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甘露味論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 失三藏名
1.布施持戒品 ………………………………………………………………………………02
2.界道品 ………………………………………………………………………………04
3.住食生品 ………………………………………………………………………………07
4.業品 ………………………………………………………………………………08
5.陰持入品 ………………………………………………………………………………11
6.行品 ………………………………………………………………………………14
7.因緣種品 ………………………………………………………………………………17
8.淨根品 ………………………………………………………………………………20
9.結使禪智品 ………………………………………………………………………………22
10.三十七無漏人品 …………………………………………………………………………25
11.智品 ………………………………………………………………………………28
12.禪定品 ………………………………………………………………………………31
13.雜定品 ………………………………………………………………………………34
14.三十七品 ………………………………………………………………………………38
15.四諦品 ………………………………………………………………………………41
16.雜品 ………………………………………………………………………………45
阿毘曇甘露味論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印順,全論的組織內容,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Y0034_010 ]
布施、持戒品第一
I.布施
1.云何布施?自持財物施與。為三種故,自為身故、為他人故、為彼我故。
供養塔寺、佛、辟支佛、阿羅漢,自為身故。
施與眾生,為他人故。
布施與人,為彼我故。
2.思、田、物好,得好報。
1)云何思好?信、淨與供養。
2)云何田好?有三種田:有大德、有貧苦、有大德貧苦。
2.1)云何大德?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
2.2)云何貧苦?畜生、老病、聾盲、瘖瘂,如是種種貧苦。
[瘖瘂。一切藏經音義:瘖,說文:不能言也。瘂,埤蒼云:瘂,瘖也。文字集略云:口不能言也。此等說皆相亂不分明。案瘖者,寂默而無聲。瘂者,有聲而無說,舌不轉也。今經文多作啞,非也。音厄,啞啞笑聲也,笑非經義。]
2.3)云何大德貧苦?有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老病、聾盲、瘖瘂、貧苦。
大德田者,恭敬心得大報。
貧苦田者,憐愍心得大報。
大德貧苦田者,恭敬、憐愍心得大報。是為福田好。
3)云何物好?不殺他、不偷不奪、不繫不鞭、不欺不誑,淨物隨多少隨時布施,是為物好。
3.信云何?知後世果,若涅槃,一心不動,是謂信。
淨云何?自除慳貪,恭敬於人,是謂淨。
供養云何?奉迎、禮拜、自手施與等,是謂供養。
4.云何田異?行善、持戒、禪定、智慧、解脫、得果等功德,若有是是謂田異。
救濟危厄異、因緣得異,苦有無苦,發心供給,得妙果報。
1)布施佛,即時一切得福。
2)布施眾僧,若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
3)供養法故,得大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
4)布施得富,受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除結勝,得大果報。
5)若施畜生,受百世報。
6)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
7)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
8)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
9)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
10)若施佛,至涅槃受報。
5.布施有六難:
一者憍慢施;二者求名施;三者為力施;四者強與施;五者因緣施;六者求報施,眾僧中分別施,是謂布施六難。
II.持戒
云何持戒?有二種律儀:不善、善律儀。
1.云何不善?
殺生、偷盜、婬妷,是謂身三惡律儀。
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謂口四惡律儀。
貪、恚、惡邪,是謂意三惡律儀。
1)云何殺生?有他生,知是生,故奪命,如是殺生。
2)有他受物,知是他受物,故盜心偷奪,如是盜。
3)有婦女,他所有,知他婦女,故欲共婬,若道非道中,自有婦犯非道,如是婬妷。
4)若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若疑言不疑、不疑言疑,如是妄語。
5)若有實,欲別離故異說,是謂兩舌。
6)染污心,他人不愛言,如是惡口。
7)不知時、無義言,如是綺語。
8)財物他有,貪愛應我有,如是貪。
9)見彼不喜、欲令苦痛,如是恚。
10)惡邪有二種:實有物而言無、顛倒見聞。
+云何實有物而言無?無罪無福報、無今世後世、無父母、無佛辟支佛阿羅漢餘得道等,如是實有而言無。
+云何顛倒見聞?善惡天作非行報果,如是惡邪。是謂三種不善業。
2.悔是三事,除却不作,是謂三種善業。
常遠三種惡、行三種善,是謂持戒堅固。
3.布施、持戒、禪定思惟,必得三果:得財富、得生天、得解脫。
4.世三十種福田。父母、老病、善人、離欲凡夫、有漏七人、四道向、四道果、從滅禪入起、辟支佛、菩薩、佛、比丘僧、有去來人飢渴。
阿毘曇甘露味界道品第二
1.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是三界中,有五種道:地獄、畜生、鬼神、人、天及中陰道。
3.云何地獄?
大地獄八種:第一僧時披;第二黑繩;第三合會;第四魯臘;第五摩呵魯臘;第六般那;第七波多般;第八阿鼻。一一大地獄各有十六地獄眷屬。
[參考資料]等活 saṃjīva。黑繩 kāla-sūtra。衆合 saṃghāta。號叫 raurava。大叫 mahāraurava。炎熱 tāpana。大熱 pratāpana。無間 avīci。
4.云何畜生?
無脚、兩脚、四脚、多脚,水行、陸行、空行。
5.云何鬼神道?
種種身。
欲界不善行三種:上、中、下。
上報地獄,中報畜生,下報餓鬼。
6.云何人道?
四種人:東弗于逮人、西瞿耶尼人、南閻浮提人、北欝單曰人。
欲界四種善行報生。
7.云何天道?
7.1.欲界有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第三鹽天;第四兜術天;第五尼摩羅天;第六他化自在天。
欲界中六種善報生。
7.2.色界十七處:
1)梵富樓、梵迦夷、摩呵梵。
2)少光、無量光、光曜。
3)少淨、無量淨、遍淨。
4)果實、得德、大果、不煩、不惱、善觀、快見、阿迦尼吒。
+四禪三種:上、中、下報。十二處生。
+四禪有漏、無漏雜報。
+五淨居聖人生。
+三處聖人凡夫共生大果處。
+凡夫得無想定生無想天。
7.3.無色界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得無色定是,次第生無色處。
隨定力得生處,是為天道。
8.欲受、欲用、欲畜,以是因緣說欲界。
無欲有色,以是因緣說色界。
無色界四陰,以是因緣說無色界。
9.欲界壽
1)人中五十歲是四王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四天王壽天上五百歲,當人間一萬歲是僧時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僧時泥犁壽五百歲。
2)復次,人中百歲是忉利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忉利天壽天上千歲,當人間三億六萬歲是。黑繩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黑繩泥犁壽千歲。
3)復次,人中二百歲是鹽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鹽天壽天上二千歲,當人間數十四億四萬歲是。魯臘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魯臘泥犁壽二千歲。
4)復次,人中四百歲是兜術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兜術天上壽四千歲,當人間數五十七億六萬歲是。摩呵魯臘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摩呵魯臘泥犁壽四千歲。
5)復次,人中八百歲是化應聲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化應聲天上壽八千歲,當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萬歲是。多般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多般泥犁中壽八千歲。
6)復次,人中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他化自在天上壽萬六千歲,當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萬歲是。般多槃泥犁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般多槃泥犁中壽萬六千歲。
7)僧渴半劫壽,阿鼻泥犁壽一劫。
8)畜生中壽有彈指頃、半日、一日、一月、一歲、十歲、一百千萬億歲乃至一劫壽。
9)餓鬼中壽乃至七萬歲。
10)人中閻浮提人壽或無數歲,或至十歲,今時壽百歲多少過。瞿耶尼人壽二百五十歲。東弗于逮人壽五百歲。北欝單曰人壽千歲不增減,餘處眾生壽有增減。是謂欲界中眾生壽。
10.云何色界中壽?
1)梵迦夷天壽半劫,梵富樓天壽一劫,摩呵梵天壽一劫半,是謂初禪壽。
2)少光天壽二劫,無量光天壽四劫,光曜天壽八劫,是謂二禪壽。
3)約淨天壽十六劫,無量淨天壽三十二劫,遍淨天壽六十四劫,是謂三禪壽。
4)果實天壽一百二十五劫,得德天壽二百五十劫,大果天壽五百劫,無急天壽千劫,無惱天壽二千劫,善觀天壽四千劫,快見天壽八千劫,阿迦膩吒天壽萬六千劫,是謂四禪壽。
11.無色界壽
空處壽二萬劫,識處壽四萬劫,不用處壽六萬劫,有想無想處壽八萬劫,是謂無色界壽。如是三界眾生壽。
阿毘曇甘露味-住、食、生品第三
1.有四識住。云何四?色、痛、想、行。
欲界、色界中識,多緣色住。
空處、識處識,多緣痛住。
不用處識,多緣想住。
有想無想識,多緣行住。
2.有四種食,情命根大長故。云何四食?一者摶食;二者樂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
1)揣食三入攝:香、味、細滑入。
以何等故色入不攝揣食?眼見食,情命根大不長故。
揣食有二種:有麁、有細。
云何麁?飯、餅,如是一切。
云何細?飲消、香塗身。
2)云何樂食?
眼更樂、耳、鼻、舌、身更樂。有漏意更樂,能後世生相續不斷。
樂食,多鳥卵鵝雁,如是一切。
3)意思食,多水蟲卵魚,如是一切。
4)識食,多有想無想處及中陰眾生。
揣食多欲界中。餘三食多色、無色界中。
揣食第一麁,樂食細,意思食次細,識食最細。
3.四種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泥犁、天、中陰,一切化生。
鬼神,二種生:胎生及化生。
餘眾生,四種生。
化中眾生,一時得六情根。
餘殘生,最初得身根、命根,諸餘根次第得。
4.四有:
生有、死有、本有、中有。
死生中間細五陰,是謂中有。
中有、生有,譬如印作字,如父子相似。
除無色界,餘一切受中陰。
無色界終,生欲、色界受中陰,譬如中阿那含有中陰。餘生中有、生有亦如是。
阿毘曇甘露味業品第四
雜心中,緣雜垢,起雜行,雜行中,雜受報。
1.云何雜行?有三種行:
1)身行、口行、意行。
2)善行、不善行、無記行。
3)學行、無學行、非學非無學行。
4)見諦斷行、思惟斷行、無斷行。
5)現世報、生報、後報。
6)樂報、苦報、不樂不苦報。
7)黑報、白報、雜報。
8)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必受報行、不必受報行。
2.解說
1)云何身行?身動身作。
云何口行?口動口作。
云何意行?意動意思。
2)云何善行?善身作、善口作、善意思。
云何不善行?不善身作、不善口作、不善意思。
云何無記行?無記身動、無記口動、無記意思。
3)云何學行?學身無教、學口無教、學意思。
云何無學行?無學身無教、無學口無教、無學意思。
云何非學非無學行?有漏身動、口動、意思。
4)云何見諦斷行?堅信、堅法,見忍斷八十八結相應思。
云何思惟斷行?信解脫、見到,思惟斷十使相應思,及染污身行、口行,善有漏行、無記行。
云何無斷行?諸無漏行。
5)云何現世報?若作善惡行,今世得非後世得。
云何生報?隨善惡後行第一生得非餘生。
云何後法報?隨行善惡後第二生得,若第三、第四,若過得報。
6)云何樂報?欲界善行,色界乃至三禪善行,是受樂報。
云何苦報?不善行受報。
云何不苦不樂報?第四禪善有漏行,及無色界善有漏行。
7)云何黑黑報?不善行黑黑報。
云何白白報?善有漏行白白報。
云何雜報?欲界善惡雜行雜受報。
8)云何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三界漏盡時,無礙道攝無漏思也。
云何必受報行?五逆行必受惡報,現世報、生報、後報;餘殘,有緣有人必受報。
無緣無人。不必受報。一切有漏行故作,熟得報;不故作、不熟,不得報;故作、不熟,不得報。
3.三種行:身業教無教、口業教無教、意業有教。
1)云何教行?若身口意作。
2)云何無教行?身口作竟,起餘心時,常在不失。無教色,善、不善心中生。
無記心,不生無教色。所以者何?無記心力劣故。
3)無記有二種:有隱沒、不隱沒。結使所覆是隱沒,不覆是不隱沒。
+云何隱沒無記法?
欲界中身邪、邊邪及彼相應無明共有法。色無色界一切結使及色界身口行,是謂隱沒無記法。
+云何不隱沒無記法?坐臥立行、伎巧、報法、變化心、虛空、非智緣盡,是謂不隱沒無記法。
4.無教三種:一、無漏;二、定共;三、戒律儀。
1)云何無漏戒?正語、正業、正命。
2)云何定共戒?得禪離欲惡法。
3)云何戒律儀?受戒時得善有漏身口行。
5.云何得三種律儀?
一切得道,無漏律儀成就。一切得禪定,共律儀成就。欲界人受戒,戒律儀成就。
1)戒律儀,人最初教作時,現前無教成就,若盡不失。成就過去。
2)得禪人,一切過去、未來定共律儀成就。若入定,過去、未來、現在成就。
3)無漏律儀,未來一切成就。若入道,現在前成就。若盡不失,成就過去。
4)律儀人,若作重惡,不善成就,不善教無教。
若不重惡,成就不善教,無無教。
若惡心滅,不成就教、無教。
5)不律儀人,現在成就不善無教。
若盡不失,成就過去不善無教。
若作重善,成就善教無教。
若不重善,成就善教無無教。
若善心滅,不成就教無教。
6)若中間人,若作重善、若不善,成就善不善教無教。
若作不重善不善,成就教無無教。
若善不善心滅,不成就教無教。
7)得色界善心,成就禪律儀。
若心退,不成就禪律儀。
一切色界善心中律儀心相應,除眼心、耳身心、聞慧死時心。
8)六地無漏心力,成就無漏律儀。云何六地?未到禪地、初禪、中禪、二禪、三禪、四禪。
退六地心,不成就無漏律儀。
6.失
1)有二事失無漏律儀:若退、若得道果。
2)有二事失禪律儀:若退、若命終。
3)有三事失戒律儀:一、犯戒;二、捨戒;三、惡邪起。
若法滅盡時,有人言失戒律儀、有言不失,實不失。
4)有四事失不律儀:一、受戒;二、不更作;三、一心息求;四、得道善色。
云何失?若斷善根、若命終。餘殘染污心數法,斷結時斷。
7.有五種果:一、報果;二、所依果;三、增上果;四、身力果;五、解脫果。
善有漏法,或四果或五果。能斷結使是謂五果,不能斷結是謂四果,除解脫果。
不善法有四果,除解脫果。
無漏法,或四果或三果,若斷結四果,除報果;若不斷結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無記法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1)云何報果?不善法、善有漏法得報果。
2)云何所依果?善、不善、無記法,常行增長,益至竟得,是謂所依果。
3)云何增上果?若好、若不好、共俱受、最上受,是謂增上果。
4)云何身力果?身行為作等,是謂身力果。
5)云何解脫果?智滅結,是謂解脫果。
8.善根、不善根、無記根。
1)三種善根:不貪、不恚、無癡善根。
2)三種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癡。
3)四種無記根:無記愛、無記無明、無記見、無記慢。
9.三種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1)云何善法?善身口業、善心心相應法及心不相應行,及智緣盡,是為善法。
2)云何不善法?不善身口業、不善心心相應法及心不相應行,是為不善法。
3)云何無記法?無記身口業、無記心心相應法及心不相應行,虛空、非智緣盡,是謂無記法。
10.不飲酒、布施、供養尊重等,是謂善身口業攝。
飲酒、撾打、憍慢尊重等,是不善身口業攝。是為十業道不攝。
11.欲界身口業,欲界四大造。
如是色界無漏身口業,何四大造?若依六種地,即彼地四大造。
若生無色界,如是本得無漏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
12.三種命終:有命盡福不盡、有福盡命不盡、有福盡命盡也。
阿毘曇甘露味陰、持、入品第五
1.諸有漏法四事離。云何四?無常、無我、無樂、無淨。
煩惱諸漏。何以故?趣一切生處,心漏連注,墮世界故,是謂有漏。
三界有百八煩惱,九十八結、十纏。
是煩惱何處生?是說有漏法,亦名受陰及煩惱處。從是中有二種五陰:有漏、無漏。
2.受陰,一切有漏。
1)云何色陰?諸四大造十二入,除意入,諸餘入及法入攝無教色,是謂色陰。
1.1)是色陰二種:可見、不可見。
云何可見?一入,色入。
云何不可見?九入及法入攝無教色。
1.2)復有三種色:有可見有對、有不可見有對、有不可見無對。
色入,可見有對;餘九入,不可見有對;法入無教色,不可見無對。是謂色陰。
2)云何痛陰?受痛,六更樂生是。
+有二種痛:身痛、心痛。
+三種痛: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
+四種痛:身記無記、心記無記。
+五種痛:五痛根是。
+六種痛:眼更痛、耳、鼻、舌、身、意更痛。
+十八種痛:眼有喜、樂、護。
+三十六種痛:十八痛中有善、不善。
+百八種痛:過去、未來、現在各三十六。
+一一眾生須臾起無數痛,是謂痛陰。
3)云何想陰?
意種種緣一切法想。是三種:小、大、無數種種收入攝。以是因緣想,是謂想陰。
4)云何行陰?有為法中行作種種諸法。是行陰二種:心相應、心不相應。
云何心相應?一思、二更樂、三憶等諸法,是名心相應。
云何心不相應?一得、二無想、三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是謂行陰。
5)云何識陰?青、黃、赤、白等諸法分別識。是識有六種: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云何眼識?眼情依止識色,是謂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意情依止識法,是謂意識。是謂識陰。
3.十二入: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內六入;色入、聲、香、味、細滑法入,是外六入。
亦復眼識乃至意識合十八持。
4.四大淨造色識因緣是謂眼。
如是四大淨造聲、香、味、細滑識因緣是謂耳、鼻、舌、身。
一切眼識塵色十二種:長、短、明、闇、青、黃、赤、白、麁、細、色邊空色、身教色。
一切耳識塵聲:眾生數聲、非眾生數聲。
一切鼻識塵香:好香、臭香、等香。
一切舌識塵味:辛、酸、醎、苦、甘等六十三種味。
一切身識塵細滑:輕重、堅軟、寒熱、飢渴、四大等。
一切意識塵法,是謂一切法。五識不能分別,意識分別。
5.心、意、識無差別,說有差別。情、塵、識合,是生更樂,共生痛等。十大地、十煩惱大地、十小煩惱地,是諸法共心生,共緣、共住、共起、共滅。譬如燈明,熱共起、共住、共盡。
6.問:十八持,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答:八無記,十當分別。色持、聲持、七識持、法持,有善、不善、無記。
1)云何善色?善身教。
云何不善色?不善身教。
云何無記色?除善、不善身教,諸餘色持,是謂無記。
2)如是聲塵。
3)眼識有善、不善、無記。
云何善?善憶相應眼識。
云何不善?不善憶相應眼識。
云何無記?無記憶相應眼識。
4)如是耳、鼻、舌、身、意、意識持。
5)法持,或善、不善、無記。
云何善?法持攝善身口業、善痛想行陰及智緣盡。
云何不善?法持攝不善身口業、不善痛想行陰。
云何無記?法持攝無記痛想行陰,及虛空、非智緣盡。
7.問:十八持,幾有漏、幾無漏?
答:十八持,十五持有漏,三當分別。云何三?意持、法持、意識持。
1)有漏憶相應意持,是謂有漏。
無漏憶相應意持,是謂無漏。
2)意識亦如是。
3)法持中攝有漏身口業、有漏痛想行陰,是謂有漏。
法持攝無漏身口業、無漏痛想行陰及無為法,是謂無漏。
8.問:十八持,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答:四持欲界繫:香、味、鼻識、舌識,以揣食處故;十四當分別。
1)眼持欲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欲界繫四大造。如是耳、鼻、舌、身、色、聲、細滑持,欲界繫,欲界繫四大造。
云何色界繫?眼持色界繫四大造。如是耳、鼻、舌、身、色、聲、細滑持,色界繫,色界繫四大造。
2)眼識,欲色界繫。
云何欲界?欲界憶相應眼識;耳、身識持亦如是。
云何色界?色界憶相應眼識;耳身亦如是。
3)意持,欲界繫、色無色界繫、或不繫。
云何欲界繫?欲界憶相應意持。
云何色界繫?色界憶相應意持。
云何無色界繫?無色界憶相應意持。
云何不繫?無漏憶相應意持。
4)意識持亦如是。
5)法持,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不繫。
法持攝欲界繫身口業,及痛想行陰,是謂欲界繫。
云何色界繫?法持攝色界繫身口業,及痛想行陰,是謂色界繫。
云何無色界繫?法持攝無色界痛想行陰,是謂無色界繫。
云何不繫?法持攝無漏身口口業、無漏痛想行陰及無為法,是謂不繫。
9.問:十八持,幾內入攝、幾外入攝?
答:十二持內入攝,眼、耳、鼻、舌、身、意。眼識持、耳、鼻、舌、身、意識持。
六外入攝,色持、聲、香、味、細滑法持。
10.問:幾有覺有觀、幾有覺無觀、幾無覺無觀?
答:十無覺無觀,五情、五塵;五識有覺有觀;三當分別。
1)意持,或有覺有觀、有覺無觀、無覺無觀。
云何有覺有觀?欲界初禪有覺有觀,中間禪有覺無觀,上地無覺無觀。
2)意識亦如是。
3)法持攝身口業諸不相應行、無為,無覺無觀。餘殘如意持。
11.問:幾共緣、幾不共緣?
1)答:七心持共緣。何以故?自塵緣故。
2)十持不共緣,五情、五塵。
3)法持當分別。法持攝身口業識心不相應行、無為,不共緣;餘殘共緣。
12.問:十八持,幾受、幾不受?
1)答:九持情根合若現在是受,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
2)聲持、七識持、法持是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
13.問:十八持,幾有為、幾無為?
答:十七持有為,法持當分別,或有為、或無為。
云何有為?法持攝身口業痛想行陰,是謂有為。
智緣盡、非智緣盡、虛空,是謂無為。
阿毘曇甘露味行品第六
1.一切有為法無勢力起,因他力共生。是諸法有四相:起、住、老、無常。
1)問:若有四相,是應更復有相。
答:更有四相,彼相中餘四相俱生,生為生、住為住、老為老、無常為無常。
2)問:若爾者不可盡。
答:展轉自相為。
2.諸行法二種: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
1)云何心相應?痛、想、思、更樂、憶、欲、解脫、信、精進、念、定、慧、覺、觀、邪行、不邪行、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使、惱、結、縛、纏、一切智慧,如是種種心相應法,是謂心相應行。
2)云何心不相應行?得、生、住、老、無常、無想定、滅盡定、無想處、種種方得、物得、入得、名眾、句眾、味眾、凡夫性,如是種種法,是謂心不相應行。
3.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一切有為法從是四緣生。
云何因緣?五因:相應、共有、自然、遍、報因,是謂因緣。
云何次第緣?諸法中心心數是,是法滅、是法起,是為次第緣。
云何緣緣?緣塵故心心數法生,是謂緣緣。
云何增上緣?一切萬物不相障礙,是謂增上緣。
4.六因:相應因、共有、自然、遍、報、所作因。
1)云何相應因?心諸數法因、諸心數法心因,是謂相應因。
2)云何共有因?諸法各各相伴,心諸心數法因、諸心數法心因。
復次,共生四大共有因造色,心不相應行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因。
3)云何自然因?謂彼前生善後生善,前生不善後生不善,前無記後無記。
4)云何遍因?謂身見計我我有常,諸陰受有常、我、樂、淨等,生諸煩惱。
5)云何報因?謂善生樂報,不善生苦報。
6)云何所作因?一切諸法各各不相障礙、不留不住。
5.心...因
1)報心有五因,除遍因。
2)如是心數法。
3)一切煩惱有五因,除報因。
4)報生色及不相應行有四因,除相應因、遍因。
5)染污色及不相應行有四因,除相應因、報因。
6)餘殘心心數法有四因,除報因、遍因。
7)餘殘心不相應行,或二因或三因,除相應因、遍因、報因,或除自然因,或不無初。
8)無漏心相應法有三因,除自然因、報因、遍因。
9)是無漏心心中生色及心不相應行有二因,共因、所作因。
6.陰...緣
1)心、心數法是從四緣生。
2)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緣生,除緣緣。
3)心不相應行及諸色法是從二緣生,除次第緣、緣緣。
4)無有法一緣生,餘法力故生。
7.心數法
1)一法三事會更樂共生痛、想、思、憶、欲、解脫、信、精進、念、定、慧、護,共心起合成就,是諸法共心俱三法會更樂,身心受痛,緣分別識想,動思,心不忘憶,欲作欲,心無礙解脫,信種種事,勤精進,緣勝不忘念,心不動定,分別法慧,心不著護,事緣起心法相應得諸法成就。
痛、想、思、更樂、憶、欲、解脫、念、定、慧是十大地法。何以故?一切心共生。
云何相應?共一緣行不增不減,是謂相應。
2)十煩惱大地,一切不善心中共生:
不信、懈怠、忘、心亂、闇鈍、邪憶、邪解脫、調、無明、邪行。
云何不信?心不入法。
云何懈怠?心寇在作。
云何忘?不念。
云何心亂?不一心。
云何闇鈍?不曉事。
云何邪憶?非道念。
云何邪解脫?不捨顛倒。
云何調?心走不息。
云何無明?三界中無智。
云何邪行?不住善法。
3)十小煩惱地:瞋、優波那、不語、波陀舍、摩夜、舍恥、慳、嫉、慢、大慢。
[參考:忿krodha,恨 upanāha,覆 mrakṣa,惱pradāśa,誑māyā,諂 śāṭhya,慳mātsarya,嫉īrṣyā,憍mada]
云何瞋?心忿動。
云何優波那?心含毒住。
云何不語?覆藏罪事。
云何波陀舍?非法事急持不捨。
云何摩夜?身口欺人。
云何舍恥?心忮收。
云何慳?心惜畏盡。
云何嫉?見他好事瞋。
云何慢?於卑賤我勝、於上我等。
云何大慢?等中我大、於大中我勝大。
此十煩惱地意識相應,非五識,故言小也。
於中七煩惱欲界繫,舍恥欲界及梵天,慢、大慢三界繫。
4)十善大地:不貪、不恚、信、猗、不放逸、精進、護、不嬈惱。
云何不貪?自身他身財物不欲不利。
云何不恚?若眾生邊非眾生邊心不起恚。
云何信?知實事心清淨。
云何猗?心善離重得輕冷。
云何不放逸?心繫善法。
云何精進?習近善法。
云何護?於諸法離住。
云何不嬈惱?一切眾生中身口意不犯惡。
云何慚?自作惡事羞。
云何愧?於人中作不可事愧。是十法一切善心相應,是故說大地。
8.三處:愛處、不愛處、中處。
愛處者,婬欲、慳貪、惜等諸煩惱生。
不愛處者,瞋恚、鬪諍、嫉妬等諸煩惱生。
中處者,愚癡、憍、慢等諸煩惱生。
9.一切結使煩惱三毒所攝。
所以者何?有三不善根。一切結使煩惱,此三毒生,能斷三善根、能惱亂三界眾生,是故三毒所攝。
阿毘曇甘露味因緣種品第七
1.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
1)是十二因緣有三種:一、煩惱;二、業;三、苦。
三種煩惱:無明、愛、受。
二種業:行及有。
七種苦:識、名色、六入、更樂、痛、生、老死。
2)二種過去攝,二種未來攝,八現在攝。
3)諸煩惱業因、業苦因、苦煩惱因、煩惱煩惱因、煩惱業因、業苦因、苦苦因,彼種次第起。
4)過去無明,與一切煩惱相應,是無明。
緣此造業,造業造世間果,是名行。
彼行因緣染污心,得身根分別識,譬如犢子識母,是識。
是識共生四無色陰,亦相續生色,是名色。
依眼等根境界,是六入。
情塵心和,是更樂。
更樂生受,是痛。
痛所著,是愛。
渴具所煩勞,是受。
勞造業,是有。
未來果,是生。
生起無量苦,是老死。
2.復次,無明,不知四諦、內外法、去來今、佛法眾、因緣,如是種種實法不知,是謂無明。
3.癡人作三種行:
1)有德行、無德行、不動行。
云何有德行?得好報。
云何無德行?得惡報。
云何不動行?生色、無色界。
2)復次,布施、持戒、禪。
云何布施?二種布施: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五種持戒:若受戒至竟、淨除惡心垢、常念、守護、不求世間報。
禪者,不淨觀、數息等意一切有漏善定法,是有德行。
云何無德行?三不善根、十不善道等種種罪,是謂無德行。
云何不動行?初禪乃至有想無想定,是謂不動行。
4.三因緣有漏識受第一七有,是謂識。
4.從識有名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四大及造色,是謂色。二事俱說名色。
5.名色生六入。
6.六入生更樂。
更樂有六種、二種身意起有對、增語,六識分別,故六種更樂。
7.更樂生愛、不愛、不愛不不愛。
8.有三種痛:苦、樂、不苦不樂。
1)云何苦痛?瞋恚使所使。
云何樂痛?欲使所使。
云何不苦不樂痛?無明使所使。
2)起樂住,樂盡不樂,是謂樂痛。
起苦住,苦盡不苦,是謂苦痛。
不智不樂,智時樂,是謂不苦不樂痛。
9.生三種渴:欲渴、色渴、無色渴。求無厭足想。
10.渴生四種受:欲受、見受、戒受、我受。
1)欲界繫,除十二見,諸餘煩惱,是謂欲受。
2)四邪見,是謂見受。
3)外持戒求索道,是謂戒受。
4)色無色界繫,除二十四見,諸餘煩惱,是謂我受。
11.四受生諸結使業處,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12.有生得五陰,是謂生。
13.行衰苦,是老。
二種老:一、漸消漸消老;二、年熟老。
二種死:有自死、他殺死。
14.得愁、憂、悲、惱、苦。
云何愁?心不用不欲,事來心熱,是謂愁。
云何悲?哭,種種說哭,是謂悲。
云何苦?身惱苦,是謂苦。
云何憂?心惱,是謂憂。
云何惱?縣官、水、火、盜賊等種種急,及餘事,是謂惱。
如是無量苦聚,是無明等因緣。是因緣盡,諸報果盡,如是無量苦聚盡。
15.六種合得人身。云何六種?四大、空、識。
1)地、水、火、風。
三大有色,地、水、火,量度長短麁細。風,風種一種。
2)四大常合無差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
3)外四大成就內四大種。
4)色中空,眼識緣,有內外,是謂空種。
5)五識及有漏意識,是謂識種,生世六種。
6)堅高地、水潤合、火煮除爛臭、風動坐起動作、生長因空、餘食消化風持去,識力有命,是謂人。
阿毘曇甘露味淨根品第八
1.婬、怒、癡心相應,是謂煩惱、是謂結縛。
欲除是三種者,一、制;二、除;三、智斷。
云何制?若未得無漏心,持戒、思惟,却婬、怒、癡心不受,是謂制。
云何除?得禪定,離婬惡不善法,是謂除。
云何智斷?覺意,緣苦、習斷,是謂斷。
若制、若除,或時淨或不淨。無漏智斷,是謂清淨。
2.二十二根:諸外入。男、女、命。苦、樂、憂、喜、護。信、精進、念、定、慧。未知、已知、大知根。
1)內六根如前說。
2)男相男識,是謂男根。
女相女識,是謂女根。
三界中活相,是謂命根。
3)六識相應樂痛,是謂樂根。
五識相應苦痛,是謂苦根。
意識相應樂痛,是謂喜根。
意識相應苦痛,是謂憂根。
六識相應不苦不樂痛,是謂護根。
4)諸善法中信,是謂信根。如是精進、念、定、慧根。
5)堅信、堅法道攝無漏九根,是未知根。
信解脫、見到道攝無漏九根,是已知根。
無學道攝無漏九根,是大知根。
3.云何根義?有力有利是謂根。
六情男、女、命九根,世界中有力有利。
五痛根,煩惱生有力有利。
信等五根,善法中有力有利。
三無漏根,道中有力有利。得道故,諸根各自有力有利。
4.二十二根,幾欲界繫、幾色無色界繫、幾不繫?
四根欲界繫:男、女、憂、苦根。
五根欲色界繫:眼、耳、鼻、舌、身根。
有漏喜樂根,欲色界繫。
有漏護、意、命根,信等五根,一切三界繫。
無漏意根、護根、喜樂根、信等五根,是不繫。是九根合是三無漏根:未知根、已知根、大知根。
5.二十二根,幾受、幾不受?
樂等五根、信等五根、一切無漏根,是不受。
餘殘根或受或不受。
6.二十二根,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八根善:信等五、三無漏。
八無記根:眼等五根,男、女、命根。
六當分別:意根、樂等五痛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7.二十二根,幾有漏、幾無漏?
信等五、樂、喜、護、意,或有漏或無漏。
後三根,一向無漏。
十根有漏:眼、耳、鼻、舌、身、男、女、命、憂、苦。
8.三種生,最初得二根:身根及命根。
化生,或六七八。無形六;一形七;二形八,眼等五及命、男、女根。餘殘根次第得。
色界中最初得六根:五情、命根。
無色界最初得一命根。
9.欲界無記心漸命終四或八或九或十。
若善心死九,若十三若十四若十五。
10.二十二根,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不斷?
四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意、樂、喜、護根。
憂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
信等五根、或思惟斷、或不斷。
三無漏根,不斷。
餘殘根,思惟斷。
阿毘曇甘露味結使禪智品第九
1.九十八使二種斷:見諦斷、思惟斷。
二十八見苦斷,十九見習斷,十九見盡斷,二十二見道斷,十思惟斷。
欲界繫見苦斷,十使見習斷,七使見盡斷,七使見道斷,八使思惟斷。
四使三十六使欲界繫,除瞋恚,餘殘結使。
色無色中各斷三十一。
2.略言實十使:身邪、邊邪、邪見、見盜、戒盜、疑、愛、恚、慢、無明。
1)云何身邪?五陰中計我,如是見謂身邪。
2)世界有邊無邊,如是見謂邊邪。
3)無四諦、因緣、果報,如是見謂邪見。
4)有漏法中計常第一,如是見謂見盜。
5)非淨因緣中求淨道,如是見謂戒盜。
6)未得道心癡,不了是不是、有不有,是謂疑癡心。
7)諸法中欲著,是謂愛。
8)癡心中不欲對來心忿動,是謂瞋。
9)自大心貢高,是謂慢。
10)諸法實相不知,是謂無明。
3.是諸使,
1)欲界苦諦,一切習諦七,盡諦亦爾,道諦八。
諸邪、疑,見諦斷。欲界四,思惟斷。
2)色無色界六,思惟所斷。
貪、恚、慢、無明五,行斷。
疑、邪見、見盜,四諦斷。
身邪、邊邪,苦諦斷。
戒盜,苦諦、道諦斷。
3)欲界苦諦斷六,五邪、疑。
習諦斷三,二邪、疑。
4.無明二種,苦諦斷無明或遍或不遍。
1)云何遍?六使相應及不共無明是謂遍。
云何不遍?三使相應無明是不遍。
2)如是習三使相應及不共無明是謂遍,餘殘不遍。
3)諸使除愛、恚、慢,餘殘一切遍。何以故?是諸使五緣是一切遍。
4)使中二邪及彼相應無明,自界一切遍,非他界;色界亦如是;無色界一切遍。
5)使自界一切遍,餘殘一切遍。
6)使自界一切遍,亦緣他界。
7)無明一切使相應因及不共無明,三界盡諦、道諦所斷。
8)邪見、疑、無明,是十八使無漏緣,餘有漏緣。
9)諸有漏緣使及彼相應無明有漏緣,餘殘無明無漏緣。
10)一切三界結使,護根相應。
11)梵天、光耀天中諸使,護根相應及喜根。
12)遍淨天諸使,護根、樂根相應。
13)欲界繫,
邪見、無明,三根相應:喜根、憂根、護根。
疑,二根相應:憂根、護根。
瞋恚,三根相應:憂根、苦根、護根。
餘殘,欲界見諦斷,二根相應:喜根、護根。
欲界中思惟所斷,六識相應,除慢,慢意識相應。
一切見諦所斷,意識相應。
5.十小煩惱是說纏:一瞋、二自罪怖、三睡、四眠、五調、六戲、七慳、八嫉、九無慚、十無愧。
云何瞋?心惡利動。
云何自罪怖?畏人見聞。
云何睡?心沈心重身重,一切結使相應。
云何眠?心合臥出不自在眠,欲界繫意識相應。
云何調?心不善不自,與一切結使相應。
云何戲?作善不善後悔,與憂根相應。
云何慳?愛惜心悋。
云何嫉?見他得好事不歡喜,欲使得苦。是二結欲界繫,思惟所斷。
云何無慚?自作惡不羞。
云何無愧?作惡不愧他。是二,一切不善法相應。
6.三結:愛、恚、無明,六識相應。
1)色界二,愛、無明,四識相應。餘殘結使,意識相應。
一時無礙道斷結使,作證時重作證。
2)斷欲界結,得三斷智。
欲界苦諦、習諦所斷,一斷智。盡諦所斷,二斷智。道諦所斷,三斷智。
3)色、無色界四諦所斷結盡,三斷智。
4)欲界中五下分結盡,七斷智。
5)色界思惟所斷,八斷智。
6)一切結使煩惱盡,九斷智。
7)滅結無餘,是謂斷智。
7.有如是諸結使心不相應、纏心相應。是事不然,一切心相應。
何以故?起結使煩惱壞善法見結使。是時善法生,是故知一切結使心相應。
8.是諸一切結使,二事斷:禪、智相應心。
1)云何禪斷?初柔軟心。
2)云何智?分別諸法。入定一心,諸法無常等觀思惟,是謂智。禪智俱行共思惟得解脫。
3)三時善,精進、一心、護。坐禪時,
若心柔軟,是時應思惟精進。
若心調,是時應一心思惟善。
若是二事俱不柔軟不調,是時放心去。
4)譬如鍛金師,持金著火中,時時囊吹、時時持水澆、時時放休。何以故?
若常吹金便燋融,常水澆冷不熱,若常放不調熟。
5)坐禪亦如是,囊吹如精進、著水澆如禪、放捨如護。何以故?
常精進心調,常定一心心柔軟,常護不受諸心。
6)是故時時勤精進、時時一心定、時時護,如是心和調,一切結使中得解脫。
阿毘曇甘露味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
1.坐禪法,
1)先繫心一處,若頂上、若額端、若眉間、若鼻頭、若心中,令心一處住。若念走,攝來還著處。是心者譬如獼猴,繫頸著柱,繞柱走不得去,極便住。心走亦如是,繫心著法使不去,極便住。
2)漸漸觀身、痛、意、法。是入法意止中,淳熟一心,得實智慧。
3)觀一切行實相,生滅不住,故無常。積災患故苦。內無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
4)從是得煖法意中起。譬如鑽火木中生,佛法中生信淨善根。四緣觀十六行。
四行觀苦諦,從因緣生,不住故無常。無常力壞故苦。無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
四行觀習諦,生相似果,故因。生死不絕故習。不可盡故有。不相似相續故緣。
四行觀盡諦,一切苦患閉故盡。除一切結使火故止。勝一切法故妙。出三界故度。
四行觀道諦,能到涅槃故道。非顛倒故應。聖人所行故住。能離世間惱故出。
2.觀十六行善法常勤精進,是謂煖法。
3.從是煖善根增勝長,是謂頂善根。
4.信三寶、若信五受陰無常、若苦、空、非我。如是緣四諦十六行勝煖法故。說頂已,增上頂隨諦忍,名忍善根。是有三種:上、中、下。
5.緣四諦觀,觀十六行,順諦增上善根,是名世間第一法。一心時心心數法,是謂世間第一善根。
1)有言:信等五根是世間第一法。如實義一心時心心數法,是世間第一善根。能開涅槃門,是凡夫法中第一。
2)緣觀一諦四行:無常、苦、空、非我。何以故?第一無漏心緣苦諦,世間第一法亦如是。
3)六禪地:未到禪、中間禪、四禪。是忍、頂、煖善根,六地中有世間第一法。
6.次第起無漏人,是名苦法忍。未曾見始見能忍,故說忍是初。
忍無礙道次第苦法智生,實知苦相。苦法智解脫道。是二心緣欲界繫苦。
未知忍無礙道、未知智解脫道,是二心緣色無色界繫。苦習、盡、道諦亦如是。
1)是正觀諸法十六淨心,十五心中利根是說隨法行,鈍根是說隨信行。
+是二人未離欲界結向第一果,欲界結使六種斷向第二果,若九種結盡向第三果。
+向第一果欲到十五心中行人、亦復果中間行人,是二人隨法行、隨信行到十六心中得果住。
+是二人先未斷結,滿十六心俱須陀洹。
+若斷六種結,滿十六心俱斯陀含。
+若斷九種結,滿十六心俱阿那含,得第三果。
2)八十八結盡,是人無漏戒善根成就,故說須陀洹。
+利根得果名見到,鈍根得果名信解脫。
+是二人若欲界繫思惟斷結不盡,七死七生。
+若先盡三品,是名家家,三死三生。八直道水流到涅槃,是中行須陀洹。
3)六種結盡是說斯陀含。
八種結盡是說一種,生欲界天還生人中便般涅槃,是名一種及斯陀含。
4)五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到阿那含。
+復有無色界生阿那含,色無色界苦盡得般涅槃不生下界,是說阿那含。
+欲界結使九種,色無色界亦如是。
+是諸結使兩道斷:無礙道、解脫道。先無礙斷,解脫道成就,譬如得毒蛇著瓶中蓋口。
+世俗道、出世出世界道、界道,斷欲界色無色界繫諸結使,世俗道亦能斷除世界上繫。
5)八地離欲得滅盡定,是說身證阿那含、若俱解脫阿羅漢,法似涅槃身中著。
6)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五上分結盡得阿羅漢。
7)是色無色界中諸餘結使纏縛,是說心調如金剛定次第滅智生,是時得阿羅漢果。
+是最上有離欲無礙道,亦最後學心。
+是金剛定次第,初無學滅智生:我諸生盡滅,我得阿羅漢。
+一切結盡、大小煩惱斷滅,是說阿羅漢。
+一切人天中應受供養,是名阿羅漢。
7.是無學九種:一、退法;二、不退法;三、思法;四、守法;五、住法;六、能進法;七、不動法;八、慧解脫;九、俱解脫。
云何退法?軟智、軟精進,五退具中行,退道果,是謂退法。
云何不退法?利智、勤精進,五退具中不行,不退道果,是謂不退法。
云何思法?軟智、軟精進,勤觀身不淨可惡,思惟自滅身,是思法。
云何守法?軟智、勤精進,自守身,是守法。
云何住法?中智、中精進,中道行不增減,是住法。
云何能進法?少利智、勤精進,能得不動善,是能進法。
云何不動法?利根、大勤精進,先時得不動善,是不動法。
云何慧解脫?不得滅盡定,是慧解脫。
云何俱解脫?能得滅盡定,是俱解脫。
8.隨信行五種阿羅漢,名時解脫。是諸阿羅漢二智:滅智、無學直見。
隨法行一種阿羅漢利根,是名不時解脫。是阿羅漢三智:滅智、無生智、無學直見。
八阿羅漢愛時解脫,成就不動法。成就隨信行。
9.見諦道十五心中,無漏九根,是名未知根。
十六心得果,是無漏九根,是名已知根。
是九根俱無學法,是名大知根。
10.得果時,失向道,道中斷結使盡,二種成就:有為、無為。
得大果時,一切失本二種,得一種成就。九種斷結使諸不隱沒法,第九心一切得斷。
+能進法阿羅漢得不動善,非餘。
+信解脫學得利根名見到,非餘。
+見諦道中,結使各各異,無漏法各各異,以是故漸漸見諦,不一時見,無礙道力得果。以是故二種果:有為果、無為果。
智品第十一
1.十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滅智、無生智。
1)云何法智?
欲界繫諸行苦中無漏智。
欲界繫諸行習中無漏智。
欲界繫諸行盡中無漏智。
欲界繫諸行道斷故,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地中無漏智,是謂法智。
2)云何未知智?
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中無漏智。
色無色界繫諸行習中無漏智。
色無色界繫諸行盡中無漏智。
色無色界繫諸行道斷故,道中無漏智及未知智,未知智地中無漏智,是謂未知智。
3)云何等智?一切有漏智慧,若善、不善、無記,是謂等智。
4)云何知他人心智?禪中思惟力得欲界中知他心心數法,是謂知他心智。
5)云何苦智?五受陰中無常、苦、空、非我無漏智觀,是謂苦智。
6)云何習智?五受陰習、因、有、緣無漏智觀,是謂習智。
7)云何盡智?盡、止、妙、出無漏智觀。是謂盡智。
8)云何道智?八直道、應、住、出無漏智觀,是謂道智。
9)云何滅智?見苦、斷習、盡證、思惟道,是四法中無漏智觀,是謂滅智。
10)云何無生智?
我已見苦,不復更見。
我已斷習,不復更斷。
已盡作證,不復更作證。
已思惟道,不復更思惟道。是四法中無漏智觀,是謂無生智。
2.是十智中,
1)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
2)煖、頂、忍法中,等智十六行。世間第一法中,等智四行,餘殘無行。
3)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知他心智無行。
4)苦智四行、習智四行、盡智四行、道智四行。
5)滅智、無生智各十四行,除空、無我行。
3.未到禪及中禪地有九智,除知他心智,餘四禪中十智。
1)無色定八智,除法智、知他人心智。
2)第一無漏心成就一等智。
第二無漏心成就三智:等智、法智、苦智。
第三無漏心過。
第四無漏心成就四智: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
第五無漏心過。
第六無漏心成就五智: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習智。
第七無漏心過。
第八無漏心亦過。
第九無漏心成就六智: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習智、盡智。
第十、第十一無漏心過。
十二無漏心成就七智:等智、法智、苦智、未知智、習智、盡智、道智。
4.若已離欲,曾知他人心智。
二種修智,得修、行修。先未得功德今得是謂得修。先得功德現在前入是謂行修。
見諦道中,現在前修,彼即當來修。如是諸忍現在前修亦當來修。
苦未知智、習未知智、盡未知智,是三未知智中修,等智。
道未知智中,或修六或修七。若未離欲修六智。已離欲修七智,知他人心智。
5.過須陀洹果。十七心中修七智,除滅智、無生智、知他心智。
1)是十七心中,信解脫得利根時,無礙、解脫兩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等智、滅智、無生智。
2)得阿那含果,解脫道中修八智,除滅智、無生智。
3)如是七地離欲時,解脫道中修八智,除滅智、無生智。
是謂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人心智、滅智、無生智。
4)有想無想離欲時,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滅智、無生智。
九無礙道中修六智,除等智、知他心智、滅智、無生智。
5)初無學心中,修有漏無漏諸善根,初無學心苦未知智相應。
有言:習未知智相應。何以故?有想無想處生緣相應。
6.初無學心見諦八忍求覓,故名見非智。
滅智、無生智是智非見。
餘殘無漏慧亦慧亦見亦智,除意識相應善有漏慧及五邪見。
餘殘有漏慧,亦智亦慧非見。
7.法智九智緣,除未知智。
未知智九智緣,除法智。
道智九智緣,除等智。
苦智、習智一切有漏法緣。
餘殘智十智緣。等智、他心智、滅智、無生智。
8.二智:盡法智、道法智。能滅三界結。
9.六通
四通。等智。
身通、耳通、眼通、宿命通、他心通。五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他心智。
漏盡通。無漏九智,除等智。
10.四意止。
身意止八智,除他心智、盡智。
痛意止、心意止九智,除盡智。
意止,十智。
11.四辯。
法辯、辭辯,等智。
應辯、義辯,各十智。
願智,七智,除他心智、滅智、無生智。
12.十力。
第一力,十智知。
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九智,除盡智。
七力,十智。
八力、九力,一智等智。
十力,九智,除等智。
13.第一無畏,十智知。
二無畏,九智知,除等智。
三無畏,八智知,除道智、盡智。
四無畏,八智知,除苦智、習智。
阿毘曇甘露味禪定品第十二
得禪定一心,心不分散、智慧清淨,譬如油燈離風處明清淨。
1.云何禪定?八禪定:四禪、四無色定。
1)四禪:初禪、二、三、四禪。是諸禪定三,禪味、淨、無漏。
愛相應是謂有味。
善有漏禪是謂淨。
無煩惱是謂無漏。
2)有頂中二種定有味及淨,無無漏定善法。
2.空閑靜處坐,若立、若臥、若行、若步,定意智巧,心中深信,如是心應入禪定。禪相應欲、精進、念、慧、一心,是諸善法趣初禪定,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欲生得喜樂,是謂初禪。
1)染著外入是謂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此諸蓋是謂惡不善法。
+是二內外惡法斷是謂離。
+心迴轉緣是謂覺。心受行思惟是謂觀。
+惡不善法斷力得禪是謂離欲。
+心生悅是謂喜。
+身心安隱是謂樂。
+心繫緣中是謂一心,是初禪五支。
2)婬欲大苦罪不樂,離力安隱出,如是思惟欲等,諸善法心中生,是謂得初禪道。
3)是三痛根相應:喜、樂、護根。
+樂根,三識身相應:眼、耳、身識。
+喜根,意識相應。
+護根,四識相應。
4)是初禪有別身別想、有別身一想。
5)四心初禪,眼、耳、身、意,是謂初禪。
2.諸覺觀滅,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得喜樂相應,是謂二禪。
1)覺、觀如前說。
+斷却是謂滅。
+諸地信無垢是謂內清淨。
+意識繫緣不散是謂一心。
+喜樂支如前說。
2)是二痛根相應:喜根、護根。
3)別身一想。
4)喜相應,根本。近地,護根相應。
5)除滅覺觀垢、除滅思惟功德,是道趣二禪。
3.離喜垢故,護行下受身樂,無漏人是說樂、護、念下樂,入三禪。
1)離喜如前說。
+護,心放捨。
+樂,二種痛樂不煩惱,是樂身中,行念守看,是樂難知實法,是故無漏說樂。
2)亦行護欲等諸善法,是道趣三禪。觀喜惡罪,不喜樂觀禪。
3)止樂、護、念、智、一心,是謂五支,如前說。是謂三禪。
4.斷樂苦,先滅憂喜根,護、念淨入四禪。
1)欲等諸善法,亦復觀樂苦垢,不苦不樂善止,是道入四禪。
2)四支:護、念善、智、一心,禪力滅喘息,是謂四禪。
3)一切禪支善。
4)未到禪地有覺有觀,中間禪無覺有觀,是二地護根相應。
5)未到禪地,二種:淨、無漏,非味。
6)四禪中三種:味、淨、無漏。是謂禪法。
6.離色憶亦觀無量空,入空定。觀色垢、空處善止,觀是道趣空定。
憶無量識入識處。觀空處垢、識處善止,觀是道趣識定。
無量識行是為苦,憶不用處行入不用定。觀無量識處垢、不用處善止,觀是道趣不用定。
有想處病、無想處癡,如是思惟入有想無想定。觀不用處垢、有想無想善止,觀是道趣有想無想定,是謂有想無想定。
7.趣涅槃道二種:一、觀身不淨;二、念數息。
1)身意止中,第一、二解脫、四除入中,廣說不淨法。
2)入定數息一二乃到十念。守出入息,如守門人。
8.觀一切法起滅,是二相自相六種分別。
9.觀身無常、苦、空、非我,如是一切諸法觀,恐畏世界,漸漸滅垢,行善法起至涅槃。
10.未到禪地、中間禪地、四禪地、三無色地有二種:有漏、無漏。有頂一切有漏。
11.十想:無常、苦、苦無我、觀食、一切世間不可樂、不淨、死、斷、無欲、盡想。
1)憶念諸行無常,是謂無常想。
2)憶念生等苦滿世間,是謂苦想。
3)憶念內外無常、苦、不自在空,是謂苦、無我想。
4)憶念多勤苦得食,噉時不淨,是謂觀食想。
5)憶念生老病死等怖畏,種種煩惱,滿世界,是謂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6)自身內實觀,是謂不淨想。
7)憶念一切生必得死,是謂死想。
8)憶念滅一切煩惱善止,是謂斷想。
9)憶念非常離欲,是謂無欲想。
10憶念五受陰更不生、盡、止、妙、離、涅槃,是謂盡想。
是十想常憶念,得盡苦際。
阿毘曇甘露味雜定品第十三
三昧、等、通、一切入、除入、智、解脫、禪。
1.三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心繫緣無漏故,是謂三昧。
1)一心觀五受陰空、無我、非我,是謂空三昧。
2)入是三昧,不願婬怒癡更有生,是謂無願三昧。
3)是三昧緣離十想法。云何十想?色等五塵、男、女、生、老、無常。是謂無想三昧。
4)空三昧二行:空行、無我行。
5)無願三昧十行,無常、苦行亦習、道行。
6)無想三昧,盡四行。
2.四等:慈、悲、喜、護。
1)自得快樂事,念與一切眾生。
是有三種心:先所親眷屬、次及中人、後怨家賊。
一心思惟,一切三界眾生身及怨家等無異,除內瞋恚。
是慈等相應痛、想、行、識,能起正語、正業,亦不相應諸行,是謂慈等。
2)一心思惟三界眾生身心種辛苦,欲拔濟,如是思惟,能除外惱。
是悲等相應痛想行識,能起正語正業,亦不相應諸行,是謂悲等。
3)一心思惟三界眾生歡喜得樂,能除憂苦。
喜等相應痛想行識,能起正語正業,亦不相應諸行,是謂喜等。
4)一心思惟三界眾生樂苦喜放護,能除欲、瞋。
護等相應痛想行識,能起正語正業,亦不相應諸行,是謂護等。
3.六通:神足、天眼、天耳、識宿命、他心智、漏盡通。除第六通,餘殘凡夫亦得。
1)云何神足通?是有三種:一者飛行、二變化、三聖人通。
+1有三種飛行:一、自身去譬如飛鳥;二、於此土忽然不現到他方;三、心力自在如屈申臂。
是謂諸佛神通非餘道。常觀身空,學輕舉,是道趣神通。
+2能大能小、能多少能少多、能轉作種種物,是謂變化神通。
凡夫人變化至七日,不過七日滅。
+3佛、佛弟子自在變化,變化時觀世間淨作不淨、不淨作淨,除淨不淨念心念護,是謂聖人神通。
+4是三種通,從四神足力生,一切色緣漸漸得輕舉,諸佛一時得。
2)天眼通,自眼邊色界四大造淨生得天眼,自地下地近遠徹視,見一切細微色。
憶念日、月、星宿、火、明珠,是道得天眼通。
3)天耳通,自耳邊色界四大造淨生得天耳。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聲憶念識知,是道趣天耳通。
4)識宿命通,念先世事所來生處,是道趣宿命通。
5)知他人心通,常念他染污心及他清淨心悉知。
自心生滅能分別知,是道趣知他心通。
6)三界漏一切我盡,如是知五受陰無常等憶念,是道得漏盡通。
7)宿命通及天眼、漏盡,是謂明。
宿命通,知因緣世次第,是謂明。
天眼通,知因緣如行業得報,是謂明。
漏盡通,欲界、色、無色界漏盡,我盡諸漏,是謂明。
4.十一切入
憶念一切地不念餘。是謂地一切入。乃至識一切入亦如是。
5.八解脫
內有色想外觀色、內無色想外觀色、淨解脫作證、四無色定、滅盡定,是謂八解脫。
緣觀轉心得解脫,是謂解脫。
觀內色不淨及觀外色,是謂初解脫。
不觀內色、觀外色不淨,是第二解脫。
分別觀內外色一切淨色,是第三解脫。
四無色定,四解脫。
滅盡解脫。
6.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好醜,是緣勝知見第一除入。
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好醜,是緣勝知見第二除入。
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好醜,是緣勝知見第三除入。
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好醜,是緣勝知見第四除入。
內無色想、外觀色青,是緣勝知見第五除入。黃、赤、白亦如是。
1)內不除色想、外淨少色觀,一無量緣。
2)二內除色想、外淨少色觀,三無量緣。
3)四餘青黃赤白憶念。
4)四除入淨緣勝,是故說除入。好色形像端正除垢故。
解脫是謂除入。名別。
7.三解脫、四除入、八一切入,淨解脫攝。
1)十智,如前說。
2)三等慈悲護及五通,根本四禪中有。
3)六地中法智。未到禪、中間禪、根本四禪。
4)喜等,第一、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初禪、二禪中有。
5)餘殘除入,淨解脫、八一切入,第四禪中有。
6)餘殘解脫、二一切入,自名攝。
7)滅盡解脫,有頂中攝。
8)三三昧、七智、漏盡通,九地中攝,除有頂中。
9)等智,十地中有。
8.無色界三解脫,或有漏或無漏。
1)餘三解脫、八除入、十一切入,有漏。
有頂中一切有漏,鈍不捷疾,是故有漏。
滅盡定,無智慧,是故有漏。
2)五通中多無記心,四等緣眾生,是故有漏。
9.欲愛未盡,三界結使成就。
欲愛已盡,色無色界結使成就。
色愛盡,無色界結使成就。
無色界愛盡,三界結使不成就。
欲界愛盡、淨、無漏,初禪成就。
如是一切地中,聖人無漏成就。
聖人生上下地,無漏成就。
求得五通、四等,下地結垢不成就。
10.世俗道,依未到禪地,離下地欲。如是一切地。
無漏道,依根本禪地,自地亦上地離欲。如是一切地。
是故凡夫有頂中不能離欲。
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離欲。
11.人修有漏禪定二時:現在、未來。
1)見諦道中,苦、習、盡,未知智中現在前修無漏智。
未來二種有漏、無漏智。
餘殘心中現前無漏、未來無漏。
2)世尊弟子,若離欲愛,
+1依未到禪地,現在前修有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道。
第九解脫道,現在修有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初禪及修無漏未到禪。
+2若依未到禪,現在修無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道。
第九解脫道中,現在前修無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道初禪。
3)世尊弟子,若離初禪愛欲,
+1依未到二禪地,現在前修有漏道,未來修有漏、無漏道。
第九解脫道中,現在前修有漏道,未來修無漏三種初禪及修淨無漏第二禪。
+2若離初禪愛,依無漏道趣二禪,自地修無漏,他地修有漏無漏道。
第九解脫道中,現在前修無漏道,未來修無漏三種初禪及淨無漏第二禪。
4)乃至不用處。離欲亦復如是。
5)有頂中離欲時,修一切無漏禪定。
第九解脫道中,現在前修無漏道,未來修無漏,及修三界繫善根二十三種定,有味八、淨八、無漏七。一切無漏、七地無漏自然因,自地無漏。自地無漏,三種因:相應因、共有因、自然因。
12.第一有味定,第一有味定因非他因。
第一淨定,第一淨定因非他因。
1)第一無漏定,次第起六種定。第一禪,二種淨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
無漏第二禪,次第生八地,自地二、上地四、下地二。
無漏第三禪、第四禪、空處定,次第生十,上地四、下地四、自地二。
無漏識處,次第生九,上地三、下地四、自地二。
無漏不用處定,次第生七,上地一、下地四、自地二。
第四無色定,次第生六,下地四、自地二。
2)淨禪亦如是。
3)有味,次第生二,自地有味亦復淨。
如是一切地諸禪定淨、無漏。一切緣,一切法緣。
有味自地,自地有味緣亦復淨。緣有味,不能無漏,緣諸淨。
無漏無色定,不緣有漏地。
有味無色定,自地有味緣及緣淨,不能緣無漏。
13.四等、八除入、三解脫、八一切入,是諸法一切欲界緣。
1)五通,欲色界緣。
2)一切薰禪,無漏禪薰有漏禪。得四禪人先薰第四禪,後薰下三禪,得五淨居報。
3)不動法阿羅漢,得一切禪定,是能得頂禪,能住壽亦能捨壽。
4)願智從心所願,盡知去來今諸法,多知未來法。
5)四辯:法辯、辭辯、應辯、義辯。令他心不起恚,是謂無諍,四禪中攝。亦復欲界。
6)願智,第四禪攝,亦復欲界。
7)法辯、辭辯,欲界攝,及梵天中。餘二辯九地攝。欲界、四禪、四無色。
8)淨禪二時得,離欲時得,生時得。
有味禪二時得,退時得、生時得。
無漏禪二種得,若退時得、若離欲得。九地攝無漏,能斷結使。
14.變化有十四心:色界十心、欲界四心。
初禪有二變化心:初禪一、欲界一。
二禪有三變化心:二禪一、初禪一、欲界一。
三禪有四變化心:三禪一、二禪一、初禪一、欲界一。
四禪有五變化心:四禪一、三禪一、二禪一、初禪一、欲界一。
何等禪成就是果下地變化心,成就三禪地,住梵天識現在前能見聞,爾時成就,即滅爾時不成就。
阿毘曇甘露味三十七品第十四
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道,是七法到涅槃。
是中七覺無漏,六當分別或有漏或無漏。
有言:七覺意、八直道一切無漏,餘殘當分別。
1.四意止,一切地禪定中有攝。
四種智常念守,是謂念止。
三種念身中行智慧,是謂身念止。如是痛、心、法念止,是謂四念止。
以何等故不說三念止、若五念止?以破四顛倒故說四念止。
1)云何身念止?
淨想顛倒壞故。身實相觀三十六不淨,若死、蟲生、臭爛、骨在等。如是觀身,淨想顛倒壞。
2)云何痛念止?
觀諸有痛生、住、滅、苦。樂痛中婬欲使、苦痛中瞋恚使、不苦不樂痛中無明使。
觀無常、苦、空、無我,是謂痛念止。
3)云何心念止?
觀染污心、不染污心,若一心、若散心,苦、無常等觀,是謂心念止。
4)云何法念止?
觀內法、觀外法、觀內外法,若觀去來法。
若觀諸結使幾斷、幾不斷。
若觀苦無常,觀習因緣,觀盡止,是謂法念止。
2.云何四意斷?
1)心中生惡不善法欲除却,欲、勤、精進、制心、住善法。
2)未生惡不善法莫令生,勤、精進、制心、住善法。
3)未生善法欲使生,勤、精進、住善法。
4)已生善法念住莫失,增長、廣大,勤、精進、住善法,是謂四意斷。
3.云何四神足?
欲定、精進定、心定、慧定,從是得一切功德,是謂四神足。
1)欲定斷諸行,成就第一神足。
欲作是謂欲。
心不分散是謂定。
欲、精進、念、慧、喜、猗,是謂諸行合欲定。如是精進、心、慧。
欲、大欲得定故,是謂欲定。
2)如是精進、心、慧,是謂四神足。
4.信、精進、念、定、慧,是謂五根。
1)四不壞信中有信,是謂信根。
2)四意精進,是謂精進根。
3)四念止中念不忘,是謂念根。
4)四禪定中一心,是謂定根。
5)四諦中慧,是謂慧根。
根、利、疾、第一,是謂根義。
信等五力,惡不善法不能壞,是謂力。
小是根、大是力。
5.念、擇法、精進、喜、猗、定、護,是謂七覺。
1)云何念?念有為法生滅種種罪,涅槃至妙,是謂念覺。
2)是中分別思惟,是謂擇法覺。
3)是中思惟勤精進,是謂精進覺。
4)是中得善法味歡悅,是謂喜覺。
5)是中思惟身心輕軟安隱隨定,是謂猗覺。
6)是中因緣攝心住不亂,是謂定覺。
7)是中放心息不念不欲,是謂護覺。
種種智慧得禪定力,除一切煩惱,是謂七覺果,一切煩惱斷。念等七法是名覺。
6.直見、直思、直語、直業、直命、直念、直方便、直定,是謂八直道。
1)四諦中實智慧,是謂直見。
2)是中善、不瞋、不惱三種覺觀,是謂直思。
3)四種邪語斷,是謂直語。
4)三種邪業斷,是謂直業。
5)不善邪命斷,是謂直命。
6)是中思惟勤精進,是謂直方便。
7)是中思惟念不忘,是謂直念。
8)是中一心住,是謂直定。是謂八直道趣涅槃。
7.信、精進、念、定、慧、喜、猗、護、思、戒,是十法分別說三十七。
1)信法,是謂信根、信力。
2)精進,精進根、精進力、四意斷、精進覺意、直方便。
3)念,念根,念力,念覺意,直念。
4)喜,喜覺。
5)慧,慧根、慧力、四念止、擇法覺、直見。
6)猗,猗覺。
7)定,定根、定力、四神足、定覺、直定。
8)護,護覺。
9)思,直思。
10)戒,直語、直業、直命。
8.直因緣,
1)四種智慧住,是名念止。
2)直精進,是名意斷。
3)緣中一心住不散,是名四神足。
4)鈍根人心中生,是名五根。
5)利根人心中生,是名五力。
6)見諦道中,是名八直道。
7)思惟道中,是名七覺。是十法攝三十七品。
9.未到禪地三十六,除喜覺。
二禪地亦三十六,除直思。
三禪、四禪、中間禪三十五,除喜覺、直思。
初禪三十七。
三空定三十二,除喜覺、直思、直語、直業、直命。
有頂中二十二,除七覺、八道。
欲界亦二十二,除七覺、八道。
阿毘曇甘露味四諦品第十五
1.四諦:苦諦、習、盡、道諦。
1)云何苦諦?
一種:惱相為苦。
二種:身苦、心苦。
三種:苦苦、別離苦、行無常苦。
四種:身內外苦、心內外苦。
五種:五盛陰苦。
六種:三界苦、三毒苦。
七種:七識處苦。
八種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苦、一切種種苦。是謂苦諦。
2)云何習諦?是種種苦因五受陰,是謂習諦。
3)云何盡諦?苦、習盡無餘,智緣盡,是謂盡諦。
4)行八直道,是謂道諦。
2.是四諦,次第應知、斷、證。
1)自思惟實相,實得果行人,不欺誑,是謂諦。
2)麁識故次第。
苦諦麁易識,以是先苦諦。
識苦推苦因,從習中生,以是習諦第二。
是苦諦何處滅盡得解脫?思惟涅槃中,以是故盡諦第三。
是盡云何得?思惟行八直道,斷結使,得盡諦,以是故道諦第四。
3)五受陰報果時,是謂苦諦。五受陰因緣時,是謂習諦,亦謂苦諦,譬如人亦名子亦名父。
4)習諦多是結使。何等結使?九結:愛結、瞋恚、憍慢、無明、疑、見、失願、慳、嫉結。
+三界欲是愛結。
+眾生中心忿動惡利是瞋恚結。
+七種慢是慢結。
+三界繫愚癡是無明結。
+三見是見結。
+二見是失願結。
+四諦中不定了是疑結。
+心惜愛悋是慳結。
+妬他含恚是嫉結。
5)盡諦二種:有漏斷結使盡是一種,無漏道斷結使盡是二種。
3.種種諸淨法,若四辯:法、辭、應、義。
一切名字知實相,是謂法辯。
一切語言談論智,是謂辭辯。
一切法知實相,是謂應辯。
一切智慧、語言、禪定、通智,是謂義辯。
4.須陀洹四不壞信: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淨戒中不壞信。
1)阿羅漢果攝諸無學法種種佛大功德中無漏信,是謂佛不壞信。
2)涅槃中無漏,及無漏諦中學無學法中,及菩薩實功德中無漏信淨,是謂法不壞信。
3)得無漏道果,信有四雙八輩一切功德,佛弟子眾中信非餘處,是謂僧不壞信。
4)無教無漏戒是中無漏信,是謂戒不壞信。
淨實智慧共合信,以是故無能勝是無漏戒,是故不壞信。是謂四不壞信。
5.有四事修定:修定於現法中得樂居、修定得智見、修定分別慧、修定得漏盡諸善。
1)初禪能得現在樂居。
2)生死智通是謂智見。
3)方便求功德,是欲界無教戒聞思修功德。一切色無色界法、一切無漏有為法,是謂分別慧。
4)金剛喻四禪是最後學心共相應漏盡,是謂修定得漏盡。第四禪所攝。
6.四道:苦難知、苦易知,樂難知、樂易知。
1)隨信行無漏法鈍根,是苦難知。
2)隨法行無漏法利根,苦易知。
3)根本四禪中,利根及鈍根法說樂道。何以故?止觀道等故。
4)他地中止觀多少,故是說苦。
5)未到禪、中間禪二處止道少觀道多。無色中觀道少止道多,是謂苦,道難得故。
7.七識住:
一、欲界中諸天及人,色界梵眾天除初生天,是異身異想。
二、梵眾天初生,異身一想。
三、二禪生天,一身異想。
四、三禪生天,一身一想。
五、空處生天,六、識處生天,七、不用處生天,是謂七識住。何以故?不壞識故。
惡趣中苦痛壞識故,不立識住。
第四禪無想定壞識故,亦不立識住。
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壞識故,亦不得立識住。
8.九眾生居:此七識住及無想眾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謂九眾生居,於中居止故。
9.衣被、飲食、臥具,憙斷結使,思惟緣力得道,是說四聖種。
1)若好若不好衣被、飲食、臥具知足,三聖種。
求、守、失苦,是三苦,失善道。
不食,命不活,以是故趣得知足。
2)三苦失離欲,心中得樂歡喜,是謂第四。
10.百八種痛。
眼、耳、鼻、舌、身、意更樂生,是謂六更。
1)有三種:眼見色憂、喜、護,乃至意念法憂、喜、護。
2)是中有善、不善。善十八、不善十八,是謂三十六。
3)三種是謂百八:三十六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
11.五識不能分別,是故無憂喜。
意行中心數法相續不斷常憶,是謂念。
憶因緣隨順是法,因緣重憶識念力強,是故不忘過去法。
12.眠人心心數法,因緣夢見有,無因無緣夢見。
是夢若過去世、若未來世。
若夢見人生角,是先牛角,是強思惟:人何以不生角?如是念已,夢見人生角。
13.心散心亂是謂癡。
若身病故癡。
若鬼魅故癡。
若先世因緣故癡。
14.三支:戒支、定支、慧支。
1)云何戒支?欲界有教無教戒。色界中無教戒。
2)云何定支?修十四定。
3)云何慧支?
三種慧:聞、思惟、修。
欲界二種:聞、思惟。
色界二種:聞及修。
無色界一種:修。
15.二種律儀:一、情律儀;二、戒律儀。
1)云何情律儀?不得起婬,母等想、若姊妹女想。見女人不應憶,不生念女根想,從是多罪惱。觀心身離是,謂情律儀。
2)除却婬欲種種不善法,不毀戒行無玷污,心無瑕穢淨却七婬欲,是謂戒律儀。
16.煩惱、惡業、惡業報,是有三障。
逆業、極重煩惱、三惡道報。是三事若一事,不受聖法,是故說障。
17.不善覺觀有三種:婬欲、恚、惱。
是破三種善覺觀:不婬、不恚、不惱。
18.三種病:婬、怒、癡。
是病有三種藥:身不淨觀、慈念眾生、觀十二因緣,是謂三種藥。
19.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法不受一切惡報,或少少受報,或今世或後世少受報。
1)云何修身?種種觀無常等。
2)云何修戒?持戒不犯常守護。
3)云何修心?除惡覺觀,行善覺觀。
4)云何修慧?種種分別善法增益智慧。
20.行善人易得好道,行不善人易得惡道。
或有善人墮惡道,或有惡人生好道。先世大力因緣餘報未盡。
若死時最後心善不善,是故善墮惡道、不善人生好道。
阿毘曇甘露味雜品第十六
1.四沙門果,六法、五陰、智緣盡,是謂分別四果。
1)阿羅漢果,九地所攝,除有頂中。
2)第三果,六地所攝,除四無色,以無法智故。
3)須陀洹、斯陀含,未到禪地所攝,以未離欲人身故。
2.有四顛倒:
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
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
一切顛倒,見苦諦斷。何以故?行緣苦處三見攝顛倒,身見、邊見、見盜。
3.一切六十二見,五邪見所攝。
1)五陰中不實我見有實我,是身見。
常斷依止因緣果報不識,是邊見。
諦真實法無今世後世、無涅槃及四諦等,是邪見。
非真實樂淨觀有樂淨,譬如斷樹木竪立,夜中遙看謂是人,是見盜。
非因見因、非道見道,是戒盜。
2)身見苦諦斷,五陰中計我故。
常想、斷想苦諦斷,緣現在五陰故。
邪見,若謗苦,見苦斷。如是謗習、盡、道,見習、盡、道斷。
見盜,若苦諦中計有樂淨等,見苦斷。如是習、盡、道中,計有樂、淨等,見習、盡、道斷。
戒盜,非道求涅槃,及非因見因是戒盜,見苦、見道斷。
4.六修:得修、行修、斷修、除修、分別修、律儀修。
1)云何得修?未曾得善法功德而得,得已諸餘功德亦得。
2)云何修行?曾得諸功德今現在行。
3)云何斷修?善法斷諸結使。
4)云何除修?能却諸不善法。
5)云何分別修?分別觀身實相。
6)云何律儀修?六情染污塵緣勝故。
5.五根
憂根,初禪滅無餘。
苦根,二禪滅無餘。
喜根,三禪滅無餘。
樂根,四禪滅無餘。
護根,無想三昧滅無餘。
6.三界:斷界、無欲界、盡界。
除愛結,諸餘煩惱斷,是謂斷界。
愛結斷,是謂無欲界。
諸餘法斷,是謂盡界。
7.滅婬欲得心解脫,滅愚癡得慧解脫。
8.內外入不相繫,婬欲是能繫。譬兩牛為軛所繫,以是故愛不愛塵中,應護心,不應有愛瞋恚心。
9.十法: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漏、相應、不相應、善無為、無記無為。是謂十法。
1)五法,法智緣。云何五?
欲界繫相應、不相應法。無漏相應、不相應法。善無為法。是為五法。
2)未知智,緣七法。何等七?
色界繫相應、不相應法。無色界繫相應、不相應法。無漏相應法、不相應法。善無為法。
3)他心智,緣三法。
欲界繫相應法、色界繫相應法、無漏相應法。
4)等智,緣十法。
欲界繫相應法、不相應法。色界繫相應法、不相應法。無色界繫相應法、不相應法。無漏相應不相應法。善無為法、無記無為。
5)苦智、習智各各六法緣。三界繫相應法、不相應法,是謂六法。
盡智,緣一法。善無為法。
道智,緣二法。無漏相應法、不相應法。
滅智、無生智,緣九法,除無記無為法。
10.自地煩惱,自地使所使。一切遍使,自地、他地中一切遍,餘各自地使所使。
11.有二種法:相應、不相應法。
云何相應法?諸心、心數法。
云何不相應法?得等十七法。十七法者:一、成就;二、無想定;三、滅盡定;四、無想處;五、命根;六、種類;七、處得;八、物得;九、入得;十、生;十一、老;十二、住;十三、無常;十四、名眾;十五、字眾;十六、味眾;十七、凡夫性。
1)得諸法時,心不相應法俱得,是謂成就。
2)厭生死,涅槃想,四禪力多少時,滅心心數法,是謂無想定。
3)厭於勞辱息止想,有想無想定力多少時,滅心心數法,是謂滅盡定。
4)生無想天中心心數法不行斷止,是謂無想處。
5)四大諸根等相續不壞,是謂命根。
6)種種生處他眾生身心語言相似,是謂眾生種類。
7)到異方土所得,是謂處得。
8)諸行雜物,是謂物得。
9)得諸內外入,是謂入得。
10-13)諸行起是生,行熟是老,是行未滅是住,行滅是無常。
14-16)合字義是名眾,合名說事是句眾,合廣說是語眾。
17)未得聖無漏道,是凡夫性。是謂十七。
12.心不相應法,是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二善、七無記、八當分別。
1)無想定、滅盡定,是謂善。
2)無想處、種類、名眾、句眾、語眾、命根、凡夫性,是謂無記。
3)成就、生、老、住、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
4)處得、物得、入得,有善、不善、無記。
13.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三欲界繫、二色界繫、一無色界繫,十一當分別,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有不繫。
1)名眾、句眾、語眾,是欲色界繫。
2)無想定、無想處,是色界繫。
3)滅盡定,是無色界繫。
4)成就、命根、種類、處得、物得、入得、凡夫性,是三界繫。
4)生、老、住、無常,欲界繫法中欲界繫,色界繫法中色界繫,無色界繫法中無色界繫,不繫法中是不繫。
14.是中幾有漏、幾無漏?
十三有漏、四當分別。
1)生、老、住、無常,有漏中有漏、無漏中無漏。
2)得,初無漏心,是時捨凡夫性。生他界時亦捨凡夫性,得他界凡夫性。離欲時第九解脫道中斷。
15.云何三無為?智緣盡、非智緣盡、虛空。
云何智緣盡?有漏無漏智慧力,諸結使斷,得解脫,是謂智緣盡。
云何非智緣盡?未來因應生不生,是謂非智緣盡。
云何虛空?無色處、無對、不可見,是謂虛空。
16.共依因、相應因、共有因。
先生自似因未生後諸法因。如是遍因,亦次第緣。眾生中報因,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果,亦涅槃果。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因緣生。涅槃道果諸相應法一緣中,一時共行他相中,非自相中,心心數法無處無方土。所以者何?緣一切處,故道生時,諸結使欲滅,是故欲生道得解脫。道滅時欲滅,無礙道斷結使,欲生解脫、得解脫。
17.三愛:欲愛、有愛、不有愛。
諸物求索,是謂欲愛。
得時貪惜,是謂有愛。
見斷求斷,是謂不有愛。
18.思惟所斷三十七品,除直思、直語、直業、直命、猗、護,餘殘是根法。
19.四念止一一現在前。何以故?分別緣諸法。
20.諸法他相應、自不相應,緣諸法中結使應離,是為斷。有斷未離。
云何斷未離?得苦智,未得習智,習諦所斷、苦諦所斷。
21.緣三諦中得二不壞信,苦諦、習諦、盡諦,法、戒不壞信。
道諦中得四不壞信,一切心數法隨心行,共一緣故。
22.如是無教戒生住老壞隨心行,一切有漏法應斷。何以故?罪垢故。
一切有漏無漏法應知。何以故?智緣一切法。
23.過去未來諸法遠。何以故?不辦事故。
現在諸法近。何以故?辦事故。
無為亦近。何以故?疾得故。
24.一切有漏法見處,五見緣故。
25.極多少成就?
十九根,情不壞、有二根,亦復見諦人,不壞情未離欲,是謂十九。
最少八根,斷善根。漸命終有殘身根。亦復無色界凡夫。
26.更樂三事合情緣識。是更樂五種:有對、增語、明、無明、非明非無明。
五識相應,是謂有對。
意識相應,是謂增語。
染污更樂,是謂無明。
無漏更樂,是謂明。
不染污有漏更樂,是謂非明非無明。
27.兩道得果:一、斷結使;二、得解脫。
28.阿羅漢報心般涅槃,一切法放捨故。
29.四有:生有、死有、本有、中有。
初生得五陰,是謂生有。
死時五陰,是謂死有。
除生死,五陰中間是謂本有。
死已能到諸趣五陰,是謂中有。
30.苦、習諦智忍,緣諸法是謂厭,厭物緣故。
四諦中,諸智忍是為離欲,欲滅故。
31.三有漏:欲、有、無明。
欲界除無明,餘殘煩惱是謂欲有漏。
色無色界除無明,餘殘煩惱是有有漏。
三界繫癡是無明漏。
32.是諸漏一切盡,是時得一切苦盡。
得一切智甘露味,得道聖人名瞿沙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