於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不見、我不聞、覺、知。或於不見有見想。於不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
[*引文]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不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不見。
應知此業,由所說事名為顛倒。以於見言不見故。
由想力故,名非不善。以不覆想而說故。
7.8.有業不善亦顛倒
[發智論]又如有一於見有見想。於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或於不見有不見想。於不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
[*引文]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於見有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不見。
應知此業,由想力故名為不善。以覆想而說故。
由所說事,復名顛倒。以於所見言不見故。
7.9.有業非不善非顛倒
[發智論]又如有一於見有見想。於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或於不見有不見想。於不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
[*引文]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於見有見想。他問言:汝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不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我見。
應知此業,由想力故名非不善。以不覆想而說故。
由所說事,名非顛倒。以於所見說言見故。
7.10.所聞覺知
1)如於所見作四句。如是於所聞覺知亦各作四句。
2)如於所見聞覺知各作四句。如是於所不見聞覺知亦各作四句。
3)如以不善對顛倒作八四句。如是以善對不顛倒應知亦爾。是則合成十六四句。及前二四句成十八四句。
4)復總以不善九小四句。及善九小四句。各為一大四句。是故總別有二十四句。
7.11.見聞覺知
此中眼識所受名見。耳識所受名聞。三識所受名覺。意識所受名知。說四境故見聞覺知是根非識。然舉識者,顯眼等根必由識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能有作用,非彼同分故。
問:何故眼等三識所受各立一種。而鼻、舌、身三識所受。合立一種名為覺耶?
1)尊者世友說曰:三識所緣皆唯無記。境無記故,根立覺名。
又以三根唯取至境。與境合故,立以覺名。
2)大德說言:唯此三根境界鈍昧,猶如死尸。故發識時,說名為覺。
3)有餘師言:眼耳二識依自界,緣自他界。意識依自他界,緣自他界。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自界,唯緣自界。故彼所受,合立一種。如自界他界。同分不同分說亦爾。
4)有餘師言:眼耳二識依同分。緣同分不同分。意識依同分不同分。緣同分不同分。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同分。唯緣同分。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此說界同分。
5)有說:眼耳二識依無記緣三種。意識依三種緣三種。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無記唯緣無記。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6)有說:眼耳二識依近緣近遠。意識依近遠緣近遠。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依近緣近。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此三根境無間而住,方能發識,故名為近。
7)有說:
7.1)眼耳二識或所依大所緣小。或所緣大所依小。或所依所緣等。
眼識所依大所緣小者。如見毛端等。
所緣大所依小者。如見山等。
所依所緣等者。如見蒲桃果等。如是耳識如量應知。
7.2)意識所依雖不可說其量大小。而所緣境或小或大。故彼所受各立一種。
7.3)鼻等三識所依所緣大小量等故。彼所受合立一種。隨所依根極微多少。與爾所境極微合時。方能發生鼻等識故。
8)有說:眼等三識緣業非業。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非業。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9)有說:眼等三識緣持戒犯戒及緣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10)有餘師言:眼等三識通緣律儀不律儀及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11)有說:眼等三識通緣表及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12)有說:眼等三識通緣染不染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不染。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13)有說:眼等三識通緣妙行惡行及緣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由此所說見聞覺知。隨識依緣,有別有總。
8.繫不繫成就,命終受生處
8.1.不善業...色無色界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不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不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不善業。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若生色界。
1[*引文]若成就不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不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
1)謂生欲界,若斷善根,彼定成就不善業。及色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業。
2)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者亦爾。
3)若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
彼成就不善業及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2[*引文]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不善業。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若生色界。
1)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3)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4)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善。
3[*引文]若生色界者。
1)謂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3)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4)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善。
8.2.善業...色無色界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生色界。
[*引文]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生色界。
1)謂若成就欲界善業,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無色界繫一業。
2)若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3)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
4)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
5)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及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6)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及成就無色界繫一業。
7)若斷善根。彼成就色無色界繫一業。
8)若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
9)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
10)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二業。
11)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12)前斷善根,此生色界俱不成就。欲界繫善業,已斷善根故。已捨彼善故。
8.3.善業...色無色界繫善業
[發智論]3)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耶?答:應作四句。
有成就欲界繫善業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
有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非欲界繫善業。謂生色界。得無色界善心。
有成就欲界繫善業亦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得無色界善心。
有非成就欲界繫善業亦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
[*引文]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善業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有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非欲界繫善業。謂生色界,得無色界善心。有成就欲界繫善業亦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得無色界善心。有非成就欲界繫善業亦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
8.4.業...色界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色界繫業耶?答:如是。設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欲界繫業耶?答:如是。
[*引文]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色界繫業耶?答:如是。設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欲界繫業耶?答:如是。
1)謂生欲界,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一業。
2)若不斷善,而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一業。
3)若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二業。
4)若已離欲界染,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三業。
5)若已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二業。
6)若生色界,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三業。
7)若已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二業。
8.5.業...無色界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業。謂生無色界補特伽羅。
1[*引文]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
1)謂生欲界,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2)若不斷善根,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
3)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4)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二業。
5)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6)若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一業。無色界繫一業。
7)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無色界繫二業。
8)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無色界繫一業。
2[*引文]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業。謂生無色界補特伽羅。
1)謂生彼界,若未離彼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2)若已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俱不成就欲界繫業,已捨彼故。
8.6.業...不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
有成就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異生生欲色界。
有成就不繫業非欲界繫業。謂聖者生無色界。
有成就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聖者生欲色界。
有非成就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不繫業非欲界繫業。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諸聖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8.7.色界繫業...無色界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有情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
1)謂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一業。無色界繫一業。
2)若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3)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
4)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
5)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二業。
6)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7)若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
8)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
9)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二業。
10)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
2[*引文]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有情生無色界。
1)謂生彼界,若未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2)若已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
8.8.色界繫業...不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
有成就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異生生欲色界。
有成就不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聖者生無色界。
有成就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聖者生欲色界。
有非成就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不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諸聖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8.9.無色界繫業...不繫業
[發智論]若成就無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諸成就不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
[*引文]若成就無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諸成就不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
1)謂諸聖者,生欲色界,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一業。
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二業。
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一業。
4)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未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三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二業。
5)若已離無色界染。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二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一業。
2[*引文]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
1)若生欲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
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3)若諸異生生無色界。若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
8.10.命終生何處
[發智論]若成就欲界、色界、無色界繫、不繫業。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生處。
[*引文]若成就欲界、色界、無色界繫、不繫業。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生處。
1)謂諸聖者,若生欲界,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生欲界。
2)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生色界。
3)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亦生色界。
4)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二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生無色界。
5)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無學業。
彼命終無生處。
6)若諸聖者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生色界。
7)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亦生色界。
8)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二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學業。
彼命終生無色界。
9)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色界繫一業。無色界繫一業。不繫無學業。
彼命終無生處。
由此故說成就四業者彼命終。或生欲界。或生色界。或生無色界。或無生處。
1.表無表總別四性
[發智論]1.1.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無覆無記身表。
[大毘婆沙論]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1.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譬喻者說:表、無表業無實體性。所以者何?
1)若表業是實可得,依之令無表有。然表業無實,云何能發無表令有?且表業尚無,無表云何有?而言有者,是對法諸師矯妄言耳。如人遇見美女為染近故語言:汝可解去人服,吾衣汝天衣。女聞歡喜,如言為解。彼人即前種種摩觸。恣心意已,語言天衣已為汝著。女言:我今體露如是,寧死不露,天衣何在?彼答之言:天服微妙,唯我見之,非汝能見。如是愚人本無天衣,況為他著。諸對法者所說亦爾。本無表業,況有依表所起無表。故對法者妄興此論。
2)又表、無表若是色者,青、黃、赤、白為是何耶?復云何成善、不善性?若因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故不爾。
3)為止如是譬喻者意,顯自所宗。表、無表業皆是實有。故作斯論。
4)若諸表業無實體者,則與契經相違。
如契經言:愚夫希欲說名為愛。愛所發表,說名為業。
又契經言:在夜尋伺,猶如起煙。旦動身語,猶如發焰。
5)若無表業無實體者,則亦與契經相違。
如契經說:色有三攝一切色。有色有見有對。有色無見有對。有色無見無對。
若無無表色者,則應無有三種建立,無第三故。
6)又若撥無表無表色。
吠題呬字、未生怨王。應當不觸害父無間。謂發表位父命猶存,父命終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後無表,故未生怨觸無間業。
又彼杖髻出家外道,亦應不觸害應無間。謂發表位,目連命猶存。目連涅槃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後無表。故彼外道觸無間業。
7)又若撥無表無表業。應無建立三品有異。謂住律儀品。住不律儀品。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品。
8)然彼所言:此表無表體若是色,青、黃、赤、白為是何耶?
8.1)此責不然。非顯色外,無別色故。當知身表是形非顯。語表是聲亦非顯色二種。無表法處色攝故,不可責以同青等。
8.2)然諸色處總有四種。一有色處唯顯可了非形。二有色處唯形可了非顯。三有色處顯形俱可了。四有色處顯形俱不可了。
顯可了非形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
形可了非顯者。謂身表色。
顯形俱可了者。謂所餘,若顯、若形俱可了色。
顯形俱不可了者。謂空界色。
9)又如所說:若身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不爾者?
9.1)此亦不然。有根法異、無根法異。
身是有情數攝。由心運動,能表有善惡心心所法。花劍等不爾。故表無表決定實有。
9.2)然表無表,依身而起,
有依一分。如彈指、舉足等。一分動轉,作善惡業。
有依具分。如禮佛、逐怨等。舉身運動,作善惡業。
此中隨所依身極微數量,表業亦爾。如表數量,無表亦爾。
1.2.問:隨彼彼業若有表,即有無表耶?若有無表,即有表耶?
1)或有說者,七根本業道決定具有表與無表。加行、後起表業定有,無表不定。唯猛利纏及殷重信所作發無表,非餘。
2)有說:七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若自作者有表。若遣他作,唯得無表。加行後起如前說。
3)評曰:應作是說:
+1除欲邪行,餘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
+2若自作,即時究竟者,彼有表業。
+3若遣他作,或究竟時表已息者,則唯有無表。
+4若欲邪行,表亦定有,加行位決定有表。無表不定如前說。
+5後起位定有無表,表則不定。若作則有,不作則無。
當知此說散心所作。若隨支分定散差別。有表無表如理應思。
1.3.彼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妙行、惡行,由三因緣,無表不斷。
一由意樂不息。二由加行不捨。三由限勢未過。
1)由意樂不息、加行不捨者。
如於佛像、窣堵波等,起淳淨心恭敬、供養,所發無表,從初剎那乃至意樂未息。
或加行未捨已來相續不斷。若意樂息及加行捨,無表便斷。
2)限勢未過者。謂淳淨心及猛利纏所作善惡,隨彼勢力,無表不斷。
2.1)如猛利纏殺捃多蟻,所發無表盡形相續。
2.2)淳淨心所作亦爾。謂如有人起殷重信,修營供具,奉施眾僧。燒香、散花種種供養。
或於佛說如是日、月、五年會等,請諸眾僧種種供養,起淳淨心發身、語業乃至意樂未息。或加行未捨,無表不斷。若意樂息及捨加行,無表便斷。餘處中行廣說亦爾。
3)復有處中妙行、惡行,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3.1)妙行者,
+1如有立願:若不供養諸佛形像、窣堵波等,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一花一香供養。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2或有立願:若不施他資具命緣,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他一摶之食、半搩手衣。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3或有立願:若於三寶,不先供養,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僧一器之食。或復塗掃一足之地。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4或有立願:每年某日施諸貧乏或供養僧。即取少物以供彼用,留所餘財以為儲擬。盡眾同分無表不斷。如是等是名妙行。
3.2)惡行者。
如有立願:我當日日於彼怨所,作諸衰損。若不作者,終不先食。即於日日下至一打或一惡言訶罵毀辱。盡眾同分無表不斷。如是等是名惡行。
4)或有造作諸佛形像、窣堵波等諸供養具。書寫三藏所攝正法。造聖僧像,建僧伽藍。給施衣、藥、諸資身具。安立福舍,種殖樹林。造井、橋、船、階、道處等。此諸表業所發無表。具由三緣相續不斷。一由意樂。二由所依。三由事物。
4.1)由意樂者。謂緣彼事,深生歡喜,意樂不息。
4.2)由所依者。謂所依身同分相續,命未終位。
4.3)由事物者。謂所修建佛像等事未都壞滅。
如是三緣隨闕一種,由前所發無表便斷。是名妙行。
5)惡行者。謂造罟網刀箭等事。應准前說。是謂所說表無表業略毘婆沙。
1.4.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聖者生無色界。
3)有成就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
4)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無表。謂住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2[*引文]有成就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1)現有身表者。謂不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身表。
2)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非猛利纏。雖發身表,不得此無表。
3)或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不捨表業。一意樂不息故。二不捨加行故。三限勢未過故。
4)不得此無表者。義如前說。
3[*引文]有成就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1)此中聖者住胎藏時,不能起表。前生表業已失。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
2)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3)無身表者。謂或眠或醉或悶、捨諸加行,不求起表故。
4)設有而失者。謂由三緣,捨身表業。一意樂息故。二捨加行故。三限勢過故。
5)若生色界,無身表者。謂捨加行,不求起表故。
6)設有而失者。如前說。
7)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者。學成就學無表。無學成就無學無表。
4[*引文]有成就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或先有身表不失。
1)此中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等者。謂以殷重信,或猛利纏。發表亦得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彼定成就身表無表。
2)若生色界,現有身表者。謂不捨加行,求起表業。餘如前說。
5[*引文]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1)諸異生類住胎卵中,已失前生表無表業,現不能起。如前應知。
2)生無色界,已捨有漏,未得無漏。彼地無色故,餘如前說。
1.5.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聖者生無色界。
3)有成就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
4)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1)現有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
2)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所起故。
3)或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故。
4)不得此無表者。謂彼亦非殷重信所起故。
問:住不律儀者。有何善身表?
答:彼亦於父母、師長、佛、獨覺、諸佛弟子等。供養、恭敬,起善表故。
2[*引文]有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1)此中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2)不得別解脫律儀者。謂住此律儀定成就善身無表故。餘如前說。
3[*引文]有成就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
此中一切義如前說。
4[*引文]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1.6.不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不善身無表。彼定成就此表。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1)現有不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
2)不得此無表者。謂非猛利纏所起故。
3)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餘如前說。
4)問:住何等律儀有不善身表?答:住三律儀皆容得有。
5)問:住靜慮、無漏律儀者。有何等不善身表?答:有。於有情起捶打等不善身表。
6)問:亦應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身表。謂遣他殺等。是則此中應作四句。何故作順後句耶?
6.1)有作是說。應作四句。
+1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遣他殺等。
+3有成就不善身表。及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
+4有非成就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表。設有而失。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
6.2)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應知此文但依同類表無表說。不依異類謂從身表發身無表是名同類。若由語表發身無表是名異類。
6.3)應作是說。無有唯成就不善身無表者。故此但應作順後句。所以者何?若能發語遣他殺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成就不善身表。以必能動身手等故。若不爾者,前說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中。亦應作是說。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以善語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善身無表。前於善中既無此說。故知發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能動身手等故。由此成就善身表業。是故二處皆無此說。
1.7.有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引文]若成就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1)問:何故欲界無有覆無記身表耶?
答:欲界煩惱能為等起發身語者皆是不善。唯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彼相應無明,雖是有覆無記,而皆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心能發身語業。以內門起極微細故。
2)問:若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煩惱現前。何故不發有覆無記身語表業?
答:生欲界中,唯能起彼等至煩惱,非生煩惱。諸煩惱中發身語業,唯生煩惱。
有餘師說:法性應爾。若起此地煩惱現前,還能轉動此地異熟相續,發起此地表業。諸染污業必以自地異熟相續為所依止,非生欲界容有色界異熟相續。是故唯生色界初靜慮中,得起此有覆無記身語表業。
1.8.無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
[*引文]若成就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
於中差別,如理應知。
2.表無表總別-過去
2.1.過去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過去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過去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學者生無色界。
3)有成就過去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
4)有非成就過去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過去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1)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如前所說。
2)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及猛利纏所等起故。
2[*引文]有成就過去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1)無身表等。准前應知。
2)問:若諸學者以世俗道得不還果。曾不現起無漏律儀便生無色。彼云何成就過去身無表業?若不成就,何故此文作如是說:若諸學者生無色界耶?
有作是說: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然此文中但依成就者說。是以無過。
有餘師說:得聖果已,必起勝果,聖道現前故。諸學者生無色界,必定成就過去身無表業。
3[*引文]有成就過去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
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者。有說:此文唯說第二剎那以後。初剎那頃未有過去表無表故。有作是說:即初剎那亦成就過去表無表業。前加行業,彼成就故。
4[*引文]有非成就過去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2.2.過去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過去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過去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學者生無色界。
3)有成就過去善身表及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
4)有非成就過去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過去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2[*引文]有成就過去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3[*引文]有成就過去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
若住別解脫律儀者。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問:生色界者,云何成就過去善身表?
答:如佛一時往至梵世。梵眾諸天禮拜旋遶。乃至彼加行未捨以來。成就過去善身表業。
4[*引文]有非成就過去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2.3.過去不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過去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過去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過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過去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過去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2.4.過去有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2.5.過去無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3.表無表總別-未來
3.1.未來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未來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問:何故無有成就未來身語表業?
答:無有預造未來表業非已生故。若成就未來身語表業,應未造業而有受用。
何故成就未來無表?彼與心俱,隨心修故。
3.2.未來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善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
[*引文]若成就未來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善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3.3.未來不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及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及此無表。
3.4.未來有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3.4.未來無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引文]若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問:何故無有成就去來有覆無覆無記表業?
答:彼成就得勢力唯爾。但能成就同剎那業。無力能成已滅未至。彼業過去,得亦過去。彼業未來得亦未來。彼業現在得亦現在。
有說:彼業習氣不堅牢故。
無成就去來世者。如善惡業習氣堅牢,則能成就去來二世。無記不爾。
4.表無表總別-現在
4.1.現在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現在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
2)有成就現在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不律儀。現無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
3)有成就現在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不律儀。現有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4)有非成就現在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身表。若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現在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
1)此中生欲界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2)現有身表者。即顯爾時心不在定及不眠等。
3)不得此無表者。顯過現表非殷重信非猛利纏所等起故。不發無表,故現在無。
2[*引文]有成就現在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
1)此中正在定者。顯有無表亦遮有表。
2)得此無表者。顯有過去身表所發身無表業現在隨轉。
3)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者。
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彼初剎那必有表故。
有作是說:彼初剎那亦是所說有現無身表。受不律儀故。及在定中得具戒故。
3[*引文]有成就現在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者。
有作是說:唯取初剎那,以後諸剎那無身表故。
有說:亦取諸餘剎那,後位身表亦容起故。
4[*引文]有非成就現在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及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身表。若生無色界。
此中不在定者。顯不成就現在無表。餘如前說。
4.2.現在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現在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
2)有成就現在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
3)有成就現在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4)有非成就現在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若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現在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
此中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者,必不成就現在無表,以必不在定故。餘如前說。
2[*引文]有成就現在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
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者。
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
有作是說:通初剎那如前說故。
3[*引文]有成就現在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4[*引文]有非成就現在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及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若生無色界。
4.3.現在不善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
1)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
2)有成就現在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若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3)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
4)有非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現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
1)住律儀者。謂住三種律儀。
2)不得此無表者。非猛利纏所等起故。餘皆如前說。
2[*引文]有成就現在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者。
有作是說:除初剎那。
有說:通初。有但由語發身不律儀故。
3[*引文]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
皆如前說。
4[*引文]有非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
皆如前說。
4.4.現在有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引文]若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4.5.現在無覆無記身表...無表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如廣說身表無表。如是語表無表。廣說亦爾。
[*引文]若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如前廣說。身表無表。如是語表無表。廣說亦爾。
但說語聲與前有異,此中所說決定義者,欲界必無隨心轉無表。色界必無依表發無表。
問:何故爾耶?答:法應爾故。
1)復有說者,欲界中有依表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
色界中有隨心轉無表,是故必無依表發無表。
2)復有說者,欲界表業能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
色界表業不發無表。是故得有隨心無表。
3)復有說者,欲界生得,能發業心殷重猛利故。所發表能發無表。
色界生得,能發業心非殷重猛利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
4)復有說者,若生欲界無定心故。不定心勝故。所發表能發無表。
若生色界有定心故。不定心劣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
5)以如是等諸因緣故。色界必無依表無表。欲界定無隨心無表。
6)問:隨語響聲是語業不?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語起故。
7)問:簫笛等聲是語業不?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風氣等所起故。
8)問:諸禽獸聲是語業不?
有作是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聞彼不能解了義故。
有餘師說:彼是語業,人雖不了彼所說義。而彼同類互相領解。又如解禽獸語者,聞彼音聲知所說故。
9)問:諸化語是語業不?
有作是說:彼是語業由心發故。
有餘師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以所化身無執受故。
5.業果界是非
5.1.是
[發智論]1)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答:諸業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2)若業色界繫。彼業果色界繫耶?答:諸業果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3)若業無色界繫。彼業果無色界繫耶?答:諸業果無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無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4)若業不繫。彼業果不繫耶?答:諸業不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不繫非彼業。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大毘婆沙論]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乃至廣說。
應知此中依四果作論,除增上果。以增上果,不決定故,極寬漫故。謂生一一界,各有三界果及四界業。一一各以四界諸法為增上果。
1[*引文]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答:諸業欲界繫,彼業果亦爾。
謂三果或二果。
2[*引文]有業果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3[*引文]若業色界繫,彼業果色界繫耶?答:諸業果色界繫彼業亦爾。
謂三果或二果。
4[*引文]有業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5[*引文]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即諸靜慮、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6[*引文]若業無色界繫。彼業果無色界繫耶?答:諸業果無色界繫彼業亦爾。
謂三果或二果。
7[*引文]有業無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即諸無色、近分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8[*引文]若業不繫彼業果不繫耶?答:諸業不繫彼業果亦爾。
謂三果或二果。
9[*引文]有業果不繫非彼業。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即諸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5.2.非
[發智論]1)若業非欲界繫。彼業果非欲界繫耶?答:諸業果非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非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2)若業非色界繫。彼業果非色界繫耶?答:諸業非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3)若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非無色界繫耶?答:諸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無色界繫非彼業。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4)若業非不繫。彼業果非不繫耶?答:諸業果非不繫。彼業亦爾。有業非不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1[*引文]若業非欲界繫。彼業果非欲界繫耶?答:諸業果非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非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2[*引文]若業非色界繫彼業果非色界繫耶?答:諸業非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3[*引文]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4[*引文]若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非無色界繫耶?答:諸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無色界繫非彼業。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5[*引文]若業非不繫彼業果非不繫耶?答:諸業果非不繫彼業亦爾。有業非不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5.3.問:諸所化事由誰化作?為由道耶?為由化心耶?
+若由道者,何故化心說名能化?
+若由化心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1)有作是說:諸所化事由道化作。
問:若爾,何故化心說名能化?
答:應名所化心不應名能化。然由道力,作化事已。化心與所化,俱時起故。名能化心實非能化。
2)有餘師說:諸所化事,由化心作。
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化心即是此道近士用果。所化事復是化心近士用果。所化事謂四處或二處。
3)如是說者,諸所化事,由道化作,亦由化心。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雖俱時起,而能化心唯是道果。諸所化事是前道果及化心果。
5.4.問:離所化身,發化語不?
1)有說:不發。
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答:所化身有二種。一者有語。二者無語。
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顯無語化身。
發欲界語者。顯有語化身。
2)有說:離化身亦發化語。如在空界,不見化身,但聞化語。
而此中所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總顯有語、無語化身。
發欲界語者,總顯依身,離身化語。
3)如是說者,離所化身不發化語。語者必由麁四大種,相擊起故。
6.有漏等
[發智論]1)頗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
2)頗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3)頗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4)頗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
5)頗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6)頗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7)頗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8)頗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9)頗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無。
[大毘婆沙論]頗有業有漏有漏果耶?乃至廣說。
應知此中依三果作論。除士用果及增上果。以士用果,多雜亂故。多法為因,得一法故。以增上果不決定故,極寬漫故,如前已說。
1)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中依一因多果作論。若依此說。
頗有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
頗有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頗有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頗有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
頗有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所以者何?此中依一因多果而作論。故無如是因體,是有漏亦是無漏。如無此因,亦無此果。故答言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無。
2)西方諸師作如是說:此中依多因一果而作論。若依此說。
頗有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
頗有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頗有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所以者何?此中依多因一果而作論。故無如是果體是有漏亦是無漏。如無此果。亦無此因。故答言無。
頗有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
頗有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頗有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3)評曰:應知此中前說為善。以本論文,多同前故。依一體業,為問答故。無一業體,通染淨故。
7.學等
[發智論]1)頗業學,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2)頗業學,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3)頗業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4)頗業無學,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5)頗業無學,學果耶?答:無。
6)頗業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無。
7)頗業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8)頗業非學無學,學果耶?答:無。
9)頗業非學非無學,無學果耶?答:無。
[*引文]頗有業學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頗有業學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頗有業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頗有業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
頗有業無學無學學果耶?答:無。
頗有業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無。
問: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第九無間道頓證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結斷。彼諸結斷是此道果,應答言有。何故言無?
答:雖是此道士用果,而非離繫果。前已說此中除士用、增上果。故答言無。
頗有業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頗有業非學非無學學果耶?答:無。
問: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此忍應是世第一法所引生果,應答言有。何故言無?
答:彼雖是士用果,而非三果所攝。前已說此中依三果作論。故答言無。
頗有業非學非無學無學果耶?答:無。
8.身戒與心慧略毘婆沙
[發智論]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答:如是。
[大毘婆沙論]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乃至廣說。
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如智蘊等廣說。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對治修、除遣修。
1)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未生,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2)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未斷、未遍知,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除遣修說。
3)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已生,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4)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已斷、已遍知,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除遣修說。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8.1.自性
[發智論]云何不修身?答: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云何不修戒?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云何不修心?答:若於心未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云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
1[*引文]云何不修身?答: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1)若於身未離貪者。謂未離愛。
2)未離欲者。謂於愛欲未斷、未遍知。
3)未離潤者。謂於愛潤未斷、未遍知。
4)未離憙者。謂於愛憙未斷、未遍知。
5)未離渴者。謂於愛渴未斷、未遍知。
6)又無間道能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色界愛。
7)彼於此道未修、未安者。謂未修習及未安息。
+修謂習修。安謂得修。
+又起名修。滅名安。
+又已生名修。已滅名安。
8)應知此中,
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身者。依除遣修說。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依對治修說。
9)有餘師說: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愛未斷、未遍知。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
10)有作是說: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斷繫得。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證離繫得。如未斷繫得。未證離繫得。
如是未損減過失。未修習功德。未棄下劣。未證勝妙。未捨無義。未得有義。未除有愛熱惱。未受無愛快樂。應知亦爾。
11)或有說者,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無間道未起作用。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解脫道未起作用。
12)復有說者,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離第四靜慮染。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2[*引文]云何不修戒?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
3[*引文]云何不修心?答:若於心未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1)若於心未離貪等如前說。
2)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無色界愛。
3)未修、未安如前說應知。
4)此中若於心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心者。依除遣修說。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心者。依對治修說。
5)有餘師說:若於心未離貪等者。謂於緣心愛未斷、未遍知。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謂於緣心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餘廣說如前。
6)復有說者,若於心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顯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4[*引文]云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
8.2.雜無雜相
[發智論]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
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
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
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
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大毘婆沙論]已說不修身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1[*引文]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
以身與戒俱於離第四靜慮染時方斷盡故。
2[*引文]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3[*引文]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
4[*引文]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
5[*引文]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
此中諸如前說者。俱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以對治處同故。
6[*引文]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以心與慧俱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斷盡故。
9.身戒心慧-修-自性
[發智論]如世尊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云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戒?答:若於戒已離貪,廣說如身。
云何修心?答:若於心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慧?答:若於慧已離貪。廣說如心。
[*引文]如世尊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云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戒?答:若於戒已離貪。廣說如身。
云何修心?答:若於心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慧?答:若於慧已離貪。廣說如心。
略毘婆沙及釋諸句翻前黑品如理應思。
9.1.雜無雜相
[發智論]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設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
若修身。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若修身。彼修慧耶?若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說。
若修戒。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說。
若修戒。彼修慧耶?答: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說。
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設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大毘婆沙論]已分別修身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1[*引文]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設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
以身與戒俱於離第四靜慮染時,方斷盡故。
2[*引文]若修身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
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3[*引文]若修身彼修慧耶?答: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說。
4[*引文]若修戒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說。
5[*引文]若修戒彼修慧耶?答: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說。
此中諸句如前說者俱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以對治處同故。
6[*引文]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設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以心與慧俱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斷盡故。
9.2.隨義釋
已隨本論文句差別。釋不修身戒心慧等。當復隨義釋此差別。
1)有作是說:
不修身者。謂於不淨淨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苦樂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無常常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無我我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2)有餘師說:
不修身者。謂於段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觸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識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意思食未斷未遍知。
3)或有說者,
不修身者。謂於色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受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識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想蘊、行蘊未斷未遍知。
4)復有說者。
不修身者。謂於色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受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能住識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想隨識住、行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5)有作是言:
不修身者。謂未修身念住。
不修戒者。謂未修受念住。
不修心者。謂未修心念住。
不修慧者。謂未修法念住。
6)有餘師言:
不修身者。謂未修身修。
不修戒者。謂未修戒修。
不修心者。謂未修心修。
不修慧者。謂未修慧修。
7)有餘復說:
不修身者。謂身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戒者。謂戒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心者。謂心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慧者。謂慧於覺支未能隨順。
8)或復有說。
不修身者。謂身未能為戒所依。
不修戒者。謂戒未能為奢摩他所依。
不修心者。謂奢摩他未能為毘鉢舍那所依。
不修慧者。謂毘鉢舍那未能害諸煩惱。
如不修身等。如是諸說差別。如是修身等翻此應知。
10.戒類三世成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此類戒現前。
[大毘婆沙論]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乃至廣說。
類有四種。一修類。二律儀類。三界類。四相似類。
1)修類者。如前智蘊說。謂未曾得道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自類諸道。
此中有說:諸有漏道,有漏為類。諸無漏道,無漏為類。
復有說者,諸有漏道,通以有漏、無漏為類。諸無漏道通,以無漏、有漏為類。
若有漏道,現在前時,通修有漏及無漏道。此由有漏道力修故,俱名彼類。
若無漏道,現在前時,通修無漏及有漏道。此由無漏道力修故,俱名彼類。
2)律儀類者。如此業蘊說。謂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等。
此中律儀,律儀為類。
謂別解脫律儀,別解脫律儀為類。
靜慮律儀,靜慮律儀為類。
無漏律儀,無漏律儀為類。
律儀加行,律儀加行為類。
律儀根本,律儀根本為類。
律儀後起,律儀後起為類。
表戒,表戒為類。
無表戒,無表戒為類。
3)界類者。如後根蘊說。謂有成就此類眼根,非此類身根等。
此中若法於此界有。即說此為彼類。
謂欲界法,欲界為類。
色界法,色界為類。
無色界法,無色界為類。
4)相似類者。如毘奈耶說:謂物特子左手放光,右手分僧臥具與同類者。
諸持經者,持經者共。諸持律者持律者共。諸說法者說法者共。諸閑居者閑居者共。分配同類,非異類者。欲令展轉相隨順故。善法增進,惡法損減。如說有情諸界各別。有同類者更相隨順。惡勝解者惡勝解俱。善勝解者善勝解俱。更相隨順作所應作。今於此四類中。依律儀類而作論。
10.1.過去戒...未來現在
[發智論]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
1)答: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2)有及未來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3)有及現在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4)有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引文]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答: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2[*引文]有及未來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3[*引文]有及現在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4[*引文]有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
+1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不現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不現前。近事女等說亦爾。
+2若說無表戒,即以無表戒為類。
+3諸有欲令若犯戒時,現在戒類斷,過去不失者。
彼說:此中更應作是說:及無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如已受近事戒而毀犯。或已受勤策戒苾芻戒而毀犯。近事女等說亦爾。
+4諸有欲令若犯戒時,現在戒不斷,過去亦不失者。
彼說:此中更無餘說。無有唯成過去無表戒,而非現在此類無表故。
2)及未來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
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雖成就而不現前。
3)及現在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現在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現在前。
+2此中復應作如是說:及無表戒已滅不失。此說無表戒,無表戒為類。
+3諸說犯戒時,現在戒斷。過去不捨者。
彼說:受近事等戒已,乃至第二剎那無犯。彼成就現在無表,亦成就過去。
+4諸說犯戒時現在戒不斷。過去亦不捨者。
彼說:近事等受戒已,至第二剎那即犯者,亦成就現在何況無犯。近事女等說亦爾。
4)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
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亦成就亦現前。
10.2.未來戒...過去現在
[發智論]若成就未來戒。彼成就過去現在此類戒耶?
1)答: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2)有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3)有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4)有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引文]若成就未來戒。彼成就過去現在此類戒耶?答: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2[*引文]有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3[*引文]有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4[*引文]有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2)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
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雖成就不現前。
3)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者。
此說苦法智忍。及得果、轉根,初剎那現前位。
4)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
皆如前說。
10.3.現在戒...過去未來
[發智論]若成就現在戒。彼成就過去未來此類戒耶?
1)答:有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
2)有及過去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3)有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4)有及過去未來。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引文]若成就現在戒。彼成就過去未來此類戒耶?答:有。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
2[*引文]有及過去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3[*引文]有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4[*引文]有及過去未來。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1)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者。
此說別解脫律儀初受得位。
問:此位亦成就過去加行戒。云何說非過去耶?
答:此中依根本律儀類而作論。彼但是律儀加行。而非根本律儀是故不說。
2)及過去非未來者。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現在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現在前。近事女等說亦爾。若說無表戒無表戒為類。二說差別如前應知。
3)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者。
此說苦法智忍及得果、轉根,初剎那現前位。
4)及過去未來者。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
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亦成就亦現前。
10.4.七眾差別
此中三種律儀。謂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不依餘二。七眾者。一苾芻。二苾芻尼。三式叉摩那。四室羅摩拏洛迦。五室羅摩拏理迦。六鄔波索迦。七鄔波斯迦。
問:何故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不依餘耶?
1)答:以別解脫律儀,漸次而得,漸次安立故。
+1謂若能離四性罪、一遮罪。名鄔波索迦。
+2若復能離四性罪、多遮罪。名室羅摩拏洛迦。
+3若有能離一切性罪、一切遮罪。名苾芻、苾芻尼等。准此應知。
靜慮、無漏七支律儀。頓得、頓起、頓安立。若依靜慮、無漏律儀,安立七眾。是則七眾安立差別應頓非漸。
2)有作是說:
2.1)別解脫律儀,從初表業,發得已後,於一切時現在成就。若眠、若醉、若狂、若悶。若思、不思。若染污心。若無記心。若無心等。一切位中,現在相續,隨轉不斷。故可依之,立七眾別。
2.2)靜慮、無漏律儀,若正在定現在成就,現在隨轉。出則不然,故不依之,立七眾別。若依靜慮、無漏律儀,立七眾別者。則七眾安立應不決定。入出定時,無期限故。
3)有餘師說: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唯欲界可得安立。
靜慮、無漏律儀,通上界得。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上界。
4)有餘復說: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唯人趣,可得安立。
靜慮、無漏律儀亦通天趣。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天趣。
5)復有說者,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但由有佛出世可得安立。
靜慮、無漏律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俱可安立。若當依此,立七眾者。是則七眾安立差別。亦應通在無佛出世。
6)有餘師說:
6.1)何故不依靜慮律儀以立七眾,唯依別解脫者?以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但內道有。外道則無。
靜慮律儀通內外道有。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外道。
6.2)復何故不依無漏律儀以立七眾,但依別解脫者?以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通凡聖。
無漏律儀唯聖非凡。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唯在聖。
由此所說諸因緣故。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不依餘二。
10.5.如世尊說:鄔波索迦有五學處。謂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
問:何故名鄔波索迦?
1)答: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鄔波索迦。
1.1)問:若爾者,諸不斷善皆名鄔波索迦耶?以彼身心亦修善故。
答:不爾,此依律儀所攝妙行善法,以立名故。
1.2)問:若爾者,諸住律儀皆名鄔波索迦耶?以彼皆修律儀善故。
答:此以在初故得名。餘律儀更以餘緣建立。
復次,此是律儀初入加行,為能近事。餘律儀與此相違,故彼非難。
2)有餘師說:親近承事諸善士故。謂彼恒時親承善士故名鄔波索迦。
3)有作是說:親近修事精進行故。謂彼恒時愛樂修習,速捨生死,速證涅槃精進之行故名鄔波索迦。
4)復有說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彼至誠受持、守護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波索迦。
10.6.問:何故此五名為學處?
1)答: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2)有說:此應名為學迹。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奴律陀告諸苾芻:我依戒、住戒,戒為梯橙。已能升陟無上慧殿。汝等應學勿生放逸。
3)有說:此應名為學害。由學此五,害惡戒故。
4)有說:此應名為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
5)有說:此應名為學禁。如諸外道所受禁法種種差別以為幖幟。如是聖眾以此五種所學禁法為初幖幟。
6)有說:此應名為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7)有說:此五應名學基。於涅槃城為基趾故。
10.7.離欲邪行
問:何故於非梵行中,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而不依離犯自妻耶?
1)答: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
離欲邪行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
謂欲邪行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餘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3)有作是說:犯欲邪行性罪所攝,世所譏嫌。餘非梵行雖性罪攝,非世譏嫌故此不制。
4)有作是說:於他妻等遠離則易,非於自妻。謂處居家,妻子圍遶。晝夜習近,恩愛纏心。不能受持、遠離習近。內真不淨,外假莊嚴。如畫糞車自妻骸骨。離欲邪行易防護者。謂求他妻難遂心故。
5)有餘師說:若犯他妻,即是根本惡業道攝。非於自妻是故不說。
6)有餘師言:於自妻室生喜足者,亦得名為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故此不立。
7)有說:此是諸佛方便令他入法。謂佛先觀若作如是立近事戒者,彼於惡行能離幾許,即如實知。彼所離者如四海水。餘未離者如草端露。彼既能見犯他是罪,能遠離之。不久亦見犯自有罪,亦當遠離。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8)復有說者,此是諸佛善權方便。若佛為其制自妻者。則諸國王、宰官、長者,不能棄捨自妻室故。便白佛言:我不能受如來禁戒。復求請除離自妻室,我等由斯得有繼嗣。故佛唯立離犯他妻。
9)有餘師言。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於自妻不爾。所以者何?犯自妻有三。謂從貪、瞋、癡生。經生聖者,雖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瞋所生,是故不立。
10)問:鄔波索迦,若更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彼為別得,異先所受諸律儀不?
答:更不別得,然名最勝鄔波索迦。以別受持遠離禁故。如苾芻等,若更受持十二杜多功德,更不別得,異先所受苾芻等戒。然名最勝大苾芻等。以別受持遠離行故。彼亦如是。
10.8.離虛誑語
問:何故語四善業道中,離虛誑語,獨立學處而非餘耶?
1)答: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
離虛誑語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離間等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虛誑語。
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
謂虛誑語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離間語等則不如是。
3)有作是說:虛誑語性罪所攝,譏嫌最重。離間語等雖性罪攝,譏嫌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4)有作是說:離虛誑語易可防護,非離餘三。謂處居家御僮僕等,難可遠離離間等三。及身業中捶撻等事。
5)復有說者,作虛誑語業道最重。餘三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6)有餘師說:唯虛誑語能破壞僧。故立學處餘三不爾。
7)有餘復說: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聖者經生必定遠離虛誑語業。非餘語業。所以者何?餘語有三謂從貪、瞋、癡生。經生聖者雖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瞋所生是故不立。
10.9.離飲酒
問:世尊何故於遮罪中,唯離飲酒立為學處?
1)答: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
唯離飲酒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飲諸酒。
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
謂飲諸酒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飲諸酒。
3)有作是說:離飲諸酒易可防護,非餘遮罪。謂酪清漿沙糖水等足能止渴,何用酒為?
4)有餘師言:離飲酒戒能總防護諸餘律儀。如塹垣城能總防護。
5)復有說者,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
5.1)曾聞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家屬大小當為賓客。彼獨不往,留食供之,時至取食。醎味多故,須臾增渴。見一器中有酒如水。為渴所逼,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離飲酒戒。
5.2)時有隣雞來入其舍。盜心捕殺烹煮而噉。於此復犯離殺盜戒。
5.3)隣女尋雞來入其室。復以威力強逼交通。緣此更犯離邪行戒。
5.4)隣家憤怒將至官司。時斷事者訊問所以。彼皆拒諱。因斯又犯離虛誑語。
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6)有餘師說:酒令失念,增無慚愧。其過深重故偏制立。
如律中說:制地國中有一毒龍。性極暴惡為稼穡害。其所居池,水陸空飛,無敢近者。時有尊者名曰善來。以巧方便令其調伏。因此名稱流布八方。於是信心競興供養。漸次遊化至室羅筏。值彼城中請僧設會。有近事女家不豐饒。獨請善來奉上飲食。食多鹽味須臾增渴。為渴所逼現相求飲。時近事女作是思惟。尊者所食極為肥膩。若飲冷水或當致疾。遂設方便授以清酒。彼不審察便取飲之。讚慰收衣,趣勝林寺。將至醉悶,䤄眩便倒。衣鉢錫杖狼藉在地。露體而臥無所覺知。佛將阿難經行遇見。知而故問此臥者誰?何為此間醉酒而臥。阿難白佛:此是善來。佛告阿難:可集僧眾。僧眾集已,佛在眾中。敷如常座結加趺坐。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聞見苾芻善來曾以巧便伏毒龍不?諸苾芻眾隨已見聞,各白佛言:我曾聞見。佛言:汝等於意云何?善來今能伏蝦蟆不?苾芻皆曰:不也!世尊!爾時如來種種方便呵毀酒過,告諸苾芻: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渧,亦不得飲。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7)有作是說:飲酒能令智慧衰退。如說長者智慧衰退。是第六失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8)有餘師說:聖者經生必不飲酒。雖嬰孩位養母以指。強渧口中不自在故,而無有失。纔有識別,設遇強緣。為護身命,亦終不飲。故遮罪中獨立酒戒。
10.10.三歸與近事
問:頗有唯受三歸成近事不?為有律儀缺減成近事不?
+若言有者,契經所說文句差別豈非無義。如說:我某甲歸佛、法、僧,願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歸淨。亦應說有律儀缺減勤策、苾芻等。
+若無者。即前契經文句差別寧非無義。何故安立一分、少分、多分、滿分近事耶?
1)健馱羅國諸論師言:唯受三歸及律儀缺減,悉成近事。
1.1)問:若唯受三歸,成近事者。契經文句寧非無義。經說:近事受律儀時,於戒師前,作如是說:我某甲歸佛、法、僧。願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於其中間護生歸淨。
答:彼由此表,但得三歸,名為近事。而未得律儀。後說學處,方得律儀。然彼文句非為無義。由後自誓,令前三歸,得堅牢故。若不護生,歸非淨故。
1.2)問:若缺減律儀,成近事者。便為善順一分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二名少分。受三、受四名多分。具受五名滿分故。云何不有律儀缺減勤策、苾芻等耶?
答:佛觀所化機宜不同。授與律儀亦不一種。如諸近事不樂捨家,為攝引故。佛隨其意,於五學處多少受得。故彼律儀有缺減受。苾芻、勤策,意樂捨家。為安立故,制具律儀。具受乃得,故彼律儀無缺減受。以是世尊內眷屬故。
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無有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名為近事。
2.1)問:若爾,契經寧非無義。如說:我某甲歸佛、法、僧乃至廣說。
答:彼由此表,既得三歸,亦得律儀,故成近事。
2.2)問:此唯自誓離於殺生。云何由此具得五種?
+1答:由此自誓離殺為依,五種律儀亦俱時得。五學處中,彼為勝故。以受戒者為不損生,於損生中殺為上首。故以離殺為五所依。
+2又護生言,非唯離殺。謂不損惱一切有情。彼自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盡。於諸有情不害其命。不盜其物。不侵其妻。不行虛誑。為護前四。亦不飲酒。故護生言非唯離殺。
+3然有別誦言捨生者。此言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
+4又捨生言顯於生類。捨損惱事即五律儀。皆為遮防,損生事故。由此自誓方得律儀。故彼契經非為無義。
2.3)問:若唯自誓便得律儀。何故復說五種學處?
答:雖由自誓已得律儀,而未了知彼差別相。欲令知故說五學處。故彼所說皆非無義。
2.4)問:若爾,何故說有一分等鄔波索迦耶?
答:此說持位,非說受位。謂於五中持一不持四名一分。持二不持三名少分。持三、持四名多分。具持五名滿分。
3)尊者僧伽筏蘇分同前二師說。彼說:無有唯受三歸,便成近事。然有缺減五種律儀,亦成近事。
謂彼將受近事戒時,先與戒師共詳審議。如是學處我能受持。如是學處我不能受。既詳議已,歸佛、法、僧,自誓要期得爾所戒。隨先詳議,能受少多,今得律儀其數亦爾。由此故說近事律儀名詳議戒。非勤策等戒得有此名。
4)如是說者,無但三歸即成近事。亦無缺減近事律儀成近事者,如無缺減勤策等律儀名勤策等。彼亦如是。
10.11.問:諸有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得律儀不?
1)有說:不得。以受三歸與此律儀為門、為依、為加行故。
2)有說:不定。謂若不知先受三歸,後方受戒。信戒師故,便受律儀。彼得律儀,戒師得罪。
若彼解了,先受三歸。後受律儀是正儀式。但憍慢故,不受三歸。作如是言:且應受戒。何用歸信佛、法、僧?為彼慢纏心,雖受不得。
10.12.問:若先不受近事律儀,便受勤策律儀,得勤策律儀不?
1)有說:不得。以近事律儀與此律儀為門、為依、為加行故。
2)有說:不定。若不了知先受近事律儀。後方受勤策律儀。信戒師故,受此律儀。彼得律儀,戒師得罪。若彼解了先受近事律儀。後受勤策律儀是正儀式。但憍慢故,不欲受學近事律儀。作如是言:何用受此近事劣戒。彼慢纏心雖受不得。如說不受近事律儀,而受勤策律儀。如是不受勤策律儀,而受苾芻律儀。廣說亦爾。
10.13.問:諸近事受勤策律儀。及勤策受苾芻律儀。彼為捨前律儀,得後律儀不?
+若捨前得後者,何故施設論說:前後律儀彼俱成就。又若捨者,後捨勤策為近事時。及捨苾芻為勤策時,更來受戒。云何得彼近事、勤策二律儀耶?
+若不捨者,彼既成就二種律儀或復三種。何故得名唯依後戒?又親教師彼既有二,何故佛說後是前非?
1)答:受後律儀,不捨前戒。
+1謂近事受勤策律儀,不捨近事五。更得勤策十。爾時,成就十五律儀。
+若勤策受苾芻律儀。不捨前十五,更得苾芻過二百五十。爾時,成就過二百六十五律儀。
+2有餘師說:若近事受勤策律儀,不捨近事五更得勤策五。爾時成就十種律儀。
+若勤策受苾芻律儀。不捨前十,更得苾芻過二百四十。爾時成就過二百五十律儀。
1.1)問:彼既成就二種律儀或復三種。何故得名唯依後戒?
答:就勝立名,不應為難。如得勝位,捨本劣名。
1.2)問:彼親教師既有二種。何故佛說後是前非?
答:以勝律儀依後師得,不依前故。如不依彼律儀得名。彼師亦爾。
2)復有說者,捨前律儀。
2.1)問:若爾,何故施設論說前後律儀彼俱成就?
答:彼論意說。由前律儀資後令勝。前戒勢力今時猶轉,故說成就。而先律儀實不成就。
2.2)問:後捨苾芻為勤策時。及捨勤策為近事時。復云何得彼二戒耶?
答:即由語表,自誓我今還為勤策或近事故。得二律儀,非成舊戒。
3)如是說者,不捨前戒,而得後戒彼。後所受非前所受,相違法故。
又前後戒因緣各別。不應相合,成十數等。
10.14.問:若童子時,受近事戒。至少年位,方娉妻室。彼於此妻先得戒不?若先得者,今應犯戒。若先不得,則此律儀應從少分有情處得?
答:應言先得。
1)問:若爾,今應犯戒?
答:得由別分,非總相續。先所受得,離欲邪行,非非梵行今如何犯。習近自妻,非邪行故。謂一相續別分有多,所遮所行別故無犯。
2)問:若童子位,得不作律儀。至少年時方娉妻室。彼於此妻先得律儀不?若先得者,今應犯律儀。然不作律儀得必無犯。若先不得,則此律儀。應從少分有情處得?
答:應言先得廣說如前。
3)問:近事律儀依何處有?答: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餘趣。依三洲有,除北洲。
4)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時天帝釋來詣佛所。作如是言:願佛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於其中間護生歸淨。
答:彼自顯示是信等流,非受律儀不應為難。
10.15.近住
如契經說:近住律儀具足八支。何等為八?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離歌舞倡伎。離塗飾香鬘。離高廣床。離非時食。
1)問:此有九支,何以言八?
答:二合為一,故說八支。謂離塗飾香鬘與離歌舞倡伎。同於莊嚴處轉故,合立一支。
2)問:云何名近住?云何近住支?
答:離非時食,名為近住。離害生等,名近住支。
3)問:此近住支應唯有七?
3.1)答:離非時食名為近住。亦近住支,故不唯七。
正見名道亦道支。餘名道支非道。
擇法名覺亦覺支。餘名覺支非覺。
三摩地名靜慮亦靜慮支。餘名靜慮支非靜慮。
如是離非時食名近住亦近住支。餘名近住支非近住。故說近住具足八支。
3.2)尊者妙音、眾世說曰:應言近住或全無支或一、二、三,乃至或七。非要具八方名近住。
3.3)如是說者,非全無支乃至或七,得名近住。名近住者,要具八支。
1016.受
1)問:近住律儀云何而得?
答:從他教得。謂隨師教,自發誠言,恭敬受得。
2)問:受律儀者或先自發言。或與師俱說得律儀不?
答:不得。要隨師語。如師語而說方受得故。
3)問:近住律儀從誰應受?
答:從七眾受皆得非餘。所以者何?若無盡壽戒者,則不堪任為戒師故。
4)問:著何服飾受此律儀?
答:常所受用衣服嚴具著之。皆得受此律儀。若為暫時莊嚴身者,必須棄捨方受此戒。床座等具准此應知。
5)問:齊何時受?
答: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
6)問:若有頓受半月一月。或復多時得律儀不?
答:應言不得。所以者何?一晝夜時分限定故,光闇往來易了知故。一齋食時、非時定故,非一晝夜。近住律儀可使頓經二晝夜受。況多晝夜可頓受得。如近事等盡壽律儀,不可頓受二眾同分。況多同分可頓受得晝夜律儀。理亦應爾。律儀分齊,唯有二故。
7)問:受晝非夜。受夜非晝。得此戒不?
7.1)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佛說此為晝夜戒故。
問:若爾者,尊者迦多衍那所說因緣當云何通?如說:時彼尊者告屠兒言:汝等皆應離此惡業。勿於來世受大苦果。屠兒答言:我以此業而自存活如何能離?尊者告言:汝等所作屠羊等業,何時分造?屠兒答言:唯於晝分。尊者告曰:汝等可於夜分受持近住八戒。諸屠兒輩歡喜奉行。命終皆生曠野鬼趣。每於晝日有黑駁狗欻然而現噉食其肉。唯餘骸骨俄頃肉生平復如舊。還被食噉,受諸苦惱,如地獄趣。每至夜分五欲自娛。遊戲受樂猶如天趣。尊者復詣諸欲邪行婬女等處告言:汝等應離此業。勿於來世受大苦果。彼人答言:我等久習如是事業非卒能離。尊者告言:汝等所作邪穢事業在何時分?彼人答言:唯於夜分。尊者告曰:汝等可於晝分,受持近住八戒。諸邪行者歡喜奉行。命終皆生曠野鬼趣。每於夜分有百足蟲欻爾而生唼食其肉。唯餘骸骨俄頃肉生平復如舊。還被唼食受諸苦惱,如地獄趣。每至晝分五欲自娛。遊戲受樂猶如天趣。如是所說當云何通?
答:彼妙行攝,非是律儀,受妙行果,非律儀果。是以無過。
有餘師言:是彼尊者神力化作非是真實。令俱胝耳厭世間故。化為彼事,故不須通。
7.2)有說:亦得。謂有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有緣礙故,得如是受。
7.3)評曰:前說為善,晝夜戒故。
8)問:若至午後受此戒者亦得戒不?
答:應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彼有餘緣午前不憶。食已方憶,深生悔愧。即請戒師如法受者,亦得此戒。
9)問: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受近住律儀得律儀不?
答:應言不得。所以者何?彼所依身,志性羸劣,非律儀器。亦不能為不律儀器。如醎鹵田,嘉苗穢草俱不生長。然應授彼近住律儀,令生妙行,當受勝果。或扇搋等國王委任,令知要務,苦楚多人。若受律儀,毒心暫息,饒益多人,故亦應為受。然實不得近住律儀。
10.17.淨不淨
如是所說近住律儀。
1)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如自在者受此律儀。
有彼廚人欲害生命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朝殺充所食。
復有捕獲怨敵將來請欲加害。彼便告曰:我今受律儀不得殺害。留待明旦依法刑戮。
如是名為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2)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而惡尋思之所損害。
謂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3)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
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4)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而不迴向解脫。
謂求生天欲樂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5)若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迴向解脫。世尊說彼所受律儀,是殊勝業能獲大果。
6)世尊依後所受律儀,告毘舍佉鹿子母曰:若有成就此八近住律儀。十六大國所有珍寶。欲比其價十六分中不能及一。如是百分、千分、百千分、數分、算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6.1)十六大國者。謂泱伽國。摩揭陀國。迦尸國。憍薩羅國。佛栗氏國。末羅國。奔噠羅國。蘇噏摩國。頞濕縛迦國。頞飯底國。葉筏那國。劍跋闍國。俱盧國。般遮羅國。筏蹉國。戍洛西那國。此十六國豐諸珍寶故偏說之。
6.2)諸珍寶者。謂末尼真珠。吠琉璃寶。螺貝、璧玉、珊瑚、金銀。摸婆洛揭拉婆寶。頞濕摩揭婆寶。赤珠、右旋寶等。
7)又佛依後所說律儀,訶天帝釋所說讚頌。如天帝釋聞佛所說近住律儀功德殊勝便以伽他而讚歎曰:
六齋神變月,受持八戒齋,彼功德殊勝,則為與我等。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天帝釋所說伽他,違於道理。若阿羅漢可作是說。所以者何?此天帝釋貪、瞋、癡等未能永離,未得解脫。生、老、病、死、愁、憂、悲、苦纏縛身心。如何可言受持此戒所獲功德與我等耶?諸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自利已滿。盡諸有結。心善解脫。不受後有。彼可說言:受持此戒所獲功德,則與我等。天帝功德唯感天帝。受持八戒,證三菩提。故不應言但與其等。
10.18.問:誰應受此近住律儀?
1)有作是說:唯聖者非異生。唯是近事,非非近事。
誰有為暫時捨盡壽。然有為盡壽捨盡壽。為盡壽捨暫時。
誰有為暫時受盡壽。然有為盡壽受暫時。
2)如是說者,亦聖者亦異生。亦近事亦非近事。然薄伽梵為毘舍佉鹿子母說。及天帝釋所說伽他,唯依聖者。
10.19.問:近住律儀依何處有?
答:唯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餘趣。依三洲有,除北洲。
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有海居龍,從大海出,於六齋日受八戒齋。放捨身心,寂然而住。徐發吟韻,作如是言:今於世間,無所惱害。
答:彼得妙行,不得律儀。自慶暫時離諸惡行。彼自憶念昔在人中,受八戒齋不能清淨。有毀犯故墮龍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淨持八戒齋。今應生天受諸快樂。何期毀犯墮斯惡趣?厭惡行故,數從海出,受八戒齋吟韻自慶。然實彼龍唯得妙行,不得律儀。
10.20.問:何故此律儀名為近住?
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儀,隨學彼故。
有說:此近盡壽戒住故名近住。
有說:此戒近時而住故名近住。如是律儀。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多故。
有說:長養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
10.21.問:如是所說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
1)答: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
2)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
3)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於五增三。於十減一。合二為一故。開一為二故。
1.自業、義
[發智論]云何自業?...故名自業。
[大毘婆沙論]云何自業?自業是何義?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1.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摩納婆:世間有情,皆由自業,皆是業分,皆從業生,業為所依。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自業之義。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尊者世友說曰:世間有情。
1)皆由自業者。謂自作業,還自受異熟。
2)皆是業分者。謂如所作業受如是異熟。
3)皆從業生者。謂業為生因,取異熟果,生於彼彼所應生處。
4)業為所依者。謂業為依因,受彼彼有具。
5)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者。謂如前說。彼彼生處由業分判高下勝劣。
1.2.自業
[發智論]云何自業?答:若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引文]云何自業?答:若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1)若業已得,今有異熟者。此句顯示順中有受業。
2)及業異熟已生、正受者。此句顯示順生有受業。如順中有受、順生有受。應知順起受異熟、順生受異熟。順起受果、順生受果。順細果、順麁果業亦爾。
3)問:為由因故名自業?為由果故名自業耶?
+若由因故,名自業者。後句所說當云何通?後句說言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若由果故,名自業者。前句所說當云何通?謂業已得今有異熟。
有作是說:但由因故名為自業。由前句故。
有作是說:但由果故名為自業。由後句故。
如是說者,但由因故名為自業。
4)問:若爾,何故復說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答:於住果位。彼因方得自業之名。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愛、非愛果,已起現前。彼業爾時名為自業。非未造業及造業時,有能現前受異熟果。要業滅已,果方起故。
1.3.何義
[發智論]自業是何義?答:是得自果、自等流、自異熟義。復次,此業所招異熟。於自相續,現熟非餘。於自相續,養、隨養,育、隨育。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故名自業。
1[*引文]自業是何義?答:是得自果、自等流、自異熟義。
1)此中有說:自果者士用果。自等流者等流果。自異熟者異熟果。
2)有說:諸句皆顯異熟果。此中說感異熟業名自業故。
有處等流以異熟聲說。如說:何等名受異熟?答言愛是。
有處異熟以等流聲說。如此中說。
2[*引文]復次,此業所招異熟,於自相續,現熟非餘,故名自業。
問:為此造業即此受果?為異造業,異受果耶?
答:有緣故說此造此受。有緣故說異造異受。有緣故說無造無受。
有緣故說此造此受者。謂蘊、處、界展轉相續,剎那雖異,可說一故。
有緣故說異造異受者。謂人趣造業,餘趣受果。餘趣造業亦爾。
有緣故說無造無受者。謂一切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空無內士夫、離作者、受者。唯有生滅諸行聚故。
3[*引文]於自相續,養隨養。育隨育。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故名自業。
問:善業異熟可於自相續能為養等。不善業異熟於自相續但為損害,如那落迦十三猛焰纏燒其身。彼寧有養等耶?
答:養等有二種。一令增長。二令不斷。
善業異熟,於自相續,由二事故說名養等。
惡業異熟,於自相續,但令不斷說名養等。非令增長,故無有過。
2.世成
2.1.過去
[發智論]若業是自業。此業當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此業當言過去。
[*引文]若業是自業,此業當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此業當言過去。
1)問:何故此業不當言未來?答:非先受果,後造因故。
2)問:何故此業不當言現在?答:異熟因果,不俱時故。
2.2.有業是自業...此業不成就
[發智論]若業是自業。此業成就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引文]若業是自業,此業成就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1)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捨所依眾同分故。
2)若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四緣故。或五緣故。謂捨所學、二形生、斷善根、捨眾同分。或明相出。
3)若不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四緣故。謂受律儀、得靜慮、二形生、捨眾同分。
4)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三緣故。謂意樂息、捨加行、限勢過。
5)若欲界繫善不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
5.1)謂若善者,由斷善根,或由捨眾同分等故。
5.2)若不善者,由離染故。
6)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斷善根故,或已離染故。
7)若初靜慮順退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已離染故,或易界地等故。
8)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等業廣說應知。
2.3.成就此業非自業
[發智論]有業成就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引文]有業成就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1)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
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未捨所依眾同分故。
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皆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3)若初靜慮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未全離染,不易界地等故。
4)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等業,廣說應知。
2.4.自業此業亦成就
[發智論]有業是自業此業亦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引文]有業是自業此業亦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1)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二種。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
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2)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3)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2.5.非自業此業不成就
[發智論]有業非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引文]有業非自業此業亦不成就。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1)如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此業已失。由有前說諸失緣故。
2.6.非亦有四句
[發智論]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
[*引文]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3.對異熟
3.1.自業...不受異熟
[發智論]若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已。至最後位。
[*引文]若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至最後位。
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有最後百劫。有最後劫。有最後千歲。有最後百歲。有最後歲。有最後月。有最後晝夜。有最後剎那。
1)云何最後千劫?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
彼住最後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2)云何最後百劫?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
彼住最後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3)云何最後劫?謂如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
彼住最後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4)云何最後千歲?謂如一業能引他化自在天處十六千歲壽量。
彼住最後千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5)云何最後百歲?謂如一業能引北俱盧洲十百歲壽量。
彼住最後百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6)云何最後歲?謂如一業能引南贍部洲百歲壽量。
彼住最後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7)云何最後月?謂如一業能引十二月壽量。
彼住最後月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8)云何最後晝夜。謂如一業能引三十晝夜壽量。
彼住最後晝夜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9)云何最後剎那?謂如一業能引百剎那壽量。
彼住最後剎那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3.2.受異熟...非自業
[發智論]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熟。
[*引文]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熟。
1)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
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果未現前。
3.3.自業...受異熟
[發智論]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未至最後位。
[*引文]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至最後位。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乃至最後剎那。
1)最後千劫者。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彼住最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七十九千劫異熟。乃至彼住第七十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千劫異熟。
2)最後百劫者。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彼住最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九百劫異熟。乃至彼住第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百劫異熟。
3)最後劫者。謂有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彼住最初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六十三劫異熟。乃至彼住第六十三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一劫異熟。
4)如是最後千歲。乃至最後剎那。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如是諸業果正現前故名為自業。未至最後異熟位故名定當受異熟。
3.4.非自業...不受
[發智論]有業非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熟。
[*引文]有業非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熟。
1)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2)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3.5.非亦有四句
[發智論]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
[*引文]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4.成就
4.1.成就此業...不受異熟
[發智論]若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成就。
[*引文]若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成就。
1)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者。
1.1)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二種。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
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1.2)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1.3)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2)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者。
2.1)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2.2)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2.3)若業無記、無漏成就者。謂無記無漏業,雖成就而性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4.2.受異熟此業不成就
[發智論]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不成就。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
[*引文]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不成就。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
1)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者。
1.1)如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
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
1.2)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
2)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者。
2.1)謂諸無間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
2.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4.3.成就此業..受異熟
[發智論]有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
[*引文]有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
1)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者。
1)謂諸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
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2)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者。
2.1)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2.2)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3)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者。
謂諸無間業正現在前。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正現在前。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4.4.不成就...不受異熟
[發智論]有業不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
[*引文]有業不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
1)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者。
1.1)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廣說如前。
1.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在過去已消已受。廣說如前。此業已失。由有前說諸失緣故。
2)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者。
2.1)謂諸無間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
2.2)若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
3)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者。
謂由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或先未得。或得已失故。
4.5.非
[發智論]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
[*引文]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5.墮、智
[發智論]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無生智故。
[大毘婆沙論]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乃至廣說。
5.1.問:何故作此論?
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1)如說:二因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業。
2)諸預流者,雖已永斷見所斷業,而未能斷修所斷業。
或有生疑;諸預流者應墮惡趣。
或復生疑:彼應已斷修所斷業。
3)欲令彼疑得決定故。
顯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業,而彼決定不墮惡趣。故作斯論。
5.2.預流者不墮惡趣
[發智論]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異熟未熟。彼既成熟應墮惡趣。何道障故,而不墮耶?答:由二部結縛諸有情,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結。諸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結。而已永斷見所斷結。闕一資糧,不墮惡趣。如車具二輪有所運載。鳥有二翼能飛虛空。闕一不然。此亦如是。
[*引文]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異熟未熟。彼既成就應墮惡趣。何道障故,而不墮耶?答:由二部結縛諸有情,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結。諸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結。而已永斷見所斷結。闕一資糧,不墮惡趣。如車具二輪有所運載。鳥有二翼能飛虛空。闕一不然。此亦如是。
1)故預流者,不墮惡趣。隨本論文所釋如是。
2)然有說者,
愚墮惡趣,智則不然。一切預流是智者故。
凡墮惡趣,聖則不然。一切預流是聖者故。
有惡意樂、害意樂者墮惡趣。有善意樂、無害意樂者不然。一切預流有善意樂、無害意樂故。
犯戒者墮惡趣。持戒者不然。一切預流是持戒者。由彼已得聖所愛戒,堅牢船故。
3)復有說者,一切預流於諸惡趣得非擇滅。諸法若得非擇滅者,彼法畢竟不現在前。
是故預流不墮惡趣。
4)有餘師說:若有不見惡行過失、妙行功德,彼墮惡趣。
一切預流如實知見善惡得失。由失念故,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
5)有作是說:薩迦耶見未斷、未遍知,造惡業者容墮惡趣。一切預流薩迦耶見已斷、已遍知。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
如世尊說:若有身見已斷、已遍知。具五功德。
一者障三惡趣。
二者遮五無間業。
三者解脫種種諸惡見趣。
四者無際生死已作分齊。
五者臨命終時心神明了。
6)有說:預流智腹淨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如有二人食不應食。一內火劣,所食不消,便致大苦。一內火盛,所食易消,不增大苦。
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智腹不淨。無聖道火故,便墮惡趣,受諸劇苦。
諸預流者智腹淨故。於人天中,但受微苦。
7)有說:預流從無量殑伽沙等如來、應、正等覺聖種中生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如有二人俱犯王法。一是凡庶便致重刑。一是王子但遭訶責。
如是異生及預流者俱作惡業,而諸異生非聖種故所造惡業,招惡趣苦。
一切預流是聖種故。惡業但招人天輕苦。
8)有說:預流見境過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如有二魚俱貪鉤餌。一無善巧為食吞鉤,喪失身命。一有善巧,以尾擊餌,接取食之,不失身命。
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無聖智故。於所受用,不見過失。深生耽著便招重苦。諸預流者有聖智故。於所受用見諸過失,不深耽著,但受輕苦。
9)有說:預流具止觀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如瞿陀與烏俱於水上共食死屍。有人以箭射之。瞿陀無翼便沒水中。烏有翼故即時飛去。
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為無常箭所中射時。異生無止觀翼故。即便沈沒惡趣水中。預流有止觀翼故,便昇天人涅槃空界。
10)有說:預流及一來者。心調柔故。順涅槃故。信種堅故。信根深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譬如大海義勅眾流。汝今便可漂拔諸樹同集我所。眾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楊柳。海問其故。眾流復言:柳具二德不可漂至。一盤根深固。二柔軟隨流。設鼓波濤不能漂拔。
如是惡趣義勅惑流汝今可漂諸受欲者同集我所。惑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二果。惡趣問其故。惑流復言:彼具二德不可漂至。一信根深固。二心行調柔。鼓業波濤不能漂拔。故預流者不墮惡趣。
5.3.自審記
[發智論]如世尊說:我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引文]如世尊說:我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1)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
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2)又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
彼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3)有於此疑:諸預流者於自已盡地獄、傍生、餓鬼等事,有現量智能正知耶?為令彼知諸預流者於前說事,但由比量,非現量知。故作此論。
5.4.比量
[發智論]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盡地獄等而自記耶?答:不能。若爾,彼云何知?答:信佛語故。謂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險惡趣坑。
[*引文]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而自記耶?答:不能。若爾彼云何知?答:信佛語故。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如前廣說。又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廣說乃至。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問:此中地獄、傍生、餓鬼已攝惡趣。何故復說嶮惡趣坑?
1)答:前廣後略。前別後總。前開後合。無重說過。
2)有作是說:地獄言顯地獄。傍生言顯傍生。餓鬼言顯餓鬼。嶮惡趣坑言顯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以彼是人中嶮惡趣坑故。
3)復有說者,地獄等言顯地獄等。嶮惡趣坑言顯造無間業者。以彼於無間生必墮地獄故。
4)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嶮惡趣坑言顯斷善根者。以彼若不續必墮地獄故。
5)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嶮惡趣坑言顯不律儀者。以彼當墮諸惡趣故。
6)或有說者,地獄等言顯惡趣果。險惡趣坑言顯往彼因。
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若見有行三惡行者,當知已見地獄、傍生、餓鬼惡趣。
7)有餘復說:地獄等言顯三惡趣。嶮言重顯地獄。以地獄中無善異熟,不安隱故。惡趣言顯餓鬼。以彼資具恒時匱乏,所趣皆惡故。坑言顯傍生。以彼劫成時生,劫壞時歿,難可出故。
8)有餘師言:險言總顯三惡趣,以三惡趣極危險故。惡趣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所趣,皆穢惡故。坑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身心皆極下劣。居鄙穢法,如糞坑故。
9)問:地獄等處有無量種苦具。現在如何可言已盡地獄傍生鬼等?
答:一切聖者不生彼故,更不受彼蘊界處故,說名已盡。非全令彼苦具亦無,方名已盡。
10)問:亦有異生不墮惡趣,何故但說聖者已盡?
答:異生不定。或有不墮。亦有墮者。以不定故不說已盡。一切聖者決定不墮是故偏說。
11)問:諸預流者於人天趣亦少分盡。何故但說盡地獄等?
答:諸預流者於人天趣有生不生。於地獄等決定不生是故偏說。
5.5.四智
[發智論]又預流者,已得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未得盡智、無生智故。
[*引文]又預流者,已得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未得盡智、無生智故。
問:何故復作此論?
1)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謂有生疑:諸預流者於已盡中,但比知故。於四聖諦,亦應比知。
復有生疑:諸預流者已斷見所斷煩惱及果故。亦應已得盡、無生智。
2)為除彼疑,顯預流者已得四智。未得盡智及無生智。
得四智故於四諦中現智證知。
未得盡智、無生智故。比知已盡。故作斯論。
3)問:何故預流未得盡智及無生智?
3.1)答: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方起盡智及無生智。
非預流者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是故未得盡、無生智。
3.2)有餘師說: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方可證得盡、無生智。
非預流者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是故未得盡、無生智。
6.謀害
[發智論]如世尊說: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便不果遂。
[大毘婆沙論]如世尊說: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云何學謀害乃至廣說。
6.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以害濕器,壞尸羅威。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
1)云何名為害濕器耶?
1.1)謂憍薩羅主毘盧擇迦,放縱癡狂,害諸釋種。此諸釋種是彼母親。自小已來,數同器食。世間說此為濕器親。彼背此親,而行殺害,害濕器親。故說害濕器言。
1.2)有說:應言以害濕面。謂諸釋種雨淚求哀,不矜濕面,而行殺戮。
1.3)有說:應言以害濕眼。謂諸釋種悲淚盈目,不生慈哀,反害其命。以此業故,必當殄滅。
2)云何名曰壞尸羅威?謂壞世俗無漏戒故。
3)學謀害者,學謂預流及一來果。彼行謀害,由謀害故,令彼王種,不久當滅。
4)云何名曰那伽諦觀?此那伽言目阿羅漢。諸阿羅漢審諦觀彼。或薄伽梵名大那伽。謂佛世尊當審諦觀察。
5)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學謀害故。毘盧擇迦却後七日,種族皆盡。
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由學謀害憍薩羅家第七日中,必當殄滅。
今欲分別彼契經中所說義故。而作斯論。
6.2.未離欲染
[發智論]云何學謀害?答:如有學者未離欲染。他加害時,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引文]云何學謀害?答:如有學者,未離欲染。他加害時,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1)問:何緣學者被他害耶?答:由三緣故。謂非時、非處、非道行故。
非時行者。謂夜分中,遊於聚落、村亭、關邏,為巡候者之所捉獲,縛錄、推問種種加害。
非處行者。謂入酒家、婬家、王家、博戲家等。為監察者之所捉獲,鞭撻、考訊種種苦切。
非道行者。謂營農月,輒入園田,踐他苗稼。為守護者之所捉獲。加諸苦楚,以苦逼故。
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衰壞者,謂死滅。母子乖離故,名母失愛子。
2)問:學者已得不作律儀,何故乃作如是謀害?
答:彼由苦逼,便於自身,起如是念:寧當令我衰壞失愛,勿令我為斯苦所逼。不於他身是以無過。
有說:於他亦起斯念。然但欲訶責,不欲加害。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謀害,下至能殺一蟻卵者。設救自命,亦不起此心。故此所念,但為訶責。
3)問:此學謀害為但作念?為亦發言?
有說:但念而不發言。
有說:發言亦無有過。為訶責故,非加害故。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語業,下至能害一蟻卵者。設救自命尚不起心,況起語業。
4)問:若城邑等父母所居。學者於中起謀害不?
有說:不起。
有說:亦起。但為訶責。廣說如前。
6.3.已離欲染
[發智論]又如學者已離欲染。他加害時,從離欲退,作是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引文]又如學者已離欲染。他加害時,從離欲退,作是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1)問:彼為退已,發此心言?為未退時,起此謀害?
+若彼退已,發此心言,便無威力,所作謀害云何速成?
+若未退時,起此謀害。既無欲惡,如何起此謀害心言?
答:應作是言。彼必退已。
2)問:既無威力,如何速成?
答:未離欲時,威力微劣。起多心念,謀害方成。離欲退時,勝道餘勢。資彼心願,謀害速成。
有作是說:彼未退位,天龍神鬼敬德歸誠。彼遇苦緣,退行謀害。天等助力令事速成。
3)問:不還退時,既行謀害。阿羅漢退,亦謀害耶?
答:無學退時,不行謀害。由果殊勝,雖暫退時,行相作業,不同學退。
4)問:無學退已,謀害尚無。況未退時,得有謀害。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羯洛迦孫馱佛訶叱度使魔羅。應時彼魔陷入地獄?
答:但為訶責,不欲加害。然彼業盡自墮地獄。
曾聞彼佛將一侍者名曰至遠。入娑羅村次第乞食。時魔度使化作少年,擲石遙打侍者。頭破血流被面。隨佛後行。時佛右旋如象王,顧見如是事,訶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惡業。魔時業盡,便墮地獄。故但訶責,非欲加害。
5)問:諸學謀害為但自為?亦為他耶?
答:有亦為他。
5.1)如昔於此迦濕彌羅國有王都名婫邏吒。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曰石崖。中有苾芻是阿羅漢。僧伽藍側自染袈裟。城中人有失一犢子。尋訪至此。遙問苾芻見犢子不?答言不見。彼漸前行。苾芻業力令彼人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見已驚怒,叱言大賊。如何苾芻盜我犢子而復屠殺。遂加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禁閉牢獄。以彼業力,令諸門人,雖歷多時而無憶者。惡業盡已,彼諸門人皆生憶念:我師何在?尋訪乃知禁在牢獄。便共白王:我師無辜,枉禁多歲。願王照察,放我等師。王勅法司,速宜放出。彼阿羅漢在禁多時,衣壞髮長,無沙門像。法司巡察不見苾芻。尋還白王:無此囚類。門人重啟師定在中。囚縶多年,失沙門相。願於禁所,令宣告言:誰是沙門?王恩放出。王如其語,尋令宣告。彼阿羅漢惡業既盡。纔聞喚聲,如睡夢覺。以神通力,上昇虛空。猶如鴈王翔空而住。王見是已,投身悶絕。冷水灑面,良久乃穌。自傷無知,枉禁聖者。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與群臣,仰空禮謝。唯願聖者哀恕我愆。時阿羅漢俯而告曰:吾於汝等曾不生瞋。王曰:若然,請垂攝受。尊者慈愍下降王宮。王及群臣歡喜讚禮。為剃鬚髮,奉上新衣。并彼門人廣設供養。香花翼從,送往伽藍。彼門徒中多諸聖者。時阿羅漢勗眾而言:以我宿殃,橫遭拘縶。勿以惡意,觀彼王都。時有勤策得預流果,其身在遠,不聞此言。後隨苾芻入王都邑,見師禁處,竊起害心。此非法城抂禁親教。綿歷歲序備受艱辛。哀哉苦毒誠為難忍。時有非人敬信三寶,知勤策念,於此夜中。雨土滿城一切堙滅。
5.2)又即此國昔有王都名曰善堅。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戰主迦。中有苾芻是阿羅漢。入深靜慮,不掩戶扇。城中有人妻叛投寺。見僧入定,藏竄床下。其夫尋後,入寺問僧。僧不審察,答言不見。夫遂遍求,床下捉得,夫乃瞋罵云:賊苾芻。如何沙門輒藏我婦。縱情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廣如前說。與前別者。有晚出家證預流果,而行謀害。非人縱火,燒滅王都,故知亦有為他謀害。
6)問:諸學謀害其體是何?
答:瞋相應思是謀害體。內法名謀害。外法名意憤。外仙意憤令村無村。令城無城。令國無國。由斯彼觸害生命罪。
7)問:何故俱令村等殄滅。外仙得罪,內則不爾?
答:外無聖道。內有聖道。
外闕止觀。內具止觀。
外為加害。內為訶責。
外亦起加行。內但發心言。是故外仙得罪,非內。
6.4.果遂否
[發智論]諸學謀害,必果遂耶?答:此不決定。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引文]問:諸學謀害必果遂耶?答:此不決定。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1)如昔有一婆羅門王名補沙友,憎嫉佛法,焚燒經典。壞窣堵波,破僧伽藍,害苾芻眾。於迦濕彌羅國一邊境中,破五百僧伽藍,況於餘處。惡魔方便使鳩叛荼、藥叉、鬼神冥助威勢,令所往處無能拒者。漸滅佛法,至菩提樹。菩提樹神名為諦語。作如是念:今此惡王,甚大愚暴。將欲毀壞殑伽沙等諸佛世尊破惡魔軍成妙覺處。即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軍并惡神眾無得免者。時佛法中有多學者,雖作謀害,無一得成。由彼國王福力大故。
2)又如昔者達剌陀王,入迦濕彌羅國,毀滅佛法,殺苾芻眾,壞窣堵波,破僧伽藍,焚燒經典。爾時彼國有多賢聖,雖起謀害亦無成者。由彼惡王福力大故。
由此故說。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7.留捨
[發智論]云何苾芻留多壽行...富異熟果。
[大毘婆沙論]云何苾芻留多壽行。乃至廣說。
7.1.問:何故作此論?
1)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時薄伽梵留多命行、捨多壽行。
2)又欲分別毘奈耶義故。如毘奈耶說:大生主為首五百苾芻尼,留多命行、捨多壽行。
經毘奈耶雖有是說。而未分別留捨因緣。彼經及毘奈耶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3)又諸造論皆為分別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此亦然。不應為問。
7.2.留多壽行
[發智論]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引文]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1)問:彼有何緣留多壽行?答:留多壽行。略有二緣。謂為饒益他及住持佛法。
1.1)為饒益他者。
謂教弟子,修諸觀行。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諸門人逮勝法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能善開示道、非道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1.2)為住持佛法者。
+1謂營佛像、僧房等事。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所營事得成辦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成辦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2又彼觀見當有國王、大臣、長者等欲毀滅佛法。便審觀察齊我壽住,當有方便令不毀滅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2)為留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由此還當得五事果。一壽。二色。三力。四樂。五辯。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是故於僧或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7.3.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1)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2)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3)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
4)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壽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7.4.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
1)有說:由施。
2)有說:由定。
3)如是說者,俱由二種。
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
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
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
7.5.捨多壽行
[發智論]云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引文]云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1)問:彼有何緣捨多壽行?
1.1)答:自利利他俱究竟故。
已得盡智故名自利究竟。
於利他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歸圓寂。若無堪能,亦名究竟。
1.2)有作是說:彼厭自身,猶如毒器。故願棄捨。如有頌言:
梵行妙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捨毒器。
2)為捨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諸福業事略有三種。一施性福業事。二戒性福業事。三修性福業事。於施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廣說。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故於僧眾或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7.6.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1)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壽異熟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
2)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
3)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
4)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麁果,今由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今時妙果。
5)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7.7.問:此富異熟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
1)有說:由施。
2)有說:由定。
3)如是說者,俱由二種。
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富果故。
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富果故。
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
7.8.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俱決定如何留捨?
1)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
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阿羅漢由起邊際第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順壽行、有違壽行。由此因緣或留或捨。
3)有作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有宿業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
4)彼說不然。命根別有。非根大種為自性故。
7.9.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
1)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
2)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
3)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
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
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
4)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
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
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
5)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耶?
5.1)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
5.2)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
5.3)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行,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
5.4)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尊於有有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
5.5)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
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捨多壽行。
5.6)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捨壽命。
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
5.7)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
7.10.問:命行、壽行有何差別?
1)有說:無別。如品類足說:云何命根?謂三界壽。
2)有說:此二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為命行。名壽行故。
3)有說:由此故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
4)有說:所留名命行。所捨名壽行。
5)有說:可生法名命行。不可生法名壽行。
6)有說:暫時住名命行。一期住名壽行。
7)有說: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壽行。
8)有說:修果名命行。業果名壽行。
9)有說:無漏業果名命行。有漏業果名壽行。
10)有說:明果名命行。無明果名壽行。
11)有說:新業果名命行。故業果名壽行。
12)有說:與果業果名命行。不與果業果名壽行。
13)有說:近業果名命行。遠業果名壽行。
1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現受業果名命行。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業果名壽行。
命行壽行是謂差別。
7.11.問:多行言有何義?
答: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
問:何處留捨命行壽行?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
問:誰能留捨命行壽行?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有學。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亦男亦女。
8.心亂、纏
[發智論]云何心狂亂...無慚、無愧。
[大毘婆沙論]云何心狂亂乃至廣說。
8.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釋契經、毘奈耶故。
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
毘奈耶說:室利筏蹉,心狂亂故,行無量種非沙門法,不順法行。
毘奈耶中又作是說:苦受所逼,若心狂亂及初業位,皆無有犯。
契經、毘奈耶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為廣辯。故作斯論。
8.2.心亂
[發智論]云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
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
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
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
四由先業異熟。令心狂亂。
1[*引文]云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
謂有非人變作象、馬、駝、牛、羊等可畏色相。來現其前,心便狂亂。
問:彼曾不見象馬等耶?何故今時見便驚恐?
答:彼雖曾見而今非時、非處、非道,忽然見故。
1)言非時者。謂於夜分,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時有象馬等來至我所?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2)言非處者。謂於堂閣、房閤等處,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此處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3)言非道者。謂於塚間,非象馬等甞所行路,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於此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2[*引文]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
謂於大眾遊止處所,以輕慢心棄諸便穢。或於諸佛、獨覺、聲聞精舍等中,行不淨行,善神忿恚,打觸支節。人有支節,如芥子許。若打觸時,心便狂亂。
3[*引文]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
謂有多食胡桃、麻子、苣蕂等時,發熱風等,大種乖反,心便狂亂。
4[*引文]四由先業異熟,令心狂亂。
謂有先時歡喜踊躍,傳驚怖事,令他憂惱。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縱猛火,焚燒山澤。或以強力,逼他飲酒。或以倒想,解釋契經。
1)如是等業令心狂亂。然此狂亂非異熟果,但從惡業異熟所生。以惡業不招意地異熟故。
2)有說:狂亂由五種緣。前四如前。愁憂第五。謂因喪失所愛子等。愁毒纏心,遂發狂亂。
8.3.問:此心狂亂於何處有?
答:於欲界有,非色無色界。然地獄無,心常亂故。
心狂亂者。謂時非恒,鬼及傍生有心狂亂。人天亦有,除北俱盧。彼無罪業增上果故。
8.4.問:此心狂亂誰有?誰無?
答:聖者、異生俱容得有。聖通眾聖,唯除諸佛。
1)佛無心亂,無壞音聲。無斷末磨。無漸捨命。
2)異生心亂,具由五緣。
3)聖者但由大種乖適。聖無驚恐,超五畏故。無非人打。無穢事故。亦無先世惡業異熟。以決定業必先受已,方入聖故。不決定業,由聖道力,已轉滅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
4)有說:聖者亂由二緣。謂大種乖違。及非人所打。
問:聖者已得不作律儀,定無穢事非人何忿?
答:信佛法者敬重眾聖,終不惱觸。有不信者憎嫉眾聖。伺便惱觸。故聖亦為非人所打。
8.5.問:住何等心得有狂亂?
答:住有漏,非無漏。住意識,非五識。
1)問:若爾。何緣見二月等?答:此等皆是意識分別,非五識中有斯亂解。
2)問:為未狂心,說有狂亂?為已狂心說有狂亂?
答:非未狂心說有狂亂。亦非已狂心說有狂亂。然有狂亂心,無狂亂心,住未來世。
若遇狂亂緣,則無狂心滅,有狂心起。
若遇不狂亂緣,則有狂心滅。無狂心起。
3)問:若心狂亂亦散亂耶?答:應作四句。
有心狂亂非散亂。謂狂者無染心。
有心散亂非狂亂。謂不狂者有染心。
有心狂亂亦散亂。謂狂者有染心。
有心非狂亂亦非散亂。謂不狂者無染心現前。
8.6.心亂
[發智論]何纏相應法?皆不善耶?答:無慚、無愧。
[*引文]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耶?答:謂無慚無愧。
1)問:纏有十種。何故唯說無慚、無愧?
1.1)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1.2)有說:此二唯是不善。亦與一切不善心俱。
忿、覆、慳、嫉,雖但不善,而非一切不善心俱。
惛沈、掉舉,雖與一切不善心俱,非唯不善,以通不善、無記性故。
睡眠、惡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俱。睡眠通三性。惡作通二性故。
覺無悔惡心。此二不行故。
諸不善心中,皆有無慚、無愧。諸無慚無愧,皆不善心俱,互不相離。是故偏說。
2)此中亦應問:何善相應法皆是善耶?
答:謂慚愧。以慚愧與善心更互相隨,不相離故。而不說者,非獨此二唯善性攝,遍善心故。
9.佛教
[發智論]佛教云何?...次第連合。
[大毘婆沙論]佛教云何乃至廣說。
9.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說者是真佛教。餘所說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
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
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說。謂今所說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說故。
有說:彼依相似而說。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隨順而說。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說故。
有說: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說。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說,亦辦斯事。
9.2.佛教
[發智論]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評論、唱詞、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佛教。
[*引文]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
1)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非無表耶?
1.1)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
1.2)有說: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
1.3)有說: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唯一識取。故非佛教。
1.4)有說: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說法,依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為諸有情演說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唯佛語表。
9.3.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
+若是語業,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
+若是名等,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
1)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
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乃至廣說。
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
問:伽他所說復云何通?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說於名轉者。
2)有說:佛教名等為體。
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說。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
3)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9.4.善、無記
[發智論]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大毘婆沙論]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乃至廣說。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等起。今欲顯示。故作斯論。
[*引文]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教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問:於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
1)答: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
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鉢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2)有說:佛教若為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
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3)有說:佛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
4)有說: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
5)聲聞、獨覺善心發語。善、無記心俱得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
6)佛善心發語,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定無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諸佛說法有增無減故。佛所作業定,無萎退故。
9.5.佛教名何法
[發智論]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大毘婆沙論]佛教名何法乃至廣說。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作用。今為顯示故作斯論。
1[*引文]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此則總顯。佛教作用。
2[*引文]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是名佛教作用差別。
1)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
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
1.1)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
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眾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
1.2)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
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眾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
2)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
如世尊告苾芻眾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世尊散說此文句已,復結為頌。而諷誦言:有知見盡漏,無知見不然,達蘊生滅時,心解脫煩惱。
3)記說云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證、所生處等。
4)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驎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驎角。
5)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
5.1)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
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
5.2)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
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
6)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
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
7)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8)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
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
過去有佛名毘鉢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
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
9)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10)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
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
11)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
有餘師說:諸弟子等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
12)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
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說。
10.書數算印詩,世間工業處
[發智論]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算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印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詩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大毘婆沙論]書名何法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廣辯勝義、自性差別,勿有生疑。作此論者,唯善勝義,不閑世俗。為顯論者勝義、世俗俱善了達。故作斯論。
1[*引文]書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為書。
2)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
3)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書自性。
2[*引文]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說為數。
佛弟子中尊者慶喜善解數法,餘所不過。曾於一時為乞食故。執持衣鉢,趣廣嚴城。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為實爾耶?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外道趨前,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已入城。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言虛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慶喜出城外道重問:仁向所數為定幾何?慶喜報言:吾前已說。外道復曰:請重陳之。尊者看樹尋復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謝而歎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羅衍拏纔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如斯解數,其類寔多。
2)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
3)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四蘊為數自性。
3[*引文]算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為算。
2)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3)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算自性。
4[*引文]印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
2)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3)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印自性
5[*引文]詩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故說為詩。
2)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3)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詩自性。
問:於諸文頌,何者是詩?何者非詩?
有作是說:佛語非詩。餘語是詩。
有餘師說:內教非詩。外教是詩。
如是說者,文義相稱能引義利不名為詩。詩謂翻此世間文頌。
6[*引文]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以略文攝多義故。謂若隨諸工巧業處而廣說者生多言論。欲以略言類攝彼故而作斯論。
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1)此中不辯所造作事。但為顯示能造作法。造作彼彼工巧業處者。顯所起果身語意業隨其所應。
2)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或以五蘊。或以四蘊為其自性。
3)處處說威儀路。及起威儀路。
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
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
3.1)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加行,亦是起威儀路。
3.2)又眼等四識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意識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
3.3)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4)處處說工巧處及起工巧處。
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觸五處為體。
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
4.1)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
4.2)又眼等五識能緣工巧處。不能緣起工巧處。意識能緣工巧處。亦能緣起工巧處。
4.3)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11.成就學等戒
11.1.學戒
[發智論]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
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
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
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
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
2[*引文]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諸阿羅漢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
若諸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非學非無學戒。一切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
3[*引文]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
一切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及學戒未捨故。
4[*引文]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生彼阿羅漢,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生彼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彼二世俗戒,俱不成就。越界地捨故。
11.2.無學戒
[發智論]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
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
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1[*引文]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
2[*引文]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世俗戒。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世俗戒。彼俱不成就無學戒。俱未得故。
3[*引文]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
4[*引文]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彼無學戒俱未得故。彼世俗戒俱已捨故。
1)問:諸是戒,彼業耶?答:諸是戒,彼即業。有是業非戒謂意業等。
2)問:若處有戒,彼有業耶?答:若處有戒彼有業。或處有業無戒謂無色界等。
3)問:若成就戒。彼成就業耶?答:若成就戒。彼成就業。有成就業非戒。謂異生生無色界等。
4)問:若有戒。彼有業耶?答:若有戒彼有業。或有業無戒。謂諸異生生無色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