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御諸法經),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No.1532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X20.No.364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明圓澄註
藏譯英 https://84000.co/new-publication-the-questions-of-brahmavise%E1%B9%A3acintin/
1.序品第一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明網菩薩光品第一
1)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加隣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四千,菩薩七萬二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辯才無閡,三昧已定,慧無所畏,曉了諸法自然之行,得不起法忍。2)其名曰:溥首童真、寶事童真、寶印手童真、寶首童真、空藏童真、發意轉法輪童真、明網童真、除諸陰蓋童真、一切施童真、勝藏童真、蓮華行童真、師子童真、月光童真、尊意童真、自嚴童真。3)賢護之等十六正士:賢護、寶事、恩施、帝天、水天、賢力、上意、持意、增意、善建、不虛見、不置遠、不損意、善導、日藏、持地,如是之類,七萬二千。4)四大天王、天帝釋、帝釋翼從,忉利諸天,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他化自在天;5)諸梵天等,梵身天、6)及餘諸天,并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悉來集會。
序品第一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眾所知識,得陀羅尼無礙辯才及諸三昧,於諸神通無所罣礙,善能曉了諸法實性,悉皆逮得無生法忍。2)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積法王子、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虛空藏法王子、發心轉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障諸煩惱法王子、能捨一切法法王子、德藏法王子、花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莊嚴法王子。3)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4)及四天王釋提桓因等,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5)及梵王等諸梵天;6)并餘無量諸天龍、鬼神、夜叉、犍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1)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是智者之所識知,得具足陀羅尼,得無障礙樂說辯才,得諸三昧,得大神通,奮迅無礙,畢竟得無所畏,如實善知諸法體相,得無生法忍。2)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虛空藏法王子、發心轉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奮迅法王子、功德藏法王子、能捨一切法法王子、鉢頭摩莊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月明法王子、最勝意法王子,一切莊嚴法王子。3)跋陀婆羅等上首,十六大賢士,其名曰: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善將導菩薩、人德菩薩、善護德菩薩、大海德菩薩、帝釋王德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不空見菩薩、善住菩薩、善奮迅菩薩、無量意菩薩、不休息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4)及四天王,天帝釋王上首,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5)及梵王等諸餘梵天,6)并餘無量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1.1.網明菩薩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說法。2)於是明網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佛足,尋時感動三千大千世界,普雨雜華散眾會上,白世尊曰:惟問正覺!愚癡所趣;若哀聽者,乃敢自陳。3)佛告明網:恣所欲問,諸眩惑者,如來、至真當為解說,悅可爾心。
1)爾時世尊,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2)於時網明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禮佛足,合掌向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導起發一切大眾,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從佛少有所問,若佛聽者乃敢諮請。3)佛告網明:恣汝所問,當為解說悅可爾心。
1)爾時,世尊有百千萬大眾集會,恭敬圍遶,而為說法。2)爾時,網明童子菩薩即從坐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向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觀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若佛聽者,乃敢諮請。3)佛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說,悅可爾心。
1.2.如來身相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明網菩薩得聽所啟,即白佛言:1)唯然,世尊!如來儀像光曜難當,超於日明億百千倍,姿顏威嚴而不可逮,極上窮下無能諦瞻,遵建所修莫能計量。2)又我自念:其有得見至真容體,思察所行,皆佛大聖威神所接,有所興發輒到永安。
於是網明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1)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2)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甚為希有!3)我復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於是,網明童子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1)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2)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甚為希有。3)我復思惟: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1.3.如來有光名-33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世尊告曰:明網菩薩!誠如所云,見如來身,必獲志願不失所僥,若有所問,亦復如是。
1.則謂明網:眾祐有光,名曰寂然言事,假使眾生值斯光明見如來者,觀察形色眼根明徹,未曾晦冥。
2.又如來光,名辯才無畏,設值斯光,堪問如來諮難所趣。
3.又如來光,名積善德,設值斯光,能啟問佛轉輪聖王諸所德行。
4.又如來光,名清淨了,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獲致帝釋所因生事。
5.又如來光,名逮威然錠,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生梵天事。
6.又如來光,名脫欲塵門,設值斯光,能啟問佛聲聞之乘。
7.又如來光,名曰專一遵澹泊行,設值斯光,能啟問佛緣覺之乘。
8.又如來光,名一切慧持讚容,設值斯光,能啟問佛大乘之慧正覺佛慧。
9.又如來光,名曰樂持異步,設值斯光,如來遊步經行普獲安隱,壽終之後得生天上。
10.又如來光,名嚴一切清淨瓔珞,如來入城若放光明,設值斯光一切獲安,應時彼城眾寶瓔珞自然莊嚴。
11.又如來光名壞除,假使如來演斯光者,感動無量不可稱限諸佛世界。
12.舉要言之,復次,明網!如來光明,名曰積安,若地獄類值斯光者,眾惱苦患自然休止。
13.又如來光,名曰超慈,若禽獸類值斯光者,未曾興惡轉相危害。
14.又如來光,名曰濟所造,餓鬼儔倫值斯光者,不復饑渴。
15.又如來光,名曰離垢,假使盲者值斯光明,逮得眼目。
16.又如來光,名曰耳聞,值斯光者聾者得聽。
17.又如來光,名曰有志,設值斯光,亂者得正。
18.又如來光,名曰樂錠,設值斯光,自然改惡修立十善。
19.又如來光,名曰脫門,值斯光明,令邪見者逮獲正見。
20.又如來光,名曰趣天,值斯光者,令慳貪類好喜惠施。
21.又如來光,名無熱惱,設值斯光,其犯惡者奉持禁戒。
22.又如來光,名曰持心,諸瞋恨者,逮得忍辱。
23.又如來光名,曰慇懃,其懈怠者,逮得精進。
24.又如來光名,曰正定,其放逸者,獲致禪定。
25.又如來光,名曰顯曜,諸惡智者,逮得黠慧。
26.又如來光,名曰清澄,其狐疑者,逮得篤信。
27.又如來光,名曰總持,其少智者,令得博聞。
28.又如來光,名遵句跡,其無慚愧逮得知羞恥。
29.又如來光,名曰滅除,其貪婬者洒釋情態。
30.又如來光,名曰安樂,使瞋恚者,無有怒害。
31.又如來光,名曰照曜,令癡行者,除去愚冥。
32.又如來光,名曰普存,令等分行悉捨等分。
33.又如來光,名曰普現色身,假使眾生值斯光明,見諸如來無央數色,不可計數百千形像。
佛告明網:今吾為汝粗舉其要耳,假使一劫,若復過劫,諮嗟講說如來光明,論闡經法,不能究盡如來光明光明名號。
佛告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
1.網明當知!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不壞眼根。
2.又如來光名無畏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3.又如來光名集諸善根,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4.又如來光名淨莊嚴,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行業因緣。
5.又如來光名得自在,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梵天王行業因緣。
6.又如來光名離煩惱,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所行之道。
7.又如來光名善遠離,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辟支佛所行之道。
8.又如來光名益一切智,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乘佛事。
9.又如來光名為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眾生遇者命終生天。
10.又如來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歡喜樂,一切嚴飾之具莊嚴其城,城中寶藏從地踊出。
11.又如來光名曰震動,佛以此光能動無量無邊世界。
12.又如來光名曰生樂,佛以此光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13.又如來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惱害。
14.又如來光名曰涼樂,佛以此光能滅餓鬼饑渴熱惱。
15.又如來光名曰明淨,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視。
16.又如來光名曰聰聽,佛以此光能令眾生聾者得聽。
17.又如來光名曰慚愧,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狂者得正。
18.又如來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眾生捨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
19.又如來光名曰離惡,佛以此光能令邪見眾生皆得正見。
20.又如來光名曰能捨,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令行布施。
21.又如來光名無惱熱,佛以此光能令毀禁眾生皆得持戒。
22.又如來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瞋恨眾生皆行忍辱。
23.又如來光名曰勤修,佛以此光能令懈怠眾生皆行精進。
24.又如來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能令妄念眾生皆得禪定。
25.又如來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癡眾生皆得智慧。
26.又如來光名曰清淨,佛以此光能令不信眾生皆得淨信。
27.又如來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聞眾生皆得多聞。
28.又如來光名曰威儀,佛以此光能令無慚眾生皆得慚愧。
29.又如來光名曰安隱,佛以此光能令多欲眾生斷除婬欲。
30.又如來光名曰歡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眾生斷除瞋恚。
31.又如來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癡眾生斷除愚癡。
32.又如來光名曰遍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眾生斷除等分。
33.又如來光名示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眾生皆見佛身無量種色。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減一劫,說此光明力用名號不可窮盡。
佛言: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如來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及思惟者,亦無有能問如來者。
1.何以故?網明!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思惟佛身,不壞眼根。
2.網明!如來有光名無畏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3.網明!如來有光名集一切諸善根本,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4.如來有光名淨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王行業因緣。
5.如來有光名曰自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梵天王行業因緣。
6.如來有光名離煩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7.如來有光名善遠離,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8.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9.如來有光名曰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10.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樂歡喜,諸莊嚴具莊嚴其城。
11.如來有光名曰分散,若以此光觸諸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震動。
12.如來有光名曰生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13.如來有光名曰上慈,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畜生不相殺害。
14.如來有光名曰涼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餓鬼飢渴熱惱。
15.如來有光名曰明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盲者得眼能視。
16.如來有光名曰聽聰,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聾者得耳聞聲。
17.如來有光名曰止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住十不善惡業道者,能令安住十善業道。
18.如來有光名曰慚愧,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狂者皆得正念。
19.如來有光名曰離惡,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邪見者皆得正見。
20.如來有光名曰能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慳者破慳貪心修行布施。
21.如來有光名無悔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毀禁者皆得持戒。
22.如來有光名曰安利,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瞋者皆行忍辱。
23.如來有光名曰勤修,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懈怠者皆行精進。
24.如來有光名曰一心,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忘念者皆得禪定。
25.如來有光名曰能解,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愚癡者皆得智慧。
26.如來有光名無垢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不信者皆得正信。
27.如來有光名曰能持,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少聞者皆得多聞。
28.如來有光名曰威儀,若以此光觸諸眾生,無慚愧者皆得慚愧。
29.如來有光名曰安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欲者斷除婬欲。
30.如來有光名曰歡喜,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怒者斷除瞋恚。
31.如來有光名曰照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癡者觀十二緣斷除愚癡。
32.如來有光名曰遍行,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等分者斷除等分。
33.網明!如來有光名曰示現一切種色,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遇者皆見佛身種種異色無量種色過百千萬色。
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餘殘劫,依於如來光明說法不可窮盡。是故如來、應、正遍知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1.4.放請菩薩光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明網菩薩白世尊曰:1)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之身不可限量,巍巍之德不可思議,隨宜方便敷演經法,2)昔所未聞,今乃被蒙。3)其有菩薩聞說斯光名號歡喜而信樂者,皆當逮得如如來身,巍巍具足。4)又聞世尊演出如來佛所有光,名曰勸化,諸所遊在他方異國菩薩大士轉相誘進,相誘進已,盡令來會於斯忍界,其有菩薩欲所諮啟,便詣如來講問經疑。
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1)未曾有也。世尊!如來身者即是無量無邊光明之藏,說法方便亦不可思議。2)世尊!我自昔來未曾聞此光明名號;3)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聞斯光明名號,信心清淨,皆得如是光明之身。4)世尊!惟願今日放請菩薩光,令他方菩薩善能問難者見斯光已,發心來此娑婆世界。
爾時,網明童子菩薩白佛言:1)希有世尊!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便善巧相應說法。2)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3)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世尊!若有菩薩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者,彼諸眾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4)世尊!惟願今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令他方菩薩善問難者皆悉覺知,既覺知已,發心來此娑婆世界,既來此已,問於如來、供養如來、問答如來。
1.5.思益菩薩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爾時,世尊見明網菩薩所可諮請,即如其像放身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不可稱限諸佛世界。2)又其光明,招請無數億千菩薩,尋會忍界。3)於時東方去是七萬二千諸佛世界,國名清淨,佛號月明如來,其佛之土而有梵天,名曰持心,菩薩大士而不退轉,聖慧神足力自娛樂。4)時彼光明適勸進已,則自往詣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稽首禮足,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稽首、供侍、諮受所問,忍界聖尊欲得見我。5)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時,與無數億諸菩薩眾,尋至忍界。6)又謂:梵天!雖至忍界,即當奉行十志性行。何謂為十?當受言,無言善聞惡聞善與不善,一;而行悲哀,二;而等治療下賤中上,三;若輕易恭敬則一心向,四;不見他闕不求瑕穢,五;等以一味於若干乘,六;而不恐畏惡趣之聲,七;於諸菩薩興眾祐想,八;於五濁世佛之國土想,九;如見如來等正覺,十;是為十事。佛言:梵天!懷此志性可遊彼土。7)於是持心白其正覺:我於佛前,不敢發音為師子吼,不於緣行現奇特相,唯欲淨修志性之行,等立定意乃遊彼土。
1)爾時世尊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無量佛土。2)於是諸方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見斯光已,皆來至此娑婆世界。3)爾時東方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清潔,佛號日月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其佛土。有菩薩梵天,名曰思益,住不退轉。4)見此光已,到日月光佛所,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我欲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奉見供養,親近諮受;彼佛亦復欲見我等。5)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娑婆國有若干千億諸菩薩集,6)汝應以此十法遊於彼土。何等為十?1-於毀於譽,心無增減;2-聞善聞惡,心無分別;3-於諸愚智,等以悲心;4-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5-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6-於他闕失,不見其過;7-見種種乘,皆是一乘;8-聞三惡道,亦勿驚畏;9-於諸菩薩,生如來想;10-佛出五濁,生希有想。梵天!汝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7)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於如來前作師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一心修行。
1)爾時,世尊既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於他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2)於是諸方無量菩薩依佛光明觸其身故,皆來至此娑婆世界。3)爾時,東方過七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佛國土名曰清潔。彼中有佛,號月光明如來、應、正遍知,現在、現命、現住,惟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清淨法。彼佛國土有菩薩梵天名勝思惟,住不退轉。4)蒙佛光明觸其身已,到彼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緣,於此世界大光明現?月光明佛告言:梵天!西方去此過七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現在、現命、現住,為眾說法。是彼佛身所放光明,為集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故。梵天言:世尊!我今欲詣娑婆世界奉見彼佛,供養彼佛、禮拜、親近、諮問、問答深細意問,彼佛世尊亦欲見我。5)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國今有若干千億諸大菩薩,現前集會。6)梵天!汝今應以十種清淨堅固心遊彼世界,1-所謂於毀於譽心無增減故,2-聞善聞惡等以慈心故,3-於諸愚智等以悲心故,4-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故,5-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故,6-不見他人功德過失故,7-見種種乘皆是一味故,8-聞三惡道心不驚怖故,9-於諸菩薩生世尊想故,10-佛出五濁生希有想故。梵天!汝當依此十種清淨堅固心遊彼世界。7)爾時,勝思惟梵天白其佛言:世尊!然我不敢於如來前作師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
1.6.娑婆世界,從旦至中無瞋礙心,其福為勝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時月明佛諸餘菩薩,而歎頌曰:吾得善利!唯然,世尊!為獲嘉慶不生彼界,眾生患難勞集乃然。2)月明世尊告諸菩薩: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於吾之土設百千劫淨修梵行,不如忍界從旦至食不行害心,斯為殊勝。
1)爾時日月光佛國有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惡眾生中。2)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語!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此國中百千億劫淨修梵行,不如彼土從旦至食無瞋礙心,其福為勝。
1)時,月光明如來國土餘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國土,不生如是惡眾生中。2)其佛告言:諸善男子!勿作是語。何以故?若菩薩於此國中,滿百千劫淨修梵行,不如於彼娑婆世界,從旦至中無瞋礙心,其福為勝。何以故?以彼世界多有垢染、多有諸難,彼諸眾生多有垢染、多有鬪諍故。
1.7.思益菩薩見釋迦牟尼佛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時彼土萬二千菩薩,俱誓願曰:吾當具足清淨志性,各共侍衛梵天大士,造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2)持心梵天即與萬二千菩薩,如勇猛士屈伸右臂斯須之頃,於其佛土忽然不現,則立忍界奉見能仁,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1)即時有萬二千菩薩與思益梵天俱共發來,而作是言:我等亦欲以此十法遊彼世界,見釋迦牟尼佛。2)於是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於彼佛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却住一面。
1)即時彼國有萬二千諸菩薩等,欲與勝思惟梵天俱共發來,而作是言:如來知我行菩薩行,我等亦欲以此十心,一心遊行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一心定意,遊行彼國。2)爾時勝思惟梵天與萬二千諸菩薩等,頭面禮拜月光明佛,於其國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剎那頃,一羅婆頃,一無侯多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1.8.佛讚思益菩薩
-
No.585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於是,世尊告明網曰:汝乃覩見持心梵天乎?對曰:已見。大聖即言:斯持心者,1)曉了方便,2)諮啟幽滯,3)分別尊法,4)辯才善妙,5)名冠開士,6)眾會之最,7)慈哀至誠。8)道利勸化,9)遊居所在多所悅可。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汝見是思益梵天不?唯然!已見。網明當知!1)思益梵天於諸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2)於諸善分別諸法菩薩中為最第一,3)於諸說隨宜經意菩薩中為最第一,4)於諸慈心菩薩中為最第一,5)於諸悲心菩薩中為最第一,6)於諸喜心菩薩中為最第一,7)於諸捨心菩薩中為最第一,8)於諸軟語菩薩中為最第一,9)於諸不瞋礙菩薩中為最第一,10)於諸先意問訊菩薩中為最第一,11)於諸決疑菩薩中為最第一。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言:網明!汝見勝思惟梵天來不?網明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唯然已見。佛言:網明!1)此勝思惟梵天於一切正問諸菩薩中,為最第一;2)於一切善巧隨意所宜說法諸菩薩中,為最第一;3)於一切美妙音聲諸菩薩中,為最第一;4)於一切美妙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5)於一切先意問訊諸菩薩中,為最第一;6)於一切應以言語供養諸菩薩中,為最第一;7)於一切無障礙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8)於一切密意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9)於一切無瞋恨心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0)於一切慈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1)於一切悲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2)於一切喜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3)於一切捨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4)於一切善問疑心諸菩薩中,為最第一。
1.9.思益菩薩以偈讚佛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於時,持心、萬二千菩薩,稽首禮畢繞佛三匝,各以神力則化作座,自處其上。持心梵天叉手白佛,以頌讚曰:
1-其妙音聲 所在通達 威德流闡 聞于十方
2-在所國土 見諸最勝 一切諮嗟 大聖之行!
3-我處異土 清淨無垢 其界無有 惡趣之名
4-尋而捨離 如斯佛土 修濟大哀 故來到此
5-佛之聖慧 無有損耗 一切如來 皆悉平等
6-來今往古 降伏志性 將護如是 諸佛國土
7-恢設異行 一切清淨 嚴修至戒 常遵梵行
8-其懷害者 報之以慈 心意如是 而有殊特
9-以能清淨 三品之業 而順將護 身口心意
10-三趣之患 勤苦諸惱 現在為法 皆以滅盡
11-若諸菩薩 其生於斯 此等未曾 懷貯危懼
12-所造之業 至於惡趣 上下道足 皆已斷除
13-其有菩薩 心設患厭 將御擁護 于斯正法
14-此等後世 所處之地 不失其志 不離智慧
15-其欲斷截 眾結之縛 假使淨除 塵垢之欲
16-則當將護 佛土之法 則便超越 至諸通慧
17-設異佛土 無數億劫 執持正法 若講說者
18-不如忍界 說經至食 是為殊勝 則第一尊
19-吾亦覩見 妙樂世界 及復省察 安樂佛土
20-彼無苦惱 眾患音聲 設若修善 不足為性
21-假使蠲除 眾塵堂室 愚兇害人 常忍所加
22-當以經法 勸化他人 令至上道 此乃甚難
23-當稽首彼 無上之尊 行于愍哀 脫勤苦法
24-斯未曾有 如來所行 心懷毒者 開化以法
25-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26-於法無礙 猶如巨海 故為彼說 斯佛之道
27-帝釋梵天 及護世者 諸天龍神 須倫真陀
28-無數悉來 等集于斯 欲求經義 從志解說
29-比丘丘尼 清信士女 普皆來臻 於此眾會
30-願佛為普 講說經法 若有聞者 所趣吉祥
31-假使志願 信好導師 聲聞之眾 及與緣覺
32-能仁悉了 隨志化治 惟為斯黨 決一切疑
33-今吾勸進 諮啟法王 為眾生故 志求佛道
34-其立佛言 而不斷絕 以修慈心 為無量寶
35-假使十方 聞佛名德 勇猛逮得 無量之慧
36-當為斯等 說無比行 隨其眾生 所知志跡
37-非諸聲聞 弟子之地 一切緣覺 所不能及
38-余等信樂 最勝所度 世尊之慧 不可思議
39-鄙自歸命 於世導師 今願諮問 大聖此義
40-假使有厭 心惡勞患 唯為解說 佛之要道
爾時思益梵天與萬二千菩薩俱,頭面禮佛足,右遶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1-世尊大名稱 普聞於十方 所在諸如來 無不稱歎者
2-有諸餘淨國 無三惡道名 捨如是妙土 慈悲故生此
3-佛智無減少 與諸如來等 以大慈本願 處斯穢惡土
4-若人於淨國 持戒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 行慈為最勝
5-若人於此土 起身口意罪 應墮三惡道 現世受得除
6-生此土菩薩 不應懷憂怖 設有惡道罪 頭痛即得除
7-此土諸菩薩 若能守護法 世世所生處 不失於正念
8-若人欲斷縛 滅煩惱業罪 於此土護法 增益一切智
9-淨土多億劫 受持法解說 於此娑婆界 從旦至食勝
10-我見喜樂國 及見安樂土 此中無苦惱 亦無苦惱名
11-於彼作功德 未足以為奇 於此煩惱處 能忍不可事
12-亦教他此法 其福為最勝 我禮無上尊 大悲救苦者
13-能為惡眾生 說法為甚難 佛集無量眾 十方世界中
14-名聞諸菩薩 聽法無厭足 佛集十方界 名聞諸菩薩
15-聽法無厭足 如海吞眾流 為如是等人 廣說於佛道
16-釋梵四天王 諸天龍神等 皆集欲求法 隨所信樂說
17-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是四眾普集 願時為演說
18-有樂佛乘者 及緣覺聲聞 佛知其深心 悉皆為斷疑
19-不斷佛種者 能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 我今請法王
20-名稱普流布 十方菩薩聞 皆悉共來集 為說無上道
21-此無上大法 二乘所不及 我等信力故 得入如是法 不可思議慧 非我等所及
22-佛雖無疲倦 而我有所請 悔過於世尊 願說菩提道
爾時,勝思惟梵天與萬二千諸菩薩等,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合掌向佛,偈讚請曰:
1-世尊大名勝 普聞於十方 所在諸如來 無不稱歎者
2-有諸餘淨國 無三惡道名 捨如是妙土 慈悲故生此
3-佛名智無減 與諸如來等 以大悲本願 處斯穢惡土
4-若人於淨國 梵行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 行慈為最勝
5-若人於此土 有身口意罪 應墮三惡道 現世受得除
6-生此土菩薩 不應懷憂惱 設有惡道罪 頭痛則得除
7-此土諸菩薩 若能守護法 世世所生處 不失於正念
8-若人欲斷縛 滅煩惱業罪 於此土護法 增益一切智
9-淨土多億劫 受持清淨戒 於此娑婆國 從旦至中勝
10-我見安樂國 無量壽佛國 無苦及苦名 彼作福非奇
11-於此煩惱處 能忍不可忍 亦教他此法 其福為最勝
12-我禮無上尊 大悲救苦者 能忍惡眾生 說法甚為難
13-佛集十方界 名聞諸菩薩 聽法無厭者 廣為說佛道
14-釋梵天四王 諸天龍神等 皆悉欲求法 願隨信樂說
15-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是四眾普集 願時為演說
16-有樂佛乘者 及聲聞緣覺 佛知其深心 願悉為斷疑
17-不斷佛種者 能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 我今請法王
18-名稱普流布 十方菩薩聞 皆悉共來集 願說無上道
19-法非二乘境 我等信力入 不可思議慧 惟是佛境界
20-我今有所請 悔過於世尊 如來無疲惓 願說菩提道
2.四法品第二
2.1.思益梵天二十問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於是,持心梵天說此偈讚佛已,長跪叉手,前白佛言:1)何謂菩薩志性堅強意不懈厭?2)何謂菩薩所言柔和辭無惱熱?3)何謂菩薩所造德本超諸眾生?4)何謂菩薩威儀安詳而不卒暴?5)何謂菩薩於清淨白法多所長益?6)何謂菩薩所至土地遊步究縛?7)何謂菩薩在於眾生行權方便?8)何謂菩薩於彼等倫分別教化?9)何謂菩薩能護道心?10)何謂菩薩專在眾生心不憒亂?11)何謂菩薩務求善本存在法議?12)何謂菩薩曉了所念而不捨信?13)何謂菩薩於諸塵勞部分開化?14)何謂菩薩所入眾會能行權便?15)何謂菩薩恢闡法施流演剖判?16)何謂菩薩知報應力失德本者?17)何謂菩薩曉於眾生不起之慧六度無極?18)何謂菩薩暢達方便存於禪定?19)何謂菩薩於諸佛法而不退轉?20)何謂菩薩未常違疑諸佛言教?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諮問如來如斯之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甚哉!世尊!願樂欲聞。持心梵天受教而聽。
爾時思益梵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1)何謂菩薩其心堅固而無疲倦?2)何謂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3)何謂菩薩增長善根?4)何謂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動?5)何謂菩薩成就白法?6)何謂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7)何謂菩薩於眾生中善知方便?8)何謂菩薩善化眾生?9)何謂菩薩世世不失菩提之心?10)何謂菩薩能一其心而無雜行?11)何謂菩薩善求法寶?12)何謂菩薩善出毀禁之罪?13)何謂菩薩善障煩惱?14)何謂菩薩善入諸大眾?15)何謂菩薩善開法施?16)何謂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17)何謂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18)何謂菩薩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19)何謂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20)何謂菩薩不斷佛種?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此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勝思惟梵天偈讚歎已,白佛言:世尊!1)云何菩薩其心堅固而不疲惓?2)云何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3)云何菩薩增長諸善根?4)云何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轉?5)云何菩薩增長諸白法?6)云何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7)云何菩薩善知方便教化眾生?8)云何菩薩隨順諸眾生?9)云何菩薩不失菩提心?10)云何菩薩能一其心而不散亂?11)云何菩薩善求於法?12)云何菩薩善出毀禁之罪?13)云何菩薩善斷諸煩惱?14)云何菩薩善往諸大眾?15)云何菩薩善開法施?16)云何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17)云何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18)云何菩薩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19)云何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20)云何菩薩不斷佛種如實修行?爾時,世尊讚勝思惟大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善哉!梵天!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梵天!汝今至心諦聽,我為汝說。大梵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2.2.佛各以四事回答
-
No.585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佛告梵天:菩薩有四事法,志性堅強而不懈厭。何謂為四?愍哀眾生、不厭精進、終始如夢、平等佛慧,是為四。
2.復有四事,所言柔和辭無惱熱。何謂為四?菩薩專一以一人故分別諸法、菩薩專一不樂一切諸趣所生、菩薩專一讚揚大乘、菩薩專一講說清淨不失淨業,是為四。
3.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諸眾生。何等四?禁戒、博聞、布施、捨家,是為四。
4.又有四事,威儀安詳而不卒暴。何等四?無利、無譽、無名、無苦,是為四。
5.又有四事,於清淨法多所長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勸於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報、將養護法、為諸菩薩廣說慧地,是為四。
6.又有四事,所至土地遊步究縛。何等四?興起德本、棄諸瑕穢、曉了勸助、慇懃精進,是為四。
7.又有四事,在於眾生行權方便。何等為四?順從眾生、勸化德本、悔過罪釁、解說佛事,是為四。
8.又有四事,於彼等倫分別教化。何等四?愍傷人物、習己安隱、忍辱安詳、謙不憍慢,是為四。
9.又有四事,能護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於道心、習近善友、諮嗟大乘,是為四。
10.又有四事,專在眾生心不憒亂。何等為四?不為聲聞心、若緣覺心、求法無厭、如所聞法為他人說,是為四。
11.又有四事,務求善本存在法議。何等四?除去一切塵勞之病猶如醫王、順於德本而不違失、諸議道想滅群黎苦、志泥洹議,是為四。
12.又有四事,曉了所念而不捨信。何等四?興不起忍超不滅忍、忍緣起報、忍無所住、亦無異心汲汲之事,是為四。
13.又有四事,於諸塵勞部分開化。何謂四?所念順議、將護禁戒、曉諸法力、樂處燕居,是為四。
14.又有四事,所入眾會能行權便。何等四?志樂法議不求他短、而行恭敬無有憍慢、求索善德不為己施、所造德本勸施他人,是為四。
15.又有四事,恢闡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將護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業、示現塵勞瞋恨之結,是為四。
16.又有四事,知報應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終不覩見他人瑕闕、奉行慈心攝諸瞋怒、顯揚報應、於諸法事常念道心,是為四。
17.又有四事,曉於眾生不起之慧六度無極。何等四?則以布施如為[番+去]黨、并化他人、曉了四恩化於眾生、好喜深法順於經典,是為四。
18.又有四事,暢達方便存於禪定。何等四?分別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捨眾生、修行權慧,是為四。
19.又有四事,於諸佛法而不退轉。何等四?將護無量生死之患、供養奉侍無數諸佛、而常遵修無限慈心、曉了無際諸佛之慧,是為四。
20.又有四事,未曾違疑諸佛言教。何等四?不釋本慧、言行相應、捐棄重貪、若建立者處於本性,是為四。
1.佛告思益梵天: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何等為四?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二者、精進不懈;三者、信解生死如夢;四者、正思惟佛之智慧。菩薩有此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
2.梵天!菩薩有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四?一者、決定說諸法無我;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可樂者;三者、決定常讚大乘;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是為四。
3.梵天!菩薩有四法增長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布施;四者、出家。是為四。
4.梵天!菩薩有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四?一者、失利;二者、惡名;三者、毀辱;四者、苦惱。是為四。
5.梵天!菩薩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報;三者、守護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諸菩薩。是為四。
6.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四?一者、久殖善根;二者、離諸過咎;三者、善知方便迴向;四者、勤行精進。是為四。
7.梵天!菩薩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順眾生意;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三者、悔過除罪;四者、勸請諸佛。是為四。
8.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化眾生。何等四?一者、常求利安眾生;二者、自捨己樂;三者、心和忍辱;四者、除捨憍慢。是為四。
9.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四?一者、常憶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
10.梵天!菩薩有四法,能一其心而無雜行。何等四?一者、離聲聞心;二者、離辟支佛心;三者、求法無厭;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是為四。
11.梵天!菩薩有四法,善求法寶。何等四?一者、於法中生寶想,以難得故;二者、於法中生藥想,療眾病故;三者、於法中生財利想,以不失故;四者、於法中生滅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
12.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四?一者、得無生法忍,以諸法無來故;二者、得無滅忍,以諸法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知諸法因緣生故;四者、得無住忍,無異心相續故。是為四。
13.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障煩惱。何等四?一者、正憶念;二者、障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獨處遠離。是為四。
14.梵天!菩薩有四法,善入諸大眾。何等四?一者、求法,不求勝;二者、恭敬,心無憍慢;三者、惟求法利,不自顯現;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為四。
15.梵天!菩薩有四法,善開法施。何等四?一者、守護於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淨。是為四。
16.梵天!菩薩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四?一者、見他人闕不以為過;二者、於瞋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說諸法因緣;四者、常念菩提。是為四。
17.梵天!菩薩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等四?一者、以施導人;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三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四者、解達深法。是為四。
18.梵天!菩薩有四法,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等四?一者、其心柔軟;二者、得諸根力;三者、不捨一切眾生;四者、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為四。
19.梵天!菩薩有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四?一者、受無量生死;二者、供養無量諸佛;三者、修行無量慈心;四者、信解無量佛慧。是為四。
20.梵天!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何等四?一者、不退本願;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進;四者、深心行於佛道。是為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
1.佛言: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其心堅固而不疲惓。何等為四?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故;二者、精進常不懈故;三者、信解生死如夢故;四者、正思惟無等等佛之智慧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其心堅固而不疲惓。
2.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為四?一者、決定說諸法無我故;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有樂者故;三者、決定常讚大乘故;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
3.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增長諸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故;二者、多聞故;三者、布施故;四者、出家故;是為四法。
4.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為四?一者、不畏不得財利故;二者、不畏毀辱故;三者、不畏惡名故;四者、不畏苦惱故;是為四法。
5.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增長諸白法。何等為四?一者、教諸眾生修行大菩提故;二者、布施不求果報故;三者、守護正法故;四者、以智慧教諸菩薩故;是為四法。
6.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為四?一者、集諸善根故;二者、遠離一切諸過咎故;三者、善知方便迴向故;四者、常勤精進故;是為四法。
7.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知方便教化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隨順眾生意故;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故;三者、悔過除罪故;四者、勸請諸佛故;是為四法。
8.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隨順諸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常求利安一切眾生故;二者、自捨己樂故;三者、心和忍辱故;四者、除捨憍慢故;是為四法。
9.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失菩提心。何等為四?一者、常憶念佛故;二者、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故;三者、親近善知識故;四者、讚歎大乘故;是為四法。
10.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能一其心而不散亂。何等為四?一者、遠離聲聞心故;二者、捨辟支佛心念故;三者、求法無厭足故;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故;是為四法。
11.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求於法。何等為四?一者、於法生珍寶想,以難得故;二者、於法生妙藥想,療眾病故;三者、於法生財利想,以不失故;四者、於法生滅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法。
12.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為四?一者、得無生忍,以諸法內觀故;二者、得無滅忍,以諸法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觀諸法因緣故;四者、得無住忍,無新無舊故;是為四法。
13.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斷諸煩惱。何等為四?一者、正觀察故;二者、遠離未來諸障增長諸白法故;三者、得善法力故;四者、獨處遠離故;是為四法。
14.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往諸大眾。何等為四?一者、求法不求勝故;二者、恭敬心無憍慢故;三者、惟求於法不自顯現故;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故;是為四法。
15.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開法施。何等為四?一者、守護法故;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故;三者、行善人法故;四者、示人垢淨故;是為四法。
16.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於他闕失不見其過故;二者、於瞋怒人常修慈心故;三者、常說諸法因緣故;四者、常念菩提故;是為四法。
17.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等為四?一者、以施導人故;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故;三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故;四者、達解深法故;是為四法。
18.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等為四?一者、其心柔軟故;二者、得諸善根力故;三者、善修智慧方便力故;四者、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是為四法。
19.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為四?一者、堪受無量生死故;二者、供養無量諸佛故;三者、修行無量大慈故;四者、修行無量大悲故;是為四法。
20.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斷佛種如實修行。何等為四?一者、不退本願故;二者、如實修行故;三者、於諸善法大欲精進故;四者、深心行於佛道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不斷佛種如實修行。
2.3.發心、得無生法忍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世尊發遣說四事時,二恒河沙諸天子等,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2)此諸菩薩,各從無數佛國來會者、供養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華至于膝。
1)說是諸四法時,二萬二千天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人得無生法忍。2)十方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花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于膝。
1)說如是等諸四法時,二萬二千諸天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2)十方世界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于膝。
3.分別法言品第三
3.1.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於是,明網菩薩謂持心梵天曰:仁者乃問順妙尊議,曉了菩薩方便之趣?佛分別說。何謂菩薩有所問事而應順議?
1.持心答曰:1)等於吾我而問事者,為順議問;2)等問他人行之所操,為應順也;3)等問法像,為應順也。4)又,明網!不計吾等,5)不計他等,6)不計法等,是為應順也。
2.1)其問起生,2)其問滅盡,3)若問處所,為應順也。4)設有問者,法無所起5)及與滅盡,6)處所之行,為應順也。
3.1)若問他人塵勞之欲,2)若有問鬪諍顛倒,為應順也。3)其問生死,4)問度生死,5)問於無為,為應順也。6)其不問塵勞,7)亦不顛倒,8)亦不生死,9)亦不度生死,10)亦無泥洹,為應順也。所以者何?察諸法者亦不寂然,不除欲垢、顛倒、生死、無為,為應順也。其問所獲,為應順也。
4.設復有問,1)有所造證,2)若有約時有所除斷,3)若有所行,為應順也。4)若有不問所得受證,眾想之念不以約時,而無所著,無斷除想,亦無行見,為應順也。5)為一切故而發是問,心無所著,志不存問,為應順也。
5.其有而問,1)斯眾德善,為如應順,斯不善德為不如應。2)斯為俗事,斯為度世,3)斯為罪事,斯無罪業,4)斯為諸漏,斯為所有,5)斯無所有,其有作。6)是二事問者,計此一切,為不應順也。7)其不二事、不見二問,為應順也。
6.1)其有若干視諸佛者,為如應順。2)計法若干,為如應順。3)聖眾若干,為如應順。4)眾生若干、國土若干,為如應順。5)道乘若干、6)不想若干,為如應順。7)法無所屬,無有若干,而問一議,為如應順。
分別品第三(丹本菩薩正問品第三)
爾時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佛說汝於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1.梵天言:網明!1)若菩薩以彼、我問,名為邪問;2)分別法問,名為邪問。3)若無彼、我問,名為正問;4)不分別法問,名為正問。
2.又,網明!1)以生故問,名為邪問;2)以滅故問,名為邪問;3)以住故問,名為邪問。4)若不以生故問、5)不以滅故問、6)不以住故問,名為正問。
3.又,網明!1)若菩薩為垢故問,名為邪問;2)為淨故問,名為邪問;3)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4)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5)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6-7)若不為垢、淨故問,8-9)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10)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所以者何?法位中無垢、無淨、無生死、無涅槃。
4.又,網明!1)若菩薩為見故問、2)為斷故問、3)為證故問、4)為修故問、5)為得故問、6)為果故問,名為邪問。7)若無見、無斷、無證、無修、無得、無果故問,名為正問。
5.又,網明!1)是善、是不善,名為邪問;2)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3)是罪法、是無罪法,4)是有漏法、是無漏法,5)是有為法、是無為法,6)如是等二法,隨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7)若不見二、不見不二問,名為正問。
6.又,網明!1)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2)分別法、3)分別僧、4)分別眾生、5)分別佛國、6)分別諸乘問,名為邪問。7)若於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爾時,網明童子菩薩問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佛說汝於一切正問諸菩薩中為最第一,云何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1.梵天言:網明!1)若菩薩見我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2)見他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3)分別法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網明!4)若菩薩無我見問,5)無他見問,6)無法見問,名為正問非為邪問。
2.復次,網明!1)若菩薩以生故問名為邪問,2)以滅故問名為邪問,3)以是處非處故問,名為邪問。網明!4)若菩薩不以生故問,5)不以滅故問,6)不以是處非處故問,名為正問。
3.復次,網明!1)若菩薩為染故問名為邪問,2)為淨故問名為邪問,3)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4)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5)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網明!6-7)若菩薩不為染、淨故問,8-9)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10)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何以故?於法位中,無染、無淨、無生死、無涅槃故。
4.復次,網明!1)若菩薩為得故問非為正問,2)為取故問非為正問,3)為證故問非為正問,4)為分別故問非為正問,5)為知故問非為正問,6)為依止故問非為正問,7)為修故問非為正問,8)為修見故問非為正問。9)是故,網明!以何處無得、無取、無證、無分別、無知、無依止、無修、無修見故問,是為正問。
5.復次,網明!1)若菩薩是善法是不善法,2)是有漏法是無漏法,3)是有罪法是無罪法,4)是有為法是無為法,5)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6)網明!如是等二法隨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7)網明!若菩薩不見二不見不二,無相無相平等行問,名為正問。
6.復次,網明!1)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2)分別法問名為邪問,3)分別僧問名為邪問,4)分別佛國土問名為邪問,5)分別眾生問名為邪問,6)分別乘問名為邪問。7)網明!若菩薩於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3.2.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一切法如應,一切法無應。又問梵天:何謂一切諸法為如應順?一切諸法為不應順?答曰:1)能分別者,一切諸法諸法如應。2)假使心法其心精進,彼不應順;3)計一切法諸法相寂,空無所有,為應順也。4)其不欣樂寂然法者,為應順也。此專精業所當造者,斯在憍慢,斯有所作,如斯行者,亦復如應。
又,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網明言:梵天!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梵天言:1)於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2)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3)一切法離相名為正;4)若不信解是離相,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為邪。
復次,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網明菩薩言:梵天!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梵天言:網明!1)諸法不可思議故,一切法名為正;2)若不可思議而思議者,一切法名為邪。3)一切法寂靜,名為正思惟,4)若不信解是寂靜者,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若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邪問。
3.3.何謂為諸法正性?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又問:何謂諸法有所觀察?答曰:己性寂然離欲之際,為觀諸法。
2.又問梵天:少有是類了不應者,不離於欲而順道議?答曰:明網!1)多族姓子、族姓女不離欲際,而順如應道議之法。2)令已入者,甫當入者,則於其人不入智法,亦無所得,亦無有人,亦無當入。所以者何?大哀世尊不有云乎?3)其聞於佛所說法者,若行精進,便當如說而奉行之,4)終不復歸於土地處,所有所獲致。其不歸趣,無復生死,不至泥洹。所以者何?世尊所了無有生死,亦無泥洹。
1.網明言:何謂為諸法正性?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2.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梵天言:11)是正性不一不多。2)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3)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修行,4)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1.網明菩薩言:梵天!云何名為諸法正性?梵天言:網明!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2.網明菩薩言:梵天!少有眾生能解如是諸法正性。梵天言:1)是法正性不一不多。2)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何以故?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3)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實修行。4)彼人不戲諸法,若不戲諸法,彼人無有法得;若無有法得,彼人不住世間,不住涅槃。何以故?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故。
3.4.問: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又問梵天:佛者不度生死業,而說法乎?答曰:世尊寧復自說,吾度生死乎?答曰:不也!
2.故族姓子!1)佛世尊者,不捨生死,不求泥洹。2)設有生死泥洹之想,則不度二;3)彼無生死,何所度者不得泥洹?所以者何?不等生死至泥洹乎!梵天答曰:亦不生死,亦無泥洹也。
1.網明言: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網明言:無也。
2.梵天言:1)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2)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3)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1.網明菩薩言:梵天!如來可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答言:無也!如來不令眾生離於世間,亦不令眾生得於涅槃。
2.梵天言:善男子!1)以是因緣,當知如來不令眾生出於生死入於涅槃,2)但為化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3)此中實無出於生死至涅槃者。何以故?諸法平等,實無有人往來生死,亦無有人入於涅槃,無染無淨故。
3.5.世尊讚思益梵天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世尊,讚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說當作斯說,乃為是說。2.說是應順語時,二千比丘漏盡意解,梵天不復得於生死,亦無泥洹。3.如來說言:1)示有生死,無周旋者,2)亦無滅度,亦無所憂,3)亦不見人。有滅度者,4)設使梵天入此議者,則於其人無生死法,無泥洹法。
1.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2.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3.佛告梵天:1)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2)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3)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滅度者。4)若有入此法門,是人非生死相、非滅度相。
1.爾時,世尊讚勝思惟大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善哉!梵天!若有欲說諸法正性,應當如汝之所說也。2.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3.如來復告大梵天言:1)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2)何以故?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3)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涅槃者。4)若有得入如此法門,當知是人非生死相、非涅槃相。
3.6.五百比丘離去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眾會,五百比丘,即從坐起私竊而去,而說此言:吾等見中淨修梵行,心自念言:當得滅度,而無有人得滅度者,空復志求學斯道乎?安成慧耶!
2.於是,明網菩薩前白佛言:唯然,1)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則於其人佛不興出,2)彼不超度生死之難也。天中天!求見泥洹故。唯天中天!所謂泥洹蠲除一切眾想之念,亦不汲汲,於諸通慧為殊異也,若所釋是等比丘即為自欺也。3)天中天!於正法律而行出家,墮外邪見,而以志覩泥洹之處。譬如麻油酪酥醍醐,4)然即滅盡諸法,世尊永悉滅度,其永滅度,吾則謂之為甚慢矣。5)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則無所修,逮平等者,終不造立所起之法,及與滅盡亦無有求,欲得法者亦無平等。
1.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從坐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實見有滅度者,而言無有滅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為?
2.爾時網明菩薩白佛言:1)世尊!若有於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3)世尊!是諸比丘於佛正法出家,而今墮於外道邪見,見涅槃決定相,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4)世尊!若人於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皆為增上慢人。5)世尊!正行道者,於法不作生、不作滅、無得、無果。
1.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即從坐起,而作是言:若無世間無涅槃者,我等便為空修梵行。為何義故,修行正道、諸禪、三昧、三摩跋提?
2.爾時,網明菩薩法王子白佛言:1)世尊!若有於法而起生見、起滅見者,世尊!彼人不過生死,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彼人亦不度生死,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世尊言:涅槃者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一切我想、一切發、一切戲故。3)世尊!是諸比丘已於如來正法出家,而今墮在外道邪見,於涅槃樂中求決定相,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4)世尊!若人於諸法寂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為增上慢邪見外道。5)世尊!正行道者,於寂滅法,不作生相,不作滅相,無得、無果。
3.7.思益梵天引導五百比丘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明網菩薩謂持心梵天:梵天說此,五百比丘聞所說法,即從坐起私竊亡去,知斯等類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樂,若以度脫於諸見網。
2.持心答曰:1)族姓子!汝往遊至江河沙等諸佛國土,劫數求索不能得離,如是像法亦無有脫。2)譬如癡子畏於虛空,而馳迸走在所至趣,不能離空。此比丘等亦復如是,正使遠行不可稱限,空相自然,無相之相亦復自然,無願之相亦復自然。3)猶如復有第二士夫,求於虛空,八方上下欲得於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遊至,口自說空而不知空,言與其身行於空中而不覩空。如是,族姓子!斯諸比丘求於滅度,行於泥洹而求滅度,不解所入。4)所以者何?所謂言曰得滅度者,但假號耳。猶如虛空,若有行空經遊虛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託言耳。
3.於是五百比丘聞說是語,漏盡、意解,逮得神通,1)各歎頌曰:唯然,世尊!一切諸法皆悉滅度,假使有人求滅度者,則於其人佛不興世,2)我等,大聖!非為凡夫亦無所學,亦無不學,不生死不泥洹,無滅度法。3)所以者何?又諸通慧,我等已離所有道慧,興諸佛法。
1.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坐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
2.梵天言:1)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2)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3)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4)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3.爾時五百比丘聞說是法,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得阿羅漢道,1)作是言:世尊!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不在生死、不在涅槃。3)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為遠離一切動念戲論。
1.爾時,網明菩薩法王子問勝思惟大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此眾座而起去者,云何而為作諸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惡邪見?
2.梵天言:1)善男子!縱令使去至恒河沙諸佛國土,不能得出如此法門。2)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願相。3)又譬如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4)何以故?言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爾,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3.爾時,五百比丘聞說是已,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得神通已,1)而作是言:世尊!若人乃於諸法畢竟寂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非阿羅漢,不在世間,不在涅槃。3)何以故?以離一切動、一切我想、一切發、一切戲故,名為諸佛出世。
3.8.長老舍利弗問諸比丘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尊者舍利弗謂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於斯慧自獲利耶?答曰:吾等已入造於塵勞,而無所作。
2.又問:何故說此?諸比丘曰:唯舍利弗!設斷塵勞便入欲塵,不欲滅度,由是之故,吾等說言已得入矣,造於塵勞而無所作。
3.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當諮嗟之,諸仁所立眾祐之地。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復是卿不淨眾祐,何況我等至清淨乎?
4.又問:此言何謂?諸比丘曰:佛知諸法界本悉清淨。
1.爾時長老舍利弗謂諸比丘:汝今得正智,為己利耶?五百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不可作而作。
2.舍利弗言:何故說此?諸比丘言:知諸煩惱實相,故言得諸煩惱;涅槃是無作性,我等已證,故說不可作而作。
3.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諸比丘言:大師!世尊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
4.舍利弗言:何故說此?諸比丘言: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1.爾時,長老舍利弗問諸比丘言:汝等今者真是沙門,所作自利皆悉已辦耶?諸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
2.舍利弗言:汝諸長老!以何意故如是說耶?諸比丘言:舍利弗!我等以知諸煩惱相,是故說言,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舍利弗!我意在此故如是說,我已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
3.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諸比丘言:舍利弗!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能消供養?
4.舍利弗言:汝以何故作如是說?諸比丘言:舍利弗!大師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3.9.思益梵天與佛問答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謂世之眾祐?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迷惑,不恥世法。
2.又問世尊:云何淨畢眾祐之事乎?答曰:若於諸法無所受故。
3.又問:誰為世間之福田乎?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
4.又問:何謂眾生之善友?答曰:不捨一切群黎故。
5.又問:誰於如來有反復乎?答曰:其不違疑佛教命者。
6.又問:何謂奉事如來乎?答曰:其曉了解不起際故。
7.又問:何謂親近如來行乎?答曰:寧失身命不毀禁戒故。
8.又問:何謂恭敬於如來者乎?答曰:設使行者將養諸根故。
9.又問:何謂世間大財富乎?答曰:七寶滿具故。
10.又問:何謂於世知厭足者乎?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
11.又問:何謂曉了乎?答曰:其於三界悉無所願故。
12.又問:何謂諫喻於世乎?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結縛故。
13.又問:何謂處世而安隱乎?答曰:其不貪者無受財故。
14.又問:何謂不貪乎?答曰:無有陰蓋故。
15.又問:何謂離於陰蓋乎?答曰:捨於六入亦無所釋故。
16.又問:何謂己過乎?答曰:曉了道慧故。
17.又問:何謂菩薩為布施主乎?答曰:勸化一切眾生之類,入諸通慧心故。
18.又問:何謂禁戒乎?答曰:不捨道心故。
19.又問:何謂為忍乎?答曰:見心滅盡故。
20.又問:何謂精進乎?答曰:若求於心不得處所故。
21.又問:何謂一心乎?答曰:心休息故。
22.又問:何謂智慧乎?答曰:於一切法無音聲故。
23.又問:何謂菩薩行慈者乎?答曰:不隨一切諸想行故。
24.又問:何謂菩薩行哀者乎?答曰:無諸法念故。
25.又問:何謂菩薩行喜者乎?答曰:不計吾我故。
26.又問:何謂菩薩行護者乎?答曰:不計彼我想故。
27.又問:何謂菩薩博立篤信乎?答曰:不捨諸法清白故。
28.又問:何謂菩薩博聞住空者乎?答曰:不猗一切音聲故。
29.又問:何謂為慚?答曰:曉了內法蠲除故也。
30.又問:何謂為愧?答曰:不習外事故也。
31.又問世尊:何謂菩薩普無不入?
1.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2.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於法無所取者。
3.世尊!誰為世間福田?佛言:不壞菩提性者。
4.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佛言: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
5.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不斷佛種者。
6.世尊!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7.世尊!誰能親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8.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9.世尊!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
10.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智慧者。
11.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12.世尊!誰為具足?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13.世尊!誰為樂人?佛言:無貪著者。
14.世尊!誰無貪著?佛言:知見五陰者。
15.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
16.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17.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眾生一切智心。
18.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
19.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
20.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佛言:求心不可得。
21.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佛言:能除身心麁相。
22.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
23.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
24.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25.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26.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
27.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信?佛言:信解無濁法。
28.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空?佛言:不著一切語言。
29.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佛言:知見內法。
30.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佛言:捨於外法。
31.世尊!何謂名為菩薩遍行?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1.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是世間應受供養?佛言: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2.勝思惟大梵天言:世尊!誰能消諸供養?佛言:梵天!謂於諸法無所取著者。
3.梵天言:世尊!何者清淨堪為福田能受供養?佛言:梵天!謂不壞菩提心者。
4.梵天言: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耶?佛言:梵天!謂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
5.梵天言: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梵天!謂不斷佛種者。
6.梵天言:世尊!云何供養於佛?佛言:梵天!以通達無生際故。
7.梵天言:世尊!誰能親近於佛?佛言:梵天!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戒者。
8.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護六根者。
9.世尊!於世間中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
10.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勝般若者。
11.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12.世尊!誰為世間無諸惡行?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13.世尊!誰名樂人?佛言:無貪著者。
14.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15.世尊!誰能住彼岸?佛言:梵天!到平等道者。
16.世尊!云何諸菩薩能增長施?佛言:菩薩能為眾生說一切智心故。
17.世尊!云何諸菩薩能奉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心故。
18.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忍辱?佛言:以見一切智心無盡故。
19.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精進?佛言:觀察一切智心不得故。
20.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禪定?佛言:能覺一切智心自性清淨故。
21.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般若?佛言:於一切法無諸戲論故。
22.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故。
23.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故。
24.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故。
25.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故。
26.世尊!云何諸菩薩安住於信?佛言:信一切法無言語故。
27.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聞慧?佛言:不著一切名字法故。
28.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有慚?佛言:知見內法故。
29.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有愧?佛言:捨於外入故。
30.世尊!云何名為菩薩遍行一切功德處?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3.10.世尊說偈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於是世尊以頌答曰:
1.其身清淨,不犯眾惡,口言清淨,常說至誠,秉意清淨,常行慈心,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2.遵修慈行,不猗染塵,專於哀行,無有恚害,加以仁護,無有愚癡,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3.若遊聚落,閑居亦然,縣邑燕處,眾會無差,未曾違失,威儀禮節,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4.皆悉遍信,諸佛正法,又常樂憙,無我之典,悅喜聖眾,無所有議,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5.脫於色欲,不知所行,度於瞋怒,亦無所度,曉了眾行,之所歸趣,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6.亦不造著,於欲之界,亦不住立,於形之界,不著無形,皆亦如是,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7.信樂諸法,一切悉空,然而眾生,馳騁思想,由是之故,不盡諸漏,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8.方便曉了,緣一覺乘,示以音聲,而教化之,於佛大乘,靡不達了,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9.一切皆知,所當至處,未曾違失,導師之教,常行等心,於諸憎愛,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未曾想念,過去之法,當來現在,亦復如是,一切遊居,無所猗著,斯謂菩薩,普無不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1.若身淨無惡,口淨常實語,心淨常行慈,是菩薩遍行。
2.行慈無貪著,觀不淨無恚,行捨而不癡,是菩薩遍行。
3.若聚若空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缺,是菩薩遍行。
4.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是菩薩遍行。
5.知多欲所行,知恚癡所行,善知轉此行,是菩薩遍行。
6.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7.信解諸法空,及無相無作,而不盡諸漏,是菩薩遍行。
8.善知聲聞乘,及辟支佛乘,通達於佛乘,是菩薩遍行。
9.明解於諸法,不疑道非道,憎愛心無異,是菩薩遍行。
+.於過去未來,及與現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遍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1.身淨無諸惡,口淨無妄語,心淨離諸垢,是菩薩遍行。
2.觀不淨無貪,行慈無瞋恚,行智故無癡,是菩薩遍行。
3.若在聚空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轉,是菩薩遍行。
4.信知法為佛,信離名為法,信知無為僧,是菩薩遍行。
5.知多欲所行,多瞋癡所行,善知轉此行,是菩薩遍行。
6.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7.知解諸法空,及無相無願,而不盡諸漏,是菩薩遍行。
8.善知聲聞乘,及辟支佛乘,通達於佛乘,是菩薩遍行。
9.明解於諸法,不疑道非道,憎愛心平等,是菩薩遍行。
+.於過去未來,及與現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遍行。
3.11.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4.8.5.如來以大悲心普為一切眾生說法
6.問談品第六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持心梵天謂溥首曰:仁豈不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1)答曰:梵天!可講法性分別二耶?報曰:不然。2)又問: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答曰:如是。3)報曰:若茲,梵天!法性無二,然而法性銜一切法,何因當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2.又問溥首: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答曰:假使,梵天!有所獲致,而有所說,有聽者乎?
3.又問:如來豈不講說法乎?答曰:梵天!如來所說,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來無二,不造二事。
4.又問: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答曰:眾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終不為二,何況無數以不造二?其真際者,則無有二,不造二事。
5.又問:其無二者寧可知乎?1)答曰:梵天!假使可知則為二事,其可知者識無有二法,知教者也。2)如來雖說有至誠法,如如者則無所說。所以者何?又其法者無有文字。
6.又問:如來說法何所歸趣?答曰:梵天!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1)又問:如來說法豈不歸趣於泥洹乎?答曰:梵天!其泥洹者寧有歸趣而反還耶?2)又問: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答曰: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
7.又問:聽者云何?答曰:心等之故。1)又問:云何心等?答曰:如無言教,亦無有所聞。2)又問:如來說法,聽者何謂?答曰:假使於法性,無所聞者。3)又問:當何因由曉了法乎?答曰:能分別者,則不諍訟。
8.又問:云何比丘憙諍訟乎?答曰:1)斯者如應,此不如應,是為諍訟;2)斯有因緣,此無因緣,是為諍訟;3)斯為欲塵,此為結恨,是為諍訟;4)斯為善事,此不善事,是為諍訟;5)斯為奉戒,此為犯禁,是為諍訟;6)斯當奉行,此宜捨離,是為諍訟;7)斯有所獲,此為時節,是為諍訟。8)又謂梵天:有名無名,興於有數合會之事,是皆名曰為諍訟事。如來說法無有諍訟,無有漏失,無有異行,無眾訟理,則為沙門。沙門無欲,平等色像。
9.又問:何謂比丘奉如來教,如佛所言?答曰:假使,梵天!1)遭諸驅逐而見教誡不以為患,2)順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則順言教,3)設貪眾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4)不諍所志則順言教,5)若護法者則順言教,6)不亂正辭則順言教。
10.又問:何謂比丘護正法乎?答曰: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不違法性則護正法。
11.又問: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諦?答曰:設使比丘而於諸法不遠不近亦無所見,是比丘者則親如來、奉順教也,為次第行。
12.又問:云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答曰:梵天!設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無言無意,則奉如來,為侍從也。
13.又問:何謂供養如來?答曰:其不衣食,恭敬承順者也。
14.又問:誰為見如來耶?答曰:其無肉眼,亦無天眼,亦無慧眼,無所猗者也。
15.又問:誰見法乎?答曰:其不滅盡緣起者也。
16.又問:誰為覩見緣起者乎?答曰: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復起者,則無所生。
17.又問:誰為逮神通者?答曰:其不起漏,亦無所滅者。
18.又問:誰為學如來所學?答曰:其無所造,若無所起,無所捨者。
19.又問:何謂獲致平等?答曰:於諸三界皆無所逮也。
20.又問:何謂善開化乎?答曰:於諸法所有無所著也。
21.又問:何謂為安乎?答曰:無吾我者也。
22.又問:誰為脫乎?答曰:不為諸縛之所繫綴者也。
23.又問:誰為度耶?答曰:不處生死,不滅度者也。
24.又問:漏盡比丘,為何所盡?答曰:梵天!於諸所盡而無所盡,其諸漏者則無有本;了知無本,此名漏盡。
25.又問:何謂誠諦,蠲諸言辭?答曰:其能分別解諸難者。
26.又問:誰為成道?答曰:愚戇凡夫乃成為道,亦不懷來,於賢聖事無所歸趣,曉了一切終始者也。
27.又問:其誠諦者,當以何見?答曰:其誠諦者則無有見。所以者何?其習所見則為虛妄,無所觀者為誠諦見。
28.又問:何所觀者為誠諦見?答曰:於一切見而無所覩,則為諦見。
29.又問:其誠諦者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四顛倒中求。又問:何故說斯,為何謂耶?答曰:1)四顛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無有安亦無吾我,無有嚴淨及與實事。2)其無常者非常亦然,其無安者非安亦然,其無身者非身亦然,其無空者非空亦然。3)又若,梵天!於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聖諦,4)其求真諦則不知苦,便不斷習,不造盡證,不念由道。
30.又問:當以何便念由道乎?答曰:1)無念造行無不造行,除於二事,於道無道而求道者,2)於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為由道耳。3)若於由道,無所起者無所不起,亦無所斷無所不斷,無有生死亦無滅度。所以者何?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聖之道。
1.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1)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梵天言:無也。2)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梵天言:然!3)文殊師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2.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耶?文殊師利言: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3.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4.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文殊師利言: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5.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1)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2)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是法無文字故。
6.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文殊師利言:佛所說法,至無所至。1)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文殊師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2)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文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7.梵天言:是法,誰聽?答言:如所說。1)梵天言:云何如所說?答言:如不識不聞。2)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答言:不漏六塵者。3)梵天言:誰能知是法?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8.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答言:1)是好、是惡,此名諍訟;2)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3)是垢、是淨,此名諍訟;4)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5)是持戒、是毀戒,此名諍訟;6)是應作、是不應作,此名諍訟;7)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訟。8)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所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9)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9.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答言:1)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2)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3)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4)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5)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6)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10.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11.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12.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13.梵天言:誰能供養佛?答言: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14.梵天言:誰能見佛?答言: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見佛。
15.梵天言:誰能見法?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
16.梵天言:誰能順見諸因緣法?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者。
17.梵天言:誰得真智?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18.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諸法者。
19.梵天言:誰名正行?答言:不墮三界者。
20.梵天言:誰為善人?答言:不受後身者。
21.梵天言:誰為樂人?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22.梵天言:誰為得脫?答言:不壞縛者。
23.梵天言:誰為得度?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24.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25.梵天言:誰為實語?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26.梵天言:誰為入道?答言:凡夫有入道聖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無入道。
27.梵天言:誰能見聖諦?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
28.梵天言:不見何法名為見諦?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29.梵天言:是諦當於何求?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說?答言:1)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2)若不得常是即無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3)梵天!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4)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修道。
30.梵天言:云何名修道?答言:1)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2)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3)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1.爾時,勝思惟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耶?1)文殊師利問言:梵天!於法性中頗有二相耶?答言:無也。2)文殊師利問言:梵天!一切諸法不入法性中耶?答言:如是。3)文殊師利言:若彼法性是不二相,一切諸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2.梵天問言:頗有說法亦無二耶?答言:梵天!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而無有二。
3.梵天問言:如來豈可不說法耶?答言:梵天!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說法無二說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4.梵天問言:若一切法無二,云何諸凡夫無二作二?答言:梵天!凡夫之人貪著我故分別為二,若不二者終不為二,雖復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5.梵天問言:云何而識無二法耶?1)答言:梵天!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何以故?梵天!無二相者不可識也。2)梵天!而如來不說二法,彼法如說無如是也。何以故?以彼法無名字章句故。
6.梵天問言:如來說法取何法耶?答言:梵天!如來說法無所取也。1)梵天問言:佛所說法可不取涅槃耶?問言:梵天!於涅槃中涅槃有取捨耶?答言:涅槃不去不來。2)文殊師利言:如是,梵天!佛所說法不去不來。
7.梵天問言:是法云何聽?答言:如所說。1)梵天問言:云何如所說?答言:梵天!如不識不聞,如不識不聞如是說。2)梵天問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答言:梵天!不著不漏諸境界者。3)梵天問言:誰能知是法?答言:梵天!以何等人不諍訟、無識、不隨喜者。
8.梵天問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答言:梵天!1)若比丘是好是惡,是相應是不相應,此名諍訟。2)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3)是垢是淨此名諍訟,4)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5)是法可呵是法不可呵,6)是法有漏是法無漏,7)是法世間是法出世間,8)是法有為是法無為,9)是持戒是破戒,10)是可作是不可作,11)是可得是不可得。梵天!此名諍訟。12)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13)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
9.梵天問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答言:梵天!1)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2)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3)又若比丘滅一切法相,是名隨佛教。4)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5)又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6)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10.梵天問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答言:梵天!若比丘不違平等、不壞法性,是則名為能守護法。
11.梵天問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答言: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為親近於佛。
12.梵天問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答言:梵天!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比丘給侍於佛。
13.梵天問言:誰能供養佛?答言:梵天!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14.梵天問言:誰能見佛?答言:梵天!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不著法眼,不著佛眼者。
15.梵天問言:誰能見法?答言:梵天!不逆諸因緣法者。
16.梵天問言:誰能順見諸因緣?答言:梵天!不起平等,不見平等,不生不滅者。
17.梵天問言:誰得真智?答言:梵天!不生不滅諸漏法者。
18.梵天問言:誰能隨學如來戒?答言:梵天!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者。
19.梵天問言:誰名正行?答言:梵天!不隨三界者。
20.梵天問言:誰為善人?答言:梵天!不受後身者。
21.梵天問言:誰為樂人?答言:梵天!無我無我所者。
22.梵天問言:誰為得脫?答言:梵天!不壞縛者。
23.梵天問言:誰為得度?答言:梵天!不住世間、不住涅槃者。
24.梵天問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答言:梵天!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25.梵天問言:誰為實語?答言:梵天!離諸言論道者。
26.梵天問言:誰為入道?答言:梵天!凡夫者有入道,聖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至去,則無入道。
27.梵天問言:誰能見聖諦?答言:梵天!若於諸法無所見者。何以故?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為實。
28.梵天問言:不見何法名為實諦?答言:梵天!不見一切法名為實諦。
29.梵天問言:如是實法當於何求?答言:梵天!當於四顛倒中求。梵天問言:汝以何意作如是說?答言:1)梵天!求四顛倒,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不得淨,2)若不得常以常無故,是即無常;以何處無樂,是即為苦;以何處無我,是即無我;以何處無淨,是即不淨。3)梵天!諸法無我是為聖諦。4)若人求實諦,是人不識苦;若人斷集,是人不識集;若人見滅,是人不識滅;若人求道,是人不識道。
30.梵天問言:云何修道?文殊師利答言:1)梵天!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2)以如是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是名為道。3)如是道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何以故?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爾時,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問溥首曰:何謂清信士,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眾?1)答曰:設族姓子不興二見,斯清信士則歸命佛,應歸命法及與聖眾,不自見身、不覩他人,亦不見佛、不自覿己,亦不見法則不覿己,不見聖眾則不覿己,不興諸見,則清信士為歸命佛及法、聖眾。2)設清信士1-不入志慕如來之色,亦不志于痛、想、行、識,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是則名曰歸命於佛。2-而於諸法無所想念,而於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是則名曰為歸命法。3-於諸有形而無所猗,亦不志樂於有形者,亦不志樂於無有形者,是則名曰歸命聖眾。3)若清信士不得於佛,亦不得法及與聖眾,則為歸命佛法聖眾。
2.普行菩薩而又問曰: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1)答曰:則為祈空。所以者何?道等如空。2)又問:云何菩薩謂求道者?答曰:設使菩薩,於一切求而無所求,了知諸法,已知諸法則了眾生,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3.於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何故菩薩名為菩薩?佛告族姓子:1)假使菩薩,覩邪見類興發愍哀,而為分別正見之事,誘進眾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薩為菩薩也。2)所以者何?其菩薩者亦無有御亦無不御,為眾生故而心發願,為若干種墮於邪見眾生之故而建志願。3)故族姓子!菩薩為墮邪見眾生,而發愍哀建立道志,故為菩薩也。
1.爾時有摩訶羅梵天子,名曰等行,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答言:1)若優婆塞不起二見,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2)又優婆塞1-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歸依佛。2-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3-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為法,是名歸依僧。3)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2.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趣何所?1)答曰:趣於虛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虛空故。2)等行言: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佛言:善男子!1)若菩薩於邪定眾生發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言菩薩。2)所以者何?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言菩薩。
1.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云何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答言:善男子!1)若優婆塞不起二見,云何名為不起二見?謂不起我見,不起他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法、僧。2)復次,善男子!1-若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優婆塞歸依佛。2-善男子!若優婆塞不分別諸法,不戲論諸法,是名優婆塞歸依法。3-善男子!若優婆塞信無為法僧,而不離有為法信無為法,是名優婆塞歸依僧。3)復次,善男子!若優婆塞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2.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趣何所?1)答言:善男子!趣於虛空。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虛空故。2)平等行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言: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名為菩薩?佛言:善男子!1)若菩薩於邪定眾生起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名菩薩。2)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脫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薩。3)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邪定眾生起大悲心,願大菩提,故名菩薩。
8.論寂品第八
8.1.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爾時,持心梵天謂普行菩薩曰:族姓子!仁者以何行為行?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為悉無所有,而隨眾生所著行者。
2.又問:一切眾生所有為著行者,何謂為眾生行?答曰:從諸如來之所行也。
3.又問:計諸如來為何所行,而以為行?答曰:一切永空而以為行。
4.又問:一切愚癡凡夫諸所行者,又諸如來之所行者亦如是乎?設如斯者,何謂如來之境界耶?1)答曰:仁欲使空有別異乎?報曰:不也。
5.答曰:云何?世尊不云諸法空乎?報曰:如是。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諸法無有差別。又此所行,而無有相。梵天當知,如來不處諸法為若干也。
1.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為行?答言:我以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
2.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答言:諸佛所行,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
3.又問:諸佛以何為行?答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4.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答言:不也!
5.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答言:然!是故,梵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1.爾時,勝思惟梵天問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善男子!仁者今以何行為行?答言:梵天!以何等行一切有為法諸眾生行,我如是行。
2.梵天問言:一切有為法諸眾生以何為行?答言:梵天!諸佛所行,是一切有為法諸眾生行。
3.梵天問言:諸佛以何為行?答言:梵天!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4.梵天問言:善男子!若一切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佛與眾生有何差別?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梵天!仁者欲令空中有差別耶?答言:不也。
5.文殊師利問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如來可不說一切法空耶?答言:如是。文殊師利言:是故,梵天!一切諸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無差別相,是故如來不說諸法有種種相。
8.2.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持心梵天問溥首曰:所謂行者,所行為何?答曰:1)行四梵行乃名為行。又問梵天:其四梵行而為行者不為遊空,所在造行常修四梵,具足諸行乃為遊空。2)假使,梵天!行在閑居若處曠野,而常具足於四梵行,此乃名曰行遊于空。設令復處講堂棚閣,紫金床座敷具重疊,而不遵修於四梵行,此則不曰遊于空也,用不曉了行之所致。
2.又問:以何等行為慧見行?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見身也。
3.又問:其不見我,為覩慧乎?答曰:如是,梵天!其不見我則覩慧矣。猶如,梵天!有聰明王,若聖達帝其臣吏者則有智慧,而為帝王之所敬重。如是,如是,其不見我乃覩淨慧。
4.又問:誰不見我?答曰:無吾我法,斯等之儔則為具足所有身也,如是一類名曰見我。
5.又問:如今所說吾觀其義,不見我者則為見佛。所以者何?吾我自然佛亦自然。溥首!如來所見何等?答曰:離吾我見。所以者何?其不見我則為見法,其見法者即為見佛。
6.又問溥首:無我因緣若成就者,則致平等?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諸有形事,寧可謂之致平等乎?
7.又問:云何?溥首!為何所獲得致平等而成就耶?答曰:無所蠲除亦不造證,其奉此者獲致平等。
8.又問:其慧眼何所覩乎?答曰:1)梵天!其慧眼者不有所見,2)其慧眼者不見有為及與無為。3)所以者何?想念有為,其無想念則為慧眼。4)光曜達者則已超度所有眼跡,以是之故,為無所見。
9.又問溥首:因緣吾我成就平等,比丘由是不獲果耶?答曰:1)梵天!寧可使令無平等者得果證乎?不為等療正使遵修不得果證,2)離於想念乃覩獲矣。設處憍慢非平等療,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約時。
10.又問:溥首!以何等法而為約時而云約時?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無當生,是則諸法之約時也,吾說約時則謂此矣。
11.又問溥首:如是生者為何約時?答曰:如是約時,其不生者是謂為生,超度一切諸行所見,斯則名曰為平等也。
12.又問:其平等者為何謂耶?答曰:1)平等吾我及與滅度而不為二,是則名為平等也;2)其平等者無所猗據,是謂平等;3)所演平均,是謂平等;4)無利與不利、誼與不誼,是謂平等;5)蠲除一切所可思念,是謂平等。
13.於時世尊讚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實如所云。
14.說是語時,七千比丘漏盡意解,二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一萬比丘離於愛欲,二百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1.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處行,為何謂耶?答言:1)於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行。2)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閑曠野中行,是名行處行;若不成就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不能善知行處相。
2.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
3.又問:若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耶?答言:然!若見我實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金藏人,因已出用,知餘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
4.又問:云何得我實性?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性。
5.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師利!誰能見佛?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見,以法見能見佛。
6.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
7.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8.又問:慧眼為見何法?答言:1)若有所見,不名慧眼。2)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3)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4)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9.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耶?答言:1)有!正行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2)梵天!無所得故乃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10.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
11.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12.又問:何等名為正位?答言:1)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2)又行平等故,名為正位。3)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為正位。4)入了義中故,名為正位。5)除一切憶念故,名為正位。
13.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說。
14.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定,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1.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如諸言語所說行者,何等名行?答言:1)善男子!以何等處有四正行,是人名為行處。梵天!善男子以何等人行四梵行,彼人所行非是梵行。以何等行行四梵行,彼人名為成就梵行。2)善男子!雖於空閑曠野中行,離於梵行,彼人不名成就梵行,非是善巧知於梵行。善男子!復有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成就梵行,彼人真實成就梵行,真是善巧知於梵行。
2.曰:若見我見非智見耶?答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若見我見彼非智見。
3.善男子!如人如實善知金性,則知柔軟不柔軟者。如是見我能清淨智。
4.曰:為說何者是我見耶?答言:善男子!所謂無我法體常也。善男子!我常無體本來不成,以彼如是畢竟決定,故說名我。
5.曰: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法義,若見我者即是見佛。何以故?我體佛體無分別故。文殊師利:何等人能見如來耶?答言:善男子!若能不改我見相者。何以故?我見法見佛見平等。
6.曰: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答言:有。善男子!若不行一切有為法者,是名正行。
7.曰:云何而行名為正行?答言:善男子!若不為知故行,不為斷故行,不為證故行,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8.曰:頗有人不見佛,而彼人慧眼清淨?答言:有。善男子!諸佛如來不見二相,彼人則有慧眼清淨。
9.曰:慧眼見何等法?答言:1)善男子!若見一法不名慧眼。2)善男子!慧眼不見有為諸法,亦復不見無為法也。3)何以故?以彼般若無分別故。4)以是義故,般若不見有為諸法,彼無為法亦過慧眼,是故不見。
10.曰:頗有正行比丘不得道果?答言:1)有。善男子!於正行中無果、無得,亦無正行,彼處亦無修行一法。善男子!亦於彼處無果可得,以無分別故。2)善男子!若不得一法乃名為得。善男子!若分別言我有所得,彼人我慢,以正行中無增上慢,以無增上慢則無證無得。
11.曰:為得何法說名得道?答言:善男子!以何等法不生,本來不生,後亦不生,為得彼法,故說實法。
12.曰:若法不生何等法證?答言:善男子!若知不生即說彼知,名為證法。見有為法一切不生,是即名為得證正定。
13.曰:以何名為證正定耶?答言:善男子!1)我及涅槃平等無二,無有差別,故說名為證正定也。2)以隨正定,是故說名證正定也。3)以畢竟得平等法故,說名正定。4)又以能令得了義故,說名正定。5)以不戲論諸三昧故,說名正定。
14.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言,誠如汝說。
15.如是,文殊師利!汝說此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有十千人離欲得定,有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8.3.思益梵天白佛言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為作佛事?溥首尋時答梵天曰:佛無興出,何所為法?若不作法,有所處乎?
2.又問溥首:世尊不為化無量人至滅度耶?仁者不為不可稱計眾生之類造利誼乎?答曰:1)梵天!無有人類反欲令有乎?報曰:不也!2)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報曰:不也!3)答曰:梵天!卿復欲令如來無礙,若無所有令興發乎?報曰:不也!4)答曰:何所人類?如來所濟令得滅度?
3.報曰:溥首!其法不生,向者所說如茲計之,無有生死亦無滅度,亦無所獲。答曰:1)如是,梵天!如來、至真不得生死亦不滅度。2)又復,梵天!世尊所化解脫聲聞,計於彼等亦無生死亦無滅度,則為滅度。3)所謂,梵天!為滅度者方俗言耳,假託名號。4)所謂生死,亦習俗言而無終始周旋者也,亦無滅度。
4.報曰:溥首!誰當肯信此言者乎?1)答曰:其於諸法無所著者也。又問溥首:其有所猗,為何著乎?2)答曰:梵天!其有所猗為著虛妄。3)假使,梵天!彼誠諦者,則無其慢於此,亦不有所樂也,何況當復猗著空乎?是故見誠諦者則無所著,4)已無所著則無生死,已無生死不離生死,已不離生死斯乃名曰為滅度矣。
5.又問溥首:其滅度者,為何志求於滅度乎?1)答曰:梵天!其滅度者名轉相因,2)為諸識行其慧之行,諸行澹泊不有所由則無所處,3)其無所處斯乃名曰為滅度矣;無處所行者則曰永滅,4)斯為道約時也,無有生者,是乃名曰為四諦也。
1.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
2.梵天言:佛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眾生耶?1)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眾生中得眾生耶?答言:不也!2)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答言:不也!3)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答言:不也!4)梵天!何等是眾生為佛所滅度者?
3.梵天言:如仁所說義,無生死、無涅槃。文殊師利言:1)如是!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2)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3)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4)實無生死往來、滅盡得涅槃。
4.又問:誰能信是法耶?1)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又問:若貪著者,於何貪著?2)答言:貪著虛妄。3)梵天!若貪著是實者,終無增上慢人;以貪著虛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貪著;4)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
5.又問:何故說言滅度?1)答言:滅度者,名為眾緣不和合。2)若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則不起諸行;3)若不起諸行是名為滅,不起相是畢竟滅。4)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1.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令無量眾生入於涅槃。
2.佛言:善男子!汝亦饒益無量眾生令入涅槃。1)文殊師利問言:梵天!汝謂眾生有數量耶?答言:不也。2)問言:梵天!頗有眾生如來說不?又頗有眾生有眾生體不?答言:無也。3)問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有生有滅耶?答言:不也。4)問言:梵天!若如是者,何等眾生如來令入於涅槃耶?
3.梵天答言:以何等法性,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是說法,如是無世間、無涅槃。文殊師利言:1)梵天!如是,如是,如來不見世間,不見涅槃。2)梵天!如來所化聲聞弟子,彼人亦不見世間,不見涅槃。3)梵天!所言涅槃唯是言說,4)然無有人行於世間,亦無有人行於涅槃。
4.梵天問言:諸有所說諍訟言語,如此言語說何等法?1)答言:梵天!是戲論耳,不說眾生。2)梵天!若有戲論,然則常無我慢。以是義故,於無物中而戲論也。以知無實有戲論故,不見戲論。3)若不見戲論,彼人不行世間,若不行世間則不異見,以不異見故說涅槃。
5.梵天問言:文殊師利!所言入涅槃者,以何等對治而說涅槃?1)答言:梵天!入涅槃者,彼此因緣不相和合,2)不起無明,不起世間行。3)若不起行是則不生,若不生者即名涅槃,若不起諸行名為寂靜,4)彼法名為得證聖道,以常不生,如是名為說四聖諦。
8.4.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
8.5.須菩提白佛
8.6.文殊師利問須菩提
8.7.文殊師利問等行菩薩
8.8.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
10.志大乘品第十(丹大乘行品第十七)
11.1.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
13.詠德品第十三(丹無此品名)
14.等行品第十四(丹無此品名)
15.2.不退轉天子謂釋提桓因:師子吼
15.3.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讚曰
15.4.佛告思益梵天
15.5.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
15.6.世尊讚不退轉天子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
No.587勝思惟梵天
於時世尊說此頌曰:
猶如大海,一切之水,而悉受之,不以厭足。 志求法者,亦復如是,好樂正典,不以充滿。
猶如大海,受無量水,悉來歸之,而不拒逆。聰達之等,亦復如是,不以智慧,而為具足。
大海不惡,污濁之潦,其諸清流,亦復歸趣。 遵修行者,亦復如是,而不受諸,塵勞垢穢。
猶若大海,不可限量,極廣弘遠,不可卒知。 智慧德海,亦復如是,眾生度人,無能解暢。
大海之中,若干歸趣,萬川四流,合為一味。若干種人,僉來聽法,悉歸一乘,同誼之典。
非一品類,號曰為海,前者成海,而得建立。 無所畏者,志願如茲,普為眾生,而興道意。
譬如大海,眾寶積聚,則在於彼,而無所著。 諸菩薩眾,亦如積珍,而以顯發,成于三寶。
猶如江海,而有三寶,雖爾其海,亦無想念。群聖達士,說法如斯,則以三乘,開導眾生。
猶如江海,稍益廣大,眾流悉歸,而得充滿。 諸菩薩眾,志諸通慧,用群萌故,常遵修行。
猶如大海,不受死屍,其海之法,則為如斯。 建立菩薩,求道如是,不將慎身,不與同歸。
猶若海中,而生眾寶,須彌為妙,處立堅固。劫燒起時,終不能焚,便則超遊,異佛世界。
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強精進者,而攬持之。 已觀察見,無任器者,便則往詣,他方佛所。
谿谷江河,泉原枯竭,然後海水,乃為消涸。 劫燒起時,則為若茲,大千世界,悉亦崩毀。
凡夫之眾,行在國土,假使正法,已沒盡者。勇猛之徒,護法如斯,朽棄軀體,不惜壽命。
已覺正法,欲消滅盡,正覺現在,若滅度後,斯等志性,清淨如是。 建立法者,所當遵修,
如億眾生,依怙於海。 非一品故,而有斯處,其大名稱,志願如是。一切眾庶,心普得解,
尚可限量。分別知之。 於佛世界,諸有大海,斯等所行,不可別知。 緣覺之眾,及諸聲聞,
無有等倫,況復出表。諸菩薩行,堅強精進,心如是者,宜為稽首。 當得佛道,開度黎元,
斯為眾寶,譬如巨海。 當供養此,常福德田,此為良土,上妙醫王。療治一切,諸疹疾者,
便為救濟,受歸度脫。 將護燈錠,為顯光明,於闇昧世,興明徹眼。 其得眼者,進成甘露,
則為帝王,常曰法王。斯為天帝,多思誼利,亦為梵皇,思惟四禪,則便轉於,正法之輪,
斯則導師,開示塗路。 處在諍訟,為現蹊徑,則為勇猛,多所降伏。蠲除諸塵,為清淨士,
遵清白法,如月盛滿。 演放光明,猶如日出,智慧超卓,如須彌山。 處於三界,為雨甘露,
斯等難當,猶如師子。其心調柔,譬如賢象,若如大地,載諸山陵。 降伏一切,諸外異道,
行常鮮潔,譬若如水,威曜難當,其若如火,無所罣礙,猶若如風,以離懈廢,又若如地,
斯等棄慢,拔離瞋恚,為如藥樹,無有想念。其戒清淨,無著蓮華,於世八法,無有依倚。
所行譬如,優曇鉢華,無數億劫,音聲難致。 於諸人尊,則有反復,為住佛教,不斷正典,
志願堅強,為懷愍哀,遵固慈心,憙悅超絕。 則以救護,於五色欲,善求合會,最勝財業。
斯等布施,而有殊特,所奉禁戒,則無等倫,以忍辱力,秉意勇猛,精進解達,而不厭惓,
斯等禪定,神足通慧,往至佛土,無量億姟,得見諸佛。逮聞經典,如其所聞,則便習持,
則能暢了。眾人之行,隨其所應,所信諸根,安隱諦學,善權方便,則為外道。顯示證明,
便能通辯,一切諸法。 僉然和同,分別報應,而能解了,因緣法律。 離吾我見,常在平等,
便以觀察,如應順法,則為曾更,出家學矣。 過去當來,一切諸法,已住於法,綜了法界,
敏識空慧,而無有形,則能興發,差特矜哀,便能攝護,勤苦眾生,遵修解脫,所當行法。
計有吾我,而有妄想,愚騃所行,隨邪放逸。斯等曉練,虛偽之法,而則講說,蠲除諸見。
無常為常,空謂有實,以苦為樂,非身謂身,凡夫之士,攝取顛倒,而不分別,生死之際。
若能政理,攝顛倒原,則知無人,無壽無命。 已能淨修,平等行者,則曉非常,苦空非身。
迦葉斯等,名稱功德,所趣御之,猶若持地。令聞無量,慧不可限,若能遵修,菩薩亦然。
設使周滿,三千世界,悉以敬侍,建志菩薩,供養羅漢,復倍是數,終不能及。逮菩薩志。
吾亦建立,斯等之類,過去正覺,當來如是。 又今現在,十方聖尊,為諸建志,欲得佛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說偈言:
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眾水無滿時,此諸菩薩亦如是,常求法利無厭足。
又如大海納眾流,一切悉歸無損益,此諸菩薩亦如是,聽受深法無增減。
又如大海不受濁,濁水流入悉清淨,此諸菩薩亦如是,不受一切煩惱垢。
又如大海無涯底,此諸菩薩亦如是,功德智慧無有量,一切眾生不能測。
又如大海無別異,百川流入皆一味,此諸菩薩亦如是,所聽受法同一相。
又如大海所以成,非但為一眾生故,此諸菩薩亦如是,普為一切發道心。
如海寶珠名集寶,因是寶故有眾寶,菩薩寶聚亦如是,從菩薩寶出諸寶。
如大海出三種寶,而此大海無分別,菩薩說法亦如是,三乘度人無彼此。
又如大海漸漸深,此諸菩薩亦如是,為眾生故修功德,迴向甚深薩婆若。
又如大海不宿屍,此諸菩薩亦如是,發清淨心菩提願,不宿聲聞煩惱心。
如大海有堅牢寶,其寶名曰集諸寶,劫盡燒時終不燒,轉至他方諸佛國。
正法滅時亦如是,堅精進者能持法,知諸眾生不可度,轉至他方諸佛所。
三千世界欲壞時,火劫將起燒天地,百川眾流在前涸,爾時水王於後竭。
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盡時在前滅,菩薩勇猛不惜身,護持正法後乃盡。
若佛在世滅度後,是心中法寶不滅,深心清淨住是法,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眾生依止海,海成非為一眾生,菩薩發心亦如是,為度一切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大海,猶尚可得測其量,是諸菩薩所行道,聲聞緣覺不能測。
迦葉當知諸菩薩,勇猛精進迴向心,願欲作佛度眾生,尚無與等何況勝?
是德寶聚如大海,是可供養良福田,是為最上大醫王,能療一切眾生病。
是世歸依作救護,洲渚燈明究竟道,能與世間無明眼,得眼則能服甘露。
是為世間諸法王,是為帝釋決斷智,是為梵王行四禪,是為能轉梵法輪。
是為大智導世師,示諸邪徑正真道,是為勇猛能破魔,是為清淨除惱穢。
是修白法如滿月,光明高顯猶如日,智慧超出如須彌,猶如密雲雨甘露。
是無所畏如師子,是心調柔如象王,是則譬如金剛山,一切外道不能壞。
是則清淨猶如水,是有威猛如大火,是則如風無障礙,是則如地無能動。
是拔憍慢我根等,是如藥樹無分別,是持淨戒如蓮華,是於世法無所染。
是如優曇鉢羅華,千萬億劫時一出,是為知報佛之恩,是為不斷諸佛種。
是為精進行大悲,是用慈喜而超出,是能捨離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寶財。
是行布施為最勝,是持淨戒無等侶,是忍辱健無疇匹,是勤精進無厭倦,
是行禪定具神通,能至無量諸佛土,常見諸佛聽受法,如其所聞為人說。
是知眾生所行道,隨其性欲根利鈍,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燈得濟處。
是能善知一切法,皆從和合因緣生,是能決了因緣相,離於我見樂平等。
是能正觀於諸法,為從何來至何所,善知諸法無去來,常住法性而不動。
是見有為法皆空,增益大悲濟眾生,眾生妄想起眾苦,為欲度故修行道。
凡夫分別我我所,行於種種諸邪見,是能曉了法實相,為斷諸見講說法。
無常為常不清淨,無我謂我苦為樂,凡夫顛倒貪著故,生死前際不可知。
是能知此從顛倒,無我無人無眾生,我當如是修正道,無常我樂及不淨。
迦葉當知此菩薩,我所稱讚諸功德,於其所行不可盡,猶如大地舉一塵。
若發菩提心不退,三千大千供養具,若復有供過於是,悉應供養如是人。
若人發心願作佛,是則恭敬供養我,於諸去來現在佛,亦皆恭敬供養已。
爾時,世尊偈重說言:
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眾水無滿時,此諸菩薩亦如是,常求法利無厭足。
譬如大海納眾流,一切悉歸不盈少,此諸菩薩亦如是,聽受深法無增減。
譬如大海性不濁,濁水流入悉澄清,此諸菩薩亦如是,能淨一切煩惱垢。
譬如大海深無底,此諸菩薩亦如是,功德智慧無有量,一切外道不能測。
譬如大海等一味,百川流入味不殊,此諸菩薩亦如是,所聽受法一空味。
譬如大海在世界,非但為一眾生有,此諸菩薩亦如是,普為一切發道心。
如海寶珠名集寶,因是寶故有眾寶,菩薩寶聚亦如是,從菩薩寶出三寶。
譬如大海有三寶,而彼大海無分別,菩薩說法亦如是,三乘度人無彼我。
譬如大海漸漸深,此諸菩薩亦如是,為眾生故修功德,漸入甚深薩婆若。
譬如大海不宿屍,此諸菩薩亦如是,發清淨心菩提願,不宿聲聞緣覺心。
譬如大海有寶珠,劫盡燒時寶不燒,菩薩於法欲滅時,大智護持令不滅。
如彼寶珠不燒失,轉至他方大海中,知諸眾生非法器,黠慧菩薩至餘國。
三千世界欲燒時,劫火將起燒天地,百川眾流在前涸,爾乃水王於後竭,
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盡時在前滅,菩薩勇猛不惜身,護持正法乃不盡。
若佛在世若滅後,是心中寶實不滅,深心清淨住是法,以此善法修行道。
百千眾生依止海,海有非為一眾生,菩薩發心亦如是,為度一切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大海,猶尚可得測其量,是諸菩薩所行道,聲聞緣覺不能測。
十方世界虛空界,空界猶尚可測量,諸菩薩行虛空界,不可測量此行界。
迦葉當知諸菩薩,勇猛精進堅固心,願欲作佛度眾生,尚無與等何況勝,
斯德寶聚如大海,是可供養良福田。是為最上大醫王,能療一切眾生病,
是為歸依作救護,洲渚燈明究竟道,能與無明世間眼,得眼則能服甘露,
是為世間諸法王,是為帝釋決斷智,是為大梵行四禪,是為能轉梵法輪,
是為大智導世師,示著邪徑正真道,勇猛能住大菩提,是為清淨除穢惱,
是修白法如滿月,光明高顯猶如日。菩薩智慧生增長,如大雷聲雨法雨,
是無所畏如師子,是心調柔如象王,菩薩堅固如須彌,一切諸魔不能伏,
離濁清淨為如水,是有威猛為如火,是無障礙為如風,無能動轉為如地。
以是菩薩離恨心,拔我慢根貪嫉等,如藥樹王無分別,世間八法不染污,
菩薩為如優曇華,千萬億劫不可見。是為知報佛之恩,是為不斷諸佛種,
是為堅固行大悲,是用喜捨而超出,是能捨離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寶財,
是行布施為最勝,善住持戒無等侶。善住忍辱健無匹,是勤精進無疲倦,
是行禪定具神通,能至無量諸佛土,常見諸佛聽受法,如其所聞為人說。
善知眾生所行行,隨其性欲根利鈍,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燈得濟處,
是能善知一切法,是知眾生得解脫,修行堅固如實知,如是因生如實知。
是於諸法正觀察,為從何來至何所,善知諸法無去來,常住法性而不動,
是見有為法皆空,增益大悲濟眾生,妄想煩惱故受苦,為度之故修行道。
凡夫分別我我所,行於種種諸邪見,是能曉了法實相,為斷諸見講說法。
無常為常不淨淨,無我謂我苦為樂,凡夫顛倒貪著故,生死前際不可知。
能知如是顛倒法,無我無人無眾生,菩薩如是修正道,無常無樂無我淨。
迦葉當知此菩薩,我所讚歎諸功德,於其所行不可盡,猶如大地舉一塵。
發菩提心若不退,三千大千供養具,若復有供過於此,是人應受此供養。
若人發心願作佛,是則恭敬供養我,於諸去來現在佛,亦皆恭敬供養已。
16.建立法品第十六(丹天子授記品第二十二)
17.諸天歎品第十七(丹如來神呪品第二十三)
-
No.585持心梵天所問經
No.586思益梵天所問經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1.爾時,惟樓勒叉護怨大天王,說此頌曰:
我所有眷屬,諸子及宗親,吾能順堪任,供奉此聰達。
2.時惟樓博(無怨)大天王,則說頌曰:
吾為法王子,以法而化成,供養諸佛子,奉建道意者。
3.提頭賴(堅郡)大天王,即說頌曰:
則當為將護,普周遍十方,其有持斯典,佛正覺所說。
4.惟沙慢(息意)大天王,即說頌曰:
若建立道心,供養後學者,眾生緣供養,不任報其恩。
5.於是息意大天王,有太子名曰諦顏,以七寶蓋奉上如來,尋說頌曰:
今我當受斯,如來之經典,輒為他人說,人心之志性。世尊知我心,曉了宿世行,如意之所建,於世當成佛。今奉正覺蓋,莫能覲尊顏,願我逮如是,無見頂相者。正覺唯來眄,人尊垂慈心,清淨目睞察,哀眼覩眾庶。世尊則授決,智慧度彼岸,於是壽終後,則生兜術天。兜術天上沒,見彌勒最勝,當於二萬歲,供養佛乃生。彼則出家已,淨修于梵行,便於賢劫中,普見一切佛。皆悉供養已,淨修梵行竟,訖六十億劫,當得成正覺。作佛名寶蓋,佛土號莊嚴,淳悉諸菩薩,常當講妙法。其命壽一劫,佛滅度之後,愍傷眾生故,正法住半劫。
我所有眷屬,親戚及人民,皆當共衛護,供養是法師。
2.爾時毘樓婆叉天王即說偈言:
我是法王子,從法而化生,求菩提佛子,我皆當供給。
3.爾時犍馱羅吒天王即說偈言:
若有諸法師,能持如是經,我常當衛護,周遍於十方。
4.爾時毘賒婆那天王即說偈言:
是人發道心,所應受供養,一切諸眾生,無能辦之者。
5.爾時毘賒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寶,持七寶蓋,奉上如來,即說偈言:
世尊我今當,受持如是經,亦為他人說,我有如是心。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從初所發意,至誠求佛道。世尊無見頂,今奉此妙蓋,願我得如是,無見之頂相。我以愛敬心,瞻仰於世尊,願成清淨眼,得見彌勒佛。
6.度智慧世尊,即時以偈答:
汝於此命終,即生兜術天,從兜術下生,得見彌勒佛。二萬歲供養,爾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淨修於梵行。賢劫中諸佛,一切悉得見,亦得供養之,於彼修梵行。過六十億劫,汝當得成佛,號名為寶蓋,國土甚嚴淨,唯有菩薩僧,為講說妙法。壽命盡一劫,若滅度已後,正法住半劫,利益諸眾生。
1.爾時,毘流博叉天王而說偈言:
我所有眷屬,親戚及諸民,皆當共衛護,供養是法師。
2.爾時,毘流勒叉天王而說偈言:
我是法王子,從法而化生,佛子發心人,我皆當供給。
3.爾時,提頭賴吒天王而說偈言:
若有諸法師,持佛修多羅,我常當衛護,周遍於十方。
4.爾時,毘沙門天王而說偈言:
是人發道心,所應受供養,一切諸眾生,無能知之者。
5.爾時,毘沙門天王子名曰善實,持七寶蓋奉上如來,而說偈言:
世尊我今當,受持是法門,亦為他人說,我有如是心。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初始發道心,至誠求佛道。世尊無見頂,今奉此妙蓋,願我得如是,無見頂之相。我以愛敬心,瞻仰於世尊,願二足之尊,慈悲觀察我。我求佛淨眼,願見阿逸多。
6.度智慧世尊,即時以偈答:
汝於此命終,即生兜率天,從兜率下生,得見彌勒佛。二萬歲供養,爾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淨修於梵行。賢劫中諸佛,一切悉得見,亦皆供養之,於彼修梵行。過六十億劫,汝當得成佛,號名為寶蓋,國土甚嚴淨,惟有菩薩僧,為講說妙法。壽命盡一劫,佛滅度已後,正法住一劫,像法住半劫,清淨勝妙法,安隱諸眾生。
18.囑累品第十八(丹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