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身如聚沫

說無垢稱經,唐玄奘譯
〈2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
諸仁者!是四大種所合成身(imam eva cāturmahābhautikaṃ kāyam ārabhya dharmaṃ deśayati sma:evam anityo ’yaṃ mārṣāḥ kāyaḥ)無常、無強(evam adhruvaḥ)、無堅(evam anāsvāsikaḥ)、無力(evaṃ durbalaḥ)、朽故迅速,不可保信(evam asāraḥ evaṃ jarjaraḥ evam itvaraḥ)。為苦(evaṃ duḥkhaḥ)、為惱(evam ābādhikaḥ)、眾病之器、多諸過患、變壞之法(evaṃ vipariṇāma-dharmā  evaṃ bahu-roga-bhājano)。諸仁者!如此之身(’yaṃ mārṣāḥ kāyaḥ),其聰慧者所不為怙(tatra paṇḍitena niśrayo na kartavyaḥ)。
1.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phena-piṇḍopamo ’yaṃ mārṣāḥ kāyo ’parimardana-kṣamaḥ)
2.是身如浮泡,不得久立(budbudopamo ’yaṃ kāyo ’cira-sthitikaḥ)
3.是身如陽焰,從諸煩惱渴愛所生(marīcy-upamo ’yaṃ kāyaḥ kleśa-tṛṣṇā-saṃbhūtaḥ)
4.是身如芭蕉,都無有實( kadalī-skandhopamo ’yaṃ kāyo ’sārakatvāt)
5.是身如幻,從顛倒起(māyopamo ’yaṃ kāyo viparyāsa-saṃbhūtaḥ)
6.是身如夢,為虛妄見(svapnopamo ’yaṃ kāyo vitatha-darśanaḥ)
7.是身如影,從業緣現(pratibhāsopamo ’yaṃ kāyaḥ pūrva-karma-pratibhāsatayā saṃdṛśyate)
8.是身如響,屬諸因緣(pratiśrutkopamo ’yam kāyaḥ pratyayādhīnatvāt)
9.是身如雲,須臾變滅(meghopamo ’yam kāyaś cittākula-vigama-lakṣaṇaḥ)
10.是身如電,念念不住(vidyut-sadṛśo ’yaṃ kāyaḥ kṣaṇa-bhaṅga-yukto ’navasthitaḥ)
11.是身無主,為如地( nirvyāpāro ’yaṃ kāyaḥ pṛthiv-īsadṛśaḥ)
12.是身無我,為如水(anātmo ’yaṃ kāyo ’p-sadṛśaḥ)
13.是身無有情,為如火( nirjīvo ’yaṃ kāyas tejaḥ-sadṛśaḥ)
14.是身無命者,為如風(niṣpudgalo ’yaṃ kāyo vāyu-sadṛśaḥ)
15.是身無有補特伽羅與虛空等(niḥsvabhāvo ’yaṃ kāya ākāśa-sadṛśaḥ)
16.是身不實,四大為家(asaṃbhūto ’yaṃ kāyo mahābhūtānām ālayaḥ)
17.是身為空,離我我所(śūnyo ’yaṃ kāya ātmātmīya-vigataḥ)
18.是身無知,如草木等(jaḍo ’yaṃ kāyas tṛṇa-kāśṭha-kuḍya-lośṭa-pratibhāsa-sadṛśaḥ)
19.是身無作,風力所轉(niśceśṭo ’yaṃ kāyo vāta-yantra-yukto vartate)
20.是身不淨,穢惡充滿(rikto ’yaṃ kāyo ’śuci-pūti-saṃcayaḥ)
21.是身虛偽,雖假覆蔽飲食將養,必歸磨滅(tuccho ’yaṃ kāya ucchādana-parimardana-vikiraṇa- vidhvansana-dharmā)
22.是身多患,四百四病之所集成(upadruto ’yaṃ kāyaś catur-uttaraiś caturbhī roga-śataiḥ)
23.是身易壞,如水隧級,常為朽老之所逼迫(jīrṇodapāna-sadṛśo ’yaṃ kāyaḥ sadā jarābhibhūtaḥ)
24.是身無定,為要當死(paryantasthāyī bata ayaṃ kāyo maraṇa- paryavasānaḥ)
25.是身如怨害,周遍毒蛇之所充滿,是身如空聚,諸蘊界處所共合成( vadhaka-āśīviṣa-śūnya-grāmopamo ’yaṃ kāyaḥ skandha-dhātv-āyatana-parigṛhītaḥ)
諸仁者,於如是身應生厭離,於如來身應起欣樂。(tatra yuṣmābhir evaṃrūpe kāye nirvidvirāga utpādayitavyas tathāgatakāye ca spṛhotpādayitavyā)
《大寶積經》卷35〈1 開化長者品〉:(T11, no. 310)
諸長者!我說是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羸弱速朽難可保信,眾苦所集多病多害。汝諸長者!眼為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不應依止。當如是觀。
復次諸長者!1)眼如聚沫不可撮摩,2)眼如浮泡不得久住,3)眼如陽焰業惑愛生,4)眼如芭蕉性不堅固,5)眼如幻術從顛倒起,6)是眼如夢唯虛妄見,7)是眼如響繫屬眾緣,8)眼如光影業光影現,9)眼如浮雲聚亂散相,10)眼如流電剎那便滅,11)是眼無主猶如地,12)是眼無我猶如水,13)眼非有情猶如火,14)眼非壽命猶如風,15)眼非數取猶如空,16)眼為不實依藏諸大,17)是眼為空離我我所,18)是眼無知如草木土石,19)是眼無作機關風轉,20)是眼虛假朽穢所聚,21)是眼浮偽摧散破壞滅盡之法,22)眼如丘井常為老逼,23)眼無住際終歸磨滅。諸長者!眼為多過,應如是觀,乃至於意、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4:(T11, no. 316)
又諸長者!眼者四大所造,無常無強而不究竟,無堅無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眾病所集,是故諸長者!眼無依止亦無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四大所造,無常無強而不究竟,無堅無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眾病所集,是故諸長者!意無依止亦無造作。諸長者!是等諸法應如是學,1)此眼如聚沫,不可撮摩;2)眼如浮泡,不得久立;3)眼如陽焰,從業煩惱渴愛所生;4)眼如芭蕉,自體無實;5)眼如幻化,從顛倒起;6)眼如夢寐,為虛妄見;7)眼如其響,繫屬於緣;8)眼如影像,由業對現;9)眼如浮雲,剎那離相;10)眼如電光,須臾變滅;11)此眼無主為如地,12)此眼無我為如水,13)此眼無眾生為如火,14)此眼無壽為如風,15)此眼無人猶如虛空;15)此眼不實,四大為家;16)此眼性空,離我我所;17)此眼無知,如草木瓦礫;18)此眼無作,風力所轉;19)此眼為空,不淨充滿;20)此眼虛偽,雖復治事瑩飾,終歸散滅;21)此眼如丘井,為老所逼;22)此眼畢竟無邊際處,後當歸死。諸長者!汝等當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義亦然,總略乃至彼一切法應如是知。

《佛說轉女身經》當觀:1)自身及侍立眷屬猶如機關木人筋牽屈申舉下而已2)此身虛偽血肉所成不久壞滅;3)此身如廁九孔流出種種不淨;4)此身愚小之人於中起著而恒四大所成;5)此身諸陰猶如怨家6)此身虛偽中無堅實如空聚落;7)此身無主從父母生復以行業而嚴飾之;8)此身不淨純盛臭穢9)此身即是屎尿之器不久棄捐無可貪處;10)此身歸死出息入息必當斷故;11)此身無我如草木瓦石12)此身無作者從因緣生;13)此身是眾鳥野干之食棄塚間故;14)此身是苦聚四百四病之所困故15)此身恒為風寒冷熱等分眾病之所壞散恒以藥力得存立故;16)此身不知恩以飲食養之無止足故;17)此身無知內無作者故;18)此身是後邊必當死故

《大般涅槃經》卷1〈1 壽命品〉 

1)自觀己身如四毒蛇2)是身常為無量諸虫之所唼食,3)是身臭穢貪欲獄縛4)是身可惡猶如死狗5)是身不淨九孔常流6)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却敵樓櫓目為竅孔頭為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諸佛世尊之所棄捨凡夫愚人常所味著貪婬瞋恚愚癡羅剎止住其中。7)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芭蕉之樹。8)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9)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10)是身不久當為狐狼鵄梟鵰鷲烏鵲餓狗之所食噉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寧以牛跡盛大海水不能具說是身無常不淨臭穢寧丸大地使如棗等漸漸轉小]葶藶子乃至微塵不能具說是身過患是故當捨如棄涕唾

https://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fulltext&view=fulltext&vid=37&cid=49237&mid=129019&level=1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無常觀
1)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觀就是門,是入道之門。
1是身無常:這個身體原來很健康,忽然有病,可見這個身體不是靠得住的,是會有變化的。無常就是有變化的意思。怎麼知道它是有變化的呢?
2無強、無力、無堅:這個身體無強,不是那麼強壯,也不是那麼有力量,也不是那麼堅固的。就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有老病死。
1-無強:老來的時候,身體就不強壯。
2-無力:病來的時候,身體就沒有力量。
3-無堅:死亡的時候,身體也是不堅固。
3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1-速朽之法,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它是剎那剎那變易的,這就是微細的一個破壞性,使令這個身體破壞了強、力、堅。速朽,就是很快地就朽壞。
2-不可信也:我現在身體健康,也沒有老病死,但是你不可以相信它沒有老病死的。

苦觀
2)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1為苦:成就這個生命體的時候,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還有五取蘊苦,有八苦。還有三苦,三苦:一個是苦苦、還有一個壞苦、還有一個行苦。
1-苦苦:
1.1.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心裡面感覺到苦惱;這個不如意的境界使令我苦,而我內心也就隨順這個境界有很多苦,所以苦而又苦。
1.2.或者說這個不如意的事情最初一出現令我苦,但是它不會立刻消失,它還繼續、繼續地令我苦,有兩個苦,所以叫苦苦。
2-壞苦:
2.1.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心情是快樂的,出現的時候也是快樂,而這件事繼續地出現,繼續地快樂,應該是兩個樂。
2.2.它不會永久相續下去,到了一個時候它就變了,樂消失的時候心裡面苦,所以叫做壞苦。
3-行苦:
3.1.這個時候內心的感覺,也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但是時間剎那剎那地、一秒鐘一秒鐘、一分一分鐘、一個鐘頭一個鐘頭向前進,終究有一個時候就碰到那兩個苦,不是壞苦、就是苦苦,所以叫做行苦。行就是向前進,不會永久地保持不苦不樂的境界,一定是碰到不是苦苦、就是壞苦。
3.2.行苦的色受想行識裡邊,識裡邊隱藏著很多的危機,就是將來的壞苦、苦苦、或者三惡道苦都在那裡隱藏著,它沒有動;如果它要動了就不得了。行苦,包括欲界天,色界四禪的境界、無色界的四空定,他們也有三惡道的罪業在他們內心裡面藏著。
4-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五取蘊苦實在就是行苦。
2)為惱:苦來的時候,就惱亂我們的心,不得安靜。
3)眾病所集:很多的病痛都積聚在色受想行識,使令我們很苦。
4)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1-仁者:你們都是有愛心的人、或者都是有慈悲心的人。
2-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為苦、為惱,眾病所集的這個身體,有智慧的人不會仗恃這件事。
3-明智者所不怙:明是光明;智者,心裡面有光明,就叫做智慧。有智慧的人會看透了這一點,對於這個身體,不認為這是一個可靠的、可依靠的。

空觀(十譬)
3)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聚沫:水和水互相衝擊,出來這個沫;這個沫聚集在一起,就很大很大。若把它取到手裡邊,一撮摩就變成水。沒有真實性,不是很堅固的東西。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沒有決定性,所以也都是如聚沫,不可撮摩。
4)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就得到身體這個泡。那個水泡,不能常存的,很快就會失掉。
5)是身如炎,從渴愛生;
陽焰:春天或者夏天的時候,在曠野裡面、或者是在公路上,稍微遠一點,看見前面就像有水似的。曠野的鹿牠在野外生活,牠是渴了,看見那兒有水,到那兒去結果沒有水。
從渴愛生:由愛而得到這個身體。也是父母的愛、也是自己的愛,由這個愛而成就了這個身體。觀這個身體是因緣有、是自性空,自性空中無色受想行識。
6)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是一棵樹,如果用斧砍斷它,裡邊並沒有一個真實堅固的幹,是沒有堅固性的東西。
7)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是身如幻:這個身體就像幻術。是由業力所變,就像幻術變出來的東西一樣。
從顛倒起:從無明的顛倒,創造顛倒的業力,顛倒的業力又變化出顛倒的識,最後出來身體,所以這個身體也是不真實的。
8)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觀察是身如夢,就像做夢的時候,夢裡邊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在做夢的當時不知道它是虛妄,要醒了夢的時候,才知道虛妄。
9)是身如影,從業緣現;
影:譬如大樹,遮住陽光就現出個樹的影子。太陽越高的時候,影子也隨之會逐漸有變化。為什麼呢?就是它沒有自性。離開太陽和樹,沒有影子,所以它不能自主。
這個身體也是如影,無明和業力就變出一個身體來。業力譬喻樹,無明譬喻太陽;這個身體是不決定的,也是如影,就是沒有自性的;沒有自性,所以就是空了。
業緣:業就是緣,以業為緣而出現這個身體;身體離開業緣,身體自性不可得,就是空的。所以這就是一個假觀、一個空觀:憑藉業緣而現出身體就是假觀;若是沒有業緣的時候,這個身體就不見,所以它就是自性空。
10)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響:在山谷裡邊,發出個聲音,那邊就有一個響出來;發出聲音大,響也大;發出聲音小,也就會小。
屬諸因緣:響是繫屬於因緣,就是繫屬於那個聲音的;那個聲音大小,隨著那個因緣變。若離開那個因緣,這個響是不存在的,所以響是屬諸因緣。
11)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浮雲:是飄浮在虛空裡邊的雲,須臾變滅,一會兒就變,它就是一直時時在變,本身是不固定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剎那剎那地變壞,各式各樣的,老是不穩定。
12)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電:就是閃電,陰雲下雨的時候,閃電是很迅速地即生即滅。我們這個身體的變化也是這樣子,即生即滅,念念都不會停留在那裡不變化,它是剎那剎那地變易。
約四大種觀無我
13)是身無主,為如地;
主:就是有主宰的作用,就是它來決定一切,控制一切。色受想行識這個身體裡面,沒有這麼一個有主宰性的東西。譬如像這個大地,也沒有決定是有個主宰者,都是暫時的。這個身體也是這樣,沒有一個我在這裡做主的。
14)是身無我,為如火;
我:就是前面那個主,你若能主宰,就是我。我的定義是常恆住,永久地存在,它不是因緣所有,它自性是有;它在時間上說,它是常恆住、也不變化的、有主宰作用,叫做我。就像火,靠因緣才有,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沒有,可見火也是沒有我的、沒有主宰的。
15)是身無壽,為如風;
壽:常存不變,叫做壽,其實也是我的意思。像風似的,有因緣的時候就有風,沒有因緣這風就停下來,它不能永久的。
16)是身無人,為如水;
人:在這裡說,也就是要做主的意思,永久也不改變。就像水,放在一個方的器具裡面它就是方,放在圓的器具裡面就是圓,這個水它不可以說:我永久是圓的!這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無主,它也不可能有永久性。
總檢
17)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不實: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身體沒有真實性,心意識就在地水火風這裡暫時住一住,它不是一個永久安樂的家,它是一個隨時會變化的、給你苦惱的家。
約空種觀無我
18)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身是空:這裡面沒有我,所以是空;沒有我,所以也就沒有我所。我所怎麼講呢?我所有的。這個房子是有,但是這裡沒有人,這房子是空的。有色受想行識,但是色受想行識裡沒有我,所以叫做空。
約識種觀無我
19)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1-外道有我論者,執著有我,知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裡面有一個實體的東西,這個我來指揮這個心;而這個心指揮這個身體。這個身體要聽命於心,心聽命於我。我--->心--->身
2-龍樹菩薩:這個心,你說是要聽命於我;
*若離開這個心,這個我有沒有知?若是說離開了心,這個我就沒有這個知識,就什麼也不懂了;如果這樣的話,它還能夠指揮心發生作用嗎?它是個無知之物,它能下命令嗎?能不能下命令?
*如果這個我本身是有知的,另外要心幹什麼呢?
*若是沒有心的時候,這個我就沒有知了,就像土木瓦石似的,也不能下命令。
*所以,心有知,下命令叫眼耳鼻舌身怎麼怎麼的,何必還另外要個我幹什麼呢?沒有我可得了!
20)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這個身體沒有我來支配它的;它能動作,就是風力所轉。也要有心識,這個身體裡面有識、加上風的道路沒有阻塞、沒有障礙,這個身體就會動;如果說風道不通,有識也不行,就不能動。所以這都是無我的意思。
不淨觀
21)是身不淨,穢惡充滿;
這個身體不淨,表面上很清淨,但是汙穢的、不好的東西在裡面充滿,都是不淨物。
22)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是身為虛偽:表面上看上去是很淨,並不是汙穢,但是裡面是不淨,可見表面上的清淨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
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這個身體天天洗澡,來沐浴它,也還是不淨。還要有衣食來保養它,終究有一天要死掉,保不住使令它長久的。
23)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這個身體常常有災患、有病。這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每一大有百一病惱,最少能有一樣病,最多能達到一百樣,所以叫做百一病惱;若四大合起來說,就是四百四病了。是身為災,有什麼災呢?就是百一病惱,有這麼多的病來惱害我們、惱亂我們,使令我們心裡面不快樂。
24)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
如丘井:丘是周圍都是高起來、中間低下去這樣的山,丘陵,就是空曠的地方。那個地方有個井,這個叫丘井。
身如丘井,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裡面、困在這裡面,受很多苦,叫做如丘井。
為老所逼,就是這個人在井裡邊所處的那個危急、危險、恐怖的境界,就像在色受想行識裡邊為老所逼,衰老漸漸地來苦惱你。
25)是身無定,為要當死。
這個身體的存在,我們是沒有把握、是不決定。壽命一天一天地減少,到時候非死不可,不能避免這個死。
26)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1-這個身體的四大,就像毒蛇似的。四大,互相衝突,地是重性,風是輕的,水是涼的,火是熱的,如果不平衡就有病。一大有病,就是一百一病,四大四百四病。所以就像那個毒蛇咬你,就受不了。
2-色受想行識裡面有很多的煩惱賊,動起來會造很多的罪業,就障礙我們用功修學聖道,所以如怨賊。
3-如空聚:這個村莊裡面沒有人,只是有那麼多的房子在那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空的聚落,六根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貪瞋癡的賊出來,就會喪身失命。
4-陰、界、諸入所共合成:這個身體裡邊就是五蘊組合起來成的生命體。界就是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境和合起來就是十八界。諸入,就是眼內六入,和外六入。六根,我們所有的這些分別的資料、所有的消息,都從六根裡面得來的;六根到六塵上去虛妄分別,就得到很多消息,所以叫做諸入。
所共合成:這個生命體就是這麼多的事情組合起來成為身體,就是貪瞋癡在活動,造成很多的罪業;有的罪業已經給你果報,還有很多的罪業沒有給你果報,而現在還不能停下來,繼續造業,繼續地、將來感果報的這些力量都在這裡面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tatra yuṣmābhir evaṃrūpe kāye nirvidvirāga utpādayitavyas tathāgatakāye ca spṛhotpādayitavyā)
1-各位仁者!現在陰、界、諸入所共合成的這個身體,應該認為它是個大患,要生厭離心。應該歡喜、誠懇地希求佛的身相、佛的身體。
2-成就佛的身體幹什麼呢?能廣度眾生。一切眾生在生死裡流轉很苦,應該發大悲心救護他們,不要入無餘涅槃。經過一番的修行,栽培大悲心。
3-怎麼栽培呢?就是要多靜坐,在靜坐裡面觀生死是苦,眾生在生死流轉很苦,我要發大悲心廣度眾生。
4-思惟父母恩發菩提心:觀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報父母恩而發無上菩提心。
5-思惟三惡道苦發無上菩提心:眾生不知道好壞,常做惡事,將來要下三惡道很苦,我要發菩提心,弘揚佛法,救度這些人,不要做惡事。
6-思惟佛法是無上的甘露、苦海的舟航、長夜的明燈,它能夠開發一切眾生的大智慧,能夠真實地利益眾生,我應該發心做這件事。
7-用止觀栽培的大悲心調伏自己的煩惱,原來的貪瞋癡、自私自利的心就輕微;還是要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毘缽舍那觀。
8-發菩提心:我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迴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9-發無上菩提心之後,也要學習般若波羅蜜。這樣能修學聖道,而不會退失無上菩提心。

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佛身是無量清淨的功德所集成的身體。肉眼所見的,是方便示現,不是佛的真實境界。
法有兩種:一個是無為法、一個是有為法。
1-法就是能保持不變。世間上什麼事情是能保持不變的?沒有這件事!世間上事情都是虛妄的。什麼是能夠保持不變呢?只有涅槃!涅槃就是第一義諦這個不生不滅的真理。第一義諦是名為法身。
2-第二種,佛所開示我們的無量的法門,就是下面所說的從無量功德智慧生。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智慧所成就的身相,也名之為法身。實在就是報身,就是果報;在因中你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果上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叫做法身。
這裡說佛身者,即法身也,包括這兩種事情。
1)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智慧才能成就這個法身。
1-法身就是這兩種,第一義諦,可以名之為清淨法身;無量功德莊嚴的身體,可以名之為圓滿報身。
2-第一義諦的清淨法身,是要成就無分別的智慧,才能證悟這個清淨法身;而這樣的智慧的成就,一定要有功德的增上緣,然後無分別智成就,才能夠見到法身,就見到第一義諦。所以這個法身是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3-要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智慧圓滿,才能得圓滿報身。
4-功德-經過努力而獲得德,這個德由功而得。德:就是特別美好,真實地對你有利益的事情;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戒定慧。
5-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有聞思修三種智慧,有凡夫的境界、有聖人的境界、到佛的境界,有深淺的不同。
2)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dharmakāyo hi mārṣāḥ tathāgatakāyo  dānanirjātaḥ śīlanirjātaḥ samādhinirjātaḥ prajñānirjāto vimuktinirjāto vimuktijñānadarśananirjātaḥ)
1-戒:三歸五戒、八戒、十善戒。或者是出家的沙彌戒、沙彌尼戒、學法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有點信心、有點慚愧心,用這樣的心受戒,學戒,守護戒,還是有漏。精勤地修學止觀,調伏內心的虛妄分別。要學習佛法,有聞思修的智慧,在止觀裡面調伏自己的內心,心裡面有大智慧,不動心。這個時候,守的戒是無漏戒、修的定是無漏定,無漏的、清淨的智慧相應的戒定慧,都是無漏。所以戒也有有漏戒和無漏戒的不同。
2-定:初開始修定,都是有漏定。為什麼能變成無漏定?就是要有般若波羅蜜,這個定才是無漏定。常常修定,就使令分別心力量強,然後在有強大力量的心裡面作毘缽舍那觀,就能斷煩惱。所以,定有有漏定、也有無漏定。
3-智慧:也有有漏的智慧、也有無漏的智慧。但是無漏的功德,也是從有漏的功德逐漸逐漸進步才成就的。
4-解脫:
*1若是得到色界定,就把欲界的煩惱解脫,但是也並不是真實的解脫;若得到無色界定,就把色界的煩惱也解脫,也不是真實的解脫。
*2若是學習毘缽舍那的清淨無漏的智慧,學習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的這種智慧,它是無漏的智慧,就使令戒和定也都變成無漏的。這個時候能解脫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無色界的煩惱,就叫做解脫。
*3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無色界的煩惱,叫做煩惱障;阿羅漢解脫煩惱障,還有所知障,還不能成就佛的法身。
*4所知障:
第一,阿羅漢對於佛陀為一切眾生所宣揚的無量無邊的法門,知道一少分,還有很多是不明白,這也就是所知障。
第二,無量無邊的眾生,根性是怎麼情形、要怎麼樣度化,阿羅漢也有所不知,這都是所知障。
其次,就是對於佛陀所覺悟的第一義諦,阿羅漢還是不及格的,也是所知障。
其次,阿羅漢的心雖然比凡夫的心清淨,但是在一切法上有微細的取著,有微細的取相的煩惱,這也是所知障。
解脫,應該是說解脫煩惱障、所知障。
*5解脫知見:譬如這個人用功修行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知道他解脫多少煩惱。知道這個菩薩得無生法忍,他解脫多少煩惱,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佛都知道,就叫解脫知見。利根的聲聞人,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自己知道現在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鈍根的人還是有一點不大知道,得初果嗎?他不大知道。所以解脫知見,就是前面是解脫一切煩惱障、所知障,還能夠明了現在解脫多少煩惱。
3)從慈、悲、喜、捨生,(maitrīkaruṇāmuditopekṣānirjātaḥ)
就是要有大悲心來教化眾生,有這樣的功德你才能夠成就法身。慈悲喜捨是在禪定裡面修的四種三昧,通於有漏;因為有般若波羅蜜,就變成無漏,也有深淺的不同。
4)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dānadamasaṃyamanirjātaḥ  kṣāntisauratyanirjāto  dṛḍhavīryakuśalamūlanirjāto  dhyānavimokṣasamādhisamāpattinirjātaḥ  śrutaprajñopāyanirjātaḥ)
這是六波羅蜜,通於自己用功修行、也通於教化一切眾生。
*1禪定:禪就是色界的四禪,定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這都是有漏定,若有般若波羅蜜,就變成無漏的禪定。
*2解脫:是八解脫,也名為八背捨。是誰學習這個法門呢?要三果聖人以上。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解脫。其實這就是九次第定。前兩個解脫是在三禪(初禪、二禪、三禪)裡面修,淨解脫身作證是在第四禪裡面修。就是在四禪裡面修學前三個解脫,後邊就是無色界四空定、加上滅受想定。成就滅受想定的人,當然一定是成就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
*2.1有色想觀諸色解脫:怎麼修呢?在禪定裡面(在初禪、二禪裡面)修不淨觀,就是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不淨,就是從大腳指這裡開始,就是青瘀、膨脹、爛壞了,白骨露出來了,乃至全身到頭都是這樣子。他沒有破壞白骨,保留這個白骨,所以叫有色想。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就是觀察身體是不淨,也觀察自己、也觀察他人,一切都是不淨,這樣觀。到最後都是白骨。在白骨的眉間這個地方,放出來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光明,就是八色光明。
*2.2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就是在禪定裡邊觀察自己是不淨,從大拇指一直觀到頭,從頭觀到指都是不淨,最後是白骨,觀察它變成微細微塵,就沒有,他這樣觀察。觀察自己這個不淨也沒有、骨也沒有,然後觀察其他的人都是白骨,白骨在眉間放光明,還是這個八色的光明,那麼這就是第二解脫。
*2.3淨解脫身作證:觀察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光明。觀察那光明(青、黃、赤、白)非常地清淨。觀察它是青、觀察它是黃、觀察它是白,青、黃、赤、白都是非常美好的光明,這叫做淨解脫。身作證,就是有廣大的輕安樂。
*2.4-2.8然後修無色界四個解脫,觀察它們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不執著,對無色界的四空定不執著,就這樣觀察。到了滅受想定的時候,第七識比較清淨,前六識心王、心所都停下來,就像涅槃的境界一樣。
*修八解脫有什麼事情?能得到廣大的神通,能成就無礙辯才,能成就阿羅漢、得殊勝的功德。
*3三昧:就是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
*4多聞智慧:多聞智慧,從聞思修證悟諸法實相。
*5諸波羅蜜生:布施波羅蜜、持戒、忍辱乃至最後都是波羅蜜;布施裡面也有般若波羅蜜,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裡面都有般若波羅蜜,就叫做諸波羅蜜。如果裡面沒有般若波羅蜜,前五度不能名為波羅蜜。
5)從方便生,
方便是單獨指度化眾生說。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度化眾生。主要就是菩薩有大智慧,能夠勸導眾生斷惡修善,叫做方便。
6)從六通生,(abhijñā-vidyā-nirjātaḥ)
從六種神通才能成就法身。
7)從三明生,
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有什麼不同呢?明白什麼樣的因緣得什麼樣的果報,什麼樣的果報是由什麼樣的因緣成就,就叫做明。
8)從三十七道品生,(sapta-triṃśad-bodhipakṣya-nirjātaḥ)
三十七道品是佛陀開示我們修學聖道的次第。
9)從止觀生,(śamatha-vidarśanā-nirjāto)
10)從十力(daśa-bala-nirjātaś)、四無所畏(catur-vaiśāradya-nirjātaḥ)、十八不共法生(aṣṭādaśāveṇika-buddha-dharma-nirjātaḥ sarvapāramitānirjātaḥ)
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已經成佛所成就的功德。
11)從斷一切不善法(sarva-akuśala-dharma-prahāṇāya nirjātaḥ)、集一切善法生,(sarva-kuśala-dharma-parigraha-nirjātaḥ)
總而言之,就是斷除一切不善法、能夠集成一切善法,法身才能成就。
不善法有深淺的不同。譬如所知障,是聖人的煩惱。
有些善法是通過身口做這件事。但是內心的虛妄分別,就是要如理作意。
12)從真實生,(satya-nirjāto bhūta-nirjāto)
1-什麼叫做真實?就是第一義諦,諸法實相,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其餘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如幻如化。
2-真實生怎麼講呢?就是證悟諸法實相,所證悟的是第一義諦,能證悟的是般若波羅蜜。若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是初得無生法忍;繼續地這樣修止觀,般若繼續地增長,也就有根本智,也會有後得智,從這裡面再能夠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增長,所以叫從真實生。
13)從不放逸生:(apramāda-nirjātaḥ)
要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常努力地這樣做,就是不放逸。
14)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apramāṇa-śubha-karma-nirjāto mārṣāḥ tathāgata-kāyas)
就是成就佛的法身。
15)諸仁者!欲得佛身(tatra yuṣmābhiḥ spṛhā kartavyā)、斷一切眾生病者(sarva-satvānāṃ ca sarva-kleśa-vyādhi-prahāṇāya),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anuttarāyāṃ samyak-ṣaṃbodhau cittāny utpādayitavyāni)
在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就應該發無上菩提心,建立這個清淨的、偉大的意願。應該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經過內心的如理作意。從經論上的學習得到一些智慧,用這個智慧思惟觀察,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我應該這樣做,在佛前、或者是善知識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做這件事。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不要忘菩提心,常常地憶念,我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以無上菩提作我行動的一個目標,不希求世間上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