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雜阿含1094經

雜阿含1094經
佛住欝鞞羅處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世尊獨一靜處,專心禪思,作如是念:我今解脫苦行。善哉!我今善解脫苦行,先修正願,今已果得無上菩提。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欝鞞羅處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住於佛前,而說偈言:大修苦行處,能令得清淨,而今反棄捨,於此何所求?欲於此求淨,淨亦無由得。爾時,世尊作是念:此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知諸修苦行,皆與無義俱,終不獲其利,如弓彈有聲。戒定聞慧道,我已悉修習,得第一清淨,其淨無有上。時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1.[發智論]無義-修餘苦行
如世尊說:修諸餘苦行,當知無義俱,彼不獲利安,如陸揮船棹。何故世尊作如是說?修餘苦行,無義俱耶?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
[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
如世尊說:修諸餘苦行,當知無義俱,彼不獲利安,如陸揮船掉。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1.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雖一切論皆為釋經。然此納息釋多經義。
謂契經說:世尊住在鄔盧頻螺池邊泥爛繕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為諸聲聞略說法要。告諸苾芻:我已解脫無義苦行,得解脫彼甚為善哉。自正願力速證無上佛菩提故。時諸苾芻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恭敬尊重。攝心屬耳,聽受法要。爾時惡魔,作如是念:今彼沙門喬答摩種。菩提樹下為眾說法。其諸聲聞恭敬聽受。我今應往,為作留難。便自化作摩納婆身。來至佛前說伽他曰:仁今捨苦行,古仙真淨道,更修餘穢道,必不獲清淨。
1)此中義者,謂彼惡魔於諸天身作真淨想。於昔外道所修苦行,起能證得真淨道想故。白佛言:仁今何故捨舊諸仙能得真淨苦行妙道?修餘鄙穢逸樂道耶?此必不能獲得清淨,宜時速捨。故佛為彼說此頌言:修諸餘苦行。乃至廣說。
2)此頌意言:非我於彼外道苦行不能修故,而棄捨之。但審觀察如是苦行畢竟不能斷諸煩惱,得真義利。故我捨之,更修真實,處中妙行。由斯已證無上菩提,能拔眾生生死劇苦。
3)此頌義者,外道所修種種苦行,在正法外,故說諸餘。
3.1)有說:應言下賤苦行。謂諸苦行略有二種。一者上勝,謂八聖道及彼眷屬。二者下賤。謂諸外道所修苦行。雜我執故立下賤名。
3.2)復次,彼諸外道所修苦行。為求世間生死苦果。以果劣故,立下賤名。
3.3)有說:應言不死苦行。言不死者,是天別名。即呼天魔名為不死。魔崇如是外道苦行故。此名為不死苦行。
3.4)復次,諸外道等希求天中諸妙欲樂。修此苦行故說名為不死苦行。
4)次言:當知無義俱者,修彼苦行當知能引此世他世諸衰損事,名無義俱。
5)復言:彼不獲利安者。重釋前義。利謂利益。安謂安樂。彼諸苦行不能永斷諸煩惱故。不能引生殊勝善故。不獲究竟利益安樂。
6)如在陸地揮船掉者。唐設劬勞終無所遂。外道苦行當知亦爾。雖勤修習不獲利安。
7)時彼天魔復請佛曰:若此苦行不獲利安。佛修何道得真清淨。世尊告曰:
我修戒定慧,處中真淨道,得究竟淨果,及無上菩提。
8)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盡分別之,故作斯論。

1.2.解釋:何故世尊...超越死故
[*引文]何故世尊作如是說?修餘苦行,無義俱耶?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
1)謂諸有情為欲超越老死海故,修彼苦行。然彼苦行從見趣起,倍令沈沒老死海故。佛說修彼與無義俱。生老死三遍在諸有。老死正是有情所厭死起厭強,故此偏說。
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一切流轉皆名無義。一切還滅皆名有義。如是苦行從見趣起,違背還滅。隨順流轉。故說修彼與無義俱。
3)大德說曰:三惡趣苦皆名無義。善趣、解脫皆名有義。如是苦行邪方便起,違善趣等,順惡趣苦故。說修彼與無義俱。
4)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如是苦行能令眾生墮在生死,恒受諸界、諸趣、諸生、諸處眾苦。故說修彼與無義俱。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頌:已到究竟者...諸相皆盡故

 如世尊說
 已到究竟者,無怖無疑悔,永拔有箭故,彼住後邊身。
此是最究竟,無上寂靜迹,清淨不死迹,諸相皆盡故。


大毘婆沙論

 1)究竟者,謂事成究竟。
2)已能至彼,名已到者。
3)無怖者,謂善通達緣起法故。善修習空解脫門故。不畏惡趣及生死苦。
4)無疑者,謂非如外道住惡律儀及邪智見,發起種種猶豫言說,疑自所證。
5)無悔者,謂已斷遍知戒禁取故。及已生起究竟智故。無有變悔。
6)有箭者,謂二種有箭。一者愛箭。二者見箭。
7)善修聖道,得斷遍知,棄捨、變吐、永不復轉,故名永拔。
8)最後自體,名後邊身。永斷因緣,不復更受當來生死。是故說彼住後邊身。
9)此是最究竟者,謂事成究竟。對勤勇究竟,超過彼故名最。
10)無上寂靜迹者,三火息故,說名寂靜。智立處故,說名為迹。迹中勝故說名無上。
11)清淨不死迹者,迹如前說。離諸煩惱、隨煩惱故,說名清淨。常住無變,故名不死。
12)諸相皆盡故者,謂涅槃中,煩惱、業、苦眾相寂滅。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解脫與涅槃---大毘婆沙論

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1.解釋:云何依離染解脫...是謂依離染解脫
[*引文]云何依離染解脫?答: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是謂依離染解脫。
1)此中解脫,是大地所有心所法中,勝解為自性。
1.1)然一切法中有二解脫。一者無為,謂擇滅。二者有為,謂勝解。
1.2)此復二種。一者染污,謂邪勝解。二者不染污,謂正勝解。
1.3)此復二種。一者有漏,謂不淨觀、持息念等相應。二者無漏,謂苦法智忍等相應。
1.4)此復二種。一者有學,謂四向三果七補特伽羅相續中起。二者無學,謂阿羅漢果相續中起。
1.5)此復二種。一者時心解脫,謂前五種性相續中起。二者不時心解脫,謂不動種性相續中起。
1.6)無學解脫,復有二種。一者心解脫,謂離貪故。二者慧解脫,謂離無明故。
2)問:若此解脫,勝解為體。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離貪故心解脫?謂無貪善根對治貪欲。云何離無明故慧解脫?謂無癡善根對治愚癡。勝解非三善根所攝。云何可說心慧解脫是二善根?
2.1)答:彼文應說:
+云何離貪故心解脫?謂無貪善根相應解脫。
+云何離無明故慧解脫?謂無癡善根相應解脫。
+而不說者,應知彼文是有餘說。
2.2)復次,心、慧解脫實非善根。而善根相應故,以善根名說。
2.3)復次,此中顯示解脫依處。
+謂心解脫,依無貪善根而得生長。以無貪善根對治貪欲,心解脫故。
+慧解脫依無癡善根而得生長。以無癡善根對治愚癡,慧解脫故。
+此於所依,說能依體,故不相違。

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2.解釋:云何依解脫涅槃...是謂依解脫涅槃
[*引文]云何依解脫涅槃?答:若貪永斷、瞋永斷、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脫涅槃。
1)問:有身見等,隨一法斷皆是涅槃。此中何故說貪永斷乃至一切煩惱永斷?
+答:雖一一法斷皆是涅槃。而此中但說圓滿涅槃。故不應責。
+復次,涅槃之名。唯在無學。學位未滿,不名涅槃。故作是說。
2)問:以何義故名曰涅槃?答:煩惱滅故名為涅槃。
3)復次,三火息故名為涅槃。
4)復次,三相寂故名為涅槃。
5)復次,離臭穢故名為涅槃。
6)復次,離諸趣故名為涅槃。
7)復次,槃名稠林。涅名為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
8)復次,槃名為織。涅名為不。以不織故名為涅槃。
+如有縷者,便有所織。無則不然。
+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無學無有業、煩惱,故不織生死,故名涅槃。
9)復次,槃名後有。涅名為無。無後有故,名為涅槃。
10)復次,槃名繫縛。涅名為離。離繫縛故,名為涅槃。
11)復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難。涅名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難,故名涅槃。
12)問:厭與離染、解脫、涅槃有何差別?
+答:厭惡違逆名厭。無所希求名離染。心無垢穢名解脫。永捨重擔名涅槃。
+復次,毀呰煩惱名厭。毀呰惡行名離染。於緣離繫名解脫。諸蘊永寂名涅槃。
+復次,訶毀欲界名厭。離色界名離染。脫無色界名解脫。證永寂靜名涅槃。
+復次,厭見所斷名厭。離修所斷名離染。至無學果名解脫。證永寂滅名涅槃。。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厭謂薄地。離染謂離欲地。解脫謂無學地。涅槃謂諸地果。
13)尊者迦多衍尼子隨順經義作是言:
+根律儀、戒律儀、無悔、歡喜、安樂、等持是修行地。
+如實智見是見地。
+厭是薄地。
+離染是離欲地。
+解脫是無學地。
+涅槃是諸地果。
是厭、離染、解脫、涅槃四種差別。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雜阿含464經

雜阿含464經
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大毘婆沙論]
1.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
1)謂契經說:具壽阿難往詣尊者名上座所。
1.1)問:何故阿難往詣彼所?答:尊者阿難,是樂法者,是正法將,攝受聖教,御聖教船。恒巡四眾,教授、教誡。數數觀察諸苾芻等,勿有懈怠,耽著戲論。或於境界,顛倒思惟。令彼一生空過顛墜,故往彼所。
1.2)復次,阿難作如是念:彼名上座恒樂寂靜,居阿練若。勇猛精勤證何妙德?我應往問。若能為我說所證德。我當合掌,隨喜、讚歎。若不爾者,方便慇懃示其加行,令速證得。勿彼多時居阿練若,空無所獲。故往彼所。
2)如彼經說:具壽阿難到已,施設同分言論,非不同分。
2.1)問:何等名為同分言論?
+答:若居阿練若者。問:以阿練若法。
+若持毘奈耶者,問:毘奈耶。
+若誦素怛纜者,問:素怛纜。
+若學阿毘達磨者,問:阿毘達磨。是名同分言論。
2.2)與此相違名不同分言論。
+謂居阿練若者,問:以三藏。
+持毘奈耶者,問:阿練若及餘二藏。
+誦素怛纜者,問:阿練若及餘二藏。
+學阿毘達磨者,問:阿練若及餘二藏。或更問餘事。皆名不同分言論。
2.3)尊者阿難所以唯作同分言論。若作不同分言論者,彼不解故,便不能答。既不能答,心便羞恥。以羞恥故,鬪諍違拒。不欲令彼起如是過,是故唯作同分言論,謂但問彼阿練若法。
3)如彼經說:爾時阿難問名上座:若有苾芻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靜室,或在塚間。應數思惟何等行法?時名上座白阿難言:若有苾芻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靜室,或在塚間。應數思惟二種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所以者何?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毘鉢舍那而得解脫。若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脫。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種界而得解脫。云何三界?所謂斷界、離界、滅界。
3.1)問:依對法義,於一心中,有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建立如是二種行者差別?
+答:由加行故,二種差別,謂加行時,或多修習奢摩他資糧。或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
+多修習奢摩他資糧者,謂加行時,恒樂獨處,閑居寂靜,怖畏憒鬧。見諠雜過,恒居靜室,入聖道時,名奢摩他行者。
+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者,謂加行時,恒樂讀誦,思惟三藏。於一切法,自相、共相,數數觀察。入聖道時,名毘鉢舍那行者,
3.2)復次,或有繫心一緣不分別法相。或有分別法相,不繫心一緣。
+若繫心一緣,不分別法相者,入聖道時,名奢摩他行者,
+若分別法相不繫心一緣者入聖道時。名毘鉢舍那行者。
3.3)復次,若利根者,名毘鉢舍那行者。若鈍根者,名奢摩他行者。
+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正思惟力外聞他音力。應知亦爾。
3.4)問:斷離滅界體是無為無因無果。云何乃說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種界而得解脫?
+答:彼契經於緣涅槃勝解,以界聲說,謂修行者雖加行時,精進勇猛修習止觀二種資糧。
+若於涅槃不起勝解,決定趣證。畢竟不能斷諸煩惱,心得解脫。故緣涅槃勝解名界。
+依此界故心得解脫。
4)如彼經說:爾時阿難問名上座:何等斷故名為斷界?何等離故名為離界?何等滅故名為滅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尊者阿難聞已合掌,隨喜、讚歎。辭退復詣竹林道場。以此事問五百苾芻,彼復皆如名上座答。
問:彼諸苾芻云何而答?
+有作是說:從少至老次第而答。如法集時少者先問。
+有餘師說:從老至少次第而答。如行施物自老至少。
+復有說者,一苾芻答,餘皆隨喜。
+脇尊者言:先作白已,後次行籌。受籌名答。
5)如彼經說:爾時阿難聞已合掌,隨喜、讚歎。辭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却住一面。以此句義,問佛世尊。佛還如彼上座等答。
5.1)問:尊者阿難忍可上座五百苾芻所說義不?設爾何失?若忍可者,何故復以問佛世尊。若不忍可何故合掌、隨喜、讚歎?答:阿難忍可彼所說義。
5.2)問:何故復以問佛世尊?答:如佛世尊知而故問。尊者阿難亦復如是。所以者何?阿難欲顯善說法中,同見、同欲,文義決定。如大師說,徒眾亦然。如親教說,弟子亦然。如軌範說,受學亦然。如是文義微妙決定。依之修學,乃至能證阿羅漢果。非如外道所說文義,師徒眾等,展轉相違。依之修學,空無所證。
5.3)復次,阿難欲以佛妙言印,印所說義。故重問佛。若不以佛妙言印之,則所說義,猶可傾動。當來四眾不敬信故。如世文符,若無王印,則所行處,人不敬受。此亦如是。故重問佛。
6)如彼經說:佛問阿難:汝知上座、五百苾芻有何功德?阿難白佛:彼名上座、五百苾芻,皆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盡諸有結。逮得己利,善辦聖旨,心善解脫。佛告阿難:如汝所說。
6.1)問:何故世尊問彼功德?
答:為欲開發少欲喜足所覆真實功德寶藏。令諸世間知已敬養,得勝果故。如世伏藏,雖多珍寶,沙土覆之,不得顯現。若有開發令無量人採取受用,得世富樂。此亦如是。故佛問之。
6.2)復次,開覺施主,勝思願故,謂有施主。恒以衣服等四種供具,施彼上座及五百苾芻。而不知彼有勝功德。欲令知已,歡喜踊躍,起勝思願:我等得遇如是福田,已種善種。定於來世,受大快樂。是故世尊問彼功德。
6.3)復次,為止世間誹謗事故。
+謂彼上座在母胎中經六十年。既出胎已,形容衰老,無有威德。故初生已立上座名。後雖出家而被嗤笑:少年強盛,晝夜精勤,尚難得果。況此衰老,氣力羸劣,能得果耶?
+又彼上座所度五百新學苾芻,先隨天授。眾人毀曰:如是老叟貪著名利,度五百人。為充自身,驅役、供侍。不能教誡,令從邪法五百苾芻先受邪化,後雖歸正,得無學果。
+而有謗言:此愚人輩先貪利養,捨佛從邪。雖後還來,而無所得。
+為止如是諸誹謗故,問彼功德。令世共知,捨誹謗罪,勤修敬養。於當來世生天解脫。
7)彼經雖說斷等三界,而不廣辯三界差別。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2.解釋:云何斷界...名滅界
[*引文]云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云何離界?答:愛結斷,名離界。云何滅界?答:諸餘順結法斷,名滅界。
2.1.此中先約阿毘達磨,依世俗理,說三界別。近對治道,有差別故。
1)餘結斷者,餘八結斷。順結法者,謂除九結,餘有漏法。是名一種,三界差別。
2)復有說者,
+若八結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斷界。
+若愛結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離界。
+若諸餘順結法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滅界。
+即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名順結法。
3)復有說者,若無明結斷名斷界。若愛結斷名離界。若諸餘結斷名滅界。
4)復有說者,或有諸法能縛非能染,彼斷名斷界。
+或有諸法能縛,亦能染,彼斷名離界。
+或有諸法非能縛,非能染,而是所縛是所染。彼斷名滅界。
5)復有說者,或有諸法是能繫非能染。彼斷名斷界。
+或有諸法是能繫是能染。彼斷名離界。
+或有諸法非能繫非能染。而是所繫所染。彼斷名滅界。
7.2.2.有餘師說:唯諸隨眠有自性斷。
1)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品類足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所斷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漏法。
2)彼作是答:若諸隨眠緣八結起。彼斷名斷界。若諸隨眠緣愛結起。彼斷名離界。若諸隨眠緣餘法起。彼斷名滅界。
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諸有漏法先被繫縛,離繫縛時,皆得斷故。
2.3)有作是說:唯愛隨眠有自性斷。
1)問:若爾,前說契經及論當云何通?
2)彼作是答:若愛隨眠緣八結起。彼斷名斷界。若愛隨眠緣愛結起。彼斷名離界。若愛隨眠緣餘法起。彼斷名滅界。
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諸有漏法先被繫縛。離繫縛時皆得斷故。
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煩惱體斷名斷界。於境離繫名離界。棄諸重擔名滅界。
5)脇尊者言:無繫縛、繫縛息名斷界。無染污、染污息名離界。無彼果、彼果息名滅界。
6)尊者設摩達多說曰:諸煩惱斷名斷界。無貪治貪名離界。果相續滅名滅界。
7)尊者左取作是說言:相續斷故名斷界。於緣離繫名離界。離執受故名滅界。
8)復有說者,過去煩惱斷故名斷界。現在煩惱斷故名離界。未來煩惱斷故名滅界。
+如煩惱斷,蘊斷亦爾。
9)復有說者,苦受斷故名斷界。樂受斷故名離界。不苦不樂受斷故名滅界。
+如三受斷,順三受法斷亦爾。
10)復有說者,若苦苦斷名斷界。若壞苦斷名離界。若行苦斷名滅界。
11)復有說者,若欲界斷名斷界。若色界斷名離界。若無色界斷名滅界。
+如是等說皆依世俗,隨就一門,辯三界別,皆非勝義。

3.解釋:諸斷界...答:如是
[*引文]諸斷界是離界耶?答:如是。設離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斷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離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離界耶?答:如是。
+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前約阿毘達磨,依世俗理,就近對治,辯三界別。
+今隨契經,顯此三界,體無差別,謂有漏法一一斷時,皆得一斷。
+此一一斷,約差別義,說為三界。故此三界義雖有別,而體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