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1.聚揵度首………………………………………………………………………………………02

2.心揵度首………………………………………………………………………………………35

3.三昧揵度首……………………………………………………………………………………52

4.天揵度首………………………………………………………………………………………65

5.四大揵度首……………………………………………………………………………………70

6.契經揵度首……………………………………………………………………………………81

7.更樂揵度首……………………………………………………………………………………92

8.結使揵度 ……………………………………………………………………………………104

9.行揵度首 ……………………………………………………………………………………117

10.智揵度首……………………………………………………………………………………135

11.見揵度首……………………………………………………………………………………145

12.根揵度首……………………………………………………………………………………150

13.一切有揵度首 ……………………………………………………………………………154

14.偈揵度首……………………………………………………………………………………159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一 尊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聚揵度首第一(秦言地親也。自品首盡七品,名聚揵度)

十力哀出世,覺知一切法,我今禮如來,法及諸聖眾。

最勝之善句,諸賢聖聽聞,瞿曇大眾中,有益眾生類。


I.色相

1.云何為色相?

+問:色相云何?答曰:如覺知諸法。

+云何覺知諸法?答曰:為有界想。

+為有勝耶?答曰:彼有一想。

+問:一想為有勝耶?答曰:一想之中著欲諸垢、諸界所縛,終不縛者是故,諸結則衰。

+問:如中諸結為有勝耶?答曰:當有還甘露。

+問:如中當還甘露為有勝耶?答曰:依生身意受諸苦惱緣亦不起,是故身意諸苦惱已過去。

2.問:如中無色相。

+問:設無色相,色亦無相?答曰:若無色相,亦無彼色。色相亦無相,亦無淫色相。

+問:猶如汝無色相有色,如是我無色相亦無相,亦有色相耶?或作是說:漸漸興色相。

+問:一色中或興或不興,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若色一時漸積,彼無色相。

或作是說:漸漸分別色相,此亦如本所說。

或作是說:攝統色相。

3.問:過去未來色最別無教,便有無色?

或作是說:攝繫色相。

或作是說:及諸蓋色相。

或作是說:壞敗色相。此亦過去未來所說。

或作是說:色相有三種,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

+問:若諸色不可見無對,欲使彼無色相耶?或作是說:色相往來是謂色相。

4.問:過去未來義不有異?

或作是說:色相為色。

或作是說:因四大義為色。世尊亦說四大,緣彼四大生色陰受盛。

5.問:取要言之,彼則不說:緣諸所有色,彼一切是四大、四大所造?

答曰:此非取要。

又作是說:緣更生諸痛陰。

或作是說:汝問何色相?設青,青為色相;設黃,即彼色相也。

6.問:我問一切色相。設彼是色,相相無勝?

答曰:色不同一相,此中有何咎?設相相不同,此義不然。猶若地為堅相,如今地異、堅異。

問:一切色同一相,猶如無常。

問:自相無相,地為自相,是故不應作是說。

問:我無自相,我問一切諸相。

或作是說:有對色相,是色為色相。有對相者,猶如捻箭筈,是謂有色。如種穀子在地,隨時溉灌彼便有色。


II.非色相

云何非色相?

答曰:反上所說義。

尊曇摩多羅說:諸物無對,彼非色,是謂非色相。無對之物彼亦不生,是謂無對。猶如無對是對迹,彼便是無對。

1.如是非色相,四大所造色有何等異?或作是說:無有異也,諸四大即是造色。

2.問:如世尊言:諸所有色,彼一切是四大、四大所造耶?於此經有違。

答曰:非所造聲更有餘貌。如說六更樂,愚人所貪忍苦樂行,從此所興樂以來,於其中間,不出六更樂外更有七更樂也,亦無造者。

3.問:若無造聲者,亦不變易。欲色是我所色,亦是我有耶?

或作是說:堅濡熱動是四大相,猶如非地色從色造色。

4.問:四大轉轉優劣,色不常作。欲使彼有造色耶?

答曰:雖彼四大轉轉優劣得四大相,四大所興色非得四大相,彼非所興色。

或作是說:諸緣彼四大、四大所興色。

5.問:四大亦因四大,欲使是興色耶?

答曰:彼雖因四大,有若干所因,四大是興色相。

6.問:色緣色相,色轉生色。

答曰:云何得知色轉生色,復不緣四大耶?或作是說:有漏四大所興色,亦有漏亦無漏。

7.問:諸有漏所造興色、彼四大有何差降?諸無漏所興色,何等四大造耶?

或作是說:無記四大所興。

復次,所造色者,善、不善、無記。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依彼四大得興色。

8.問:心心念法亦依四大,欲使彼是興色耶?

答曰:依四大、諸根,諸根亦依心心念法,是故彼不依四大。

9.問:名色者展轉不相依。或作是說:增上四大,四大增上興色。

10.問:是謂衰耗增上、是謂增上不生。猶如一切法展轉增上相生,是故彼不生。

尊僧伽多羅說:四大大事興因緣生色。

11.問:四大各各不相離,亦非大事興。此義云何?

答曰:若得不離,或四大非色。如風種空流離,色種無香味,四大非色入色造。

尊婆須蜜說:更樂亦是四大所興色也,如地色、地香、地味。

尊曇摩多羅說:猶如微妙色四大得解,亦及餘色。是謂興色也。

12.以何等故身識入、細滑入,或是四大或非四大?

或作是說:彼無因緣。如明識色,或青或非青,是謂身識入細滑入,或是四大或非四大。

或作是說:謂四大相彼非一切從細滑得,四大相不同,濡堅相亦不同。

麁細輕重寒飢渴,於彼細滑麁地所生,輕者火風所造。重者地所生。寒者水所造。飢渴火風所造。

13.問:無有出地堅者。細滑麁是地處所,是謂有增。如地平正故曰細滑,如地不平正故曰堅麁也,是故無麁細滑。設麁細滑當成就者,一切常可得。如青色不可得,是故不成就。彼或有輕因、彼復有重,是故輕重不得成就。若成寒者,云何得生青蓮華?不於彼四大得,是故寒不成就。若火盛則飢,風為渴本。

或作是說:一切身識細滑入,當言四大也。不離四大有身識也,四大轉增各各說。


III.無明

云何無明?或作是說:無智是無明也。

1.問:云何無智言非智耶?設是非智彼是無明,草木牆壁皆不智,欲使彼是無明耶?

答曰:心念法與心相應。

2.問:心所念法眾,名心法相無智,云何彌沙塞作是說:未辯無明,修行無明。彼不有明時,彼謂無明。如不有鹽,彼謂之無鹽。

3.問:若彼無有明時,彼便起明,則有無明。猶如彼器無鹽,彼器謂之無鹽。若不有明,彼無明空,便有無明。若是明物是無明者,云何行有緣?

或作是說:五蓋是無明。世尊亦說,世間愚人無明所覆。

4.問:結無有要處。

或作是說:思惟不淨是謂無明。

世尊亦說:比丘當思惟不淨。未生欲漏便生,已生欲漏倍增廣;有漏、無明漏亦復如是。

亦言:無明習即是有漏習,是故思惟不淨。是謂無明也。

5.問:非思惟不淨是無明耶?

彼緣思惟不淨亦是無明。

又世尊言:如是比丘思惟不淨。緣是無明,無明緣愛。是故無此思惟不淨,是無明也。

6.問:若無明緣無明,意有何違?如所說無明緣癡。或作是說:四顛倒是無明。

7.問:苦見斷顛倒是故無明,見苦斷見結、無明結亦如是,無有要處。

或作是說:一切結是無明,智者是明。一切結不覺知,是故一切結是無明。

8.問:使無有要處。

答曰:若有十現色入要處,如是有使要處。

或作是說:實不生也,邪生無明。

或作是說:無明名者,無智、疑、順邪也。

或作是說:無明有六相,癡、順邪、疑、悕望、欲得、無要處。

或作是說:無明於聖諦不作無智也,順邪是謂無智。

或作是說:自造有眾生,是我所無明,我造非有也。

9.無明相云何?

如上所說。復作是說:於此眾生愚癡無明相。

10.云何無明有緣?

如上所說。復次,有我物有無明。

11.無明、四顛倒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見是顛倒,無常有常、苦有樂、不淨有淨、無我有我。有彼相應,及餘結使相應無智,是無明。

12.問:彼所相應無智,無常有常、苦有樂,乃至無我有我。一處顛倒見,此無智是顛倒。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顛倒,見諦、思惟所斷無明。

13.問:若無明見所斷,彼顛倒有何差別?或作是說:無有差別,顛倒者是無明也。

14.問:若當爾者,須陀洹亦無有無明也。或作是說:無明無有壞敗,壞敗者是顛倒也。

15.問:相應者,或有壞敗、或無敗壞。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無道者謂無明,邪道者謂之顛倒。

或作是說:無要者謂之無明,要者謂之顛倒。

或作是說:一切結使是無明也,無明微者謂之顛倒。

復次,一切結是顛倒,顛倒微者亦是無明。


IV.內相、外相

1.云何內相?云何外相?答曰:諸法自相,壞者外相。

2.內相、外相有何差別?或作是說:不普遍是內相,普遍者是外相。

3.問:設當普者,虛空亦復普。設內相攝持,非內相還外相,是故有內相有外相。

或作是說:不壞外相,壞者內相。

4.問:普者亦壞,餘者無常,苦亦無常。答曰:五陰已壞,一不壞,無常普遍。

5.問:如壞自相,不壞普遍相。如是不壞自相,壞者外相。或作是說:其不相類。

6.問:青象青,黃者不相象。欲使彼是內相、是外相?

答曰:青黃不同,欲使青是內相非外相。或作是說:現者是內相,未知智是外相。

7.問:彼或有未知智,欲使彼是內相、是外相?乃至未知智究竟自相。

或作是說:依是自相,依者外相。

8.問:名色各各相依,亦是內相、外相耶?若依外相,彼自相。外相依外相,無無常依無常。

或作是說:不共自相,共者外相。

9.問:外亦是不共,無常、苦別。答曰:五陰中云何無常外不共。

10.問:如彼無常色、無常痛想行識,如實思惟乃至識無常。

或作是說:與自然相應是內相,不相應是外相。

11.問:若外無實者,今亦無也。若外相有者,彼亦有自相。

或作是說:無有外相,一切自相。

12.問:若無外相者,諸法亦無外。

或作是說:已辯自相,不辯外相。

或作是說:覺是自相,不覺者外相。


V.

遍有不壞象,未知智所依,不共不自有,無有不辯造(偈也)


VI.有為相

猶如有此三有為有為相,餘者亦有為。

摩訶僧耆說:當說此無常的異相、異無為相,今亦當有為相。作是說:當說無量逮有為法,問一一諸相與三相相應。

1.問:有何等異?

答曰:展轉相生,生者已滅亦復不住。

2.問:我有二起,等生、展轉相生,是故於中不異。或作是說:說已當復說。

3.問:有為相、無為相,當有為耶?

或作是說:非此非彼逮有為法,亦當說餘。此非相視有為法,此生此滅常住不變易,是故不說。彼當說有常、當說無常?

或作是說:當說有常。

4.問:有常相者是為有為。

或作是說:當說無常逮有為法。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當說有常、當說無常。起常住及彼當言無常。

5.問:有無為相,今當有為?

或作是說:不得說有常無常。以何等故?

諸法行成,故彼無常。

彼法行成,是故非無常數。

諸法縛著,是故非有常非無常。

初偈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二)


I.口、口行

口、口行有何等異?

1.或作是說:無有異,口者即口行也。

問:設口是口行者,身非身行耶?問:若口與口行無異者,身與身行亦無有異。此義云何?少不屬身,或是身行。

2.或作是說:文字說、文字所載是口行。

問:若一一字非口行者,非與口行相應耶?

答曰:一一諸字非口行、非相應,如一一字有諸義、音響相應。

3.或作是說:有所言是口所作。

如口行中從口中者,是口語言。他有喜、有樂、有愁憂,當言是口行耶?答曰:非口語使彼有喜有樂。復次,但作餘義,義有所思惟,則生喜相。

4.或作是說:口有所說、口思惟行、出口者皆是口行。

+問:若思惟是身行者,思惟是口行,思惟是意行,是故三行無有定處。

答曰:我身行異、心行異、口行異、意行異。

+問:所作行不定處者。復次,聲是口行、字數亦是口行也。口、字數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口是善、不善、無記,字數者無記。

+問:若口無記語者、彼字數,有何等異?或作是說:字數斷是口,非是字數。

+問:云何瘖瘂人與畜生有何等異,欲使彼無口行耶?或作是說:言是口義,非字數。

5.問:如彼字數亦是義。猶如自然物,如風吹鈴鳴,非口行耶?本入三昧。

或作是說:口造眾行,非字數亦造行。

尊作是說:二聲無有差別,二事相行別,念知善字數斷是口,敷演深義亦是口亦是口行,二聲俱不異(尊曇摩多羅入三昧乃知)

6.以何等故,口善、不善、無記,字數者唯無記?或作是說:口發由心,然非字數也。

7.問:字數發亦由心,非不用心。或作是說:妙無妙口所造,然非字數。

8.問:字數妙非妙所造,猶如夢中覺及從三昧起。或作是說:口指授教戒,然非字數也。

9.問:如無記口言,非指授教戒,我為所造。是故彼善、不善、無記,然非字數也。

或作是說:口身行集,然非字數。

10.問:字數者亦集身行。尊作是說:當量此二事,不見彼不自相、亦不見其功。

口意等起,生妙無指授,受報兩相須(偈也)


II.想、識

1.想與識有何差別?或作是說:無有差別,此二俱發出由心。

2.問:設發出由心者,必有定處。若無差別者,陰亦定處。

答曰:若如汝有三心意時則有陰處。

或作是說:此是差別,是謂想、是識。

3.問:名有定處,當說自相。或作是說:想為想、識為識知。

4.問:此何義為所作?或作是說:想為想、識為識。

5.問:此亦是我疑。想自知想、識自知識,有何等異?或作是說:心即是想、心亦是識。

6.問:設心當爾者,則無有異。想、痛、心有何差別?或作是說:想憶所作,識能自識。

7.問:彼想為憶何等?若憶何者?是故想自憶想。若憶餘者,彼則有一緣。

或作是說:名憶是想,自相是識。

8.問:一法俱有二名字及自相。

問:設一法俱有二名字者,彼名亦異、自相亦異。設名不與相同者,是故想亦自亦有相,識者憶名。

或作是說:外憶為想,自相是識。如此本已說。

尊作是說:分別名自想,自想憶識。

9.不惟此所作意名是外,乃至眼更痛及想及心及識有何等差別?當以此七方便說之。

尊作是說:眼緣色生眼識,自相受識。識流馳此諸法,還更以此差降。意有三法,識別與識共,俱彼所得苦樂,造諸想追本所作,亦是想心所行法。

10.是心此法,當言一相、當言若干想?或作是說:當言一相,若識緣青,意亦當爾。若不爾者,正有一緣、一緣相應法。答曰:一相無有自相。

11.問:忍痛、識、想、分別心能思惟想亦相知。問:一切別,青實其青,想亦相知、心亦心知、識亦識知。此義云何?或作是說:此無量相。妙非妙痛,名為想所作,自識所作,自識自相。

12.問:無有一緣。尊作是說:當言無量相。設一相者,法則有壞、法則有亂。此無有定處。如此諸法而有自相,猶如此有為法不可得作無為法,無為法亦不可得作有為法。若爾者,世尊出世為何所為?答曰:不以此義佛世尊出,言或使有為作無為、無為作有為。譬如珍寶不可言非珍寶、非珍寶不可言是珍寶,但分別者知。譬如導方師,非道不可言道、道不可言非道,但導者能知。譬如然燈,下不可言高、高不可言下,但照明其高下。譬如醫師,藥不可言苦、苦不可言藥,苦、藥各異。上亦復如是。復次,世尊為眾生故說此法義,猶如此有為法於三世各有自相,得知外相。以何等故?或起或不起。此之謂也。或作是說:相有若干。

13.問:彼相本無住,是故彼有相生。答曰:本有此相未生。

14.問:設本有相,相無若干。

答曰:如彼不種自生相者,則穢相各各異生,不與同相各未生,是謂相若干。

15.問:設彼相已生、若未生者,是故彼各有增減,是故彼本無有而有生。

答曰:如如來言,相無若干,彼則穢相生有異、或不生。以此生有異。譬如青異、無常苦異,各無勝如,此亦如是。或作是說:事有若干。此亦如本所說。或作是說:因緣或生或不生也。

16.問:或無有緣?答曰:別無有緣,此二不等等生。

17.問:初無等語耶?答曰:非不有語。

或作是說:三世處或生或不生,此之謂也。未來處是謂未來,過去世是謂過去,現在世是謂現在。

18.問:世與行有異耶?設當世別、行別者,世常住。若世即是行者,是故彼行或聚或移。

或作是說:一一事不同,或生或不生。過去行者知過去行,未來行知未來行,是謂未來。現在行知現在行,是謂現在。

19.問:如彼未來非現在,設非現在常住也。若現在,是故彼未來知有現在則有現在,若彼未來知現在者則無現在。現在者便知現在知有現在,如彼現在移者則有過去。設無過去者則有常。有過去,是故汝現在知過去則有過去。設當如現在知過去無有過去也,汝過去知有過去則無則無過去。

或作是說:此為何作是說?此為何作自相相應?答曰:是謂住常已作自相。若常不與自相相應者,則無有世自相生世。

20.問:若自相生世者,即彼相生過去,是故世無有常處。

答曰:我相未生、未來世未生,不壞現在世。不以生無生為異,是故世有常處也。

21.問:若彼相不生,亦生非今有。

答曰:若今不生,亦不生無為。復次,常自相相應,此亦當無,或生或不生,是謂若無常者,彼亦不生,今亦無相應。

22.相作若干種,因緣世如是,一一共相生,本相為所作。()

23.猶如此有為法非不無非為不有,無為法非不無非為不有。以何等故,有為法謂之無常,無為謂之有常?

或作是說:有為法相有若干,不有無為法。

或作是說:有為法作若干種,不有無為法。

或作是說:有為法有因緣,不有無為法。

或作是說:有為法有世處所,不有無為法。

或作是說:有為法種種別異,不有無為法。

尊作是說:有為法所作相因緣,則因緣相生。


III.因與緣

1.因與緣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無有差別。合會所有,無合會則無,即是因與緣。如所說因即是緣者,是謂生老病死。

+問:設合會有者,彼即是緣。因眼有眼識,欲使彼是因非緣耶?

答曰:非眼合會生眼識,有對則有眼識,是故合會亦是因亦是緣。或作是說:合會是因,所作是緣。

+問:若合會,作合會者因非緣乎?答曰:一一所作緣,合會有因。

+問:若一一所作非因者,合會亦非因耶?

答曰:一一所作非因,合會有。如一一所作非合會,合會有。合會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自然是因,非自然是緣。

問:麥所生牙,牙與麥相類耶?設與麥相類者,欲使四大同因業耶?

3)或作是說:次第是因,在遠者是緣。

問:因緣及次第緣。因緣及次第緣無有差別。若善次第起不善心,是因非緣耶?

4)或作是說:不共是因,共是緣。

問:眼不共,生眼識。欲使此是因非緣?麥與根牙共生莖,此是緣非因。

5)或作是說:生者是因,更生是緣。

問:今生無緣,麥更生無因。

6)或作是說:自長養是因,養他是緣。

問:若自心生善即為自養,欲使此是因非緣耶?

7)尊作是說:迴轉是說,迴轉是因、不迴轉是緣。

()無有合會,自然次第,諸共所生,自身迴轉。


2.云何次第緣耶?

1)或作是說:過去心所念法,次第緣也。問:未來心心法中間生次第緣?

2)或作是說:過去現在心心法次第緣。問:未來心心法若久生,中間彼次第緣生?

3)或作是說:一切心心法謂之次第緣。問:如今阿羅漢後心,次第更生餘心?

4)或作是說:除阿羅漢後心,餘心心法謂之次第緣。

問:滅盡三昧後心,復生餘心?

答曰:起心中間次第緣也。

5)尊作是說:若心次第生心者,即次第緣也。何以故?非色、心、心法有次第緣也。從何法出?何以故?次第少者生多、多者生少。


3.次第緣相云何?

或作是說:行施所避是次第緣相。

或作是說:照其心是次第緣相。或作是說:次第心性迴轉是次第緣相。

或作是說:次第心性益次第緣相。


4.次第緣當言定、當言非定、當言常定?

1)或作是說:當言常定。

問:如阿羅漢於今後心,次第更生餘心?答曰:阿羅漢非有後心次第緣。

2)或作是說:當言非常定。

問:則無次第緣。答曰:猶如因緣無有常定,必有因緣亦復如是。

3)尊作是說:以觀現在次第緣,彼當言常定。觀現在相次第緣自有常,當言已果。


IV.無教

1.云何得知有無教?

1)或作是說:從所生知。亦作是說:有色不可見、無對。

問:云何審從所生知?此非現在。若色不可見、無對,無色亦不可見無對,是故汝色無色無有差別。2)或作是說:常住餘得知見,有無教戒成就,彼所作供養。我觀有無教戒,觀彼所作相。

問:彼非觀所作無教,彼觀所作智教。若作有無教者,諸所有無教,彼一切當觀所作,彼所有教最是妙行。

3)或作是說:事事相觀照,戒律不戒律滅盡,戒有不見戒律滅,見有戒律不戒律滅盡。

問:非戒律滅盡,道亦非戒律滅盡?

4)或作是說:由墮罪知說禁戒時,知有墮不墮者,犯無量罪,觀彼有此無教諸犯罪者。

問:彼非無教,憶本所犯。設無教犯相者,乃至無教,彼一切犯罪。

5)或作是說:知有勝不勝者,不觀教則有無教。如觀有為則有無為,雖有此教我觀彼無教。

問:彼不盡有勝無勝。若觀一切無勝者,欲使彼有勝耶?設有者,則無有勝;若一切妙有勝者,彼則無也。

6)或作是說:生天上然後能知,習行不犯然後生天上。

問:云何習行不犯?為數數不犯,能知心不犯,從彼修行心,然後得生天上?

或作是說:不知。何以故?彼非智章。彼有教義住與共相應,況無教者,彼依經生天。如彼智章。

2.無教身、身痛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無教身縛、身痛心縛。問:彼為身根所縛。

2)或作是說:無教戒數,色陰所攝。又身痛者是意法,痛陰所攝。

3)或作是說:二俱無對,增減難說。無教心、心不相應行有何種別?

4)或作是說:無教是色,心不相應行非色。

5)或作是說:無教者是物,心不相應行非物。

6)或作是說:無教非智觀物各各成,心不相應行不自然法所造。

第二偈品竟(胡本題在此,理應題於偈後也)

()口識有三種,猶如三有為,因緣有四種,無教有三業。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三)

I.

()苦由因意得,無智亦有五,色根悉具足,各各有七苦。

1.得,心心法因緣,不思惟緣。心心法緣,自相欲使作緣。

1)或作是說:無也。何以故?因緣心心法之所攝持,不可使青國覺緣也(外國見聞皆曰國)

問:設當覺者,青國有緣。如彼覺青國,則有覺。若青有國作緣,因緣自相則有二覺,若覺、若餘覺。緣青國攝餘青國。若覺緣青國,彼亦不觀青國攝覺作緣。

2)或作是說:得如所說。如恐怖人,不知為誰所恐,心自相作緣,緣亦不自知。

問:彼非自相作緣耶?設作緣者自知有緣,自相性自爾。

3)或作是說:得如所說,有是想、有是心。

答曰:是誰想、是誰心?若作是說:彼即是緣。若不作是說,是為想、是為心,如是心不合不相應。

4)或作是說:得若未來心心法作緣,緣彼即是緣。當熟思惟,彼心心法自相作緣,彼不知有緣。何以故?不以未來緣造有緣。

答曰:彼不自相作緣。若作自相緣者,緣亦有智生自相自識。

5)或作是說:得如頭腹脇有痛,痛自緣相而造緣,緣不自知。

問:彼痛自相而造緣不作緣。痛無處所,痛自相生,現其實頭腹有痛。

6)或作是說:得設當不得者,則有二。知他人心,心心各各作緣已,心自作緣,是故自然不知。此非是妙,是故已得。

7)或作是說:得設當不得者,心緣心無有究竟,則有因緣。此非是妙,是故已得。

8)尊作是說:得痛相心有何差別?此意識境界不從中得得識。若不得識受自相,此謂究竟。於中有餘意識入,則有壞敗。

()不還心恐怖,未來想亦爾,痛及他人心,心緣痛此彼。

2.還心心法。設心心緣,此二俱前後而自作相。

1)或作是說:得如覺青國一時作緣。

問:此非譬喻。設當作緣者,則有二自覺。

2)或作是說:不可得也。

設作緣者,青與覺等無有異也,覺亦復無異,是故是等是耶?是故不得此非如。

3)或作是說:不可得。

何以故?非以此轉而受諸法。非一轉非再轉故曰為一,是故可得。


II.以何等故眼識不知眼根?

1.或作是說:可見緣眼識,不可見緣眼根。

問:耳識今知耳根,彼緣不可見。

2.或作是說:攝境界是眼,近者是眼根,是故不知。

問:鼻識今知鼻根,彼還境界。

3.或作是說:四大是眼,非四大境界,是故不知。

問:身識今知身根,彼是四大境界。

4.或作是說:依眼根識,非心心法自依,是故不知。

問:意識今不知意根,彼即是依。

問:不可知無有一切諸法境界。

5.或作是說:若眼壞敗是眼識,眼不掩眼,是故彼不知。

問:此亦是我疑。何故眼不掩眼?

答曰:此中無物自然自然所壞。

6.或作是說:不可知。設當知者,諸入則有壞敗六識未壞時。

7.或作是說:彼非此境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彼非境界。

8.或作是說:色自相攝受諸眼識,非色自然非眼根,是故彼不知。

()可見以近坐,我依彼四大,掩眼而有壞,境界是色相。

耳根可見亦復如是。鼻根可見當言非近坐,舌根、身根可見,彼是四大我所造,當作是說。如此五根色,一切四大所造。


III.以何等故若干相有若干貌?

1.或作是說:無有相貌。

猶如眼識,諸所有色一切四大之所造,有若干相有若干貌。無所有故,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處有勝故。及餘處眼根乃至身根,是故種種根所。以種種相故,是故種種貌。

問:餘處有一貌或復有二。欲使彼眼根有若干相有若干貌。一切處盡是身根,欲使身根作若干相若干貌。

3.或作是說:四大所造色歡喜根,及餘四大歡喜眼根,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

問:餘四大歡喜一眼,或有餘二眼。欲使眼所視處有種種相耶?

4.或作是說:我作四大眼根及餘四大眼,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廣說如上。

問:餘四大一眼或餘有二,欲使眼根有種種貌。

5.或作是說:行垢所造根,因行垢餘得眼根,餘乃至身根,於中種種相種種貌,廣說如上。

答曰:餘因行垢而成一眼根、或復成二根,欲使眼根作種種相耶?

6.或作是說:四大之中相應行,所以有種種相者,以其作種種貌。

問:或一四大、或二或四?答曰:一切少遍有四大,少多共合。

7.或作是說,四大境界有增減,是故妙四大所造色亦妙。

問:頗或時地有堅相無堅相?答曰:一切堅相但堅相,但堅相有增減。譬如鐵鉛錫下至金首。

8.尊作是說:始生百物有種種相。所以種種相者,以其有種種貌。

()色處諸勝者,歡喜及我造,速疾行相應,自興病生老。


IV.眼根相作此等者,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以眼見色,見已見當見,是謂眼見。

問:此亦是我疑。云何以眼見色,見、已見、當見,終不起法眼,不見色、不已見、不當見,欲使彼是眼耶?答曰:我已說是,設如此像亦是自然。

問:云何不見是見自然耶?答曰:眼是其貌。

2.或作是說:黑瞳子是眼所照者、作者。

問:云何得知黑瞳子是眼?答曰:黑瞳子是本。

問:黑瞳子非其本。答曰:及餘事無所攝。欲使彼是眼,是故此事不然,彼亦當異。是故彼事無所攝,欲使彼非眼耶?

3.或作是說:四大所造色眼根歡喜,因有眼識境界,是謂指授教戒,是謂彼作。

問:一切五根所造色歡喜,是故彼非眼根自相。

4.或作是說:依眼識,根有。眼根依眼識,是謂其事。

問:諸不起法,是眼識異不等依彼眼識。欲使彼非眼耶?

5.或作是說:四大是眼根,眼識相依,是謂其事。

問:四大相自壞,是謂四大相自壞,眼根相不壞一相,依眼識造眾事。

問:如四大相自壞,一相眼根。如是我相眼根不壞,一相眼識相依而成。

6.或作是說:色、香、味、細滑所纏,眼根、眼識增益作眾事。

問:今五識身各知眼根。

7.或作是說:此非境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

8.或作是說:彼非境界。眼根無自相、無有數,然後成眼根。

問:若眼根無自相者,眼無有覺。

答曰:知眼數之物是謂覺知。眼如身數之物,謂之厭足。身厭足者,非四大身,有一自相。

9.或作是說:所造色自然,眼識增上現有增減,是謂其事。算數彼時漸漸知性自然爾,於中諸入亦復當爾。

()觀眼黑瞳子,歡喜各相依,四大皆集聚,無造無狐疑。


V.五根亦復如是。意根自相、依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意知諸法,知已知當知。眼根亦復如是,意識造增上,是謂其事。

2.或作是說:意識相依相,意根依意識,是謂其事。

3.或作是說:或出或沒,五識身意根依識,是謂其事。

問:無色界不生意識,於彼無五識身?

4.或作是說:六識身意識身增上,從增上諸所生識,是謂其事。

問:名色展轉不相依。復次,彼識自相意根作增上,是謂其事。算數彼時,乃至究竟彼性自然,於中意識則有壞。

云何為意?云何為意識?前說四事。六識身相應意,增上識所生智,心緣彼是意識也。

第三偈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四)


I.苦樂

如現在痛自身不更,過去未來痛亦不樂亦不苦。云何得知我苦我樂?

1.尊摩訶僧耆作是說:彼痛自然自身更、自然識知。

問:此非譬喻。不見有物自然所迴轉。如有斷絕之物,能不自相斷。戟不自割、指頭自不相觸,此亦如是。

2.尊曇摩崛作是說:心相應智慧而得知。

問:設當爾者,自然知自然,一緣相應法。

3.尊彌沙塞作是說:以心不相應智知之。

問:若當爾者,則有二智。

4.言有人者(一部僧名)作是說:人知問人,亦用智知。設不用智知者,初不知盡當有所知。

5.或作是說:第一義無有知若苦若樂。

6.言知眾生者,亦是邪慢,言有苦有樂。

問:阿羅漢如今不知者,彼有邪慢耶?

7.或作是說:痛為意轉中間,中間我自生識,彼境界於中得知。

問:如意識性,彼非意境界。意識者及意識、識境界,彼非痛性,云何得知?

8.或作是說:見樂見苦,然後得知。

問:愚人今亦知。復不有是是苦是樂。

9.或作是說:依身苦樂然後得知。

問:如彼依痛已滅,云何得知?是謂依樂痛、是謂依苦痛,猶如彼痛身不自更,云何攝意?

10.或作是說:心已生時緣現在痛。

問:心欲生時,未來彼非緣未來,是故彼是境界。

11.或作是說:現在心次第以沒緣彼痛。

問:次第痛沒,亦不知苦亦不知樂。云何得知?

12.或作是說:苦樂相憑,無復有餘有苦有樂。彼生意中間,境界生意識境界,彼乘識處自性作識相,有苦有樂,況復眾生隨痛志亂。

()自然智慧者,人最第一義,志所造痛身,已生苦樂行。


II.內、外

猶如此心心法內依、外生諸入,以何等故依內生不依外?

1.或作是說:依內生。

問:等無礙中依彼生內,然不依外。此義云何?答曰:猶如等無礙,是謂內、是謂外。

問:云何此非顛倒耶?如等無礙是謂內、是謂外,如是等無礙已生內非外。

2.或作是說:內有妙事,外無也。此亦是我疑。

3.或作是說:內自性成就,然非外。

問:外性亦自成就,如自身色香味。

4.或作是說:內親近,非外也。

問:無處所則無近遠,已還境界二俱相近、二俱相依生。

5.或作是說:內生,然非外。

問:外亦復生,如自身中色、香、味。

4.或作是說:內造苦樂。

問:外亦造苦樂,如自身中色、香、味、細滑。

6.或作是說:內有上中下,上中下者從心心法生。

問:外亦有上中下,上中下者從心心法生。復有異蠅聲興起耳識,復有異大力鼓聲。

7.或作是說:內不牢固。

問:次第因緣亦不牢固,欲使彼相依生?

8.或作是說:內是增上。

問:外亦是增上。等無礙中內增上非是外增上,此義云何?一切諸有為法各各有增上。

9.或作是說:以內故造苦,然非外,如畫眉點眼而見色。

問:如所說倍畫使大而視之,高聲語我當諦聽。

10.或作是說:依內諸入。此師意,所造與心俱有識依四大,彼各各有勝諸根充足。

()自性依微妙,遠近及取捨,下無牢增上,師意識在後。


III.內依外緣

猶如此心心法,內依外緣入因緣生。以何等故,內有壞敗,然非外?

1.或作是說:此現在事,猶如觀彼日影,眼則有敗,然日無咎。

問:此亦是我疑。以何等故,眼有敗壞,非日之咎?

2.或作是說:內諸根縛,然非外也。

問:外亦諸根縛,如自身中色、香、味。

3.或作是說:內有吾我想。

問:外亦有吾我想。阿羅漢無有吾我想,欲使彼不壞敗耶?

4.或作是說:依內生諸入,然非外也,如上所說。

5.或作是說:內得親近,然非外。

問:此無入處,不有入處,安有近遠。已還境界二俱親近,欲使依二生耶?

6.或作是說:內已生,然非外。

問:外亦復生,如自身中色、香、味。

7.或作是說:自性住者,然非外也。

問:外亦自性住,如自身中色、香、味。

8.尊作是說:若自依物轉心心法,居彼住者外內諸入,彼諸法展轉生諸根壞敗也。

()現在縛諸根,依造有吾我,親近諸所造,自性是我有。


IV.舍利弗說

如尊者舍利弗說:彼諸賢眼內入無有壞敗。見其色光不諦思惟,亦無眼識深思惟者。何者是?

1.或作是說:次第緣是其思惟。

問:頗次第緣無耶?答曰:無有不有時,一切識身有現在也。設有,現在彼則生。

2.或作是說:自然因彼是思惟。

問曰:頗有時無自然因耶?答曰:無不無時,不常有等。

問曰:頗有不等耶?答曰:非不有等。

3.或作是說:大義思惟。

問:設無大義者,云何不生識耶?答曰:不生。

問:若鞭杖捶打,彼不起識耶?

答曰:以境界力,彼識則起,或有不起,如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及餘定心者。此亦如上所說。4.或作是說:發起心者。先已說竟。

5.或作是說:心所意識則其思惟。此亦是我疑。

6.或作是說:語思惟是其相。

問:志、思惟無有差別?

7.或作是說:心心法與心相應,是其思惟。

問:諸相應法是其思惟,生諸識,然識非思惟。此義云何?

8.或作是說:思惟眾生緣,生識性起諸縛,此之謂也。

()次第有彼緣,因大義照明,希望作眾生,相應及諸智。


V.生彼,有思惟,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次第緣是彼思惟,生者為生。

問:彼不生思惟?設當生者,無有差別;若不生者,所說非是,思惟非彼眼識得生,此則相違。五事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彼思惟心法心相應行生。彼思惟生,非心相應行。

3.尊作是說:彼生心心轉法,彼思惟。復次,生者自然造法,譬如炎光前後相因生。


VI.云何得知炎因光?

1.或作是說:有炎便有光,無光則無炎,於中得知炎因有光。

問:若二俱起者:云何得知炎因有光、無光則無炎?答曰?炎所生貌,然非光。

問:云何得知炎生光,然非光?答曰:炎所纏縛。

問:炎所纏縛?

2.或作是說:若有炎時光隨時應。此亦如上所說。

3.或作是說:炎壞則光壞,是故得知炎因光。

問:二俱壞者,云何得知,炎壞則光壞,光壞炎不壞?

4.或作是說:炎熾盛則有光。此亦是我疑。

5.或作是說:合會而有。此亦是我疑。

6.或作是說:炎大光大、炎短光短炎。此亦前已說。

7.或作是說:炎不淨時光則不淨,淨則光淨。此亦是我疑。

8.或作是說:以見光,炎是其本,由是得知炎因光。

問:是光義故,求索油炷。欲使油炷因光耶?

答曰:不以光故求索油炷,但以光故求索炎也。以炎故求索油炷。

9.或作是說:非炎故有其光也。相應有光,炎與光最是妙事。

問:設二俱生,是謂妙、是謂非妙,此義云何?

10.或作是說:本興炎生光,由是知之,炎因光也。

問:此非譬喻,不見炎無光者。答曰:此亦非譬喻,如覺彼炎,更相緣時,時無有光。如其光非其炎,迴轉希望,覺亦不相生,則有慢意。

()各各壞敗相,希望相應行,達清淨義者,合會如前說。


VII.猶如六識身,必依過去自然因,志不錯異、緣亦不誤。以何等故,一人非前非後,六識身二俱起?

1.或作是說:一次第緣一識住。問:一者識相應一一識相依。

2.或作是說:一者彼思惟一識則相應住。問:設一識相應,此是一識。

3.或作是說:一相依一識相應住者,一識相應一一識住。


VIII.眾生

1.如一切眾生,必有所趣受報,自作當受。彼有未來現在所造。以何等故,一人不前不後,五有不轉?

1)或作是說:一趣結使熾盛。

2)或作是說:一趣受諸報。

3)尊作是說:識共相應,然後轉一一識,諸轉所造報行皆應識種。以是知之,如無有眾生未曾有而生、有便般泥洹。

2.以何等故眾生無有減?

1)或作是說:汝算計爾所數耶,有爾所眾生不知減。若不能計者,何以故不知減?

2)或作是說:眾生無有窮,是故不知減。譬如大海水無限量,千瓶往取亦無減;此亦如是。

問:大海江河及餘泉源皆往趣,欲使眾生本無今有耶?答曰:於異方剎土眾生來到此間。

3)尊作是說:於彼剎眾生無有減。此義云何?有眾生遊異方界,執賢聖道出界到界。志性云何?有何等希望?當作是觀。猶如此三聚眾生有損無益。

3.以何等故,三聚眾生不知有減?

1)或作是說:汝為計算爾所數耶?爾所眾生無有減。若不數者,誰知有減?

2)或作是說:無量所造眾生。此亦如上所說。

3)尊作是說:在處處無有滅。此事云何?如阿毘曇說:必有世不疑,有邪聚當言滅盡。設爾者,此義不然,如今有此盡。

4.如此三世,一世中未來有損無益,一世中過去有增無損。以何等故未來世無減、過去有滿?

1)或作是說:汝計爾所數耶?過去未來有爾所數耶?知有減。若不算計者,誰知有減?

2)或作是說:過去已壞、未來未生。

3)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無有處所。

4)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無有限量。

5)世尊作是說:若二法照明。何以故?世無處所,事相應緣生,已生當壞。是其事(眾生增減,乃是聖人存而不論者也。故曰:誰計豈而不說也。本無今有,若有斯言,則亦有咎。故皆抑之耳。佛止梵志,亦其事也。聖人之教,進覺號也,眾生無棄形而上事也)


IX.

1.如入寂靜三昧,無量無邊福,彼非盡淨。彼三昧為緣何等?

1)或作是說:無量無邊福是其緣。

問:今不盡淨。答曰:彼不自知。

問:設自知者,彼緣何等?若淨無量,彼非邪智耶?

2)或作是說:不淨謂之淨,訓心是義。

問:若淨言淨者訓心,不常無常解說訓心是義。

3)或作是說:一切寂靜,此之謂也;彼亦如是。

問:如今入第二禪,是時眼盡見黃,是故一時自相壞敗?

4)或作是說:淨是彼緣。

問:誰無此三昧?答曰:思惟無空缺處有是三昧。

問:一切三昧亦無空缺處,欲使一切三昧作寂靜三昧耶?

答曰:非一切自相相受,非一切造無量相。若自相受無量相者,彼是行人三昧。

5)尊作是說:淨是其緣。彼以此相應,如緣然薪起烟。及諸因緣各相依而生淨,如是起諸相應及諸因緣。當作是觀。

+彼三昧當言不順、當言順?如上五事無異。

+尊作是說:當言非不順,漸漸近順。

2.食謂觀人,然食非人。彼愚觀者為緣何等?

1)或作是說:食是其緣。

問:彼非愚觀、非思惟食。設餘思惟食者,復有餘緣,欲使寂靜無寂靜緣耶?

2)或作是說:人是其緣。

問:食非是人。答曰:如彼不自知。

問:設自知者,吾我是緣耶?

+復次,彼愚觀者,食此處所,希望求索。彼愚觀當言順、當言不順?如上二事說。

+尊作是說:當言順,味愛是對。若依骨瑣起若干想,自知我身骨瑣,亦復如是。

3.彼想為緣何等?

1)或作是說:骨瑣即是其緣。

問:身非骨瑣。答曰:此亦骨瑣皮肉所纏。

2)或作是說:自身是緣,此骨瑣皮肉所纏。

問:彼想非身,若觀骨瑣想則緣自身,欲使青緣黃色耶?

+復次,義想緣彼自身,分別希望彼相,當言順、當言不順?如上二事說。

+尊作是說:當言順,欲使有對。

第四偈品竟。

()痛及二心,炎影光減,未曾有聚,青食骨瑣。


偈品首(聚揵度之五)


1.又世尊言:四事攝人。

1.1.攝人者,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眾生性壞,如彼洿沙。

彼以此四事更相共攝,故曰其義。如彼沙為水所浸,各相粘著,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眾生性自壞,以此四事相攝各成辦,是故攝人。猶如作蓋升,升攝諸子,此亦如是。

3)或作是說:集聚法眾生方便,故曰攝人。

1.2.以何等故共義謂之攝人?

或作是說:俱有戒行。

或作是說:俱同境界。

或作是說:俱同所見。復次,勸助義謂之攝人。


2.又世尊言:無常是無常法。云何無常?云何無常法?

1)或作是說:過去行無常,未來、現在行是無常法。亦當求法亦當次往。

2)或作是說:過去未來現在行無常,未來行是無常法。亦當往求彼法。

3)或作是說:過去現在行無常,未來生法不生法是無常法。彼亦與法相應。

4)或作是說:一切諸行亦是無常,亦是無常法。如所說,如因是無常、如果是無常法。

問:因亦緣餘果,果亦緣餘因,豈彼不是無常無常法耶?

答曰:惟因緣餘果,果緣餘因。如因是無常,如果是無常法。

問:如今因非無常,如今果非無常法,是故彼即無常即無常法。

復次,諸行迴轉彼無常,是法是無常法。


3.又世尊言:諸有塵垢是塵垢法。云何名塵垢?云何名塵垢法?

1)或作是說:塵垢展轉相緣,是謂塵垢法。

2)或作是說:彼塵垢相應法,謂之塵垢法也。

3)或作是說:塵垢雜塵垢,彼迴轉法,是謂塵垢法也。

4)或作是說:塵垢雜塵垢,彼所起身行口行,是謂塵垢法。

5)或作是說:一切有漏行塵垢是塵垢法,如其因是塵垢,如其果是塵垢法。

6)尊作是說:眾生不壞造五陰行,眾惱見逼,是謂塵垢法。


4.又世尊言:汝今比丘生老病死,終更受形、生更受形,逝、死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中陰諸形此是生,更轉陰往生此是生。中陰壞敗謂之逝,初死陰壞敗此是死。

2)或作是說:出母胞胎此是生,始入母胎此是更生。形展轉增此是逝,初死陰壞敗此是死。

3)或作是說:卵膜合會生。此事云何?此諸根漸漸熟。受生化生合會,彼諸根不漸漸熟(軟生賴成)。化生者,若彼命終時,不見其身卵膜合會,死已見其身。

4)或作是說:無有差別,當說須臾頃。

復次,趣往生時,最初受陰生,造陰住超越。超越造陰受生處所,是謂爾時命終。住超越造陰受生處所,陰更移轉,是謂終命斷絕。諸陰散落是謂死。


5.又世尊言:諸比丘!結常隨從,彼時有死,諸有死是故有數。說是語時,此義云何?

1)或作是說:愛隨從彼命終時習行,彼謂死受諸有。欲愛、欲受、欲陰。色愛、色受,無色愛。無色受、無色陰。已得彼陰,是謂有數。若欲界、色無色界,故曰彼有數。

2)或作是說:使所纏,諸使纏受陰,受諸有。已得此有,是謂有數,故曰彼有數。

3)或作是說:一切結所使,若力勝者當命終時便自憶彼謂死,故曰彼有數。染、怒、愚。

4)或作是說:軟色因緣起諸垢,垢色所使中色起,緣色所使起增上結,故曰有數。

5)或作是說:色著色所使、色著色死,為色所持因生色,故曰有數。

6)或作是說:諸欲有所須,為彼所使,方便求索已得竟,是故有數。如是諸有,所須便求索,已得彼物彼便死,彼便有數,泥黎中若餘惡趣。

7)或作是說:愛所使造有,持往生老病死,彼有數。

8)或作是說:垢所使結起行,持往有悔意惡趣中,彼有數;若死時不悔,便生天上。

9)或作是說:敷演四諦世尊說法,若比丘使所使,是謂死,為現習諦。彼有數,為現苦諦。於是比丘不使所使,則不死,為現道諦。彼有數,為現盡諦。

10)尊作是說:五盛陰非使,唯無明有愛。彼相應五陰纏裹,已纏裹則有數,泥黎若餘惡趣。

()一切諸愛使,軟色自纏裹,若復有餘愛,行諦後有五。


6.又世尊言:於是比丘色無常過去未來,況復現在。以何等故世尊說況復現在?

1)或作是說:過去色壞敗,未來色未生,現在色生不壞,彼名無常。

若壞、若生及未生,況復生法有壞敗,故曰況復現在。

2)或作是說:過去未來色無處所,現在有處所,故曰無常。

如其無處所無常,況無處所,故曰況復現在。

3)或作是說:過去未來色不可壞,現在可壞,彼名無常。

能使壞者可壞,況復能壞,故曰況復現在。

4)或作是說:未來色未來久遠住,過去色過去久遠住,現在色現在久遠一時住,故曰無常。

若久遠住者、若當久遠住,況復一時住,故曰況復現在。

5)或作是說:壽欲終時,世尊故說。過去久遠人壽命長壽八十四千歲,亦有阿僧祇歲者;未來久遠人亦當壽極長壽八十四千歲,亦有阿僧祇歲。如今壽者,極壽百歲,出百歲者少少,故曰況復現在。

6)或作是說:此世尊教戒語。況復眾生現在色,言是我所意染著,過去未來未必染著,於中婬意偏多,現無常故,曰況復現在。

7)尊作是說:現在暫現,過去未來不常住展轉往來,按契經句說。


7.又世尊言:比丘當取塚間五納衣,少易得、人無貪愛。云何塚間衣易得?云何少?云何易得?云何不貪愛?

或作是說:人著者少故曰少。處處易得故曰易得。是佛所許。人無貪者,價數甚少故曰少,不從人求亦復無主。


8.又世尊言:比丘行道甚苦,比丘乞求苦,共居苦。彼云何行道?云何乞求?云何共居?

1)或作是說:五盛陰是行道,愛身是乞求,結使是共居。

2)尊作是說:如向者語,比丘行道苦,乞求苦、共居苦。

眾生於彼流轉生死苦,於此義故說行道苦。

於三苦甚苦,身苦、行苦、變易苦,希望他樂亦是苦。一切乞求無方便。共居苦。

()處無常法界,生諸著塵垢,使況復現在,補納衣甚苦。

第五偈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聚揵度之六)


1.又世尊言:如彼偈所說,不可食彼食。以何等故,佛世尊說偈不可食?

1)或作是說:世尊不以食故往,但欲教化彼婆羅門,是故不受。

問:不以偈故說不可食,食非其義,故曰不可食。

2)或作是說:彼婆羅門(耕田淨意)慳貪嫉妬,受彼食時,彼便作是念:沙門瞿曇以食故而說法。

如採合詩頌以錢財故歎譽乞者,如彼良醫歎譽藥草無病不療。

3)或作是說:欲現神足變化彼婆羅門,佛為現三變化而教戒之。

4)尊作是說:以二事故,佛世尊說偈不受取。自現其義,現眾生應受化故使起護心。


2.又世尊言:斷柵斷塹而住門閫。門閫者義云何?

或作是說:於此慢怠,依彼門閫,吾我所造。


3.如婆蹉種說:如是瞿曇沙門,於法化中無有枝葉莖節皮牙雹淨,牢固不可移動。云何於法化中枝葉莖節皮牙雹淨?言牢固者,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戒於此法化中枝葉莖,利養是皮,三昧是雹,解脫是牢固。

問:云何於法化中無有戒、無有業、無有利養、無有三昧?

2)或作是說:戒牢固,是故枝葉莖利養,利養是牢固。皮雹者三昧,現其少相。解脫牢固。

3)或作是說:有諸邪見,於此經中枝葉莖皮雹作是說、如是現其義,此非瞿曇世尊法化見牢固、解脫牢固。

4)或作是說:戒成就,枝莖現其相類。三昧成就,皮雹現其相類。智慧成就,現其塹。如是瞿曇世尊非以是故修梵行,餘解脫牢固神通之德也。


4.又世尊偈言:本所更歷。云何色處不相類,失本所更歷起慈悲?

或作是說:自然。

或作是說:威儀自然。

或作是說:以二事故,因本所經歷而起慈悲。自識宿命;或有來告語者、或作是說,如彼事說本因緣也。


5.又世尊言:矜(居進反)叔軀樹喻。爾時二使者,如其實事往語國主已,復道而還。彼云何如其實事?云何復道而還?

1)或作是說:四賢聖諦如其實事,八賢聖道是復道而還。

問:設道諦中,云何有定處?云何有別名?答曰:無虛偽者出要為道。

2)或作是說:如其章、如其實語、如其所知,復道而還。

3)或作是說:如見諦道,實語亦復如是;如思惟道,復道而還亦復如是。

4)尊作是說:四賢聖諦,如其實語,八聖道復道而還。

此諦相語勸無相物,契經中清淨說是語。案經說。


6.又世尊言:著塚間五納衣,有五事則不應法。臭、色壞、脆、饒虱、婆羅夜叉所居處。云何塚間?云何臭?云何色壞?云何饒虱?云何婆羅夜叉?

答曰:衣,死所纏,用裹死人,若臥若被在身,故曰塚間。衣被塵垢污無色陰,雖染不成色。不淨臭處熱暑暴。如此衣有希望,乃至蟣為首。置彼已,天神不往詣,惡鬼近故,曰婆羅夜叉。


7.又世尊言:愛盡欲盡、欲盡愛盡。愛與欲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無有差別,愛即是欲。

問:今無愛盡,欲盡當作是說:欲盡、欲盡故曰愛盡、欲盡。

2)或作是說:愛少欲多。

問:欲有上中下,愛有中下。

3)或作是說:念食為欲,於彼遂染著,彼是愛故曰愛。

問:如所說,如痛貪欲愛彼便滅,如是彼痛當滅,彼有違。

4)或作是說:得欲未得愛時,得便是欲。

問:今已得無有染,未得無有欲。

5)或作是說:愛取為欲,不愛取為愛。

問:愛取無有欲,不愛取無有愛。

6)或作是說:意地是愛,六身識是欲。

問:若意地愛,彼欲有何差別?

7)或作是說:內是欲,外是愛。

問:今內無染,外無有欲。

8)或作是說:敬是欲,造者是愛。

問:如所說,痛中欲者,彼所造是愛,則有差違。

9)或作是說:未得已得諸生歡喜,是謂欲。已得食欲諸貪著,是謂愛也。

10)尊作是說:和顏悅色是欲。娛樂志悅意迴轉是謂愛。

()無有柔軟念,已得而染著,意及內諸愛,悅色所娛樂。


8.又世尊言:因是有便有是,不因是有非為不有。說此語時,此義云何?

1)或作是說:現在無明生諸行,生過去未來。

問:猶如此現在無有。

2)或作是說:無明依吾我生諸行,不依則無,故因依此,吾我無有。

3)或作是說:不盡有餘無明生諸行,已盡無餘則不生行,故曰此不盡有餘無有。

4)或作是說:一切眾具生無明行,無眾具則不生,故曰因此具無有。

5)尊作是說:自憑仰依意增益,故依此說。


9.今非有,無有苦諦。當言過去耶?當言未來耶?當言現在耶?

1)或作是說:當言現在,不以過去未來覺苦。

問:過去已縛,未來當縛,現在或有不縛,欲使彼非苦諦耶?

復次,五盛陰中起苦諦想,無數世時敷演智慧,苦諦、習諦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當言現在,非以過去未來愛而受有。

問:過去已辯,未來當辯,現在愛非一切辯耶?欲使彼非習諦耶?

復次,有漏行中起習諦想,無數世中敷演習諦,道諦亦復如是。

3)或作是說:當言現在,非以過去未來道斷結。

問:過去已滅,未來當滅,現在或有不滅,欲使彼非道諦耶?

復次,無漏行中已起道諦想,無數世時敷演道諦。

()偈詩頌門閾,婆嵯喜矜叔,塚間衣及欲,因諦各有三。

第六偈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聚揵度偈品之七)

()佛有五眼,及三種生,有為相實,不生有空。


I.

1.又世尊言:比丘!我以佛眼觀彼眾生,利根鈍根可化易教,少諸塵垢、不聞退法者。

1.1.猶如此三眼。云何眼謂之佛眼?肉眼、天眼、慧眼。

1)或作是說:如來三眼者,當言一切佛眼耶?何以故?一切是如來智慧眼。

問:如今不觀一切眾生,諸所觀者幽冥處悉遍。

2)尊作是說:如來聖智常住不變移,一切眾生蠕動之類謂之佛眼。

1.2.佛眼者,當言善耶?當言無記耶?

或作是說:當言善亦是無記。何以故?一切三眼是佛眼。

尊作是說:當言善無有錯亂志。

1.3.佛眼者,當言有漏?當言無漏耶?

或作是說: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當言無漏。何以故?三眼是佛眼。

尊作是說:當言無漏。何以故?不以有漏中間生有漏。

1.4.猶如此如來十智。何等智是佛眼?

或作是說:諸如來十智,彼一切當言是佛眼也。何以故?一切如來是智慧眼。

或作是說:法智未知智,是如來常住,不起不移不共,一切眾生蠕動之類當言佛眼也。

1.5.猶如此十力。何等力是佛眼?

或作是說:根智者當言佛眼也。以此知之,或有眾生利根、鈍根、中根。

或作是說:是一切十力當言佛眼。此非如來智乃至十力。


2.猶如此諸行無數緣生。以何等故,生者言生?

1)或作是說:生者最妙,譬如以眾多事染衣裳,染者是人。

問:等無礙中是妙、是非妙?此義云何?有染青衣,是故不定。

2)或作是說:雖有此緣生不縛,是故生者生。

問:緣有此生緣所縛生,是故不定。

3)或作是說:初無有實不生。

問:初無有生及彼緣,是故此非緣。

4)或作是說:非生行生,今合會行生,是故合會行生。

5)或作是說:若生行生如是,彼緣無有方便,等無礙中生所生非緣生則有差違。如彼緣法生諸法,無緣則不生。如是不異,是故當捨此。然生非自然造起諸法,此事不然。


3.猶如此諸行二生等生。何以故言一生?

1)或作是說:一者生行,餘生者亦是生。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一者非生,餘行亦是生。

2)或作是說:彼有一因,餘者是果。

問:雖有各各生,此二非二因,彼亦是果。

3)或作是說:行無二生。

問:此眾事不相應行多,云何有一生?

4)或作是說:此二俱不生,相應則生行。


4.復次,此有欲意生自然生。以何等故生者言生,彼非有等法?

或作是說:生者已生行。

或作是說:此非生,餘者生乃生。若生有生者,則有流轉生不絕。若行自生,行已自生此是自生。彼云何無生者生?是故此義不然。


5.猶如此三有為有為相,起盡住無變易。云何住者有變易?

1)或作是說:起者名生,盡者無常住,老者變易,是謂變易。

問:設彼老有勝者,勝者變易;若無變易則無有異。

2)或作是說:未來久遠住,過去現在則有變易,如是住便有變易。

問:若起未起變易有勝者,設無有勝則無變易。

復次,無有一物住有變易,意住有變易。起最初生死者,滅所生處,各各相憑身住轉,轉移住則有變易。


6.此事當言等耶?當言漸漸等?

1)或作是說:當言適等,一時俱起。

問:一時老變易則有壞敗。

2)或作是說:當言漸漸等起。所作於彼住便有變易,漸至盡俱生漸漸生。

復次,作眾行有為相,更不造行。若得造行者,則有等則俱生,是故一時生老變易壞敗,是故此非義。


7.云何為苦諦相、習諦相、盡諦相、道諦相?

1)或作是說:眾惱苦諦相,轉移習諦相,休息為盡諦相,出要為道諦相。

2)或作是說:成就為苦諦相,迴轉為習諦相,轉住為盡諦相,能迴還為道諦相。

3)復次,章義作實諦相,

+於五陰聚中洋銅鐵丸受如此三苦。染著憂惱如吞熱丸,苦苦、行苦、變易苦,如彼燒鐵丸入火,與火無異。如是當觀苦苦,知其惱相。

+於此苦愛轉行變易。惡趣之處奔走馳向,是謂等有。觀其習諦相。

+行垢造行不縛等有,是謂非等有,當觀盡諦相。

+修戒、休息、智慧,生相應因滅。如是修行,觀道諦相。


8.以何等故,過去行不復生?

1)或作是說:誰見更生者?若疑過去行。

2)或作是說:已滅不生。

問:現在復生耶?

3)或作是說:若不相應,彼不生也。

問:如彼過去相應有。

復次,一相應成一果,非一相應成二果,是故不生。


9.云何得知言有虛空?

1)或作是說:此現事。

問:謂增上慢空,無根本現在事得知,亦有不可知。

2)或作是說:無著無生。

問:有著者生,則可知無彼著則無生。

3)或作是說:設無空者,物無分齊。雖有分齊,是故有虛空。

問:夢中所見一切物盡住、若物所容受,容受、增容受彼展轉,彼展轉是故不定亦不可究竟,是故無虛空。

4)或作是說:以世俗故,故說此耳。如眾生號薩唾(sattva)那羅(nara)未㖻闍(manuṣya

)摩納婆(māṇava)(覩過反)(奴流反)

5)作是說:不可究知。何以故?此非智所知。何以故?色與空不相應,無色不與空相應。於此至彼無所有言空,是世俗言數。

()佛有五眼,及三種生,三有為諦,不生有空。


II.世間八法

1.世間八法攝幾陰、幾持、幾入?如章所說。

有利、無利、粟利、財利、衣裳利,攝四持、四入,色陰所攝。

象利、馬利、男女利,攝十七持、十一入、五陰。

已獲所得利,攝法持、法入,行陰所攝。

有名稱、無名稱譽,攝聲持、聲入、色陰。

苦樂攝法持、法入,痛陰所攝。

一切世間八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


2.五欲若苦若樂,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1)或作是說:樂當言成就,因彼緣生欲樂。

問:因彼緣生苦,欲使成就苦耶?

2)或作是說:苦當言成就。

世尊亦說:如是摩檀提(婆羅門名)!眾生欲未盡,於欲苦中起娛樂樂想,得諸顛倒。乃至契經說。

問:如今無有生欲樂想。答曰:顛倒起樂想。

3)或作是說:無有苦、無有成就樂,假號言有苦樂慢生。如種種趣,或有一趣,方俗殊異,思惟生苦樂慢。


3.阿毘曇(abhidharma)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契經偈決生諸法義理深邃,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四賢聖諦法能專修行,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泥洹是法修行受證,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十二因緣、十二緣法能自覺寤,故曰阿毘曇。

或作是說:八賢聖道敷演彼義,故曰阿毘曇。

復次,諸縛著解脫永盡無餘,於此義中分別諸法因,有名身,句身,味身,漸漸著、漸漸住、漸漸等相應,是謂阿毘曇。


4.諸神形人形而作人聲,當言是人、當言非人聲?

1)或作是說:當言此非人聲。昔見揵陀越國鬼,著摩竭國人語,作揵陀越聲音,語摩竭國鬼,捉揵陀越國人,作摩竭國音聲。

2)或作是說:此是人聲,非鬼(夜叉羅剎)音響。是人音響,遙知聲響,此某甲音響。

問:非人著人形語,是故有音聲。

3)復次,當言此非人聲。見過去人、見未來人、亦見方俗神著人語,實無虛神(阿鞞扇提),離不憶所說。世尊亦說:此非阿拘婆羅天子。阿拘婆羅天子說此偈言,魔天波旬著阿拘婆羅天子說此偈言。此魔所說,非其天子。


5.以何等故天謂之鬼?

或作是說:居住天上故曰天,如生水中謂之水種,生山澤中謂之山澤種。

或作是說:生至天上故曰天,如其乘車謂乘車人。

或作是說:宿止天上謂之天,如住城墎是城墎人。


6.若比丘著衣食,起欲想、瞋恚想,起殺害想,彼檀越主頗有罪無耶?

1)或作是說:彼檀越無有罪。何以故?彼人作罪已不受。

問:如世尊言:若比丘,彼比丘身著衣裳,入無量念三昧專志不移,彼檀越主得無量善業功德。如是契經各相違。答曰:彼不作是心:我作欲想。

問:不作是念:彼受我物,入無量念三昧專志不移。

問:彼不作是心,施此人食。食入無量三昧,著檀越衣。答曰:若著檀越衣食,彼使獲福。

問:不應作是說。自身有患,餘人受疼痛。


7.不於中間思惟不淨,有非罪咎,應慚不慚、應羞不羞。

彼慚愧羞,當言善耶?當言不善耶?當言無記耶?

1)或作是說:當言善與法相應。

問:彼不與法相應;可慚便慚,彼當言與法相應。

2)或作是說:當不善有顛倒想為好。

3)復次,當言不善,如是彼說增益魔界。


8.如所說命異身異,諸所生是命。作是說,此義云何?問:生者即命耶?命非生,是故命非命。命非命,餘命餘身,此事不然,身亦不得異。

1)或作是說:若生是命者,又身非命,是故身非生。身不生時,命異身異,身與命各各異。

2)或作是說:生者是命,身者即生,是故身是命,身與命異,對異無有此。

若諸法因對生者,此法當言與法相應生。

3)或作是說:當言生,曾一時見炎光同出。

問:此非譬喻。如意炎者非光、如光非炎,若俱取者則有二情。

4)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若隻生者無初火自然。

猶如彼有薪,然無火;設復有火,然復無薪,是故當言相應生。

問:如彼初火自然,火當生時謂之然,如生無薪。

5)或作是說:此當言生。設彼隻生者,十二因緣則不順。

如彼有無明無有行,如無明滅時彼便有行。

問:彼十二因緣則不有順,如有無明彼行不生,行生無有無明。

6)或作是說:此等俱相應生。設隻生者,相應無有果、果無有因。

如俱生無有果,如有果無有俱相應生。

問:彼俱相應生,彼俱無有果,果無有因。如俱相應生果不生,若果不生,無有俱相應生。

7)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若隻生者,本亦當隻生,是故當言本生。

若不隻生,亦復不俱相應生,亦當隻生,是故當言本生。

若不隻生,亦復不俱相應生,永不復生。

問:非境界因有果,彼相應生。隻生先亦當隻生,是故本當壞。

若本不壞,俱相應生亦復不壞,是故永不壞。

問:已生我有壞,是故本不壞。

問:若隻不生,相應亦不生,是故永不生相應俱生。

8)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先有穀種後有萌牙。

問:中間穀子盡,若種子時,時則有生。答曰:此非譬喻,穀子腐則無。

9)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

若俱起相應,與果二俱起。此非方便言果證,猶如牛角。

問:俱有炎光炎因有光,此亦當爾。答:此非譬喻,二炎光二俱不可得。

10)或作是說:當言俱相應生。設俱生者,因與果則齊等。

問:此義云何?答曰:若心因心,彼則有齊等。

問:我心已盡,俱相應在內。

11)或作是說:若一時俱相應果心,彼亦展轉相應,不一時俱生,是故一時盡相應。

問:或以我過去俱相應在內、或時現在,是故非我過去。

12)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設有相應生者,如俱相應在內彼無也。

俱相應生是果,果亦俱相應在內,彼無相應俱有果,是故俱應生。


9.又世尊言:如是相像邪命呪術、畜生蟲螺。畜生呪者,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蛇虺厲毒畜生,是故畜生呪。

或作是說:諸畜生趣相應呪亦是呪,如鹿烏鷲呪,降象出蟠龍。

或作是說:一切邪命是畜呪。

復次,畜生之趣常有餘希望,是畜生呪。


10.解脫名者,是義云何?

或作是說:解脫縛著,淨無染污解脫。

或作是說:心得解脫,故曰解脫。

復次,增上離三界有,故曰解脫。

()法欲阿毘曇,二鬼及衣裳,慚愧命相應,邪命諸解脫。


III.痛緣有愛

1.又世尊言:痛緣有愛。云何痛緣有愛?

或作是說:樂痛起愛,如是痛緣有愛。

問:云何非求起愛?答曰:彼亦求樂痛,有樂痛求,是謂樂痛求。

問:今云何苦痛求起愛著?答曰:彼亦名起苦緣、起樂痛求愛。


2.又世尊言:彼為苦痛所逼娛樂欲想。

問:云何今不苦不樂痛是愛因緣?答曰:不苦不樂痛息想不復興盛,自知息想不復更求。

1)或作是說:五愛,獨處愛、不獨處愛、復求他愛、不求他愛、愚愛。於彼樂痛現在起不獨處愛,未起求他愛,苦痛起不求他愛。已起獨處愛,不苦不樂痛便休息想,未起求他愛。已起不獨處愛,復起愚愛。

2)或作是說:苦痛起三惡道上,彼眾生有愛自患,是故身自有愛。以是愛身緣樂痛人所造,是故苦痛愛是緣樂痛。從人乃至遍淨天,生彼眾生彼於已趣我想,是故樂痛是愛緣。不苦不樂痛至果實天,乃至攝有想無想天,生彼眾生於己自起愛,是故不苦不樂痛是愛緣。

3)或作是說:愛樂報處當知痛。


3.如是愛緣,此法當言相應起?當言一一起?

1)或作是說:當說相應起。如緣細滑起愛與細滑相應,如痛緣愛與愛相應。

問:欲使六入緣細滑耶,與六入相應?

2)或作是說:當言相應起。何以故?亦作是說,眼更痛、眼更愛。

問:眼更苦痛、眼更樂痛,欲使苦痛樂痛與共相應?

3)或作是說:當言一一生。何以故痛緣愛生,非相應法各各相緣?

4)或作是說:當言一一生。世尊亦說:眼更痛緣起眼更愛。然不眼更愛緣眼更生痛。

5)或作是說:當言相應生,有伴侶一一生愛樂報。


4.又世尊言:如婆闍(清明)國人,如彼男女強相劫奪。

云何他男他女?答曰:妻人自守,若為人所守,下至婬女華飾香丸,此當言他女。或女未出門嫁,或復出門嫁,有曰期數當出門嫁,當言他女。

成就者,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一切法空則不成就。

問:如所說人成就善法,此契經有違。

2)或作是說:諸有所生是成就義。

問:學法、無學法,欲使彼成就耶?

3)或作是說:不滅盡者是成就義。

問:凡夫人一切法在未盡,欲使彼成就耶?

4)或作是說:形有所得是成就義。

問:無垢人已得學法,欲使彼得阿羅漢成就耶?

5)或作是說:無棄捨法是成就義。

問:學人不棄捨無學法,欲使成就耶?答曰?彼已不得。

問:汝所說無棄捨法是成就義,是義不然。

6)或作是說:設俱得者彼則成就,是謂成就。

復次,不相應眾生法,漸漸有礙縛彼成就。


5.猶如此人能有所忍。寒熱地獄眾生復有冬夏不?

1)或作是說:受地獄苦,彼亦受寒熱自然所逼,如苦酒中蟲在蜜則死。

問:如是行成此事不虛。答曰:何以故彼行受此罪苦。

問:彼身無有苦。何以故?所作因緣不堪忍展轉生苦,以此因緣亦生樂亦生微苦。

2)或作是說,彼不俱有。身體瘡痍,有千苦生,懊惱啼哭苦。

問:彼不命過耶?

答曰:行報未盡,是故不死,如眾生處胎。


6.以何等故,泥黎、畜生、餓鬼及天自識宿命,然非人?

1)或作是說:彼道自爾,以是自識宿命受陰入,是故彼自識。

問:若彼已得生,餘者何以不自識?

2)或作是說:諸化生者自識,人處胎是故不識。

問:設化生自識者,餘者一切不自識耶?

答曰:一切生時皆自識。諸天染著,亦不自識;三惡趣中苦痛切身,意忘自識。

問:此不相類。何以故?亦說化生天子展轉告化生天子所從來生。

3)復次,一切無邊亦無定處,或有眾生自識不自識者,或以三昧力自識宿命,或以智現在前彼當言自識宿命。


7.又世尊言:若有作是想思惟不淨,未生欲漏便生,已生欲漏便增。設爾思惟者,欲漏為增耶?

1)或作是說:若未生便生,已生不復生,於中便增多。問:前生不住?

2)或作是說:彼不為多。

3)復次,如未生前境界彼最初生,如是未生便生,如奔走境界,如是增多。

4)或作是說:彼不為多,但依少有中便增是增多。

復次,得一物修行,斷諸著人不相應縛選擇結使。

()愛著相應行,希望取他妻,二俱憶宿命,無漏有四種。


IV.種種論

1.云何種種論?云何畜生論?

1)或作是說:種種論者復種種論,是故種種論。如王論下至賊論。

畜生論、造畜生論,如所說如論如象廣說。

2)或作是說:無因緣論種種論。無儀論,畜生論。

3)復次,諸論者,無端緒、無因緣、無所應、無有處,是謂種種論。

諸所論者趣畜生及依餘,是謂畜生論。


2.種種論者謂畜生論者,有何差別?如前所說。

復次,諸種種論者及畜生論,非種種論諸所論。昔所更歷生死,亦是畜生論諸所論,是謂畜生論。


3.以何等故等越次取證,先從法得喜,然後佛僧?

1)或作是說:先修行法,修行法已,是微妙法得法喜,歎一切智,乃說此微妙法,然後得佛喜。彼善住,住此法者彼更得僧喜。

2)復次,等生法智忍,當言法喜不可壞。如彼法喜,彼得佛喜。如所說於苦無恨,於佛法僧是等得喜。


4.又世尊言:若比丘觀十二緣起彼則觀法。

4.1.云何觀十二緣起彼則觀法耶?

1)或作是說:觀十二緣起,亦觀法時不觀人。

2)或作是說:觀十二緣起,如實觀之,如人見諦此謂之法。

3)復次,觀十二緣起等越次取證,彼已越次取證則見賢聖法。

4.2.證見十二緣起,彼一切觀法耶?設觀法,彼一切觀十二緣起耶?

1)或作是說:諸觀十二緣起,彼一切觀法也;設觀諸法,彼一切觀十二緣起。觀十二緣起時,彼亦觀法;觀法時,彼亦觀十二緣起。

2)或作是說:

頗觀十二緣起不觀法耶?以世間智觀不等越次取證。

頗觀法不觀十二緣起耶?空解脫門等越次取證。

頗觀法及十二緣起,以是緣觀無願解脫門等越次取證。

頗不觀法不觀十二緣,除上爾取事則其義也。

3)復次,諸觀十二緣起,彼一切觀諸法也。

頗觀法非十二緣起耶,及諸方便行。


5.又世尊言:諸比丘!我不與世俗諍!世與我諍。云何世俗與世尊諍?

1)或作是說:世尊慜俗,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俗無此心:我護世尊。

2)或作是說:以二事故有諍訟,起貪欲受意不肯離,邪見取纏甚著愛欲。如此法世尊以盡,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世俗未盡,是故世俗諍。

3)或作是說:猶如惡馬不隨正路行,如是世俗與世尊諍。

4)又世尊現其義漸漸教化,是故世尊不與世俗諍。


6.以何等故名阿掘摩是賊盡其力後逐世尊,然不能還?

1)或作是說:世尊前地卷後舒。

2)或作是說:世尊威神使彼身重。

3)或作是說:諸天使彼身重。

4)或作是說:神足境界不可思議。

5)復次,世尊於地上化使無色,肉眼所不見,是故世尊行疾自在解脫,如是行時非人能測。


7.如尊者羅吒婆羅說:彼微法言非法。云何為微法?

或作是說:如王法輸財。

或作是說:如諸長者升斛稱寶。

復次,如法難違甚微,如貪利強言、作想希望利、不親強親、託病求物、比丘佐助眾事、詐病所須取服胡麻子,或詐言狂癡、求索無厭足,及諸非法現在前者,託病皆求利,是謂微法。


8.又世尊言:諸比丘!此八部眾: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大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以何等故,餘諸天不言是眾?

或作是說:一切是眾,世尊但說此世間不可思議。

或作是說:是世尊勸化語。然此諸眾,數數來會,盡流諸天至世尊所。

或作是說:此眾則盡說八。

復次,方便集會皆成眾事,於彼眾皆有數,皆成眾事,故曰八部眾。


9.以何等故,物近眼不見、遠則見,然耳則聞聲?

或作是說:此非方喻,境界法爾。

或作是說:無所到是眼境界,是故不與耳同。

復次,明是眼伴曉了諸色,近眼失明境界不復得明。

()種種論歡喜,觀彼彼觀我,無諍世自諍,八部眾觀色。


V.

1.得等諦、第一義諦,定無有疑不可沮壞。

1)或作是說:得是世俗義,故曰等諦。不曉了世俗,是謂第一義諦。

2)或作是說:名等諦說義,名第一義諦。

復次,曉了眾生心意,故是等諦。有此因緣曉了心意,是謂第一義諦。


2.得名苦諦、習諦,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1)或作是說:得五盛陰是苦諦。愛習諦。

問:愛亦是陰中。

2)或作是說:五盛陰是苦諦,行垢是習諦。

問:行垢亦在陰中。

3)或作是說:果是苦諦,因緣是習諦。

問:果緣他果。緣他果,此非是苦是習耶?答曰:苦即是習、習即是苦。如果是苦,如緣是習。

問:如果非習、如緣非苦,是故苦即是習、習即是苦。

4)復次,得五陰有漏苦習。

問:修行苦時,亦有修行習耶?答曰:修習時不修行苦,唯修行習。


3.得智通達,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1)或作是說:得諸智耶?知彼是智,一一分別是通達相。

問:智由他知智,彼即是智耶?通達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智即是通達耶?或有通達非智知解脫物。

復次,若智耶,知及餘自然,即是其事。此無定義。


4.得味,定無有疑、不可破壞。

1)或作是說:得味即是義味,諸法是謂味。

問:味,味非其義,云何義非其味?

2)或作是說:一義之中有若干味,是故味異義異。

問:一味之中有若干義,義非味乎?

3)或作是說:味即是義。或義非味,味解脫物。

4)復次,味即是義,或處處有味。


5.如彼所說,緣無定處自相相應,相如上說。因與緣如前所說。

得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法,定無有疑不可沮壞。

1)或作是說:得如契經所說,此十二緣起,如性法法常住,廣說十二緣起法無明行。

問:十二緣起諸緣起法。

2)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因,十二緣起法是果。

問:因非果、果非因,十二緣起非十二緣起法耶?

3)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法起。

問:起亦是十二緣起。

4)或作是說:若十二緣起,是十二緣起法耶?或十二緣起法,彼非十二緣起,諸起空寂法。

5)或作是說:諸法生時是十二緣起,諸法已生十二緣起法。

問:如是者義無有定,十二緣起即是十二緣起法。

6)或作是說:與十二緣起相應果實是十二緣起法。

7)或作是說:已生諸行是十二緣起,彼諸法生由十二緣起。

問:彼所生不由十二緣起耶?

復次,諸法自應爾,十二緣起不造自相味相應法、微妙法。


6.成就、授決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平等說如實無虛。

2)或作是說:十二緣起是平等法,成就十二緣起相是授決法。

3)或作是說:說四聖諦是平等法,順從四諦是授決法。

4)或作是說:最勝功德是平等法,弟子功德成就是授決法。

5)復次,語不麁獷是平等法,語無狐疑成就是授決法。


7.慈孝於父、慈孝於母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恩慈於母、孝養於父,故無差別。

()等智苦諦,智義自相,緣起十二,慈孝父母。


VI.

1.云何眼識、意識分別?

1)或作是說:以是因緣,彼境界如是,眼識、意識分別。

問:不壞意識耶?答曰:如倒彼眼識界有意識界,然界不壞,如是倒彼色入法入不壞。

2)或作是說:有眼識、意識分別,彼相類造,是故造境界是意識。

問:云何造相類?設更眼識憶不忘失,彼即不分別耶?設不憶者,云何不憶造色相類?

3)或作是說:非更眼識意分別,設當分別識入則壞。

問:境界壞。答曰:亦說境界壞。

4)或作是說:非更眼識、意識分別。何以故?世尊亦說:以二緣故生識,意緣生法。設彼更眼識意識分別者,則增諸入。意色意聲亦復如是。

問:多有諸入,或生一或生二識。雖有一物,意識緣相多痛生識,是故彼有多。

5)或作是說:若眼識定青,意識亦定青,相類識是眼識。


2.此意識、此是眼識,義云何?

答曰:若眼增上者彼是眼識,若意識增上者彼是意識。

或作是說:設眼增上不相應,緣青起識。意增上彼不相應,緣青起識。是故相應壞,果無有壞。

問:如彼眼增上及相應,或起諸識,或黃相應壞、果壞。如是眼增上及相應,意增上定青起識,有相應壞、有果壞也。


3.云何世尊知彼眾生宿命?

1)或作是說:劫燒流轉眾多眾生生果實天,於彼各各自相告語本宿命,以是得知。

問:若眾生不生彼,不自識宿命,從此已來經歷皆不知。

2)或作是說:眾生之類曾止住,自識彼宿命,餘不止宿者觀察便知。

問:一切不共行?

3)或作是說:自校計思惟則知。彼意上已說。

4)或作是說:佛境界不可思議。

5)或作是說:十二緣起善分別說。

6)或作是說:自識宿命智知其力勢。

7)或作是說:微妙智得其力勢。

復次,各各別異於彼,如來神智便生,得阿惟三佛,故曰常住。


4.如所說,難陀摩陀優波夷說:尊者!我夫無常,犯戒惡法,生餓鬼中。其婦人夢見夫主云:我生餓鬼中。云何餓鬼夢中作是語?

或作是說:化作人形,不作本像,造如是貌。問:如今云何造?

或作是說:餓鬼夢中不作本形,昔造因緣有其力勢。又盡思想夢輒見形,言覩形象。

復次,睡眠志不如本,狂有所見,或聞惡聲響。


5.諸法定有,彼一切法等定、耶定;設諸法等定、耶定,彼一切法定有耶?

或作是說:諸法等定、耶定。彼一切法定有耶?頗彼法定有,彼非等定、耶定?自相定有。

復次,當言非諸法等定、耶定,餘人當言等定、耶定。


6.達嚫(dakṣiṇā)名者何等法?

1)或作是說:報施之法名曰達嚫。導引福地亦是達嚫。

問:非以所施而生上界。如所說生上界者,善功德報,是達嚫業。

2)或作是說:施法果報是達嚫法,故曰說檀嚫法。

問:非以施法果處所。

3)復次,割意所愛,成彼施處。於今所養義是檀嚫(秦言財施)法,如餓鬼檀嚫。


7.以何等故,佛世尊是大法主(dharmasvāmī)

1)或作是說:如王攝統國界誅斷刑罰,如是世尊為諸聲聞斷疑網結,故曰法主。

2)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民無不順,如是世尊一切善法無不成辦,故曰法主。

3)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所作自在,刑罰榜笞皆悉自在。如是世尊於聲聞中法得自在療諸惡趣,故曰法主。

4)或作是說:如轉輪聖王施貧窮人衣裳寶物,如是世尊無財眾生施以七寶,故曰法主。

5)或作是說:正法之主故曰法主。

6)或作是說:如所說梵相應契經,我所覺寤法,善諷誦念供養承事依彼住。如所說:云何如來、至真、等正覺王法比丘?世尊告曰:以此契經義,故曰世尊法主十六婆羅門(阿逸彌勒是其二)


8.云何得知世尊有方齒四十味味皆別?

或作是說:或觀一切種好三十二相。盡知一切相,然後得知。

復次,算數者,如觀掌器無不分別,觀方頰車師子臆,知方齒四十味味分別。


9.如二因緣攝生死,受諸行報,無色界眾生以此因緣與欲界相應不成就行垢,云何彼沒生此間?

1)或作是說:過去行垢來生此間。如彼不成就,云何來生?

答曰:若退轉時便得成就。如阿羅漢不成就一切結,從阿羅漢退轉時復得成就諸結。

問:阿羅漢云何成就諸結?

2)或作是說:善根功德空,無有不解脫,不善根無所還。

問:如欲界中餘善根滅盡。


10.以何因緣彼善根滅?何等故復還善根?

1)或作是說:欲愛未盡便生彼界。

問:如所說,外神仙異學欲愛盡,說欲愛已盡。

問:愛未盡,苦當言盡。如所說,在塵土戲,童女厭之便棄去。後愛未盡,便有盡名。如所說,乃至死便盡。如人言:有吾我。

2)或作是說:處處有一切結,於彼亦有欲界結。

問:若處處有一切結者,界有壞敗。

答曰:猶如此間有無色界結,界不有壞。如是彼間有欲界結,界不有壞。

3)或作是說:如於此間漸漸增益,彼間漸漸滅。如於此間親近,界便與彼合。

問:設住彼起欲界結,不為終耶?

答曰:如住此間起無色界結,彼則不終也。如是彼間起欲界結,則不終也。

問:住此間起無色界結,欲界中色則不滅盡,則於彼間終也。

問:我喜言無色界有色,是故彼間起欲界結。無色界色不盡,彼便終。如阿羅漢,於色界化形往至色界,欲界形體都在不除,欲使作彼形取阿那含,生有想無想天,入不用定,賢聖道現在前。欲作是言彼終耶?

4)復次,彼行陰所纏,欲界使熾盛。依彼行陰,於我愛未永盡、愚癡不除,是故生此間甚著不離,非過去行而辦眾事。

()相有二貌行,四大亦有二,四無明愛使,相應及有第。

是謂初偈(第一品始撮以結揵度)

()識是世尊母,邪聚及檀嚫,十六婆羅門,生死是因緣(此舉七品終結揵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揵度初竟。

心揵度(skandha)


I.

1.又世尊言:彼心意執持不去乎手。非二心齊等,云何心意執持不去乎手?

1)摩訶僧耆(mahāsaṃghika)作是說:心自然持。

問:攝不善心,非善攝不善。

2)曇摩啒(dharmagupta)作是說:心相應智慧攝。

問:不善心善智慧攝,非善智慧攝不善心相應。

3)尊彌沙塞(mahiśāsaka)作是說:心不相應智慧而攝。

問:心不相應智慧非心非意,如所說心意所攝持。

4)跋次子作是說:執持人心。

問:人無心意,如所說攝心意。

5)或作是說:修不善心時,善心因緣便斷。如是彼心乃至不生,如是彼心則有所攝。

問:不善心修不善心時,善心緣斷絕。


2.欲使善心成不善心耶?

答曰:非不善心知善心因緣。

1)或作是說:思惟增益心不淨,猶如為欲所縛。思惟欲欲不淨,彼欲漸少。

問:欲與不淨二事不異。

2)或作是說:思惟校計心有亂,思惟心不有亂,如是彼心則攝。

問:非思惟不淨及心有亂則等清淨。

3)或作是說:心意生時緣現在心,如是當言心有攝持。

問:心已生未生不緣未生。

4)或作是說:不善心意作大方便,不順住不善心取其一緣,如是攝持彼心。

問:如不善心不作方便,如其方便無不善心,是故方便無有定處。

5)或作是說:過去不善心意有處所,穢惡厭不用心,常避如是彼心則有攝持。

問:此義不然。如二人相倚,人人執持。

6)復次,然二心俱等,不有疑錯,如燈燃見明。

7)復次,當親近善知識,眾生類聞正法思惟校計,善心因緣轉增益。縛著展轉,相依漸漸多。如是等相應力有增益,彼力利,不善心不普廣修行,修行善心遂有增益。如是彼心則有執持。


3.如所說,心廣有覺、心微有觀。云何心廣?

或作是說:有覺心盛,心盛則廣,是故心廣有覺。

或作是說:五識身廣,意識身微。

或作是說:不善心廣,善有漏微。

或作是說:不修行心廣,修行心微。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心廣,思惟所斷心微。

或作是說:造彼造廣便有微。欲界相應心大,色界相應心微;色界相應廣,無色界相應微。

或作是說:泥黎心廣,畜生心微;畜生心廣,餓鬼心微。如是相像,乃至有想無想天當是說。

復次,阿毘曇說:選擇三界心展轉生造廣,照明有覺與梵天相應,更不出梵天上。齊是說。


4.何以等故。五識身言有欲愛,然非無欲?

或作是說:如契經所說,眼見色愛著好色。

問:眼見色意識地愛著,當如所見說彼契經。


5.眼見色眼根成就,見不淨、思惟、校計,欲使五識身無有欲耶?

或作是說:如所說此六愛身及眼更愛乃至意。

問:眼更因緣起意地愛,彼有眼更愛。


6.如所見說思惟六識行,欲使五識身有歡喜耶?

或作是說:五識身無三昧、心無三昧,心中結則熾盛。三昧心不解脫,是故五識身有欲,非不無故。

問:不一切等有欲愛。設當一切有者,阿羅漢亦當有愛生。彼阿羅漢於五識身中無有三昧,修行心意便生欲愛,如色愛、無色愛。


7.如所喜,一切十大地相應,非五識身中有三昧耶?

1)或作是說:不方便求,五識身便有結使。不方便求使欲不生,是故五識身有愛,非為無愛。

問:若我等不勤求者,是故有欲。一切盡相近有方便求,是故一切盡成就欲。

2)或作是說:無有處所便有五識身生,結使亦生;非不有欲便有欲盡,是故五識身有欲,非為無欲。此亦如上所說。

3)或作是說:觀色欲便縛眼識迴轉,不於中間廣出義,方便修七覺意住求無欲,是故五識身欲,非為無欲。

4)或作是說:五識身中不越次親近共住中間,中間生意識,彼則有愛。彼一切是五識身全越次,彼五識身休息,五識身觀不淨欲使無欲,是故五識身有欲,非為無欲。

5)或作是說:身亦不有愛亦不無愛。何以故?

世尊亦說:典六增上王,於染甚染著,不染便無染,染者謂之愚。

問:我受此語,思惟染便有染,思惟不染便無染。以此契經,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此義云何?

答曰:若無護喜,五識身思惟染便有染、思惟無染便無染。是故以此契經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

6)或作是說:五識身不錯亂。設不錯亂,若有欲、若無欲,是故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

問:彼相應法有錯亂,無色界無有錯亂。欲使彼亦不有欲亦不無欲耶?

答曰:諸相應法或有亂或無亂。此義云何?無色界計有吾我便有愛。

7)復次,自相所攝五識身,不言自相有欲無欲,是故五識身亦不有欲亦不無欲。


8.猶若此心所念法俱相應生。云何相應義?

1)故作是說,乘載義是相應義。

問:眼識招致意識,欲使眼識與意識相應耶?答曰:此依餘,不與同。

問:如所說,乘載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2)或作是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

問:四大不移動,欲使彼各相應耶?答曰:此非因緣。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3)或作是說:有因緣是相應義。

問:眼識緣意識有因緣,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4)或作是說:有因緣是相應義。

問:眼識緣意識有因緣,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不移動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5)或作是說:一因緣義是相應義。

問:有眾多眾生觀月初出,欲使同一緣相應耶?答曰:彼依餘。

問:如所說,一因緣義是相應義。此事不然。

6)或作是說:所有希望義是相應義。

問:壽命煖氣生,欲使彼相應耶?答曰:此無因緣。

問:如所說,壽命煖氣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7)或作是說:俱生義是相應義。

問:心不相應行等生,欲使彼相應耶?答曰:此非因緣。

問:如所說,等生義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8)或作是說:一起一住一盡彼相應。此亦如上所說。

9)或作是說:一希望一因緣一時造,是謂相應。

問:此義云何?答云:依一緣一時造。

10)或作是說:一事所須義是相應義。

問:忍智是一,欲使彼相應耶?答曰:彼非一時造。

問:如所說,一事義者是相應義。是事不然。

11)或作是說:千義是相應義,識所適處各相開避,心所念法則有選數。

12)或作是說:無有相應。何以故?彼非一切不俱生。

問:如所說,心所念法與心相應、與心縛著、依心迴轉,彼有違。亦說俱生痛想念。彼所說,不與相應亦不俱生,如是彼無。惟說無相應,亦說見諦信不壞智相應。

問:若相相應聲,二比丘亦說小有諍訟與共相應。欲使彼共相應耶?若已念聞聲,是念者亦說眼色以二因緣生。念法識更樂痛行及因緣,欲使識是念耶?若與聲俱生者,亦說比丘心俱生。


9.毘摩質阿須倫頸有五縛而自觀見,欲使彼心俱生耶?誰依意識?

1)或作是說:五識身已生依盡。

問:無色界中不生意識,彼無五識身。

2)或作是說:依六識身。

問:色有增減則不可知。

3)或作是說:心左右四大依意識。

問:彼視色無有增減。

4)或作是說:一切身四大依意識。

問:所造色無有增減。答曰:以彼四大便有依名字。

5)尊僧迦蜜作如是說:自根依身意識見一一心一切自根,身心所作處處有勝。

6)復次,心俱有四大,當言依識。識與彼四大各各相依,如索繩綖。


10.如菩薩夢見五事,如彼識,為依何等?

1)或作是說:見聞念知是其緣。

問:彼初不作如是大夢,夢見緹麗木在臍中生。

問:我聞阿須倫作如是大臥具,我亦聞婆修提婆臍中生大蓮花。

2)或作是說:曩昔三耶三佛作如是大夢,彼聞某甲授決時,彼是識因緣。

3)或作是說:彼識見聞,念知本亦經歷,彼非不有緣。


11.晝想夜夢,是故彼夢彼識,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耶?

或作是說:當言顛倒,本無今造。

復次,當言非顛倒,等正覺果。


12.如菩薩所說,安詳降母胎、安詳止住、安詳出母胎。云何菩薩降母胎?云何止住?云何出母胎?

或作是說:彼降神時便自知我處母胎,止住時便自知我止住母胎,後出胎時便自知我出母胎。次降時亦自知是我最後處,母胎住亦自知最後住更不復處,出母胎亦自知更不復入母胎。

12.1.彼安詳心當言相應、當言不相應?

或作是說:當言相應。如所說,我安詳降神。

問:著所生心不著是安詳。

12.2.云何著與不著相應?

1)或作是說:當言不相應。何以故?生心染著、不染著心是安詳,是故著不與無著相應。

問:云何今安詳降神?答曰:自知身意。如所說,先起安詳心、後生染著心。

2)復次,本亦有安詳,與中陰心相應,觀身漸厚。

12.3.生心與何等著相應?

1)或作是說:與欲相應。

問:若爾者無入地獄。

2)或作是說:或與欲相應、或與瞋恚相應。

3)或作是說:生惡趣中者,彼與欲、瞋恚相應;生善趣中者,彼不與染著垢相應,善心便生天上。

4)復次,不與諸垢著相應,生心與本行相應,如瓦陶輪,當作是觀。


13.以何等故,身根言是身識緣非因?

1)或作是說:有瞋恚身根,無瞋恚身識,非瞋恚無瞋恚緣。

問:有瞋恚是四大,無瞋恚無教戒緣俱。

2)或作是說:集聚是身根,不集聚是身識,非集聚無集聚緣。

問:無集聚甚微,欲使微因心耶?

3)或作是說:色是身根,無色是身識,色非無色緣。

問:設當有色便有因,善不善心無色,欲使善是不善因耶?

4)或作是說:處所是身根,無處所是身識,非處所無處所緣。

5)或作是說:無境界是身根,有境界是身識,非無境界是境界緣。

6)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乃至身根彼便有身識,是故有一根。

7)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身根生身識,是故身根有差違。

8)或作是說:若身根是身識緣者,則有因緣處所,不有因緣有增上緣。

9)或作是說:自然因無自然身根身識。

10)復次,彼非自性,亦非迴轉及他眾生迴轉,如一切心四因緣生。


14.有阿羅漢最後緣心,以何等故,阿羅漢最後心不還?

或作是說:次第中間希望因緣,彼非後心次第緣。

或作是說:有希望。

或作是說:所生因希望。

復次,於彼後心,有四因緣,果於彼數。當作是說:不於中間當有無明,有愛當來受此非緣。言阿羅漢有如所見法,心意所迴。


15.如是身壞。以何等故,阿羅漢善無記心終不還?

或作是說:中間緣有希望。

或作是說:希望有違。

或作是說:因希望。

復次,以二事故,於現法中心性得還。或以本行、或現在造。當來亦有,以三事故得還,行垢得還。行垢自然,阿羅漢無有行垢,是故阿羅漢不迴轉。

()心定覺觀法,無欲相應意,睡眠諸義起,造生四因緣。


II.五識身

1.頗五識身有顛倒行耶?

1)或作是說:有。如旋杖輪,眼識謂是輪。

問:非眼識謂是輪,色自相境界眼識,意識謂是輪。

2)或作是說:五識身有欲,顛倒性有欲,是故五識身顛倒。

問:當言非顛倒,如樂痛言有樂。

3)或作是說:非移動,五識身非以移動,當言有顛倒見。

問:不移動亦是顛倒,如於色生邪見。

4)復次,自相攝五識身,不顛倒攝自相,是故顛倒移動。


2.如非一心選擇有勝,作是得是。云何不善心心避不親近者?

1)善威儀一心者(一部僧名)作是說曰:若心意空轉轉有實,虛空一心,彼便有選擇。

問:一心無有選擇,此事不異便有增益,以選擇無增益。

2)或作是說:非一心選擇有勝,意有選擇。

問:如一一心不選擇勝,意不有選擇耶?

答曰:如一一心意有多,如是一一心無眾多,有選擇眾多。

3)或作是說:第一義無有心,選擇行亦無不善,便生善心於中遊。

4)復次,善心以生,則無有不善心。

問:作是不得是。

5)復次,心有選擇,不應作是說:吾我自性自累,教化眾生便有和合。以作選擇見功德,彼避不善緣妙行,善威儀與儀相應。


3.頗有一心不在,此彼自相不前不後作緣也?

1)或作是說:有,譬如五欲發意相緣。

欲使一時周遍耶?答曰:無有自然五欲一時周遍。設當緣者便有三痛生。

2)或作是說:譬如青青,謂青國意一時作緣。

問:此非譬喻。若當作緣,如青則等、如覺則有耶?是故彼有等、是故彼有耶?

3)復次,作識想心當言無也,非以本作。有餘識,非一迴有二轉,惟有一我,是故無也。


4.如一切眾生,一一心迴轉一自相境界,過去未來心不憶不知,云何得知種種二自相?

1)或作是說:由義說得知。

問:設復說義,云何得知?

2)或作是說:餘各各心空彼無所有,便得知一心,憶本所更,由是得知。

問:若一心憶彼便憶,青非黃一誓願。

3)或作是說:一一取自相,和合取二相,由是得知。

4)復次,我自性意所,一一相方便迴轉。如青發黃色,有種種二相非所,自相方便無。


5.色界沒生色界時,云何欲界相應心所念法得成就?

1)或作是說:希望得,不疑希望,是吾我欲界心所念法。

問:無漏心所念法有希望,欲使無漏心所念法得成就耶?

2)或作是說:得生便有彼生解脫欲界心所念法。

問:彼無漏心所念法亦復解脫,欲使得欲界成就無漏耶?

3)或作是說:得生有,有是欲界心所念法,亦生欲界。

問:生欲界中起無漏心所念法,欲使彼得無漏成就耶?

4)復次,必化作欲界形,欲界心所念法迴轉。


6.無色界沒生色界時,諸欲界心所念法得成就,當言彼心無威儀耶?當言伎術?

答曰:當言彼伎術,當言威儀。諸化化形,彼是伎術。處化住處,心非有移動,當言威儀。


7.無色界欲沒時,來生色界諸得善根,彼善根與誰相應?云何得彼善根?

或作是說:彼善根色界相應,便得希望,已得生必得生,不疑定生得。

復次,當言欲界相應。當言色界相應。得色有,有本所觀觀,近生不得過去,當觀亦還時。


8.云何得知一切心與十大地相應?

1)或作是說:若彼無痛者則無痛界,亦無想者則無心,若無念者便無心,無更樂者則無此三法。無思惟者則不生識,若無欲者一切心所念法不生。若無解脫者則無解脫,若無念者則無境界,若無三昧者心則有亂,若無智慧者境界不可分別。

2)復次,阿毘曇必有實相,依因緣等生諸法相應,一一相應不一相應,觀心果也。


9.以何等故生心不得報?

1)或作是說:設生心有報者便迴轉,非以報有報,餘者有還是彼非報。

問:報有福報,如所說不住,乃至智知有福報有所照。

2)或作是說:染著生心,不染著是報,是故非報。

問:染著有報如所說。修行無明思惟廣說等住,如是眾生婬意偏多。

3)復次,行垢彼心有熾盛。


10.云何彼報行?頗一心亂一定?

1)或作是說:或亂相應心心亂,三昧相應心三昧思惟,一亂相應心一三昧相應,是故一心亂一心三昧。

問:若亂相應亂,三昧相應思惟。彼亂相應、彼三昧相應,是故彼有亂、彼有三昧。

2)或作是說:不善心亂、善心三昧,一善一不善,是故一亂一三昧。

問:不善不得言三昧。

3)或作是說:一心之中無有亂、無有三昧,意有亂、有三昧。無所因緣是心意,是謂亂心意,一緣是謂三昧。惟一一心意亂三昧,一切有一一分別,是故一切心無亂無三昧。彼非微妙不可究竟,是故此非緣。

問:若一心亂、一心三昧,彼一切一一分別,是故一切心有亂有三昧。此非微妙,是故不緣。


11.頗彼心亂是三昧耶?

1)或作是說:有亂相應心亂、三昧相應心、及亂相應。彼與三昧相應一切心十大地法,是故彼有亂有三昧。

問:三昧無亂相應、亂亦與三昧相應,欲使三昧與亂相應、亂與三昧相應耶?此非微妙,是故非緣。

2)或作是說:無也。不善心亂、善心是三昧。善與不善異,是故亂異三昧異。

問:不善不得言三昧。答曰:無有不善三昧。如所說三昧,何者是?謂善心獨處。

3)復次,無有一心有亂、有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12.滅盡三昧起心緣何等?

1)或作是說:本末是緣。如所說,本心成具有所興起,作如是心者無有興起。

問:云何斷滅心所念作緣?答曰:如斷滅不善意,善意中間復起不善。

問:彼不斷滅心意,便有縛著心意。

2)復次,諸有此處不可思議。滅盡三昧若本心本意有斷滅緣,彼則有也。心非為無因,是故緣起。

3)復次,若心次第起心,於彼次第緣欲起,當言因本緣。


13.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知自然滅?

或作是說:若自然滅者,三等相應無有更樂。

或作是說:若自知者,無有二。亦說二緣生識,

如偈所說:親近自然,斷滅邪見;有勝攝他,不異於我。

如餘方便,苦則有等。


14.以何等故,心所念法自不知相應法?

或作是說:不知二俱生。設當知者,生緣無生。無生緣生,生緣無作。

或作是說:空一聚畜。設當知者則不空,則有無數聚攝一時頃二分相應法,如有餘緣、如有餘相應法。

復次,不知一緣,設當知者亦知自然。設當知者識緣痛,痛亦緣自然。如所說智者,彼即是痛也。


15.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知等有法?

或作是說:此非等有。

或作是說:等有不自知。

復次,若還迹者,云何有因緣?彼有攝持。


16.以何等故,相應法謂之心內入,然不餘相應法?

1)或作是說:一切是內心亦是外心,是一切心差降。

問:無入處所。

2)或作是說:內根及意根,非餘相應法。

問:意念心所念根,如彼樂根乃至慧根。

3)或作是說:由心故念迴轉,猶如心流馳不住心所念法。

問:二俱並生,為由何等生?若一一續生者,由痛識念生想亦生智慧。

4)或作是說:心所念法如彼境界,心生彼亦生念。

問:二俱並生,為去何所?若一一續生者,痛識想念亦復生。

5)或作是說:意心所依有識法。

問:心亦依心,欲使心非內耶?答曰:雖復心依心,依心有識法。念非依心。

6)或作是說:心增益上此心念法。此亦如上所說。

7)或作是說:心意不自滅,念便有滅,如滅盡三昧。

問:想痛於彼盡,然非有心。答曰:心於彼滅。何以故?心行所念彼非有,行已得休息。

世尊亦說:誰當有人?說有有想。而無此言,亦無是念。此事不然。

8)復次,想識滅有所選擇,當言內入。及餘相應法,意識入持常住不移。

9)復次,識依眾生不牢固,牢固與餘法相應,於中得知過去識,當言內入不與餘法相應。


17.又世尊言:無常是苦。云何苦痛無常苦?

1)或作是說:若有常彼是苦,如無常彼是涅槃。

問:如自知苦痛,彼自以苦若有常。彼不自知者,非有常苦耶?

2)或作是說:苦痛盡時,餘苦則避。無常滅盡時,欲使無常是樂耶?

3)或作是說:苦痛生時便有苦,苦痛滅時便是無常生無常,是故無常苦。

問:樂痛生時便有樂便生無常,欲使無常是樂耶?

4)或作是說:彼非無常苦所攝。彼苦自然,彼無常非自然苦。

問:如所說,若無常是苦者,此事不然。

答曰:諸無常者,彼一切是苦,少有自然苦、少有無常苦、少有種苦。

5)復次,彼非無常苦,無常義異苦義異。

6)復次,苦痛生時無常所逼,自然苦各各自聚集。


18.又世尊言:受樂痛時,彼便自知受樂痛。

1)云何受樂痛時,彼便自知受樂痛?如上初揵度說。

2)云何自知有苦?

復次,樂痛放逸彼境界生意識念,彼識與意共同作吾我想,便自知我受樂痛,況復眾生以痛見逼心便憒亂。


19.以何等故,心所念法不自依處所?

1)或作是說:頗有見自依處所耶?如心所念法。

問:有色之物各自親近。答曰:有色之物極微,亦極微各各不相觸,是故此非問。

2)或作是說:無色亦不相觸。

問:色識有教戒不自親近。

3)或作是說:選擇不觸。

問:選擇非教戒不自親近,是故此非義。

4)或作是說:無對不可觸。

5)復次,設當受觸者,則有細滑入。

問:如觸身根,此非更樂。如是彼觸者非有更入也。


20.頗緣不愁憂生樂痛耶?

1)或作是說:有,如人見怨家死便生樂痛。

問:彼樂痛非緣怨家,怨家緣彼樂痛,是故彼愁憂。

2)或作是說:無也,此事不定。定緣不愁憂不生苦痛。

問:以彼因緣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緣二生,不以因緣俱知二事。

3)復次,無有因緣有愁憂無愁憂成就,如彼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彼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彼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因緣合會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生不樂痛、或生不苦痛。


21.頗緣愁憂生苦痛耶?

1)或作是說:有,如見母死便生苦痛。

問:彼痛不緣母,母緣彼痛,是故彼愁憂。

2)或作是說:無也。定緣不愁憂生樂痛。

問:以彼因緣或生樂痛或生苦痛。

3)復次,無有因緣成就有愁憂無愁憂,或有愁憂、或無愁憂、或亦不有愁憂亦不無愁憂。彼因緣合會或生樂痛、或生苦痛、或生不苦不樂痛,二牢固及一滅盡。自然增上慢苦痛意不相觸,無愁憂有愁憂。


22.以他人為父起樂痛,彼痛緣何等?

1)或作是說:父是其緣。

問:彼非親父。答曰:起如是思想。

問:如有言是我痛,我是其緣。

2)或作是說:怨家緣。

問:彼痛非怨。若彼不造諸痛與因緣,欲使造青耶?若痛不緣青。

3)復次,痛義,父相是其緣,怨是處所也。


23.諸身中痛,彼是心痛耶?設是心痛,彼是身痛耶?

1)或作是說:諸身中所有痛,彼一切痛與心相應也。

問:如所說,有此二痛:身痛、心痛,則有相違。

2)或作是說:一切痛是心痛。乃至五根增上,是謂身也,色增上者;乃至意根增上,彼是心痛,心增上也。

3)或作是說:諸到境界攝諸根生,是謂身也。無有思想諸不到境界,攝由三根生,彼是心有思想也。

4)或作是說:諸痛依身根攝,內更樂緣生,是謂身痛;於中有餘痛生者,是謂心痛。

5)復次,諸身痛與心相應。

6)頗有心痛非身痛耶?諸所痛,外所造痛。


24.若知長短,短亦知長,彼識為緣何等?

1)或作是說。若知長短,彼緣短;若短知長,彼緣長也。

問:長非短、短非長。答曰:以此得知。

問:若知有我,我是緣耶?

2)或作是說:若知長短,彼則緣長;若知長,彼則緣短。

問:如今不知,如所造;若知餘者,識則有餘緣。欲使青非緣青色耶?

3)或作是說:無有不知長短,短知長,彼識不得言住,不觀香味更樂造長短也。


25.頗有盲人不得天眼,以眼識見諸色耶?

1)或作是說:有,若曾與相應後獲果。彼生眼識,眼便壞敗,是故盲人生眼識眼腐敗,是故盲人眼識知色。

問:彼眼有餘生,是故不得言盲。答曰:非以彼眼觀。若觀眼者,眼則不盲。從生盲者,是故不盲。

問:非以從生盲此眼識觀。若觀眼不盲者,覺諸識相相應有諸覺。

2)或作是說:若眼沒時生眼識,彼眼識壞敗,彼時生眼識,是故盲人攝色問不等有,是故彼生眼識,若盡滅生眼識。若一切滅盡生眼識者,彼生眼不起眼識,欲使盲人生眼識耶?起眼生眼識。

3)復次,不斷眼有彼迴轉,亦有開避處,便生眼識,已得因緣迹則有相應,若實相應不得言是眼識。


26.又世尊言:六塵界,比丘!以何等故意識言有漏耶?

或作是說:彼界有漏所生,是故言有漏也。

或作是說:有漏生彼界,故曰有漏也。

或作是說:彼界行報,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彼界是人算數,然人非無漏,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流轉生死無有窮極,故曰有漏。

或作是說:緣彼界降母胎中,不緣無漏法降母胎中,是故彼界言有漏也。

復次,彼界言有吾我,此非無漏,實生有漏,是故彼界曰有漏也。


27.又世尊言:攝諸相,比丘!識所攝,爾時命過,處所趣三惡趣展轉不止,泥犁、餓鬼、畜生。生不染污心,云何生天上?

1)或作是說:由諸結使生天上,亦由結使或入地獄。

問:云何造不善行耶?

2)或作是說:由結使故,便生天上,以瞋恚故入地獄,瞋恚之相當爾時。

3)或作是說:以小染著亦得生天,增上結使生三惡趣,增上瞋恚爾時命過。

4)或作是說:行相重累生諸結使,如行造不善便生惡趣,如結使所纏作諸善行便生天上,起不善行有諸衰耗,爾時命過也。

5)或作是說:一切結使拔諸善根,隨行善惡各趣其道。

6)復次,從上來生,契經句則有違。今當說要。如船度彼此,報行生行則受其果。當於爾時。無力之人不造善本,是故有處所,不得言最是後識合會有是死。

7)復次,識與本行相應。


28.又世尊言:長夜依心思惟、修行、善諷、誦讀。云何心長夜修行?

一心者一部僧名作是說:一心長夜修行,不得眾多心修行,修行得生。

問:一心如是長夜修行,則不有生亦無差降。思惟差降無有異,展轉生思惟則有思惟,展轉心意則有長益,是故生意長夜思惟。

復次,心有三行,不有時乃至命終,從此發意菩薩求道,從是思惟乃至得無學術得利。展轉心取相彼有思惟,一時思惟心所念善法,當觀意思惟。


29.以何等故,諸相應法想及識不謂是食?

1)或作是說:彼一切是食。世尊教語說一切則說一切。

問:非以說識則說一切。

2)或作是說:彼一切是食,是世尊勸教語。

問:諸相應法等有生。

3)或作是說:二於中還食,識意心有二方便揣食樂食。

問:諸相應法或受有或不受,此義云何?

4)復次,相應法或有食相或無食相,如色、香、味、聲、更樂。欲使二生色是眼識境界耶?餘者亦爾,但欲自養是食義,揣食差違。諸根四大得長益軟美飽,彼以食想則生彼界,思惟相應意所念,如彼有痛,彼生無有量,如心有痛。若此諸法以樂為食想,彼生受諸身根痛。亦得將行想亦得行,彼則生受諸識將去識。乃至識意相應身根縛著,及心所念法,當言迴轉而有開避處痛食想。

5)復次,合會造相是其相。

()供養及身名,長短盲意界,取非以相著,有漏意在後。


III.想痛

1.以何等故諸相應法想痛是意行耶?非餘相應法法?

1)或作是說:此一切由意行興,是世尊勸教語,說此為首則說一切意。

問:說一則說一切?

2)或作是說:此世尊勸教語。

問:諸相應法等生力勢?

3)或作是說:由意而生,是故謂意行。

問:諸相應法法,或隨意生或不隨意生,此義云何?

4)或作是說:此意所作:故曰意行。

問:諸相應法,或意所作或非意所作,此義云何?

5)復次,意所纏,如是諸法不於中間有迴轉,意識展轉迴轉無有休止。


2.又世尊言:更樂習、痛習、想習、行習、名習、色習、識習。以何等故諸相應法,更樂習、痛習、想習、行習、名色習、識習?

1)或作是說:一切相應法更樂習、名色習。

2)復次,更樂勝意中名色識更樂增,乃至痛有增、名色增、識有增。

問:等中間此妙此非妙,此義云何?以一更樂非相由心生,是故彼無也。更樂增,意便有增。

3)或作是說:眼緣色因緣、等中間緣、緣名色生識,此三集聚故,曰更樂。緣更樂。更樂便生痛或想或意。

問:惟由更樂生痛,復由餘更樂生想。世尊亦說:有彼痛不言有彼痛,便言有想。此事不然,此契經有違,非以心所念法展轉相應。

4)或作是說:眼緣色生眼識,此三集聚有更樂。彼識等有便生痛,由痛便生想,緣想便生意。

5)復次,諸相應法方便便勝,如二人共行一道所至必到。色聲香味細滑萌牙,欲使二俱生耶?有增減如實。


3.又世尊言:毘罽羅多魯奚帝婆羅門,如一人色住百歲,及餘行痛起便盡,不生色展轉不相應。說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色色展轉,此世尊教戒語。世作是相,彼色是我所,我著色住。

或作是說:色亦展轉生死,無記意自迴轉,心所念法亦有善亦有不善。

或作是說:色亦展轉。

復次,色以人迴轉,心所念法有實,復有餘趣。

復次,色亦展轉,然色自然乃至住不死。如作智,他自作方便,求色亦住百歲。


4.又世尊言:此四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以何等故,諸相應法不謂痛顛倒?

1)或作是說:此世尊教戒語,說此則盡說痛。

問:說一則說一切?

2)或作是說:此世尊勸助語,如上所說,結善有定。

問:諸相應法無有勸助。

3)或作是說:此世尊教戒語。此教戒與世尊教戒語。此教戒與世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然痛非顛倒。

4)或作是說:此一切顛倒也。

5)復次,微想顛倒中,心顛倒增上見顛倒。

6)復次,一顛倒心所作無常想見有常想,得諸相應法,或說言不顛倒。

7)或作是說:不可得也。如識境界迴轉心亦迴轉。

問:設一切有常者,我一定自相無境界。

答曰:有常,是識有常。有常知痛想、知想心、知心。

問:若一切常者,非一切痛耶?一切智。

8)或作是說:得識自相攝,是故彼非顛倒心。心亦顛倒亦非顛倒。

問:善不顛倒,然善不與不善相應,是故此非義。

9)復次,處所相緣無由業相應,是故彼有生。一切顛倒一切不顛倒,一無有勝自造我。


5.又世尊言:三集聚更樂。云何意地有三集聚更樂?

1)意界(一部僧名)作是說:意持意境界等樂。

問:二心俱等,亦說心意識。

2)一心作是說:若展轉心,彼無有三集聚。

3)復次,依一心境界等有更樂。

問:亦說意緣生諸法,意識三集聚更樂。彼不依心意,是故無三集聚;若彼依心則有三心。

4)心性(一部僧名)作是說:心滅盡時生心境界,此三集聚。

問:心生時未來未生心,是故無三集聚。

5)復次,過去有得意根,現在得意識境界,普照意識所更,如是意地三集聚有更樂。

問:云何過去現在有集聚?答曰:此非等集聚事集聚,如是得彼事亦相應。


6.云何眼識緣善?

1)或作是說:以眼識善心等起緣身教,是謂眼識緣善。

問:若彼身教自然善,云何彼等起不觀身?身有教色,無彼輪無有眼,唯色相現故曰輪轉,此謂身教。若身亂是善者,云何讀頌不如是耶?此非故當熟觀。

2)復次,非自相境界眼識、非色自相境界善,是故無有眼識緣善也。


7.云何眼識緣無記耶?

1)或作是說:所可用眼識善不善心起,除其身教及餘色處因緣,是謂眼識緣無記。

問:一一無有處所住,色聲香味細滑觀其所生處。

2)復次,色自相境界,眼識非色自相善不善也,是故一切眼識緣無記也。善緣眼識、不善緣無記,緣有何差別?此亦如上所說。

問:若不善無記心起身教相類,是故眼識無有差降。


8.非以所愛造有識自相,緣青心心所念法,青為意喜所更,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識青喜識、痛青喜痛、想知心念。

問:一二共相應。

2)或作是說:非一識與二相應。

3)復次,眼識青自相迴轉痛痛喜忍,此名數等所作,心亦如是。

4)復次,如是所說,一識與二相應,是故如是非識自性。我一性自性非我自性,是故無我。此二有穢,是故一識。青善成就,心造意造,是故此事不相應。彼或有喜,或亦不有喜亦不無喜,是故或有喜或無喜、或亦不有喜亦不無喜,是故此事不相應。


9.頗心三時住耶?

答曰:無也。何以故?心無有壞,是故初時不壞,永不復壞,是故心空。若心有增住者,因緣有若干相,彼上更三緣。若心第三時住者,青黃亦無有色相,有色相亦無增減亦無希望,是故心虛空。

1)或作是說:若心增上住者,或時歡喜而修行道。此非微妙,是故心虛空。

2)或作是說:若心三時作者,或遭惡時希望境界,便生希望境界。過去希望境界、二希望境界不可究竟,是故心虛空。

3)或作是說:若心自然彼三時住,初第二過時則有增減。增減有餘,是故心虛空。若無增減中究竟亦虛空,是故永不復壞。若彼不自覺知,彼三時壞。何以故?彼自覺知,初時則壞,是故心虛空。

4)復次,若心住三時中間心,中間心中間相應心住相應,心住相應亦虛空。不於中間相應住,中間不為不空,是故心虛空。


10.以何等故言心虛空,然不及色?

此亦所說。上偈亦說,聲是色因,不有命等有迴轉。

1)或作是說:若色空者住無住,所生之處即於彼壞敗。彼不有妙,是故上色住。

2)或作是說:色亦虛空如心。何以故?若色不虛空者,愛生色住恚,生恚生色,是故一時空則不有色。此非微妙,是故色虛空。

3)或作是說:若色增上住者,命過時心生色中陰,心則有迴轉。此非微妙,是故色虛空。

4)或作是說:若色自然三時或第二時,時有增上轉有增上。若初第二增時轉住,若無增空,是故永不有壞。若彼自覺,三時壞敗。何以故?即彼自覺初時壞敗,是故色虛空。

5)復次,若色增上住者,中間相應住。若中間相應住者,初時亦當中間相應住。若中間不相應住者,相應則不虛空,不於中間相應住。相應非不虛空,是故色空。

()想痛二字在,梵志穢意行,眼覺境界青,慢性亦虛空。


IV.所觀、所知

1.如所說,所觀見彼是眼,所知者是識。云何眼所觀、識所知?

1)或作是說:眼觀視色攝境界。

2)或作是說:依眼生識。如眼觀色,識為因緣,如是所知。

3)或作是說:無有眼觀視。設當觀視者,乃至有眼則觀。如識等有生,如是識知。是故眼不觀視。

4)或作是說:眼無所觀。設當觀者,乃至色有二相、眼有所照。一切觀視非一切觀緣,是故眼不觀視。

5)或作是說:眼無所觀、識無所知。

6)復次,眼緣色生眼識,彼作觀想觀識所知,世尊亦作是說。

7)復次,眼無所觀。設眼觀者,耳所當聞鼻聞香,是故二根義則有所攝,是故眼無所觀。


2.觀識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眼有所觀、識有所知。

或作是說:所觀照是眼,攝境界是識。

或作是說:無有差別。觀識而無有異,此是一義,是世尊教戒語。

復次,有此處所,觀異識異二俱不同。觀他識識他,設當如觀餘識同者,是眼是識無有差別。設眼境界,識亦是境界,眼觀色識無巧便攝取境界,此事不然也,是故當捨此。如眼緣色生眼識,以彼眼識知有色,然非眼也。


3.以何等故,彼眼謂之識耶?非色識?

當方便說,如聚揵度依諸內入。

或作是說:眼識知眼謂之眼識。

或作是說:彼無有識。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於彼作十世俗想,謂眼識也,世尊亦作是說。

或作是說:修諸根身識,由根有識也。如種種趣,一趣之中由食思惟隨時自性造諸根,當言身識。如無色界相應諸心所念法,色界為妙,高下麁細思惟此已。


4.云何彼作壞敗色想?

或作是說:彼無有壞敗想,然彼色未盡。設色盡者,彼謂壞敗想也。

或作是說:彼有壞敗想,彼不修色想。若以離色想,以離謂之壞敗色想。

復次,彼非壞敗色想,彼不入無色界定。若入無色界定成就彼定,彼謂壞敗色想。


5.如此五識身不知各自相依,云何意識不自知相依耶?

或作是說:知意依意識。設意不知意識者,則心心不相觀也。

或作是說:知自身諸根依彼意識,彼是意識境界,一切諸法境界是意識也。

或作是說:知一切身體周遍四大皆依意識,彼是意識境界。設不知者,此亦無痛也有依意識。

或作是說:不知。若以意識知者,則無三聚。此非微妙,是故不知。

或作是說:不知。設當知者,則有二。世尊亦說,二因緣生諸識,是故不知。

復次,諸根則依識,設意識自知根依者,如是意識則有壞敗。

復次,心俱生。


6.如是四大當言依識身,彼非意識境界,未壞六識身,入無記心心所念法,根得增益四大增益。當言未得?

1)或作是說:當言未得。不以無記心心所念法生諸希望。

問:無記心性迴轉希望則壞敗。

2)或作是說:當言得也。觀見諸根,歡喜心者、弊惡心者、無記心者,是故當言得也。

3)或作是說:如此處所有隱沒無記心,彼則成就。有無記心心所念法,諸根四大增益,欲使我等說隱沒無記心耶?

4)復次,一切心色增益,一切心依色而有展轉相生,乃至眼識生諸行,此不微細。若超越彼念,識身起眼識,亦無法不轉,諸根四大如種子。

5)復次,伎術諸藝成就威儀禮節皆以成辦,威儀心無記。如是伎術,此則得知無記心所念法,諸根四大得增益。


7.若心卒亂,彼一切心解散耶?設心解散,彼一切心卒亂耶?

1)或作是說:若心卒亂,彼一切心解散。設心解散,彼一切心卒亂。一切心染著,亦卒亂亦解散。彼與卒亂相應,彼是解散。

問:無有愁心不善無有三昧。

2)或作是說:無有一心若亂若散,意亦無有亂散。


8.頗心卒亂非解散耶?心有一因緣,意有所攝持。

頗心解散非亂耶?意識無數因緣亦無所攝。

頗心有亂有解散耶?意性無數因緣,亦有所攝持。

頗心不卒亂不解散?一緣意識無所攝持。

問:如一一心不卒亂不解散,彼不一切解散耶?

答曰:如一一心不在意有眾多意,如是一一心瞋恚無有解散亦無眾多。

復次,若心解散,彼一切心有亂也。


9.頗心亂非解散?一緣迴轉,譬如士夫從一路走。如緣五識身自相迴轉,如是想像意識。

1)或作是說:如彼迴轉,彼不想像。

2)或作是說:若眼識青有定意識,意識亦青想像識,是謂眼識、是謂意識者,此事不然。

問:想像意識,若眼增上彼是眼識。


10.頗意增上彼是意識耶?

答曰:有。如汝眼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諸著亦有勝。如是我眼增上,諸生相應眼識。如意增上相應生者,彼是意識。

1)或作是說:若眼增上,及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著,是意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識著,是故相應果壞。

問:眼增上果,乃至諸生相應意增上果,於中則果壞。若眼青黃白黑果不壞。汝眼增上諸相應青黃白黑生諸識,欲使眼增上相應不耶?相應不壞,是故此非義。

2)或作是說:不如彼造彼想像。

問:為誰造相像?若憶彼境界則彼是緣,若不憶者為誰造想像?若憶彼境界彼即是因緣。若不憶者。

3)或作是說:不如彼迴轉。設如彼迴轉者,則二眾多。世尊亦說,以二因緣生諸識。

問:眾多生二識,或一二生諸識?如汝有眾多二也,汝意緣生想痛識,是故汝眾多二。

4)或作是說:不如彼迴轉。設如彼迴轉者,則不有壞;諸入已定,是故不如彼迴轉。

問:已逮中間無有色入、法入,如還中間眼識持意識,持不壞敗,如是有諸入。


11.中陰中初心為依何處色?或中陰、或初死?

1)或作是說:初死不生作眾事。

問:非現中陰依心而住耶?答曰:心無有住處,心生便滅,滅無所作,是故彼無所依滅不生。

2)復次,中陰依色心耶?念法亦是依色展轉相生。


12.如大箂阿羅漢,最後心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自緣意命等命想,空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或作是說:一切諸行是其緣,作一切諸行作不淨想,無願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或作是說:涅槃是其緣,涅槃滅想無想,解脫門而現在前取般涅槃。

復次,見聞念知是其緣,彼心無記,自無吾我想取般涅槃。本行已棄,永滅不起。

()諸根因緣本,依意增益生,心廣意遊行,中陰羅漢心。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心揵度第二竟。

三昧揵度首


I.賢聖默然

1.又世尊言:諸比丘集聚來會有二因緣,若當論經深義、若當賢聖默然口不出言。云何論經深義?云何賢聖默然口不出言?

1)或作是說:於欲不著,觀欲惡露不淨,是謂論經深義。於第二禪賢聖默然思惟。尊者大目揵連亦作是說:於是比丘思惟第二禪,是謂賢聖默然。

2)或作是說:說十二因緣是謂論經深義,思惟十二因緣是謂賢聖默然。

3)或作是說:契經偈決廣布是深經義,心專一不亂而聽法是謂賢聖默然。

4)或作是說:棄一切惡行是深經義,念棄一切行而思惟之是謂賢聖默然。

5)或作是說:空無想願分別廣布是深經義,思惟空無想願是謂賢聖默然。

6)或作是說:分別四賢聖諦是深經義,善思惟四賢聖諦是賢聖默然。

7)或作是說:法論者,合集人民,布現等法;賢聖默然者,思惟不淨觀,法起則起、法滅則滅。

8)或作是說:說法聲遠聞是謂法論,思惟內事是謂賢聖默然。

9)復次,集聚來會亦是其事,當說諸法,已說當善聽之,於彼法論親近賢聖。譬如戒輪、定輪、智慧輪、解脫輪、解脫智慧見智慧輪,乃至十二因緣輪。聞此輪已持諷誦讀,意不染著不厭,心不亂善思惟,是謂賢聖默然。如所說尊大目揵連賢聖默然,此是其義。


2.曇摩提那比丘尼作是說:彼比丘從滅盡三昧起,近三更樂:寂更樂,不用定更樂、無想更樂。云何寂更樂?云何不用定更樂?云何無想更樂?

1)或作是說:空解脫門是寂更樂,無願解脫門不用定更樂,無想解脫門是無想更樂。

2)或作是說:彼從滅盡三昧起,緣涅槃無漏故,不用定現在前,即當言不用定。彼不用定,彼無想定。無漏不用定,不用定緣涅槃無想也。

3)復次,彼從滅盡三昧起,住有想無想,起若干心,當言近無想更樂。

彼住時入不用定起若干心,當言近不用定更樂。

若住彼時起識處起若干心,當言近寂更樂。是謂其義。

於五三昧彼起若干心,當言起心,猶如漸漸睡眠,覺便速起疾。如是漸漸入滅盡三昧,不漸漸起,當言是觀。


3.頗有二斯陀含成就無漏,一禪現在前、第二禪不現在前耶?

或作是說:有。若應空者則現在前,若應無願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所依有力者則現在前,若所依力少則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利根者則現在前,若鈍根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若厭欲界、棄欲界行則現在前,若厭三界、棄三界行則不現在前。

復次,未曾有所造行入無漏,三昧觀應無漏。


4.頗初禪中間近滅盡三昧耶?

1)或作是說:有,若得驃騫度三昧,則於禪中間入滅盡三昧也。

2)或作是說:若依初禪等越次取證,則於初禪中間四諦所斷結使,則近滅盡三昧。

問:彼非近初禪中間,入三昧彼便得近?

3)或作是說:初禪中間入第二禪時,梵天上諸相應結則得滅盡。

問:必起禪中間,是故不近禪中間?

4)或作是說:若依初禪中間等越次取證,彼於初禪中間四諦所斷結,近滅盡三昧。

問:此非初禪中間。何以故?必起世俗禪中間,賢聖道而現在前。

5)復次,非入初禪中間近滅盡三昧,結使未盡。外觀盡彼智種俱住之法,當無覺有觀即起不滅盡。


5.如樂眾生入慈三昧,非一切眾生有樂。

5.1.彼三昧為緣何等?

1)或作是說:諸樂眾生即彼因緣。

問:不緣一切眾生有其慈?

2)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其樂根,彼即緣。

問:非一切眾生有樂根現在前,亦有現在眾生有樂根。

3)或作是說:若自更樂,彼一切眾生解脫。

問:非以此樂使眾生樂。

4)或作是說:非以慈堂一切眾生有樂。

5)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滅諸瞋恚成就諸法。

問:以顛倒故滅諸瞋恚。

6)復次,覺諸眾生有其樂根,求眾樂解脫,施恩眾生皆成就之。

5.2.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不顛倒?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諸樂眾生是其因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一切眾生皆樂根,此是慈因緣。

5.3.如本所說,復次,當言非顛倒,瞋恚滅盡。


6.如苦眾生入悲三昧,非一切眾生有苦。

6.1.彼三昧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諸苦眾生,彼即其因緣。

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苦根,彼悲是其緣。

或作是說:非以悲堂故一切眾生有苦。

復次,以此方便而堅住其心,滅其害心。

復次,覺諸眾生有苦相、苦解脫,并及悲一切眾生皆求使安。

6.2.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

或作是說:言非顛倒,諸苦眾生即是其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滅其害心。


7.如喜眾生入喜三昧,非一切眾生喜。

7.1.彼三昧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諸喜眾生是其緣。

或作是說:一切眾生有喜根,是喜其緣。

或作是說:自得歡喜,欲使一切眾生同。

或作是說:非以喜堂故一切眾生有喜。

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滅諸愁憂。

復次,覺諸眾生歡喜相喜解脫,於一切眾生同喜。

7.2.如本所說,彼三昧當言顛倒、當言非顛倒?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諸喜眾生即是因緣。

或作是說:當言非顛倒,一切眾生有喜根,是故是喜因緣。

7.3.如本所說,復次當言非顛倒,愁有差違。


8.又世尊言:於是比丘當修安般守意,斷諸觀想。云何當修安般守意斷諸觀想?

1)或作是說:修安般守意入第二禪,已入第二禪觀已越過。

問:亦有餘方便入第二禪,是故餘方便斷諸觀想?

2)或作是說:修安般守意依色界迴轉,不依觀想斷諸觀想。此亦如上所說。

3)或作是說:計出入息,有一緣於中無觀無覺,如是斷諸觀。此亦如上所說。

4)復次,安般守意緣近,不緣為若干、緣無眾生,彼少生業,斷諸觀想。


9.又世尊言:遍觀諸身覺出息,遍觀諸身覺入息。云何遍觀諸身出息?云何遍觀諸身入息?

1)或作是說:觀身盡無常,覺出入息。

問:不從三昧起耶?答曰:三昧不起,彼方便必作不疑。

2)或作是說:觀身一切不淨,出息入息俱不染著亦不捨。

3)或作是說:一切身中出息入息皆悉覺知。

4)或作是說:一切身中觀色界觀迴轉時,出息入息不攝其想亦不捨。

5)復次,以此方便堅住其心,以此事廣思惟之。


10.云何入第四禪盡出入息?

1)或作是說:計出入息時,即彼覺知入第四禪,於中出入息能悉滅之。

問:以餘方便入第四禪,彼出入息滅耶?

2)或作是說:入第四禪時,於四禪地息有迴轉,唯諸毛孔,無出入息。

問:不從起三昧,出入息不迴轉耶?答曰:起更依餘息迴轉。

3)或作是說:如入初禪遂便增長,第二禪微、第三亦微,如是漸漸息時第四禪無有。

4)復次,捐棄覺,彼時禪出入息不迴轉。


11.以何等故生欲界眾生得禪,於禪不退,命終時便生色界?已生色界得一切禪,於禪不退,便命終還生色界?

1)或作是說:此間行對地,此間起禪而生彼間。設彼入三昧,設生彼間者有報,不以報有報。

問:如今無有彼沒還生彼間耶?

2)或作是說:入第三禪淨氣味相應,無漏禪淨得生彼間。於氣味相應退,以無漏般涅槃。如是生彼間,若淨禪三昧即生彼間。若入氣味相應禪,於彼間退。若入無漏禪,即於彼間而般涅槃。

3)或作是說:此間入四種禪,漸漸退、住退、增上退。漸漸退、住退生彼間;增上退越彼間,厭退般涅槃。如是生彼間,若入漸漸退三昧,便於彼間退;若入住退三昧,即生彼間;若入增退三昧超越彼地,以無漏道於彼間般涅槃。

4)或作是說:非以禪得生彼間,行垢染著得生彼間。若已行對死者,若復住彼間;以行對不死即生彼間。若不以禪生彼間者,非中間禪生彼間。

答曰:無苦。若依未來禪還欲愛盡,於中間禪得生彼間。

5)復次,此二俱非妙,眾生生欲界得諸禪,色愛未盡便命終生色界。色愛盡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色無色界。無色界愛盡,便命終生無處耶?問:云何受報耶?

答曰:若愛盡,報相應則無也,如彼前則隨後。中間相應報果生色界,眾生得禪,色愛未盡便命終,不作方便求生欲界。若不厭棄方便不增,方便求者便生。生色界愛盡、無色愛未盡便命終,不生無色界。無色界愛盡,命終生無處所。

問:云何今受報耶?答曰:無有定受相應行報。於色界行禪甚難得,況無色界三昧也。

()更樂斯陀含,有滅盡無量,念說一切身,云何滅欲界?


II.不用定

1.若一切超越識入處無有不用定,云何彼無耶?少有思惟?

1)或作是說:彼無猗處,有所恃怙,無有思惟。

問:一切三昧思惟此事?

2)或作是說:彼無有樂、無有常,亦有不思惟。此亦如上所說。

3)或作是說:彼無有吾我,亦不思惟。此亦如上所說。

4)復次,如若干種相貌,便離想解脫。


2.以何等故不用定謂之護耶?

或作是說:彼三昧無有、定無有,當有以有,是故不用定謂之護也。

或作是說:道護越彼道,是故不用定謂之護也。

或作是說:護是果。世尊亦說,修護廣布越不用定。

復次,無量定不選擇,不造利養住也。


3.云何淨是不淨義?

1)或作是說:諸不淨相則是淨義。

問:無有不淨相,彼或有淨或不淨。

答曰:所謂淨者彼是顛倒,彼或有常或無常。欲使言無無常相耶?

2)或作是說:淨相者言無淨。

問:設彼無淨相者則不染著,非以淨相彼染著。

答曰:不淨作淨相則染著。設彼有淨相者,如彼觀之彼則染著,若不如實觀者,是故彼無淨相。

3)或作是說:專意心念如是不淨。

問:彼或終成或不終成,欲使彼是淨、欲使彼不淨耶?

復次,色無有淨、無有不淨也,如彼所趣貪著不離。


4.頗捨修四禪不用定生淨居天耶?

1)或作是說:無也。捨修四禪得生彼間。

2)問:諸有修第四禪生淨居天,彼一切生淨居天耶?答曰:以事行故不生。敘子生萌芽,行事故不生。

3)復次,頗依未來禪修無漏道,彼滅諸結生淨居天?諸修分別禪入第四禪,彼一切生淨居天耶?設生淨居天,彼一切修分別禪入第四禪耶?

或作是說:諸生淨居天,彼一切修分別禪入第四禪。

4)頗修分別禪入第四禪,不生淨居天耶?阿羅漢若無色界阿那含。

或作是說:頗修分別禪入第四禪,彼不生淨居天?得修分別入第四禪,淨居天上愛盡也。

5)頗生淨居天,不修分別入第四禪耶?依未來修無漏道,彼滅諸結使也。

6)頗修分別入第四禪,亦生淨居天耶?得修分別入第四禪,淨居天上愛未盡。

7)頗不修分別入第四禪,亦不生淨居天上耶?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8)云何修分別入第四禪耶?

或作是說:入淨禪三昧,以無漏思惟分別。

問:淨禪彼非無漏思惟。如無漏思惟者,彼不淨禪。

復次,無漏禪於其中間入淨禪,淨禪中間入無漏禪,不以無漏長養淨禪,彼長養淨居禪。

9)云何知有淨居天耶?

或作是說:修分別第四禪生淨居天。如此間見修分別第四禪,無色愛未盡命終,然後得知有淨居天。如此禪因緣。

復次由阿那含知。世尊亦說,此趣不易得。猶如我凡夫人長處生死。除淨居天,如初第二第三禪修分別禪。

10)以何等故初第二第三禪不生淨居天耶?

+或作是說:最初得頂,第四禪復能分別禪,及欲愛盡不生餘地。

問:如不觀入思惟三昧分別四禪,何故不觀入第四禪分別八地?

+或作是說:諸得利根便能分別四禪,恃怙利根復越餘地。

問:越第四禪,是故不生第四禪地。

+復次,天地變易時,乃至第三禪地壞,然非賢地變易。世界變易時,此有諸賢以行報對故,得生淨居天。


5.若得第四禪,依初禪等越次取證,諸結不相應。於四禪退,當言得彼諸結,彼成就耶?

1)或作是說:當言得。

問:如所說,以外道滅,便得賢聖道,乃至究竟盡彼無。

2)或作是說:當言不得。以作彼賢聖道,乃至究竟。

問:不於中間生四禪地。答曰:此事無苦,復越第四禪。

3)或作是說:思惟所斷非四禪所斷。何以故?四諦所斷是賢聖道,非思惟所斷。

4)復次,依彼念復更造念。

5)復次,於第四禪退。何以故?彼等越次取證忍智迴轉,然彼等方便力,不於等方便力退,是故不於四禪退。若得想三昧,依第三禪等越次取證,無想三昧不退,命終後生無想眾生。

6)或作是說:生果實天。此三昧是彼間地。

問:如彼越地,云何復言彼地等越次取證?

7)或作是說:不得無想三昧等越次取證,彼意遲鈍、彼三昧永寂。

問:入第三禪意都無疑。

8)復次,等越次生第四禪,越次取證,想三昧不廣布亦不親近。

9)復次,生第四禪中。

()無有淨不淨,云何知方便?如得三四禪,無想名不終。


III.念待喜

1.如一切第四禪得念待喜,以何等故謂三禪非餘禪耶?

1)或作是說:此世尊教誡語也。

問:此義云何?謂第三觀禪念待喜,非第四禪。

2)或作是說:世尊勸助語,說此則說餘。

問:說初禪則說餘禪耶?

3)或作是說:三禪中樂彼是最妙,是故念待護於中不退。

問:當護一切禪?

4)或作是說:三禪中樂是妙者,念待是其事,如氣味者。

問:此非第三禪念待所以著樂,第四禪亦當有念造無教,如是我有禪。

復次,彼事有勝。云何第二禪相應念心不斷喜處所也。


2.如一切第四禪得護念淨。以何等故得護念淨,謂之四禪非餘禪耶?

1)或作是說:是世尊教戒語。

問:於中念護有淨相,則一切護。

2)或作是說:於中有淨護念,求護喜根。

3)或作是說:威力初禪迴轉是其緣,亦依第四禪得念處所護。若苦、若樂、有覺、有觀,及出入息以離諸惡。

4)或作是說:於彼眾生多結盡,爾時護念亦護諸禪。

5)復次,於中行有增心不移動樂所造念息,而護三昧。


3.頗凡夫人入滅盡三昧耶?

1)或作是說:凡夫人不入彼三昧,此非凡夫人三昧也。

2)或作是說:凡夫人緣上界得滅上界,至有想無想有生入處。

如所緣滅有想無想處,是故不入彼三昧。

3)或作是說:凡夫人亦有三昧,入三昧時心初得休止想心得定。

4)復次,想界彼是因緣,捐棄彼緣不欲三昧。如憂持迦羅那子入無想定,便恐懼生有想無想天,是故不入三昧。

4)復次,不入定也。何以故?如如凡夫人入三昧,漸漸有力勢乃至究竟。凡夫人恐懼,自見吾我滅盡想,是故不入彼三昧。


4.頗有菩薩入滅盡三昧耶?

或作是說:入彼三昧也。菩薩發大弘誓,求索一切處所。若不入此三昧者,則不能一切眾生處所。

或作是說:不入彼三昧。何以故?彼非凡夫三昧,此凡夫人菩薩。

或作是說:不入彼三昧也。菩薩以世俗道,緣上地滅下分結,有想無想盡無所有有緣滅有想無想處,是故不入三昧。

世尊曇摩多羅作是說:雖菩薩自觀羸劣,不究竟恐懼。

復次,菩薩以智慧越彼瞋恚,竟無有恨,非不有三昧方便。


5.無想三昧、滅盡三昧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無想三昧是凡夫人三昧,滅盡三昧非凡夫人三昧。

問:我不論此事為誰三昧。復次,當說三昧相貌。

2)或作是說:此無想三昧廣大無邊,滅盡三昧休止不起。

問:若此俱無心所念法,此二俱非廣大休止耶?

3)或作是說:無想三昧與色相應,滅盡三昧與無色相應。

問:我亦不論此三昧處所,但當說三昧自相。

4)或作是說:無想三昧無想眾生果,滅盡三昧有想無想果。

問:我亦不論為誰果,但當說三昧自相。

5)或作是說:無想三昧自知入有想三昧,滅盡三昧想痛自知入三昧。此如上所說。

6)復次,如所欲二俱心所念法,則有是想無相。

7)如所說,有想三昧心得覺知,於此三昧廣大休止,色無色界相應果方便則有勝。


6.若依不用定得阿羅漢,為思惟何等相應心所念法得阿羅漢?

1)或作是說:不用定相應。世尊亦說:如彼所有痛想行識法,思惟彼法,如契經本說。

2)或作是說:有想無想相應,自知有想無想。遠,有想無想;不遠,不用定也,得有想無想欲盡。

3)或作是說:若不用定愛未盡,依不用定逮阿羅漢果。彼與不用定相應,有想無想相應心所念法,思惟得阿羅漢果。若得有想無想三昧,依不用定逮阿羅漢果。彼與有想無想心所念法相應,逮阿羅漢果。

4)復次,如自思惟吾我無,吾我所纏,已得斷智便得愛盡,思惟何等苦陰行而得盡餘苦。如自田業作,餘者不獲此。此亦當如是。


7.以何等故,無漏三昧謂之餘緣非淨三昧耶?

1)或作是說:無漏三昧緣三界。以無漏初禪覺知三界,然淨初禪無巧便覺知梵天,是故若有因緣然非淨。

2)或作是說:無漏三昧者,一一相生。是故以此初禪得無常想則獲一切也,然淨初禪不以此同。

3)或作是說:無漏三昧者,斷諸一切結使永盡無餘。依無漏初禪滅三界結,如是一切以淨初禪無巧便滅梵天上。

4)或作是說:以得無漏初禪,得已無漏色,然不以淨初禪而現在前,亦不得第二禪。

5)復次,非以淨三昧展轉而得。修行增上禪淨現在前,復以餘方便第二淨禪而現在前。無漏初禪現在前時,得增上無漏無色,是故無漏三昧展轉有因緣,然非淨。


8.以何等故?諸三昧上氣味相應,三昧與下氣味相應,三昧中間因緣謂之因緣,然非下上緣。

或作是說:入三昧時起禪中間,彼退不迴,如欲上梯從一一桄始,若從梯下亦由一一下。

復次,入第二禪,氣味相應退。

復有入初禪,然非初禪氣味相應,入第二禪。


9.慈、大慈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微謂之慈,廣謂之大慈。

或作是說:少所入為慈,一切遍入為大慈。

或作是說:慈緣身苦,大慈緣身意。

或作是說:慈緣眾生苦苦,大慈緣救眾生苦苦。

復次,大慈廣無有邊,遍至一切眾生無不蒙賴。

復次,如來世尊護一切眾生,然非聲聞有近有遠。一切眾生有所慜念,欲使聲聞慜有色無色眾生。


10.若淨解脫門,如自因緣八現色入,及自因緣十二入,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微解脫門中八現色入,增上十二入。

或作是說:少有三昧解脫門,大三昧謂之現色入,無量三昧十二入。

或作是說:淨相謂之解脫門,結盡八現色入,無有思惟十二入。

復次,增上是解脫門,因緣十二入,長諸結亦是十二入。

()一切苦凡夫,或菩薩威勝,無漏上下界,勝行解脫門。


IV.有禪有智

1.又世尊言:無禪不智,無智不禪;有禪有智,是謂涅槃。說此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以此契經得須陀洹,得諸禪故。說無智不禪,須陀洹亦有斯智慧,是故禪亦依彼。

問:平等覺觀於中有禪。若如契經者,外亦有禪。是故彼有智,故說無禪不智。

問:外亦有世俗智慧。答曰:若彼外有智慧者,亦外涅槃,故說有禪有智是謂涅槃。

2)或作是說:若智慧是心地者,亦無智慧。彼無有一心禪,故說無禪不智。

若無一心禪,彼亦無有思惟智慧,故曰無智不禪。

若有一心禪、思惟、智慧,彼滅諸結使,故曰有禪有智是謂依涅槃。

3)復次,若有無生智得等禪法,便有休止,況成果實,故曰無禪不智。

若縛著心意得便變易,況當有果實,故曰無智不禪。

彼若有止觀,彼止觀觀外時時修行,解脫牢固不有滅盡,故曰有禪有智是謂涅槃。


2.三昧義云何?

1)或作是說:緣一心所念法,是謂三昧。

問: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有心所念法等生,欲使彼非三昧耶?

2)或作是說:眾多心緣一處所,是謂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3)復次,三昧有若干相,善法三昧、雄雌三昧。九次第禪護,諸義與心等者,是謂三昧。


3.頗因苦相應禪,禪現在前耶?

或作是說:無也。與苦相應便有念待念待禪,是故不現在前。

或作是說:或現在前與苦相應。如實知之便起念,於中禪現在前。

復次,不戲笑時,依苦禪現在前。


4.此大瞋恚四等梵堂何者最勝?

或作是說:慈最是勝,慈慜眾生皆令安隱,慈彼而已,入慈三昧無有狐疑。

或作是說:悲最是勝,以大悲故來出世說法,亦不見有大慈、大悲、大護。

或作是說:護最是勝,為良果實,修護則修不用定。

復次,護最是勝,眾事休息是護筋力,欲瞋恚滅,以眾生故,是故護勝。


5.以何等故初禪曰寂、第二禪曰三昧?

或作是說:斯二俱寂三昧。初禪休息眾多,是故第二禪寂。

復次,如其地種、水種,如是空寂不善法,由初禪生,故曰空寂。是故意定由二禪生,故曰三昧。


6.內喜者,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有覺有觀生心離緣,有覺有觀生心便歡喜,如去污泥,水漸漸清。

或作是說:調戲心息便清淨,如水涌使緩流涓涓澄清。

或作是說:彼心緣一住,彼謂等清淨,如所說去濁復清。

復次,入二禪意得清淨,有此彼處得初禪也。


7.喜、樂有差別?

或作是說:下為喜,增上為樂。

或作是說:心所念樂痛為喜,身樂痛為樂。

或作是說:踊躍生喜,猗生樂。

復次,彼方便心喜樂,無有罣礙。於中相應喜,身心不亂謂之樂。


8.諸有不廢禪者,彼一切成就禪耶?設成就禪,彼一切不廢禪耶?

或作是說:諸成就禪,彼一切不廢禪也。

頗不廢禪,彼不成就禪耶?若無垢人生無色界。

復次,頗不廢禪,不成就禪耶?諸有漸漸稍稍彈指之頃思惟眼無常也。

頗成就禪,非有不廢禪耶?阿羅漢智慧解脫也。

頗不廢禪亦成就禪耶?諸得禪不失。

頗不成就禪亦廢禪耶?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9.以何等故,世尊於四禪起、於四禪涅槃,然不用餘耶?

或作是說:慜後眾生故,故現照明。以斯後眾生知佛世尊常不離四禪,況當我等能離禪耶?

或作是說:如檀尼寶客時欲命終,以珍奇寶物最後妙寶施彼貧窮。如是四禪眾禪中妙,是故留在後,然非如來世尊有諸垢著。

或作是說:彼有自在非有巧便,初死時入第一禪尚難,況第四禪。

復次,諸入一切佛,如轉輪聖王所欲便至。佛世尊亦復如是,自在諸法王所欲便至,當作是觀。


10.以何等故佛世尊般涅槃時,一切禪解脫入三昧正受而現在前?

或作是說:自將養身。

或作是說:身體羸弱養得筋力。

或作是說:眾荼(人也)名全師子,報其施福。

或作是說:為後眾生故現照明。

或作是說:現有自在不有自在。命終時入第一禪尚難,況入一切禪解脫正受。

復次,現法不盡,如來世尊一切功德成就,以得自在所欲便至。

()禪三昧苦樂,堂寂及心意,歡喜念不廢,四禪最在後。


V.十八纏

1.如所說十八纏,安般守意,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無想攝。不思惟止、不端思惟。方便求少有方便多語、無益希望、念著多行、貪寶怨恨,從此以起集聚意,此有何差別?

1)答曰:欲有義,是謂貪欲。

2)眾生心瞋恚,是謂瞋恚。

3)心有煩悶,是謂睡。睡重,謂之眠。

4)心未休止,謂之調戲。

5)心不專定,謂之疑。心不究竟、流馳萬端亦疑。

6)出息入息觀不離意,攝無想,思惟處所,安般守意於中作方便。

安般守意,少方便,不思惟、不專意,思惟增上方便。

安般守意,意少方便、不作增上方便,算數多語,有覺有觀力所逼,以此方便,不樂、怨恨增上,希望、思想萬端喜愛。


2.安般守意得他處,意方便起,意有所攝,二月專成行經,如經所說。說此語,其義云何?以何等故世尊二月專成行經?

1)或作是說:此非問也。是佛世尊威儀化導,緣大慈悲故說此法。

2)或作是說:當言於爾時無有佛事,諸淳熟根便得度脫,諸不淳熟根彼得聞法。

3)或作是說:彼比丘數往親近於如來所,彼時世尊入三昧定,淳善易化。

4)或作是說:彼比丘聽深妙法,數往承受不入正受,是故世尊常三昧定。我若入此定,彼諸比丘亦當入此定。

5)或作是說:以後沈溺眾生故現照明。

6)或作是說:於現法中自在所欲,如所說欝多羅摩納。

7)或作是說:此是要言,義使諸比丘無有異行。世尊說入定福,然不自入定。

8)或作是說:一切智長養,如種樹隨時溉灌因緣相成。

9)或作是說:有異學梵志,備作是說:瞿曇沙門無有禪定,但說法耳。是故世尊入定坐禪。如所化邪見眾生而攝取之,是故世尊入定坐禪。

10)復次,以二因緣故,世尊入定三昧,自所見法而遊戲其中,復以眾生故現其照明。


3.十六事

當於爾時我比丘專念入息、專念出息,現四意止。

1)觀入息短,自知息短;觀入息長,自知息長。入定不久,息出入速。如入定三昧,亦堪任久住。

一切身毛孔悉皆知之。此亦如上所說。

猗身行觀身行相廣布,漸漸至於其中間住出入息。

2)依歡喜喜若初禪地。若觀第二禪地,常作是觀地,亦依其事樂初禪地。若第二若第三禪地,皆觀其地心行所由亦觀想痛。

3)或作是說:觀心意行、猗心意行,意行漸薄,是謂由心觀識心遂歡喜。如來無有憂喜心等,若當解脫,所以菩薩心常歡喜。

4)若三昧、若解脫,起若干相觀無常想,觀出入息,常觀滅盡,除愛結使永盡無餘,觀無欲、觀愛盡、觀諸使盡。

+復作是說:觀無常,觀身無常;觀盡,觀無明盡;觀無欲,觀有愛盡;觀盡觀有餘,有餘無餘涅槃果盡。

+復作是說:觀無常,觀五陰無常、觀五陰空無我。觀無欲,觀無陰苦。觀盡,觀五陰無生法。復以微妙無欲入第四禪。

5)彼有天曰:嗚呼哀哉!如來命過,無出入息。雖諸根未錯,命終不久。此諸賢聖堂相,諸賢聖入,持以此得賢聖道神通堂、淨天堂、淨天處、梵天堂、佛堂。是佛行、不還者還阿羅漢於現法樂四禪賢聖樂行。

6)復次,專念入息有入息想,觀出息有出息想,不離方便有出入息。

+行如是垢除,思惟念出入息想,有覺有觀漸漸薄,廣大休息。

+彼復作是念:身意連屬。自知息短,便自知之不捨本相。

+如復有餘。世尊思惟思惟漸休息,作無覺心休息,彼身心無有是念:身心有移動。身住心住無願,息長觀出息長,觀出息長亦知之不離本相。於中世尊出入息,一切身體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轉修行倍得休息,心出入息薄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是謂世尊四種思惟出入息,是其事無量因緣自然氣味。

7)復次,世尊作是像,彼心不移動,心如金剛,迴轉歡喜和顏悅色,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實生身心,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觀彼喜樂,無命有無命想,心行得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復次,世尊彼歡喜樂,有曠大想,心得解脫。彼心休息、行漸薄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是謂如來四種痛,思惟彼痛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

8)復次,世尊彼受化人無命有命想,心得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彼心得歡喜,思惟歡喜倍甚歡喜,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彼心歡喜為一水味起方便,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彼心緣三昧定,方便解脫如實無異,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是謂如來四種思惟,心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

9)復次,世尊廣解脫心,如實觀之無異。以作勞勤,當於爾時出息入息展轉觀之,是謂觀安般守意。

+亦觀其緣、觀次第縛、觀罪行報、觀遍一切心所行,展轉觀之,是謂觀安般守意。

+次第縛罪福行報,彼如此法無常,心解脫,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彼如是十事,住諸法想意法想,諸盛陰皆悉捐棄,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無相無常想者,愛永盡、無欲、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彼心所作降伏修行,作我斷想,思惟休息,皆悉觀之不離本相。

是謂如來四種思惟,法分別解脫無量因緣所由,除其自相。

10)如是十六事者,以更歷廣大安般守意堂。世尊思惟未曾離,彼則有相與共應,亦與行相應,以微妙行起第四禪,乃至滅盡三昧。

11)彼有一無觀此無出息入息、亦不搖動、亦無所覺知、亦無本心。嗚呼哀哉!瞿曇沙門命過。

+有第二天,觀如來身顏色未變,便作是語:此未命過,今命過亦當不久。

+有第三天,曾觀世尊及弟子入三昧正受時、亦見從三昧起,便作是語:此非命過,亦當不命過,所入堂作如是形象,當成阿羅漢。

問:云何今世尊知從三昧起本所迴轉?

答曰:聽時清淨諸根清淨,是故彼大因緣清淨意識生。從彼起復作是語。自覺知無數之念修自在智,是謂賢聖堂,無垢賢聖清淨天也。神通不亂乃至梵天所覺,斷結學、阿羅漢無學,如來堂諸學比丘不還者還無學果實,於現法中善講堂得無疑法。


4.如尊者舍利弗說:善樂休息,謂之涅槃。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彼云何樂無有痛痒。廣說如契經。彼無痛痒故曰樂,說此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尊者拘絺羅痛樂為彼說,然樂痛不究竟。尊者舍利弗說休止樂,乃至究竟樂有常樂。

或作是說:觀痛樂,彼少有痛樂、少有苦樂。無觀樂是涅槃,故曰所以樂者彼無痛。

或作是說:痛樂為苦所縛,休息樂者不與苦相應,故曰彼樂。

或作是說:痛樂無有定實樂,休息樂有定實樂,故曰彼樂。

復次,如性行迴轉得,彼入初禪時欲界相應,遂便有增。若彼與欲縛,見思惟想行,瞋恚便盛。如樂眾生必當受苦,是故生死垢外唯涅槃樂。是謂尊者說此義,故曰無痛痒故樂。


5.又世尊汝有吒婆羅色四天人自言:是我所者則當久住。若更生餘想者亦有滅盡。說此語時此義云何?

問:世尊所許,汝學布吒披羅,彼想起便滅,欲使移轉。

問:云何瞿曇沙門!我者即是想耶?想頗有所見耶?設當見者是我想者,便知想若干種。如上所說,便知想非類。彼時世尊逆質其義:云何汝有吒婆羅人有吾我也。彼曰:實爾。瞿曇!有色四天人有吾我。彼時世尊欲生其言:汝有吒婆羅言色妙及四天身人,有吾我住者是我所,若生餘想想生便滅。如來性行志不可移動。


6.又世尊言:如是阿難!想三昧者,教誡成就,又生有想無想天。若比丘入彼禪一一分別。說此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此七三昧,志如金剛眾事悉備,是故教戒成就。

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心不相應休息不起,是故彼無教戒成就。

2)或作是說:此七三昧,亦有漏亦無漏。以無漏道教誡成就,是故彼賢聖教戒成就。

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盡有漏,非以有漏道得成就教戒,是故彼無教戒成就也。

3)或作是說:無常想、苦想、無我想、滅盡休息想、道出要想,便教戒成就。

無想三昧及有想無想三昧想,遊出三昧想,是故彼無教戒成就。

4)復次,智慧照明與身相應,等觀身中彼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相應行,以得休息。猶如禪人從禪中起能有所說;若親近住入禪中,餘時不能有所說。有想無想,世尊故說此耳。


7.又世尊言:五法成就,常處閑居山頂叢林、衣裳麁弊不以為醜、不擇飲食床臥病瘦醫藥、常作去欲之想,觀如是色法成就諸義。常處閑居山頂叢林,說此諸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猶如有人婬意偏多,欲愛未盡有此諸病。

或作是說:是世尊勸教語。況成就五法,不樂閑居常作城傍行;雖處閑居亦少少耳。

復次,如山澤法不肯修行,不能至閑居所樹閑空處,不修變易想,是故彼人不處閑居山頂叢林,自計吾我彼處閑居。復有是妄自計吾我者常處人間。


8.又世尊言:於彼比丘內起無色想外觀色,乃至觀白有白想,如契經說。以何等故,白像色色便有鮮,最眾行中妙?

或作是說:此為上色,是故彼緣色為上。

或作是說:緣白思惟生心白。

復次,亦天眼與諸行,以是故白色為上。


9.又世尊言:有此三樂,無諍訟樂、居獨處樂、無欲於人樂。云何無諍訟樂?云何獨處樂?云何無欲於人樂?

1)或作是說:戒無諍訟,是故常學禁戒。

無欲於人樂者,思惟三昧定。

居獨處者,降伏其心。居獨處樂智無有亂,是故當學智慧無諍訟樂、當學智慧身意無怒樂。

2)或作是說:一切生死為苦,無生死為樂。

彼禁戒盡無諍訟樂,諸亂永盡居獨處樂,無有戒禁盡居閑處樂。

3)復次,戒禁清淨去苦行意,無過行痛樂,便生念與相應,無欲於人樂。念禁戒者身有喜惱,於此禁戒常意修行,生諸樂痛。念相應者,居閑處樂。


10.如尊者舍利弗說:諸賢!半月說戒,不起法現在前作證。不起法觀者何等是?

或作是說:所可用道得須陀洹果,常親近彼道,半月說戒,成阿羅漢果。

或作是說:彼諸賢半月說戒,以無常智,苦諦未生便見習諦,習諦中間便見盡諦,盡諦中便見道諦。

或作是說:半月說戒,與長爪梵志說法時即思惟十二事,所遭眾相分別無數,乃不起法觀。

()垢著念身樂,色劣想想至,閑居分別行,三樂及止觀。

尊婆須蜜菩薩集之三昧揵度第三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天揵度首


I.善趣

1.又世尊言:汝等比丘!如人三十三天快哉往生善處。以何等故,如人三十三天言快哉往生善處?

或作是說:於此間造行,使人天所生。

或作是說:於此間諸佛興出世。

復作是說:於此間說等法,故此間得信,於此間修梵行、於此間受具足、於此間等越次取證、於此間得阿羅漢果。

復次,一切諸趣唯天人,彼如人天善處,如是天人善處。


2.以何故光音天身一形像有若干想耶?

或作是說:彼一切自有得禪報,是故有若干想。彼一切天皆樂想苦想,故曰若干想。

問:梵迦夷天、光音天得禪報,彼一切天有樂想有苦想,欲使彼一身一形像有若干想耶?

復次,有覺有觀三昧心便熾盛便得因緣,此心算數入第二禪有覺有觀休息。若光音天顏色暐暐,彼同一形此之謂也。念者生高下,是故彼有若干想。


3.以何等故,色界天眼觀色、耳聞聲,然鼻不聞香、舌不知味耶?

1)或作是說:彼不有香味處所。

+問:色界之中無香味耶?答曰:得境界諸根,以遠離香味故也。

+問:如來欲界不遠離則知。答曰:彼根不錯亂。欲界香味錯亂,彼以行故來。云何欲界之中無錯亂縛?

+問:或以欲界香味縛著,方便求滅;若未曾更者欲使緣報。此事不然。若使苦復加苦者,色聲亦復當爾,是故色聲而不可得。答曰:眼非境界,耳者色聲不縛著。

+問:色聲在遠亦縛著。日月在遠遙曜目睛,若擊大鼓而耳聞聲。設得色聲香味更樂,身根亦當縛著,是故身更樂不縛著。

2)或作是說:彼無苦根。鼻根則有亂,亦諸根成就,是故彼一切諸根。

答曰:彼所問者,是故彼根成就也。

問:彼諸所有者,即是諸根成就耶?生喪目者,根亦當具足。

答曰:人事生喪目者,亦不同其相,根不有具。

問:無色界中根不具足,此非妙是故無。

3)或作是說:彼無有鼻識、舌識。

問:光音相應無五識身,彼使彼不見不聞。

答曰:梵天上念相應生眼識、耳識,亦見亦聞。


4.何以故不與欲界相應生鼻識、舌識知有香味?

答曰:彼不因香味,是故彼不生識。彼亦用色聲,是故生眼識耳識。

或作是說:彼根鈍、彼境界鈍,是故不迴轉。

問:眼耳不迴轉耶?答曰:眼耳捷疾,不攝境界亦能起神通。

復次,亦聞香味,知於少少不明。設彼本不得香味,是故彼根成就。得自在境界已,得根境界便生穢根。


5.如色界未來至欲界,眼見色耳聞聲。彼眼識、耳識當言欲界相應耶?當言色界相應耶?

或作是說:當言欲界相應,亦當言色界相應。化作是欲界形來,彼當言欲界相應;還作欲界形來者,彼當言梵天上相應。次諸相應,彼自然當言彼相應,彼便作是念:如有覺有觀、五識身。云何彼光音天相應三昧亦有覺,然非三昧心,乃至有想無想?


6.以何等故色界天有鼻根、舌根,然無男根女根耶?

1)或作是說:彼說無男女用也。

問:鼻根、舌根彼亦當無用?

2)或作是說:彼不習欲。

問:不於香味無欲耶?鼻根舌根亦無欲?

3)或作是說:男根女根亦無欲。

4)或作是說:彼生入處自爾。

5)復次,已除婬根,彼行不住。彼有男根、女根,彼便作是念:云何於此間有不成男?阿羅漢亦有此,亦復如是。欲界之中無女根不成男處惡胎,欲使知識愛欲更樂。彼阿羅漢識本所更至死不起心。


7.以何等故色界天起壽行謂之住耶?

1)或作是說:淨無有亂。

問:入欲界禪三昧,欲使彼各各無壽行耶?

2)或作是說:彼自然意爾。此亦如上所說。彼亦各各壽,世尊亦說:闍婆那天子壽命速疾、壽不常住、無處所。

3)復次,無有壽命生死有住者,彼相應生自然縛著。若作是說,諸有怨家彼則有害意也。


8.又世尊言:比丘!閻浮利人三處勝欝單越人,此間勇猛健亦修梵行住。其義云何?

答曰:此勝於彼,勇健亦不畏死。一切生死方便求天無有境界著,有勝志憶本所說造詩頌,天無有境界縛勝。於此間修梵行而不遠離,於此間出家、於此間修行道;然天無有境界勝。


9.以何等故,諸天子喪逝便懷愁憂?

或作是說:身愛未盡也。

問:色界之中身愛未盡,彼使彼喪逝時生愁憂耶?答:不以色界相應有根也。

問:如今愛未盡生欲界中。

復次,彼境界淨甚深著,彼不相應便生愁憂。諸有命觀六愛身愚騃力行。何以故彼命過時不生愁憂依彼勝?

亦作是說:欲界之中有愁憂。


10.云何天子知喪逝法?

或作是說:亦自知我久生、我壽命盡不久。

問:彼不定壽命。

復次,本有相應相,彼即知亦當聞。


11.云何天子知於此沒生彼間?

或作是說:於彼道受報行,欲使宿命所更則有果報,果報未熟彼自憶知我當生彼間。

或作是說:彼喪逝時彼行相應,以此行故以此法當生彼處。

復次,聞傾誰能分別知生因緣自知所趣。


12.云何天子知於彼間逝生此間?

或作是說:彼生自然。

或作是說:憶彼化生。

復次,彼不一切憶,諸不捷疾根者彼不憶,捷疾根者憶。如所說,彼化天子諸使憶,乃至契經意。

()善趣各各觀,此間無有根,生憂無所攝,自知此間沒。


II.五相

1.彼天子喪逝法便五相。此義云何?

或作是說:本所造緣善報不善報,善報行者得天眼自然福,不善報者則生五相。

或作是說:愁憂因緣則是彼緣,若已生愁憂彼則有生,是故愁憂中間當言愁憂因緣。

或作是說:自依因緣則生彼行報因緣,愁憂因緣如因緣淳熟,自依因緣則有行報壞緣無常心。


2.天子喪逝法生五相時,當言等生、當言漸漸生?

或作是說:當言等生也。彼一切緣愁憂生,故愁憂生此五相起。

或作是說:當言漸生。已生愁憂便煩熱,使彼華飾枯。見已倍懷愁憂,色變憔悴便自驚愕。使彼流污盈面已有流污衣裳,自見衣裳污便自不樂坐。

復次,當言漸生,如蓮華欲熟時葉稍稍落。如是彼天行果熟時,此相漸漸生。


3.以何等故日天子住一劫?

或作是說:眾生行果使日往行增上,則有此報。

問:眾生行無有經劫者。

或作是說:天地融爛時行報便滅。

問:前造行後受報,彼無有力勢盡壞敗爛。

復次,曾聞此非劫之數。


4.以何等故月住一劫?

答曰:如日無異。


5.以何等故梵天言住一劫?

或作是說:天地融爛便有此生,天地不融爛便斷。

問:此非劫數。

或作是說:二十中劫四十劫劫大劫,住二十中劫是謂作劫。

問:契經則有違。如所說,天地反覆梵天宮室便生彼間,若天地不反覆生光音天宮。

復次,此曾聞不有生處壽住劫也。


6.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更樂地獄。云何六更樂地獄?

或作是說:阿鼻名六更樂地獄,於彼眾多。

復次,一切地獄皆六更樂,於彼眾多苦毒愁憂。


7.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更樂天。云何六更樂天?

或作是說:他化自在天彼宮眾多。

復次,一切天皆更樂,共相娛樂而受其福。


8.以何等故七神止處是惡趣、果實、有想無想天非所攝?

1)或作是說:此如來勸教語。人欲界天說欲界已,初、第二、第三禪地分別則分別無色界,說三無色界則說色界。

問:如所說,二入處彼則有違。

2)或作是說:是如來勸教語,於中識捷疾,如諸惡趣、果實、有想無想。

問:此亦不生,亦說二入處。淨居天捷疾,識處亦不住。

3)或作是說:諸有六識處相,彼是識處住。惡趣、有想無想天無斷滅無識,淨居天是諦所斷無識,無想眾生盡無有識,是故彼識無住處。

問:彼不生也。


9.云何阿那毘天(淨居天也)、弗樓天、果實天彼有識處?有捷疾識亦不識彼處相應。

復次,所樂處識住處,不樂惡趣苦惱眾多。果實天或與相應學餘滅有,或求無想睡眠時住,或無想眾生,是故彼不樂處所更增生有想無想天。

復次,天心得休息,彼少所樂,是故不得言彼識攝處所。


10.以何等故,無眾生居謂惡趣,然果實天所以攝?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戒語。說人則說惡趣餘殘,說色界則說果實。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戒語。此眾生居眾多眾生娛樂其中。

復次,惡趣苦多不樂,其中果實天或攝住處所、或不攝住處所。


11.以何等故,無想眾生自生壽命行住,然比丘不入有相三昧?

或作是說:彼志寂靜。

問:於此比丘入相三昧,志意寂靜。欲使彼不各各有壽命行耶?

或作是說:彼無有壞敗、無刀火毒害。

或作是說:於彼心意則有迴轉亦不死。

或作是說:彼常入三昧。此亦如上所說。

或作是說:彼亦各各有壽命行。世尊亦說,如住牢固契經所說。

復次,或有壽命行自說生、或皆相應生,然於此間多有怨家,此不究竟入三昧。若作是說,則無壞敗。


12.如無想眾生修道想盡。云何彼間終來生此間?

或作是說:如想中間入無想三昧,於無想三昧退還,彼想則作因緣。

或作是說:非彼三昧想有滅盡,於此間起復修行想。如久處閑居造諸愚冥,上亦有增。

復次,行因緣故受諸想著,以彼行故猗著愛染自愚等,彼愚如所墮處則墮其中,如以穀子散虛空中即還墮地。

()命終上日月,梵天劫數限,泥黎趣七處,九神有想天。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天揵度第四竟。

四大揵度首

I.色無斷智

1.又世尊言:比丘!色無斷智,亦無所知、無斷滅。欲愛未盡,不斷苦原。云何色無斷智?云何亦無所知?云何無斷滅?云何愛未盡?

1)或作是說:自相斷智智相應,觀彼自相諸結使盡永斷無餘,從此以來常懷和合。自斷智拔諸結,使彼無欲愛,色拔諸結使更不復染。

2)或作是說:以世俗道斷智,以第一道知,彼世俗道者結使得斷。彼已盡,謂第一道拔諸結使,彼欲愛盡。

3)或作是說:以四諦道知,以思惟道斷。知四諦道滅盡,思惟所斷道欲愛盡。

4)或作是說:身諦處所是知。智慧處所是斷智。施處所欲愛盡。休息處所不起。

5)復次,於是此色分別知色,彼色亦無常,知苦、空、無我。彼空、無我色,恒隨愚癡,彼滅無常、苦,無復愛著,彼欲愛盡。如是自隨愚癡不除己愛。無明斷、愛盡無餘,身壞命盡,身名識除,如是不有等苦盡。


2.以何等故地種為堅相?

1)或作是說:於中無有事,法性自爾。

問:設地堅無緣者,水亦當無緣。如水無有堅,如是因無地也,或時為水,是故當說地有緣。

2)或作是說:有不堅緣,不以財果相應,有其緣也。

問:財無有因緣則有常,一切相應相類異,流轉諸行,或時有或時無。

3)復次,地是其事,堅有堅報。

問:亦曾見軟成堅,是故堅無有緣?

答曰:一切諸四大,或時有堅有實有軟因緣成堅,是故軟與堅地為因緣。火種、風種亦復如是。

4)如地種堅相,可使不堅相耶?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獨自思惟自相,不知思惟,思惟無量斷思。水種、火種亦如是。


3.四大

3.1.可得四大一時俱生有多少數也?

答曰:可得也,憂鉢花以風相知。

3.2.有一四大處,彼有四四大耶?

1)或作是說:有一大則有四大,不得分離。

問:有一則有四大者,終不有一欲使無四。

2)或作是說:有一則有四大。世尊亦說:諸所有色,彼則有四大,由四大生。

問:此但說色是謂為色。若如汝經說,則無有四大。

3)或作是說:曾見如石在火精練然後乃軟,故彼無者亦不成軟,是故一切是也。

4)或作是說:有一則有四,設地無水者則有壞敗。

問:欲使壞敗在處處耶?

5)或作是說:不遍有一切。若當遍有一切者,石無有水、風不可得。

問:便有增益?答曰:於中長者則在處處。

6)復次,此不有定、不遍有一切所,可無處彼不可得。

3.3.以何等故,四大謂煖法,非冷法耶?

1)或作是說:若四大是冷法者,則在處處一時有煖有冷。

問:此所造色則無處處,是故一時有寒暑。

2)或作是說:若四大是冷法者,此非四大,當言五大。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無五大?

3)或作是說:煖法、冷法大事興,是故四大當言非冷法。

4)復次,此四大亦煖法亦冷法。若無煖法者,但當言冷法。

5)初新眼識,當言是微,非眼識知。

答曰:當言非眼識知,無有根微妙未知智知。

問:如彼色新者一切無見。

答曰:一一不可見,合集然後可見。如身中垢一一不可見,垢盡然後可見。

6)復次,色最鮮明,當言造眼識,不習餘色有鮮明,如是不可沮壞。得餘四大所造色耶?

7)或作是說:不可得也,此在處處。

問:如色處所,如瞻蔔花香甚香好,云何無處所?

8)或作是說:不可得四大增益,四大因緣依彼四大。

9)復次,不可得四大中間。說可得者,則彼無有造色,彼則有非不有。瞻蔔花香,瞻蔔當觀,如是此身非以瞻蔔花香,從彼生少有迴轉。


4.又世尊言:如火焚燒野澤。當言火燒耶?不燒當言燒耶?

或作是說:不燒當言燒。如依造色火生,當言燒。

或作是說:無有不燒而燒。設燒而燒者則無有燒。此變易義,世俗之數所造。火燒者是謂野澤。

復作是說:火無所燒到便燒,若未到無因。若起當言燒,若滅當言燒。

或作是說:滅當燒彼有此想,火燒野澤當燒。

問:彼生則有想火燒火?

或作是說:火無所燒。此亦如上所說。

()色所知相者,堅并及多少,如有一煖冷,色住二相燒。


II.

1.諸所有火,盡有所燒耶?設有所燒,盡是火耶?

答曰:或是火非有燒,過去未來火在木,鑽火在舍,火神祠火也。

+頗有所燒彼非火耶?答曰:汝為寒耶?燒彼非火耶?如所說炎暑繁熾生老病死。

+頗有火有燒耶?答曰:依彼所造火,現在欲怒癡也。

+頗有非火非燒耶?答曰: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2.以何等故,弊惡四大生微妙色?

或作是說:緣所造色,依彼四大便有色生。色緣彼色、香緣彼香、味緣彼味,是故展轉增。

或作是說:四大增上所生色,復以餘事彼則有勝。

或作是說:緣四大生色,非一因緣相應彼則有勝。如一弦琴,高下隨曲,聲與歌同。如眾人有咽喉,聲各有異、字亦復異。

復次,四大境界各有異,是故四大與色不同。

問:有一人見色,非與色聲香味同。

答曰:彼非一色,彼或有好醜。依彼色或依香或依味,亦見多少色、聲、香、味。


3.如琉璃、雲母、方鹽、苫摩利、瞻蔔花自然,自然者,當言減、當言增?

答曰:當言有增有減。

或作是說:不增不減,非有增非有減。

復次,若觀彼事,亦不有增亦不有減,是故不作是說。


4.等生四大展轉相觸,當言不觸耶?

或作是說:當言觸也,各各集聚。

或作是說:當言不觸,空無所有,初各各不相觸。

復次,當言觸三昧中色,彼有觸想,根依四大。


5.當言根轉有下、當言根轉有上?

或作是說:當言不高不下亦不移動。

或作是說:設當有下有高者,則有移動。

或作是說:此則散亂。如車輪轉轉不常住,義無有處,彼亦如是。

復次,觀有住相,於中有高下未知根,是故根力。四大於此間是苦法。


6.色、聲、香、味依四大,色、聲、香、味,當言下、當言上耶?

或作是說:亦不下亦不上,此皆集聚。設有下有上者,則當有散。

復次,當言雜糅,如車輪轉轉不常住。


7.若一色可得者,於彼中間色復有色耶?

1)或作是說:可得,若亦無邊,亦無有中間,盡無所有。

問:設彼有中間者,則非第一義有餘中間。

2)復次,不可得空無所有,最細微色者得聲、香、味。

3)或作是說:得,皆為集聚。

問:今非有細微色耶?彼則為微。

4)或作是說:色最細微,彼色、聲、香、味不住獨處。設當有者,一一不別。

5)復次,更有異剎土想。設當少所有者,一切無吾我,我亦如是。色不去,離色習不可稱。

問:若四大若小若大者,彼所有色聲香味,當言觸彼色耶?

6)或作是說:亦離彼色色則有壞。

問:四大壞色亦有壞。

問:云何得知四大壞?色壞四大亦壞。

問:亦見希望壞所依亦壞,然希望不壞。

7)復次,彼不觸。設當觸者,則為細滑更樂。

問:如觸身根,彼非細滑更樂。答曰:非以觸身根有細滑更樂也。


8.彼處以何識知?

或作是說:用二識知:眼識、意識。

復次,或不以識知。何以故?彼非識處住,色、聲、香、味、細滑法本所造處。


9.聲當言耳根來耶?當言於彼間聞?

1)或作是說:當言來。順風聞聲,逆風不大聞。

問:設順風來者,逆風何以不聞?

2)或作是說:當言彼間聞。如大市中聲甚高遠,四方皆聞。

問:迴轉速疾則無方,有方便憍慢,如旋無枝輪其像如輪,若聞其聲周遍四面,如以一滴油著水器中皆悉周遍。答曰:觀無枝輪人向不同,非以聲速疾得住義也。


10.設當聲滅者則少有所攝,當言彼相依來、當言彼不相依來?

問:如人來者彼則有聲也。


11.相依來不是其聲,若聲從耳根來,當言依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

問:彼則有是各相依來,不以聲故而耳根。

()若有少勝者,不觸根一色,一微依更樂,依住聲相應。


III.香、鼻根

1.香、鼻根當言來,為於彼間聞香耶?

答曰:當言來。香無處所。

+鼻聞香鼻根來者,當言彼相依來,不相依[5]往。

問:依痛作諸想,當言相依來。

+如藏羅薩羅花逆風聞香,當言香近鼻根、不近鼻根耶?

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

復次,當言近也,不以不觸彼聞香也。


2.味當言舌根來耶?當言於彼知味?

答曰:當言來,非以舌根無處所知味。

+諸味從舌根來者,彼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答曰:當相依來,非不相依知有味。

+味舌根當言近、當言不近?

或作是說:當言不近。設當近者,則為細滑更樂。

復次,當言近,非以不近彼有所攝。


3.更樂身根當言來耶?當言於彼住?

答曰:當言來,彼不以身根觸無處所。

+諸更樂與身來者,當言相依來、當言不相依來?

或作是說:當言相依來,各各相依。

復次,當言不相依來,彼相依則所造色。


4.可見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自現故曰可見。

或作是說:從眼中得故曰可見。

復次,可現示人故曰可見。

+不可見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


5.有對法,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對住故曰有對。

或作是說:選擇故曰有對。

復次,覺知空義故曰有對。

+法者,其義云何?如上義無異,可得餘色處所。

或作是說:不可得,此集聚義。

或作是說:不可得,色處想著。

復次,住三世知有處所。如彼處所,是故不餘無對。


6.有對造作處所、空空處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空無有形可數處,是故空識色空界。

或作是說:空不可見、色不可見,識處可見。

或作是說:空無有對,有對是空識。

復次,不可移動謂虛空,造色本末是空。識相亦微妙。可住無住得無住住、得青無青得無青青,如此四義前已說。


7.以何等故,樹若干種蔭影不異?

或作是說:是樹蔭因緣。

或作是說:緣四大有其蔭。

復次,蔭無有義,在在處處冥去無處所,彼彼常住不移處,自作識想。

()香味現更樂,有對住不移,因緣境界盡,二情樹及影。


IV.海水

1.以何等故,大海水同一醎味?

或作是說:昔仙聖呪術使然耳。

或作是說:海中眾生大小便使然耳。

或作是說:彼有大鹽山使然耳。

或作是說:潮波水激波,猶如此間見水澇為鹽。

復次,彼器自然使水成醎,如此間見器淨水淨,器不淨水。


2.如四大相觸各各聞聲,彼義云何?

或作是說:緣四大是其義,實相觸其故各各聞聲。

問:此間作聲,彼間響應聲連屬。答曰:本行報故,如埏埴器輪。

或作是說:前已生響聲各各相應,非以中間更有聲異。聞初聲然後有中間聲,欲使彼非聲因緣耶?復次,彼聲展轉有其諦故,如盆器聲拷便出聲展轉聞聲。


3.如有神通,地壁皆過空亦無礙。彼云何知此是地此是空?

或作是說:若最有力方便者,此是地、此是空。如所說入地踊出,其猶能浮入出水也。水中常可用力,空不用力。

或作是說:空無所著不入三昧,亦復自知空去地遠,地亦是空。

復次,意性迴轉名色有勝,有染著處所。如地不可見,空亦如是,空無有義。


4.如所說染著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欲使彼想獲果實耶?

或作是說:由想故彼獲果實。

問:彼則自想壞耶?

或作是說:彼不以想故得獲果實,彼想顛倒。

問:空為地想則有壞,地為空想亦復壞,不以想故戒有顛倒。設當以想戒顛倒者,一家同想。然眾生空為地想、地為空想,此不相應。


5.齒者當言根相應、當言非根相應?

答曰:諸血肉相著。彼根當言著,彼便有痛。若肉血不著齒,彼非根所縛。

+設彼無有痛,當言無苦不淨、當言非根縛?

答曰:當言非根縛,不以捐棄不淨時有苦痛也。


6.不淨當與欲俱起、數數畜積?

答曰:當言與欲俱起,彼生有長益。


7.空為何相?

或作是說:空相不可數。

或作是說:容受為空相。

復次,空無有義,是故彼無有相,觀在物言有空耳。


8.又世尊言:無邊無際,去此東剎土,流轉反覆時。世尊亦說:世無限數,此不可記。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不可記。斷滅有常、剎土無有邊無有限,現其有多。

復次,眾生境界,世尊不然。彼生死方便,無有眾生邊際。如無數集聚有二果,如兩石相磨便有火出。

或作是說:彼不一集會,火因火,聲因聲有聲,二事合會成火因緣。

或作是說:彼或有集會便有聲出、或有火出,是故彼不與相應。

復以因緣力便有色,色非因緣,當觀如是。如心彼或有色習,或聲或為相應。

()一味兩相觸,無想及神通,齒澤有二相,無邊無有限。


V.

1.微當空、當言不空?

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當空者則有往來,以生勝故則有往來。

或作是說:當言空。何以故?彼無有壞敗。設不空者亦有壞敗。

或作是說:微妙自然空。初第二處則當有勝各各有異,若無勝者彼故空,是故究竟不壞敗。彼自覺知時,彼三昧壞,是故彼不自覺初時則壞,是故當言虛空。

復次,當言空。何以故?相應無有空。設此微妙當住者,彼非相應住,是故住相應。初時則住勝,若不住中間相應者則不空。設中間相住,相應亦不空,相應亦空,是故當言相應空。


2.微妙者,當言有方、當言無方?

如所說彼集微妙方便成就,如所說當亦有方,當言亦無方。設微妙者集無有限量,於彼有減。

復次,無有方,不有無方,空無所有不可具說。若於此、若於彼。


3.以何等故,內六入三入謂之死?

或作是說:此緣無記。

或作是說:此是死根。

復次,此還境界還有死想。


4.與一色聲香味細滑,彼當言一因、當言無數因?

1)或作是說:當言一因,一相應生。

問:云何果不壞有相應果,相自然壞得無果報?

問:不以自然得果報,證我相應便有果報,是故相應不壞。

答曰:雖相應無記,是故相應無因,相應作因彼亦復無也。

2)或作是說:當言一因,為四大因。

問:云何四大不壞有壞果報?答曰:事相應故。

3)或作是說:當言無數因。色為色因、香為香因、味為味因。

4)復次,當言無所因,相應壞則果壞,是色相應異香亦異。

問:有眾多相應,一微妙耶?

答曰:一微妙,眾多色聲香味之數,有其微妙想得六大勝,知色所由各有上中下。

5)或作是說:得如薪出火,如牛屎火。


5.觀事增減,自相亦有增減。

答曰:上中下各有勝。

或作是說:火亦增火。若鑽火時,若見日光出光皆是因緣,果有壞敗,可得火自相或無自相。

或作是說:不可得也。何以故?非以熱知熱上中下,彼各有宜。


6.聲當言空、當言不空?

1)或作是說:當言不空。設聲空者,聲無所攝,不以事故。心持心俱有壞,亦見聲自作,是故彼不究竟,彼心不生。

問:以本故心聲出響應,若二俱事者此理不然。是故此無苦。

2)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彼則當久住。何以故?聲無有壞此非妙,是故聲空。

3)或作是說: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則當數數聞。若不數數聞者,是故當言空。

4)或作是說:若聲自然空者,初、第二、第三處則有勝無有異。

5)復次,聲當言空。設聲有住處者,中間相應亦當住。此亦如上所說,聲當言有方,尋聲當言無方。

6)或作是說:當言有方,尋聲知有人,亦知一切東方有聲,非餘方聲。

問:不取彼聲,或有須聲處所,彼則有聲。如言頭有痛,不知所在。痛所生處,彼亦當見。如是聲有處所,彼聲亦當現。

7)復次,不當言有方,聲等俱生;不當言無方,俱當觀聲。


7.若此若彼方,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1)或作是說:當言成就。如日初出光從東方,所沒處從西方。

問:若閻浮利日出,欝單越日沒;若閻浮利日沒,欝單越出,是故不成就。

問:一切四方中央有須彌山,是欝單越成就。

問:此亦不同,須彌山在一邊,一北一南,東西方亦如是。北方從北方,或東或南,是故欝單越不得成就。

2)復次,當言不成就。何以故?此非義。以生思惟、觀,便有智慧,彼亦不住性成就色或無也。

3)或作是說:當有,過去亦爾,未來現在亦爾。

問:此因緣為辯何事?答曰:因緣有礙。

4)復次,觀彼住物等行其業,空無所有,亦不造新,能說等業。


8.以何等故?暖水之時先從上熱非下熱。

或作是說:鎗麁更緣先熱,冷氣下流。

復次,先從下熱,反由火炎多少,炎先至上,冷氣下住。

()二微妙入,水大諸根,二聲東方,水熱在後。


VI.四方

1.頗有一色不前不後四方盡現耶?

或作是說:無也。一色微妙彼不可見,方不成就,是故無也。

復次,作四角想擲毱空中,此毱或墮東邊、或墮西邊、或墮南邊、或墮北邊。


2.以何等故,彼燒丸鐵既軟且輕?

或作是說:是火木荕力亦用風力,彼風力輕,水力使軟,火力使淨。

或作是說:不獨彼鐵,餘有輕者相則自壞,彼性自爾必熱不疑。

復次,自然觀輕重,自然於其中間或時觀輕或時觀重,彼則軟細地種等生。彼鮮明者由地種生,當言與火相應。


3.應如四大所造青色,四大所造黃色耶?

1)或作是說:青色微妙。或作黃色非青色,如青黃石。

2)復次,餘四大所造青色,餘四大所造黃色,或依微妙或依黃,非以一色微妙相依。如是青赤、如是青白、如是黃赤、如是黃白、如是赤白,是謂六。

問:如四大所造酢味,彼四大所造醎味也。

3)或作是說:或四大所造酢味,則四大所造醎味,亦見其義酢醎。

4)復次,餘四大所造酢味,餘四大所造醎味,或有微妙依酢或依醎味。

如是醎苦、如是酢辛、如是酢甜、如是酢穢。

如是鹽苦、如是鹽辛、如是鹽甜、如是鹽穢。

如是辛苦、如是辛甜、如是辛穢、如是甜苦。如義所說。


4.頗地種因水種耶?

或作是說:無也。無有四大,復因四大各各別異。

復次,有曾見地種有軟時,如剛物融消。

+1頗地種因火種耶?或作是說:有如鑽木得火。

+2頗地種因風種耶?答曰:有也,如扇則有風。

+3頗水種因地種耶?或作是說:無也,如種無有餘因,此各別異。復次,有如剛融消。

+4頗水種因水種耶?答曰:有,如水朽故。

+5頗水種因火種[耶?答曰:無也,非以中間有熱氣。

+6頗水種因風種?答曰:無也,不以中間風生風。

+7頗火種因地種耶?答曰:無,不以中間軟堅生火也。

+8頗火種因水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軟堅火生水。

+9頗火種因火種耶?答曰:有,亦見火還生火。

+10頗火種因風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風堅火生風也。

+11頗風種因地種耶?答曰:無也,非以餘種,復因餘種此變易法。

復次,有亦見虛空中風集雲雨。

+12頗風種因水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軟堅生風也。

+13頗風種因火種耶?答曰:無也,不以中間熱堅風生火。

+14頗風種因風種耶?答曰:有,亦見虛空中風漸漸速疾。

+15頗泥黎中陰還因泥黎陰耶?答曰:有,如從泥黎中死,泥黎中陰現在前生泥黎中受泥黎形。

+16頗泥黎中陰因畜生陰耶?或作是說:無也,非以餘趣。

復次,有,如從泥黎中死受畜生陰。如是一切諸趣,一一諸趣各各有五義,一切四大覺別所知。

問:欲使住有開闢耶?

復次,說世俗相,眾生四大一切有對、一切四大依色。

或作是說:一切四大依一切色四大所造。

或作是說:三大依色,一風不依色,非以依風得色。

復次,地種水種依色,非以中間,此四大依火依風而得色也。


5.云何得知餘四大、餘所造色?

答曰:非一切色有牢固,非一切色中間知四大,當說如聚揵度中而無有異。

()一切方鐵丸,色味及持陰,攝彼諸知法,知有若干想。


VII.陰、持、入

1.身幾陰、幾持、幾入所攝,當隨相貌?

答曰:身根,身持、身入、色陰所攝。

四大身,四持、四入、色陰所攝。

色身,九持、九入、色陰所攝。

痛身,法持、法入、痛陰所攝。

想身,法持、法入、想陰所攝。

意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

受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

名身、句身,法持、法入、行陰所攝。

象身、馬身、車身、輦身,十七持、十一入、五陰所攝。


2.色陰,幾陰、幾持、幾入?

一切所攝界。

若干種色陰、色持,彼色持、色入、色陰所攝。

棄捐色持,十四持、十入、五陰所攝。

神山處色陰,十八持、十二入、五陰所攝。


3.如尊者舍利弗說:有炎則有火,有火則有炎,然見炎各異處。說是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此等生語。

或作是說:展轉無中間,故說此義。

復次,欲解縛故,故說此義。


4.如尊者舍利弗說:汝諸賢!如壽如盛煖,此法成辦,非為不為,不辨色、不因色習。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所造,此方便說。

或作是說:欲界色界性造,展轉無礙,亦方便說。

復次,三界所造展轉相依。


5.日當言因日光、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日光,色因有色。

或作是說:若覆蓋色,便生煖氣。影者是光因緣,當言無緣,色則不生。

復次,當言因四大,煖氣為光。


6.靜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聲亦因四大,亦因自然。

或作是說:當言因四大,四大相因便有聲出。


7.響應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聲。前已生聲,彼因自然。

復次,當言因四大。由四大有聲,彼於中間生。


8.不觸自鳴者,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當言因聲,當言因四大。

或作是說:於其中間本聲不自鳴。

復次,當言因四大,四大不自鳴。


9.諸所有圓色者,彼所有色、聲、香、味亦圓耶?

1)或作是說:彼不於中圓,彼有一處圓。

問:設有圓者,色、聲、香、味亦當圓,云何彼不圓?

答曰:如有白色毱色,如是彼有一白,無色聲香味。如是當有圓,彼有一處圓。

2)或作是說:彼一色圓,非以色故有色處所。

3)復次,觀住有對則知有圓,不以住故<便有色也。


10.以何等故,色法不謂之中間次第耶?

或作是說:色不有壞,復更生餘色,是故彼無中間次第。

復次,以少中間生眾多色,眾多中間生少色。


11.云何得知性明各各別異?

或作是說:所造永盡,所生即滅。

復次,因緣集聚,展轉有生微者,即生便住與身纏縛。

或作是說:當言與身俱縛,如心意迴色亦如是。

復次,微色不可限量,色習者或心意俱生,彼迴轉時知有心意。性無有色。何以故?識少中間有眾多色生,是故色性無也。無所造,是故俱生,當言住也,如不見麥一萌牙陰有迴轉。


12.云何得知一麥牙緣彼影耶?影亦緣牙。

或作是說:自然得知,彼自然迴轉。

復次,彼身有自然,後得知。亦見麥陰牙生諸莖,亦見麥種因緣生萌牙,於中得知。設本麥因緣,緣生則有所得。有諸萌牙生,設後緣麥等生得者,影亦當迴轉。於中得知是二因緣麥也。

()身界光炎壽,影響靜圓色,因緣光性縛,亦不見一麥。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四大揵度第五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首

I.比丘

1.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居處巖峻遊止山澤,名婆那伽婆蹉。居處巖峻,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三昧得自在,捨前三昧更入餘三昧,復捨此三昧復遊餘三昧,如是居處巖峻。

或作是說:入逆順三昧,如是居處巖峻。

或作是說:入㯹褰度三昧,是故居處巖峻。

復次,諸隱處巖峻,於無數中解脫,是故處巖峻。


2.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利己不利彼、或有人利彼不利己、或有人利己亦利彼、或有人亦不利己亦不利彼。此有何等別異?答曰:

利己不利彼者,自居平等,欲使彼不平等。雖依彼有居平等,彼不於中得平等意。

利彼不利己者,欲使彼發平等意,自不居平等。雖與彼說法有法想,少有平等不應與彼說。

利己利彼者,自處平等,亦教餘人使處平等。雖彼不得教者,彼二因緣說平等得。

不利己亦不利彼者,自不處平等,亦不教人使處平等。


3.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所生結盡不更受餘結、或有人不受餘結盡非所生結、或有人所生結盡不受餘結亦盡、或有人所生亦不盡不受餘結亦不盡。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所生結盡不受餘結者,中般涅槃。

不受餘結盡非所生結,生無色界中阿那含。

所生結盡不受餘結盡者,阿羅漢。

亦不受所生結盡亦不受餘結盡者,彼是餘學人亦是凡夫人。


4.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受身痛不受命痛、或有人受命痛不受身痛、或有人亦受身痛亦受命痛、或有人不受身痛亦不受命痛。說是語言,其義云何?

答曰:受身痛不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終無色界阿那含者也。

受命痛不受身痛者,無色界命終便般涅槃也。

受身痛亦受命痛者,欲界色界命終若阿羅漢也。

亦不受身痛亦不受命痛者,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5.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或有人於現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非不般涅槃也、或有無行般涅槃非行般涅槃、或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或有人無行般涅槃亦無行般涅槃。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猶如有一人,以眾多行,以大方便、以大慇懃滅五下分結,於此間命終生色界中,眾行少少方便少少慇懃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於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

第二於此間少,彼多者第三,二俱不大者第四。

2)或作是說:猶如此人緣行依三昧滅五下分結,於此間終生色無色界,依般涅槃三昧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

第二於現法中緣般涅槃身壞緣行;第三第二俱者緣行;第四二俱緣涅槃。

3)或作是說:猶如人於此間為苦滅五下分結,生色無色界中受樂,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者。若人於此間受樂,滅五下分結,生彼受苦滅上分五結,是謂此人無行般涅槃。

云何此人現法中行般涅槃及身壞無行般涅槃?第三二俱苦,第四二俱樂。

4)復次,此人愚戇,凡夫人滅下分結,生彼得捷疾智,滅上分結,是謂此人於現法中行般涅槃。

第二於此間捷疾智,故彼間愚戇;第三二俱愚戇故;第四二俱捷疾。


6.以何等故,阿羅漢成就世間第一法,然非苦法忍?

1)或作是說:不捨苦法忍,得須陀洹果時,然不滅世間第一法。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捨苦法忍,然非世間第一法?

答曰:由死處所,世間第一法果果遊;滅苦法忍,阿羅漢果果遊者,是故世間第一法不滅也。

2)或作是說:禪攝世間第一法,學攝苦法忍。阿羅漢禪成就者非學法,是故世間第一法成就阿羅漢,非苦法忍。

問:若依禪等越次取證,彼禪攝苦法忍。欲使禪成就苦法忍耶?

答曰:學攝禪苦法忍,不學亦不不學。禪攝世間第一法,以捨此學禪,然非不學亦非不學也。

問:如所說若禪攝世間第一法者,是故禪成就世間第一法。是事不然。

3)或作是說:得微妙無漏法,或有不成就,非世間第一法,是故不成就苦法忍。

問:得增上世間第一法,微不成就。

4)復次,作默然想。

復次,諸善根,緣增上中下法,當言成就。


7.若凡夫人五下分結盡,彼當言一處阿那含耶?

或作是說:不得作是語。如阿羅漢一切結使盡,阿那含不一處所盡,趣處盡。阿羅漢一處盡不。

復次,若彼賢聖道一處,五下分結盡斯陀含,亦當復說一處阿那含,況當凡夫人。若欲界結使於中間少有不盡也。


8.又世尊言:人有五恚,誹謗諸賢、口出惡言、瞋怒無常、作不倩罪、人所憎嫉。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若人與不相得不觀行作意,懷猶預、誹謗諸賢,是謂此人誹謗愁惱。彼人懷顛倒意醜惡喜諍,除四所犯,諸犯罪業,身懷猶預,於中復犯餘事,是謂人所憎嫉。

2)或作是說:婬欲偏多瞋怒無常,不避尊卑,為人憎嫉。而前欺詐幻惑、讒人無實、常習非法。

3)復次,彼人以精進意去欲戢,志欲行頭陀,威儀禮節常不失時,人所信樂,歎譽彼人不還使還,是謂此人當言犯法。

+此人不順戒律,意常親近,於其中間所得利養,亦歎譽說。常威儀禮節得不喜,亦不修行、不知恩養,是謂此人當言不存。

+設有人增上戒不成就戒,喜鬪諍訟誹謗諸賢,是謂此人喜怒無常。

+若人微妙行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戒,事事學,知無戒無智慧者,是謂此人常懷猶預。

4)復次,有人微妙行中分別戒律諷誦禁戒,是謂此人人所憎嫉。


9.如憂陀那耶婆嵯羅耶說:云何尊者婆羅墮闍!以何因緣此諸比丘年少端正,出家未久修善功德,於深法中娛樂順教,諸根柔和顏色暉暉,皮體軟細樂靜知足。如野鹿象,盡形壽清淨修梵行知足,如野鹿象。其義云何?

答曰:坐禪諷經,而不順從、不著事務,是謂知足。隨法乞求亦不染著,是謂如野鹿象。


10.又世尊言:我見調達,無有毫釐之善我不記之,調達入地獄更歷劫數不可療救。所以然者,如調達入骨徹髓三歸命佛,當言彼調達此非善法耶?

1)或作是說:此非善法,此亦非歸命三尊,瞋恚盛故說此語。設當入地獄者,如所說。若歸命佛者,彼不墮惡趣。設當實者,若不向三惡趣。如所說,調達入地獄經歷一劫,是故彼調達無有善法。

2)或作是說:調達亦有善法,猶不能拔調達還,是故彼不可療救。調達有三不倩罪。

3)復次,彼有頂法,調達由此方便,故曰有善法。


11.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遊四空定,名跋陀婆梨。四等力成就,名僧迦摩寺。此二人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尊跋陀婆梨得軟身護,以自多娛樂,彼以此娛樂先得護堂。尊者僧迦摩寺得增上護,然不多調習,於中先見護力成就。

2)復次,尊跋陀婆梨得四禪四等心,恒諷誦習,於中得自在先見護堂。尊者僧迦摩寺遊六善來堂,是謂先發意得護力成就。


12.云何知阿羅漢而不復更生?

1)或作是說:以捨諸結使。有諸結使便生,阿羅漢無有結使便不生。亦未曾見無結有生者,於中知阿羅漢不復更生。

2)復次,身愛諸垢永盡故曰阿羅漢,不於中間無明有愛更染著身,以是之故阿羅漢不復更生。


13.中陰之中,當言如所趣、當言往不如所趣?

或作是說:當言往如所趣,中陰是山神之處。如世尊言:彼有如是慢譬如極黑羊毛,亦如冥室無明。

復次,是中陰之傍。

復次,當言往如所趣。如死欲至時,善惡俱至中陰,亦如是隨行善惡,各趣其所。


14.中陰當言住過七日、當言住不過七日?

1)或作是說:當言住過七日。何以故?如隨行善惡,亦無方便有過七日者。

問:如七日中間未得處胎,便當斷滅耶?答曰:不斷滅故,度中陰形。

2)復次,乃至因緣集聚俱住不斷。若不得生因緣者,是故久住。

()步遊四句中,世俗凡夫人,王婆利毫釐,護阿羅漢陰。


II.智慧

1.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四人,強記智慧、宣布智慧、順從頑鹵齊一句。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發語便知義。如易化者,若比丘如彼法便滅,世尊亦知。

+宣布智慧,說即解。如所說,比丘非汝色非汝,痛想行識非汝。世尊亦說。

+順從頑鹵人者,以若干行誘進便順從。云何比丘為色?諸所有色,彼盡四大、四大所造廣說。

+頑鹵齊一句人者,亦不解義。

2)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利根,心心相知;分別智慧人中根;順從人者軟根;頑鹵人齊一句者無有根。

3)或作是說:強記智慧人者,宿命求解脫力。宣布智慧人者,宿命求軟解脫。頑鹵齊一句人,宿命之中不求解脫。

4)復次,強記智慧人設便知,如尊者舍利弗質便默然。

+分布智慧人者,分別曉了然後能知,如尊者弗迦羅婆梨審明義理。

+順從人者,隨時學增上戒律、隨時降伏心意、隨時學增上智慧,此之謂也。本性所習漸學戒律,漸受訓誨承受奉行,如尊者羅雲漸漸至道。

+頑鹵齊一句人者,受句義,亦不解義理、亦不解深法。


2.以何等,菩薩本宿命時不等越次取證?

或作是說:以盟誓故。以此誓願當出世作佛,未度當度、未解脫當使解脫。

或作是說:菩薩思念觀,彼以智慧意常發願言:度諸眾生。

或作是說:菩薩逮一切智以自具足,以眾生故不等越次取證。

復次,諸根未熟故,不等越次取證。


3.以何等故,阿那邠堤長者供養四如來,不於彼佛出家學道?

或作是說:此盟誓因緣,以願誓故當供養餘如來。

或作是說:親族力勢不能去恩愛意。

或作是說:彼長者意常樂寂靜、好施、鈍根。以寂靜故,不趣惡趣之功德,處處獲大報。鈍根者,不見家累之患,以是故不出家作沙門。

復次,彼長者婬意偏多,常樂婇女之間作方便。


4.一切諸佛如所造事得賢聖道,以何等故不成男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諸情闕少,是故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心馳萬端不得三昧,是故不應法義。

或作是說:障諸報實宿所作緣,得受此形不依智慧。

復次,遂障結使彼結所蓋,不得休止心無慚愧。


5.又世尊言:作偷婆有三事,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比丘漏盡者、轉輪聖王。以何等故,學辟支佛不入此三事?

或作是說:是如來勸教語,說佛則說辟支佛,說比丘漏盡者則說學,彼或有漏盡者。

復次,彼亦是數。以此眾生故現其深義,此勸教語如上所說。


6.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六阿羅漢,退法阿羅漢、念法、護法、住法、分別法、無疑法。此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種種無學根,上上中上下、中中上中下、下上下中。

於彼下下中成就,謂退法阿羅漢也。

下上成就者,謂念法阿羅漢也。

中下成就者,謂護法阿羅漢也。

中中成就者,謂住劫阿羅漢也。

中上成就者,謂分別法阿羅漢也。

三上成就者,謂無疑阿羅漢也。彼聲聞增上下成就,辟支佛者上中成就,多薩阿竭上上成就。

2)或作是說:猶如一人方便造業,有不慇懃者亦有鈍根,彼以方便業不慇懃、鈍根求等心解脫受證,彼復以方便不慇懃、鈍根於等心解脫便退轉,是謂退法阿羅漢。

+猶如一人方便求甚慇懃、鈍根,彼以方便甚慇懃、鈍根得等心解脫受證,彼以方便慇懃、鈍根護等心解脫,是謂護法阿羅漢也。

+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得等心解脫證,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鈍根等心解脫,亦不增亦不減,是謂住劫阿羅漢也。

+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根利得等心解脫證,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方便得無疑,是謂分別法阿羅漢也。

+猶如一人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彼以常方便求甚慇懃然利根得無疑等心解脫證,是謂無疑法阿羅漢也。

3)復次,若人恃怙他力尋生得等心解脫證,是故等心解脫猶如羸病人尋起,無持扶人便還臥床,是謂退法阿羅漢也。

+若復有人等心解脫不牢固,但恐失意欲求死以刀自害,是謂念法阿羅漢也。

+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護等心解脫:我能護此盡形壽守持隨時育養。是謂護法阿羅漢也。

+若復有人等心解脫,超越鈍根住中根,是故等心解脫不退轉,亦不增不死,是謂住劫阿羅漢也。+若復有人等心解脫,初始有益得諸根,彼恃怙外力得無疑,是謂分別法阿羅漢也。

+若復有人自以己力初始得增上根,住等解脫自知時節,是謂無疑法阿羅漢也。


7.又世尊言:阿難!鞞舍離甚樂無極,跋闍復彌亦甚快樂,遮波羅寺亦甚快樂,瞿曇彌那拘驢亦甚快樂。閻浮利有若干種快樂無比,人民茂盛,以何等故世尊作是說?

或作是說:正坐入定使諸比丘生樂希望。

或作是說:鞞舍離城甚樂無極,穀食豐賤乞求易得。跋闍復彌甚樂無極,人民和順不遭苦厄。遮波羅寺(轉法輪處)瞿曇彌尼拘陀,種種座具少事寂靜。閻浮利地有若干種園菓,種種人民茂盛智慧業明。

復次,世尊亦復現去諸縛著,滅若干彼無欲永息。

()初發意菩薩,出家不成男,三塔六羅漢,鞞舍離在後。


III.鞞舍離

1.又世尊言:遊鞞舍離,從今以後不復更見鞞舍離,更無三佛來鞞舍離。何以故尊作是說?

或作是說:更不復受胎。

復次,等智滅彼死迹,欲鞞舍離城樂法眾生報諸狐疑,是謂彼時。


2.以何等世尊請摩訶迦葉與半座坐?

1)或作是說:時諸比丘輕易迦葉起染污心,不知迦葉入大法要,以是故世尊與半座坐,欲使比丘心開意解,懼獲不善報。

2)或作是說:彼尊者有種種功德,世尊先所化,恐諸比丘犯禁戒罪。

3)或作是說:第一尊重尊者阿那律,世尊往視依衣,更請摩訶迦葉與半座。

4)或作是說:世尊欲付授戒律,後來眾生信受其言。

5)復次,未曾有與弟子半座者。

6)復次,世尊欲布現大德。


3.又世尊言:諸比丘等,若沙門婆羅門晝有夜想、夜有晝想,彼心意顛倒。比丘如我晝有晝想,夜有夜想,於我心無有顛倒。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彼起天眼,除外想修向明想,觀晝如觀夜無異。彼或無異,彼或時晝有夜想、夜有晝想;然世尊不爾。

2)或作是說:彼沙門婆羅門,於眠寐中夜有晝想、晝有夜想,是彼顛倒。

3)復次,閑居右脇倚臥,觀如是色入禪中,然世尊若行若坐常如一定。


4.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三如來,於是比丘於現法中實有無疑,自得智慧亦教他人入智慧。云何自得智慧?

或作是說:彼不可得虛無有實,況當得實。

復次,是世尊勸教語也。作是語:我覺此。

或作是說:若彼著色心所念法,自譽戒盜自憑仰作以實為虛,世尊觀彼見盜。

復次,是彼邪見,五陰之中是我所實住。佛所語亦如是,不有餘陰言我所。


5.以何等故以外道盡欲愛等越次取證相應不退轉法,此之謂也。

或作是說:彼以二道滅諸結使,或以世俗道、或以無漏道斷諸結使。

或作是說:若依禪等越次取證,彼觀禪便有道生,彼不見諦所斷,是故不退轉。

復次,彼等越次取證時,修行忍智得等方便力勢尋益。若力勢無益者,不於力勢中退轉,是故不退轉。


6.又世尊言:四雙八輩。幾果成就?幾無果成就?

1)或作是說:五果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趣阿羅漢及阿羅漢。

2)一非果成就,趣須陀洹果證。

3)二人或果成就、或果不成就,趣斯陀含果證、趣阿那含果證。

+彼趣斯陀含果證者,方便欲愛未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

+有得須陀洹果,求趣斯陀含證,當言彼果成就也。

+以無為須陀洹果,趣阿那含果證,彼欲愛盡等越次取證,當言非果成就。

+彼復得斯陀含果,求趣阿那含果,當言彼果成就。

+無為斯陀含果,彼果有為,當言諸根壞敗。是謂知有八人。


7.又世尊言:四沙門,無有五。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道智為如來自得證果,無著說道、清淨說法而轉法輪。彼故敷演道命,為學諸智慧,斷諸疑網。誹謗道者,無究竟行、無戒律威儀,犯諸戒為沙門服,皆悉覺知。

彼第二沙門當言攝辟支佛。

第三沙門當言攝凡夫人。

第四沙門當言攝外道異一切假沙門被服,計吾我著命計眾生,彼一切於道退轉。


8.又世尊言:無染著謂戒。無染著袈裟,袈裟被服始,意已得所欲,袈裟非無著。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有三種濁,身口意穢濁。彼若思惟校計,是謂無穢袈裟服。虛稱詐逸,非神仙所學,彼非其宜。此謂之忍,亦非移動,如實而對,意常審諦。彼若不得忍,被罵便報罵、被打便報打,此非沙門法,況當作如此行,是故不應袈裟,故彼袈裟無著。


9.又世尊言:若已生刈,斷更不種。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識對生受,於四禪止處生行垢因緣,所造之義便有斷絕,來無有對亦不受生。四禪止住處亦復不生選擇取要,設與四禪止處因本行緣,彼亦不受。已除棄愛、已盡受,第二人馳走,當言此無學亦無威儀,亦不觀於無上智慧涅槃滅盡,得仙人法,是謂大仙人。

()初迦葉睡眠,最勝無有欲,已說四袈裟,斷滅不復生。


IV.習智

1.又世尊言:習智至無智,降伏作牢固,有漏盡無餘,是謂為梵志。說是語,其義云何?

尊者大迦葉契經是說也。

自持法比丘習智智者學,雖諸梵行人住彼業者獲法養生之具,彼亦是法戒律之義,故曰智者。

知不於中間住已修行,心得觀覺照住二解脫。彼已思惟,無明愛盡,欲說眼根,此沙門法,故曰有漏盡無欲。故曰為梵志者。世尊即是大梵志,心垢已盡。


2.又世尊言:比丘無有欲,有欲見大懼;於欲不退轉,是謂為涅槃。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智慧相應寂靜以自娛樂,無有憂慼,是謂比丘無有欲。

無事清淨靜事,為苦惱有欲,彼見法者乃能覺知,是謂有欲見大懼。

於欲不退轉,捐棄諸垢,善漸漸益等相應,是謂三昧。

一切結使盡,覺賢聖道,是謂涅槃。


3.以何等故入慈三昧不可傷害?

或作是說:諸天衛侍而護其身。

或作是說:彼三昧者閑靜無事,害不加身,身不有壞。

復次,受色界四大身。


4.又世尊言:麑鹿歸野,鳥歸虛空,法歸分別,羅漢歸滅。分別人者何者是?

答曰:學謂之分。能分別色痛想行識,賢聖之道皆悉分別。


5.又世尊言:無想有思想,思想不有想,如是變易色,緣想有其數。變易色人何者是?

或作是說:生無色界阿那含,當言變易色想,彼則色想變易。

復次,阿羅漢,於中亦變易想。阿羅漢不於五陰有所變易,修行究竟。


6.以何等故,世尊謂調達食唾子?

或作是說:爾時調達方便欲壞眾僧,以是之故,世尊呵之,恐諸比丘意有移動。

或作是說:淳惡之人以柔和誨之,數數住求欲壞聖躬。爾時世尊逆其意,利語誨。

或作是說:若於佛得供養具,調達欲使入已,故曰食唾子。

復次,調達本有大神足,化作小兒形,金縷帶腰住阿闍世太子抱上,宛轉戲笑。彼時阿闍世太子抱弄嗚口與唾使吮,彼時調達亦復食唾,太子亦復知此尊調達。爾時世尊以沙門息心意,呵曰食唾子也。


7.云何調達先善根斷壞眾僧,壞眾僧然後善根斷?

1)或作是說:調達本善根斷,後壞眾僧,亦告人民善惡無果報。以是誓故,發意壞眾僧。

問:非以今壞眾僧有非法想。

2)或作是說:調達先壞眾僧,後善根斷,非以善根斷壞眾僧,有劫數償罪。設當彼告語者:善惡無果報。不以壞有非法相也。

問:若壞眾僧非以善根,欲使向惡趣耶?世尊亦說:我不見調達毫釐之善。契經句廣說。

3)復次,調達從壞僧以來,齊是以來善根本斷。如彼告語:我壞瞿曇沙門眾僧、斷轉法輪,便歡喜踊躍。彼當言善根本斷。從是以來,作眾惡事,無變悔心,是故壞眾僧,善根本尋斷。


8.云何善根本斷得善根本?

或作是說:設生泥梨中者,知受泥梨苦痛。我作是罪今受此報。此當言得善根本。

或作是說:如此受泥梨中陰,便有觀心,有是果實,當言得善根本。

復次,於現法中,或有得者,於彼有善知識者,便起悔心,漸漸教至道。


9.鹿膊腸者,其義云何?漸漸膊髀,故曰鹿膊腸。

+七合滿盈,其義云何?肉脈平正,鉤鎖骨七處滿足平住色不變移,是謂七合滿盈。

+師子臆,其義云何?身無高下不前却,是謂師子臆。

+味味知者,其義云何?輕軟微妙皆悉能知,是謂味味曉了。

()不養賢恐懼,慈及諸所趣,無想有想唾,曩昔云何相?


V.鳥畜生

1.以何等故,鳥畜生昔日皆能語,今不能語?

1)或作是說:爾時從人中終生畜生中,以前所習,故能語也。

問:如今從人中終生畜生者,亦復能語。

2)或作是說:所可食噉與人無異,如今無有此食,四大改異,以是之故不能語也。

問:如今與微妙食使噉者,能語不乎?

3)或作是說:昔日時人無鬪諍訟無殺害心,爾時畜生見人亦不恐懼,與共止住聞其音響,故能知語。

問:如今生畜生人無有恐懼,復能語耶?

4)或作是說:今亦能語,但不可解,若得音響辯才便能解語。如夷狄語,語不可解,若俱解二語者彼則能知。

問:昔時之人得音響辯才便能知乎?

5)復次,不見畜生知文字者。或聞欲音響者,鸚鵡鴛鴦此便可解。然世尊喻無有差違,智者所說欲使人解。是事不然。


2.精進者云何自知不墮惡趣?

1)或作是說:知無解者不墮惡趣。我無此犯戒意,是故不墮惡趣。

2)或作是說:得功德力。如寤寐中善意不變,彼便作是念:我命終時有不善報,不墮惡趣。

3)或作是說:不誠之思墮惡趣中,亦不生惡念。彼有熾盛眾生,我不墮惡趣。

4)或作是說:彼無有此方便能自覺了。世尊亦說:如是精進者覺知,亦自知所趣,我生彼間知,我亦知精進所趣,以刀自害若飲毒藥。

問:精進雖知故,不如佛究竟。

5)復次,若有教戒者,不恃怙戒,我不生惡趣,亦不得第四禪,心發涅槃想,有趣三惡道也。

+遠離七處,亦作是說。

+大行分別契經,以心穢濁,眾生趣惡道。

+世尊亦說:如壽百歲奉具足戒,然戒羸不捨,能拔惡趣邪。欲使六師逼迫眾,將拘利人入惡道中,此之謂之惡。彼得第一精進,彼亦好信世尊者,有惡趣法,智慧自在也。


3.諸邪定者,彼一切成就邪見耶?設成就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定耶?

或作是說:諸定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見。設成就邪見,彼一切成就邪定,五逆為邪見成就邪定。

或作是說:諸成就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定。

+頗成就邪定非成就邪見耶?斷善根本不成就五逆。

復次,諸定邪見者,彼一切成就邪見。

+頗成就邪見彼非邪定耶?想心成就邪見。


4.諸定等見者,彼一切成就等見耶?設成就等見,彼一切定等見耶?

或作是說:諸定等見,彼一切成就等見也。設成就等見,彼一切定等見。賢聖之道是等見,彼定成就等見。

復次,諸定等見者,彼一切成就等見也。

頗成就等見,非定等見耶?等心想心一切成就等見。


5.諸上流者彼一切阿迦尼吒(akaniṣṭha)。設阿迦尼吒處,彼一切是上流耶?

答曰:或有上流非阿迦尼吒處;或有阿迦尼吒處非上流也;或有上流及阿迦尼吒;或非上流非阿迦尼吒處。

1)云何上流非阿迦尼吒處?

+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不定阿迦尼吒也。

+若欲界中生。

+若阿那含,生無色界,然憶上事,若欲界所生,是謂上流非阿迦尼吒處。

2)最初阿迦尼吒處,是謂阿迦尼吒非上流。

3)若阿那含生色界中,然憶上事,定在阿迦尼吒,是謂上流及阿迦尼吒。

4)云何非上流非阿迦尼吒?答曰:除上爾所事則其義。


6.以何等故,阿那含、阿羅漢住劫不移動?

或作是說:住劫者,不為世所迴轉也。

復次,得等解脫,柔軟下根超越住上,是故等解脫亦不增亦不減,故曰住不移動。然阿那含當言住已得誓願。


7.凡夫人者,當言善心命終、當言不善心命終、當言無記心命終?

1)或作是說:當言不善心命終,非以善心有所住處。

問:如世尊言:臨欲終時得善心所念已還等見。是謂契經有相違。

2)或作是說:若生惡趣中者,彼不善心命終也。

若生天上者,彼善心命終。如最後心,住、受生亦復如是。

3)或作是說:當言無記心命終也,以無記心自住身中有報數望終。

4)復次,若不修善、不修善法、不住後心亦不滅,是故當言無記心命終。

若作是說,必死無疑,是時當言命終有所避處。


8.以何等故,阿羅漢不得最後善心?

或作是說:自住心受報望終,然爾時無善,是故不得善。

復次,若修善,終時亦不住。

復次,彼心無記,本行休息。


9.又世尊言:與共止住然後得知,或有不知顏色和悅。其義云何?

答曰:若聞彼毀譽輕舉、信用樂受他語,雖顏色悅,彈指頃信樂忍受,有威儀禮節身樂靜寂得歡喜,外如不密、內懷詐偽。若復說法之時,無義辯才、無法辯才,如是不如至實,是謂愚癡。


10.又二等信、等戒、等聞、等智慧、等施現在前時,何者最大果?二俱清淨、一俱清淨。

1)或作是說:二分別俱清淨。世尊亦說:於彼比丘布施之家,二分俱清淨,是謂檀越嚫第一之德。

問:云何兩意或作是大果,或非大果?答曰:田業良,如良穀子。猶田業良,彼穀子好。

問:猶田猶穀子,然不隨時,是故難可齊。

2)或作是說:二分俱清淨。已得清淨,作如是施,心所有因緣得諸報實。

問:若施勝者則施無有等,當說等施。

3)復次,量二果平等思念所行,是故彼施二俱清淨,有諸果實。

問:如向者世尊言,於彼比丘二分俱清淨,檀嚫者第一之施。如是則差違。

答曰:多二分俱清淨,意所念行亦清淨,心意平等果亦平等。


11.云何殺害之蟲有淨法生?

或作是說:邦國時俗,使親友朋黨意所思惟。

復次,如水波動。世俗等者、彼有淨行者,或以行報,故便有止。淨行者墮殺害中,於彼生中間行報因緣便受其殃。親近善知識而聽受法,思惡露不淨,如是殺害之人也。


12.云何清淨之人而生黑法?

或作是說:隣國時俗,使爾親友朋黨意所思惟。

復次,如水波動。彼不善等者、清淨行者,或以行報閉塞,不善行已得淨,彼生中間便受行報。彼親近不善知識,聽不善法,亦不思惟惡露之行,如是清淨便生黑法。


13.又世尊言:二法成就,若不有善自不精進、若他精進牢固不移。云何他精進牢固不移?

或作是說:以五法內自省察,教他精進牢固不移。若一切違與共相應者,則有壞敗。

復次,學他非法不應法而犯,未曾有如義法不爾。


14.以何等故世尊言聲聞第一耶?

或作是說:現微妙法。

或作是說:現聲聞威儀。

或作是說:擁護法故。

或作是說:為諸比丘發勇猛意等行具足。

復次,以二因緣故,世尊言聲聞第一弟子,現授決義故,於彼解脫現變化故。

()畜生語精進,上流住不移,凡夫人止住,施之所供養,黑白無戒人,此弟子第一。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契經揵度第六竟。

更樂揵度首


I.二樂

1.又世尊言:有二樂,出家者所不應學,若於欲中染著樂、現世無事樂。云何於欲中而染著欲樂?云何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憶過去欲所生樂者,是謂於欲中染著欲者樂。憶現在欲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結使欲相諸所生樂。是謂欲中染著欲樂。欲相諸所生樂。是謂現在無事樂。

或作是說:貪食欲相諸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意喜想欲便睡眠樂得利養樂,是謂現在欲樂。

復次,習著向欲,已得先足身意所生樂,是謂於欲中染著欲樂。已得等意諸所生樂,由身意興,是謂現在無事樂也。


2.又尊者舍利弗言:諸賢!此十二行法集聚,得賢聖法。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處處止住造處、住智慧處、住應適處,是謂己身威儀。

+若偏授決則著一事,分別義理則演分別。問疑論者則演其疑。安處論者則論其安,是謂彼身威儀。+或有觀見,無姦詐、無幻惑,性質朴是謂己威儀。分別根義是他威儀。

+已得人身生中國,得賢聖體,眼、耳根、意根諸清淨現其實事,穢行諸使意不染著,以智順從,無有過失。

+得十力尊佛出世,得三喜入本無如來樂深妙法,如來弟子善成就者,緣彼意無有謬亂,得賢聖法廣分布,智慧所攝。說微妙法,無有狐疑,奉持、諷誦,初不遠離。

+諸法住者展轉流布,於等法中,以法食施於彼。

+以因緣故,以己威儀施彼人,作諸梵行,四無空處現有長益。

+得賢聖人,生彼善處,現五無空處皆使遠離。

+諸根具足,現六無空處皆使遠離。

+所未曾行,現七無空處皆使遠離。

+六住處,現八無處皆使遠離。

+復次,以人賢聖諸入因緣生者,現仁良義他威儀。佛興出世說微妙法,以因緣故。故丈夫力已威儀者諸入歡喜,現迴轉說諸法已住,便求演說。諸根具足,現曩昔所作功德。


3.又尊者大遍者延說:信歡喜念者,不遍佛境界,最勝所至處,意常連屬喜。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智慧成就信堅固,喜樂佛法、志性不亂,受持智法、意常專精,如是諸法無有差違。順從法教於中入定,故曰信歡喜念。瞿曇翼從初無空缺,所至到處,意常連屬,還微妙義。莫作是觀,此非妙法。


4.又世尊言:信為第一財。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答曰:智者所用故曰信為第一財。錢財之業、賢聖財。

+非賢聖財,已得不失,心便作是念:彼非賢聖財。摩尼寶器自然成物,及餘雜寶錯廁其間,復有異寶硨磲碼碯為人所貪、常當擁護,亦無厭足不可藏匿。

+賢聖財者,各有七相,如信財乃至智慧財。

+於此間各自娛樂心踊躍喜,然不慇懃自住平等。貪著他財心不堅固,所欲便造不守智慧。除貪愛欲,智慧充足,以智勝彼。

2)復次,非賢聖財者,邪志業相應。然賢聖財等志業相應,故曰信財第一。

3)復次,信名者,信著外財,意無有亂,成就家法善知止足,善有田業、善意娛樂。猶如此間沙門法出要為樂,樂靜處休息樂、道場處樂,故曰擇法善為樂。

4)先服甘露,言無有虛語,甚吉祥功德成就,故曰味味吉祥。

5)緣此因緣知智慧為明,無有愚意、不與顛倒相應,故曰最為明。


5.又世尊言:如阿難比丘,於六更樂無餘已離,皆使滅盡。亦無有身諸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心亦無形體亦無諸入,亦無作所生苦樂而受其報,亦無空缺處,此是苦際。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答曰:此六更樂,內六更樂永盡無餘,捨諸欲著,更不復習,欲盡、愛使永除、滅盡,見結不起。

2)復作是說:無欲思惟惡露,諸欲已盡,修行止觀。

3)復作是說:無欲得無願解脫門,盡成就空解脫門。彼無有身,亦無有至智,亦無語亦無彼心,亦無智亦無彼體,及外諸入未盡者則無。有諸入亦無內入,及餘未盡者亦復無也,亦無所依亦不永盡。

4)復作是說:彼無有身,除去結使,如是一切彼無有身、身之相貌。如是一切彼無有身,亦無身行、口行,亦無心意行,亦無彼體,境界行報亦不迴轉。彼諸入亦無邪見,內諸入便具足。依彼諍訟,無有苦樂之報。


6.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六更樂相應之時,則六細滑入也。

+於彼細滑則有累,彼無有餘,令具無欲、愛著未盡,於彼性相應便觀苦根本。

+如是無餘亦無有欲,如是相應去離愛著便住無欲。

+如彼苦相應性,住無我想示現智慧,如是無餘盡修行滅盡。

+如是修行已,去離愚癡,住黠慧中,無明無欲便起有明想,故曰住無餘滅盡。

+彼無有身亦不得四大身,如處所縛己心無有苦樂,無有惡流轉生死四神止處。

+入生入諍訟者,或著己或不著己,如其處所,四神止處意迴轉開避處,此盡熾然。


7.又世尊言:眼悕望意欲見色,諸不善色眼不樂。云何眼悕望意欲見色,不善色眼不樂?

或作是說:悕望由眼門,愛、瞋恚現其所由。

復次,云何眼悕望?非境界所攝。

復次,心相應,便有所照生便有益。


8.如尊者舍利弗說:諸所有色見是我所等,自觀知已,遠離分別肢節。云何知色止住不移動已,捨離觀肢節想?

答曰:如是便有更樂集聚,彼則還境界,或有是、或非彼。


9.如長爪梵志作是語:瞿曇!一切我不忍。如是經句,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見尊者舍利弗出家,便起是念:我一切不忍。彼二人者皆出家,一切如我所願,故語世尊:如是見不忍耶?

2)復作是說:一切觀皆有疑。

爾時世尊便作語:汝疑復有疑耶?

3)復作是語:現一切非觀一切非。

爾時世尊復作是語:此復是汝非見。


10.又世尊言:閑居樂靜意常娛樂,親近思惟觀淨樂,思惟與思惟相應。閑居樂靜、思惟樂靜,此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閑居樂靜以休息意,思惟樂靜已得止觀。

或作是說:閑居樂靜者現涅槃休息,思惟樂靜者現道出要。

或作是說:閑居樂靜者現初第二意斷,思惟樂靜者第三第四意斷。

復次,有二想,諸結使斷、拔諸染著,娛樂彼初不遠離,是謂閑居樂靜。

當觀有三思惟,善法住處所,謂相應住有所益止觀相應,故曰娛樂。是為思惟樂靜。


11.又世尊言:於是比丘當身身相觀,莫起身想,亦莫作觀想。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觀身不淨莫味著,身亦莫起淨想。

或作是說:身無常、空、無我,當作是觀,莫起身常想、樂想、是我想,當作是觀。

復作是說:思惟身身觀,莫計身出由。

復次,淨除行地觀辯大事,挍計惡露方便思惟,悉了知已盡不生,智慧眼所照,分別悉了。


12.又世尊言:有四法句,不可沮法句、不亂法句、等念法句、等定法句。句義為何等?

或作是說:諸法句斷故曰法句。不可壞善根、無瞋恚善根、等念等定無癡善根。

或作是說:修行諸法故曰法句。不起貪欲、貪欲盡無,無瞋恚、恚盡,等念、睡眠,等念、等定,調戲、疑盡。

復次,沙門法句不可沮壞,無瞋恚戒,等念求定威儀,等定求智慧威儀。


13.如曇摩提比丘尼說:樂痛是苦痛分。分者其義云何?

答曰:有對則有分。於彼樂痛便有苦痛自然之對。苦痛有樂痛分自然之分。苦樂痛有不苦不樂痛之分。除去不苦不樂痛,有無明分。明相應無明是明分,展轉相盡因。明是行分,行垢是無明分,斷滅作如是行是涅槃分。無餘涅槃界,滅一切諸行已,作是涅槃無分。爾時世尊歎譽,謂甚戒梵行。


14.又世尊言:尊者魔樓子說:是命是身,見諦是我所修梵行。云何身異命異耶?於是比丘見諦是我所不修梵行。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雖記別一見,不記別餘見。

尊曇摩多羅作是說:如是是命是身,於是比丘見諦不修梵行。知見之所趣彼所依處,見便往照,不依處所,二俱有累,最勝如是說。

()有十二聚事,有身有我見,一切忍思惟,法句比丘命。


II.摩羅

1.又世尊言:云何汝摩羅太子,有異梵志年少端政,當作如是行。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尊者摩羅太子志樂十想,而作是說。然世尊欲拔諸結使。

復作是說:如是彼人欲使貪欲結使滅盡。

尊作是說:如契經句語。然與異學梵志論,結使集聚,由思想得,汝端政摩羅太子,甚幼少而臥抱褥,未有色欲,況當有貪欲繫著心意?


2.結使者貪欲愛使。云何世尊觀犯諸過罪?

如貪欲使,知有力劣,受教戒所攝持。

若彼有力,語無有違。

若貪下中者不化,則無有五上分結。如是當察此事,此無有異,是故世尊知。


3.又世尊言:於是跋陀婆梨比丘有具足行,彼戒不具足,閑居靜處巖峻坐禪。以此閑居靜處巖峻坐禪,世尊作是誨,天亦復誨,智者梵行亦復訓誨,亦自訓誨。訓誨之義為何等?

1)或作是說:被責之人是最勝教戒語,亦訓誨天,亦訓誨智者梵行,亦自訓誨。

2)或作是說:當言責數。世尊亦責數,此非我弟子。諸天亦責數,此沙門非釋子。智者梵行亦責數,此非平等之法。復自責誨,我非沙門。

3)復次,如是歎譽世尊平等教戒故,如是世尊義責數。

4)如世尊說:成就五法,閑居靜處巖峻坐禪、以朽弊衣而知止足、以飯食病瘦醫藥之具知足作欲愛想。爾時世尊以義責誨,天亦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智及梵行者亦復訓誨,如所說世間增上、法增上、我增上。


4.又世尊言:是謂苦、是謂苦習、是謂一觀。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是謂第二觀。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是謂苦、是謂苦習,觀因緣果實。是謂苦盡、是謂苦盡出要,觀因緣果實。

或作是說:一觀結使、第二觀淨。

復作是說:一觀本所造、第二觀己過。

復作是說:一觀苦、第二觀無苦。

復次,一觀有漏、第二觀無漏。


5.如摩竭檀提梵志作是說:我見色好汝簸羅墮逝,我見瞿曇沙門坐辱色壞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諸根謂壞。彼以無生法眼者。

尊作是說:諸根眼亦是異。異學書籍,彼以此迴轉,淤泥遊行不見染污。


6.又世尊言:觀其力勢,亦觀訓誨,無力勢、無訓誨,當為說法。云何有力勢有訓誨非為說法?

1)或作是說:以人根故,善行之名,說不善行之時,亦歎譽訓誨。若於彼人歎譽善行、去不善行,說平等法。

問:又世尊為人說歎譽善行去不善行,欲使世尊歎譽教戒耶?

答曰:世尊亦知此戒律,世尊不作是言:彼有教戒。

2)或作是說:無有功德力勢、教戒功德。有教戒各歎譽其名。若不歎譽其名,實無有疑,隨時說法。

3)復次,亦無巧便,雖指授亦不教戒。若有方便,於彼躇步而教誨之。不觀方便而觀不方便,欲使彼當言說法分別,隨時作觀,至使得望。


7.又世尊言:以女人八事繫縛男子,歌舞、談笑、顏色、細滑、姿態、恩愛義者,為何等?

或作是說:身體瘡痍是恩愛義。

復作是語:身體瘡痍、身體平政是恩愛。

或作是說:諸根瘡根相根義是恩愛義。

尊作是說:愛女人相是恩愛義。


8.又世尊言:汝復波伽(梵志也),如來有四說法,彼有無量功德、無量法句,無量法句味廣說。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此是不善,是謂第二意斷。彼復滅不善,是謂初意斷。是謂善,此謂第三意斷。

彼復思惟此,謂四意斷。彼有無量功德。文字無量謂之法句。文字次第是謂法句味。

2)或作是說:是謂不善。苦諦所斷,是謂習諦。善思惟盡諦,是謂道諦。彼有無量功德,是謂法句。名身味為味身。

3)復次,如來說法有盡應一切說法,由二迹。平等身,習出要迹。得平等身,盡出要迹。彼無顛倒,無有忍、無有善。有是顛倒、有退轉。忍善之中有無量功德,所以作是說,謂法句語、法句味滅身字。


9.如優婆梨長者說:如來世尊於彼愚癡異學不善之中。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不可使無信人火能燒也。

復次,彼無信者,現無有義。

或作是說:現彼無信者盡。

復次,或於彼時尼揵荼(優波離字)無信,於此法中現其有信。


10.如尊者阿難說: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我今世尊精神閉塞,不知四方亦不思惟法。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身無所覺,現身行惡。不識四方者,現心無行。不思惟法者,現不諷誦。

復作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說重。不識四方者,現心有愚。不思惟法者,現不說法。

復作是語:身無所覺者,現身無行。不識四方者,現心有亂。不思惟法者,亦不聞往古。


11.又世尊言:識法如幻,最勝故說。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答曰:色是我所,彼若聚沫因緣合會,無數物成就漸漸集聚,所持不牢性劣弱不得久住,饒諸怨家親近怨家。作如是色愛著,色欲因緣合會,更樂色味香根。如是無數物色之根本,處母胞胎,處胎長大,年壽時過。當於爾時漸漸前進,集聚一處,有男女傷。知有眾生處所,眾生不牢固形,牢固相應因緣性弱,造作諸行,化若干種怨家集聚,必當壞敗。有力怨家常被繫縛必當壞敗,自性住親近怨家,故曰色如聚沫。

2)痛如水泡者,彼如水中泡,潤雨興風合成。如是吾我痛者,諸根境界與識等生,故曰痛如水泡。

3)想如野馬者,彼如野馬,盛夏炎暑無有雲蔽,亦無風塵,無有漿水便起水想。如是作吾我想者,皆是幻惑眾生,悉是顛倒,故曰想如野馬。

4)行如芭蕉者,彼如芭蕉樹極峻高大,皮皮相纏中無有實。如是吾我者不得久住。作若干種行,然無有實皆不牢固,故曰行如芭蕉。

5)識法如幻者,彼如幻師,無眾生謂有眾生想。吾我識如是,故曰識如幻法。

最勝為釋種,故曰最勝說。


12.又世尊言:學者生三刺。三刺義者,其事云何?

答曰:此三集聚知有不淨,謂淫、怒、癡。

又世尊言王波斯匿:云何大王,於草竹叢或大[-+]積,而以火炷燒彼諸草木,頗有種種異形不乎?答曰:義各各異,聲音不同。

()端政住閑居,愚癡無教戒,優波離所說,色幻及三刺。


III.四捨法

1.又世尊言:有四捨法。云何為捨法?如所說非句味義。

復次,契經有成言:如所說即是其六果。說此契經是棄捨法,如所說即是其義。


2.又世尊言:若比丘供養病者,則供養我身無異。云何供養病者供養世尊無異?

或作是說:供養病者脫於困厄。

復作是語:佛世尊常法,供養病者長益諸法。

復作是語:彼不供養供養佛世尊。

復次,世尊愍諸病者,猶如有人語看病者曰:汝供養此人,則供養我無異。

復次,如來常自悲眾生,供養世尊擁護眾生。


3.又世尊言:比丘!我當說法,義理深邃,是諸法味。云何為義?云何為味?

或作是說:名為味相,分別名者是為義。

復作是語:敷演為義,意娛樂為味。

復作是語:一切名為味,微妙為義。

復次,義依彼契經章句分斷,漸相應為味。


4.如所說,婆羅門言:人依何所?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1)答曰:若有相應選擇長益,即是彼所依,便有人名。生等方便,亦依穀米,有人名生。穀米依地,地為水所漂,風持水。當於是時風寒虛空,風為空所攝。空為明所攝,然後知有虛空。照明為日月所攝。於中三界迴轉時,乃至梵天各各相謂言:梵天梵迦高天大梵。忍成就,忍滅諸結。

2)復作是語:依涅槃,依涅槃住。


5.云何得知世尊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

1)或作是說:由阿含得知。世尊亦說:迦葉!我亦不見天人及魔、梵天、沙門、婆羅門眾,有異沙門婆羅門自言:我戒成就、定成就勝我者,智慧成就勝我者,解脫成就勝我者,解脫見慧成就勝我者。

2)或作是說:如來藏身。

3)復次,記授決。於法身中,智慧成就者,則知三昧成就。三昧成就者,則知戒成就。戒成就則知有涅槃。教意不能。猶如三昧住,意亦不亂,亦不犯戒,是故世尊戒成就勝、三昧成就勝、智慧成就勝。


6.以何等故,無常謂心不相應行,然無苦、空、無我?

1)或作是說:無常非心意法,苦、空、無我者是心意法也。

問:此皆心所念法,亦是心不相應法。若作空觀、思惟空者,彼則是空。若思惟無常、非無常觀,彼是無常,若不作無常觀,無常異、空異。

2)復次,集聚智有苦患,忍知為空、無我是無常。

3)復次,無常者無相之物。


7.又世尊言:此不可造作處所在居家,螺文梵行盡形壽修清淨行。螺文義者,其事云何?

或作是說:昔有仙人名螺文,精進純備而處居家不有梵行。

或作是說:如彼螺文有清淨行,然居家不清淨不清淨善。

復次,螺文造書文,風雨不能爼壞,處俗修梵行此非為清淨。如阿那含在家,眷屬圍繞,此非為善清淨行耶。


8.云何以神足能隱形不現?

或作是說:自化形極細。

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

或作是說:思惟輕舉使形昇虛空,肉眼見廣大。

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


9.云何神足化形極細?

或作是說:化無色四大。

復作是語:以大入小、重垂於輕,如所從生大火炎中取螢火光。

復次,神足境界不可思議。


10.如所說,仙人有五,復曰六。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仙人五,世尊為上,此之謂也。

復次,五比丘中,世尊為六,此之謂也。


11.如尊者朋耆說:汝選擇念見聞念知。見聞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謂結使也。不盡謂之流結,盡謂之漏盡也。

復次,諸所聞者方便所攝,一切彼聞菩薩時,謂見聞念知。


12.如尊者賓頭盧說:如大王所說,揭陀婆梨梵志千千不覺不可計數。如彼愚人,無明不善,非良福田。彼非良福田,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如耕田人不別良田,彼謂非良田人。彼亦不知有此良田,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彼亦不知有此,無是亦不染著,是謂非良田。

復次,穀子所生處別其好醜,則知有良田。是故彼不知,是謂非良田。


13.諸所諍訟盡欲界相應耶?設欲界相應盡是諍訟耶?

1)或作是說:諸有諍訟者,彼一切欲界相應也。

2)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行垢相應解無著法。

復作是語:或有諍訟彼非欲界相應也。

答曰: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

3)或欲界相應彼非諍訟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諍訟欲界相應染污法。

4)或非欲界相應亦非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也。


14.諸不諍訟,彼一切色無色界相應耶?設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耶?

1)或作是說:諸色無色界相應,彼一切是不諍訟。

2)頗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耶?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

復次,或不諍訟彼非色無色界相應,欲界相應不染污法及無漏法。

3)或不相應不諍訟,色無色界相應不染污法。

4)或不諍訟亦不色無色界欲界相應染污法,色無色界相應染污法。


15.觀現在事,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現在所作目悉覽見,是謂現在事。

復作是語:得諸色根,是謂現在事。

復作是說:有二種現在,根現在、意現在。於彼根現在中,若得色根。意現在者,若悉意不觀。

復作是語:如彼眼識相,當言有三種更苦樂。有其痛痒,意便有想。色、聲、香、味、細滑法中,思惟自相,便有識生,是謂現在。自境界外,彼亦不空,有境界也。


16.我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我者愛己著形也。

復作是語:內是我所。

復次,自性諸入彼是我所,餘不牢固。


17.現在及我,此二事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緣前有物是謂現在,著己是謂我所也。

復作是語:攝持諸根是謂現在,內為我所。

復次,露現緣前眼,若有我所者彼則自違。


18.又世尊言:薩毘梵志造作諸業事,往涅槃無疑,無有有滅盡,比丘不處胎。說是語時,其義云何?

答曰:解道。彼以此道,自竪立處等。以此道一切結使盡,故曰造作諸業事。

往涅槃無疑者,闇冥得除,究竟得智。

無有有滅盡者,生有死無,彼度此生老病死,以現其妙。

自竪立者,以修梵行,以倚住諸道、梵行求、以倚更無有如是有。

處胎彼滅,謂之胎盡。彼比丘者於乞法中現其滅盡,


19.如所說雖多婆羅門:我見天人世,無穢淨行除,故我禮大仙,脫我無明疑。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如我見尋原本,故曰我見天人世。

無穢者,現無所攝。云何得知?以一切智去離愛欲,漸去除無穢。

一切婆羅門行淨。彼志成就無有諍訟,故曰婆羅門。

習業之時,觀其所求,故曰禮大仙。所求以此,然大法我,如來以此大法,故曰大也。

以得智當言見三昧,解脫我疑刺,以究竟授我三昧。


20.我不堪解脫,洗除頭多胡,法為微妙智,如是能度流。說是語,其義云何?

我不堪解脫者,洗除頭多胡(梵志),自現體中,現著淨法為微妙智,如是能度流。緣二等見有愚,因淨、因觀也。

()住義將養病,敷演無常理,六聞四難沮,現露淨不堪。


IV.不驚懼

1.又世尊言:究竟不驚懼,無縛亦無疑,已斷諸有刺,此最是後體。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有二究竟,欲究竟、已辨事究竟。

修梵行以此度。究竟緣此因,善智修定理,亦不驚懼,於無記體中亦不恐畏,亦不驚怖老病死,故曰不驚懼。

如有異梵志,不以實智、不以真威儀,便作是說,歎譽彼此、歎譽己身。

此究竟智,不如彼說,究竟智成就,故曰不毀。

彼戒盜盡者便盡生,故曰此最是後體。

三界愛盡亦無縛著,是觀謂其緣。故曰離三有刺,因緣盡,永無有餘。


2.又世尊言:此最為究竟,迹滅為最上,滅一切諸相,淨迹永常存。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此最為究竟,現事究竟休息者,現三火息,現有餘涅槃。

迹者,現智作處。

盡一切諸相者,眾生相、眾生所作方便,初中竟之貌也。作是觀一切結。


3.又世尊言:最後愛念語,託情親朋友;不應作便說,智者皆分別。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藏匿之語與眾生相應,故曰意念語也。

於中所有親友有二:益彼、不益彼。此二親友指授彼時,智者皆別知。以彼結此,彼此共同。


4.又世尊言:當於爾時穀貴飢饉,生苗不生實。苗義云何?

或作是說:以食故授籌故曰苗。

復作是語:以籌選擇故曰苗。

種種子生一莖,故曰莖也。

復以種種穀子亦不生苗,故曰苗也。


5.又世尊言:比丘當學自然自歸、法然法歸,不異歸。我然、法然、法歸有何等異?

或作是說:我然者我好也,自辨其事。法然者歡喜踊躍。

或作是說:我然者,內身身觀痛心法。法然者,外身身觀痛心法。

復作是語:我然者思惟惡露。於法順法者是法然也。

復次,親近善知識及聽正法,我然也。思惟惡露欲辨彼事者,是法然也。

教誨欲辨彼事者,欲為如是,諸事則其事。


6.又世尊言:若阿難生是意:我有是比丘僧,緣我有是比丘僧,我當護比丘僧。世尊復作是語: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與,況當汝,汝鈍愚食唾之人。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語:如彼世尊,如彼世尊。舍利弗、目揵連求索比丘僧,我常不與。

或作是說:從慈定起,調達求索。從定三昧起,尊者阿難作是問。

復次,現依我盡,以前契句;我當護弟子,以二契句。非我因緣,慈悲於彼。


7.又世尊言:有是十法,愛慜念潤情世間驚懼。以何等故,戒、多聞、梵行、愛慜見喜娛樂?

或作是說:作其善果。

復次,作眾多想。


8.又世尊言:那迦頻顏婆羅門長者,彼作如是眼見色便娛樂。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如此形彼無歌舞,香薰塗身香價甚貴。

或作是語:妓樂戲笑,因是故說。

復次,緣女欲故說是語。非不閑居境界,能作欲愛刺,利衰毀譽,以利養故居處山澤。


9.如曇摩塵那比丘尼說:樂痛婬所使,苦痛瞋恚所使,不苦不樂痛無明所使。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是如來教戒之語。

復作是語:是如來勸戒之教義。


10.當言可說、當言不可說?

1)或作是說:當言可說。何以故?如世尊言:我當說法,有義有味。味可演說,是故義亦可說。若義不可說者,說法則無有義。

問:說義為說味二俱?說義味之時,有義有味。若所說,欲使義味與法異耶?設義理與法異者,是故不如契經文。

2)或作是說:義可說名,義展轉是謂名,於義當言不可說。

3)復次,想所作語,無想所作義,是故義不可說。


11.又世尊言:我當說法,初善中善竟善。云何於此法化中,云何為初、云何為中、云何為竟?

1)或作是說:戒為首,思惟惡露為中,涅槃為竟。

2)復作是語:初學大戒,中學增心,竟學增智慧。

3)復次,說法之時緣初現初受化,迴轉為中,後為究竟。彼於此初為結原,中為結原,竟為結原,故曰初善中善竟善。


12.又世尊言:如所說以三事不忘而憶,取本相自緣已,初不失其旨。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昔本境界取持守護,為想所受持,故曰本相。

所攝自然於己迴轉因緣。

自然者,方便自然、親近自然,故曰自然。

於己數數降伏心,便有識護持,故曰志強記不忘也。


13.如所說,如是於中法,法住、法空、法如實緣,是因緣,是謂因緣生。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如是於中諸法者,彼修行法。

法住者,不有變易。

法空者,因緣果實。

如是知修行不異因緣者,觀所作行。


14.又世尊言:更樂為一隅,更樂習為二隅,痛痒處中。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更樂為一隅,所作為習想。更樂習為二隅者,痛處中者異也。

復次,更樂,無明更樂六入為習,無明生更樂,痛處其中。


15.又世尊言: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如出家想降伏其心。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語:是世尊勸教語,當於爾時求解脫故,出家學道。

復次,等出家故,故說此語。


16.又世尊言:於中摩羅童子,餘比丘當何所為?年在幼少,出家未久學道日淺,來入此法亦復未久,云何汝今年老形熟長老,欲與我速疾求教戒?說是語,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年少比丘更作是念:此亦年老方欲習學,我等亦當在後習學所作自恣。

復作是語:年少比丘便作是念:此如是年老亦無所逮,況當我等有所獲乎?無勇猛志。

復作是語:彼年少比丘當作是知,彼求教訓,況當彼求道。

復作是語:眾多見聞年少比丘,況我等。彼求教訓,況當年少比丘不求耶?

復次,是世尊屬累之語,各莫作疲惓意。


17.以何等故,曩昔如來等正覺閑居山澤,巖峻坐具歎譽爾所事然不處其中,然世尊歎譽其德亦處其中。

1)或作是說:昔日之時無有閑處山澤叢林,村落相連鷄皆飛過。

問:設無閑居,以何等故今歎譽之?答曰:歎過去閑居之德。

2)復作是語:彼時佛教化眾生,爾時不以閑居作教化事,恐不入彼教律中。

3)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思惟定,不許彼閑居靜處,村落之中應受化眾生起惡露觀。

4)復作是語:爾時眾生意多著樂,皆不許閑處,恐意厭不堪閑處。


18.又世尊言:是語,此契經句之語,誰能堪?調達於世尊前有所論,世尊亦不於中住。諸於壞增中歎其快者,世尊亦當爾。彼人無緣,亦不有彼人不逆,亦不能有如是善比丘於如來前從彼惡語。何以故?世尊功德相應無能知者。諸閑居者禮敬承事便知彼人,是故世尊不許。


19.以何等故,本世尊等正覺乃至證弟子等法住,然後復世尊久般涅槃,爾時復住?

或作是說:彼眾生是佛所化,是故聲聞不能教化。

復作是語:爾時眾生貴重止觀,彼時說法。

復次,是時如來極長壽,彼亦如今閻浮利地。然後世尊處短壽中,為諸受化眾生及餘趣,我觀去來契經所說教戒語勅聲聞。

()語竟世明我眾僧,受無有痛不可說,善說三法及更樂,年少端正歎譽本。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更樂揵度第七竟。

結使揵度首第八


I.垢穢

1.垢穢當言隨顛倒、當言不隨顛倒?

1)或作是說:或隨顛倒、或不隨顛倒。

四顛倒當言隨顛倒,欲、慢、瞋恚、邪見當言不隨顛倒。

問:云何不如實染耶?亦說如實觀彼便知,是故不與相應。

答曰:集聚便可知亦非自相。若觀自相知者,皆有厭患意,無有自相意不迴轉。

問:如集聚可知,是集聚則有欲也。觀彼顛倒如自相觀,便染著無有不染著,無有自相意不迴轉。

2)或作是說:當言隨顛倒與癡相應。

問:愚癡不與愚癡相應,欲使愚癡隨顛倒耶?

3)或作是說:當言不隨顛倒顛倒。設當隨顛倒者,彼則不斷滅,非以顛倒還滅顛倒。

問:如善無記心心法不隨顛倒,彼亦可滅,垢亦如是。

答曰:善無記心心法還續如故,結可使永無,是故彼當言顛倒。

4)復次,當言不隨顛倒。與邪志與使相應,不與相順,生不成就,彼不淨成就。


2.以何等故,謂身見是顛倒不淨無能有害者,無有實我身見迴轉?

1)或作是說:意有淨相、不淨迴轉。

答曰:無有淨相,彼或有淨或不淨。

問:若有淨彼有顛倒,彼或曰有常或曰常。欲使無常相不成就耶?

答曰:無常相不成就。設常無常相不成就者,彼亦當有相,然非相,是故無常相不成就。

2)或作是說:見顛倒與愚癡相應,不淨非顛倒與智相應。

問:愚癡不與愚癡相應。欲使愚癡非顛倒耶?智不與智相應。欲使智顛倒耶?

3)或作是說:身見是垢,垢與顛倒相隨,是故身見顛倒不淨。由智之功,智不智不隨顛倒,是故不淨非顛倒。

問:垢相應心心法然非垢著。欲使彼隨顛倒耶?智相應心心法然非智,欲使彼隨顛倒耶?

4)復次,如其種類,不淨相共染著,不可使諸陰自相有所染著。如陰無我成就,如其種類淨成就也。是故身見顛倒然非不淨。


3.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為六十二見攝一切諸見?

1)或作是說: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六十二見亦攝一切諸見。

問:如所說薩毘梵志,三乃至三十六種種異,云何彼非諸見耶?

答曰:此事如是,二及六十亦復如是。

2)或作是說:一切諸見攝六十二見,非六十二見攝一切諸見。不攝何等?彼涅槃。言無涅槃俱生者,至五邪見,無一邪見。

3)復次,六十二見所生見,當言所攝也。


4.如薩毘所說,三乃至六十,沙門依智慧、依智慧相、依字想諸垢盡。云何六十三見?

或作是說:無有六十三見,正有此二見。

1)或作是說:言無涅槃者是邪見,是謂六十三見。

2)或作是說:言無道者是邪見,是謂六十三見。

3)復次,所見是謂六十三見。


5.如是五邪見,身、猶豫見、邪見、見盜、戒盜。無因所生見,為何等見所攝?至死不捨見,為何等見所攝?

1)或作是說:無因所生見,言有所因,是邪見,習諦所斷。

復有至死不捨見,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

2)復次,無因所生見,無有見有,見所攝也。

至死不捨見者,當言有見所攝。


5.以何等見使已盡,心相應使更生耶,然無有因緣?

1)或作是說:因緣者,結使便盡。因緣未盡有餘,盡不復生。

問:如諦無漏緣,結使有盡。不盡者緣盡因緣。答曰:緣已盡無餘,是謂滅也。

問:此緣不同,諸使未盡緣便盡,是故非緣,是故結使便盡也。

2)或作是說:常相應無有不相應時。

問:非因緣。

3)復次,或有彼不緣。

4)或作是說:未盡,彼即是緣。復以此緣,更不復生。

5)復次,盡不復生。

問:若緣有漏諸結使盡,數數彼緣不復更生,不滅亦不生。欲使無漏心是彼緣耶?結使轉生結使。

6)或作是說:彼相應一生、一住、一滅,不如其緣,已盡各散不一處,彼心有使不如其緣。

問:彼心未盡,諸相應使一起、一住、一盡,不如其緣。欲使不斷者是其緣耶?結使非結使緣也。

7)或作是說:諸相應使與心共住不如其緣,是故已盡是相應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所說。

8)或作是說:諸相應使染著于心不如其緣,是故已盡相應結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所說。

9)或作是說:相應使者彼心染污不如其緣,是故已盡諸相應使,彼心有使不如其緣。此亦如上說。

10)復次,設當如彼緣者彼心有使,亦見無漏心緣使彼則有使。

11)復次,諸相應使,當言彼心有使也,若盡若不盡,如力勢王所欲自至。


8.以何等故,欲界相應邪見謂色無色界苦,然非於彼界所使。

1)或作是說:自界所使,不干餘界。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不干餘界?設於欲界造餘界者,欲使有漏界造自有界。邪見故,彼界亦使所使。

2)或作是說:彼界少慢漸去離,是故彼界非使所使。

問:若去離者,在自界中亦當去離,是故自界亦為使所使。

3)或作是說:非以彼見有所疑,亦不緣彼界。

問:云何彼有無此說法耶?答曰:有。彼若以此說使說者,此非其義無長益。

問:無有苦惱,彼亦不作是念有所說。

4)或作是說:知而言無。設當知而言無者,此非苦智耶?云何言無苦?若不知,無知云何言無?是故盡無爾所事。

問:知而言無、不知而言無。設無知,知而言無者,若不知,云何言無?是故無也。

5)復次,緣使所使。何以故,彼不為使所使?

6)復次,彼見界無定處,一切有苦而言無,欲使欲界越次,彼謂不盡,然彼與欲界相應。


9.以何等故,緣涅槃邪見言無涅槃,然不於彼使所使?

1)或作是說:彼不有此使。

問:無能誹謗彼者,欲使誹謗緣涅槃耶?

2)或作是說:誹謗之言去涅槃遠,是故不於彼所使。

問:有漏之法亦去離誹謗,是故有漏亦為使所使。此亦如上所說。誹謗所說,亦如本無異,有是誹謗。

3)復次,若緣使不為使所使,陰持入中,彼見無生處所;已有所生,何以不為涅槃所使?


10.以何等故,涅槃中無有瞋恚?

1)或作是說:此非瞋恚境界。

問:彼誹謗境界,欲使誹謗非緣涅槃耶?

2)或作是說:有漏之法便有瞋恚,無是涅槃,是故緣涅槃無有瞋恚。

問:有漏之法便有瞋恚,無漏是涅槃,欲使瞋恚非涅槃緣耶?

3)或作是說:以方便捨眾生,便有瞋恚起。然涅槃非眾生之教,是故緣涅槃無有瞋恚。

問:有漏之法,眾數中便有名生。

4)復次,無造之相速有瞋恚起,然涅槃無造之事,是故涅槃中無有瞋恚。


11.若作是說:我必墮泥犁中,不須涅槃。彼心與何結相應?

1)或作是說:與瞋恚相應。

問:緣涅槃有瞋恚耶?

2)或作是說:彼染相應無明之數,彼不知涅槃。

3)復次,彼心當言與愛相應。


12.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欲界之中有歡喜樂天,契經句廣說。彼云何命終更受形,便自憶我本為歡喜樂天,便作是念:我本為歡喜天。

1)或作是說:於彼退轉,復作是念:彼不於欲界起吾我想。

問:生欲界中懷宿命所更,我本某甲身,如是起吾我想。欲使彼謂退轉耶?

2)復次,諸所有名色相應結使欲界因緣,彼則有強記,復作是念:尋生之時審有誓願。

3)復次,我見之想不觀斷滅。復作是念:等故凡夫本為歡樂天。


13.以何等故,凡夫人不於苦觀苦,欲界相應身見猶豫見,謂之斷滅耶?

1)或作是說:不淨滅貪欲,現拔一苦,亦用思惟斷。

問:四諦所斷非思惟耶?此二種所斷一種乎?四諦所斷以盡,若思惟所斷不盡不捨?

2)或作是說:種種結已盡、永盡、漸漸盡,於彼身見已盡」不究竟盡。

問:若漸漸結盡者,更亦當不生。亦說有三種身見、結生身見、使盡身見處所之法,便有所照,於彼作惡露觀,如是身見使便生。

3)復次,生十想法所種,便作是語。如是意所斷,不於中間賢聖道能斷結使。

()顛倒不淨見,薩毘五見戒,二種及瞋恚,泥梨德本苦。


II.身見

1.以何等故欲界相應身見猶豫見,謂之無記,然非不善耶?

1)或作是說:彼非大身口意行所能造作。

問:亦有餘見,諦所斷結,由身口生。欲使彼言無記耶?

2)或作是說:彼身有優劣。

問:云何得知有優劣?

3)或作是說:彼結長益時不生惡趣。

問:彼未必不善,乃至入惡趣。

4)或作是說:不善有報,結無有報,是故此無記。

問:如彼見受形時,云何無有報?

5)復次,設彼作是顛倒見,無有安處,云何無有不善。彼便當有彼見無有報,是故不善。云何有垢受不善報?是故無記。

6)是事不然。世尊亦說:如是比丘,愚癡者即不善根。若當言無記者,此事不然。


2.以何等故,色無色界相應使,謂之無記,然非不善?

1)或作是說:彼非造身口行。

2)或作是說:彼受形時無優劣。

3)或作是說:彼不受果報。

4)或作是說:彼無有報。此亦如上所說。

5)復次,諸欲著者彼不善耶?彼則有是意不受惡報、彼不受顛倒、彼不迴轉、彼不安隱,彼亦不然,是故當離。若結非非善者,云何今不善耶?結亦由行增,是故言無記者,是事不然。


3.所可用心誹謗四賢聖諦者,云何彼心因染義耶?

1)或作是說:非可以一心能使四諦有若干相。

2)復次,彼心因緣集聚。

問:若四諦異、因緣亦異者,則不誹謗四諦也。若四諦、因緣同,心則緣四諦也。此亦如上答無異,所說不順其理。

3)復次,非心誹謗,用邪見誹謗也。一步始苦諦處所,非因苦諦無有盡諦。盡無有道,各自求苦諦處所,此之謂也。


4.彼無有義可從得者,以何等故無垢人遂進斷結,欲界相應結使及思惟所斷先盡,然後色無色界相應?

1)或作是說:此漸生賢聖道,先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

問:欲使賢聖道生,先辨欲界事、後色界、後無色?

2)或作是說:欲界結使麁,色界相應使細,是故先斷欲界相應結,後色界相應、後無色界相應。

3)或作是說:欲界相應近,色界相應遠,無色界相應轉遠。

4)或作是說:有對之處即前滅結,欲界相應先在前,後色無色界相應也,是故欲界相應結先滅,後色界相應、後無色界相應。此亦如上所說。

5)復次,彼道漸漸益有對即滅,後則有是也。

何以故思惟所斷結不漸漸斷耶?當作是觀,未知智觀色無色界,彼不有長益齊限,亦有展轉持信奉法。以未知忍知,是故彼無苦以方便觀。


5.以何等故,欲界相應行,思惟苦等越次取證,然非色界相應、無色界相應?

1)或作是說:此漸生賢聖道,先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

問:彼欲思惟道生,先辨欲界事、後色無色界等。此亦如上所說。

此苦麁,以是縛著。此亦如上所說。

2)復次,此勸教方便,諸耆年雖能逆是者,於此造事一切諸行捐棄,已盡苦根本。


6.以何等故,色界相應行於苦思苦,不還阿羅漢果,然非欲界相應、色界相應?

此亦如上所說。此苦麁親近此間,以是縛著。

復次,作無吾我想,所可縛著當言盡無欲也。

欲使苦行不思惟,更思惟餘苦耶?如自捨田,除他田中草穢,觀彼亦如是。


7.頗有一心諸法滅盡還智慧,然身不受證耶?或身受證,不還智慧耶?或還智慧身亦受證耶?或不還智慧身亦不受證耶?

1)或作是說:若得盡法忍時,欲界相應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盡,爾時還智慧,然身不受證。

+色無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爾時身受證,不還智慧。

+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爾時還智慧,身亦受證。

+色無色相應盡諦、道諦所斷結盡、思惟所斷結盡,亦不還智慧亦不身證。

問:若盡法忍生盡諦,所斷結未盡亦非其類?答曰:生者便滅,已滅不生,若生者不滅則非其類。

問:欲使便觀生盡者已盡,當作是觀。

2)或作是說:盡法忍起時,欲界相應道諦相應所斷結盡,還智慧身不受證。

+色無色界相應苦諦、習諦所斷結盡,身受證不還智慧。

+欲界相應苦諦、習諦、盡諦所斷結盡,爾時還智慧,身亦受證。

+色無色相應盡諦、道諦所斷結盡,亦不還智慧,身亦不受證。

3)復次,得盡法智時,亦如是無異,二分俱不盡。


8.頗見相應痛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耶?

1)或作是說:或於欲倍愛盡等越次取證,習已生,盡智未生。欲界相應盡諦、道諦所斷上中下見相應痛,下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

問:世尊亦說:若比丘於痛貪欲而滅盡時,貪欲盡痛便盡也。云何貪欲盡,痛便盡耶?

2)或作是說:見諦人與世俗等見相應痛與愛結相應,不與見結相應,非見結盡彼見結。

3)復次,習智已生,無色界愛盡,與世俗等見相應痛與愛結相應,非見結相應。


9.云何緣涅槃無明而隨涅槃耶?

1)或作是說:彼無智、愚癡所纏。

問:彼作是念,無智、是愚癡耶?

2)或作是說:有二種癡,隨涅槃也,與邪見相應無明言無涅槃。疑相應無明者猶豫不定一法相應。

問:邪見、無明各不異耶?如是疑、無明,此諸法各異。

3)復次,無明隨涅槃耶?

4)復次,如是五盛陰,言是我所。如閉兩目,一切智有目者少。


10.身緣有漏生諸結使,如所緣結彼身有漏?

1)或作是說:諸身有漏,如彼緣生結使。彼身非有漏,如緣盡緣道有諸結使。

問:又世尊言:於是比丘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貪欲生便生婬怒癡。其餘心所念結使,是謂有漏泡。此契經則有違。

2)或作是說:諸身有漏,緣彼生諸結,如緣生結。彼身有漏,生無漏義、有漏義,結有漏義。

3)復次,若身不中間生見,彼身有漏,不如彼緣生諸結也。彼造結時,染著身處所。

()二種說不善,誹謗捨離去,阿羅漢一忍,冥有漏在後。


III.調戲

1.以何等故,調戲用思惟斷?

1)或作是說:見諦者有調戲,故曰用思惟斷。

問:見諦者亦有無明,彼見諦思惟所斷?

2)或作是說:二俱調戲,見諦所斷亦思惟。

3)復次,此見諦所生調戲,見諦所斷。如彼調戲少,所說不順,此所作不辨。若越境界,彼思惟所斷。若少有辨逼迫礙持,是故二俱調戲。

4)或作是說:凡夫人調戲熾盛,見諦者調戲微,是二俱調戲見諦所斷。

5)復次,無恐懼有穢污意,何以故不見諦所斷?若見迹者,或有隨從,彼調戲思惟所斷。


2.從無色界終生欲界,云何欲相應結而現在前?

如上聚揵度所說。

復次,若作是意,生無色界欲界相應使永斷,然非無色界相應使,是欲界相應使,緣彼則有是耶。彼則不生欲界。設生時中間不生,結使亦不現在前,無因緣現在前。

復次,凡夫人無有結盡作不善行,彼欲界相應結謂之盡也。

如世尊言:於是比丘,汝等不思惟,亦不作方便,則是結因緣,神識所止處。彼於此間當作方便。

2.1.從無色界終生色界時,云何色界結使而現在前?

答曰:不拔諸結使,譬如火炎緣炎有明。如是明所纏,作不善行者,便受色有。

此亦如上聚揵度所說。

2.2.色界終生欲界時,云何欲界相應使而現在前?

如上聚揵度所說。

復次,漸漸欲愛增有力勢,因本彼欲愛盡。


3.此三災變,風災、水災、火災。此由眾生垢生此三災、為此三災眾生有垢?

或作是說:由眾生垢著有此災變,猶如眾生罪有刀劍劫。

或作是說:由災變故眾生有垢著,猶如狗犬陰陽有時。

或作是說:由垢著故有災變生,彼彼眾生有欲界結,彼彼有災變起。如彼彼有災變,結使便增益。

復次,眾生善法常修習行,便遊餘國土,彼因行增上,眾生有壞敗學本所習。


4.云何緣使便有所使?云何相應所使?

1)或作是說:

+1貪欲使甚愛著,是謂所使。

+2瞋恚使不愛著、意不染著,是謂所使。

+3有愛使甚愛著,是謂所使。

+4憍慢使熾盛極熾盛、心勇悍,是謂所使。

+5見使,五見於彼身見使,自依所使。

+6猶豫見者,斷滅有常,是謂所使。

+7邪見使,無因、誹謗無作,是謂所使。

+8見盜使,不可護持、極微妙好最為上,是謂所使。

+9戒盜使,淨解脫上出要,是謂所使。

+10無明使,無智盲冥愚惑,是謂所使。

+11疑使,悕望猶豫為是為非,意不審實,是謂所使。

如是緣使所使也,未曾更與相應所使。

問:無漏亦緣使,如是彼所使。欲使彼緣亦是所使耶?

2)或作是說:如彼彼有諸使緣。彼彼有使緣時,各各相牽引,為是使所使。

如是如是使緣所使,彼使染著,如是使相應所使。

問:無漏使如其緣,轉轉有增益。欲使無漏緣是使耶?緣是所使?

3)或作是說:緣相應不得解脫,是謂所使。

問:無漏緣亦是使,緣亦是使,無有餘緣所使。

4)復次,雖使所使者,所迴轉處彼則有使。若相應使所使者,餘亦相應。

5)復次,眾生使,因緣所使也。


5.貪欲緣法,為有幾使所使?

或作是說:欲界相應一切有漏緣也。

復次,三界有漏緣退時,而生欲界得三界結。得是時三界結,有漏緣所使。


6.使名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次第所使使,亦所使緣亦是使。使為著義,亦是生義,使為持義,亦是使義。

復次,當說等智是彼所使,以彼使若有漏所使也,或用或不用。


7.垢著為何義?

或作是說:垢著人體,受諸愛亦是垢,緣苦亦是垢。

復次,二種垢,心相應垢、眾生垢。彼心垢著,染著心意,如垢污衣。眾生垢有或隨他,如負重擔。以此因緣,以此事計挍,彼時便有心垢生。

世尊亦說:為心垢所惑,心淨行則淨。合會成眾生,世尊故說此。


8.善根者,其義云何?

害不善根,是謂善根義。起諸善行,是善根義。

復次,於神種善原順從受報,是善根義。


9.不善根者,其義云何?

10.[*無記根者,其義云何?]

無記為穀子義,無記為根義,無記為因緣義,無記為根。

復次,形體色無記法順從受持,是謂無記義。


11.以何等故,身見謂之苦諦所斷耶?

或作是說:緣彼苦如是知苦便滅,已滅緣便盡,諸結使盡。

或作是說:有常想、我想身是我所身見,作無常想、苦、我想已盡,是故謂之苦諦所斷。

復次,見身見身,彼身受苦惱,是故彼身現說苦惱是故滅,當作是觀。

()調戲不復生,如有三結使,身及諸結使,三種根所斷。


IV.習智

1.以何等故,習智生盡道,見盜謂之盡耶?

1)或作是說:始初有見盜染縛彼見,彼滅盡時,此亦滅也。

問:諸結使便有見盜,是故亦是思惟所斷。

2)或作苦諦,有違見盜及疑,是故四諦所斷。

問:苦緣結最在前,為上、為妙,盜云何與苦有差違?

3)復次,云何度苦結前為盜耶?若苦不能在前導者,是故見盜,苦諦所斷,斷如所說。


2.諦無住處言是我所。以何等故彼謂邪見?

1)或作是說:由此因緣故說之耳,是故謂邪見。

2)或作是說:若此諦實作盜。

3)復次,彼非緣空。

4)復次,有我所便有是見。


3.云何是上分結?

或作是說:五下分結者,貪欲、瞋恚、身見、戒盜、疑。此不盡有欲界苦。上界三結不盡,受色無色界陰。

1)欲使是上界病耶?

答曰:不由此有病,彼已盡阿那含,受色無色界有,是故無病。

問:若彼三結已盡,受色無色界有,是故彼不生欲界。無垢人已盡,復受三結有。

2)欲使界有不迴轉耶?

或作是說:二結屬下分,貪欲、瞋恚也。若不盡,受欲界有。已盡,不復更受。

問:一切欲界結未盡,受欲界有。

3)欲使是欲界結盡耶?是上分結?

或作是說:當言一切是上分結。若不盡,受欲界有。

問:如所說,五上分結則無其名。

或作是說:二結未盡,貪欲、瞋恚,不出欲界;三結未盡,復還來欲界,是故五上分結未盡。

復次,諸結使,從欲界滅不在餘處,彼當言上分。


4.云何是上五分結?

或作是說: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調戲、憍慢、無明。

1)以何等故,此未盡,受色無色有?三結未盡,修行彼時受色無色有。

2)欲使上是五上分結耶?

答曰:彼不由受有色無色界有,是故不受彼有。

問:三結已盡,此無垢人受欲界。

3)欲使是五上分結耶?

或作是說:若諸結未盡,離欲界,受色無色界有,彼謂五上分結。

或作是說:二是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於中修行,受色無色界有。

或作是說:一切色無色界有,一切未盡,受色無色界有。

復次,諸結使,可使色無色界結盡,彼是五上分結。


5.云何緣瞋恚?

或作是說:非妙、非上,有愁、憂、苦、惱。

或作是說:愁、憂漸去離遠。

或作是說:以眾生之故有其瞋恚。

復次,永離去,如去惡草。


6.欲與念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欲是垢著,念非垢著。

或作是說:欲是不善,念是善、無記。

或作是說:欲受有,念不受有。

或作是說:欲與念當相應者,或有欲有念。如有人欲受盡,有念於師。

復次,欲以方便生,念悕望生。是故欲亦是悕望。


7.瞋恚、穢污此二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瞋恚是結,穢污非結。

復次,瞋恚是不善,穢污是善、無記。

復作是語:瞋恚受有,穢污不受有。

復作是語:瞋恚彼是穢污耶?或是穢污彼非瞋恚,如修不淨時是其義。

復次,瞋恚受諸有,穢污不受有,於彼瞋恚亦不受有。


8.懈怠、睡眠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懈怠是身,睡眠屬心。

或作是說:世俗義為懈怠,出世俗義為睡眠。

復次,初為懈怠,疲倦為睡眠。


9.邪解脫、四顛倒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見諦所斷是為顛倒,見諦思所斷是謂邪解脫。

或作是說:能為人敷演是為顛倒,不能為人說是為邪解脫。

或作是說:諸顛倒者是邪解脫,或是邪解脫彼非顛倒。解脫結使。

復次,邪解脫者,當言是心顛倒耶?亦不離四顛倒有意顛倒耶?


10.調戲、疑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調戲思惟所斷,疑見諦所斷。

復次,心染污有悔恨心是為調戲,心不究竟猶豫不定是謂疑也。


11.以何等故,凡夫人退時,見諦思惟所斷結便有增益;然世尊弟子退時,思惟所斷結便增益,然非見諦所斷結?

1)或作是說:以一思惟道,凡夫人斷諸結。彼思惟道退時,一切增益。

然世尊弟子或以思惟道斷,非見諦所斷,彼一切無有增益。

2)或作是說:凡夫人以智滅諸結使,彼智退時一切增益。

言世尊弟子以忍智滅諸結使,然不於忍退,亦不大增益。

3)或作是說:凡夫人於中間滅諸結使,彼退轉時一切有增益。

然世尊弟子於中間少有滅盡、不究竟盡,彼退轉時於其中間,彼退轉時彼便有增益。

4)復次,凡夫人以行緣有諸使,彼盡形壽而為覆蔽,彼行緣所繫故便增益。

然世尊弟子以見等越次取證,諸結使盡便增益,是故彼增益不可移動。


12.等見想心等彼護守,彼或時退持,以何等色無色界相應結使謂之無報耶?

或作是說:彼不長身口意行有所補。

或作是說:彼雖有身口意行,彼不有增益。

或作是說:不有好醜之報。

或作是說:無記無有報也。

復次,若結使有報者,云何有違?如彼有緣,若彼誹謗者,不受色無色界報。如是有緣亦復無也,彼不受有,是故無結亦復不定,是故捨離。

()不度不敗壞,瞋恚欲瞋恚,增上解脫戲,退轉無果報。


V.五欲

1.若五欲、有欲無染污心,此二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語:五欲有愛使,不染污心者而不受有愛。

2)復作是語:五欲之中有愛不善,不染污心是善。

3)復作是語:五欲之中有愛受有,不染污心者而不受有。

4)復作是語:五欲之中有愛有諸善想,不染污心者不斷諸苦原。

5)復次,五欲之中有愛者,言有我緣便歡喜踊躍。

不染污心者,第一義諦不移動,起眾生想以得等智,具足不染污心,彼則當有。

云何彼凡夫人謂非染污心我何所緣?彼非凡夫人有所造,諸神仙人於外以巧方便,謂無染污心。


2.若苦諦所斷見盜,及習諦所斷,此二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苦諦所斷見盜者,彼則苦諦所斷。見盜者,彼則習諦所斷也。

問:此二俱是見盜,遍在二諦。

2)或作是說:若與苦諦不相應,則彼苦諦所斷也。若習諦不相應,彼則習諦所斷。

問:如苦結現在前,最妙、最上、為最第一,盜云於苦諦不相應?

3)復次,苦諦所斷結使,以苦諦拔則有妙想,當作是觀。

4)與化有何差別?答曰:內心所攝心佞為姦詐,外不與心同,是多化有差別。


3.以何等故,心非賢聖道耶?

1)或作是說:是世尊教化之語,說此則說心無異,彼則心相應。

問:何以故說心之時,不盡說心所念法?

2)或作是說:是如來教誡之語,有是教誡而有智慧。如擣香末以香為首,色聲香味亦復如是。

問:造一事所生之處,諸相應法無有力勢。

3)或作是說:自相所攝心集聚心是賢聖道,是故心非賢聖道。

4)或作是說:心亦是賢聖道,等三昧有眾多心共一緣。三昧者,心有增減,無有異三昧也。

5)復次,道心遂盛,志意所造心有所說也。


4.欲界相應身見、猶豫,除彼相應無明及得餘法,可說隱沒乎?

或作是說:可得諸法相應及餘心所念法心解脫行。


5.以何等故,須陀洹不淨謂淨滅耶?

1)或作是說:不淨有淨想是顛倒,須陀洹已盡也。

問:若顛倒須陀洹已盡者,彼則不染著也。苦想、無我想、不淨想,彼當染著。

2)復次,然須陀洹不淨有淨想已盡也。見中邪見當知已盡。


6.何等蓋中疑結耶?云何非蓋中疑結耶?

1)或作是說:若欲界相應,彼是疑出要也;若色無色界相應,彼非疑蓋也。

2)或作是說:若入三昧內者,彼是疑蓋;若真果者,彼非疑蓋也。

3)復次,一切調戲是疑蓋甚增多,欲界相應非疑蓋也。


7.若自計吾我者,彼一切是身見。設是身見,彼一切自計吾我耶?

或作是說:諸所有法自計吾我者,彼一切是身見也。

1)頗是身見,彼法非自計吾我?自依我見。

2)或作是說:頗有法自計吾我,彼不身見耶?我見相應心所念法。

3)頗有身見,彼不自計吾我耶?自依我見。

4)頗有身見及自,吾我見是也。

5)頗非身見亦非自計吾我?除上爾所事則有義。

6)復次,彼有法自計吾我,彼非身見耶?

7)又世尊言:我今當說,彼說我當說。或有身見,彼不自計吾我我見。或非身見亦非自計吾我,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8.

1)諸有見生,無病自言樂。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以三昧力自識宿命。初、第二第三禪地,皆悉識知,於此間樂,故使爾耳知有樂。

復次,貪、嫉、見身觀上方便,有寒熱觀諸苦言於中,便作是念:我有是樂,然苦趣其惡道。

2)諸所生見,偏有一苦無病當死。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此是三昧力自識宿命,墮惡道中亦自識宿命。於此間憂苦,於中便作是念:我已甚苦。

復次,自計吾我,以善方便觀其所造作,如食想,偏見一苦樂亦是苦。

3)諸所生見自計苦樂,有安隱想,此是何結?

或作是說:三昧力自識宿命,人天之中及欲界自識宿命,於此間自識苦樂,於中便作是念:我有是苦樂。

復次,自計吾我,觀其方便受其苦樂,於中便作是念:苦樂是我所。安隱處起死想。

4)諸所生見,自計不苦不樂安隱處所,作如是想。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此是三昧自識宿命,四禪地自悉了知,於此間受其苦樂,彼便作是念:無苦樂想。

復次,作我想見,墮惡趣,受苦樂,或時無樂,彼則有是想也。彼復作是念:無苦無樂無我見,亦作死想。

5)諸所生見,所謂我色起者四大所造,壞敗至死,如是我見趣彼等見。此是何見?

答曰:或有時見行,以天眼知欲界便有生,彼不作是觀,便作是念:不墮惡趣。

6)諸所生見,言有我者,斷欲界痛,壞敗至死,如是我者等斷絕。此是何見生?

答曰:或有時見行,以天眼見色界形,彼不作是觀,復作是念:墮惡趣中。

7)諸所生見,言我無色空處斷絕,壞敗不成,至死不捨。如是等斷絕。云何生此見?

答曰:或有時見行,知有色界形,彼不觀餘趣,復作是念:墮惡趣中。

8)諸所生見,所謂我者無色空處壞敗不成,至死不捨。是謂等我見斷絕。云何生此見?

答曰:等入三昧不觀所生,彼作念已斷壞也。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

9)如所說命異身異乃至死,以何等故彼無見生?

或作是說:自計我常住,有淨果實,亦不見果,此無見生。

復次,心所念法言有常,因彼因緣便誹謗言:彼則生無。


9.如體中有現在無明使相應,於彼體現在無明使相應,若體中與現在愛使相應。

1)或作是說:如體中有現在愛使相應,於彼體中有現在無明使相應也。

2)頗體中與現在無明使相應,彼不與現在愛使相應也,及有餘結而現在前?

復次,二結俱,不有一時而現在前。何以故?用思惟諸結使,不一時二俱生也。

是思惟譬喻。


10.有四顛倒,當言緣諦、當言不緣諦?

五陰顛倒是其緣,陰中無有常無我。設當緣彼者,此事不然。

答曰:無常陰者而緣有常。設當不緣諦者,則是顛倒無常有常。謂顛倒無者,則非無常。

復次,義無有顛倒,亦不緣諦,彼亦不有相諸所因緣。


11.以何等故,色界相應使空處相應,謂識處相應耶?

或作是說:彼不可知。

問:一切結使可知。


12.又世尊言:於是比丘有著耶?我及彼亦著。

或作是說:三昧無常,彼相應結使,謂之無常相應。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彼三昧謂之無常?

答曰:此已休息。

問:上三昧已休,欲使彼亦是無常耶?

或作是說:彼地有常,然相應結使謂之無常。此亦如上所說。


13.又世尊言:味欲穢露犯諸結使亦不捨離。云何味欲?云何有犯?云何穢露?云何有結?云何為捨?

答曰:於欲染著,起欲想、意想、樂想,是謂味欲。

於欲染著起欲想,是謂味欲。

於欲染著起欲想,有苦樂想,是謂穢露。

於欲染著欲想,多習愛著,有眾多方便,是謂犯欲。

有眾多縛著心染污,是謂欲結使。

欲結使者,欲有若干想,觀知所生,是謂捨欲也。

()意盜邪姦偽,清淨我苦樂,及體顛倒者,結使貪欲慢。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結使揵度第八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行揵度首


I.

1.阿羅漢於欲界般涅槃,云何受色無色界相應報?

1)或作是說:速疾受報故,受色無色界行受閑靜身。

問:若能受陰者,何以故不究竟盡諸行?不得阿羅漢,受色無色界報。設逮阿羅漢,於現法中受報界,是故後世受報緣,則有微妙報。若彼行還阿羅漢不捨因緣,以雜行還阿羅漢,則有其緣相應之行,是行果未熟受妙報。

2)或作是說:初、第二、第三禪地,緣彼行受苦樂報,第四禪地及無色界相應受不苦不樂報。此亦如上所說。

3)復次,阿羅漢若般涅槃受善報,拔諸苦原,不善、善者緣。云何般涅槃有其處所?彼作是念:云何彼無所有耶?當作是觀。設彼行無報者,彼行則無所有,亦無果實,行亦無所有。如倉穀欲使不得成就不生萌牙,彼則無所有。若阿羅漢行果已壞,是謂報果。阿羅漢亦無所有,是故此不爾行所有。


2.五逆罪

2.1.頗有人自害身命非阿羅漢父母,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說:有也。作父想往殺人者,受五逆罪。

復次,母化為男子,彼人作母想往殺人者,則受五逆罪。

2.2.頗殺女人,非母非阿羅漢,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說:有也。作母想,殺他女人者,則受五逆罪。

復次,母化為女人,彼女人作父想殺人者,則受五逆罪也。

2.3.不成男殺父母,當言受五逆罪、當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說:不受五逆。何以故?不成男愚癡,不能起上結使,不於中間有上結,有不情罪。

或作是說:上結不成男,於中方便必受五逆。如是出要是五逆,彼不有五逆,是故不受,當作是觀。

或作是說:當言不受報。何以故?彼不有恩慈向於父母,心不一定,設當受報者,受五逆罪。

或作是師想,當作是論。世間純是五逆罪。

2.4.若畜生還自害父母,當言受五逆罪、當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說:當言不受五逆罪。何以故?畜生無有是智有尊卑想,於其間有是五逆罪。

或作是說:有智眾生便受五逆罪,有智能造結使。猶如御馬師,以衣纏頭,合馬牡者,便知是我母,還自齧根斷。

或作是說:彼法自爾。有智眾生無有限量,畜生之類如聞音響。千秋(人面鳥身)生子還害其母,後逮阿羅漢果。

復次,當言無五逆罪,彼無有恩慈於二父母。設有慈心日日衰耗,受五逆罪。

當以師想作是論。設當爾者,一切世間皆是五逆。


3.凡夫人住殺害心,當言成就善心、當言不成就善心耶?

1)或作是說:當言不成就。彼無此智慧能悉分別,彼無禁戒。

問:今凡夫人不生天上,唯聞戒生天上。

2)或作是說:當言或成就或不成就。若生天上彼則成就,若入地獄者彼不成就。

問:此義不然。云何亦聞大行分別契經說:於七處犯則入地獄,不犯則生天上。

3)復次,或有成就或不成就,

誰成就?於三昧戒具足、不犯戒律、禪不退轉,命終後,是謂成就。

誰不成就?三昧戒不具足、犯戒律、於禪退轉便命終者,是謂不成就。


4.阿羅漢最住後心有漏界,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1)或作是說:當言成就,不捨戒律。

問:云何受果報,於彼後心而受果報?

問:行與報等無有異,此非論,是故無此。

2)或作是說:當言不成就,彼三昧戒不受其報。

問:盡形壽三昧、戒不具足?

3)復次,阿羅漢遍滿世界。

4)復次,當言成就。盡形壽,彼便作是念:云何今受報?彼若前若後。云何於其中間而受果實耶?


5.若作講堂房舍,當言身行、當言意行?

1)或作是說:當言身行,身求方便勤勞有功。

問:是何等身善行所攝?答曰:非盡身行,是身三善行所攝。

2)或作是說:當言口行。口有所陳:我施眾僧房舍。


6.口行所作,當問是何等口善行所攝?

1)答曰:至誠語、知時語、不麁獷語。

2)或作是說:當言意行,意有決了,以物施彼。意已施了,後發口言:我今施,至誠不妄語。

問:是何等善行所攝?答曰:意三善行,不起貪嫉,無瞋恚等見。

3)復次,若身教戒,我有所施,彼身有教戒,我有所施。彼當言身行、意行?

若口有教戒我有所施,彼當言口教、意教。

若身口有教我有所施,彼當言身教、口、意教,不於中間起房舍福念。


7.諸善根成就,於此間設復還生為人,若出家、若處俗修法,彼以何故不於現法中不出家修行法?

或作是說:彼善根未熟,已更生諸善根便成熟。

或作是說:彼以善因緣有礙不得出家。復以此因緣得豪貴家。

復次,於此間或有憑依外力而有成就,所依者強,諸結已盡、諸善行具足。若無方便,諸善法衰耗,彼於此間終,更生復得出家。當作是觀,有爾所事。


8.以何等故,結有果實、行無果實?

或作是說:行報是其對,已受此報。諸結使盡,道是其對,道未生而有果實。

問:行亦是道對,道生結則滅。

復次,有報,受其教一切消滅。

或作是說:若行數數有果實,則上亦無果實,是故不斷絕。

問:欲使不斷絕耶?

復次,此俱有二果共一法。何以故無果復言有果?若彼有自然行。

()受報教男女,不成男亦爾,凡夫人後心,施講堂房舍。


II.大山王

1.如此地須彌大山王,眾生受行教眾生般涅槃,彼漸微小耶?

答曰:不微小也。何以故?一切眾生緣其行報。若不受報者,彼或有眾生受報不受報者,此非彼過。


2.有其微小穀子芩鬼芩藥草樹木,當言自受行報、當言受增上報?

1)或作是說:當言受行報。

問:則無有不與取。答曰:他所受則無有不與取。

問:為受誰物?

2)或作是說:若有所受,彼是行報,若無所受,彼亦是行報。

問:彼亦是受報,彼亦是不受報,欲使彼是行報?

3)復次,受行增上。何以故?不以行報故受其果實,不斷苦原樂原,如草木園果。


3.以何等故,往昔人修十善行時,延命長壽田業豐熟;如今日之人修十善行時,亦不長壽亦無田業?

1)或作是說:往昔人長夜修十善,如今日人不長夜修十善。

問:如今不長夜修十善,彼則得長壽也,亦得好田業。

2)或作是說:彼往昔修十善,如今日人不修十善。

問:無始之人修清淨之行,今可得受長壽耶及大田業?

3)或作是說:彼非現在受行報,餘處受行報,彼時長壽及大田業,於彼行果餘處受。如今日修行十善,彼時餘處受報。

問:如今亦不觀,或餘處受行報亦得長壽有大田業。

4)復次,無量眾事延眾生命,亦由田業,不獨此行行,亦無量眾事,如今可觀,或有方俗諸趣、或有眾行延命長壽。


4.以何等故,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便自墮罪,或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使有戒律?

1)或作是說:持戒人教他不持戒,是故犯戒,若犯威儀。然精進人、不精進人不得威儀。

若持戒人教他不持、教使不持戒。然不持戒人不教使,持戒人教使持戒。

2)或作是說:精進人教他不持戒,處在悕望,悕望以壞教戒。

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不起悕望,悕望壞則戒壞。

3)復次,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人,若起想念則曰不持戒,有持戒力而不退轉。

不持戒人教他不持戒,若起想念,當言持戒人以精進力遊。


5.頗有一口行,有福無福報耶?

1)或作是說:有。愛此教彼,有是二心,口有一教,本起想念作是語:收某甲、縛某甲。

問:發善心有教有功德生,善法具足起諸教戒。若不善心有教,則有不善福生。心所念有善不善生。

2)復次,教戒有眾想生。

3)或作是說:口無善行,善心有教。不善口行、不善心口行,不以一教有善心生,是故無也。

4)復次,口教相類,亦有虛亦有實。善心生,不善心亦生,無記心亦生。

5)復次,一切屬心行,亦有善、亦有不善、亦有無記。是心所念口行處所,當言行口,一心亦善亦不善,是故無也。


6.以何等故,身行亦善亦不善?

1)或作是說:有作殺害想,一處有教身,本起念:當殺某甲、當賞某甲。

問:設善心有教則有福生,善心已生。若不善心有教,則無有善福生。不善心有教,心是身本。若心所念有福無福,然教戒者有二殺害心。

2)或作是說:善身行善身口教,不善身行不善身心有教,不以一教,當言善、當言不善。是故無也。

3)復次,教相類亦見禮敬,興起善心、興起不善心、興起無記心。

4)復次,一切心所念,有是教善、不善、無記,是故心所念不以念有善有不善,是故無也。


7.云何得知阿羅漢有漏戒成就?

1)或作是說:彼非具足有盡威儀,猶如是威儀不還阿羅漢,如還阿羅漢無異。

2)或作是說:設阿羅漢有漏戒不成就者,彼無有罪,犯已復還悔,或有漏戒成就阿羅漢。

3)復次,若阿羅漢不起有漏戒,亦不量有漏此是世俗,是謂因緣。亦不藏匿起眾生想,以等聖諦方便之心賢聖妙法,於此戒而隨空性,當作是觀。


8.又世尊言:於是阿難!大愛道比丘尼若受八重法,則是出家之要,亦是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云何出家要?云何禁戒?云何比丘尼行?

或作是說:承受重法,亦是出家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亦作是說,彼則是禁戒比丘尼行。

或作是說:捐棄家業是謂出家,承受重法謂是禁戒,到時乞食不失威儀是謂比丘尼行。

復次,於現法中習學威儀被沙門服,出家學道得具足戒,以方便得此禁戒,順從不失時節,是謂比丘尼行。


9.云何學增上戒?云何學增上心?云何學增上智慧?

1)或作是說:身威儀口威儀眾行清淨是謂增上戒,四禪是謂學增上心,分別四諦是謂學增上智慧。

2)或作是說:等語、等行業、等方便,是謂學增上戒。等念、等定,是謂學增上心。等見、等志、等治,是謂學增上智慧。

3)或作是說:若戒依思惟,是謂學增上戒;若依止觀,是謂學增上心;若以止觀斷諸結使,是謂學增上智慧。

4)或作是說:見不持戒志為穢,能去離彼者志在禁戒,彼一一學是謂學增上戒。

見去離穢意不染著,習學三昧,於彼一一學是謂增上心。

無有方便見諸穢露能捨去離,以方便智慧親近善友,於彼一一學是謂學增上智慧。

5)復次,順近賢聖八道分別威儀,是謂增上戒。

盡壽奉戒,當去惡就善賢聖道起諸三昧,以智慧學增上心。

於此三昧有方便遂增益,於其中間諸賢聖道智慧,是謂增上智慧,於此智慧方便修行。


10.以何等故,舒尼二十億(沙門名也)以一房施之,得九十一劫不墮惡趣;菩薩於此中間作無數功德而入地獄?

1)或作是說:舒尼二十億心偏在施眾生,以此好施功德,所生之處常好惠施意續不斷,以是不墮惡趣。然菩薩者意偏在智慧,意甚勇猛,不墮惡趣。

2)或作是說:舒尼二十億意在閑居,有信解脫,以此閑居之德不墮惡趣。然菩薩者修行道業,彼或時不墮惡趣,若失志便墮惡趣,若不失志不墮惡趣便生天上。

3)或作是說:菩薩者九十一劫不入惡趣,古昔經歷出九十一劫無數生死也。

4)尊曇摩多羅作是說:此誹謗語。菩薩方便不墮惡趣,菩薩發心以來求坐道場,從此以來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餓鬼、不生貧窮處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慧不可沮壞。

5)復次,菩薩發意還三不退轉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順從,是故菩薩當知不墮惡法。

()大王曩昔時,持戒身口行,羅漢瞿曇彌,學不墮惡趣。


III.福田

1.以何等故,阿羅漢謂之福田耶?

1)或作是說:心無垢著,能供事彼者,便獲大福。如田除去惡草,穀好滋茂。

問:於彼不敬當獲大罪,此當言不善福田。

答曰:不有福也。如稻田中善理惡草,設有一日種異草,故名稻田如實無疑。

2)或作是說:心修行根力覺意,便緣善心,生諸福業,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也。

問:不善心亦生,欲使非福田耶?

答曰:阿羅漢無有不善念緣其德業。何以故?惡緣不善念。然阿羅漢無有是惡,緣是非緣。

3)或作是說:阿羅漢能使他有信,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雖於彼生惡念者,意亦不移動。

4)復次,心當惠施諸法之本,是謂福田。彼生便長益廣布在大果,是故阿羅漢謂之福田。

於彼便作是念:彼非實福田。然實是福田。雖復於彼造邪業事,不於中住隨他邪事。


2.若一揣施之福,生善樂天處,於彼得種種宮殿屋舍。當一揣之施獲爾所福耶?當非獨一揣之施獲爾所福?

1)或作是說:當言一揣之施獲爾所福也。何以故?所可由行生彼間者,此行種種宮殿屋舍。

問:云何一行得種種宮殿屋舍?答曰:眾行集聚。

2)或作是說:非一揣之施獲爾所福。可緣善心所念法,以是之故而生彼間。彼行亦種種,得彼宮殿屋舍。

3)或作是說:非一揣之施得生彼間,持戒得生。亦作是說:施獲大福,持戒生天。

問:如宮者說,緣一揣施之福,七生天上人間受福自然。

答曰:以此因緣彼戒成就,是故彼間受福。設作是說:是揣施之報,七生天上人間受福自然。不以一行七反受福也,是故彼自然。如是不以揣施之報生彼間,此事如審一揣之施。

4)復次,揣施相應,彼亦在外,無身根生。頗彼行是身根展轉相因增上生,因緣行相應,受種種果報。如一種行有增益,有種種藕華報,如彼畫師作種種圖像如實。


3.以何等故聲無有報?

1)或作是說:聲有響報,報中間無有報,是故聲無報。

問:心心中間生報,欲使心非報耶?

2)或作是說:聲現在合會而有聲,然報不爾,是故聲非報。

問:境界現在合會而有,欲使彼非報也。

3)或作是說:聲亦是報。世尊亦說:歡喜欲聞聲便有是。

答曰:彼聲或歡喜或非歡喜,如今無有報。如二俱當有報,聞聲亦當有報。

問:聞或時歡喜或時非歡喜,欲使聞非是報耶?

4)或作是說:聲亦是報。菩薩梵音大人之相,受諸行報實。

問:咽喉四大此是行報,以有梵音彼非受報。答曰:金色四大所造。欲使彼非報耶?

5)復次,聲非報亦不非報。何以故?聲是巧匠,有一心,還貪欲所造生喜、生憂。然報不爾,是故聲非報。


4.頗有殺生,口行所攝耶?

或作是說:如大王所說勅彼殺生。

問:身行口行則無有定。

復次,因緣口行而造殺生殺害,不得言口行所攝。於彼便作是念:云何今勅使殺人?彼有口惡行。若殺生者,則有殺妬不盡,以殺害意便墮惡趣。


5.頗有妄語,身行所攝耶?

或作是說:有。猶如手印,口不發言,有種種教引證時人。

問:亦無身行口行。

復次,無也,無有身行。彼便作是念:今云何手印及身行?當作是觀,相行不等也。


6.若於夢中修行十善,當言是身行耶?當言是口行耶?當言是意行耶?

或作是說:當言三種,以三種行攝十善行。

問:若於夢中害眾生,當言犯殺戒耶?

復次,當言是意行,意之所念於中便有是。如夢中見身行口行,此非為喻。


7.若非法作法想壞亂眾僧、若法作非想,何者罪最重?

答曰:壞非法想鬪亂眾僧者彼罪最重。

問:設俱作二法想、鬪亂眾僧者,二罪俱等。

復次,若瞋恚熾盛心發惡念,彼罪最重。


8.又世尊言:三種德業,施、戒、思惟。於彼比丘施者、戒為微妙、戒思惟為妙。以何等故,施戒為妙、戒思惟為妙?

或作是說:施得大福,戒生天上,思惟離惡趣,微妙彼便生天,以生天離惡趣。

復次,以施恭敬相應獲施之德,若施少與心有違,能使眾生而使住戒,可使不可使眾生自心解脫,是故施戒為妙、戒思惟為妙。


9.如所說二種德業能所施,能食人信施,彼云何有所施?云何能食人信施?

1)或作是說:若割己惠施,是謂為施;若受施能消,是謂食人信施。

問:云何得知有福德耶?

2)或作是說:若緣施心,是謂為施;若緣食施心,是謂受人信施。

3)或作是說:若割己惠施心,是謂為施;若緣尊心,是謂食人信施。

4)復次,長諸功德,如隨種福德種所纏絡。

5)或作彼福德增益,若施無厭足數求方便。


10.又世尊言:種園果茂盛,或作橋度人,病則醫藥救,晝夜獲大福。云何彼獲大福?

1)或作是說:受施者得福。

問:云何知得大福?

2)或作是說:由施得福。於彼思惟,是故得大福。

如前說:善覺能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勤苦行,念常不離佛。彼不作餘念,常思惟念佛。

3)或作是說:如種穀子,或時茂好或時不茂好,福亦如是。一切作善福,隨時茂好。

4)或作是說:如所說獲大福。

5)或作是說:如所說念獲大福。

6)復次,於彼身得福,或時彼身於彼福漸漸以方便得福。

()田業善處生,二聚夢威儀,何者最福重,福謂之園觀。


IV.果實天

1.若從果實天眾生何塔(多廅反)(淨居)天,彼當言與行緣故生彼天、當言以結使生彼?

1)或作是說:當言以行緣生彼。四禪微妙思惟得生彼,修行四禪而生彼間,是故當言以行因緣生彼。

2)或作是說:俱以二事生彼受結使對,是故有結使名便有行名。

3)復次,以行因生。世尊亦說,是故當言緣行生。


2.又世尊言:於是不那(沙門),或有一人造惡,續造身諸行。云何彼造諸身行?

1)或作是說:身行有三種,下、中、上。於下為造惡,續造為上。造惡續造為中,觀彼上者造惡續造,觀下謂之造惡續造。若下者二俱觀,謂之造惡續造,是故中有下也,造惡作身行。

2)或作是說:趣三惡道是謂造惡,生色無色界是謂續造,欲界天人造惡續造惡也。處無定,要造惡續造作諸眾行。

3)或作是說:三種無明緣行,有福者、無福者、無漏福者。

於彼無福行是謂造惡,無漏福者續造也,有福者造惡續造也,作諸福行是謂造惡續造也。

4)復次,人作種種行,無數處解脫,此不可一時而辦一心所為,如一切惡趣而有三痛。


3.以何等故,一切造惡續造耶?

或作是說:不以惡趣生諸行報。

或作是說:不於彼中間生諸行報。

或作是說:不以積行而生彼間。


復次,諸等熾盛而有定處,不更處有苦樂行。


4.以何等故,天人之中作諸善行,謂之受報耶?

1)或作是說:彼境界自爾。

問:或有惡微妙數。

2)或作是說:善微妙數者,言是我所。

問:惡趣之中亦有善言是我所,欲使彼善生耶?

3)或作是說:若能拔濟彼無有惡結,行由結生,是故不善遍在一切。

問:如所說戒生天上者,此事不然。

答曰:戒拔惡趣,不善行結而生彼間,是謂戒生天。如所說五下分結盡謂之生上,無有盡而生者。

4)復次,無有報生無記報。

5)復次,緣禪行而生,生因緣便有名興,如此而生彼間。如方俗處所不得處所,於彼意而生心,以此而生彼,如是善報因緣生因緣而有名興,則生天上。


5.云何障行?

或作是說:生諸悔心。以彼悔心而不障道。

復次,有貪欲處所,由業壞敗,於彼所須由業盡為障蔽。


6.如所說有五罪行,或有人無慚愧、不恥眾人,健妄、無志、情意迷惑。此有何差別?或作是說:

於此間,或有人作彼色像而思惟,一切無有慚愧,永住不慚愧心,已有不慚愧心,加犯諸惡。

於此間,或有人無有尊卑,教授戒律亦不肯受,不潤漬其心,重復更犯餘罪。

於此間,或有人如其色像而思惟,一切慚愧盡滅,住無有愧心,復以無愧心犯諸惡行。

當於此間學,彼不復憶,更犯餘罪。

於此間,或有人不知當作是學,彼後不知更犯餘惡。是其同異。


7.又世尊言:不知迹解脫、不知迹解脫說。云何迹解脫?云何為迹解脫說?

答曰:有二迹解脫。比丘僧目前而說比丘戒清淨與相應,是謂比丘迹解脫。

比丘尼僧在目前而說與共相應,是謂比丘尼迹解脫。

此迹解脫有五相,於異僧前而說、而誦習讀、敷演、使人奉行,是謂迹解脫說。


8.又世尊言:不解戒、不解說戒。云何為戒?云何為說戒?

問:戒清淨是謂戒,五種賢聖聚是謂戒行。


9.又世尊言:還眾行比丘便運集聚,屬授人往行屬授。云何為屬授?云何為屬授行人?

或作是說:四部所行得四行,餘殘屬授往行人。

十部所行而十行,餘殘屬授往行人。

二十部所行得二十行,餘殘屬授往人行。

眾所行事得眾行,與戒屬授往行人。

復次,若比丘德行成就,彼曰得行。病不堪任入眾,彼謂屬授人往行。


10.又世尊言:於是目揵連深妙法中,漸漸布行、漸漸學、漸漸迹、漸漸受誨。云何於深法中漸漸布行、漸漸學、漸漸迹、漸漸受誨?

1)或作是說:馬師滿宿之徒,於此間得信而修行之,聽微妙法,聞法而奉行,觀察諸法量諸法,應適不違,身便受證,智慧分別,以禪而觀。

2)或作是說:如所說揵那目揵連契經,

身威儀、口威儀、等命清淨漸漸而學。

根威儀、念威儀漸漸布行。

四禪,謂漸漸迹也。

如是如來之教化,如是受訓誨。

3)或作是說:初將至戒場,再唱、三唱、四唱,四行具足,是謂漸漸行。

如是受具足,如是學增上戒,於彼增上心後學增上智慧。如是漸漸學戒。

若學是時,初四諦所斷結盡,便建道迹。後思惟所斷欲界相應、色界相應、無色界相應,如是漸漸而知。此一切漸漸而知,如是漸漸受訓誨。

4)復次,以色身說法,比丘歎佛、歎法、歎比丘僧,意堪忍心好喜,常不遠離。不以口所陳,心淨為淨,當受歸命。亦說初出家人戒律具足,本所造行去離非行,亦不及此亦不及彼,如是漸漸布教、如是漸漸而作、漸漸佐助眾事。增上律、增上迹解脫而說戒,如是漸漸布教。於彼學時,隨時學增上戒、隨時學增上心、隨時學增上智慧,如是布具足迹。隨行彼時,漸漸受訓誨,是謂斷滅、是謂受證、是謂住入要,如是受訓誨。


11.又世尊言:備十功德,如來為沙門結戒:欲使增聚,使增善住不移,欲使增安隱,不信者令信,信者重令信,降伏惡人,為慚愧作導師,於現法中教盡,盡有教未生眾生,使盡有漏梵行之住。此有何等異?

1)答曰:當學此戒,本無如來聲聞眾便有所攝而不壞。與共相應等。

2)學諸戒說,當等說得等解脫,同其一類。此何集聚義?當言有勝,故曰增集聚。

3)作是學時,欲降眾,分別義、分別法,欲使成就善住沙門妙法,故曰攝取增。

4)學如是戒時,降伏眾,分別義、分別法,欲使成就善住沙門法,故曰欲使增善住也。

5)學如是戒時,降沙門,展轉無欲、展轉無怨、展轉不相惱,故曰欲使增安隱。

6)學如是戒時,化自相未曾得,喜今便得之,故曰不信者令信。

7)學如是戒時,化自相已得信,重令增益,界不相干,故曰信者重令信。

8)如不信者已生信,重令修行,於中邪路眾生導示大道,不越戒次,故曰降伏惡人。

9)已降伏惡人,於中慚愧眾生得惡伴侶無有苦惱。惡人何等?異以第三訓誨第三,一切眾生皆作是觀,七事自相,自相已,故曰欲使慚愧者安隱降伏。

10)如是戒者於現法中、於惡行中已自修行,故曰於現法中盡有漏教降伏。

11)此戒便生善處、閉惡趣門,戒律成就,故曰未生眾生使盡有漏。

12)有漏當言、當作是觀,不作如是學戒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慧而不斷絕,如是深法得久住,故曰梵行久住。

()種種業所作,如三善所障,不慚現在戒,囑授及訓誨。


VI.阿難

1.又世尊言:阿難!今是汝過,汝作不善。云何三告汝而不答吾,使如來住劫?設當答者,如來為住劫耶?

1)或作是說:如來住劫,然如來無處所。

問:今何故作是語?諸修行四神足,意欲住劫,亦能盡其劫數。答曰:現神足威力。

問:世尊若善修行而不住,云何現其威力?答曰:聲聞住劫,便能住劫。

問:若為聲聞說,溺者則無有相根。

2)或作是說:亦能住劫。

復次,為侍衛人能久住,亦不求索。設當請使住便住,至阿難得阿羅漢果。

3)或作是說:若緣前請、若緣後請,求世尊住者,然世尊不作是說:今云何作是說?先何以不說?譬如有人過他邦土,人便作是念:不請使住,設請使住者便住也,乃至尊者阿難得阿羅漢果。

4)或作是說:若前請、若後請,然世尊不住也。云何今作是說?猶如有人適他邦土,還時便有人告:若前請、若後請而不住。設當語,何以先不告語?

5)或作是說:不住也。何以無處所?二阿惟三佛俱出世。於此劫中彌勒世尊當出現世,是故不住。此爾所事,前以歎說竟。

6)復次,設尊者阿難不聞如來告,為魔所厭。世尊知魔厭,云何告語乃至二三。於中有何過?厭不能應答,彼便作是念:雖世尊告時未疲厭,於其中間魔便起厭意,是故不能應答。爾時告語無有力勢,能後便作是語:我目前聞如來語,承受奉行。云何疲厭而憶本所作?若世尊欲住者,是故修其悕望,欲化導眾生故。如所聞阿羅訶彌勒授決,亦聞無有二三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而出現世也。以何故當言使世尊住劫?此至三事,當作是觀。


2.以何等故十二入四善不善無記、八無記?

1)或作是說:四行報八,是報非行。

問:意入非行,欲使彼是無記耶?

2)或作是說:四與心相應與心俱起。

問:設今自然善不善,彼云何有起、有方便?

3)或作是說:心自然善不善,彼相應心所念法及心不相應行俱起身口行。

問:彼如上所說涅槃無有善。

4)復次,色入者色不可壞,聲入聲不可壞,此因緣集聚,如是便有善不善所作意相應。不住色聲中,獨無有侶,是故當觀。


3.若覺犯罪,睡眠清淨耶?

1)或作是說:有如草五體布地而悔便睡眠。

2)復次,求請悔過,請眾人解過作三行便睡眠,故眠不覺。


4.頗有持戒不梵行?

或作是說:有。五戒優婆塞,以己妻為足。及餘優婆塞奉賢聖戒,以己妻不淨行。

比丘者持戒精進,身威儀具足,然有淫意不盡而共相應,當言非梵行。及餘比丘於賢聖戒精進,婬意未盡,與共相應,當言非梵行。


5.若阿羅漢已般涅槃而供養,當言彼得行報耶?當言現在有其功力?

1)或作是說:當言得行報。若先已作福德,彼便得供養。若本不作福德,彼生存在世求食難得,況當獲供養。

問:云何今受報?

2)復次,現在方便所造。諸於彼功德具足者,彼方便所造,如空中不可受報。


6.如世尊言:猶如有人,於此間不承受請問已,此因緣報故作如是行、作如此事,生惡趣入地獄中;若還生人間,無有智慧。此是何行報?

1)或作是說:已愚癡故,彼不請問,事事不明,便墮惡趣。

2)復作是說:不請問時意謂清淨,此是戒盜,苦諦所斷。

3)復次,如此堅信常奉持法,於中生諸方便,是伴非伴而示現道。以此深法中信契經、阿含深語,不於中忍有諸方便。如是阿毘曇、阿含微妙三語身證之教,不於中而作方便。如是禁律、阿含微妙之語而信趣向,不於中作方便。復以此法疑無智慧,此是智慧之路。設不請問趣惡道者,彼便住世滿此眾生。


7.又世尊言:彼身惡行、口意惡行各相牽連。云何行相牽連?

1)或作是說:見有惡行亦見瑞應,命過時便作是語:見火炎起、見狗吠。若善行命過時,便作是語:我見天寶宮殿屋舍、見諸園果。

2)或作是說:有諸緣報,有此瑞應行,是謂惡、是謂善。

3)或作是說:報漸觀近懷諸悕望,如觀近無義,覺知成敗,是謂緣無義行牽連。

4)或作是說:於惡趣沈沒,設心亦覆蔽,是謂牽連。

5)復次,云何緣過去行?

6)復次,如此惡行,意便好喜,當於爾時便有證有驗,亦見諸瘡痍結使,遂增惡行。


8.又世尊言:於現法中便有悔意。彼悔意當言善耶、不善耶、當言無記耶?

1)或作是說:當言善。惡自見惡,於彼作惡行念。

問:不於今墮惡趣中?答曰:彼善少,不善力大。

2)復作是語:與少善生於善處,如所說得善心念法與等見俱。

3)或作是說:當言不善。與邪見相應,雖復憶念後便忘失,所不應憶者後便憶之,是故當言不善。

4)復次,云何世尊說譬喻與不相應自不相應。此非譬喻也。

5)一切作惡行者,則有悔意也,能自修已則生天上。

6)世尊亦說:設彼悔者亦是善心。云何善心,無善命過?若悔是不善者,云何不善心多,彼智相應?若悔是無記者,云何無記心無善命過?是故此非佛語。


9.以何等故,未來教不得成就?

或作是說:不以未來教而有教耶。

問:過去教者亦無教,欲使不成就過去教耶?答曰:教已過去。

問:未來亦當有教。

復次,雖不作行便有所獲,如是無行而有果實,於彼便作是念:云何今不思惟亦有福德?彼當作是觀。


10.又世尊言:有緣生。云何有緣生?

或作是說:中陰中五陰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所生五陰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已處母胎是謂有緣生。

或作是說:所生五陰諸得行緣而受報數,是心將從受諸色報命根心不相應行,是謂有緣生。

復次,趣惡生者最初得有,是謂有緣生,有有則有生。

()禮彼諸眠覺,供養或羅漢,不問魔所厭,告語不還緣。


VII.無明

1.以何等故,本所作行謂之一結緣?如今無明為所作行,是一切行緣。

1)或作是說:如今過去一切緣,過去亦是一切結緣。

2)復次,過去取要言之,現在廣說現其善教。

問:不如彼一切結緣。

3)或作是說:本所作行一切結是緣,過去無明聲已說與無明相應,現在所造聲與無明相應,現在所造聲已說無明造聲相應。

問:不以現在無明聲作是說與無明相應。

4)或作是說:生無智力少足故。譬喻眾生示現,若行無明於此生是緣,由結故生諸行,是故譬喻眾生現在若行。

問:彼迴轉譬喻眾生現其善行,過去之時一切結是緣。

5)復次,結結相生行,緣其根生彼結,彼結彼各相應。結由行生,行由結生。行由行生,謂無明緣行生,結緣行生。

6)復作是說:愛緣有行已,熾然作諸行。當作是觀。


2.以何等故,色界無垢人謂之成就無漏戒,然非有漏?

答曰:此不捨賢聖道,便成就戒,界界遊已,滅世俗事。界界遊行,無有無色界無色界定戒,是故不得名成就。


3.以何等故,行報故生無色界天?

1)或作是說:以無想三昧眾生報故也。

問:無想三昧亦非心亦非心所念法,云何由是報故生?答曰:無想三昧有漏善心不相應行有報。

問:設彼三昧有報,彼不與行相應。世尊亦說:由行而生。

2)或作是說:若於心中間入無想三昧,緣彼心報生無色界天。

問:云何若於心中間入第二禪,緣彼報生光音天耶?

3)或作是說:無想三昧無心,無想三昧相應心報而生彼間。無有無想三昧相應心。何以故?彼無有想。世尊亦說:彼想有教無教。有心教耶?此無處所。

4)復次,無想三昧彼則有是,不由行而生彼心,亦無行方便。世尊亦說:由行報而有生。

5)復次,無想三昧心相應心所生報是緣,能作是住,如生無想界天。如善御車人,所向無疑。如報緣除其報,則受其有。


4.頗緣滅盡三昧報生有想無想天耶?

1)或作是說:有彼三昧有漏之有報,非有想無想天;更受生緣,是報而生。

問:滅盡三昧亦不與行相應。世尊亦說:由行而生。

2)或作是說:滅盡三昧有心,是故滅盡三昧相應心報故生有想無想天。

問:無有滅盡三昧心相應痛。何以故?彼無想。世尊亦說:彼有想無想心覺當有覺,亦無處所。

3)或作是說:不生也。何以故?已越有想無想天。以滅盡三昧,不以妙三昧報故生九地也。

問:彼地滅盡三緣,是果報而生彼間。

問:如所說越有想無想天,入想忍三昧則有彼地。亦說盡越不用定處,修有想無想定,彼亦是不用定地。

問:滅盡三昧入是三昧,不以貪欲故;欲愛未盡,入有想無想三昧;非不欲盡,不用入處有想無想定。

4)復次,如所說滅盡三昧無有心,彼則有是也,彼無有報無有心。

5)復次,有想無想天滅盡三昧報而受,彼三昧非報緣。


5.又世尊言:歡喜施者,便得歡喜,從心所好,施真正處(偈也)。云何觀是歡喜?為觀受者、為觀施者?

1)或作是說:當觀施者,從物因緣。若施彼時,彼則受報也。

問:設彼受者有福歡喜。答曰:彼非真正處。亦說從心所好,施真正處。

2)或作是說:從檀越心,如郁伽長者說是,謂如來二端㲲我所愛者,願世尊納受,以大慈故而不見逆。我從如來聞,歡喜施者便得歡喜。

3)復次,當觀施者意。從施㲲時便作是念:我今割意施。作是心已,受大報。


6.如尊者舍利弗說:若行後世受報者,彼不可得現世受報。設行現世受報,彼不可得後世受報。世尊亦說:或有尼揵子,若行現世受報,彼不可得後世受報耶。設行後受報,彼不可得現世受報。如是尼揵子輩愚癡,盡無果實。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尼揵子作是見,行盡苦盡。行盡謂一意識,不可得後世受報,行現世受報痛。若彼愚癡盡無有果實,於此法中垢盡苦盡,若道生時滅諸結使,若無愚癡無有果實。

問:若於此法中不盡行本,不得般涅槃,亦無有上。答曰:如阿羅漢速疾受報。

問:如所說,契經則有違。或有阿羅漢行報漸薄,不相應果便滅。若阿羅漢能行報者,亦能廣博諸行。

2)或作是說:猶如彼行實在者,彼行道亦復實在。

3)或作是說:諸行實在便有集聚。設行不實在者,可使作集聚。

4)復次,此非行報義也。於深法中不失深法,如其義理遊戲,其彼義無有疑。彼作是念:如今云何後身受報?當作是觀。如是阿羅漢不得眾行而受報也。


7.以何等故,祭祠餓鬼得,然不及餘趣?

1)或作是說:此生趣自爾。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生趣自爾耶?

2)或作是說:餓鬼嫉妬心意便顛倒,河無河想、見水不淨及諸飲食漿水。若餓鬼祭祀飲食,便發歡喜意心不顛倒。若彼餓鬼得增上行時,彼受食。

3)或作是說:餓鬼以嫉妬意,彼不能作好境界。若彼餓鬼有所祭祀發歡喜意,於彼得好心遊好境界。

4)或作是說:餓鬼以嫉妬意,身體長大心常懈疲,以懈疲心不至神妙餓鬼所。若彼餓鬼而祭祀食,於施發歡喜心,便得身大心廣。以彼心廣大故,得遊諸大餓鬼所。彼亦歸伏禮跪,以身大故。彼餓鬼得增上行,於彼受食。

5)復次,與人作福,彼人不得,如餓鬼與彼施食者。餓鬼善心好施,彼便受行若彼飲食,是故非餘趣。


8.諸心與身行俱起、口行俱起,當與心共同耶、當言不與心共同?

1)或作是說:當言與心共同、與心俱起。

問:云何心不與行同耶?

2)或作是說:當言不與心共同。本所生心與行俱起,若不生則不有起,是故當言不與心共同。

3)或作是說:或與心共同、或不與心共同。諸與心迴轉則與心共同,諸不與心迴轉則不與心共同。

4)復次,緣彼有心行有迴轉,亦各相攝,先有迴轉便有所攝。


9.行與結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行是身是口是意,然結是意。

問:若行是意,與彼結有何差別?

2)或作是說:行是善、不善、無記,結是不善。

問:若行不善,與彼結有何差別?

3)或作是說:意行意行,結亦不意、亦不不意。

問:云何意無有報耶?

4)復次,一切心所念,當言皆是行。


10.然世尊視若干種行漸漸有疑。云何無虫便有殺意?

1)或作是說:如無有虫便有殺虫之想,如無虫便有殺害意。若有虫處,彼無有殺意。何以故?彼虫或有常或無常。設有常者,亦不能墮此無有相。設有常者,如是得斷滅。

2)復次,所造五陰作虫思想,便言我盡形壽不殺。若越彼意者,行各散一處,是故彼便有害想,若於彼虫便有殺意。何以故?由彼虫故。因緣合會則有差違,設不差違則不能有所起,若有差違則有所起。云何不有所起則有所起。若有違不得無違者,不得無有力能起。若得有所起,云何起無差違或不能起?


11.又世尊言:有四不可思議,世間不可思議、眾生行報不可思議、及佛境界不可思議。以何等故,此謂之不可思議?

或作是說:方便力少,不足思議。

或作是說:無有餘方便作如是知,如佛世尊。

或作是說:不可思議深妙難究,是故不可思議。

復次,作我思議者成狂,愚癡思惟心亦亂。

眾生、行報及佛境界,非己心所了,亦不可觀。

()無明無色界,及彼無垢人,無想及滅盡,舍利弗餓鬼,種種諸根相,眾生難思議。


VIII.

1.諸入不善三昧,彼盡犯二罪耶?

或作是說:諸犯不善者,彼盡犯二罪,犯彼罪時成五逆。

問:云何犯五逆時不犯二罪耶?

復次,唯犯一罪,何以故世尊說有五罪?若犯不善罪時而犯二罪,作是廣說而思惟說,一時彼無罪,是故犯一罪。


2.若轉輪聖王女寶得色聲香味,當言由行報得、當言不由行報增上得?

或作是說:當言由行報得。

問:云何餘行報、餘者受報?

答曰:女寶者由行報故彼便得,若彼得、彼王得是報。

復次,由行增上得,若由行報得,不作行而受報,女寶則有壞敗,轉輪聖王不由他行受報。


3.鬪亂僧若鬪亂僧,當言一劫入泥梨耶?當言中劫受泥梨罪?

1)或作是說:當言一劫受泥梨罪。世尊亦說:鬪亂僧經歷一劫。

問:已過半劫,云何今受一劫罪?

答曰:餘方剎土至彼泥梨,如犯罪重之人,數移徙入深獄,然後脫其罪過。若復受劫罪,一劫泥梨中受罪。

問:泥梨受罪之人無有此理,至他方泥梨受罪,命未盡便死。

2)或作是說:二十劫中及四劫劫大劫。二十中劫受罪,是謂一劫受罪。


4.若劫融燒時,便生二十中劫。云何彼經歷爾所時?

1)復次,當中劫受泥犁罪,無有欲界眾生受一劫之壽。

諸鬪亂僧,彼一切住一劫受罪耶?設住一劫受罪者,彼一切鬪亂僧耶?

2)或作是說:諸亂僧,彼一切一劫受罪,破壞僧者最重之罪。

3)或作是說:鬪亂僧非住一劫受罪耶?若壞亂意而鬪僧者,受五逆罪。

4)復次,或住一劫受罪,彼非鬪亂僧現其報。

或鬪亂僧及一劫受罪耶?若非法壞鬪亂意而壞僧者。

或不鬪亂僧亦不一劫受罪耶?除上爾所事也。


5.鬪亂僧,當言性受罪、當言非性受罪?

1)或作是說:當言性受罪。何以故?鬪亂僧最重之罪。若此非受罪者,云何今性受罪?

問:諸鬪亂僧,彼一切受無救之罪。

問:如殺生者性受罪,諸不殺害受罪,害罪如是。鬪亂僧性自受罪,諸不鬪亂僧,彼一切受無救之罪。

2)復次,當言非性受罪。何以故?僧成就鬪亂罪,然非無救罪。諸惡行鬪僧,彼性當言受罪也。


6.又世尊言:意行者最是重。如法慧契經言:一行最是重罪鬪亂僧,非意行鬪亂僧也。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一切行最是重罪,除其五逆。及餘行,意行最是重罪。

2)或作是說:意口行思惟,彼行已口行,彼最第一。意行意行最是重罪,思惟行鬪亂僧最是重罪。

3)復次,不於中間意行有鬪亂僧,非彼思惟而鬪僧。諸惡行鬪亂僧者,當言彼最是重罪。以何故?非減五人不得鬪亂僧。

答曰:必當有二部僧,勅使如調達鬪世尊聲聞眾。彼壞凡夫僧,不能壞賢聖之人。

問:今不受五逆罪。答曰:作僧想而壞凡夫眾,受五逆罪。如父作父想而殺害其命,受五逆罪。

問:若今世尊說鬪亂僧受一劫罪。答曰:此世尊教戒語。調達作是想:我壞僧。

4)或作是說:比丘眾謂之比丘僧。於彼凡夫人勅使鬪亂,或復賢聖人在世尊側而不能壞亂。

5)或作是說:有十四事鬪亂之章,無垢人不可壞敗,彼不能壞世尊,是故世尊不可壞。

6)復次,世尊聲聞眾內無垢人,外凡夫人於彼壞外凡夫人眾,內無垢人不可沮壞,是世尊眾不可沮壞。


7.以何等故記之結言無報耶?

或作是說:無記者即無報也。

或作是說:彼不於身體有所長益。

或作是說:不化身口意行。

復作是說:無記心所念法,自憑依有是苦惱,攝持諸法而有報也。

復次,無記無報法亦是有報也。如所說我今不行,乃至不知為趣何所而見光明,云何是報?

復次,諸善不善法,或有因或有緣,有諸果實,於彼作報想。

無記之法,或有因或有緣,有諸果實,是故無記法而有報也。


8.須陀洹性有瑕罪,當言性無瑕穢?

或作是說:無有瑕罪,瑕罪者現諸穢病。

或作是說:無有瑕罪,瑕罪者現諸穢病。

或作是說:無瑕罪,依善不諍。

復次,當言有瑕穢,想心邪見未滅。

()犯罪樂鬪亂,住劫及性罪,不滅五壞眾,無記性淨行。


IX.

1.酒漿者,當言性罪、當言非性罪?

答曰:當言非性罪。何以故?若飲酒者,淳酒有餘教以入腹。若服呪術、飲食術,當作是觀。


2.非梵行,當言性罪、當言非性罪?

或作是說:當言性受罪,不於中間結穢有其梵行。

復次,當言非梵行,心是其罪,性染污觀;復結興起,當言有罪。

2.1.性罪者,其義云何?

或作是說:性染污是謂性罪。

復作是說:性不善是謂性罪。

復次,性有瑕穢是謂性罪。

2.2.非性罪者,其義云何?

答曰:不染污是謂非性罪。

復作是說:性常不善是謂非性罪。

復次,非性有瑕,是謂非性罪。


3.頗有比丘,四事之中各無所犯,然不捨戒而就白衣,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有人根變易,根已變易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因緣果實邪見而現在前,若布現示人,是謂當言非比丘。

或作是說:若自長養,此比丘非比丘也。彼若勤修戒行於中移轉,云何當捨戒而越戒律?

復次,有所悕望,悕望者流轉生死,當言於比丘法退轉,若無教誨也。


4.又世尊言:若比丘於比丘受衣裳,入無量心三昧而思惟之,彼果報無量。施主檀越福增益、善增益。善食無病,是謂自作,餘者不受耶?

1)答曰:非自作餘者受報。

2)復次,施主檀越所受之德。

問:云何不成就而受其福?答曰:由田業潤厚,於彼種穀子,若種人憶田好不好,必獲好穀。

問:此亦不相應。云何於田種子、不於三昧,檀越有其德?

3)復次,有彼人受彼信施,施主檀越得其處所,便有福德長益,是故不可沮壞。無瞋恚之體,彼便有休息根,心意歡喜。受施之人不堪任施,施者自受福。

4)又作是說:以此法施彼,彼為誰得?

5)或作是說:無有得者,是謂不與取。

6)復次,受施主之語,此何由施?若依比丘者,彼則有所還。若於道果,道果受其教誨,無有所還。


5.又世尊言:摩納眾生行,由興由行所造,由行因緣,由行施為眾生,由行成若好若醜。說是語,其義云何?

答曰:自所造行,受其果報。眾人不牢固,如所作行便受其報,是謂行因緣受其生報。行若處處生、在在受其報,是謂行胎生。若捨其行,有若干相。若捨其行,此眾生如上所說,眾生有上下,是故行眾生有所演說,若其有好有醜。


6.有何行故,若本劫眾生自然食,身能飛行?

或作是說:於欲界愛盡,諸欲界熾盛善根,由其果報也。

問:今亦不有所現耶?或於彼種善根之中,果報有自然,身能飛行。

答曰:眾行備具,彼果不得生實。

復次,由生因緣、行報因緣,有如是對。於彼自在施所造得,彼則身能飛行。由彼施主之德方便,彼則有頭光明。諸尊重梵行者,病痛遭困厄,車馬施,彼則身能飛行。

()飲酒其犯邪,性犯最重罪,飛比丘遊行,行自造人後。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行揵度第九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智揵度首


I.覺意

1.又世尊言:彼於不淨修念覺意。云何於不淨修念覺意?

或作是說:計意作不淨想,挍計身中而修念覺意,如是於不淨修念覺意。

或作是說:覺意分別不淨,覺意中間入不三昧,不三昧中間修念覺意。

復次,相各自有義,當作是觀,然不與不淨念覺意相應。


2.又世尊言:比丘!汝等當修護。比丘若修護已,盡斷除欲界愛、盡色界愛、盡無色界愛、盡於此憍慢、盡無明。云何修護?

或作是說:諸覺意、四禪、四等。

或作是說:修無漏四禪。

或作是說:護覺意不忘失。

復次,修道得諸果實故,於此說諸所生即滅,常得護也。


3.於欲界愛盡等越次取證時,云何修斷欲界相應結思惟所斷而修行道?

1)或作是說:彼不盡便修行道,彼本以盡已世俗道。

問:四諦所斷結已盡世俗道,欲使彼盡不修道耶?修道法忍,是故思惟所斷盡而修行道。

答曰;彼非四諦也,斷修法忍也,以賢聖諦起此道。

問:若四諦所斷已盡不修行道者,不以彼結世俗道永斷結使,是故見諦人不究竟盡。

2)或作是說:彼滅未來結。

問:欲界愛盡等越次取證,以未來所修以思惟斷。

答曰:彼不得思惟斷道,設得是時世間思道,若知彼力契經者。

3)或作是說:未知智中間起思惟道。

問:彼不實有阿那含、須陀洹得禪?

答曰:進前取阿那含,是故修行道諦便得阿那含,然須陀洹不得禪。

4)復次,二種結已盡,思惟彼二種事,修行二事,有二智修行,於彼愛盡等越次取證,無量之事皆悉具,淨修其心。作如是行道,以三界結以四諦斷欲界相應,用思惟斷修行諦聖,住阿那含處,彼時亦作是觀。欲界相應結使用思惟斷修行道時,諸得未來善根,當言滅諸結使也。

5)或作是說:當言斷滅。

問:云何以未來道滅?

答曰:未來之道便有力勢,現在不滅也。諸有力勢生彼則能滅。如是未來之道,有力勢生彼則能滅。

6)復次,當言彼不能滅也,以未知智所領,當言用思惟所斷;以世俗之數,彼非身所習出要。


4.以何等故五盛之陰,不言是想意止?

1)或作是說:法意止所攝,當言想身意止,色陰所攝。

痛意止者,痛陰所攝也。

法意止者,想陰所攝也。

行陰者,此無為也。

2)復次,心意止所攝,當言是想也。身身相觀、痛痛相觀,於痛思惟一切心處所,作如是觀。

法意止者,合數之義,於陰垢著染污,當作如是觀。


5.須陀洹住果實心,於三界中當言成就等智、當言不成就等智?

1)或作是說:當言成就。何以故?善根者以二事滅不相應果,滅縛著。於彼若去離界,然須陀洹不退轉越彼界,是故當言成就。

2)復次,覺知三界時,以捨等智。

3)復次,空於空。無願於無願。無想於無想,當言成就也,彼不捨意也。


6.又世尊言:法園觀浴池,婆羅門異學,閑靖無垢濁,與諸真人俱,我浴神諍訟,不漬體滅惡。說是語,是義云何?

+答曰:賢聖沙門津,於此義中法園觀浴池也。

+彼不顛倒結已盡,心枝葉諸垢永盡,謂之法也。

+不順從戒是謂戒,梵志未越不善根。觀彼不善是謂閑靜、無穢、無濁。

+於佛、聲聞,發歡喜心,是謂與諸真人俱。

+成就等智、分別等智,覺知深義,而入其中,是謂浴神。心無有垢穢,亦不作是想。

或作是說:滅本惡心,不作是想,是謂不漬,身滅惡也。


7.以何等故空緣有漏耶?無願者亦緣有漏亦緣無漏。

1)或作是說:空者緣苦諦、緣有漏。

無願者亦緣苦諦、亦緣習諦、亦緣道諦,是故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

2)復次,各自憑已,亦不自覺、亦不得無漏法,是故空緣有漏也。

現有所失能知棄捨,爾時無復有願田業之想,如群鹿驚四面無有障礙,於中無願亦緣有漏亦緣無漏。


8.世俗上無我智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世俗為下,增上為世俗上。

或作是說:一切無我智是謂世俗上,一切順越世俗。

復次,諸分別曉了是謂世俗,諸不曉了彼謂之世俗上。

復次,世俗無我智,作識別觀方便,非方便有如斯事。作是思惟:彼自相、彼無巧便。無我自度,視世俗上。


9.以何等故未知智非緣欲界?

1)或作是說:法智已作緣。

問:忍已作緣,法智不作緣。

2)或作是說:現有法智懸思未知智,現有欲界,是故而不作緣。

問:欲界之中或有現或無有現,色無色界或有現欲界愛。

3)復次,此不相應。

世尊亦說:彼以此法見知自過去未來。將往是謂往,是謂當言未知智,是故有未知智緣欲界。

()覺意而敷演,欲界根上陰,須陀洹法空,差別若干界。


II.忘失

1.以何等故,生終世俗智便忘失,然非世俗上?

或作是說:世俗智富足,以智相佐。世俗上智者亦富足,以彼相佐而不修行。

或作是說:垢力勢大,非世俗智。以垢所纏,然後世俗力大非結,不為結所纏。

復次,作世俗智想、作等想,現有所說。世俗上智者,作無想與相應如實義,因長益處所緣得其章義,依彼有功德不可沮壞。


2.以何等故,阿羅漢謂之不成就學法耶?

或作是說:此已捨學法,遊果果行。

或作是說:得無學法,則不成就學法,此之謂也。

或作是說:若成就學法者,則是其學。若成就無學法則無學法也。

復次,根度無極,則有緣果度無極。果度無極緣入度無極,於中阿羅漢當言不成就學法。彼則有此不如意,亦不學亦不不學法不成就也。當作是觀,當作限量世俗之法學無學法也。


3.以何等故,四辯才二界有漏,二於三界無漏?

或作是說:不於此色界中名身句身有所繫,有所敷演所,有無漏智,是故二界有漏也。

復有無色界第一義不迴轉智三昧,入彼三昧不迴轉智,若無漏智迴轉者,然此三界皆悉無漏。

復次,無色界無有辯才,然辯才非有漏,亦不生有漏、中間有漏。


4.以何等故,六通三有明、三非有明?

1)或作是說:一第一義明盡有漏,二便招來得其明聲。

2)或作是說:阿羅漢因果報智明,自識宿命,知我從某處終,緣此因緣而生是間。

因果報者,微視通我某處終,由此因緣當生彼間。

因果智而知盡有漏智者,我已此道而盡有漏諸因果報智。

2)復次,第四通自知所從來,第五通知始生智者,第六通與共相應,是謂智盡有漏。

若相應智者,彼第一義明。

初通者知諸伎術,第二通者攝持諸聲,第三通者而觀自相。


5.如此三解脫門空、無願、無想,以何等解脫門等越次取證?

答曰:空、無願生,便能越已生,當言等越次取證。


6.如得分別智,以何等故未知智不與同緣色無色界?

1)或作是說:一時敷演見諦所斷結。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二界見諦所斷一敷演,然非三界?二界有何差別?一見諦所斷,然非思惟所斷。

2)或作是說:無常、苦、空、無我。

問:三界集聚是謂無常。

3)或作是說:不現未知智,彼可量現在前。

問:欲界少有現色,無色界不現,是故現非義。

4)復次,是謂三界等越次取證,是謂當言未知智,此是其道等越次取證。


7.忍與智有何差別?

1)或作是說:忍能忍事,智能知物。

問:無智者能忍乎?忍時有智耶?

2)或作是說:忍為下,智為上。

3)或作是說:盡道為忍,道果為智。

4)復作是說:斷道為忍,解脫道為智。

5)復作是說:斷道為忍,無所罣礙為智。

6)復次,如行道人不能前進,便自勸勉安隱到處所。如是等越次取證,先得智慧眼導引為忍,越彼岸為智,忍為下。

()諸不忘學法,分別覺意門,來生及分別,忍法是十經。


III.

1.用何等故,以忍斷結,然不用智?

或作是說:道已生便斷,是故忍斷結。忍已能捨,是智不能斷,忍無不斷結。

或作是說:盡道為忍,道果為智,然非以道果斷結,是故不以智斷。

或作是說:盡道為忍,解脫道為智,非以解脫道斷也,是故智不斷。

復次,見地見諦所斷結,盡道障道不等道斷也,此相應是故忍斷。以智覆不生,當作是觀。


2.以何等故,盡時忍斷結,斷然非生時?

1)或作是說:盡時忍現在道斷結,是故盡時忍斷結。若忍生時道未生則不能斷,是故生時不斷。

問:若生時忍不斷結者,彼不有違耶?

答曰:然生時忍不斷者,如是彼則不有違,所以生斷,是故彼相佐助。

問:若自觀者忍已生,彼便自滅無生無復闇冥。

2)復次,若所生忍滅結已生,當言便盡。猶如然明,闇冥悉除。

問:若所生忍滅,當言是結耶?已生道未知忍,一切見諦所斷結盡,是故忍成就須陀洹。

答曰:一切見諦所斷結盡,不以智集聚名須陀洹。何以故?不以此有為得須陀洹果。

如世尊說:於是比丘諸觀五盛陰如實而知,是謂須陀洹。不以見苦名須陀洹。

3)亦作是說:三結盡名須陀洹。不以忍集聚名須陀洹。


3.又世尊言:比丘說一切結時,四意止等說而說。

世尊亦說:說善聚比丘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然一切諸法非善。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說一切法時,四意止等說而說,道有緣以是故說善。

說善聚時四意止等說而說,亦由道說。

2)復次,說一切法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由八正道三十七品,以是故說。

說善聚時四意止等說而說,第一義聚善聚,由是故說。


4.諸如來相義起微妙智,諸聲聞亦有此微妙智耶?設聲聞有此微妙智,彼是如來相義起微妙智耶?

1)或作是說:諸如來相義起微妙智,彼相義聲聞有也起微妙智。

諸眾生類於彼如來聲聞起微妙智,如彼智境界迴轉時。

2)復次,不應作是說,眾生微妙智,心智慧歡喜。

有其誓願微妙智者,彼聲聞漸漸而智現在前。

如來者於智得自在心、思惟心,三昧清淨,於欲便能無有罣礙,起微妙智。


5.以何等故,四意止無身意止生耶?

或作是說:意止無有思惟漸漸而至。

復次,漸漸有益,如來之教漸漸諷誦承受者。

復次,身身相觀作諸意,痛痛相觀流行;痛痛相觀作諸意,心心相觀有流行;心心相觀作諸意,法法相觀有流行。如是漸漸修意止。


6.以何等故,七覺意中謂先謂念覺意耶?

或作是說:次第言之。

復次,如來次第所說,為誦者所說。

復次,念覺意先現在前,為人次第說修說覺意。如所說,如彼所念法選擇諸法,亦復觀知味諸法。於彼法選擇,亦復覺知諸法之時,便有勇猛,發歡喜意。意盛不少無有異身,心有所猗受樂,便三昧觀其心意。


7.以何等故,八賢聖道先謂之等見?

或作是說:賢聖道不審修行。

復次,如來次第說,為誦者所說。

復次,等見為人次第行道,猶如一切四神足中,以得自在精進心定。


8.以何等故,一切自在三昧盡行成就,是謂四神足。精進三昧、心三昧、三昧盡行成就,是謂神足。

1)或作是說:諸增上起諸三昧,彼所說如所說,比丘自在增上得諸三昧,彼有自在三昧。

精進、心比丘增上得諸三昧,彼則謂三昧。

2)復次,如此諸事轉增,以三昧定或時禪三昧增得自在,起諸自在自在迴轉。

或時精進增,起諸精進,精進迴轉。

或時心增,起心心心迴轉。

或時三昧增,起昧昧迴轉。於中說四神足便有增上。


9.五根、五力有差別?

或作是說:增上為根義,不可沮壞為力義。

復次,外種力當觀修根,內種力當觀修力。於彼修行人諸根不牢固謂之根,不可沮壞謂之力。


10.又世尊言:猶言一信餘,或從餘處聞,或覺諸種,以見觀人。復次,有智不可壞智,此處不然。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須陀洹種於彼心欲親近善知識。何以故?由信生欲,禮拜承事,從彼聞現說法言得知諸種,思惟惡露,見諸禪現法法相生義。

2)復次,先有所聞,如一切諸行無常也。於彼智得諸信,由有信便有智慧,善亦智慧如其實義。彼謂之欲,欲義者已智攝。後好醜觀諸行挍計算數,如其實義起智慧眼,如憶彼諸法見諸忍。

()二忍一切法,諸種身為初,覺意見所墮,種種及餘處。


IV.

1.以何等故,以苦種等越次取證,然不由惱瘡痍?

或作是說:瘡痍有漏,然非有漏道等越次取證。苦種無漏,以無漏道等越次取證。

復次,瘡痍種者,界柔差別集聚,漸漸興起。苦種者,以苦陰相應,作如是觀。


2.苦種、瘡種、痍種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苦種、瘡種、痍種有漏,苦種無漏。

復次,苦種切身之相,痍種疫疾之相,瘡種起漏之相。


3.以何等故眼根謂之見耶?

或作是說:是世俗所見語,如有見淨、有見不淨。

復次,還眼便有所見。世間契經是謂眼根謂見。


4.以何等故忍不謂智?

或作是說:智能知事,忍不能知,是故忍不謂之智。

復次,已得見是謂有智,非以忍有智,是故忍非智。


5.以何等故,盡智、無生智不謂之見?

或作是說:若盡智、無生智是見者,則九種成就阿羅漢亦說十種成就阿羅漢,是故彼智不謂之見。

問:如無學等見謂之智,有其定處。云何彼非智是見耶?彼亦有行處。

復次,智當見,度彼岸為見,彼所度便有是。


6.云何不十種有定?當言是觀八種為地,如此智當言無學法。猶如此三解脫門空、無願、無想,等越次取證當言得、已起等越次取證當言得?

答曰:空、無願等越次取證當言得。以越次取證當言得。無想者已越次取證當言得。


7.若空三昧時,彼修無願三昧耶?設修無願三昧,彼修空三昧耶?

1)或作是說:或空非無願。云何空非無願?已得空三昧現在前,是謂空非無願。

2)云何無願非空?已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是謂無願非空。

3)云何修空無願?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是謂修空無願三昧。

4)云何不修空非無願?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本得世俗智而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願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滅盡三昧、無想三昧、無想天,是謂非空非無願。

5)復次,

+或空非無願,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而現在前。

+或無願非空,修行習忍智迴轉時、道法忍迴轉時、道法智修行迴轉時、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

+或空無願,修行苦時、忍智迴轉修行法時、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而現在前。

+或非空非無願,三昧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本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不修無願三昧,於中亦有降伏想。


8.若修空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空三昧耶?

1)或作是說:空非無想。云何空非無想?得空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

2)云何無想非空?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若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

3)云何修空無想?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若本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得是時有空無想三昧。

4)云何非空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空無想三昧而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不修空三昧非無想,是謂非空非無想。

5)復次,

+或空非無想,修行苦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

+或無想非空,修行盡時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

+或空無想,修行道時未知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無想三昧而現在前。

+云何非空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智周迴修行道法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本得無願三昧,一切世間心思惟不修空無想三昧,不於其有降伏。


9.若修無願三昧,彼修無想三昧耶?設修無想三昧,彼修無願三昧耶?

1)或作是說:或無願非無想。云何無願非無想?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想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三昧而現在前,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三昧。

2)云何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想三昧;不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不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修無願無想三昧。

3)云何非修無願無想三昧?

得空三昧而現在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不得世俗智而現在前,是時不得修無願無想三昧。一切染心、無記心、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修無願無想三昧,是時謂不修無願無想三昧。

4)復次,

+或無願非無想,修行習時忍智迴轉,道未知忍迴轉時,修行道未知智,道未知忍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願三昧而現在前。

+或無想非無願,修行盡前忍智迴轉,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無想三昧而現在前。

+云何無願無想?修行道未知智迴轉時,學見迹若阿羅漢,不得空無願三昧而現在前。

+或非無願非無想三昧,學見迹若阿羅漢,得空三昧而現在前;一切世俗心思惟,不修無願無想三昧。於其中有降想。


10.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修無願三昧耶?設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修空三昧耶?

當作是說:如上所得,然不及現在前。

復次,若應時修空三昧,彼時不修無願三昧。設便應時修無願三昧,彼時不修空三昧。何以故?時節迴轉,當作是觀。空無想亦復如是,無願無想亦復如是。


11.以何等故,三界修行等智謂之有漏耶?

或作是說:即彼三界所有,彼是有漏也。

或作是說:所謂等智,是以有漏也。

或作是說:如彼智諦得,不如彼諦,此當修行。

復次,三界所修等智,師意作是想,譬如空無願無想,於無想故曰修,於彼作是想,當作是觀。


12.以何等故,色界不等越次取證?

1)或作是說:彼無有此厭患之法,猶如欲界也。

問:不以此患等越次取證。設有患者,惡趣中亦等越次取證。

2)或作是說:欲界有是行報。

問:若於欲界取般涅槃,云何有色無色界行報耶?答曰:欲界受報。

問:有何因緣,色界無色界行報,非欲界受色無色界行報?

3)或作是說:以其軟根不等越次取證。

問:猶如此間利根而生彼間,云何彼間有軟根?答曰:彼生自爾。

問:非色界無垢人起賢聖道耶?答曰:已得能起。

問:不得無學道能起。

4)復次,便有降伏想。

5)復次,於此間作行,命終生色界,因相有力故,彼不等越次取證。


13.若最初起無生智,為幾智中間起?

或作是說:或盡智中間起。我已知苦盡智,然不知無生智起一切諸諦。

復次,三盡智中間起,我生死盡是謂盡智,我梵行立是謂盡智,所作已辦是謂盡智,更不受後身是謂無生智。

()已說二苦相,眼忍智越次,思惟觀三界,有生猶如本。


V.苦智

1.以何等故,苦智知苦智、習智知習智、道智者唯道智耶?

1)或作是說:苦諦有漏五陰,於彼苦智迴轉,因智亦迴轉。

道者無漏五陰,彼出要智便迴轉,於彼有道智。

2)復次,於苦思苦,與迴轉有順,是故謂習智、道智。

3)復次,苦與迴轉有順,於彼有習智、道智,一思惟相。若緣是說者,於中不可沮壞。


2.世尊界根智為緣何等?

或作是說:因智、道智、界根智也,彼因、道是其緣。

或作是說:諸根展轉,界根智是其智也。

復次,最第一義善緣界根。


3.恐畏、厭患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欲界相應為恐畏,三界為厭患。

或作是說:有己為恐畏,彼我為厭患。

問:結中間為畏,善根中間為厭患。

復次,覺知怨敵欲住障者是為恐畏,心馳逸為厭患。


4.強顏、無畏有何差別?

或作是說:結中間為強顏,善根中間為無畏。

復次,意所入餘處為強顏,意剛強為無畏。


5.捷疾智、速智有何差別?

答曰:捷疾義實,曉了速對。以彼漸漸方便義,次第捷疾智。


6.利智、無礙智有何差別?

答曰:斷諸結為利智,分別諦為無礙智。


7.甚深智慧、普遍智慧有何差別?

答曰:覺知此緣是甚深智慧,長益眾多普遍智慧。


8.別智慧、廣智慧有何差別?

答曰:種種相覺知諸義,是謂別智慧。一處普遍智,是謂廣智慧。


9.所可用智逮須陀洹果,彼智慧當言已知根所攝、未知根所攝?

答曰:所可用知無為逮須陀洹果,彼智當言已知根、未知根所攝,猶如一切結見四諦悉斷。


10.以何等故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此之謂也。

1)或作是說:見諦道斷者,彼見諦所斷也。思惟道斷者,彼思惟斷也。

問:彼有長益現一長益,或有餘思惟?

答曰:如齊眼所見,彼齊眼思惟。如齊眼思惟,彼眼所見。是故無力勢。

2)或作是說:彼最初見諦斷者,彼見諦所斷也。見諦者已見諦住斷,或習而斷彼思惟斷。

3)或作是說:諸忍所斷,彼見諦斷也。諸智所斷,彼思惟斷也。

4)或作是說:有前敵彼思惟斷,諸無前敵彼見諦斷也。

5)復次,諸等智歷非因緣,猶如以木鑽火,彼見諦斷,彼見長益斷。如想心耶,彼鑽彼思惟斷。

()苦世尊厭患,強顏捷疾利,甚深別智慧,須陀洹及諦。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智揵度第十竟。

菩薩所集見揵度第十一

I.因緣

1.若諸法是彼法因緣,頗有時彼法當言非彼法因緣耶?

或作是說:猶如彼法未生,爾時彼法非因緣。

或作是說:以事因緣故,因及餘因緣非因緣。次定一切諸行,各各自因自果,及獲餘果報永不復生。設當爾者,界有差違,最有吉法。


2.阿羅漢從阿羅漢退,還復得阿羅漢果。諸得根、力、覺、道意,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

1)或作是說:若得等解脫,當言本得得。若得無礙解脫,當言本不得得。

2)復次,阿羅漢有六種根而有增減,諸阿羅漢分別其義,彼於此相應時,彼本不於他得道迹。

有益思惟有益斷,有益思惟當言本得得,是謂有道思惟斷。有長益當言本不得得。


3.若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假使非阿羅漢而作阿羅漢想布施,何者最得福多?

1)或作是說:若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也。何以故?田業有增益妄處良田。

問:如心意行、如念所起,云何作是說受福最多?若由良田得福多者,諸有施一阿羅漢,彼盡得平等福。是故此事不然。

2)或作是說:二俱受福等。何以故?一以良田,第二由心故。

問:若以良田心有益者,非由心故,云何得平等福?

3)復次,若非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何以故?彼阿羅漢功德心最微妙。

問:若尼揵子外道異學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耶?答曰:彼不知阿羅漢功德也。

4)若復彼是阿羅漢,作阿羅漢想布施者,如是彼最得福多;彼無是力,緣阿羅漢功德。若得知阿羅漢功德,彼不與外道異學尼揵子施。

5)復次,取要言之,猶如枯朽燋柱作阿羅漢想而惠施者,於彼亦大得功德。


4.不得何等?須陀洹果,設得便失。

1)或作是說:如彼須陀洹,七反往來,有信解脫,彼見諦果所攝。不得須陀洹果,彼若得見諦,彼信解脫果所攝,便棄須陀洹果。

2)復次,彼須陀洹七反周旋,彼軟須陀洹所攝,諸鈍根不得中上。

如須陀洹、家家遊者,若二、若三,於彼遊行盡其苦本。彼須陀洹下根所攝,便次之已得中上。

若須陀洹家家遊者,二家周旋盡其苦原,彼下中須陀洹果所攝便棄之,非以無為須陀洹果若得若棄。


5.若諸法成就,彼法相成就耶?假使諸法相成就者,彼法成就耶?

答曰:若諸法成就者,彼法相成就也,外眾相不成就。若諸法自相成就,彼法成就也。

+若諸法不成就,彼諸法相不成就耶?

或法相不成就,彼法非為不成就。外眾相不成就,彼法自相成就。


6.成就者,其義云何?自相相應,是謂成就。

不成就者,其義云何?不自相相應,是謂不成就。


8.又世尊言:是謂生此生。作如是說:命異身異。設作如是說,彼二同一義,分別有若干。云何同一義?

答曰:若自依己得彼緣義,作如是說當親近世尊。


9.諸作此見,彼命彼身。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生身便生此見,乃至有根身與相應。今亦復然,於中復有命復有身。

或作是說:觀眾生根眾生相。眾生者,眾生根、眾生性、眾生類、眾生種,於中便有彼命彼身。如是所說,女身有力,於中不有短。有大身不覺更樂苦者,意根斷絕。


10.諸所生見,命異身異。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展轉觀身心心者,亦展轉相觀彼心心法作我想,命異身異而有此見。

或作是說:諸有禪者,觀其威儀作因緣。觀彼因緣,彼便作是意身異命異。身所為行迴轉時。

或作是說:身不壞敗便命終。便作是念:身異命異,若身未住便命終。

或作是說:睡眠之中夢見身遊行,於是有身。彼便作是念:命異身異,若夢中有所遊行。

或作是說:以三昧自憶宿命,於彼彼終生是間。彼見身住於中,便作是說:身異命異。

或作是說:徹聽以天眼觀眾生類,眾生生時眾生死時,身在中陰縛而見彼,便作是念:是命身俱遊。

復次,身中間憶本所更巧便迴轉,彼便作是念:命異身異,若復他人曰命異身異。


11.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垢著,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染著。云何生此見?

1)或作是說:若處閑居。

2)或作是說:觀諸垢起,觀處宮中或見清淨,彼便作是念:無因起諸垢著。

3)復次,以二力故生諸垢著,若因力、若境界力。由是因緣而不知,無因無緣眾生染著得諸見。

4)若他人說。


12.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清淨,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清淨。云何生此見?

1)或作是說:於此觀至空閑處而不清淨,處深宮中或有清淨,於中便作是念:無因而有清淨。

2)復次,以三力故清淨,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相應時,因力、境界力善法如迴轉有清淨生。由是故不知,無因無緣眾生清淨得此見。

3)若以他說。


13.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非有因非有緣眾生無智無見。云何生此見?

1)或作是說:彼便有無慇懃者,云何起無智無見?若復生者,如是無智於中便作是念: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也。

2)復次,生死行因緣無方便行亦不勤求,住無智無見中不思惟彼因,與餘相應無智無見相應,有不相應時、智相應時,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得諸見。若由他說。


14.諸所生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非有因非有緣眾生智見。云何此見?

或作是說:觀慇懃者不起智見,以少慇懃或起智見,於中便作是念:彼以無因眾生有智見。

復次,有五事智見迴轉,名所攝、義所攝姦偽。知彼因與餘相應、智見相應不相應,如是時無因無緣眾生智見得諸見,若由他說。


15.諸所生見,無力無精進。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或見人貌,有得田業、有不得田業。

或復有人貌少有田業,於中無果人貌,無力無精進得諸見。

復次,有眾多相應,於今世後世或有得果報。於彼或以事而不得果報,慇懃人於中不得果時,無力無精進得諸見,若由他說。

()因他本所緣,須陀洹成就,四種及二種,因命四種力。


II.

1.諸所生見,無施無受者契經。云何生此見?

答曰:善行惡行果所生。若親近時,於中不可知果實無善行惡行得諸見。或由他說。

無今世無後世,亦無眾生類。有生者如是有彼觀無。有父因事而有,世無阿羅漢修行道人,而無有道。


2.諸所生見,於此間有命活,後世更不復死。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是謂人有吾我身,彼若命終時,地身還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諸根歸虛空。

或作是說:度世陰時不見歸來,於此間命活得諸見。

復次,處胎中、若胎中終,而觀其命,彼亦見終始。於此間命活得諸見,或由他說。


3.又世尊言有六生。云何有六生?

1)或作是說:如契經所稱,黑生之人於黑法生。

2)復次,異學言有六生:黑生、青生、黃生、白生、赤生、微妙白生。

於彼黑生,屠猪捕魚鹿放鷹殺牛及餘惡行。

青生者,尼揵子學道者。

黃生者,處在居家稟受於梵志。

赤生者,如沙門釋子及諸修梵行者。

白生者,裸形學道。

微妙白生者,難陀婆磋訖梨舍僧訖栗姤瞿舍盧味迦梨子。


4.諸所生見,實有此七大身,不作不應作、不化不應化,寡聚離甚深住。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四大性、苦樂性,展轉迴轉不觀有勝,彼依識命相。此七身不作不應作得諸見。

或作是說:四大苦樂,四大以生觀。彼時有七身不作不應作,如是得諸見。

復次,心之與色選擇所見,於中不壞,自覺七身不作不應作,如是得諸見,或復有時由他說。


5.諸所生見,無有風。云何生此見?

或作是說:風有命想。

彼復作是念:無有風,此是眾生類。

復次,有常想、壞敗想,依彼無有風得諸見,若由他說。


6.云何得知此非富貴所造?

1)或作是說:設當自富者彼則富,一切諸物俱有迴轉也。續生不斷,是故富貴非其因。

2)復作是說:若富是因者,一切諸物則相類也。與前是因,展轉妙物,是故富貴因。

3)復次,若富是因者,內無物事不集聚,不於中間事不集聚不有物,是故富非因。


7.云何得知此非因?

1)答曰:設非因作者,集聚當有一切物續生不斷,觀彼因縛續不復生。

2)復作是說:若無因物迴轉者,一切諸物皆當相類,因有增便果有增,是果非因。

3)復次,若物無因迴轉者,不於中間有進、有集聚也。不於中間事不集聚,於中得知,非有因物迴轉。


8.云何得知彼非命彼非身?

答曰:身若干種自相壞敗,無壞之相命所愛也,於中得知彼非命非身也。

或作是說:身因緣所縛展轉而生,非命展轉愛,於中得知彼非命非身也。

復次,身所造,若自為、若他為,如是不愛命,於中得知於非命非身也。


9.云何得知非餘命餘身?

答曰:餘命身不可得,亦不有可得時、亦不可說,於中得知非餘命餘身。

復作是說:身義異無數,自然無所為,然無數愛,於中得知非餘命身也。

義所造我事往有展轉,命非展轉愛,於中得知非餘命身也。


10.又世尊言:彼作彼自得,無記不可說;餘作餘自得,此不可言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彼作彼自得者,此順從有常。

餘作餘自得者,此順從斷滅。

此二物而求,如來處中而說法,於中不記。

2)或作是說:彼作彼自得,此無記,最第一義覺知諸行。

餘作餘自得,此無記得等諦,是故現行不可壞,非由而受行報。

3)復次,彼作彼自得、己作己自得,世尊說空,於中不說餘作餘受報者富。所作餘者受,如是世尊說因緣,是故不記。


11.云何得智餘行事所造?

或作是說:設有行事造者,彼事一切行行,二俱所作行續生,是故事不造行。

復作是說:設事造行者,一切行則非妙;一事之中展轉行妙,於中得知非事造行。

復次,設事造行者,於中間有集聚行;不於中間行集聚迴轉,於中得知非事造行。


12.云何得知有餘處終?

1)或作是說:見心被柔心迴轉,於中便見終心被柔心迴轉也,如是於中得知餘處終。後作說本所生根所依根,便有曠大根意,因觀彼若處母胎中,不於中間本根意,彼亦不於中間本根,是故宿命。彼於此至彼中,得知餘處終。

2)復次,不於中間心心有所為,見心色依彼色有其心,垢相為心見色迴轉,於中得知見有餘處。


13.諸有物步步生者,以何等故本時不生?

1)或作是說:事不充足。

問:或無二事。答曰:無不有時,得有果實。

問:頗不有二時耶?答曰:無不有時現在因。

問:此亦是我疑。何以故不生?

2)或作是說:諸物本時生彼現在因。

3)復次,在未來因猶如無因,若彼本時不生。

4)復次,諸物本生今盡因生,然本不盡本時,果不生,於中便當有,況復行本時不盡耶?當作是觀,論中間非以盡事故說。


14.如學學作是說:物有壞敗然不盡。云何得知物盡而不壞敗?

或作是說:設物壞敗者,於彼亦有來。若子處母胎一時來、若步步知,於中得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或作是說:若物壞敗者,彼亦當來。子處母胎形現斷絕常迴轉,於中得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復次,見是其事相應相思惟而生,是故集聚物盡壞敗方便,瞋恚有增所可得往,於中知物有盡而不壞敗。

()若有於此生,富貴亦無因,命作餘處終,物盡及壞敗。

見揵度第十一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根揵度第十二


1.欝陀羅耶契經廣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五識身境界,意有迴轉於中,便作是說。此意遊行境界,意有捐棄。

問:如六虫契經說,種種若干種。

問:一切境界是意,彼五識身見境界便有威儀。

2)或作是說:五識身根聲所說,意識為意聲。五識身各各相持彼義,是意識一切境界所持,強記不忘,猶如五匠師各有伎藝往諮受一人。

3)或作是說:五識身境界現在、五識身威儀。過去未來意,此契經之要。

4)復作是說:五識身境界、五識身自相現,意識集聚而更之。

5)復作是說:五識身境界攝五識身與餘相類。

6)復作是說:五識身持意識身來,彼相似因果種法是意識也,五識身便有境界,此之謂也。

7)復作是說:意識身有二種,有敷演、有不敷演,有敷演謂之意境界。

8)復次,此是世尊教誡之語。若說因緣,優陀羅耶那五識身,於此種義而敷演。

9)是故當知根、欲知根者,當憶身。

10)云何界諸根故曰意?威儀境界意有盡、意有念、意本憶事、意本憶事往。

欲知意方便者,當憶所念。

11)云何彼意?周流悕望,本四意止而迴轉,是故念方便。欲知意方便者,當憶四意止。

12)云何彼有念故曰念?婆羅門!當憶四意止,四意止為本,七覺意迴轉。是故欲知意止方便,當憶七覺意。

13)云何有此意止?是故婆羅門!四意止當憶七覺意,修七覺意住明解脫。是故欲知覺意方便者,當憶明解脫。

14)云何有是七覺意?是故婆羅門七覺意憶明解脫也。猶如作明解脫,彼彼得二根結斷。是故欲知明解脫,無明有愛愛斷,當作是憶。

15)云何住明解脫?是故婆羅門!無明解脫憶涅槃。欝陀羅耶!憶久遠論,以越此論。世尊亦說是謂賢聖禁戒迴轉。或有所覺少有所憶,彼無明斷、愛盡、所作事辦,故曰往至涅槃,我梵行立。


2.未知根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未越次之人,不修行諸學智慧、智慧根、諸所有根堅法,未修行四諦而修行之,是謂未知根也。何以故?彼不一切覺智。

問:須陀洹一切不覺知,亦復以此一切覺知,見諦之人便知諸根。

2)復次,未知根者有如是相,猶如眼根。此人無有是相,是故當觀阿毘曇相。


3.已知根者,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見諦之人諸學智慧、智慧根及餘根信解脫,見諦身證修行上四諦,是謂已知根。

何以故?無知之人。

問:彼人向便知欲使,彼是智慧根耶?

2)復次,我已知,是謂已知根,猶如眼根。眼根是謂已知根。猶如王臣、如依賢聖,是已知根。如依果樹有果,無一切相,是故當觀阿毘曇相。


4.無知根者,其義云何?

答曰: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智慧、智慧根,及根已辦解脫、智慧解脫,若阿羅漢見法善居處,是謂無知根。何以故?以作眾事,此諸根也。


5.以何等故涅槃謂之無漏?

或作是說:彼不生有漏。

復作是說:不能生有漏。

復作是說:彼不起有漏。

復作是說:彼不與有漏相應。

復次,彼不造有漏,亦不布有漏,是故涅槃謂之無漏。


6.以何等故,涅槃謂之無智?

或作是說:云第一義無智阿羅漢。

問:此亦我疑。何以故作是說,無智果謂之無智?猶如行果,六情謂之本行。

尊作是說:諸有敬此無智是涅槃,彼便有無智自然涅槃。是故當捨此非論也。


7.以何等故想不謂之根耶?

1)或作是說:增上義是根義,然想非增上類。

問:如所說,一切諸法各各增上,是故想亦當有增上。

2)復作是說:想不能斷除結。

問:如所說,修無常想盡斷欲愛,是故想亦斷結。

3)復作是說:想不為根所攝。如所說,修無常想,斷一切欲愛。

4)尊作是說:造想相者攝持自相,如觀所持。


8.諸有苦者,彼一切成就苦根耶?設成就苦根,彼一切盡苦耶?

答曰:諸苦者,彼一切成就苦根;或成就苦根,彼非苦也,得苦根而不失,及餘根而現在前。

+諸樂者,彼一切成就樂根耶?設成就樂根,彼一切樂耶?

答曰:諸樂者,彼一切成就樂根也;或成就樂根非樂,得樂根而不失,及餘根而現在前。


9.未知根者為攝幾根?復有幾根攝未知根?

答曰:未知根一根少入所攝,智慧根一根攝,未知根、智慧根。

或作是說:未知根者九根少入,五善意根、樂根、喜根、護根,九根攝未知根。此亦尊曇摩多羅作是說。未知根一根所攝,未知根也。

復次,一根攝未知根,即未知根也。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


10.未知根與幾根相應?幾根與未知根相應?

或作是說:未知根與八根相應,五善樂根喜根護;八根與未知根相應,如上無異。

或作是說:未知根者與九根相應,如上義;九根與未知根相應。

尊亦作是說。未知根不與諸根相應,諸根不與未知根相應。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


11.頗依壞敗已,依壞諸愛著先集聚然後果?

作是說:頗眼根壞、眼識不壞?

問:云何不依眼識耶?答曰:生者不有。依諸欲一時集,集聚果實。

彼作是說:無也。眼根眼識俱生四大,俱有色聲香味四大,依色聲香味四大,此之謂也。

問:此亦於中有疑。


12.頗依壞依不壞,諸愛上愛色住?

彼作是說:有也,若眼識壞,眼根不壞。

問:若眼根有眼識者,彼則今無。

云何今十二因緣而有違耶?亦因彼而有,無彼則無有。若欲空色者,彼作是說:無也。所依壞彼,所依盡壞也。


13.頗眼根與眼識俱生耶?如上義所說。


14.以何等故五根盡善耶?然後三根善、不善、無記?

或作是說:五根是無漏,三根亦是有漏亦是無漏。

尊作是說:五根偏等相應辦大事,三根者無有定理。


15.以何等故憂根報不可得?

答曰:現在慇懃便有憂根,此不可得已亦失,是故彼非報。

尊作是說:憂根偏染著,不類其報,是故彼非報也。


16.以何等故,欲界疑與二根相應,憂根、護根?色界相應疑與三根相應,樂根、喜根、護根?

或作是說:色界無有憂根,是故不與彼相應。

問:欲界中亦有樂根、喜根,欲界與彼相應耶?

尊作是說:疑無有難與憂根相應,憂根左側便有護根、憂根之數。無有疑有樂有喜。


17.頗世間第一法,不於苦法忍中間緣緣?

或作是說:有,除其智慧,及餘世間第一法智慧,智慧中間緣。

尊作是說:識識中間緣心心法者,於彼性迴轉少,中間有多,多中間有少,是故不於中間有緣。


18.頗世間第一法,不與樂根、喜根、護根相應?

答曰:有,如上三根,如此間第一法相應。

問:如所說,依第三禪等越次取證,若世間第一法而現在前,是謂世間第一法與樂根相應。如是彼有違。


19.以何等故,男根、女根謂之有形耶?

答曰:於中有名是男是女。

問:若俱有二形,亦名有二形。


20.諸女人,彼一切成就女根耶?設成就女根,彼一切是女人耶?

答曰:諸女人盡成就女根也。

頗成就女根彼非女人耶?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


21.諸男人,彼一切成就男根耶?設成就男根,彼一切是男人耶?

或作是說:諸男人彼一切成就男根。

頗成就男根彼非男人耶?猶如有二形。


22.復次,或是男人,彼不成就男根耶?猶如色無色界天。

+頗成就男根彼非男人耶?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亦如上半月易形,嫉妬希望外形。

+或男人成就男根,若人生欲界中。

+或非男不成就男根。女生而寡作病寡處,卵膜眾生及餘生,或時漸厚。


23.諸非男非女,彼一切不成就男女根耶?設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一切非男根非女根耶?

或作是說:諸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一切非男非女。

+頗非男非女彼成就男根女根?猶如有二形。

+復次,或不成就男根女根,非為女非為男也,猶如色無色天界。

+頗成就男根女根非為男非為女?猶如有二形成就二根,猶如熊羆及餘生種。

+頗成就男根非女根,然非為女非男根?猶如半月易形,嫉妬病。

+頗不成就男根女根,彼不得言是男根是女根?猶如生腫病處胎眾生,卵膜漸厚,及餘種不亂眾生。

()五三無漏智,想苦樂方便,不壞有二意,疑世間男女。

根揵度第十二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一切有揵度第十三


I.一切皆有

1.當言一切皆有耶?

1)答曰:當言一切皆有。何以故?猶若十二入,有此十二因緣,是故一切皆有。

+問:若一切皆有者,云何無者亦當有?無物者亦皆悉有?

答曰:云何於無言無復有耶?若言有一切者,一切言無亦有。

+云何得知?猶如無者亦有。欲使現在亦有無,為現在有?為中有無耶?設一切一切有者,亦當有此無。

云何得一切有?若無一切有亦當虛無,無者無物一切皆有。

2)復作是說:當言一切有。如此一切,乃至有為、無為彼則有,是故一切有。

+問:計校一切吉(相應)因無,是故不吉一切有。

答曰:如現在有為、現在計校,現在無有吉因,欲使現在有為耶?若有一切者,一切辦無因。

+云何還一切有?不有一切吉因若實,一切無吉因。如所說有,一切無,一切因彼無。

3)復作是說:當言有一切。何以故?說無一切者,亦無一切所持攝持三一切,是故一切有。

+問:云何不一切持還自然持,一切內有。

答曰:若一切持還自然持一切內有,欲使有現在持耶?還自然持現在內有,若有一切持還持還自然持。

+云何還一切持?云何還一切持不有自然持?若審有一切持有自然持,如所說有一切持、有自然持,彼亦無也。

4)復作是說:當言一切有。何以故?如爾所覺,不如彼有。不有彼,彼無也,是故一切有。


2.一切遍有一切耶?

答曰:不得言有。何以故?猶如有青色,彼無黃色。

尊作是說:不當言。何以故?不以物有勝有餘也,不以住勝有餘。


3.若彼有者此非好,不等威儀。當言有一切耶?

答曰:不得作是說。何以故?不以無常言有常,亦不有常言無常。

尊作是說:一切名者,此相無處所,是故盡不得言有。


4.一切盡當有一切耶?

答曰:不得言無也,盡有一切。何以故?不以無常言有常、有常言無常。

尊作是說:不應作是語。何以故?緣是有諸法界德、諸法耗亂。諸法耗亂,諸法無有定處,是故不應作是說。


5.一當言一切有耶?

答曰:不應作是說。何以故?凡夫人亦不還學無學法,學無學法、無學學無學法,是故不應作是說。尊作是說:不應作是說。若成就者彼則有也,然無有一切成就也,是故不應作是說。


6.一當言一切成就耶?

或作是說:不應作是說。凡夫人不成就學無學無學法,是故不應作是說。

復次,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有所得而不忘失,彼當成就、彼亦不盡得不失,是故不應作是說也。


7.一切智者,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覺知一切是謂薩芸然,猶如明書則名書師。

2)復次,於一切事知自在,是謂薩芸然。諸薩芸然彼悉知一切。

假使悉知一切,彼悉薩芸然耶?答曰:如是,悉知一切是謂薩芸然。

3)復次,不得作是語:悉知一切言薩芸然,猶如書師明其書疏。然一切智不爾,普知一切有常無常,然非一切智。


8.一切有一切,一切根一切,一切一一切,一切智而智,云何有有相?

答曰:智是其相、法是其相、有是其相、無是其相、實是其相。

復次,有三有,觀有、如所有、珍寶如所有,是謂有。此間有、彼間有、實有、如所有恚,是謂有。

+云何無是無相,無智相、無有相、無物相、無有相、無法相、無有相?

復作是說:如彼無者即是其相。

復次,有二無,二觀如所有是謂無。無珍寶如所有,此間無彼間無。


9.云何有漏是有漏相耶?

答曰:無漏所生,生是有漏相。

復作是說:無漏所生是有漏相。

復作是說:有有漏所起是有漏相。

復作是說:無漏相應是有漏相。

復次,不於中間有有漏者是故無漏,是故當觀有漏相,彼便有是。


10.云何今不起園林?彼眾生行報因緣,彼行當觀有漏所起。

+云何無漏是無漏相?答曰:如上所說。

復次,或中間有漏整行為無也,彼當觀無漏。


11.云何有為是有為相?

三是有為相,起滅作變易。

復作是說:無常相是有為相。

復作是說:因緣滅相是有為相。

復作是說:所作相是有為相。

復作是說:久遠墮相是有為相。

復次,若有眾生集聚是有為相。

+云何無為是無為相?當說如上無異。


12.云何過去過去相?

答曰:壞敗相是過去相,滅盡相為過去相。

復次,迴轉意所越是過去相,當作是觀。


13.云何未來是未來相?

答曰:未生相是未來相,未起相是未來相。

復次,意迴轉不還是未來相,當作是觀。


14.云何現在是現在相?

答曰:生不壞敗是現在相。

復作是說:生不盡是現在相。

復次,意迴轉時,當觀現在彼今生。


15.若相及有為、有漏并無漏、有為無為、過未生及現在三世,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

答曰:過去世當言過去,未來世當言未來,現在世當言現在世。久遠行熾然,此三論議章。


16.五陰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

答曰:五陰當言過去、未來、現在。所要言之,五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持亦如是。


17.意身所有諸過去者,彼一切有?設有,彼一切過去?

1)或作是說:諸過去者彼一切有。

2)頗有彼非過去?如所說尊者曩昔闡頭比丘,從施家、親屬家、知識家,然彼家非過去。

3)復次,或過去彼非有,如所說一切結使過去,彼不結使起而滅。

4)或有彼非過去,如所說尊者曩昔闡頭比丘從施家,當於爾時等行。

5)或有亦過去,諸眾行出世而滅度。

6)或非有非過去,除上爾所事則其義。


18.諸未來,彼一切必當有耶?假使有者,彼一切未來耶?

1)或作是說:諸有者,彼一切未來也。

2)頗未來,彼不有耶?未生法行。

3)復次,或有未來彼非有,未生法行或有,彼非未來。如世尊言:彼阿難當作比丘,若大若小意不聰[明,不善年少意無智。當於爾時等俱行或未來及有諸行未生必當生。

4)或非未來非有,除上爾所事則其義也。


19.諸現在者,彼一切有耶?設有,彼一切現在耶?

1)或作是說:諸現在一切有也。

2)頗有一切彼非現在耶?過去未來行及無為。

3)復次,或現在非有,如所說:我無有家長,亦復無親屬,無妻子僕從,已得離解脫。

4)或有眾生家數,爾時等俱行亦如是,於此間無、餘處無,或有或無。彼非現在過去未來行、無為或現在。及有諸色生,便滅亦不有,亦不現在也。


20.若色過去,如彼色所有,彼色過去耶?設有過去,彼色有耶?

1)或作是說:諸過去物。

問:如所說,諸過去,彼一切色?

2)或作是說:諸色物,彼過去物。

問:諸所有色,彼一切過去也?

3)或作是說:色物異、過去物異。

問:一則有二。

4)復次,色過去物,所生色亦自然,亦復所生如是有也。未來現在物亦復如是。

()世章二陰,諸持二入,過去來物,色有及三。


II.無常

1.猶如色無常,如彼色物亦復無常,若無常者盡無所有,彼所有如上無異。苦、空、無常亦復如是。


2.猶如青色,用眼識知。云何彼青彼識無異耶?設如彼知,彼是青色耶?

1)或作是說:猶如青色,彼是智也。

問:過去是青色,是故過去亦知。

2)作是說:彼知即是青色。

問:過去不知,是故過去非有青。

3)或作是說:青異、知異。

問:眼識則顛倒。

4)或作是說:彼青異、知異。

問:眼識則有顛倒。

5)復次,智者是等諦。

6)復次,自然物所事辦。


3.又世尊言:識用知物,是故謂之識也。說是語,其義云何?

1)或作是說:此是識相,用知物故謂識。

問:無過去未來識,彼非識。

2)尊作是說:久遠契經句。

3)復次,取要言之,當作是說:若知眾生,當觀彼識。


4.猶如彼識,彼是知耶?

1)或作是說:猶如彼識彼是知耶?

問:過去未來識知?

2)或作是說:猶如彼識彼是知。

問:過去未來不知,是故彼非識。

3)復次,識不知,緣所因識所生知。


5.有眾生便有等諦,諸所識彼一切知耶?設知,彼一切識耶?

1)或作是說:諸有識,彼一切知也。

問:過去未來識知?

2)或作是說:諸所識,彼一切是知。

3)頗有識,彼非知耶?過去未來識。

問:如所說,識者是知是謂識。是謂契經有迷。

4)復次,識知緣所作識所生知,眾生便有等諦巧便。


6.云何知一切心是緣?

或作是說:一切心緣四因緣生。

或作是說:境界心有所攝。

或作是說:世尊亦說,緣二因緣識便生。

或作是說:若心無緣者,彼則是識。知者,是識也。

尊作是說:所為性說心迴轉、緣迴轉,此知識於中得知一切心有緣。

()無常苦空,無我知識,諸所為知,彼因緣心。

一切有揵度第十三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首

I.初品

1.等二不等遠,如來無量智,不染守內外,如實敬供養。

1)等二者,是等覺、一切智、十力、四無所畏等。

2)辟支佛自寤等、阿羅漢解脫等、一切趣向等所見,故曰等等,不等遠。

或作是說:此事等,於等中等,猶如羅云、調達。

3)本無如來,如如、不如、如道來,是謂如來。

言無有異,故曰如來。

4)成就大智慧、無量智,成就無限智慧,是謂無量智慧。

無量境界智慧成就,是謂無量智慧。

無量涅槃,是謂無量智慧。

復次,無量智慧,成就無量大智慧,世尊除彼覺智慧智句,是謂無量智慧。

5)不染污者,於此間內受有、外是餘物。

復作是說:於此間內受有、外趣善處。

復作是說:於此化說法愛,不起外者。於彼說法愛,不起諸結。

6)如實敬供養,如是應供養。


2.於著不著者,於慢不著慢,知苦自田業,如實敬供養。

1)於著不著者,諸見是著。若於三界見盡,彼謂過去。

若於慢不著慢者,三種慢,世俗著而不著。

知苦自田業者,忍彼苦外諸入。

2)復作是說:

於著不著者,已越慢著,是謂不著。

於慢不著慢者,於七慢種中,於彼染著而不染著。

知苦自田業者,苦識、受識、住處、田業染著。

3)復作是說:

於著不著者,現見諦所斷結盡。

於慢不著慢者,現思惟所斷結盡。

知苦自田業者,苦五盛陰田業行是結。

4)復次,

一切結著,彼越一切著,是謂無著也。

於慢不著慢者,染著諸慢染,不著諸慢。

知苦自田業,於彼苦、苦諦,知者知道諦。彼田業者,是習諦本所有結盡,是謂盡諦。


3.不依望厭觀,相佐起諸見,因緣無所有,如實敬供養。

1)不依望厭觀者,貪望、命望不應依。

彼有二種,愛、見者,諸佐彼愛命愛,佐見。

厭觀,有二種,道、果也。得起他諸見、他厭觀,有二斷滅見,有常見己越彼。

因緣無所有者,有二因緣,愛、見是也,彼滅盡。

2)復作是說:不依望者有愛見。

望厭觀者,於彼現出要。

起他諸見,於一切諸見中,亦知他出要,已越彼已。

因緣無所有者,識識處住盡。

3)復作是說:不依望者,現愛結盡。

起他諸見,現諸結盡。

因緣無所有者,若愛結、緣結盡,彼無所緣。

4)復次,不依望厭觀,思惟所斷結盡。

起他諸見,起他諸見,現諦所斷結盡。

因緣無所有者,已越一切諸結。思惟、見諦所斷結盡,彼無所緣也。


4.於家能滅意,他家無染著,不起此彼患,如實敬供養。

1)於家能滅意者,有二家愛見是也。

滅意者,以此家依意。若歡喜已依彼二,便依意相應。此斷若意相應道於斷他家無所染著。

有二他家,愛家、見家,於彼不染著。

不起此彼患者,愛所起,由見故。諸此愛見盡,彼無所起。

2)復作是說:不起此彼患者,亦如上得無異。

3)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一切結是行一切結盡。

他家不染著者,於妻子男女不染著。若愛若見不起者,於四受起中現其滅盡。

4)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結欲。於他家意不染著者,不起者不愛。不起者於欲不起,欲愛盡。

5)復作是說:家者是習諦,意者是道諦,於他家不染者是苦諦也,不起者是盡諦。

6)復作是說:於家能滅意者,現見結斷。於他家不染著者,現愛結盡。不起者,諸愛結、見結盡,彼無所造。

7)復次,於家不染著者,現見諦所斷結盡。

於他家無染著者,現思惟所斷結盡。

不起者,諸見諦思惟所斷結盡,彼無所造。


5.多望口文字,捐棄滅無有,覺一切解脫,如實敬供養。

1)多望口文字者,多望者修望,口文字亦修。

2)復作是說:多望者,多望是愛。口文字者,口所陳說。

3)復作是說:多望者是諸見,文字者愛。

4)復次,多望者思惟所斷,文字者見諦所斷。

捐棄者,已滅盡。

無有所著者,是謂不起法。

能覺者,覺知一切諸法是謂覺。覺知三痛是謂覺。通達諸智皆悉成就,是謂覺也。

於一切解脫者,於三界解脫也。於三縛解脫,愛縛、垢縛、見縛也。


6.癡無得其便,一切法照明,由身而扶持,逮覺最上等,此最淨鬼語。

1)癡無得其便者,癡者是無明,緣內無明,愚中間愚相應。

復作是說:愚是無明、諸見,愚中間與愚相應。

復作是說:無明是愚結,愚中間與愚相應。

復次,無明是愚,無明緣行,愚中間與愚相應。

2)無有此盡,於一切法現諸智、現其因緣、現其方便、現其道迹。

3)由身而扶持者,住有餘涅槃界。

4)逮阿惟三佛,以此忍覺知無覺時,十力、一切智、四無所畏。

最上過者,休息安隱處。

5)此淨鬼(夜叉)語,此最妙鬼清淨,此無學門。


7.偈說不應食,等觀於彼法;偈說諸佛喜,諸法本梵志。

1)偈說不應食者,作是說:世尊不為食故往。爾時世尊欲教化婆羅門故是住也。

後作是說,或不承受我語。復恐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為食故說法。

復作是說:欲現其神足故不受食。彼婆羅門應受佛化。

2)若觀彼法時,以是故觀及聲聞及大丈夫,是彼威儀行。

3)說得諸佛喜者,斷滅而不取。

4)諸法本梵志,於中有賢聖沙門法,如是賢聖教。


8.諸餘大神仙,盡漏觀慚愧,以甘饌供養,種德最福田。

1)諸餘者,諸雜穢飲食現受請供養。

2)大神仙者,還大法是謂大神仙。

3)盡漏者,諸有無明愛在身中能除去,是謂盡漏。

4)慚愧休息,若戒盜盡,彼慚愧休息。

5)以甘饌供養,種德是福田,是何謂德田是福田?於中專精意著,萌芽長益,是謂福田。

或作是說:彼便有偈,以此事餘造。彼大神仙,盡漏慚愧休息。以甘饌供養,種德是福田。

或作是說:彼婆羅門作是說偈,諸餘大神仙,盡漏慚愧休息,以甘饌供養,種德者福田。


9.教化沈沒人,越生老病死,能仁漏具足,諸願悉普至。

1)教化沈沒者,沈沒諸見結,以彼捐棄。

2)越生老病死者,越度生老病死。

3)能仁者,謂無學斷諸結使。

漏具足者,諸智漏具足成就,是謂解脫成就。智無限,是謂能仁成就漏成就。

4)諸願悉普至者,有如是功德,越生老病死,越諸果願。

5)復作是說:一切沈沒結使,彼能捨離,度生老病死,謂之涅槃。此亦悉逮知,是謂度生老病死。6)作是說:教化沈沒人,見其垢染著。度生老病死者,現愛結盡。

7)復次,若教化沈沒人者,現諸見諦所斷結盡。度生老病死者,現思惟所斷結盡。餘殘亦如是。


10.能仁行無婬,不為壯所纏,於欲身解脫,彼牢固能仁。

1)能仁行無婬者,於尊者大迦葉授決廣說。能仁者,是無學也。行者往就,行無有婬,去離非梵行。

2)不為壯所纏者,或復有時若少壯,不與貪欲,況當老邁。

3)於慢得解脫者,於四慢不造、意不貪,是故當遠離。

4)彼牢固者,咄棄諸惡法,牢固智慧成就,是謂牢固。能仁者是無學也,覺知所為。

5)復作是說:能仁行無婬者,現安隱處。不為壯所纏者,現少壯當盡。於欲永解脫者,現業當盡。餘殘亦如是。


11.不二倍越岸,亦不一倍終,高下語句義,是沙門所傳。

1)不二倍越岸者,有諸疑網,不越無量生死岸。疑網未盡,不能越生死。二倍者,姦偽幻惑也。

復作是說:諸有二倍者,彼不能越。不越彼二倍者,行垢成就,一倍喪終。

2)高下語句義者,高者現身出要,不高者現身習出要。

復作是說:高者是謂生天,不高者趣惡道中。

3)是沙門所傳,世尊敷演。


12.或有不著裳,亦不樂挍飾,或有持戒香,語直不卒暴。

1)或有不卒暴者,或有不著衣,故犯諸禁限。

2)亦不樂挍飾者,不作是意莊嚴身口,亦不聽伎樂。

3)或有持戒香者,或有學士遊行四方,稱揚其名常無倦心。

4)或修梵行者,不說戒有虧。


13.歸命佛最勝,一切皆解脫,是尊最勇猛,遊至無為中。

1)佛者,覺知一切諸法。最勝者,具足諸力。歸命者,恭敬義。

2)一切皆解脫者,於三界解脫,於二縛解脫,愛縛、見縛也。

復有三縛,欲、怒、癡縛也。

3)是尊最勇猛者,受尊教所說法語。

4)遊至無為中者,亦無精進現有精進,非為不精進。不還悉獲現所作事辦,非為不有精進意。當作是守護,猶如不退現不退法。

5)尊者婆那伽婆蹉居止深山,與欝頭羅摩子自說偈:

執鼻執婆鼻那提帝(詳人不解),比比罽賴樓多彌遮,我意不染著,心常㸌然寤。

執鼻執婆鼻那提帝者,飛鳥之音響。

比比罽賴樓多彌遮者,麑鹿之音響。

我意不染著者,不退亦不起諸欲。

心常㸌然寤者,樂諸道樂涅槃。是謂比比罽賴(句柱反)


14.五塔廟樂處,枝葉不壞敗,彼見生諸枝,能仁以慧斷。

1)五塔廟樂處者,於五陰有中。

枝葉不壞者,愛枝也。

三界生諸見枝,無常苦。

能仁以慧斷者,學人智住斷。

2)復作是說:五塔廟樂處者是苦諦。枝葉不壞敗者是習諦。彼見生諸枝者是道諦。能仁以慧斷者是盡諦。

3)復作是說:五塔廟樂處,枝葉不敗壞,是謂垢著。彼見生諸枝,能仁以慧斷,除結淨相。

4)尊者婆那婆蹉居在深山,天降雨時心懷歡喜,便說偈曰:

巖峻善茂生,伏流水浴身,離欲處閑居,智者倍生善。

巖峻善茂生者,山澤樹下。伏流水浴身者,以雨水浴身。離欲處閑居者,居遠處樂閑靜,生諸不貪欲、不處眾。智者倍生善者,生諸喜及善增益,若喜覺意。


15.愚者造生死,數數入胞胎,故智者不造,頭破亦不眠。

1)愚者造生死,無智成就無明。造生死者,行有漏一切成就樂欲。

2)數數入胞胎者,處母胎中。

3)是故智成就,故智者不造行有漏受諸有,於中亦不為。

4)頭破亦不眠者,猶如此人。

或作是說:愚者造生死是習諦,數數入胞胎者是苦諦,故智者不造是道諦,頭破亦不眠者是盡諦,猶如此人也。

等數望有愚偈義胎不度意常佛執鼻,執婆耶庶及五愚惑不聰明。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初品竟。


II.第二品

1.尊者優婆夷,讚以水道步,尋往作尺蠖行,乃至入有想三昧,更不復見緣能因緣滅有想無想。1.1)彼問世尊曰:我獨流無量,不依不能度,與我說其緣,所依度彼岸。

我獨流無量者,獨一者謂不二。無緣生死流不能得度。

復作是說:不能度此有想無想。

復作是說:一無明流不能得度。

與我說其緣者,普眼遍彼緣無眼度生死流,此謂有想無想度無明流。

1.2)觀不用念定,依彼而度流。云何斷欲愛?愛盡於彼觀。

+觀不用念定者,起無漏不用定,無常、苦、空、無我,作如是觀念者,專精其神,足住止處所,是謂休息。

+復作是說:觀不用定時,觀涅槃休息,如是汝度流,於彼而滅愛,猶如彼愛先盡。

問:三界諸愛染著於欲。

+復作是說:住愛而使盡,亦當使求盡。

+復作是說:彼愛未盡,諸纏著住,非以外道而滅。去離非論,彼聽善論,愛數數使退。以是故世尊使告離非論愛盡。於彼觀者,彼於涅槃有墮想,彼自守持。於是世尊說不涅槃休息。一切欲無愛,依不用定寂想解脫最勝,住彼而不起。

+一切欲無愛者,於三界欲盡,欲界結永盡,以賢聖道盡愛。

+依不用定寂者,不依不用定三昧害有想無想及餘三。

+若依涅槃想解脫最勝者,想解脫有想無想。

+若住涅槃休息者,彼住不起,於彼退亦無所起。

1.3)世尊說曰:彼住而不起,無數劫淨眼,於彼兩解脫,識誓知所傳。

彼住而不起,無數劫淨眼者,答曰:亦當久住。

於彼兩解脫,於彼般涅槃。

識誓知所傳,我於彼退轉亦復不生,不於生入而入誓。


2.猶火風所吹,沒滅不可數,仁能名色脫,沒滅不可數。

1)猶火風所吹,沒滅不可數者,如彼火不於空中滅,亦不可稱數、若往東方西方。

2)能仁名色脫者,名四無色陰、色身身,彼俱曰名色。


3.沒冥必還明,若沒如今無,作有常之想,淨眼與我說。

1)沒冥必還明,問:云何為明?猶如日明照。

2)若沒如今無者,若有常若斷滅,還處入淨聚。

3)淨眼與我說,與我布現,尊無所不知。


4.沒滅不可數,願說所無者,散離一切愛,亦散一切義。

1)沒滅不可數者,有限之法彼則無也。

2)願說所無者,諸愛盡者諸愛限數,彼無有此愛諸陰。由行生者諸陰限數,彼無此陰。

3)散離一切愛者,亦散一切義,三界愛盡。


5.二問釋種子,淨眼不授決,乃至三大仙,授決我欲聞。

1)二問釋種子,淨眼不授決,彼爾時作二問:云何觀世間,亦不見死生?世尊不與授決。何以故?欲教訓之。彼亦聞三語而授決,於中作是說。

2)乃至三大仙,授決我欲聞。


6.今世及後世,梵天上諸天,見亦無所知,瞿曇普德至。

1)今世者是人世,後世謂惡趣。

2)梵天者謂梵迦夷天,諸天者謂欲界天。

3)見亦無所知者,云何見?

4)瞿曇普德至者,世尊聲振四方。如是世諦一切智,猶如轉法輪,說聲聞乃至梵天。


7.若欲如是見,義論之所歸,云何觀世間,而不見死生?

1)若欲如是見者,如是成就妙智,世間及天、梵天而不知見。

2)義論之所歸者,欲聞受決之所歸。

3)云何觀世間而不見死生者,云何觀六入,不生餘境界?


8.觀世皆悉空,愚王亦專念,以能拔我見,如是越生處。

1)觀世皆悉空,亦自見愚王。爾時世尊為說空。

2)常專不移動念者,不念邪事遊意止中。

3)我見者,是愚身見。而滅之。

4)如是度死處,亦不生閻浮境界。

5)尊者拔蘇盧作是說:聞斷滅有常,爾時世尊不與授決。彼亦聞第三句跡而授決,於中作是說:

+二問釋種子,今世後世者。是欲界天,梵天者梵迦夷天,及天者及餘色界天。

+見亦不知者,住中迹中而不知。

+如是越所見者,成就如此妙智,世及天者不能解知。

+如此中亦斷滅有常,觀世斷滅有常而不見死生。

+云何除斷滅有常而住中迹越生死岸?觀世皆悉空者,自還所覺。

+若斷滅有常,彼觀皆悉空,住其邊際。如是觀六入,則能越生死岸。


9.天女眾所圍,亦親近妖魅,彼園名愚惑,云何獲安處?

1)天女眾所圍,彼修行人聞三十三天。天女眾所圍者,以天音樂。

2)亦親近妖魅。三十三天在街巷頭,門閾左右園果浴池。四天王有諸女鬼,顏色弊惡聲響麁獷,喜恐怖人。

3)彼園名愚惑者,雜園果甚樂無極。天五樂自娛、園能惑人。

4)云何獲安處者?云何得出要?


10.彼道名曰等,彼方名不恐,事亦名無聲,覺法名具足。

1)彼道名曰等者,無曀亦不曲。

2)彼方名不恐者,涅槃名曰方,於彼無生老病死之恐。

3)事亦名無聲者,止觀是名事,無有結著故曰無聲。若賢聖無漏三昧。

4)覺法名具足者,覺出要與共相應。


11.慚亦不有緣,念者將從人,智慧能御車,等見先導前。

1)慚亦不有緣者,慚諸結穢惡,彼猶如船車,如是緣慚而起道意,不復思惟。

2)念者將從人,猶如車以虎皮覆上,若狗皮纏恐不得其便,不可親近,若怨家盜賊不得其便。如是念,將從不得親近諸惡行。

3)智慧能御車者,猶如侍車人,如好車,如是道智慧最是道。

猶如御車者,知道非道。

猶如御車者,侍車而行,應進則進。如是智慧欲退時,便起勇猛意。意若熾盛便使休息。

猶如御車者,知進便進,如是智慧思惟方便。

4)等見先導前者,等見先在前而修行道。世尊亦說:等見生等志。

5)復作是說:如彼賢聖人,八種道本亦說故曰慚。亦是彼緣行學增上戒。

念者將從人也,學增上心。

說智慧御車也,等見先導前者。

6)復作是說:彼車是其處,眾行具足慚,是其緣者有三種:道等、語業、等命。

念者,將從人等念也。

智慧能御車者,等志、等方便也。

等見先導前者,即等見也。

7)復作是說:諸止觀是食者,如本車所說。

慚亦是緣者,戒是其食。

念將從人者,止是其食。

智慧能御車者,觀是其食。


12.諸有如此乘,眾萌男女類,彼乘如此車,往至無住方。

諸有如此乘,眾萌男女類者,彼已修行道,以乘往至無住方。彼已修行道,未至涅槃便使至涅槃也。


13.五斷五已滅,修行五上者,五數比丘過,是謂已度流。

1)五斷者,五蓋也。

五已滅者,五下分結也。

修行五上者,是五根也。

五數比丘過者,已越五上分結。

是謂度流者,已度生死流也。

2)復作是說:

五斷者,五邪見也。

五已滅,是五身結也。

修行五上者,五禪種。

五數比丘過者,已度彼欲數。如所說,著欲是謂欲數。

是謂度流者,已度欲流。

3)復作是說:

五斷者,五趣中結也。

已滅五者,是五道也。

修行五上者,五解脫入也。

五數比丘過者,即越彼五趣。

是謂度流者,度生死流也。

4)復作是說:

五斷者,五心縛也。

已滅五者,心五穢也。

修行五上者,五念結也。

五數比丘過者,已度心五縛也。

是謂度流者,度生死流也。


14.五覺及眠寐,五眠寐及覺,有五受塵垢,五是清淨行。

1)五覺及眠寐者,五邪見睡眠、五根興寤。

2)五睡眠及覺者,五根睡眠、五邪見覺寤。

3)有五受塵垢者,五見也。

4)是五清淨行者,五根也。

如是五身結力結念處所,下分中禪數、上分中解脫,入阿那含凡夫人。


15.奔走不樂中,養新新縛著,猶奔冥燈火,見聞一所作。

1)奔走不樂中者,已斷解脫奔有常,不樂斷滅;復離斷滅有常,不樂有常。

養新新縛著者,謂所生見增益諸縛。

猶奔冥燈火者,猶如鉢勝伽虫(飛蛾),油燈休息想非捨離墮,作如是邪見有休息想,作捨離想墮。

見聞一所作者,見淨有淨緣,聞淨有淨緣,如是一切諸見。

2)復作是說:奔走不樂中者,不樂五欲中不樂一欲。

養新新縛著者,欲愛縛墮。

見聞一所作者,住五欲中。

3)復作是說:奔走不樂中者,不樂欲界,奔走色無色界中。餘亦如是,如奔所趣,如今所覺。

或作是說:亦復此事不樂奔結,走解脫牢固,向新解脫牢固。


16.老覆蓋世間,為死所圍繞,眾生患愛病,法住於世間。

1)老覆蓋世間者,所覆不得解脫。

2)為死所圍繞者,亦不得走避。

如所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

3)眾生患愛病者,愛縛所纏不能度三界。

4)法住於世間者,住世八法,十善行迹或善或不善。

復作是說:住十二因緣。

或作是說:為苦所害,使住道也。

或作是說:住於七法。

或作是說:此其事云何住世間?


17.偈頌緣為事,文字為甘味,依名而有偈,造者偈之身。

1)偈頌緣為事者,意欲便造偈敷演諷誦。

2)文字為甘味者,分有文字次第分間布行。

3)依名而有偈者,依名造作,猶如十句偈。

4)造者偈之身,造偈頌為首。


18.以六興起世,六已成就業,六造世間法,有六受苦惱。

1)以六興起世者,六愛身也。

六已成就業者,六病身也。

六造世間法者,造內六入也。

有六受苦惱者,外六入也。

2)復作是說:

以六興起世者,六愛身也。

六已成就業者,外六入也。

六造世間法者,造六塵也。

有六受苦惱者,六痛身也。


19.四方非四方,上下最勝界,不聞不覺知,說法使我寤。

四方非四方,上下最勝界者,當言結聲響。

不聞不覺知者,集聚之相,故曰無所、無不知。

說法使我寤者,說道審諦出要之業。世尊知根說法之義,使我時得寤。


20.本盡不造新,於有無愛著,種盡法不生,涅槃猶燈滅。

1)本盡不造新者,過去貪欲盡。

更不造新者,未來貪欲盡也。

於有無愛著者,現在貪欲盡也。

種盡者,識種及所生有種盡也。

法不生者,彼識處不生,除去行垢。

涅槃猶燈滅者,不起便涅槃。

猶如燈滅者,不可限量。住至東方若後南方,如是阿羅漢般涅槃不可限量。

2)復作是說:本盡者,過去結滅。

不造新者,未來垢盡。

於有無愛著者,現在垢盡。

種盡者,此垢。

種盡不生法者,更不受住。

涅槃者,㸌然無垢。

猶燈滅者,不為造有所縛。

3)復作是說:本盡者,過去行盡所可受報者也。

不造新者,新垢不造。

於有無愛著者,行有餘。

4)復作是說:本盡者,因盡也。

不造新者,於彼因無有果實。

於無愛著者,於彼有餘。

5)復作是說:本盡者,六入盡及本行空。

不造新者,不造新行。餘亦如是。


21.此王車朽敗,身亦如是朽,真法不朽敗,於己而平均。

1)此王車朽敗者,王波斯匿車在,深朽故無有光色。

2)身亦如是朽者,如是身在隱匿處,為老病所逼,無有光顏。

3)真法不朽敗者,亦不羸弱。何以故?

4)於己平均。平均法,何者是?道諦是也。諸佛說法是平均法。


22.道為八等妙,聖諦有四句,無欲法為上,與二足作眼。

1)道為八等妙者,一切諸道賢聖八道為上。

2)聖諦有四句者,一切諸諦賢聖諦為上。

3)一切諸法涅槃息為妙。

4)與二足作眼者,一切眾生,佛最為聖,一切悉知。

問:猶如實有涅槃道,何以故雙出二事,於尊因陀摩羅沙門名作是說:求為道,出要為涅槃,不空為諦義。毘舒佉作是說:猶如智於境界迴轉,道亦如是。猶如智有境界,如是諦涅槃猶如斷結。猶如智有境界,諦亦如是也。


23.覺麁亦覺細,意盛慢所畏,此非智所覺,意或奔諸趣。

1)覺麁者,不善也。覺細善有漏,受諸有也。

復作是說:覺麁者,見諦所斷。覺細者,思惟所斷。

復作是說:覺麁者,與欲界相應。覺細者,與色界相應。

復作是說:覺麁者,覺欲也。覺細者,覺智也。

2)意盛慢所畏者,自意所生,意流馳意,流馳與相應覺知。如是與無明智,彼有覺也。各各馳走,展轉覺知心意常亂。


24.如是意覺知,無惱威儀念,在心意熾盛,無餘諸佛滅。

1)如是意覺知者。等住覺知漸為方便。

2)無惱威儀念者。威儀者亦不覺。念者,專其念。心不移動住者,如念無異。

3)熾盛者無餘之所滅,佛能永滅。

問:疑無有疑、身絕欲使,彼亦是佛耶?答曰:諸佛是法,親近諸佛於此契經。

復次,諸界佛所滅,聲聞不能滅諸界。

復作是說:無餘諸佛境界滅。


25.天遠地無邊,大海亦無際,日月降光處,及其滅處所,有實無實法,是謂四極遠。

1)天遠地無邊者,偈廣說。乃至滅處,方遠俱越。

2)有實無實法者,是四極遠自極遠,此法道,無實法是垢。

復作是說:有實法十善,無實法十不善法。

復作是說:實法是涅槃,無實法是生死。

復作是說:實法是諦,無實法是諸見。

復作是說:實法是七法,無實法是七非法。

復作是說:實法諸佛之要,敷演法教,無法不闡等法印法教也,彼於是不久自然之理。

優婆尼摩王,既覺寤馳走,偈緣世滅盡,生老道二遠。

偈揵度第二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

III.第三品


1.盡形壽愚癡,親近諸智者,彼不識了法,猶杓不別味。

1)盡形壽愚癡,愚癡者謂之,無此力勢知善語惡語義。

彼盡形壽親近諸知識,亦不解了法。

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彼能識了法,猶舌盡別味。

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者,智者謂之諸陰善、持善、入善。

2)又此力勢成諸器教。愚癡者謂之無此力勢,不能解十二因緣。智者謂之有此力勢,說十二因緣。愚癡者不成聖諦之器,智者謂之數,四四演諦,故曰智在須臾間,親近諸智者。


2.彼於死不死,住者亦不住,於窮亦好施,此法非無義。

1)彼於死不死者,於嫉妬中於妬死而死,好施者於妬著不死,以智慧命為活。

2)住者亦不住。猶如逐商人失道,為惡狩盜賊所害。猶不失道人,不為惡獸盜賊所害。

3)此最是施。於貧能施者,彼愍孤窮,此久遠常法。

4)或作是說:於彼死不死者,慳嫉於惡趣中死,好施者生天上儲糧在前。猶如商人糧食乏少便遭困厄。於少能施者,此法是孤窮,是為孤窮之法。


3.本樂得存命,此瞿曇弟子,保命自知短,無常求所施。

坐具亦無常,覺知世無常,命知足易滿,本盡苦原本。

1)本樂得存命者,爾時諸天為諸懈惓比丘說佛語:本樂得存命。知足易滿易養,禪樂三昧善居止。無常求所施者,亦不留遺餘,以乞求為命。

2)坐具無常者,在樹下空處,遊戲其中,意不專一處。

3)知世無常者,本盡苦原本,知六入無常度生死流。

4)復作是說:本樂得存命者,此瞿曇弟子,本以智慧為命,無常求所施。坐具亦無常者,以無常想乞求,復以無常想處彼坐具。覺世無常本盡苦原本者,修無願解脫門,覺無所造而般涅槃。


4.以何智慧知,慧必不有難,以何智慧知,是謂名為慧。

1)以何智慧知,慧必不有難,是何智?如想無有異。

2)以何智慧知,是謂名慧者,以何等智慧知?已知而知者,若法無有難。

3)諸法無有二想,於中以何智慧知?是謂名為智慧。

4)諸法無有二想,無有二種生,以何智慧知?是謂名為智慧。

5)此智慧智已知,便是其知,此是何智?猶如一切無常智,智亦無常。一切無我智,智亦無我。猶如有一切智亦有知。


5.有寡有生者,出牛入牛者,亦有牛長大,欲者天便雨。

1)有寡有生,檀尼所由原,寡不生牸牛,憶來導引前,在後驅牛者。

2)牛長者,大牛長無寡,無有生者,出牛入牛者亦復無也,亦無有牛長大。

3)欲者天便雨,無寡。世尊作是說:一切無現無所取。

4)復作是說:色無色界結無有不盡者,無生者,欲界無有結不盡者也。

憶牛者,無明也。

入者,彼相應心心法,與彼迴轉心不相應行。

牛長大者,於此慢盡所作事辦。


6.無怒除去穢,流水側一宿,廬露我大覆,若欲天便雨。

1)無怒除去穢,流水側一宿者,現無怒。

2)除穢者,現瞋恚盡,大穢除盡。

3)流水側一宿者,涉道於彼宿也。

4)欲化牧牛者,種種姦偽盡身姦,彼不淨見根,姦是識身,彼亦盡也。我已除火,三火息。


7.我已見屋室,更不起愛著,汝盡脇勒摧,屋舍皆壞敗。

1)我已見屋者,愛受諸有是屋舍。

復作是說:屋舍者,此間慢也。

復作是說:屋舍是有漏行。

復作是說:屋舍者,起諸識。

2)更不起愛著者,更不復受有。

3)汝盡脇勒摧者,愛欲已盡。

復作是說:脇勒者,於此慢相應法彼永盡。

復作是說:脇者,起諸行結彼盡也。

復作是說:脇者,是愛彼盡。

4)屋舍壞敗者,五盛陰,彼盡無餘。

復作是說:屋舍皆壞敗者,身見彼盡無餘。

復作是說:屋舍是無明,彼盡無餘。

復作是說:屋舍是識處住,彼盡無餘。


8.人能善眠寐,亦復憂所護,心常樂禪中,欲使壞娛樂。

人能善眠寐者,阿吒羅婆尸佉法授決中廣說也。

阿吒羅婆作是說:彼亦不作憂,如我所憂。

世尊說:彼不作憂,如我所憂。


9.彼不為比丘,從彼乞求者,受取屋舍法,如是非比丘。

比丘契經彼非為比丘,不作比丘作比丘行法。

家法者,受取屋舍,作諸屋舍行,非以乞食為比丘也。


10.若有福有惡,除去修梵行,練滅受不起,彼謂之比丘。

1)若有福有惡者,福者是善有漏行陰,惡者不善。

2)除去者,謂已斷也。梵行者,修行其道。

3)練滅不受起者,降伏一切魔眾、降伏一切諸結。行者,是住也,彼謂之比丘成就比丘行法。

4)復作是說:福者不用定行,惡者無福行。已斷滅彼而修梵行,二二三昧二二共會。

練滅不起者,背行彼道意止,彼謂之比丘斷諸結。


11.青數白所覆,一輻車而行,不勝觀此邊,斷諸流結縛。

廣說如雜阿含。


12.二十九修跋陀人,我出家行學道,我已知五十歲,於中學修跋陀。


13.戒定修行術,獨步思惟念,敷演說法智,於此無沙門。

1)戒者,身律、口、命清淨。三昧者,諸善心。

2)獨步行者,是其事。術者,是智。

3)獨步心思惟三昧,敷演說法智。於彼此無沙門者,智法是道,彼入內外無沙門。

4)問:戒行有何差別?答曰:戒是有漏,行是無漏。

復作是說:戒是學,行是無學。

5)三昧、心獨處有何差別?答曰:三昧是有漏,一心獨處是無漏。三昧是學,一心獨處是無學。

6)復作是說:戒是增上戒,三昧是增上心行術,增上智慧是謂見諦道。一心思惟道,是謂見諦道思惟道。甚深法此少入,無外沙門也。

7)復作是說:戒行是增上戒,三昧獨處學增上心。術者學增上智慧。此是智法,如少所入,無外沙門也。

8)復作是說:戒、三昧如所說。於戒是修行,謂學增上行。行術者,是增上智慧,是謂學增上智慧。獨處心思惟者,是謂學增上心。是謂知法少所入,外無沙門也。


14.有量無量集,能仁捨諸行,自謹慎內情,無明卵自壞。

1)有量無量集者,有量是行報生有。

2)諸行者是壽行捨之,能仁者是無學,能仁內樂者禪解脫三昧樂。

3)三昧中,自謹慎以空為首,三謹慎自謹慎成就。

4)無明卵自壞者,猶如壞卵膜也。不復觀卵膜,如是世尊捨壽命,不觀壽命行。

5)或作是說:量者是人,無量者是餘行也。行者,受諸有行。內自樂者,樂諸道也。餘亦如是。


15.若愛無住處,意漸得開解,彼愛能仁除,不知天及人。

1)若愛無住處者,情放逸流馳,彼有二種:愛、見也。無住處,若由愛、若由見。

2)意有二種:意愛、意見也。漸者,俱越二三愛盡。

3)能仁行天及人所不知,能仁行天及人所不能知。

4)復作是說:若愛無住處,愛是欲愛也。住處,諸見也。

意漸得開解者,意是有愛,漸是無明。

有二愛盡,天及人所不能知,諸見無明盡。


16.若內無瞋怒,有有獲種稷,彼無恐畏惱,諸天不往見。

1)若內無瞋怒者,自喜無瞋恚。

2)有有獲種稷者,中有有是謂有,於此間有。

3)彼無恐畏惱者,善修空、善明十二因緣。樂者,四出要樂而成就。無惱者,無有遺餘也。財物之憂設有遺餘,財物之中若得若失亦無愁惱。

4)諸天不往見者,已取涅槃不見五趣。

5)復作是說:若內無瞋恚者,現瞋恚盡。

有有獲種稷者,現其欲盡。

彼無恐畏惱者,善無有憂,現愚癡盡。

諸天不往見者,無欲無瞋恚亦無愚癡,已所涅槃不見涅槃。


17.人中等正覺,自訓專正志,遊行梵迹中,常樂心滅息。

1)人中者,生於人中。等正覺者,盡覺知諸法。

2)自訓者,自然具。專正志者,得三三昧。

3)遊行梵迹者,敬尊法中心。

4)常樂滅息者,諸三昧心得休息,害諸結心得休息而樂其中。


18.眾人所敬仰,盡超一切法,諸天亦歸命,是謂聞無著。

1)眾人所敬仰者,承事歸命。

2)盡超一切法者,越諸善法,猶如超諸偈頌,亦度諸不善法。

3)諸天亦歸命者,諸天亦承事歸命。

4)是謂聞無著者,彼從世尊聞,佛天人所供養也。


19.一切結過去,於園越園果,於欲出要樂,猶如鍊真金。

1)一切結過去者,度九結是謂一切結過去。

復作是說:度於三結過去也。

2)於園越園果者,五欲為園,於彼愛盡,越諸愛患,越諸結越有樂。

3)於欲出要者,於欲解脫樂初禪。

復次,欲中出要樂、淨處樂,等樂其中,是謂於欲出要樂。

4)猶如鍊真金者,如金被鍊,無有穢垢極妙,如是如來已越於欲盡無諸漏。


20.三佛名流布,猶如日除冥,於世第一尊,亦如安明山。

1)三佛名流布者,功德聲聞世尊四方上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聞其聲。

2)猶如日除冥者,如日出時普照世間,冥皆為明無不蒙其恩。如是世尊已逮正覺,以光明普照三界。

3)於世第一尊者,以此名為尊,彼一切為現照明。

4)亦如安明者,如須彌山王於眾山中極高最大。世尊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而作唱導。


21.我當說其義,亦不作悕望,一切名龍者,實名為如來。

1)我當說其義者,當龍功德。

2)亦不作悕望,尊因陀摩那作是說:是無義語。

尊摩醯羅作是說:不作諸眾行。

或作是說:不作怨讎。如所說,亦無瞋恚而有所作。

復作是說:亦不造惡行。

3)一切名龍者,實名為如來。諸有名龍者,於一切中如來最妙龍。


22.能忍不嫉彼,如龍有二足,慇懃修梵行,所行龍餘迹。

1)能忍不嫉彼,如龍有二足者,彼猶龍象前脚已得穩然後身得迴,如是如來以牢固法身得迴轉。

2)慇懃修梵行,所行龍餘迹者,猶如龍象後脚已得穩然後身得迴轉,如來亦如是。

賢聖法服曩昔諸如來,已得牢固法身得迴轉。


23.信為大龍象,護為白雙牙,念頸智慧頭,威儀用法觀。

1)信為大龍象者,猶如龍象受取皆由鼻。如來如是,以信棄不善法而攝善法,猶如龍象鼻最為要。

尊曇摩多羅作是頌,契經者之重過,不得言如來之信更自有因緣。一切諸智算數,象為大龍。猶如龍象受取皆由鼻,如來亦如是。親近諸法數,亦復分別觀有色身,清淨行如來護亦復如是,賢聖八品道清淨無塵垢。

2)復作是說:猶如龍象牙不可移動,如來亦如是,於四等中受取諸氣味便得自在。如來牙亦如是,勇猛有眾相。如來亦如是,於六善來,當有眾相好丈夫之才。

3)念頸者,猶如龍象頸,盡取一切諸味。如來神足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普具。

+復作是說:猶如龍象頸而扶持頭,如來亦如是,念最為上頭、為智者。猶如龍象以頭為命,如來亦如是,以智慧為命。

+復作是說:猶如龍象色身之中頭最為上,如來亦如是,法身之中三耶三佛最為上。

4)威儀用法觀者,或作是說:此事亦如是,二眼用法觀。猶如龍象左右有兩肩,如來亦如是,有二種:等身習出要、等身盡出要,迹滅不復起。

+復作是說:猶如龍象有諸法觀速疾而知,如來亦如是,有眾相知眾生。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心意有眾相,若步若行皆悉知之,如來亦如是。於色身中頭最為上,如來亦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身中最為上。

+或作是說:此亦是其事,有入法觀。猶如龍象左右有二肩,如來亦如是,有二種:等習身出要、等盡身出要。

+復作是說:猶如龍象法觀作眾相,御象知其相。如來亦如是,亦知其相解眾生。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悉能成辦,若行若住皆悉知之本無。如來亦復如是,知眾生根本。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若行若住皆悉知之本無。如來亦如是,知眾生根相。

+或作是說:猶如是知眾生根。

+或作是說:猶如龍象意之所念,若住若行皆悉知之。如來亦如是,知諸根相,親近諸行,於眾生中敷演法,默然承受奉行,展轉相應。


24.法藏皆滿具,照明除拂去,樂禪出入息,內自善謹慎。

1)法藏皆滿具者,猶如龍象腹入若干種食皆依仰之,如來亦如是,法等諸藏依法食。

2)照明除拂去者,猶如龍象尾拂蚊虻蠅蚤皆能拂去,如來亦如是,身中敷演教。

3)樂禪出入息,內自善謹慎,猶如龍象以出入息而養其形,常以為樂。如來亦如是,常以四禪而養其形,內方便具足。


25.龍行求茂草,龍住威儀盛,龍臥威儀具,坐亦威儀成,一切龍威成,是謂龍威儀。

1)龍行求茂草者乃至是謂龍威儀者,世尊於一切威儀中戒、三昧成就,得三昧亦成就。

2)若威儀成就,意食不穢處而不食。龍食而量腹命亦不貪。

3)意食不穢處穢處而不食者,穢處食者何等是?有貪意起與邪命俱,彼是穢處。

無穢處者,反上事也。

4)彼如來除去穢食,擇無穢食,使根充足而無眾病。猶如膏傳瘡,亦如膏車。服眾藥草無有貪著,故曰不貪。


26.以得食斷飢,不畜積遺餘,受彼信施食,除彼不與取。

1)以得食斷飢者,草為食覆為衣。

2)不畜積遺餘,不得畜積、不露形體,得施食纔欲存形。

3)受彼信施食,除彼不與取者,以法求取。

復次,當說其要。若得遺長。

復次,藏貯以為家業,彼如來皆悉知除去非行,故曰斷諸飢渴者也。


27.斷諸一切結,亦斷諸縛著,彼行在在處,亦無憂畏患。

1)斷一切諸結者,滅七結也。

2)亦斷諸縛著者,滅三縛也。

3)復次,本無如來結根,使根永盡無縛著,起諸照明,故曰斷諸一切結也。

4)如來見諸穢心不染著,故曰彼行在在處處也。

愚死命有二數,有無怒見家業,善眠寐二比丘,草覆衣一切使。

偈揵度第三品竟。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品首


IV.第四品

1.見色無娛娛,無欲及諸貪,況革囊盛糞,使五意移動。

1)見色無娛娛者,何以故?世尊作是說。

2)況革囊盛糞者,或作是說:現其愛盡,天樂天女常無欲於彼,況革囊盛糞。

復次,欲斷摩訶檀提(梵志)縛,不欲使頻至佛所。


2.梵志慢滿擔,怒烟害為灰,口淨心如火,心者火坑藏。

1)梵志慢滿者,猶如負重擔不畏懼於人,如是慢所縛不畏懼。

2)怒烟者,猶如先有烟然後火乃然。如是先有怒然後方有教。猶如烟亂一切色,怒亦如是而亂眾色。

3)害為灰者,猶如灰無用於物,如是害亦無用於物也。

4)口淨者,猶如淨投火,如是舌長益於諸法。

5)心者火坑藏者,猶如祠火處所,如是心為智火所然。

6)自動人中明者,猶如自第一火。


3.信種自暴露,智慧為耕犁,慚愧心所縛,心手之執杖。

1)信種自暴露者,猶如先有萌牙,如是信為道然後行道。

暴露者,暴為閑居,猶如莖生得雨潤澤,如是生善功德以暴潤澤。

2)智慧為耕犁者,猶如集聚耕地,如是信成眾善功德,如是智慧成眾善功德。

3)耕者結使。慚愧者猶如犁軛,如是慚愧住智慧。心縛者三三昧是,意縛猶如輻,如是三昧猶如不移動。

4)心手之執杖者,猶如耕地杖用驅行,如是念耕結得善驅。


4.身整口亦整,猶如往求食,實作擇去穢,受語而解脫。

1)身整,身律儀也。口整者,口律儀。

2)猶如往求食者,命命清淨也。

3)實作擇去穢者,以智諦耕除諸穢。

4)受語而解脫者,猶如耕犁,人事辦則捨。如是等與相應而捨其行,諸已滅便有勇猛意。


5.勇猛共二軛,方便獲安處,已往不復還,所至無憂畏。

1)勇猛共二軛者,猶如牛有力勢不捨其軛,如是勇猛之力亦不捨其軛。

2)方便獲安處者,有四方便已盡是謂涅槃,亦是安隱處勇猛志。

3)彼已往不復還者,有力勢不復還。

4)所至無憂畏者,已到涅槃,諸憂畏患永盡無餘。


6.如是耕田作,彼曰甘露果,能忍如是業,一切苦解脫。

1)如是耕田作者,作如是修行道也。

2)彼曰甘露果,涅槃為果。

3)能忍如是業者,修行此道。

4)一切苦解脫者,於三界苦而得解脫。

5)或作是說:道教於彼,智慧斷諸結使,身整口亦整。

猶如往求食者,等語、等業、等命。

勇猛共二軛者,等方便也。

念為杖者,等念也。

意縛者,等三昧也。

6)已說五根,彼信種信根也。

勇猛共二軛,精進根也。

念為杖者,念根也。

意縛者,定根也。

智慧唱導,是慧根也。


7.專念巧便求,亦不樂在家,群雁往奔池,盡流除瞋恚。

1)專念巧便求者,出家學道。專念者,繫念不移。

2)亦不樂在家者,不樂處家恩愛之中。

3)群雁往奔池,盡流除瞋恚者,猶如群雁捨大山林無戀慕情。如是彼滅於五欲無戀慕情,所可用道滅於五欲。如所說,法之所除,況非法也。

4)復作是說:專念求巧便者,常樂閑居坐禪。

亦不樂在家者,不樂於三界中生。

群雁往奔池,盡流瞋恚者,流為無明,所可用道除無明,彼道亦除。

5)復作是說:專念巧便求者,而修行道遊居意山中。

亦不樂在家者,遠離愛著。如所說,諸痛中愛,此是愛也。已能捨彼,亦不樂愛著。

群雁往奔池,盡流瞋恚者,流為六入。如所說,長者眼為識流源,彼能滅六入所可用道。滅六入者,彼道亦滅。


8.諸度江海者,作橋度彼岸,有縛我求度,智者先達岸。

1)諸度江者,如所說,如瞿曇世尊,由異學故往受恒水,水神作是說偈。彼河恒薩牢,頻鬧作諸橋,諸不得神足。

或作是說:諸受頻鬧者,結為頻生,死為薩牢。如所說,由薩羅有是池。

2)作諸橋,修行道也。捨山者,滅於五欲。

3)縛拔求度者,外道求道。

4)智者先達岸者,說度生死岸。

5)復作是說:諸度頻鬧者,見諦所斷結滅也。

薩羅者,思惟所斷結滅也。

作橋者,興起道也。

捨山者,滅諸蓋。

縛拔者,修學道。

智者先達岸,羅漢度生死岸。


9.不於見健疾,是我之齊限,非行能除往,不染於家累。

不於見健疾者,等智成就健疾。彼不淨之見,不聞健疾,非健疾者能淨其邊。彼亦欲淨於欲慇懃,界亦不聞將往。何以故?不染於家累者,彼不隨此見。


10.若林柱牢固,於他盡其語,若無欲善根,能仁亦牢固。

1)若林柱牢固者,尊者阿那律授決中廣說。猶如林柱不可移動,如是彼尊者若毀罵若嘆譽不可移動。

2)於他盡其語者,語在內若毀罵、復有嘆譽者。

3)若無欲者,諸結使盡。善根者,於三三昧是三昧根。

4)能仁亦復牢固者,佛聲無學智。


11.不二行作講堂,養妻子非比丘,於眾生不改瞋,能仁常護眾生。

1)不二行作講堂者,獵師喻中已說。不二行作講堂者,獵師所行閑居聚中,比丘行聚中聚。閑居獵師所為非行,比丘護賢行。

2)養妻子非比丘。獵師及妻子,比丘非其行,唯自養以法聚。

3)彼於眾生不改瞋者,獵師不改於殺生。

4)能仁常護眾生者,比丘無有殺意。


12.於前中間後,從他受信施,亦無怨恨心,能仁亦護彼。

1)於前者不食,中間者半食,後者餘食未盡。

從他受信施,比丘得食。

亦無怨恨心者,亦不罵、亦不能傷其形,不作強顏,不是語:我不得物,終不離此法。

2)復作是說:於前者好微妙食,中者中食,後者下食。

從他得信施者,從他受信施,不說惡語,所得惡食處亦不避,亦不執語所得惡食處,亦不頻往彼乞求皆悉遍。

3)復作是說:惡不能壞其意,好不起愛著。


13.有說第一者,夜叉淨非淨,何為此解脫,無餘名曰善。

有說第一者,此夜叉淨說,猶如此有想無想天。

何為此解脫者,如是無餘,智者方便說淨。


14.飢渴第一病,行為第一苦,如實知是者,涅槃第一樂。

1)飢渴第一病者,斷手授決中已說。彼斷手不大苦,如飢渴者。

行為第一苦者,彼行有若干種。

若如實知此者涅槃第一樂,能知如是行,不成就所作行口,彼便有樂。

2)復作是說:飢渴第一病者,常為所縛乃至不可治。

行為第一苦者,如實知之,能知此諸行。

諸行涅槃第一樂者,休息為樂,無所觀為樂永樂。

3)復作是說:飢渴為第一病者,是苦諦也。

行為第一苦者,無明緣行也。

受諸患,是謂習諦也。

如是實知者,是道諦也。

涅槃第一樂者,是盡諦也。


15.慚愧梵志衣,梵志手為淨,水常流不住,舌陳為澡盥。

1)慚愧梵志衣者,尊者大目揵連授決中已說。猶如衣裳用覆蓋隱處,慚愧亦如是,覆蓋隱處。

2)梵志手淨者,猶如已淨祀火,我亦如是,而修淨行去離行。

3)水常流不住,舌陳為澡盥者,猶如以澡盥盪滌不淨器。我舌亦如是,除去穢行晝夜不休息。


16.祀火有常想,以依內心意,晝夜勤祠祀,律儀不失節。

1)祀火有常想者,止觀彼然智火。

以依內心意者,自依猗心彼能滅。

晝夜修行律儀,不失節諸根,在內彼能思惟心被教訓,是謂藏匿。

2)復作是說:隱處者,身口意。律儀訓者,諸戒具足。

3)復作是說:慚愧梵志衣者,現善行起。

梵志手淨者,水常流不住。

舌陳為澡盥,舌善行。第二偈謂心善行。於三善行,名婆羅門。


17.度慚常呵彼,我與況汝要,亦不作非行,當知此非我。

1)度慚者,可慚而不慚。彼當知不自親,況當親餘者。常呵彼者非親者,當知是怨仇而住我所。

2)我與汝說要者,諸有雜穢,雖順從眾生,當知此姦穢。

3)亦不作非行者,諸有親厚事彼不起惱,所作方便當知慎怨家。


18.於欲意不離,念亦無厭足,觀彼能離者,彼具智慧足。

1)於欲意不離者,菩薩授決中已說。乃至意念欲心亦無厭足,不能去離彼愛。

2)能離者,現欲想盡,於中次第觀彼盡時,是說曰彼能離者。

3)彼具慧乃足者,諸觀欲不淨,彼著愛欲也。


19.諦諦而善見,尊者轉嘆天。

諦諦而善見者,諦是苦諦也習諦,增上諦是道諦也盡諦。

復作是說:有三諦,苦諦、習諦、道諦,增上是盡諦。

復作是說:諦是等諦,增上第一義諦。


20.解脫彼此脫,解脫復見縛,賢聖不見脫,解脫於愚惑。

1)一子授決中已說。解脫彼此脫者,於妄語中解脫,為殺所染。

2)解脫復見縛者,於一害得脫,復為他所染也。

3)賢聖不得脫者,見諦而得解脫於愚惑,於縛繫彼不得解脫,如是斷滅見得解脫。有常見所縛,如是聞念中得解脫。如是身見中得解脫,為猶豫取縛。於貪欲得解脫,為色愛所縛。於色愛得解脫,為無色愛所縛。


21.若於長短中,麁細好惡行,於世不與取,故曰名梵志。

1)若於長短中者,答曰:長短不成就。於彼少有所觀便有長也,少有所觀便有短也。此如來教誡語也。

2)又麁者亦不成就。問:云何量亦不成就耶?答曰:於中不說量不可持,亦無來者。

3)若受不與取,彼則麁亦不成就,於彼亦不盡有量,有清淨行亦有少成就。

問:諸有清淨行成就。答曰:非以行不與取色,於中淨不淨行彼則成就,是廣舌教誡之語。

4)故曰梵志者,具足眾行是謂梵志。

或作是說:起諸不與取結,諸結盡是婆羅門。


22.不善而有善,當依三佛家,不住益眾生,彼曰而依有。

1)不善而有善者,於不善中終便生餘處。彼先滅本想,而更得餘想。

2)常依三佛家者,不依母胎。

3)不住益眾生者,於他家命終,在母胎長大。

4)彼曰而依有,意生有是善行。


23.若數於世易,無勝況當世,永滅無烟曀,於中樂不害。

1)滿願子於其中求數者,知而滅世者。諸入異於彼外,不異者是內。

復作是說:異者是天,不異者是地獄。

復作是說:異者色無色界相應,不異者欲界相應。

此數是無常、苦、空、無我,因果、自相、遍相。

2)無勝況當世者,無明見所知,如說染著魔所縛。

3)息者,三火息滅、休息,常永寂有滅息。

4)永烟曀滅,現瞋恚所纏盡。

5)復作是說:現內緣諸結盡無烟曀,如所說愛所行也。有覺息亦無烟曀,如所說有覺亦烟。

無害者,現三害盡。

無望者,現利望命望盡。

6)復次,現有愛盡,能有所越。


24.解脫墮復墮,貪著復來還,已還歡樂處,於善住善處。

1)解脫復墮者,解脫者於欲界脫,亦脫欲界結使,色無色界愛未盡,於彼墮便生。

2)貪著復來還者,彼不能展轉除盡欲界相應,結來住彼,於彼方便染著,欲界諸結使不能拔離,復起欲界結使來至欲界。

3)已還歡樂處者,謂佛聲聞彼已還安隱處,無生、無病死之患。歡樂處者,賢聖八品道。

4)於善住善,樂三昧樂於中遊行,永還安樂處者。

5)復作是說:解脫墮復墮者,於須陀洹得解脫墮地獄。

彼墮天貪著復來還,欲界愛未盡,還來人間。

還歡樂處者,無有恐懼入地獄之憂。樂者,賢聖之道。

於善住善者,越一切諸結,還於涅槃。

6)復作說:墮復墮者,斷滅見,解脫有常見墮。

貪著復來還者,地獄、餓鬼、畜生。於有常斷滅解脫,而修行道。餘者亦如是。

見慢起信意,見偈等前後,飢依欲及諦,解脫滿願子。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偈揵度第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