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卷2〈12 二莊嚴品〉:
善男子!如諸眾生,貪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菩薩施時,亦復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
《大方等大集經》卷23〈3 彌勒品〉:
善男子!因眼見色而生愛心,愛心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即名為行,至心專念名之為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六處生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之為觸,貪著心者即名為愛,求是等法名之為取,如是法生是名為有,次第不斷名之為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識法因緣生貪,亦復如是。如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
《法界次第初門》卷2:十二因緣初門第四
十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餘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約一世。總觀四諦。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減少。若緣覺人。通約三世。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為出世之要術也。
教門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一者約三世明十二因緣。二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三者約一念一世辯十二因緣。
今無明三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是中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更互為因緣故。云三世十二因緣也。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為行也。
三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託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皰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為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為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為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為愛。謂於所領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為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為有。因能有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眾身熟壞。是為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眾惱合集。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三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緣相。具出大集經。今略出經文。是十二因緣。從歌羅邏而辯無明。故云果報也。約二世明者。前十因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為十二也。一無明
大集經言。云何名為觀於無明。先觀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燸。過去世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者。有二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為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燸。是中心意。名之為識。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二行 復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云何為觀。隨心於念觀息出入。觀於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復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焦。有風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是名口行。
三識 以如是三行因緣故。有識生。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是名為受。
八愛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是名為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故名為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於後身。故名為有。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此並是略出經文辯。從初受報來。約二世明十二因緣相。孱然無一句私語。讀者善尋。自知與前來約三世明十二因緣有異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緣。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今略出經文明一念十二因緣相。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二行 為愛造業。即名為行。三識 至心專念。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七受 貪著心者。名之為受。
八愛 經中脫落。不釋愛相。今私作義釋云。纏綿不捨。名之為愛。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斷。是名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意法因緣生貪。亦復如是。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並出大集經文。未有一句私語。讀者善尋。此與常所說三世因緣逈異。若有欲學因緣佛道者。上來至此三種辯因緣。相隨用一門修學。即證緣覺智也。
標籤
- 00雜阿含總圖 (49)
- 01法句經總圖 (7)
- 02俱舍論總圖 (9)
- 03禪經總圖 (6)
- 04心理學 (12)
- 上課概論 (57)
- 大毘婆沙論 (2)
- 大乘經 (34)
- 大乘論 (29)
- 大般若經 (29)
- 大般涅槃經 (1)
- 大寶積經 (16)
- 中阿含 (36)
- 古德 (2)
- 正法念處經 (72)
- 阿毘達磨 (21)
- 現觀莊嚴論 (40)
- 無說而說 (12)
- 集論 (46)
- 楞伽經 (6)
- 瑜珈論 (9)
- 解深密經 (3)
- 對比 (1)
- 維摩詰所說經 (20)
- 雜阿含 (207)
- 雜阿含圖 (67)
-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 (34)
- dia (2)
- ubuntu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