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結構
論文結構
系統思考
六(三)無知一,cf.
s22.24 abhijāna suttaṃ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堪任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2.2.於五蘊知等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心解脫者,)則能堪任斷苦。
3.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
[經文]
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解說]
rūpañca
bhikkhave,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s22.24
諸比丘!於色知、明、離欲、斷,則能導致苦盡。
[論說]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是名一門觀察差別。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彼由思擇、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不現行斷故,及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二種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解]復次,為了想要證得尚未得到的解脫的緣故,應該觀察八件事情。哪八件?就是在五蘊諸行當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
1)什麼是愛味的觀察?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愛味的時候,能夠善巧的通達五蘊諸行的愛味所有的各自的相貌。
2)什麼是過患的觀察?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過患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了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時分與地位,他們的過患共相是苦,因為苦受本身就是苦。樂受,變壞的時候是苦。不苦不樂受,無有恆常,苦、樂受隨時都會生起,所以也是苦。在這樣三種受中,令人生起愛著的滋味很少,但是卻有許多苦的過患。
3)什麼是出離的觀察?這樣了知愛味染著很少,卻有許多種種的過患與愛味一起活動之後,對於所愛味染著的五蘊一切行中,隨順根對境時,所生起的欲貪煩惱,就能除遣欲貪,制伏欲貪,斷捨欲貪。
a)什麼是斷捨?在這裡,因為欲貪不會現前活動的緣故,說為斷,不是永遠捨離欲的緣故,而稱為斷。
b)什麼是離欲?對於彼五欲的事情,內心尚未解脫欲貪。若是對於隨眠,能究竟超越,才算是永遠捨離欲貪,內心得以解脫欲貪。這樣這三種觀察,稱為第一種入門觀察的不同。
4)什麼是由聞慧來觀察?又,這位修行者,對於彼五蘊諸行正在觀察的時候,首先,以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如聽聞阿笈摩聖典,而了知五蘊諸行本體是無有恆常,因為無有恆常的緣故,所以是苦。因為苦的緣故,所以離開五蘊沒有我是空及五蘊不是我。
5)什麼是由思慧來觀察?那位修行人,隨順聖典的教法,對於五蘊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有深刻的體認,對於這無常、苦、空、無我,能通達無礙。既然通達無礙之後,還能用與推度相應的思惟所成就的微細作意,就是說對於彼五蘊境,能如實了知是無常、苦、空、無我。
6)什麼是由思擇力來觀察?就是因為這樣通達無常、苦、空、無我,沒有障礙。且對於彼五蘊境,能如實了知是無常、苦、空、無我。因為這二種強大力量的緣故,對於與他相順的煩惱現前活動,煩惱活動的現在、未來所有的過患,能夠如其真實的觀察,由於思惟決擇的力量為依止的緣故,假設還是生起,但是不會真實的染著,就能夠捨離。
7)什麼是由見道來觀察?那位修行人,經由這樣聞慧通達無常等沒有障礙,經由思慧了知五蘊境是無常等。以及經由思擇力能不染著於欲貪。因為一次又一次,反覆地實踐的緣故,所以,能夠進入正性離生。
8)什麼是由修道來觀察?既然能進入正性離生之後,由於修道的力量,逐漸的捨離三界的欲。那位修行人,由於思擇與見道這二種力量的緣故,隨著與他相順的欲貪等,能斷種種欲貪等煩惱,就是因為欲貪等不現行稱為斷的緣故,這是思擇的力量。以及一部分見煩惱斷除的緣故,這是見道的力量。經由修道的力量,能究竟捨離三界的欲。這樣經由前面思擇與見道這二種力量,逐漸捨離欲貪。經由修道的力量,心得解脫三界的欲。
復次,有兩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復有兩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心苦滅;二者、身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壞苦、苦苦苦滅;二者、行苦苦滅。復有兩種苦滅。一者、非愛業果苦滅;二者、可愛業果苦滅。
[解]復次,還有兩種煩惱斷除所得的成果,以及兩種苦惱滅盡所得的成果。
1)哪二種煩惱斷除所得的成果?
第一、由於見道而斷除見煩惱,而體證彼成果的緣故,a)能自了知我已經永遠斷盡地獄、傍生、餓鬼這三惡趣中所生起的五蘊諸行,就是我不會再投生到三惡趣。b)我現今證得預流果,我已經安住在能夠究竟滅盡煩惱,且不會退轉的八聖道。c)乃至廣說,就是我已經滅盡,扣除掉七生、二生、一生所剩餘的後有所生起的五蘊諸行。
第二、由於修道而斷除愛煩惱等,而體證彼成果的緣故,a)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b)第二有的生老病死等苦法,永遠不會再生起,就是有餘涅槃。
2)哪二種苦滅除所得的成果?這裡是說明無餘涅槃。
a)第一、現在見愛煩惱斷盡為原因,未來五蘊諸行的苦滅盡。第二、過去惑業為原因,感得現在的異熟苦滅盡。
b)還有兩種苦滅。第一、意識相應的苦滅。第二、五識相應的苦滅。
c)還有兩種苦滅。第一、變壞而生的苦、苦惱本身的苦,這二種苦滅。第二、行苦苦滅。
d)還有兩種苦滅。第一、非愛業所感得的惡趣果的苦滅。第二、可愛業所感得的善趣果的苦滅。
七(四)無知二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越生老病死怖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2.2.於五蘊知等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3.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解說生老死怖
[論說]復有少分已見諦跡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解]還有少部分已經見到四聖諦的路跡的諸聖弟子,雖然已經超過諸惡道苦的所有怖畏,由於尚未永遠斷盡一切結的緣故,在未來世裏面,還會與諸異生一樣有生老死等,他的心還有這種恐怖。為了斷除那種恐怖的緣故,而對於涅槃,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於涅槃,以及於斷其餘煩惱沒有放逸,精勤修習對於五蘊觀察無常等行相。
八(五)無知三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2.2.於五蘊知等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3.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六)無知四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於五蘊若知、明、斷、離欲---能斷苦
2.1.於五蘊不知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2.2.於五蘊知等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3.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說]
此四經的差別,不知道為何cs.3沒有心解脫?
cs.3.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cs.4.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cs.5.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cs.6.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