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No.587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No.1532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1.序品第一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1.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皆是智者之所識知,得具足陀羅尼,得無障礙樂說辯才,得諸三昧,得大神通,奮迅無礙,畢竟得無所畏,如實善知諸法體相,得無生法忍。

[]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解釋,如彼應知。

1)於大眾中說此法門者,示現法勝大眾攝在說法住處,依彼山等勝處說故。

2)六萬四千比丘僧者,示現莊嚴如來大眾故。此經法門快妙甚深,出過一切聲聞境界,示現如來能說勝義故。

3)七萬二千諸菩薩者,何故菩薩多於聲聞?以此經典為諸菩薩摩訶薩說甚深法故。

4)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何故重說?

1-依世間法故。世間說言勝中勝者,如言於端正中最端正者乃可將來,於有德中有勝德者乃可將來;彼諸菩薩各別有智,非共有故。

2-復更有義: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入地菩薩之所知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先行菩薩行者知彼菩薩故,以是故言皆是智者之所識知。

5)彼諸菩薩智者所知有七種德,皆依樂說辯才應知。何等為七?一者種種樂說辯才;二者無滯樂說辯才;三者堅固樂說辯才;四者了了樂說辯才;五者不怯弱樂說辯才;六者相應樂說辯才;七者任放樂說辯才。此諸辯才,如經:得具足陀羅尼乃至得無生法忍如是七句次第而說,此義應知。應云何知?

1-陀羅尼者,以多聞慧樂說種種諸法門故,故名種種樂說辯才。

2-速疾不住故,名無滯樂說辯才

3-得攝受諸三昧故,無有忘失,故名堅固樂說辯才。

4-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勝通力之所住持,不畏一切諸魔等故,故名了了樂說辯才。

5-菩薩攝得四無所畏威德快妙,於自他眾無所怖畏,故名不怯弱樂說辯才。

6-依於假名、他力、成就三法體相而不顛倒,故名相應樂說辯才。

7-得八地中無生法忍,任意說法離說法障,故名任放樂說辯才。


2.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寶手法王子、寶印手法王子、寶德法王子、虛空藏法王子、發心轉法輪法王子、網明法王子、奮迅法王子、功德藏法王子、能捨一切法法王子、鉢頭摩莊嚴法王子、師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月明法王子、最勝意法王子,一切莊嚴法王子。

[]聖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子?以初發心來常斷婬欲法故。初發心者已入菩薩定心正位,應如是知。


3.跋陀婆羅等上首,十六大賢士,其名曰:跋陀婆羅菩薩、寶積菩薩、善將導菩薩、人德菩薩、善護德菩薩、大海德菩薩、帝釋王德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不空見菩薩、善住菩薩、善奮迅菩薩、無量意菩薩、不休息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

[]一切菩薩皆是大賢士,何故唯說聖者跋陀婆羅等名為大賢士?以為示現心行勝故。彼跋陀婆羅等菩薩有如是心:我所教化眾生,皆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如是,復化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自利利他行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眾生令得菩提,是故說彼跋陀婆羅等名為大賢士。


4.及四天王,天帝釋王上首,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梵王等諸餘梵天,并餘無量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普皆來集。


1.1.網明菩薩

1)爾時,世尊有百千萬大眾集會,恭敬圍遶,而為說法。2)爾時,網明童子菩薩即從坐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向佛,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觀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若佛聽者,乃敢諮請。3)佛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說,悅可爾心。

[]1)有百千萬大眾圍遶者,示現如來大眷屬故一切皆是得心定者,此以如來能領大眾於大眾中最為勝故。

1-以百千萬眾示現大事,是故也。

2-所言者,示現大眾皆悉善伏諸煩惱故。

3-說法者,示現如來常說諸法而不斷絕,離諸過故。

2)右膝著地者,示現欲問威儀相故,復為示現諸大眾等一心之相故。雙膝著地者,不成禮拜相,亦不成問相,以諸世間右膝著地敬重相故。

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者,

1-以諸魔等與說法者而作留難,為令諸魔生驚怖故。

2-又為說法時大眾不起散亂心故,

3-又為可化眾生若放逸者令覺知故,

4-又為令眾生念法相故。

5-又復有義: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令其觀察此諸大眾說法處故。

6-又為教化淳熟眾生令得解脫故,

7-又為令隨順問正義故。

3)佛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說,悅可爾心者,如來聽問,示現自身我是一切智人,為令聽者聞如來說法生尊重心故。


1.2.如來身相

於是,網明童子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即白佛言:1)世尊!如來身相超百千萬日月光明。2)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甚為希有。3)我復思惟: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1)能見佛身者,隨觀如來何等身分不能捨離,更觀餘分,以如來身相微妙故。

2)超百千萬日月光明者,示現勝相快妙相相應故。示現如來出世間相,以如來身有如是相故。如來為與眾生安隱與眾生樂,示現正直心相應知、修行智果相應應知。應云何知?應知如來依彼色相放諸光明,能作眾生二種利益,謂與眾生安隱及樂,與智相應照諸佛土。

3)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此中者,初覩色相也。言思惟者,次後觀察也。


1.3.如來有光名-33

佛言:網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如來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及思惟者,亦無有能問如來者。

1.何以故?網明!如來有光名寂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見佛身,思惟佛身,不壞眼根。

[]說諸光明,依三種法差別應知。三者所謂一因、、二名、三成辦。

1)所言因者,即彼與樂、與安隱智相應修行,此義應知。

2)名者,如經:名寂莊嚴乃至名曰示現一切種色如是等也,依自各各作業差別,此義應知。

3)言成辦者,所成辦事略有四種,依彼義故略說則有四種光明,所謂受用、增長功德、止惡、令信。

4)言受用者,諸佛如來可化眾生共受法樂故,彼受用樂,謂見如來、供養如來、禮拜如來、問如來應知。

1-見如來、供養如來者,依第一光明,得見如來、思惟如來也。

2-見如來、供養如來者,第一光明說禮拜如來者,示現身業供養,見如來者非供養應知。


2.網明!如來有光名無畏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3.網明!如來有光名集一切諸善根本,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轉輪聖王行業因緣。

4.如來有光名淨莊嚴,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天帝釋王行業因緣。

5.如來有光名曰自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大梵天王行業因緣。

6.如來有光名離煩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7.如來有光名善遠離,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8.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問如來者,第二光明說。於所問中以有世間及出世間果報差別次第,復有六種光明。

1)世間果報勝妙差別,依二種地:一、非定地;二、依定地。

1-非定地中以願攝取二種果報:一者轉輪聖王勝妙果報;二者天帝釋王勝妙果報。

2-依定地者,謂梵天王勝妙果報。何故不取夜摩天等諸果報者,以世間諸經皆不說故。佛放光明亦應照彼,而諸經中無,是故不明。

2)言出世間果報差別者,謂依三乘三種差別,此義應知。


9.如來有光名曰往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遇斯光者,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10.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若佛入城,放斯光明,眾生遇者得樂歡喜,諸莊嚴具莊嚴其城。

11.如來有光名曰分散,若以此光觸諸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震動。

[]增長功德者,所謂增長三種功德:一者惡道眾生令出彼處,於未來世生善道中;二者受苦眾生即現身中,與彼安樂令得歡喜;三者能令放逸眾生生於善法。


12.如來有光名曰生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地獄眾生苦惱。

13.如來有光名曰上慈,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畜生不相殺害。

14.如來有光名曰涼樂,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滅餓鬼飢渴熱惱。

[]言止惡者,謂令眾生離諸趣故、離諸地故、離諸難故、離諸障故,名為止惡。諸趣二種:一者惡道;二者善道。惡道三種。令諸眾生離諸難者,謂令眾生離三惡道種種苦難。


15.如來有光名曰明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盲者得眼能視。

16.如來有光名曰聽聰,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聾者得耳聞聲。

17.如來有光名曰止息,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住十不善惡業道者,能令安住十善業道。

18.如來有光名曰慚愧,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狂者皆得正念。

19.如來有光名曰離惡,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邪見者皆得正見。

[]令諸眾生離諸障者,謂令眾生離善道中諸根不具盲聾惡業、心見迷惑種種諸障


20.如來有光名曰能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慳者破慳貪心修行布施。

21.如來有光名無悔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毀禁者皆得持戒。

22.如來有光名曰安利,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瞋者皆行忍辱。

23.如來有光名曰勤修,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懈怠者皆行精進。

24.如來有光名曰一心,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忘念者皆得禪定。

25.如來有光名曰能解,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愚癡者皆得智慧。

[]離諸地中種種諸障。諸地有三:一、菩薩地;二、聲聞地;三、凡夫地。菩薩地中,謂令眾生遠離六種諸波羅蜜所對治障。


26.如來有光名無垢淨,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不信者皆得正信。

27.如來有光名曰能持,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少聞者皆得多聞。

28.如來有光名曰威儀,若以此光觸諸眾生,無慚愧者皆得慚愧。

[]聲聞地中,謂令眾生離三種障不恭敬障及無智障。

1-增上煩惱,不能禁止而起煩惱,故名為障。

2-又不恭敬者,謂不信障。

3-又無智者,無多聞慧障。

4-又增上煩惱不能禁止而起煩惱故名障者,無慚愧障。


29.如來有光名曰安隱,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欲者斷除婬欲。

30.如來有光名曰歡喜,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怒者斷除瞋恚。

31.如來有光名曰照明,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多癡者觀十二緣斷除愚癡。

32.如來有光名曰遍行,若以此光觸諸眾生,令等分者斷除等分。

[]凡夫地中,謂令眾生離四種障,依本修集貪瞋癡等煩惱現行障,謂邪念等現行故。一切煩惱現行障,謂雜煩惱現行故。此是止惡,依二十一光明次第說應知。


33.網明!如來有光名曰示現一切種色,若以此光觸諸眾生,能令遇者皆見佛身種種異色、無量種色,過百千萬色。

[]言令信者,見如來身種種光明微妙殊勝是故生信,希望欲見故。

1)種種異色者,見種種色也。者,希望欲見也。又種種異色者,青黃赤白等各各差別也。2)無量種色者,青等各各有無量種也。

3)過百千萬色者,餘青等色中過勝光明也。者,謂青黃等中復過無量無邊也。


34.網明!當知如來若以一劫,若餘殘劫,依於如來光明說法不可窮盡。是故如來、應、正遍知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1)若餘殘劫者,過於一劫乃至無量無邊劫說也。

2)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者,光明功德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乃至無餘涅槃界不盡應知。一切光明乃至阿僧祇阿僧祇光,不出受用等四種光明相應。


1.4.放請菩薩光

爾時,網明童子菩薩白佛言:1)希有世尊!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便善巧相應說法。2)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3)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世尊!若有菩薩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者,彼諸眾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4)世尊!惟願今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令他方菩薩善問難者皆悉覺知,既覺知已,發心來此娑婆世界,既來此已,問於如來、供養如來、問答如來。

[]1)如是知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便善巧相應說法者,示現說者所說令可化眾生生尊重心故,示現希有令生勝因敬重心故。

2)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者,示現如來無量無邊光明功德。所不說者,不讚歎者也。若如是者,今何故說?示現無上功德因故。

3)是以次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者,彼諸眾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也。先放光明,網明菩薩已知一切如來所作利益眾生業,受種種法樂,欲共無量餘諸菩薩同受法樂,故請如來令放光明。

4)如經:世尊!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故。此光不出前四種中受法樂光。令餘世界菩薩覺知者,此光入前分散光明,亦入增長功德光明,應如是知。


1.5.思益菩薩

1)爾時,世尊既受網明菩薩請已,即放光明,照於他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2)於是諸方無量菩薩依佛光明觸其身故,皆來至此娑婆世界。3)爾時,東方過七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有佛國土名曰清潔。彼中有佛,號月光明如來、應、正遍知,現在、現命、現住,惟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清淨法。

[]以何等光明照於無量無邊世界

1-此中示現過於可數,故名無量

2-去到他方,猶如虛空邊不可得,故名無邊

3-現住者,更餘世界彼處不去,故名現住。不入涅槃故名現命。以無諸病故名現在

4-說諸法清淨相應,是故名為無病應知。


4)彼佛國土有菩薩梵天名勝思惟,住不退轉。蒙佛光明觸其身已,到彼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緣,於此世界大光明現?月光明佛告言:梵天!西方去此過七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現在、現命、現住,為眾說法。是彼佛身所放光明,為集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故。梵天言:世尊!我今欲詣娑婆世界奉見彼佛,供養彼佛、禮拜、親近、諮問、問答深細意問,彼佛世尊亦欲見我。

[]1-奉見彼佛者,以現見釋迦牟尼佛故。

2-供養彼佛者,一切所應供養之具盡以給施故。

3-問彼佛者,如法諮請故。

4-答彼佛者,如法對故。

5-深細意問者,斷諸疑網故。

6-又復有義:現見面故、供養佛故、依本行威儀故、聽問以不故,如是次第依法依義問法問義故。自此以下依問答義,應如是知。


5)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時。彼國今有若干千億諸大菩薩,現前集會。梵天!汝今應以十種清淨堅固心遊彼世界,1-所謂於毀於譽心無增減故,2-聞善聞惡等以慈心故,3-於諸愚智等以悲心故,4-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故,5-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故,6-不見他人功德過失故,7-見種種乘皆是一味故,8-聞三惡道心不驚怖故,9-於諸菩薩生世尊想故,10-佛出五濁生希有想故。梵天!汝當依此十種清淨堅固心遊彼世界。6)爾時,勝思惟梵天白其佛言:世尊!然我不敢於如來前作師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

[]十種清淨堅固心,略依二種心說:一、依不染心說;二、依恭敬心說。

1)依不染心者,依染淨世界七種差別染離染法應知。七種差別者,

1-所謂法差別,以淨法不淨法差別故;

2-受差別,以受苦樂差別故;

3-業差別,以下中上姓家生差別故,以惡行善行雜行差別故;

4-心差別,以諸眾生於佛法中信法不信法差別故;

5-行差別,以正行邪行差別故;

6-心修行差別,以三乘願行差別故;

7-道差別,以善道惡道差別故。如是等惡心等染,此對治,無染相故,說八種清淨堅固心,此義應知。應云何知?

1-1-法差別染者,此有二種:一者依義,謂善說相不善說相如是分別;二者依法,謂聞善相聞不善相如是分別。對治者,初句以不瞋恨心對治瞋恨心,謂於善語於不善語不起心故。於惡語中不生心念言我能忍,此義應知。第二句言等以慈心者,以諸文字性如是故,以說非顛倒法令諸眾生住安隱處故。

2.1-受差別染對治者,所有諸受皆悉是苦,如是一切事中等生悲心,憐愍眾生故。

3.1-業差別染對治者,謂正修行,如是一切處心皆平等與樂,修行智故。

4.1-心差別染對治者,於供養輕毀,離高下心故。

5.1-行差別染對治者,不見諸過故、不生利益心故。

6.1-心修行差別染對治者,等一味故,以彼此三乘不相是非故。

7.1-道差別染對治者,不生驚怖隨順自業。如是善知以觀察法體故,是名八種清淨堅固心,依於七種不染心說。應如是知。

2)依恭敬心者,此有二種:

一者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故。此明何義?謂於此界生五濁中諸菩薩所生如來想故。如是佛國土中見諸菩薩行於苦行求大菩提不生疲倦,畢竟如實修行,於是菩薩生如來想。以是故言生世尊想,復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應云何知?如佛出世難甚為希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不捨離發菩提心亦名希有,是故於彼生世尊想。

二者於佛生希有想故。此有何義?如無染世界生彼眾生無量百千萬劫壽命,諸佛如來常作無量眾生利益。如是多煩惱過世界中生,於少時間能作無量眾生利益,此中見佛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清淨堅固心能增長成就,此義應知。


1.6.娑婆世界,從旦至中無瞋礙心,其福為勝

1)時,月光明如來國土餘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國土,不生如是惡眾生中。2)其佛告言:諸善男子!勿作是語。何以故?若菩薩於此國中,滿百千劫淨修梵行,不如於彼娑婆世界,從旦至中無瞋礙心,其福為勝。何以故?以彼世界多有垢染、多有諸難,彼諸眾生多有垢染、多有鬪諍故。

[]入寂靜行,依清淨堅固心與菩薩念,菩薩受取,於彼世界百千萬劫不離正念常修梵行,娑婆世界從旦至中堅持禁戒不染心行,示現勝故。此明何義?如治重病為令速差,但與妙藥令服則愈。如是眾生多煩惱過,為速滅故,令得勝法對治則滅,此義應知。示現生在惡國眾生,多有諸苦多有煩惱污染世界故。


1.7.思益菩薩見釋迦牟尼佛

1)即時彼國有萬二千諸菩薩等,欲與勝思惟梵天俱共發來,而作是言:如來知我行菩薩行,我等亦欲以此十心,一心遊行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一心定意,遊行彼國。2)爾時勝思惟梵天與萬二千諸菩薩等,頭面禮拜月光明佛,於其國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剎那頃,一羅婆頃,一無侯多頃,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為令諸餘菩薩見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問答如來故,聖者勝思惟梵天以為上首為問


1.8.佛讚思益菩薩

爾時,佛告網明菩薩言:網明!汝見勝思惟梵天來不?網明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唯然已見。佛言:網明!1)此勝思惟梵天於一切正問諸菩薩中,為最第一;2)於一切善巧隨意所宜說法諸菩薩中,為最第一;3)於一切美妙音聲諸菩薩中,為最第一;4)於一切美妙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5)於一切先意問訊諸菩薩中,為最第一;6)於一切應以言語供養諸菩薩中,為最第一;7)於一切無障礙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8)於一切密意言語諸菩薩中,為最第一;9)於一切無瞋恨心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0)於一切慈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1)於一切悲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2)於一切喜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3)於一切捨心行諸菩薩中,為最第一;14)於一切善問疑心諸菩薩中,為最第一。

[]問答依勝思惟梵天生於大眾恭敬心故,示現勝思惟梵天畢竟得何等樂說辯才、得何等樂說辯才果?依此二種,說正問中為最第一,此義應知。

1.初說得何等樂說辯才,

1)以一切處問訊相應故,以巧能令眾生解故,以言語最勝故,以尊重言語故,以說正因故,以依實義說故,以依安隱說故,是名美妙。以有人情故,以於大天人邊得清淨心供養故,以一切諸魔怨敵不能降伏故,以說深密意義故,以此八句說勝思惟梵天美妙言語樂說辯才,此義應知。

2)應云何知?所謂一者相應;二者令解;三者尊重;四者安隱;五者人情;六者大清淨至到;七者不可降伏;八者甚深。

2.次說樂說辯才因,

1)示現如是多種功德言語說法時,若諸眾生有不如實修正行者,而不捨彼諸眾生故,以與勝樂善相應故、以求眾生離於諸苦得勝樂故、以與樂等勝功德時歡喜慶彼故、以求不染等與勝樂安隱心故,以此五句說勝思惟梵天彼美妙言語樂說辯才因,此義應知。

2)應云何知?示現三種心:一者不捨心;二者與樂心;三者安隱心。如是一三一次第說應知。

3.次說得何等樂說辯才果?所謂為彼一切眾生於一切義中能斷疑故。


1.9.思益菩薩以偈讚佛

爾時,勝思惟梵天與萬二千諸菩薩等,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合掌向佛,偈讚請曰:

1-世尊大名勝 普聞於十方 所在諸如來 無不稱歎者

2-有諸餘淨國 無三惡道名 捨如是妙土 慈悲故生此

3-佛名智無減 與諸如來等 以大悲本願 處斯穢惡土

4-若人於淨國 梵行滿一劫 此土須臾間 行慈為最勝

5-若人於此土 有身口意罪 應墮三惡道 現世受得除

6-生此土菩薩 不應懷憂惱 設有惡道罪 頭痛則得除

7-此土諸菩薩 若能守護法 世世所生處 不失於正念

8-若人欲斷縛 滅煩惱業罪 於此土護法 增益一切智

9-淨土多億劫 受持清淨戒 於此娑婆國 從旦至中勝

10-我見安樂國 無量壽佛國 無苦及苦名 彼作福非奇

11-於此煩惱處 能忍不可忍 亦教他此法 其福為最勝

12-我禮無上尊 大悲救苦者 能忍惡眾生 說法甚為難

13-佛集十方界 名聞諸菩薩 聽法無厭者 廣為說佛道

14-釋梵天四王 諸天龍神等 皆悉欲求法 願隨信樂說

15-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是四眾普集 願時為演說

16-有樂佛乘者 及聲聞緣覺 佛知其深心 願悉為斷疑

17-不斷佛種者 能出生三寶 為是諸菩薩 我今請法王

18-名稱普流布 十方菩薩聞 皆悉共來集 願說無上道

19-法非二乘境 我等信力入 不可思議慧 惟是佛境界

20-我今有所請 悔過於世尊 如來無疲惓 願說菩提道

[]偈義如經。


2.四法品第二

2.1.思益梵天二十問

爾時,勝思惟梵天偈讚歎已,白佛言:世尊!1)云何菩薩其心堅固而不疲惓?2)云何菩薩所言決定而不中悔?3)云何菩薩增長諸善根?4)云何菩薩無所恐畏威儀不轉?5)云何菩薩增長諸白法?6)云何菩薩善知從一地至一地?7)云何菩薩善知方便教化眾生?8)云何菩薩隨順諸眾生?9)云何菩薩不失菩提心?10)云何菩薩能一其心而不散亂?11)云何菩薩善求於法?12)云何菩薩善出毀禁之罪?13)云何菩薩善斷諸煩惱?14)云何菩薩善往諸大眾?15)云何菩薩善開法施?16)云何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17)云何菩薩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18)云何菩薩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19)云何菩薩於諸佛法得不退轉?20)云何菩薩不斷佛種如實修行?爾時,世尊讚勝思惟大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善哉!梵天!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梵天!汝今至心諦聽,我為汝說。大梵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讚勝思惟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復善哉梵天者,以其發問儀式詣佛於此三時中事相應故,應知善哉。梵天汝今至心諦聽我為汝說者,如是次第不顛倒心,正念心故。


2.2.佛各以四事回答

1.佛言: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其心堅固而不疲惓。何等為四?一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故;二者、精進常不懈故;三者、信解生死如夢故;四者、正思惟無等等佛之智慧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其心堅固而不疲惓。

[]其心堅固而不疲倦者,是正直心。此中大菩提信心為本,是作願相。依彼願故,則能具足得如來地一切功德。依菩提心堅固方便有第一問。

1)於大乘中略有四種疲倦之事,依彼四種疲倦事故,菩薩雖發菩提之心作菩提願而失彼心。何等為四?一者以諸眾生不如實修行故;二者多作眾事故;三者多時在有中行故;四者等解脫中心常欲得速解脫故、為彼有力故。

2)此四種障對治法者,謂於眾生起大悲心等,如是四種法次第而說,此義應知。應云何知?1-謂諸菩薩依大悲心,如是如是見諸眾生不能如實修正行時,如是如是轉轉增上生憐愍心,為彼眾生令得解脫,如是如是轉轉增上增長作願。

2-又諸菩薩常勤精進而不疲倦,所作事多而悉能作。

3-又諸菩薩無始世來過去諸苦信解如夢,不計後時未來世苦。

4-又諸菩薩為一切智,雖同二乘解脫煩惱,雖取無量不共功德,為彼有力斷彼欲得速解脫心。言無等者,不共功德無有等故。所言者,二乘少分斷煩惱等,是故名等。以是義故,名無等等。如是四種不疲倦心對治四種疲倦心障,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其心堅固而不疲倦。如是其心堅固而不疲倦,依於自身佛法淳熟如實修行。


2.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何等為四?一者、決定說諸法無我故;二者、決定說諸生處無有樂者故;三者、決定常讚大乘故;四者、決定說罪福業不失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

[]正說法已,次依為他如實修行,略說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者,於二種義:一者無義;二者有義。

1)言無義者,以無我故。彼無我者,離於法故。言無法者,無彼相故。是菩薩畢竟說言諸法無我,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一切法悉無有我。言有義者,有三種義:一有過義;二功德義;三者二義,以差別故。

2)有過義者,謂一切生處以攝一切諸煩惱故,不願彼處故不樂說,是故菩薩畢竟說彼一切生處無有樂者,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諸生處無有樂者。

3)功德義者,謂讚大乘無上之法,以諸功德一切相應故,是故菩薩畢竟決定常讚大乘,諸菩薩等如是畢竟常讚大乘。

4)言二義者,彼過、功德二法不空故,是故菩薩畢竟說彼二法不空,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彼罪福二法不空。此明何義?雖無量時,得因緣相應能與果報故。


3.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增長諸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持戒故;二者、多聞故;三者、布施故;四者、出家故;是為四法。

[]如是依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說法已,次說增長諸善根

1.依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依出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世間果報因有二種:一者自妙身成就因;二者資生成就因。

1-自妙身成就因有二種:一者不定地中自妙身成就因,謂戒善根增長

2-二者定地中自妙身成就因,謂智善根增長彼上地下地智功德過,以依智根本離欲得彼故。

3-資生成就因者,捨一切物,謂布施因善根增長

4-出世間果報因者,謂解脫因,是出家相,離貪著因,以因彼故得解脫因,一切功德善根增長。

2.又增長者,此諸善根依世辯說,有五種增上義故名增長。何等為五?一者降伏諸善根增上故名增長,以此善根勝出聲聞辟支佛等諸善根故。二者不違增上故名增長,以不退故、以堅固故。三者不畏增上故名增長,以依此善根過地獄等惡道怖畏故。四者不偏增上故名增長,以能等破所治法故。五者無差別增上故名增長,以作自利他利無異相故。


4.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無所恐畏威儀不轉。何等為四?一者、不畏不得財利故;二者、不畏毀辱故;三者、不畏惡名故;四者、不畏苦惱故;是為四法。

[]如是增長諸善根已,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眾生不生恨心,於讀誦等善行分中如法而說,無所恐畏威儀不轉,是故次第說彼法相。謂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眾生,無所恐畏威儀不轉。彼有三種,謂軟、中、上。

1)軟者為命常畏自身不得資生。

2)中者有二:

一者常畏毀辱;

二者常畏惡名現前說惡屏處說惡。

3)上者常畏苦惱於身中受。


5.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增長諸白法。何等為四?一者、教諸眾生修行大菩提故;二者、布施不求果報故;三者、守護正法故;四者、以智慧教諸菩薩故;是為四法。

[]如是無所恐畏威儀不轉,隨順白法,是故次說增長諸白法。依四種白法說:一者欲白法;二者行白法;三者滿足功德白法;四者證白法。

1)欲白法者,謂諸菩薩以大菩提教化眾生生彼欲心,令諸眾生於未來世諸白法中得自體相欲。

2)行白法者,謂諸菩薩捨己資生珍寶等物以用布施,不求未來自身果報

3)滿足功德白法者,謂諸菩薩依彼捨珍寶因,得好妙法成就心不貪著,而復修行白法攝取妙法;以多聞相應故,一切白法薰習滿足,是故菩薩諸功德滿足。

4)證白法者,謂諸菩薩摩訶薩,依彼證智,為於自身大菩提故,說智方便得彼白法證智勝法。


6.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知從一地至一地。何等為四?一者、集諸善根故;二者、遠離一切諸過咎故;三者、善知方便迴向故;四者、常勤精進故;是為四法。

[]如是增長諸白法已,隨順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是故次下說彼法相。謂依四種法說:一者滿足功德;二者清淨諸障;三者成就心;四者具足修行。

1)集諸善根者,為得從地至地,功德滿足故。

2)離諸過者,為清淨彼一切諸障故。

3)迴向方便者,離有資生及離小乘速解脫心故,所有善根一切迴向取大菩提故。

4)勤精進者,至心修行一切時中常不斷絕,以依根本取勝處故。


7.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知方便教化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隨順眾生意故;二者、於他功德起隨喜心故;三者、悔過除罪故;四者、勸請諸佛故;是為四法。

[]如是說方便已,次說方便法相。善知方便教化眾生者,依四種法說:一者能教化眾生;二者集無量智功德;三者集無量智慧;四者方便。

1)能教化眾生者,謂依布施、愛語等,隨順諸眾生、攝取諸眾生,是故菩薩能教化眾生。

2)集無量智功德者,雖離定不定地,而依布施等行,於三世中一切眾生一切種功德悉皆隨喜,是故菩薩得無量智功德。

3)集無量智慧者,雖無智障對治,而常修行發露懺悔,是故菩薩集無量智慧。

4)方便者,依一切菩薩修行對治,勸請諸佛依為諸眾生與智慧光明,集諸智慧,以善方便為根本故,是名方便。


8.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隨順諸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常求利安一切眾生故;二者、自捨己樂故;三者、心和忍辱故;四者、除捨憍慢故;是為四法。

[]如是已說修行方便,次說為彼說法之相。隨順諸眾生者,為之說法故,謂依四種諸眾生說:一者依中間眾生;二者依入法眾生;三者依謗法眾生;四者依所尊重眾生,隨順彼眾生威儀方便故。

1)依中間眾生者,謂依未信佛法眾生,菩薩修行隨彼眾生所信佛法而為說之,與彼眾生安隱事門,不但與彼供養恭敬虛妄誑之,菩薩行如是。

2)依入法眾生者,謂菩薩心為令眾生得入法義故供給之,令彼眾生貪著利養親近菩薩得入法義,於如是法有未度者令得度故。為求衣食資生之具不生疲倦,不為自身貪著己樂,菩薩行如是。

3)依謗法眾生者,菩薩自行無諸過失,依柔和忍辱不計彼罪、教令懺悔,菩薩行如是。

4)依所尊重眾生者,菩薩於彼屈伏順從隨語而受,菩薩行如是。


9.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失菩提心。何等為四?一者、常憶念佛故;二者、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故;三者、親近善知識故;四者、讚歎大乘故;是為四法。

[]如是已說隨順眾生如實修行,而不疲倦為之說法已,次說不失菩提之心,以為不失菩提之心隨順說法故。見佛妙果以為最勝,依四種法說:一者依不奪他物;二者依定因;三者依緣力;四者依因力。

1)常憶念佛者,心常憶念佛菩提心果故。以見佛果成就無量不共功德。此依不奪他物,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2)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者,一切善根皆菩提心以為根本,依菩提心無量世中長遠因故。依彼定因,世間種種受果報處所不能牽,此依定因吹之而去,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3)親近善知識者,以正修行依外緣力善知識等,此依緣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4)讚歎大乘者,為諸眾生發菩提心讚歎大乘,生生世世為於自身增長一切善根種子為因力,大因力堅固,此依因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10.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能一其心而不散亂。何等為四?一者、遠離聲聞心故;二者、捨辟支佛心念故;三者、求法無厭足故;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故;是為四法。

[]如是不失菩提心故,畢竟一心行菩薩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能一其心而不散亂者,以對四種散亂心障故,說四種不散亂心。

1)何等四種散亂心障?

一者乘障;二者教化眾生障;三者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四者畢竟聚集一切佛法障。

2)何等四種不散亂心?云何對治?

一者遠離聲聞心者,對治乘障,不墮聲聞小乘心故,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心不散亂。

二者捨辟支佛心念者,對治教化眾生障,不著自身三昧樂行故,是故菩薩教化眾生心不散亂。

三者求法無有厭足者,對治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以求佛法無厭足故、為集一切諸佛法故、增長種種諸善根故、滿足佛法諸功德故,是故菩薩聚集佛法滿足功德心不散亂。

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者,對治畢竟聚集一切佛法障,如所聞法如是如是正念觀察,以正覺知畢竟聚集一切佛法故,是故菩薩畢竟聚集一切佛法心不散亂。是名四種不散亂心,對治四種散亂心障,此義應知。


11.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求於法。何等為四?一者、於法生珍寶想,以難得故;二者、於法生妙藥想,療眾病故;三者、於法生財利想,以不失故;四者、於法生滅苦想,至涅槃故;是為四法。

[]畢竟得一心已善求於法,是故次說善求於法。

1.以對世間四種果報成就相似,說出世間四種果報成就應知,示現菩薩求出世間果報成就故,求於法。

1)何等名為世間四種果報成就?

一者快妙端正成就;二者無病成就;三者富貴成就;四者不畏他人成就。

2)云何相對治?

1-如世間人以為成就自身端正作希有因,故求珍寶。如是菩薩為諸相好快妙成就,於善法因,生於寶想、生希有想,故求諸法。

2-如世間人為無病故,求妙藥草。菩薩如是為斷一切諸煩惱病,於佛法中,生妙藥想,故求諸法。

3-如世間人為富貴故,求於財利。菩薩如是為求諸通成就不退、為求義相令得不失,於佛法中,生財利想,故求諸法。

4-如世間人為離賊等成就不畏,故求財寶。菩薩如是為離一切諸障煩惱,令彼不能降伏菩薩,菩薩不畏一切諸處。菩薩不畏一切處者,所謂世間一切諸苦。以為欲過一切世間,離諸世間一切苦相,得寂靜相,為得涅槃成就不畏,於佛法中,生無苦想,故求諸法。

2.復有異義:依世間珍寶四種功德相似相對,說出世間法寶應知。

1)何等名為世間珍寶四種功德?云何復名相似相對?

一者最上大價貴重。如世間人得彼寶故,則能出生無量財寶;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能生出世無量善根。

二者最勝法相應。如世間人得彼寶故,則能療治種種諸病;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則能斷除一切諸煩惱病,如彼妙藥。

三者如意。如世間人得彼摩尼寶體,依彼寶故,如心所須,求之皆得;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依法思惟一切善根功德具足。

四者寶體。如世間人得彼摩尼寶故,如心所須,求得無盡;菩薩如是為過世間一切諸苦、得出世間佛法寶故,得果無盡,得為眾生說不生不死寶。

3.又復有義:世間眾生得無量寶,寶在手故,則能隨意成就無量殊勝之事;菩薩如是,得出世間大乘法寶,則能隨意成就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功德殊勝果報。如是得無量寶治諸病等,依初句釋,餘句應知。


12.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出毀禁之罪。何等為四?一者、得無生忍,以諸法內觀故;二者、得無滅忍,以諸法無去故;三者、得因緣忍,觀諸法因緣故;四者、得無住忍,無新無舊故;是為四法。

[]如是求法隨順多聞有巧方便,能離諸過,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出毀禁之罪者,依如實觀不取不捨、依不生滅不去不來、依未來世不復作惡、依能遠離一切所疑。

1)得無生忍者,謂內心忍滅諸法忍,如實觀察不取不捨故。

2)得無滅忍者,如實觀察罪過之體,虛妄分別,不生、不滅,以不去不來故。

3)得因緣忍者,觀察因緣本來不生,以他體攝故,如實觀察毀禁染體離生因故,於未來世不復作惡。

4)得無住忍者,以異異心展轉生悔。如實觀察諸罪根本即在身中不離於心,不見彼罪過,如是不見一切罪過,遠離一切心中所疑,能滅悔故,善出過罪。


13.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斷諸煩惱。何等為四?一者、正觀察故;二者、遠離未來諸障增長諸白法故;三者、得善法力故;四者、獨處遠離故;是為四法。

[]如是諸過根本是虛妄染法,若欲斷過,要斷過本,是故次說斷彼過本。善斷諸煩惱者,依三世說。

1)正觀察者,如實正念,依邪念行,現起煩惱,如實正觀,不見彼體故。

2)遠離未來諸障增長諸白法者,於未來世更不作惡,以是至心不作惡故,得清淨心。

3)得善法力者,觀察虛妄煩惱諸過,不見過去一切煩惱,以得白法力故。

4)獨處遠離者,以得寂靜心種子故。如是次第善根增上故,隨順不生煩惱境界,護諸煩惱故、得因緣力故、未來世中煩惱不起故。


14.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往諸大眾。何等為四?一者、求法不求勝故;二者、恭敬心無憍慢故;三者、惟求於法不自顯現故;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故;是為四法。

[]如是折伏諸煩惱已,善往諸大眾,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往諸大眾者,有二種差別:依人差別、依心差別。

1.依人差別者,往何等人?何所為往?何義故往?云何而往?此明何義?

1)貴人出家有多聞慧,為求法故,生貴重心,往詣彼人,不覓其過此人如是不覓彼人過失故往。

2)賤人出家有多聞慧,為求法故,生尊重心,往詣彼人,非憍慢心此人如是非憍慢心往詣彼人。

3)阿蘭若人無多聞慧,非輕賤心,求少善法,往詣彼人,不自顯故。此人如是不自顯故,往詣彼人憒鬧處。

4)人無多聞慧,不為欺彼、不為自身我是高勝。何所為往?以為自身、為於他身求善根故往詣彼人,不為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此人如是不為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故往彼人。

2.依心差別者,以依四種心成就故。

一者求法心成就,以見法勝,猶如真寶,為求彼法,故往大眾。

二者威儀心成就,脫去金冠寶履傘等威儀,柔軟而往大眾。

三者求上上義善根心成就,雖得上法不以為足,更求上上勝、中勝法,為與法施故往大眾。

四者本願心成就,不求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為自他利。故往大眾。


15.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善開法施。何等為四?一者、守護法故;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故;三者、行善人法故;四者、示人垢淨故;是為四法。

[]如是往諸大眾,應行法施,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開法施者,以何法說?以何義說?依何事說?云何而說?因彼事說故。

1)以何法說者,以法攝取法故,如得聞慧如是說法。

2)以何義說者,以得義故,自作誓願已畢竟故,內自思惟為他人說。

3)依何事說者,以作妙事作賢事故,如所說法如是作事,以諸言語不虛妄故。

4)云何而說者,示現染淨法故、示現二二諦法相次第故。


16.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為四?一者、於他闕失不見其過故;二者、於瞋怒人常修慈心故;三者、常說諸法因緣故;四者、常念菩提故;是為四法。

[]如是為他說法令生善根,增長堅固自身因力,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得先因力不失善根者,依四種法說:一者教化眾生;二者能忍諸苦;三者遠離邪見;四者修行一切功德善根,依止因力堅固說故。

1)於他闕失不見其過者,不見他過、護自身過,應眾生過故,得化眾生因力堅固,生生世世常能教化一切眾生。因力增長現前堅固,依止如是堅固因力,於未來世教化眾生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2)於瞋怒人常修慈心者,樂修大慈,以能忍彼瞋恨眾生作苦惱事,能忍諸苦因力堅固,生生世世樂修大慈常能忍彼故。瞋恨眾生作苦惱事,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依止如是堅固因力,於未來世能忍諸苦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3)常說諸法因緣者,於諸法中為他示現非顛倒因、因力得果,為離邪見樂正見事,因力堅固,生生世世於諸法中為他示現非顛倒因、因力得果,為離邪見、樂正見事,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堅固因力,於未來世自身正見、不樂邪見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4)常念菩提者,不捨菩提心願力故,常不捨離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功德善根。見大菩薩心願力堅固,生生世世常修一切功德善根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堅固因力,於未來世修行一切功德善根堅固增長,悉得成就,是名具足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17.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何等為四?一者、以施導人故;二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故;三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故;四者、達解深法故;是為四法。

[]如是以有先因力故,雖未有人說波羅蜜行,而有方便波羅蜜行,是故次說不由他教而能自行波羅蜜行法。

1)以施導人者,謂於布施波羅蜜中最為上首,初自修行,後為他人令入修行。菩薩如是修行布施,故於未來施行成就,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檀波羅蜜故。

2)不說他人毀禁之罪者,示現不見他人過失故。善住持戒菩薩如是善住持戒故,於未來不失一切諸禁戒行,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尸波羅蜜故。

3)善知攝法教化眾生者,以為教化諸眾生故,為諸眾生令得安隱忍。彼眾生不修諸行,勤說諸法不生疲惓,知心知使攝取眾生。菩薩如是修行忍辱、精進、禪定故,於未來忍辱、精進、禪定成就,生生世世如是次第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忍辱、精進、禪波羅蜜故。

4)解達深法者,善知一切諸法無我。菩薩如是信解深法故,於未來智慧成就,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般若波羅蜜故。


18.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能轉捨禪定還生欲界。何等為四?一者、其心柔軟故;二者、得諸善根力故;三者、善修智慧方便力故;四者、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是為四法。

[]如是修行波羅蜜行得柔軟勝行,能迴轉諸禪還生欲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

1)其心柔軟者,謂諸菩薩以得三昧、三摩跋提有自在力,以巧方便而能轉起勝妙境界,以彼菩薩於禪定中得自在力,不為禪定生於色界故。

2)得諸善根力者,謂諸菩薩能勝處去而不取勝處,雖生下地於彼禪定亦不退失故。

3)善修智慧方便力者,謂諸菩薩以有方便般若故善修諸行,是故不退下地厭中、不受彼地亦不修行生彼處行,示現正因故。

4)不捨一切諸眾生者,謂諸菩薩以不捨離諸眾生故,捨勝妙處取下處生,示現教化諸眾生故。


19.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何等為四?一者、堪受無量生死故;二者、供養無量諸佛故;三者、修行無量大慈故;四者、修行無量大悲故;是為四法。

[]如是不著自樂、為與他樂,示現與眾生樂,以得不退法輪地故,是以次第說彼法相。得不退轉法輪地者,以對三種所治退法故,說四種對治之法,此義應知。應云何知?所謂修行菩薩行中,有三種法令菩薩退:一者時節久遠無量,以不能忍生等種種諸苦惱故而生退心;二者功德智慧少故而生退心;三者捨棄一切眾生,無慈悲故而生退心。

1)堪受無量生死者,所謂菩薩畢竟心取無量無邊久遠時節,雖有生等種種諸苦,堪能忍受而不怖畏不生疲倦。

2)供養無量諸佛者,所謂菩薩供養恭敬無量諸佛,從佛聞法獲得無量功德智慧,是故菩薩快妙功德智慧成就。

3)修行無量大慈

4)修行無量大悲者,所謂菩薩如是次第為與一切眾生安隱、為與一切諸眾生樂,以不捨離諸眾生故。


20.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四法,不斷佛種如實修行。何等為四?一者、不退本願故;二者、如實修行故;三者、於諸善法大欲精進故;四者、深心行於佛道故。梵天!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四法,不斷佛種如實修行。

[]如是以得不退地故,不斷佛種如實修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不斷佛種如實修行者,為得第一義佛地故、為得世間佛地故。第一義佛地者,有三種因得:一者根本欲心;二者至心欲得;三者上欲心。

1)不退本願者,以不失根本故,是名根本欲心。如是示現根本欲心,示現本願力相故。

2)如說修行者,此有如來如法如說如是修行,是名如說修行,示現諸菩薩至心欲得故。

3)於諸善法大欲精進者,是上欲心雖得少分不以為足,更求勝法故。

4)深心行於佛道者,示現假名佛地因故。假名佛者,入涅槃時生佛示現。言深心者,示現求彼生佛心故。行於佛道者,如實修行故、生佛示現住持佛故。又為示現彼生佛時,復有說法、轉法輪等攝取眾生故。


2.3.發心、得無生法忍

1)說如是等諸四法時,二萬二千諸天及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2)十方世界諸來菩薩供養於佛,所散天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積至于膝。

[]為受何等法義樂故,佛放光明攝取聖者勝思惟梵天?為欲受彼種種法樂故。


3.分別法言品第三

3.1.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爾時,網明童子菩薩問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佛說汝於一切正問諸菩薩中為最第一,云何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聖者網明童子菩薩依彼先說問中勝故,問彼種種勝說法相;自此以下,勝思惟梵天廣說應知。


1.梵天言:網明!1)若菩薩見我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2)見他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3)分別法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網明!4)若菩薩無我見問,5)無他見問,6)無法見問,名為正問非為邪問。

[]彼問有八種邪問正問記為說彼法。如經梵天言:網明!若菩薩見我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如是等故。何等八種?一者依;二者體;三者依止;四者依事;五者過;六者利益;七者起;八者根本。

1.所言依者,謂依大乘,以依彼乘此中正問故。

2.所言體者,邪問為體。彼體有三種,謂外道、聲聞、始發心菩薩。

3.言依止者,有三種無智,謂麁、中、微。彼三種闇,謂外道等次第應知。應云何知?

1-3)外道之人依麁無智,是故不識無我體相,自他身中執著有我。以不能知諸法相故,依自心見所說邪論,隨彼句義執著法相。如是次第,自身他身虛妄見問,如是一切非正念問,悉是邪問。

4-5)聲聞分知無我法相,復有不知,是故名為中無智闇。依中無智,取自業等造作諸業,即因彼業受於果報,不於餘處。及著自體同相異相,成就色等諸法必有。彼如是問,執著自身及他身法,以有隨順斷煩惱障,依於自乘名為正念,依斷煩惱障名為邪念,以不隨順斷智障故。依於大乘名為邪問。

6)始發心菩薩少分能知諸法無我,復有不知有微無智,依微無智、依有無物,離於有相取於無相,於二法中一向取無法取無法相問,是不正問。

4.言依事者,事有六種:一者陰入界事;二者因緣集事;三者諦事;四者證智事;五者對對治事;六者佛法事。

1)依陰入界事者,依我我問故。


2.復次,網明!1)若菩薩以生故問名為邪問,2)以滅故問名為邪問,3)以是處非處故問,名為邪問。網明!4)若菩薩不以生故問,5)不以滅故問,6)不以是處非處故問,名為正問。

[]2)依因緣集事者,依順問故、依逆問故,以生故問、以滅故問,以是處、非處故問。即彼因緣集問生滅即是。是處非處,如經中說身口等業修行諸善,若生惡道無有是處。


3.復次,網明!1)若菩薩為染故問名為邪問,2)為淨故問名為邪問,3)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4)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5)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網明!6-7)若菩薩不為染、淨故問,8-9)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10)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何以故?於法位中,無染、無淨、無生死、無涅槃故。

[]3)依諦事者,順因緣集、逆因緣集。

1-順因緣集者,染體二諦有因有果,是有漏行法之體故。

2-逆因緣集者,淨體二諦依道能滅,是故道諦名為滅諦。如是依二二諦為染淨問。依二種諦法體故,有生死世間問。依二種諦法體故,有寂滅涅槃問。如是次第生於世間、過於世間,獲得涅槃,如是世間、涅槃二種差別,依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故。如是問世間等事依實諦問,此義應知。以是義故,依諦四種事遮法無我。


4.復次,網明!1)若菩薩為得故問非為正問,2)為取故問非為正問,3)為證故問非為正問,4)為分別故問非為正問,5)為知故問非為正問,6)為依止故問非為正問,7)為修故問非為正問,8)為修見故問非為正問。9)是故,網明!以何處無得、無取、無證、無分別、無知、無依止、無修、無修見故問,是為正問。

[]4)依證智事者,依知依離問為得為修問。如是次第,彼智於見道時得智名,已證智者自此以上得修道名,以得彼證知依證智問。得智名修行名,此義應知。以離彼集得出世間正道果故,以離諸使煩惱身故,依離彼事問。如經是故網明!以何處無得、無取、無證、無分別、無知、無依止、無修、無修見問,是為正問故。此明何義?於真如中如所說字句,說無如是智,為遮彼處無如是法,如一一句分別之處,亦遮彼句一一之處無如是故。

1-無取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得故。

2-無分別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證故。

3-無依止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知涅槃故。

4-不分別者,是第一義。

5-依止者,依止見道見道為修道依止說故。

6-無修見者,不見我修道故。如是說法則名為正。


5.復次,網明!1)若菩薩是善法是不善法,2)是有漏法是無漏法,3)是有罪法是無罪法,4)是有為法是無為法,5)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6)網明!如是等二法隨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7)網明!若菩薩不見二不見不二,無相無相平等行問,名為正問。

[]5)依對對治事者,

1-所謂善不善等法。不善法名為對。善法名為對治。

2-又彼善法二種差別,謂有漏、無漏差別。

3-又諸外道以邪見濁長夜有過,此義應知。

4-無過亦有二種差別,謂有為、無為差別。

5-善法復有二種差別,謂世間、出世間差別。

6-彼有分別、以無分別,依彼所治治能治事問。

7-網明!若菩薩不見二不見不二者,不見二數、不見一數,以遮可取法無我故。

8-無明無相平等行問,名為正問者,為取彼法相遮彼能取、可取相故。

又無相無相平等行問者,遮彼能說、可說相故。

又能說者說名平等;可說名,以一切事平等知故。

彼可說法亦名平等,多種法相同名說故。


6.復次,網明!1)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2)分別法問名為邪問,3)分別僧問名為邪問,4)分別佛國土問名為邪問,5)分別眾生問名為邪問,6)分別乘問名為邪問。7)網明!若菩薩於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6)依佛法事者,依佛、依法、依修行、依處、依可化眾生、依進取證智,如是次第佛等示現,因彼差別故問。

1-佛等種種應知。佛種種者,謂時、家、姓、命差別故。

2-法種種者,謂修多羅、祇夜等差別故。

3-僧種種者,謂一向菩薩、聲聞雜僧多少差別故。

4-國土種種者,謂一向清淨、染雜差別故。

5-眾生種種者,謂貪、瞋、癡雜等差別故。

6-乘種種者,謂聲聞乘等差別故。

5.所言過者,

1)謂外道等為生法滅法、是處非處問,見生法問、見滅法問,見染法問、見淨法問,如是等問皆是染問,是故名過。

2)聲聞之人如是等一切問,為滅為淨、為成涅槃,而不得大菩提,是故名過。

3)始發菩提心菩薩亦不正念問,以不成就如實淨智,是故名過。

6.言利益者,若如是不問即名利益,此義應知。如是等問非正問等、如是等問名正問等,示現彼義。


3.2.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復次,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網明菩薩言:梵天!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梵天言:網明!1)諸法不可思議故,一切法名為正;2)若不可思議而思議者,一切法名為邪。3)一切法寂靜,名為正思惟,4)若不信解是寂靜者,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若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邪問。

[]7.所言起者,即非正問及正問等,示現彼義。如經復次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故

1)此以何義?陰界入等皆悉攝在佛法中說。如向所說陰界入等事相,諸法如說不可思議名為正,而起思議名為邪者,是不正問及正問事。

2)如經梵天言:網明!以何義故?諸法不可思議故,一切法名為正。若不可思議而思議者,一切法名為邪故

3)以何義故,一切諸法不可思議?如經一切法寂靜,名為正思惟故。以離虛妄分別體故,名為寂靜。以離戲論故,亦名寂靜。

4)不信寂靜法無我故,墮增上慢邊,虛妄分別可分別法而修諸行,以分別四大故起彼問法示現非正問。


3.3.何謂為諸法正性?

1.網明菩薩言:梵天!云何名為諸法正性?梵天言:網明!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2.網明菩薩言:梵天!少有眾生能解如是諸法正性。梵天言:1)是法正性不一不多。2)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何以故?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3)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實修行。4)彼人不戲諸法,若不戲諸法,彼人無有法得;若無有法得,彼人不住世間,不住涅槃。何以故?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故。[]1.法正性者,離自境界、離餘欲際,是名法性。此以示現正問因故。

2.此以何義?以何等觀而能離欲?以何等智知於彼法?彼二不二名為真如,此中如是無分別智真如智相名為實際。言實際者,謂離餘欲之勝際也。言實際者,離於諸欲,謂無分別真如智相,此謂內心自境界中如實觀察地觀相故。如是次第明為法性寂靜應知。地者,自心境界成就及觀真如。是所觀地何等法上?謂如所說陰界等事。彼陰等事離於真如,以彼真如無戲論故。觀彼真如無分別智,彼智寂靜,以彼真如離於能取可取處故。如是說甚深法,知此正法甚深難解。

1)如經網明菩薩言:梵天!少有眾生能解如是諸法正性故。如此中說諸法正性,離正法性更求智者則不可得,以彼法性出過世間一異數故。遮有法體所言少者,依一數故。離彼一數,更無少分。如是為遮取有物體,非彼法體一向是無,不覺不知遮無法相。

2)此說何義?此中謂說信此三世諸法根本不見法相,非謂實證遮。諸菩薩摩訶薩等有實證法,示現此義,以隨順此義故名為信非證。此法證者,名為不見一事。

3)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實修行者,依聞思慧於智慧中說彼法相。

4)如向所說,以依何心、以依何意如來說法,此義應知。不戲一切法故,是名證法。以如實知故,是故彼人不住世間、不住涅槃。以彼世間煩惱染中無一法捨,是故不減。以涅槃中無一法取,是故不增。示現諸菩薩摩訶薩不住世間、涅槃相故。如是聞說正法相者,次第從他聞法,然後內心自正思惟,次第能生出世正見獲得彼果,離於諸相示現實體不住相故,示現不住涅槃因故。此以如來見法無我等一味故,示現諸菩薩世間、涅槃諸過功德無有分別,平等相故,如是諸菩薩得不住世間、不住涅槃故。說法次第至此已竟。復依異義:次下更問此明何義?如來說法不能異過於者,不能異過於身,不能異過世間更有一法,是故世間無一法減、於涅槃中無一法增,遮離一物遮得一物故。此以何義?非謂一向不過世間有過世間,以為遮彼見無物故。此示何義?以為示現過二相故。此義云何?言二相者,一者世間行;二者涅槃。


3.4.問: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

1.網明菩薩言:梵天!如來可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答言:無也!如來不令眾生離於世間,亦不令眾生得於涅槃。

2.梵天言:善男子!1)以是因緣,當知如來不令眾生出於生死入於涅槃,2)但為化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3)此中實無出於生死至涅槃者。何以故?諸法平等,實無有人往來生死,亦無有人入於涅槃,無染無淨故。

[]分別世間過、分別功德過,彼二種過菩薩摩訶薩畢竟遠離故。此義云何?平等法中無染無淨,以依離欲實際法性故如是說。以彼實際一向不同生死世間,以其常故,是故無有入涅槃者,以是義故不染不淨


3.5.世尊讚思益梵天

1.爾時,世尊讚勝思惟大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善哉!梵天!若有欲說諸法正性,應當如汝之所說也。2.說是法時,二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3.如來復告大梵天言:1)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2)何以故?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3)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涅槃者。4)若有得入如此法門,當知是人非生死相、非涅槃相。

[]1.如是次第不必說法默然而住,亦得如法修行諸行。若欲說者,應當如彼梵天所說,是故讚言善哉善哉!法不可說而能說之,是故如來重讚善哉!

2.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是等者領先說義,更無有法而可說也。如來何故重說此法?以五百比丘聞說此法生於驚怖,如來為欲令彼比丘於此義中畢竟定故。此示何義?示現如來意亦如是,非獨梵天如是。眾生墮無物邊,是故如來同梵天說。


3.6.五百比丘離去

1.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即從坐起,而作是言:若無世間無涅槃者,我等便為空修梵行。為何義故,修行正道、諸禪、三昧、三摩跋提?

[]空修梵行者不解深意義,虛妄分別也。

1-何者梵行?謂受持戒,如說修行而不毀犯故。

2-修行正道者,修行四諦差別觀也。

3-諸禪者,初禪等四禪也。

4-三昧者,有覺有觀等種種行也。

5-三摩跋提者,無色四定也。


2.爾時,網明菩薩法王子白佛言:1)世尊!若有於法而起生見、起滅見者,世尊!彼人不過生死,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者,彼人亦不度生死,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世尊言:涅槃者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一切我想、一切發、一切戲故。3)世尊!是諸比丘已於如來正法出家,而今墮在外道邪見,於涅槃樂中求決定相,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4)世尊!若人於諸法寂滅相中求涅槃者,我說是輩為增上慢邪見外道。5)世尊!正行道者,於寂滅法,不作生相,不作滅相,無得、無果。

[]彼諸比丘以見有法、見無法故,聞上說已,謂如來說一向無物亦無修行梵行,故生驚怖。以彼比丘見有法故、見無法故,為斷比丘有見無見。

1)則於其人佛不出世等者,彼人乃至涅槃以為有物故求得涅槃,為對治此有物見故。

2)如經彼人乃至求決定相故。

3)如是依無名相正說法已,為呵責彼驚怖比丘故以二喻。此二種喻,令生二種念因,謂生厭念因、生觀念因。因彼二因獲得涅槃,是故呵責。此示何義?示現依彼求法見過逼惱心故起於厭觀,初喻相似相對治法。示現利益觀故,共樂身轉故生歡喜觀,第二譬喻相似相對治法。4)次明彼人雖行正相而是邪行相,以起生相、以起滅相、以得涅槃相、以證道相故。


3.7.思益梵天引導五百比丘

1.爾時,網明菩薩法王子問勝思惟大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此眾座而起去者,云何而為作諸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惡邪見?

[]向來說法,諸比丘聞,微損惡行;自此已下,為令諸比丘入於法中,是故聖者網明菩薩請於梵天令入法者,此中示現二種法相:一者示現實體;二者示現得果。言實體者,令信法故。所言果者,令離邪見得解脫故。畢竟示現正見相故,為比丘身此間說法能生種子。


2.梵天言:1)善男子!縱令使去至恒河沙諸佛國土,不能得出如此法門。2)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願相。3)又譬如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4)何以故?言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爾,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1)餘佛國土諸佛如來亦說此法明彼比丘以何處畏而無去處,不能遠離所說法相。

2)以一切處不離於法、以不可避,示如是相,令彼不去故,說虛空以為譬喻。示現此義?何處怖畏捨之而去,終不遠離所怖畏處。如畏空者,不能過空有無空處而可求也,依彼證法示現得相。無相無願者,是真如應知。

3)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者,涅槃是真如清淨相故。

4)此以何義?以彼真如一切法中悉平等故名為涅槃,口中言說不可取故。


3.爾時,五百比丘聞說是已,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得神通已,1)而作是言:世尊!若人乃於諸法畢竟寂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人佛不出世。2)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非阿羅漢,不在世間,不在涅槃。3)何以故?以離一切動、一切我想、一切發、一切戲故,名為諸佛出世。

[]1)此為何義?遮彼實體是可取故。如是遠離有無物法,能如實知諸法體相。彼諸比丘如是見已心得解脫,得心解脫已則得實法,得實法已自說法相。

2)彼諸比丘先是凡夫,次作學人,次成羅漢。

1-以此義故,於三時後依先不成而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非阿羅漢也。

2-不在世間者,謂彼無餘涅槃界中永斷一切受生處故。

3-不在涅槃者,有餘涅槃中取陰相未盡故,如實示現有佛出世現覺知相。

3)所言者,散亂心也。言我想者,謂我見也。所言者,謂能起作行心相也。所言者,動等三句分別心也。如是因果或盡示現彼人有佛出世。


3.8.長老舍利弗問諸比丘

1.爾時,長老舍利弗問諸比丘言:汝等今者真是沙門,所作自利皆悉已辦耶?諸比丘言:長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

2.舍利弗言:汝諸長老!以何意故如是說耶?諸比丘言:舍利弗!我等以知諸煩惱相,是故說言,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舍利弗!我意在此故如是說,我已得諸煩惱染,不可作而作。

3.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能消供養。諸比丘言:舍利弗!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能消供養?

4.舍利弗言:汝以何故作如是說?諸比丘言:舍利弗!大師世尊知見法性,性常淨故。

[]聖者舍利弗依道依得依滅依證,問諸比丘,諸比丘應如是答。如舍利弗說。而諸比丘如是說言:我已得七不可作,而作言語問答。此為示現實答返答故。此有二種:一者所證答;二者說答。以有如是所立記故,同行諸比丘說法不能至到,大生尊重心,以彼比丘說彼法體生尊重心故。

1-住於福田能消供養者,依福田地住羅漢道,堪受供養故。

2-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能消供養者,此明何義?如實知法性本來清淨故。以是故言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

3-此以何義?以離法界更無有人受供養者,以彼法界本來清淨故。

3-此以何義?以住福田地者住羅漢地堪受供養,以如實知清淨法界故。

4-以諸世間不知如來是勝福田,是故說言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

5-此以何義?以離法界更無別有清淨法相,以彼法界自性清淨故。


3.9.思益梵天與佛問答

1.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是世間應受供養?佛言: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

[]依受供養故、問福田故次問應受供養福田之人,何者是耶?如經次言不為世法之所牽者故。世尊如是依諸菩薩是世福田,說受供養福田之相,是故答言不為世法之所牽故。此以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常在世間行世間法,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雖有勝負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世法等門皆不能牽。菩薩心體其心堅固,不隨如是八種世法。於如是等心堅不動,貪欲瞋癡所不能牽。如是人者,是受供養福田人也。是名福田能受供養,是為清淨。


2.勝思惟大梵天言:世尊!誰能消諸供養?佛言:梵天!謂於諸法無所取著者。

[]以是義故,因福田人故,問清淨福田之相。以諸菩薩雖復多受眷屬利養,而不起心攝取一法執著一法,以是義故能消供養是勝福田能消供養。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消供養。無所取著者,示現能受福田勝相,是故得彼二相功德福田之名。


3.梵天言:世尊!何者清淨堪為福田能受供養?佛言:梵天!謂不壞菩提心者。

[]以諸菩薩為諸眾生不失安隱,起菩提心為諸眾生修行彼處諸功德故,得彼功德供養恭敬福田中勝。示現此義,是故次問清淨福田。以彼不壞菩提心故,是能受供清淨福田。以是菩薩能作福田。


4.梵天言: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耶?佛言:梵天!謂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

[]攝取眾生作善知識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善知識。直心修行如是次第入於禪定,從禪定起與諸眾生安隱之樂,不捨一切諸眾生故,示現菩薩勝善知識。菩薩如是能作善友依如來教自利利他修行諸行


5.梵天言: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梵天!謂不斷佛種者。

[]不失師恩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報佛恩。為得菩提不斷佛種故、心為利益他故,於如來自作所作勝報恩行。以報恩者有諸功德


6.梵天言:世尊!云何供養於佛?佛言:梵天!以通達無生際故。

[]供養等行,示現此義,是故次問供養於佛。以法身實際自體不生,於如來身能知不生實際證相,為求彼法必得不失,於一切時供養如來。是故菩薩以勝供養供養諸佛。以為供養諸如來故


7.梵天言:世尊!誰能親近於佛?佛言:梵天!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戒者。

[]親近諸佛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親近於佛。謂諸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捨於十地諸行。以為攝取十地行故,不捨禁戒得如法體,親近諸佛及諸菩薩,示現勝行故。以近諸佛及諸菩薩生尊重心


8.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護六根者。

[]恭敬如來,示現此義,是故次問恭敬於佛。以無差別一切諸根,為一切根修行諸行,是故不生煩惱之心。以能修行善護諸根,是故得彼尊重勝心。


9.世尊!於世間中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

[]菩薩如是正修行已,得大果報,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財富。得出世間信等七種最勝法財,示現於此勝法大財而得上上勝欲心相。已得斷除障行諸欲離諸欲相,受於法樂、受飲食樂,得證如實法。如實修行信、戒、慚、愧、聞、捨、慧等,說財物施如次第說。又慚與愧二種法財,此依斷除煩惱熱法,應如是知。


10.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勝般若者。

[]菩薩雖有七種法財,不生心念我足不足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知足。以為攝取諸眾生故,菩薩雖求供養恭敬,而心常求無上般若,不以為足、不生具足心,名為知足。


11.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

[]既知足已,離於諸欲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遠離。菩薩雖於三界中行而不求彼處,以得寂靜勝上心故。


12.世尊!誰為世間無諸惡行?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

[]既得寂靜勝上心已,遠離身心,示現此義,是故次問無諸惡行。菩薩雖復受用種種勝妙境界,而心不為煩惱所染,以得勝心護諸根故。


13.世尊!誰名樂人?佛言:無貪著者。

[]菩薩既得護諸根已,於一切處皆不怖畏,不怖畏故,得受安樂。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樂人。菩薩雖受供養、恭敬而不貪著,常不捨離一切眾生,如實善知諸有為行,離諸煩惱故得勝樂。


14.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如是不著離諸煩惱得勝樂已,則得不捨受樂眾生,如是則能到於彼岸。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到彼岸。以諸菩薩示現諸趣六入之身,攝取一切六入眾生,為斷彼欲、令得彼岸離貪欲心,是故名為能捨六入。捨六入故,則得勝心到於彼岸。


15.世尊!誰能住彼岸?佛言:梵天!到平等道者。

[]菩薩如是以得勝心到彼岸故彼處正住。示現此義,是故次問住於彼岸。以不分別世間涅槃道無分別智,證無我法,住於無住涅槃,得無生法忍。以是義故,第八地中得同不同智,是故名為到於彼岸,住於勝處。


16.世尊!云何諸菩薩能增長施?佛言:菩薩能為眾生說一切智心故。

[]菩薩如是住於彼岸,滿足出世間諸波羅蜜。示現此義,是故次問云何增長諸波羅蜜。以求一切智心故,施等增長;以為施等展轉增長,是故菩薩為諸眾生說一切智心。諸菩薩等為令眾生發菩提心,增長施行,是故菩薩先世已曾令諸眾生發菩提心,修行布施。菩薩如是自行布施,教人行施,餘者復施教化眾生令行布施,彼諸菩薩亦令眾生發菩提心,修行布施,彼諸菩薩復令眾生發心,行施。如是展轉自心住施、令他住施。以是義故,施波羅蜜展轉增長。


17.世尊!云何諸菩薩能奉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心故。

[]以常不捨菩提心故說持戒波羅蜜,餘毀禁者,令得持戒。以不捨離菩提行心,為得大菩提故、為令住持戒故。


18.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忍辱?佛言:以見一切智心無盡故。

[]以見一切智心不退故說忍辱波羅蜜。於菩提心中說菩薩名,為令餘處諸餘眾生生忍心故。忍一切罪、忍一切惡。


19.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精進?佛言:觀察一切智心不得故。

[]思惟一切智心不得故,說精進波羅蜜。依精進波羅蜜,不見彼岸、不取苦行相,是故不生疲倦之心。


20.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禪定?佛言:能覺一切智心自性清淨故。

[]以證一切智心寂靜故,說禪波羅蜜法,所謂心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以知寂靜智故、以散亂心一切不行故。


21.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般若?佛言:於一切法無諸戲論故。

[]不戲一切法故,說般若波羅蜜。以攝取無分別智故,以為示現餘波羅蜜善清淨故,為餘波羅蜜依一切智心說障行煩惱對治法者,其唯如是見波羅蜜勝行無我


22.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故。

[]為佛法淳熟故、為教化眾生故,依於彼法,次問無量。於諸眾生不生有心而生慈心。此明何義?無異自身安隱心故不生異身他眾生想。


23.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故。

[]菩薩依彼不生法想行於悲心,以見苦法不成就故,以諸眾生著彼苦苦故生悲心。


24.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故。

[]菩薩依彼,不生我想行於喜心,依彼見自身相離於喜心。見他資生具足成就,起貪嫉意心不生喜;菩薩不爾,更無貪相,隨喜於彼,是故遠離所治嫉妬,依離嫉妬行於喜心。


25.世尊!云何諸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故。

[]菩薩依彼,不生彼我想行於捨心。依見彼我想,此對治故,行於捨心。第八地中無功用行,以得無分別智力故、以得同不同智慧力故、能遠離自他二心相故、於諸眾生與離染因快方便故。


26.世尊!云何諸菩薩安住於信?佛言:信一切法無言語故。

[]如是依波羅蜜依於無量,為利自身亦利他身而修行者,復依上上欲心、依受法樂、依斷煩惱,為如所說一切功德得增長故。次問云何住於信等?如彼次第能信無言之法住於信法。


27.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聞慧?佛言:不著一切名字法故。

[]信第一法甚深法無我已,餘甚深法難信得信,以不執著一切音聲住聞慧中,如所聞法無有如是執著之心異求於法,雖少聞慧而能作多事故、但聞一行偈說多聞慧故。


28.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有慚?佛言:知見內法故。

[]依內心相是故有慚,謂依他身自身不如法行,以知過失,離於彼處


29.世尊!云何諸菩薩住於有愧?佛言:捨於外入故。

[]捨外入故愧行成就。他人說法不如法行,離彼過失,以他人身是外入故。嫉妬入說彼人如是,捨於彼法名捨外入。此義應知。


30.世尊!云何名為菩薩遍行一切功德處?佛言:能淨身口意業。

[]身口意業三種清淨,遍一切處成就功德,能受供養,淨福田等乃至慚愧,如是所說諸功德等,對治所治身口意業善惡相應,以是義故名為清淨。依彼至到功德具足,是故名為遍行一切功德處也,如是應知。又復有義:遍至一切功德處者,於彼所說一切功德法中住故。


3.10.世尊說偈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1.身淨無諸惡,口淨無妄語,心淨離諸垢,是菩薩遍行。

2.觀不淨無貪,行慈無瞋恚,行智故無癡,是菩薩遍行。

3.若在聚空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轉,是菩薩遍行。

4.信知法為佛,信離名為法,信知無為僧,是菩薩遍行。

5.知多欲所行,多瞋癡所行,善知轉此行,是菩薩遍行。

6.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7.知解諸法空,及無相無願,而不盡諸漏,是菩薩遍行。

8.善知聲聞乘,及辟支佛乘,通達於佛乘,是菩薩遍行。

9.明解於諸法,不疑道非道,憎愛心平等,是菩薩遍行。

10.於過去未來,及與現在世,一切無分別,是菩薩遍行。

[]十偈之義,一一如經。


3.11.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1)云何菩薩過世間法,現住世間法,而不為彼世法所染?2)如實善知世間諸法,隨世間法,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3)教化眾生令離世間,得世間法,平等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法?

[]如是依世間法說能受供勝福田等諸功德已,即依彼義,如是次第梵天發問,此義應知。1)云何菩薩過世間法者,

1-以諸聲聞亦過世間,是故如來示現勝法過諸聲聞出世間法,是故說言出過世間法。

2-又復示現雖在世間行世間法而過世間

3-又而不為彼世法所染著,現行世間化眾生故。

2)如經如實善知世間諸法故。又為聚集諸眾生故,現巧方便為彼眾生,攝取令入世間法故。知世間集諦、知世間所去,而依願智生於彼處,不為世間集所生故。取如是生,示現世間成就世諦

3)依世諦故為眾生說法,令諸眾生出過世間故。菩薩雖於世間中行,而終不為世間所染。得法無我住無住道,以為教化一切眾生,是故雖生於世間,為彼攝取世間之道故。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梵天曰:

1.我說陰是世,世間所依止,不依止五陰,得脫世間法。

2.菩薩有智慧,知世間實性,雖五陰相應,而不為陰染。

3.得失及稱譏,毀譽苦樂等,如此之八法,常牽於世間。

4.大智慧菩薩,如實知世法,見世敗壞相,處之而不動,

5.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堅不動,不隨世間法。

6.得失及毀譽,稱譏苦樂等,於此世八法,其心常平等,

7.知世間虛妄,依二顛倒起,菩薩黠慧人,不行世間道。

8.世間所有道,菩薩皆識知,故能於世間,度眾生苦惱。

9.雖行於世間,如蓮華不染,亦不壞世法,通達法性故。

10.世間行世間,不知是世間,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

11.世間虛空相,虛空亦無相,菩薩如是知,不染於世間。

12.如所知世間,隨知而演說,知世間性故,而不壞世間。

13.五陰無自性,是即世間性,若人不知是,常住於世間;

14.若見知五陰,無生亦無滅,是人行世間,而不依世間。

15.凡夫不知法,於世起諍訟,是實是不實,住是二相中。

16.我常不與世,起於諍訟事,世間之實相,悉已了知故。

17.諸佛所說法,皆悉無諍訟,知世平等故,非實非妄語。

18.若佛法決定,有實有妄語,是即為貪著,與外道無異。

19.而今佛法中,無實無妄語,是故我常說,出世法無二。

20.若人知世間,如是之實性,於實於虛妄,不取此惡見。

21.如是知世間,清淨如虛空,是大名稱人,照世間如日。

22.若人見世間,如我之所見,如斯之人等,能見十方佛。

23.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相。

24.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

25.若有人得聞,如是世間相。雖行於世間,而不住世間。

26.依止諸見人,不能及此事,云何行世間,而不依世間?

27.若佛滅度後,有樂是忍者,佛則於其人,常現於世間。

28.若人解達此,則守護我法,亦為供養我,亦是世導師。

29.若人須臾間,世間性如此,是人終不為,惡魔所得便。

30.若能達此義,則為大智慧,是人為大富,法財之施主,

31.若知世如此,亦是具禁戒,彼忍力勇健,進取大精進,

32.具足諸禪定,獲得大神通,智慧如實知,一切世間道。

33.若能如是行,彼成就三昧,樂於寂靜處,則起於般若。

34.隨聞是法處,則有佛不空,如是諸菩薩,不久坐道場。

35.若有深知見,如是世間性,則能降眾魔,疾得無上道。

[]三十五偈,如經所說。


4.解諸法品第四

4.1.如來出過世間,亦說四諦

如來復告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如來出過世間而說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1)梵天!言世間者,我說五陰名為世間,貪著五陰名為世間集,五陰盡名為世間滅,觀察五陰不見二法,名為世間滅道。

[]依說世間法,如來亦依自身世間、法世間識知境界,以樂說辯才說入世間法相。以如來法出過聲聞,出世間法,聲聞亦過世間境界,如來過彼聲聞境界,復說勝法。說彼法者,為餘眾生過世間故,示現如是出世間方便。

1-梵天言:世間者,我說五陰名為世間者,此中示現五取陰應知,依世間說故。

2-貪著五陰者,貪著是愛也。

3-名為世間集者,以依彼愛,世間聚集故。

4-過去、未來、現在諸陰滅故,以未來世陰因盡故,以更不種未來種子故名為滅。

5-觀察五陰不見二名為世間滅道者,求道不求道一。二一向不得聖道,示現勝故。此明何義?世間對治非一向定,若有對治則能厭苦,若無對治則退彼法;若有一法為對治此法,則不對治餘法;若有一法為對治下地,則非上地對治。聖道對治則不如是,以一切時一切法對治故。


2)復次,梵天!所言五陰,五陰者但有言說,於中取言語邪見名為世間,不捨是見名世間集,是見自相名世間滅,隨以何道不取是見,名世間滅道。3)梵天!我意在此,是故我今即此一尋身中,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如是依聲聞乘對治之義,說世間等差別相已,次依大乘對治法之義差別相說。依於大乘說法相者,

1-如經復次梵天!如是等故,所言五陰五陰者但有言說者,於五陰中知等但是名字分別說故。以依無始久遠集來、依分別體,是故執著彼法。菩薩觀察,若依如是名字分別,是言語見之世間也

2-若如言語名字分別貪著相者,彼為邪見、離隨順行,名世間集。

3-如彼世間寂滅之相,如實觀察滅相之體,如實觀察所緣滅故,名世間滅。

4-以何等道不取彼見名世間滅道向說分別能治分別,示現無分別智。如是等世間境界如來已過,如來已得大涅槃故,攝取非過世間、非離世間道。


4.2.苦、集、滅、道不名為聖諦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四聖諦者,未知何等是實聖諦?佛言:梵天!所言苦諦,非實聖諦。梵天!所言苦集諦,非實聖諦。梵天!所言苦滅諦,非實聖諦。梵天!所言滅苦道諦,非實聖諦。

[]如是依世間世間等說苦諦等已,依勝聖諦。次下復問如來所說四聖諦者,以彼聖人虛妄分別苦等諸諦,如來示現真實聖諦則不如是。此以何義?諦有二種:一者相諦;二者心諦。以依如是二種諦故。

1)依相諦者,說苦諦等所有法相、所有法體、所有實體,依彼非聖諦、聖諦無差別故,說道聖諦。

2)依心諦者,說勝聖諦,彼聖諦中知顛倒心、不顛倒心故。此以何義?以非聖者說苦諦者,彼但受苦不知苦諦;說集諦者,彼人但聞虛妄集法,不知集諦;說滅諦者,彼聞滅名墮於斷見,不知滅諦;說道諦者,彼人但聞業與煩惱有為之法,如是之法但是有為世間集法,不知道諦。如是分別苦諦等四諦。


1)梵天!若彼苦是實聖諦者,一切牛䐗諸畜生等應有實諦。何以故?以彼皆受種種苦故。以是義故,苦非實諦。2)梵天!若彼集是實聖諦者,六道眾生應有實諦。何以故?以彼因集生諸趣故。以是義故,集非實諦。3)梵天!若彼滅是實聖諦者,一切世間墮邪斷見,說滅法者應有實諦。何以故?彼說滅法為涅槃故,以是義故,滅非實諦。4)梵天!若彼道是實聖諦者,緣於一切有為道者,應有實諦。何以故?以彼依有為法,求離有為法故。以是義故,道非實諦。5)梵天!是故當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非實聖諦。

[]1)若如是等皆有諦者,生三惡道諸眾生等,皆應有諦而彼無諦,以為示現如是義故,如經梵天!若彼苦是實聖諦者,一切牛猪諸畜生等應有實諦。何以故?以彼皆受種種苦故。以是義故,苦非實諦如是等故。以何義故諸畜生中唯說牛猪餘不說者,以畜生中唯牛與猪最愚矇故,以諸世間皆知牛猪最為鈍故。如是非聖虛妄分別謂以為諦,此義應知。以世間人依於苦門,虛妄執著以為苦諦;

2)依於集門,虛妄執著以為集諦;

3)依於滅門,欲離有漏法,虛妄執著以為滅諦;

4)依道對治門,虛妄執著以為道諦。


4.3.何等是真聖諦?

1.梵天!1)實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實聖諦;2)知集無和合,是名集實聖諦;3)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實聖諦;4)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實聖諦。

[]1)又苦集二諦無彼體相,以彼自體不成就故,以彼自體本來不生不和合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故,說知無生、無和合,是名聖人聖諦。

2)諸有漏法亦一切時無如是體,以彼法體無可離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依真如清淨彼一切法本來寂滅故,說知無生無滅,是名聖人聖諦對治。

3)對治亦無彼體相,以彼自體不成就故,以彼道諦非對治諦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依自性清淨心、依平等觀可觀、依淳熟智、依觀察智、依彼諸法一切法平等無二、無修道故,說以不二法得道,是名聖人聖諦。以說第一聖諦涅槃異名,名為道諦,是名聖人聖諦。以不誑故、以不生故,說為聖諦。

4)又從無生乃至不二,謂依涅槃所修之道、依聖道諦一切法平等故,說一切法不二。說涅槃者,以真如法清淨得名,以彼涅槃離於可取能取法故,以依彼法而得名故。如是次第。


2.梵天!實聖諦者,非妄語非實語。1)梵天!何者是妄語?所謂著我、著眾生、著命、著丈夫、著人,著常見、著斷見,著有見、著離有見,著生見、著滅見,著生死見、著涅槃見。梵天!是名妄語。2)梵天!若不著如是見,不觸如是見,不取如是見,是名為實語。

[]又彼諦者,因不正念,名為虛妄語,非實聖諦。又即彼諦,因正念故,名為實語亦非實聖諦。是故示現妄語、實語皆不成就。如經梵天!實聖諦實聖諦者,非妄語非實語故。

1)彼非正念取我相等,示現應知。如是諸句,於一一法中生執著故,以異異義相縛應知。謂有一我,我體是有,以為根本,依根本我,故有種種。

1-以我不斷名為眾生

2-依命根住故名為

3-數墮六道故名丈夫

4-如是等見自身是一,虛妄執著取我相等,即於彼我虛妄分別常與無常,墮於常見、墮於斷見

5-見我是色、我是無色,如是種種虛妄分別異異執著,著我是一。以我是物,以虛妄分別是故取相。

6-依彼我虛妄分別取無明等,生虛妄分別而取生相。即依彼我虛妄分別取無明等滅,虛妄分別取斷滅相

7-如是生滅,依於我相。次第成彼虛妄分別,取世間相、取涅槃相

8-取彼世間、取涅槃者,如前所說諸取相等,所謂取者,希樂信等虛妄分別堅執定取。

9-唯此是實餘者虛妄,是名為

10-以彼諸見不可捨離,虛妄執著是名為

11-不離彼觸是名為

2)如是次第,不著、不觸、不取等者,是名實語,示現正念。


3.梵天!1)若行者言我知苦,是名妄語。若行者言我斷集,是名妄語。若行者言我證滅,是名妄語。若行者言我修道,是名妄語。2)何以故?以不隨順佛所許念,故名妄語。3)梵天!云何隨順佛所許念?謂不憶念一切諸法。若不憶念一切諸法,是名隨順佛所許念。1-若行者,住是念中則不住一切相;2-若不住一切相,則住實際;3-若住實際,是名不住心;4-若不住心,是人名為非實語、非妄語者。梵天!是故當知,若非實語、非妄語者,是名聖人實聖諦也。

[]1)如是依丈夫無我,非妄語、非實語說法已,次依法無我說苦等分別。

2)離無分別智是故名誑,以是誑故名為妄語,是故示現彼二乘諦虛妄不實。

3)分別三世一切法故彼念虛妄,是故示現無分別智。此以何義?以憶過去一切法門、分別現在一切諸法、念未來世一切法門,以是義故離於正念。

4)菩薩住彼無分別智中,不戲一切法相,觀法無我,得無住涅槃,以不住世間涅槃中故,得平等見。菩薩如是善知法已,諸諦如說示現,不見成就諦故。

5)聖人諦者,彼處無實語、無妄語,以是義故,示現彼義。


4.梵天!言實實者古今實故,1)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如是,法界恒如是,世間涅槃亦如是常,如是故名為實聖諦。2)何以故?非離生死名為聖諦,亦非令取涅槃名為聖諦。3)梵天!若人證如是四諦,是名實語者。

[]雖有正念、不正念心二種差別,而彼聖諦猶不成就。若住實相成就諦者,則一切時古今常爾恒如是住。自此以下示現彼義。如經梵天!言實實者古今實故

1)此明何義?彼法性、法體,示現勝法體、聖法體因。世間、涅槃無差別故,是故名為常聖諦也。依世間、涅槃示現二,二聖諦成就。

2)如是依真如相聖諦,示現不離世間聖諦,示現不取涅槃聖諦。

3)如是說法相諦,證已而說者,示現彼人名為實說。


5.梵天!1)於當來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說生相是苦諦,眾緣和合是集諦,滅法是滅諦,以不二法求相是道諦。2)梵天!我說彼愚癡人,是外道徒黨墮於惡道,我非其師,彼人非我聲聞弟子,如是之人隨外邪道破失法故,說言有諦。

[]1)彼人說聖諦名為邪說自此以下示現彼義。示現彼人無增上戒學因,彼人不能守護諸根,示現少因故,示現彼無增上戒學;無彼增上定學因,示現彼無增上定學;無彼增上慧學因,示現彼無增上慧學。示是生相是苦諦等執著虛妄法,次第自配,此義應知。

2)如是彼婆伽婆以為世尊,而彼聲聞但是外道。次下示現彼聲聞人成於外道,以彼愚人失物為諦、說物為諦,示現彼人墮於惡道故。


4.4.諸法無所得

1.梵天!1)且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是實是妄語?若佛不得法,是法寧可於眾中有言說、有論議、有教化耶?梵天言:不也!世尊!2)佛言:梵天!以諸法無所得故,諸法離自性故,我菩提是無貪愛相。

[]以自不說、以如來得無言語法故,苦等諸諦自體不成,示說諦相。我如是證,示現不立有法相故。示現他不取故,菩提不可得。以無分別體故不取,我已得菩提法,無如是取,離一切有,以離三界離五道故,以過彼法得出世間聖道法故。


2.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以何義故,說如來坐道場名為佛?證何法故,說如來名為應正遍知?1)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我所說法,若有為、若無為?是法為實?為虛妄耶?梵天言:世尊!是法虛妄非實。修伽陀!是法虛妄非實。2)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若法虛妄非實,是法為有?為無?梵天言:世尊!若法虛妄,是法不應說有、不應說無。3)佛言:梵天!於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無,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世尊!若法無者,彼法不得言有、不得言無。4)佛言:梵天!若法非有、非無,彼法云何證?梵天言:世尊!彼法不證。

[]如是不見一切諸法是菩提相,不證一法而證諸法,是故說為應正遍知。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以何義故,說如來坐道場名為佛者。此問如來遮有物得故。如來說言我不得物,聞說法名世諦攝故;分別相故。依無體相法無我說。次依法無我問。彼法相、彼法無我,以一切法無體為體,遮有無二法。示現何義?示現彼法非有物可證、非無物可證,以彼法離於二相是故說證。


3.佛言:梵天!1)如來坐道場時,唯知虛妄顛倒所起諸煩惱染畢竟不生,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2)何以故?梵天!我所得法,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識、不可憶、不可取、不可著、不可說、不可難,3)出過一切境界,無語、無說,無行、無求,無有文字,無言語道,非識境界,無字、非言語所說。

[]如是說已,自下次說非謂一向不證實法。

1)以見虛妄執著法無故,如實善知自性不生,以依顛倒他體而生。所謂染等分別體性,常一切時自性不生;知真如我如是證法。云何而知?如常不知不覺而知。言知識者,此為示現彼真如相亦不分別,以不見彼真實法體,以彼法體一切言語不可得故,是故示現彼證智因。

2)不知、不識、不可見等者,於見、聞、覺、識墮四種語。此諸句等,上上起門示現應知。

不可取等,如彼法體如是彼法不可以彼見等取故。

3)此以何義?以諸名字不可得故、過心境界故、以無戲論事故、相應法中不可相當故、以諸言語不能至到故、相應法中不可相當故、不可問答故、過六根故、過名字故、內身一切不可說故、無世間相故、世間法不行故、離於所作以有為法所不行故、以無世間心意意識分別相故、出過世間以無彼體故、以過於戲論無可對事故。

4.梵天!彼法如是猶如虛空,汝乃欲於如是法中而得證耶?梵天言:不也!世尊!諸佛如來甚為希有,成就不可思議未曾有法,深入大慈大悲,得如是寂滅相法,而以文字語言教人令得。

[]如是示現所說法體無有一切諸分別已,示現彼法虛空相似應知。彼法虛空相似,有二種相應知:一者遍去,以離有無戲論法故、以得諸佛不可思議畢竟法故;二者無礙,以大慈心第一忍苦所不可作而能作故、以無言法依言說故、以依彼法令諸眾生得入法故。


4.5.其有聞是能信解者

1.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是法能信解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何以故?世尊!是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何以故?世間不能信如是法故。佛言:梵天!云何是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1)梵天言:世尊!世間貪著諦,而是法無如是,此法非實非妄語;2)世間貪著法,而是法無法無非法;3)世間貪著涅槃,而是法無生死無涅槃;4)世間貪著善法,而是法無善無非善;5)世間貪著樂,而是法無苦無樂;6)世間貪著佛出世,而是法無佛出世,亦無涅槃。7)雖有說法,而是法非可說相;8)雖讚歎僧,而僧即是無為;是故此法一切世間之所難信。

[]為示何義?有諸眾生依於黠慧我慢心故,不能信此所說法相,以為示現彼諸眾生善根微薄故。說彼法相,為明何義?明此法門一切世間所難信者,以世間意於同法中常顛倒故。此義云何?世間人意念云我等應證實諦,依三學法修行滿足,我依彼法應得涅槃。一向修善法以依彼法現受法樂。此善行次第,依佛出世以為根本,次有說法、次有如實修行伴侶眾僧,如是此法實諦等如實而住,以無戲論故。諸世間人所不能信,此義應知。


2.世尊!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難可得信,如是煩惱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煩惱,是亦難信。何以故?1)如來得是虛妄煩惱之性,無法可證,2)有所說法而不可見,3)雖有所知而無分別,4)雖證涅槃而無所知,5)雖修諸行而不作二相,6)雖有證法而無所得,7)雖滅諸障而無所滅。

[]世尊!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者,為示何義?以為示現煩惱如火,以非寂靜體,遠離彼體故;菩提如水,以其能滅煩惱火故。以彼不信與信相違,相應法而不相應,此義應知。言煩惱者,所謂一切愚癡凡夫,如是執著戲論,言有煩惱染我。為彼愚人遮煩惱體不成就故,以觀察法不可得故、以出世間智乃證得故、以識不能分別知故、以對治所治學修道故、以不執著能治所治二相法故,以得真如清淨法故、以無有心取得法故、能令彼障無勢力故、以彼障法本性不生故。如說法相,若人不生諸法相者,則得遠離一切邪見而得解脫,以得遠離取不實相能治所治分別心故。


4.6.能信解如是法義者當知是人…

1.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信解如是法義,

1)當知是人得脫諸見,

2)當知是人供養諸佛,以曾親近無量諸佛故。

3)當知是人得善人護,以為一切諸善知識所護念故。

4)當知是人信大妙法,以妙善根得增上故。

5)當知是人善得法財、大妙寶藏,以能守護佛法藏故。

6)當知是人隨順作業,以能善作所作法故。

[]自此已下,依諸菩薩摩訶薩信法功德,讚歎彼菩薩有七種功德,此義應知。何等為七?一者所作諸行滿足功德;二者修行功德;三者入位功德;四者以自在心生有功德;五者善練功德;六者能集佛法修行功德;七者得果功德。云何所作諸行滿足功德?示現過去於諸佛所能作所作種種功德皆悉已辦故。復有何義?依二種義:一依功德;二依智慧。

1-以能供養恭敬給侍,諸修行等如威儀故,聞正法故。如是次第菩薩如是滿足功德智慧行已,次應修行入地諸行,是故次說修行功德四句,示現有諸功德智慧增上,以飲食法食二種攝故。

2-以依善知識復修諸行,能於義中、能於法中作巧方便,隨順正法如實修行故。

3-以得上妙善根力故、依巧方便故。妙有二種:一者能作所作妙;二者深妙。

4-能信彼處,以聞如是二種大妙不驚不怖故、以善護如來妙法藏故。

5-以如說法一一隨順如實修行故、以不自見以不自觸法故。


7)當知是人種姓尊貴,以得生於如來家故。

8)當知是人能行大捨,以捨一切諸煩惱故。

9)當知是人得持戒力,以無起心破戒法故。

10)當知是人得忍辱力,以是人能捨身命故。

11)當知是人得精進力,以是人心不疲惓故。

12)當知是人得禪定力,以燒一切不善法故。

13)當知是人得智慧力,以離一切惡行見故。

[]菩薩如是如實修行,自身畢竟入菩薩位,是故次說入位功德二十五句示現此義。

1-云何名為生如來家?以是菩薩依佛家生、得佛法故。

2-以能捨於分別煩惱,爾時攝取無分別智故,示現修行施等行故。

3-以斷所治破戒法故。此以何義?以持戒故對於破戒。能起破戒諸煩惱滅,是故持戒治彼所治。

4-以得對治惜身命故、以得對治懈怠心故、以對欲界惡不善故、以對一切諸不正見乃至對於小乘見故,如是名為入位功德。是出世間波羅蜜行功德應知,以於如來如實所說甚深之法正入功德不顛倒故。


14)當知是人不為他敗,以過一切惡魔境故。

15)當知是人怨不能伏,以離一切諸對敵故。

[]以彼不能作諸功德障,所謂天魔、煩惱魔等不能作障。


16)當知是人不誑世間,以其不誑諸如來故。

17)當知是人是真語者,諸法自性善能說故。

18)當知是人是實語者,說第一義實法相故。

[]如是次第說,以能說法入功德故,以深意說不顛倒法功德入故,說法功德。以如世諦、第一義諦、真實說故,如次第說。此明何義?法自性者,所謂諸法自體相等入彼應知。住持功德入法門流位,得清淨法故。


19)當知是人得善護念,以諸如來所護念故。

20)當知是人柔和軟善,以同止住善安樂故。

21)當知是人名為大富,以是人有聖法財故。

[]以依如來住持之力能作所作故,是諸菩薩不共住功德同梵行故,以得持戒平等行故,以是菩薩有善法分增長功德,以出世間信等功德皆現前故。


22)當知是人常能知足,以其具足行聖種故。

23)當知是人易滿易養,以如是人離食貪故。

24)當知是人得安忍力,以如是人到彼岸故。

[]此是以不觸諸食功德。此明何義?隨宜而得。謂依乞食、住處、臥具及湯藥等知足功德,聖人所行隨何資生皆不觸故,樂離諸欲修行之相。不觸功德對觸應知。此復何義?不依於他智慧命活,是故易滿、易養應知。以能隨順證智功德,自身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以心畢竟我定得故。


25)當知是人為能度者,以是人能度未度故。

26)當知是人為能解者,以是人能解未解故。

27)當知是人為能安者,以是人能安未安故。

28)當知是人為能滅者,以令未脫得解脫故。

[]當知是人為能度者,以是人能度未度者,如是等八句為他利益修行功德,應如是知。

以能安慰煩惱所縛諸眾生等令入道故,能安眾生解脫法中故,能令眾生得解脫故,


29)當知是人為能示者,以能為人示正道故。

30)當知是人知正道者,以是人能脫未脫故。

[]二句次第示現勝處。能為說道故、能與解脫故。


31)當知是人為大醫王,以能善知諸法藥故。

32)當知是人為如良藥,以療眾生煩惱病故。

[]二句次第示現能知對治法故,示現能與對治,所治能治法故。


33)當知是人為有大力,以是人有智慧力故。

34)當知是人有不退力,以有堅固畢竟法故。

35)當知是人有精進力,以常修行不依他故。

36)當知是人為如師子,以離怖畏毛竪等故。

[]菩薩如是入菩薩位已,以為利益一切眾生心生有故,攝諸趣生。是故次說菩薩摩訶薩以自在心生於三有,是故名為攝取功德四句示現。

1-以自在力攝勝處生,雖生彼處而不為彼之所染故。

2-以長遠時攝取生處不疲倦故;

3-以不為彼煩惱業等他力而生,自在如意攝取生故;

4-以諸菩薩一切處生,不畏彼處所受種種諸苦惱故。


37)當知是人猶如大龍,以是人心善調柔故。

38)當知是人為如大象,以其善能調伏心故。

39)當知是人為如牛王,以其善能導大眾故。

40)當知是人為大勇健,以能破壞諸魔怨故。

41)當知是人為不畏者,以得遠離大眾畏故。

42)當知是人無所畏懼,以是人得無畏法故。

43)當知是人無所忌難,以是人能說諦法故。

[]菩薩如是以為利益一切眾生修行諸行,常為一切眾生上首,是故次說能為上首,能領大眾能辦功德,有十五句示現此義。

1-菩薩自身如佛所說修行之法勤而學之教他無過故。

2-以長遠時學習禁戒受持不毀守慎堅固故。

3-以有如是二種功德於先後時自善住故,以是義故能領大眾,此義應知。

4-以為眾生能作上首令降伏故,以是菩薩能領大眾,諸魔不能與作障難,遠離一切諸魔業故;

5-以有不護身口意業,畢竟得故,不畏他人說其過故。

6-以其現見甚深之法,能答問難不怯弱故,以說法勝巧方便故。

7-以領大眾行於大事修行諸行,不退自身善根分故。


44)當知是人為如明月,以得滿足諸白法故。

45)當知是人照明如日,以智慧光能照明故。

46)當知是人為如燈炷,以離一切諸闇冥故。

[]二句示現可化眾生生於明故,可化眾生離無明故能作因緣,如是次第此義應知。


47)當知是人心堅如地,以得遠離憎愛心故。

48)當知是人平等如地,以能容受諸眾生故。

49)當知是人不住如風,以其不著一切法故。

50)當知是人能淨如水,以蕩一切煩惱垢故。

51)當知是人為如猛火,以燒一切諸動念故。

[]1-以諸眾生有隨順者、不隨順者,而心堅固,雖有相違、有不相違諸煩惱等,心不異故;2-以於眾生無差別故,為彼眾生成就一切種種功德,能受一切功德數故;

3-以作他恩,他人不作報恩障縛,不住心故;

4-以為除滅一切諸使,與諸眾生對治法故;

5-以其雖為大眾圍遶而不高心故。


52)當知是人如須彌山,以其堅固不可動故。

53)當知是人金剛堅固如鐵圍山,不可壞故,心堅固故。

54)當知是人不可降伏,以一切怨不能伏故。

55)當知是人不可度量,以非二乘所度量故。

56)當知是人豐寶如海,以其多饒正法寶故。

57)當知是人為如大海,以盡一切諸煩惱故。

58)當知是人為不厭足,以常求法不厭足故。

59)當知是人為滿足者,以有智慧知足法故。

[]菩薩如是自利利他修行諸行,以為成就佛法修行,是故次說為成就佛法修行功德二十九句,示現此義。

1-當知是人如須彌山以其堅固不可動者,以依一切諸勝功德無分別智,餘七地等一切分別不能動故。

2-以依彼法一切聲聞辟支佛念不能破壞,以堅固故。

3-以依如來內法修行,違佛法者所不能壞,以得勝力故。

4-以入第一甚深之義,法無我故。

5-以是人得轉身勝法,依彼法故。得勝解脫,滅煩惱故。

6-以依修行轉身得身,以一切種諸煩惱染依身滅故。

7-以於一切諸如來所,常聞正法不厭足故。

8-以證實際,更無境界未證可證,更不求故。


60)當知是人如轉輪王,以是人能轉法輪故。

61)當知是人如帝釋王,以如是人住持色故。

62)當知是人如梵天王,以如是人得自在故。

[]1-以為眾生演說正法,轉法輪故。

2-以諸相好莊嚴其身,住持可樂,如帝釋王為諸眾生之所樂故。

3-以得八地中十自在力故。


63)當知是人為降大雨,以是人能雨法雨故。

64)當知是人為降甘露,以甘露法雨眾生故。

[]二句示現於九地中以依樂說辯才說法,與諸眾生相應正念,如次第說此義應知。


65)當知是人能自增長,以得諸根力覺分故。

66)當知是人為到彼岸,以能出過世間溺故。

67)當知是人為入彼岸,以其能入佛智慧故。

68)當知是人則為近到,以其得近佛菩提故。

69)當知是人則為無等,以足智慧增上滿故。

70)當知是人為無等等,以有聞慧無等等故。

[]1-以於菩薩第十地中得能治法,善增長故。

2-以得遠離所治障法故。所言弱者,所對治法說名為弱。

3-以諸菩薩住如是處說名佛故。

4-以是菩薩雖有障地而無障故。

5-以是菩薩勝住餘地諸菩薩故。

6-以是菩薩無等地住菩薩平等。

7-又復無等無差別等。復有差別,說修多羅等法無我平等一味證故。


71)當知是人不可測量,以過諸量非可測故。

72)當知是人無有障礙,以樂說辯無滯著故。

73)當知是人憶念堅固,以得具足聞持力故。

74)當知是人則為能去,以是人得義隨順故。

75)當知是人為得善意,以能觀察入正法故。

76)當知是人善知眾生,以是人得眾生心故。

[]1-以諸菩薩住於彼處,他不能以覺觀測量故。

2-以樂說辯說一切密無滯著故。

3-以於無量諸佛如來無量說法而能持能受故。

4-以不去而去,即次聞慧受大法雨,後以如實覺入所覺故。

5-以覺彼法隨順正入徹諸法故。

6-以入眾生八萬四千諸行門故。


77)當知是人勤行精進,以為利安諸世間故。

78)當知是人為已出世,以是人心過世間故。

79)當知是人為不可污,以心無染如蓮華故。

80)當知是人不為所覆,以世八法所不覆故。

[]1-以如彼行與對治法不疲倦故。

2-以是菩薩雖見世間而離世間故。

3-以得失等世間諸法、憎愛貪恚諸使煩惱不能增長故。

4-以彼菩薩雖有得等大利益事,而於修行諸善根分不能滅壞故。


81)當知是人為得快愛,以諸黠慧之所愛故。

82)當知是人為可貴重,有多聞慧可貴重故。

83)當知是人為他供養,以智慧人之所知故。

84)當知是人所應供養,以諸天人所供養故。

85)當知是人是可歸命,以諸眾生所歸命故。

86)當知是人善人所貴,以諸聖人所歸敬故。

87)當知是人則為可求,以二乘人所供養故。

88)當知是人遠離所求,以離一切二乘行故。

[]菩薩如是修集佛法正修諸行得彼彼勝果,是故次說得果功德二十六句,示現此義。依未解成就,依色成就,依業成就,依菩薩地盡具足成就,依入佛地盡成就。如是次第此義應知。當知是人為得快愛,以諸黠慧之所愛者,

1-以是菩薩如實證諦,是故為彼同伴侶者之所恭敬,心愛念故。

2-以依法句、依解法相,知彼法重而供養故,如次第說。

3-以尊重佛法者能供養故。

4-以依中間人、以依不信佛法人,見彼菩薩有大勝事,歸依菩薩禮拜等故。

5-以進究竟修菩薩行,餘諸菩薩於此菩薩亦供養故。

6-餘二乘人雖復進得彼二乘道,以是菩薩有勝功德,為彼二乘人求此功德故。

7-以是菩薩依彼勝行不求小乘故。此是心成就得果功德相。


89)當知是人為不諂曲,以無點污諂曲法故。

90)當知是人則為端正,以具威儀備成就故。

91)當知是人最為可愛,以過世間一切色故。

92)當知是人是為可依,以有威德德具足故。

93)當知是人莊嚴具足,以有諸相莊嚴身故。

94)當知是人間錯其身,以有八十隨形好故。

[]當知是人為不諂曲,以無點污諂曲法者,

1-以離世間有為法相諸諂曲故。

2-以其能生世間歡喜去來坐臥諸威儀故。

3-以成就妙色形相上下故。

4-以威具足為諸世間生尊重故。

5-以身具足三十二相故。

6-以彼菩薩八十種好一切種種身顯現故。此是色成就得果功德相。


95)當知是人則為能護,以是人能護佛種故。

96)當知是人則為能收,以得不斷佛法種故。

97)當知是人能遮諸惡,以其常能護聖僧故。

[]依佛法僧等住持業成就得果功德相。


98)是人諸佛見,99)是人得法眼,100)是人諸佛記,101)是人滿足三忍

[]是人諸佛見者,

1-以一切佛皆現見故、即是彼佛諸功德故、如實見故。

2-以得現見如來法身故。

3-以得無量證法受位故。

4-以軟中上得法忍故。言軟忍者於七地中,言中忍者八九地中,言上忍者第十地中。此是菩薩地盡具足成就得果功德相。


102)是人滿足道場,103)是人能降伏眾魔,104)是人已得一切智,105)是人能轉法輪,106)是人能作佛所作事。

[]1-是人滿足道場者,以證一切種一切功德皆滿足故。

2-是人能降伏眾魔,乃至是人能作佛所作事者,以降伏魔,如是次第依作眾生利益應知。此是入佛地成就得果功德相。


2.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甚深法義,1)聞已不驚、不增上驚、不上上驚,是人則得如是功德。2)世尊!我以一劫若餘殘劫,說彼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猶不可盡。3)若諸佛菩提,如是難知、難見、難覺,能信能取,能受能持,能讀能誦,為他廣說如是等法,既能自住,復令他人住是法中。

[]1)不驚等者,

1-云何為驚?以聞深法謂為異道故名為驚。

2-因彼驚故,轉更增上相續不斷,名增上驚。

3-驚不斷絕相應執著,名上上驚。

以墮驚怖中故、以在驚怖故、以怖無物故,如是次第彼人不驚、不增上驚、不上上驚,此義應知。

2)說彼功德猶不可盡者,依如說修行七種功德種種差別不可數故。

3)佛菩提者,

1-如先所說以彼菩提難可知故。

2-難見難覺二句示現。以出世間智、依出世間智得智境界,餘世間智則不能知彼境界故。

3-能信者,依取、受持、讀誦、解釋、能自隨法如說修行,為令他知,故名為信。所謂令他如實修行巧方便智,此義應知。


4.7.汝何能稱說是人功德

1)爾時,如來告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汝少分知彼諸菩薩摩訶薩色及功德,而讚歎之。如佛所知,以我具足有無障礙佛之智故,梵天!彼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復有無量過於是者。2)若有能知如來所說甚深之法,解義解句及解字者,則能證知彼甚深意,隨順不違,隨順相應非不相應,能解其義不隨名字。3)如是菩薩知所說法,以依何等言語如來說法?以依何等意如來說法?以依何等方便如來說法?以依何等入如來說法?以依何等大悲如來說法?

[]1)信、取、受持、讀誦、說等所有功德不可稱量,以是一切智境界故。次依梵天不能盡知彼具足智。如經爾時如來告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汝少分知彼諸菩薩摩訶薩色及功德而讚歎之故

2)此依何義?以依讚歎、以依功德、以依於事,如是次第依甚深義說,謂於義中句中字中甚深應知。示現知彼進趣去處,知深意故。

3)此以何義?知深意者,知能說者說法意故。示現依量相應法故,前後義法相應知。以不隨順文字義故,以依於義不依字故,以依正問依正語故。


4.8.何謂如來所用五力?

梵天!若有菩薩知此如來五力行智,是菩薩於諸眾生作住持事。梵天言:世尊!何者如來五力行智?佛言:梵天!一者、言語說法;二者、意說法;三者、方便說法;四者、入說法;五者、入大悲說法。梵天!如是名為如來所用五力行智,此深法中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

[]以五種力修行說故,是故即說五力言語名為樂說,此義應知。此五力者,云何名力?以有四種力相應故。何等為四?一者住持佛所作力;二者降伏一切諸外道力;三者能知一切魔業,知已則能遠離彼力;四者三乘畢竟取力。於彼法中一一相應,以依彼法如來能說善相應故。此五力者,依五甚深說。何等為五?一者依相甚深;二者依意甚深;三者依時處甚深;四者依進取甚深;五者依常說法隨順甚深。如是次第。


4.8.1.如來言語說法

梵天言:世尊!云何菩薩知如來言語說法?佛言:1)梵天!如來說過去法,說未來法,說現在法,說染法、淨法,說善法、不善法,說世間法、出世間法,說有漏法、無漏法,說有罪法、無罪法,說有為法、無為法,說我、眾生、人、丈夫法,說得證法,說生死法、涅槃法。

[]依相甚深者,一切諸法三世等差別相難覺故。過去等法依四種說:一者依事說;二者依對對治說;三者依世諦義說;四者依進取乘差別說。此義云何?

1-依事說者,謂三世事以說三世事相法故。三世事者,所謂過去、未來、現在,即此名為說三世記。以依如來無障礙智說三世事,名三世記。

2-依對對治說者,所治煩惱染、能治法清淨,又彼煩惱二種差別,謂善、不善差別。善法亦有二種差別,謂世間、出世間差別。世間復有二種差別,謂有漏、無漏差別。有漏亦有二種差別,謂有過、無過差別。無過亦有二種差別,謂有為、無為差別。

3-依世諦義說者,依假名名字說我眾生等差別相故。

4-依進取乘差別說者,得第一義證真如正智,依清淨故。如次第證,如是進取世間、涅槃。此明何義?世間之人所進取者,即是世間;二乘攝取異地證法以為涅槃,以取寂滅際涅槃故;諸菩薩摩訶薩不住二處故。


2)梵天!當知是諸言說,1-如說幻事,應知以無決定故;2-說如夢事,虛妄見故;3-如響聲說,從空聲出故;4-言說如影,因緣合故;5-言說如印,不轉入故;6-所說如焰,顛倒見故;7-如說虛空,不生不滅故;無說可說,應知以無言語故。

[]為彼初力說不執著無過失故,說幻等喻。此明何義?

1-如幻所作象等身體皆不成就,如是言語所說諸法色等身體不成就故。

2-如夢中夢見受用種種境界,而彼夢中種種境界顛倒故。見如是言說所用法義、受法樂門惟是虛妄分別故。

3-有如彼響聲言語說身虛空中間而無住處,如是說法言語音聲,第一義諦中無住善住故。

4-猶如彼影現見唯相,雖見有色種種形相,而諸形相共彼法體非是相應。而依彼法隨順而生如是言語,說一切法亦唯是相,雖有種種名字差別,而諸名字共所說法非是相應,而依彼法隨順相故。

5-如以眾印印於泥等見第二印,而諸印體不轉不入,而如是見如是言語說於諸法。雖因言語聞色等義差別異相,而諸言語不在法義而如是聞故。

6-如彼陽焰實無水身而亦見水,如是言語說於諸法,無如所說諸法體相,而亦見彼種種諸法故。

7-如彼虛空本來不生本來不滅,雖以言語說於虛空,而彼虛空無體可說,如是言語說於法義,第一義諦無可說體故。


3)梵天!若菩薩能知如是諸說法者,1-是菩薩雖有一切言語說法,而於諸法無所言說,2-以不貪著法故,得無障礙樂說辯才,3-以是辯才乃至若於恒河沙等劫,種種說法無盡無礙,諸有所說不離法界故,4-不執著差別之相故。梵天!是名如來言語說法。

[]1-以一切法無彼言語可以說故,如是說法無一說法,以彼說法如幻等故。故以幻等譬喻示現。

2-如是不著言說法義,得無障礙智樂說辯才是名利益,此義應知。

3-此明何義?一切言語法,不離法界說、不差別法界說。此以何義?一切說法色等差別不離法界,以說法界和合故,以說色等諸法差別而不執著故。


4.8.2.如來甚深意方便說法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甚深意方便說法?1)梵天!如來或染法說淨,或淨法說染,菩薩於此如來深意應如是知。1-梵天!云何如來染法說淨?梵天!以不見染法體故,如是如來染法說淨。2-梵天!云何如來淨法說染?梵天!以見淨法體故,如是如來淨法說染。

[]依意甚深者,以依如來六種密意,能知如來有甚深意,此義應知。何等名為六種密意?一者念密意;二者無說密意;三者對對治密意;四者法密意;五者心密意;六者字轉密意。梵天!如來或染法說淨等,此示現念密意。此以何義?以不見煩惱染法體故、以堅執著淨法體故、以染正念染淨無體故。以不搖動執著此是染法體相故、以心搖動執著此是淨法體相故、以彼染法雖非正念而彼染法不成染法故,是名如來念密意。


2)復次,梵天!1-我依布施即示涅槃,凡夫無智不能善解隨意所說,唯諸菩薩善知我意,應如是信深善法意,作是思惟行布施者,於未來世得大富貴。而此法中,無有一法可從一念至於一念轉至後世,以彼涅槃非轉法故。若無一法可從一念至於一念轉至後世,即是一切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涅槃。2-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3-忍辱是涅槃,以念念滅故。4-精進是涅槃,無所取捨故。5-禪定是涅槃,以不貪味故。6-般若是涅槃,以不得相故。

[]1-復次梵天!我依布施即示涅槃等,此示現無說密意。此以何義?以佛無起心而說諸法。以一切法無如是力,能從此世轉至彼世,我法無體,是故無有一法可轉。以是義故,無一毫法轉至異世。是故依施說得涅槃,無有是處。是名如來無說密意。

2-持戒乃至般若以示現涅槃,此明何義?此明對對治密意。此以何義?

以斷戒等所治之法,依波羅蜜樂行行故,說持戒等名為涅槃。

3-以斷能起破戒煩惱身口意等不行惡行故,以離一切殺害等心依彼害心空故,以不復生忍辱心故。

4-以離懈怠常修精進為增長善為滅惡行,無如是心;為善不增長惡行不滅,無如是心故。

5-又復更無搖動心故,以無覺觀故。此以何義?以離一切搖動心故,以無分別散亂心故。

6-以離一切所見境界,是故不生我已得心,以無所得而名為得,以不見法故。是名如來對對治密意。


7-貪欲是實際法性無欲相故。8-瞋恚是實際法性無瞋相故。9-愚癡是實際法性無癡相故。

[]貪欲是實際法性,無欲相故,乃至愚癡是實際法性無癡,離於真如貪等實際等無故,示現法密意。此明何義?實際法性無癡相故,此示現法密意。此以何義?以離真如,貪等實際等無法可說故,此義應知。是名如來法密意。


10-世間是涅槃,無退無生故。11-涅槃是世間,以其執著故。12-實語是虛妄,以生諸見故。13-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

[]世間是涅槃無退無生故,乃至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此示現心密意。此以何義?以解世間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即是涅槃。執著涅槃涅槃身體,如是取相,以此心過即是世間。實言語者,依言語說門,若見是實即是虛妄。言虛妄者,是我慢人,虛妄分別以之為實,取於實相而不實故。是名如來心密意。


3)復次,梵天!如來以隨意故,1-或自說言我是說常邊者,2-或自說言我是說染者,3-或自說言我是說斷邊者,4-或自說言我是說無業者,5-或自說言我是說無業作者,6-或自說言我是邪見者,7-或自說言我是不信者,8-或自說言我是不知恩者,9-或自說言我是劫盜者,10-或自說言我是吐者,11-或自說言我是不受者,而如來無有如此諸事。

[]復次梵天!如來以隨意故,或自說言我是說常邊者等,此示現字轉密意。此以何義?

1-以說涅槃等是常法故,

2-以說煩惱等諸染法故,

3-以說斷貪等諸使煩惱故,

4-以說無有惡行作故,

5-以說無有身等業故,

6-以見一切戲論諸邪見故,

7-以一切智不隨他因緣故,

8-以證無為涅槃法界故,

9-以不依業煩惱一切趣中生無生縛故,

10-以得畢竟斷愛業故,

11-以不住三界不屬三界故。

12-如經而如來無有如此諸事故。此以何義?此以如來依常邊等無常等見故。

又言無有如此諸事者,以佛法中無如是說,如是所說不可見故。


4)梵天!當知是為如來隨意。以依何意,憍慢眾生能捨我慢,梵天!如來依如是深意說法。

[]梵天當知,是為如來隨意。以依何意,憍慢眾生能捨我慢者,此明何義?即於向來所說法中示現,異義執著,如名,義亦如是故。


5)梵天!若菩薩知如來隨行方便說者,1-若聞佛出世則能信受,示眾生善業色身果報故。2-若聞佛不出世亦能信受,以是諸佛法性身故。3-若聞佛說法亦信受,以為憙樂文字眾生故。4-若聞佛不說法亦信受,諸佛法性不可說故。5-若聞有涅槃亦信受,以滅顛倒所起煩惱故。6-若聞無涅槃亦信受,諸法不生不滅相故。7-若聞有眾生亦信受,入世諦門故。8-若聞無眾生亦信受,入第一義故。

6)梵天!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如來隨行方便說法,於諸言說音聲無畏,應知亦能利益無量眾生。

[]梵天!若菩薩知如來隨行方便說者,依離如是名義執著,次下復說。此以何義?以說法中有二種行:一者字行;二者義行。此明何義?如是名字於義中行、如是義於名字中行,此是如來甚深之意。依此深意,如是善知巧方便相字義行智應知。此行即名為行,菩薩進取如意行故。如彼所說甚深之意,善巧方便集諸法故,則能善知一切所說種種諸法,是故菩薩能於諸佛一切說法言語音聲不驚不怖,應如是知。以諸眾生隨種種心,是故菩薩依彼方便則能信受。聞佛出世不出世等,以異異相如彼出世不出世等一一示現,不執不著,以巧方便令彼眾生信入諸法故。


4.8.3.如來方便說法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方便說法?1)梵天!1-如來為眾生說布施,得大富故;2-持戒,得生天故;3-忍辱,得端正故;4-精進,得具智故;5-禪定,得寂靜故;6-智慧,捨諸煩惱故;7-多聞,得智慧故;8-行十善業道,得人天富樂成就故;9-慈悲喜捨,得生梵世故;10-奢摩他,得毘婆舍那故;11-學地,得無學地故;12-辟支佛地,清淨消諸供養故;13-佛地,示無量智故;14-涅槃,滅一切苦惱故。

[]以可化眾生身不淳熟,令彼眾生身淳熟故,為說淺法依樂示樂;為身受樂身淳熟故,為說深法。是故次第依時說法,此義應知。應云何知?先為眾生說麁淺法。此明何義?攝取因果故、攝取彼觀故、攝取彼業故。以教化方便攝取眾生故、攝取修行故、攝取修行果故。布施得大富乃至慧捨諸煩惱者,依善法修行攝取因果也。

1-以忍為對對治醜陋,以忍能生歡喜心故,以忍能作端正因故。

2-以聞慧等勤修諸行,能作智因故,以過苦苦因故。

3-以慧如實觀能離諸煩惱,以諸煩惱因散滅不集故。

4-又此聞慧行修善法觀,何者是觀因?以多聞慧為攝彼觀故,攝取彼觀也。

5-修行身等行,攝取十善業道,依十種業攝取天人中成就諸功德故,攝取彼業也。

6-無量攝取業憐愍眾生故,以教化方便攝取眾生也。攝取眾生淳熟方便。

7-以依止奢摩他修行一切善法,是故奢摩他得毘婆舍那修行故,攝取修行也。

8-以依三乘得三乘涅槃故,攝取修行果也。

9-以攝取乞匂少欲頭陀等,為諸眾生少作利益故、不能說法故。


2)梵天!我以如是善巧方便,為諸眾生讚說是法。1-如來實不得我、眾生、壽命及丈夫等應知,2-而如來亦不見布施,不見布施果;3-亦不見慳,不見慳果;4-亦不見持戒,不見持戒果;5-亦不見毀戒,不見毀戒果;6-亦不見忍辱,不見忍辱果;7-亦不見瞋恚,不見瞋恚果;8-亦不見精進,不見精進果;9-亦不見懈怠,不見懈怠果;10-亦不見禪定,不見禪定果;11-亦不見亂心,不見亂心果;12-亦不見般若,不見般若果;13-亦不見愚癡,不見愚癡果;14-亦不見苦樂;亦不見苦樂果;15-亦不見須陀洹,不見須陀洹果,16-乃至不見菩提,不見涅槃果。

[]為令眾生隨順入故,如來如是說淺法已,然後方乃為說深法。此明何義?說麁淺法明因果,為根不熟可化眾生、自心覺知明因果事眾生,攝取能作所作我等相見。是故如來明因果已,次說對治能治所治,示現自身離彼邪見。

1-如來實不得我、眾生、壽命及丈夫等故。此義云何?有我、眾生、壽命、丈夫義,如先說應如是知。以不見彼能治所治因果法故。略說依隨世間果報。

2-以不見施等受果報故。

3-以不見慳等不受果報故。

4-以得遠離能治所治修行法故。

5-以不見彼離世間果得涅槃果有無法相故。


3)梵天!如來常為眾生說法,而諸眾生依如來教,如所說法,如實修行勤修諸行。為何義修行、勤行彼行,而諸眾生修行彼法,而不能得、而不能證?所謂須陀洹行,乃至阿羅漢果,乃至不得緣覺之地,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得涅槃。以是義故,彼諸眾生,不得涅槃,不見涅槃。

[]梵天!如來常為眾生說法,而諸眾生依如來教如所說法如實修行勤修諸行,為何義修行勤行彼行乃至不得涅槃不見涅槃,此明何義?如淺說法,眾生攝取見諸法相,如是修行出世間果不見彼果,如來示現如是說法是世間因。此有何義?依佛說法而修行者,此是根本隨順善法。修諸行者,此是解釋,以依不得法、依不見法次第說故。不得法者,以慧觀察不能得故。不見法者,以身不能證涅槃故。


4)梵天!是名如來方便說法。梵天!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行,為令眾生攝取妙法。

[]為令眾生攝取妙法者,此明何義?彼淺說法及深說法,為令眾生入彼深淺二種法故、以為示現入法相故。此以何義?令入法者,依四種入。為可化眾生示現解脫令證彼法,此義應知。四種入者,相、行、說、得。


4.8.4.如來入說法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入說法?1)梵天!眼是入解脫門,如是耳鼻舌身意,是入解脫門。何以故?眼空、無我、無我所,自性爾故;耳鼻舌身意空、無我、無我所,自性爾故。

[]眼等諸根離我我所體二相空故,解彼相已則不能誑,得入解脫故名相入。


2)梵天!當知諸入皆是入解脫門,應知正行則不誑故,如是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入解脫門。所謂1-空門,2-無相門,3-無願門,4-不行門,5-不生不滅門,6-無所從來,7-無所至去門,8-不退、9-不生門,10-自性清淨寂靜門。

[]依眼等相能入解脫,是故說為入解脫相。如是彼空相中修正行故得入解脫,相所不誑與誑相違,以是義故依修行入。說諸眾生入解脫相,是故依此相、行二法,示現對治業煩惱染及生等染。空等門者,此明何義?對治所治見相願染業煩惱染及生等染,對治法故。此明何義?

1-以空、無相、無願等門,對治業染及煩惱染。

2-以不行門對生死故,對治生染。

3-不生不滅門,此明何義?即彼生染中間差別對治法故。即彼所治復有對治。

4-以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門復有對治。

5-以不退不去門入解脫相,如彼次第。

6-自性清淨方靖門者,此明何義?以彼法退自性寂靜故。示現何義?示現彼染一切寂靜故。以何故說自性寂靜?以依性淨說法入故。


3)復次,梵天!如來於一切名字,示是解脫門。何以故?以諸名字無合無用故,以自性頑故。

[]是以次言復次梵天!如來於一切名字示是解脫門如是等。此以何義?以有遞共無相應故、自性頑故。此以何義?以依異異法說異異名字,以諸名字前字後字不相到故;復有差別,以言語義不相到故。如是說者為明何義?以說諸法無彼言語可以說故。


4)梵天!1-當知如來即於一切諸文字中說於聖諦,應知即於一切所說法中說解脫門。2-梵天!無有名字言語說法,諸佛如來不說實諦。3-梵天!如來說法無有法染,一切所說法中示解脫門,令入證智,令入涅槃。梵天!是名如來入說法門。4-梵天!菩薩摩訶薩應學此法。

[]1-依無言語名字法相如是說已,示現一切言語名字,如來說名為解脫因故。

2-此明何義?說實諦故。

3-依彼如實正說法已,云何得解脫?是故次言梵天!如來說法無有法染。此明何義?為身淳熟淺說法已,以為隨順斷諸煩惱染法等因依入法門故,言一切所說法中示解脫門。此示現何義?示現涅槃故。此示現何義?見諦學人餘殘煩惱,示現學人離彼煩惱得解脫故。

4-未見實諦者,為令彼人入一切法平等真如,方便說法示現涅槃。


4.8.5.如來以大悲心普為一切眾生說法

梵天!云何如來以大悲心普為一切眾生說法?1)梵天!如來具有三十二種相應大悲,普為一切眾生說法。何等名為三十二種相應大悲?

[]有二種義,應知大悲:一者畢竟治彼所治之法;二者謂一切種大悲之心。此明何義?遠離一切所治之法,及離一切習氣煩惱,以得如來身故。以得一切種故,略依四種大悲心說:一者遠離相應大悲之心;二者相應大悲之心;三者謂心大悲之心;四者修行大悲之心。


梵天!1-所謂一切法無我,而諸眾生不信不解,計言有我。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2-一切法無眾生,而諸眾生計有眾生,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3-一切法無壽者,而諸眾生計有壽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4-一切法無丈夫,而諸眾生計有丈夫,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5-一切法無所有,而諸眾生住於有見,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遠離相應者,以識離識不相應故,以見我等心相應故。此示何義?示現遠離相應大悲之心,示現相應大悲之心。

如是次第一切法無我,乃至一切法無丈夫依人無我說。

一切法無所有依法無我說。


6-一切法無住,而諸眾生住於諸法,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即彼二種。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名為無住。言無住者,以不執著諸法體故,是以不住一切諸法,應如是知。此明何義?所言住者,住諸入故,依我見愛門住彼處故。


7-一切法無歸處,而諸眾生樂於歸處,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夫無住者則無歸處,無歸處者云何有歸?歸三界故、歸六道故,以依彼入攝取身故、依彼生故、以於彼處常沈沒故。言沈沒者,我我所故,以彼彼處生於身故,以生我心故有生故。


8-一切法非我所,而諸眾生著於我所,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無歸處者則無我想,無我想者則無我所。有歸處者則著我想,著我者則有我所。


9-一切法無所屬,而諸眾生計有所屬,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0-一切法無取相,而諸眾生皆有取相,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著我所者,諸法平等既共有之,而諸眾生虛妄分別我是增上故。此明何義?所謂依事攝取、執著。言依事者,依田、依宅、依園林等、依於父母及妻子等、依衣服、飲食及臥具等。依攝取者,攝取一切受用之事。依執著者,執著以為自己所有,以田宅等我別有故。


11-一切法無生,而諸眾生住於有生,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2-一切法無退生,而諸眾生住於退生,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3-一切法無染,而諸眾生染著諸法,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如是著生,著於退生。言著生者,自於此處自異處去,以取著故,業煩惱染增上遍滿。來去生染滿時處故。


14-一切法離貪,而諸眾生悉皆有貪,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5-一切法離瞋,而諸眾生悉皆有瞋,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6-一切法離癡,而諸眾生悉皆有癡,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依貪瞋癡三種所纏染隨所染。


17-一切法無所從來,而諸眾生著所從來,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18-一切法無所至去,而諸眾生著於後生,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此義云何?貪瞋癡染隨所染者,以何義故二種名說依根本染?謂過去世來至此世、從此世中向彼世去以為上首故。


19-一切法無作,而諸眾生皆有所作,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如是說、如是示現,世世生生相續不斷,有所為作。眾生如是生不斷絕輪轉彼彼,學種種術學種種業。


20-一切法無戲論,而諸眾生有諸戲論,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丈夫力相作諸有為戲論之法,集得境界受用境界。眾生如是虛妄分別。如是一切依俗人分,此義應知。


21-一切法空,而諸眾生墮於有見,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22-一切法無相,而諸眾生取著於相,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23-一切法無願,而諸眾生悉皆有願,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又復次有依出家分,謂外道等邪見之相、邪見相願。此明何義?言邪見者,謂見我等。所言相者,虛妄分別彼彼義相。所言願者,心常樂求生世間等。即此上說遠離悲心、不遠離悲心示現心悲心,此義應知。


24-一切世間眾生,常共瞋嫌諍鬪,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為彼遠離、不遠離心說法修行,依於欲求、依於有求、依梵行求諸顛倒道,為彼所治能治法故,是以次說修行悲心。此明何義?依於欲求顛倒道者,以攝取故遞共鬪諍。為諸欲故,自於父母及妻子等共相鬪諍。依於恚恨競訟等過,如是次第。


25-一切世間邪見顛倒行於邪道,為欲令其住正道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依於有求顛倒道者,顛倒相應。求梵天等常見顛倒,顛倒取故故名顛倒,為顛倒者離顛倒道,令得入於非顛倒道。


26-一切世間墮於顛倒,墮於險難,住於非道,為欲令其入實道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又依有求顛倒道者住於異道,為教化彼異道眾生令入實道不可得故。


27-一切世間眾生常為慳貪所縛,不知厭足奪他財物,以為教化令住聖財信、戒、聞、捨、慧、慚、愧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依梵行求顛倒道者,略有三種,所謂不求、邪求、下求。此復何義?一切世間不自在過及邪命過作親相過,諸煩惱染業、苦染法,俗人樂家,是故眾生不求梵行。不求梵行者不求解脫道故,此所謂慳及慳壓沒行,貪行誑行懈怠習氣,如是次第一一拔濟。不知厭足奪他財物者,以自資生非法求故,施等不足。


28-一切世間眾生,常為財物屋宅妻子恩愛,而作僮僕,於此危脆無堅之物,生堅固想,為欲令彼畢竟定知悉無常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眾生常為財物屋宅妻子恩愛而作僮僕者,示現彼心不自在故。於此危脆無堅之物生堅固想者,以於無常資生等中生常想故。


29-一切世間凡夫眾生,身為怨賊,而常貪著供養恭敬名稱讚歎,以為親友,眾生雖謂是善知識,而是眾生惡知識也,為作親友真善知識,令其畢竟斷於眾苦,畢竟獲得涅槃樂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供養恭敬者,此為何義?為飲食所縛不成就故。眾生雖謂是善知識而是眾生惡知識者,示現怨家故。


30-一切世間眾生皆樂行欺誑業,田宅等中邪命自活,以為說法令行正命出三界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邪命自活者,以斗秤等欺誑他故。


31-一切諸法皆從因緣,勤修諸行乃得成就,而諸眾生墮於懈怠,是故不能得聖解脫,為令勤進獲得解脫堅固法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

[]一切法中勤修諸行方能畢竟得大菩提,而彼眾生懈怠疲倦故。聖人最勝解脫處者,非顛倒因修行者得。而諸眾生求邪梵行,依顛倒因而修諸行。所應得者是人乃求外道解脫,為令不行彼邪道故。何以故?以彼不得聖人解脫故。


32-梵天!眾生棄捨無上大乘無礙勝法勝涅槃法,而求下劣小乘之法,所謂聲聞辟支佛乘,為彼眾生令知愛樂大乘之法,所謂令知觀察佛乘故,如來於此諸眾生等,而起大悲。梵天!如來如是於諸眾生行三十二大悲之心,以是義故,如來名為行大悲者。

2)若菩薩於眾生中,常能修集此三十二大悲心者,是菩薩摩訶薩則得名為大福田也,具大威德得為不退,為諸眾生利益應知。

3)說是大悲法門品時,三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七萬二千天子得離垢法眼。

[]眾生棄捨最上大乘無礙等者,以彼求於下梵行故;捨於無上第一大乘,而求下分小乘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