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布施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菩薩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為十?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修行檀波羅蜜。何等為十?
佛言:善男子!有十種法,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即得施波羅蜜多。何等為十?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行十種施法,即得布施具足。何等為十?
法施具足。
無畏施具足。
財施具足。
不望報施具足。
憐愍施具足。
不輕心施具足。
尊重施具足。
恭敬承事施具足。
不求有施具足。
清淨施具足。
一者、法施具足。
二者、無畏施具足。
三者、財施具足。
四者、無反報施具足。
五者、憐愍施具足。
六者、不輕慢施具足。
七者、殷重施具足。
八者、供養施具足。
九者、無所依施具足。
十者、淨潔施具足。
一者、成就法施。
二者、成就無畏施。
三者、成就財施。
四者、成就無悕望施。
五者、成就慈愍施。
六者、成就不輕慢施。
七者、成就恭敬施。
八者、成就供養施。
九者、成就無所依施。
十者、成就清淨施。
一者、法施。
二者、無畏施。
三者、財施。
四者、不求饒益果施。
五者、悲愍施。
六者、不輕慢施。
七者、恭敬施。
八者、供養承事施。
九者、無所著施。
十者、清淨施。
1.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法施具足?1)無悕望心,自受持法為人演說,不求利養、2)不為名譽,3)為除一切眾生過惡,不為於利。4)心無高下,平等說法,5)若為王、若王等、旃陀羅等說法,等無差別。6)不以此施貢高、憍慢。若能如是,是名菩薩法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法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無希望心受持正法,不為利養、2)不為知識、3)不為名聞種種因緣,4)但為欲滅一切眾生劇苦因緣,以無著心於諸眾生而為說法,一向平等、無二心故。5)如於國王、王子、朝臣、富貴之處而為說法,於旃陀羅及下賤人平等說法亦復如是,無二心故,何況於諸萬民都邑一切眾生?6)如是說法不生憍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法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法施?1)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悕求,不為利養恭敬故,2)不為名聞勝他故,3)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演說妙法,無所悕望。4)如為王、王子及旃陀羅子演說妙法心尚無二,況為一切大眾說法心不平等!5)雖復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法施。
善男子!云何法施?1)謂若菩薩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因故,2)不望他人所知識故,3)不求名稱故,4)不以餘事因故。5)但自思惟:何等有情受諸苦惱?我為蠲除。即以是法,亦復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6)若復為王及與王臣之所宣說,或為旃陀羅及旃陀羅子說法亦然。何況餘諸人眾?7)而菩薩行是法施時不起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法施。
2.云何名菩薩無畏施具足?1)菩薩自離刀杖,亦教人離刀杖。2)於一切眾生生父母想、男女想、親友想。何以故?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無非父母、男女。3)菩薩常於微細中捨身而與,況復餘大眾生?是名菩薩無畏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畏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自身捨棄一切刀仗,不令一切眾生怖畏,以所行法傳勸化他,2)於諸眾生生父母想、眷屬妻子想、善知識想。何以故?如佛所說:生生世世流轉無始,無一眾生非是汝等昔時父母、眷屬、妻子、知識。3)乃至蠕動、一切眾生四生之類,是故,應施其無所畏,割肉飴之勿令怖畏,何況於大眾生?善男子!如是,菩薩無畏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畏施?1)所謂菩薩自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亦教他學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2)又復觀察一切有情如父母想,如男女想,如親屬想。何故菩薩作如是念?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未有不曾為我父母、男女、眷屬。3)於微細蟲猶割身肉而布施之,何況廣大有情而令驚怖!是名菩薩成就無畏施。
云何是無畏施?1)謂若菩薩自所嫌棄刀杖等器,亦復教示他人令棄。2)於彼一切有情,起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眷屬想及餘親愛知友之想。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彼彼生中一切轉易,於諸有情聚中,未有不是父母及子并餘親愛知友。3)乃至於彼微細情命之中,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尚亦與之。何況餘諸大有情類?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畏施。
3.云何名菩薩財施具足?1)菩薩見眾生多作諸惡,便積聚財寶而施與之,令離惡業、安置善處。2)又,聞佛世尊作如是說檀,是菩薩能除慳貪、嫉妬之垢,如佛所說習行於施。3)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薩財施滿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財施具足?1)菩薩若見眾生心性弊惡,行不善業,即施財物,施財物竟,止其惡業,令修善行。2)復更思惟:如來所說,菩薩行施即滅三種惡法:所謂嫉妬、慳惜、貪愛。是故,我等依如來教而行布施。3)如是行施不生傲慢。善男子!如是,菩薩財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財施?1)所謂菩薩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財攝取,令彼遠離所作惡業,安置善處。2)復起思惟:佛說:布施是菩薩菩提。由布施故,得斷三種不善之法,所謂慳悋、嫉妬、惡思。是故我應學於如來,隨所有財常行布施。3)雖復施與,不起慢心。是名菩薩成就財施。
云何是財施?1)謂若菩薩或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彼有情。由財攝已,是故令其於不善業而悉除斷,於諸善業使彼安住。2)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布施是菩薩菩提。菩薩所行布施,除斷三種不善之法:一嫉、二慳、三貪;是故我於如來所受布施之法。3)彼所布施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財施。
4.云何名菩薩不望報施具足?1)不為得眷屬故施、不為得親友故施、不為欲故施。2)菩薩作是念施:菩薩淨戒是常行法。以是因緣故,是名菩薩不望報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不望報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行施不為自身、不為眷屬、不為世俗往還因緣而行布施。2)是諸菩薩如法布施、性樂布施,以是因緣,菩薩無有求報恩心。善男子!如是,菩薩不望報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悕望施?1)所謂布施終不為自身故,不為財物故,不為眷屬故,不為利養故。2)然諸菩薩行布施時,其心清淨,由是因緣遠離一切希望、報恩而行布施。是名菩薩成就不希望施。
云何是不求饒益果施?1)謂若菩薩所行布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2)菩薩修持布施法爾如是。彼因彼緣所行布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求饒益果施。
5.云何名菩薩成就憐愍施具足?1)菩薩見眾生飢渴受苦、裸形弊衣、無所依怙、無歸、無趣、無居住處、離於福業。2)便生殷重憐愍之心:我今為苦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以眾生輪轉受苦、裸形弊衣、無怙、無歸、無趣、飢寒困苦,我當何時為是眾生作衣服、飲食乃至歸依舍宅?3)現有財物悉施與之,雖作是施而不生念存有我、人、財物等想。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憐愍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憐愍布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見諸困苦眾生,若飢、若渴、若裸、若袒、若披破弊,無救、無護、無歸依處、無所安身、福德微薄。2)見已則生憐愍殷勤之心:為是眾生利益安樂,是故我應急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生困苦、無救、無護、無歸、無依,流轉生死遍於六道,受諸劇苦無暫休息。我當獨於一切眾生為尊、為師、為將、為上、為首、為導、為救、為護、為歸、為依。以大憐愍逼切其心,以憐愍故攝受眾生。3)如是憐愍攝受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修是善根,不生憍慢。善男子!如是,菩薩憐愍布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慈愍施?1)所謂菩薩見諸有情受於苦惱、飢渴、貧露、衣服、垢弊,孤獨無怙、無所依止,遠離福業、無所趣向。2)由此菩薩作是思惟,起慈愍心:我為利益彼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諸有情受於苦惱,無歸、無怙、無所依處,流轉生死。我當何時為諸有情為歸、為怙、為所依處?3)由是菩薩慈愍纏心,於常常時、於恒恒時,隨所有物施彼有情。雖有饒益眾生善根,終不恃此起於高慢。是名菩薩成就慈愍施。
云何是悲愍施?1)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諸苦惱,或飢渴者,或裸露者,或穢污殘缺之者,無主、無救、無歸、無依之者,無福者等。2)菩薩見已,生悲愍心:我為此等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此無主、無救、無依歸等諸有情類,流轉生死,而我今當以何方便,為此有情為主、為救與,作依歸?3)作是念時,菩薩由此悲心所逼,即以方便隨為攝受。菩薩攝受彼等有情,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悲愍施。
6.云何名菩薩不輕心施具足?1)不分別施、2)等大悲施、3)不輕心施、4)心不悋惜施、5)不瞋忿施、6)不憍逸施、7)不為得名稱施、8)不為我能多聞故施,9)如是之施名為專心施、尊重施、恭敬施、自手施。如此等施是名菩薩不輕心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憍慢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行施非擲與施、2)不輕他施、3)不罵辱施、4)不前惱施、5)不恃富貴恍惚而施、6)不求名譽、7)不恃多聞。8)夫欲行施,殷重而施,前作恭敬,然後方自手施與之。善男子!如是,菩薩無憍慢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輕慢施?1)所謂施時,終不棄擲,2)輕欺而與;3)曾無瞋嫌、4)要頡之意;5)不恃富貴、6)自在7)慠慢;8)非求多聞、9)名稱憍逸。10)所施與時,歡喜恭敬,尊重讚歎,自手授與。是名菩薩成就不輕慢施。
云何是不輕慢施?謂若菩薩行布施時,1)不以輕重分別故施,2)不以慢心故施,3)不以毀謗故施,4)亦不令他勞力故施,5)不恃豪富驕恣故施,6)不希名稱故施,7)不恃多聞倨慢故施。8)菩薩若行施時,心必恭敬尊重,專注供養親奉施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輕慢施。
7.云何名菩薩承事施具足?1)若同梵行可尊事者,若和上、阿闍梨等,如是之人深生殷重,2)起迎合掌,3)瞻仰恭敬,4)若有所作,躬代營佐。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承事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殷重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若見和上、師僧、可尊重者及諸同學,1)以身恭敬,2)而心殷重,3)合掌、禮拜、奉迎送去,4)作和合意,5)於諸種種修行法事與善相應,常為朋友。善男子!如是,菩薩殷重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恭敬施?1)所謂菩薩見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修梵行所有尊者,恭敬頂禮,2)問訊起居,3)但是所作種種善根,願我同作所作成就。是名菩薩成就恭敬施。
云何是恭敬施?1)謂若菩薩於軌範師、親教師,及餘所應尊重之者、修梵行者,身極恭順,2)心極尊重,3)由恭順尊重故發言慰安,4)合掌、頂禮、稽首,承迎於其有情,5)即以彼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恭敬施。
8.云何名菩薩恭敬施具足?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1)香華、伎樂遶如來塔,塗掃佛地。若諸塔廟朽故崩落,修治嚴飾;如是名為恭敬佛。2)恭敬法者,聽法、讀誦、受持、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不顛倒取義,是名恭敬法。3)恭敬僧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雜物,供給所須奉施於僧,乃至貧下無所有時,當用淨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若能如是供養三寶,是名菩薩恭敬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供養施具足?善男子!菩薩若於佛前、於法前、僧前而設供養。1)若至如來塔廟之處,以諸香華而供養之,淨潔掃灑;若如來塔有破壞者即為治理。如是供養諸佛。2)復於所聽如來正法,讀誦、受持、書寫、演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以無顛倒故如是供養正法。3)以諸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資生,乃至冷暖湯水悉皆施給,如是供養僧眾。善男子!是名菩薩供養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供養施?1所謂菩薩供養三寶。1)云何供養佛?謂於如來制多之中,若花、若香、若散、若燒及塗掃地,若制多破壞,應當修理,是名菩薩善供養佛。2)云何供養法?謂諸菩薩聽聞正法,若書寫、受持、讀誦、通利、思惟、修習,不顛倒思惟、不顛倒修習,是名菩薩善供養法。3)云何供養僧?謂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下至水器,眾具皆足,是名菩薩善供養僧。如是供養佛、法、僧時,是名菩薩成就供養施。
云何是供養承事施?謂若菩薩或作佛事、或法僧事。1)若於如來塔像之所,或掃去塵穢,或嚴飾清淨,或以妙香華及塗香等而為供養,又或修治如來故壞塔廟,是為佛事。2)何名作法事?所謂隨聞何等法門,即當受持、書寫、讀誦、思惟、修習,及為他解說,或以無顛倒相應修學,是為法事。3)何名作僧事?謂以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奉施眾僧,乃至但以少分清冷之水而為供施,是為僧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供養承事施。
9.云何名菩薩不求有施具足?1)菩薩施時不生是念:我當生天。2)亦不生念:我當為王及諸輔相、大臣、官屬。是名菩薩不求有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所依施具足?1)善男子!菩薩行布施時不作是願:以此善根令得生天,2)若次諸天、若生國王、朝臣、宰相、富貴之處。善男子!如是,菩薩無所依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所依施?1)所謂菩薩行布施時,終不為求天王位果及生餘天,2)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薩成就無所依施。
云何是無所著施?1)謂若菩薩行布施時起如是心:我今所行布施,不求天報或天之餘,2)不求王報或王之餘。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所著施。
10.云何名菩薩清淨施具足?菩薩諦觀此施無垢、無穢、無雜,如是施者是名菩薩清淨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淨潔施具足?善男子!菩薩如前所說,種種行施善觀察之,如是觀察布施過失、布施垢穢、布施障礙,悉令不生。善男子!如是,菩薩淨潔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云何是清淨施?謂若菩薩隨其所說布施之法,即起伺察,如其彼彼起伺察時,於布施法伺察得無過失、無垢染無障難邪?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清淨施。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於檀。
善男子!以是十法菩薩檀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若能成就此十種法,是名菩薩成就施波羅蜜多。
菩薩若能修此十法者,即得布施具足。
02.持戒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成就淨戒。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具於十法尸羅波羅蜜具足。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即能圓滿戒波羅蜜多。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戒法者,當得持戒具足。何等為十?
善學波羅提木叉戒。
善持菩薩緻密戒。
滅諸煩惱。
除不善覺。
怖畏惡業。
於小罪中尚生驚怖。
心常恐畏。
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
持戒不為求有造業。
淨三業戒。
一者、護持波羅提木叉禁戒。
二者、護持菩薩所應學戒。
三者、遠離一切煩惱燒熱。
四者、遠離不善思惟。
五者、信業因果。
六者、怖畏罪想。
七者、慚愧觀察。
八者、受持堅固。
九者、無所依戒。
十者、三輪淨戒。
一者、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
二者、守護菩薩淨戒律儀。
三者、遠離一切熱惱。
四者、遠離不如理思惟。
五者、驚怖所作諸業。
六者、驚怖所作違犯。
七者、怖見他物。
八者、要期堅固。
九者、得淨尸羅而無所依。
十者、尸羅三輪清淨。
一者、別解脫戒行。
二者、菩薩攝律儀戒行。
三者、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四者、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五者、怖業戒行。
六者、怖罪戒行。
七者、怖非所取戒行。
八者、堅固志意戒行。
九者、無依著戒行。
十者、三輪清淨戒行。
1.云何名菩薩善學波羅提木叉戒?菩薩於戒律諸經,是佛所制,皆專心受持,1)不為種族故持戒、2)不為我見故持戒、3)不為攝徒眾故持戒、4)不見他瑕缺而輕毀戒;是名菩薩善持波羅提木叉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護持波羅提木叉戒?若修多羅、若於毘尼及諸經中,善哉!如來所制禁戒在在處處我應當學、如法受持,1)不恃種姓、2)不著諸見、3)不規徒眾、4)不見人過、5)無下劣想、6)不著雜藝,7)於是戒律生殷重心,如法受持。如是,菩薩守護波羅提木叉禁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所謂菩薩善學如來所說素怛纜、毘奈耶法,善受學處。菩薩修學及以學處,1)不著種族故、2)不執異見故、3)不著徒眾故、4)不見補特伽羅過患,5)生尊重心故,是諸菩薩所修學處,是名菩薩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
善男子!云何是別解脫戒行?謂若菩薩於諸如來所有經中,或戒律中及餘學句所宣示處,如善作意、尊重大師所說,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學,1)不愛著氏族、2)不愛著所見、3)不愛著眾會,4)無我人過失,5)於彼學句中而生尊重。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別解脫戒行。
2.云何名菩薩善持緻密戒?菩薩作是念:非但波羅提木叉戒能使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餘菩薩威儀戒行我亦當學,如法修行。云何是菩薩戒?1)菩薩不應行處終不往來,非時不語,善知時節、善知方俗,順適人心,不令眾生起於譏嫌,善護眾生令至菩提,亦自具足菩提威儀,2)言辭柔軟,少於言說,不好親近大臣、群官,恒修阿練若行,和顏悅色。3)能具如是菩薩威儀戒,及餘經中諸菩薩戒悉具修行,是名菩薩緻密戒。
善男子!云何菩薩守護菩薩所應學戒?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反覆籌度:非但受持波羅提木叉戒,我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處處經中凡是如來所說菩薩種種威儀,并於所制菩薩種種律儀,我應當學,如法受持。1)何者菩薩修威儀戒?菩薩非處、非時不可說法,要知時節、善解國土,以軟美音方為說之。何以故?勿令眾生生不善心,將護彼意,自收六情,菩薩方得菩提行滿。2)何者律儀戒具足?所謂愛語、軟語、不渾雜住、樂住閑靜、顏貌和悅。3)如是,菩薩具威儀已,絓是如來所制諸法律儀,以殷重心悉皆受持。如是,菩薩守護菩薩所應學戒。
云何守護菩薩淨戒律儀?所謂菩薩如是思惟:若但學波羅提木叉,終不令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是菩薩於諸如來素怛纜中所說菩薩學處及菩薩律儀戒,我應修學!何者是菩薩學處?何者是菩薩律儀戒?1)謂諸菩薩不住非處,順時而語,知時、知方,菩薩若不如是,即令有情不生敬信。由是菩薩隨順一切諸有情故,令至菩提。及為己身菩提資糧速圓滿故,2)成就具足威儀行法,音聲柔軟,辯才簡要,無所執著,恒修寂靜,顏貌熙怡。3)是諸菩薩於如來所說素怛纜中,成就學處,修律儀戒,是名守護菩薩淨戒律儀。
云何是攝律儀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我於別解脫戒中,不能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行及菩薩學句,我當於彼如理修學。1)何等是菩薩所行?所謂菩薩無非處非方、非時,所行無非時,所說無不知時,無不知方,無不知量。何以故?或有有情,於如來所生不信心,為令彼等生信解故,及彼有情隨為攝護故,菩薩自能圓滿菩提勝行,2)善具威儀,柔軟容緩,不雜闠閙,趣寂止門極清淨門,此是菩薩所行。3)何等是菩薩學句?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學之法。菩薩於中而生信順不生障難,此是菩薩學句。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攝律儀戒行。
3.云何名菩薩滅一切結使皆悉燋然?貪欲、瞋恚、愚癡及餘纏障一切眾具亦皆燋然。
1-於貪欲處生對治法,能起欲處皆悉除斷。1)云何是貪欲處?於美色邊能起欲因緣。2)云何名不淨想?如觀己身髮、毛、爪、齒、皮膚、血、肉、筋、脈、骨、髓、汗、淚、涕、唾、肪、膏、腦、膜、咽、喉、心、膽、肝、肺、脾、腎、腸、胃、百[月*葉]、生藏、熟藏、屎、尿、膿汁,菩薩常觀三十六物,若能如是不生貪心。若愚癡、嬰兒、顛狂心亂,見是三十六物猶不起欲想,況復智者諸菩薩等常觀是不淨,云何當復起於欲想?3)菩薩摩訶薩見所愛色適意之時,便生染心,初見色時,即自念言:如佛所說,色如夢響,無有實事。云何智者妄於夢中而生欲想?是故,菩薩能生欲處悉皆遠離。
2-云何菩薩於可瞋中生對治法而能離瞋及瞋因緣?1)菩薩於諸眾生常生慈心,以是因緣便得除瞋。2)若有惱害因緣瞋恚起時,當深繫念對治之法,是名菩薩除瞋方便。
3-云何菩薩除癡方便?當念:癡心不識善惡,常守愚闇,後受苦果。無智自蔽,惱他緣少,不如貪瞋多有怨害。如是觀時則滅癡心,是名菩薩燋然煩惱。
善男子!云何菩薩遠離一切煩惱燒熱?善男子!菩薩若慾燒熱、若瞋燒熱、若癡燒熱,及諸無量一切煩惱火所燒熱,或復種種財貨資生因緣身心熾然,當修三種對治法門,仍速遠離三毒因緣。
1-何者是慾對治?1)何者是婬欲因緣?修不淨觀是慾對治,一切女色是婬因緣。2)何者修不淨觀?所謂觀此身分,其中唯有毛、髮、爪、齒、皮膚、垢膩、淚、汗、涕、唾、大小便利、筋、肉、血、脈、腦、膜、肪、[月*冊]、骨、髓、膏、膿、心、肺、脾、腎、肝、膽、腸、胃、黃白涎癊、生熟二藏,不淨充滿。菩薩如是身分當善觀察三十六物,如是觀察復更思惟:有諸嬰兒、凡夫,癡無曉了、少分善根,尚能觀察三十六物不生貪欲,何況有智、具大人相、厚種善根?如是,菩薩修不淨觀。
3)何者名為女色?所謂主家母村好能莊嚴色像、外形、姿態,三十六物假合醜穢以為形相惑諸凡愚。菩薩若眼見已而作是念:如來常說一切境界如夢、如幻,皆是虛妄。何有智者於諸境界,如夢、幻等,而生貪欲?作是觀察應速遠離,是名菩薩離欲因緣。
2-何者瞋恚對治?何者瞋恚因緣?1)善男子!菩薩於諸眾生多生慈悲,凡是因緣能生瞋者皆悉遠離。2)如是,菩薩修瞋對治,離瞋因緣。
3-菩薩作是觀已即得離癡;得離癡已不生惱熱,若被損辱、若失財物亦不生熱。如是,菩薩遠離一切煩惱燋熱。
云何菩薩遠離一切纏障熱惱?所謂菩薩不為貪、瞋、癡等毒火所燒,亦復不為闕緣眾具熱惱所燒。
1-以諸菩薩修習貪欲能對除法,及遠離能起貪欲緣故。1)何者是貪欲對除?何者是起貪愛緣?謂修不淨觀是貪對除,世間妙色是貪起緣。2)云何修習觀不淨法?謂諸菩薩觀察自身髮、毛、爪、齒、皮膚、血脈、筋肉、骨髓、脾、腎、心、肺、肝、膽、腸、胃、生熟二藏、肪膏、腦膜、洟唾、涎淚、膿、汗、脂、痰、瘡及塵垢、大小便利,流溢種種臭穢不淨。如是觀察不淨體性,深生厭離,不起貪心,設有頑嚚、癡迷、狂亂、幼無了解,見是事時尚不起貪,何況智者?由是菩薩修不淨觀。3)云何遠離起貪愛緣?謂諸菩薩見於世間端嚴妙相、可愛色像,便生染著,適悅身心,即自思惟:如世尊說:愛欲境界猶如幻夢,悟已即無。云何智者於幻夢境而起貪心?是名菩薩修習對除貪欲自性及彼起緣。
2-云何菩薩修瞋對除?云何遠離能起瞋緣?1)所謂菩薩於諸有情多修習慈,由是因緣對除瞋恚。若起瞋恚於因、於緣有執著時,彼諸菩薩由是伏滅瞋恚隨眠,是名菩薩修習對除瞋及起瞋緣。
3-云何菩薩修癡對除?云何遠離能起癡緣?由彼菩薩如是觀察便得離癡,由離癡故無諸熱惱,遠離樂欲及眾資具,是名菩薩修習對除癡及起癡緣。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離諸煩惱燒然戒行?謂若菩薩或貪火燒然,或瞋火燒然,或癡火燒然,或餘煩惱之火燒然,或餘諸受用侵害火燒然。
1-若欲不燒然者,當起貪之對治,及應遠離貪所起緣。1)何謂貪之對治?即不淨觀是貪對治。2)不淨觀者,謂自身中諸不淨物,髮毛爪齒涎淚涕唾,淡廕垢汗大小便利,皮膚血肉骨髓肪膏,腦膜筋脈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胞及肚胘,凡如是等諸不淨物,菩薩應當作此觀想起是思惟:世間所有彼愚癡者,不明解者,造不善者,尚能了知諸如是等不淨物已,不處貪心;況智者乎?此為菩薩多種不淨之觀是貪對治。3)何者是貪所起緣?謂著諸欲染,或見女人端嚴妙色,起可愛心而生希取。爾時見已當作是觀:如佛所說夢境無實。何故智者於此如夢境界之中,而起貪心?是名菩薩遠離貪所起緣。
2-何謂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1)所謂菩薩於諸有情所多起慈心,以此慈心及此因緣,而彼忿恚瞋怒有情心意皆能攝伏,瞋恚因緣悉得遠離,是名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
3-當作如是觀察之時即離癡法,由離癡故,彼諸所欲及諸受用,不為侵害之火燒然,此等是為菩薩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4.云何名菩薩除不善覺?住於空靜阿練若處作如是念:我今遠離於憒閙處,在閑靜地履行佛教;諸餘沙門、婆羅門親近憒閙,多有擾亂,遠離佛教。是名菩薩除不善覺。
善男子!云何菩薩遠離不善思惟?善男子!菩薩獨無伴侶,住於空閑寂靜之處,發如是心:我今安住無喧雜處、住清淨處,是故,得住如來法律、安樂清淨。有諸沙門剃除鬚髮、被壞色衣而行苦行,近惡知識、不善思惟,是故失於如來所說法律。如是,菩薩遠離不善思惟。
云何菩薩而得遠離不如理思惟?謂諸菩薩靜處獨坐,終不思惟云:我居靜處,不雜亂住,我順如來毘奈耶法。其餘沙門婆羅門等,皆雜亂住,多所執著,不順如來毘奈耶法。是名菩薩遠離不如理思惟。
云何是離不深固作意戒行?謂若菩薩獨處一方寂靜而住,不起是心:我不雜亂所行,我寂靜住,我復能行如來法律,餘諸沙門或婆羅門。彼等皆是雜亂所行,多諸闠閙,而悉墜失如來法律。若能不起如是心者,是為菩薩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5.云何名菩薩怖畏惡業?觀察、選擇、曾聞佛說,專心修福,堅持淨戒,善學智慧。以何因故最得勝報?具福德業,遠離諸惡。是名菩薩怖畏惡業。
云何菩薩信業因果?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沙門!夫作功德,應當至心持戒、修智,至到努力。何以故?至心造功德故,當受如意安樂果報。如是信故,即得遠離諸不善業,是名菩薩信業因果。
云何菩薩怖畏所作諸不善業?謂諸菩薩起正思惟:修諸善法,以如來說諸苾芻等應當恭敬、守護淨戒,專修定業,習學般若。何以故?以恭敬心作福德業,能招端正、可愛果報、殊勝果報。菩薩如是遠離一切諸不善業,是名菩薩而能怖畏所作諸業。
云何是菩薩攝善法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如佛所說,諸苾芻應當尊敬修福、尊敬護戒、尊敬修慧。何以故?尊敬福者,福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如是信者而能遠離諸不善業,是為菩薩攝善法戒行。
6.云何名菩薩畏於微惡?於小罪邊常生大畏心,終不輕微小之惡。以何因緣?曾聞佛說:少毒殺人,況復多毒?微細惡中,尚能將人至三惡道,況復多惡而心不畏?是名菩薩畏微小惡。
善男子!云何菩薩怖畏罪想?菩薩於微細罪恒生怖畏,尚不故犯。何以故?如佛所說:沙門!毒藥體性,若多、若少,俱能殺人;一切罪殃,若大、若小,俱令眾生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劇苦之中亦復如是。思惟是已則生怖畏一切罪想,是名菩薩怖懼罪業。
云何菩薩驚怖違犯?所謂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少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知如來說:苾芻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苾芻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是名菩薩驚怖違犯。
云何是怖罪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如微塵罪,見悉生怖不順所作,乃至少罪亦不生輕,作是思惟:如佛所說,諸苾芻譬如有人中於少毒亦趣命終,若中多毒亦趣命終,諸有罪者,若少若多,皆墮惡趣。若作如是伺察之時,菩薩於罪乃生恐怖,是為菩薩怖罪戒行。
7.云何名菩薩心常恐畏?為人體信,婆羅門、剎利居士等以體信故,即寄金、銀、種種珍寶,信心用付,不立時證,菩薩終不生於隱匿之心。若佛物、法物、僧祇物、四方僧物,菩薩寧當自食己肉終不侵他,若飲、若食,供身之具,不敢輒毀,是名菩薩心常恐畏。
云何菩薩慚愧觀察?菩薩與四部眾及諸國民無不親狎,如是等人於菩薩邊而施金、銀、真珠、琉璃、璧玉種種寶物,而是菩薩獨不生貪。若塔廟物、若僧鬘物,付囑委之,而不自用。何以故?如佛所說:菩薩於己身分乍割其肉隨意用之,而不可以非捨施物而應得用。如是,菩薩慚愧觀察。
云何菩薩怖見他物?謂此菩薩與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心相體信,彼婆羅門、剎帝利等,或以金銀、末尼、真珠、珂貝、珊瑚、璧玉、吠琉璃寶及資身具而寄菩薩。菩薩受時獨一無二,雖無忌憚,菩薩於彼終無惡思而輒受用。又復菩薩執知眾事,若窣堵波物、若四方僧物及僧祇等物,於諸物中亦不受用。何以故?由世尊說:若他飲食、資生之具、一切物等,他不與時,皆不應用。菩薩如是起思惟已,寧自割身肉而自食之,然於他物終無侵犯,是名菩薩怖見他物。
云何是怖非所取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具信沙門婆羅門及餘人眾,信菩薩故,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珊瑚、瑠璃、螺貝、珍寶、財物及餘受用之具,於菩薩所囑累寄託,雖或單己,而菩薩心不起貪著,輒生希取。又復於諸塔寺之物及眾僧物,設使有人勸令掌執,菩薩於中亦不希取為自資養,作是思惟:如佛所說,菩薩寧自割其身肉,而噉食之,終不以他不與不許,若飲、若食,及餘物等而懷希取。是為菩薩怖非所取戒行。
8.云何名菩薩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若魔眷屬及諸天等,以妙財色,欲來擾逼菩薩,菩薩即時志固不動,而心不毀,是名菩薩受持頭陀法堅固不闕。
云何菩薩受持堅固?菩薩若魔眷屬及諸天神之所嬈亂,令生貪著一切財物及五欲樂,其心安住,不動、不搖,亦不退轉。如是,菩薩受持堅固。
云何菩薩誓願堅固?所謂菩薩若為惡魔及魔天眾,以諸妙欲,來嬈菩薩,令起貪愛,菩薩於彼心無惑著,而不生退,是名菩薩誓願堅固。
云何是堅固志意戒行?謂若菩薩,或為魔王或諸魔眾及餘天等,或現女相,或以餘緣來作魔事之所嬈惱,欲破壞時,而菩薩不動不搖,亦無減失,是為菩薩堅固志意戒行。
9.云何名菩薩持戒不為求有造業?菩薩持戒不求世間果報,但為滿足一切善法,得無上道,是名菩薩持戒不為求有造業。
云何菩薩無所依求戒?菩薩護持淨戒,作如是念:不以此戒,我當生天及諸天等、國王、帝主、諸大朝臣。菩薩持戒為無所得故,如是,菩薩無所依戒。
云何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謂諸菩薩善護禁戒,終不起心:以此尸羅令我生天及王等家。是名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
云何是無依著戒行?謂若菩薩持戒行時,不起是念:我所持戒為求天報或天之餘,為求王報或王之餘。是為菩薩無依著戒行。
10.云何名菩薩淨於三業?1)云何淨身業?離殺、盜、婬,以是義故名為淨身業。2)云何淨於口業?離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是故名為淨於口業。3)云何淨於意業?除貪、瞋、癡邪見,是名淨於意業。是名為菩薩淨於三業。
云何菩薩三輪淨戒?菩薩以身清淨、口、心清淨。1)何者菩薩身清淨戒?絓是一切身業不善,所謂殺生、偷盜、邪婬等,皆悉遠離,是名菩薩身業清淨。2)何者菩薩口業清淨?絓是一切口業不善,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罵詈、破散戲語,皆悉遠離,是名菩薩口業清淨。3)何者菩薩心業清淨?絓是心業一切不善,所謂貪欲、瞋恚、愚癡等,皆悉遠離,是名菩薩心業清淨。如是,名為三輪淨戒。
云何菩薩三輪清淨?謂諸菩薩於身、口、意皆得清淨。1)云何身得清淨?謂身所有一切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身惡行?所謂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業,常遠離故,是名身得清淨。2)云何菩薩語得清淨?謂語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語惡行?謂虛誑、離間、麁惡、雜穢等語,常遠離故,是名語得清淨。3)云何菩薩意得清淨?謂意所有一切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意惡行?謂貪染、瞋恚、邪見皆遠離故,是名意得清淨。是名菩薩三輪戒淨。
云何是三輪清淨戒行?謂若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1)身業清淨者,謂遠離身三不善業: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染,如是名為身不善業。2)語業清淨者,謂遠離語四不善業:一妄言、二兩舌、三惡口、四綺語,是名語不善業。3)意業清淨者,謂遠離意三不善業:一貪、二瞋、三邪見,是名意不善業。由能遠離諸不善業,是故即得三輪清淨,是為菩薩三輪清淨戒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成就淨戒。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清淨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尸羅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行如是十法,即得戒行具足。
03.忍辱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淨於忍。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具有十法,羼提波羅蜜具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法,得忍圓滿。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何等為十?
內忍。
外忍。
法忍。
隨佛教忍。
無方所忍。
修處處忍。
非所為忍。
不逼惱忍。
悲心忍。
誓願忍。
一者、內忍具足。
二者、外忍具足。
三者、法忍具足。
四者、佛印可忍具足。
五者、無方所忍具足。
六者、平等忍具足。
七者、不見事忍具足。
八者、不搖動忍具足。
九者、慈悲忍具足。
十者、成就誓願忍具足。
一者、內忍圓滿。
二者、外忍圓滿。
三者、法忍圓滿。
四者、隨佛教忍圓滿。
五者、無分限忍圓滿。
六者、無分別忍圓滿。
七者、不待事忍圓滿。
八者、無恚忍圓滿。
九者、悲忍圓滿。
十者誓願忍圓滿。
一者、安受苦忍。
二者、外忍。
三者、諦察法忍。
四者、佛許可忍。
五者、無定方忍。
六者、無差別忍。
七者、不以事因故忍。
八者、耐怨害忍。
九者、悲心忍。
十者、願力救拔忍。
1.云何名菩薩內忍?菩薩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菩薩內忍。
善男子!云何菩薩內忍具足?內有憂悲、苦惱、愁毒、惆悵、憒悶,悉皆忍之,默然不熱,是名菩薩內忍具足。
云何菩薩內忍圓滿?善男子!謂諸菩薩於內所有憂、悲、苦、惱,能安忍住,心無逼迫,是名菩薩內忍圓滿。
善男子!云何是安受苦忍?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瞋心,是為菩薩安受苦忍。
2.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上、阿闍梨、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菩薩外忍。
云何菩薩外忍具足?善男子!菩薩聞有惡口、罵詈、種種誹謗,及其父母、一切眷屬、和上師僧,乃至誹謗佛、法、僧寶,聞已不瞋、不惱,不入內懷,而堪忍之,無怨恨心,是名菩薩外忍具足。
云何菩薩外忍圓滿?善男子!謂諸菩薩聞他麁言罵詈、毀呰父母、親屬、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聞誹謗佛、法、僧寶,菩薩聞已,不起瞋恨、反報毀呰,亦不為彼瞋恚、隨眠之所隨逐,堪忍彼惱,能安隱住,是名菩薩外忍圓滿。
云何是外忍?謂若菩薩親聞他人所出惡言,或展轉聞,因其毀謗父母、師長、親友、知識,或有惡言謗佛、法、僧。菩薩聞已,不生瞋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為菩薩外忍。
3.云何名菩薩法忍?1)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2)不驚、不怖,菩薩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是故,菩薩勤求諮問、讀誦,是名菩薩法忍。
云何菩薩法忍具足?1)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所說甚深經教,斷諸疑惑,意趣難達諸佛境界,所謂諸法本來寂靜,不生、不滅,性自涅槃。2)聞如是法不恐、不怖,不驚、不畏,即便作是進退思惟:頗有一人不聞如來如是甚深微妙正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3)以是因緣,應當至心受持、讀誦、觀察、修行如是正法,是名菩薩法忍具足。
云何菩薩法忍圓滿?1)謂諸菩薩於佛所說素怛纜中一切甚深微妙法義,無來無去、自性寂靜、離分別取、自性涅槃。2)菩薩聞已,不驚不怖,作是思惟:我若不了諸深妙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由是因緣,攝取諸法,思惟、修習,心生信解,是名菩薩法忍圓滿。
云何是諦察法忍?1)謂若菩薩若聞如來所說最極甚深經中,有法能斷輪迴種子,脫諸結縛,壞相續者,謂一切法本來寂靜,及一切法自性涅槃。2)菩薩得聞如是法已,不生驚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豈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邪?3)由此因緣故,應於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是為菩薩諦察法忍。
4.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1)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惟: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起?2)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3)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減少,是名菩薩隨佛教忍。
云何佛所印可忍具足?1)菩薩靡訶薩若生瞋恨,即當至心諦善思惟:如此瞋者,何由而生?又何處滅?復誰所生?云何而生?藉何因生?2)如是觀察,不見瞋因,不見生處,不見源由。3)以是因緣,即便忍之,不生煩惱,是名菩薩佛所印可忍具足。
云何菩薩隨佛教忍圓滿?1)謂諸菩薩若起瞋恚,為損害時,菩薩自應如是思惟:而此瞋恚從何而起?從何而滅?是誰所起?云何而起,有所緣耶?2)菩薩如是思惟:彼能起之因,了不可得;能滅之因,亦不可得。能起既無,所起非有;乃至所緣,皆不可得。3)由是菩薩安忍而住,瞋無緣起,是名菩薩隨佛教忍圓滿。
云何是佛許可忍?謂若菩薩設起忿恚、瞋、害心已,即當伺察:此恚害心,從何所起,復何處滅?何因故生?生復何住?2)作是觀時,都不見有恚害之法若生若滅二法可得,隨生即滅,若因、若緣亦不可得。3)以是緣故,菩薩於中安然忍受無復生起,佛所許可,是為菩薩佛許可忍。
5.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或不知識邊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於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菩薩無方所忍。
云何無方所忍具足?菩薩非晝日忍,夜中不忍。非夜中忍,晝日不忍。非此國忍,彼國不忍。非彼國忍,此國不忍。非知識不忍,知識而忍。非不知識忍,知識不忍。菩薩不爾,於一切時、在在處處,皆悉安耐,一切能忍,是名菩薩無方所忍具足。
云何菩薩無分限忍圓滿?謂諸菩薩非晝分忍,夜分不忍;非夜分忍,晝分不忍。非自國忍,他國不忍;非他國忍,自國不忍。非於名聞者忍,無名聞者不忍;非於無名聞者忍,有名聞者不忍。由是菩薩於一切時及一切國、名聞有無,皆悉能忍,是名菩薩無分限忍圓滿。
云何是無定方忍?謂若菩薩非於晝分能忍,夜不能忍,或夜能忍,晝不能忍,自國能忍,他國不能忍,或他國能忍,自國不能忍,慣習者能忍,不慣習者不能忍。菩薩不然,於一切國、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皆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定方忍。
6.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亦爾,是名菩薩修處處忍。
云何菩薩平等忍具足?菩薩不但於其父母、尊長、妻子、一切眷屬等所而為堪忍,餘處不忍,菩薩不然。何以故?菩薩堪忍,無有親疎、不問尊卑及旃陀羅,以平等心,而堪忍之,是名菩薩平等忍具足。
云何菩薩無分別忍圓滿?謂諸菩薩非惟父母、妻子、親屬於是處忍,餘所不忍,是故菩薩下至旃荼羅等亦能行忍,是名菩薩無分別忍圓滿。
云何是無差別忍?謂若菩薩不於己之父母、師長、眷屬、親友、知識等處能忍,餘諸人所而不能忍。何以故?菩薩乃至於旃陀羅眷屬等處,有所侵惱而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差別忍。
7.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
云何菩薩不見事忍具足?菩薩不以事緣故忍、不為名聞故忍、不為世流布忍、不為慚愧故忍。菩薩在在處處常修忍辱,是名菩薩不見事忍具足。
云何菩薩不待事忍圓滿?謂諸菩薩修忍辱時,不為財物、不為驚怖、不為行恩、不為順世及羞恥故,如是菩薩自性常忍,是名菩薩不待事忍圓滿。
云何是不以事因故忍?謂若菩薩所起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何以故?菩薩常行忍辱心故,是為菩薩不以事因故忍。
8.善男子!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1)若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2)若遇瞋因緣時,拳打、刀杖、手脚蹴蹋、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3)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
云何菩薩不擾動忍具足?1)菩薩瞋恚未發之前,為惡不生,而暫忍辱,不名為忍。2)若遇惡境,或以手捲、若以刀仗、或打、或殺、或口罵辱,菩薩皆忍,是名菩薩不擾動忍具足。
云何菩薩得無恚忍圓滿?1)謂諸菩薩設未遇彼瞋恚因緣及未遇他瞋,心常安忍。2)若遇因緣及遇他瞋,或復輕欺、拳打、手搏、刀杖損害,麁言毀責,3)菩薩遇已,作是思惟:被輕毀業,是我所造,我今應受,定非父母、親屬所造,是故我今歡喜忍受。4)亦非內、外地界所受,水、火、風界亦復如是。菩薩由是無倒觀察,遇因緣時,於瞋、不瞋二俱能忍,是名菩薩得無恚忍圓滿。
云何是耐怨害忍?1)謂若菩薩,或無他緣來加其惡。菩薩爾時,即無所忍。2)或時怨對,若執刀杖,若復持拳。起瞋怒心而來打擊,或復期剋惡語罵詈。3)菩薩見如是等他怨對來打擊罵詈之時,堅固其心,深自伏忍,作是思惟:此等怨對皆是我之自業所感,業成熟已,來相逼惱,誠非父母、眷屬、親友所造,皆是自業造作所成熟故。4)而亦非外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所成熟,又亦非內四大成熟。菩薩作是思惟時,由此因緣故,於有怨害及無怨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受,是為菩薩耐怨害忍。
9.云何名菩薩悲心忍?1)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2)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3)如是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云何而得生於瞋惱?4)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
云何菩薩慈悲忍具足?1)菩薩若作國王、王子、朝臣、富貴,多饒財寶,得自在力。2)設被罵辱、毀呰、誹謗、種種輕欺,悉皆堪忍,不瞋、不恨、不逞富貴,3)而作是念:是等眾生我皆荷負,我所守護,是故不可於所守護,增加瞋恚,便棄捨之。4)以是因緣,興大慈悲,能堪忍之,不生瞋恨,是名菩薩慈悲忍具足。
云何菩薩悲忍圓滿?1)謂諸菩薩於彼貧苦一切有情為作君主,若王、小王,有大財寶、多諸資具。2)若為一切貧苦有情罵詈、呵責、惱亂之時,終無恚恨、損害之心,亦不自高,現主威勢。3)但起思惟:此諸有情是我所攝,我應養育而守護之。4)由是菩薩不生損害。以是因緣,起大悲心忍受安住,是名菩薩悲忍圓滿。
云何是悲心忍?1)謂若菩薩設得王位,或為臣佐,大富自在威德特尊。2)見諸有情多苦惱者,而彼有情,於其王所,生忿恚心,而來毀罵及諸嬈亂。其王爾時,不生瞋恚,不恃尊豪而行凌逼。3)作是思惟:此諸有情我之向化,我應為彼作其救護,是故我今不恃王之威相,但為彼等作其衛護使不破壞。4)以是因緣,悲心起故安然忍受,是為菩薩悲心忍。
10.云何名菩薩誓願忍?1)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師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2)善男子!譬如良醫善知治眼,見諸眾生多有患目,或患眼翳、或患眼膜,種種患眼不可稱計。是醫若言:我欲療治眾生眼患。彼時醫師後自盲冥。3)佛言:如此醫師能治他眼不?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欲除一切眾生無明冥者,應先自除闇障,後及於人。若內無智慧能治他疾,是義不然。4)以是因緣,當修於忍,不應生瞋,是名菩薩大誓願忍。
云何菩薩誓願忍具足?1)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於如來、應供、正遍知前作師子吼:我當修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沈滯生死、沒深淤泥,我應拔濟令得度脫。是故,我今不可以於所度之眾多生瞋忿、起怨憾心、不耐不忍。若我不忍,尚不自渡,何況渡人?2)善男子!譬如醫王見諸盲人便作是念:我今當為如是人等除其目中一切暗翳、種種障膜。雖作是念而是醫師本自盲冥。3)善男子!於意云何?如是醫師能為眾生除眼翳不?對曰: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如是,菩薩於此無明生盲世界自無慧眼,云何能除世間無明?自眼翳障尚不能治,豈能治他?以是因緣,菩薩欲除一切眾生無明暝者,應前自除一切暗障後及於人。4)是故,菩薩應堪忍之,不生瞋恨。如是,菩薩自誓願忍具足。
云何菩薩誓願忍圓滿?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我曾於彼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作師子吼,誓修菩提,成正覺已,於生死海、煩惱泥中,濟拔一切諸有情等。菩薩由是不生瞋惱,是故我應精勤修習,為拔濟故、為成熟故,為欲調伏、安樂有情,若自起瞋及損害彼,即不含容。云何而能生於悲忍拔濟有情?2)善男子!如有良醫善能針療,見有眾生患目瞖者,作是思惟:我應愍彼,為除眼瞖,令無暗障。爾時良醫起思惟已,自患眼暗。3)善男子!汝意云何,而此醫師堪能療彼有情眼瞖,除暗障不?止蓋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菩薩亦爾,作是思惟:我今不應以般若針斷世間瞖,由自心有無明暗障,如何能滅他無明惑。4)由是因緣,終不損害,修忍安住,是名菩薩得誓願忍圓滿。
云何是願力救拔忍?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作師子吼,發是願言: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已,普為救拔一切有情出生死海。我所勤行,救拔一切有情,不取其相,但為令諸有情悉得解脫,令諸有情其心調伏,住奢摩他。菩薩爾時,若自心生瞋恚,不能忍者。2)如佛所說:善男子!譬若有人善療眼疾,能除患者昏翳暗障。時醫眼師,作是思惟:我欲普令除去患者所有昏翳。醫師忽然自喪其目。3)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能療眼不?答言:不也。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欲以慧眼開導世間一切有情愚癡暗瞑,而菩薩若自為彼癡暗所覆,即不能與一切有情除去暗瞑。4)是故菩薩於諸損惱,不生瞋恚安然忍受,是為菩薩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淨於忍。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忍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忍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
04.精進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精進滿足。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毘梨耶波羅蜜滿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精進圓滿。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何等為十?
如金剛精進。
無等精進。
處中精進。
顯勝精進。
熾盛精進。
常恒精進。
清淨精進。
不共二乘精進。
不輕賤精進。
不退轉精進。
一者、金剛不壞精進。
二者、勇猛精進。
三者、離兩邊精進。
四者、增廣精進。
五者、練治精進。
六者、無休息精進。
七者、清淨精進。
八者、無比精進。
九者、無輕蔑精進。
十者、非策精進。
一者、如金剛精進。
二者、得無逮精進。
三者、離二邊精進。
四者、廣大精進。
五者、熾盛精進。
六者、性常精進。
七者、清淨精進。
八者、不共精進。
九者、不輕賤精進。
十者、不倨傲精進。
一者、被甲精進。
二者、無能勝精進。
三者、離二邊精進。
四者、利樂精進。
五者、加行精進。
六者、相續精進。
七者、清淨精進。
八者、不共精進。
九者、不隨他教精進。
十者、無高心精進。
1.云何菩薩如金剛精進?
1-未解者令解,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安者令安,未度者令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若作如是修行精進時,天魔波旬來謂菩薩言:汝今何故作如是精進?徒自勤苦,終無所獲。何以故?我亦曾作如是精進,未解者令解,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安者令安,未度者令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令悉得。如是等事皆是妄語,但誑凡愚,無有真實,我未曾見如是精進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3-善男子!我曾見無量眾生,如是精進有得阿羅漢涅槃,如是精進有得辟支佛涅槃。魔王復言:善男子!雖行精進,未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今思惟,疾捨是心,空無所獲,徒自勞苦。汝今速求二乘,可得早離生死。
4-菩薩即作是念:此是魔說,欲壞我心。汝但少事而自憂己,莫為多事反憂我耶?隨所造業各得受報,依止於業,業為親友;汝亦有此隨業受報,依止於業,業為親屬。惡魔波旬!汝今速疾復道還去。汝惱我故,當長夜受苦。魔即慚愧隱形而去,是名菩薩如金剛精進,魔不能壞。
善男子!云何菩薩精進不壞,喻如金剛?
1-菩薩摩訶薩勇猛精進,發弘誓願為諸眾生,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而令得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立者令得安立,未覺悟者令得覺悟。
2-如是勇猛運廣大心時,魔波旬即便往到是菩薩所而諫之曰:善男子!無勞如是勇猛精進。何以故?善男子!我昔已曾如是勇猛,亦為眾生發弘誓願,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如是誓願皆是妄語,欺誑世間嬰兒、凡夫,無有真實。善男子!我未曾見頗有一人如是精進、發弘誓願,以願力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善男子!我唯見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如是精進,以聲聞乘、辟支佛乘而般涅槃。以是義故,急當捨離如是精進,勞累身心,艱苦疲極。
4-爾時,菩薩而作是念:咄哉!波旬!將不故來嬈亂我耶?豈不欲作障礙留難我法事耶?審知魔已而作是言:波旬!善哉!少欲自持,何勞樂知世間事乎?波旬!如來說此一切世間業為師匠,依因於業,緣力所使。波旬!汝當自攝,復道還去。汝今惱我之因緣故,汝於來世長夜受苦,空無利益。如是,魔眾及魔天民故作障礙來相惱觸,而是菩薩不破、不散、不壞、不退。如是,菩薩金剛精進具足。
善男子!云何如金剛精進?
1-謂諸菩薩發起精進,勤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槃;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
2-菩薩如是勤修而住。爾時天魔伺求其短,將欲破壞,至菩薩所,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勿作此勤苦精進。何以故?我曾如是發起精進,勤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槃;未得度者皆令得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如此精進,誑惑愚夫,皆為虛妄,非真實法。善男子!如是勤修起精進者,我未曾見一有情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
3-善男子!我知無量俱胝有情,皆能證入二乘涅槃。善男子!汝徒精進求虛妄法,速捨是心,離諸苦惱。
4-爾時菩薩作是思惟:決定是魔惱壞於我。菩薩悟已,知是魔說,而告之言:汝惡思惟欲破壞我,汝但自憂,勿憂我事。世尊已說:魔羅波旬!一切世間各隨逐業,若自、若共而感生處。魔羅!汝今亦隨逐業,亦自、亦共而感生處。汝應如是隨業而往,莫惱亂我,無義利故,又於長夜自受苦惱。爾時魔羅情智狹劣,自生慚恥,即捨惡心隱沒不現。由是菩薩!若一切魔王及諸魔眾來惱亂時,欲求其短,故相破壞,而菩薩心終不傾動,無下勇捍,堅固不退,是名菩薩如金剛精進。
善男子!云何是被甲精進?
1-謂若菩薩發大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者當使成正覺。
2-菩薩發行是精進時,或有魔來欲令斷壞菩薩勝行及生嬈惱。魔作是言:善男子!汝今宜應止此精進。何以故?我亦曾發此之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者當使成正覺;此等皆是不實妄失之法,愚人諍論之語。善男子!我不曾見有人發如是精進,能令一有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3-我但知彼無數俱胝有情,趣證聲聞、緣覺涅槃。善男子!以是緣故,應須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然者,汝所發精進,徒增煩惱唐捐其功。
4-魔作是言已,菩薩乃自思惟:此諸惡魔伺求其便欲來嬈我。菩薩知是事已,乃謂魔言:汝今勿應逼迫於我,汝於世間但勿有慮。如佛所說,世間一切從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作彼彼之業是所歸趣。今汝亦然,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業是所歸趣。汝今速應從所來道,還歸本處,勿復嬈我。嬈亂我故,使汝長夜於諸有情苦惱逼迫,作不饒益。時彼惡魔潛伏退屈,即於是處隱而不現。菩薩於是諸惡魔眾,或魔天等來嬈亂時,而菩薩心不驚不怖亦不怯弱,是為菩薩被甲精進。
2.云何名菩薩無等精進?爾時,菩薩所行精進超諸菩薩百千萬億,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況餘聲聞二乘學者而能及乎?一切諸佛善法以精進力故悉能攝取,一切惡法無不捨離,是則名為無等精進。
善男子!云何菩薩勇猛精進?菩薩摩訶薩以是精進,即能超越過前修行諸菩薩等不能及是菩薩一分,乃至算數譬喻皆不能及,何況聲聞、辟支佛等?於初發心以精進力攝持一切如來法藏,即便遠離一切不善。如是,菩薩勇猛精進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無逮精進?謂諸菩薩發起如是種種精進,諸餘菩薩雖復久遠積集淨業,安住真性,終不及此發起種種精進菩薩,數分不及,迦羅等分乃至計喻及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何況一切聲聞、緣覺!是中菩薩發心精進力,能攝取一切佛法,復能捨離一切罪業諸不善法,是名菩薩得無逮精進。
云何是無能勝精進?謂若菩薩隨其諸相,發起精進,如所起時而為最勝,正使餘諸久修道行菩薩,比此菩薩精進勝行,數分算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何況聲聞緣覺?何以故?菩薩隨起一念精進之心,具諸勝力即能普攝一切佛法,斷諸惡法故,是為菩薩無能勝精進。
3.云何名菩薩處中精進?勤不過分亦不懈退,如是精進名為處中精進。
云何菩薩離二邊精進具足?菩薩摩訶薩雖作如是勇猛精進,不得過分自苦其身,復不下劣懈怠懶惰。如是,菩薩離二邊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離二邊精進?謂諸菩薩常起精進不增、不減。何以故?以極增上生倨傲故,以極下劣生懈怠故,是故精進常不增、減,是名菩薩離二邊精進。
云何是離二邊精進?謂若菩薩所起精進,不應增劇,不應沈下。何以故?若增劇時,其心高倨,若沈下時,即生掉舉,離此二者,乃名菩薩精進勝行,是為菩薩離二邊精進。
4.云何名菩薩高勝精進?菩薩發大精進願使現身,如佛色相:若我得佛無見頂相,圓光一尋。佛之相好、無礙智慧、大自在者,願我悉得。是名高勝精進。
云何菩薩增廣精進具足?菩薩摩訶薩如是精進:如如來身,我身亦然;如來頂上無能見者,圓光一尋,相好殊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無礙智慧、諸佛功德、恒師子吼,力、無所畏,我皆亦爾。如是精進,是名菩薩增廣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廣大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願我如是當得如來妙色端嚴。諸佛所有無見頂相,圓光隨好,微妙具足。又復發起如是精進:願我當得無量無礙諸佛大智,及大威德勝義性等,是名菩薩廣大精進。
云何是利樂精進?謂若菩薩發是精進,願我此身得與佛身而相等比,願我得佛無見頂相,及佛圓光相好具足,及無能勝無邊勝智,佛大威德,佛勝自在。菩薩為是等故發起精進,是為菩薩利樂精進。
5.云何名菩薩熾盛精進?譬如真金、摩尼珠寶無有垢穢,光明熾盛,端嚴殊顯。真金精曜無量焰熾、摩尼寶珠煥然炳徹。菩薩精進亦復如是,無諸垢穢。何者是精進垢?何者是精進翳?1)懈怠是精進垢,懶墮是精進翳;2)食不知足是精進垢,貪嗜睡眠是精進翳;3)好樂親近是精進垢,不見無我是精進障。如是,名為精進垢、精進障;除如是垢障,是名菩薩熾盛精進。
云何菩薩練治精進具足?善男子!如摩尼珠及金、銀等,以練治故,却垢瑩磨,淨潔光明,人見歎言:是摩尼珠及金、銀等以得光明,被練治故。如是,菩薩修行精進,蕩除一切垢穢、不淨亦復如是。何者精進垢污?1)所謂懈怠、懶惰是精進垢,2)於食飲中不自知足,3)不識己身是精進垢,菩薩悉皆蕩除。如是勇猛則為無垢、無穢,淨潔光明顯現。如是,菩薩練治精進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熾盛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永離一切塵垢過患,如末尼珠及紫金等,遠離一切塵垢過患,光明炫曜,殊妙赫奕。菩薩精進如是熾盛,永離一切塵垢過患。何者名為精進塵垢?何者名為精進過患?1)所謂懈怠、嬾惰,2)不節飲食、不自知量,3)非理作意、起惡思惟,如是說名精進塵垢,亦名過患。菩薩精進永能捨離,是故精進清淨無垢、鮮白熾盛、無復過患。是名菩薩熾盛精進。
云何是加行精進?此加行者,譬如有人取摩尼寶,或真金等,磨瑩治鍊,去諸瑕垢,悉使其寶明淨精潔,光色赫奕。爾時,方見摩尼真金煥然有異。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精進中加行修治,使去垢染即離過失。1)精進垢者,所謂懈怠是精進垢,沈下是精進垢,2)飲食不知節量是精進垢,3)妄執主宰是精進垢,不依正法是精進垢,不深固作意是精進垢,諸精進中有是垢染乃名過失。是故菩薩若離此者,即得潔白清淨自性明亮,是為菩薩加行精進。
6.善男子!云何名菩薩常恒精進?舉動、威儀不離精進,行、住、坐、臥不曾休廢,身心不懈,是名菩薩常恒精進。
云何菩薩不休息精進具足?菩薩摩訶薩於四威儀常修精進,無時無處而暫休息,是名菩薩不休息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性恒精進?謂諸菩薩於諸威儀能常發起種種精進,性恒勤勇,無休廢時,若身、若心曾無懈倦,是名菩薩性恒精進。
云何是相續精進?謂若菩薩於諸威儀道中所起精進,隨所起時若身若心而不懈倦相續無間,是為菩薩相續精進。
7.云何名菩薩清淨精進?如上常恒精進,有所起惡不善之業,能障道法、能作衰損,皆悉除斷;一切善法,於涅槃因不作障礙、能助道法、安止道處,皆悉修廣、增長熾盛。乃至微細一念之惡不令得起,況復大惡?是名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具足?如是菩薩常修精進,設有麁惡、諸不善法、障道因緣、無利益事悉應蕩除,所有善法、隨順涅槃、不逆正道、助成菩提、流向菩提則為生長而增廣之。於一念頃尚不故生微細諸惡,何況大惡?是名清淨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諸菩薩發起如是恒常精進,所有眾罪、諸不善法、無利益事障礙於道,乃至微細極小不善、一念惡心亦不發起,況復廣大諸不善法!是故菩薩皆悉除斷,順涅槃理,聖道資糧,趣菩提分。如是善法,菩薩修習令增長廣大,圓滿菩提。是名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是清淨精進?謂若菩薩即彼所起相續精進行中,所有諸不善業,及於障礙菩提道法,無利義事,常當除斷。若諸善法,謂隨順涅槃,順正道行,趣向菩提、菩提分法,使諸善法悉令廣大,而復增長,乃至於一念間尚不起於極微不善之法,何況麁重等諸過失?是為菩薩清淨精進。
8.云何名菩薩不共二乘精進?菩薩摩訶薩,周遍十方如恒河沙數世界,滿中阿鼻地獄猛火熾盛,如此世界外有極苦眾生無依、無救,乃至若一眾生如是苦惱,菩薩能忍大火過無量恒河沙世界,拔濟成熟一眾生苦。為一尚爾,況多眾生而不救濟?一切外道、二乘學人所不能及,是名菩薩不共二乘精進。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比精進具足?菩薩作如是念:若遍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為阿鼻獄猛火燒然,是中世界見諸眾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困苦無向。菩薩即發勇猛之心,獨自無侶,設為一人度脫因緣,能以脚步度如是等世界猛火而度脫之,何況眾多?如是,菩薩與諸聲聞、辟支佛等及諸外道不可為比。如是,菩薩無比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不共精進?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設使十方殑伽沙界火聚遍滿,如阿鼻獄。過彼世界,有一眾生受諸苦惱,無歸、無依及無怙恃。菩薩哀愍彼一有情,度猛火聚,往彼教化,尚不辭勞,況多有惱而不救濟!菩薩如是大悲精進,外道、二乘所不能及,是名菩薩不共精進。
云何是不共精進?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假使普遍十方殑伽沙數等世界,從於阿鼻大地獄中出大火聚,充滿是等世界都為一聚,過是世界之外,若一有情受極苦惱,無主、無救、無依歸者,我寧忍受其苦,履踐是等世界,越其火聚,至彼有情所而為救度,何況微小之苦不能忍受?菩薩所發如是精進,不與一切聲聞緣覺、邪外等輩之所共有,是為菩薩不共精進。
9.云何名菩薩不自輕賤精進?1)菩薩作是思惟:三世諸佛皆從微少精進修無量德,乃能久積苦行,成等正覺,是故我今因少精進,漸殖德本,不久亦應得佛不疑。是名菩薩不自輕賤精進。2)云何名菩薩不退轉精進?菩薩不以己身精進微薄,不以貧窮,又少財寶,而生捨心。3)常修精進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以積善微細精進悉得菩提,我今不以微賤而自輕毀。4)以微精進故,為一切眾生積集眾善,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己樂而入涅槃,寧為眾生久處地獄,是名菩薩不退轉精進。
云何菩薩無輕蔑精進具足?1)菩薩不作是念:謂菩提者非是世間凡人可得,而我今者所修精進蓋不足言、下劣微薄。2)我今懶惰,而菩提法勇猛精進如救頭然,於無量劫之所修得。我今若不堪任荷負如是重擔,是菩提法豈可得矣?3)菩薩應復諦想思惟:過去已有無量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今正等覺、當成等覺,皆悉用於如是等策、如是修行、如是精進,諸佛如來悉成正覺。而我今者用如是策,勇猛精進與諸眾生不可為比,緣諸眾生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4)是故,我今寧為一切諸眾生等受地獄苦,而不能為利益自身,獨證解脫,而取涅槃。如是,菩薩無輕蔑精進具足。
云何菩薩不輕賤精進?1)謂諸菩薩終不起心:以我精進微弱、下劣及懈怠故,修習菩提,自謂難得。2)又復不作如是思惟:我亦不能荷擔如是於無量劫及千萬劫積集苦行,如救頭然,方證菩提。不作如是退屈之心。3)由是菩薩發如是心:所有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現在如來、應、正等覺、未來如來、應、正等覺,彼諸如來於無量劫精進修行皆現等覺,由是諸佛非不多時修行精進,得有如是現正等覺。我亦如是,理應多劫修種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三世如來同行精進已成佛故。4)又我寧為一切有情精勤修習而處地獄,終不為己修行精進而證涅槃。是名菩薩不輕賤精進。
云何是不隨他教精進?1)謂若菩薩不同聲聞之人起如是心:凡夫位中求佛菩提極為難得,我所發精進而甚微少懈怠劣弱。2)我若為求菩提,假使頂上然火經多百千俱胝劫數,如是勤行亦不能成,故我不能堪忍其苦,亦復不能荷斯重檐。3)菩薩應起是心:所有過去諸佛已成正覺者,現在諸佛現成正覺者,未來諸佛當成正覺者,諸佛世尊皆為求菩提故勤行精進。彼彼如是修諸勝行,而諸佛如來,亦不但為己故求成正覺。今我亦然,勤行精進成諸勝行,亦不但為己故,所有善根普與一切有情共之。4)為有情故發起情進,我所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亦不自利,取證涅槃,為有情故我寧常處大地獄中,乃為勝上。是為菩薩不隨他教精進。
10.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策精進具足?1)菩薩如是精進,非人所策,不著其味,亦不以此勤精進故策怪他人,2)亦不自高,作是思惟:何有智者正務私事,待人所策?是名菩薩無策精進滿足。
云何菩薩不倨傲精進?1)謂此菩薩起精進時終不味著,自倨輕他。2)誰有智者,希他恩念而行精進!是名菩薩不倨傲精進。
云何是不高心精進?1)謂若菩薩所發精進時,亦不於中而生味著,不毀謗他,不自稱讚。2)菩薩作是思惟:若不勤行自事,警策於他,何名智者?是故菩薩所起勝行而不高心。是為菩薩無高心精進。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精進。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毘梨耶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能成就此十種法故,得精進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
05.禪定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具禪波羅蜜。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禪波羅蜜滿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靜慮圓滿。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何等為十?
多集福德。
深厭諸惡。
能勤精進。
具於多聞。
不顛倒解。
解法向法。
利根聰明。
有純善心。
善解定智。
不著禪相。
一者、福德佐助。
二者、多厭離想。
三者、勇猛精進。
四者、多聞具足。
五者、心不顛倒。
六者、如訓相應。
七者、如法修行。
八者、自性利根。
九者、善解心地。
十者、善解奢摩他、毘婆舍那,無止息意。
一者、積集福德。
二者、能多厭離。
三者、勤修精進。
四者、具足多聞。
五者、得不顛倒,勤修領受。
六者、法隨法行。
七者、成利根性。
八者、得心善巧。
九者、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
十者、得不執著。
一者、廣集福德。
二者、多生厭患。
三者、發起精進。
四者、具於多聞。
五者、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
六者、隨正法行。
七者、根性明利。
八者、具純善心。
九者、善了止觀。
十者、不著禪相。
1.云何名為多集福德?1)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2)世世恒生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恒生正見家。3)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捨,常不離善知識、菩薩、諸佛。4)漸漸增長觀察諸法: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明所盲,皆因愛欲。欲為根本。
善男子!云何菩薩福德佐助?1)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宿植德本,在在處處流轉生死,為善知識之所攝受。2)隨願受生,若富貴大姓、若居士大家、信樂之家。3)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業因緣,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值遇、親近真善知識。何者名為真善知識?所謂諸佛、菩薩。4)如是增長宿世修集善業因緣,常作是念:苦哉!世間。痛哉!世間。無安立哉!一切世間久遭重病、癡暗、無明。何以故?欲因緣故。
云何菩薩積集福德?1)謂諸菩薩愛樂大乘,復能積集一切善根,所生之處,攝善知識,而能修習種種妙行。2)又常願生大婆羅門家、剎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處恒得正信。3)由是因緣增長無量廣大善根,為常不離善知識故。善知識者,所謂諸佛、一切菩薩。4)由是菩薩串習善根,增長熾盛,觀察世間苦惱逼迫、眾病所集、愚暗所蔽、無所安住。何以故?以欲因緣故。
云何是廣集福德?1)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為善知識之所攝受。2)隨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長者大族,皆具正信。3)於彼生中以其因緣,轉復廣大增長善根,而常不離於善知識。何者是善知識?所謂佛及菩薩。4)而能增長宿世善根,由慣習力故,作是思惟:世間大苦,世間災患,世無暫停,久受縈纏癡暗所覆,彼等皆由貪欲為因、貪欲為緣。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
2.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因緣毀訾過患,1)譬如以木貫人心腎。2)欲如利戟、3)欲如劍刃、4)欲如毒蛇、5)欲如鋒焰、6)欲如膿爛,不可觸近;7)欲如聚沫、8)欲如熱焰、9)欲如幻化、10)欲如夢想;11)欲為不淨,令人臭穢,12)欲如熟癰、13)欲如腐敗爛肉。作如是厭惡欲想,剃除鬚髮,捨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正法出家,信家非家。
是故,我今不當於如是等困厄世間,求受五欲。夫婬欲者,唯是妄想、顛倒而已,於三苦中謬生樂想。是故,如來處處經中種種因緣具說婬欲多諸過失、殊可患厭,1)所謂婬欲如炙肉法,2)肉[(夕/火)*束]俱燋;3)如舐刀刃,貪味偽舌;4)如毒蛇頭,具四種毒;5)如猪在廁,臭穢不淨;6)如彼癡狗而齧枯骨,其口出血謂之為樂;7)亦如獼猴黏著[禾*(离-〦+山)]膠。是故,菩薩當生厭離,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於正法中,如法出家,往無家地。
云何菩薩能多厭離?謂諸菩薩由前因緣,我今不應於此世間,行於貪欲,以彼貪欲,但由妄情分別生故。諸佛廣說一切貪欲種種過患,1)所謂欲如尖摽、2)如鑹、3)如劍4)亦如利刀,5)又如毒蛇、6)如水聚沫、7)如肉腐敗臭穢可惡。由是菩薩起厭離心,剃除鬚髮,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於非家。
云何是多生厭患?謂若菩薩以是緣故,乃起思惟:我今不應於此世間合會相中,染著親近諸欲境界,而諸欲者虛妄分別。如世尊言:常以多種因緣毀呰貪欲,1)所謂欲如利叉,2)欲如利戟,3)欲如劍鋒,4)欲如刀鋒,5)欲如毒蛇,6)欲如聚沫,7)欲如癰疽,8)欲極臭穢。如是欲境心生厭惡,乃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發正信心,捨家出家。是為菩薩多生厭患。
3.出家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而慕精進,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未至令至。
云何菩薩勤修精進?謂此菩薩既出家已,發大精進,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
云何是發起精進?謂若菩薩由出家故發起精進,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為菩薩發起精進。
4.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
以是因緣,而取三慧,世諦所說、第一義諦所說。
云何菩薩具足多聞?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多聞領受,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深妙理中,善能宣說。
云何是具於多聞?謂若菩薩由此因緣,能聽、能受諸有所說世俗諦法及勝義諦法,是為菩薩具於多聞。
5.善知世諦即第一義諦。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
善解二諦,深妙之理。如所教訓,即為隨順、離諸顛倒,如法修行。
云何菩薩得不顛倒勤修領受?謂此菩薩於諸諦理,領納於心,精勤修習無倒善巧。
云何是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謂若菩薩於其世俗、勝義二種法中,能正教授、勤行修習無顛倒法,是為菩薩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
6.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何者名為如法修行?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謂此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為菩薩修習道支。
云何是隨正法行?謂若菩薩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此等正法中,菩薩如是行即覺了正道,是為菩薩隨正法行。
7.得見正道,利根轉勝,心常在道。
以能通達於道諦故,成就利根。
云何菩薩而得利根?謂此菩薩習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
云何是根性明利?謂若菩薩由行正法故,辯慧明了,利根轉勝,是為菩薩根性明利。
8.
1-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閙之處,遠離欲覺、貪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
2-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不善、無記。
3-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
4-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不善。何等不善?貪欲、瞋恚、愚癡。
4.1-貪欲有三種:上、中、下。1)何者是上貪欲?欲心逼身,正見衰損;離欲心少,離於慚愧。云何離慚愧心?若攝身靜念獨處林野,爾時思惟欲覺增長熾盛,貴於欲覺、讚歎欲覺,以欲覺故,作是思惟時無有愧心。云何無慚?以欲業、欲作、欲因緣,於父母所生懟恨語、於尊重處而無畏難,亦不羞愧自現有德。以是欲故,命終之時墮於惡趣,是名上欲。2)云何名為中欲?若受欲已,心生厭離,或起悔心,是名中欲。3)云何名為下欲?若摩觸之時,欲想即息,或共言語雖有染想,生念即滅。或見欲時,欲想亦息,是名下欲。4)欲者,一切衣服、飲食、供身之具悉名為欲。
4.2-瞋恚亦有三種:上、中、下。1)何者為上瞋?若惱彼時,深生忿怒,或作五逆,或五逆中作一一逆。或誹謗正法等如是之罪,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受罪。餘報得生人中,膚體黑瘦,兩目皆赤,志逞常怒,多懷擾害。以是義故,名為上瞋。2)云何名為中瞋?所作諸惡速疾變悔,即修對治之法,是名中瞋。3)云何名為下瞋?或出惡言,或起譏訶,或集微惡業,或時時起發,尋生對治,是名下瞋。
4.3-愚癡亦有三種:上、中、下。1)何者為上癡?作惡不悔,不生慚愧,心無厭時,如是名為上癡。2)云何名為中癡?身作惡時,尋生變悔,於同梵行邊發露懺悔,不顯己德,是名中癡。3)云何名為下癡?依如來所制非性重罪,少有所犯,是故名為下癡。4)菩薩摩訶薩善心起時,能迴貪瞋癡,能除欲愛,能除欲樂,能除欲著。以善心故,令欲不起。
5-云何名為無記心?1)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2)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
1-了知諸根,即樂寂靜,究竟遠離一切徒眾混雜諠閙,怱遽多言、婬、怒、癡等一切惡覺,親里、知識、利養、名譽畢竟遠離。身心快樂,柔軟調和
2-復更思惟觀察是心:何法處行於善、不善、無記法耶?
3-若行於善,即生歡喜。
4-若生欲覺,名為不善。
4.1-欲有三種,謂上、中、下。1)何者為上?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亂倡狂,不能修於遠離因緣,以深著故。云何深著?以其不能究竟生於慚愧心故,獨居空閑,而隨憶念,不曾暫忘,生惡覺觀,決云婬欲,定是精妙,諷詠、歌歎、妄想、顛倒,謂言好物,如癡獼猴見水中月便欲捉取。不見其惡,無慚恥心。以欲因緣,亦能與其父母尊長而共爭競,乃至相殺,不避親疎。凡夫癡頑,耽著愛染,不能捨離欲因緣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報,是名上欲。2)何者中欲?若人習行、親近婬欲,未交會前,方便求覓。設遂其事,便生厭離,而有慚心,知欲不善,呵責自悔,是名中欲。3)何者下欲?脫遇欲緣,止申捉手,共相磨觸、或共言話,或眼瞻視,是名下欲。4)夫名婬欲,若莊嚴身、若愛壽命及諸資生,但能生貪,悉名婬欲。
4.2-何者名瞋?瞋亦三種,謂上、中、下。1)其上瞋者,生於忿毒、怨憾、恚怒、惡賴、憎嫉,於五無間重罪之中,皆能備造。或謗正法,由謗正法所得重罪,於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悉不能及。以是因緣,死後入於大地獄中受諸苦毒。久久之後無量劫中脫得生人,其眼光赤,無賴惡性、暴虐咆哮,生旃陀羅下賤之家。以是因緣,展轉生死無有出期,是名上瞋。2)何者中瞋?其雖發瞋,造諸惡業,即生悔心,發露懺謝,瞋所生罪,速疾修其對治方法,是名中瞋。3)何者下瞋?當瞋發時而作惡口,不愛之語、或惡眼視,雖作不善,亦非恒瞋,一念之頃速疾修集對治方法,是名下瞋。
4.3-癡亦三種,謂上、中、下。1)何者上癡?於前所說,如是之處癡所迷惑而無憂愁,不知改悔,是名上癡。2)何者中癡?若癡暫發,造作惡業,速疾改悔,於同學邊,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於所犯罪,知非利益,是名中癡。3)何者下癡?於所持戒,若二、若三,脫有毀犯皆是制罪,終不敢犯性重禁戒,是名下癡。4)是中菩薩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如是,制心絓是婬欲,縛著因緣悉不復生。何以故?如是善巧制伏心故。
5-1)心若無記,是時憶念一向觀察,令其心性與善相應。2)何者名為無記心耶?若有是心,不散於外、不住於內,不住於善、不住不善,不在奢摩他、不在毘婆舍那,不能收攝令得寂靜,睡眠所逼沈沒而住。如人眠覺,睡勢未除,心不明了。3)菩薩爾時以巧方便制御其心,令得起發歡喜,安住於禪定中。如是,菩薩善解於心。
1-菩薩由此安住寂靜,遠離執著、一切憒閙,不樂多言。復能捨離欲尋、恚尋、害尋及不死尋,遠離眷屬、名稱、利養。云何菩薩得心善巧?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得心善巧,身常寂靜。
2-觀察其心於善、不善及與無記,自念:我今心住何性?
3-若住勝善清淨,心生信樂歡喜。云何勝善?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4-若住不善,應當厭離,發起精進,便能永斷諸不善法。云何名為諸不善法?謂貪、瞋、癡。
4.1-貪有三種,謂上、中、下。1)云何上貪?謂此貪欲遍滿身心,隨順下劣,心常染著,於一切時,無有慚、愧。云何無慚?謂貪欲者,恒起思惟,尋求欲境,心生愛重,耽著讚美,是名無慚。云何無愧?謂貪欲者為欲因緣,能於父母及餘尊者,起於諍論,輕欺損害,重彼貪欲,是名無愧。謂貪欲者由是因緣生於惡處,是故說名增上貪欲。2)云何中貪?謂貪欲者行貪欲已,即生厭離,起變悔心,不復隨順,是名中貪。3)云何下貪?謂貪欲者。起貪欲時,或摩觸身,纔共語言,或時見已,欲心便息,是名下貪。4)所有一切活命資具,心若執著,總說名貪。
4.2-云何名瞋?是瞋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1)云何上瞋?謂瞋恚者起種種瞋,於五無間隨造一業,或謗正法。謗正法者,其罪過彼五無間業,數分不及,迦羅分不及,乃至計喻、鄔波尼殺曇分亦所不及,由是因緣生捺洛迦。若生人中,形貌慘黑,眼目恒赤,為人暴惡,常行損害,由是因緣生捺洛迦。是名上瞋。2)云何中瞋?謂瞋恚者造罪業已,速能改悔,即起對除,是名中瞋。3)云何下瞋?謂瞋恚者由起瞋故,出麁惡言,輕調譏嫌,集不善業,經一剎那及一臘縛、一牟呼栗多即能改悔,修習對除,是名下瞋。
4.3-是癡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1)云何上癡?謂愚癡者恒住貪、瞋,曾無憂悔,是名上癡。2)云何中癡?謂愚癡者起少不善,即能於彼梵行者前發露懺悔,不見惡業可受重故,是名中癡。3)云何下癡?謂愚癡者於佛所制非性戒中,少有毀犯,或一、二、三,便能捨離,是名下癡。4)菩薩於彼貪、瞋、癡法皆能遮止,由心善巧。得善巧已,終無喜樂於彼染著。何以故?得心善巧故。
5-1)若住無記,即勤觀察,惟起正念。2)云何無記?謂起心時,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不善;不住毘鉢舍那,亦復不住於奢摩他,而心下劣引起睡眠,令心昧略,猶如士夫極重睡眠,初覺之時,根識惛昧,不能明了。住無記心亦復如是。3)以無記心不明了故,菩薩於中心精勇銳,安住歡喜。是名菩薩得心善巧。
云何具純善心?
1-謂若菩薩利根勝故,多生厭患,遠離大眾一切憒閙,及世雜語,欲覺、瞋覺、害滅等覺皆悉遠離,亦復不著知識、親愛、名聞、利養所欲等事,身心寂靜得純善心。
2-由善心故作是觀察:今我此心於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無記邪?
3-若行善法,即得歡喜,清淨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
4-若行不善法者,當起厭患多種觀察,勤行斷除不善之法。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4.1-貪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而生染著,無離貪心,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何者是無慚?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而起尋求諸所欲事,稱讚欲境,自現有德,是為無慚。何者是無愧?由彼貪欲因緣,於父母等前,違背很戾及生惱害,於餘師尊之所亦無恥忸,自現有德,是為無愧。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此名上品貪。2)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自初至末,雖復暫有所成,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此名中品貪。3)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旋起即滅,此名下品貪。4)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4.2-瞋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瞋者,隨於所起諸瞋境中,生極瞋恚,而復暴惡,遍造五無間罪。或隨造一無間罪。或謗正法,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能及。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若或暫得生於人間,身相黑色,其目赤惡,性多恚暴,此因緣故,還墮地獄,此名上品瞋。2)中品瞋者,隨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止息,此名中品瞋。3)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隨以瞋緣輒生輕謗,雖復暫起於剎那間即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4.3-癡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悉無善作,亦無憂戚,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2)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雖有所成即速變悔,於同梵行人所懺謝其罪,不現己德,此名中品癡。3)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違犯初篇戒學之罪,此名下品癡。4)菩薩離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靜,由是善故,能離欲愛、欲貪,諸欲染著。何以故?隨心善故。
5-1)若行無記法者,謂即想念勤行伺察。2)何等是無記?若心不緣外亦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沈下著於睡眠,如人睡覺目視不明。若無記心現前,心不明利亦復如是。3)是故菩薩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歡喜,其心安住,是為菩薩具純善心。
9.
1-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
2-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
3-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
4-心專一故,次第無間;1)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心寂靜故心生喜樂,便除欲愛、諸惡、不善。有覺有觀定生喜樂,成就初禪。2)無覺少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3)除喜、得樂、念捨,得第三禪。4)離喜樂、行捨心,得第四禪。5)除我見、離憂喜、捨苦樂,淨念捨行四禪。一切解脫離色相,如虛空,眾生心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以是故,色相滅,空相生;惱壞相已滅,無邊虛空相成。6)從無邊虛空相以次觀識,識無邊故,虛空相滅。7)觀識漸損乃至少識,名為不用處。8)復觀此識若有、若無,是名非想非非想處。9)滅諸想、受,是名滅定。
5-菩薩雖入滅定而不捨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捨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1-菩薩如是解於心已,觀見諸法如幻、如夢,是法不善、是法是善,是法出離、是法不出離。
2-作如是知:是等諸法皆依於心、由心而生,心為上首,若能攝心調伏制止,若達心性則能攝得一切諸法、則能調伏一切諸法、則能通達一切諸法。
3-若如是見一切諸法,則能修心令得寂靜,以心繫心;若心不靜而制令靜,安心於心。若心如是寂靜相應,是名一心。
4-得一心已則入於定;1)得入定已,寂靜所生一向歡喜;心歡喜已,滅於貪欲;貪欲滅已,一切不善亦皆寂滅,有覺、有觀,寂靜所生,得歡喜樂入於初禪。2)是時,菩薩為滅覺觀勤行精進,於歡喜樂不著其味。何以故?謂無常故。行於初禪而移其心,離於覺觀心不復著,無覺、無觀,三昧所生,得歡喜樂入第二禪。3)是時,菩薩則見此樂,決定是苦。何以故?三苦攝故。是時,菩薩住於捨心;住捨心已,唯正憶念而有了知以身受樂,如是之樂一切聖人說名為捨,憶念樂住入第三禪。4)是時,菩薩謂第三禪決定是空,故求四禪而使其心入於四禪,絓諸我見悉皆迴轉,樂亦隨滅、諸苦亦滅。苦、樂滅故,從初以來憂、喜滅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5)復作觀行則自見身與虛空界以為一相,如是見已,絓是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礙想悉不復生。何以故?已得超越過色想故,無復絓礙,於一切想唯見無礙、無邊虛空,故入無邊虛空而住。6)是時復見識與無邊虛空相應,自謂此識無有邊故,入識無邊。7)過此識已,是中但有無相之心,一切行滅無心功用,是名為滅。
5-如是心滅菩薩應知,復更入定,是中進修而不休息,是處其心與慈相應,具如前說。
云何菩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
1-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
2-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既善調伏,又善了知。
3-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繫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
4-菩薩住心一境性已,1)入定觀察,得離生喜樂。心得喜已,遠離欲界惡、不善法及有尋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靜慮。2)又離尋伺,不味喜樂,觀無常已,出初靜慮,住內等淨,得定生喜樂,是名菩薩入第二靜慮。3)次厭離喜及觀苦已,住捨正念、正知及樂,心安正受。佛說:成就住捨念樂,入第三靜慮,修行而住。4)作空解已,入第四靜慮,便捨我執。捨我執故,苦樂亦斷,憂喜滅故,住不苦樂,捨念清淨,是名修習第四靜慮。5)又菩薩觀身與虛空等,既信解已,捨諸色想、滅有對想,離種種想,捨色想故;滅有對想,離異想故,入無邊空,是謂修習空無邊處。6)超過一切空無邊已,有識等生,入無邊識,是謂修住識無邊處。7)超過一切識無邊已,入無所有,是謂修住無所有處。8)超無所有,修習而住非想非非想處。9)又諸菩薩遠離能緣想受心故,名住滅定。
5-雖入彼定,終不樂著。1)出彼定已,與慈心俱,捨怨憎心,遠損害想,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2)與悲心俱,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3)菩薩與喜心俱,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4)菩薩與捨心俱,離怨憎心,捨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
云何是善了止觀?
1-謂若菩薩由具如是純善心故,能觀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夢,此法不善,此法是善,此法出離,此法非出離。
2-菩薩作是思惟:彼一切法,心為依止,心為先導,應當善攝其心,善調伏心,善覺了心,由此即能善攝諸法。亦善調伏及善覺了,如是即能正觀諸法。
3-此因緣故得心寂止,以心繫心,以心止心,以心住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
4-心一境故,1)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現前得離生喜樂。由喜樂心故,即能遠離罪不善法,乃能成就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2)次復於諸尋伺悉無對礙,於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已,還從初禪定心漸次而起,遠離尋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3)次復於樂觀苦,作苦觀已,即得捨行捨念行成,如聖所觀,能正覺了妙樂現前,即能成就離喜妙樂三禪定法。4)次復於三禪定中,作空觀已引四禪心。彼四禪中除去我執,我執離故。苦樂悉斷,苦樂斷故如先所起悅意惱意亦悉捨離,即能成就捨念清淨四禪定法。5)次復於自身相與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如是解脫故,於一切處、一切種類,過諸色想及離障礙,由過色想離障礙故,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無邊虛空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空無邊處定法。6)次復於空無邊處,俱時觀彼識無邊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識無邊處定法。7)次復過彼識無邊處,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無所有處定法。8)次復過彼無所有處,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9)次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善了止觀。
5-云何是不著禪相?謂若菩薩雖入滅定,亦不樂著寂滅,1)即能俱時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普遍觀察作解脫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2)慈心起已,悲喜捨心亦悉如前,遠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周遍十方起悲喜捨無量之行,普遍觀察悉作解脫。
10.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
乃至修得六通自在,是中亦復不息精進,當求修滿菩提法行。
云何菩薩得不執著?謂此菩薩得五神通,亦不執著,常能希求菩提資糧,諸法圓滿。
菩薩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而復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是為菩薩不著禪相。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禪波羅蜜。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禪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靜慮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
06.智慧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智慧滿足。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般若波羅蜜具足。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般若圓滿。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何等為十?
具無我善。
善解業報。
善解有為法。
善解生死相續不絕。
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
善解摩訶衍。
善解遮魔業智慧。
不顛倒智慧。
無等智慧。
一者、善解無我真理。
二者、善解諸業果報。
三者、善解有為之法。
四者、善解生死相續。
五者、善解生死不相續。
六者、善解聲聞、辟支佛道。
七者、善解大乘之道。
八者、善解遠離魔業。
九者、智慧不倒。
十者、智慧無等。
一者、無我善巧。
二者、業果善巧。
三者、有為善巧。
四者、生死流轉善巧。
五者、捨離生死善巧。
六者、得二乘善巧。
七者、大乘善巧。
八者、捨離魔業善巧。
九者、得不顛倒般若。
十者、得無等般若。
一者、善解無我。
二者、善知業報。
三者、善了有為之法。
四者、善知輪迴流轉。
五者、善解輪迴出要之法。
六者、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七者、善解大乘之法。
八者、善能遮止魔業。
九者、具無顛倒慧。
十者、具無等慧。
1.善男子!云何具無我善?
1-菩薩以智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色不生、不起、不見起因。受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想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行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識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滅亦不生、不起、不見起因。
2-第一義諦亦不見、不生、不起。世諦、第一義諦,但有假名,而無實體。
3-雖知諸法虛寂而不捨於精進,深矜一切眾生,如救頭然、如救衣裳然,勤修方便,不懈、不捨。為一切眾生故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莊嚴具足,是名菩薩無我善根。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無我真理?善男子!
1-菩薩摩訶薩以善正慧,觀察色陰,乃至受、想、行、識皆善觀察。如是觀察,不見色生,不見色集,不見色滅。乃至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見集、亦不見滅。
2-何以故?以真實故、不以假名世俗性故。其真實性與世俗性,是二種性,文字、章句所不能說。
3-以是因緣,精進不息如救頭然,精進勇猛利益眾生。如是,菩薩善解無我真理。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無我善巧?
1-謂諸菩薩學般若故,能正觀色、受、想、行、識。觀察色時,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生、集、滅法俱不可得。
2-以勝義中,不可得故,非於世俗。勝義、世俗,諸法自性,但有言說,實無可得。
3-由是因緣,菩薩長時不捨精進,為欲利益諸有情故,如救頭然。由是菩薩得無我善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無我?
1-謂若菩薩以正慧,觀察色、受、想、行識,觀彼色時。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滅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
2-彼勝義諦,不離世俗諦,若勝義諦、若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
3-菩薩雖如是觀,亦不以此緣,棄捨諸行,發勤精進,為諸有情成利益事,如救頭然及如燒衣,是為菩薩善解無我。
2.云何名菩薩善知業報?
1-菩薩選擇觀察一切眾生皆如幻相、如乾闥婆城、水中之月,體性空寂。
2-一切眾生染著我見及我所見,以是因緣,不見正道。眾生作如是想: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者,若悉皆無,誰受善惡、六趣差別?
3-菩薩摩訶薩雖知業報不斷、不常,而受不捨,是名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菩薩善解諸業果報?
1-菩薩應作如是觀察:所言世間有諸果報,皆似伎兒、乾闥婆城,本性自空。
2-所言眾生則非眾生,而橫執相,著於我見,以是因緣不達真理。既不能了真道理故,作如是見:若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士夫、無養育、無男女等及諸善惡業因、果報,誰生、誰死?
3-爾時,菩薩雖無眾生,有業、有報,如是悉知。非是眾生、非諸善惡業因、果報,菩薩亦知,以正慧故、以真實故。如是,菩薩善解業因果報。
云何菩薩得業果善巧?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一切世間自性皆空,如戲場處、健達縛城。
2-一切有情雖非實有,然執著我,由是不能通達聖道。是諸有情如是思惟:若無有我及無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若補特伽羅、摩納縛迦,若養育者。
3-即無善惡業異熟果,體性可得,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業果善巧。
云何是善知業報?
1-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猶如幻化及如乾闥婆城自性皆空。
2-若於情非情中,著於我執,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覺了正道,而彼有情作如是念:若無我、無有情,無壽命、蠕動、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摩拏嚩迦等,即無善不善業而可表示。誰為受者?
3-無實有情,業報可得。菩薩雖復如實了知無實有情,而亦顯彰善惡業報。菩薩以其正慧如實了者,是為菩薩善知業報。
3.云何名菩薩善知有為而不取有為相?1)如實正見,知有為法迅速不停,念念流動猶華上露。2)如山㵎水駃流赴下,間無暫息。3)亦如沙鹵無有牢固。4)何有智者當生樂著而戀親愛?5)見有為法如是之相,云何智者而生憂悲?6)以是因緣,深樂涅槃,厭惡生死,是名菩薩善知有為法。
云何菩薩善知諸有為之法?1)菩薩摩訶薩應於一切有為之法,以善慧故,而善通達,作如是觀:是諸行法搖動不住,如朝露滴,日出消盡。2)如山水流,唯去不歸。3)何有智者於行法中而生貪著,其心戀慕?4)若能觀見如是真實,見實因緣則生厭離、寂滅之心。如是,菩薩善知有為之法。
云何菩薩得有為善巧?1)謂諸菩薩以正般若了知一切諸有為法,如是思惟:諸有為法念念遷謝,無久住相,猶如危露,2)譬若瀑流。3)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貪著,4)即懷憂惱。5)若起執著,易壞諸法,何名智者?6)由是因緣,於滅壞法,不樂執著,起厭離心,是名菩薩得有為善巧。
云何是善了有為法?1)謂若菩薩於有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覺已,乃作是念:此有為法,而無暫停,念念流動,猶如露滴2)及如㵎水迅流不住。3)豈有智者於此等法中,而生取著及起愛樂?4)若樂境謝時或生憂戚。5)由此因緣,是故深生厭離,樂求寂滅。是為菩薩善了有為法。
4.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無明所盲,漂流生死,恒為愛羂諸結所縛,以是因緣故受,以受故造善惡業,以業因緣故有,有因緣故生,生因緣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生、死流轉互為上下,猶如火輪。是故,菩薩正觀生死如實而知,是名菩薩善解生死流轉。
云何菩薩善解生死流轉?菩薩以善智慧通達有為諸法,作是思量:遍諸世間被無明暗之所覆蔽,障其慧眼,如生盲人不見正路,何由能得出離生死?唯著生死、貪愛繩索之所纏繫,而取四取,趣向三趣,沈滯生死;以取因緣而能造作善、不善業;以善、不善諸業行故,受三有生,有因緣生;以生因緣,有老、有死;老、死因緣,憂、悲、苦、惱種種不絕。如是流轉猶若車輪,生死輪迴無復斷絕。如是,菩薩善知生死流轉。
云何菩薩得生死流轉善巧?謂諸菩薩如是思惟:一切世間無明所覆,常處生死,為愛羂縛。由愛為因,而生於取;由取為因,生善惡業;由生業故,令有相續;由有為因,而起於生;由生為因,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集故。如是展轉相續不斷,如汲灌輪上下迴轉,生死相續亦復如是。由此菩薩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生死流轉善巧。
云何是善知輪迴流轉?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無明暗蔽輪迴相續,皆由愛繩所繫縛故。愛故生取,由取因故,善不善業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業行起作故,有有相續,有故有生,生故老、死,由死法故,憂、悲、苦、惱隨起纏縛,如是即一大苦蘊集。而生死輪相續流轉,猶汲水輪宛轉上下。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了知,是為菩薩善知輪迴流轉。
5.云何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無無明則無行,無行則無識,無識則無名色,無名色則無六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菩薩以如實知見十二因緣,是名菩薩善解生死出要之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生死,不復流轉?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無明滅故,不著生死;不執著故,貪愛不生;貪不生故,取則不生;取不生故,有不相續;不接續故,生則不生;生不生故,老、死、憂、悲、諸苦惱等悉皆斷滅,究竟無餘。菩薩摩訶薩依此道理,以善慧故悉皆通達。如是,菩薩善知生死不復流轉。
云何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謂諸菩薩如是思惟:離無明故,不著諸行;捨諸行故,則無有愛;遠離愛故,則無有取;能離取故,有不相續;捨彼有故,則無有生;能離生故,永斷老、死、憂、悲、苦、惱。由是菩薩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
云何是善解輪迴出要之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若無無明即無行,無行即無識,無識即無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生即老、死、憂、悲、苦、惱等法,皆悉斷滅。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覺了,是為菩薩善解輪迴出要之法。
6.云何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二乘之法?菩薩觀察如此法時成須陀洹、成斯陀含、成阿那含、成阿羅漢。斷諸結漏,得成辟支佛,成辟支佛已如犀一角。善解聲聞、辟支佛法而不取證。何以故?我攝受一切眾生故,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我當拔一切眾生曠野生死之苦,以是故我今不應獨出生死。是名菩薩善解聲聞、辟支佛法。
云何菩薩善知聲聞、辟支佛乘?作如是觀:若行是法得須陀洹果、若得斯陀含果、若得阿那含果、若阿羅漢,流盡六通,盡諸有結,無復繫縛,向涅槃道。若行是法得成緣覺,自度自脫,等於犀角。如是諸法,菩薩以善慧故皆得通達,雖爾通達,而不取證。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今荷負諸眾生類,作師子吼,誓度脫之。是故,我今不應未度一切眾生生死稠林曠野險難,而獨度身於生死險。如是,菩薩善知聲聞、緣覺乘道。
云何菩薩得二乘善巧?謂諸菩薩如是思惟:此法能得預流、一來及不還果、阿羅漢故,永盡諸漏,斷諸結習,無復相續生死流轉,遊履涅槃。思惟此法得辟支佛,如犀角喻,獨一而行。一切菩薩以正般若了知此法,終不取證。何以故?若諸菩薩如是思惟:我為利益諸有情界,作師子吼,我當拔濟住於生死諸有情類,發大誓願,終不獨一出離生死。是名菩薩得二乘善巧。
云何是善解聲聞、緣覺乘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此法得須陀洹果,此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盡漏斷諸有結,不受後有,究竟涅槃,得阿羅漢果。此法得緣覺果,如犀一角。菩薩於如是等果,以其正慧如實了已,然亦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我攝受一切有情作師子吼,我應為彼一切有情,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與作救拔,我今不應獨出生死。菩薩起是行願堅固,是為菩薩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7.云何名菩薩善解摩訶衍法?菩薩善學一切諸法,而不得諸法相。善修學道,而不得是道相。不見能行者,不見所行法,亦不見所至到處。以是因緣相貌,而不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善解摩訶衍。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大乘?菩薩乃學一切諸佛所制戒律、種種經法,究竟無餘。不得學者,不得學道,不得所學一切種法,不以如是之因緣故而墮斷見。如是,菩薩善知大乘正道。
云何菩薩得大乘善巧?謂諸菩薩於學戒中,觀學者不可得,所學亦不可得,戒所得果亦不可得,然不執空,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大乘善巧。
云何是善解大乘?謂若菩薩於諸學門能善修學。然於學時,而不可得,於所學道亦不可得。菩薩雖於彼相不可得故,亦不以彼因緣墮於斷見,是為菩薩善解大乘。
8.云何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菩薩善知不親近惡知識,亦不至惡國,而常遠離世俗談話,不樂親近諸餘非法,不求利養,亦於此法,不生欣樂,一切結使能障菩提者悉皆遠離,善知對治法,是名菩薩善知遮魔業智慧。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遠離魔業?菩薩摩訶薩於惡知識究竟遠離;及非所宜國土、聚落,受持讀誦路伽夜多,外典呪術,貪求利養,殷重恭敬。菩薩知已,皆悉遠離,究竟避之。及諸結使、諸縛惱惑,能障菩薩清淨道者,皆悉遠離,修對治門,究竟斷之。如是,菩薩善知遠離魔業。
云何菩薩而得捨離魔業善巧?謂諸菩薩遠離一切不善丈夫,亦不住彼惡國之中。又能遠離隨世俗見、修習呪術,而求利養及尊重供養。復能遠離障菩提法諸煩惱等,而能修習諸對除道。是名捨離魔業善巧。
云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餘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9.云何名菩薩不顛倒智慧?善學世諦、第一義諦,及諸經論、善學世間雜論,為成熟眾生故。雖廣聞多學,而不為於顯己功德,但為成熟眾生。雖明知世典,而常尊佛法,以為最勝,終不染於外道邪見,是名菩薩不顛倒智慧。
善男子!云何菩薩智慧不顛倒?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技藝、道術悉皆學知。何以故?為欲成就利眾生故,不為欲得所知識故,但為光揚顯示如來正法功德之最勝故。於諸外法不生優勝功德之想,唯作是解:如來經教最深、最極,諸律毘尼功德無量。是故,菩薩不取外道、邪見法則,而為清淨。如是,菩薩智慧不顛倒。
云何菩薩得不顛倒般若?謂諸菩薩修習般若,於諸世間經書、呪術、工巧處中,常為教化諸有情故,終不為已求知解故。亦不為身得名聞故。又復不為得利養故,為開演聖教大威德故,終不欲為顯己德故,專起思惟殊勝正教,於如來制毘奈耶中,示現功德,終不墮於異道諸見。是名菩薩得不顛倒善巧。
云何是具無顛倒慧?謂若菩薩於世間一切文論、典章諸事業中,悉以勝慧引入修學。菩薩學者,但為成熟諸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等事,不顯己德,謂以如來法律,是為最上、最勝言說,具大威德。由顯如是勝功德故,精勤修學,終不墮於外道邪見,是為菩薩具無顛倒慧。
10.云何名菩薩無等智慧?不見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諸外道與菩薩智慧等者,除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餘天、人、阿修羅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是名菩薩無等智慧。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比智慧?菩薩摩訶薩於此世間,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人、若天,一切十方無有一人等於菩薩之智慧故,唯除如來、應供、正遍知;無有智慧能勝之者,若天、若梵、若人、若魔,一切世間所有智慧無能及者。如是,菩薩智慧無比。
云何菩薩得無等般若?謂諸菩薩所學般若超過二乘、一切世間天、魔、梵、世及諸外道婆羅門等,八部諸眾一切有情,而無等於菩薩般若,惟除如來、應、正等覺。是名菩薩無等般若。
云何是具無等慧?謂若菩薩於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情中,無與菩薩智慧等者。而菩薩慧中,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智慧最勝。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無復過上,是為菩薩具無等慧。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足智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般若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菩薩能成就此十種法,得般若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
07.方便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滿足方便。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解方便波羅蜜。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方便善巧圓滿。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為十?
善解方便迴向。
善迴外道諸見。
善迴五塵。
善除疑悔。
善救護眾生。
善知眾生濟命。
善受供養。
善移聲聞辟支二乘學者入於大乘。
善知示教利喜。
善知供養恭敬。
一者、善解迴向滿願方便。
二者、善解轉諸外道方便。
三者、善解轉諸毒塵方便。
四者、善解調伏疑悔方便。
五者、善解救濟眾生方便。
六者、善解延眾生命方便。
七者、善解攝受方便。
八者、善解處非處方便。
九者、善解勸化利喜教導方便。
十者、善解供養承事方便。
一者、得迴向方便善巧。
二者、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
三者、轉捨境界方便善巧。
四者、除遣惡作方便善巧。
五者、救護有情方便善巧。
六者、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
七者、得受取方便善巧。
八者、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
九者、示現、教導、勸勵、慶喜方便善巧。
十者、供養承事方便善巧。
一者、善解迴向方便。
二者、善迴外道諸見方便。
三者、善迴五塵境界方便。
四者、善除疑悔方便。
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六者、善解有情濟命方便。
七者、善知受施方便。
八者、善迴二乘趣入大乘方便。
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十者、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1.云何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
1-一切所有,若華、若果、若香、若香樹、若寶、若寶樹、若疊、若疊樹、一切空澤曠野,無主、非我所諸物,盡皆晝三時、夜三時迴心施佛,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於修多羅經中,讚歎、供養三寶之處,深生隨喜。
3-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若起一念善根,身心隨喜,悉皆迴向。
4-香華供養諸佛形像、塔廟,以是善根,願令一切眾生悉除破戒、非法臭穢,當使一切眾生皆得諸佛戒香之身。
5-若有掃塔塗地,願使一切眾生悉得端正莊嚴之具。
6-若以華蓋供養佛塔,願一切眾生除煩惱熱。
7-若入僧坊、塔寺,願一切眾生入涅槃城。
8-若出塔寺,願一切眾生永離生死。
9-若開門時,願一切眾生開善趣門。
10-若閉門時,願一切眾生閉惡趣門。
11-若欲坐時,願一切眾生當坐道場。
12-若欲起時,願一切眾生於煩惱淤埿悉令超出。
13-若右脇臥時,願一切眾生得右脇涅槃。
14-若著衣時,願一切眾生著慚愧衣。
15-若捉鉢時,願一切眾生滿足佛法。
16-若欲食時,願一切眾生悉得法食。
17-若大小便利時,願一切眾生蠲除垢穢,無婬、怒、癡。
18-若洗手時,當願眾生悉離染穢。
19-若洗脚時,願一切眾生除煩惱垢。
20-若嚼楊枝時,願一切眾生種種垢穢皆悉得除。
21-若身行止及舉動時,願一切眾生悉得安樂。
22-若禮塔寺時,願一切眾生亦皆敬禮。是名菩薩善解方便迴向。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迴向滿願方便?
1-善男子!菩薩設見若華、若果,無有主甲、非人所護,以此華果,於夜三時、日中三時,而供養佛及諸菩薩,以是因緣所得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設見香樹、寶樹、意樹,無有主甲、非人所護,日夜六時而設供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又,諸經中所聞種種供養之具勝妙殊特,以內深心皆悉迴向。十方世界諸佛世尊。
3-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所有善業、菩提修行,以深心故,皆悉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於佛塔像,若華、若果而設供養,皆悉迴向,願諸眾生遠離破戒臭穢之氣,願諸眾生得於如來戒定慧等芬馥之香。
5-若以掃灑供養佛時,願諸眾生皆得端正威儀具足。
6-若設幡蓋供養三寶,悉皆迴向,令諸眾生遠離煩惱、一切蒸熱。
7-若入寺舍,願諸眾生入涅槃寺。
8-若從寺出,願令眾生出離生死困厄牢獄。
9-若開門戶,願諸眾生開善道門。
10-若閉門戶,願惡道門悉令閉塞。
11-若坐息時,願諸眾生坐於道場。
12-若洗浴時,願諸眾生離煩惱垢。
13-若受水時,願諸眾生離諸臭穢。
14-若洗脚時,願諸眾生離煩惱障。
15-若用楊枝,願諸眾生除諸不淨。
16-出、入、動、止,願我此身但為利益安樂六道一切眾生。
17-若禮佛時,願諸眾生速成佛身,一切人天之所恭敬。如是,菩薩善解迴向滿願具足。
云何菩薩得迴向方便善巧?
1-謂諸菩薩以非他攝所有花果,晝夜六時,奉獻諸佛及諸菩薩,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非他攝所有香樹,若諸寶樹、若劫波樹,於晝夜六時供養諸佛及眾菩薩,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菩薩又於素怛纜中所有廣大承事供養,聞已起於淨信樂心,迴此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3-又復菩薩能於十方諸菩薩所及餘有情所造善業,令菩提資糧皆得圓滿,發淨意樂,深心慶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菩薩若以香花奉獻如來制多及佛形像,以此迴向,令諸有情離破戒垢,得佛戒香。
5-菩薩又常灑掃、塗地,持此迴向,令諸有情離惡威儀,修善法式,齊整圓滿。
6-又諸菩薩奉獻花蓋,以此迴向,令諸有情捨離熱惱。
7-又彼菩薩入僧伽藍發如是心,令有情等入涅槃城。
8-出伽藍時,願令有情出生死獄。
9-若開房門,願令有情開諸善趣,出世智門。
10-若閉房門,願令有情閉惡趣門。
11-菩薩坐時,願令有情皆得坐於妙菩提樹。
12-右脇臥時,願令有情安住涅槃。
13-從臥起時,願令有情離纏障起。
14-若往便利,願令有情向大覺路。
15-正便利時,願令有情拔諸毒箭?
16-若洗淨時,願令有情洗煩惱垢一切過患;
17-若洗手時,願令有情離穢濁業。
18-若洗足時,願令有情離障塵垢。
19-嚼楊枝時,願令有情捨離垢穢。
20-菩薩自身所作諸業,持此迴向,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21-菩薩禮拜如來制多,願令有情常得諸天及世間禮。是名菩薩迴向方便善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迴向方便?
1-謂若菩薩於其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若華、若果、若眾香樹、若妙香樹、若諸寶樹、若㲲樹、若華樹、若果樹,非己所有無攝屬者,常當晝三時中、夜三時中,想作供養諸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聽已深心而生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
3-又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菩薩深心而悉隨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又於如來塔廟,或於如來像前,以華香塗香布施供養,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穢惡之香,普願一切有情獲得戒香清淨。
5-又若掃塔塗地之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獲得相好端嚴具善威儀。
6-又以華蓋供養佛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煩惱燒然。
7-又若入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入涅槃城。
8-出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出離生死。
9-又於所止若開戶時,即起是念:當願開諸善趣出世智門。
10-若閉戶時,即起是念:當願扃閉諸惡趣門。
11-若隨坐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坐菩提場。
12-若右脇臥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作如是右脇涅槃。
13-若或起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超出煩惱淤泥。
14-若動止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獲得大人所行所止。
15-若安住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憂惱。
16-若大小便利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滌除煩惱垢染過失。
17-若盥手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煩惱穢氣。
18-若濯足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除去種種煩惱塵坌。
19-若嚼齒木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垢染,乃至身諸分位。
20-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悉得利益安樂。
21-若於如來塔廟作禮奉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是為菩薩善解迴向方便。
2.云何名菩薩善迴外道諸見?
1-能令異學九十六種調伏出家,欲調伏時,而不貢高,為作師範。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調伏。
2-隨諸外道所有威儀、法則,悉皆習學,究盡勝彼。令調伏已,而反制之,使為弟子,信受其語。
3-爾時便為說言:汝先所學法無有離欲,亦無出要。乃以正道誘化其心,令立佛法,是名菩薩善調外道諸見。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迴轉外道方便?
1-菩薩摩訶薩常於處處外道法中,化作道士、梵志、尼揵,為欲成就眾生因緣,就學經法,而作是念:是等眾生多有憍慢,若作法師,而往教化,其不信受。
2-以是義故,前作外道弟子學士,就中出家,精進勇猛、細密威儀,必令得勝外道徒眾。以多聞故、以苦行故,方能得作外道法師,可尊可重,言語有用,辯才具足。
3-知其信已,方貶其道、示其過失:仁者!汝所學道,非為清淨。非為離欲,亦非厭離,不能滅障。從其邪道而迴轉已,以佛正法而安立之。
4-為五通仙受持梵行。修是梵行,勇猛精進必令能得外道法術。如是勇猛成就三昧、三摩跋提,必令得勝一切外道、五通仙等,為諸仙人,作大法師,世所崇仰。知成熟時,而貶是等諸外道法,現其過失,從其禪定而迴轉之。仁者!是道不為清淨,不為厭離,亦不能滅一切障礙。從如是法迴轉竟已,以佛正法而安立之。如是,菩薩善解迴轉外道方便。
云何菩薩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
1-謂此菩薩於彼彼類外道眾中,能變化作諸外道形,謂遮洛迦波利、縛羅社迦、昵健陀弗多羅,於彼法中受持讀誦。菩薩為欲成熟有情,如是思惟:我若先作阿遮利耶,則不能令傲慢有情隨順調伏。由是我往外道法中,示現出家為作弟子。
2-既出家已,勇猛精進,隨彼修習種種諸行,博學多聞,究盡彼法,乞麁穢食,所作皆勝彼諸外道威儀行法。由是菩薩為諸外道尊重師範,所有言說悉皆信受,隨順調伏。
3-菩薩了知此諸有情歸向我已,說彼外道邪見過失,所學之法復非正教,以不能說厭離貪欲令斷滅故。由是外道受菩薩化,捨離邪道,入正法中。
4-菩薩又於一切外道修習五通梵行之中,勤行精進,證五神通。又復修習成就靜慮、諸三摩地、三摩鉢底,勝諸外道所得五通,聰慧超彼為作師範。菩薩了知所化外道皆成熟已,說彼靜慮、諸三摩地、三摩鉢底種種過失,所學之法復非正教,以彼不說厭離貪欲對除道故。由是外道受菩薩化,捨離邪道,入佛法中。是名菩薩令諸外道歸向方便善巧。
善男子!云何是善迴外道諸見方便?
1-謂若菩薩於左囉、迦波哩、沒羅、惹迦、尼乾陀等諸外道處,作諸化事使其調伏,為欲成熟彼因緣故。菩薩作是思惟:此等外道我慢貢高,我今不應先行師教,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使其調伏。
2-於彼法中而求出家,如其所行策勤修學,隨諸外道種種法式,多聞苦行咸悉究盡,而復過勝。彼眾推許,有所言說悉皆聽受,如奉師尊不相違戾。
3-由得親近諸外道故,乃呵毀言:諸仁者!汝此所修非出離道,亦非離欲,又非寂滅。由是漸能使彼調伏,而令安住如來法中。
4-又復於彼具五神通諸外道所學修梵行,隨其所修而復勤行,令得彼法隨能成辦,外道所修禪定之法,即能勝過彼諸外道,勤勇進修難行之行,於外道中智者共許。菩薩知其根成熟時,於其所修禪定之法,乃呵毀言:諸仁者!汝修定法非出離道,亦非離欲,又非寂滅。由是漸次,使令安住如來法中。是為菩薩善迴外道諸見方便。
3.云何名菩薩善迴五塵?見諸眾生貪欲熾盛,為化彼故現作女身,端正殊妙,超諸女人,使彼染著。即復現身變為死屍,膖脹臭爛。眾生見者悉生驚怖,即便厭惡:我今云何疾得遠離臭穢之身?菩薩爾時即復本形而說法要,皆令堅固無上道心,是名菩薩善迴五塵。
善男子!云何菩薩迴轉毒塵?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深著貪欲,但令滅其貪欲因緣,作是方便化作女色,形容端正,具足相好勝餘女人。眾生見已,生貪甚深,愛樂耽著。於所眠息受樂之時忽然而死,一念之頃即成臭爛,可惡不淨,見即怖畏,大生厭離,慞惶苦惱。此是臭穢誰能除之?爾時,菩薩侍立其前即為說法,令得決定、令入正位,於三菩提隨得一種。如是,菩薩善解迴轉毒塵方便。
云何菩薩轉捨境界方便善巧?謂此菩薩觀見一切多貪有情,方便調伏,化作女身端嚴殊妙,勝餘女身,有情見者心生染著。菩薩見彼如是染著,即便於彼寢臥之處,示現命終。於一剎那、一牟呼栗多,現膖爛相,臭穢可惡。有情見已,起大驚怖,生苦惱心,情深厭捨。誰能令我離於如是穢惡之處?爾時菩薩即於彼前,隨機演說如是諸法,於三種菩提,定隨證一。是名菩薩得轉捨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迴五塵境界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人極多貪愛,菩薩不以別異方便,但隨所樂而為調伏,乃以神力化現女身,端正殊妙勝諸女人,是人見已極生貪著。時化女身於剎那間,變成死屍爛壞臭穢,彼貪愛人見即驚怖,乃生厭患逼惱其心,作如是言:云何速能離此臭穢?爾時,菩薩即住其前如應說法,彼貪染人隨得離欲,是為菩薩善迴五塵境界方便。
4.云何名菩薩善除疑悔?
1-若見眾生作五逆罪及餘諸惡,菩薩即語眾生言:汝今何為愁苦如是?彼人答言:我作五逆罪愁憂悔恨,捨此身已當久受苦惱,長夜衰損,無有義利。菩薩為現神變適其心念,令彼信服便生信敬愛樂。
2-菩薩又復化作父母而加逆害,彼作是念:菩薩神足威力無量猶害父母,況我愚癡而能不作?菩薩答言:我真汝伴,同作逆罪。菩薩便為說種種法,令彼逆罪即得輕微猶如蚊翅,是名菩薩善除疑悔。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斷除疑悔方便?
1-菩薩摩訶薩見是眾生作五逆罪及餘不善種種罪業,菩薩往詣而作是言:仁者!何故愁毒不安樂耶?心無寧賴,如無精神。答曰:善男子!我以造作諸逆罪業,以是因緣,我今失心,怖懼無寧。以此罪故,於未來世受諸苦惱、諸非利益。是時菩薩前令信受,以是因緣,或作神通、或記於心。見神通者,是人信已,於菩薩邊得大歡喜,生信解心,堪受說法。
2-如是信已,是時菩薩於其人前而作變化,化作父母,而作是言:仁者見不?我之父母亦被殺害。殺父母已,復作神通而現是人,令其歡喜:如是之人,有大神通尚殺父母,何況於我?是時,菩薩為是眾生而說法要,令其罪業展轉輕微,薄如蠅翼。如是,菩薩斷除疑悔善巧方便。
云何菩薩除遣惡作方便善巧?
1-謂此菩薩見諸有情造無間罪,及起一切諸不善業,失心憂悔。菩薩往彼作如是言:善男子!云何失心憂悔而住?彼有情言:大士!我造無間諸不善業,恐於長夜受諸苦惱,無利益故、不安樂故。以是因緣,失心憂悔。是時菩薩為彼有情廣說正法,令深悔過,受菩薩戒。若此有情未能悔過,是時菩薩欲令彼人心生信伏,為現神通,廣說彼人思惟之事。有情由是於菩薩所生信伏心,歡喜信樂。生信樂已,根性成熟,菩薩為彼廣說妙法,彼人即能隨順領受。
2-菩薩又復於彼人前化作父母,說如是言:汝可觀之,我即是汝同伴丈夫,汝莫悔過此所造業,畢竟不墮捺洛迦中,亦不退失利益安樂!如是說已,即便殺害所現父母。菩薩於彼有情之前示現神變,彼人思惟:有智之者,尚殺父母不失神通,況我無智而造此業,墮捺洛迦,退於利樂!爾時菩薩為彼有情演說妙法,令其惡業漸得輕微,猶如蚊翼。是名菩薩除遣惡作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除疑悔方便?
1-謂若菩薩或見有人造五無間業,或諸不善業,即詣其所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愁不悅意?是人答言:善男子!我造五無間業,以是緣故,愁不悅意,將非我於長夜之中,無有利樂極大苦惱。菩薩乃為其人說戒懺悔,又復如應說甚深法。是人未能捨疑悔心,菩薩即現神通,適其心念使令生信。是人即時於菩薩所,乃起信心清淨歡喜,由喜心故堪任受法,菩薩引之令入正道。
2-於其人前,化現父母而加殺害,謂其人言:我今與汝同造斯罪,勿生疑悔。作是語已,復現神通。是人念言:菩薩具有神通智慧,猶害父母,況復我邪?爾時,乃為是人說種種法,使其罪業而得輕微猶如蚊翅,是為菩薩善除疑悔方便。
5.云何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菩薩觀彼眾生堪為法器而造諸惡,菩薩即為現形種種說法:1)應現王身得度者,即現王等身;2)應現剎利身得度者,即現剎利身;3)應現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4)應現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5)應現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6)應現恐怖身得度者,即現恐怖身;7)應見繫閉、鞭打、驚怖身得度者,即現繫閉、鞭打、驚怖身;8)應見親友愛樂身得度者,即現親友愛樂身;9)所應見者皆為現之,是名菩薩善能救拔眾生。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救濟眾生方便?菩薩摩訶薩若見眾生堪聞正法而作惡業,為教化故,菩薩爾時巧作神通:1)若以王身應得度者,則現王身;2)若宰相身應得度者,而則為現宰相之身;3)若以富貴、臣民、剎利身應得度者,則為現之;4)若以天身應得度者,而現天身;5)若有眾生以軟語故應得度者,而作軟語為教化之;6)若金剛身應得度者,現金剛身;7)若有眾生以怖畏故應得度者,即現怖畏;8)若有打拍、訶罵、縛錄應得度者,即現是事。9)若有眾生欲作逆事、打拍損惱,菩薩摩訶薩見是等已即生憐愍而作是念:是等眾生欲來惱我。見是眾生如觀掌中阿摩勒果,生大愁惱而作是念:我今此身寧受阿鼻地獄大苦,令是眾生即得入於無餘涅槃而得解脫。見是眾生作諸罪業,以是因緣,若捨今身必受阿鼻地獄苦報,是時菩薩生憐愍心,以慈悲故念彼眾生、為治罰故而折伏之,後方教悔。如是,菩薩救濟眾生善巧方便。
云何菩薩救護有情方便善巧?謂此菩薩觀見有情根器成熟,堪為說法。彼之有情造作一切極不善業,菩薩為欲利益彼人,方便調伏,化作種種諸有情類,1)應以大王身得調伏者,即現大王身而為說法;2)應以小王身得調伏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3)應以婆羅門、剎帝利身得調伏者,即現婆羅門、剎帝利身而為說法;4)應以天身得調伏者,即現天身而為說法;5)應以執金剛身得調伏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6)應以怖畏得調伏者,現作怖畏而為說法;7)應以繫縛、殺害、打罵得調伏者,即為示現如是等事而為說法;8)應以愛語得調伏者,即現愛語而為說法。9)若有情類欲造彼彼無間罪時,於菩薩身興損害意。其得神通菩薩,即為示現種種方便,或時遮止,或復禁制,或移向他方;於彼人前,又復示現似彼所造無間業事,或復示現捺洛迦相,制彼所造無間罪業令不現前。10)其有未得神通菩薩,善能觀察彼諸有情壽命長短,見彼有情欲造無間,作是思惟:此諸有情將起重罪。而發大悲心生憂惱。菩薩觀彼猶如掌中置菴羅果,作是思惟:我為利益一有情故,能於阿鼻受大苦惱,即此有情乃至未住無餘涅槃,常能如是無別方便而能遮止。此諸有情造惡業已,將欲生彼捺洛迦中,由我未得神通自在,無有方便移彼不信、壽命短促、諸惡有情置於他方,恐彼有情由不善業生阿鼻獄。菩薩以是發起悲心,思惟有情各隨自業無異方便而能救濟,但起慈心平等教誡,示為科罰。是名菩薩救護有情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知救度有情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人堪任受法,然以是人造極惡業,菩薩為欲度斯等故隨應化現。1)若以王身得度者,即現王身。2)若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3)若以剎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得度者,即現剎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4)若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5)若以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6)若以柔善可愛之身得度者,即現彼身。7)若以恐畏縶縛鞭打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8)若復有人,欲造五無間業,或有人欲於菩薩所生觸嬈者,菩薩乃以種種方便悉令禁止,或置之異方使其不造無間業等,後於其前作諸化現,乃至或現地獄等相。9)又復諸有未得神通菩薩壽量色相,菩薩悉知,又諸有情欲成欲壞,菩薩起大悲心悉能思念。此有情欲壞,此有情已壞,菩薩一心如實了知,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菩薩起厭離心,作是思惟:若一有情造惡業已,將墮阿鼻大地獄中。彼之定業,我復無異方便能為救拔,我寧代受地獄之苦,乃至彼一有情安住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為菩薩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6.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無所堪任,不識正法,惟知貪欲、飲食、衣服,更無餘求。菩薩爾時為示算數、醫方、種種伎術,如是善者皆令學習,悉令不乏衣服、飲食,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濟命。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延眾生壽命方便?菩薩摩訶薩若見眾生不感利養,無有勢力,不能得知諸聖妙法,雖求飲食尚不能得存立身口。是時,菩薩為是人等教導文章、技藝、算計、種種法術,善相應者,令得存立。如是,菩薩善解延眾生壽命方便。
云何菩薩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觀見有情不堪受法,但求衣食以為自足,不能了知聖法調伏。菩薩教示此諸有情算數、伎術、文字、注記如是事業,為成於善,不成惡法。是名菩薩施與有情活命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知有情濟命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情無所堪任,復無力能,不識正法,但貪飲食、衣服,而無餘求。菩薩乃為斯等,顯示書算伎術種種事業。如是善者,悉令學習,隨有所得使其濟命,是為菩薩善知有情濟命方便。
7.云何名菩薩善解受供?菩薩爾時得大寶聚,如須彌山悉能受之。若得少施,微毫縷綖亦皆受用。菩薩以何緣故大小皆受?見眾生慳貪、嫉妬、無有施心。又見眾生出沒生死如水中魚,深愍眾生漂溺巨海,為作利益令使快樂,受財寶已,為供養佛、法、僧,給施窮乏,隨所施處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善解受供。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攝受方便?菩薩摩訶薩若得種種珍寶之聚,高須彌山悉為納受,隨宜微細亦為納受。所以者何?爾時,菩薩而作是念:是等眾生慳惜貪悋,耽著無厭,保護堅捉,慳貪因緣流轉沈溺生死大海。猶若江河,一切川流俱入大海;是等眾生墮三惡道亦復如是。為是眾生利益安樂,是故,菩薩納受所施,不為自利,非為潤己而受畜之,不生貪心。但為一切眾生利益,同得用故。但為供養佛、法、僧寶。但為救濟困乏眾生,令彼檀越得歡喜故、得利益故。如是,菩薩攝受善巧方便。
云何菩薩得受取方便善巧?謂此菩薩得珍寶聚如妙高山而不受取,若得下劣資生雜物而即受之。何以故?謂此菩薩如是思惟:此諸有情慳悋、嫉妬、貪愛所蔽,惜自他物,不令自他而得受用,由此因緣處生死海,常被漂沒。菩薩欲令彼有情等,於長夜中得具足利益及安樂故,而便為受,雖受彼物不起貪愛,無屬己心,但為供養諸佛、法、僧,令諸有情同獲勝利,及為饒益貧苦有情,施主由是歡喜踊躍。是名菩薩得受取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受供養方便?謂若菩薩或得寶聚如須彌山菩薩亦受,或得諸餘微毫之物菩薩亦受。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世間有情慳貪諂曲,以是緣故如水中魚,而常出沒生死大海。菩薩深愍斯等有情,使令長夜利益安樂,是故受已,不攝於己不起貪心,周給於餘一切有情。而復施作佛法僧事,諸貧苦者遍行拯濟,令諸施主心生歡喜,是為菩薩善受供養方便。
8.云何名菩薩善能移於二乘入於大乘?菩薩見眾生堪任大器,乃至作聲聞、辟支佛二乘,精進勤修、苦行。爾時菩薩令住大乘,及其徒眾悉皆令轉,捨於小心。為繼佛種,不斷三寶故。是名菩薩移於二乘安住大乘。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處非處方便?菩薩摩訶薩若見眾生有大威力,堪任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行諸行,求於聲聞、辟支佛道勇猛精進。是時菩薩從如是處,而作方便,令得捨離。示大乘道,而令修行,若不信受乃至示現作大鬪諍,令得降伏。如是,菩薩處非處起善解方便。
云何菩薩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觀見有情堪能受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現等覺。然彼有情為得聲聞、辟支佛乘,發起方便,常勤修習。菩薩說法令彼有情捨離二乘,引導迴向大乘法中。是名菩薩捨離非處、住於是處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謂若菩薩或見二乘之人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者,菩薩乃於聲聞、緣覺乘中,以其方便,迴轉彼心,令住大乘,乃至彼之徒眾亦令轉捨二乘之心,是為菩薩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
9.云何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1)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心;2)懈怠懶墮者令勤精進;3)若以少善而自足者,方便發起,令具諸善;4)若有虧損、少戒,生大障礙而心遠離一切諸善者,菩薩即為說法,令其歡喜,具修戒行;是名菩薩善能示教利喜。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勸化利喜方便?1)菩薩摩訶薩於諸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於菩提之心。2)已發心者,懈怠懶惰,勸令精進。3)不持戒者,令其持戒。4)若以少善而知足者,方便發起令具諸善。5)若見眾生隨所犯戒可懺悔者,以是因緣,閉心而住,不喜、不樂。是時菩薩為是眾生廣說法要,令得懺悔滅如是罪。如是,菩薩勸化利喜善解方便。
云何菩薩示現、教導、讚勵、慶喜方便善巧?1)謂諸菩薩能令有情未發菩提心者,令發菩提心;2)已發菩提心者,雖復持戒,心易知足,若少精進而多懈怠,菩薩教令常修精進。3)若諸有情雖少持戒,多有毀犯,由是因緣信不清淨,常無喜樂,為破戒垢覆心而住。菩薩為彼有情演說種種妙法,令彼有情心生淨信,歡喜悅樂。是名菩薩示現、教導、讚勵、慶喜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知示教利喜方便?1)謂若菩薩未發菩提心者,使令發心。2)若雖已發心而懈怠懶惰。3)以少戒行為喜足者,當為策勤進修諸行。若於戒學有少缺壞,以是緣故生障礙心,不起清淨歡喜心者,菩薩如應為說法要,以善方便使令發起清淨之心。是為菩薩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10.云何名菩薩善能恭敬供養三寶?出家菩薩少欲知足,不積財寶,唯以法施為利。爾時,在閑靜處獨坐思惟:我今何為不作供養佛想?即自思惟種種運心供養諸佛,如是思惟已便能具足六度。云何具足六度?1)以種種供養而具檀波羅蜜。2)恒與一切眾生善是名尸波羅蜜。3)歡喜忍樂是名羼提波羅蜜。4)心身不懈是名毘梨耶波羅蜜。5)專心不散是名禪波羅蜜6)莊嚴眾行皆悉具足是名般若波羅蜜。菩薩如是靜處思惟時能具六波羅蜜,是名菩薩善解恭敬供養三寶。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供養承事方便?菩薩摩訶薩得出家已,無人供養,隨宜如法所得知足,獨在閑處,住於寂靜,作是思惟:我今云何能得供養承事如來?作是思惟,心心不絕思諸供具,願得供養承事三寶,此則能得滿足六波羅蜜行:1)於一念中運供養心,捨於所重,是檀波羅蜜。2)運供養心,緣諸眾生而發是心,是戒波羅蜜。3)於是心中而坐安樂,是忍波羅蜜。4)於是心中無有疲倦,是精進波羅蜜。5)於是心中不散、不動,是禪波羅蜜。6)於是心中而思種種供養之具,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供養承事善解方便。
云何菩薩得承事供養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既得出家,於諸利養知量知足,所受利養無非法者。又諸菩薩獨處閑靜,入定而住,隨順諸佛及菩薩行,如是思惟:我欲承事供養如來。謂此菩薩隨順思惟已,而作種種承事供養一切如來,得六殊勝波羅蜜多修行圓滿。云何修六波羅蜜多諸行圓滿?1)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嚴辦資具,此是菩薩施波羅蜜多。2)謂於承事供養等中,發心饒益一切有情,此是菩薩戒波羅蜜多。3)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能安住歡喜悅樂,此是菩薩忍波羅蜜多。4)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無厭倦,此是菩薩勤波羅蜜多。5)謂於承事供養等中一心思惟,此是菩薩靜慮波羅蜜多。6)謂於承事供養等中,心能種種差別觀察,此是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承事供養方便善巧。
云何是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謂若出家菩薩得少財利而生喜足,唯求法利,獨止一處,寂靜而住,作是思惟:我今何故不起想念供養如來?即時運心想,以種種供養諸佛,隨想念時便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云何觀想能具六波羅蜜多?1)謂若想作供養事時,即具布施波羅蜜多。2)若於供養法中,令一切有情起所緣善心,即具持戒波羅蜜多。3)若於供養法中,發生歡喜愛樂之心,即具忍辱波羅蜜多。4)若於供養法中心不懈退,即具精進波羅蜜多。5)若於供養法中寂住其心,即具禪定波羅蜜多。6)若於供養法中莊嚴眾行,即具般若波羅蜜多。是為菩薩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足方便。
善男子!菩薩具是十供養善解方便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方便善巧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
08.願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方便發願。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願波羅蜜具足。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得願圓滿。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何等為十?
不作卑下發願。
不畏生死發願。
出過一切眾生發願。
一切諸佛讚歎發願。
能摧伏一切魔發願。
不為他教故發願。
無邊發願。
不恐畏發願。
無憂發願。
具足發願。
一者、無下劣願。
二者、無怯弱願。
三者、為度脫利益一切眾生願。
四者、稱歎一切諸佛功德願。
五者、降伏一切魔怨願。
六者、不由因信他願。
七者、無邊際願。
八者、無怖畏願。
九者、無疲倦願。
十者、究竟圓滿清淨諸願。
一者、無下劣願。
二者、無怯弱願。
三者、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
四者、為諸佛、如來讚歎發願。
五者、善能摧伏一切魔願。
六者、成就不由他願。
七者、得無邊願。
八者、不驚怖願。
九者、不疲厭願。
十者、得圓滿願。
一者、不卑下發願。
二者、不畏生死發願。
三者、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四者、諸佛稱讚發願。
五者、善降諸魔發願。
六者、不以他緣故發願。
七者、無邊發願。
八者、不恐怖發願。
九者、不懈退發願。
十者、善具圓滿發願。
1.云何名菩薩不卑下發願?菩薩摩訶薩不為三有受樂故發願,是名菩薩不卑下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下劣願?菩薩摩訶薩不樂受於三有之樂,而發誓願,是名菩薩無下劣願。
云何菩薩無下劣願?謂此菩薩不樂諸有,而發於願,是名菩薩無下劣願。
云何是不卑下發願?謂若菩薩不於三有中,欲受樂故,而乃發願,是為菩薩不卑下發願。
2.云何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不求二乘,不為厭惡生死,不為滅除生死故發願,是名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怯弱願?菩薩摩訶薩發弘誓願,不求遠離出於三界而自取證,是名菩薩無怯弱願。
云何菩薩無怯弱願?謂此菩薩不厭三界,求離貪欲,住於寂滅,而發於願,是名菩薩無怯弱願。
云何是不畏生死發願?謂若菩薩不厭患三界,不求離欲,不趣寂滅故發願,是為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3.云何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菩薩願使一切四生眾生悉成菩提,如般涅槃,而我或入涅槃或不入涅槃,是名菩薩出過一切眾生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救濟利益一切眾生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願:諸眾生界窮未來際,先令盡得無餘涅槃,然後我乃於佛涅槃,而般涅槃。是名菩薩救濟利益一切眾生願。
云何菩薩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謂諸菩薩發如是願:諸有情界乃至盡證無餘涅槃,我方於後,證大圓寂。是名菩薩為欲利益一切有情勤修行願。
云何是出過一切有情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乃至普盡諸有情界,願彼一切得大涅槃已,然後我當亦入涅槃。是為菩薩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4.云何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菩薩發願:我化一切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坐於道場,我當勸請令轉法輪。佛若入涅槃,我當勸請令久住世,利益眾生。是名菩薩一切諸佛讚歎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稱歎一切佛功德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願:若有眾生於其未發菩薩心者,教化令發。已發心者,次第令行諸菩薩行。已修行者,令坐道場。我設供養,請轉法輪,請住世間,利益眾生,莫般涅槃。是名菩薩稱歎一切諸佛功德願。
云何菩薩為諸佛、如來讚所發願?謂此菩薩發如是願:諸有情界乃至未發菩提心者,皆願發心。願發心已,次第修行菩提分行。次修行已,坐菩提樹。於彼已得坐道場者,我當承事、恭敬、供養,請轉法輪。若般涅槃,我當勸請,久住世間,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是名菩薩為諸佛、如來讚所發願。
云何是諸佛稱讚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普盡有情界中,未發菩提心者,普願一切發菩提心。已發心者,次第修行菩薩行已,坐菩提場。我皆一一恭敬、供養,然後勸請,轉妙法輪。若欲入涅槃時,亦悉勸請,令久住世,利益有情。是為菩薩諸佛稱讚發願。
5.云何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菩薩願使一切眾生成佛時,國土不聞惡魔名字,是名菩薩摧伏一切諸魔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降伏一切諸魔怨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願:我今應作如是等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是我剎土,不聞魔名,一切魔民不生我國。是名菩薩降伏一切魔怨願。
云何菩薩善能摧伏一切魔願?謂此菩薩發如是願:若我當來現等覺時,於佛土中,永無一切天魔之眾,亦復不聞諸魔名字。是名菩薩善能摧伏一切魔願。
云何是善降諸魔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如我所行,我及一切有情當成正覺時,其佛剎中,不聞魔聲,況復魔眾,是為菩薩善降諸魔發願。
6.云何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終不受他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以智慧,觀察世界眾生受無量苦,為拔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不為他教故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不由信他願?菩薩摩訶薩不信他故,願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智慧故,作是思惟:此眾生界滯生死苦,無救、無護。為救護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是名菩薩不由信他願。
云何成就不由他願?謂此菩薩不由他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方發願。然以般若,觀有情界受於苦惱,既觀見已,為欲救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而能成就不由他願。
云何是不以他緣故發願?謂若菩薩,不由他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菩薩以自勝慧,觀察有情界中種種苦惱,為救度故,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是為菩薩不以他緣故發願。
7.云何名菩薩無邊發願?菩薩不為方所少緣發願。菩薩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心生厭惡:於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菩薩,若坐道場、勤修苦行、初成佛者、轉法輪者,當悉觀察,照見我心,勸請、隨喜、願轉法輪。一切十方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皆作無量難行苦行,乃至坐於道場降魔成佛及轉法輪,於此一一善心,我皆隨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無邊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邊願?菩薩發願無有齊限,行無執著。是故,菩薩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至心勸請,觀於十方一切世界,有諸菩薩坐於道場,有諸菩薩於十方界而成等覺,請轉法輪,隨諸眾生根性不同而善憶念。凡是諸佛所說法要皆悉信解,如是信解而隨喜之,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無邊願具足。
云何菩薩得無邊願?謂此菩薩不為菩提少分資糧而發於願。然此菩薩為發大願,偏覆左肩,右膝著地,起淨信心,觀十方界現住諸佛、一切菩薩,或有菩薩住於苦行或坐道場,或見諸佛或現等覺或轉法輪,觀見彼已,發淨意樂,於彼十方諸佛、菩薩或住苦行或現等覺及轉法輪,菩薩於彼一一信解,深心慶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得無邊願。
云何是無邊發願?謂若菩薩所發願者無限方分。何以故?謂菩提行廣大無量無有邊際。菩薩當發願時,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於諸世間,心生厭患,發是願言:普觀十方一切世界,諸菩薩眾現修苦行者,現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轉法輪者,願諸菩薩觀照我心,乃至說法度脫,得度脫已我悉隨喜。以是隨喜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無邊發願。
8.云何名菩薩不恐畏發願?菩薩從初發心,聞深妙法,不生驚畏,聞佛本行無量功德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遊戲神通不生驚畏,聞菩薩深遠善權方便不生驚畏。菩薩作是念:佛菩提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佛所成熟眾生無量無邊,非我智力之所能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是名菩薩不恐畏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怖畏願?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聞諸佛法甚深甚深,聞佛功德甚深甚深,聞諸菩薩神通遊戲甚深甚深,聞諸菩薩方便甚深甚深,不恐、不怖、不畏、不驚,而作是念:諸佛菩提無量無邊、諸佛境界無量無邊、成熟眾生無量無邊,如我等類何能思算如來境界?所以者何?諸佛、如來自能知之,我不能知。是名菩薩無怖畏願具足。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願?謂諸菩薩有新發心,聞甚深法,聞於諸佛廣大威德,聞諸菩薩遊戲神通,聞於甚深方便善巧,菩薩聞已不驚不怖,作是思惟:謂諸如來所證菩提、所住境界、成熟有情皆無邊量,於彼法中我不能知,諸佛證知我應當知。是名菩薩得不驚怖願。
云何是不恐怖發願?謂若菩薩從初發心聞甚深法,或聞諸佛有大甚深威德之力,或聞菩薩遊戲神通甚深法門,或聞諸佛善巧方便甚深之法,聞已皆悉不驚不怖。菩薩作是思惟:佛菩提無邊,佛境界無邊,諸佛、世尊成熟有情亦悉無邊,我之智力而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是為菩薩不恐怖發願。
9.云何名菩薩無憂發願?菩薩見諸眾生癡無慧目,儱悷難調,不可降伏,破戒、懶墮,眾惡悉具,為如此等,深起厭心,求生淨土:願令我等不聞如是諸惡之名,當行慈悲、智慧具足。菩薩發心便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啞、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而為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棄捨,如此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此心時,一切魔宮悉皆震動,十方諸佛發聲讚歎:莊嚴淨土,速成正覺。是名菩薩無憂發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疲倦願?菩薩若見剛強眾生,難調、難伏、放逸自恣,不肯受化,是諸菩薩之所厭患。如是剛強、難調、難化、所厭患者,以是因緣,即生疲倦而棄背之,發願往生清淨世界諸佛淨土。是淨土中,無如是等剛強眾生及其名處,菩薩不欲聞是人名,何況相見?若有菩薩棄背眾生,亦不能得諸佛淨土而往受生,是中有智諸菩薩等發如是心:一切世界有諸眾生頑嚚、暗鈍、聾、盲、瘖、瘂、無涅槃性,從彼世界諸佛菩薩所棄捨者,是等眾生願悉來集我所莊嚴佛國土中。是等眾生勿令有餘,我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於道場,覺了佛果。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時,從初發心,一切魔宮無處不動,十方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歎,而是菩薩所嚴佛國,速得成就,究竟清淨,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無疲倦願。
云何菩薩不疲厭願?謂諸菩薩雖見有情志性頑愚,又難調伏,於此有情終不疲厭。或有菩薩見諸有情志性頑愚、難調伏者,而生疲厭;由疲厭故,棄捨有情,發如是願:我求生於清淨世界,終不用聞如是諸惡有情之名。雖復願生清淨世界,終不得生,以棄捨有情,不成熟故。於此義中,又聰慧菩薩發如是心:於諸世界諸有情中,精進下劣、有懈怠者,頑嚚聾瞽如彼啞羊,如是有情為一切佛及諸菩薩觀察簡擇,及遍有情界中,無般涅槃法者,並皆棄捨。我今欲令如此有情悉當集會我佛剎中,又我欲令此諸有情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此菩薩發如是心思惟之時,念念之中諸魔宮殿悉皆震動。又為一切諸佛、如來之所稱歎。如是菩薩必定得生清淨佛土。又能速疾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是名菩薩得不疲厭願。
云何是不懈退發願?謂若菩薩或見有情儱戾難調,以斯等故,生棄捨心,欲生淨土:我不願聞此等有情諸惡名字。菩薩雖以此緣,不應棄捨利有情事。何以故?菩薩具悲智故,起如是心:遍有情界中,諸有少智,起劣精進,癡盲、瘖啞、無涅槃分者,悉為諸佛菩薩呵毀、棄捨,斯等有情普願於我剎中,悉令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菩薩發是心時,一切魔宮皆悉震動,諸佛讚歎,嚴淨佛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菩薩不懈退發願。
10.云何名菩薩具足發願?菩薩發心誓願,降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具足發願。譬如油鉢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
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畢竟具足願?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破碎魔軍,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不復發願,是名得如所願,滿菩提願。譬如器皿,酥油盛滿,平齊緣邊,不復能容如隣虛滴,是故說言:此鉢盛滿,究竟具足。菩薩摩訶薩證得佛道,不復發願,猶若隣虛亦復如是,一切諸願究竟滿故,是名善究竟諸願具足。
云何菩薩得圓滿願?謂此菩薩坐道場已,摧破魔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而現等覺。願既圓滿,無復更發。善男子!譬如蘇油於其鉢中,平滿盛已,更不容受,如極微量一滴蘇油,是故說名得圓滿願。菩薩如彼盛蘇油鉢,能於菩提現等覺已,願既滿足,無復更發一切妙願。是名菩薩得圓滿願。
云何是善具圓滿發願?謂若菩薩誓願坐於大菩提場,降伏魔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此上無復更求餘願。善男子!譬如鉢器盛酥或油,若平滿已,無復更受一塵之滴。菩薩亦復如是,成正覺已,無復減少一塵之願,是為菩薩善具圓滿發願。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方便具足發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是十法願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大願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
09.力具足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力具足。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力波羅蜜具足。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修力圓滿。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何等為十?
人不輕力。
不為他所伏力。
具福業力。
具智慧力。
具徒眾力。
得神通力。
自在之力。
陀羅尼力。
菩薩定持不可動力。
所言無二力。
一者、不可降伏力具足。
二者、不可破壞力具足。
三者、福德力具足。
四者、慧力具足。
五者、眷屬力具足。
六者、神通力具足。
七者、自在力具足。
八者、陀羅尼力具足。
九者、不擾動鎮力具足。
十者、超越無智力具足。
一者、他不映蔽修力圓滿。
二者、不被摧伏神力圓滿。
三者、於福德力修習圓滿。
四者、於般若力修行圓滿。
五者、於眷屬力同得圓滿。
六者、於神通力修得圓滿。
七者、於自在力修得圓滿。
八者、於總持力而得圓滿。
九者、無能改易神變力圓滿。
十者、他不違越教力圓滿。
一者、無能勝力。
二者、無屈伏力。
三者、福力。
四者、慧力。
五者、徒眾力。
六者、神通力。
七者、自在力。
八者、陀羅尼力。
九者、不動加持力。
十者、不越教勅力。
1.云何名菩薩人不輕力?一切外道、聲聞二乘無能過者,一切眾生亦無有與菩薩力等者,是名菩薩人不輕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不可降伏力具足?菩薩摩訶薩一切外道悉不能伏,是名不可降伏力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他不映蔽修力圓滿?謂此菩薩,一切外道諸異論者不能映蔽,是名他不映蔽修力圓滿。
云何是無能勝力?謂若菩薩力無能勝,一切外道、二乘,無與菩薩力齊等者,是為菩薩無能勝力。
2.
云何不可破壞力具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諸人、天、眾生聚中,無一眾生,以其道力,能得破壞菩薩力者,是名菩薩不可破壞力具足。
云何菩薩不被摧伏神力圓滿?謂此菩薩,諸有情中,終無有能摧菩薩力,是名不被摧伏神力圓滿。
云何是無屈伏力?謂若菩薩具勝力故,於有情聚中,無能屈伏菩薩力者,是為菩薩無屈伏力。
3.云何名菩薩具福業力?無有世間、出世間所修之福、功德莊嚴,能與菩薩力齊等者,是名菩薩具福業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福德力具足?菩薩於諸德福行中無有一行,若世間、若出世間,所不經行,是名菩薩福德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福德力修習圓滿?謂此菩薩修習一切世、出世間所有福德,菩提資糧悉皆積集,無有少分不圓滿者,是名菩薩於福德力修習圓滿。
云何是福力?謂若菩薩世出世間諸有福行無不積集,是為菩薩福力。
4.云何名菩薩具智慧力?菩薩智力有所舉動,於前、後際,無有錯謬,是名菩薩具智慧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般若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法,無有一法,以善慧故,是所不見、是所不證、所不通達,唯除如來深智慧耳,是名菩薩般若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般若力修行圓滿?謂此菩薩,於諸佛法,以正般若,而觀見之,唯除如來一切種智,非不已證,非不了知,是名菩薩於般若力修習圓滿。
云何是慧力?謂若菩薩於佛法中,正慧悉知,無有少法,不見、不證、不覺了者,是為菩薩慧力。
5.云何名菩薩具徒眾力?菩薩徒眾不壞正見,無毀威儀,常修淨命,所攝大眾皆同菩薩正直之行,是名菩薩具徒眾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眷屬力具足?菩薩眷屬無破戒者、無邪見者、非威儀者、無邪命者。所以者何?菩薩眷屬隨有資生共相分張,具足自利、利他義故,是名菩薩眷屬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眷屬力同得圓滿?謂此菩薩所有眷屬,於戒及見、威儀、淨命皆悉圓滿,所有眷屬一切皆同菩薩所行,是名菩薩於眷屬力同得圓滿。
云何是徒眾力?謂若菩薩所有徒眾,不缺戒行,不壞正見,不越法式,不染淨命。何以故?菩薩徒眾同其菩薩正直行故,是為菩薩徒眾力。
6.云何名菩薩具神通力?菩薩以世俗五通,勝於聲聞二乘五通。能以一塵容閻浮提及四天下,或千世界、或二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眾生亦不迫迮、無覺知想、不相妨礙,是名菩薩具神通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神通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於諸世間神通之力,及諸聲聞、緣覺境界,悉皆超越。何以故?菩薩神通力最勝故。若閻浮提內一毛中,而安立之,亦無損減。如是,四洲若干世界、若三千大千世界、若如恒河沙數世界,內於一隣虛塵中而安立之,亦無增減。若二、若三、若四、若五、若六、若七、若八、若九、若十恒河沙、若可說不可說恒河沙數世界,內於隣虛塵中,亦無增減;是等世界亦無妨礙,是中眾生亦無逼迮,是名菩薩神通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神通力修得圓滿?謂此菩薩神通勝力,超諸世間及彼二乘神通境界。菩薩樂欲於一毛端,安贍部洲,乃至四洲,若千世界、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又復菩薩樂欲於一微塵量中,安處無量殑伽沙界,如是世界若二、若三、若四、若五,或十、二十,三、四、五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殑伽沙界,安置於一極微塵中。其微塵量不增、不減。彼諸世界於一微塵中,各各安處,不相障礙,其中有情亦無嬈亂迫迮之相。是名菩薩於神通力修得圓滿。
云何是神通力?謂若菩薩所有世間神通之力,尚能超勝一切聲聞緣、覺神通境界。而此菩薩勝上神力,於一微塵中,而能容受閻浮提世界,及四大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或一殑伽沙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殑伽沙數。是等世界,於一微塵中,悉容受已,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有情不相觸礙,是為菩薩神通力。
7.云何名菩薩得自在力?菩薩有自在力,欲使三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遍滿其中,即如其意,是名菩薩自在之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自在力具足?菩薩摩訶薩變此三千大千世界化作七寶盈滿其中,自在力故事無不遂,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七寶盈滿,其中皆悉自在,是名菩薩自在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自在力修得圓滿?謂此菩薩意所樂欲,七寶充滿大千世界,饒益有情,乃至樂欲種種諸寶於不可說不可說界皆得充滿。是名菩薩於自在力修得圓滿。
云何是自在力?謂若菩薩力自在故,欲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充滿,隨其所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能充滿種種珍寶,是為菩薩自在力。
8.云何名菩薩得陀羅尼力?菩薩若聞無量無邊諸佛說法,異聞、異字,能於一念種種音聲悉皆受持、思惟、修行,是名菩薩陀羅尼力。
善男子!云何菩薩陀羅尼力具足?菩薩於諸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剎土,絓是諸佛所說之法,種種文字、種種章句、種種意趣,於一剎那、一羅婆、一牟休羅,菩薩一聞悉能受持、通達、解說,是名菩薩陀羅尼力具足。
云何菩薩於總持力而得圓滿?謂此菩薩乃至聞於所不可說不可說數諸佛土中,一切如來演說正法,義句有異,名理不同,菩薩能於一剎那中,若一臘縛、一牟呼栗多,於義句名理領受、了知,並能修習。是名菩薩於總持力而得圓滿。
云何是陀羅尼力?謂若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中,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諸名句文種種義理,於剎那間悉能受持、解了、修習,是為菩薩陀羅尼力。
9.云何名菩薩定持無戲動力?一切眾生無能擾壞,令其心亂,是名菩薩定持不戲動力。
云何菩薩不可擾動鎮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所鎮之處,於諸人、天、眾生聚中,無一眾生能擾動者,唯除如來、應供、正遍知,是名菩薩不擾動鎮力具足。
云何菩薩無能改易神變威力圓滿?謂此菩薩所有神變,唯除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有情終無有能改易菩薩。是名菩薩得無改易神變威力圓滿。
云何是不動加持力?謂若菩薩勝加持力所加持故,諸有情中無能虧動菩薩力者,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為菩薩不動加持力。
10.云何名菩薩所言無二力?菩薩心思後言,口無二語,惟除方便利益之說,是名菩薩言無二力。若有記莂,終不錯謬,一切眾生所有智慧,無能出過菩薩之者。
云何菩薩超越無智力具足?菩薩於一切智皆悉超越,一切眾生尚不能及,何況能過?唯除如來善解方便,是名菩薩超越無智力具足。
云何菩薩得不違越教力圓滿?謂此菩薩所有教勅,言無有二,有情信順、無違越者,唯除方便善巧利樂。是名菩薩得不違越教力圓滿。
云何是不越教勅力?謂若菩薩於有情中,而不見有敢違菩薩教勅之者,唯除善巧方便利益等事,是為菩薩不越教勅力。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力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力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修力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
10.具足智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具足智。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智波羅蜜滿足。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智圓滿。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何等為十?
知人無我智具足。
知法無我智具足。
遍知諸方智具足。
善知禪定境界處所具足。
智持具足。
無等智具足。
善知眾生根行智具足。
無作智具足。
善知一切法相智具足。
善知出世間智具足。
一者、人無我智具足。
二者、法無我智具足。
三者、無分限智具足。
四者、三昧境智具足。
五者、鎮智具足。
六者、不破壞智具足。
七者、觀眾生行智具足。
八者、無功用智具足。
九者、一切法相智具足。
十者、出世間智具足。
一者、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得圓滿。
二者、於法無我智得圓滿。
三者、於無限量智得圓滿。
四者、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
五者、修神變智而得圓滿。
六者、不攝取智修得圓滿。
七者、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
八者、於無功用智得圓滿。
九者、諸法相智修得圓滿。
十者、於出世智修得圓滿。
一者、人無我智。
二者、法無我智。
三者、無方分智。
四者、知定境界智。
五者、加持智。
六者、不壞智。
七者、善觀一切有情諸行智。
八者、無發悟智。
九者、善解一切法相智。
十者、出世間智。
1.云何名菩薩知人無我?
1-觀五陰不堅、無牢固、虛妄、無真實,乃至滅謝亦不見有去。
2-菩薩作是念:此五陰,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養育、無人。凡夫愚人謂實有我故,妄取我想,猶如鬼魅妖異所著。眾生妄計亦復如是。或陰即是我,我即是陰,或陰是我所,我所是陰。著虛妄我,不見真實,於生死中,如旋火輪,虛妄無實。
3-菩薩如實能知,是名菩薩知人無我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人無我智具足?
1-菩薩摩訶薩觀見諸陰,生時、滅時:是陰生時,無真實生,不動、不作,皆是虛妄,而觀見之。是陰滅時,不見敗壞。
2-復作是念:是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養育、士夫。有諸癡頑、嬰兒、凡夫,深著我見。而作是解:是陰非我,我中無陰。於五陰中深生執著。決言有體,故不通達真實法性;以不通達真實道理,是故流轉於生死中,猶若火輪無有休息。
3-菩薩於是真實法性究竟通達,無復有餘,是名菩薩人無我智具足。
云何菩薩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圓滿?
1-謂此菩薩隨諸蘊相,觀見生起,又於諸蘊觀見滅壞。菩薩正觀諸蘊生時,性不堅固,無實所作,即是空性。及正觀察諸蘊滅時,體性破壞。
2-菩薩如是思惟:諸蘊畢竟無我,亦無有情、無有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愚夫異生執著於我。如是思惟:蘊即非我,我即非蘊。然諸蘊中妄執有我。不能了知真實法故,生死流轉,猶如旋輪。
3-菩薩如實了知諸法,是名菩薩於補特伽羅無我智得圓滿。
云何是人無我智?
1-謂若菩薩觀諸蘊生及諸蘊滅。若蘊生時,觀法無實,虛妄不堅。若蘊滅時,觀法離散,亦無所至。
2-菩薩作是思惟:此諸蘊中,無我、人、有情、壽者、養者。而愚夫異生執著於我,乃起是念:蘊中有我邪?我中有蘊邪?我不是蘊邪?蘊不是我邪?由是計執不了真實,由不了故,如旋火輪展轉生死。
3-菩薩於如是法,悉如實知,是為菩薩人無我智。
2-云何名菩薩觀法無我知?
1-如實相見生、見滅,知一切物,猶如假借,但有名用,假施設生,無有實體。
2-假施設法,亦不斷、不常,但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3-菩薩如實而知諸法真實,是名觀法無我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法無我智具足?
1-菩薩摩訶薩於損減謗如實而知,於增上謗如實亦知。
2-而作是念:於假名法,而為安立分別諸名,雖作分別,所可分別一切諸法,本無自性。是等文句,能分別者亦無自性,是法體性不如分別,名字分別不當其體。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但有名相,唯假名說,於是法中不應執著。
3-是假名法,非為究竟、一向非有,但此諸法依因他緣,藉他緣合而便得生,因緣散故,其亦隨滅。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如實而知,是名法無我智具足。
云何菩薩於法無我智得圓滿?
1-謂此菩薩如實了知增益、損減諸法體性。
2-菩薩又復如是思惟:法之與名,更互為客,但由虛妄分別安立法及名字,俱無自性,依想心量。
3-及隨世俗法及名字更互為客,非無有體及以作用。此依他緣,說有法性,待他眾緣而得起故。菩薩如實了知一切待緣而起,緣盡而滅。是名菩薩於法無我智得圓滿。
云何是法無我智?
1-謂若菩薩若諸法成、若諸法壞,悉如實知。
2-菩薩作是思惟:此於假法之中,分別建立,而彼諸法無實自性,乃至文字亦無自性。但唯憶想分別,世俗所行,不應於彼而生取著。
3-然其世俗假借諸法而亦非無,謂以諸法,藉緣而有。法從緣生,法從緣滅。如是等法菩薩悉知。是為菩薩法無我智。
3.云何名菩薩一切處遍知?一切處遍知者,非一剎那中知,非一剎那中不知,非此方知,彼方不知,而能普於十方得無礙智,是名菩薩一切處遍知。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分限智具足?菩薩不於一剎那中,而生於智,第二剎那而不生也。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剎那之中,智慧悉生,無邊無礙,無有分限,是名菩薩無分限智具足。
云何菩薩於無限量智得圓滿?謂此菩薩無限量智,非初剎那起,後剎那不起。非此方起,餘方不起。以無礙智,於一切剎那、一切方所,而常相續,恒遍起故。是名菩薩於無限量智得圓滿。
云何是無方分智?所謂菩薩之智無局方分,非但一剎那中,智能隨轉,第二剎那智不隨轉。何以故?菩薩之智於剎那中,普遍一切,隨轉隨現,是為菩薩無方分智。
4.云何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
1-知聲聞定、知辟支佛定、知菩薩定、知諸佛定,如是諸定皆悉了知。
2-聲聞二乘但知自分境界,餘則不知。
3-菩薩定者,知己境界,兼知二乘及如來禪定,究竟定相,以佛力故亦悉能知,是名菩薩善知禪定境界處所。
善男子!云何菩薩三昧境界智具足?
1-菩薩摩訶薩悉知一切聲聞三昧、悉知一切緣覺三昧、悉知一切菩薩三昧、一切如來三昧皆悉知之。
2-於是三昧聲聞行處,菩薩悉知。於是三昧緣覺行處,菩薩亦知。於是三昧菩薩行處,菩薩亦知。於是三昧如來所行是佛三昧,菩薩亦知。
3-復有果報所可成就,自得智者,皆悉知之,是名菩薩三昧境界智具足。
云何菩薩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
1-謂此菩薩能悉了知二乘所得諸三摩地,能悉了知。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及能了知一切如來諸三摩地。
2-又此菩薩亦能了知二乘修習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一切菩薩住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亦能了知如來所住諸三摩地及三摩地所行境界。
3-以如來力加持菩薩故,能了知佛三摩地。菩薩若以自所成就異熟果智,即不能知佛三摩地;以自成就異熟果智,能悉了知餘三摩地。是名菩薩於三摩地所行境界智得圓滿。
云何是知定境界智?
1-謂若菩薩能知聲聞所修之定,知緣覺定,知菩薩定,知如來定。
2-若聲聞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緣覺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菩薩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如來所行禪定境界菩薩亦知。
3-然非宿報所成己之智力而能了知。但以如來威神力故,乃能知之。餘諸定法以自智力悉可了知,是為菩薩知定境界智。
5.云何名菩薩智持具足?菩薩善知聲聞持、辟支佛持、菩薩持,況餘眾生而不能知?是名菩薩智持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鎮智具足?菩薩若於聲聞所鎮、若辟支佛所鎮、若菩薩所鎮,菩薩尚不知,何況一切諸眾生等?是名菩薩鎮智具足。
云何菩薩修神變智而得圓滿?謂此菩薩能正了知聲聞神變,能正了知緣覺神變,能正了知菩薩神變,何況一切有情所有神變而不能知,是名菩薩修神變智而得圓滿。
云何是加持之智?謂若菩薩於聲聞所有加持之法如說能知,緣覺加持如說能知,菩薩加持如說能知,況復於餘諸有情邪?是為菩薩加持之智。
6.云何名菩薩無等智具足?一切外道、二乘諸智,無有能及菩薩智者,惟除如來一切種智,是名菩薩無等智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不可破壞智具足?菩薩摩訶薩一切智慧不可破壞,若諸外道、若諸魔兵、若諸聲聞、若諸緣覺,悉不能破,是名菩薩不可破壞智具足。
云何菩薩不攝取智修習圓滿?謂此菩薩所成就智,一切外道及諸惡魔、聲聞、緣覺不能攝取,是名菩薩不攝取智修習圓滿。
云何是不壞智?謂若菩薩得不壞智已,諸魔外道及一切聲聞、緣覺,無能沮壞,是為菩薩不壞智。
7.云何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菩薩能以淨無礙智,遍觀世界,有眾生能生菩提,有眾生不能生菩提。有眾生滿足菩提,有眾生不滿足菩提。有眾生住於初地乃至住於十地。有眾生坐於道場,有成正覺,有轉法輪,乃至入般涅槃。有聲聞乘涅槃、有辟支佛乘涅槃。有生善趣者,有生惡趣者,是名菩薩善知眾生根行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觀眾生行智具足?菩薩摩訶薩以清淨智,皎潔明白,觀眾生界,是中而見,有諸眾生已發菩提心,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有諸眾生已修菩提行,有諸眾生未修菩提行。有住初地,乃至十地。有成等覺,成等覺已,正轉法輪,佛事已訖而般涅槃。有諸眾生以聲聞乘而般涅槃,有緣覺乘而般涅槃。有諸眾生生於天上、有諸眾生生於三途,菩薩悉皆了了得見,是名菩薩觀眾生行智具足。
云何菩薩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謂此菩薩以清淨智,觀有情界,見有情中,或未發菩提心,或已發菩提心。或未得菩提心,或已得菩提心。或住初地,乃至十地。或已現等覺,或正現等覺,轉法輪時,或於所化一切已辦,入般涅槃。或有聲聞乘般涅槃時,或有辟支佛乘般涅槃時。或生善趣,或生惡趣,菩薩悉見。是名菩薩觀有情所行智得圓滿。
云何是能觀一切有情諸行智?謂若菩薩以其無著無斷清淨之智,普觀一切有情界中,而悉能見,或有有情發菩提心者,或有不發菩提心者。或有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不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住初地者,或有乃至住十地者。或有現成正覺者,或有成正覺已,轉法輪者,或有廣作一切化利事已入大涅槃者。或有入聲聞乘涅槃者,或有入緣覺乘涅槃者。或有生於善趣之者,或有生於惡趣之者。此如是等,菩薩之智悉能觀察,是為菩薩觀一切有情諸行智。
8.云何名菩薩無作智具足?於四威儀,行、住、坐、臥,念念無作,心恒成就。譬如有人於出入息,乃至睡眠常無所作。菩薩如是,心無思惟,亦非造作,而無礙智自然成就,是名菩薩無作智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無功用智具足?菩薩摩訶薩若行、若立、若坐、若臥、若出、若入,不加功用,是智恒生。猶若有人正眠熟時,喘息恒生,菩薩智生亦復如是。如是智慧無處不遍,是名菩薩無功用智具足。
云何菩薩於無功用智得圓滿?謂此菩薩行、住、去、來,若動、若寂,任運常起,無功用智。如人睡眠,出息、入息而無功用。應知菩薩無功用智,亦復如是,於一切境,智起無礙。是名菩薩於無功用智得圓滿。
云何是無發悟智?所謂菩薩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悉無發悟,而菩薩之智自然常轉。譬如人睡,俱無動作,而出入息自然常轉。菩薩之智亦復如是,於一切處,無礙而轉。是為菩薩無發悟智。
9.云何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了達諸法皆同一相。云何一相?皆盡空相,如幻相、虛妄相,是名菩薩善知一切法相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了一切法相智具足?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若通相、若別相、若無量相,皆悉知之。若如幻相、若虛妄相,菩薩悉知,是名菩薩了一切法相智具足。
云何菩薩諸法相智修得圓滿?謂此菩薩了知諸法皆同一相,謂能了知一相、無相及諸幻相、妄分別相。是名菩薩諸法相智修得圓滿。
云何是知一切法智?謂若菩薩善知一切法平等之相、一相、種種相、如幻相、虛妄分別等相,悉如實知,是為菩薩知一切法相智。
10.云何名菩薩善知出世間智具足?菩薩知無漏智,出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出世間智具足?菩薩摩訶薩以無流智得具足故,超越一切世間人天,是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
云何菩薩出世間智修習圓滿?謂此菩薩得無漏智,超過一切世間諸智,是名菩薩出世間智修習圓滿。
云何是出世間智?謂若菩薩具無漏智,出過一切世間之智,是為菩薩出世間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一切智滿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智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智圓滿。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
11.如地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得地三昧。何等為十?
佛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具有十法,與地平等。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如大地。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行如地。何等為十?
如地廣大無邊。
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
如地於一切眾生悉有育養之恩,終不計恩。
如地普能容受諸大雲雨。
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
能生善種及一切種。
如大寶器。
能出一切大藥。
不可傾動。
不驚不畏。
一者、廣大無量。
二者、養育眾生。
三者、有恩、無恩,無有異想。
四者、能受大法雲雨。
五者、一切眾生所依止處。
六者、種善根處。
七者、為珍寶器。
八者、為妙藥器。
九者、不可傾動。
十者、無所怖畏。
一者、廣大無量。
二者、一切有情之所受用。
三者、捨離恩怨。
四者、普能承受大法雲雨。
五者、為諸有情之所依止。
六者、諸善種子之所依處。
七者、如大寶器。
八者、如大藥器。
九者、得不傾動。
十者、得不驚怖。
一者、如地廣大無量。
二者存濟一切有情。
三者、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
四者、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五者、為諸有情共所依止。
六者、能生善法種子。
七者、為大寶器。
八者、為大妙藥。
九者、不可傾動。
十者、不生驚怖。
1.云何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周匝十方,無邊無量。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邊、無量,是名菩薩如地廣大無邊。
善男子!云何菩薩廣大無量?猶若大地,遍於十方,廣大無量。菩薩亦爾,遍一切處,廣大無量,福德、智慧具雙行故,是名菩薩廣大無量。
善男子!云何菩薩廣大無量?猶如大地,周遍廣大,無有邊量。菩薩如是,周遍廣大,福智資糧無有限量。是名菩薩得廣大無量。
善男子!云何是如地廣大無量?譬如大地周遍廣大,無其限量。菩薩亦復如是,福智勝行,周遍廣大,無其限量,是為菩薩如地廣大無量。
2.云何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各從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施、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眾具,皆悉與之,而心無限礙,是名菩薩如地一切眾生依止存濟。
云何菩薩養育一切眾生?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眾生因之存立,種種資生隨意得用。菩薩亦爾,長養眾生,種於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慧等一切菩薩清淨行法,及餘無量資生什物,皆悉利益,是名菩薩養育一切眾生。
云何菩薩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譬如大地為種種資具,一切有情之所受用。菩薩如是,攝取彼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等種種資糧,為諸有情之所受用。是名菩薩為一切有情之所受用。
云何是存濟一切有情?譬如大地周給一切有情,彼彼所須受用之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施、戒、忍、精進、禪、慧等法,及無數種菩提行法,隨其所應,普能攝受、化度有情,是為菩薩存濟一切有情。
3.云何名菩薩有育養之恩,而不望報?猶如大地,等無好惡,加報不欣,無亦不恨,是名菩薩育養之恩而不望報。
云何菩薩有恩、無恩,無有異想?善男子!譬如大地,若被損辱,亦不生瞋。若有供養,亦不生喜,是中不作二想。菩薩亦爾,損惱不瞋,利益不喜,於彼眾生,不生憎愛,不望反報,是名菩薩有恩無恩皆悉平等。
云何菩薩捨離恩怨?善男子!譬如大地平等載育,無恩、無怨、無瞋、無喜種種之想。菩薩如是,於有情中,無有恩怨,不生瞋喜。是名菩薩捨離恩怨。
云何是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譬如大地損惱無戚,饒益無忻,無此二想。菩薩亦復如是,於諸有情,損惱無戚,饒益無忻,平等利樂,於一切處,不生忻戚,是為菩薩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
4.云何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亦如大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佛興大密雲,普注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受持,是名菩薩如地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菩薩能受一切大法雲雨?善男子!譬如大地,受諸洪雨,及餘一切諸大水聚,悉堪容受。菩薩亦爾,如來所雨大法雲雨,悉皆容受,是名菩薩能受大法雲雨。
云何菩薩普能承受大法雲雨?譬如大地普能承受廣大雲雨,悉皆含容。菩薩如是,承受如來發起廣大善法雲雨,能忍、能持。是名菩薩普能承受大法雲雨。
云何是普能容受大法雲雨?譬如大地,大雲含潤一切悉能容受任持。菩薩亦復如是,如來興大密雲,注大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受,亦悉任持,是為菩薩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5.云何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又如大地,草、木、叢林,一切眾生行、住、坐、臥,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及以涅槃,一切皆因菩薩而有,是名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依止住處。
云何菩薩一切眾生所依止處?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眾生,若出、若入,依於大地。菩薩亦爾,一切眾生行於六趣及涅槃道,而為依止。如是菩薩一切眾生所依止處。
云何菩薩為諸有情之所依止?善男子!譬如大地,為諸有情來去所依。菩薩如是,平等普為一切有情往於善趣及向涅槃之所依故。是名菩薩為諸有情之所依止。
云何是為諸有情共所依止?譬如大地,一切有情,若行、若止,悉依於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依止菩薩故,生於善趣,向涅槃道,是為菩薩為諸有情共所依止。
6.云何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生,是名菩薩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菩薩種善根處?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種子因之生長。菩薩亦爾,一切眾生諸善種子,依因菩薩,而得增長,是名菩薩種諸善法種子之處。
云何菩薩為諸善種之所依處?善男子!譬如大地,能為一切種子依處。菩薩如是,能為有情一切善法種子依處。是名菩薩諸善種子之所依處。
云何是能生善法種子?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植,依地而生。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善法種子,悉依菩薩,種植、生長,是為菩薩能生善法種子。
7.云何名菩薩如大寶器?譬如大地能出眾寶,是諸寶物皆出於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功德、善寶、一切樂果,悉出菩薩,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菩薩為珍寶器?善男子!譬如大地為珍寶器,依因於地,無量珍寶皆悉出現;菩薩亦爾,種種功德、光明珍玩,依因菩薩而得出現,是名菩薩為珍寶器。
云何菩薩如大寶器?善男子!譬如大地為諸寶器,能現種種諸珍寶故。菩薩如是,能現種種諸功德寶。是名菩薩如大寶器。
云何是為大寶器?譬如大地,種種珍寶由地而生,是故地者即大寶器。菩薩亦復如是,種種功德智寶,皆由菩薩所現,是故菩薩即大寶器,是為菩薩為大寶器。
8.云何名菩薩能出一切大藥?譬如大地,出眾妙藥,能治種種諸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出一切諸妙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是名菩薩能出一切大法藥器。
云何菩薩為妙藥器?善男子!譬如大地,出諸妙藥,能治一切眾生病苦。菩薩亦爾,一切法藥因之出現,能滅一切世間種種煩惱重病,是名菩薩能為藥器。
云何菩薩如大藥器?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諸藥依之出現,能除世間一切諸病。菩薩如是,諸大法藥依之而出,所現法藥能滅世間煩惱諸病。是名菩薩如大藥器。
云何是為大妙藥?譬如大地世間所有一切藥草,悉依地生,而能治療種種病苦。菩薩亦復如是,現大法藥,普療世間一切有情諸煩惱病,是為菩薩為大法藥。
9.云何名菩薩不可傾動?譬如大地,風不能動,蠅、蚋、蚤、蝎不虧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是名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菩薩不可傾動?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苦具不能侵擾,時節寒暑、蚊、蟻、毒虫,觸之不動。菩薩亦爾,不可擾惱,眾生所起一切內外種種苦具,悉不能擾,是名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菩薩得不傾動?善男子!譬如大地,非蚊、蚋等力所虧損,世間諸風不能搖動。菩薩如是,不為一切有情、內、外苦惱之所傾動。是名菩薩得不傾動。
云何是不傾動?譬如大地一切蚊、蚋、虻、蟲、濕生等類,及彼大風不能傾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所起內外諸緣苦惱等事,悉不能動,是為菩薩不可傾動。
10.云何名菩薩不驚不畏?譬如大地,師子、虎、狼、龍、象、雷電哮吼,不能驚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外道九十六種所不能動,是名菩薩不驚不畏。
云何菩薩無有怖畏?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龍王及諸象王、師子王等所出音聲,聞不怖畏。菩薩亦爾,聞諸魔聲及外道聲,不恐、不怖、不怯、不畏,是名菩薩無有怖畏。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善男子!譬如大地,若有諸龍及諸獸王哮吼音聲,無有驚怖。菩薩如是,聞彼諸魔、一切外道哮吼音聲,不生怖畏。是名菩薩得不驚怖。
云何是不生驚怖?譬如大地,一切龍王、鹿王哮吼震響,聞已皆悉不生驚怖。菩薩亦復如是,聞諸魔、外道聲已,不生驚怖,是為菩薩不生驚怖。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地三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與地平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大地。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地。
12.如水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水。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與水平等。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如於水。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水。何等為十?
如水流注溉潤赴下。
能生眾生善芽種子。
欣樂敬信。
浸爛一切煩惱根芽。
如水清淨不濁。
除滅一切熾熱之患。
能除貪欲愛心之渴。
深廣難度。
如水澆溉高下皆滿。
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一者、福德漸深。
二者、生白淨法。
三者、歡喜諮嗟潤澤。
四者、漬爛一切煩惱根栽。
五者、清淨無濁。
六者、滅煩惱熱。
七者、除諸渴愛。
八者、甚深難冐。
九者、能漂好醜。
十者、淨煩惱塵。
一者、隨順善法。
二者、常能生長一切白法。
三者、歡喜淨信、悅樂滋潤。
四者、令一切煩惱相續朽敗。
五者、自性澄清、無濁、潔淨。
六者、息滅一切煩惱燒然。
七者、捨離一切諸欲愛渴。
八者、甚深難度。
九者、於等、不等地方充滿。
十者、息滅一切諸煩惱塵。
一者、善法如水流潤赴下。
二者、種植諸善法種。
三者、信樂歡喜。
四者、漬壞諸煩惱根。
五者、自體無雜清淨。
六者、息除煩惱炎熾。
七者、能止諸欲渴愛。
八者、深廣無涯。
九者、高下充滿。
十者、息諸煩惱塵坌。
1.云何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生長草木而各滋茂。菩薩亦復如是,以諸功德如水溉下,流潤微善,亦令增長,是名菩薩如水流注溉潤赴下。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福德漸深?善男子!譬如諸水,次第流注,漸入深處。菩薩亦爾,流注善法,漸漸向深,是名菩薩福德漸深。
云何菩薩隨順善法?譬如大水,若行、若流、若出,皆能隨順滋潤草木。菩薩如是,於諸善法,隨順修行、隨順流布、隨順出離。是名菩薩隨順善法。
云何是善法流潤赴下?譬如大水奔流赴下,潤澤滋長。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流潤赴下,滋長有情,是為菩薩善法如水流潤赴下。
2.云何名菩薩能生眾生善芽種子?如水能潤草木、叢林,悉得生長。菩薩以禪定水,澆潤覺意、正直道支,令得增長,漸漸長養,成一切智樹,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以若干種諸佛法果利益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清淨法,增長流潤,是名菩薩能生善牙種子。
云何菩薩生白淨法?善男子!譬如水聚能生一切草木、叢林、種種妙藥。菩薩亦爾,以三昧故,生長一切助菩提法,已生長者重復增廣,乃至成於一切種智樹木、叢林,於佛剎土令生法果,活立眾生,是名菩薩生長善法。
云何菩薩能生一切白善之法?善男子!譬如水性能生一切草木、叢林;生已,增長。菩薩如是,以三摩地水,能生一切菩提分法;生已,增長,乃至能成薩筏若樹,以得一切佛果智樹。所有種種諸白善法,令諸有情之所受用。是名菩薩能生一切諸白善法。
云何是種植諸善法種?譬如大地種植一切樹林、藥草,由水滋溉,增長成結。菩薩亦復如是,廣植一切菩提分法種子,定水滋溉數數增長,乃至得成一切智樹,以其一切智樹獲成立故,種種佛法果實繁茂,普為一切有情存濟慧命,是為菩薩種植諸善法種。
3.云何名菩薩欣樂敬信?如水自濕,亦能濕彼。菩薩亦復如是,身自恭敬信樂,亦能令他恭敬信樂,是名菩薩恭敬信樂。
云何菩薩歡喜、諮嗟、潤澤?善男子!譬如清水,自性潤澤,復潤餘物。菩薩亦爾,自性歡喜、諮嗟、潤澤,復潤於他。言歡喜者,是出世法。言諮嗟者,依佛、法、僧。言潤澤者,是心清淨。是名菩薩歡喜、諮嗟、潤澤。
云何菩薩得歡喜、淨信、悅樂、滋潤?善男子!譬如於水自性流潤,及能令他一切滋潤。菩薩如是,常懷淨信、歡喜、悅樂、自性滋潤,及能令他一切有情歡喜、淨信、悅樂、滋潤。云何歡喜?謂常悕求出世間法。云何淨信?謂能歸依於佛、法、僧。云何悅樂?謂彼所有清淨之心而常悅樂。是名菩薩歡喜、淨信、悅樂、滋潤。
云何是信樂歡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潤,復潤於他,菩薩亦復如是,自性愛樂淨信歡喜,復能令他一切有情愛樂淨信歡喜。愛樂者,所謂樂求出世間法。淨信者,信佛法僧。歡喜者,心得清淨。是為菩薩信樂歡喜。
4.云何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牙?譬如大水能浸草木根牙,令使爛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禪定水,浸煩惱根牙,令悉爛壞,乃至結使、習氣、垢穢悉皆無餘,是名菩薩浸爛一切煩惱根芽。
云何菩薩漬爛煩惱根栽?善男子!譬如清水,若草、若木、若根、若葉,皆能漬爛。菩薩亦爾,因修三昧,一切煩惱根栽相續而漬爛之,乃至名相亦皆滅盡、不知所在,煩惱、臭穢習氣亦盡,是名菩薩漬爛一切煩惱根栽。
云何菩薩令一切煩惱相續根栽皆悉朽敗?善男子!譬如於水,能令一切若樹、若草其根腐敗。菩薩如是,以修行所依三摩地水,能令一切煩惱根栽相續腐敗。既腐敗已,煩惱相續體不可得,煩惱臭穢無有餘習。是名菩薩令一切煩惱相續根栽皆悉腐敗。
云何是漬壞諸煩惱根?譬如大地樹林、草木為水浸漬而悉潰壞。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所修禪定之水,浸漬一切有情煩惱根種,以潰壞故,煩惱根種不相續生,穢惡習氣亦悉除滅,是為菩薩漬壞諸煩惱根。
5.云何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水之體性,常恒不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體性不濁。云何菩薩體性不濁?結使、貪欲、瞋恚、愚癡悉斷無餘,善護諸根,清淨如水,是名菩薩如水清淨不濁。
云何菩薩清淨無濁?善男子!譬如淨水,體性清淨,無有垢穢。菩薩亦爾,自性清淨,無垢、無穢。言清淨者,一切隨眠煩惱、結使、貪、瞋、癡等皆消滅故。諸根無染、無垢、無穢,是名菩薩清淨無濁。
云何菩薩自性澄清、無濁、潔淨?善男子!猶如於水,自性澄清、無濁、潔淨。云何自性澄清?謂能遠離纏及隨眠。云何無濁?謂能遠離貪、瞋、癡故。云何潔淨?能令諸根得潔淨故。是名菩薩自性澄清、無濁、潔淨。
云何是自體無雜、清淨?譬如大水,自體無雜,而復清淨。菩薩亦復如是,自體無雜本性清淨,自體者,為離所起隨煩惱等。無雜者,不雜貪、瞋、癡法。清淨者,守護諸根,極善清淨,是為菩薩自體無雜清淨。
6.云何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譬如夏月,以水洗浴,身則清涼。菩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除煩惱熱,是名菩薩除滅一切熾熱之患。
云何菩薩滅煩惱熱?善男子!譬如水性,夏月蒸熱,一切地土并諸地上一切眾生為作清涼。菩薩亦爾,諸眾生界煩惱蒸熱,以法淨水,悉令清涼,滅其熾熱,是名菩薩滅煩惱熱。
云何菩薩息滅一切煩惱燒然?善男子!猶如水性,於有情熱惱及熱時、熱處,悉令息滅。菩薩如是,能以法水,息滅有情諸煩惱熱。是名菩薩息滅一切煩惱燒然。
云何是息除煩惱炎熾?譬如夏月,地極炎熾,人亦煩熱,水能除解,悉得清涼。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法水,息除一切有情界中煩惱炎熾逼迫之苦,是為菩薩息除煩惱炎熾。
7.云何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譬諸泉水能除人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以法水,悉除眾生五欲之渴,是名菩薩能除貪欲愛心之渴。
云何菩薩除諸渴愛?善男子!譬如冷水,於渴乏者轉其渴乏。菩薩亦爾,一切眾生渴愛六塵,難忽、難耐,於是眾生為降法雨,以法雨故,令諸眾生迴六塵渴,是名菩薩除諸渴愛。
云何菩薩捨離一切諸欲愛渴?善男子!猶如有情為渴所逼,若得於水,即便止渴。菩薩如是,一切有情為彼欲境渴所逼故,生諸苦惱。菩薩即為雨大法雨,有情由此離境界渴。是名菩薩捨離一切諸愛欲渴。
云何是能止諸欲渴愛?如世間人渴愛所逼水能解除。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為諸塵境渴愛所逼,菩薩雨大法雨,悉為解除離諸渴愛,是為菩薩能止諸欲渴愛。
8.云何名菩薩深廣難渡?禪定智水,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云何菩薩甚深難冐?善男子!譬如水聚甚深難冐。菩薩亦爾,修諸智慧甚深難冐,所謂一切天、魔、外道不可輕冐,是名菩薩甚深難冐。
云何菩薩甚深難度?善男子!如大深水,甚為難度。菩薩如是,成就般若圓滿甚深,不為諸魔一切外道之所能度。是名菩薩甚深難度。
云何是深廣無涯?譬如大水,眾流合會,深廣無涯。菩薩亦復如是,勝智積集深廣無涯,諸魔外道而悉不能得其涯涘,是為菩薩深廣無涯。
9.云何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菩薩亦復如是,於善惡眾生,以法水普潤令不苦惱,是名菩薩如水澆溉高下皆滿。
云何菩薩能漂好醜?善男子!譬如水流一切地境,若好、若醜,悉皆能漂。菩薩亦爾,以法流水,若好、若醜諸眾生界,一切能漂。雖如是漂,不惱眾生,水流亦爾。如是菩薩,以大慈悲,潤澤眾生,降大法雨,無所損惱,是名菩薩能漂好醜。
云何菩薩於等不等地方充滿?善男子!如水瀑流,於等、不等諸地方所,皆悉遍滿。菩薩如是,法水瀑流,於等、不等諸有情界,遍能充滿。由菩薩哀愍諸有情故,發起瀑流廣大法水,而不逼迫諸有情界,不同於水。是名菩薩於等、不等地方充滿。
云何是高下充滿?譬如大水,無礙流注一切地方,而悉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菩薩亦復如是,注大法雨,普潤一切有情界中,高下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何以故?菩薩大悲心故,是為菩薩法雨流注,高下充滿。
10.云何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菩薩以禪定水,淹灑六塵,諸根清淨,色、聲不染,是名菩薩能除一切諸結塵垢。
云何菩薩淨煩惱塵?善男子!譬如水大,一切地上不淨塵埃,麁澁垢穢悉令潤澤,淨無有餘。菩薩亦爾,有諸眾生,心性麁獷,煩惱客塵,依因定慧,淨盡無餘,是名菩薩淨煩惱塵。
云何菩薩息滅一切諸煩惱塵?善男子!譬如於水,能令一切堅硬地方,普皆柔軟,及諸塵坌皆能止息。菩薩如是,以般若所,依三摩地水,令諸有情堅硬染心,悉皆柔軟,及能息滅煩惱塵坌。是名菩薩息滅一切諸煩惱塵。
云何是息諸塵坌?譬如大水,流潤一切,塵坌所覆澁惡地方,悉使潤澤息諸塵坌。菩薩亦復如是,普為一切麁惡心者,悉令發起柔軟之心,乃以勝慧所依定愛之水,流潤一切有情息諸塵坌,是為菩薩息諸煩惱塵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水。
善男子!具是十法,一切菩薩與水平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之於水。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水。
13.如火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火。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與火平等。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之於火。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火。何等為十?
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能成熟一切佛法。
能乾煩惱淤埿。
如炬火聚。
如火照明。
能令驚怖。
能令安慰。
若有利養與眾共之。
為人供養。
人不敢輕。
一者、能燒煩惱糞穢。
二者、成熟一切佛法。
三者、乾燥煩惱淤泥。
四者、譬如火聚。
五者、能作光明。
六者、能令恐怖。
七者、善能安慰。
八者、於諸眾生平等。
九者、世所供養。
十者、不可輕蔑。
一者、能燒諸煩惱聚。
二者、能成熟佛法。
三者、能乾諸煩惱泥。
四者、如大火聚。
五者、如火光明。
六者、能令驚怖。
七者、能令安隱。
八者、能令一切有情共得。
九者、能令供養。
十者、得不輕欺。
一者、能燒煩惱之薪。
二者、成熟佛法。
三者、能乾一切煩惱淤泥。
四者、如大火聚。
五者、作光明照。
六者、能使驚怖。
七者、能作安慰。
八者、隨所得利與諸有情共之。
九者、人所供養。
十者、人不輕慢。
1.云何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1-如火能燒草木及諸叢林。
2-菩薩亦爾,以智慧火能燒煩惱、結使叢林,是名菩薩能燒一切結使之薪。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燒煩惱糞穢?善男子!
1-譬如火性能燒一切糞掃穢惡、草木、叢林、諸藥樹等。
2-菩薩亦爾,以智慧火能燒一切隨眠煩惱、一切結使、貪、瞋、癡等煩惱糞掃、及對治道、鑽火之具皆悉燒盡,是名菩薩能燒一切煩惱糞穢。
云何能燒諸煩惱聚?善男子!
1-譬如大火能燒一切草木、叢林諸穢惡聚。
2-菩薩如是,以智慧火能燒一切纏及隨眠、貪、瞋、癡等煩惱惡聚。是名菩薩能燒一切諸煩惱聚。
善男子!云何是能燒煩惱之薪?
1-譬如大火能燒大地藥草叢林雜類等物。
2-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燒所起貪、瞋、癡等及隨煩惱,是為菩薩能燒煩惱之薪。
2.云何名菩薩如火能成熟一切諸物?
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成熟一切佛法,堅固不壞,是名菩薩成熟一切佛法。
云何菩薩成熟一切佛法?善男子!
1-譬如火性成熟一切苗稼、藥草。
2-菩薩亦爾,以智慧火成熟一切內諸佛法,如是成熟永無有失,是名菩薩成熟一切佛法。
云何菩薩能成熟佛法?善男子!
1-譬如火性成熟一切種種飲食、諸藥等物。
2-菩薩如是,以內證般若,成熟佛法,而不退失。是名菩薩成熟佛法。
云何是成熟佛法?
1-譬如大火,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等悉能成熟。
2-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內能成熟一切佛法,如所成熟隨得不壞,是為菩薩成熟佛法。
3.云何名菩薩能乾煩惱淤泥?
1-如火能乾濕物。
2-菩薩亦爾,能以智火,乾有漏淤泥,是名菩薩能乾煩惱淤埿。
云何菩薩乾燥煩惱淤泥?善男子!
1-譬如火性炙燥一切諸地淤泥。
2-菩薩亦爾,以智慧火,炙燥一切有流之法,是名菩薩乾燥煩惱淤泥。
云何菩薩能乾諸煩惱泥?善男子!
1-譬如大火能乾於泥。
2-菩薩如是,悉能乾竭諸煩惱泥。是名菩薩能乾一切諸煩惱泥。
云何是能乾一切煩惱淤泥?
1-譬如大火能乾一切濕物及淤泥等。
2-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乾一切有漏淤泥,是為菩薩能乾一切煩惱淤泥。
4.云何名菩薩如炬火聚?
1-若人為寒所逼,得火則除。
2-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於煩惱寒苦所逼,菩薩以智慧火,能令悉暖,是名菩薩如炬火聚。
云何菩薩喻如火聚?善男子!
1-如諸火聚,於寒氷者却其寒凍。
2-菩薩亦爾,一切眾生煩惱寒瘧,以智慧火,而為却之,是名菩薩喻如火聚。
云何菩薩如大火聚?善男子!
1-譬如有人為極寒苦之所逼迫,然大火聚,得離寒苦。
2-菩薩如是,若諸有情為煩惱寒苦之所逼迫,以般若火,令得銷滅。是名菩薩如大火聚。
云何是如大火聚?
1-譬如寒苦諸有情類,得大火聚,而能溫煖。
2-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溫煖煩惱寒病所逼有情,是為菩薩如大火聚。
5.云何名菩薩如火照明?
1-譬如有人在雪山頂,然大炬火,周匝百里及二百里,皆悉照明。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無明山頂,然智慧火聚,於百千世界皆得照明,是名菩薩如火照明。
云何菩薩能作光明?善男子!
1-如大火聚,絕炎熾盛,若雪山上、頻耶山頂,若一由旬、若二由旬、三、四由旬,而作光明。
2-菩薩亦爾,以智光明,能遠照了,若千由旬、若萬由旬、乃至無量阿僧祇界,為諸眾生作大光明,照了明徹,以智光明,悉能却除一切無智盲暗之法,是名菩薩能作光明。
云何菩薩如火光明?善男子!
1-譬如有人於雪山頂、珉陀羅山頂,然大火聚,赫奕熾盛,光耀周遍一踰繕那,或二踰繕那,或三踰繕那。
2-菩薩如是,以智慧明,光耀周遍百踰繕那,或千踰繕那,或百千踰繕那,乃至無量阿僧企耶諸世界中一切有情,皆蒙智光,明耀周遍。有情遇此智光明故,破壞一切無明黑闇。是名菩薩如火光明。
云何是作光明照?
1-譬如有人於雪山頂,或民陀山頂,燃大火聚,其火光明周一由旬、或二三由旬,普遍照耀。
2-菩薩亦復如是,以智光明,周遍照耀,廣一由旬或百或千,乃至無量無數世界,智光普照一切有情。智光照故,而諸有情無智暗冥,悉得破散,是為菩薩作光明照。
6.云何名菩薩能令驚怖?
1-譬如獐、鹿、虎、豹見火驚恐,皆悉遠走。
2-若天、若魔及魔眷屬,見菩薩智火威德,皆悉遠走,是名菩薩能令驚怪。
云何菩薩能作怖畏?善男子!
1-譬如禽獸,若師子王,見大火聚,而生怖畏,所謂畏損我身,遠避是處。
2-如是,惡魔及諸魔眾,若見菩薩,而生怖畏。無威德故,即便遠避,乃至不能得聞菩薩名號,何況視之,是名菩薩能作怖畏。
云何菩薩能令驚怖?善男子!
1-譬如獸王及諸惡獸,見大火聚,即生怖畏。既驚怖已,捨離於此,遠至他方。
2-一切魔王及諸魔眾亦復如是,若見菩薩心生怖畏,由彼自念威光下劣,捨離菩薩,遠至餘處,尚不欲聞菩薩之名,何況近見,是名菩薩能令驚怖。
云何是能使驚怖?
1-譬如大火所有惡獸或惡獸王,見彼火聚,而悉驚怖,四散馳走,離其窟穴。
2-菩薩大智威德亦復如是,若魔、若天,見菩薩已,悉生驚怖,棄自所有劣弱威光,離彼地方,遠遠而去,永不得聞菩薩名字,況復見身,是為菩薩能使驚怖。
7.云何名菩薩能令安慰?
1-譬如有人在曠野黑闇中,迷失方所,遙見火聚,便往趣之,或值聚落、放牧人處。得到彼已,恐怖悉除,心得安慰。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眾生於生死曠野黑闇之中,迷失方所。遙見菩薩火聚,而往趣之,到已,煩惱、怖畏悉得消除,是名菩薩能令安慰。
云何菩薩善能安慰?善男子!
1-譬如一人迷於稠林曠野,失其道路,忽然得見一大火聚,而往就之,能於是中得見聚落,若見群牛。得見是已,便生安慰,離諸恐怖。
2-如是,一切無量眾生遭於生死稠林曠野,若見菩薩,則得安慰,離諸怖懼,是名菩薩善能安慰。
云何菩薩能令安隱?善男子!
1-譬如有人在於曠野,飢渴困乏,險難艱辛,迷失方所,見大火聚,即往趣之,或遇村落,或牧牛處。彼人見已,遠離一切所有怖畏,心得安隱。
2-有情亦爾,在於生死曠野、險難,飢渴困乏,迷失正路。見菩薩已,遠離一切煩惱驚怖,心得安隱。是名菩薩能令安隱。
云何是能作安慰?
1-譬如有人,或於曠野險難之中,迷失方所,若見火聚,知有聚落或牧放處,即詣其所,心得安慰,離諸驚怖。
2-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處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見菩薩已,心得安慰,悉離一切煩惱恐怖,是為菩薩能作安慰。
8.云何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
1-譬如大火,能令王、若王等、旃陀羅、男、女等悉得火熅。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王、若王等、若旃陀羅、男、女等,以智慧火,消煩惱氷,悉令得熅,是名菩薩利養與眾共有。
云何菩薩一切眾生平等?善男子!
1-譬如火性於諸眾生悉皆平等,如於國王及旃陀羅平等無二。
2-菩薩亦爾,於諸眾生悉皆平等,如於國王悉作利益,於屠殺者亦作利益,是名菩薩於諸眾生皆悉平等。
云何菩薩能令一切有情共得?善男子!
1-譬如火聚,溫煖勢力,一切有情之所共得,若王、王等及旃荼羅子皆共得之。
2-菩薩亦爾,所有恩力一切有情,若王、王等及旃荼羅子皆共得之。是名菩薩能令一切有情共得。
云何是隨所得利與一切有情共之?
1-譬如大火一切有情共所受用,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
2-菩薩亦復如是,隨得利養受用資具,悉與一切有情共之,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是為菩薩隨所得利悉與一切有情共之。
9.云何名菩薩為人供養?
1-譬如大火,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悉皆供養。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悉皆恭敬供養,如世尊像、是名菩薩為人供養。
云何菩薩世所供養?善男子!
1-譬如火性為諸剎利、婆羅門等之所供養。
2-菩薩亦爾,為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一切世間之所供養,作師範想,是名菩薩世所供養。
云何菩薩能令供養?善男子!
1-譬如火聚能令人間城邑、聚落事火婆羅門、剎帝利等之所供養。
2-菩薩亦爾,應為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猶如佛想,而皆供養。是名菩薩能令供養。
云何是人所供養?
1-如世間火,諸婆羅門、剎帝利或民庶等,皆悉奉事,而為供養。
2-菩薩亦復如是,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悉奉事,作諸供養,如諸佛想,是為菩薩人所供養。
10.云何名菩薩人不敢輕?
1-譬如有人得一少火,以能燒故,心不敢輕。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一念之善未有大力,天、人、阿修羅及魔眷屬無能敢輕者。何以故?是人不久當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人不敢輕。
云何菩薩不可輕蔑?善男子!
1-如火雖小,不可輕觸,無憍慢故。
2-菩薩亦爾,住於信行,從初發心未得勢力於大乘法不可輕蔑。若天、若人、一切世間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所知所悉,作如是言:今此菩薩不久當坐菩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不可輕蔑。
云何菩薩得不輕欺?善男子!
1-如微小火不可輕欺,以性能燒故。
2-菩薩亦爾,住解行位,初學大乘,雖未能有廣大威力,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終不輕慢。何以故?世間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等,了知菩薩不久坐於菩提道場,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得不輕欺。
云何是人不輕慢?
1-如微小火人不敢輕。何以故?以能燒故。
2-菩薩亦復如是,若信解行住,菩薩於大乘中,初始發心,雖未具力能,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不敢輕慢。何以故?是諸天、人、阿修羅等,知彼菩薩不久當坐道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菩薩人不輕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與火平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於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火。
14.如風
-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如於風。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風。何等為十?
一者、等於風行無有處所。
二者、等風所行究竟不盡。
三者、能得摧破有情我慢山峯。
四者、能得起於大法雲雨。
五者、能得除滅一切有情煩惑熱惱。
六者、能普施與一切有情等流淨法,出息入息活命善巧。
七者、能持無量大法雲雨。
八者、能得安立最勝大法,一切宮殿種種莊嚴。
九者、能於眾會,決定演說種種妙法,猶如風吹諸劫波樹,適意之花,如雨而下。
十者、於阿僧祇劫,積集無量清淨法輪及三摩地解脫總持。於彼大海、蘇迷盧山、輪圍山等之所圍遶,眾會之處,若有眾生堪應調伏、可成熟者,發智風輪,轉滅所依,一切無餘。
一者、如風無礙行故。
二者、所行境界無邊際故。
三者、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故。
四者、吹布廣大法雲雨故。
五者、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故。
六者、不動一切有情善法濟命長養故。
七者、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大法雨故。
八者、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故。
九者、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故。
十者、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
1.善男子!云何等於風行無有處所?
1-善男子!譬如風行,於一切處,無有住著,亦無處所,無所依止,亦無色相,能作自事,謂令一切宮室、蘇迷盧山及諸海等有所動搖,皆得成辦,能令他見。
2-菩薩亦復如是,行一切處,得無所著。何者是一切處?謂蘊、界、處。一切法中,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3-菩薩又於世、出世法,一切天、人富貴熾盛、轉輪聖王、釋、梵、護世、大自在天及聲聞、緣覺、諸地菩薩乃至一切智中,於此諸處得無所著。
4-又能遠離非有、非無、非一性、非異性、非真實性、非虛妄性等,無量分別之所分別,以無有所緣故,然菩薩所行解脫無礙。
5-復能示現普遍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現作釋、梵、護世等身,為欲饒益一切有情,行一切處,經於多劫終不可見,由離邊際故。以法性身,遠離分別、所分別故。善男子!是名菩薩等於風行無有處所。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如風無礙而行?
1-善男子!如世間風於一切處,無依、無著,亦無色相,而能於彼一切宮殿、樓閣及須彌山、大海等處,如所作事,而悉能作。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於一切處亦無所著,而能施設蘊、處、界等。彼一切法,蘊者所謂色、受、想、行、識。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3-乃至世間法、出世間法,及天人、轉輪聖王、梵王、帝釋、護世諸天、大自在天、聲聞、緣覺、諸菩薩地、一切智等,雖有所作,悉無住著。
4-彼一切處無住著故,若有性、若無性,若一性、若異性,真如性等,雖無數心意而無種異,及無造作復無所緣,悉是無障解脫境界。
5-是故梵王、帝釋、護世天等,如理而作,十方無邊際諸世界中,一切有情及有情事悉令獲得,於一切處皆成辦已。乃至最後邊際劫中,隱而不現,而法身者,不可分別,非不可分別,是為菩薩如風無礙而行。
2.善男子!云何菩薩等風所行,究竟不盡?
1-善男子!如風順行無量世界,能吹諸物,速疾迴轉,各有所作。
2-菩薩亦爾,如風觸物,速疾行於一切方所,究竟不盡。謂能行於一切如來道場眾會,及諸菩薩道場眾會,又於一切世間所有宮室之中,普遍安立,宣暢演說,周遍觀察世俗、勝義無量諸法。是名菩薩等風所行究竟不盡。
云何是菩薩所行境界,而無邊際?
1-如世間風,能於十方無量世界,開發成辦一切種子。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於普遍無邊世俗、勝義一切法中,廣大顯現、開覺、安布,及廣宣說。如來眾會、菩薩眾會、世間一切眾會,隨思隨行,以無礙心,於諸方處,一切通達,而無邊際,是為菩薩所行境界而無邊際。
3.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摧破一切有情我慢山峯?
1-善男子!譬如風吹,能令曼陀羅山峯林,低屈、摧折、墮落。
2-菩薩亦爾,如彼風吹,能令有情我慢、憍醉、縱逸峯林,摧折、墮落。何者名為我慢山峯?謂諸有情恃己所有色、力等相,受用、自在,長壽、無病,能得活命,工巧、多聞,聰明、智慧,有勝眷屬,言辭辯了,令眾樂聞,由是憍醉,自讚己能。
3-菩薩為欲摧破有情我慢山峯故,能示現色力之相、受用等事,最勝自在,過於彼人。為說正法,摧破有情我慢高山,悉能安置清淨善處。是名菩薩能得摧破我慢山峯。
云何是菩薩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峯?
1-如世間風,一切山石、叢林、宮殿,悉能吹擊、破散、墜墮及隱覆等。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所有憍慢、耽迷,執有身見,高倨有情、恃於色相、盛年、豪貴、身力、長壽、無病、輕安,及伎藝、多聞、聰利、眷屬、富有、辯才,以是等事,恃著憍醉。此諸有情,由是緣故,起我相心,違背正道。
3-菩薩能為宣示勝法,破彼慢心,使令善得離染清淨,是為菩薩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峯。
4.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起於大法雲雨?
1-善男子!譬如風力周遍四方,發起大雲。其雲如輪,有種種色,雷音遠震,如海中聲,美妙明朗,甚深柔軟。又出種種音樂、歌聲,能令悅意,電光為鬘,莊嚴晃耀,晝夜恒常,而雨大雨。又雨種種諸寶之雨,流霔周遍,彌覆百千俱胝那庾多界,令諸有情歡喜悅樂。又令世間一切草木、叢林、苗稼皆得生長。
2-菩薩亦爾,以大悲為風,發起十方無邊世界,種種身相,以之為雲,所出光明晃耀殊勝,色相顯現。如彼電鬘,光飾嚴淨,為諸有情之所愛樂,出大音聲,說真實法,猶如雷震,美聲深遠,言辭差別有六萬種。
3-以此音聲,為盡虛空,周遍法界一切有情,雨大法雨,覆護一切世界有情,在於惡趣及諸無暇、受苦之者,皆令離苦。
4-復能加持此諸有情,安置一切嚴淨世界,然皆令得最勝喜悅,生安樂心,富貴熾盛。令得種種相好圓光,其光清淨分明晃耀。
5-又於一切諸法會中,以法雨水,灌人、天頂,令得最勝歡喜悅樂,成就圓滿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諸白淨法,皆令生長,如彼雲雨,能令藥草、叢林、苗稼,皆得生長。是名菩薩能廣發起大法雲雨。
云何是菩薩吹布大法雲雨?
1-如世間風,吹發大雲,從四方起,眾色雲輪,震吼甚深,軟美音聲、海潮之聲,及其種種歌詠之聲,響亮無間清妙悅意。電鬘莊嚴,普遍彌覆,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悉能吹發,一切世間所可愛樂,苗稼種子及諸林樹,而常降澍種種寶雨。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出現種種妙身相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所可愛樂,最上色相光明電鬘而為莊嚴,出如實法音及六十千勝妙音聲。
3-菩薩大悲之風,普高法界,普攝一切世間,廣覆一切世界,拯拔一切惡趣、難處諸有情類。
4-現一切相好光明輪,清淨光明,加持照耀,一切有情悉成正行,壞滅邪行。
5-雨大法雨眾莊嚴具,而為莊嚴,建立一切世界最上喜悅,令諸天人悉置最上喜樂之處,所有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種子、藥草、叢林,而悉種殖,一切吉祥時分授法灌頂,是為菩薩吹布大法雲雨。
5.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除滅一切有情煩惑熱惱?
1-善男子!如風吹擊諸雲藏時,周遍流注清淨香雨,能作清涼,除滅有情一切熱惱。
2-菩薩亦爾,大悲為風,以正法為水,清淨戒香及不空願香,饒益有情,謂親近菩薩同居之時,若聞說法,若見、若觸,皆蒙獲益,是名菩薩不空願香。
3-以此無上和合香水,能令惡趣一切有情貪、瞋、癡等邪見、惡行、貧窮、困苦,於其境界所愛乖離,非愛和合,起非法貪,能生眾病如是熱惱,皆得銷滅,又能置於無憂惱地。是名菩薩能得銷滅一切世間煩惱炎熱。
云何是菩薩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
1-如世間風颺激善妙清涼之水,普息有情炎熱之苦,使諸有情清涼適悅。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一切有情貪、瞋、癡等,惡趣、惡見、惡作、邪行,極惡貧窮,耽愛境界,冤憎會苦,愛別離苦,眾病逼惱及法愛等,此諸炎熾,皆能息滅。
3-法水灌注,得最上清涼。以不空願力,若見、若覺,悉無障礙,是為菩薩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置諸有情,處無憂地。
6.云何菩薩能普施與一切有情等流淨法,出息入息活命善巧?
1-善男子!如因風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
2-菩薩亦爾,如彼風力能施一切白淨之法,能與種種富貴滿足,能令有情各得歡喜。
云何是菩薩不動一切有情善法而能濟命長養?
1-如世間人,出息入息風力持故,而得活命。
2-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智風,成辦有情一切善法,使諸有情悉得具足,皆生歡喜。
6.1.復次,善男子!譬如風力,廣能安立一切世界種種莊嚴,謂風能持金剛輪等、七寶洲海、輪圍山、大輪圍山、四大洲渚、蘇迷盧山、大蘇迷盧山及餘寶山、香山、雪山、帝釋宮殿、贍部洲等,及小千、中千、大千世界。
1-菩薩亦爾,大悲為風,謂能施與周遍十方一切有情諸福德聚,悉令生長、安立、成就。如因風力成就雪山,菩薩施與世間福田,應知亦爾。
2-如風成就四大洲渚、蘇迷盧山等,菩薩成就聲聞,應知亦爾。
3-如風能持小千世界,菩薩能成辟支佛果,應知亦爾。
4-如風成立中千世界,如是成立菩薩乘果,當知亦爾。
5-如風成立大千世界,菩薩如是成如來身百福之相,出過一切世間、一切世界,甚深清淨,究竟圓滿,遍虛空界,聞佛名稱,一切供養,於一切時,安立三摩呬多,常住現前,應知亦爾。
6-如風能成諸大海水,菩薩能成三摩地海,應知亦爾。
7-如風成立小、中、大洲及諸山等,菩薩成就諸陀羅尼,以方便成熟諸弟子眾及一切有情,應知亦爾。
8-如風成立帝釋宮殿,菩薩能成清淨佛剎、功德莊嚴,應知亦爾。
9-如風能成劫波樹林,菩薩成就諸地、波羅蜜多及三摩地、神通、自在、諸陀羅尼、三明智光、現正等覺力及無畏、不共、大悲,於一切法,最勝自在,應知亦爾。
復次,善男子!如世間風悉能成立一切世界,種種莊嚴殊妙可愛,所謂金剛輪圍,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四大洲,金輪所持大海諸寶,須彌山、大須彌山及餘寶山,乃至雪山、香醉山等。諸宮殿樓閣,閻浮提四大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1-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悉能發起、成辦一切有情廣大福蘊,次第安布如成雪山,應作是見,即是所成世間福蘊。
2-如成四大洲、須彌山,應知即是所成聲聞。
3-如成小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緣覺。
4-如成中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菩薩廣大之相。
5-如成三千大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如來百福身相,高出一切世間,普盡虛空一切世界,極妙清淨,最上稱讚,布設一切最勝供養所緣事相。如是一切現前成已,常住三摩呬多。
6-如成大海,應知即是所成三摩地海。
7-如成大洲、中洲及餘山石、四大洲等,應知即是諸陀羅尼,化度有情諸學眾等。
8-如成宮殿、樓閣及諸叢林,應知即是清淨佛剎功德莊嚴。
9-如成劫樹種種變化,應知即是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諸陀羅尼,六通、三明、諸智光明、十自在等,菩薩及佛力、無畏、不共法、大悲等,最上自在廣大之法。
6.2.善男子!何者名為諸佛、世尊百福之相?
1-善男子!譬如十方一一方面如阿僧企耶殑伽河沙世界,其中所有一切有情一一成就十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輪王福德之聚。彼諸有情成就如是福德之聚總為一聚,成一大轉輪王福德之量。於其東方過前所說世界數量,復有世界數量如前,其世界中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一大輪王福德之量。如是次第,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乃至盡彼虛空界中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一大輪王福德之量。
2-善男子!假使十方一一方面如阿僧企耶殑伽河沙世界,其中所有一切有情一一成就十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帝釋福德之聚。彼諸有情所成如是帝釋福德之聚,以此福聚合成一大帝釋福德之量。於其東方過前所說世界數量,復有世界數量如前,其世界中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一大帝釋福德之量。如是次第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乃至盡彼虛空界中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福德之量。
3-善男子!譬如十方一一方面如阿僧企耶殑伽河沙世界,其中所有一切有情,一一成就十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梵王福德之聚。彼諸有情所成如是梵王福德之量總為一聚,以是福聚合成一大梵王福德之量。於其東方過前所說世界數量,復有世界數量如前,其世界中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一大梵王福德之量,如是次第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乃至盡彼虛空界中所有眾生,一一成就如前所說一大梵王福德之量。
4-善男子!以如是算數世界所有眾生成就聲聞及辟支佛,證得十地大智光明法雲灌頂,成十自在諸大菩薩福聚之量,亦復如是。
5-善男子!總以如是十方三世盡虛空際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微塵數等,以彼如是一切種類若干有情福德之聚,如是積數滿於百倍,成就如來一毛孔中福德之聚。以彼如來一切毛孔福德之聚,如是積數滿十阿僧企耶百千倍數,成就八十隨好之中一隨好福德之量。
6-以彼一切隨好福德,如是積數滿十不可說不可說倍,成就如來二十九相。
7-如是積數滿十不可說不可說俱胝倍,成就如來眉間白毫之相。其白毫相光明嚴淨,過於圓滿清淨月輪其量千倍。
8-如是積數滿十不可說不可說千俱胝倍,成就如來無觀頂相,其無觀頂相烏瑟膩沙之所莊嚴,出過世間。
9-所有積數滿十不可說不可說俱胝那庾多數百千倍,成就如來梵音聲相。其佛所出梵音聲相有六萬分,任運自在能種種說,詞韻和雅,一切世間無不等聞,復令眾生歡喜滿足。善男子!是名諸佛百福之相。
10-善男子!如來以是無盡福智資糧普遍之所莊嚴,令一切有情而得受用。
11-善男子!若於十方遍於法界盡虛空性諸世界中所有眾生,悉住第十法雲之地,皆得種種殊勝三業之所莊嚴,於十自在中能得自在,以贍部洲金而為諸器,種種諸寶之所莊嚴,量如虛空,其數等於殑伽河沙。以此寶器盛取如來一毛孔中福德之聚,於一剎那盛取而去,盡未來際盛而復往,如來一毛孔中福德之聚不增不減。善男子!一切如來百福體相不可思議。
善男子!此中何等是諸佛世尊百福之相?
1-善男子!譬如滿一劫中積集十方,而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是諸世界中所有有情,一切皆具十三千大千世界之數小轉輪王所有福蘊,以如是等具小轉輪王福蘊之者,諸有情類彼彼福蘊總聚較計,與一大轉輪王福蘊相等。又過東方一切世界,是等世界中所有有情,各各皆具一大轉輪王福蘊如前所說,乃至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世界中一切有情,各各皆具大轉輪王所有福蘊。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與一帝釋福蘊相等。
2-又若十方,彼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一一世界有情皆具帝釋福蘊。是諸帝釋,總而聚之為一帝釋,即以如是之數,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有情,皆具如上帝釋福蘊。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與一大梵天王福蘊相等。
3-又若十方,彼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彼彼世界有情,皆具大梵天王福蘊。是諸大梵天王,總而聚之為一大梵天王,即以如是之數,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有情,皆具如上大梵天王福蘊。
4-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即同聲聞緣覺菩薩所證,大地大光明雲授法灌頂,得十自在所有功德。
5-善男子!即以是事,所有一切有情,於十方無邊際世界盡虛空界,積集三世所有福蘊。以彼三世福蘊,盡虛空界一切世界極微塵量,百倍倍之即成如來一一毛孔;而彼一一毛孔之中所入福蘊,以十阿僧祇百千倍數倍之,即成如來八十種好。
6-而彼一一隨形好中所入一切福蘊,以十不可說倍數倍之,即成如來三十種相。
7-而彼一一所成之相,以十不可說倍數倍之,即成如來眉間圓滿無垢月輪,勝餘千光殊妙最上白毫之相。
8-即如是相,以十不可說不可說千俱胝倍數倍之,即成如來一切世間高顯不可覩見烏瑟膩沙莊嚴頂相。
9-即如是相,以十不可說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倍數倍之,即成如來六十千種一切所緣無邊音聲,流出殊妙無所發悟,普令有情生大歡喜,開示一切世界清淨語言佛大辯才。
10-善男子!此說是為諸佛世尊百福之相,如來以是無盡福智勝行普遍莊嚴,廣為一切有情長養濟命。
11-善男子!正使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中所有有情,滿一劫中悉住第十法雲地菩薩之位具諸勝相,謂身語意所莊嚴,具諸陀羅尼及十自在。是等菩薩以閻浮檀金所成之器,量等虛空如殑伽沙數,而一一器盛種種寶,經爾所時乃至最後邊際圓滿劫中,剎那剎那來而復往,各各持入如來一毛孔中,而佛世尊一毛孔中,所有福蘊不增不減。善男子!此是如來不可思議百福之相。
6.3.何者諸地有十二種?一、未發菩提心地;二、極喜地;三、離垢地;四、發光地;五、焰慧地;六、極難勝地;七、現前地;八、遠行地;九、不動地;十、善慧地;十一、法雲地;十二、普光明佛地。
1-何者是初未發菩提心地?謂此菩薩出過一切愚夫所行滅壞之法,勝於一切三界人、天、釋、梵、護世、聲聞、緣覺,超過一切世間所得殊勝,三業種種莊嚴之所莊嚴,圓光晃耀十方無邊一切世界,由精進力一剎那中,於阿僧企耶諸世界中,來而復往無有障礙。
2-於一切世界四大洲中,普現蓮花為大光明,寶網莊嚴以承其足;於千世界中,莊嚴寶座無量無邊,精勤修行毘鉢舍那,善能了知一切諸法;於所緣境無有障礙,意所喜樂能現十種廣大瑞相。
3-乃至示現阿僧企耶極大瑞相,得不退轉來往諸方而無障礙,放不思議大光明網,而能莊嚴無量佛剎,善巧神變。
4-於不可說諸世界中,示現能作無量無邊世界之主,似佛影身,為主自在,承受灌頂,為大施主。能於一切世、出世間雨於無量法寶光明,作大祠會,如雲普遍周匝施與,終無限礙廣大莊嚴,能令見者之所愛樂,隨順一切世間有情意樂滿足。
5-又能震動阿僧企耶一切世界;往返遊行,哀愍無邊諸惡趣等一切有情;復能供養無邊諸佛,於一切法門悉能受持。
6-又於阿僧企耶諸三摩地、總持、解脫、神通、智、明,常能遊戲,愛樂無邊諸法苑樂,無所悕望。
7-於無邊數俱胝大劫,得無功用,離分別喜及增上光明,經於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數劫,入於大乘種種修習利他之行,攝取出離福智資糧,由昔行因有無量種,今得增長百千數倍,以此增上最極增上信解法性,於無間時得初地位。此是菩薩未發證性菩提心地。
8-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已得超過人中色相,而未能得過於諸天淨妙色相。菩薩如是,已得超過一切世間聲聞、辟支佛地,未得勝義菩薩之地。
復次,何等是十二地?所謂未發菩提心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普遍光明佛地,是為十二地。
1-此中何等是未發菩提心地?謂此菩薩超越一切愚夫所行邪行,及一切三世梵王、帝釋、護世諸天、聲聞、緣覺,最勝出過一切世間,一切行相吉祥,身語意業而為莊嚴,於十方無邊世界普遍照耀具大光明輪,得無障礙力,行陀羅尼,於阿僧祇世界,一一相中縱任無方。
2-於四大洲世界,出現普遍香光明網廣大莊嚴,蓮華承足,處大千世界邊際之量妙莊嚴座,得一切法善調順,善觀察成就無礙可意所緣事相,現十種大相及阿僧祇相,顯示不退轉法。
3-於無邊際一切方所,隨所行時放不可思議大光明網,無量剎土種種莊嚴現身影像。
4-於不可說無量世界中,能為諸世界主,勸受灌頂增上加持,能於一切世出世間,常雨無量大法寶雨,妙光明門悉無遮礙,周廣普遍而作最上大施福行。隨順一切世間,普能圓滿一切有情不空意願。見者咸生善妙可愛清淨之心。
5-普振一切世界 隨所思念諸惡趣等無邊有情悉為救度,普能攝受無邊諸佛供養法門。
6-遊戲一切阿僧祇數三摩地、陀羅尼、解脫、通、明等法,嬉樂無邊勝妙法園而無愛著,得無邊俱胝劫數無發悟無疑惑,喜行光明。
7-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於清淨大乘分位中修習圓滿,種種利他所行事業成辦,福智勝行多百千種,廣大先行究竟圓滿。若具最極信解行法故,乃得初地,今以次第分位故,而此菩薩是未發菩提心地。
8-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雖已超越人之色相,然未獲得天之色相,而此菩薩亦復如是,雖已超越一切世間聲聞緣覺之地,然未獲得最上菩薩地故。
6.4.復次,普光明佛地者,證離中、邊,無復餘垢,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剎那中,普遍觀察一切有情,獲得一切義利之相。
復次,普遍光明佛地者,無中、無邊,無復遺餘,一切清淨,於一切法自在,普能善觀無數種相,普令一切有情獲得利樂。
6.5.復次,云何名為諸三摩地?謂諸菩薩證三摩地有其十種:
一、涌出寶三摩地。
二、善住三摩地。
三、不動三摩地。
四、不退三摩地。
五、寶積三摩地。
六、日光三摩地。
七、一切義成三摩地。
八、智炬三摩地。
九、現在佛前住三摩地。
十、健行三摩地。是諸菩薩證三摩地無量無邊,以如是等而為上首。
何等是諸菩薩所行十種三摩地?所謂
一者、寶高。
二者、善住。
三者、無動。
四者、不退轉。
五者、寶積。
六者、日光焰。
七者、一切義成。
八者、智光明。
九者、安住現在佛前。
十者、首楞嚴,如是等無邊菩薩所行三摩地。
6.6.復次,菩薩陀羅尼有十二種:
一、灌頂陀羅尼。
二、有智者陀羅尼。
三、音聲清淨陀羅尼。
四、無盡篋陀羅尼。
五、無邊旋陀羅尼。
六、海印陀羅尼。
七、辯峯陀羅尼。
八、蓮花莊嚴陀羅尼。
九、入無著門陀羅尼。
十、決定入無礙解陀羅尼。
十一、諸佛莊嚴神變陀羅尼。
十二、成就佛身無邊色相出現於世陀羅尼。是諸菩薩證陀羅尼無量無邊,以如是等而為上首。
復次,十二種陀羅尼。何等十二?所謂
一者、灌頂。
二者、大智。
三者、清淨音聲。
四者無盡藏。
五者、無邊轉。
六者、海印。
七者、蓮華莊嚴。
八者、趣無礙門。
九者、決定出生諸無礙解。
十者、住佛莊嚴。
十一者、無邊色相。
十二者、佛身色相成辦圓滿。是為十二種陀羅尼。
6.7.云何菩薩六種神通?
一、天眼智通。
二、天耳智通。
三、他心智通。
四、宿住隨念智通。
五、神境智通。
六、漏盡智通。
復次,六通。何等為六?
一者、天眼通。
二者、天耳通。
三者、他心智通。
四者、宿住隨念智通。
五者、神境智通。
六者、漏盡智通。是為六通。
6.8.云何菩薩十種自在?
一、命自在,由此壽命經於無量阿僧企耶能持令住。
二、心自在,由心自在調伏方便,入不可說諸三摩地,能得自在。
三、財自在,由此示現一切世間莊嚴妙飾。
四、業自在,能隨諸業及於異熟而示現之。
五、生自在,能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
六、勝解自在,謂能示現諸佛身相,於諸世界充滿令見。
七、願自在,謂隨於彼非時、非剎能現等覺。
八、神通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無邊種種神變。
九、法自在,謂能於彼離中、邊法門明了顯現。
十、智自在,謂於一剎那中,遍能了知三世如來十力、無畏、無礙解脫、佛不共法、諸相、隨好。
復能示現無上等覺。又於一剎那中,能遍了知三世諸佛一切剎土極微塵數。又能示現起一切智,現正等覺,成就種種,具足最勝。此是菩薩十種自在。
復次,諸菩薩十種自在。何等為十?
一者、無量阿僧祇劫具壽量力故,即壽自在。
二者、不可說不可說三摩地門,相續趣入勝相應故,即心自在。
三者、一切世界無數莊嚴具莊嚴加持顯示相應,即受用自在。
四者、隨其時分諸業報力悉顯示故,即業自在。
五者、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即生自在。
六者、於一切世界見佛圓滿示現故,即信解自在。
七者、隨樂欲時,於諸剎中,現成菩提,即願自在。
八者、於一切世界出現無邊神通事故,即神通自在。
九者、無邊無中法門光明常顯發故,即法自在。
十者、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現證最上菩提。充滿三世一切佛剎,微塵阿僧祇等數中,了知一相具諸勝相,乃至現證一切智悉能顯示故,即智自在。是為菩薩十種自在。
6.9.云何菩薩十力?
一、意樂力。
二、增上意樂力。
三、加行力。
四、般若力。
五、願力。
六、修行力。
七、乘力。
八、神通力。
九、菩提力。
十、能轉法輪力。
復次,何等是菩薩十力?所謂
一者、意樂力。
二者、深固力。
三者、方便力。
四者、慧力。
五者、願力。
六者、行力。
七者乘力。
八者、神變力。
九者、菩提力。
十者、轉法輪力。是為菩薩十力。
6.10.云何菩薩四無所畏?
一、聞陀羅尼受持讀誦,演說其義,得無所畏。
二、由證無我,不惱亂他及不現惡相,俱生無過,守護威儀,三業清淨,得無所畏。
三、以般若而為方便,善能通達所受持法,常不忘失,又能示現不為放逸,令諸有情出離清淨,無有障礙,得無所畏。
四、不於餘乘,而求出離,終不忘失一切智心,能得圓滿種種自在,方便利益一切有情,得無所畏。是名菩薩四無所畏。
何等是菩薩四無所畏?所謂
一者、於諸陀羅尼隨聞能受,宣說義理無畏。
二者、了無我法,不嬈於他,積集無相,本習威儀而無缺失,三業清淨成就廣大護持無畏。
三者、常持正法,而不忘失,畢竟安住智慧方便,救度有情,無放逸心,開示善法,得離障難無畏。
四者、不忘失一切智心,亦於餘乘諸出離道圓滿自在,得一切種一切事,成就無畏,是為菩薩四無所畏。
6.11.云何菩薩十八不共法?
一、諸菩薩行施不隨他教。
二、持戒不隨他教。
三、修忍不隨他教。
四、精進不隨他教。
五、靜慮不隨他教。
六、般若不隨他教。
七、行於攝事,能攝一切有情。
八、能解迴向。
九、方便善巧,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復能示現於最上乘而得出離。
十、不退大乘。
十一、善能示現於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文同義異。
十二、智為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
十三、具足十善,身、語、意業。
十四、為攝諸有情恒不捨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
十五、能為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
十六、雖於眾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
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繒及水,繫灌其頂。
十八、能不捨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是名菩薩十八不共之法。
何等是菩薩十八不共法?所謂
一者、菩薩無著布施。
二者、無著持戒。
三者、無著忍辱。
四者、無著精進。
五者、無著禪定。
六者、無著智慧。
七者、以四攝法攝諸有情。
八者、善了諸迴向法。
九者、善巧方便成諸有情增上所行。
十者、開示上乘出離之道。
十一者、於大乘法而不退轉。
十二者、表示生死及涅槃門。
十三者、於諸典章,不減文句。
十四者、所作行中,智為先導。
十五者、於諸生中,離眾過失。
十六者、於身口意,具十善業。
十七者、堪忍諸苦,不捨一切有情。
十八者、一切世間所可愛樂皆悉顯示,普遍一切世間愚夫及聲聞緣覺,善以眾寶及劫樹莊嚴堅固,一切智心永不忘失,得一切法,依法灌頂,常所樂求,見佛法僧。是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6.12.善男子!云何名為如來十力?
一、處、非處智力。
二、去、來、現在異熟業因要期智力。
三、種種勝解智力。
四、種種界智力。
五、根勝劣智力。
六、遍趣行智力。
七、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出離雜染清淨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
九、生死智力。
十、漏盡智力。是名如來十種智力。
云何是如來十力?所謂
一者、處非處智力。
二者、教示過去、未來、現在業因果報智力。
三者、種種信解智力。
四者、種種界智力。
五者、了別自他根智力。
六者、至處道智力。
七者、發起一切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染淨等智力。
八者、宿住隨念智力。
九者、生死智力。
十者、漏盡智力。是為如來十力。
6.13.云何如來四無所畏?
一、諸法現等覺無畏。
二、一切漏盡智無畏。
三、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
四、具足修行證於出離無畏。是名如來四無所畏。
云何是如來四無所畏?所謂
一者、一切法現證智無畏。
二者、一切漏盡智無畏。
三者、決定說障道無畏。
四者、出盡苦道無畏。是為如來四無所畏。
6.14.云何十八佛不共法?
一、如來無有誤失。
二、無卒暴音。
三、無忘失念。
四、無不定心。
五、無種種想。
六、無不擇捨。
七、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定無減。
十一、慧無減。
十二、解脫無減。
十三、於過去世智見無著、無礙。
十四、於未來世智見無著、無礙。
十五、於現在世智見無著、無礙。
十六、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
十七、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
十八、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復次,何等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所謂
一者、如來身無懈倦。
二者、語無卒暴。
三者、無失念。
四者、無不定心。
五者、無種種想。
六者、無不知捨心。
七者、欲無減。
八者、精進無減。
九者、念無減。
十者、定無減。
十一者、慧無減。
十二者、解脫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者、於過去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
十四者、於未來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
十五者、於現在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
十六者、於諸身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
十七者、於諸語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
十八者、於諸意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此等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
6.15.善男子!云何如來大悲?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悲有三十二種,能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有情中,起於種種大悲不可思議。云何三十二種大悲?
一者、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有情不信諸法無我,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者、一切諸法無實有情,眾生自謂有實有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三者、一切諸法無實命者,有情謂言有實命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四者、一切諸法無補特伽羅,有情執有補特伽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五者、一切諸法無實體性,有情執法實有體性,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六者、一切諸法無實處所,有情執著有實處所,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七者、一切諸法無實執藏,有情妄執有實執藏,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八者、一切諸法無我、我所,有情執有實我、我所,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
九者、一切諸法無實主宰,有情妄執有實主宰,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者、一切諸法無實事物,有情妄執有實事物,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
十一、諸法無生,有情妄執諸法有生,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二、一切諸法無起、無滅,有情妄執有起、有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三、一切諸法無有雜染,有情妄執實有雜染,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四、諸法無貪,有情起貪,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五、諸法離瞋,有情起瞋,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六、諸法離癡,有情起癡,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七、一切諸法皆因緣生,自性寂靜、自性清淨,有情妄執有實可得,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十八、一切諸法無來,而諸有情妄執有來,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
十九、一切諸法無去,而諸有情妄執有去,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
二十、一切諸法無實造作,有情妄執有實造作,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一、一切諸法無有戲論,有情愛樂執有戲論,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二、諸法體空,眾生執有,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三、諸法無相,有情妄執而行有相,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四、諸法無願,有情妄執諸法有願,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五、此界有情安住世間,由各執著,互相諍論,起貪、瞋、癡。觀見如是諸有情故,我今當為有情說法,令彼永斷貪、瞋、癡故。是以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二十六、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墮於非處。我應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二十七、此界有情戀著世間,貪愛所蔽,侵奪他財,心無厭足。我應令彼諸有情類得聖法財,謂施、戒、聞等。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十八、一切有情為貪愛驅役,耽染舍宅、妻子、財物、諸穀麥等,經求守護,與諸財物而作奴僕。我應為彼演說妙法,觀舍宅等畢竟無常、不堅之法,是諸有情妄作堅想。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
二十九、此界有情互為欺誑,更相侵奪,以惡活命。我為說法,令諸有情得清淨活命。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三十、此界有情親近惡友,得諸供養及讚歎等之所饒益,自謂是我真實知識。我應為彼一切有情真善知識,我應為作畢竟善友,令彼有情眾苦息滅,而得究竟安樂涅槃。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
三十一、三界有情在於居家,一向煩勞,眾苦器中,於一切時,愛樂戀著。我應為彼說如是法,令諸有情於三界中而得出離。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
三十二、解脫聖者作如是說:一切諸法由因而生,眾緣長養,果相滋茂。若諸有情起於懈怠,即為捨離增上殊勝無染正智及最上涅槃。此諸有情雖復希求下劣聲聞、辟支佛乘,我應為彼說如是法,令諸有情樂廣大慧,希求佛智。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善男子!此是如來所成大悲,有三十二種於有情中起,應知即是菩薩摩訶薩真實福田,威光熾盛,具不退者,復能利益一切有情。
何等是如來大悲?善男子!勤行三十二種相故,乃起如來大悲之心,於十方無邊世界,廣現不思議相,皆從如來大悲心轉。何等三十二相?所謂
一者、一切法無我,而諸有情於無我理不能信解,是故如來為諸有情發起大悲。
二者、一切法無有情,而諸有情執以為有,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三者、一切法無壽者,而諸有情執以為有,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四者、一切法無補特伽羅,而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五者、一切法無性,而諸有情起有性見,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六者、一切法無礙,而諸有情著於所礙,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七者、一切法無含藏,而諸有情生其樂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八者、一切法無主宰,而諸有情著於我相,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九者、一切法無攝屬,而諸有情起於執取,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者、一切法無物像,而諸有情著於境物,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一者、一切法無種姓,而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二者、一切法無生無滅,而諸有情著於生滅,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三者、一切法無染污,而諸有情自生染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四者、一切法離貪,而諸有情生其貪愛,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五者、一切法離瞋,而諸有情生其瞋恚,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六者、一切法離癡,而諸有情起於愚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七者、一切法無來,而諸有情取著諸趣,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八者、一切法無去,而諸有情著於有生,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十九者、一切法無行,而諸有情諸行中行,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者、一切法無戲論,而諸有情樂著戲論,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一者、一切法空,而諸有情起於有見,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二者、一切法無相,而諸有情著境界相,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三者、一切法無願,而諸有情運行諸願,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四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互相諍訟,起貪、瞋等一切過失。如來觀已,為說法要,使令斷除彼貪瞋等一切過失,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五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勤行顛倒,履險惡道,居邪異處。為令彼等入如實道,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六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慳貪增盛,侵取他財,而無厭足。為令彼等具戒、聞、捨、慧諸聖法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七者、世間有情於諸舍宅、財物、妻子,生貪愛故,卑賤其身,猶如僕使。於不真實中,計真實想。佛為彼等宣說法要,令知畢竟無常之法,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八者、世間有情以其艱苦求活命故,互相欺誑。佛為彼等宣說法要,咸使有情淨命自資,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二十九者、世間有情於名聞利養,固起追求,不生厭足。為令彼等如實了知而生厭足,究竟息苦,獲涅槃樂,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三十者、世間有情常生貪愛,居苦器中,一向染污。佛為彼等宣說法要,令其出離、超越三界,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三十一者、以一切法離因緣故,世間有情生懈怠心,乃於聖法解脫門中而起障礙,佛為彼等宣說解脫真實之法,令諸有情行於精進,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三十二者、世間有情,棄捨最上無著妙智,殊勝涅槃,樂求聲聞、緣覺,下乘涅槃。為令彼等愛樂廣大,趣求佛智,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善男子!勤行如是三十二種相故,如來乃起大悲之心。如是所說如來大悲之行,若有菩薩勤行如是三十二種之相,發起大悲心者,而此菩薩摩訶薩於福功德剎中,而能圓滿廣大威光,利樂有情相應事業,得不退轉。
善男子!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得自在者,所有功德無量無邊阿僧企耶,此百福相而為上首。若諸如來經無量劫,演說如是無量無邊諸功德相,終不可盡。我今略說,為令有情生喜樂故,是名菩薩攝取有情清淨等流一切諸法,出息入息活命善巧。
是故當知,如是等無量無數自在之法所有分位,若諸如來、若諸菩薩,乃至住後邊際劫中,廣宣說者,而悉不能得其邊際。今此所說而極少分,但為令諸有情發生最上淨信歡喜,是為菩薩不動一切有情善法濟命長養。
7.善男子!云何菩薩能持無量大法雲雨?
1-善男子!譬如風輪廣大無邊,普遍世界,堅固不動,於成、壞時,能持雲雨、海及大洲、牟真隣陀山、摩訶牟真隣陀山、輪圍山、大輪圍山、諸香山等、河、林、宮室,以彼風輪為所依持。
2-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而為風輪,發起一切正等覺雲,如成劫時安立世界,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香山、雪山、海及大洲、河、林、宮殿。
3-又復流澍大法雲雨,能持世間及出世間無邊法蘊,百福之相、諸地、波羅蜜多、一切三摩地、諸陀羅尼、神通、自在、力、無畏等及無礙解、不共、大悲,成就一切佛及菩薩。是名菩薩能持無量大法雲雨。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
1-如世間風無其邊際,而彼風輪廣大安固,普遍任持一切世界,若成時、若壞時,及其水雲,并于大海與四大洲、須彌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雪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香醉山,樹林、宮殿、諸樓閣等。
2-菩薩摩訶薩無邊陀羅尼風輪亦復如是,悉能任持一切正等正覺之雲,流注廣大無礙法雨,於一切世界,悉能成辦佛功德法。
3-如其所說須彌山等世間差別之相,即是百福勝相、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十二陀羅尼、六通、十自在、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大悲心等一切佛菩薩法,悉能任持具足。又復常持一切世出世間百千法蘊而悉成就,是為菩薩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
8.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安立最勝宮殿種種莊嚴?
1-善男子!譬如風力周遍安立一切宮殿種種莊嚴,令諸草木萌牙增長,根莖、枝葉、花果茂盛,又復能令一切有情支分差別。
2-菩薩如是,以無邊智、無著智、無礙解智、辯才智,如風布列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種種具足,復能了知、示現、施與種種差別。
3-今當略說:謂此諸法,能生惡趣及生善趣,所生為主。謂此諸法,生捺洛迦及以傍生。謂此諸法,生琰魔界,或生人、天,或生釋、梵、護世諸天。謂此諸法,所生之處,色相端嚴,人所憙見,聰明智慧及好眷屬。
4-又菩薩善巧了知此法,是諸明處,種種伎能、種種工巧、一切色類及諸異論。
5-又能顯示有聲聞種姓故,起聲聞乘。有辟支佛種姓故,起辟支佛乘。有大乘種姓故,起菩薩乘。今當略說:發起種種自利、利他殊勝功德,得普賢地及一切智。
6-復能了知此是諸地、此是波羅蜜多、此是諸三摩地、此是諸陀羅尼、此是神通、此是諸明、此是自在、此是解脫、此是諸力、此是無畏、此是無礙解、此是諸佛不共之法。
7-善男子!菩薩以蓮花等數總持善巧,建立如是無量諸法種種莊嚴。善男子!是名菩薩能得安立最勝大法一切宮殿種種莊嚴。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
1-如世間風,悉能普遍吹布一切莊嚴樓閣,種種安置殊妙可愛,及一切樹林枝葉、牙莖、華果、蕊等,及一切有情身諸分位,悉由風力常所吹布。
2-菩薩之風亦復如是,以無邊、無礙、無著解力辯才之智,悉能施設一切世出世間種種法門,行列具足,照明、開示最勝殊妙種種法者。
3-所謂此相是惡趣所成之法。此是善趣所成之法。此是增上所成之法。此是地獄,此是餓鬼,此是畜生,此是人,此是天,此是轉輪聖王,此是帝釋、梵王、護世諸天,此是色相、眷屬、聰利福力。
4-此是明慧善計,此是藝能,此是善解種種諸教典籍。
5-此是聲聞乘法成聲聞果。此是緣覺乘法成緣覺果。此是大乘之法具諸勝相,自利利他事業圓滿,成就普賢、一切勝智。
6-乃至此是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十二陀羅尼、六通、三明、十自在、八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
7-善男子!菩薩善能施設此如是等無量種法,蓮華莊嚴等陀羅尼門,為法莊嚴妙巧安布,是為菩薩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
9.善男子!云何菩薩能於眾會,決定演說種種妙法,猶如風吹諸劫波樹,於常常時,雨適意花,如雨而下?
1-善男子!如風吹動諸劫波樹,適意之花如雨而下,及諸珍寶莊嚴之具、衣服、飲食種種具足,微風吹動,展轉出現,遍於天、人。眾生得已,無復憂惱,心生慶悅。獲增上喜,身心安樂。歡娛遊戲,受法苑樂。於一切時,色相端嚴,威力速疾,受諸勝樂,而無退減。
2-菩薩亦爾,猶如彼風,於清淨世界,請諸如來及諸菩薩,於眾會中,決定演說相應妙法,雨法寶花,如雨而下,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或上或下、若順若逆,種種演說。
3-復能示現一切世俗所有言說,於其所緣,無我法性,寂靜清淨,演說、解釋,離諸染相。
4-復能顯現一切諸法平等法門,令有情入。
5-復能示現不可思議如幻諸法,令如幻智之所趣向。
6-復令有情於一切法,種種增長,遊戲神通,歡喜悅樂;但有問答,能令知足;離於中、邊,發起廣大善巧神通。
7-由彼常能愛樂法苑,身無疲厭;語及意業終不違犯;一切人、天威德廣大;具足受用一切諸法,恒不退減;常起般若明耀觀察,趣向增上殊勝之法。是名菩薩能於眾會決定演說種種妙法,如劫波樹,於常常時雨適意花,如雨而下。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
1-如劫樹林為風吹擊,常雨種種香華、妙寶、衣服、鼓樂等莊嚴具,而悉具足。是諸嚴具相續流出,令諸天人咸生最上適悅歡喜,無憂自在,嬉戲娛樂,常具色相,力勢勤勇,悅樂無減。
2-菩薩智風亦復如是,菩薩常於如來清淨世界大法會中,為諸有情宣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譬喻、緣起、自說、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義十二分教,常雨如是正法寶華。為諸有情,於其順違慣習事中,從初次第宣說教授。
3-及一切世間諸所緣事,引發示誨無我寂滅,清淨法性。
4-開示普遍一切法門,總攝法性。
5-引示令入不可思議如幻法中,顯發大智如幻法門。
6-復令有情增長游戲一切法樂,諸有問答,無中、無邊,能善起發普使歡喜。
7-常令於其正法園林,以無過身語意業,適悅戲樂,不生懈退,令諸天人受用具足。善法無減,慧光明照,常住最勝清淨法中。是為菩薩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
10.善男子!云何菩薩於阿僧祇劫積集無量清淨法輪及三摩地、解脫、總持,於彼大海及迷盧山、輪圍山等之所圍繞眾會之處,若有眾生堪應調伏、成熟者中,發智風輪,轉滅所依,一切無餘?
1-善男子!譬如劫盡壞世界時,以無礙風力,速疾吹壞三千大千世界百千那庾多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破壞、離散,猶若虛空,都無所有。
2-菩薩亦爾,於多劫中,積集種種福智資糧之所莊嚴,能於一切眾會之中,發智風輪。以速疾神力,示現神變,發大音聲,說諸法蘊,無礙法輪,令一切有情所起我慢,如山峯者,皆得銷滅。
3-復能證得勝法光明,毘鉢舍那常現在前。如理思惟一切諸行,內心正住三摩呬多,諸三摩地皆得具足。破壞、離散諸蘊、界、處、一切諸行。不堅之身,了知一切虛妄分別,即能超出一切世間。
4-無有色相,不可思議,增長出世福德圓滿。復能示現一切色相了知,轉得清淨所依,盡未來際,一切時住。是名菩薩於阿僧祇劫積集無量清淨法輪,及三摩地解脫總持,於彼大海及迷盧山、輪圍山等之所圍遶眾會之處,若有眾生堪應調伏成熟者中,發智風輪轉滅所依一切無餘。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
1-譬如劫風,世界壞時,其風無礙,力勢迅猛普遍吹擊三千大千世界俱胝那庾多百千諸鐵圍山、須彌山、大海等,皆悉破散、磨滅無餘,同太虛空。
2-菩薩之風亦復如是,於多百千劫中,積集種種福智莊嚴,菩薩以廣大力勢,能現種種神通變化,善轉無礙清淨法輪,出妙音聲,普遍調伏一切眾會。由如是故,從智風輪,出諸法蘊。
3-彼所調伏觀察最上妙法光明無著諸行,勝力具足,深固作意,內心正住,成三摩地,想蘊、處、界及三有身所作諸行,而悉破散。無身所作,了知皆是虛妄分別,超越一切世間。
4-然後乃現不可思議無相、出世勝福圓滿,依止隨轉,獲勝清淨,住後邊際,離諸憂惱。是為菩薩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之於風。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風。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說此十種法門,種種具足,甚為希有!一切有情悉皆喜足。世尊!若有天、人,於此法中,能起淨信,勝解、修行,如佛所說,當證具足今世、後世,能得釋、梵所有安樂,一向利他。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善說如是廣大之法,乃至具足一切勝相,而能令諸菩薩大士咸生歡喜。世尊!若天及人,能於如是法中,信、解、修行者,如佛所說,是人即得一切具足,受勝妙樂,適悅自在,乃同梵王、帝釋、護世天等。所有此世、他生,得一切圓滿利他勝行,今此不說。
佛告止蓋菩薩:善男子!如是,如是。觀彼有情,當得出過一切世間。若有能於是諸法中,而修行者,永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清淨善法,為諸世間之所歸依。若誹謗者,是名愚人,墮於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之有情出過一切世間,普為多人所共瞻仰,斷諸惡法,具諸善法,一切世間之所歸向。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此法中,能修行者,或復有人返生輕謗,我說彼人是愚癡者,當墮黑暗大地獄中,受諸苦惱。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共悲愍。
15.如虛空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虛空。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與虛空平等。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等於虛空。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虛空。何等為十?所謂
廣大無礙。
寂滅無相。
無邊空智。
無邊空慧。
廣大如法界。
知一切法。
相如虛空。
一切法不住。
出過一切形相。
出過一切思議量數。
一者、廣大。
二者、無礙。
三者、寂靜。
四者、無邊慧。
五者、無邊智。
六者、隨順法界。
七者、信一切法同虛空性。
八者、無處所。
九者、過想境界。
十者、超越思量。
一者、得離於垢。
二者、得無所著。
三者、能證寂靜。
四者、證無邊般若。
五者、得無邊智。
六者、於平等法界,能隨順行。
七者、得淨勝解,信一切法猶,若虛空。
八者、得無所住。
九者、超過所行。
十者、超過計度。
一者、無垢。
二者、無礙。
三者、寂靜。
四者、無相。
五者、無邊智。
六者、平等隨知一切法。
七者、了一切法如虛空自性解脫。
八者、無住。
九者、出過諸境界相。
十者、出過尋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猶如虛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得與虛空平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等於虛空。
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虛空。
2.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心如虛空。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與虛空平等。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於虛空。何等為十?
善男子!復有十法,菩薩若修即如虛空。何等為十?
若心所喜樂亦不著,心不喜樂亦不瞋。
於色、聲、香、味、觸,亦不著、不瞋。
乃至於一切法,亦不著、不瞋。
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四法亦不著、不瞋。
一者、於色好、醜,不貪、不瞋。
二者、於聲好、醜,不愛、不憎。
三者、於香好、醜,不欲、不恚。
四者、於味好、醜,不耽、不棄。
五者、於觸好、醜,不婬、不怒。
六者、於法好、醜,不執、不責。
七者、於得、不得,不喜、不恨。
八者、於苦不慼,於樂不欣。
九者、於好、惡名,不慕、不却。
十者、稱歎、毀謗,不親、不踈。
一者、於可愛、不可愛色中,不貪、不瞋。
二者、於愛、不愛聲中,不貪、不瞋。
三者、於愛、不愛香中,不貪、不瞋。
四者、於愛、不愛味中,不貪、不瞋。
五者、於愛、不愛觸中,不貪、不瞋。
六者、於愛、不愛法中,不貪、不瞋。
七者、於利、衰中,不貪、不瞋。
八者、於毀、譽中,不貪、不瞋。
九者、於稱、譏中,不貪、不瞋。
十者、於苦、樂中,不貪、不瞋。
所謂一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色中,不愛、不惡。
二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聲中,不愛、不惡。
三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香中,不愛、不惡。
四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味中,不愛、不惡。
五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觸中,不愛、不惡。
六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法中,不愛、不惡。
七者、於利衰法中,不愛、不惡。
八者、於樂苦法中,不愛、不惡。
九者、於稱譏法中,不愛、不惡。
十者、於譽毀法中,不愛、不惡。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心如虛空。
如是十法與虛空平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於虛空。
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虛空。
16.如月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猶如滿月。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引喻於月。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之於月。何者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月。何等為十?所謂
能使一切眾生得清涼樂。
見者愛樂。
能使善法日日漸增。
能令惡法日日損減。
如月盛滿。
體相勝妙體性清淨。
得無上乘。
常自莊嚴。
得法喜樂。
乘第一乘有大神通威德自在。
一者、清涼眾生。
二者、見之歡喜。
三者、增長白法。
四者、除滅黑法。
五者、世所稱歎。
六者、形貌清淨。
七者、乘最勝乘。
八者、常為莊嚴。
九者、遊戲正法。
十者、有大神通,威德巍巍。
一者、能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
二者、得喜樂見。
三者、增長白淨諸法。
四者、能斷黑闇之法。
五者、能令稱讚。
六者、得身清淨。
七者、得最上乘。
八者、常得莊嚴。
九者、得愛樂法。
十者、得大威神及大威德。
一者、令諸有情皆生歡喜。
二者、眾所樂見。
三者、善法增長。
四者、惡法損減。
五者、咸皆稱讚。
六者、體相清淨。
七者、乘最上乘。
八者、常自莊嚴。
九者、游戲法樂。
十者、具大神通威德。
1.云何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如月天子初出之時,悉與眾生清淨快樂,而眾樂觀,心無疲厭。菩薩之月亦復如是,除其煩惱欝蒸之熱,皆令眾生得清涼樂,歡喜愛樂,是名菩薩能與一切眾生作清涼樂。
云何菩薩清涼眾生乃至有大神通威德?善男子!譬如月出,一切眾生悉得涼冷,以可愛故。菩薩亦爾,能除眾生煩惱蒸熱,令得歡喜,怡悅、踊躍,而作清涼。
善男子!云何菩薩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作清涼,性可愛樂,令諸有情身得悅樂。菩薩亦爾,出現於世,能除有情一切熱惱,性可愛樂,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令諸有情皆生歡喜?如月初出,一切有情皆得清涼,及悅意故,咸生歡喜。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有情悉得遠離煩惱炎熾,生喜樂故,是為菩薩令諸有情皆生歡喜。
2.云何名菩薩見者愛樂?如月初出,眾生喜見,利喜快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初出之時,眾生喜見,無不悅樂,諸根寂定,如水澄清,威儀具足,是名菩薩見者愛樂。
善男子!如月出時,見之歡喜,以清涼故,欣悅其心。菩薩亦爾,滅煩惱熱,諸根清淨,威儀、動止,功德具足。
云何菩薩得喜樂見?善男子!如月出現,光色鮮潔,令諸有情歡喜樂見。菩薩出現,亦復如是,諸根寂靜,威儀、功德,清淨具足,為一切有情歡喜樂見。
云何是菩薩眾所樂見?如月初出,一切有情悉樂瞻覩,所謂善妙潔白,令諸有情心生喜故。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有情愛樂悅意,所謂諸根清淨,種子潔白,於諸所行威儀具足,是為菩薩眾所樂見。
3.云何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如月初出,日日圓滿。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漸漸增長,乃至菩提坐道樹下,功德滿足,是名菩薩能使善法日日增長。
善男子!如上旬月,從其初生,漸漸增長,至十五日,具足圓滿。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日夜白法增長、圓滿,種種具足。
云何菩薩能得增長白淨諸法?善男子!譬如白月,日日增長,乃至圓滿種種光色,皆得具足。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乃至坐於菩提道場,諸白淨法漸漸增長,乃至圓滿一切種智。
云何是菩薩善法增長?如白分月,從初出已,日日漸增,至十五日,其月盛滿,諸相圓具。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坐於道場,日日善法漸漸增長,至坐道場已,一切勝相皆悉圓滿,是為菩薩善法增長。
4.云何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譬如黑月,圓滿光明以漸損減,至月盡時,光明悉滅,隱蔽不現。菩薩一切眾惡次第漸滅,乃至菩提悉皆除盡,是名菩薩能令惡法日日損減。
善男子!如下旬月,色相、光明、可愛之貌漸漸損減,乃至月盡,不復現相。菩薩亦爾,得出世智,一切妄相皆悉損減,坐道場時,畢竟不現。
云何菩薩能斷一切黑闇之法?善男子!譬如黑月,所有光色,日日減少。至十五日,諸光色相皆不可得。菩薩如是,證出世智,諸不善法漸漸除滅,乃至坐於菩提道場,一切無有。
云何是菩薩惡法損減?如至黑分月時,其月輪相,光明漸減。如其所減,至月盡日,一切不現。菩薩之月亦復如是,至具出世智時,惡法漸減。如其所減,乃至坐於道場,一切滅盡無復遺餘,是為菩薩惡法損減。
5.云何名菩薩如月盛滿?如從月初,至盛滿時,眾所瞻仰,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一切男女無不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為天、人、一切眾生皆悉稱讚,是名菩薩如月盛滿。
善男子!如月出時,一切世間,大小、道俗、臣民、男女悉稱歎之。菩薩亦爾,一切世間,人、天、修羅皆悉光揚。
云何菩薩能令稱讚?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使人間城邑、聚落諸剎帝利、婆羅門等,若男、若女,悉皆稱讚。菩薩如是,如月出現,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悉皆稱讚。
云何是菩薩咸皆稱讚?如月初出時,諸婆羅門、剎帝利、男女大小、一切人民咸悉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咸悉稱讚,是為菩薩咸皆稱讚。
6.云何名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身相清淨,是本業果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垢清淨從化而生,不由父母精氣而生,從法而生,是名菩薩體相清淨。
善男子!如月天子身心清淨,光明照耀,業報所生。菩薩亦爾,身心清淨,光明遍照,法性所出,自然化生,非因父母、迦羅羅等五時不淨之所污染。
云何菩薩身得清淨?善男子!如月天子業果成就,得清淨身,光色明朗。菩薩如是,出現於世,證於法性,從法化生,不依父母、羯邏藍等不淨所生故,身得清淨,光色明朗。
云何是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體相清淨,潔白無染,謂勝業報之所成故。菩薩體相亦復如是,本來無染,潔白所成,清淨化生,非從父母、羯邏藍等不淨所生,是為菩薩體相清淨。
7.云何名菩薩得無上乘?如月天子乘於淨乘,照四天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乘於大乘,能使無量百千萬億世界眾生悉皆照明,是名菩薩得無上乘。
善男子!如月天子乘清淨乘,而照四方。菩薩亦爾,乘最勝乘,遍照無量無邊世界。
云何菩薩得最上乘?善男子!如月天子乘最上乘,光耀四洲。菩薩如是,乘最上乘,智慧光耀無量無邊一切世界。
云何是菩薩乘最上乘?如月天子乘清淨乘,照四天下。菩薩之月亦復如是,乘于最上菩薩之乘,廣照無邊一切世界,是為菩薩乘最上乘。
8.云何名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華鬘顯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以功德瓔珞,而自莊嚴,是名菩薩常自莊嚴。
善男子!如月天子常為莊嚴,無時有翳。菩薩亦爾,常為功德所莊嚴故。
云何菩薩常得莊嚴?善男子!如月天子威德莊嚴,其莊嚴具,常不萎歇。菩薩如是,以功德法,常自莊嚴。
云何是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本相清淨,常自莊嚴,不以澡沐所莊嚴故。菩薩之月亦復如是,諸勝功德常自莊嚴,是為菩薩常自莊嚴。
9.云何名菩薩得法喜樂?如月天子遊戲五欲,心常樂著。菩薩亦復如是,遊戲諸法,心常喜樂,不染五欲,是名菩薩得法喜樂。
善男子!如月天子恒有自然,歡喜快樂。菩薩亦爾,恒住法樂,不住欲樂。
云何菩薩得愛樂法?善男子!如月天子於一切時,愛樂欲樂。菩薩如月,於一切時,愛法苑樂,不愛欲樂。
云何是菩薩游戲法樂?如月天子常受天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所遊戲勝妙法樂,不染世間諸欲境界,是為菩薩游戲法樂。
10.云何名菩薩有大神通威德自在?如月天子有大威德。菩薩亦復如是,具諸功德、自在智慧、神通變化,隨意無礙,是名菩薩有大神通。
善男子!如月天子有大神通,有大威德。菩薩亦爾,具諸功德、自在、智慧、神通變化,隨意無礙。
云何菩薩得大威神及大威德?善男子!如月天子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菩薩亦爾,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謂大福性及大智性。
云何是菩薩具大神通威德?如月天子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廣照一切。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具大福智勝功德故,是為菩薩具大神通威德。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月天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故喻於月。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等於月。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月。
17.如日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如日。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譬喻如日。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之於日。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日。何等為十?
能除無明黑闇。
能令信心開敷。
能令十方周匝皆暖。
能令善法生長。
能令有漏滅沒。
能作照明。
能使邪道異見蔽障不現。
能令高下丘坑悉顯。
能令善業皆悉得起。
能令智者喜樂愚者增惡。
一者、滅無明暗。
二者、能令開悟。
三者、能照十方。
四者、善法因起。
五者、能滅諸流。
六者、能作光明。
七者、能翳外道邪見。
八者、顯現好醜。
九者、造作善法諸業。
十者、善人恭敬。
一者、能破一切無明黑闇。
二者、能調伏有情,令得覺悟。
三者、能光耀十方。
四者、能出現善法。
五者、諸漏滅盡。
六者、能作光明。
七者、能映蔽一切外道邪論。
八者、能示現高下。
九者、起所作業,所謂一切白淨善法。
十者、得善人愛樂。
一者、破無明暗。
二者、開敷一切。
三者、普遍十方,咸得和暖。
四者、起諸善法。
五者、有漏滅沒。
六者、作光明照。
七者、制諸邪異。
八者、高下開顯。
九者、成諸事業。
十者、善人樂欲。
1.云何名菩薩能除無明黑闇?譬如日出,眾闇皆息。菩薩日出能除眾生無明之闇。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滅無明暗乃至云何善人恭敬?善男子!如日出時滅一切暗。菩薩日出滅無明暗,亦復如是。
云何菩薩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善男子!如日出現破諸黑闇。菩薩日出亦復如是,能破一切無明黑闇。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破無明暗?如日初出,悉能除去一切昏暗。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能破一切無明黑暗,是為菩薩破無明暗。
2.譬如日出,眾華開敷。菩薩日出,應受化者亦皆開敷。
善男子!如日出時,蓮華開敷。菩薩日出,開悟眾生諸受化者,亦復如是。
云何菩薩調伏有情令得覺悟?善男子!如日出現,能令一切蓮花開敷。菩薩日出,調伏有情,令得覺悟。
云何是菩薩開敷一切?如日出時,悉能開敷淨蓮華等一切華卉。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所應受化諸有情等,而悉開覺,是為菩薩開敷一切。
3.如日出時,周匝十方,能令使暖。菩薩日出,功德、智慧令十方暖,不擾眾生。
善男子!如日出時照了十方。菩薩日出,智慧光明遍照十方,而不損惱一切眾生。
云何菩薩能光耀十方?如日出現,光耀十方。菩薩日現,以般若威力光明,朗耀於十方界,而不嬈亂諸有情等。
云何是菩薩普遍十方咸得和暖?如日出時,普遍十方咸得和暖。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智光普照十方,一切咸悉和暖,而亦不嬈世間有情,是為菩薩普遍十方咸得和暖。
4.如日將出,見其明相,知有日出。菩薩亦復如是,以智光明照諸世間,眾生則知菩薩日出。
善男子!如日出時,放千光明,照閻浮提,世人方知是日出已。菩薩日出,智光明照,爾時方知有諸善法。
云何菩薩能出現善法?善男子!如日天子出現之時,於贍部洲光明可得。菩薩出世,以智光明,現諸善法。
云何是菩薩起諸善法?如日將出,閻浮提內先現明相,則知日出。菩薩之日亦復如是,將欲出時,先現智光明相,有情則知菩薩出現,是為菩薩起諸善法。
5.如日入時,諸方昏冥,眾物不現。菩薩以智慧光,入諸三昧,煩惱、昏冥、一切結漏悉滅不現。
善男子!於閻浮提,日光滅時,即知日沒。
云何菩薩諸漏已盡?如日沒時,於贍部洲名日光隱沒。菩薩煩惱得滅盡時,說名永斷一切諸漏。
云何是菩薩有漏滅沒?如閻浮提日光隱時則知日入。菩薩亦復如是,諸染煩惱隱不現時,則知菩薩諸漏已盡,是為菩薩有漏滅沒。
6.如日出時,光照閻浮提,滅一切闇。菩薩智光亦能普照。
菩薩日出於諸眾生作智光明,能滅眾生一切癡暗、重昏盲冥,癡暗滅故,名為漏盡菩薩不現。
云何菩薩能作光明?善男子!如日出現,為贍部洲一切有情作種種光明。菩薩出現,為一切有情放智慧光明,能破愚癡一切闇障。
云何是菩薩作光明照?如日初出,閻浮提內諸有情類蒙光普照。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智光普照一切有情,除去一切癡冥暗蔽,是為菩薩作光明照。
7.如日出時,翳諸小明,熒火之光悉不復現,而日無心翳諸小明,法相自爾。菩薩日出則翳諸異見、群邪、外道。
善男子!如日出時,諸餘光明翳不能照,日於爾時不作是念:我令是等諸餘光明翳不令照。以法爾故,自然不現。菩薩日出,一切外道、邪見、盲暗自然退滅,是時菩薩亦不作念:我令是等退滅不現。
云何菩薩能映蔽一切外道邪論?如日出現,能盡映蔽,彼日不念:我能映蔽一切無明。然法性如是。菩薩日出,能現威光,映蔽外道諸邪異論,菩薩不作如是思惟:我能映蔽諸邪異論。然法性如是。
云何是菩薩制諸邪異?如日光現翳諸小明,而日不作是念:我能翳彼諸小光明。何以故?日光出時,法爾如是故。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智光出時,一切邪異外道小明皆悉映蔽,而此菩薩亦不作是念:我能映蔽邪異諸小光明。何以故?而諸小明法爾如是,映不現故。是為菩薩制諸邪異。
8.如日出時,於閻浮提高、下、好、惡悉皆顯現。菩薩日出時,正道、邪道亦各差別,邪謂八邪。正謂八正。
善男子!如日出時,於閻浮提一切眾生為現好、醜,高、下,邪、正。菩薩日出亦復如是,為諸眾生顯了好、醜,高、下,邪、正。所言好者,則是聖道。所言醜者,一切邪道。
云何菩薩能示高下?善男子!如日出現於贍部洲,高、下有情悉能顯示。菩薩日現,以智慧光於等、不等有情悉見。謂入諸聖道,說名為等。處於非道,說名不等。
云何是菩薩高下開顯?如日出時,閻浮提內一切丘墟及平坦處,一切人眾悉能顯視。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智光普照令諸有情顯觀一切丘墟平坦。平坦者謂八正道,丘墟者謂八邪道。是為菩薩高下開顯。
9.如日出時,田夫、耕農、諸作悉起。菩薩日出,信心眾生普皆修善。
善男子!如日出時,種植等業,因之得成。菩薩日出,善法方生。
云何菩薩起所作業?善男子!如日出現,令一切農夫起所作業。菩薩日現,發起一切善法之業。
云何是菩薩成諸事業?如日初出,一切農者耕稼事業而悉興作。菩薩日出亦復如是,有情一切善法事業而悉成辦,是為菩薩成諸事業。
10.如日出時,善人樂見,姦盜眾生悉惡不喜。菩薩日出,賢智樂見,群邪、外道一切不喜。
善男子!如日出時,善人歡喜、供養、稱嘆,而諸不良、愁毒不樂。菩薩日出,有智之人、聰哲利根歡喜、稱嘆。行邪道者、嬰兒凡夫、鈍根不良、無智慧眼,願樂生死,背涅槃道而不恭敬。是名菩薩滅無明暗乃至善人恭敬。
云何菩薩得善人愛樂?善男子!如日出現,為諸善人之所愛樂,諸惡人類所共憎嫉。菩薩日現,聰慧善人之所愛樂,愚夫種類、無智惡人,向諸邪道,背於涅槃,樂生死者所共憎嫉。
云何是菩薩善人樂欲?如日初出,善人愛樂惡人嫌惡。菩薩日出亦復如是,其智慧者悉生愛樂,趣向邪道,姦惡之類、愚蒙無智,樂著生死,背涅槃者,悉生嫌惡,是為菩薩善人樂欲。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日。
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譬喻如日。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之於日。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日。
18.如師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師子。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喻師子王。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猶如師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師子。何等為十?
無所畏。
不畏大眾。
去終不還。
能師子吼。
具足辯才。
樂處林野。
在於山窟。
摧伏大眾。
具勇猛力。
善能守護。
一者、不怖。
二者、無有怯弱。
三者、不迴轉顧。
四者、能師子吼。
五者、不驚。
六者、行於山林。
七者、居住山窟。
八者、無所儲畜。
九者、獨步無侶。
十者、住阿蘭若。
一者、得不驚怖。
二者、得無怯懼。
三者、得不退道。
四者、如師子吼。
五者、得無所畏。
六者、遊行園林。
七者、依止巖窟。
八者、得無所取。
九者、勢力勇猛,能破他軍。
十者、守護一切善法苗稼。
一者、自無恐怖。
二者、不畏於他。
三者、直進不還。
四者、能師子吼。
五者、無畏觀察。
六者、常行林中。
七者、樂居山巖。
八者、無所結縛。
九者、自具勇力,摧伏他軍。
十者、善作守護。
1.善男子!云何無所畏?
譬如師子往還出入無所忌難。何以故?不見與己等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周旋往返無所畏難。何以故?不見與己等故。
善男子!云何菩薩不怖乃至住阿蘭若?
善男子!如師子王遍行諸處,不怖、不驚,恒見自身獨步無敵。
菩薩亦爾,諸處來往不怖、不驚,恒見自身無對敵故。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善男子!
譬如師子所遊行處,終無驚怖,自見己身無有等者。
菩薩如是,所行之處無有驚怖,自見己身無與等者。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自無恐怖?
譬如師子安詳行步,無驚無怖。何以故?不見有能與己等故。
菩薩亦復如是,周遍往復,無驚、無怖。何以故?不見有能與己等故。是為菩薩自無恐怖。
2.譬如師子不畏大眾。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諸有大眾欲來講論不生畏難,心亦不高、不下。
善男子!如師子王無怯弱想。
菩薩亦爾,與諸外道設捔力時,論議鬪諍無怯弱想,不勇、不劣。
云何菩薩得無怯懼?善男子!
猶如師子聞彼野干諸惡獸聲,終無怯懼。
菩薩如是,能於一切他諍論時,終無怯懼,不自沈沒,亦無倨傲。
云何是菩薩不畏於他?
如彼師子不畏於他一切邪惡呼叫之音。
菩薩亦復如是,若與一切他宗外道論義之時,心無怯弱,亦不卑下,是為菩薩不畏於他。
3.譬如師子心無怯弱,臨陣戰鬪而心不退,直進不還。
菩薩亦爾。
善男子!如師子王脫被辱時亦不迴顧。
菩薩亦爾,若為外道之所損辱,亦不可轉,亦不默然。
云何菩薩不退於道?善男子!
譬如師子喚使前來,其心終無退避於道。
菩薩如是,能於一切諍論之處喚菩薩來,心無退屈。
云何是菩薩直進不還?
如彼師子直往不退。
菩薩亦復如是,本性直進,不復退還邪異宗教,而復菩薩辯才無盡,是為菩薩直進不還。
4.如師子吼,飛落、走伏,鮫、魚、龜、鼈、水性之屬潛隱水底,人、畜皆驚。
菩薩亦爾,作無我師子吼,能令一切外道、野干、著我見者,十方驚走。菩薩不欲令彼生其驚怖,但欲除彼我見心故,亦為化餘信心眾生。
善男子!如師子王作師子吼,一切禽獸及諸豺狼遠走退散。
菩薩亦爾,說法無我,作師子吼,執著我見外道豺狼退散,滅盡於十方界。而是菩薩不為惱彼,以無我法作師子吼,但為迴轉所化眾生故。
云何菩薩如師子吼?善男子!
譬如師子哮吼之時,惡獸野干各於方處驚駭馳走。
菩薩如是,說無上乘如師子吼,能令一切外道野干執我、我所諸惡獸等,於諸方所馳走而去。菩薩雖作是師子吼,終不惱亂一切有情,但欲令彼執我、我所諸有情類皆令調伏,永捨離故。
云何是菩薩能師子吼?
譬如師子震吼之時,一切麞鹿野干之類,而悉驚怖奔走十方。
菩薩亦復如是,若作無我師子吼時,所有一切著我執者,邪異外道,而悉驚怖馳走十方。菩薩亦不嬈惱於彼,但為破於著我見者,震發無我師子吼故,亦復為餘有情作調伏故,是為菩薩能師子吼。
5.如師子王勇猛無畏,遍觀四方,心無怯弱。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其行純淨,常諦觀察三昧、智慧。
善男子!如師子王無所怖畏,遍觀十方。
菩薩亦爾。
云何菩薩得無所畏?善男子!
譬如師子普觀諸處,得無所畏。
菩薩如是,普能觀察諸有情界,威儀清淨,得無所畏。
云何是菩薩無畏觀察?
如彼師子作無畏相,普遍觀視。
菩薩亦復如是,志行清淨,作無畏相,普遍觀察,是為菩薩無畏觀察。
6.譬如師子樂處林野。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樂閑獨,離於憒閙。
性樂寂靜,行於山林。
云何菩薩遊行園林?
譬如師子自性無畏,能現威勢,遊諸園林。
菩薩如是,自性寂靜,常能遊戲無礙法林。
云何是菩薩常行林中?
如彼師子本性樂行林野之中。
菩薩亦復如是,自性寂靜,遠離憒閙,樂行林中,是為菩薩常行林中。
7.又如師子樂處山窟。
菩薩亦爾,樂處禪定、三昧山窟。
善男子!如師子王住於山窟。
菩薩亦爾,安住智慧寂靜山窟。
云何菩薩依止巖窟?善男子!
譬如師子依據山窟。
菩薩如是,常能安住智慧巖窟。
云何是菩薩樂居山巖?
如彼師子樂居山巖。
菩薩亦復如是,樂居智慧、禪定山巖,是為菩薩樂居山巖。
8.譬如師子無所結縛。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悉遠離結使重擔,而行無染著。
善男子!如師子王無所儲畜。
菩薩亦爾,却除一切煩惱重擔,無所儲畜。
云何菩薩得無所取?
善男子!譬如師子棄捨藏積,得無所取。
菩薩如是,棄捨一切煩惱重擔,永無所取。
云何是菩薩無所結縛?
如彼師子無所結縛。
菩薩亦復如是,去除一切煩惱重擔離諸結縛,是為菩薩無所結縛。
9.譬如師子,無有伴黨能摧諸軍眾。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獨坐道場,摧伏魔眾。
善男子!如師子王獨步無侶,降禽獸群。
菩薩亦爾,坐於道場,獨自無侶,而破魔軍。
云何菩薩如彼師子?
性能勇猛,有大勢力,獨一無二,能破他軍。
善男子!菩薩坐於菩提道場,獨一無二,力能摧破諸魔軍眾。
云何是菩薩自具力能摧伏他軍?
如彼師子獨無伴侶,能摧他眾。
菩薩亦復如是,獨無伴侶,坐道場時,以自力能,摧伏魔軍,是為菩薩自具力能,摧伏他軍。
10.善男子!猶如師子,近聚落住,能令獐、鹿不害苗稼。
菩薩亦爾,隨住方面,能令眾魔、一切外道,不壞正法。
善男子!如師子王所住之處,一切禽獸不得侵損一切苗稼。
菩薩亦爾,國土、聚落、居住之處,外道禽獸不能損侵善法苗稼。如是,菩薩不怖不畏乃至能護眾生善根。
云何菩薩守護一切善法苗稼?
善男子!譬如師子所遊行處,近於村邑,一切惡獸無能損壞近彼苗稼。
菩薩如是,所近人間及遊行處,一切外道諸惡禽獸無能損壞善法苗稼。
云何是菩薩善作守護?
如彼師子若或近於聚落而住,諸有麞鹿等類不損苗稼。
菩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而彼一切邪異外道麞鹿等類,不損有情善法種子,是為菩薩善作守護。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師子。
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喻師子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自性寂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師子。
19.善調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調。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能調伏。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調伏。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調伏。何等為十?
菩提心堅牢。
修治菩提。
守護諸根。
趣向正道。
善持重擔。
為眾生故,不辭勞苦。
正命自活。
能除諂曲虛妄之說。
幻惑悉除。
心常正直。
一者、菩提心堅固。
二者、領理菩提心。
三者、守護六情。
四者、修行聖道。
五者、荷負重擔。
六者、利益眾生,心不疲倦。
七者、正命。
八者、實無貢高。
九者、無諂曲欺誑。
十者、質直。
一者、菩提心堅固。
二者、所作能淨菩提之心。
三者、密護諸根。
四者、能趣向正道。
五者、能荷重擔。
六者、終無厭倦。
七者、得於正命,利益有情。
八者、捨離一切矯詐言論。
九者、永離諂誑。
十者、自性質直。
一者、堅固菩提心。
二者、修治菩提行。
三者、守護諸根。
四者、趣向正道。
五者、能荷重擔。
六者、為有情故,不生懈退。
七者、正命自活。
八者、離諸諂曲。
九者、不起誑惑。
十者、身心正直,是為十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調。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善能調伏。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調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調伏。
20.善乘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乘。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世所知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自性寂靜。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乘。何等為十?
雖行禪定,恒修空相。
雖盡煩惱障而常修道。
善順佛教,而無所違。
等觀諸法,善解法界。
心常自卑,如旃陀羅。
善除憍慢、貢高吾我。
見法決定,無有疑悔。
善察諸法,得決定相。
善於正道,不隨他教。
善向菩提,為世福田。
一者、坐禪攝心。
二者、多修空行。
三者、學法不息。
四者、不緣境界,離煩惱使,奉行如來一切經教,一向不犯,隨順一切法宗平等,通法界宗故。
五者、行於世間如旃陀羅卑下之子,以下卑心遠離自高、傲慢、狂醉故。
六者、恒乞食活,次第平等故。
七者、心無疑惑住於世間,於佛法中如實知見故。
八者、心無猶豫,內證法故。
九者、不復他信、不可誘引,自見道理故。
十者、世間福田善修行故。
一者、得瑜伽師。
二者、多習空性。
三者、開發聖道,離一切纏無有障礙。
四者、順如來教,修行無違。
五者、隨順諸法平等理趣,通達實相,遊止世間,心常下劣如旃荼羅子。
六者、於一切時常能起於乞匃之想,遠離我慢、憍醉、放逸。
七者、於佛法中無有疑惑,於佛正智現前能證。
八者、於一切法無有猶豫,以自內證知法性故。
九者、不由他悟,自見道故。
十者、為世福田,向菩提故。
一者、雖修定行,而常觀空。
二者、雖盡諸障,而常修善行。
三者、雖離諸起作,而善順佛教,無所違背。
四者、平等了知一切諸法,而解法界理。
五者、能於世間自卑其身如旃陀羅謙下其意。
六者、遠離憍慢,常於他人,起智者想。
七者、以現量智,了知佛法,離諸疑惑。
八者、雖知諸法差別,得決定相。
九者、自取正道,不隨他教。
十者、善順世間,為世福田。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乘。
如是,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世所知識。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自性寂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乘。
21.如蓮華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蓮華。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譬如蓮華。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如蓮花。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蓮華。何等為十?
其體清淨。
不著於水。
不染少惡。
戒香具足。
修清淨行。
和顏悅色。
柔軟不䩕。
見者皆吉。
心意調熟。
生已有想。
一者、身無染污。
二者、微細之惡不與共住。
三者、戒香芬馥。
四者、受生潔淨。
五者、姿顏和悅。
六者、柔軟微妙。
七者、覩見吉祥。
八者、心意開悟。
九者、心意成熟。
十者、善能攝受。
一者、無所染著。
二者、不為少分罪垢所染。
三者、得妙戒香。
四者、常得清淨。
五者、面門微笑。
六者、得不麁獷。
七者、能現吉祥。
八者、開發覺悟。
九者、成熟覺悟。
十者、為他攝取。
一者、離諸染污。
二者、不與少惡而俱。
三者、戒香充滿。
四者、本體清淨。
五者、面相熙怡。
六者、柔軟不澁。
七者、見者皆吉。
八者、開敷具足。
九者、成熟清淨。
十者、生已有想。
1.云何不著?
1-如蓮華生水,淤泥不染。
2-菩薩雖生世間,而不為世法所著。
3-何以故?得方便智慧故。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身無染污乃至善能攝受?
1-善男子!譬如蓮華從水出時,自無染污,如是無染以法性爾。
2-如是,菩薩從生死水出而無染。
3-何以故?得方便智慧故,一切菩薩善解方便,行在生死。生死過患不能染污,菩薩方便智慧所持。
云何菩薩無所染著?善男子!
1-譬如蓮花從水出現,無所染著。何以故?由彼蓮花性清淨故。
2-菩薩如是,雖從生死水中出現,既出現已,無所染著。
3-何以故?菩薩能證方便般若法自性故。由菩薩善巧處生死中,不為生死過患染著,以方便般若能攝彼故。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離諸染污?
1-譬如蓮華出於水中而水不染。何以故?法爾如是故。
2-菩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流中而不染著。
3-何以故?由慧方便,法爾如是故。菩薩以其善巧方便,處生死中,不為生死過失所染。以方便慧所攝受故,是為菩薩離諸染污。
2.猶如蓮華,水不能染。菩薩亦爾,不為少惡之所染著。
善男子!如蓮華中一滴之水不能得住。如是,菩薩微細罪過悉不中住。
云何菩薩不為少分罪垢所染?
善男子!譬如蓮花不為少分水所染污。菩薩如是,不為少分罪垢所染。
云何是菩薩不與少惡而俱?
譬如蓮華而不停留水之微滴。菩薩亦復如是,不與少惡而俱,是為菩薩不與少惡而俱。
3.如蓮華生處香氣滿中。菩薩亦爾,隨所生處戒香悉滿。
善男子!如諸地界生蓮華處,香氣芬馥熏是方所,如是,菩薩是處鄉村、國邑、聚落,所居之處以戒香氣無處不遍。
云何菩薩得妙戒香?
善男子!如地方所若有能生蓮花之處,其香普遍彼彼地方。菩薩如是,遊行一切人間地方,戒香遍滿彼遊行處。
云何是菩薩戒香充滿?
譬如蓮華生時隨處妙香廣布。菩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戒香芬馥廣布一切,是為菩薩戒香充滿。
4.譬如蓮華隨所住處體性清淨,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之所稱讚。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戒行清潔,天、人、阿修羅、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稱讚,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善男子!如地界處有生蓮華淨潔可愛,國王、王民、一切百姓悉往就之。
菩薩亦爾,諸處受生自性淨潔,戒德、威儀無不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恭敬、愛重禮拜,諸佛、菩薩稱歎光揚。
云何菩薩常得清淨?
善男子!如地方所生蓮花處,即為一切世間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悉皆以彼為清淨處。
菩薩如是,所生之處,寂靜清淨故,常為諸佛護持憶念,及諸菩薩之所稱歎,又為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皆往趣之。
云何是菩薩本體清淨?
譬如蓮華生時,自然潔白清淨,隨其方所,婆羅門、剎帝利、一切人民共所稱讚。
菩薩亦復如是,隨諸方邑所生之處潔白清淨。何以故?戒清淨故。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咸共稱讚,諸佛菩薩之所攝受,是為菩薩本體清淨。
5.如蓮華開敷,眾皆愛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和顏悅色,諸根清淨。
善男子!猶如蓮華開敷之時見則歡喜,色貌可愛能悅眾情。菩薩亦爾,密笑之時無有顰蹙,諸根清淨。
云何菩薩面門微笑?
善男子!譬如蓮花周遍開敷,一切有情若有見者,心皆悅樂。菩薩如是,於一切時和顏微笑,離於顰蹙,諸根清淨。
云何是菩薩面相熙怡?
譬如蓮華當開敷時,令諸見者心意快然,生適悅故。菩薩亦復如是,面相熙怡,離諸顰蹙,諸根清淨,見者歡喜,是為菩薩面相熙怡。
6.譬如蓮華柔軟不䩕。菩薩如是,體性柔軟,言無麁獷。
善男子!猶如蓮華柔軟,無有麁澁。菩薩亦爾,自然柔軟,本無麁獷。
云何菩薩得不麁獷?
善男子!譬如蓮花其性柔軟而不麁獷。菩薩如是,性恒柔軟,語無麁獷,又無矯詐。
云何是菩薩柔軟不澁?
譬如蓮華體性柔軟。菩薩亦復如是,自體清淨柔軟細妙,是為菩薩柔軟不澁。
7.譬如蓮華常是吉相,乃至夢中亦名為吉,有義有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是吉。究竟必得證一切智,以是義故,名一切吉。
善男子!如見蓮華於夢想時則為吉祥,而加稱嘆而利益故。見於菩薩利益亦爾,一切住處甚為吉祥,為得一切智故。
云何菩薩能現吉祥?
善男子!譬如有人若覺、若夢乃至於一牟呼栗多,若見蓮花以為吉祥、瑞應之相,稱揚讚歎。
菩薩如是,於一切時,若有見者為善吉祥,稱揚讚歎,為大利益,乃至能得一切智故。
云何是菩薩見者皆吉?
譬如蓮華乃至夢中於須臾頃見亦善吉。何以故?一切義成故。
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切分位之中,見者咸得最上吉祥,是為菩薩見者皆吉。
8.譬如蓮華未開敷時不名具足,華既開敷則名清淨,一切具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慧覺開敷是名為佛。
善男子!猶如蓮華漸漸開敷。菩薩亦爾,智慧覺分蓮華開敷,是時說名為佛覺悟。
云何菩薩開發覺悟?善男子!
譬如蓮花敷榮之時名為開發。菩薩如是,若得般若菩提分花開敷之時,說名覺悟。
云何是菩薩開敷具足?
譬如蓮華若開敷已即名具足。菩薩亦復如是,若慧覺華開敷之時,即名具足,是為菩薩開敷具足。
9.如蓮華開敷能令眼見快樂,香氣充滿,身觸柔軟,心得喜悅,則意受樂。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成熟、慧光明相,能令見時眼得清淨,聞時耳得清淨,戒香遠聞鼻得清淨,觸身供養身得清淨,思惟功德意得清淨。
善男子!如蓮華敷,見時悅於眼根,嗅時悅於鼻根,觸時悅於身根,心歡喜時悅於意根。
菩薩亦爾,成熟智慧光時,見時眼根清淨,聞時耳根清淨,已有戒功德香而悅鼻根,觸時供養恭敬而悅身根,若能思惟歎功德時意根清淨。
云何菩薩成熟覺悟?
善男子!譬如蓮花成熟之時,若有見者,能令眼根增上悅樂。若有嗅者,能令鼻根增上悅樂。若有觸者,能令身根增上悅樂。若歡喜者,能令意根增上悅樂。
菩薩如是,若得般若光明成就,能令見者眼根清淨,能令聞者耳根清淨,能令觸時及供養者身根清淨,能令稱揚讚歎功德、思惟之者意根清淨。
云何是成熟清淨?
譬如蓮華若成熟已,眼所觀時眼根清淨,鼻所嗅時鼻根清淨,身覺觸時身根清淨,心歡喜時意根清淨。
菩薩亦復如是,果成熟時慧光明相,一切有情,若眼見時眼根清淨,若耳聞時耳根清淨,菩薩戒功德香,若鼻嗅時鼻根清淨,身供養時身根清淨,思惟稱讚菩薩勝功德時意根清淨,是為菩薩成熟清淨。
10.蓮華生時,生已有想。佛及菩薩、四天王等,若見菩薩出時,亦皆守護,生已有想。
善男子!如蓮華生,人天攝受。菩薩亦爾,出於世間,諸佛、菩薩,乃至諸天、帝釋、梵天、護世之所崇仰。
是名菩薩自無染污乃至攝受。
云何菩薩為他攝取?
善男子!譬如蓮花開敷之時,能令一切人及非人之所攝取。
菩薩如是,所生之處為一切佛及諸菩薩、釋、梵、護世之所攝取。
云何是菩薩生已有想?
譬如蓮華所生之時,若人、非人生已有想。
菩薩亦復如是,當初生時佛及菩薩,并餘帝釋、梵王、護世天等,咸樂護持生已有想,是為菩薩生已有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蓮華。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喻如蓮華。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蓮花。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蓮華。
22.勝大心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勝大心。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意廣大。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廣大心。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廣大心。何等為十?
滿足諸波羅蜜故,名勝大心。
滿足一切佛法故,名勝大心。
化一切眾生故,名勝大心。
成佛道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勝大心。
初成正覺,轉於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人、若天、魔、梵所不能轉,及餘世間亦不能轉,而我當轉故,名勝大心。
菩薩為欲利益眾生,不但於此世界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悉以正法,攝取眾生故,名勝大心。
菩薩以智慧船,為欲度此生死大海流轉眾生故,名勝大心。
眾生無救、無依、無舍、無主,我當親友為作歸依、舍宅故,名勝大心。
欲示如來威德自在,我當為作佛師子吼、我當遊戲佛之神通,欲現龍象威儀視不迴顧,欲使天、人、一切眾生無與等者,若魔與梵、沙門、婆羅門、及阿修羅無與等者故,名勝大心。
佛大威德所化度者,我欲度之。非凡小行、非麁弊行、非是難行、非下劣行故,名勝大心。
一者、我當修行一切諸波羅蜜故,發增廣心。
二者、我當成熟一切佛法故,發增廣心。
三者、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故,發增廣心。
四者、我當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覺已,當轉法輪,若梵、若天、一切世間所不能轉故,發增廣心。
五者、我當利益一切眾生,於無量無邊世界,發增廣心。
六者、我當造作智慧舟航,度諸眾生於生死海發增廣心。
七者、一切眾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無有親識,能度脫者,我當為其作親屬故,發增廣心。
八者、我當顯現諸佛威神,作師子吼、遊戲諸佛神通道力,亦當視顧摩訶那伽,發增廣心。
九者、我當不共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比無等故發增廣心。
十者、以佛正法,我當教化一切眾生,非陋行故、非苦行故、非下劣行故,發增廣心。
一者、我當積集一切平等諸波羅蜜多,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二者、我當圓滿一切佛法,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三者、我當調伏一切有情,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四者、我當坐於菩提道場,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五者、現等覺已,轉於法輪,若諸沙門、婆羅門,及天、魔、梵、世間人等,一切無能同我轉者,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六者、我為利益一切有情,往於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為彼彼有情作利益事,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七者、我當積集般若以為船筏,度生死海中一切有情,令至彼岸,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八者、見諸有情無主、無歸、無救、無護、無有處所,我當為彼而作眷屬,與彼有情為救護等,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九者、於一切佛最勝事業,我當示現能作諸佛最勝事業。佛師子吼,我當能作大師子吼。佛所遊戲,我當遊戲。大龍觀察,我當觀察。我所得者,令諸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皆當得之,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十者、佛大威德調伏有情,我當調伏。不為麁惡行,不為無利苦行,不為下劣行,是名發起廣大之心。
一者、為令有情圓滿諸波羅蜜多故,起廣大心。
二者、為令圓滿一切佛法故。
三者、為令化度諸有情故。
四者、安坐道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五者、成正覺已,為諸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一切世間,轉妙法輪故。
六者、為令有情作利樂事,周行無量無邊世界,施設化行故。
七者、謂以智慧之船,渡諸有情,越生死岸故。
八者、世間一切無依、無救、無歸、無趣、無親屬者,為作依歸親屬故。
九者、為令顯示佛、大牛王、妙師子吼,游戲諸佛神通法門,如大龍王審諦瞻視,普遍觀察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一切世間,普令同獲佛功德故。
十者、為令化度有情,具佛威德。無麁澁行,無難行行,無劣弱行,無卑下行故,發廣大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最勝大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發增廣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廣大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廣大之心。
23.清淨心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清淨心。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得清淨。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清淨心。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心。何等為十?
體性具足、體性不動、體性質直、無虛偽相。
一者、心多信樂,心內不動,心住堅固,心無虛假。
一者、得圓滿意樂,以此意樂性不動故、常安住故、無虛偽故。
一者、深心具足,深心不動,深心安住,深心質直。
除諸惡行,不發聲聞心,不發辟支佛心。
遠離一切不善思惟。所謂不發心求聲聞道,求辟支佛道。
二者、遠離不如理作意。謂我當作佛師子吼,終不發起聲聞作意,亦不發起緣覺作意,亦不發起少分作意。
二者、離不深固作意。不深固作意者,所謂發起聲聞之行,緣覺之行,及起諸小緣。
不自為己結使垢障而修功德。
以少欲知足故,遠離一切垢穢不淨。
三者、永離一切塵垢。謂能除去諸煩惱塵。
三者、離諸垢染。諸垢染者,謂煩惱垢。
離身貢高。所謂不作虛假威儀;
四者、永離身現矯詐。謂能遠離一切矯詐威儀異相。
四者、離身過失。身過失者,謂離虛假諸威儀道。
離口貢高。所謂不說非實語言。
五者、永離語言矯詐。終不示現不真實語。
五者、離語過失。語過失者,謂不如實開示正義。
離心貢高。無諂曲故、身不混雜故、口少欲故、心無貪求故。
六者、永離心業矯詐。謂身無所著故,語言知足故,心無悕求故。
六者、離心過失。心過失者,謂於身語心中復有所離。知身不和合故,常出少欲知足語故,心無求故。
少恩尚憶,況復大恩,而不念報。
知恩報恩,微細恩義尚不忘失,何況多者?
七者、報恩。於少分恩常不忘失,況有多恩而不念報。
七者、知恩念報,受少恩惠尚不忘失,況復廣多。
施恩於人,而不自恃。言行相應,終不謬失,不隱己過,不譏他短。
言語諦實,於所作事,不毀謗他,無利不說,唯歎有德,利喜勸嘆,是中唯見功德。
八者、知恩。於有恩者,必無隱諱,亦不輕賤。見彼有德,踊躍歡喜,稱揚讚歎,除彼世間無慚愧者。
八者、施恩於人,不現己德,不譏彼短。乃至少恩亦不望報,歡喜教示稱讚彼德。
1-菩薩終不外現軟語,而心懷恨。
2-亦不顰蹙,瞋色卒暴,令惱眾生。
3-自無諍心,亦不令他而起於諍。
4-不作兩舌,破壞。鬪亂於人。
5-身常恭敬,所言真實。
6-言行相稱,作業皆善,
如說而行。
1-菩薩不得以口慰喻,而心含怨。
2-菩薩以口勸歎,心不令諍。
3-口說愛語,心無忿恨。
4-菩薩不以身現善,而心行惡。
5-菩薩不以身恭敬,而心輕慢。
6-菩薩無貢高、不懈怠,不悋惜、不嫉妬。
7-菩薩既無貢高,亦不懈怠,不慳、不嫉,亦不幻惑亦無諂曲。
8-菩薩不鬪兩邊,互相破散。
9-何以故?菩薩以身恭敬,口說諦實,三業相應。
九者、如言而作。
1-謂諸菩薩示現美言,稱心相應。
2-心常寂靜,不懷怨結。
3-尊重於他,不生輕慢。
4-實言而說,無有矯詐。
5-不為慳悋、嫉妬、諂誑之所隨逐。
6-菩薩終不令他鬪戰,亦非展轉破壞於他。
7-說真實義,隨利益事而皆與之。
九者、如說能行。
1-而菩薩者不外發柔軟之語,心生恚害。
2-菩薩亦不外發稱讚之語,內心思惟損惱方便。
3-菩薩不外發愛語,內固冤結。
4-菩薩不外現善相,內起惡意。
5-菩薩不外現恭敬之相,內起輕慢之心。
6-菩薩無不真實亦無虛妄。
7-復無慳嫉及無諂誑。
8-不起鬪諍,不破和合。
9-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時,身起恭敬,語宣實義,心念成辦一切善法。
於如來法不說過惡。
不謗如來清淨正法,菩薩不敢謗法。
十者、於如來教中永離誹謗。
十者、於如來教中遠離毀謗。而菩薩者畢竟不於如來教中而生毀謗。
云何不說過惡?
1-菩薩發菩提心,剃除鬚髮,被著法服,如來法中而得出家。
2-不畏王故出家、不畏王臣故出家、不作盜賊故出家、不負債故出家、不怖畏故出家、不為邪命故出家。
3-信心故出家。得出家已,恒求善法,親近善友,隨順善友,於善知識所,聽受善法。
4-聞法修行,心不憍慢。終不顛倒妄取於法。為除顛倒令入正道。
5-入正道已,便得正見。
6-得正見已,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遠。
云何不謗諸佛正法?
1-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剃除鬚髮,著壞色衣,於佛正法而得出家。
2-如是出家,非畏國王故、不畏劫賊所破壞故、不負債故、不怖畏故、不為生活故而作沙門。
3-以信樂故,出家學道。唯求法故,親近善友,深心承事,就善知識,深心聽法。
4-如法修行,心無憍慢。雖無憍慢,而顛倒取。若無顛倒則能通達於佛正道。
5-以通達故,則得正法。
6-以得法故,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學者不謗如來正教正法。
1-謂此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剃除鬚髮,覆袈裟衣,於如來教中正信出家。
2-非因王力逼令出家,不為盜賊抑令出家,不為負債方便出家,不為驚怖而求出家,非怖不活邪命出家。
3-希求正法以信出家 菩薩常為求善知識,親近承事,聽聞正法。
4-聞已修行。又復菩薩不為我慢之所掩蔽,離我慢故。又不顛倒取,以無顛倒領受性故。證通達道。
5-得通達故,證於法性。
6-得法性故。證法性已,決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於佛教中離諸誹謗。
何故菩薩於如來教中不毀謗邪?
1-謂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剃除鬚髮,被袈裟衣,於如來教中,清淨出家。
2-不為王難故出家,不為賊難故出家,不為負債逼迫故出家,不為怖不活故出家。
3-但以正信,求出家已,尋求善法,近善知識,親事恭敬。於其善知識所聽受正法。
4-聽已修行,不起我慢貢高之心。由離慢故。除顛倒執。無顛倒故,得覺了正道。
5-覺正道故,得入法性。
6-得入法性故,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於如來教中不生毀謗。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清淨心。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心得清淨。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清淨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清淨心。
24.深信不疑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深信不疑。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無有疑惑。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無猶豫心。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深信無疑惑心。何等為十?
信如來身密。
信如來口密。
信如來意密。
信諸菩薩所行。
信菩提法。
信於諸佛隨所起作皆令滿足。
信諸佛出生。
信諸佛一乘。
信諸佛深遠音聲。
信諸佛隨應眾生說法。
信於如來身有祕密。
信於如來口有祕密。
信於如來心有祕密。
信菩薩行。
信具神通。
信滿本願。
信一乘道。
信種種說。
信佛音聲妙響甚深。
信化眾生隨其根性。
一者、深信如來身業祕密。
二者、深信如來語業祕密。
三者、深信如來意業祕密。
四者、深信菩薩積集。
五者、深信菩提。
六者、能信如來出現。
七者、能信演說一乘實相。
八者、能信宣說種種實相。
九者、能信如來言音深遠。
十者、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
一者、信如來身密。
二者、信如來語密。
三者、信如來意密。
四者、信諸菩薩所行。
五者、信如來出生。
六者、信菩提法。
七者、信如來唯說一乘。
八者、信如來說種種教。
九者、信如來深遠音聲。
十者、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1.云何信如來身密?
1-信如來法身,信如來寂滅,信如來無等、無量身,信如來堅固身,信如來不壞身,信如來金剛身。
2-從如實生,信知不虛誑。
3-亦不生疑惑。是名信如來身密。
善男子!云何菩薩信於如來有身祕密乃至信於教化眾生?
1-善男子!菩薩作如是念:所聞如來有是法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量身、不共身、金剛身。
2-皆是真實,不虛不誑。
3-菩薩是處不生疑惑,無有二心。如是,信於如來身有祕密。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身業祕密?
1-善男子!謂諸菩薩若聞如來法身之性、寂靜身性、無等身性、無量身性、不共身性、金剛身性。
2-作是思惟:此為真實,非是虛誑。
3-謂此菩薩於彼法中,心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身業祕密。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身密?
1-謂若菩薩起如是念:我聞如來法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限量身,不共身,金剛身。
2-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3-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身密。
2.
1-又復思惟:聞如來口密,現前受記、密受記、未發心受記、初發心受記。
2-信諸佛常以四依說法,信諸佛知無失,信諸佛口無失,信諸佛如上所說言不虛妄。何以故?諸佛已盡一切過故,離一切垢故,除一切塵,無一切熱,盡諸結業,自在無礙。心常寂滅,不濁、不穢,澄潔清淨,
3-若使如來有身、口過則無是處。
4-如實不虛、不妄。
5-決了此處,不生疑惑,是名信如來口密。
1-復作是念:絓是所聞如來有口祕密,如來自口授記、相貌授記。
2-若不了義所說經教,悉皆信之。如來無有蹉跌,非無義說,以是因緣,悉非妄語。諸佛如來滅一切惡,清淨無垢,無復煩惱、結使燋熱,自在具足,無所希望、無濁、無穢。
3-若言如來有失,如來無義語者,無有是處,
4-至真至實,無有欺誑。
5-是處不疑不惑,如是,信於佛口祕密。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語業祕密?
1謂諸菩薩聞於如來為諸有情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祕密記已。
2-菩薩如是思惟:如來言音終無虛誑,得無誤失。由此因緣,語得真實。何以故?由如來永斷一切過患故,永斷一切諸塵垢故,永斷一切諸熱惱故,永無一切諸煩惱故,能得自在,皎潔澄清,無諸穢濁。
3-若如來之言有虛誑、誤犯,無容是處。
4-惟此真實,非為虛誑。
5-菩薩於此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語業祕密。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語密?
1-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語密,為諸有情現前授記,或為有情隱密授記。
2-我知如來身無誤失,語無卒暴。以是緣故,妄言過失無所從來。何以故?如來已斷諸過失故,離一切垢遠一切塵,息諸炎熾離諸煩惱,潔白自在清淨無染。
3-若言如來身有過失,語有卒暴,諸過失者,無有是處。
4-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5-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語密。
3.
1-菩薩又作是念:聞如來意密,心有所作皆隨智慧,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則不能了,唯除如來欲使知者。
2-何以故?如來智海甚深難度,不思議故,超過一切心意表故,無量、無邊,與虛空界等,出過一切外道占相、卜筮、呪術所知。
3-心常如實,無有虛妄。
1-復作是念:絓是如來心中祕密,在心內懷,依止於心,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及諸菩薩一切眾生,唯除如來神通力耳。
2-何以故?如來甚深,難冒難量,境界廣大,無邊無量,同於虛空不可思議。
3-唯真唯實,無有虛誑。
4-是處不疑,如是,信心祕密。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祕密?
1-若諸菩薩聞於如來意之祕密,謂如來所有意樂、法義依止於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有情無能知者,惟除如來之所加持。
2-何以故?如來甚深難可度量,超過計度及計度所行,廣大無量,猶若虛空,超越一切虛妄計者所有境界。
3-菩薩如是正思惟:此是真實,非為虛誑。
4-於彼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祕密。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意密?
1-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意密者,如來諸有意樂悉與智慧心俱,依其心故。一切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及餘有情所不能知,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2-何以故?如來智慧甚深無底,不可伺察,過諸尋伺境界,無量廣大等虛空界,亦復超出世間一切度量境界。
3-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4-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意密。
4.
1-復聞菩薩為眾生故所作事業,不生疲厭,不生驚畏,志力堅實。荷負重擔,能生大欲,滿足諸波羅蜜,一切佛法以漸而滿。
2-其心無礙,無與等者,堅固精進、堅固莊嚴、堅固智慧、堅固誓願、不動誓願、無等誓願。何以故?稱菩提相故,以漸增廣乃至滿足。
3-如實知之,無有虛妄。
4-心無疑惑。
1-復作是念:絓是所聞一切菩薩勤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於是事業都無疲倦,亦不怖畏。荷負大擔,力勢堅固,修行十度一切佛法。
2-有無礙智、無邊智、無等智、不共智。勇猛堅固、莊嚴堅固、誓願堅固,為菩提故次第滿足。
3-唯真唯實,非是欺誑。
4-是處不疑,如是,菩薩信於修行。
云何深信菩薩積集?
1-謂聞諸菩薩現前利益一切有情,是諸有情所作之事皆能作之,終無疲倦,亦不驚怖。復能荷負大願重擔,有大勢力,勇猛堅固,遍能積集諸波羅蜜多,次第積集一切佛法。
2-得無礙智、無邊智性、無等智性、不共智性、精進堅固、被甲堅固、誓願堅固、誓願不動、誓願不共,以為無上菩提因緣。是諸菩薩次第修習,令生增長,圓滿廣大。
3-菩薩如是思惟:此為真實,非是虛誑。
4-菩薩於彼諸法之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能得深信積集。
云何是菩薩信諸菩薩所行?
1-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為有情故,現前施作諸利益事,不生懈倦,不起怖畏。荷負重擔,堅固志行,堅固精進,滿足諸波羅蜜多,次第成辦一切佛法。
2-以無礙慧,無邊慧,無等慧,不共慧等,被堅固鎧,堅固精進,堅固誓願,不動誓願,不共誓願,所謂菩提因、菩提相、菩提緣等,如是次第圓滿廣大神通事業。
3-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4-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諸菩薩所行。
5.云何能修信不疑?
1-作是念:從初發心乃至坐於道場,得無障、無礙,遍知一切法,明了無翳。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足智、漏盡智。
2-於一剎那頃悉知三世。
3-以如是智觀眾生界,見眾生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意業不善,誹謗賢聖,起大邪見,亦知作邪見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4-觀如是眾生身業修善,口業修善,意業修善,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
1-復作是念:菩薩坐於道場,所得無滯、無障、無礙清淨眼通,乃至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如意神通、漏盡通,無著、無滯、無障、無礙。
2-於三世中得一剎那相應智。
3-視眾生界如實見之,是等眾生具足行身惡業,具足行口惡業,具足行意惡業,誹謗賢聖,邪見顛倒,行於邪法,業因緣故,捨身死後,生諸惡道,受地獄苦。
4-有諸眾生以身善業,以口、意業善,正見具足故,不謗賢聖,行於正見,以正見故,三業清淨。以是因緣,捨身死後,生於善道,天上受樂。
云何菩薩深信菩提及如來出現?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諸菩薩坐菩提道場已,無著、無礙、無障。得天眼智通、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神境智通、漏盡智通。
2-成就勝智,一一剎那了達三世,無著、無礙、無障。
3-由是因緣能遍觀察諸有情界。此類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受諸邪法,起於邪見,誹謗聖者,由是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捺洛迦中。
4-復能觀察如是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領受正法,起於正見,不謗聖者。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生諸善趣,得生天中。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出生?
1-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坐道場已,得無著、無礙、離障天眼智通、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神境智通、漏盡智通。
2-得如是等無著、無礙離諸所緣三世同一相平等之智。
3-能如實觀諸有情界,此類有情造身語意諸惡行業,毀謗賢聖起於邪見,具邪見業。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報。
4-又復見此一類有情造身語意諸善行業,不謗賢聖,起於正見,具正見業。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勝報。
6.如是觀諸眾生善惡差別。
1-而作是念:我本修菩薩道時發大誓願:若我自成菩提,亦使他成。我誓願滿足。
2-言行真實,無有虛妄。
3-而於此處亦無疑惑。
如是真實觀眾生界,即見眾生善、不善業。
1-復作是念:我昔作菩薩時行菩提道,作是誓願:自成正覺,方令覺他。是我前願,今已果滿得如所願。
2-皆是真實、無有虛誑。
3-是處不疑亦不生惑。
4-故說菩薩名為等覺,已自覺悟名三佛陀。
5-善男子!如是,菩薩信於菩提、信佛出世。
5-菩薩如是能實觀察諸有情界善、不善業已。
1-作是思惟:我於往昔行菩薩行,有如是願:若自覺悟,令他覺悟;我願既滿,意樂亦足。
2-惟此真實,非是虛妄。
3-菩薩能於彼法之中得無猶豫。
4-由是菩薩能證菩提名為正覺。
5-善男子!是名菩薩深信菩提及如來出現。
5-菩薩如是如實觀見諸有情界,如實能知善不善業。
1-菩薩又作是念:如我往昔所修菩薩行時,發大誓願:如是諸行自覺了已,令諸有情而悉覺了。如是我當得願圓滿,我望亦足。
2-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3-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出生。
4-云何是菩薩信菩提法?謂若菩薩於佛菩提而能覺了,以自智力成正覺果。
5-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菩提法。
7.
1-我聞如來唯有一乘,此事真實而不顛倒,無有虛妄。
2-何以故?譬如閻浮提多諸小渚,是諸小渚皆依閻浮提住,亦同名閻浮提。
3-如來一乘亦復如是,一切諸乘皆出大乘,是故一乘名如來大乘。
4-亦於此中不生疑惑,如實而知,是以菩薩信如來乘。
1-復作是念:所聞一乘,唯一佛乘,皆是真實,非是欺誑,不虛不謬。
2-所以者何?諸乘皆從大乘中出。譬如閻浮提洲,乃有諸洲而相圍繞,各各名字皆悉屬於閻浮提洲,總說其名入閻浮提。
3-一切諸乘亦復如是,依大乘出,無二、無三。
4-是處不疑,如是,信於一佛乘道。
云何菩薩深信演說一乘實相?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一乘法已,唯此真實,非是虛妄,恒不變易。
2-何以故?由從一乘出諸乘故。善男子?譬如贍部洲中有諸小洲,雖各異名,然彼同依於贍部洲,由是說名一贍部洲。
3-所說一乘亦復如是,由如來乘出現諸乘,而諸乘等雖有異名,然同依止如來乘故,說名一乘。
4-菩薩能於彼正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演說一乘實相。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
1-菩薩作是念:我聞一乘法者謂如來乘,如是真實無有虛妄,誠實無異諦無不實。
2-何以故。謂從如來之乘出生諸乘,譬如閻浮提內所有各各諸小洲渚,皆閻浮提之所攝屬,而悉依止於閻浮提,是故同名閻浮提數。
3-如來之乘亦復如是,諸乘悉於如來乘攝,從如來乘之所出生,而悉依止於如來乘,是故一乘即如來乘。
4-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
8.
1-亦曾聞如來種種說法、種種修多羅,無不真實。
2-何以故?如來隨所化眾生,隨問何法,稱彼而答。
3-然於此處如實能知、信受不疑。
1-復作是念:聞諸如來種種說法,於諸經中悉是真實。
2-所以者何?為化眾生故,而諸如來隨機說法。
3-是處不疑、亦不生惑、不作二心,如是,信於三乘有異。
云何菩薩能深信演說種種實相?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素怛纜中宣說如是種種實相已,唯此真實,非為虛誑。
2-何以故?由諸如來能調伏故,隨諸有情種種勝解,演說妙法。
3-菩薩於此正法之中能無猶豫,是名菩薩能深信演說種種實相。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說種種教?
1-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說種種教、種種經典,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2-何以故?如來觀諸有情所應度者,隨彼信解為說法要。
3-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說種種之教。
9.
1-曾聞諸佛深遠妙聲,此事真實,心無所惑。
2-何以故?諸天以少修福尚得深妙柔軟之聲,況復如來具足無量百千萬億功德!
3-深信此處不生疑惑,是名菩薩信於如來深遠之聲。
1-復作是念:聞諸如來響音甚深,微妙梵音悉皆真實。
2-所以者何?諸梵天子少分善根,尚有音聲微妙響徹、柔軟了亮、雅美可愛,何況如來於無量劫修行成就百福莊嚴、萬德具足!
3-是處不疑不惑,如是,信於如來甚深響音。
云何菩薩得深信如來言音深遠?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言音深遠已,唯此真實,非為虛誑。
2-何以故?以諸天子少福善根,尚得深遠美妙音聲,何況如來以於無量百千數劫積集妙行!
3-由是菩薩於彼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言音深遠。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具深遠音聲?
1-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具足深遠清淨音聲,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2-何以故?彼諸天子以修少分善根力故,尚得清淨深妙音聲,況復如來無量無數百千劫中積修勝行!
3-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深遠音聲。
10.
1-又,信如來能以一音演說諸法、隨其類根悉除疑惑。
2-而諸眾生皆謂世尊獨為己說。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亦各信解,非作想、亦非不作想。
3-如實而知,無有虛妄。
4-能於此處不生疑惑。
1-復作是念:聞佛如來了別機性、諸根利鈍,所化眾生聞以一音說法,隨類各各得解,斷其疑心。
2-善根成熟者而前化之。一一眾生作如是解:如來今者為我一人說如是法。而諸如來無是分別亦無思惟。
3-是等悉皆真實,非謬非誑。
4-是處不疑不惑,生如是信:隨機緣故教化眾生。
云何菩薩得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
1-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能知一切有情意樂、種種隨眠、種種勝解,一音說法,皆令調伏,各隨意解,斷除疑惑。
2-成熟有情。一一有情如是思惟:各謂如來獨為我故,演說妙法。如來於此實無分別,我為能說、有情為所化。
3-惟此真實,非為虛妄。
4-菩薩能於彼法之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1-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隨有情心,如其有情所應信解,以種種方便而為化度,佛以一音斷諸疑惑。
2-是諸有情根性成熟所應度者,皆謂如來為我說法而各解了,而佛如來無所分別,非無分別。
3-如是真實無有虛妄。
4-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深信不疑。
善男子!如是,十法具足,菩薩摩訶薩無疑惑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心無猶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無疑惑心。
25.譬如大海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海。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喻如大海。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智如海。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大海。何等為十?
是大寶藏。
深遠難度。
廣大無量。
次第漸深。
不與煩惱同處而宿。
寂滅一相。
眾流競注皆悉容受。
潮不失時。
能為他人作歸依處。
而無竭盡。
一切珍寶之所歸聚。
難冒。
廣大。
漸漸轉深。
不宿死尸。
等為一味。
復能容受一切川流。
不過齊限。
諸大眾生之所依止。
無有邊際。
一者、得如寶所。
二者、甚深難度。
三者、廣大無量。
四者、隨順漸深。
五者、不與煩惱死尸同住。
六者、皆同一味。
七者、容受駛流。
八者、潮不過時。
九者、與大有情為所依止。
十者、無有窮盡。
一者、為大寶聚。
二者、深難徹底。
三者、廣大無量。
四者、次第漸深。
五者、不宿死屍。
六者、皆同一味。
七者、容受眾流。
八者、潮不失時。
九者、水族所依。
十者、無有邊際。
1-云何菩薩是大寶藏?亦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閻浮提人悉來競取,不能令減。菩薩亦爾,猶如寶藏,無邊眾生悉以信心修菩薩行,功德寶藏亦復不減,是名菩薩如大寶藏。
2-譬如大海,深廣難度。菩薩亦復如是,智慧法海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3-譬如大海,廣大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廣大無邊,是名菩薩猶如大海深廣無邊。
4-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摩訶薩成一切智,以漸轉深,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以漸轉深。
5-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何以故?海法爾故。菩薩法海,一切結漏、煩惱死尸及惡知識亦不同宿。何以故?菩薩法爾故。
6-譬如大海,眾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白淨善業、無量一切功德到種智海,亦同一味等無差別。
7-譬如大海能容百千眾流,然其大海不增、不減。菩薩亦爾,聽受一切佛法,亦為眾生分別解說而無增減,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不增不減。
8-云何譬如大海,潮不過限?菩薩亦復如是,於所應成熟眾生亦不過限。
9-猶如大海,一切大身眾生依止窟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一切大心眾生作依止窟宅,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依止窟宅。
10-譬如大海無有窮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如應說法亦無窮盡。
善男子!云何菩薩眾寶歸聚乃至云何無有邊際?
1-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珍寶是中聚集,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往彼採寶。菩薩亦爾,一切功德珍寶聚集,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求福德者而往詣之。
2-善男子!如海難冒。菩薩亦爾,甚深難冒。
3-善男子!如海廣大。菩薩亦爾,慈悲、智慧甚廣大故。
4-善男子!譬如大海漸漸轉深。菩薩亦爾,修道、種智,漸漸轉深。
5-善男子!如彼大海不與一切死屍共宿。所以者何?大海法爾。如是,菩薩不與一切煩惱及惡知識而共止宿。何以故?菩薩法爾故。
6-善男子!如此大海,一切眾流悉往入之,至成一味,所謂醎味。菩薩亦爾,絓是所修一切白法悉成一味,所謂一切智味。
7-善男子!如海容受無量眾流,不增、不減。菩薩亦爾,受無量法無有增減。
8-善男子!如彼大海不過齊限。菩薩亦爾,教化眾生不過齊限。
9-善男子!如大海水,大身眾生在中居住。菩薩亦爾,一切眾生有白淨法,於菩薩身依止而住。
10-善男子!如大海水無有邊際,一切眾生不能知其水之多少。菩薩亦爾,為諸眾生而說法要,無邊無窮,無能測量。
如是,菩薩大海福德珍寶聚集之處乃至無邊。
1-云何菩薩得如寶所?善男子!譬如大海有諸寶所,贍部洲人皆來取寶,終無窮盡。菩薩如是,有功德寶所,一切有情取功德寶亦無窮盡。
2-云何菩薩甚深難度?善男子!譬如大海甚深難度。菩薩如是,成就智慧甚深大海,一切有情無能越度。
3-云何菩薩廣大無量?善男子!譬如大海周遍廣大。菩薩如是,智慧之海廣大無邊。
4-云何菩薩隨順漸深?善男子!譬如大海隨順向下,漸低漸深。菩薩如是,一切智海隨順法性,漸低漸深。
5-云何菩薩不與煩惱死尸同住?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何以故?以海性法爾故。菩薩如是,不與煩惱死屍丈夫同處而住。何以故?以菩薩法如是故。
6-云何菩薩皆同一味?善男子!譬如大海,諸瀑流水澍入之者,一切皆同一醎味性。菩薩如是,積集無量白淨之法至一切智,皆得同於一切智味。
7-云何菩薩容受駛流?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無量諸駛流水而無增減。菩薩如是,容受無量法雨駛流,無增無減。
8-云何菩薩潮不失時?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如是,教化有情隨其根性,不失於時。
9-云何菩薩與大有情為所依止?譬如大海與大有情為所依止。菩薩如是,為一切有情諸白淨法之所依止。
10-云何菩薩得無窮盡?善男子!譬如大海為一切有情汲引,其水無有窮盡。菩薩如是,為諸有情種種說法無有窮盡。
1-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為大寶聚?譬如大海廣積眾寶,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咸取其寶無有窮盡。菩薩亦復如是,廣積一切智功德寶,一切有情皆取是寶亦無窮盡,是即菩薩為大寶聚。
2-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深難徹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於菩薩法莫測其際。
3-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廣大無量,菩薩亦復如是,功德智慧廣大無量。
4-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智深、一切智漸深、一切智極深。
5-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屍。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
6-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眾流入中皆同一味,所謂鹹味。菩薩亦復如是,積集一切善法皆同一味,所謂一切智味。
7-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眾流,而其海水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容受無量一切法水,而菩薩智慧不增不減。
8-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亦復如是,所應成熟化度有情亦不過時。
9-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為諸水族依止窟宅。菩薩亦復如是,為一切有情一切善法之所依止。
10-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有情悉取其水而無邊際。菩薩亦復如是,廣為一切有情宣說法要,亦無邊際。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海。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喻如大海。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智如海。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26.微細智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微細智。何等為十?
爾時,佛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深解微細。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微妙智善巧。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何等為十?
善知出要。
善知出要法。
善知一切法等同一相。
善知一切法如幻相。
善知一切法相。
善知甚深十二因緣。
善知諸業不可思議。
善知一切法義。
善知如實義。
善知如實智。
所謂解求出離。
解究竟諸法。
解具足一切法。
解隨順一切法相。
解分析一切諸法。
解十二因緣甚深難冒。
解業力不可思議。
解如所說深義。
解通達順如道理。
解一實諦。
一者、得希求出離善巧。
二者、得通達一切法善巧。
三者、得悟入一切法平等善巧。
四者、得悟入一切法幻相善巧。
五者、得遍知一切法善巧。
六者、得緣起甚深難度善巧。
七者、得業不思議善巧。
八者、得了知隨所說義善巧。
九者、得證知如實義善巧。
十者、得真實善巧。
一者、善求出離。
二者、善知諸出離法。
三者、善知諸法平等。
四者、善知諸法如幻。
五者、善知一切法相。
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
七者、善知業不思議。
八者、善知諸所說義。
九者、善了如實義。
十者、善觀真實智。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善知出要法?
1-菩薩能以智慧觀察一切眾生,貪瞋熾然,愚癡闇冥,思惟如是:眾生云何出要?
2-觀察等同一相。
3-知一切法如幻相。
4-如實知一切法。
5-能度甚深因緣。
6-能知業不可思議。知一切諸法無相,而知種種諸業,能知緣起及諸業相。
7-以如是微細智故,於諸佛所說法悉了其義。
8-以解義故,所見真實。
9-以見真實故,便能度脫眾生生死。
善男子!云何菩薩解求出離乃至云何解一實諦?
1-菩薩恒作是念:一切世間痛哉!苦哉!八苦猛火之所焚然,婬欲炎盛燒其身首,瞋烟蓬勃,妄想亂起,無明癡暗障蔽眼目。菩薩見已,復作是念:是等眾生云何出離三界火宅,得脫火難?
2-為是眾生得脫因緣,是故求解諸法。
3-求得隨順諸法平等。
4-得平等已,如實了知諸法幻相。
5-了知幻已則如實知。
6-如實知已,而順觀察甚深難冒十二因緣。
7-得緣觀已,觀察業力不可思議。作是觀已,生大希有,而作是念:一切諸法雖無自體,而能巧作種種色像。
8-如是微細以意覺了,所說諸義則得明解。
9-已了義故,通達真如。
10-達真如已,得見實際。
11-見實際已,則能度脫一切眾生生死火宅。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希求出離善巧,乃至云何得真實善巧?
1-謂此菩薩觀察如是一切有情處於世間,常為貪欲之所燒然,瞋恚之所昏繞,愚癡黑暗之所盲冥,菩薩作是思惟: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善巧?
2-菩薩為彼,希求通達諸法。
3-以通達故,悟入一切諸法平等。
4-以悟入故,了知虛幻之相。
5-以了知故,如實遍知一切諸法。
6-以遍知故,隨順思惟甚深緣起。
7-以思惟故,隨順觀業不思議性。菩薩作如是觀:一切法中都無有實,而業有種種異。
8-由是菩薩即能悟入微妙智慧,而於諸佛及菩薩所聞說法要,即了其義。
9-以了義故,得見真實。
10-見真實故,於生死海中度脫有情。
善男子!是名菩薩得希求出離善巧,乃至得真實善巧。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求出離,乃至善觀真實智?
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應觀察諸世間相。觀見世間貪火熾然,瞋煙蓬㶿,癡暗覆蔽,瞑然無託,菩薩乃起是念: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
2-菩薩即為勤求出離及出離法。
3-由得出離法故,即能隨知諸法平等。
4-由知諸法平等故,即能如實知諸法如幻。
5-由知諸法如幻故,即如實知一切法相。
6-由知法相故,即能思察甚深難測緣生之法。
7-由能思察緣生法故,即能解了業不思議。是故,菩薩雖知世間諸法無實,而亦顯示種種業報。
8-由是之故,得微妙智,能於諸佛菩薩所說義中而悉了知。
9-由了知故,即能開解如實之義。
10-解如實義故,即能觀真實智。
11-見真實故,能度有情出離生死。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微細智。
善男子!如是,菩薩解求出離乃至解一實諦。具足如是十法,菩薩摩訶薩深解微細。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微妙智。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微妙智。
27-30.辯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隨應辯。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辯才會理。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應辯才。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隨應辯才。何等為十?
佛如是說:一切諸法無我。
無眾生。
無壽命。
無人。
無作者。
無知者。
無見者。
一切諸法悉如是相,一切法空。
一切法虛妄,欺誑無主。
一切法妄想無實,皆從因緣起。
所謂一切諸法但是假名,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養者。
無造者。
無受者。
無知者。
無見者。
危脆災厄,不能自由。
空無所有,虛妄分別。
因緣假合,如是假合假名說之。
一者、於諸法中施設無我。
二者、無有情。
三者、無命者。
四者、無養育者。
五者、無補特伽羅。
六者、遠離作者、受者。
七者、遠離知者、見者。
八者、空無所有、無主。
九者、虛妄分別空。
十者、一切諸法施設緣生。
一者、開示諸法無我。
二者、無有情。
三者、無壽命。
四者、無養育。
五者、無補特伽羅。
六者、無作者。
七者、無受者。
八者、無知者。
九者、無見者。
十者、顯示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善男子!有此道理隨順法相,無人、無我、眾生、壽者、造者、受者、知者、見者,無有自在、虛妄分別、因緣假合。
善男子!以一切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遠離作者、受者,遠離知見者,空無所有、無主,虛妄分別,從緣所生,如是此應隨順法性。
善男子!
1-若得一切法無我相應,彼即隨順法性。
2-由是之故,於一切法無有情、無壽命、無養育、無補特伽羅、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無見者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
3-由是之故,了知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
如是說法,有此道理,隨順法相,不違法相,與理相應,如是觀察實法道理,悉不顛倒顯了法相。如是,辯才與理相應,是故說名辯才會理。
善男子!所有應隨順法性、不相違法性、相應法性、悟入法性、明了法性,如是法性菩薩摩訶薩皆應遍知,是名應辯。
1-善男子!若隨順法性故,即於法性不相違背。
2-不違背故,乃能正說諸法。
3-正說法故,善入法性。
4-入法性故,乃能開示彼一切法。
5-開示法故,彼之辯才,乃名隨應。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隨應辯。
善男子!具足十法,菩薩摩訶薩辯才會理。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應辯才。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隨應辯才。
2.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辭辯。何等為十?
言論無滯。
語無竭盡。
言辭柔潤。
悅澤無窮。
不懼大眾。
辭不卑小。
辭無畏忌。
辭無與等者。
言不為他所惡。
言雖無量而不離四依義。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辭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辯才明了。何等為十?
所謂解結辯才。
無盡辯才。
無斷絕辯才。
無不潤辯才。
無下劣辯才。
無怖畏辯才。
無比辯才。
不可沮壞辯才。
無窮辯才。
四無礙具足辯才。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辯才明了。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解脫辯。何等為十?
一者、得無著辯。
二者、得無盡辯。
三者、得覺悟辯。
四者、得不怯弱辯。
五者、得謙卑辯。
六者、得無畏辯。
七者、得不共辯。
八者、得無蔽辯。
九者、得無邊辯。
十者、得無礙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解脫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樂說辯才。何等為十?
一者、辯才無著。
二者、無盡。
三者、相續。
四者、不畏大眾。
五者、不卑下。
六者、無恐怖。
七者、不共。
八者、不輕慢。
九者、無邊。
十者、無礙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樂說辯才。
3.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淨辯。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淨潔辯才。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
辭無謇吃。
辭無恐畏。
辭不卑劣。
辭不麁高。
義不卑小。
辭無闕短。
其聲清徹。
聲無闕短。
言則應時無有漏失。
辯不麁獷。
所謂無吃訥辯才。
無恐怖辯才。
無劣弱辯才。
不自逞辯才。
不損義辯才。
不損文辯才。
不失方法辯才。
無失時辯才。
無麁澁辯才。
無不明了辯才。
一者、得無㽄嗄辯。
二者、得不雜亂辯。
三者、得不下劣辯。
四者、得不倨傲辯。
五者、得義不退失辯。
六者、得文字不下劣辯。
七者、得方便不下劣辯。
八者、得時不下劣辯。
九者、得不麁獷辯。
十者、得明了辯。
一者、無有謇吃。
二者、詞無雜亂。
三者、遠離卑劣。
四者、語不高戾。
五者、義無減失。
六者、文無缺漏。
七者、聲無短闕。
八者、無不知時。
九者、言無麁獷。
十者、無不明了。
1-云何名菩薩得不謇吃辯?以無大眾威德畏故,言不蹇吃。
2-云何名菩薩得不恐怖辯?以體性正直故,無所忌。
3-云何名菩薩得不卑劣辯?以何因故?菩薩處於大眾猶如師子無所忌難。
4-云何名菩薩辭不麁高?以何因故?除結使故。善男子!有煩惱故,辭必麁高。
5-云何名菩薩義不卑小?以何因故?善得法故,已深解法,其義明了。
6-云何名菩薩辭無闕短?以何因故?善解諸論故,若解論鮮少則言辯有闕。
7-云何名菩薩聲無闕短?何以故?菩薩悉解一切諸音聲故。
8-云何名菩薩知時而語?若應前語不著於後,若應後語亦不著前。何以故?菩薩善知時故。
9-云何名菩薩辯不麁獷?非所喜者則不為說。何以故?一切口過由諸結習,以斷惡故,所言柔軟。
10-菩薩摩訶薩無不了辯。何以故?菩薩諸根已悉利故。善男子!諸根闇鈍故,有不了辯;利則不爾。
1-善男子!菩薩辯才無諸吃訥。所以者何?以無所畏故。
2-菩薩在大眾中如師子王,不畏、不怯。
3-菩薩辯才不逞、不諂。何以故?遠煩惱故;有煩惱者而恒自逞,非無煩惱。
4-菩薩辯才義無損減。何以故?得法爾故。
5-菩薩無無義辯才。何以故?證得法故。善男子!未證法者有義損減非得法者。
6-菩薩辯才無文損減。何以故?通學一切諸經論故。不學經論有失文章,若學經論無有此失。
7-菩薩不失方法。何以故?已修一切諸方法故。
8-菩薩善學無量經法,不失時節、無前後失故。
9-菩薩無麁澁辯才、無有麁惡、無逆耳語。何以故?遠離惡口、諸過失故。
10-菩薩辯才無不明了。何以故?具利根故。
1-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遠離怖畏故,得無㽄嗄辯才。
2-安住智慧故,得不雜亂辯才。
3-菩薩於眾會中無所畏故,如師子王不驚不怖,得不下劣辯才。
4-無煩惱故,得不倨傲辯才。善男子!有煩惱者即有倨傲,非無煩惱有倨傲也。
5-證法性故,得於義不退失辯才。善男子!未證法者於義有失,非已得者有退失也。
6-於一切言論無所畏故,得文字不下劣辯才。善男子!知少分論者,而於文字即有退失,非知一切論者名下劣也。
7-積集諸方便故,得方便不下劣辯才。無善巧者而於方便即有退失,有善巧者無下劣也。
8-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長時、知應時、知初中後時,非先說後,非後說先,應時而說故,得時不下劣辯才。
9-永離語言戲論故,得無麁獷辯才。善男子!以有戲論名為麁獷,無戲論者非麁獷也。
10-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諸根聰利故,得明了辯才。諸根鈍者,即不明了。非根利者,不明了也。。
1-善男子!諸菩薩者,所有辯才無有謇吃。何以故?菩薩於大眾中無怯弱故。
2-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雜亂。何以故?菩薩智慧安然無畏。
3-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卑劣。何以故?菩薩處大眾中,猶如師子離諸恐懼。
4-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語不高戾。何以故?已離煩惱故。若有煩惱語即高戾,無即不爾。
5-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義無減失。何以故?已得法故。若不得法即於義中有所減失,得即不爾。
6-又菩薩者,所有辯才文無缺漏。何以故?廣解諸論故。若解論尠少即文有缺漏,廣解即不爾。
7-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聲無短闕。何以故?菩薩妙解一切音聲故。若不解者即於音聲有所短闕,解即不爾。
8-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知時,所應前說而不後說,若應後說亦不前說。何以故?菩薩善知諸時分故。
9-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言無麁獷,無不悅意無不樂聽。何以故?已能遠離語過失故。若有語過失者言,即麁獷,無即不爾。
10-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明了。何以故?菩薩根性利故。若鈍根者即不明了,利即不爾。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淨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辯才淨潔。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清淨辯才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清淨辯才。
4.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樂說辯。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能令一切眾生歡喜辯才。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切眾生歡喜滿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何等為十?
愛語。
不顰蹙語。
義語。
法語。
等語。
不自高語。
不輕他語。
不染語。
不惱觸語。
種種言辯。
所謂愛語。
姿顏悅豫,無有顰蹙。
恒說義理。
恒說正法。
說法平等。
不逞自能。
無所輕蔑。
心無污染。
不輕躁動。
種種辯才。
一者、得可愛語。
二者、面門微笑,遠離顰蹙。
三者、能演說義。
四者、能演說法。
五者、能平等說。
六者、無有貢高。
七者、遠離輕賤。
八者、無染。
九者、不瞋。
十者、得種種辯才。
一者、愛語。
二者、熙怡面相,遠離顰蹙。
三者、如義語。
四者、如法語。
五者、平等語。
六者、不自高。
七者、不輕他。
八者、無染著。
九者、無觸惱。
十者、具種種辯才。
1-善男子!菩薩愛語能令眾生心生喜樂。
2-和顏悅色,咸使安慰。
3-菩薩義辯能以美語令眾悅樂。
4-菩薩法辯,教授利益。
5-菩薩等辯,常以等心為眾生說法,能令一切悉皆喜悅。
6-菩薩不自高說法,除諸憍慢、自是心故;菩薩同事說法,悅眾生故。
7-菩薩不輕他說法,心能專一故。
8-菩薩不染語,堅持淨戒悅眾生故。
9-菩薩不惱觸語,以忍辱力悅眾生故。
10-菩薩種種言辯,能以樂說悅眾生故。
1-善男子!菩薩愛語,能令眾生心得歡喜。
2-姿顏光悅,無有顰蹙,諮嗟具足,和悅眾生。
3-恒說義理,優量語故悅眾生心。
4-恒為說法,利益語故而悅眾生。
5-說法平等,於諸眾生令悅其意。
6-菩薩不自逞能,遠離憍慢、自恣、矜高,隨眾生類而教導之,必令歡喜。
7-菩薩無所輕蔑,殷勤為說令得歡喜。
8-菩薩無所染污,持淨戒故令眾歡喜。
9-菩薩不輕躁動,多修忍故。
10-菩薩種種辯才,以愛語故令眾歡喜。
1-善男子!云何得愛語?菩薩言辭能令有情心喜悅故。
2-云何面門微笑?菩薩和顏安慰,能令有情得安隱故。
3-云何能演說義?菩薩言辭應量說故。
4-云何能演說法?菩薩凡所演說饒益有情故。
5-云何平等說?菩薩恒以等心授有情法故。
6-云何無有貢高?菩薩遠離我慢、憍逸,同類性故。
7-云何遠離輕賤?菩薩說法,尊重法故。
8-云何無染?菩薩尸羅極清淨故。
9-云何不瞋?菩薩性能行忍辱故。
10-云何得種種辯才?菩薩言辭美妙,悅眾生故。
1-善男子!菩薩能以愛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2-又菩薩者,常現熙怡善相,遠離顰蹙,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3-又菩薩者,常出如義語及美妙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4-又菩薩者,常出法語及利益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5-又菩薩者,常為有情平等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6-又菩薩者,而不自高,遠離驕慢高舉之咎,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7-又菩薩者,不輕於他,常為有情恭敬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8-又菩薩者,離諸染著。具淨尸羅,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9-又菩薩者,離諸觸惱。具多忍力,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10-又菩薩者,具種種辯才,常出悅意之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樂說之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辯才能令一切眾生歡喜。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令有情歡喜滿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31.善說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說法,能令眾生信受。何等為十?
十法,言語辯才人所信受。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令有情領受所說。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信順說法。何等為十?
堪任法器者而為說法。
稱其根性而為說法。
不為譏呵者說法。
不為外道異見者說法。
不為憍慢無誠心者說法。
不為無信心者說法。
不為諂誑偽者說法。
不為求活命者說法。
不為求利養、慳貪、嫉妬者說法。
不為顛狂、愚癡、聾啞者說法。
所謂菩薩於諸眾生非是法器而不為說。
謗法眾生亦不為說。
有來調弄亦不為說。
外道邪見亦不為說。
無恭敬者亦不為說。
無信心者亦不為說。
幻惑諂曲亦不為說。
不為自身乏無資生故為說法。
不為利養、嫉妬、慳悋故為說法。
散頭裸袒及瘖瘂者不為說法。
一、不為非器者說法。
二、不為瞋害者說法。
三、不為增上慢者說法。
四、不為外道說法。
五、不為不生尊重者說法。
六、不為無淨信者說法。
七、不為諂誑者說法。
八、不為愛樂活命者說法。
九、不為規求利養、得他尊重、嫉妬、慳悋所纏者說法。
十、不為頑鈍、瘖啞者說法。
一者、非法器有情菩薩不為說法。
二者、有障礙者不為說法。
三者、有所得見者不為說法。
四者、邪異外道不為說法。
五者、不起樂欲心者不為說法。
六者、不發清淨心者不為說法。
七者、諂曲心者不為說法。
八者、求活命者不為說法。
九者、貪著利養慳嫉所纏者不為說法。
十者、盲聾瘖瘂者不為說法。
善男子!菩薩以何因故不作法慳?己所得法悉與眾生,令他信解,不為師匠祕而不說。菩薩終不於眾生起不慈愍心、亦不外於眾生,但不任法器者則入捨心。
所以者何?善男子!菩薩於諸眾生無有慳悋、亦無祕法、無不憐愍、無不利物,但諸眾生於佛法中非法器故,是故菩薩而不攝受。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以慳悋法故,而不為說;亦不為師,奉祕而不說;亦不為有情輕於我故,亦不為棄捨法故,但以非法器故而不為說。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作法慳亦不祕法,於諸有情無不憐愍,為利有情而不棄背。所以者何?若有有情非法器者,菩薩乃起是念:此等有情,而於如來法律之中起於捨行。
1-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而此眾生若不為說者,當為誰說?
2-佛言:
1)有信心者,我當為說。
2)善根成熟、堪任法器者,當為說之。
3)於過去佛種諸善根。
4)心不諂曲、無虛偽者。
5)亦非幻惑詐現威儀者。
6)不求名聞為利養者。
7)常為善知識之所守護者。
8)有智聞之能隨信解者。
9)諸根利者。
10)聞法能行勤精進者。
11)能隨順佛教者。
3-若有如是善男子等,諸佛、菩薩而為說法。
1-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有何眾生,菩薩為其說法?
2-佛言:善男子!菩薩說法為諸眾生:
1)有信根者。
2)可成熟者、具有法器。
3)於過去佛已種善根。
4)無有諂曲、離諸欺誑。
5)所有威儀實無虛假。
6)不著世間名聞利養。
7)具足信心。
8)善友攝持。
9)行諸善業、易可開悟。
10)利根眾生於所說義能解意趣。
11)精進勇猛能得佛果。
12)如說修行。
3-善男子!如是眾生,諸佛、菩薩而為說法。
1-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有情,諸佛菩薩為之說法?
2-佛言:善男子!
1)若諸有情具足信根。
2)成熟法器。
3)承事諸佛。
4)心無諂曲,亦無虛誑。
5)威儀無詐。
6)不貪利養。
7)意樂具足。
8)為善丈夫。
9)聞法覺悟,善能開曉。
10)聰慧利根,隨所說義即能了知。
11)為得法故,勤修精進。
12)順如來法依教修行。
3-善男子!如是種類諸有情等,佛及菩薩為之演說。
1-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然者,諸佛菩薩當為何等有情說法?
2-佛言:善男子!
1)具信有情,諸佛菩薩當為說法。
2)又若善根已成熟者、是法器者。
3)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者。
4)無諂誑者。
5)不詐現威儀者。
6)不耽著利養者。
7)深心具足者。
8)為善知識所攝受者。
9)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
10)根性明利於所聞法中解其義者。
11)隨所得法勤行精進者。
12)如佛所說能修行者。
3-此等有情,諸佛菩薩乃為說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能說法令眾生信受。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方,所出語言悉可信受。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領受所說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信順說法。
32.說法法師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說法法師。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能說法。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為說法之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說法師。何等為十?
修集佛法而能說法,亦不見法而能修集。
亦不見法能斷結使而為說法,亦不見所斷結使。
亦不見法厭惡、離欲、寂滅,作如是說:法亦不得厭惡、亦不得離欲、亦不得寂滅相。
得須陀洹果說法,不見有須陀洹相。
得斯陀含果說法,不見有斯陀含相。
得阿那含果說法,不見有阿那含相。
得阿羅漢果說法,不見有阿羅漢相。
得辟支佛果說法,不見有辟支佛相。
斷除著我說法,亦不見我、不見著。
見業果報說法,亦不見業果報相。
所謂但為修行諸佛法故而演說法,如是說法而佛及法俱不可得。
但欲修行諸波羅蜜而為說法,而是修行及波羅蜜亦不可得。
為菩提行菩薩說法,而是菩提及菩提行皆不可得。
為滅煩惱故為說法,不得煩惱及煩惱滅。
為修厭離而證滅故,菩薩說法,不得厭離亦不得滅。
為須陀洹、為斯陀含、為阿那含證得果故菩薩說法,亦不得是須陀洹及斯陀含、阿那含等悉不可得。
為阿羅漢果故菩薩說法,亦不可得阿羅漢及阿羅漢果。
為得辟支佛果故菩薩說法,緣覺及果俱不可得。
為滅執著、諸我見故菩薩說法,我與執著皆不可得。
菩薩雖說有諸業報,業及業報亦不可得。
一者、為積集佛法故能演說法,然佛法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
二者、為積集諸波羅蜜多故演說法,波羅蜜多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
三者、為積集菩提故演說法,然菩提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
四者、為斷煩惱故演說法,然煩惱不可得,斷亦不可得。
五者、為厭貪、離貪、滅貪故演說法,然厭、離、滅及貪俱不可得。
六者、為得預流、一來、不還向果故演說法,然預流、一來、不還向果俱不可得。
七者、為得阿羅漢向、果故演說法,然阿羅漢向、果俱不可得。
八者、為得緣覺向、緣覺果故演說法,然緣覺向、果俱不可得。
九者、為永斷執著我故演說法,然我與執著俱不可得。
十者、為顯示業及異熟故演說法,而業及異熟俱不可得。
一者、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二者、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三者、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
四者、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
五者、厭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
六者、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故說法,不見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
七者、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可得,亦不見果。
八者、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
九者、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著。
十者、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亦不見報。
何以故?菩薩觀諸假名不必依法。
何以故?作是思惟:所說之法依因名字,依此名字尋法不得。
何以故?彼諸菩薩作是思惟:由彼名字故說有法,其所說法本不可得。
何以故?如是等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
1-名中無法,法中無名。
2-但以世俗,假設名字流布世間。
3-世諦故而有假名,於第一義諦觀之則無。
4-悉是虛妄,誑惑凡夫。
所以者何?
1-所言法者,非文字體。夫文字者亦無法體?
2-以是義故,依於假名俗諦故說。於無名法而立名字,
3-如是名字皆是虛妄而非真實。非真實者,非第一義。
4-既非真諦,是虛妄法,誑惑一切嬰兒、凡夫。
所以者何?
1-法非文字,文字非法。
2-但於俗諦法中順世俗故,於無名法中施設其名。
3-勝義諦中無有名字,但是虛妄施設、假立作其名字。
4-誘引愚夫故作是說。
所以者何?
1-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故。
2-但以世俗虛假施設,於無名中是故建立諸法名字。
3-由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假名故。
4-於勝義中無虛妄法,彼虛妄法者誑惑愚人故。
善男子!具此十事名菩薩說法法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善能說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能為說法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為說法師。
33.堅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堅法。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無不隨順。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法性行。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順觀法性。何等為十?
菩薩摩訶薩雖觀色真實而不壞色相。
觀受、想、行、識真實亦不壞受想行識相。
菩薩雖觀欲界真實而不壞欲界相。
雖觀色界真實而不壞色界相。
雖觀無色界真實而不壞無色界相。
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諸法相。
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於假名眾生。
雖觀法虛寂而不畢竟墮於斷見。
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於正道。
菩薩以巧方便智善知有無而不取相。
善男子!菩薩隨順於法不出於色。
隨順於法不出受、想、行、識。
隨順於法不出欲界。
隨順於法不出色界。
隨順於法不出無色界。
隨順於法不出於法。
隨順於法不順眾生。
隨順於法不順斷見。
隨順於法不出於道。
以智善巧方便相應非不隨順。
一者、菩薩隨法性行,不離於色,亦不離受、想、行、識。
二者、隨法性行,不離欲界。
三者、隨法性行,不離色界。
四者、隨法性行,不離無色界。
五者、隨法性行,不捨於法。
六者、隨法性行,不執著於法。
七者、隨法性行,而不捨於有情。
八者、隨法性行,而不行於斷見。
九者、隨法性行,而不行於常見。
十者、隨法性行,而不捨於正道。所以者何?菩薩成就般若方便善巧故,雖隨順法性,然於色等不捨、不著,亦不行。
一者、菩薩雖順觀法性而不壞色相,雖順觀法性不壞受、想、行、識相。
二者、雖順觀法性,不壞欲界相。
三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色界相。
四者、雖順觀法性,不壞無色界相。
五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諸法相。
六者、雖順觀法性,不見諸法隨順相。
七者、雖順觀法性,不見有情相。
八者、雖順觀法性,亦不墮斷見。
九者、雖順觀法性,而不失正道。
十者、雖順觀法性,亦不離智慧方便。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堅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無不隨順。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法性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順觀法性。
34.善知法界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解法界。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法界善巧。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法界理。何等為十?
有慧。
依善知識。
能勤精進。
遠離陰蓋。
清淨。
恭敬。
多習空觀。
除著諸見。
趣向於道。
所見真寶。
所謂智慧具足。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勇猛精進。
遠離一切障礙。
善能清淨。
於所教誨生殷重心。
多修空相。
遠離僻見。
善行聖道。
了見真實,是為十法。
一者、有智慧。
二者、攝取善知識。
三者、勤行精進。
四者、離一切障。
五者、極清淨。
六者、尊重教誡。
七者、多修空性。
八者、離諸慢見。
九者、向於道。
十者、見真實義。
一者、有慧。
二者、為善知識攝受。
三者、發起精進。
四者、離諸障染。
五者、善修淨行。
六者、尊重讚法。
七者、善修空觀。
八者、離有所得見。
九者、趣向正道。
十者、見真實法。
2.善男子!
1-菩薩有慧,習近善知識。
2-見善知識,愛敬喜悅,於善知識生世尊想,依善知識住。
3-因善知識故,得勤精進,因善知識故,能除一切惡法。
4-雖滿足一切善法而勤精進不惓,除滅陰蓋。
5-已無蓋障故而勤修道。
6-得身、口、意業清淨,除諸習惡。
7-得清淨故,能恭敬供養。
8-得恭敬供養故,而得空觀。
9-修空觀故,除諸假名。
10-除諸假名故,能向正道。
11-向正道故,能見真實。
善男子!
1-慧命菩薩親近善友。
2-見善知識生歡喜心,於善友中生世尊想,依止而住。
3-依善友已,勇猛精進,為滅一切不善之法、成就滿足一切善法。
4-如是勇猛,一切障礙悉皆滅盡。
5-無障礙已,不息於道,故得清淨。
6-遠離一切身、口、意惡及破戒業。
7-得清淨已,於所教誨生殷重心。
8-殷重教已,多修空相。
9-修空相已,不生倒見。
10-離倒見已,而修聖道。
11-修聖道已,而見真實。
善男子!
1-菩薩摩訶薩有智慧者,求善知識。
2-見善知識故,得歡喜悅樂。於善知識生如佛想,依止彼住。
3-依止彼故,得勤行精進,永斷一切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
4-以勤修精進故,滅除一切障。
5-得無障礙,開示正道,遠離身、口、意麁重。
6-由離障故,得最極清淨。
7-既清淨已,得尊重教誡。
8-得教誡已,能多修行空性。
9-修行空已,即得遠離慠慢之見。
10-遠離慠慢見已,得向正道。
11-菩薩得住道已,見於真義。
善男子!
1-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
2-見善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
3-由能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
4-勤行遠離一切障染。
5-離障染故,獲得輕安。
6-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切過失。
7-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讚。
8-由重法故,多習空觀。
9-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
10-離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
11-入正道故,能觀真實。
3.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見真實?
佛即答言:所見不虛,名為真實。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何者名為真實?
佛言:善男子!夫真實名非顛倒名。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真義?
佛言:善男子!真義者即是實義增語。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4.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真實?
佛復答言:不虛妄法,名為真實。
世尊!何者是非顛倒?
佛言:善男子!非是虛妄,名不顛倒。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實義?
佛言:善男子!所謂不虛妄是實義。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如實?
佛言: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5.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不虛妄?
佛即答言:如實、非不如實,名不虛妄。
世尊!何者是非虛妄?
佛言:即是如如無變異法。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虛妄?
佛言:善男子!所謂真如是不虛妄,無別異也!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虛妄?
佛言:所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6-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如實?
佛即答言:此法惟可心知,難以口說,非是文字所能宣釋。
世尊!何者名如如?
佛言:夫如如者,謂是內所證知之法,不可文字之所顯示。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
7-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法相?
1-離於文字、言語道斷。
2-出過一切心所行處。
3-離諸戲論。
4-無造、無作。
5-亦無彼此。
6-非籌量計挍之所能及。
7-亦非相貌。
8-過於一切凡愚所見。
9-出過魔界。
10-出過一切結使處所。
11-出過一切心意識表。
12-不住寂滅賢聖處所。
13-而諸賢聖之所證知。
-此段原文在10.之後
14.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法體性究竟清淨,非染污法,是澄靜法、微妙、最勝法、常住不動,非敗壞法。
15.有佛、無佛,法性常爾。
所以者何?
1-是法一切言語道斷。
2-文字、章句所不能詮。
3-過音聲界。
4-離諸口業。
5-絕諸戲論。
6-不增、不減。
7-不出、不入。
8-不合、不散。
9-非可籌度。
10-不可思量,過算數境。
11-非心行處,無礙無想過想境界。
12-過諸嬰兒一切境界。
13-一切嬰兒所不行處。
14-過一切魔境界。
15-過一切煩惱境界。
16-過識境界。
17-無所住處、無住寂靜聖智行處。
18-如是,如是內所證。
19-無垢、無污、無染、清淨,微妙第一、畢竟最勝,常恒湛然,無生滅法。
20-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界常爾。
何以故?
1-此法超過一切文字、言說及戲論故。
2-離諸入出。
3-無有計度。
4-非計所行。
5-無相離相。
6-非諸愚夫所行之處。
7-遠離一切諸魔境界及以一切煩惱境界。
8-非識所行。
9-住無所住,自性寂靜,超過眾聖智之所入。
10-由是因緣,自內所證。
11-無垢無染,清淨微妙,最上無比,恒常不動,性不滅壞。
12-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
何以故?
1-此法出過諸文字故。
2-離諸言說故。
3-超越一切語言境界。
4-出於言道。
5-離諸戲論。
6-離作、非作。
7-無動、無靜。
8-離諸尋伺。
9-是不思議境界。
10-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
11-出諸相境。
12-超諸凡境。
13-出凡夫行。
14-過諸魔境。
15-超越一切煩惱境界。
16-離諸識境。
17-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
18-是故,此法唯內所證。
19-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
20-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8.菩薩摩訶薩精勤修行難行苦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為得此法,安立眾生。
善男子!菩薩為是法故,精勤不懈,修行精進,忍種種苦。如是苦行,證是法界,於是法中復加安立一切眾生。
善男子!為利益故,是諸菩薩勇猛修行無量苦行,證此法性。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9.善男子!具此十事,
1-是則名為究竟如實。
2-是一切智所說、不思議境界、不二境界。
善男子!
1-是名如如。
2-是名實際。
3-是名一切智。
4-是名一切種智。
5-是名不可思議界。
6-是名無二界。
善男子!
1-如是名為真如。
2-亦名實際。
3-名一切智。
4-亦名一切種智。
5-名不思議界。
6-亦名不二界。
善男子!
1-故說此法名為真如。
2-說名實際。
3-說名一切智。
4-說名一切種智。
5-說名不思議界。
6-說名不二界。
10.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如實相云何證?云何見?
佛告:善男子!出世間智乃能證見自得此法。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云何應證?云何應得?如是法界說名內所證得耶?
佛言:善男子!以出世智故,內應當證,內應當得。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於此法中現證?云何自內所證?
佛言:善男子!應以出世間般若,自內所證。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法云何能證?云何能解?
佛言:善男子!出世間慧,乃能證入,內自明解。
11.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以聞慧聞,以思慧思,身得證不?
佛言:善男子!不爾。何以故?以智慧觀如實法,而身得證。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智所證得,是內證得不?
佛言:善男子!不也。何以故?以智慧故,如實見法,以身證之。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般若現證即是自內證耶?
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實觀見法,身為內證也。
除蓋障菩薩言:豈非慧證,即是自心內解入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慧但如實能觀諸法,由身作證故。
12.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不從聞慧聞、思慧思,身得證耶?
佛言:善男子!不也。不以聞、思慧故,身能得證。
菩薩復言:世尊!諸善男子若以聞慧、若以思慧得證是法,名內證不耶?
佛言:善男子!不可也。何以故?不可以聞慧,不可以思慧,內證此法。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如是證法,為內證乎?
佛言:不也!終不但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為內證也!
除蓋障菩薩言:若諸善男子!豈非以彼聞思修慧能證法時,便能內自得解入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非彼聞思修慧纔得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我今當以譬喻略明斯義。
13.善男子!汝今諦聽,我當說喻。
1-善男子!譬如春末盛熱,大曠野中有人從東來欲向西,有人從西來欲東過。從西來者為熱所逼,語彼人言:我今為熱所逼,極甚渴乏,示我道路,何處當有清涼池泉可止渴乏?
2-東方來人善知塗徑,善知道相,即答彼云:道中有好清冷美水,無諸醎苦,我以於彼洗浴、飲飽,得來至此。善男子!汝欲趣彼,其路眾多。去此不遠便有二道:一者是左道、二者是右道。汝今當從右道而往,棄其左道。去此不久,當見叢林欝茂清涼,此叢林中多妙池泉,眾流美味,可以洗浴,飲除渴乏。
善男子!我今為汝說於譬喻。
1-善男子!如大曠野林中夏月後分,設有一人從東方而往西域。復有一人從於西方而往東域,以蒸熱所苦,渴乏惱亂,路中逢見東方來者而問之曰:仁者!我今熱惱所苦,渴乏煩躁。汝可為我示於道路,若池、若湖,有清淨水涼冷無濁,能為我除此渴乏者?
2-是時,東方來人諳悉道路,經見善知水路之相,己曾自飲洗浴是水,便報之曰:仁者!以此道路,汝但直去。若於是處,見有二道,可避左邊而行右道,乃至得見欝茂叢林,是叢林中有三池水,清淨香美,柔軟輕冷,八德具足。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當為汝說於譬喻。
1-譬若有人熱際之餘在於曠野,從東方來將詣西方。復有一人從西方來往於東方,其人熱乏,為渴所逼,語東方人言:我今熱乏,為渴所逼,請示我路。何處應有泉林、池沼清淨冷水?我若得之,熱惱、渴乏皆得止息。
2-從東來人語西來者,作如是言:我諳道路,知有水處,我經甞飲。從是東行去此不遠,便有二道,應捨左路,趣於右道。若見青山,彼有林泉、清淨冷水能解渴乏。汝可往彼,必得捨除熱渴之患!
善男子!
1-譬如大曠野中夏盛熱時,或有一人自東而西,復有一人自西而東,當其炎毒渴乏所逼時,西至人謂東來者:我今極熱為渴所逼,汝所從來善履途道,何處當有流泉池沼清冷之水?願為我說,令我飲之除其渴惱。
2-其東來者,善知東方所有道路,亦復悉知有水之處,其味甘美及深淺等,即告之云:汝今前去,當觀一處有二道路,出於左者不應當詣,由於右者汝可往之。彼有園林蒼翠滋茂,中有池沼,清流甘美衍漾彌滿。
14.佛言:善男子!彼渴乏者聞水思惟時,得已止渴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雖聞清涼,而身未證知。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熱所苦,渴乏逼惱,但聞水名,唯思是水除渴乏不?即證此水涼冷以不?
對曰:不也。世尊!如渴乏者要須至彼清冷水處,得飲浴已,渴乏乃除,方自證知。
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人唯聞水名,但思水事,即得除其熱渴患不?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彼熱渴人要當內證清涼之水,然後除其熱渴之患。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渴乏人纔聞說示有妙池沼起思念時,便能除去渴惱之患,即能內自得清涼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而炎渴人,若親詣彼有水之處,於其池中飲其水已,是人乃能除去炎渴,內自清涼。
15.佛言:善男子!此亦如是,不以聞、思慧等便能證知實相之法。
1-大曠野者,譬如生死。
2-渴乏之人是具縛凡夫,煩惱熱逼便生愛渴。
3-善知道者,譬如菩薩,善知一切智道。
4-能飲水者,譬如善得法味。
5-洗浴清涼,譬如身證。
6-澄清淨潔,無諸醎苦,譬如實法。
善男子!聞、思二慧不得內證,亦復如是。善男子!
1-言叢林者,即生死之名也。
2-熱惱所苦者,一切眾生也。何以故?三障煩惱熱所逼故,渴乏五欲。
3-所言示道路者,則是菩薩之名也,善解一切智道,經證是法,內證得法故。
4-言清冷水者,即是第一義諦之名也。
善男子!如是,如是!非但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真如之法。善男子!
1-言曠野者,即是生死。
2-言熱渴者,即是一切有情於境界中,為煩惱熱之所渴乏。
3-示道路者,即是諸佛、菩薩善知識也。
4-經自甞飲者,即是善巧能知一切智道,自內所證勝法性也。
佛言:善男子!聞思修慧非纔得聞,便能內自解入法性,亦復如是。汝今當知,
1-大曠野者是生死境。
2-夏盛熱時受炎渴人,即是一切諸有情類。
3-極炎熾者,即是煩惱六塵愛境。
4-善知路人,即諸菩薩善能知於一切智道。
5-其飲水者即是內自入證解者,得法勝味。
6-輕清甘美,第一義諦諸法實性。
16.善男子!汝今善聽,我更說喻。假使如來住閻浮提,若壽一劫,說須陀味香氣勝妙、甘美清淨,食時受樂悉皆讚歎其味無比。若使有人雖見其色而未食者,已得味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復次,善男子!我今為汝更說譬喻,汝當聽之。善男子!於意云何?諸佛如來若住世界一劫壽命,於閻浮提人前稱歎甘露之味,所謂色、香、美味、清淨具足、柔軟,是諸眾生聞歎是食得飽以不?
不也。世尊!
復次,善男子!我今更說譬喻曉悟於汝。假使如來住世一劫,為贍部洲人,讚歎諸天所食甘露,色香美味,清淨微妙,若觸彼時,受其安樂。於意云何,然彼有情聞是語已,即得如是自內所證甘露味不?
止蓋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彼人雖聞佛說甘露,終不能得甘露之味!
善男子!汝今當聽,復說譬喻。假使如來住壽一劫,於閻浮提一切人前,稱讚天蘇陀妙色妙香,最上清淨精美之味,其所飲者得妙樂觸。善男子!閻浮提人聞如是說,於色香等內了知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
17.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復更說喻。譬如有人曾食美果,於未得者前讚歎此果,色、香、味具,彼人聞說是果時,已知彼果色、香、味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以此義故應當知之,聞、思二慧不可內證得如是法。
復次,善男子!諦聽譬喻。善男子!如有一人經食甘果,知其美味。於眾人前而稱嘆之,具足色、香、味、觸。善男子!汝意云何?是等眾人聞說果味,得果味不?
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得彼自內所證。善男子!譬如有人食美果已,於未食人前讚歎其果香味具足。於意云何,彼未食人能得內證知其味不?
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汝今復聽,譬若有人於果實中知一果名,自先食已,與未食人說其果味及色香等。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未食人而能了知其果味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
18.佛言:善男子!凡夫、愚人亦復如是,不以聞、思中慧,便能證知真實法相。
佛言:善男子!依此義故應當知之,聞、思二慧不可內證得如是法。
佛言:善男子!彼亦如是。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
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
19.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今為我故,快說此喻,若得聞者不久亦當獲得法利。何以故?若聞此法,必證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善說。世尊!善說!善逝!世尊!是等眾生何當得是法?由聞此經,歷耳因緣故。所以者何?世尊!是等眾生為得此法,因聞是法,無顛倒故。
如是說已,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如來今者善能為我說斯法要。若有得聞如是法門,應當證得。何以故?世尊!彼善男子得此法因,決定當得此法性故。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善說!世尊!善說!善逝!如是內證理法,若有善男子能一歷耳,當知是人即能具足聞思修法。何以故?是人已具不顛倒因,故得此法。
佛即答言:如汝所說,聞此法者必證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得聞是法,以不顛倒故,當得是法,如我不異。
佛言:如是、如是,既知因已,當得此法。
佛言:如是、如是。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法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善解法界。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法界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解法界之理。
內證-參考:1.瑜伽師地論卷19:若諸賢聖,除斷、調伏、超越欲貪,得聖慧眼。彼由如是聖慧眼故,於內證解如來法身。
2.瑜伽師地論卷49: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逮得能治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其最勝增上心攝、增上慧攝。由漏盡故,說名無漏心、慧解脫。即此心、慧二種解脫,於最後有,說名內證第六神通,由依見道及依修道,內所證故。既自證已,如實了知,隨其所欲,能為他說,是故說言: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開覺,我生盡等諸句差別。
3.瑜伽師地論卷92:復次由五種相,當知涅槃是內證法: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如前應知。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35.善住空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住空處。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行空境界。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得空性。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空境界。何等為十?
善知力空。
善知無畏空。
善知不共法空。
善知戒聚空。
善知定聚空。
善知慧聚空。
善知解脫聚空。
善知解脫知見聚空。
善知空空。
善知實諦空。
所謂力空。
無畏空。
佛不共法空。
戒藏空。
定藏空。
慧藏空。
解脫藏空。
解脫知見藏空。
一切法空。
空空。悉皆了知。
一者、能知力空性。
二者、能知無畏空性。
三者、能知不共法空性。
四者、能知戒蘊空性。
五者、能知三摩地空性。
六者、能知般若空性。
七者、能知解脫蘊空性。
八者、能知解脫智見蘊空性。
九者、能知空空性。
十者、能知勝義空性。
一者、知力空。
二者、知無畏空。
三者、知不共佛法空。
四者、知戒蘊空。
五者、知定蘊空。
六者、智慧蘊空。
七者、知解脫蘊空。
八者、知解脫知見蘊空。
九者、知空空。
十者、知勝義空。
雖知於空,而不取空相,不作空見,不依止空,不以此空因緣相貌,墮於斷見。
不以此因緣故而得空法,亦不著空。亦無空見,亦不依空,亦不以此因緣故,墮斷滅相。
菩薩雖行於空,而不為斷,復不執空,亦不見空性,亦不依空性,亦不入於無所有性。
雖知是空,亦不以其空因緣故,而於彼空有所得相,亦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復不以其空因緣故,墮於斷見。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住空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行空境界。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而行於空。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空境界。
36.住無相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住無相。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住於無相。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無相行。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何等為十?
除外相。
除內相。
除戲論相。
除一切計有相。
除一切境界相。
除一切舉動相。
除一切趣向處所相。
除一切造作相。
除一切識相。
除一切識所緣相。
所謂離於外相。
亦離內相。
離諸戲論。
離一切分別。
離一切有所得。
離一切動轉。
離一切行處。
離一切境界。
不得於識。
亦不得所識之法。
一者、遠離外相。
二者、遠離內相。
三者、遠離戲論相。
四者、遠離分別相。
五者、遠離有所得相。
六者、遠離所作事相。
七者、遠離所行相。
八者、遠離所緣相。
九者、能知識不可得相。
十者、所知事物不可得相。
一者、離外相。
二者、離內相。
三者、離戲論相。
四者、離一切遍計相。
五者、離一切有所得相。
六者、離一切舉動相。
七者、離一切虛假相。
八者、離一切所緣相。
九者、離識有得相。
十者、離識所知境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住於無相。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無相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
2.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已能如是住於無相者,佛住無相當復云何?
爾時,降伏一切障礙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菩薩云何觀察是無相法?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十種法菩薩應學。云何當學?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行相是菩薩修無相之行。云何復見如來所修?
佛即答言:
1-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何以故?非智思量故。
2-若欲思者,心則狂亂。一切眾生盡共度量,不能知於如來此彼岸事。
3-何以故?如來境界深遠不可思議。猶如虛空,出過一切諸數量表。
4-取著見者,心常顛倒故,非算數之所思計。
佛言:善男子!
1-是處不可思議,其義深妙。何以故?過意識境界故。
2-一切眾生於是法處皆生狂亂。善男子!是如來法不可思議,一切眾生不能得見。
3-是如來法微妙甚深,不可思算勞累心識。所以者何?善男子!是法難入,甚深甚深、不可思議,無彼、無此,等於虛空。
4-一切論師非其境界,不能思量,不能籌度。
佛言:善男子!
1-佛所行處不可思量,以彼遠離思量境界性故。
2-善男子!若諸有情思惟如來法性境界,心即迷悶。終不能覩法性此岸、彼岸,但生劬勞。
3-何以故?如來境界不可思議,甚深難測,超過一切虛妄計度所有境界,超過一切有所得者所有境界。
4-以是義故,非彼虛妄計者思惟、度量。
佛言:善男子!
1-當知此是不思議處。何以故?離心境界故。
2-一切有情若謂如來有所思者,彼即狂亂。所有如來,若此岸事、若彼岸事,乃至疲極終不可見,亦不可得。
3-所以者何?如來之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莫究其際,與虛空等,超出一切尋伺境界,超出一切有所得相。
4-非諸惟忖、較計、度量之所能及。
3.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欲有疑問,唯願聽許。善男子!隨汝意問,吾今當為分別解說,一切諸佛亦悉聽許。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我於今日重欲諮啟,願垂聽許。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我當答之。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少問。惟願如來哀許我請,為我解說。佛言:善男子!一切諸佛皆許疑問。隨汝所欲,當為解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欲伸請問,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見聽我問,願為略說。佛言:除蓋障!汝今當問,斯為常事。
4.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著我所,非智人法。世尊是大法主,云何當得而自稱譽?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說之。除蓋障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即白佛言:如佛所說,此無相法一切眾生不能得見。是如來法誰能信者?如來法王而自稱嘆,將非貢高、增上慢耶?夫貢高者,非大人相。佛言:善男子!善能諮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夫自讚者,非正士法。云何如來自讚所行之境超過一切?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為大法王,今自讚說,得非自高邪?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時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1-諸佛如來不以憍慢而自稱譽,不為利養,不為名聞,不為使他知,不虛妄自稱,不諂曲欺偽。
2-何以故?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修行法故。
3-何以故?欲令眾生於如來所深生信敬,心甚歡喜,堪為法器者,使長夜安隱,獲得善利,常受快樂,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
1-佛無憍慢亦無貢高,不為名聞,不為利養、不為知識,非虛自歎,非虛自高。
2-但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為得此法故,而作是說。
3-所以者何?是等眾生於如來邊聞是所說,得大歡喜、無量清淨,當得是法,不異今日。為是法器長夜利安,乃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如來不為我慢、貢高貪著利養、承事給侍、名聞識知,恐他映蔽,而自讚歎。善男子!如來無矯無詐,言不諛諂。
2-唯除利益一切有情,獲安樂故,證法性故。
3-於如來所,發淨信心,歡喜悅樂。當成法器。復能演說,饒益有情。
佛言:善男子!
1-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不為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為求人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
2-但以己所得法,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3-何以故?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淨歡喜之心。堪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大利樂。
5.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豈不知如來是天中尊、自在法王?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是等眾生將不知佛之威神耶?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有情可不能知如來功德威力,今者如來須自讚耶?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佛言:善男子!
1-不知。
2-何以故?下劣眾生業行卑漏,少智、少信,常為不善、諸惡所持,不知如來有大威德。
3-為如此等,是以如來自稱實德,令彼眾生信受修行。
佛言:善男子!
1-是等不知。
2-何以故?心下劣故。善男子!此佛剎土多有眾生小意下劣、薄弱卑陋、小智小信、少分善根,是故不知如來威神之德。
3-為是眾生故,佛自歎己,令彼於佛而生信故。
佛言:善男子!
1-此土眾生信根薄少、智力下劣,而不能知如來功德及以威力。
2-是故如來自讚令知。
佛言:善男子!
1-彼實不知。
2-何以故?此佛剎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3-是故如來乃自讚說所有功德,意欲令諸有情發生淨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德。
6.善男子!
1-譬如醫師善知醫法。
2-醫所住處多諸病苦,更無餘醫能療治者,是諸人等不知此醫有大威德。是時,良醫觀諸病者不識方藥、亦復不知所不應食。爾時,良醫起大慈悲:我當療治,除其病苦。
3-爾時,良醫於眾人前自歎己德而作是言:我善知是病及知病因,善知藥病,隨應而授。
善男子!
1-如一醫王善巧治病。
2-時多眾生深滯疾苦,是處聚落唯有此醫,無二、無三,諸病人眾都無一人識是醫者善能療治,具大威德。是時,醫師而作是念:此等病者困苦可矜,眾惱所逼,不識藥性,不識增損,我今當為是等眾生療治令差。
3-是時,醫王於病眾前而自歎己:汝等病人應知我是大醫之王,善巧治病,了知病源,善解診藥。
1-譬如醫師善知方藥,能療眾病。
2-醫所住處多有病疾,更無餘醫能療治者。爾時醫師作是念言:此諸人等病苦所逼,而於良藥既不能知,亦不知我能除其病。
3-是時醫師於病者前而自讚言:我能識病亦善知藥!
善男子!
1-譬如有人為大醫師,善療眾病,國中第一,無有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藥具醫勝德。
2-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是人疾苦不善方藥,我今應當為其治療。
3-是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我是醫師,明練方術,善知眾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為治療。
7.
1-爾時,眾生於良醫所心生信敬,以信心故便即依憑。爾時,良醫以若干種藥隨授而與,諸人服已病悉除愈。
2-善男子!爾時彼醫是自稱譽不?
3-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1-病者聞已,信知是醫而往依附。是大醫王即為病人而療治之,種種疾病應時得差。
2-善男子!於意云何?是醫可得名貢高不?
3-不也。世尊!
1-爾時病人既已識知彼是良醫,深生敬信,依之將養,所有病苦皆得除愈。
2-善男子!於意云何,如彼醫師亦得名為自讚以不?
3-止蓋菩薩言:不也,世尊!
1-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依仗。醫師即時為其治療,病得除愈。
2-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說已能解,為自讚邪?
3-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8.佛言:善男子!
1-如來世尊如大醫王,能治眾生煩惱之病,亦知煩惱所因起處,以大法藥而普與之。眾生愚癡,為煩惱所覆,不知如來是大醫王;如來處處於眾生前常自歎說。
2-爾時眾生便生信敬歸依如來。
3-聖主世尊猶如醫王,以大法藥能滅眾生煩惱之病。
佛言:善男子!
1-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了知一切煩惱重病,亦知煩惱病之根源,普施眾生大法妙藥。煩惱病者所不識知,如來醫王見是事已,於病眾前而自稱歎己之功德。
2-諸眾生等聞說如來真實功德,皆生信心歸投如來。
3-為是等人,如來大醫以大法藥、種種微妙療治一切煩惱重病,悉皆滅盡。
佛言:善男子!
1-如是,如是,諸佛、如來為無有上、為大醫王,善知有情煩惱病因,能與法藥。然諸有情不能了知諸佛、如來善除其病。爾時諸佛便自讚歎功德威力。
2-眾生聞已,深起敬信,依止如來,除煩惱病。
3-如來爾時為大醫王,施大法藥,令煩惱病皆得除愈。
佛言:善男子!
1-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善療有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藥,而諸有情為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其前,稱說如來具勝功德。
2-令諸有情為其病苦所逼惱者,聞說如來勝功德已,能生清淨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為依仗。
3-是故如來勝大醫王,為彼病者施大法藥,使諸有情煩惱重病咸得銷滅。
9.云何名為是大法藥?
1-貪欲者以不淨治,瞋恚者以慈心治,愚癡者以因緣法治。如是等無量法藥,悉能對治諸煩惱病。
2-善男子!如來見有如是無量利故而自讚歎。
3-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住於無相。
何者名為大法藥耶?
1-所謂不淨觀、慈悲觀、十二因緣等觀。
2-善男子!佛見如是無量利故自歎己德,非貢高也。
何等名為大法藥也?
1-大法藥者,所謂不淨觀、慈、緣起等。
2-善男子!由是因緣,如來遍觀而自讚歎。
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藥?
1-所謂多貪有情作不淨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癡有情作緣生觀。
2-以是緣故,乃見如來自讚勝得。
37.無願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無願。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遠離一切依願。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遠離一切依止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諸願離著。何等為十?
雖行布施,不依布施而有願求。
雖持禁戒,亦不依禁戒而有願求。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雖依三界,而不願求三界相。
雖求菩提,而不取菩提相。
雖行正道,而不取正道相。
雖求涅槃,而不取涅槃相。
所謂雖願布施,不依於施。
雖願戒、忍、精進、禪定、智慧及以三界、菩提、涅槃,悉皆不願。
一者、不依布施有所悕求。
二者、不依持戒有所悕求。
三者、不依忍辱有所悕求。
四者、不依精進有所悕求。
五者、不依靜慮有所悕求。
六者、不依般若有所悕求。
七者、不依三界有所悕求。
八者、不依菩提有所悕求。
九者、不依正道有所悕求。
十者、不依涅槃有所悕求。
一者、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
二者、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
三者、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
四者、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
五者、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
六者、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
七者、雖依三界,亦不著於三界。
八者、雖求菩提,亦不著於菩提。
九者、雖行正道,亦不著於正道。
十者、雖入涅槃,亦不著於涅槃。
何以故?菩薩離一切願求相故,雖行一切佛法,而心常無所願求。
所以者何?菩薩遠離一切諸願,以無所願,遍行世間。
何以故?以諸菩薩遠離一切依止相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所依止故,而能遊行一切世間。
何以故?菩薩離諸所著,雖於世間一切所行而悉無著。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無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遠離一切依願。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遠離一切依止願。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離著。
38-41.四無量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修慈無量。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以慈為身。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行於慈。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慈身具足。何等為十?
不作方所慈。
不隨所親慈。
常行法慈。
依定修慈。
不為離瞋修慈。
恒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起於慈。
常為眾生修等之慈。
不為離惱害修慈。
遍於十方普皆修慈。
出世間修慈,
所謂無少分慈具足。
無彼此慈具足。
法慈具足。
寂靜慈具足。
不追過慈具足。
利益慈具足。
於諸眾生生平等慈具足。
無忿恨慈具足。
於十方界普覆慈具足。
出世間慈具足。
一者、無方所慈。
二者、無差別慈。
三者、得諸法慈。
四者、得決定思惟一緣之慈。
五者、無滯礙慈。
六者、恒利益慈。
七者、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慈。
八者、無損害慈。
九者、遍一切慈。
十者、出世間慈。
一者、無方分慈。
二者、無種類慈。
三者、法慈。
四者、定慈。
五者、不害慈。
六者、利益慈。
七者、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
八者、等心無瞋恚慈。
九者、周遍十方廣大慈。
十者、出世間慈。
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修慈無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以慈為身。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名修慈自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慈身具足。
2.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悲無量。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以悲為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行於悲。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悲身具足。何等為十?
見眾生無依、無救、無怙,為苦所惱,菩薩即發菩提心。
得如法修行。
獲得法已,利益眾生。
於貪眾生教令布施。
破戒眾生教修持戒。
惱害眾生教修忍辱。
懈怠眾生教修精進。
亂心眾生教修禪定。
愚癡眾生教修智慧。
若見剛強諸惡眾生不受教者,而菩薩心亦不退沒。雖為眾生久受諸苦,志必濟彼,無有疲厭。
所謂見諸眾生困苦,無救、無護、無歸依處,發菩提心。
發是心已,努力修行。勇猛精進,為得是法。
得是法已,為諸眾生而作利益。
見慳惜者勸住於施。
見破戒者勸令持戒。
見瞋恨者勸修忍辱。
見懈怠者勸修精進。
見散亂者勸修攝心。
見無智者勸修智慧。
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劇苦所逼,難可堪忍,是故不退於菩提行。
一者、見諸有情,無歸、無護、受苦惱者,即起哀愍,發菩提心。
二者、發菩提心已,勇猛精進,速入法性。
三者、入法性已,饒益有情。
四者、為慳悋有情令其布施。
五者、為毀禁有情令其持戒。
六者、為瞋害有情令其忍辱。
七者、為懈怠有情令其精進。
八者、為散亂有情令其靜慮。
九者、為惡慧有情令其智慧。
十者、雖為有情受諸苦惱,志必拔濟,無有疲厭,於大菩提,終不退轉。
一者、見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
二者、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
三者、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
四者、慳貪有情令行布施。
五者、毀戒有情令持淨戒。
六者、瞋心有情令修忍行。
七者、懈怠有情令發精進。
八者、散亂有情令住定心。
九者、無智有情令修智慧。
十者、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
3.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修悲無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以悲為身。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名修悲自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悲身具足。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喜無量。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住於歡喜。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行於喜。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修喜行。何等為十?
見諸眾生於生死熾然,得離三有虛偽之主,而生歡喜。
斷絕生死震動,來往結業之索,生歡喜心。
見生死海中,魔竭惡覺,水羅剎難,今得遠離生死大海,如是眾難,生歡喜心。
傾倒魔幢,生歡喜心。
以智金剛,摧結使山,令無塵末,生歡喜心。
我今自得止息,亦令他得止息,生歡喜心。
我今自於生死長眠境界,心得覺悟,而諸眾生為愛所縛,無明所盲,亦當令彼悉得覺悟,生歡喜心。
我今自得解脫,離諸惡趣、嶮難之處,亦當度脫諸墮惡趣、嶮難之者,生歡喜心。
於生死曠野,六趣嶮路,獨行無侶,周迴往返,不善知道,不識方所,我今得知正道,識於方所,生歡喜心。
我今得近一切智城、隣於佛坐,生歡喜心。
所謂我已得出遠離三有,火宅牢獄,故生歡喜。
我已斷除生死羅網,無始纏縛,故生歡喜。
我已得度種種覺觀,蛟龍亂住,生死大海,故生歡喜。
久遠戴立憍慢之幢,我已傾倒,故生歡喜。
我以金剛智杵,破碎煩惱高山,令究竟盡,無復遺餘,故生歡喜。
我已穌息,復為安慰未穌息者令得悅意,故生歡喜。
我已覺寤,無始久遠世間睡眠渴愛所逼,無明癡暗,障蔽眼目,未覺寤者復令覺寤,故生歡喜。
我已得脫六趣惡道,種種苦報,復當度脫諸餘眾生遭是惡道受苦報者,故生歡喜。
我無始來迷於生死曠野稠林,獨無伴侶,慞遑亂走,未曾見路,不識正道,無示導者,今日欻然值遇導師,故生歡喜。
我今漸近一切智城,隣於佛座,故生歡喜。
一者、我得出離諸有牢獄,猛火熾然,如是生喜。
二者、我能斷除久遠相續生死之縛,如是生喜。
三者、我已能度種種尋伺邪執,雜亂生死大海,如是生喜。
四者、我能傾折憍慢久遠之幢,如是生喜。
五者、我能以金剛智破煩惱山,乃至無有如微塵許,如是生喜。
六者、我今自既安隱,亦復能令他得安隱,如是生喜。
七者、我於長夜睡眠之中而得覺寤,亦能令他於長夜中為愛繩所縛,癡蓋所覆,盲冥有情皆令覺寤,如是生喜。
八者、我於一切惡趣既得解脫,亦能令他而得解脫,如是生喜。
九者、我於長夜生死曠遠,困乏飢渴,獨行無伴,流轉無窮,不識正道,不知方所,既能識道,復能示道,如是生喜。
十者、我今能向一切智城,如是生喜。
一者、菩薩自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
二者、為斷長時輪迴往來繫縛之索,故生歡喜。
三者、菩薩遠離種種尋求,自已得渡生死海中諸惡雜類,故生歡喜。
四者、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慢之幢,故生歡喜。
五者、菩薩以智金剛,自已摧碎煩惱高峯細無塵末,故生歡喜。
六者、菩薩自得安隱,亦復令他悉得安隱,故生歡喜。
七者、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眼明已,亦復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
八者、菩薩自能解脫,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脫,出離惡趣,故生歡喜。
九者、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識方所。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為他指導、開示,故生歡喜。
十者、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喜心無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住於歡喜。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名修喜。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喜行。
4.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捨無量。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住優畢叉。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行捨。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何等為十?
眼見好色而無染著,入於捨心。
耳聞聲。
鼻嗅香。
舌甞味。
身觸細滑。
意知諸法,如是五塵,不取其相亦不惱逼,常行捨心。
苦苦。
行苦。
壞苦。於此三受心無增減而不惱逼,常行捨心。
所作已辦,盡諸有結,常行捨心。菩薩作是思惟:我欲度之。彼已自度,常行捨心。
所謂眼識所了諸色境界此中捨離,不以色境而自損害,不作瘡疣。
耳所聽聲。
鼻所嗅香。
舌所得味。
身所覺觸。
意所了法皆悉捨離,不以意識了諸法故而自損害、為作瘡疣、亦不隔礙。
於行苦中。
於苦苦中。
於壞苦中,捨離而住,於此三苦不自損害、不作瘡疣、亦無隔礙,於事已辦。
眾聖人邊捨心而住,於聖人邊生大歡喜,復作是念:是等聖人本凡夫地,我應化度。其今成聖,我願已得。故住捨心。
一者、於眼所見色中,得捨行故。
二者、於耳所聞聲中,得捨行故。
三者、於鼻所嗅香中,得捨行故。
四者、於舌所甞味中,得捨行故。
五者、於身所受觸中,得捨行故。
六者、於意所知法中,得捨行故。作是行時,於色等境,不惱壞、不損害、不滅盡。
七者、於苦苦中,得捨行故。
八者、於壞苦中,得捨行故。
九者、於行苦中,得捨行故。作是行時,於苦苦、壞苦、行苦性中,不惱壞、不損害、不滅盡。
十者、於所作已辦有情中,得捨行故,發歡喜、淨信、悅樂之心。作是思惟:彼諸有情雖已自度,我當令彼而得度脫,行於捨心。
一者、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二者、耳雖聽聲。
三者、鼻雖嗅香。
四者、舌雖了味。
五者、身雖覺觸。
六者、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諸塵,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七者、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行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八者、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苦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九者、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不見壞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
十者、觀所作已辦有情,菩薩於彼生歡喜心。乃起是念:我欲度彼,彼已自度。故修捨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捨心無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住於捨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名修捨。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
42.遊戲神通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遊戲神通。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神通遊戲。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遊戲神通。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何等為十?
現捨壽。
現受生。
現為童子種種戲笑。
現作出家。
現作苦行。
現向菩提樹。
現降魔勞怨。
現樂寂靜。
現轉法輪。
現入涅槃。
所謂從兜率下。
託神母胎。
示現受生。
處宮受樂。
踰城出家。
樂於閑寂苦行修道。
降制魔軍。
坐於道場而成正覺。
轉於法輪。
示現涅槃。
一者、示現隱沒。
二者、示現受生。
三者、示現少年遊戲後宮。
四者、示現出家。
五者、示現苦行。
六者、示現往於菩提道場。
七者、示現降伏眾魔。
八者、示現成等正覺。
九者、示現轉正法輪。
十者、示現大般涅槃。
一者、示現捨壽。
二者、入胎受生。
三者、現童子相宮中游戲。
四者、出家。
五者、苦行。
六者、詣菩提場。
七者、成等正覺降伏魔軍。
八者、現寂靜相。
九者、轉妙法輪。
十者、入大涅槃。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現入涅槃?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示現兜率天下乃至示現涅槃?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諸大菩薩於覩史多天宮示現滅沒,乃至示現入大涅槃?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示現入大涅槃?
1.佛答言:
1-兜率陀天染著五欲,多生常想見。
2-菩薩於一切眾生中,最上、最勝,不染五欲,而身終沒。
3-能破眾生常想之病,得無常想,心不放逸。
4-兜率陀天多諸放逸。不生恭敬信樂之心,染著愛欲,不受正法,長夜憙戲,自恣娛樂。
5-是以菩薩為欲除彼放逸心故,示現捨壽。爾時,眾生見菩薩捨壽,皆除放逸,生厭離心。除放逸故,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言:善男子!
1-於彼兜率天宮有諸眾生,執有常想。
2-時見菩薩,世間最勝、至尊、至極、無上、無邊,不染欲樂,從彼退墮。
3-是其所執常想即滅,生無常想。依無常想,故不放逸。
4-善男子!於彼天宮有諸眾生多放逸者,於菩薩所生歡喜心,戀著欲樂而不欲往,修覲菩薩亦不承事。其作是念:菩薩常在,我等亦在,時節長遠,何慮不得往親近之?
5-是故,菩薩為除是等眾生放逸,故現退墮。彼諸眾生忽見菩薩於彼墮墜,大生懊惱,遠離五欲,不復放逸。無放逸故,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
1-菩薩於覩史多天最尊、最勝,超過一切世間。諸欲境界而無染著。為有情故,示現隱沒。
2-有情見已,捨離常想,起無常想。以彼無常為依止故,得不放逸。
3-善男子!彼諸有情未離放逸。雖於菩薩生淨信心,然由耽嗜諸欲境界,未能承事、供養菩薩。作是思惟:菩薩與我長時在世,我等於後往菩薩所承事供養,而不晚也。
4-為令如是有情起戀慕心,捨於放逸,現隱沒耳。而彼有情觀無常已,不復放逸,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
1-兜率陀天諸有情等多生常想。
2-而彼有情見菩薩,於一切世間最上、最勝,而復高顯觀者無厭。不為五欲境界所染,能起捨壽。
3-而彼有情見已,轉於常想,生無常想。由依止無常故,即起不放逸行。
4-又復有情起放逸心者,於菩薩所,雖有愛樂信重之心,然於諸境生愛著故。於菩薩所不來親近、恭敬、承事。而彼有情乃起是念:菩薩久住於此,我亦久住。生放逸心。
5-菩薩為欲令彼有情起於厭離,得不放逸。由能不起放逸心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菩薩以是緣故,於兜率陀天示現捨壽。
2.
1-菩薩現處母胎多有異相,亦令眾生信受其化。
2-雖處母胎為眾說法,皆得阿毘跋致,疾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有諸眾生宜於胎中受教化者,菩薩在胎威神巍巍,是等見已即生希有。
2-為是眾生菩薩處胎,隨其所宜而為說法,必令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若有眾生應處母胎而調伏者,菩薩即處母胎中,現其功德威神希有之事。
2-為說種種微妙之法,眾生聞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若有有情應以入胎受生而可度者,菩薩即現入胎受生之相,令其見已生希有心。
2-菩薩處母胎中,為彼彼有情如應說法,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菩薩以是緣故,示現受生。
3.若有眾生見菩薩嬰孩時,善根得熟。菩薩為此眾生得成熟善根故,現處嬰孩。
善男子!
1-有諸眾生宜於菩薩作嬰兒時及在宮中,應可成熟,而諸菩薩為彼眾生得成熟故。
2-及餘下劣眾生樂小法者,為隨順故。
3-是故示現作嬰兒相住於宮中。
善男子!
1-若諸有情應見菩薩為童子時後宮遊戲而調伏者,菩薩令彼有情得成熟故。
2-亦為守護下劣有情少信根者。
3-現為童子宮中遊戲。
善男子!
1-若有有情應以童子宮中游戲之相而可度者。
2-又以下劣信解諸有情類,菩薩為成熟故,為護持故。
3-乃現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4.若有眾生見菩薩出家善根增長,菩薩便為是等捨家出家。
善男子!有諸眾生宜見菩薩踰城出家,是菩薩為彼眾生令成熟故,而示是等踰城出家。
善男子!若諸有情應見菩薩出家而成熟者,菩薩為欲令其得成熟故,示現出家。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出家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成熟故,乃現出家之相。
5.
1-若有眾生志著麁弊,菩薩現作苦行而成熟之。
2-天、龍、夜叉、乾闥婆應見苦行成熟者,即為現之而使成熟。
3-亦為調伏諸外道等。
善男子!
1-有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樂於弊陋,為是等故,示現苦行。
2-復為降伏諸外道故,示現苦行。
善男子!
1-若天、龍、藥叉、健闥縛,應以苦行得調伏者,菩薩為化彼故。
2-及為降伏諸外道故,示現苦行。
善男子!
1-若有志著麁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應以苦行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欲成熟彼故。
2-及為降伏諸外道故,乃現苦行之相。
6.
1-無量眾生長夜發願:菩薩疾趣菩提樹,我當隨逐。
2-爾時菩薩即便現趣菩提樹下,時是眾生得阿毘跋致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
1-有諸眾生,待菩薩坐道場時,我當到彼,設諸供養。
2-為是等故現坐道場。是諸眾生詣菩薩所而設供養,因緣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若諸有情長夜悕求,發如是願:菩薩若詣菩提道場,我當往彼勤修供養。
2-菩薩為如是等諸有情故,示現往詣菩提道場,為令有情隨順供養,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1-若有有情於長時中,念求菩薩當於何時詣菩提場,我當隨應作供養事。
2-菩薩為欲成熟彼有情故,即為示現詣菩提場。至菩提場已,令諸有情隨應供養,作供養已,而彼有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又為眾生憍慢、貢高、自恃勢力,菩薩為欲破彼憍慢心故,現坐道場,摧伏魔怨,令使信伏。
善男子!有諸眾生憍慢、剛強,為折伏故,菩薩坐於道場,降伏魔軍。
善男子!若諸有情我慢貢高、憍奢縱逸,為欲令彼捨離如是煩惱事故,降諸魔故,而能示現坐於道場。
善男子!若有有情自恃我慢貢高,菩薩為欲令彼轉於我慢心故,現坐道場,成等正覺,降伏魔軍。
8.
1-菩薩為樂寂靜眾生增長善根故,現坐道場。
2-菩薩坐道場時,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聲悉皆不現,三千大千世界即便寂靜。
3-令樂寂靜者生希有想,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令眾生悉得寂靜。
1-善男子!有諸眾生成熟善根,為進修德勝利益故,是故菩薩現登正覺。
2-是時,菩薩登於正覺,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悉皆休息,三千大千世界無不寂靜。
3-是等眾生見是事已,發弘誓願:願我來世坐於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若諸有情樂寂靜者,菩薩為令畢竟證得最勝、最高殊勝法故,示坐道場,成等正覺。
2-是故菩薩現正覺已,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寂靜,無復眾聲。
3-彼諸有情見斯事已,咸作是言:願我未來證菩提時,亦如菩薩坐於道場,成等正覺。
1-復為有情樂寂靜者,便謂獲得勝上所證,菩薩乃為示現成等正覺。
2-菩薩成正覺時,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皆悉寂然。
3-而彼樂寂有情見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寂然已,俱發願言:願我亦復如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9.
1-又有眾生自謂大師,作一切智想,不知出要道,不識出世法,亦不知現生後報。
2-為欲摧伏如此眾生故。見堪任法器成熟眾生,為是等故。
3-現成無上三菩提道,詣波羅㮈三轉四諦法輪。
善男子!
1-有諸眾生謂言自是世間之師,而未覺了究竟出離清淨之法,於當來世亦無其分。
2-但為折伏是眾生故。有諸眾生善根成熟,堪為法器,為是等眾示現道故。
3-而是菩薩得道之時,往詣迦尸城轉于法輪,其輪十二,三轉具足,於大眾中而師子吼。
善男子!
1-若諸有情以彼邪師為一切智,受於邪法,此世、他世,不能出離,成等正覺。
2-菩薩為欲降伏彼故及為善根成熟故,復有眾生堪為法器堪示道故。
3-菩薩即現成等正覺,往彼波羅痆斯城,示現三轉十二行法輪。
善男子!
1-若有有情樂為師尊,專志願求,然不能知出離之法,亦復不知後世因果。
2-菩薩為彼有情成熟善根,令其堪任法器,乃為開示正道故。
3-成正覺已,詣迦尸國,三轉十二行相聖妙法輪。
10.又有眾生應現涅槃而成熟者,為欲成熟彼眾生故現入涅槃。
善男子!有諸眾生宜於涅槃受教化者,為化此等,是故菩薩現般涅槃。
善男子!若諸有情宜聞涅槃而調伏者,菩薩即現大般涅槃而調伏之。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涅槃相而可度者,菩薩乃為示現入大涅槃。
菩薩以如是緣、如是義故,現坐道場乃至現入涅槃。
善男子!以是因緣,示現從兜率天下閻浮提,乃至涅槃而示現之。
善男子!以是因緣菩薩於覩史多天最勝宮中示現隱沒,乃至示現大般涅槃。
善男子!菩薩以是因緣,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入大涅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遊戲神通。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神通遊戲。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遊戲神通。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
43.離八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離八難。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遠離八難。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離八無暇。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何等為十?
離惡業不善。
如來所制禁戒終不毀犯。
除於貪嫉。
於過去佛所種諸善根。
恒修福業。
智慧具足。
善知方便。
善知發願。
多厭惡心。
能勤精進。
所謂遠離一切諸不善業。
於諸如來所制禁戒不敢故犯。
遠離慳貪。
於過去佛種諸善根。
福德相應。
智慧具足。
善巧方便。
發弘誓願。
修厭離想。
勇猛精進。
一者、捨離不善法。
二者、於如來所說學處終不違越。
三者、遠離慳貪。
四者、已曾供養諸佛、如來。
五者、勤修福業。
六者、智慧圓滿。
七者、得方便善巧。
八者、本願具足。
九者、厭離世法。
十者、勤行精進。
一者、離不善業。
二者、如來所立禁戒而不違越。
三者、遠離慳悋。
四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
五者、勤修福行。
六者、智慧具足。
七者、善解方便。
八者、勝願具足。
九者、多起厭患。
十者、發勤精進。
1.
1-菩薩不造惡業而入地獄。
2-雖處地獄,終不受於地獄苦報,所不喜者亦不能惱,雖墮地獄而不久處,亦復不生惱害之心。
3-菩薩志性調柔,恒修十善,以十善故,不墮地獄。
善男子!
1-菩薩不造諸不善業,不感地獄。
2-有諸眾生墮於地獄,受於種種不如意苦,受苦既久,於彼眾生在地獄者,互生瞋恚。
3-而是菩薩性戒清淨,十善具足,是故菩薩不墮地獄。
善男子!
1-菩薩以離眾惡業故,不墮地獄。
2-諸有情等生地獄中者,為無量苦之所逼惱,生瞋恚心。
3-菩薩不爾,十善業道,性成就故,終不生於地獄之中。
善男子!
1-菩薩不造不善業故,不墮地獄。
2-設或示現生地獄中,亦不受彼地獄極苦。復不久處地獄之中。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惱心。
3-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業故,以是因緣,菩薩不墮地獄。
2.
1-菩薩不毀佛戒,墮畜生中。
2-雖現畜生,而不受於畜生之苦。
善男子!
1-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所制禁戒,不敢故犯,隨順受持,是故不生畜生惡道。
2-何以故?是諸畜生受畜生苦故。
善男子!
1-菩薩於如來學處不違越故,不墮畜生趣中。
2-生其中者,極受熾盛無量苦惱。
又善男子!
1-菩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不墮畜生之趣。
2-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
3.
1-菩薩不起貪嫉,墮餓鬼中。
2-雖現餓鬼,而不受於餓鬼之苦。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無慳貪心,慳貪因緣墮餓鬼道,受餓鬼苦故。
善男子!
1-菩薩不慳貪故,不生餓鬼之中。
2-生其中者,極受熾盛飢餓、苦惱。
又善男子!
1-菩薩不起慳悋,不以慳因緣故,墮餓鬼趣。
2-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4.
1-菩薩終不生邪見家。
2-雖生邪見處,必遇善知識。
3-何以故?己於過去修諸善故,亦於過去佛久植善根故,常生正見家,具善因緣。
4-具善因緣故,功德增廣。
1-菩薩摩訶薩不生邪見卑下之家。
2-何以故?邪見眾生不得親近善知識故。
3-所以者何?菩薩累劫久於過去諸如來所,種諸善根,以是因緣,生生世世生正見家,富足錢財。
4-具足修道習因成就,展轉增長福德智慧。
善男子!
1-菩薩已曾承事、供養諸佛、如來故,而不生於邪見之家。
2-若生其中,諸緣不具,與善知識不得和合,是故菩薩不生其中。
3-遇善知識,修行善法,由是得生正見之家。
4-諸緣具足,增長廣大殊勝善根。
又善男子!
1-菩薩不生邪見之家。
2-設生於彼亦不壞淨信,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
3-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而常於彼正見家生。
4-於彼生已,淨信具足,亦復廣大增長淨信。
5.
1-菩薩終不諸根毀缺。
2-若根減少,不任法器。
3-菩薩積德久遠,修福不倦。於諸形像、塔寺及法、僧中,處處修福,心常不懈。以常修故,諸根具足,無有闕少,堪為法器。
1-菩薩摩訶薩所得諸根無不具足。
2-以是因緣,諸根具足為佛法器。
3-是故,菩薩功德成就既與福德業相應故。於佛塔廟、於法、於僧,設諸供養。供養因緣修習善業,是故而得諸根具足。諸根具故,是則得為諸佛法器。
善男子!
1-菩薩諸根終無缺減。
2-若缺減者,於佛法中即非法器。
3-然菩薩以積集福業故,於佛、法、僧及制多所承事供養故。得諸根具足,堪為法器。
又善男子!
1-菩薩諸根亦不缺壞。
2-若復諸根有所缺壞,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
3-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德,勤修福行,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常所親近,作諸勝行,由勝行廣修於己,乃得諸根圓具。以圓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
6.
1-菩薩終不生邊地、愚騃、聾啞諸惡之處,譬如白羊愚癡無智,而不能識善惡義趣,不任法器,亦復不識沙門、婆羅門。
2-菩薩生於中國,聰慧利根,有大智見。又心信樂,親近有智,而於善、惡善知分別,堪為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
3-何以故?菩薩本修智慧力故。
1-菩薩摩訶薩不生邊地。何以故?邊地眾生暗鈍癡頑、瘖瘂,不了不解言語,似於羺羊,不堪聽受善不善法,甚深意趣不識道理,而不堪為甘露法器,不名沙門,不名信士。
2-是故菩薩生於中國。中國眾生利根聰哲,諸根明了,智者稱嘆,堪受所說善不善法,深解意趣,堪為諸佛甘露法器,名為沙門,名為信士。
3-何以故?過去願力、智慧力故。
善男子!
1-菩薩不生邊地。何以故?邊地之人頑嚚愚憃,猶如啞羊,如是等類於善惡言義不能了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
2-是故菩薩常生中國,利根智慧,聰悟明達,於佛法中堪為法器。
又善男子!
1-菩薩不生邊國,其中有情愚騃聾瘂,色力不具,無所堪任。善言、惡言不曉其義,於佛法中,非其法器,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
2-是故菩薩常生中國,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復為智者所許,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惡言悉曉其義,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
3-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
7.
1-菩薩不生長壽天。
2-若生長壽天,不覩佛出世,遠離道果,不能成熟眾生。
3-是故,菩薩生於欲界,佛出世時,必當遭遇,能化眾生。
1-菩薩不生長壽天中。
2-若生住彼,無量諸佛出於世間不沾法潤,不獲法利,饒益眾生便爾被廢。
3-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教化成熟下界眾生,值佛出世。
4-何以故?如是菩薩巧方便故。
善男子!
1-菩薩不於長壽天生。
2-若生其中,不得值遇無量諸佛出現於世,不得道果,無能利益。
3-是故菩薩生於欲界,遇佛出現,承事供養,成熟眾生。
4-所以者何?以能得彼巧方便故。
又善男子!
1-菩薩不生長壽天。
2-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
3-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
4-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
8.
1-以何因緣善方便故,菩薩終不生於無佛世界。亦不生於不聞法處,乃至不生無眾僧可供養處?
2-菩薩生處必遇三寶。
3-何以故?本誓願力故。
1-菩薩不生無佛出處。
2-何以故?是中眾生不聞佛名,不聞法名,不聞僧名,不敬三尊。
3-是故菩薩所生剎土有三寶處。
4-如其過去所發誓願,具足滿故。
善男子!
1-菩薩不生無佛世界。
2-其中無佛、法、僧而應供養。
3-常生具足三寶佛土之中。
4-所以者何?以諸菩薩具本願故。
又善男子!
1-菩薩不生無佛世界。
2-若生其中,即不見佛,不聞法,不供僧。
3-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剎之中。
4-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
9.菩薩生處必有厭惡,心不憍慢而自貢高。若聞八難諸惡之處,必生厭離,心不喜樂。
眾生[怡-台+龍]悷、剛強難化;菩薩不爾。何以故?聞八難苦,無不厭離。
善男子!菩薩聞是無暇之處,深生厭離。
又善男子!菩薩若聞諸可厭事,無有不生厭惡心者。何以故?菩薩纔聞是事,即起厭患之心。
10.勤修精進,具諸善法,除滅惡法。
以厭離故,勇猛精進,修行正勤,滅如是等不善法故。
隨如是類得厭離已,勤修精進,獲諸善法,永斷一切諸不善法。
生厭患已,發勤精進,修諸善法,斷諸惡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離於八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遠離八難。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遠離八無暇。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
44.不忘失菩提之心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忘菩提心。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退轉菩提之心。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十?
心無諂偽,亦無幻惑。
心常吉實,澄清淨白。
於佛法僧,終不生疑。
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
不生師想,而悋於法。
除却法慳。
終不作滅佛法因緣。
言行相應,終不虛妄。
受持大乘。若見受持者常能恭敬。
於摩訶衍,以漸深入。
於說法者,生於佛想,生善知識想。
所謂遠離幻惑、諂曲、貢高。
質直和雅,信心清淨。
於正法中,斷除疑悔。
於諸眾生,樂受法者而不悋惜,不作祕師。
絓是能損正法因緣皆悉遠離,不相違犯。
如說修行。
受持大乘一切諸典,若見有人持大乘者,生殷重心,恭敬、禮拜,作同學想。
一心一意聽受大乘。
於說法人,生如來想。
一者、遠離虛誑諂曲。
二者、質直清淨,離諸疑惑。
三者、遠離師奉。
四者、遠離法慳。
五者、不作滅法因緣。
六者、如說而行,終不虛誑。
七者、攝取大乘。
八者、於大乘人,常生尊重,同法想故。
九者、得趣向大乘,隨順悟入。
十者、於說法師,作善知識想。
一者、遠離諂誑。
二者、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
三者、受持佛法。
四者、於法而不祕惜。
五者、遠離法慳。
六者、不作障法因緣。
七者、無不實語。
八者、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
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為漸入大乘故,起親近想。
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說法人起師尊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不忘菩提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得不退菩提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
45.能識宿命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得宿命智。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宿命通。何等為十?
曾多恭敬供養諸佛。
受持諸佛法。
能淨持戒。
除諸疑悔。
除諸蓋障。
多歡喜心。
樂於禪定。
常受化生。
得不妄識。
所謂已多供養承事諸佛。
已曾受持諸佛正法。
戒品清淨。
遠離掉悔。
無有諸障。
心多歡喜。
修心令直。
得入禪定。
恒受化生。
無疑惑心。
一者、承事諸佛。
二者、攝受正法。
三者、持戒清淨。
四者、無有惡作。
五者、得無障礙。
六者、歡喜無量。
七者、得多修行。
八者、得三摩呬多。
九者、得化生。
十者、得識無愚癡。
一者、供養諸佛。
二者、攝持正法。
三者、修持淨戒。
四者、除疑離障。
五者、多生歡喜。
六者、多作觀想。
七者、常住定心。
八者、生處清淨。
九者、常受化生。
十者、得明利識。
1-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
2-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3-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
4-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
5-淨持戒故,無有蓋障。
6-無蓋障故,心得歡喜。
7-心歡喜故,得修禪定。
8-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
9-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
10-得化生故,得不妄識。
11-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
12-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1-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多供養過去佛者,敬重正法。
2-於持法人生謙下心,以是因緣就聽正法,受持、讀誦、通利文句、廣為他人、分別解說。
3-不惜身命而弘正法。禁戒清淨者,所謂於三品戒,若身、口、意。
4-持淨戒故,離諸掉悔而生恭敬。所以者何?以戒清淨故而無掉悔。
5-無掉悔故而離障礙。
6-離障礙故而生歡喜。
7-多歡喜故而能堪任修心令直。
8-以修心故則得入定。
9-得禪定故六道清淨。
10-六道淨故而受化生。
11-受化生故,無疑惑心。
12-無疑惑故,得宿命智。追憶過去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三十生、四、五十生,乃至無量百萬億生。
1-善男子!菩薩承事無量諸佛故,得尊重正法。
2-於諸正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
3-不顧身命,勤修正法故,得尸羅,所謂身、語、意戒,皆得清淨。
4-由戒清淨故,得無惡作。
5-無惡作故,得無障礙。
6-由無障礙故,得歡喜無量。
7-歡喜無量故,得多修行。
8-多修行故,得三摩地。
9-得三摩地故,能趣清淨。
10-趣清淨故,恒得化生。
11-得化生故,識無愚癡。
12-識無愚癡故,得憶念生智。由是能隨憶念多生,一生、二生乃至無量百千生。
1-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即能尊重正法。
2-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緣能於正法受持、讀誦,以所得法廣為他說。
3-由是不惜身命,勤行修習受持正法,復能修持淨戒。戒有三種,謂身語心。
4-由其三業戒清淨故,即能除疑離諸障染。何以故?先由戒行清淨,即能除疑離障。
5-離疑障故,多生歡喜。
6-以心喜故,多作觀想。
7-由觀想故,常住定心。
8-心住定故,生處清淨。
9-處清淨故,常受化生。
10-以化生故,得明利識。
11-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46.不離善知識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值善知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
得不離值佛,若聞佛、若憶佛。
得不離常聞法。
得不離常供養僧。
得不離諸佛菩薩禮拜、問訊、恭敬、合掌、供養等。
得不離多聞人值說法人。
得不離聞諸波羅蜜。
得不離聞諸道品覺意之法。
得不離聞三解脫門。
得不離聞四梵當。
得不離聞一切種智。
所謂不離見佛。
不離聞法。
不離供養眾僧福田。
不離恭敬、禮拜、謙卑、合掌、承事諸佛菩薩。
不離多聞及說法者。
不離聞諸波羅蜜行。
不離聞三十七品助道之法。
不離聞三解脫門。
不離聞於四無量心。
不離聞於一切種智。
一者、見佛、聞佛、念佛。
二者、聽聞正法。
三者、承事眾僧。
四者、不離諸佛、菩薩,問訊起居。
五者、常近多聞說法之師。
六者、常得聽聞諸波羅蜜。
七者、恒聞菩提分法。
八者、恒聞三解脫門。
九者、恒聞四梵行。
十者、恒聞一切智性。
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
二者、不離聞法。
三者、不離供僧。
四者、不離於諸佛、菩薩,讚歎、禮拜、合掌、恭敬,或復頂禮。
五者、不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說法。
六者、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
七者、不離聽受菩提分法。
八者、不離聽受三解脫法。
九者、不離聽受四梵行法。
十者、不離聽受一切智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不離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得值善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親近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離善知識。
47.遠離惡知識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遠離破戒惡知識。
遠離破正見者。
遠離壞威儀者。
遠離邪命者。
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閙者。
遠離多懈怠者。
遠離樂著生死者。
遠離背菩提者。
遠離在家之眾。
遠離一切結使。
所謂遠離破戒人故,當知名為離惡知識,遠離邪見人故。
遠離失威儀人故。
遠離邪命人故。
遠離喧閙混雜中住故。
遠離懈怠懶惰人故。
遠離樂住生死人故。
遠離背菩提行人故。
遠離交習在家人故。
遠離一切煩惱故。
是則名為諸惡知識,菩薩摩訶薩當遠離之。
一者、遠離毀禁補特伽羅。
二者、遠離破見補特伽羅。
三者、遠離壞威儀補特伽羅。
四者、遠離邪命補特伽羅。
五者、遠離習近憒閙補特伽羅。
六者、遠離懈怠補特伽羅。
七者、遠離耽著生死補特伽羅。
八者、遠離違背正覺補特伽羅。
九者、遠離愛著家業補特伽羅。
十者、遠離一切煩惱。
一者、遠離破戒人故,即能離惡知識。
二者、遠離壞正見人。
三者、遠離壞軌範人。
四者、遠離壞正命人。
五者、遠離耽湎之人。
六者、遠離懈怠之人。
七者、遠離沈沒生死之人。
八者、遠離背菩提人。
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
十者遠離諸煩惱故,能離惡知識。
1-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
2-菩薩作如是念: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欲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
1-善男子!雖離是處,於眾生邊不生惡心,亦不生瞋,心無惱熱,亦不輕蔑。
2-於前眾生而作是念: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是氣類聚,為近惡知識,故失於大利。是故,我今速當遠離諸惡知識。
1-善男子!菩薩雖復遠離如是諸惡知識,然於彼處不起損害、輕賤之心。
2-菩薩應發如是之心:由佛說言:若與雜亂眾生而相染習,便即為彼之所破壞。是故我應遠離如是諸雜亂處。
1-善男子!菩薩雖於如是等處皆悉遠離,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惡心,生惱害心,生輕慢心。
2-菩薩但起是心:如佛所說:一切有情諸界緣成,性欲相染,習相近故,即有所壞。是故我今離所習性。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惡知識。
48.如來法身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得佛法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法性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
等身。
無二身。
清淨無盡身。
久習善身。
法身。
非算數籌量甚深之身。
不思議身。
寂滅身。
虛空身。
智身。
所謂無等等身。
清淨之身。
無瘡疣身。
非修得身。
不可思算身。
甚深法身。
非思議身。
寂靜之身。
虛空等身。
佛智之身。
一者、得平等身。
二者、得清淨身。
三者、得無盡身。
四者、得積集身。
五者、得法身。
六者、得甚深難測不可計度身。
七者、得不可思議身。
八者、得寂靜身。
九者、得等虛空身。
十者、得智身。
一者、得平等身。
二者、得清淨身。
三者、得無盡身。
四者、得積集善身。
五者、得法身。
六者、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
七者、得不思議身。
八者、得寂靜身。
九者、得等虛空身。
十者、得妙智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如來法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得佛法身。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來法性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時當得如來法身滿?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何處住止,能得如來如是法身?
止蓋菩薩言:世尊!諸菩薩等於何位中,得證如來法性之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分位菩薩得如來法身?
答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等身。何以故?初地菩薩除一切惡身,與諸菩薩同,是名等身。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持戒清淨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以除瞋惱害故。
四地菩薩得久積一切善身,以修集一切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於法身,以禪定力知一切佛法故。
六地菩薩非世間算數籌量所不能知身,以深遠故。
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以善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滅身,善除調戲,盡一切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虛空身,得無礙身遍虛空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何以故?遍知一切菩薩諸地法故。
佛言:善男子!於初地中得無等等身。何以故?遠離一切身差別故,隨順一切菩薩平等法故。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戒品清淨故。
三地菩薩得無瘡疣身,遠離一切瞋恨故。
四地菩薩得非修得身,已經修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不思算身,已得通達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甚深法身,已修不可思量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可思議身,已修善巧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已遠離一切戲論、無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虛空等身,光明徹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何以故?遍修一切所知境故。
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何以故?以永離一切不平等故,悟入一切菩薩平等法性故。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尸羅清淨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以永離一切瞋害故。
四地菩薩得善積集身,以積集佛法故。
五地菩薩證得法身,以能通達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甚深難測身,以積集不可計度、甚深難測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可思議身,以積集不思議佛法,及能積集方便善巧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以遠離一切戲論及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以無邊身充滿故。
十地菩薩證得智身,以積集一切智故。
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何以故?而此菩薩能離一切險惡之身,遍知一切菩薩地法。
二地菩薩得清淨身,善具淨戒故。
三地菩薩得無盡身,已離一切瞋恚故。
四地菩薩得積集善身,積集諸佛法故。
五地菩薩得法身,了知一切法故。
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故。
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積集善巧方便故。
八地菩薩得寂靜身,遠離一切戲論及離諸煩惱故。
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能現無量廣大身故。
十地菩薩得妙智身,積集一切所知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法身、如來法身,無差別耶?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菩薩法身,將無差別耶?
止蓋菩薩言: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何差別?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別異不?
佛言:身無差別,但功德有異。
佛言:善男子!得種種身無有差別,功德明昧亦有差別。
佛言:善男子!二種法身性無差別,功德威力而有差別。
佛言:善男子!身無有別,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云何種種身而無差別,功德威神獨有差別?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性無差別而有差別?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身無有別功德相異?
佛言:身名無異。何以故?身、口一相故,而功德相各有差別。
佛言:善男子!彼身、此身,無有差別。何以故?修一身故。而是功德威神之相殊有差別,應當觀之。
佛言:善男子!佛與菩薩法性無差別。何以故?此二種身同一性故,但功德威力有差別耳!
佛言:善男子!身實無異。何以故?身者積集所成,同一相故,然功德相而各有異。
云何身中別見功德相?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兩身差別當云何觀?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佛與菩薩功德威力云何應知有其差別?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功德相異者,其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以釋此義。譬如摩尼珠皆同名摩尼,此珠名雖是一,若瑩磨治,飾光則明顯,心意悅樂,譬如如來身。不瑩治者猶如菩薩身。如來身摩尼寶、菩薩身摩尼寶,如實無異,然如來摩尼寶、菩薩摩尼寶,然其光明色相各異。何以故?如來身摩尼寶無量,滿眾生界,滿虛空界,清淨離一切塵垢。菩薩身摩尼寶有限,不能滿虛空界。何以故?有垢障故。
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說於譬喻,成是義故。善男子!如摩尼珠磨瑩治飾,光曜明淨,以練治故。於諸摩尼未被練者,比前摩尼可相及不?不也。世尊!被練治者,光色淨徹,悅眾意故,未被治者不得為類。佛言:如是,菩薩身摩尼珠及如來身摩尼之珠,雖復同是清淨法身,菩薩法身於如來身,畢竟清淨不可為比。所以者何?如來身者不可限量,齊眾生界,徹虛空界,遍照而住。何以故?最極清淨,遠離一切諸塵垢故。而菩薩身摩尼珠明徹不爾。何以故?有餘垢故。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廣說譬喻以明斯義。善男子!如末尼珠有瑩拭者、有未瑩者,雖同是寶,而已瑩者光明具足,人所愛樂。未已瑩者,所有光明猶不具足。善男子!如來珠寶與菩薩珠寶體性雖同,然亦有異。何以故?如來珠寶已清淨故,離一切垢故。菩薩身中法性珠寶,未能普照一切世界。何以故?以有餘故,猶有垢故,如末尼珠未已瑩者。是故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如是差別。
佛言:善男子!我今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摩尼之寶,若不磨治與磨治者,二寶俱名摩尼之數。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寶,光明煥耀瑩潔可愛,與不磨治不可倫比。菩薩身摩尼寶,如來身摩尼寶,亦復如是,如實皆同。然菩薩身摩尼之寶,對如來身摩尼寶前,說其清淨光明之相不可倫比。何以故?以如來身摩尼之寶廣大無量,滿有情界及虛空界,光明顯煥照耀而住。所以者何?如來身摩尼寶者,磨治清淨離一切垢,不可以菩薩身摩尼之寶而為倫比。何以故?菩薩有餘垢故。
善男子!譬如月初至十五日名盛滿月,後十五日亦名為月,乃至月盡皆名為月,雖月名同而明不如十五日月,盛然月法爾。而如來身、菩薩之身俱名為月,如月名同而實亦同,然光明照曜,菩薩、如來而各不同。菩薩之身光明照曜,不及如來其光熾盛,譬如月末時月、月初之月不可相比。
善男子!譬如初月,其光始顯漸漸增長,至十五日方乃圓明。俱得月名,而此初月不可比於十五日夜。何以故?得法爾故。諸佛、菩薩雖復同得法身之名,而菩薩身於如來身,光明遍照不可為比。
善男子!如白分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明照耀,漸漸圓滿,雖同是月,光明不等。
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與彼望夕,圓明相遠,體無殊異,法有差漸故。如來之身、菩薩之身亦復如是,俱名為身。然菩薩身光明照耀,對如來前不可倫比,其猶初二與十五月。
善男子!以是故,如來身、菩薩身,二身雖同、功德有別。
善男子!如是,佛身及菩薩身同是身相,與佛功德威神之相非為一相。
而菩薩法身、如來法身雖同一性相,然功德威力如是差別。
善男子!是故當知,說如來身與菩薩身,雖同一相而功德異。
49.金剛不壞身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獲得金剛貞實堅固不破壞身。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金剛堅固之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
貪欲、瞋恚、愚癡不能壞。
惱害、憍慢、著我自恃、見顛倒不能壞。
世八法不能壞。
惡道不能壞。
一切苦不能壞。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壞。
一切外道異見不能壞。
一切魔天及魔眷屬不能壞。
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壞。
一切欲界不能壞。
所謂貪、瞋、癡等不能破壞。
怨憾、忿恨、災蓋、憍慢、貢高、邪見顛倒不能破壞。
世間八風不能破壞。
三惡道苦不能破壞。
眾生諸苦不能破壞。
生、老、病、死不能破壞。
外諸梵志、諸邪論師不能破壞。
一切眾魔及諸天魔不能破壞。
一切聲聞及緣覺等一切欲樂亦不能壞。
一者、貪、瞋、癡等不能沮壞。
二者、忿恚、結妬、我慢、貢高、顛倒之見不能沮壞。
三者、世間八法不能沮壞。
四者、惡趣苦惱不能沮壞。
五者、一切諸苦不能沮壞。
六者、生、老、病、死不能沮壞。
七者、外道諸論不能沮壞。
八者、魔及魔眾不能沮壞。
九者、聲聞、辟支佛不能沮壞。
十者、諸欲境界不能沮壞。
一者、不為貪、瞋、癡所壞。
二者、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等所壞。
三者、不為世間八法所壞。
四者、不為惡趣之苦所壞。
五者、不為一切苦所壞。
六者、不為生、老、死苦所壞。
七者、不為一切外道他論所壞。
八者、不為諸魔及魔眷屬所壞。
九者、不為聲聞緣覺所壞。
十者、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金剛不壞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獲得金剛貞實堅固不破壞身。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金剛堅固之身。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金剛不壞之身。
50.大商主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商主。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作大薩泊主。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為大商主。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大導師。何等為十?
能使商人隨順言教。
能使商人供養恭敬。
能作引導不畏諸難。
能為眾人作依憑處,能令人依。
常得活命。
豐饒資糧。
多諸珍寶。
心無止足。
常為前導。
得至一切種智大城。
所謂堪可慶賀。
堪為恭敬。
能令濟度。
堪可依止。
能為安立。
資糧豐厚。
修理行具。
無有厭足。
引導上首。
善能隨入一切智城。
一者、得平等意樂。
二者、應受供養。
三者、能作出離。
四者、能為所依。
五者、能作饒益。
六者、善能積集道路資糧。
七者、得好財寶。
八者、心無止足。
九者、常為導師。
十者、善巧隨順往一切智城。
一者、得他信許。
二者、為他所敬。
三者、善作指引。
四者、為他依止。
五者、能為濟命。
六者、善備資糧。
七者、富有財寶。
八者、無其止足。
九者、為作先導。
十者、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云何菩薩堪可慶賀,乃至善能隨入一切智城?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平等意樂,乃至云何得善巧隨順往一切智性大城?
云何是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1.善男子!云何名菩薩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若有所說皆悉隨從。菩薩亦爾,善化眾生,能令一切悉皆隨從。
善男子!如薩泊主,國王、朝臣、宰相所可慶賀。如是,菩薩大薩泊主,諸佛、菩薩所可慶賀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商主得諸國王及國王子等之所愛樂。菩薩亦爾,為法商主,得諸如來及聲聞等之所愛樂。
善男子!如海導師,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許。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若諸佛、若佛之聲聞弟子皆悉信許。
2.譬如商主為諸商人恭敬供養。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學無學人、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非人等,亦皆悉來恭敬、供養。
善男子!如薩泊主,剎利、百民之所恭敬。菩薩宗主,學、無學人,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所可恭敬,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商主應得聚落婆羅門及剎帝利等之所供養。菩薩亦爾,為法商主,應得有學、無學及餘天、龍等之所供養。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得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養。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得一切學、無學眾,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供養。
3.譬如商主善於曠野、賊難之處,能令眾伴,安隱得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於生死曠野、煩惱賊處,能將諸人,安隱得過。
善男子!如大宗主,於大山林曠野險難,而能濟度,令得安樂,而無疲倦。菩薩宗主在於生死稠林曠野,眾生群品遭諸煩惱劫賊逼切,而能濟度,令得安樂,而無疲倦,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商主經於曠野飢饉之處,導引眾商,令得安樂,無有疲厭。菩薩亦爾,為法商主,經於生死曠野之中,能令眾生免離逼迫,皆獲安樂。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於曠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令其安隱,不生疲倦。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為諸有情,指引其道,令知煩惱惡賊之處,使獲安隱,不生疲倦。
4.譬如商主能將諸人,出於曠野,令濟身命。菩薩亦復如是,令諸外道、鉢羅婆、殖尼乾陀等,於生死曠野,將導使出,濟其軀命。
善男子!如諸商賈貧窮困乏,而往依投大薩泊主,即得出於曠野稠林。尼揵、梵志、種種外道依投菩薩大薩泊主,獲得出離生死曠野、諸大險難處。
善男子!譬如商主能與一切貧苦眾生作大依止,令得出離曠野飢饉。菩薩亦爾,為法商主,能與外道遮落迦、波離婆、羅社迦,令得出離生死,全其軀命。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為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使令得出曠野、險路。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諸外道等而作依止,使令得出生死曠野、大險惡道。
5.或有王者、大臣、官屬及諸眾生樂生死者,亦依菩薩大商主故,悉得全濟。
善男子!如薩泊主能為安立文武等眾諸憑附者。菩薩宗主能為安立生死眾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商主能得饒益王臣及諸人民。菩薩亦爾,為法商主,能得饒益愛著生死諸眾生等。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為王官及餘人眾,設以所須,作其濟命。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設以方便,作其濟命。
6.如大商主善備資糧,所須珍寶,能將眾人,過險道已,便得安隱,乃到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欲至佛所,多共眾伴,經歷生死、險遠曠野,到彼岸城。
善男子!如薩泊主隨方發趣,與大群眾,冒涉山林、險難、曠野,為得至彼安樂大城,足有資糧,安隱得出曠野之難,不覺疲勞,乃得到彼豐樂之處。菩薩宗主亦復如是,是過去佛所行之方,而隨行之,將領是等大群眾生,欲令得度生死大險,欲令是等速至一切種智大城,而修種種福德資糧,豐足無限,示導而行。
善男子!譬如商主將多商人,往於諸方,經過曠野、飢饉之處,善能積集眾多資糧,越於險難,得至大城,而獲安樂。菩薩亦爾,為法商主,善能積集福智資糧,導引眾生,超過生死曠野之中,得至諸佛一切智城。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隨諸方處,若行、若住,與諸商眾,同涉曠野、險惡道路,期至城邑。是時,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眾同出曠野、險惡之道,乃至安隱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隨欲往詣親近佛所,欲為攝受廣多有情,過大生死險惡道中,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是故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
7.當修功德,以自莊嚴,禪定、解脫悉令具足,菩薩商主欲至一切種智大城,具一切佛法功德珍寶。
善男子!如大宗主多畜種種資生之具,隨方而行,所謂金、銀、瑠璃、真珠、璧玉、珊瑚等寶。菩薩宗主亦復如是,趣向一切種智大城,善修佛法種種諸行。
善男子!譬如商主養育眾人,欲往他方,積集珍寶,所謂金銀、末尼、真珠、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菩薩亦爾,為法商主,養育眾生,欲往一切智慧大城,善能積集佛法珍寶。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欲止諸方,富有財寶資生緣具,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珊瑚、車渠等寶。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廣集一切佛法勝行。
8.譬如商主集諸珍寶無有止足。菩薩亦爾,集法財寶,無有厭足。
善男子!如薩泊主求諸財物不知厭足。菩薩宗主求聖法財,不知厭足,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商主悕求一切財物,終無厭足。菩薩亦爾,為法商主,悕求一切正法財寶,無有厭足。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於其財寶,希取無足。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於聖法財積集無足。
9.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聰慧最勝、財產巨富、所有言說眾悉奉用。菩薩商主亦復如是,為眾導首,功德無量,於法自在,所言無二。
善男子!如薩泊主於諸商賈引導之首。何以故?富財物故、眾中勝故、以將領故、語言有用故。如是,菩薩大薩泊主於諸眾生為引導主。何以故?豐功德故、階位勝故、法自在故、所說無謬故。
善男子!譬如商主於眾商中而為上首,積集資財,能為主故、最尊勝故、能令眾商信受語故。菩薩亦爾,為法商主,於一切眾生中,最尊勝故、能為主故、積集功德,言不虛妄故。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與諸商眾,善為先導。何以故?為主宰故,善增益故,所作勝上故,能以愛語而攝受故。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一切有情而作先導。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分位勝上故,為勝主宰故,出實語故。
10.善能將導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將導諸眾生超生死險,能到涅槃種智大城。
善男子!如薩泊主善能令至豐沃國土。如是,菩薩大薩泊主善領眾生,至於一切種智國土。
善男子!譬如商主能以善巧,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亦爾,將諸眾生,超過生死,到智慧城。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具力能故,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具勝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善男子!此等是為菩薩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為大商主。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作大宗主。
善男子!是名菩薩得等意樂,乃至善巧到一切種智慧大城。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51.善知道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道。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作大導師,了知正道。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於道善巧。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正道。何等為十?
知於平道。
知險惡處。
知安隱道。
知不安隱處。
知諸奇道。
知諸道處。
知止住處所。
知於道相。
知道曲直。
知道出要。
所謂知路平坦。
知路阻險。
知路豐沃。
知路安隱。
知路有水無水。
知路穌息處所。
知路相貌。
知路正直。
知路迴曲。
知路速出。
一者、能知平等道。
二者、能知不平等道。
三者、能知安隱道。
四者、能知善巧道。
五者、能知有水草道。
六者、能知諸方道。
七者、能知相道。
八者、能知正道。
九者、能知邪道。
十者、能知出離道。
一者、善知道路平坦。
二者、善知道路險惡。
三者、善知道路安隱。
四者、知其道善。
五者、善知道路流潤枯涸。
六者、善知道路處所。
七者、善知道路之相。
八者、善知道路正直。
九者、善知道路詰曲。
十者、善知道路出要。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道。
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了知正道。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於道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52.知道不顛倒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能示導正路而不顛倒。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顛倒道。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說示無顛倒道。何等為十?
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
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
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
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
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
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
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
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
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
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
所謂若以大乘所應化者,而為是等說大乘道,而不為說聲聞之乘。
若有眾生以聲聞乘而受化者,即為是等說聲聞道,而不為說菩薩之乘。
若有眾生以一切智應得度者,即為是等說一切智道,而不為說二乘之道。
若有眾生以辟支佛道所應化者,即為是等說辟支佛道,而不為說大乘之道。
若有眾生執著我見,執著諸法,為是等故而說無我、空、無相道,不說我、人、眾生、壽者。
若有眾生著於二邊,而為是等,不說二邊。
若有眾生心有散亂,為是等故,說奢摩他、毘婆舍那,不說散亂。
若有眾生多有戲論,為是等故,說如如道,不說戲論凡夫之道。
若有眾生樂住生死,為是等故,說涅槃道,不說生死。
若有眾生行於邪道,為是等故,說平坦道,不說煩惱刺棘等道。
一者、若諸有情應以大乘而調伏者,為說菩薩道而調伏之,不為說聲聞道。
二者、若諸有情應以聲聞乘而調伏者,為說聲聞道而調伏之,不為說菩薩道。
三者、若諸有情應以一切智而調伏者,為說一切智道而調伏之,不為說緣覺道。
四者、若諸有情應以緣覺乘而調伏者,為說緣覺道,不為說一切智道。
五者、若諸有情執著我法,為說無我及以空法,不說我與有情、命者、養育者、補特伽羅。
六者、若諸有情執著二邊,為說離二邊道,不說依止二邊。
七者、若諸有情心散亂者,為說奢摩他、毘鉢舍那,不說散亂道。
八者、若諸有情著戲論者,為說真如,不說愚夫耽著戲論。
九者、若諸有情耽著生死,為說涅槃,不說生死。
十者、若諸有情著於邪道,為說無結無棘刺道,不說普遍煩惱棘刺道。
一者、應以大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菩薩道法,不說聲聞道法。
二者、應以聲聞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聲聞道法,不說菩薩道法。
三者、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即為宣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道法。
四者、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即為宣說緣覺道法,不說一切智道。
五者、若於我執法執諸有情類,如應為說空無我法,不說我及有情、壽者、養育、補特伽羅道法。
六者、依著二邊有情,即為宣說離二邊法,不說著二邊法。
七者、散亂有情,即為宣說止觀道法,不說散亂之法。
八者、愛著戲論有情,即為宣說真如道法,不說愚夫愛著戲論之法。
九者、樂著生死有情,為說涅槃道法,不說生死之法。
十者、住邪道有情,為說離其過失荊棘之法,不說煩惱荊棘之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能示正道而不顛倒。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成就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說示無顛倒道。
53.常在禪定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
爾時,世尊復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十法,在在處處,心恒寂靜,而安樂住。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善行於三摩呬多心。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常住妙等引心。何等為十?
觀身身念處。
觀受受念處。
觀心心念處。
觀法法念處。
阿練若處攝心而行。
觀於五欲攝心而行。
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
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
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所謂善修憶念、觀察於身及受、心、法。
善修憶念觀察境界。
阿蘭若處。
於諸聚落國城都邑。
於諸利養恭敬名聞。
於諸如來所制禁戒。
於皮肉心一切煩惱上、中、下品,善修憶念而觀察之。
一者、善行身念處。
二者、善行受念處。
三者、善行心念處。
四者、善行法念處。
五者、善行境界念處。
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
七者、善行村邑、國土、王都、聚落念處。
八者、善行利養、尊重、名聞念處。
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十者、善行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一者、善行身念處。
二者、善行受念處。
三者、善行心念處。
四者、善行法念處。
五者、善行境界念處。
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
七者、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
八者、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十者、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1.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
1-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
2-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
3-念念不住,是敗壞法。
4-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
5-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
6-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善男子!云何菩薩觀察於身而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以智慧故,觀察是身,從足至頂,唯見是身三十六物假合成人。
2-念念生滅,無常敗壞。
3-筋脈連持,不淨充滿,無可樂者。
4-如是觀察,即生厭離。以厭離故,身染、身貪、身見、身著,悉不復生。
5-以是因緣,凡諸不善與身相應,皆得遠離。有諸善法與身相應,悉皆增長。
云何菩薩行身念處?善男子!
1-菩薩以正般若,簡擇諸法,與身俱者,能捨惡法。
2-觀察是身,從頭至足,無我、我所。
3-性不久停,終當壞滅。
4-筋脈纏縛,臭穢不淨。
5-菩薩如是觀察之時,而不於中樂欲貪著。
6-以是義故,身中所有諸可惡法,唯除菩薩自在能捨,非諸有情。是名善行於身念處。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行身念處?
1-謂若菩薩所有身中,從我所起罪、不善法,以其勝慧,審細思擇,皆悉遠離。
2-又復觀察身諸過失,下從足心,上至頂門,筋脈纏縛,遍觀其身,而悉無我。
3-不得暫停,敗壞之法。
4-是身不淨,諸不成熟臭穢可惡,眾惡色相共所積集。
5-菩薩作是觀時,若身中身貪愛諸欲,身計我想,身所執著,是等諸法悉不可得。
6-以是緣故,與身俱者諸不善法,不得自在。餘與身俱一切善法而得自在。如是名為善行身念處。
2.云何觀受念處?
1-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
2-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
3-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受善修憶念而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凡是諸受一切皆苦。所以者何?嬰兒、凡夫頑嚚無智,以顛倒故,以苦受中而生樂想。切聖人唯見是苦。
2-復能安立一切眾生,於是法中令得隨順。如是學之,已得觀受善住念處。
3-於苦樂受,不瞋、不貪。為滅受故,勤修憶念,於是法中勸化他人,令如是行。
云何菩薩行受念處?善男子!
1-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悉皆是苦,愚夫顛倒謂之為樂。一切智者知樂即苦。
2-是故勇猛修行斷苦,令他有情亦如是學。
3-菩薩摩訶薩觀察受時,終不染著,亦不瞋恚。是名菩薩善行受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受念處?
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皆悉是苦。云何愚人,於中顛倒計以為樂?諸愚癡者不識苦樂,唯諸聖人悉知是苦。
2-菩薩自能勤行斷苦受已。復教他人亦悉同己如是修學。
3-菩薩作是觀時,又於彼受不生染愛,不起瞋恚。自勤行已,復令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受念處。
3.云何觀心意止?
1-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2-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
3-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
4-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
5-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
6-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察於心念處而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是心顛倒,無常常想,苦生樂想,於無我法而作我想,於不淨中而作淨想。
2-躁動易轉,一念不住。為諸煩惱而作根本,長為眾生開三塗門,為諸苦惱而作因緣,能閉善道,能為發起貪、瞋、癡等。
3-為一切法,作增上緣。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4-心能盡作一切世間種種色像,唯心見心、唯心造業,若善、不善。
5-唯心輪轉無暫休息猶若火輪,唯心奔逸猶如惡馬,唯心能燒猶如野火,唯心潤生猶若大水。
6-如是觀察住心念處,則便能得不隨於心,能為心師;以心師故,則能得為一切法師。若能於心得自在者,則於諸法而得自在。
云何行心念處?善男子!
1-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為常;實是其苦,執著為樂;本無有我,執著為我;本來不淨,執著為淨。
2-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於諸雜染能為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三毒。
3-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緣,為主、為導。
4-又能積集淨、不淨業。
5-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增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
6-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已,於諸法中亦無罣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心念處?
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計執為常,以苦為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
2-是心動搖,不得暫停。如風輕轉,而為煩惱最初根本。亦復為諸隨煩惱緣,開惡趣門,破壞善趣。又復為緣,生貪瞋癡。
3-與一切法為勝主宰,一切法中,心為先導,若心有知,即一切法亦有所知。
4-心如畫師,畫諸物像。心不見心,心能積集善不善業。
5-是心循環如旋火輪,是心迅轉其猶奔馬,心如野火熾焰燒然,心如大水滋長眾物。
6-菩薩作是觀時,而實其心不得自在,諸菩薩者自能調伏,心若調伏,即一切法悉得調伏。如是名為善行心念處。
4.云何觀法念處?
1-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
2-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菩薩觀法念處而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不善諸法如實而知。言不善者,貪、瞋、癡等及諸煩惱因無明生。以是義故,修對治門,若貪心生修不淨觀,若瞋心生修慈悲觀,若癡心生而修十二因緣之觀,修行正勤而令除滅。
2-復為觀察一切善法,見善法已,於善法中攝心令住,憶念、觀察、受持是法。於是法中轉更勸化,令他眾生安住其中。
云何菩薩行法念處?善男子!
1-菩薩如實了知諸不善法,貪、瞋、癡等,及依止此所起餘法,及能修習煩惱對治,令諸惡法皆悉永斷。
2-既能了知一切善法。於中安住,要期發願。復能安立一切有情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法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法念處?
1-謂若菩薩於不善法如實了知,所謂貪、瞋、癡等,及所依止。貪之對治餘不善法,瞋癡對治諸不善法。菩薩於是不善法中,勤斷除已。
2-即能了知一切善法。於善法中,起心愛樂,住正念處。而於彼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如是修學。如是名為善行法念處。
5.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
1-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
2-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
3-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
4-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
5-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菩薩於諸境界攝念觀察而安樂住?
1-菩薩於色、聲、香、味、觸,若好、若醜,而不生於戀著、隔礙、貪、瞋之心。
2-作是思惟:我今不宜起如此心,一切諸法皆非是持,我今云何橫生戀著?於是法中我若戀著,我是愚癡,我是不了,我是顛倒。所以者何?
3-如佛所說,以戀慕故而生染著,以染著故而取境界,以愚癡故則不能了善、不善法,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4-復作是念:我今不宜生如是心,於危脆法而生隔礙。若生隔礙則不堪忍,由不忍耐便生瞋恚,以生瞋故為諸聖人之所呵責,一切同學而生毀呰、所不稱歎。
5-作是觀已,於憎恨境善修憶念,而安樂住。
云何菩薩行境界念處?善男子!
1-菩薩於可意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無染、無著,亦不發起瞋恚之心。
2-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都無法中而生貪染。我若生染,即是愚夫及愚癡性,為不了性,為不善性。
3-如世尊言:若為貪愛所染即便頑鈍,不能了知善、不善法,由此因緣墮於惡趣。
4-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空法中發起瞋恚。我若起瞋,即不能忍。是瞋恚纏,為諸聖人之所訶責,及梵行者之所譏嫌。
5-菩薩觀察境界之時,不為境縛,亦無執著,復教化人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境界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境界念處?
1-謂若菩薩於諸可意及不可意色、聲、香、味、觸諸境界中,不生貪著,不起恚心。
2-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不應於此無體相法中而生貪著。若生貪者即是愚人。具愚癡性,是不明了性,是不善性。
3-如佛所說,若生貪者,即起染著愚癡計執,不能分別善不善法,以是緣故墮惡趣中。
4-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不應於此空法之中而起恚心,起恚心者,即不能忍,發生瞋恚,為諸聖人之所譏毀,同梵行者而共厭棄。
5-菩薩作是觀時,不為境壞,不著所得,菩薩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境界念處。
6.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
1-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
2-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
3-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阿蘭若而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夫阿蘭若,無諍三昧之所居處。
2-此阿蘭若多有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得他心智、證知我心及心數法。
3-是故,我今於此林中不宜起諸不善思惟。於一切法若能不生不善思惟,觀行得成,多修善法。
云何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善男子!
1-菩薩作是思惟:住無諍行及住寂靜行。
2-若有天龍、藥叉、健達縛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法。
3-是故我應如理作意,遠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增廣修習。是名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修無諍行及寂靜行,是即名為住阿蘭若處。
2-有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他心通者,能知我心及心所法。
3-是故我今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及異思惟,於一切處亦復常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起心愛樂增廣修習。如是名為善行阿蘭若念處。
7.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
1-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
2-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村聚落、國城、都邑而作觀察得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行於聚落,脫見是處於出家人不相宜者應遠避之。
2-何等是耶?所謂若酤酒家、若婬女舍、若國王家、若波羅塞等嬉戲之處,及以飲酒聚集之處、若白衣群作倡伎樂歌舞之處。凡是出家非所宜者悉遠離之,是中觀察而安樂住。
云何菩薩善行村邑、聚落、國土、王都念處?
1-善男子!菩薩若有非法之處,當須捨離。
2-所謂酒肆、婬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戲、歌舞,非是出家之所行處,皆應遠離。是名菩薩善行人間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
1-謂若菩薩入於王都國城聚落之時,當起菩薩所行之行,於諸非處皆悉捨離,非出家人所應行處,亦悉捨離。
2-何等是非出家人所應行處?所謂王官之舍、博弈之會、酒肆歡宴、歌舞倡伎所住之處,及餘一切非出家人所應行處,當遠離之而悉不往。如是名為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
8.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1-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
2-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
3-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諸利養、恭敬、名聞而作觀察得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於諸利養、檀越、䞋施、功德事中,於是利養,而須自策,調伏其心,勿令貪著,不生愛樂,亦復不生我我所心。
2-所得利養皆與一切困乏眾生共同平等,普受用之。若藉是緣而得名聞,於是名中亦不自高,不生憍慢,亦不自恣。
3-作如是念:我今所得如是名聞,不久之頃自當歇滅,能得名者及所得名一切無常。何有智者於諸虛妄、無常迅速,敗壞、危脆,無安立處,而生貪著、起於憍慢、輕蔑他人?如是觀察得安樂住。
云何菩薩善行利養、承事、尊重、讚歎念處?
1-善男子!菩薩能於利養等中發如是心:為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終不耽著,生於愛染,亦不為己,執我、我所。
2-所受之物,與一切有情共之,迴施一切苦惱之者。由此因緣,菩薩所得利養等事,終不倚恃,而生我慢、貢高之心。
3-作是思惟:所得名聞、利養等事,體性空寂都不可得,終當磨滅、敗壞之法,不可信也。誰有智者於無常法中而生愛著,復起憍逸、我慢、貢高。是名菩薩善行利養等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1-謂若菩薩於諸名聞、利養等事,但為施主作福田故,隨所起心而乃受之。然其所受,不起貪愛,不生取著,復不計執,不作己有之想,不起我所之相。
2-隨其所得,即與一切有情共之,諸苦惱者濟其資養。以是緣故,乃於名聞利養等事,不生高舉,不起我慢,不恣驕逸。
3-菩薩作是思惟:諸有名聞、利養等事,若自、若他,暫時所起而不久停。以暫起故,於一切時及一切處,悉無所得。誰諸智者,於此無常、不久、不堅、不安隱法中,生染愛心及生高舉、我慢、驕逸?如是名為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9.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
1-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
2-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
3-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
4-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如來所制戒律憶念觀察得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於過去世一切如來學此法律,已成等覺,而般涅槃。
2-於未來世一切如來學此法律,當成正覺,而般涅槃。
3-於現在世一切如來亦學是法,今成正覺,而般涅槃。
4-作是觀已,於諸法律至心恭敬,勤求是法,修行諸善,得安樂住。
云何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善男子!
1-菩薩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習是學處。既能修習,已現等覺,入般涅槃。
2-未來諸佛如是修習,當現等覺,入般涅槃。
3-現在諸佛既修習已,今現等覺,入般涅槃。
4-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所學之處,發起信心、尊重、勇猛,依之修習。是名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1-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過去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已成正覺,入大涅槃。
2-未來世中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當成正覺,入大涅槃。
3-及現在世一切如來亦如是學。如是學故,現成正覺,入大涅槃。
4-以是緣故,於此學門,起清淨心,而生尊敬,勤勇修習。如是名為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10.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
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云何菩薩於皮肉心上、中、下品三種煩惱憶念觀察得安樂住?
1-菩薩摩訶薩於皮煩惱而觀察之,肉心煩惱亦觀察之,以觀察故,知其因緣,是諸煩惱從何緣生?是諸因緣復依何生?
2-即得知見煩惱因緣則是無明。
3-無明因緣不善思惟。
4-不善思惟復何因生?不聽正法。
5-不聽正法復何因緣?不近善友。如是知已,煩惱因緣、煩惱源由、煩惱境界悉能遠離,得安樂住。
云何菩薩善行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1-善男子!菩薩於煩惱及隨煩惱雜染法中善能念之,從何因起?何緣所生?
2-如是緣起,如是緣生,悉皆捨離。是名菩薩善行煩惱及隨煩惱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1-謂若菩薩以正念故,善能了知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等法。何因所起?何緣所生?
2-菩薩悉知如是因起、如是緣生,以了知故而悉遠離。如是名為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在在處處。心恒寂靜,得安樂住。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恒常證得三摩呬多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住妙等引心。
54.糞掃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糞掃衣。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著糞掃衣。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受糞掃衣。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何等為十?
以能受持,終不毀壞。
心常卑下。
而不疲厭。
不以此事而得解脫。
不見其過。
見功德利。
不自高己。
不多聚積。
善持禁戒。
諸天親近。
所謂受持堅固。
謙卑堪忍。
無疲倦心。
無染污心。
不見其惡。
唯見功德。
亦不自高。
不輕蔑人。
具足淨戒。
感諸天人之所供養、恭敬、禮拜。
一者、誓願堅固。
二者、謙下自卑。
三者、無厭棄。
四者、無所著。
五者、離過患。
六者、見功德。
七者、不自讚。
八者、不毀他。
九者、戒具足。
十者、諸天之所親近。
一者、堅固誓願。
二者、謙下其心。
三者、不生疲倦。
四者、離諸有著。
五者、不觀過失。
六者、唯觀功德。
七者、不自讚譽。
八者、不毀謗他。
九者、戒行具足。
十者、聖賢親近。
善男子!云何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諸天之所親近?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聖賢親近?
1.云何受持能不毀壞?
1-菩薩有信敬心,體性具足。
2-於如來所深生敬信。寧捨身命,不捨所受,所受不動。
云何菩薩受持堅固?
1-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信根成就,內懷清淨。
2-隨順如來所制法律,若喪身命,終不故犯。
1-善男子!菩薩得信及意樂具足。
2-於諸佛所深起信心。設因護命,不毀誓願,亦無轉動。
1-謂若菩薩自有淨信,志意具足,為諸如來之所信許。
2-設或遇於護命因緣,亦不破毀所發誓願,能於誓願無所改轉。
2.以所受堅固,心能卑下。
所受持法堅固持已,得謙卑心。
由誓願堅牢故,得謙下心。
由能堅固彼誓願故,即能謙下其心。
3.
1-以卑下故,不生我慢。
2-3-以意卑下故,便於惡賤糞掃之物取以淨洗,洗以縫染,心不疲厭。
1-謙卑心故,憍慢不生。
2-無憍慢故,摭拾弊壞,世間所棄,異於世俗所著之衣。
3-摭拾得已,浣濯練治,壞其本色,縫納為衣,不生煩惱,不辭劬勞,心無疲倦。
1-心謙下故,得無我慢。
2-人所棄捨糞掃之服,盡皆收用。
3-洗濯縫綴,乃無疲倦,亦不棄捨。
1-不生我慢,心謙下故。
2-能以一切人所嫌棄糞掃之物而悉取之。
3-取已洗滌,治染縫綴,不生厭惡,而不疲倦。
4.不疲厭故,常取糞掃衣。
亦無污染。
由是義故,無所執著。
不疲倦故,隨所作已,離諸有著。
5.1-亦不以小行而懷自足,方進求上法,必獲前利。亦不現此糞掃衣過:我常著糞掃衣乃至今老。不以此衣而為麁弊。
2-亦不作念:此衣麁弊,多有蚤虱。若常著者令身垢污。
1-直為成就所作功德,於如是等糞掃衣中不見其惡。
2-謂是糞掃大藍縷哉!過麁弊哉!聚多虱哉!迮我身哉!出垢污哉!
雖云此衣麁弊、爛壞,復生污垢,多諸蚤虱,不以為患。
1-乃至勝業修進得成,而能於此糞掃之衣不觀過失。
2-雖云:此衣壞爛故弊,復多蚤虱。若被於身而生垢污,菩薩終不觀其過失。
6.當念思惟:著糞掃衣有諸功德,賢聖所服,遠離欲者之所修行,是名聖種。諸佛所讚,如來所譽。
以是義故,菩薩觀察於糞掃衣唯見功德:是糞掃衣一切仙聖所經受持,隨於無欲,順於聖種,一切諸佛之所稱歎。
見其功德:糞掃衣,仙人服用,如來所讚,佛說吉祥,遠離慳貪,隨順聖種。
何故此衣唯觀功德?謂此糞掃衣者仙人所服,離欲聖者亦悉隨順,順聖種故,佛讚吉祥,佛所稱歎。
7-9.以是因緣故,不自稱譽,不應自高,亦不下他,是名戒具足。
不以此緣生我慢心,亦不自高、不輕蔑人。若離憍慢,即不輕他。不輕他故,戒品具足。
以是因緣,得不自讚,亦不毀他,得戒具足。
以是緣故,不自讚譽不毀謗他。由離自讚、不謗他故,即得戒行具足。
10.戒具足故,
1-諸天親近。
2-諸佛讚歎。
3-菩薩守護,善能觀察。
4-5-人非人等,剎利、婆羅門、聚落邑主恭敬禮拜。
6-同梵行者之所讚歎。
戒具足已,
1-一切釋、梵及諸天眾之所供養、稱嘆、禮拜。
2-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3-一切菩薩之所擁護。
4-人、非人等之所恭敬。
5-國王、豪族及諸臣民之所供養。
6-一切同學之所勸進。
戒具足故,
1-諸天來下而親近之。
2-恒為諸佛之所稱歎。
3-諸大菩薩而訓誨之。
4-復得人、非人等之所擁護。
5-若聚落、城邑剎帝利、婆羅門等頂戴尊重。
6-同梵行者常所諮嗟。
清淨戒具足故,
1-一切聖賢之所親近。
2-諸佛稱讚。
3-及諸菩薩之所守護。
4-人、非人等而共佑助。
5-諸婆羅門及剎帝利、一切人民咸來禮敬。
6-同梵行者而悉咨嗟。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糞掃衣。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志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一切菩薩心地廣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糞掃衣耶?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其心廣大,何因緣故行下劣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具廣大心,何故行斯麁劣行耶?
佛答言:善男子!菩薩為護眾生,德力所能,非諸凡愚下劣所堪,為未生煩惱作障礙故。
佛言:善男子!一切菩薩欲使一切世間願力自在成就,然諸菩薩於願力中未成就者,為諸煩惱不得生故,對治法門而修習之。
佛言:善男子!諸菩薩等有大勢力,方能行此下劣之行。無勢力者,則不能行。何以故?大力菩薩為護世間,而能對治未起煩惱,非無力者行下劣也!
佛言:善男子!菩薩為護世間隨順轉故,乃行斯行。善男子!菩薩有具大勢力者、有不具者,為彼不具大勢力者,令起對治未生煩惱,故行斯行。
佛語除蓋障菩薩:善男子!汝謂如來為是大志?為是小乎?
善男子!汝意云何?如來世尊廣大心耶?弊陋意耶?鄙下心耶?
善男子!於意云何,如來行解為廣大耶?為下劣乎?
又,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行解為廣大邪?為淺劣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當何能答。何以故?無有能知如來量者。現見如來知一切法,受糞掃衣者能制結使,不見如來有所遮制。
對曰:世尊!我無此辯,能答是言。所以者何?世尊!諸佛如來應現信解,非我境界。何以故?唯是世尊了見是法,唯修伽陀了見是法,諸佛如來無有一法而不知見,不可信者。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此不堪詶對。何以故?如來無所證,無行解,以不見法故,不可測量。我今何能辯如來所行優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不堪酬對。所以者何?無能測度如來行解之者,以如來無法可證,無法可見,是故如來無有少法可為行解。
此四天下天、人、龍、鬼皆有卑下之志,如來雖見卑下,但為成熟彼眾生故,於諸眾生前讚歎頭陀。汝今當知如是因緣。
佛言:善男子!汝意云何?何因緣故,如來世尊於閻浮提人、非人等種種根性、種種信解,於眾生前現弊陋行,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於其前說,光揚稱歎頭陀功德?
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如來於四洲中一切有情,天、龍、藥叉、健達縛等,示現如是下劣之行,復為如是眾生讚歎杜多功德?
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以何緣故,於四大洲中諸人非人,及餘劣信解者,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眾中,現斯麁劣之行,及於彼前稱讚頭陀功德?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成熟眾生及新學者菩薩,遮斷結使,故說此事。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又言:世尊!為是眾生所應化者而現是事,及諸無量新發心者行菩提行,煩惱未斷,如來為示對治法門。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調伏初發趣大乘,對治一切有情未起煩惱故,示現下劣苦行。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欲化度諸有情故,及為初住大乘菩薩令起對治未生諸煩惱故,乃行斯行。
善男子!威德力菩薩為化眾生,現受糞掃衣,非志卑漏。
善男子!如是,菩薩得誓願力,但為教導諸眾生故,著糞掃衣,非鄙下心。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有大勢力諸菩薩等,為欲調伏諸有情故,著糞掃衣,而無下劣,亦復如是。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諸有大力菩薩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著糞掃衣,斯亦非為下劣麁行。
以是義故,菩薩受糞掃衣。
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著糞掃衣。
善男子!是名菩薩受糞掃衣。
以是緣故,菩薩常著糞掃之衣。
55.受取三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受持三衣。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成就十法,受用三衣。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但受三衣。何等為十?
少欲知足。
不多貪求。
不多積聚。
無積聚故,離諸過患。
無失壞故,離諸憂惱。
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
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
無愛欲故,能盡諸漏。
所謂其心知足。
而常少欲。
遠離貪求。
遠離儲蓄。
既無所蓄,無去失憂。
既無失憂,離有失苦。
離失苦故,惡心不生。
惡心無故,無有愁毒。
無愁毒故,無所求取。
無求取故,能得修行,盡諸有流。
一者、知足。
二者、少欲。
三者、遠離希求。
四者、無積聚。
五者、離損失。
六者、離積聚、損失、苦惱。
七者、離憂惱。
八者、離愁歎。
九者、無所取。
十者、勤修習故,盡諸有漏。
一者、喜足。
二者、少欲。
三者、遠離希求。
四者、離所積聚。
五者、離積聚故,無所壞失。
六者、無壞失故,離諸苦惱。
七者、離不悅意。
八者、遠離愁歎。
九者、無所受。
十者、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1-少欲菩薩趣得為足。
2-知足之人少得而足。
3-以少欲故,無多所求。
4-離所求故,無多積聚。
5-離積聚故,無惱失苦。
6-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
7-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
8-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
9-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
善男子!
1-以知足故,菩薩摩訶薩隨宜法服而為自足。
2-以自足故,即得少欲。
3-以少欲故,遠離貪求。
4-離貪求故,無所儲蓄。
5-無儲蓄故,無有失憂。
6-無失憂故,不生苦惱。
7-無苦惱故,惡心不生。
8-無惡心故,不生愁毒。
9-無愁毒故,無所求取。
10-無求取故,能得修行,盡諸有流。
善男子!
1-菩薩於下劣衣,而得知足。
2-以知足故,而能少欲。
3-以少欲故,無所希求。
4-不希求故,曾無積聚。
5-無所聚故,無損失。
6-以不損失故,即無苦惱。
7-無苦惱故,無有愁歎。
8-無愁歎故,亦無所受。
9-無所受故,能勤修習,盡諸有漏。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喜足,乃至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1-謂若菩薩隨所得衣,便生喜足。
2-由喜足故,而能少欲。
3-4-以少欲故,無所希求,離諸積聚。
5-無積聚故,而無壞失。
6-無壞失故,即離壞失所生苦惱。
7-離苦惱故,無不悅意。
8-離不悅意故,乃無愁歎。
9-無愁歎故,而無所受。
10-無所受故,勤行修習,乃得漏盡。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受持三衣。
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十法,得受用三衣。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但受三衣。
56.具旃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復有十法名菩薩具旃衣。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低昂住。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隨他行。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隨他行。何等為十?
不隨染欲名為旃衣。
不隨瞋故名為旃衣。
不隨癡故名為旃衣。
不隨惱害故名為旃衣。
不隨貪嫉故名為旃衣。
不隨憍慢吾我故名為旃衣。
不為人知故,名為旃衣。
不為名聞利養故名為旃衣。
不使魔得自在故名為旃衣。
心不高下故名為旃衣。
所謂不隨貪欲。
不隨瞋恚。
不隨愚癡,安隱而住,是名不低昂住。
無怨恨住。
無嫉妬住,無慳悋住。
無憍慢住。
不顯己德住。
不求名聞住。
不貪利養住。
不輕蔑他住。
不自高住。
一者、不隨貪愛行。
二者、不隨瞋怒行。
三者、不隨愚癡行。
四者、不隨損害行。
五者、不隨慳悋、嫉妬行。
六者、不隨我慢行。
七者、不隨令他了知名稱行。
八者、不隨尊重、利養行。
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行。
十者、不隨貢高行。
一者、不隨貪行。
二者、不隨瞋行。
三者、不隨癡行。
四者、不隨恚害行。
五者、不隨慳嫉行。
六者、不隨我慢行。
七者、不隨求他知識名稱事行。
八者、不隨希取利養事行。
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而行。
十者、不隨高舉染愛而行。如是名為不隨他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旃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無低昂住。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是故說名不隨他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不隨他行。
57.乞食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乞食。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行乞摶食。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名為乞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行乞食。何等為十?
為益眾生令得福故,是以乞食。
次第乞食。
好惡隨時。
不生悔恨。
少欲知足。
乞食得已,與人共同。
於食好惡,不生增減。
不生貪著。
於食知量。
趣向於善。
修集善根。
離諸取著。
所謂發心利益諸眾生故,次第行乞。
無渴愛求。
已自知足。
性樂分施。
無貪婪想。
於所乞食,自知限量。
趣向助道。
巧摶善根。
遠離摶想。
一者、為攝受諸有情故,而行乞食。
二者、為次第故,而行乞食。
三者、為不疲厭故,而行乞食。
四者、為知足故,而行乞食。
五者、為分布故,而行乞食。
六者、為不耽嗜故,而行乞食。
七者、為知量故,而行乞食。
八者、為善品現前故,而行乞食。
九者、為善根圓滿故,而行乞食。
十者、為離我執想,而行乞食。
一者、為欲攝受有情故行乞食。
二者、次第而行乞食。
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
四者、喜足而行乞食。
五者、為欲分布,而行乞食。
六者、不耽著故,而行乞食。
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
八者、為令善品得現前故,而行乞食。
九者、令得圓滿諸善根故,而行乞食。
十者、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菩薩利益眾生乃至遠離摶想?
善男子!云何菩薩攝受有情,乃至為離我執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攝受有情,乃至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1.云何乞食為益眾生?1-菩薩乞食,見諸眾生善根鮮少,受乞食法,為利益眾生故。
2-若城邑、聚落,到中乞食,繫念不捨,威儀具足。若顧視時,終不輕躁,舉動安庠,諸根寂定。諦視目前,不過一尋。於佛、法、僧,深生信敬,然後乞食。
1-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貧窮困苦,功德微薄,不種善根,為利彼故,行詣乞食。
2-若入城郭、若入聚落而行乞時,應善攝念,內善思惟,於諸境界勿令馳騁,威儀庠序,諸根不動,慎無於放逸。視地七尺,低頭而行,於諸善法勿使心散。
1-善男子!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而此善根暫時非久,為欲攝益如是有情故,而行乞食。
2-菩薩入於城邑、聚落之時,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亦不高舉,不令放逸。
1-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苦惱者善根微少,為欲攝受,令其具足諸善根故,而行乞食。
2-菩薩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時,當住正念,端直其身。進止可觀,威儀有則,諸根寂靜,如理瞻視,繫念善法。
2.次第乞食。
1-心無算擇,剎利、婆羅門、富貴之家一向次第,食足便止。
2-除惡狗、新生犢母,先破禁戒墮畜生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諸能擾惱者,皆悉不往。可譏嫌處,亦皆不往。
以如是法次第行乞,不長出手,斂鉢在胸。
1-若入大富、長者之家,亦不多求,知量受之,充足是日一食而已,勿妨法事。
2.若處多有惡狗、惡牛、惡馬、惡象、種種禽獸來相惱觸,若男、若女、若小、若大,惡口戲調,或相是非、毀呰、誹謗,如是等處悉皆遠離。
得次第故。
1-終不捨彼貧窮之家,入富貴家,所謂婆羅門、若剎帝利、居士大家。次第乞時,從一家詣一家,乃至事畢,終無違越。
2-唯除惡處不應乞食,所謂惡狗家、新產犢家、惡種類家,若男子、若女人、若童男、若童女起煩惱處,及譏嫌處、諸外道處,如是之處皆應捨置。
所行乞食,依其次第。
1-終不棄捨貧窶之舍,而從富乞。謂於婆羅門、剎帝利、長者、居士、諸大族舍,從一至一,次第行乞。
2-所獲飲食,知量止足,唯除異處而悉不往。謂異處者,惡犬、畜家及有新生犢子之舍,破壞淨戒墮畜生中能起嬈亂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棄,如是等處皆悉遠離。
3.次第乞食。1-不得生著,不得生瞋。
2-於諸眾生,不起憎愛,於好、於惡,其心正等。
1-修行乞法,勿渴愛求,勿強逼求。
2-於諸檀越勿起愛慕,亦不瞋恨。
1-菩薩次第乞食之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
2-於彼有情無所憎愛。
1-由其次第行乞食故,不生疲倦,亦無譏毀。
2-於彼有情,不生染愛,不起瞋恚,亦不厭棄。
4.少欲知足,隨得多少。
既無渴樂,隨宜所得。
由不疲厭而生知足,於好、於惡,隨應受取。
所得之食,隨應而受便生喜足。
5.還至僧坊,安置衣鉢,至洗足處。
1-若到佛像、塔寺、眾僧所,恭敬、供養。
2-乞食之食分作四分: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乞食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
已自知足,持鉢而還,至所住處,安置衣鉢,而洗手足。
1-若見佛像,而前恭敬、供養、禮拜,然後入寺。
2-於所食者分為四分:一分與同學,一分施貧窮,一分與畜生,一分而自食。
若得食已至於住處,收鉢多羅及以衣服。
1-於如來像前,或制多前,或窣堵波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2-以所得食分為四分:一分施與同梵行者,一分施與貧窮之人,一分施與惡趣有情,一分自食。
受已還復所居僧坊,收其衣鉢,盥手、濯足。
1-於如來像前或如來塔前,尊重、恭敬。
2-作供養已,入自舍中,以所乞食而為四分: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於貧苦有情,一分當施墮惡趣者,一分自食。
6.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不應於食而起染著,亦不憍逸、貪嗜、無厭。
如是取食,無貪著心、無希望心。
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
菩薩雖受其食,不生染愛,不起驕逸,亦不取著。
7.作如是食,為存此身,濟其軀命。是故,於食趣得安身,不使羸乏,亦不令肥。何以故?若身羸瘦,妨廢行道。若食厚重,復多睡眠。
隨宜飲食,但能持身,莫為過少,莫為過多,於食多少,籌量取足。所以者何?若食過少,不能行道。若食過多,睡眠身重。
唯為活命,而受於食,不使身羸,亦不令重。所以者何?身若極羸,廢修善品。身若極重,增長睡眠。
其所受食,但為資養身故,亦不令其身極羸瘦,亦不沈重。何以故?若極羸瘦,妨修善法。若極沈重,增長睡眠。
8.為行道故,於食知節,不多、不少。
亦不堪任學問、坐禪。
菩薩食已,能令善品增長現前。
菩薩為令善品得現前故。
9.勤修精進,除去懈怠,為滿菩提覺支。
夫求道者,皆應正勤,而作是念:懈怠、懶惰何由能得滿助道法?
由勤修故,無有懈怠亦無嬾墮,而得圓滿菩提資糧。
隨受食已,發起精進,離諸懈怠,漸當修進菩提分法,令得圓滿。
10.滿菩提覺支故,我見得滅,我見滅故,能以身肉施於眾生。
若能合集助道法已,則不著我。若不著我,能自割肉以飴眾生。
由彼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得無我故,能捨身肉施與有情。
以其修進菩提分法,得圓滿故,不起我執。無我執故,乃至能以身肉施諸有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乞食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行乞摶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行乞食。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行乞食。
58.一處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一處坐。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唯一坐食。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於一坐。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坐法。何等為十?
於菩提樹一坐道場降伏魔官皆悉驚怖。
此處不動,得出世定。
此處不動,得世間慧。
此處不動,得出世間智。
此處不動,得空三昧。
此處不動,得覺一切法。
此處不動,得八正道。
此處不動,得於真實。
此處不動,得於如實。
此處不動,得一切種智坐。
所謂坐於菩提道場,一切魔兵為作恐怖,而坐不動。
於出世座,而坐不動。
於出世慧,而坐不動。
於出世智,而坐不動。
於空三昧,而坐不動。
覺了諸法,而坐不動。
於八正道,而坐不動。
於真實際,而坐不動。
於如如中,而坐不動。
於一切智,而坐不動。
一者、坐菩提道場,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二者、證出世靜慮,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三者、得出世般若,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四者、得出世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五者、證其空性,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六者、證諸法如實,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七者、證正覺道,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八者、證於實際,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九者、證於真如,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十者、得一切智,諸魔驚怖而獨不動。
一者、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而永不動。
二者、證出世定,而永不動。
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動。
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動。
五者、證悟空性,而永不動。
六者、如實覺了諸法,而永不動。
七者、得聖道法,而永不動。
八者、住於實際,而永不動。
九者、證真如性,而永不動。
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動。
善男子!一坐者即是法坐;菩薩不動搖故,名為一坐。
所言一坐,唯是法座,是故名為一坐食也。
言一坐者,所謂一切智坐,亦名法座。
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謂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薩一登其座而永不動,是即名為一坐之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坐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見是十法,唯一坐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一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一坐法。
59.一受食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一受食。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持不再食。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食。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受一食。何等為十?
不貪食。
不染著食。以言食足一切不受。蘇油、黑石蜜、阿摩勒汁、甘蔗汁及諸果汁。時非時都不飲食。
見他飲食而不生惱。常一受食。
菩薩設有患苦。
若為命難。
善法留難。
當爾之時,不生疑悔。
作藥想服。
所謂一食之後無所希望。
無所染著,勸食不食,是時、非時悉皆不受。脫能治身種種湯藥所可食者,所謂若蘇、若油、若石蜜、若白蜜、若砂糖、若根、若果。
設見他食亦不生瞋。
亦不貪樂、亦不悋惜。
若菩薩中後不食,而病困苦,若以病故,恐失壽命、恐廢行道。
以無疑心,審知是藥,能治是病,許為受用。
一者、不恣貪食。
二者、無染著食,謂得食已,於時、非時不應更受若蘇油、石蜜等種種滋味。
三者、若見他人受蘇等時,不起瞋惱。
四者、若他人受蘇等時,不生嫉妬。
五者、菩薩行一食時,若遇重病應受蘇等。
六者、菩薩行一食時,必有命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
七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廢修善法之難應食蘇等,而便受之。
八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如上三難食蘇等已,而不追悔。
九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應食蘇等,而不疑惑。
十者、菩薩行一食時,若有三難須食蘇等,當作藥想。
一者、不生貪恣。
二者、不起染著,所謂一受食已,若時非時餘諸所有資身之食,不應受者,不復受之,謂蘇油、石蜜、根莖華果,種種美味而悉不受。
三者、若見他人受蘇油等諸美味時,不生恚害之心。
四者、不生嫉妬之心。
五者、菩薩若於非時嬰纏重病,所應食者為療治故而當受之。
六者、菩薩若命有難,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七者、菩薩若於善法有障難時,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八者、菩薩受已不悔。
九者、菩薩受已不疑。
十者、菩薩隨所受時,當作藥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一受食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持不再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一食。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受一食。
60.阿練若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阿練若處。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住阿蘭若。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阿蘭若。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住阿蘭若處。何等為十?
久習梵行。
善解毘尼。
諸根具足。
具足多聞。
廣博多智。
除去我見。
譬如獐鹿。
不肥不瘦。
心常厭惡。
樂處閑靜、阿練若處。
所謂久習梵行。
善解毘尼。
諸根不缺。
廣博多聞。
持戒德業。
離著我怖。
譬如野鹿,攝身威儀。
修身輕利。
趣向寂靜。
心無愁悶。
一者、久住梵行。
二者、於毘奈耶,而得善巧。
三者、諸根圓滿。
四者、具足多聞。
五者、善說法要。
六者、離我所執。
七者、猶如野獸。
八者、得身遠住。
九者、得居寂靜。
十者、不厭離、無蓋覆。
一者、久修梵行。
二者、善解律儀。
三者、諸根圓滿。
四者、具於多聞。
五者、有大力能。
六者、離於我執。
七者、猶如野獸。
八者、身得遠住。
九者、寂靜現前。
十者、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習梵行乃至心無愁悶?
善男子!云何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阿蘭若?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1.云何久修梵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佛法中,出家學道,三業清淨,淨持禁戒。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出家已來,於正法律,具足戒品,三輪清淨。
善男子!菩薩捨家出家,於毘奈耶中,三業清淨,具足尸羅,性多善巧。
謂若菩薩於佛最上法律之中,捨家、出家,三輪清淨,戒行具足,體性善巧。
2.1-善知諸法,善知威儀行止之處,來、去、坐、臥,盡依法律。
2-於如來法中上、中、下坐,教戒威儀,能教禪法。如此之法,已自體解,不從他受。知義、知出要。
3-知坐、知出罪。
4-避諸毀犯,精勤修戒,
5-少有所犯,譏呵、懺悔。隨所犯處及以不犯悉能了知。
6-7-若犯重事乃至中、下,悉能分別受報輕、重、近、遠。
1-善解法相,威儀具足,出入以時。
2-凡是如來所示道法上中、下品,皆悉通達,不復求人,不易可動,不著邪論,一切外典,於佛正法,文義明了。
3-犯與不犯、懺悔方法,無不具知。
4-於所犯者皆悉遠離,恭敬正法,數數懺悔。
5-一切惡法發露改往。是罪源由,莫不洞達而遠離之。
6-7-上中下業。上中下報亦悉了知。
1-樂習威儀。
2-於佛所說長幼法中,不假他緣,自能解悟,及於教義能得善巧,
3-又能了知持犯之處。
4-見持戒者,能生恭敬;見毀戒者,便能捨離。
5-又復多時數數悔過,於所作罪,追悔惡作,終不覆藏。
6-復能了知所犯之罪有上、中、下。
7-又能了知所造惡業招異熟果時分長、短。
1-妙解律儀、進止、軌範。
2-於佛所說上中下法諸有修學,不假他緣,善自解了,謂即教義,及出離法。
3-又知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
4-於如是處所應遠離,於如是處所應恭敬而悉能知。
5-又於其罪可譏毀者,廣陳懺悔亦不覆藏。
6-又知是處有罪、是處無罪,若輕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
7-又知世間所造業因感異熟果,如實成辦悉了知故,
3.諸根具足。
1-依阿練若處。
2-所依之處不為他惱;常樂乞食,往返不近、不遠,近清淨水,不污、不濁;多諸林樹,無恐怖處,花果具足。
3-遠離惡獸,多諸龕窟,往返不難,寂靜第一。
(龕室,考聲云鑒山壁為坎也,說文龍貌,從今從龍,俗從合誤)
已信解故,守護正法,眼、耳等根具足。
1-身分無所殘缺,住阿蘭若,阿者言無,蘭若謂諍。
2-住山林中,不與世諍,於是林中無相觸惱,不近、不遠,便於乞食。是山林中有清淨水,無諸難事,灌洗易得。樹木蔭映,華果豐足。
3-無惡禽獸,自然石室不過峻阻,登涉無難。寂靜閑居,獨而無侶。
菩薩修行清淨故,得諸根圓滿,眼根不減,耳根無缺。
1-身分具足,方堪住彼阿蘭若處。
2-獨靜無人,不為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花果、枝葉皆悉茂盛;清淨美水,取不為勞。
3-龕室安隱,無有惡獸;山路幽靜,去住無難,如是之處,乃可依止。
如是菩薩諸根不減,身分圓滿。
1-身圓滿故,即能棲止阿蘭若處。
2-依彼住故,是處寂靜,無諸嬈惱,非近非遠,乞食易得。甘泉清潔,取不為勞。是處可樂,樹林青翠,華果茂盛,而悉具足。
3-離諸蟲獸,龕巖安隱,雖高而平,快樂調適,閴然無侶。(闃,從門從目從犬ㄑㄩˋ)
4.菩薩如此處,
1-晝誦三遍、夜亦三遍,聲不高下。
2-善守諸根,心不散亂,深信歡喜,能憶偈句,善取因相,除去睡眠。
3-王、若王等、若諸王子、婆羅門、剎利及餘人民往至菩薩阿練若處,比丘唱言:善來!大王!可坐此處。彼若坐時,菩薩共坐;彼若不坐,菩薩不坐。
4-彼王根若不定,應當讚歎:大王!善得大利。王之國界多諸持戒沙門、婆羅門住王界中,不為惡臣、盜賊之所惱害。
5-王若利根柔和善順、堪為法器,當為種種說法。
6-若不樂種種說法,當為說五欲無常,令知厭惡。
7-若不樂厭惡,當復為說諸佛有大慈悲、威德、自在之所行處。
8-剎利、婆羅門、邑主、長者及以國人隨宜為說,
1-曾所聞法而誦習之,日夜六時憶念不忘,聲不高下,誦之勿廢。
2-調伏諸根,不令馳騁,攝心思惟,勿生散亂,恬然自樂,受持經典,取於三相,謂止發捨,勿著睡眠。
3-脫有國王、大臣、長者及諸人民故來尋詣,應作是言:善來!善來!若至住處,喚大王坐,隨宜坐處。王若能坐,二人俱坐;王若不坐,莫獨自坐。
4-王若躁動,不就鄙座,應作愛語:大王!此山林地甚有利益,持戒道德、多聞沙門是中安止,無怖、無畏、無劫盜賊。
5-若是國王安隱寂靜,堪聽說法,而為說之。
6-其若不樂廣分別說,當為略說隨順厭離。
7-其若不樂聽厭離法,當說嘆佛無上功德。
8-若諸長者、人民來至,隨其所應,為說法要。
菩薩依止如是處已。
1-隨先所誦,及以所聞,晝夜三時,恒常修習。誦經之聲,不麁不細。
2-善攝諸根,不令變異。所受用物,皆悉清淨。了知諸法,差別之相。捨離惛沈,思惟教理;其心不動,亦不外緣。
3-若有王、王子及剎帝利、婆羅門等,至菩薩所。菩薩見已,恭敬問訊,讚言:善來!大王!如所敷設,請王就坐。王若坐時,菩薩亦坐;王若不坐,菩薩亦立。
4-詳觀王等諸根躁動,菩薩即應讚言:大王善能利益,王之國內多有持戒、福德、多聞、智慧沙門、若婆羅門之所居住,無有盜賊及官人等之所侵欺。
5-復觀王等諸根寂然,安隱調伏,菩薩爾時當為演說種種諸法。
6-王若不樂說種種法,菩薩即當隨順說厭離法。
7-王若不欲樂聞厭離之法,即應為說如來甚深廣大之法及大威德。
8-如是及餘人間聚落婆羅門、剎帝利諸有來者,隨宜為說亦復如是。
菩薩依止如是寂靜阿蘭若處,得安住已。
1-以所習誦及先所聞諸有典教,晝夜持誦六時無間。音韻調暢,不高不低。
2-容止寂然,心不外緣。而悉清淨,息諸境界。思惟教義,離於睡眠。
3-若時住彼阿蘭若處,或有國王及諸王臣,并餘沙門、婆羅門等,諸剎帝利、一切人眾,來菩薩所。即時應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善來大王!今可就坐。乃為隨宜敷設其座。若王坐時已即當坐,若王不坐隨所應立。
4-又復觀王,若見諸根有所動亂,即時讚言: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統大國界,王之境內多有持戒具大德者,復有多聞沙門婆羅門等而共棲止,亦無盜賊王官等事而為嬈亂。
5-又復觀王諸根善寂,舉止安詳堪所授法,即為宣說種種之法。
6-王若不樂種種法時,即當為說諸可厭離隨順之法。
7-若復不樂厭離法時,即當為說如來其有廣大威德殊勝之法。
8-或餘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眾諸有來者,隨其所應皆悉如是。
5.如是多聞堪法器者,即便為說種種之法;聞已信受,心生悅樂,皆令歡喜,多聞廣博故。無煩惱起,善修對治。
悉令得生信法之心、亦使受持三歸戒等,令諸人輩生歡喜心、自利利他。已生諸惡及諸煩惱令得滅故。
菩薩以多聞故,即能說法,令聽聞者心皆歡喜,於菩薩所,生淨信心。以能說法修習善品,對除煩惱。
菩薩由此具多聞故,有大勢力,能善說法,令其聞者,生大歡喜,發起清淨愛樂之心。菩薩由是具勢力故,即能發起,為諸有情對治煩惱。
6.能除我見故,不生怖畏;智辯具足故,無大眾畏,勇猛無難。
而修多聞,不著於我。不著我故,住於山林,無憂、無畏、無怯弱想、不生恐怖。
又以多聞力故,得離我執。復能遠離我執怖畏故,於阿蘭若處不驚不懼,得無所畏。
獲得多聞,及大勢力,是故,即能離於我執。離我執故,住阿蘭若,自在無畏,不生驚怖。
7.具如是事能得阿練若處,安止而住,繼心厭惡,樂獨靜處。猶如野鹿常在山林,阿練若比丘不如野鹿恒懷驚怖。譬如野鹿見人避走,以畏死故。
趣向寂靜,遠離喧雜,獨居如鹿,少欲知足。善男子!菩薩居山,不同於鹿怖畏馳走,不取其失。言如鹿者,遠離郭邑、聚落、居家,其作是念:近惡人故,或失壽命。
菩薩住阿蘭若處,現前觀察無所住著,非如野獸無所觀察。菩薩住阿蘭若處,無有怖畏,無有過患,非如野獸恒畏中傷。
乃於是處,現前寂靜,離於憒閙,猶如野獸。然其菩薩不同野獸常生驚怖及有過失。何以故?而諸野獸遠離於人及人所居,避走遠去以護命故。
8.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憒閙處、一切男女悉皆遠離。何以故?令我心亂,遠離定故。
如是,菩薩離於喧雜,若男、若女、若小、若大,而作是念:親近是等,失我宿昔所習善根,勿生散亂。
菩薩住阿蘭若處,為聚落中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亂心故,為攝受正法故,為無所住著故,非如野獸為護命故,遠避人間。
菩薩遠離憒閙之處,但為不雜一切世間,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憒閙等事慮其散亂,於誓願心有所障難。
9.不得厭惡,修於功德。
如是,恒生怖畏心住故向寂靜,於世間中生厭離心,住山林中唯見功德,
菩薩由遠住故,得現前寂靜,見阿蘭若有大功德。
以是緣故,修止息行已得現前寂靜,由寂靜故,即能見於阿蘭若處有勝功德。
10.復樂寂靜,我今不應染近憒亂,令失定心,住阿練若處。
唯見寂靜,唯見畢竟。唯見安樂,無憂愁心。無迷悶心,不近惡友。不障山中,寂定功德。受持修行一切善法。
復見寂靜、無厭離、無覆蓋。
由見功德,住寂靜故,即無厭離,亦無染著。
修習諸法住阿蘭若。是名菩薩久住梵行,乃至不厭離、不覆蓋。
是故能成無所厭離無染著法,是為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染著。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阿練若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住阿蘭若。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阿蘭若處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住阿蘭若處。
61.樹下止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樹下止處。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依止樹下。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樹下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樹下坐。何等為十?
不近聚落依止樹木而住。
不近於饒棘刺處依止而住。
不依枯葉處住。
不依猨猴處住。
不依鳥樔窟處住。
不依惡獸處住。
不依盜賊危難處住。
所謂所依樹下,去於聚落不近、不遠。
無諸棘刺,及毒草木穢雜之處。
樹葉不彫。
非猿猴處。
眾鳥巢處。
非惡禽獸所居之樹。
無有惡人危難之處。
一者、不得依止極近聚落樹下而坐。
二者、不得依止極遠聚落樹下而坐。
三者、不得依止棘刺稠林樹下而坐。
四者、不得依止葛蒙密蔓及獼猴處樹下而坐。
五者、不得依止枯葉樹下而坐。
六者、不得依止猿猴住處樹下而坐。
七者、不得依止多有鳥處樹下而坐。
八者、不得依止惡獸住處樹下而坐。
九者、不得依止近道路處樹下而坐。
十者、不得依止麁惡人處樹下而坐。
一者、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
二者、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
三者、不於棘刺叢林樹下而坐。
四者、不於藤蔓纏縛樹下而坐。
五者、不於枯葉樹下而坐。
六者、不於有獼猴處樹下而坐。
七者、不於有飛鳥處樹下而坐。
八者、不於惡犬住處樹下而坐。
九者、不於近道路處樹下而坐。
十者、不於惡人住處樹下而坐。
菩薩所依止處,無諸恐怖,令心悅樂。
所依樹下身安樂處。心無悶處。安心而止。
菩薩應當依止無障難處樹下而坐,身得輕安,心常悅樂。
何以故?菩薩若能離如是處依樹下坐,即身得輕安,心生適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樹下止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依止樹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樹下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62.露地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露地坐。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坐於露地。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露地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露地坐。何等為十?
春秋冬夏不依牆壁住。
亦不依樹下住。
不依蘘草積。
不依山掩處住。
不依河岸住。
不作障寒具。
不作障風具。
不作障遮雨具。
不作遮熱具。
不作障露具。
所謂冬時夏時春時,不得近於舂場之處。
不近樹木非叢聚處。
不約山險。
莫近江河。
不遮寒。
不遮風。
亦不遮雨。
亦不遮熱。
不遮霜露,唯除疾病。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應依止牆壁處坐。
二者、不應依止林樹下坐。
三者、不得依止穰䴰草積坐。
四者、不得依止山腹巖坎處坐。
五者、不得依止河岸坎中而坐。
六者、不得以物遮寒而坐。
七者、不得以物障風而坐。
八者、不得以物障雨而坐。
九者、不得以物障熱而坐。
十者、不得以物承露而坐。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
二者、不依樹林下坐。
三者、不依草積處坐。
四者、不依山腹間坐。
五者、不依河岸坎側處坐。
六者、不置禦寒之具。
七者、不置障風之具。
八者、不置却雨之具。
九者、不置辟熱之具。
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菩薩在於露地,而身有病,形體羸弱,應至僧坊。
便作是念:如來為遮諸結使故,說於頭陀。
我今雖在僧坊,當斷除結使,我今雖在僧坊中,不生貪著心。
我不為己身,但為僧坊檀越成諸功德故。常作露地想。
菩薩摩訶薩若坐露地,身有疾病,不堪行法,當住寺中。
而作是念:諸佛如來制頭陀法,但為斷除一切煩惱,如佛教法,我當奉行。
我雖住寺,應學正勤,為斷煩惱,不得懈怠、散亂、閑住,雖居寺舍不生貪著。
復作是念:如是寺舍皆是檀越之所起造,利益一切修道之人。是故,我今不應於寺生我所心,雖住寺中,恒不離於露地之想。
若諸菩薩在露地坐,身遇諸病,又復無力,應入寺中。
作如是念:如來為欲對除煩惱,處處廣說杜多功德。
我今雖復在於寺中,心不愛樂,又不耽著,勤修正法,對除煩惱。
作是思惟:我住寺中,但為攝受諸施主故,不為長養。於自身故,作露地想。
善男子!菩薩雖常露地而坐,或時身為重病所嬰,胑體羸弱,應當於彼僧坊中住。
菩薩爾時,乃作是念:如佛所說,為令對治煩惱不起及離取著故,佛讚說頭陀功德。
我今亦然,雖處僧坊,但為斷除煩惱,離愛著故。
復為攝受諸施主故,又雖處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
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露地而坐。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坐於露地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露地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63.塚間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塚間坐。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住屍陀林。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塚間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塚間住。何等為十?
隨所住處,多厭惡心。
常修死想。
噉殘想。
血塗想。
青淤想。
膖脹想。
燒然想。
解散想。
骨想。
所謂若在中住,多生厭離。
恒作死想。
作八萬戶蟲所唼食想。
作赤血想。
作青淤想。
作臭穢想。
作膖脹想。
作血塗想。
作膿爛想。
作解離想。
作骸骨想。
一者、謂諸菩薩於好住處,極生厭離。
二者、諸菩薩等於一切時,恒起死想。
三者、諸菩薩等恒常能起餘殘之想。
四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赤想。
五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青想。
六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分,起膿想。
七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膖脹想。
八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乾焦想。
九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離散想。
十者、諸菩薩等常觀於身,起骨鎖想。
一者、菩薩隨於處處得好住止,皆生厭離。
二者、於一切時,常起死想。
三者、常起殘餘之想。
四者、遍觀赤色之想。
五者、遍觀青瘀之想。
六者、遍觀膿血之想。
七者、遍觀膖脹之想。
八者、觀於乾燋之想。
九者、觀於離散之想。
十者、常觀骨鎖之想。
塚間坐者常修慈心,生利益想,憐愍眾生。淨持禁戒,威儀不闕,終不食肉。何以故?不遠塚間有諸非人及惡鬼神,以食肉故,心皆厭賤,無喜見者,常作惱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屍陀林,恒興慈悲,憐愍眾生,持戒清淨,具足威儀,恒習素食,支持活命。所以者何?善男子!是屍陀林有諸非人依止中住,食人血肉。若見菩薩食魚肉者,而起惡心,來相觸惱。
善男子!菩薩於塚間坐,為利益哀愍諸有情故,住於慈心。亦為持淨戒故,成就軌則故,不起食肉之心。何以故?善男子!塚間周遍多有非人之所依住。若見菩薩食噉於肉,生不淨信,起煩惱心,由是菩薩不應食肉。
善男子!塚間住者,諸菩薩等常起慈心,廣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淨,修持具足而不食肉。何以故?而諸塚間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見菩薩若食肉時,不起清淨愛樂之心,返生嬈惱。
塚間比丘往至僧坊,先禮佛塔,却禮上坐,與諸下坐談論語說,立住而去,不坐僧祇旃蓐。何以故?為護惜僧物故。如凡夫、愚人鄙賤塚間。
善男子!住屍陀林菩薩脫入寺舍,前禮佛塔。次禮大德,問訊上座,恭敬事畢,一處而立,於眾僧座不得坐之。何以故?菩薩之法將護世間。諸俗人意,是屍陀林住止菩薩翻於世間凡愚眾生,不違眾聖。
善男子!菩薩住於塚間,若入伽藍,先當禮拜如來制多。次應禮拜長老苾芻。後復問訊少年苾芻。不坐僧家床席等物,恭敬而立。何以故?善男子!菩薩為欲隨順世間,將護有情故,不坐僧家床席等物。塚間菩薩順聖者故,若違逆世間,非聖者故。
又,善男子!塚間菩薩若入僧坊,先當詣於如來塔前,恭敬、禮拜。次當禮奉耆年尊者。後應問訊少年苾芻。不坐眾僧床敷坐具。何以故?菩薩為護世間相故。又復住於塚間菩薩隨順聖者,違背世間諸愚夫等。
設若有人施於床敷請命使坐,問言:為是汝己有?為是僧有?觀前人意,不生悔心,然後始坐。心生下劣,如旃陀羅子。
若於私座請菩薩坐,審如是僧心無變異,乃可就坐,勿令前人而生悔心。以卑下心,於己身中,作旃陀羅想。
若一苾芻將自坐物請菩薩坐,塚間菩薩應審觀察彼苾芻意樂,後無追悔,及餘眾僧不起瞋嫌。然自應起下劣之心,如旃荼羅童子,方坐此座。
若有苾芻獨居之者,以己床座而來,奉彼塚間菩薩請就于座。菩薩爾時堅辭不坐。然復審察斯苾芻意,後無變悔,乃至觀於餘苾芻眾,不生毀謗,而可就坐。即時亦當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等無有異。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塚間坐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住屍陀林。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塚間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塚間住。
64.常坐不臥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常坐不臥。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宴坐不臥。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常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常坐。何等為十?
不為苦身故常坐。
不為苦心故常坐。
不為止睡故常坐。
不為疲極故常坐。
為滿足菩提故常坐。
欲使心專一故常坐。
欲使向正道故常坐。
欲坐道場為得菩提故常坐。
欲利益眾生故常坐。
為斷一切結使故常坐。
所謂不為苦身故而坐不眠。
不為惱心故不為眠。
所牽故不萎身坐。
菩薩摩訶薩凡坐不眠。但為滿足菩提諸行。
為一心故。
為向正道故。
為坐道場故。
為利眾生故。
為滅一切煩惱故,坐而不臥。
一者、常坐為不惱身故。
二者、常坐為不惱心故。
三者、常坐為不惛睡故。
四者、常坐為不疲厭故。
五者、常坐為欲圓滿菩提資糧故。
六者、常坐為心一境性故。
七者、常坐為證現前道故。
八者、常坐為趣菩提道場故。
九者、常坐為利益一切有情故。
十者、常坐為欲永斷諸煩惱故。
一者、不為逼惱身故常坐。
二者、不為逼惱心故常坐。
三者、不為離睡眠故常坐。
四者、不為身疲倦故常坐。
五者、菩薩為欲圓滿菩提行故常坐。
六者、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
七者、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
八者、為登菩提場故常坐。
九者、為利諸有情故常坐。
十者、為斷諸煩惱故常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坐不臥。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常坐不臥。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常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65.隨敷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隨敷坐。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隨宜敷坐。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敷坐。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何等為十?
不貪著敷故隨敷而坐。
不自安敷亦不使他敷。
不作形相,使他敷。
敷若草、若枯,樹枝葉隨在上坐。
若有蟻子蚊、蚋、蠅、虫+蚤、毒蝎之處,即時捨去,不住於中。
若欲臥時,右脇而臥,足足相疊,善斂衣服,不令解散。若睡眠時,當繫心明相,作必起意。
不著睡眠以為喜樂。
右脇臥時,若有疲極,終不更轉左脇而臥,為調和四大。
常不離善。
所謂於坐之處不過經營。
亦不求他,而為敷座。
不作相貌,令他敷座。
所坐之處,若葉、若草,隨得而坐。
若有地所,多諸虫蟻、蚊、虻、蠅、蚤,作窟住處及闍維處悉遠離之。
若消息時,右脇而臥,上下累脚,袈裟覆身,正念專心,作光明想。
恒作悟想,而暫眠臥,不取眠樂,不取脇樂。
但調其身,持於四大,勿令過困。
晝夜用心,趣助道法。
一者、於其敷具,無所耽嗜。
二者、終不自為,施設敷具。
三者、不遣他人,施設敷具。
四者、不現於相,令他施設敷具。
五者、隨彼所有若草、若葉,便即應坐。
六者、諸地方處,若多毒蛇、蚊虻、孔穴,即應捨離,並不應坐。
七者、菩薩欲臥,身向右邊,累足而臥,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
八者、右脇而臥,不著睡眠。
九者、但為長養諸大種故,乃至為活命故。
十者、菩薩於恒恒時,及常常時,令善品現前。
一者、不耽著床座。
二者、不自敷設床座。
三者、不令他人敷設床座。
四者、不作相故,敷設床座。
五者、或於他處,若草若葉,隨得便坐。
六者、於諸方處,若有毒蟲、蚊虻等類所居窟穴,當遠避之,不應敷座。
七者、菩薩臥時右脇著床,累足而臥,以衣覆身,正念、正知,專作明想,專念起想。
八者、不著睡眠樂味。
九者、右臥疲倦,不左迴轉,而更求於睡眠之樂,但為資養諸大種故。
十者、常念諸善品法,而得現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隨敷而坐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隨敷而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敷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
66.成就禪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成就禪。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攝心與理相應。何者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修習瑜伽者。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成瑜伽行。何等為十?
多修不淨觀。
多修慈心。
多修十二因緣。
多修離過患法。
多修於空。
多修無相。
多修習禪。
多修。
不悔恨。
持戒完具。
所謂多修不淨觀。
多修慈悲觀。
多修十二因緣觀。
善識污心之法。
多修空相。
多修無相。
多修攝心。無所願求。
恒修不息。
不令悔恨。
具足戒品。
一者、能常修不淨。
二者、能常修慈悲。
三者、能常修緣起。
四者、於諸過患,常修善巧。
五者、能常修空性。
六者、能常修無相。
七者、能常修瑜伽。
八者、能常勤修。
九者、得不悔過。
十者、能具足戒。
一者、多修不淨觀行。
二者、多修慈心觀行。
三者、多修緣生觀行。
四者、於諸過患,善能除斷。
五者、多修空觀。
六者、多修無相觀行。
七者、多修瑜伽觀行。
八者、常能勤加修習。
九者、心不變悔。
十者、戒行具足。
1.善男子!云何多修不淨觀?
1-菩薩獨處閑靜,默然攝意,厭惡現前。正身端坐,支節完具,深心喜悅,結加趺坐。
2-作是思惟:如人飲食美味好漿及餘麁澁,是諸美味及不美味,皆依此身,變成不淨,膿、血臭穢,悉皆可惡。
3-一切眾生貪嗜美味,心恒樂著。
4-我今當願依佛正法如實之相,觀察此身,不可染著。
5-亦不厭離速求涅槃。是名菩薩多觀不淨。
善男子!云何菩薩多修不淨觀?善男子!
1-菩薩摩訶薩獨居閑寂,不出人間,隱山林中,一向默念,其心調直。令身調直,結跏趺坐。見其支節、屈伸、俯仰,生厭離心。當觀身內三十六物,念念相次,莫觀皮外。
2-作如是觀:乃至眾生種種飲食美味淨潔,若麁、若好,纔入腹中,即成不淨,觸於內火,則便臭爛,穢氣逆鼻,一切世間之所不耐。
3-如此之身,一切嬰兒、凡夫、眾生之所戀著。
4-當依聖教,以善智慧,如實觀之。
5-是故,我今不應愛此臭處之身,以是因緣故厭離之。如是,菩薩多修不淨觀。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修不淨?善男子!
1-菩薩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加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2-作是思惟:人中所有一切飲食,若淨、若穢、若好、若惡、有味、無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觸,皆成不淨、爛壞、可惡。
3-而不隨順一切世間諸愚夫等,耽嗜染著。
4-我等聖者依毘奈耶法,能以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
5-然復我心,亦不生於厭離。是故菩薩能修不淨。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修不淨觀行?
1-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現前寂靜,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2-作是思惟:人間所有一切飲食,若清淨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麁糲味,是諸飲食,身火所觸,皆成不淨,臭穢可惡。
3-世間愚夫執見違背,於其味中,耽染愛著。
4-我等聖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實伺察,於斯等身,不應愛染,而生耽著。
5-以是緣故,常當發起厭離之心。是為菩薩修不淨觀。
2.云何菩薩多修慈心?
1-如上染處端身獨坐。
2-寂靜思惟:眾生多有瞋恚,便生惱害,作諸不善。若有眾生與我等者,云何來世自生怨恨?
3-如是眾生我當方便斷其瞋恚。
4-作如是念,深心思惟,不但口說。
云何菩薩多修慈悲觀?
1-菩薩摩訶薩獨居閑靜具如前說,依前次第。
2-而作是念:是諸眾生多諸瞋恚、怨憾、忿恨,造諸惡業、結搆怨家、無緣責主。
3-若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瞋恚,究竟滅已,我方得坐菩提道場。
4-作是甚深觀察,思惟真實慈悲,非但口說。
云何菩薩能修慈悲?
1-善男子!謂諸菩薩於閑靜處,獨處宴坐,端身舒緩,結加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2-作是思惟:諸有情輩多起瞋害,作不善業。復常親近不善丈夫,無狀於我,起怨讎想。
3-或於過去、或於未來、或於現在起如是業。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瞋害皆得斷除,令彼坐於菩提道場。
4-如是之事不唯言說,實是菩薩甚深意樂,隨順思惟。是名菩薩能修慈悲。
云何是菩薩修慈心觀?
1-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
2-作是思惟:若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業。於我無狀,而起怨害。
3-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斷滅,使彼悉當坐菩提場。
4-此是菩薩甚深意樂常所思惟,非但語說皆悉如實。是為菩薩修慈心觀。
3.云何菩薩多修十二因緣?
1-眾生多起貪欲、瞋恚,有如是等,皆因緣生。
2-假使餘法一切皆從因緣而起。
3-云何智者見如是相,一剎那頃,從因緣法皆悉是空,不應為此,而自毀害?
云何菩薩多修十二因緣觀?
1-菩薩摩訶薩若貪欲生,若瞋恚生,若愚癡生。
2-作是思惟:是貪、瞋、癡,藉因緣生。而此因緣,復藉因緣。於是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悉是虛妄。
3-何有智者以虛妄法,因緣所生,於自己身而作瘡疣?
云何菩薩能修緣起?
1-謂諸菩薩若起貪愛及瞋恚心。
2-作是思惟:由我起於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從緣生,所起貪、瞋及貪等境亦從緣起。
3-誰有智者於眾緣生虛妄法中起我執著?是名菩薩能修緣起。
云何是菩薩修緣生觀?
1-謂若菩薩於已生貪,及已生瞋,已生害。
2-此等法中,作是思惟:若法有生皆從緣起,即此緣法亦從緣生。能生之緣既屬緣法。
3-豈諸智者於此緣生空法之中計有我想?是為菩薩修緣生觀。
4.云何菩薩多修離過患法?
1-若自生過,尋能除斷。
2-見他過患,深入捨心。
3-云何尋自除患?患者
1)於諸佛不生信敬心,於法、僧所亦不生信敬心。
2)於戒不生信敬心,於和上、阿闍梨,時類宿舊、有智者邊上中下坐亦不生信敬心。
3)自高己身,卑下他人。
4)於五欲所,心樂趣向。背捨涅槃。
5)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者見。
6-7)計有虛空,起於斷見。深著有想,起於常見。
8)於賢聖所,背捨遠離。親近凡愚。
9)遠離持戒者,親近破戒者。
10)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
11)誹謗經法,常生不信。聞諸深義心生驚畏。
12)懈怠、懶墮,於修法所輕而不為。
13)意志下劣。
14)無有言辯。
15)應不疑處返生疑惑、於可疑處而不生疑。
16-18)為五蓋所覆。幻惑諂詭、睡眠所覆。
19)貪著利養、世間名稱,愛樂種姓,恃於居業,愛著徒眾。
20)遠離正法。
21)樂俗談話。
22)捨離禪思。
23)見善不欣,聞惡貪樂。
24)而心不肯親近出家,但念親近年少婦女、童男、童女。
25)不悕阿練若處。
26)食不知量。
27)不親近有智師友善人。
28)不知誦習經行時節。
29)亦不知所應行來往返之處。
30)於微細戒而作輕心。
31)輕於小惡。
32)視瞻不端。舉動輕躁。
33)恒作左法,言語麁獷。
34)於好惡色心皆貪著。
35)好憙瞋恚不修慈心。
36)於苦眾生不生憐愍。
37)見病苦者亦不厭惡。
38)聞死不驚。
39)常處熾然不求出要。
40)不觀察身、不守禁戒,不觀己身可作、不可作。
41)可覺、不覺,可思、不思。
42)非道為道、道為非道,未得謂得。
43)若少營福,便多封著,而心錯亂,於大功德終不修行。
44)謗毀摩訶衍,誹謗聲聞。
45)誹謗樂大乘者,誹謗樂小乘者。
46)亦生誹謗,譏呵於戒,為戒鬪諍。
47)為人剛強,言常麁惡。
48)而自貢高,無懷慚色。
49)不知羞厭,躁惡麁弊。
50)言辭不遜,好喜綺語。
51)常行惡口,多諸妄語。
52)調戲無度。
云何菩薩善知污心之法?
1-菩薩摩訶薩觀是污法,若在自心、若在他心,不可量度。
2-為滅是等因緣法故當觀察之。
3-何者是耶?
1-2)所謂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律、不敬同學,若老、若少並不恭敬,是名染污心法。
3)唯重自身,輕蔑他人。
4)於諸境界,馳騁散亂。背於涅槃。
5-7)著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執著空見,執著斷見,執常、無常。
8)憎忿善人,親近凡愚。
9)離持戒者,近破戒眾。
10)伏事惡友,遠善知識。
11)誹謗諸佛甚深經典,於甚深法生怖畏相。
12)懈怠懶惰,於己身中生下劣想。
13)無有威德。
14)訥於言語。
15)非處生疑、應疑不疑、不疑而疑。
16)諸蓋諸結之所纏縛。
17)幻惑世人間構諂曲。
18)睡眠瞪瞢。
19)唯貪利養、求於名聞,恃於姓族,戀於眷屬。
20)染於邪見,恃怙國土、戀慕群眾。
21)習學呪術、路伽耶陀、世俗文章。
22)捨離正法,廢於道行。
23)於不善法怱務經營、於功德業不勤其事。
24)憎惡毀呰出家之人,但好歌詠歎諸女色、稱美少年,若男、若女。
25)不樂寂靜,於阿蘭若愁憒不樂。
26)於善、不善不知量度。
27)於可尊重不往問訊、親近、供養。
28)讀誦經典不知時節。
29)於所行處不避譏嫌。
30)於諸戒律若輕若重悉不能持。
31)於諸惡法皆無怖畏。
32)諸根暗鈍愚癡障重。
33)心恒躁動、惡業快利,無所忌難、自恣獨步,橫理取法、憂慮愁毒。
34)於色好醜取相評量。
35)於瞋恚境不修慈悲。
36)於諸貧窮不起憐愍。
37)見疾病苦不生厭離。
38)見死不怖。
39)住火宅中不欲出離。
40)但經營身不護戒律,於過去中經作何事?於現在中正作何事?於未來中當何所作?如是境界都無思惟。
41)於不思議而作思議。於不可量而作限量。所不可求而競勤求。
42)於非清淨作清淨想。於非出離作出離想。於非正道作正道想。於所未得謂言已得。
43)我正多事未得修善。我是凡夫那能修行諸聖道法?多戀俗務推斥度日,迴避微妙功德善根。
44)於大小乘不能稱歎。
45)設見信樂佛正法者而誹謗之。
46)樂於鬪諍。
47)好相是非,麁獷惡口。
48)自大高舉,惡賴罵詈。
49)卒暴怱擾,凌轢於他。
50)說無義語,喜論人過。
51)所不可說,而好說之。
52)樂於戲論,耽著嬉戲。
如是等事名染污法,能染污心,而善知之。
云何菩薩於諸過患能修善巧?
1-謂諸菩薩,為欲斷除自身過患,故常修習。
2-若他相續有諸過患,堪為說者,令彼斷除。不堪為者,菩薩即應捨離而去。
3-云何過患?
1-2)謂於佛、法、僧。於戒、於聖、於梵行者,及於世間尊卑、長幼,性不恭敬。此是過患。
3)自恃己身,常起我慢,輕賤於他。
4)染著現前種種境界,背於涅槃。
5-7)起我見、有情見、命者見、補特伽羅見、斷見、空見,執常、無常性。
8)不承事一切聖者,親近愚夫。
9)遠離持戒,供養破戒。
10)捨善丈夫,近不善丈夫。
11)誹謗甚深素怛纜藏。於此藏門常懷驚怖。
12)懈怠、嬾惰,輕賤己身。
13)性無辯才。
14)威光、下劣。
15)所不應悔而乃悔之;所應悔者而不能悔。
16)恒為蓋纏之所繫縛。
17)幻惑誑諂之所隨逐。
18)惛沈睡眠之所覆蔽。
19)性常愛樂恭敬、利養,貪著種姓,愛戀眷屬,樂國土眾會。
20)捨所受持法。
21)性樂親近順世間呪。
22)而常厭離出世正法。
23)串習不善,不修諸善。
24)讚出家人惡,若於女人及諸丈夫、童男、童女、諸外道等皆悉讚歎。
25)不樂住於阿練若處。
26)食不知量。
27)於其尊者不樂親近。
28)誦習之時自為分限。
29)非所行處不見過惡。
30)性不恭敬微細尸羅。
31)於小罪中心不驚怖。
32)見愚癡者,諸根暗昧,歎為寂靜。
33)見智慧者,諸根明利,撥為囂舉。行於倨傲,顛倒執著,性樂麁言。
34)於愛、不愛諸色之中隨順執著。
35)見起瞋者不生慈心。
36)見受苦者不起悲愍。
37)見有病者無厭離心。
38)見彼死者無有驚怖。
39)不求出離焚燒之處。
40)不觀察身,不觀察戒,於已作、當作、現作之法性不觀察。
41)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生計度,不應悕求而有悕求。
42)於非出離,作出離想;於彼非道,而作道想。未得,謂得;應作,不作。
43)耽著惡法,捨離善品。
44)惡說大乘,讚歎小乘。
45)毀呰深信大乘補特伽羅,讚歎深信小乘補特伽羅。
46)常為諍論,恒起鬪訟。
47)性懷麁獷,好為惡語。
48)倨傲多言,嚴切暴惡。
49)貪婪矯詐。
50)性多虛妄。
51)語無倫次。
52)愛樂戲論。
此是過患。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於諸過患善能除斷?
1-謂若菩薩於自身中所有過患,勤行除斷。
2-若他身中,有諸過患,教令斷滅。不堪任者即當捨離。
3-何等是過患?
1)所謂於佛、法、僧,不生尊重。
2)及於戒學,并諸聖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處,不生尊重。
3)自生我慢,輕易於他。
4)順諸愛境,逆背涅槃。
5)起於我見,有情、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等見。
6)執空、斷見。
7)執常、無常。
8)不樂諸聖,親附愚人。
9)遠離清淨持戒之者,尊重供養破戒之者。
10)隨逐惡友,棄捨善友。
11)毀謗如來甚深經典。復於深經而生驚怖。
12)懶墮、懈怠,輕賤己身。
13)志性下劣,無有威光。
14)亦無辯才。
15)非處造惡。
16)不應疑處乃生疑惑,所應疑處而不能疑。
17)蓋障纏縛諂誑隨逐。
18)惛沈睡眠之所覆蔽。
19)樂著利養,貪愛種族、眷屬、國土。
20)起諸愛見,貪愛眾會。
21)復常習近外道典籍。
22)厭離正法,破毀誓願。
23)慣習修作不善之法。於諸善法而不慣習。
24)親洽於彼非出家人,又復親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諸外道。
25)不樂阿蘭若處。
26)食不知量。
27)而不親附師尊長宿,
28)凡所習誦亦不知時。
29)又復,不知所行方處。
30)微細戒學亦不尊敬。
31)觀其小罪不生怖畏。
32)於其癡暗根性之者計為寂靜。
33)於其高勝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諸邪執,常出惡言。
34)於諸可愛及不可愛色相之中,隨順執著。
35)見瞋恚者不起慈心。
36)見苦惱者不生悲慜。
37)見疾病者不起厭離。
38)見彼死者不懷驚怖。
39)於火宅中不求出離。
40)不能審細伺察其身,不觀戒行。何者已作?何者當作?何者現作?而悉不能審細伺察。
41)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起計度,不應追求而起追求。
42)非出離中計出離想,非道之中計正道想,未得所證計已得想。
43)世俗所作專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廣大善法常所遠離。
44)毀謗大乘之法,稱讚聲聞乘法。
45)毀謗深信大乘之人,稱讚修行聲聞道人。
46)常與他人,而共言訟。
47)常興鬪諍,惡口麁言。
48)為性高倨,自恃胸臆。
49)磣毒暴惡,恣其貪婪。
50)語無誠信,輕毀他人。
51)非說而說,言多虛妄。
52)愛樂計著諸有戲論。此等是為種種過患。
5.有如是等過,為離此過患法、離一切調戲,修習空定。
1-多修空故,處處觀察體性悉空。
2-能觀空智,此亦是空。
為滅一切諸戲論故,多修於空,而入禪定,以調其心。
1-如是修空,於此境界隨心著處。
2-當尋是處,求其體性遂無所有。
3-無所有故,通達於空。
4-所緣之境及能緣心並須觀察,作觀察已,心、境二法悉無所有,而通達空。
菩薩能於如是過患得善巧已,勤修空性,為欲捨離諸戲論故。
1-菩薩雖復勤修空性,然心流散,於彼彼處而心樂住。
2-菩薩遍求於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
3-所取之境體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
4-所觀心境了知是空,能觀察智,體實非有。
菩薩善斷如是過患已,離諸戲論,勤修空觀。
1-菩薩雖復多修空觀,然於處處,其心流散,有所樂住。
2-菩薩即時於諸境處,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
3-由境空故,觀察彼心亦悉是空。
4-心境空故,能觀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
6.作是觀已,繫心無相。
1-觀內外法,不得身相,亦不得繫念相。
2-爾時,不見繫心於身,亦不得身相。
3-亦不得外相,亦不得念外相,去除外相,身相亦除。
通達空故,為修無相,而攝其心,入於禪定。
1-一切相貌顯現相似。
2-善觀察之則見非相。
3-既了非相,不得己身則無身相。得無相已,不著己身。
4-不著身故,不得一切外諸境相。於諸外境,不作分別、不更移心。
菩薩觀察空性之時,修無相性。
1-菩薩雖復勤修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
2-菩薩又觀現前諸相,體性皆空。
3-如是諸相既不可得,觀內身相亦不可得,於身念住亦不可得。
4-心不執著外諸相中,念住體性亦不可得。
菩薩又復勤行觀察諸相皆空。
1-菩薩雖觀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而為對礙。
2-是故乃觀無有內相。
3-無內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繫心於身。
4-亦無外相可得,亦無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著,外相離故,身相亦離。
7.除斷內相,心樂善法,
於內外相,心既不動,為滅無相之相故,於修觀行,不生憂喜。
菩薩捨離如是諸相,常能發起修習意樂。
由內諸相得斷滅已,勤行發起修習意樂。
8.修道增廣,次第不斷。常念定慧,修功德本,正觀諸法如實深義,是名為慧。
雖得是定,習氣尚多。為滅習氣,恒修是定,心心相續,無令休息,猶如㸇火。住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中,毘婆舍那者如實法觀。奢摩他者一心寂默。
菩薩修習諸三摩地,於其境界無間而住。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是毘鉢舍那。
由多修習諸觀行故,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毘鉢舍那,所修之行中無間斷。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鉢舍那。
9.善攝亂意,歡喜無悔,是名為定。何以故?
得心定故,後不致悔。不致悔故,生歡喜心。何故歡喜?
菩薩修習三摩呬多,心得無悔,又復歡喜。何以故?
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於三摩呬多心歡喜無悔。何以故?
10.淨持戒故。菩薩能淨持戒,必成就禪。戒具足禪道。是故持戒具足,名為修禪。
由戒清淨。-一切菩薩具足戒品,清淨攝心與理相應。何以故?持戒清淨故,攝心得成。是故,說名與理相應。
戒清淨故。
1-以諸菩薩戒清淨故,得於瑜伽。
2-具足戒者,增長瑜伽,修習瑜伽。是故說名得瑜伽者。
若戒清淨及戒具足,是即菩薩瑜伽之行。
1-以戒具足故增長瑜伽。
2-戒具足故,修習瑜伽。此說名為修瑜伽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修禪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攝心與理相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修習瑜伽。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67.持修多羅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持修多羅。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受持經典。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何等為十?
為守護法,聞則能持。不為財物飲食故持。
為紹三寶種、佛法不斷。不為利養故持。
為使摩訶衍廣流布故持,不為恭敬利養故持。
無救眾生為作救護故持。不為名稱讚歎故持。
為苦惱眾生使得樂故持。
為令眾生得慧眼故持。
為求聲聞者令得聲聞道故持。
為修摩訶衍成就摩訶衍故持。
為成一切種智故持。不為求下乘故持。
所謂為護正法,而往聽聞,不為資生。
為護正教,勤聽正法,不為利養。
為三寶種不斷絕故,勤求多聞,不為世利。
為欲利益學大乘者,而修多聞,不為稱歎。
為諸眾生無救護者,利益因緣,而修多聞。
為諸眾生三苦所逼,作安樂故而修多聞。
為無慧眼諸眾生故,令得慧眼,而修多聞。
為小乘人說聲聞法,而修多聞。
為大乘人說菩薩道,而修多聞。
為自得證無上智慧,而修多聞,不求下乘而修多聞。
一者、聽聞領受,為守護正法故,不為資財故。
二者、聽聞領受,為守護住持故,不為利養故。
三者、聽聞領受,為三寶種不斷故,不求供養故。
四者、聽聞領受,為正攝受發趣大乘諸有情故,不為名稱讚歎故。
五者、聽聞領受,為欲利益無依、無怙諸有情故。
六者、聽聞領受,安樂苦惱諸有情故。
七者、聽聞領受為諸有情無慧眼者,得慧眼故。
八者、聽聞領受為發趣聲聞乘諸有情等,演說聲聞乘道故。
九者、聽聞領受,為發趣大乘道故。
十者、聽聞領受為自身證無上智故,不為希求下劣乘故。
一者、為護正法故,聽聞受持,不為資財。
二者、為守護教故,聽聞受持,不為利養。
三者、令三寶種得不斷故,聽聞受持,不為求他恭敬。
四者、為欲攝受安住大乘諸有情故,聽聞受持,不為名稱。
五者、為利益無依、無救諸有情故,聽聞受持。
六者、為令苦惱有情得安樂故,聽聞受持。
七者、為令無慧眼者得慧眼故,聽聞受持。
八者、為彼住聲聞乘者說示聲聞道故聽聞受持。
九者、為彼住大乘者說示大乘法故,聽聞受持。
十者、為自取證無上智故,聽聞受持,不為求彼下劣乘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持修多羅。
善男子!菩薩具是十法,受持經典。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素怛纜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68.律師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律師。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受持毘尼。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律教。何等為十?
善解毘尼所起因緣。
善解毘尼甚深之處。
善解毘尼微細之事。
善解毘尼此事得彼事不得。
善解毘尼性重戒。
善解毘尼制重戒。
善解毘尼制起因緣。
善解聲聞毘尼。
善解辟支佛毘尼。
善解菩薩毘尼。
所謂了知毘尼并律宗體。
毘尼甚深。
毘尼微細。
犯與不犯。
性罪。
制罪。
波羅提木叉學之本源。
聲聞毘尼。
菩薩毘尼悉皆了知。
一者、能了知毘奈耶。
二者、能了知毘奈耶義。
三者、能了知毘奈耶甚深理趣。
四者、能了知毘奈耶微細。
五者、能了知應作、不應作。
六者、能了知自性違犯。
七者、能了知施設違犯。
八者、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
九者、能了知聲聞毘奈耶。
十者、能了知菩薩毘奈耶。
一者、善知於律。
二者、善知律之儀範。
三者、善知律甚深義。
四者、善知律微細相。
五者、善知應作不應作。
六者、善知自性違犯。
七者、善知施設違犯。
八者、善知波羅提木叉所起因緣。
九者、善知聲聞律法。
十者、善知菩薩律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為菩薩善持律師。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受持毘尼。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持毘奈耶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持律教。
69.善知威儀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威儀,善知可行不可行處,善知行法,善知威儀舉止。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威儀、行處、齊整具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具足威儀。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何等為十?
善學聲聞戒。
善學辟支佛戒。
以善學故,威儀具足。
威儀具足故,不可行處,終不往彼。
不應往方,亦不往彼,非時不行。
沙門所行處行、不可行處不行,是故威儀具足。
沙門、婆羅門所譏呵處亦終不住,以是故,沙門、婆羅門無譏呵者。
亦能教他修行如是威儀禁戒。
以是義故,威儀具足、寂滅威儀。
無諂誑威儀。
所謂於聲聞法已經修學。
於緣覺法已經修學。
於菩薩法已經修學。
如是學已威儀具足。
凡是沙門不宜處行皆悉遠離。
以是因緣,非處不行、非時不行,非國不行。
修行沙門所應行處不失威儀,勿令沙門婆羅門之所譏誚。
夫威儀者,與理相應,復勸化他,令住此法。
使行法者,具諸威儀。
庠序細密,內懷相應,無有虛假。
一者、善學聲聞一切學處。
二者、善學緣覺一切學處。
三者、善學菩薩一切學處。
四者、於諸學處得善學已,能善軌則,所行具足。
五者、軌則所行皆具足已,便能捨離非沙門行。
六者、以是因緣,菩薩不行非處、非時。
七者、菩薩能於沙門所行威儀、軌則,皆具足已,若沙門、若婆羅門皆無有能非理譏毀。
八者、由此菩薩,亦能令他善學如是一切學處。
九者、菩薩所行、軌則圓滿已,得端嚴寂靜,具足威儀。
十者、成就威儀,而無矯詐。
一者、善學聲聞學處。
二者、善學緣覺學處。
三者、善學菩薩學處。
四者、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
五者、於所行軌則,得具足已,而能遠離非沙門行。
六者、以是因緣故,菩薩不於非處、非方、非時所行。
七者、於其沙門軌則所行,得具足已,不為諸沙門或婆羅門非理譏毀。
八者、令他亦如是學。
九者、所行軌則得具足故,容相端嚴,威儀寂靜。
十者、具足威儀,而無詐異。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威儀,進止所行具足。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威儀行處齊整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70.除嫉妬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除嫉妬。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無慳貪亦無嫉妬。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離慳悋、嫉妬。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慳嫉。何等為十?
自行布施。
亦教他人行布施。
讚歎布施法。
見他布施心生隨喜。
為說法要讚歎彼人。
令使歡喜終不生念:但施於我莫施於彼。
願一切眾生皆得施利。所須具足皆得快樂。
得世間利樂。得出世利樂。
我今勤為眾生修無上道,為欲利益故。
云何當起嫉妬之心?
所謂自能惠施。
復勸他人令行布施。
稱歎布施。
見他布施,起隨喜心。
勸歎成獎,令其歡喜。
不作是念:但施於我,莫施餘人。唯使我豐,不令他得。
應作是念:令諸眾生得安樂具、種種資生。
若於世間、若出世間具足安樂。
我今所為是等眾生利益安樂,修諸苦行。
是故,我今於眾生邊,不應起諸慳貪、嫉妬。
一者、得自為施主。
二者、能勸他布施。
三者、能讚歎布施。
四者、慶慰他施。
五者、讚餘施主,令得歡喜。
六者、見施他時,終不起念:但施於我,勿施餘人,如是之物,唯我應有。
七者、菩薩發心令一切有情皆得利益,謂能濟彼活命資具。
八者、菩薩發心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所謂成就世、出世間所有安樂。
九者、我當勤修為欲利益諸有情故。
十者、我應發起捨離慳悋、嫉妬之心。
一者、自為施主。
二者、教他行施。
三者、讚歎布施。
四者、見他施時,心生隨喜。
五者、令餘施主,慶快利喜。
六者、見施他時,不應生念:此應施我,勿施於他,我族應得,他族非得。
七者、菩薩發如是心,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濟命資具,悉獲安樂。
八者、令諸有情悉能成就勝出世間最上安樂。
九者、菩薩作如是念:我常勤修利有情事。
十者、菩薩作如是念:我終不起慳嫉之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除嫉妬。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無有慳貪、嫉妬之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便能永離慳悋、嫉妬。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71.能為眾生起平等心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為眾生起平等心。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於諸眾生行平等心。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為十?
為一切眾生,作修福因緣。
令一切眾生,心無嫌恨。
不使一切眾生,起於瞋忿。
為一切眾生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為一切眾生故,發一切種智心。為一切眾生故,自滿一切種智心,皆不生二想。
所謂於諸眾生,業行平等。
於諸眾生,無忿憾心。
於諸眾生,平等利益。
而行布施。
受持禁戒。
修於忍辱。
勇猛精進。
善思禪定。
修般若智。
不依二邊,而修是心。
一者、於一切有情,得平等方便。
二者、於一切有情,得心無障礙。
三者、於一切有情,得無惱壞心。
四者、修行布施。
五者、修習持戒。
六者、修習安忍。
七者、修習正勤。
八者、修習靜慮。
九者、修習般若,為欲利益諸有情故。
十者、積集一切智。因菩薩積集,終不依止二種之心。
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二者、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
三者、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
四者、為一切有情,廣行布施。
五者、守護戒行。
六者、修持忍辱。
七者、發勤精進。
八者、安住禪定。
九者、修習勝慧。
十者、積集彼一切智。菩薩如是依無二心之所積集。
2.所作功德,與一切眾生悉皆共之。緣一切眾生以為境界。如是思惟時,能速成就菩薩之法。速成就菩薩法故,能觀生死如火熾然。自乘此法能出生死,亦使眾生得濟苦海,皆起等心,不生增減。
緣諸眾生,起平等心。修行六度,令得是法。生死火宅眾苦熾然,自得出已,復救餘人令其得出。以心平等,不生彼此隔礙之想,無有憎愛。
平等普為一切有情而積集故。菩薩若能如是積集,速證法性,能出一切生死熱惱。亦能令他出離生死。菩薩平等於諸有情,心不貪愛,亦無憎嫉。
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故。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而積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證得法性。菩薩自能出離大火宅已,復令他人亦悉出離,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無高下。
3.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六子,其心愛著,於諸子中悉皆平等,為設方便。然諸子等幼小無智,不能行來,不識善惡。其家火起,是諸小兒各在異處。
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巨富,唯有六子。愛念憐愍,而悉平等。是等子息嬰稚愚癡,於事不了,匍匐而戲。是長者宅被火所燒,熾然猛焰,炎盛遍起,是等諸子各各東西。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子,皆悉端嚴,稱可父意。長者憐愍,心無偏念,平等養育。然彼諸子幼小愚癡,未有善巧。長者舍宅忽然失火,是時諸子各各別處。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子,而一一子稱可父意。慈愛怜惜,而悉同等。是等諸子幼無所識,復不明了,其父同以方便訓育。一時父舍,欻然火起,而彼諸子,各各異處。
善男子!而此長者寧可作心:此子應出,彼不應出,此子先出,彼應後出?
善男子!於意云何?是時長者頗作是念:我今前可且救一子,然後方便救餘子不?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是時長者頗作是念,我令諸子前後出不?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時彼長者可作是念:此諸子等令同出邪?前後出邪?
4.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長者等心於子,無差別故。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對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而是長者於其諸子平等救濟,無有偏心,而隨近者,前引出之。
止蓋菩薩言:不也。世尊!何以故?由彼長者心平等故,於其諸子,隨得、隨出。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長者以平等心,怜愛無異。是時諸子雖各異處,以等愛心,俱時令出。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心皆如子,愚小無智於生死摩竭熾然世界,是諸子等各處六道,菩薩隨應成就,皆悉拔濟,咸令得出置寂滅處。
善男子!如是,一切眾生之類皆是菩薩之嬰兒也,未了苦樂、無所知解生死火宅,六道之中各各住處。菩薩摩訶薩隨其善根有成熟者,前救脫之安置令住清淨法界、生死之外。
佛言:如是,如是!菩薩亦爾!一切有情在於生死熱惱宅中,愚癡無智,復無善巧。如是有情,於六道中各各別住。菩薩以方便故,皆令得出,復能置於寂靜之界。
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聖者。久處生死大火宅中,愚癡無識復不明了,各各散在諸趣之中。菩薩為救度故,隨以方便俱時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靜界中。
5.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於諸眾生行平等心。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72.善供養佛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供養佛。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慇懃恭敬供養諸佛。何等為十?所謂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善巧供養一切如來。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何等為十?
以法,供養於佛。
以救拔濟眾生,供養於佛。
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供養於佛。
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於佛。
不捨願行供養於佛。
不捨菩薩所行供養於佛。
言行相應供養於佛。
心無疲厭供養於佛。
不捨菩提供養於佛。不以財施供養於佛。
供養於法,是供養佛。不以財物,是供如來。
為作安樂利益眾生。
為欲攝受一切眾生。
為欲成就眾生善根。
不捨所受清淨禁戒。
不癈一切菩薩行業。
如所說法,身即能行。
如是修行,心無疲倦。
不捨無上菩提之心。如是恭敬供養諸佛,不用財寶。
一者、以法供養,即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二者、如說修行,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三者、為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四者、為攝諸有情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五者、隨所作事皆為利益諸有情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六者、不捨離誓願,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七者、不捨菩薩所作事業,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八者、如理思惟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九者、心無厭倦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十者、不捨離菩提心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一者、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
二者、如說修行,是為供養。
三者、為諸有情作利樂事,是為供養。
四者、攝受有情,是為供養。
五者、為諸有情隨順所行,是為供養。
六者、不捨誓願,是為供養。
七者、不捨菩薩事業,是為供養。
八者、如說能行,是為供養。
九者、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為供養。
十者、不捨菩提心,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
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惟以法施供養為上。
若能修行諸佛正法,即供養佛。所以者何?供養於法,則是供養一切如來。
1-云何為法供養?善男子!以法身即是諸如來故,法供養已,即為供養一切如來。
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來,是故以法供養,即為供養如來。
2-云何如說修行?謂如說修行,成如來故。
又積集如來所說,是即如說修行。
3-云何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謂如來出現,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
發起諸利樂事,是即利樂有情。
4-云何為攝受諸有情?謂如來出現,攝受一切諸有情故。
施作有情事業,是即攝受有情。
5-云何為利益諸有情?以所作事業,皆為利益諸有情故。
6-云何不捨誓願?以捨離誓願,不能利益諸有情故。
7-云何不捨菩薩所作事業?若違背菩薩所作事業,即不能供養一切如來。
5-7-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願微劣、棄捨菩薩事業之者,即不能順有情行增長誓願,堅固菩薩事業。
8-云何如理思惟?謂不如理思惟,不能供養諸如來故。
又若起虛妄語,志意缺減,即不能如說能行。
9-云何心不疲厭?謂心若疲厭,即不能供養一切如來。
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於諸所作,不生懈倦。
2-10-以具足供養利益眾生,令得安樂常獲善利。善男子!若不能利益眾生,放捨善法、所作疲厭、好憙妄語、志意下劣、心生疲惓、離菩提心,有如是等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
2-10-是法所生利益群品令出世間。若背菩薩所行之業則為身、口相乖,如所誓願不得成滿,則心疲倦,便捨菩提,則不能得利益眾生。
10-云何不捨菩提心?以捨離菩提心,即不能供養一切如來。
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無所證,即不能不捨菩提之心。
何以故?菩薩要依眾生修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利益諸眾生故,若無眾生,亦無菩薩取於正覺。
何以故?善男子!以諸菩薩為利益有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有情,則諸菩薩不現等覺。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無所得,亦無所證。
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
善男子!當如是觀:法即是佛,一切諸佛法為身故。
是故以法供養,即得供養一切如來,非財供養。
是故,汝今應如是知,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善供養。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慇懃恭敬供養諸佛。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得善巧,承事供養一切如來。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73.摧伏憍慢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摧伏憍慢。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斷除憍慢。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降伏我慢。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為十?
菩薩或時出家,作是思惟:父母、眷屬已捨出家,猶如被棄壞爛死尸,云何於中當起憍慢?
我今剃除鬚髮,毀形向道,節身知足,著壞色衣,改先所好,修出家法,捨俗威儀。云何當起憍慢之心?
剃頭持鉢,而行乞食,作乞匃想不應憍慢。
當自卑下,如旃陀羅子。
我今乞匃由他濟命,云何憍慢而自毀傷?是故,思惟摧伏憍慢。
我今受乞食法,為他所賤,人與食時,如似捨棄。如是思惟,云何憍慢?
我今於一切眾生,恒如和上、阿闍梨想,應加謙敬摧伏憍慢。
我與諸同學、同梵行者,善護威儀,常念順行,不應到於非律儀處,當使諸同梵行者見我歡喜。如此思惟時,摧伏憍慢。
我未曾得行佛法,今得修行。
於瞋恚、惱害眾生中當念忍辱。如是思惟時,摧伏憍慢。
所謂出離家居,勤苦求道,親識、朋友、一切眷屬不復相關,何異死人?故無憍慢。
改其形相,著壞色衣,而我今者,別有所求,故無憍慢。
剃頭持鉢,家家乞食,活此身故,不生憍慢。
以乞食故,生謙下心,如栴陀羅,不應憍慢。
今我身命,寄於人活,受他摶食,猶若餓狗,人所輕蔑,不應憍慢。
我應紹續尊重福田,不應憍慢。
令諸同學見而歡喜,不應憍慢。
持諸威儀,庠序齊整,不應憍慢。
所未得法我當得之,不生憍慢。
於弊惡性諸眾生中,多修忍辱,不生憍慢住。
一者、菩薩捨家出家,所有親屬,皆捨離我,猶如死尸,以是因緣能降伏我慢。
二者、我毀形好,著壞色衣,身貌異俗,由是因緣能伏我慢。
三者、我剃除鬚髮,手執應器,巡家乞食,以是因緣能降伏我慢。
四者、巡家乞食,如旃荼羅子,起下劣心,以是故能降伏我慢。
五者、從他乞食,我命因他,應念己身如乞求者,由是故能降伏我慢。
六者、我所得食,雖為他人之所輕賤,為乞食故,而無厭倦,由是故能降伏我慢。
七者、供養尊者阿遮利耶,作福田想,由是故能降伏我慢。
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為欲令他同梵行者見皆歡喜,以是故能降伏我慢。
九者、未得佛法,願我當得,以是故能降伏我慢。
十者、我能於彼忿怒、損害諸有情中,常起忍辱,以是故能降伏我慢。
一者、菩薩捨家出家,離諸親友、眷屬、知識,猶如死故摧伏我慢。
二者、毀己形好,被服壞色,隨順正法。故摧我慢。
三者、剃除鬚髮,執持應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
四者、為乞食因緣,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而無有異,故摧我慢。
五者、常作是念:我從他乞,我之身命,繫屬於他,故摧我慢。
六者、我所受食,以清淨故,諸佛所許,故摧我慢。
七者、為欲親近阿闍梨、師長、聖眾故摧我慢。
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見皆歡喜,故摧我慢。
九者、於諸未具佛法之者,願當得具,故摧我慢。
十者、於彼忿恚,惱害諸有情中,我當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摧伏憍慢。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斷除憍慢。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降伏我慢。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摧我慢。
74.信敬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1.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信敬。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多清淨。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淨信。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生淨信。何等為十?
善根深厚宿殖德本。
得於正見,不隨他信,不歸依他。
志性恒正不為虛妄。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
利根智慧功德具足。
除諸陰蓋其心清淨。
常依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摧伏憍慢。
聞深妙法,能善諦受。終不顛倒妄解如來甚深法藏,威德自在。
所謂福業所持過去善根。
宿因具足,正見具足。
不著邪論,不可移動。
不事餘師,內懷清淨。
無有諂曲,意無貢高。
亦不幻惑,其心質直。
備諸智慧,諸根明利。
離眾障蔽,心行清潔。
親近善友,遠惡知識。
摧伏憍慢,勤求妙理。
於聽法時,不伺過失。
諸佛功德,皆悉了知。
一者、以宿植善根,具足因緣故,出生福德。
二者、不由師教,而得正見。
三者、捨離虛誑、諂曲之行,得意樂具足。
四者、無邪曲性,得質直心。
五者、由利根故,得智慧具足。
六者、以清淨心,流注相續故,能捨離睡眠障礙。
七者、捨離惡知識,依止善知識。
八者、希求善法,不起我慢。
九者、演說正法,無顛倒取。
十者、以廣大信,能知如來廣大威德。
一者、福行成辦。
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圓滿。
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見。
四者、不依邪師故,得意樂具足。
五者、離諂誑故,得正行無曲。
六者、根性利故,而得勝慧。
七者、相續清淨故,得離諸障。
八者、遠離惡知識故,常得親近諸善知識。
九者、常求諸善說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
十者、於佛所說法中具大信故,而能離諸邪執,了知如來廣大威德。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多信敬。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心多清淨。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清信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2.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於如來大威德所,願說少法,令我得聞。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諸佛功德不可思議,我於此法云何得聞、能了知之?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廣大威德,願樂欲聞少分之義。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所有如來廣大威德,願佛、世尊為說少分。
善男子!汝今善聽!當為說之,如來要法、威德少分。
佛言:善男子!汝善諦聽!我今為汝說於如來少分功德。
佛言:善男子!汝應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宣說如來廣大威德少分之義!
佛言:善男子!汝當諦聽!我今為汝,略說如來廣大威德。
善哉,世尊!願為演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止蓋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於是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1 )佛言:如來大慈等與一切眾生樂。若於一眾生起慈心時,乃至十方眾生亦復如是,遍一切眾生界亦滿虛空界,無能遍知如來甚深境界邊際。
佛言:善男子!如來大慈具足圓滿,於諸眾生悉皆平等。如於一人,慈悲平等,於遍法界一切眾生,其心亦爾。如虛空界,遍於一切眾生界中。
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慈,平等普為一切有情。如來於一有情,起於大慈,與一切有情而無有異。如來大慈雖遍有情界,盡虛空界,然大慈邊際實不可得。
佛言: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慈無量,平等普及一切有情。如來於一有情行其慈已,於餘一切盡有情界,普遍行慈亦復如是,乃至等虛空界所行亦然,而實不能得知如來大慈邊際。
2 )如來有大悲心,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如來於一眾生起於悲心,乃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作利益。如來大悲無有邊際,非諸二乘所能究竟。
如來慈悲遍一切處,無量無邊亦復如是,異於聲聞、緣覺、菩薩。
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悲,不與一切聲聞、緣覺、諸菩薩共。如來於一有情起大悲時,與一切有情而無有異。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悲功德,不與一切聲聞、菩薩同等。如來於一有情行大悲已,於餘普遍盡有情界所行亦然,為彼有情廣作利益。
3 )善男子!如來說法不可窮盡,能於一時,普為十方眾生說法。若一劫、百千萬億劫、無量阿僧祇劫作如是說,一切眾生無有能知如來說法邊際本末。
善男子!諸佛如來說法無盡,於無量劫不可窮竭,種種名字、種種義趣,於無量眾,一時、一音而為說法,隨其類音各各得解,無限、無盡。
善男子!如來成就說法無盡,於無量劫、無量阿僧企耶,名言各別,道理不同,為一切有情能頓演說,然佛所說法無窮盡。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說法無盡。如所成就,若或一劫、百劫、千劫,乃至無量無數劫中,爾所有情若干種類,名言各異,理趣不同,如來同時能為說法,然實不能得知如來說法邊際。
4 )假使無量眾生一時問難,而如來於一念中,各隨其類,一音能答,然如來辯才無有窮盡。
善男子!諸佛如來問答具足。設有一切隨眾生類,以種種問,俱問如來,如來隨其種種類音、種種名字,於一剎那、一念、一時皆悉能答,無滯無礙。
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問難,能答、能釋。善男子!假使一切有情乃至入於有情數者,同時問佛,名句文身各各有異,如來於一剎那,或一臘縛、一牟呼栗多,能答、能釋,而無窮盡。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問答。若諸有情乃至在於有情數者,同時各以種種差別名句文義問佛、世尊,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皆悉能答。然實不能得知如來應答辯才究盡之相。
5 )如來有無量阿僧祇禪定三昧之所行處。善男子!假使一切眾生皆得十住,各各皆入無量三昧,於百千劫中各入異定,如是經無量劫,猶不能盡知如來三昧境界。
善男子!諸佛禪定境界無礙。善男子!設有一切眾生之類位階十地,一時一念俱時入於百千萬億禪定三昧,於諸無量種種三昧,皆不能及如來三昧無邊境界。
善男子!如來成就靜慮所行境界,得無障礙。善男子!假令一切有情皆住十地諸菩薩位,如是菩薩一時皆入無量百千諸三摩地,如是入時,經於無量百千諸劫,所入靜慮各各不同,實不能知佛三摩地及所行境界邊際可得。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禪定無礙境界。正使一切有情悉住十地,彼等有情同時俱入無數百千三摩地門。如是入時,經于無數億百千劫,所入三摩地各各別異,然亦不能得知如來所有三摩地門及三摩地境界。
6 )如來又作無量阿僧祇應身,令一切眾生應受化者,悉見如來皆現其前,於一念頃,一一色相皆生信解,各有差別。如來又復一時皆現其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令諸眾生悉皆受行。
善男子!如來具足無量色身。善男子!設有眾生以如來身應受化者,一念之頃,遍於眾生,對其面前,而現佛身,隨眾生願,一念之頃現種種身。
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色身。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身而教化者,如來即能於一剎那,或一臘縛、一牟呼栗多,各各於彼有情之所示現如來色身之相。若諸有情應見種種別類有情色身之相,如來即能於一剎那,或一臘縛,或一牟呼栗多,各各於彼有情之前,示現種種別類有情色身之相。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色身化門。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相而得度者,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各各能於彼彼之前現如來身。若諸有情應以別異色相而得度者,如來於剎那中,悉現種種別異之身。
7 )善男子!如來天眼所見境界無量無邊,非肉眼所見。是天眼境界,如來於一念中悉皆見之,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善男子!如來具足天眼無量境界。善男子!有諸眾生得天眼者,所見諸色無量無邊諸世界中,如來悉見,如菴摩勒在手掌中。
善男子!如來眼所取境有無量種。諸有情等天眼所見,肉眼不見者,如是種類有情,滿於超過算數思量世界之中,世尊如實觀見爾所有情,猶如掌中阿摩羅果。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天眼境界。若有有情具天眼光明,非肉眼者,盡有情界。彼如是等諸有情類,超過算數、思惟、較計。是等世界,如來悉能一一觀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8 )如來天耳所聞境界無量無邊。如上天眼,一切眾生、異類音聲,隨其大小,於一念頃,悉分別知。
善男子!如來無量天耳境界。善男子!設有眾生得天耳者,滿於無量無邊世界,隨其所聞種種音聲。如來能於一剎那頃皆悉得聞是等音聲。
善男子!如來耳所取境有無量種。如前所說無量、無邊諸世界中,有情充滿。然彼世界一切有情,於一剎那、一臘縛時、一牟呼栗多頃,同時出聲。然彼諸聲音韻屈曲、言詞大小,宣說有異。如來聞彼音聲各各差別,皆能了知。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天耳境界。若無邊世界充滿其中,如前所說一切有情,彼如是等諸有情類,同於一剎那中,俱時發聲,音韻詰曲各各差別,如來悉能同時聞彼一一音聲,各各解了。
9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無礙智慧,無與等者,不可為譬。一切眾生若心念所知,隨其根性種種差別,如來於一剎那頃,悉分別知。隨彼眾生各各所念、各各所作、隨造善惡所得業報。如來能以三達無礙智慧,於剎那頃,悉分別知。
善男子!如來具足知他心智無邊無盡等於虛空。善男子!設有一切諸眾生界種種覺觀、種種思惟、種種業行,如來能於一念之頃,悉能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心,及所造業并業果報。於三世中,以無礙智,悉皆了知。
善男子!如來成就聖智無盡無量,猶若虛空。善男子!盡有情界所有眾生各各構畫、別別思惟,作種種業。如來於一剎那,於一臘縛、一牟呼栗多,悉能了知,此諸有情如是搆畫、如是思惟、如是造業,得如是果。如來以無礙智,悉能了知彼諸有情三世業果。何以故?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勝智。假使無量無邊盡有情界等虛空界諸有情類,各各思惟,各各計度。隨其種種思惟、計度,各各造業差別不同。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悉能了知此類有情,如是思惟:此類有情如是計度,此類有情造如是業,得如是果。如來以其三世無礙清淨智力,而悉能知。
10 )善男子!如來常在禪定。何以故?
善男子!如來恒在禪定不曾忘失。所以者何?
如來常在三摩呬多故。何以故?
善男子!如來常住三摩呬多,不離三摩呬多。何以故?
10-1如來終無忘念,如來諸根,無有錯謬。
佛無失念,諸根不動,內心無亂。何以故?
如來念無失故,諸根不散故,心不馳流故。何以故?
如來無失念故,諸根不散亂故,無異思惟故。
10-2如來斷一切結使,其心寂靜。
一切煩惱、煩惱習氣畢竟盡故,恒在寂靜。
善男子!如來住寂靜故,甚寂靜、極寂靜故,能斷一切諸煩惱故。
已斷一切煩惱故,如來寂靜、極寂靜故。
10-3若雜結使,其心散亂,離清淨法。
善男子!有煩惱人,內心迷亂,不得禪定。
善男子!若彼眾生有諸煩惱,心則馳散,不能得彼諸三摩地。
善男子!若有煩惱,心即散亂。心散亂故,不能積集一切善法。
10-4如來已離一切業習,塵垢永盡,無漏、無為,於法自在,一切三昧、三摩提無量境界,已度彼岸。
如來不爾。夫如來者,無復煩惱,無復塵累,無漏、無為,得一切法自在,遊於一切甚深三昧境界。
如來無彼煩惱塵垢,起無漏智,證得一切諸法自在平等理性,通達一切諸三摩地、三摩鉢底所行境界。
是故如來已斷煩惱,離諸塵染,得諸漏盡,獲一切法平等自在,成辦三摩地、三摩鉢底境界勝行。
11 )如來常在三昧、常一威儀,乃至涅槃。
善男子!如來設住隨一威儀中、隨一三昧中,乃至涅槃,常住其中,無有動移,故常在三昧。
善男子!如來所有四種威儀,一一皆住於三摩地,乃至如來入於涅槃,經爾所時,住三摩地,何況少時而不在定!
善男子!如來於一一威儀道,一一三摩地,常所修行,乃至入涅槃時,所行無失,況復一三摩呬多。
12 )如來於無量百千億劫修集所得,無有眾生能思惟分別知其量者。
善男子!諸佛如來於無量劫備修諸行,得成正覺,不可思量、不可思議、無有邊限。
善男子!如來於無量劫積集資糧,由是如來常住三摩呬多。善男子!如來不可測量、不可思惟、不可計度!
善男子!如來如是於無數劫積集功德。是故如來所有功德不可量、不可稱、不可思、不可計。
3.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不從阿僧祇劫積集功德耶?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如來不於無量劫中修功德耶?
止蓋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以如來於三阿僧企耶積集資糧而證得故。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豈非如來於三阿僧祇劫積集功德耶?
佛言:不爾。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如來境界不可思量,但為淺近眾生說三阿僧祇修集所得,菩薩而實發心以來不可計數。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應思量如來境界,如來境界不可思量。但為淺近諸眾生等說三僧祇修習所得,而實菩薩發心已來不可稱計。
佛言:善男子!我於無量劫積集資糧,證得如來不思議境,非唯於彼三僧祇劫而證得故。然由菩薩悟解平等諸法性已,方得入彼三僧祇數,非初發心。
佛言:不也。善男子!如來境界不思議故,若住不可思議,菩薩方能積集,非三阿僧祇劫所能積集。何以故?若菩薩得入一切法平等者,方入劫數,非初發心者之所能入。
4.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眾生久修善根、植諸業行、除去蓋障、多有信解,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聞如來無量威德,聞是法已,歡喜信樂。況復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為人廣說。如是之人不久亦當得大威德,堪任法器。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幸甚。是等眾生修諸善根、已滅業障、多生信解,近於菩提,聞佛功德,心生歡喜。何況聞已,盡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世尊!是等眾生不久當得如來功德,無異今日。
止蓋菩薩言:若諸有情得聞如來大威德者,能起淨信,歡喜、悅樂。世尊!彼諸有情,當知即是有福德者、作諸善者、斷業障者。若起信解,則親近菩提,何況聞已受持、讀誦,究竟通利,為他廣說。世尊!如是有情不久堪成如來威德。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如來廣大威德,若人聞已,能生淨信歡喜適悅,當知是人具大福德者,作諸善業者,斷諸業障者,廣多信解者,是人得近菩提。況復有能於是法中,聞已受持,讀誦通利,復能廣為他人說者,必知是人不久應當得如是等如來廣大威德出生。
佛言:如汝所說,如是如是。如此眾生為佛所護,久種善根、親近諸佛,聞佛有大威德,善男子、善女人而於其中不生疑惑。善男子、善女人,心不錯亂,不錯亂故,思惟如來有大威德,深生殷重信樂之心,七日七夜,著鮮淨衣,恭敬供養,專念如來大功德寶,心不移易,必得見佛。若不滿七日,乃至一日一夜,命終之時,亦得見佛。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來攝受是等眾生,於諸佛所已種善根、恭敬承事於無量佛,是等眾生聞佛功德不生疑惑。善男子!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七日七夜無餘思想,內心不亂,念念相續,憶持如來如是功德甚深微妙,著淨潔衣,設諸供養,心心成就,是七日內即見如來三十二相色身具足。若有散亂,不平其事,而恒一心,於臨死時,如來現身立在其前。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此諸有情當為無量諸佛攝受,當得承事無量諸佛,種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來廣大威德,終不應起猶豫、疑惑。於如來威德能意樂思惟,心淨勝解,著新淨衣,如法供養,能於七日七夜,專念思惟,心不散亂。滿七日七夜已,即於其夜,得見如來。若所作法,不具足者,是人臨命終時,心不散亂,當得如來現前而住。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彼人當得諸佛攝護,深種善根,於多佛所,尊重、恭敬。是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如來大威德已,勿生疑惑,勿起猶豫。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能於七晝夜中,專注繫念,心不散亂。思惟如來廣大威德。隨所思惟,深固作意,深固信解,隨其悟入。過七晝夜已,應當嚴潔敷設種種供養之具,著新淨衣,起清淨心,現前諦想,即於是夜,得見如來。若復不能,依其法式,或有所減,但能專注一心者,是人臨命終時,亦得如來為現其前。
5.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如來所說不信受者?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頗有眾生聞佛所說如來功德生不信耶?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聞說如來大威德時,生不信不?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或有人聞宣說如來大威德時,生不信不?
佛即答言:善男子!有。或有眾生聞佛所說不肯信受,深生惱害。於說法者,生惡知識想。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善男子!若聞如來有大威德,生世尊想,生大師想。
如此之人已於前世得聞如來無量功德,以是因緣今復續聞。即自思惟:我等先身必曾從佛聞如此法。
佛言:善男子!有諸眾生聞佛說是如來功德,以其惡口,麁獷罵詈,生瞋恚心。於說法者,生怨家想,以是因緣,捨身之後生於地獄,受無量苦。
善男子!有諸眾生聞佛功德生歡喜者。於說法人,生善友想,生如來想。
善男子!是等眾生信最極理,已於過去曾聞如來如是功德。是等眾生於大眾中而作是說:我於過去曾聞如來說佛功德,無異今日經中所說。
佛言:有。善男子!若諸有情,聞說如來大威德時,意樂猛利,麁惡楚毒,起損害心。於說法師,起惡知識想。由是因緣,身壞之後生捺洛迦。
善男子!若諸有情聞說如來廣大威德,心生淨信,於說法師,起善知識想及導師想。
善男子!決定應知此諸有情生生之處,曾聞如來廣大威德。或此諸有情作如是思惟:我應往昔於諸佛會中曾聞此法門,由斯我等聞於如來廣大威德,心生淨信。
如世尊說:今聞如來廣大威德,生淨信者,以昔曾聞故。
佛言:善男子!亦有有情聞說如來大威德已,起麁惡意,極損害心。於其說法師所起惡友想。以是緣故,身壞命終墮地獄中。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說如來大威德時,生淨信心,於彼說法師所起善知識想,起師尊想。
如是之人,決定於先世中,曾聞如來如是廣大威德之法。世世已來至于今生,而此眾會之中,亦復得聞如來功德。
善男子!如佛所說,若人得聞此正法者,是人先世已曾聞故。
6.爾時,如來即出廣長舌相自覆其面。其舌廣長踰於髮際。乃至覆頭,覆頭已,復覆其身。覆身已,覆師子座。又覆菩薩、聲聞、緣覺、護世四天王、梵天、帝釋。遍覆一切無量大眾。
佛還攝舌相,告諸大眾:善男子等!如是舌相無虛妄耶?善男子!若信是事,長夜安隱,得諸利樂。
爾時,世尊出長舌相以覆其面。覆於面已,復覆其頂。覆於頂已,復覆於身。覆於身已,覆師子座。覆師子座已,復覆菩薩及聲聞眾。覆聲聞眾已,復覆釋、梵、四天等眾。
如是普覆大眾等已,而縮舌相,問大眾言:如來世尊有此舌相,頗復能作妄語不耶?善男子!汝等當信如來所說必非虛妄。若信此經,於未來世為汝等故,長夜利益,安樂無盡。
爾時世尊即現舌相,覆於面輪,次覆於身及師子座并諸菩薩、聲聞之眾、釋、梵、護世乃至覆於一切大會。
爾時世尊還攝舌相,告大眾言:善男子!如是舌相,由如來得不妄語故。汝等應當深生淨信,能於長夜利益安樂。
爾時,世尊即乃舒其清淨舌相,遍覆面輪。覆面輪已,次覆頂輪。覆頂輪已,旋覆身輪。覆身輪已,周匝覆於師子之座。次第覆於菩薩眾會及聲聞眾,乃至帝釋、梵王、護世天等一切大會。如是次第周廣遍覆。
攝其舌相,旋復如故。普告眾會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觀如來如是舌相,表佛如來言無虛妄,汝等應當各起增上清淨信心,當令汝等於長夜中得大利樂。
7.說是語時,八萬四千眾生得無生法忍。
無量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說是語時,八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
無量無邊諸眾生等遠塵離垢,於佛法中得法眼淨。
無量眾生未曾發於菩提心者,即於是時,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說此法時,八萬四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量百千有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其餘無量有情曾未能發菩提心者,皆得發心。
說是法時會中八萬四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數百千有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復有無數有情,先未曾發菩提心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75.滿世間善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佛復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滿世間善。何等為十?
爾時,世尊復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解世諦。何等為十?
爾時薄伽梵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於世俗中而得善巧。何等為十?
爾時,世尊復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世俗。何等為十?
雖說於色,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著色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雖說於地,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著地相。水、火、風、空識亦復如是。
雖說於眼,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著眼相。雖說鼻、舌、身、意法,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著意法等相。
雖說有我,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著我相。
眾生壽者、命者、丈夫人,而於實諦不見有相,亦不取著。
但世諦假施設有,第一義諦則不可得,亦不取著。世諦假施設有,第一義諦無有體相,亦不取著。
世流布中而有佛法差別,若於實諦亦無佛法善惡之相。
但世諦中而有菩提,第一義諦則無菩提,亦無取著。
所謂假說有色,非第一義故,得於色法而不執著。假說受、想、行、識,非第一義故,雖得於識而不執著。
假說地界,非第一義故,雖得地界而不執著。假說水、火、風、虛空、識界,非第一義故,雖得是界而不執著。
假說眼入,非第一義故,雖得眼入而不執著。假說耳、鼻、舌、身、意入,非第一義故,乃得意入而不執著。
假說有我,非第一義故,雖得是我而不執著。
假說眾生,非第一義故,雖得眾生而不執著。
假說壽命、士夫、養育、眾數、人等,非第一義故,雖得是等而不執著。
假說世間,非第一義故,雖得世間而不執著。
假說世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世法而不執著。
假說佛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佛法而不執著。
假說菩提,非第一義故,雖得菩提而不執著得菩提者。
一者、於世俗諦施設有色,勝義諦中,色不可得,亦無執著。於世俗中,施設受、想、行、識,勝義諦中乃至於識皆不可得,亦無執著。
二者、於世俗中施設地界,於勝義中地不可得,亦無執著。雖於世俗施設水、火、風界及空、識界,於勝義中乃至識界俱不可得,亦無執著。
三者、雖於世俗施設眼處,於勝義中眼處不可得,亦無執著。雖於世俗施設耳處乃至意處,於勝義中乃至意處皆不可得,亦無執著。
四者、雖於世俗施設有我,於勝義中我不可得,亦無執著。
五者、雖於世俗施設有情,於勝義中有情不可得,亦無執著。
六者、雖於世俗施設命者、養育、意生、補特伽羅、摩納縛迦,於勝義中皆不可得,亦無執著。
七者、雖於世俗施設世間,於勝義中世間不可得,亦無執著。
八者、雖於世俗施設有世間法,於勝義中世間法不可得,亦無執著。
九者、雖於世俗施設佛法,於勝義中佛法不可得,亦無執著。
十者、雖於世俗施設菩提,於勝義中所證菩提及能覺者俱不可得,亦無執著。
一者、雖復施設色蘊,於勝義諦中,色蘊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受、想、行、識等蘊,於勝義諦中,識蘊不可得,亦無取著。
二者、雖復施設地界,於勝義諦中,地界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水、火、風、空、識界,於勝義諦中,識界不可得亦無取著。
三者、雖復施設眼處,於勝義諦中,眼處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耳、鼻、舌、身、意處,於勝義諦中,意處不可得亦無取著。
四者雖復施設於我,而勝義諦中,我不可得亦無取著。
五者、雖復施設有情,於勝義諦中,有情不可得亦無取著。
六者、雖復施設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摩拏嚩迦,於勝義諦中,皆不可得亦無取著。
七者、雖復施設世間,於勝義諦中世間不可得亦無取著。
八者、雖復施設世間法,於勝義諦中,世間法不可得亦無取著。
九者、雖復施設佛法,於勝義諦中,佛法不可得亦無取著。
十者、雖復施設菩提,於勝義諦中,菩提不可得亦無取著,復無得菩提者。
善男子!假施設法名為世諦。
善男子!假名言說名字論量,名為世諦。
善男子!因想施設所有言說,是名世俗。
善男子!名相施設此說,是為世俗之法。
終不說世諦為第一義諦。
於世法中,無第一義。雖然,若離世法,第一義諦不可得說。
雖勝義中世俗不可得,離於世俗,則無勝義。
而勝義諦,亦不離世俗法有。若無世俗之法,即不能得從勝義諦。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善於世諦,不名為善於第一義諦。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是法處善解世諦,而不名解第一義諦。
善男子!若菩薩於世俗中能得善巧,非勝義諦,是故說名世俗善巧。
若菩薩於如是處了知世俗,是即名為善解世俗之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滿世間善。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善解世諦。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世俗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世俗。
76.善說第一義諦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說第一義諦。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解第一義諦。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勝義善巧。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勝義諦。何等為十?
成就無生法忍。
成就滅法。
成就不壞法。
非造作法。
是究竟法。
非處所法。
無言語法。
無調戲法。
是寂滅法。
是賢聖法。
所謂具無生法。
具無滅法。
具不壞法。
具不增、不減、不出、不入法。
具離境界法。
具無言說法。
具無戲論法。
具無假名法。
具寂靜法。
具聖人法。
一者、證得無生法性。
二者、證得不滅法性。
三者、證得不壞法性。
四者、證得不入、不出法性。
五者、證得超過言語所行法性。
六者、證得無言說法性。
七者、證得離戲論法性。
八者、證得不可說法性。
九者、證得寂靜法性。
十者、證得聖者法性。
一者、成就不生法故。
二者、成就不滅法故。
三者、成就不壞法故。
四者、成就不出、不入法故。
五者、成就超言境界故。
六者、成就無言詮法故。
七者、成就無戲論法故。
八者、成就不可說法故。
九者、成就寂靜法故。
十者、成就聖者法故。
何以故?善男子!第一義諦,不生、不滅,非壞、非所作,亦非盡,非文字,亦非調戲所得。
所以者何?善男子!夫第一義,不生、不滅,不敗、不壞,不增、不減,文字章句所不能說,不可詮辯,絕於戲論。
何以故?善男子!以勝義諦,不生、不滅、不壞,無入、無出,超過言路,非文字取故,非戲論證故。
何以故?善男子!勝義諦理,本無壞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本自如是,不生、不滅,不出、不入,非文字所說,非文字詮表,離諸戲論取證。
善男子!第一義諦非言語道,法相寂滅,賢聖之所證覺。
善男子!第一義者,無言、無說,本性清淨,一切聖人內自證得。
不可言說,湛然寂靜,為諸聖者自內所證。
善男子!此勝義諦,湛然寂靜不可言說,唯諸聖者自內所證。
善男子!第一義諦非壞敗相,諸佛出世及不出世,法相常爾。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爾,不減、不增。
善男子!以諸如來若有出現、若不出現,其勝義理常住不壞。
又,善男子!此勝義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本無所壞。
以是因緣故,菩薩剃除鬚髮,信家非家,出家學道,正信出家,身服袈裟,著壞色衣。精勤修道,如救頭然,捨諸虛妄,志求實法。
善男子!為是法故,一切菩薩剃除鬚髮,著壞色衣。以善心故,遠離親屬、往空閑處。出家修道,精進耐苦,如灸頭然,但為求得是妙法故。
為是義故,菩薩剃除鬚髮,身服袈裟,心生正信,遠離於家,趣於非家,是名出家。得出家已,精勤修習,如頭繫繒綵為火所燒,無暇救火,專求勝義。
以是義故,有善男子發正信心,清淨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既出家已,發勤精進,修諸善行,如頭覆繒帛,救其火然,求法亦爾。
善男子!若無實法,則虛出家,諸佛如來亦虛出世。
善男子!若無有此第一義諦,所修梵行皆悉無用,佛出於世亦復無用。
若無勝義,則梵行唐捐,諸佛出世亦無義利。
善男子!若不得勝義諦法,即所修梵行虛無果利,如來出世亦無果利。
以是因緣,有真實法。
善男子!是故,汝當知有第一義諦。有第一義諦故,說諸菩薩解第一義。
善男子!由有勝義故,諸菩薩於此法中能得善巧。
是故,善男子!若有勝義諦,可說名為菩薩了知勝義。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解第一義諦。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善知第一義諦。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勝義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勝義。
77.善知十二因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知十二因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解十二因緣。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緣起善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緣生。
何等為十?
善知體相空。
善知剎那法。
善知不堅法。
善知如影。
如水中月。
如呼聲響。
善知法如幻。
善知法如電。
善知法如焰。
如因緣生法。
何等為十?
所謂諸法空虛。
無實。
厄縛危脆。
如水中月。
如鏡中影。
如谷中響。
如夢、如幻。
無暫時停。
搖動不住。
藉因緣生,皆悉知之。
何等為十?
一者、能知空性。
二者、能知無所有性。
三者、能知不堅固性。
四者、能知如影性。
五者、能知如像性。
六者、能知如響性。
七者、能知如幻性。
八者、能知無住性。
九者、能知搖動性。
十者、能知緣起性。
何等為十?
一者、知諸法空。
二者、知法無所有。
三者、知法不真實。
四者、知法如像。
五者、知法如影。
六者、知法如響。
七者、知法如幻。
八者、知法不久停。
九者、知法動搖。
十者、知法皆從緣生。
1)此悉是空,一剎那頃、不堅法,如是乃至因緣生法。
作是觀察:
是等諸法一切空虛,無有真實,如是危脆,乃至藉因緣生。
菩薩作是思惟:
1-諸法如是空。
2-如是無所有。
3-如是不堅固。
4-如是喻影。
5-如是喻像。
6-如是喻響。
7-如是喻幻。
8-如是無住。
9-如是搖動。
10如是緣起。
菩薩作是思惟:
此法如是空。
如是無所有。
如是不真實。
如是如像。
如影。
如響。
如幻。
如是不久停。
如是動搖。
如是緣生。
2)此法生亦見生,
住亦見住,
異壞亦見異壞。
見生、住、滅。
復作思惟:於此諸法,
能了知生,
能了知滅。
雖復了知:諸有生法,決定不住,速趣破壞,而亦建立生法、滅法,及彼住法。
3)菩薩如是思惟:
以何因緣生?
以何因緣滅?
復更思惟:
以何因緣是等法生?
以何因緣是等法滅?
菩薩又復思念:
一切諸法何因故生?
何因故滅?
又復惟忖:如是諸法,從何緣生?
從何緣滅?
4)菩薩復更思惟:
(總說)
1-因無明故,能生諸法。
2-無明力故,諸法得出。
3-一切諸法,無明為導。
4-一切諸法,依止無明。
作是觀已,
1-即知無明為是等法作生因緣。
2-無明所生。
3-無明源由。
4-無明根本。
1-由無明為緣。
2-能生諸法。
3-無明是首。
4-無明為依。
作是思惟已,乃知是法
1-從無明生。
2-因無明有。
3-以其無明而為先導。
4-依止無明。
(別說)
1-依無明故,能生於行。
2-依行故,生識。
3-識因緣,生名色。
4-名色因緣,生六入。
5-六入因緣,生觸。
6-觸因緣,生受。
7-受因緣故,凡愚眾生於受少分,便起染愛。
8-愛因緣,生取。
9-取因緣,生有。
10-有因緣,生生。
11-生因緣,有老死。
12-丈夫人老死,死因緣憂、悲、苦、惱。
13-眾苦聚集,以是因緣生大苦陰。
1-依因無明,諸行法生。
2-行緣於識,
3-以識因緣,假說名色。
4-名色立已,而說六入。
5-因於六入,觸方得生。
6-觸因緣故,生於三受。
7-受因緣故,嬰兒凡夫生渴愛苦。
8-渴愛因緣,而取四取。
9-緣於四取,而有接續。
10-有因緣生。
11-以生因緣,老、死、憂、悲、苦、惱等生。
12-純是大苦共相聚集。
1-依無明已,諸行得生。
2-依諸行已,諸識得生。
3-依識生已,名色得生。
4-依名色已,六處得生。
5-依六處已,諸觸得生。
6-諸觸生已,施設於受。
7-以有受故,施設於愛。
8-愚夫為愛所逼迫故,施設於取。
9-取謂受取,以取生故,有相續生。
10-依止有故,而得於生。
11-依止生故,而得有老。
12-以有老故,補特伽羅皆有其死。
13-以有死故,即能生於憂、悲、苦、惱。
14-諸法積集為大苦聚。
1-依無明已諸行乃生,
2-依諸行已而有諸識。
3-由有識故乃立名色,
4-立名色故乃有六處,
5-六處有故諸觸隨生,
6-以有觸故乃起於受,
7-由其受因愚夫生愛,
8-愛逼迫故而起於取,
9-以有取故纏縛於有,
10-由有故生,
11-生故有老,
12-有老法故,補特伽羅士夫皆死,
13-依死法故,而起憂、悲、苦、惱、愁、歎。
14-如是乃得一大苦蘊集。
5)以深智慧,
1-慇懃方便,當斷無明。
2-拔無明根。
3-滅於無明。
4-無明相應法一切盡滅。
以是義故,聰明智者,
1-應當勤求滅是無明。
2-破裂無明。
3-拔無明根,令不復生。
4-無明滅故,一切諸法因無明者皆滅無餘。
是故智者,
1-應當精勤壞滅無明。
2-拔其根本。
3-無明滅故,而諸法滅。
是故智者,
1-應當勤力斷除無明。
2-破壞無明。
3-拔無明根。
4-滅無明法。
5-由無明滅故,即能除滅無智之者所依止法。
6)譬如命根盡時,諸根都盡。
猶若命根,命根滅時,一切諸根皆悉隨滅。
善男子!譬如命根滅已,餘根皆滅。
譬如命根滅已,餘根皆滅。
7)無明盡時,
1-依無明法一切悉盡。
2-無明滅故,諸煩惱滅。
3-煩惱滅故,生死因皆滅。
4-生死滅故,近於涅槃。
無明滅時,
1-一切諸法依無明者悉皆隨滅。
2-無明滅故,煩惱不生。
3-無煩惱故,不生六道。
4-何以故?生死因緣已滅盡故,是故能得於大涅槃,常樂我淨。
如是無明滅故,
1-即無所依。
2-以無依故,煩惱不起。
3-以生死因滅故,諸趣果滅。
4-由是菩薩能證涅槃。
無明滅已,
1-無智所依諸法皆滅,亦復如是。
2-何以故?無無智故,乃無積集,一切煩惱不轉諸趣。
3-以無煩惱轉諸趣故,即能斷滅生死之因。
4-近於涅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十二因緣。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善知十二因緣。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緣起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緣生。
78.善知我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我。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知於自身。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能自了知。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自了知。何等為十?
菩薩作如是觀察:我生誰家?為是婆羅門家?為是剎利家?為是長者家?為是下賤家?
1-菩薩雖生上族家而無憍慢想。
2-若生下賤處而作是念:我本曾作不善諸業,以惡業故,今生下賤家。以是因緣,多修厭惡。多修厭惡故,欲得出家。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察:我今此生,何等種性?婆羅門性耶?剎利性耶?居士大家性耶?若卑劣性耶?若下賤性耶?
1-若生豪族、大富家者,莫恃怙之而生憍慢。
2-若生下賤、貧窮家者而作是念:我於前世種是業緣,致使如是貧窮果報。以是因緣,多修厭離。生厭離故,樂求出家。
一者、菩薩觀察自身是誰種姓?於婆羅門、剎帝利種、若居士家、富貴、貧賤諸種姓中,何種姓生?
1-菩薩雖能於諸富貴種姓中生,終不恃此而起憍慢。
2-若於貧賤種姓中生,作是思惟:我昔曾作諸雜業故,由是令我生此種姓。以是因緣,厭離諸有。以厭離故,而求出家。
一者、菩薩善自觀察:今我此身何族中生?婆羅門族邪?剎帝利族邪?長者族邪?而或高尚富貴族邪?其或卑賤下種族邪?
1-若在高尚富貴族生。我當不恃此緣而生憍倨。
2-設使於其卑賤族生。當起是念:由我宿昔造雜業故,生如是族。即以此緣,厭離於世。生厭離故,而求出家。
既出家已,作是思惟:我為何事而求出家?
1-夫出家法為自度脫,亦度於彼。
2-以是因緣,不應懈怠而自懶墮。
得出家已,作是觀察:我今出家正何所為?
1-即知出家自能度脫,方度他人。
2-以是因緣,不應懈怠、不宜嬾惰。
二者、得出家已,應作是念:為何義利而求出家?作是思惟:
1-我今出家為欲自度,令他得度;自得解脫,令他解脫。
2-是故菩薩常應遠離懈怠、嬾惰。
二者、菩薩既出家已,即當觀察:我今為何義故而求出家?乃自思忖:
1-我今出家,自得度已令他亦度,自解脫已亦令他人悉得解脫。
2-以是緣故,終不生於懶墮、懈怠。
作是思惟:
1-我今出家當何不善?若有少惡,速疾除斷。
2-於諸善法,深起愛樂、歡喜無厭。
3-所未斷惡,方便令斷。
作是觀已:
1-我得出家,何等不善未滅盡者?
2-若滅是法,則生歡喜。
3-以是因緣,為滅是法,勇猛精進。
三者、菩薩應念:
1-我今出家,於諸罪障、不善之法,皆應除滅。所以者何?
2-若有諸罪,已能斷除,應自心生歡喜、悅樂。
3-若未除斷,為令斷故,應勤修習。
三者、菩薩如是觀察:
1-我今出家,應斷一切罪不善法,滅盡無餘。
2-我若已斷諸不善法,生大歡喜,適悅慶快。
3-我若未斷諸不善法,應當策勤,速令除斷。
如是復更觀察:
1-我等出家,云何增廣善法?
2-善法增已,當倍愛樂、深心歡喜。
3-善法未增,當令增廣。
復作是念:
1-何等善法可得增長?
2-以增長故,當生歡喜。
3-為諸善法增長因緣勇猛精進。
四者、菩薩應當如是觀察:
1-我既出家,一切善法皆得增長。所以者何?
2-若諸善法已得增長,心生喜樂。
3-若未增長,為令增長,慇懃修習。
四者、菩薩如是觀察:1-我今出家,宜應廣大、增長修習一切善法。
2-我若已能廣大、增長一切善法,心生歡喜,適悅慶快。
3-我若曾未增修善法,應當策勤,速令增長。
1-我今依怙師僧,增廣善法,
2-以是因緣,於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聞、若少聞,若聰明、若無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
3-於諸世尊,恭敬、供養,信樂歡喜;
4-於和上所亦復如是。
5-於阿闍梨,復生恭敬。
復作是念:
1-依何等師,一切善法而得增長?一切不善而得盡滅?
2-以是因緣,依止師僧,若多聞者、若不多聞,若持戒者、若不持戒,恒生尊想,如敬諸佛。
3-而於和上、阿闍梨邊,恭敬、尊重,至心承事,亦復如是。
五者、菩薩又應如是觀察:
1-若增長善法,除滅罪障,我當依止如是尊者。
2-由是因緣,菩薩應隨鄔波馱耶,持戒、破戒,少聞、多聞,若有名稱、若無名稱,起導師想,猶如世尊,生於淨信,歡喜悅樂。
五者、菩薩如是觀察:
1-我若依止於師尊已,即能增長一切善法,壞滅一切不善之法。
2-由此因緣,於其親教師所,不以尠聞、多聞,有智、無智,持戒、毀戒,應當悉起佛大師想。
3-於彼師尊之所,愛樂、信重、恭敬、承事。
4-亦於軌範師所,同彼親教之師尊重、恭敬。
1-我依阿闍梨故,善法增廣,菩提法分未滿足者當令使滿。諸結未斷者當令使斷。
2-於阿闍梨復生和上想,供養如前,愛樂歡喜。
3-增長右法、損減左法。如是,左法不令增長。
而作是念:
1-藉師僧力,諸助道法所未滿者能令得備。煩惱未滅能令滅盡。
2-是等人邊,生和上想,至心承事,生大歡喜。
3-於善法中,而修順行。於不善法逆之而行。
六者、菩薩當於阿遮利耶應常尊重,恭敬供養,作是思惟:
1-我今依止阿遮利耶故,於菩提分法未圓滿者,願得圓滿。於煩惱法未得除斷,願得除斷。
2-菩薩奉事阿遮利耶,如鄔波馱耶想。
3-若有善法,隨順攝受。若不善法,了知不作。由此心生,歡喜悅樂。
六者、菩薩如是觀察:
1-我若依止軌範師已,當於菩提分法,未圓滿者而能圓滿。諸有未斷一切煩惱而悉能斷。
2-是故,於彼軌範師所,恭敬、承事,如親教師想,心大歡喜。
3-而彼師尊,能以正道、一切善法,攝受於我,不以邪道、不善之法,而為攝受。
復更觀察:誰是我世尊?
1-一切種智是我世尊;能一切覺、能一切說、救濟世間、憐愍眾生、具大悲心、是大福田,是我世尊、天人之師。以是因緣、以是相貌,應生信敬,愛樂歡喜。
2-又復思惟:我得大利,遇佛、世尊、如來制戒,我今寧捨身命,終不毀犯如來制戒。是名善受佛教。
復作是念:我師是誰?
1-作如是觀則得知之:夫我師者,是一切智、說一切法、憐愍世間、有大慈悲、是大福田、為天人師。以是因緣,當生歡喜。
2-復作是念:幸甚,幸甚。我今已得最上勝利,能示於我學道正法,若失壽命,亦不敢犯所受之法。若能不犯則是供養諸佛如來,隨順而行。
七者、菩薩應起思惟:誰是我師?
1-復作是念:一切智者是我之師。云何一切智者?謂了知諸法,哀愍世間;能起大悲,為大福田;與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為大軌範。是我導師。菩薩由此歡喜悅樂,得大利益。
2-復作思惟:諸佛、世尊是我之師。佛所演說聖道、學處,我當修習,乃至命終亦無違犯。我應如是尊重諸佛,恭敬供養,心常隨順。
七者、菩薩如是觀察:誰是我師?
1-乃審思惟:一切智者,是我大師,彼一切明了,悲愍世間,起大悲心,作大福田,能為天人、阿修羅、世間等師。以是緣故,生大歡喜,適悅、慶快。
2-又復思惟:若佛、世尊為我大師,我實得大善利。如佛、世尊施設學道,我當盡其壽命,奉教修學,如聞隨轉,終不違越。
我今當應從誰受供?如我今者,當從剎利、婆羅門、聚落、城邑,受彼供施,令彼果報尊貴富樂。
復作是念:我今受誰飲食供養?若豪富家、若貧窮家,令如是等飲食供養,生大果報、生大利益,當受是等飲食供養。
八者、菩薩作是思惟:我從誰乞而得於食?菩薩復念:
1-我應從彼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而乞於食。
2-我令如是諸有情等,以施食故,獲大果報、獲大義利、獲大威德,故從乞食。
八者、菩薩作是思惟:我當從誰而行乞食?徧伺察已:
1-我應於彼婆羅門、剎帝利、庶民之家,周行求乞。
2-令彼施食,獲大果報,成大義利,具大威德。我以此緣,令彼得果,故從乞食。
我亦不應虛受人供,如是剎利、婆羅門、聚落、城邑皆作何想?我今思惟有何功德而施飲食?
1-剎利、婆羅門、聚落、城邑當念我是沙門、作福田想。
2-我今應當具滿沙門所行之道、比丘功德、沙門功德,福田淨業宜稱其名。
復作是念:是等施主,若貧、若富,以何等心供養於我、供給飲食?如是知之:
1-是等施主今謂我輩是出家人、行沙門法,作福田想、作持戒想、作生善想、作滅惡想。
2-是故,我今不違彼心,受持沙門戒律、德業、出家福田、諸功德事。
九者、菩薩作是思惟: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應作何想而與我食?菩薩復念:
1-彼應於我作沙門想、作苾芻想、作福田想,而與我食。
2-我應思念,但是沙門及福田者所有功德,我皆修習。
九者、菩薩作是思惟:彼婆羅門、剎帝利等,為起何想而施我食?如是審察:
1-彼婆羅門、剎帝利等,必應於我起沙門想、起苾芻想、起福田想,故施我食。
2-我今宜應積集修行沙門功德、苾芻功德、福田功德。
我今處生死中,當自拔出。
1-我今已得出家善利、我今初得無上大利。我得出家即是無上大利。
2-我今能稱出家之法亦是無上大利。
3-我今當勤精進,遠離懈怠。
4-亦疾速出生死災患。
善男子!菩薩出家常應執念如是思惟。
而作是念:無始生死我應度之。
1-我今已得出家入道、行沙門行,則是我初度於生死。
2-我當進修沙門德業,即是第二我渡生死。
3-我今勇猛,不敢懈怠,但為得是清淨法故。
4-如是,無始無量生死我應度之。
十者、菩薩作是思惟:無始生死,我今出離。云何出離?菩薩思念:
1-我得出家,成苾芻法,是第一出離。
2-我今成就沙門功德,是第二出離。
3-我常精進,離於懈怠,證於法性故,能出離無始生死,是第三出離。
4-我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是第四出離。
菩薩由作如是觀察,能自了知。
十者、菩薩作是思惟:我當云何而能出離無始生死?如是審察:
一者、我得成苾芻相。斯為第一出離生死。
二者、我得成就苾芻所有功德。斯為第二出離生死。
三者、我能發起精進,捨離懈怠。修諸善行,證得法性。斯為第三出離生死。
四者、遍修諸行,乃至成佛化度有情。斯為第四出離生死。
菩薩若能如是審諦常所觀察,是即名為善自了知。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我。
善男子!如是,菩薩作是觀察則知己身。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自了知。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自了知。
79.善知世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世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了知世間。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知於世。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世間。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所謂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於自高人起卑賤想。
於憍慢人起恭敬想。
於諂曲人起質直想。
於妄語人起真實想。
於憎惡人起愛樂想。
於剛強人起柔軟想。
於不忍人起忍辱想。
於瞋忿人起慈心想。
於苦惱人起悲心想。
於多貪人起施與想。
於慠恨者而生謙卑。
於憍慢者而生恭敬。
於諂曲者自行質直。
於妄語者自修諦語。
於惡口者自說愛言。
於麁強者而自柔軟。
於磣毒者多修忍辱。
於惡賴者多修慈心。
於困苦者多修悲心。
於慳惜者多修喜捨。
一、於倨傲者能自卑下。
二、於憍慢者能離憍慢。
三、於邪曲者能為質直。
四、於虛誑者能真實言。
五、於惡語者能為愛語。
六、於堅強者能柔軟語。
七、於暴惡者常能忍辱。
八、於瞋怒者能修於慈。
九、於苦惱者能修於悲。
十、於慳悋者能修於施。
一者、見高倨人能自卑下。
二者、見我慢人能離憍慢。
三者、見諂曲人能立正直。
四者、見妄語人為說實語。
五者、見惡語人為說愛語。
六者、見麁猛人起柔軟相。
七者、見恚惡人能多忍辱。
八者、見毒害人為起慈心。
九者、見苦惱人為生悲愍。
十者、見慳悋人為行布施。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世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了知世間。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知於世。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世間。
80.能生淨佛國土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能生淨佛國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生淨佛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生清淨諸佛剎土。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所謂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持戒清淨,無闕戒、無嫌戒。
2-於一切眾生,心常平等。
3-同其事業,具諸功德。
4-遠離名聞,讚歎、利養。
5-不染八法,深信不疑。
6-勤修精進,無有懈怠。
7-攝心禪定,無諸錯亂。
8-善修多聞,遠離無智。
9-利根聰慧,滅除愚闇。
10-於瞋惱眾生,恒修慈心。
1-戒品清淨,無隙、無雜、無瑕、無疵。
2-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3-功用無二,具大善根。
4-遠離利養、恭敬、名聞,心無染污。
5-信根成就,心無疑惑。
6-勇猛精進,不暫懈怠。
7-具足禪定,心不散亂。
8-多聞分別,不習邪論。
9-具足利智,不生鈍根。
10-自然多慈,不習瞋恚。
一者、成就於戒,無缺、無雜,戒無點污,戒得清淨。
二者、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以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者、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
五者、得清淨信,心無疑惑。
六者、常修精進,離懈怠心。
七者、能入寂定,無散亂心。
八者、能得多聞,而無惡慧。
九者、成就利智,非鈍根性。
十者、有慈悲性,無損害心。
一者、具戒清淨,不斷、不雜,復無染污,戒行成就。
二者、行平等心,為一切有情設平等方便。
三者、成就廣大善根,非尠少故。
四者、遠離世間名聞、利養等事,復不染著。
五者、具於淨信,無疑惑心。
六者、發勤精進,捨離懈怠。
七者、具修禪定,無散亂心。
八者、修習多聞,而無惡慧。
九者、利根利慧,無暗鈍性。
十者、廣行慈行,無損害心。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生清淨諸佛剎土。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十事不具,能生淨土不?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具足十法生淨土耶?若不具足亦得生乎?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十法為要具足,方始得生,若有闕者能得生不?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具修十法乃得生邪?為隨修一法無所缺壞亦得生邪?
佛即答言:善男子!若能於一事具足無闕,當知十事悉皆清淨,以是義故,名具十事得生淨土。
佛言:善男子!於此十法設有一法而得具足,不隙、不雜,不瑕、不疵、清淨明白,一切諸法悉皆具足。所以者何?具足十法得生淨土,非不具足。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彼諸菩薩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佛言:善男子!若隨修一法不斷、不壞,無雜、無染,清淨、潔白,即能成就餘諸法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生淨佛國土。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生淨佛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生清淨佛剎。
善男子!此中意者,若能具修諸法,無所缺減,生淨佛剎,決定無疑。
81.胎不染污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胎不染污。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受胎生染污。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處胎藏塵垢不染。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染胎藏垢穢而生。何等為十?
作諸形像。
如來塔寺,若有毀壞,嚴飾修治。
復以諸香泥塗於佛塔。
如來形像,常以香湯洗浴。
於如來塔,塗掃清淨。
於父母所,躬自供養。
於和上、阿闍梨、同梵行者心常恭敬、供養,不為財利。
以此善根,迴與一切眾生。願令皆得胎不染污。
心常殷重,如是思惟。
所謂起造如來形像。
治理故敗佛塔。
於佛塔廟,恒施塗香。
洗浴佛像。
於佛塔廟,掃灑泥塗。
供養父母,洗浣摩拭。
供養和上、闍梨、同學,一無希望心。
所修善根如是迴向而作是言:以此善根,願諸眾生不受胎生,得清淨生。無染污生。
以深心故。
一者、造如來像。
二者、修理破壞諸佛制多。
三者、以諸妙香,塗佛制多,而為供養。
四者、以諸香水,洗如來像,而為供養。
五者、於佛制多中,掃灑塗地,而為供養。
六者、親能承事、供養父母。
七者、親能供養阿遮利耶、鄔波馱耶。
八者、親能供養修梵行者,而菩薩心無有悕望。
九者、菩薩願以善根迴施有情。由我善根,令不染著胎垢而生。
十者、菩薩如是迴向,意樂慇重,猛利甚深。
一者、修治如來形像。
二者、嚴飾破故塔廟。
三者、妙香塗治如來寶塔。
四者、以妙香水洗沐佛像。
五者、泥飾、塗補、掃除、濺灑如來塔地。
六者、恭事父母。
七者、恭事軌範之師及親教師、同梵行等。
八者、雖復如是,無所悕望。
九者、即以如是所有善根而用迴向。願以此善,普令一切有情不染胎藏垢穢而生。
十者、深心志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胎不染污。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不受胎生;唯除願力。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處胎藏塵垢無染。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不染胎藏垢穢而生。
82.捨家出家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捨家出家。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出離家居。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捨家出家。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在家出家。何等為十?
無所受用。
於可染處,終不親近。
背於五欲。
除諸愛渴。
於如來所制禁戒,終不毀犯。
少欲知足。
衣服、飲食、床敷、臥具,趣得支命,終不貪積。
於五欲所,常生畏怖。
恒念厭離,修集善法。
所謂無所戀著。
不混雜住。
背於貪境。
遠離渴愛。
不染塵勞。
於佛正法,隨順奉行。努力精進,善學知足。
隨宜衣裳,隨宜飲食,隨宜臥具,隨宜湯藥。
鉢盂、法服、資生什物,不作儲畜。
於諸塵境,恒生怖懼。
趣向寂靜,修道不廢。
一者、得無所取。
二者、不雜亂住。
三者、得厭背境界。
四者、離境界愛著。
五者、不起染著境界過患。
六者、於佛施設所有學處,恭敬、尊重,能善修習,勇猛精進。
七者、於飲食、衣服、資具、醫藥隨所受物,心常知足。
八者、於鉢多羅及袈裟資具,善能捨離一切積集。
九者、於境界中,心常怖畏,起於厭離。
十者、常勤修習,能於現前寂靜而住。
一者、得無所取。
二者、不雜亂住。
三者、棄背諸境。
四者、遠離諸境一切愛著。
五者、不染諸境所有過失。
六者、能於如來所設學門,恭敬修習。加復勤力,而無厭足。
七者、雖復少分得其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心常喜足。
八者、隨得應器、衣服,離諸取著。
九者、厭離諸境,常生怖畏。
十者、常勤修習,現前寂靜。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捨家出家。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出離居家。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捨家出家。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在家出家。
83.正命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正命。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淨命自活。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淨命。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淨命。何等為十?
心不諂曲。
不外現相貌而求利養。
不作抑揚顯己異眾。
不外弊五欲而心求利養。
不取非法財。
不取不清淨財。
不著利養。
不染利養。
而常知足。
於如法利恒生知足。
所謂遠離貢高諂佞利養。
遠離相貌。
遠離摩揣。
不橫求財。
離非法財。
離不淨財。
不戀著財。
不為利養之所污染。
不渴愛求。
於如法財尚生知足。
一者、能善捨離為利養故矯詐諂曲。
二者、能善捨離為利養故而現其相。
三者、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虛言鼓動。
四者、善能捨離惡求利養。
五者、善能捨離非法利養。
六者、善能捨離不淨利養。
七者、不耽著利養。
八者、得不染著利養。
九者、得性不熱惱。
十者、於如法利養善能知足。
一者、遠離諂求利養。
二者、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三者、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四者、遠離惡求利養。
五者、遠離非法利養。
六者、遠離不淨利養。
七者、不耽著利養。
八者、不染愛利養。
九者、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十者、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1.云何菩薩心不諂曲?不以利養,令身、口、意曲。
云何不身諂曲?菩薩不為見檀越故現諸威儀。云何作威儀?見檀越時,低視徐行,如猫伺鼠,是名身諂曲。
云何口諂曲?菩薩不為利養作柔軟語、作愛語、作庠序語、隨他所愛語、隨他意語,如是等語皆悉不作。
云何意諂曲?口說知足,而心貪著。佛言:內燒、內熱,口言知足、心常貪著。若不如是,名不諂曲。
善男子!云何菩薩遠離貢高諂佞利養?菩薩摩訶薩不為利養,作身貢高、口貢高、心貢高。
云何不作身貢高?菩薩摩訶薩若見檀越、施主之時,不自作身異相威儀。徐步而行,現寂靜相。觀前一尋,示如愁苦。或作任運,如非虛假。是身貢高,皆悉不作。
云何不作口貢高?菩薩摩訶薩不以利養之因緣故,安徐軟語,及以愛語、出隨順語,如是口貢高皆悉遠離。
云何心貢高?菩薩摩訶薩若有施主欲以財物而為供養,口示少欲,而其內心甚願多取。善男子!此則名為內懷中熱,所謂口稱無貪,心實欲得。
善男子!云何善能捨離為利養故矯詐諂曲?謂此菩薩不為利養因緣故,身、語、心業而為矯詐。
云何身不矯詐?謂此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不現威儀。云何不現威儀?謂此菩薩若舉足時,不詐徐步。若下足時。不前視一尋,現思惟相,亦不詐偽不顧直視。
云何語不矯詐?謂此菩薩不為利養故,安徐細語、柔軟愛語及隨順語。
云何心不矯詐?若有施主及助施者請喚之時,菩薩不為利養語現少欲,心廣貪求,內懷熱惱,是名菩薩不為利養故矯詐諂曲。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能遠離諂求利養?謂若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而身、語、心行於諂曲。
身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而不故意策發威儀。徐緩安詳,舉足進步,端審前視。或復起於厭惡而視,或作寂住無發悟視,此即名為身不行諂。
語不行諂者,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發徐緩語,及柔軟語,愛樂之語,或隨順語,此即名為語不行諂。
心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以其利養召命之時,而不語現少欲,心起貪愛,內懷熱惱,此即名為心不行諂。如是等名為菩薩善能遠離諂求利養。
2.云何名不外現相貌?菩薩不以見檀越時作諸相貌:我衣服短少、我鉢器減少、湯藥、臥具減少。菩薩不以見檀越故作如是說。
云何遠離相貌?菩薩摩訶薩若見檀越,不作是相,示我衣鉢多有破壞、乏諸湯藥,現其闕少,而以求施,口無所言。
云何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而現其相?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終不現相自言:我之衣、鉢、病緣醫藥。而彼施主及助施者雖不惠施,菩薩終不從彼乞求,是名菩薩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而現其相。
云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謂若菩薩雖為衣服、應器、病緣醫藥,及餘資具之所逼迫,以虛矯故,終不發言求彼施主及助施者。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3.云何名不作抑揚方便鼓動?菩薩口終不言:彼有檀越與我此物,為憐愍故受。我今持戒清淨、具足多聞、少欲,信心檀越,皆樂施給。不作此說者,是名不作抑揚。
云何遠離摩揣?菩薩摩訶薩若見檀越,不作是說:某甲檀越施我此物,我以恩德報答彼施。不作此言:令前施主知我持戒,知我多聞,知我少欲。我以慈悲,受彼嚫施。不作抑揚方便皷動。
云何菩薩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虛言鼓動?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終不詐言:某甲施主持某事物而惠施我,我以某物而報彼恩。又言:某甲以我持戒、多聞、少欲,持彼彼物而施與我。我起悲心憐愍彼故,而攝受之。是名菩薩善能捨離為利養故虛言鼓動。
云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謂若菩薩或見施主及助施者,不發是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惠施於我,而彼以我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是故以種種物而,特見施我。亦為其起悲愍心,作饒益事,攝受於彼,而乃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4.云何名外弊五欲,而心求利養?菩薩終不外現苦行,作五熱炙身、拔髮、自餓,如是等苦,而要財利。
於他利養,不懷憎嫉,亦無熱惱,是名不外弊五欲心求利養。
云何菩薩離橫求財?菩薩摩訶薩不作身瘡,不作心瘡而求財物。
言身瘡者,為財物故不憚劬勞,四方役身,疾急怱務,違於戒律。
言心瘡者,於諸同學減利養者,多生嫉妬。
云何菩薩善能捨離惡求利養?善男子!菩薩不為利養故,身心行惡。
身行惡者,為利養故,馳走來往,而犯尸羅。
心行惡者,悕求利養,若見餘人所得利養及同梵行者,興心損壞。是名菩薩捨離惡求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惡求利養?謂若菩薩不為求利養故身心行惡。
身行惡者,所謂往來、馳走、奔競,歷諸艱苦,破毀淨戒。
心行惡者,為利養故見餘同梵行者得利養已,而於彼所生損害心,是為菩薩善能遠離惡求利養。
5.云何名不取非法利養?不輕秤小斗欺誑於他。受人財物,終不侵欺。
云何菩薩離非法財?不以輕稱小斗欺誑於人。不以詐親及諸欺罔,而求財物。
云何菩薩捨離非法利養?謂此菩薩不行矯詐,取於利養。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終不侵損,不行矯詐。是名菩薩捨離非法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非法利養?謂若菩薩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亦不侵取。復無奸惡,積蓄財利,是為菩薩善能遠離非法利養。
6.云何名不取不清淨財?若有人施佛、法、僧物及僧祇物,如是之物取為己用,乃至博貿、販賣、出息、生利而自入己,如是等物名非法財。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等物是名清淨活命。
云何菩薩離不淨財?菩薩若於塔物相關、法物相關、僧物相關,絓是不與、非隨喜者,悉不受用。
云何菩薩捨離不淨利養?謂此菩薩所得利養,若窣堵波、若法、若僧共有之物,或他不與亦不許可,雖得彼物必不受之。是名菩薩捨離不淨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不淨利養?謂若菩薩於利養中,若窣覩波物,若法、若僧所有諸物,不與不許,菩薩知已悉不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不淨利養。
7.菩薩若得利養,不生我所想,財利歸己,亦不生能得想,亦不作積聚、守護想。常念施與沙門、婆羅門、父母、師長、眷屬、貧窮、乞匃。恒作是想:若須食時當求支命。
云何菩薩不戀財利?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不謂是財,不作積聚。於時節中,迴施之者,供養父母及諸親識、諸眷屬等。於時節中復須自用。
云何菩薩不耽著利養?謂此菩薩得利養時,不攝為己物,不自稱富者,亦無積聚。時時施與沙門、婆羅門等,若施與父母及輔翼、左右、親友、眷屬,時時自用。
云何是不耽著利養?謂若菩薩雖得利養,不為自己之所攝屬,亦不自謂我所富足,復無積聚。時能普施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及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或復以時己所受用,是為菩薩不耽著利養。
8.於諸美味心無染著。
得此財時,不生染著。
雖自受用,亦無染著。
云何是不染愛利養?謂若菩薩雖所受用,不生種種染愛之心,是為菩薩不染愛利養。
9.若不得時,亦不憂惱,亦不生熱,不得令彼信心檀越,生於不信。
不得財時,亦不周慞亦不渴仰。於施主邊,不起惡心,不取過失。
菩薩不得利養之時,心不生苦亦無熱惱。若彼施主及助施者,雖不惠施,菩薩於彼不起瞋心。
云何是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謂若菩薩或於不得利養之時,心不生苦亦無熱惱。而復於彼施主及助施者,不起嫌惡、棄捨之心,是為菩薩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10.若得如法利養皆與僧同,能如是者佛亦印可,諸菩薩眾所不譏呵,亦為諸天常隨讚歎,同梵行者心無譏嫌,於利養中常生知足,得離邪命。
於如法財與眾共得,佛所稱歎,菩薩大士所不譏嫌,天神光揚,同學歡喜,以此財物知足而住。
若得如法利養及隨僧次,一切如來皆同許可,諸菩薩等無有呵責,諸天讚歎,同梵行者無有譏嫌,於此利益常能知足。
云何是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謂若菩薩或隨僧次得其如法利養之時,如來許可,諸菩薩眾復不呵責,聖賢稱讚,同梵行者亦不譏毀,如是受已,生喜足心,是為菩薩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清淨活命。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淨命自活。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淨命。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淨命。
84.不疲厭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不疲厭。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不疲倦。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心無厭倦。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心無懈倦。何等為十?
常為眾生久處生死,心無疲厭。
為眾生故,能受生死。
於無量苦,亦無疲厭。
為聲聞人教修禪法,不生疲厭。
心不輕賤。
修行覺法不生疲厭。
具菩提法不生疲厭。
雖求涅槃而不證涅槃。
漸深流注至菩提法岸。
所謂但為利益眾生善因緣故,住在生死,不覺疲倦。
為利益眾生故,受生死苦,不覺疲倦。
為勸眾生令修善法,不覺疲倦。
為同眾生諸事業故,而不疲倦。
為小乘眾說聲聞道,而不疲倦。
於聲聞人而不憎惡。
修助道法而不疲倦。
為滿菩提行不生疲倦。
願求涅槃,不取涅槃。
行菩提行,心不暫息。
一者、為諸有情故,雖久住生死而無厭倦。
二者、為諸有情故,於生死苦而無厭倦。
三者、於利益有情中,而無厭倦。
四者、諸所作事常為有情,而無厭倦。
五者、能令有情作善事業,而無厭倦。
六者、為聲聞乘補特伽羅宣說道法而無厭倦。
七者、不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前現不信彼聲聞乘法。
八者、攝受菩提分法而無厭倦。
九者、圓滿菩提資糧而無厭倦。
十者、於涅槃界,不求現證,亦無趣向涅槃意樂。由此菩薩能隨順大菩提故、趣向大菩提故、親近大菩提故。
一者、為利諸有情故,久處生死而無懈倦。
二者、為利諸有情故,受生死苦而無懈倦。
三者、為諸有情作利益故而無懈倦。
四者、施作有情諸善事業而無懈倦。
五者、為於有情諸所作事而無懈倦。
六者、為求聲聞乘人說彼道法而無懈倦。
七者、不於聲聞人前言不信彼法。
八者、成辦菩提分法而無懈倦。
九者、圓滿菩提資糧而無懈倦。
十者、不取證涅槃,不起趣向涅槃意樂。菩薩以是緣故,即能趣向菩提,漸近菩提,取證菩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心不疲厭。
善男子!如是,菩薩是具十法,心不疲倦。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心無厭倦。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心無懈倦。
85.隨順佛教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隨順佛教。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奉行佛教。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行一切如來教勅。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勅。何等為十?
不住放逸處除諸放逸。
善攝其身亦不令身起諸過惡。
善攝其口亦不令口起諸過惡。
善攝其心亦不使令心起諸過惡。
畏後世苦,而具一切善法。
修行一切善法,而斷一切不善法。
說一切善法,而毀呰一切惡法。
毀呰一切惡業,修行一切善業。
於如來法不說其過,消滅一切諸垢煩惱。
守護如來所制聖戒。
所謂遠離一切放逸,住無放逸。
善自守護,不作身之惡業。
善自守護,不作口之惡業。
善自守護,不作心之惡業。
恒畏惡道,遠離一切諸不善法。
諦說道理,離諸非道。
恒說正法,毀諸非法。
遠離鄙業,隨順德業。
不污如來正法戒律。
遠離一切煩惱毒臭。
廣護佛法,於不善法常守自心。
一者、修不放逸,捨諸放逸故。
二者、得身善律儀,身不行惡故。
三者、得語善律儀,語不行惡故。
四者、得意善律儀,意不行惡故。
五者、怖畏他世,能盡捨離諸不善法。
六者、能說正理,離諸非理。
七者、能善說法,訶責非法。
八者、能得捨離譏嫌之業,於清淨業隨順修行。
九者、於如來教中不說過患,能盡捨離諸煩惱毒。
十者、於如來法性能隨順守護,防禦一切惡不善法。
一者、勤修不放逸行,離諸放逸故。
二者、具善律儀,身不行惡故。
三者、具善律儀,語不行惡故。
四者、具善律儀,意不行惡故。
五者、恐畏他世,盡斷諸惡故。
六者、說如理語,離非理語故。
七者、宣正法語,離非法語故。
八者、離不善業,修善業故。
九者、常於如來教中不說過惡,離諸煩惱穢惡毒故。
十者、隨順守護如來正法,防禦一切不善法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順如來教。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奉行佛教。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行一切如來教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勅。
86.和顏悅色離於顰蹙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和顏悅色離於顰蹙。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姿顏光悅,面無顰蹙。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面門微笑,永離顰蹙。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顰蹙。何等為十?
諸根澄淨。
諸根清淨。
諸根不闕。
諸根離垢。
諸根白淨。
除於惱害。
除諸結使。
得不起結使。
除嫌恨心。
遠離瞋恚。
所謂諸根澄淨。
諸根清淨。
諸根光徹。
諸根無染。
諸根皎潔。
遠離忿恨。
遠離諸使。
無復結縛。
離蓋怨憾。
離諸瞋恚。
一者、得諸根明淨。
二者、得諸根遍淨。
三者、得諸根不缺。
四者、得諸根離垢。
五者、得諸根白淨。
六者、得永離損害。
七者、得永離睡眠。
八者、得永離纏縛。
九者、得永離結恨。
十者、得永離忿怒。
一者、諸根勝妙。
二者、諸根清淨。
三者、諸根無缺。
四者、諸根無垢。
五者、諸根潔白。
六者、遠離瞋恚。
七者、遠離隨眠。
八者、遠離纏縛。
九者、遠離結恨。
十者、遠離忿怒。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和顏悅色,離於顰蹙。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姿顏光悅,面無顰蹙。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面門微笑,永離顰蹙。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顰蹙。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諸根清淨故,得和顏悅色。和顏悅色故,離諸結使。離諸結使故,得不顰蹙。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之義,諸根淨故,菩薩摩訶薩顏色和悅。離煩惱故,面無顰蹙。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趣,由諸根清淨故,諸菩薩得面門微笑。復由永離諸煩惱故,得無顰蹙。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之義,由諸根清淨故,菩薩即得面相熙怡,由斷諸煩惱故,得離顰蹙。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諸根清淨,和顏悅色。除諸結使,離於顰蹙。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諸根淨故,菩薩摩訶薩顏色和悅。離煩惱故,面無顰蹙。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由諸根清淨故,菩薩即得面相熙怡,由斷諸煩惱故,得離顰蹙。
87.多聞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多聞。何等為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多聞具足。何等為十?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多聞。何等為十?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多聞。何等為十?
見生死熾然如實而知。
見瞋恚熾然如實而知。
見無明闇亂生死熾然如實而知。
見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如實而知。
見一切有為法悉皆是苦如實而知。
見世間空如實而知。
一切法無我如實而知。
一切眾生著於調戲,如實而知。
解一切法從因緣生,如實而知。
寂滅涅槃如實而知。
所謂生死熾然,婬欲猛火。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之。
瞋恚猛火,如實知之。
愚癡亂心,如實知之。
諸行無常,如實知之。
三界皆苦,如實知之。
世間空虛,如實知之。
諸法無我,如實知之。
世間虛誑,著於妄想,受生分別,如實知之。
一切諸法藉因緣生,如實知之。
涅槃寂靜,如實知之。
一者、如實了知,如是貪火熾然生滅。
二者、如實了知,如是瞋火熾然增盛。
三者、如實了知,如是癡火惛亂增長。
四者、如實了知,有為之法悉皆無常。
五者、如實了知,如是諸行一切皆苦。
六者、如實了知,如是世間并皆是空。
七者、如實了知,如是一切諸行無我。
八者、如實了知,如是愛著,皆名戲論。
九者、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因緣所生。
十者、如實了知,涅槃寂靜。
一者、如實了知於生死中,貪火熾然。
二者、如實了知瞋火增盛。
三者、如實了知癡火昏亂。
四者、如實了知有為之法皆悉無常。
五者、如實了知諸行是苦。
六者、如實了知世間悉空。
七者、如實了知諸法無我。
八者、能離世間戲論。
九者、如實了知彼一切法皆從緣生。
十者、如實了知涅槃寂靜。
但從聞、思慧,不取口語,如是知已,為眾生故深發大悲,勤加修習,具於精進。
是三無性,聞、思、修慧。如實知已,不但音聲分別說其名字而已。雖如是知,發增廣心,興大慈悲,誓願堅固,為諸眾生拔苦根。栽正勤勇猛。
如是之義,非但言說,要以聞、思、修所成慧,方於此義,如實了知。如是知已,悲心堅固,為諸有情發起精進。
此等諸法,要以聞、思、修所成慧,方能證悟。不可但以音聲言說而能解入。菩薩如是知已,即起堅固悲愍之心,發勤精進,為諸有情作利益事。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多聞。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多聞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多聞。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多聞。
88.持正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持正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受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攝受正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法欲壞時,有五濁惡起,德薄眾生多住邪道,智燈欲滅,無有導師能說正法。諸大修多羅雖有深義,無能說者,亦無讀誦、受持之者。爾時,菩薩見法壞時,能受持經藏,讚歎、讀誦。
為人開示、分別解說。
其中有人聞已,生信心樂歡喜。
不為財利,但欲聽法。
於說法者,生世尊想。
於所聞法,生甘露想。
作不死想。
如諸妙藥。
不惜身命,勤求正法。
聞已修行。
所謂於末世時、後五百歲,正法滅時。如來經教諍訟競起,無量眾生行於邪道,智燈欲滅,無示導者。微妙甚深修多羅經,廣大之義、有大威德、是一切法摩德勒伽(此云法母),而能受持、讀誦、宣說、恭敬供養。
亦能為他顯示其義,廣為解釋,令得易解。
於行法者,生大歡喜,善護念之。
心無希望,樂聽正法。
於說法人,生世尊想。
於正法中,生甘露想。
生妙藥想。
不惜身命,求於正法。
得正法已,努力修行。
一者、於後時、後分、後五十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減。諸有情類不能修持,住非道中,智燈已滅,無能說者。此時若有能於廣大素怛纜中,有大利益,有大威德,生諸善法,如有情母,受持、讀誦,種種承事,恭敬、供養。
二者、展轉為他,宣說開示。
三者、能於修學如是廣大經典補特伽羅所,生於淨信,歡喜踊躍,攝受於彼。
四者、聽聞正法,無所悕望。
五者、於此法師,起導師想。
六者、能於正法,起甘露想。
七者、能於正法,起仙藥想。
八者、於其正法,起良藥想。
九者、專求正法,不顧身命。
十者、悕求正法,起修行想。
一者、於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減沒,時分轉易。諸有情等於佛教中,安立邪道,智燈隱滅。當如是時,有能宣演如來所說廣大經典,作大利益,具大威德,如諸法母。能受持、讀誦、恭敬、承事者,即能攝受正法。
二者、為他宣說,令彼聽受,開曉其義。
三者、於彼修行正法人所,愛樂、信重,歡喜、適悅,為彼攝受。
四者、為他宣說正法,無所希望。
五者、於說法師所,起師尊想。
六者、於其正法,如甘露想。
七者、如聖藥想。
八者、如良藥想。
九者、為求正法,不惜身命。
十者、求得法已,修行圓滿。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能持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受持正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攝受正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
89.法王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法王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生法王子。
復次,善男子!有十種法,菩薩成就為法王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法王子。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以相具嚴身。
眾好如妙華。
諸根滿足無有缺減。
如來所親近法亦能親近。
如來所行道亦能順行。
如來所解法亦能順解。
成熟苦惱眾生。
善修學戒。
長夜勤行四無量心。
於如來所止之城亦能住中。
所謂以相嚴身具隨眾好。
微妙修飾諸根滿足。
隨於如來所行之道。
住在如來境界之處。
覺了諸佛不退還法。
善能救濟眾生苦難。
善能習學眾聖軌則。
善能遊觀四無量心。
眾梵住處如來所居。
一切智城能隨鎮之。
一者、具諸相莊嚴。
二者、身得隨好。
三者、諸根具足,皆悉圓滿。
四者、於一切如來所行之處,隨順修行。
五者、於一切如來所得聖道,隨順得之。
六者、於一切如來所有覺悟,隨順悟之。
七者、能得除滅世間苦惱。
八者、善學一切聖者所行。
九者、得善修習梵行。
十者、能住一切智城,是諸如來所住之處。
一者、具足諸相莊嚴。
二者、身得諸隨形好。
三者、眾相具足,諸根圓滿。
四者、於佛如來所親近處,隨順親近。
五者、於佛如來所行正道,隨順而行。
六者、於佛如來所覺悟法,隨覺悟之。
七者、救度世間一切苦惱。
八者、善能修學一切聖行。
九者、善能修習成諸梵行。
十者、善住如來所住一切智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法王之子。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生法王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為法王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法王子。
90.出過帝釋護世之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出過帝釋護世之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釋梵四王之所奉迎。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釋、梵、護世之所承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超勝帝釋、梵王、護世天等。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於菩提心無有退轉。
一切眾魔不能動搖。
於一切佛所種諸善根。
能入一切甚深法藏。
於一切法得平等智。
於佛法中不從他信。
得清淨智。
不共聲聞辟支佛法。
住無生忍。
出過一切護世之法。
所謂不退菩提之心。
一切眾魔不能惱亂。
於佛正法不動不搖。
深入諸法微妙祕藏。
隨順一切法平等智。
於佛法中不隨他語。
於佛法中得無礙智。
不同一切聲聞緣覺。
於諸世間而登上首。
安隱住於不生法忍。
一者、能於菩提,而不退轉。
二者、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三者、於佛法中,而無退失。
四者、隨順能入諸真實相。
五者、隨順通達一切諸法悉皆平等。
六者、能於一切佛法之中,不藉他緣,而能信解。
七者、得善證智。
八者、成就不共一切聲聞、辟支佛法。
九者、能超過彼一切世間。
十者、證無生法忍。
一者、於佛菩提得不退轉。
二者、不為諸魔所動。
三者、不離一切佛法。
四者、隨能解入諸法正理。
五者、通達諸法平等。
六者、不起他信。
七者、於佛法中,得善覺智。
八者、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同等。
九者、出過一切世間。
十者、證得無生法忍。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出過一切帝釋護世之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釋、梵、四王之所奉迎。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釋、梵、護世之所承奉。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超勝帝釋、梵王、護世天等。
91.能知眾生根性、內外結使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知眾生根性、內外結使。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知諸機性。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若體性貪欲如實能知。
體性瞋恚如實能知。
體性愚癡如實能知。
善知煩惱上中下差體性內外如實能知。
善知善體性如實能知。
善知堅體性如實能知。
善知長體性如實能知。
善知慘惡體性如實能知。
善知一眾生。亦知一切世界眾生體性。
所謂有諸眾生性多婬欲如實知之。
若瞋恚性。
若愚癡性。
若剛強性。
若中庸性。
若善軟性。
若磣毒性。
若弊急性。
若遲緩性如實知之。
如知一人遍眾生界亦如是知。
一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貪心意樂。
二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瞋心意樂。
三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癡心意樂。
四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上品意樂。
五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中品意樂。
六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下品意樂。
七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善意樂。
八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堅固意樂。
九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常起隨眠。
十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暴惡隨眠。
一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貪欲意樂。
二者、了知瞋恚意樂。
三者、了知愚癡意樂。
四者、了知上品意樂。
五者、了知中品意樂。
六者、了知下品意樂。
七者、了知諸善意樂。
八者、了知堅固意樂。
九者、了知常起隨眠。
十者、了知暴惡隨眠。如是等法,於一有情如實知已,乃至盡於諸有情界所知亦然。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根性、結使內外。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知諸機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92.能成熟眾生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能成熟眾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知成熟眾生。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成熟有情善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成熟有情之法。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應見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
應見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
應見緣覺身得度者即現緣覺身。
應見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
應見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
應見魔身得度者即現魔身。
應見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
應見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
應見剎利身得度者即現剎利身。
應見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如是等身隨其所應悉為現之。
所謂若以佛色身應得度者即為示現如來色身。
若以菩薩色身應得度者即為示現菩薩色身。
若以辟支佛身應得度者即為示現辟支佛身。
若以聲聞身應得度者則為示現聲聞身。
應以帝釋身應得度者即現帝釋之身。
若以魔身應得度者則現魔身。
若以梵身應得度者則現梵身。
若以婆羅門身應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
若以剎利王身應得度者即為現身。
若以長者居士身應得度者即為現之。
善男子!隨因隨緣。種種方法,但令眾生得成熟者,隨其因緣則為現之。
一者、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相而得度者,即現如來色相。
二者、應以菩薩色相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色相。
三者、應以緣覺色相而得度者,即現緣覺色相。
四者、應以聲聞色相而得度者,即現聲聞色相。
五者、應以帝釋色相而得度者,即現帝釋色相。
六者、應以魔王色相而得度者,即現魔王色相。
七者、應以梵天色相而得度者,即現梵天色相。
八者、應以婆羅門色相而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色相。
九者、應以剎帝利色相而得度者,即現剎帝利色相。
十者、應以居士色相而得度者,即現居士色相。
善男子!若諸有情應以如是色相方便得調伏者,菩薩為彼示現種種色相方便而調伏之。
一者、應以諸佛色相而調伏者,即現佛相。
二者、應以菩薩色相而調伏者,即現菩薩之相。
三者、應以緣覺色相而調伏者,即現緣覺之相。
四者、應以聲聞色相而調伏者,即現聲聞之相。
五者、應以帝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帝釋之相。
六者、應以魔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魔王之相。
七者、應以梵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梵王之相。
八者、應以婆羅門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婆羅門之相。
九者、應以剎帝利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剎帝利之相。
十者、應以長者色相而調伏者,即現長者之相。
善男子!諸有情等應以如是種種色相而調伏者,菩薩即能隨所應現別異之相。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成熟眾生。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成熟眾生。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成熟有情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成熟有情之法。
93.善調順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調順。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堪任正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順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勝樂住。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質直柔軟。
無諂曲心。
無惱害心。
無垢污心。
常清淨心。
無麁獷心。
除瞋恚心。
除麁惡語。
多諸忍辱。
能止諍論。
所謂質直柔軟。
無諂曲心。
善調伏心。
無垢污心。
內心清淨。
性無麁踈。
無瞋恚心。
遠離麁獷。
心多忍辱。
具足堪任法王子位。
一者、質直心。
二者、柔軟心。
三者、不邪曲心。
四者、無損害心。
五者、無垢心。
六者、清淨心。
七者、無堅鞕心。
八者、無麁惡言。
九者、能常忍辱。
十者、具足隨順。
一者、正直。
二者、柔軟。
三者、無諂曲心。
四者、無瞋恚心。
五者、無染污心。
六者、具清淨心。
七者、無麁獷語。
八者、斷穢惡語。
九者、常行忍辱。
十者、具善愛樂。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能善調順。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堪任正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順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勝樂住。
94.安樂共住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安樂共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安樂共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安樂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安樂住。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正見清淨。
2-具足修行。
3-具足清淨戒。
4-具足諸所行處。
5-應出家法。
6-起煩惱處不於中住。
7-其心調柔於同梵行者。
8-如牛念犢修行平等。
9-常樂菩提第一正道。
10-唯佛為尊不求餘神。
1-所謂正見具足。
2-淨見具足。戒品具足。
3-威儀清淨。
4-行於所宜境界。
5-無煩惱住。
6-動止細密。
7-同學和睦。
8-每事有分。
9-行一乘道。
10-無餘師範。
一者、能得正見。具足清淨。
二者、得戒具足。
三者、軌則清淨。
四者、得順所行境。
五者、無所染著。
六者、成就悲愍。
七者、能常憂念。
八者、能得同類。
九者、能發起一乘。
十者、不事餘師。
一者、正見具足。
二者、具見清淨,戒行圓滿。
三者、儀範清淨。
四者、隨順所行境界。
五者、不雜諸煩惱住。
六者、得無過失。
七者、具修梵行。
八者、得其同類。
九者、住一乘道。
十者、不事餘師。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安樂共住。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安樂共住。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安樂住。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安樂住。
95.攝法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攝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修攝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攝事善巧。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知四攝法行。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以施攝眾生。
2-以樂攝眾生。
3-無盡施攝眾生。
4-利益攝眾生。
5-義益攝眾生。
6-說法攝眾生。
7-化導攝眾生。
8-除衰與利攝眾生。
9-同飲食攝眾生。
10-資命所須悉與共之攝眾生。
1-所謂以利益施攝受眾生。
2-以安樂施攝受眾生。
3-以無盡施攝受眾生。
4-以利益說。
5-以實義說。
6-以正法說。
7-以道理說。
8-以利益事。
9-以資生供給事。
10-以財物利益事攝受眾生。
一者、為攝有情,修利益施。
二者、為攝有情,修安樂施。
三者、為攝有情,修無盡施。
四者、為攝有情,言說利益。
五者、為攝有情,修言說義。
六者、為攝有情,修言說法。
七者、為攝有情,示言說理。
八者、為攝有情,以善利益。
九者、為攝有情,同飲食等,饒益彼故。
十者、為攝有情,同於活命資具等事,饒益彼故。
一者、行利益施,攝化有情。
二者、行安樂施。
三者、行無盡施。
四者、利益語。
五者、如義語。
六者、如法語。
七者、如理語。
八者、利益行。
九者、同財而行利益。
十者、同其濟命受用等事,而行利益攝化有情。
1-云何施攝眾生?常以法施永濟其苦,是名為施。
2-云何施樂?施食令安,無飢渴想,是名施樂。
3-云何無盡施?教修禪定,遠離散亂,是名無盡施。
4-云何利益施?教授善法,增長信心,是名利益施。
5-云何義益施?教如實法,深了空相,是名義益施。
6-云何說法施?依修多羅隨所應聞,終不邪說,是名說法施。
7-云何化導施?說如實法,無錯謬相,是名化導施。
8-云何名為除衰與利施?勤滅惡法,安置善法,是名除衰與利施。
9-云何同飲食施?所有飲食悉與眾共,是名同飲食施。
10-云何名資命所須施?象、馬、七珍,乃至供身眾具、雜物盡與眾共,是名資命所須物施。
1-善男子!利益施者,謂法施也。
2-安樂施者,是財物施也。
3-無盡施者,示正道理。
4-利益說者,勸令修善。
5-實義說者,謂不倒說。
6-正法說者,隨順佛教所攝之法。
7-道理說者,不違實際。
8-利益事者,迴於不善。令住善處。
9-資生供給事者,若飲、若食。
10-財物利益者,謂金、銀、琉璃、真珠、玻璃、琥珀、珊瑚、瑪瑙、象、馬、車乘、所須之物。
1-善男子!法利益者,所謂法施。
2-安樂施者,所謂財施。
3-無盡施者,謂常宣說道路示人。
4-言說利益者,謂說善根。
5-言說義者,謂說真實。
6-言說法者,謂順如來教演說之法。
7-言說理者,謂不壞實義。
8-善利益者,謂令眾生除滅不善,置於善處。
9-同飲食等,饒益彼者,謂同受用種種飲食、衣服等事。
10-同於活命資具等事,饒益彼者,謂同受用金銀、末尼、真珠、璧玉、吠琉璃寶、螺貝、珊瑚、象、馬、車乘如是等事。
1-善男子!利益施者,是謂法施。
2-安樂施者,是謂財施。
3-無盡施者,謂與他人宣示正道。
4-利益語者,所謂宣說諸善品法。
5-如義語者,所謂宣說真實之理。
6-如法語者,所謂隨順如來正教宣說諸法。
7-如理語者,所謂不壞真實之義。
8-利益行者,謂令有情不善不起,善法安立。
9-同財利益者,謂同飲食財物平等受用,同其濟命受用等事。
10-行利益者,所謂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象、馬、車乘等,同其受用而行利益。
善男子!具此十事法是名菩薩修行攝法。
善男子!菩薩具足十法,善修攝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攝事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知四攝法行。
96.端正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端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端正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得端嚴。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妙相具足。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寂滅威儀。
2-不詐詭威儀。
3-清淨威儀。
4-人見愛敬威儀。
5-如月威儀。
6-視不厭足威儀。
7-意所悅樂威儀。
8-一切樂見威儀。
9-能使一切歡悅威儀。
10-能使一切信樂威儀。
1-所謂威儀庠序。
2-於四威儀悉非虛偽。
3-見之可愛。
4.猶若秋月。
5-見之生樂。
6-視不知足。
7-悅人內心。
8-於諸眾生無憎惡者。
9-眾生見者無不歡喜。
10-眾生見者發清淨心。
一、能得寂靜威儀。
二、能得無矯詐威儀。
三、能得清淨威儀。
四、能令見者之所愛樂。
五、能令見者諸惡止息,心意寂靜。
六、能令見者無有厭足。
七、能令見者心意悅樂。
八、能令見者心無罣礙。
九、能令見者所願滿足。
十、能令見者心生淨信。
一者、常修寂靜威儀。
二者、常修無矯詐威儀。
三者、常修清淨威儀。
四者、見者皆生愛樂。
五者、見者皆生善相。
六者、見者無厭。
七者、見者悅意。
八者、一切有情見者無礙。
九者、一切有情見者皆生歡喜之心。
十者、一切有情見者皆生清淨之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端正。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端正具足。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得端嚴。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妙相具足。
97.可依憑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可依憑。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能為眾生之所依止。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為所依止。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他所依。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能擁護眾生使離煩惱。
2-能令眾生出於生死曠野嶮難。
3-能使眾生出生死魔竭。
4-能為無救眾生作親友處。
5-能為煩惱病眾生而作良醫。
6-無救護者能為救護。
7-無舍宅者為作舍宅。
8-無歸依者為作歸依。
9-無洲渚者為作洲渚。
10-未到者能令作到。
1-所謂擁護眾生於煩惱畏。
2-將領眾生出於生死稠林曠野。
3-濟度眾生於生死海。
4-孤獨眾生為作親眷。
5-於諸煩惱疾病眾生為作醫王。
6-無救護者為作救護。
7-無料理者為料理之。
8-無歸依者為作歸依。
9-於無洲無渚能為洲渚。
10-無趣向者為示趣向。
一者、能守護他,以諸有情怖煩惱故。
二者、能得出離,以生死曠野多飢渴故。
三者、善能拔濟,謂令有情出生死海故。
四者、能作眷屬,以諸有情多惸獨故。
五者、為大醫師,以能對除煩惱病故。
六者、能作依怙,以諸有情無依恃故。
七者、能作依止,以諸有情無依處故。
八者、能作歸依,以諸有情無依託故。
九者、能為智燈,以諸有情住無明故。
十者、能作歸趣,以諸有情無趣向故。
一者、有情久處生死怖畏中者,為作守護。
二者、有情久在生死曠野險難者,為作善導。
三者、有情沒溺生死大海中者,而為濟渡。
四者、有情無親屬者,為作主宰。
五者、有情久嬰煩惱重病苦者,為作醫師。
六者、有情無救護者,為作救護。
七者、有情無棲託者,為作舍宅。
八者、有情無歸投者,為作歸投。
九者、有情無安止者,為作洲渚。
十者、有情無趣向者,為作趣向。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可依憑。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能為眾生之所依止。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為所依。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為他所依。
98.大藥樹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藥樹。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喻大藥樹。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如大藥樹。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如大藥樹。
何等為十?譬如藥樹名曰善見。
何等為十?所謂如大藥樹,名曰善見,疾病眾生隨意得用。
何等為十?善男子!如大藥樹,能令有情皆得受用。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大藥樹,其名善見。若彼有情嬰纏一切病苦之者,隨取受用,悉愈其疾。何等為十?
1-若有眾生得樹根者而病除愈。
2-有得莖者而病除愈。
3-有得枝者而病除愈。
4-有得葉者而病除愈。
5-有得華者而病除愈。
6-有得果者而病除愈。
7-有見色者而病除愈。
8-有聞香者而病除愈。
9-有得味者而病除愈。
10-有得觸者而病除愈。
根、莖、枝葉、皮肉、華果,若見、若嗅、若甞、若觸,無不痊愈。
一者、受用其根。
二者、受用其莖。
三者、受用其枝。
四者、受用其葉。
五者、受用其花。
六者、受用其果。
七者、見時受用其色。
八者、嗅時受用其香。
九者、甞時受用其味。
十者、摩時受用其觸。
一者、受用其根。
二者、受用其莖。
三者、受用其枝。
四者、受用其葉。
五者、受用其花。
六者、受用其果。
七者、見時受用其色。
八者、嗅時受用其香。
九者、甞時受用其味。
十者、舉動受用其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為無量眾生有若干種諸煩惱病,
善男子!菩薩若爾,從初發心,見諸眾生為諸煩惱種種疾病,
善男子!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能施彼彼一切有情諸煩惱病種種法藥,令得受用。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已來,善能治療一切有情諸煩惱病,而諸有情隨所修作,悉愈其疾。
1-有依捨得活。
2-有依戒得活。
3-有依忍得活。
4-有依精進得活。
5-有依禪定得活。
6-有依智慧得活。
7-有見法得活。
8-有聞聲得活。
9-有知味得活。
10-有同事得活。
布施治療、戒、忍、精進、禪定、般若,若得見聞菩薩功德、若得親近、若得其味,病無不差。
1-或受用菩薩施波羅蜜多。
2-或受用菩薩戒波羅蜜多。
3-或受用菩薩忍波羅蜜多。
4-或受用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5-或受用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6-或受用菩薩般若波羅蜜多。
7-或見菩薩身而得勝利。
8-或聞菩薩名而得勝利。
9-或味菩薩功德而得勝利。
10-或復供養菩薩而得勝利。
一者、受用菩薩布施波羅蜜多。
二者、受用菩薩持戒波羅蜜多。
三者、受用菩薩忍辱波羅蜜多。
四者、受用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五者、受用菩薩禪定波羅蜜多。
六者、受用菩薩般若波羅蜜多。
七者、見菩薩身受用其色。
八者、聞菩薩名受用其聲。
九者、嘗於菩薩清淨功德法味。
十者、親近菩薩恭敬供養。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大藥樹。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喻大藥樹。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如大藥樹。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大藥樹。
99.勤修福業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勤修福業。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福業相應。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勤修福德。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而能勤修福行。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常於三寶,隨力供養。
2-於病者所,施給醫藥。
3-於飢渴者,隨施飲食。
4-見裸寒者,施其衣服。
5-於和上、阿闍梨,常恭敬供養,信受言教。
6-於同梵行者,起迎恭敬,禮拜問訊。
7-造作園林池井。
8-乃至穀帛施與一切。
9-及家奴婢、僕使,內外眷屬,亦等施之。
10-與持戒沙門、婆羅門,常念親近,往反恭事。
1-所謂於三寶處,隨力治理。
2-於諸眾生有疾病者,布施湯藥。
3-於飢饉者,布施飲食。
4-若有眾生寒熱所逼,施其溫涼。
5-於和上、阿闍梨,深心供養、恭敬承事。
6-於諸同學,禮拜、奉迎、送去,合掌問訊,作和睦事。
7-處處建立伽藍、園林。
8-應時布施米穀、財物及諸倉庫。
9-於諸奴婢、僕使、下隷,施其飲食、衣裳、湯藥而擁護之。
10-時時往詣持戒、多聞沙門,親近、禮拜。
一者、於三寶中,隨力供養。
二者、於諸有情病患之者,能施醫藥。
三者、於一切有情飢渴逼者,能施飲食。
四者、於一切有情為寒熱等所侵逼者,能施衣服。
五者、於阿遮利耶、鄔波駄耶,心常尊重,恭敬、供養。
六者、於同梵行者,問訊起居,合掌禮拜,恭敬供養。
七者、建立伽藍、樹林、園苑。
八者、於時時間,能以資財、穀麥等物庫藏所有,而行惠施。
九者、於其奴婢及傭力者,平等憐愍而養育之。
十者、於時時間,能尊重、供養持淨戒者及諸沙門、婆羅門等。
一者、隨力供養三寶。
二者、病苦有情為施妙藥。
三者、飢渴有情為施飲食。
四者、諸有情類若為寒熱所逼惱者,施其覆護。
五者、常當尊重、恭敬軌範之師及親教師。
六者、見諸同梵行人,應起承迎,合掌、恭敬,禮拜、問訊。
七者、修治園林精舍。
八者、於時時中,出諸庫藏、財穀等物,而行給施。
九者、於諸奴婢及傭作人,平等養育而為護持。
十者、於時時中。常行供養持戒沙門及婆羅門。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勤修福業。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福業相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勤修福德。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勤修福行
100.善能作化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能作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能變化。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變化善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施作諸變化事。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於一佛國身相不動,而能遍諸佛剎,問答諮請。
2-於一佛國不動,亦能悉遍一切佛國,聽受妙法。
3-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供養十方諸佛。
4-於一佛國不動,而能遍諸佛國,莊嚴菩提,悉皆滿足。
5-於一佛國不動,而於一切佛國,初成佛時,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6-於一佛國不動,能以自身現一切佛土,坐於道場,現成佛道。
7-於一佛土不動,能現一切佛土,轉於法輪。
8-於一佛土不動,能現一切佛土,入於涅槃。
9-於一佛土不動,能現一切十方佛土,應受化者悉現其身。菩薩得無作神力,於一切十方佛土不作變化想,亦不作變化,隨諸眾生所應見者悉皆現之。
1-所謂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則能遍於諸佛剎土,諮稟如來。
2-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無量諸佛剎土,就彼聽法。
3-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諸佛無量剎土,供養、承事彼佛世尊。
4-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諸佛無量剎土,行菩提行,令得滿足。
5-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諸佛無量剎土,彼土菩薩成等覺時詣彼供養、恭敬、禮拜。
6-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無量諸佛剎土,現自成佛。
7-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無量諸佛剎土,轉正法輪。
8-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無量諸佛剎土,現般涅槃。
9-於一佛剎不動不搖,往詣無量諸佛剎土,彼有眾生應得度者,悉為變化,作諸神通令得度脫,雖作變化而無思惟,亦無分別。
一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諸如來所,聞甚深義。
二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諸如來所,聽聞正法。
三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諸如來所,恭敬供養。
四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修集菩提資糧圓滿。
五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見諸菩薩現正等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六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示詣道場。
七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自現等覺,令他皆見。
八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轉正法輪。
九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示般涅槃。
十者、於一佛剎身相不動,能於無量佛剎土中,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經爾所時,觀諸有情應調伏者,即能現作種種變化而調伏之。菩薩雖現如是變化,而不分別我能變化。於所變境,亦不分別如是之事我所化作。
一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請問深義。
二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聽受深法。
三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承事供養。
四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而悉圓滿菩提資糧。
五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有諸菩薩成正覺時,悉皆尊重,作供養事。
六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自身示現成等正覺。
七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示現往詣菩提道場。
八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轉妙法輪。
九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示現涅槃。
十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乃至有情所可化者,隨其所應而悉為作諸變化事,菩薩雖復作諸化事,而不分別能化、所化。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能作如是變化?復言亦不作變化想,亦作不變化?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作諸變化?云何不思惟?云何無分別耶?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能作種種變化。云何於此能化之者及所化事得無分別?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作諸化事而不分別能化、所化?
善男子!汝今諦聽,我當說喻。譬如日、月,光照四天下,利益世間,能於眾生常作利安,而日、月亦不作想:我能照諸眾生有大利益。然諸眾生悉蒙光照。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如此日、月照了四洲,為是眾生而作利益,而是日、月無有思惟亦無分別。以光明故利益眾生,但以過去業行、因緣、果報故,有如是日、月利益事生。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當說譬喻,汝應諦聽。善男子!譬如日、月光耀四洲,廣能利益諸有情等,而彼日、月雖能利益一切有情,而不分別我為能耀,亦不分別彼有情等以為所耀。然日、月天子由其往昔異熟業成,能作如是利有情事。
佛言:善男子!我今喻說,汝應諦聽。譬如日月照四大洲,隨攝世間一切有情普遍照曜,而彼日月亦不分別,我為能照,一切有情是為所照。何以故?彼之日月,皆由往昔所修業報故能照曜。
菩薩亦爾,以本善業誓願因緣,得無作法自然成就,故能不作變化想亦不作變化,然於一切有利益處悉現變化。
善男子!菩薩亦爾,雖作變化利益眾生,皆無思惟、悉無分別,不作功用運是業行。所以者何?是等變化皆由菩薩善業因緣之所成故。菩薩於因地中行菩薩時發弘誓願,以本願力而不思惟亦不分別,生諸變化不加功用。
善男子!諸菩薩等亦復如是,雖種種變化而無功用,於能化、所化不起分別我是能化、有情為所化。何以故!如是種種變化之事,一一皆是菩薩善業得成熟故。由昔修行發如是願、作如是事,以此故得於能化、所化離於分別。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雖復作諸化事,亦不分別能化所化,都無發悟亦無造作。何以故?謂由菩薩往昔勝善業報所成,菩薩往昔修菩薩行時,隨其願力,隨其行業,故能今時作諸化事,無所分別。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變化。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變化善巧。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施作諸變化事。
101.速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T658,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T659,大乘寶雲經,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T660,佛說寶雨經,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T489,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西天譯經三藏,法護等奉 詔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速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速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速疾能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所謂萬行,具如前說。
何等為十?
何等為十?
1-修行布施,令使布施滿足。
2-修行持戒,不闕戒、不譏嫌戒,出過聲聞、辟支佛戒,清淨戒身滿足。
3-忍辱滿足。
4-精進滿足。
5-禪定滿足。
6-智慧滿足。
7-方便滿足。
8-願滿足。
9-力滿足。
10-智滿足。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從初地乃至九地菩薩所不能及。
1-夫萬行者,布施具足。
2-戒品具足。言戒品者,不隙、不雜、不瑕、不玼,過於聲聞、緣覺戒品,清淨明白。戒品具足。
3-忍辱具足。
4-精進具足。
5-禪定具足。
6-善慧具足。
7-善巧方便具足。
8-善願具足。
9-諸力具足。
10-微妙甚深正智具足、所修妙智具足。不共一切聲聞、緣覺,過其境界,從於菩薩初地以上乃至九地,過境界故。
一者、得具足施,以善積集成就施故。
二者、得具足戒,成就淨戒,無有缺漏,亦無雜染,超過一切聲聞、緣覺。
三者、具足安忍。
四者、具足正勤。
五者、具足靜慮。
六者、具足般若。
七者、具足方便。
八者、具足勝願。
九者、具足諸力。
十者、具足正智。菩薩以能成就智故,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由能成就不共智故,又能超過菩薩初地,乃至能超於第九地,由菩薩得智具足故。
一者、能善具足,及善積集布施之行。
二者、善具足戒,善積集戒,無缺漏戒,不雜染戒,出過一切聲聞、緣覺,清淨潔白,戒蘊具足。
三者、善具忍辱。
四者、善具精進。
五者、善具禪定。
六者、善具勝慧。
七者、善具方便。
八者、善具諸願。
九者、善具諸力。
十者、善具正智,善積集智。以菩薩成就不共智故,而能出過一切聲聞、緣覺之智,超越菩薩初地,乃至超越菩薩九地之智。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具足十法,速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能速疾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