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雜阿含-15-16



二一(一五)使;s22.63 upādiyasuttaṃs22.64 maññamānasuttaṃs22.65 abhinandamānasuttaṃ

1.略說法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世尊稱讚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云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如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3.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4.色隨使使,色隨使死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隨使使,色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為取所縛。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5.世尊稱讚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6.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在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即成羅漢,心得解脫。

I. 略說法要
[經文] 今當為我略說法要。
[論說]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何等為三?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 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貞實故。又棄 捨多聞究竟欲故;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 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 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 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 ?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
[]由於三種因緣,有些聲聞弟子會前往大師所在的地方,請求簡略的教授。哪三種?第一、先前唯獨多聞就認為是究竟,對於種種其餘的法隨法行反而生起厭背。現在生起這樣的勝解但是簡略的聽聞教法,足夠得到自己的目標,何需假藉多聞以為究竟!因為重要的是修習正行,才能成就真實解脫的緣故。又,因為棄捨多聞是究竟的欲求的緣故
第二又有些聲聞弟子於所趣入的法門,有眾多的不同項目要修行,所以內心恐怖、害怕,為了得到適合自己趣入的法門請求簡略教授,因為世尊善巧的方法而令此弟子得以趣入法門的緣故。或是有些聲聞弟子,就是他已經對於眾多的教法善聽、善思。他生起這樣的心念:我對於眾多的教法已經善聽、善思,若是我現今將已經聽到、思惟所得到的諸法全部作為修行的依止,對於令心安住的所緣境及令心解脫煩惱的所緣境,想要以這些來繫住我的心,豈不是會令我的作意散亂,注意力無法集中嗎?若是這樣的話,令心安住尚且不可能得到,更何況解脫呢!
第三又對於這樣所聽聞、所思惟的一切法當中,不能得到決定,應當依照什麼法才能迅速地體證通慧?應當依照什麼法才能迅速地得到出離?應當緣慮什麼所緣境而得以住心?應當緣慮什麼所緣境而得以解脫?彼聲聞弟子既然這樣自己不能決定,若是在大師,或是眾所識的如來弟子出現在眼前,看見之後,就馬上前往他所在的地方請求簡略的教授。

II. 思惟所以
[經文] 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 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復次、應當知道正確、合理的教授,有四種自己目標的成果可以得到。就是為此目標而出家,以及如此方式出家。什麼意思?a)就是形相具足,誓受下劣形相,剃除鬚髮,身著法服。b)事業具足,於所作事成就軌則,或是三學,就是經文的信家非家,出家學道。c)意樂具足,唯為涅槃而出家,就是經文的為究竟無上梵行。d)處捨取具足,捨不善法,修集善法。為此出家,就是意樂具足。其餘都是解說如此出家。依賴這四個具足的緣故,能得到四種得,哪四種?第一、無上得,得到無餘涅槃。第二、現法得,就在這一生,能得無餘涅槃。第三、自然得,依照菩提道品,自然能體證解脫。第四、內證得,解脫的時候,自己能知道已解脫。

III. 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經文]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論說]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不調伏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展轉隨眠。世俗說言: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縛,亦為貪等大縛所縛。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同分死者,謂如過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死。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 似死,不隨順死。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如過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 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1.有六種死。哪六種?就是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
1)什麼是過去死?就是過去五蘊諸行沒盡,一直到命根滅盡的緣故死。
2)什麼是現在死?就是現在五蘊諸行沒盡,一直到命根滅盡的緣故死。
3)什麼是不調伏死?就是在過去世不清淨,不解脫死,所以是不調、不伏。由於這樣不調不伏為因緣,五蘊諸行相續流轉,為煩惱種子所隨逐,所以,稱為有隨眠行,從無始以來展轉隨逐。世俗說言士夫隨眠,就是我執種子,在過去世命終之後,在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的自體而得生起。在現在世,一直到壽命滅盡,也還是這樣不調、不伏,廣說一直到而命終之後,未來五蘊自體還是得以生起。又能夠攝取有隨眠行。由於攝取彼五蘊諸行以為原因的關係,就為生等眾苦所繫縛,也為貪等大的繫縛所縛。
4)什麼是調伏死?就是在現在世已調、已伏,沒有隨眠而壽命終沒之後,未來五蘊自體不再生起,也不攝取有隨眠行。因為不攝取彼五蘊諸行以為原因的關係,就能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也能解脫貪等大縛。
5)什麼是同分死?就像過去世不調、不伏,曾經捨棄身命,在現在世也還是這樣捨棄身命,應當知道這樣的情況名為同分死,也可名為相似死,也可名為隨順死。
6))什麼是不同分死若是在過去世不調、不伏,捨棄身命之後,在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棄身命,應當知道這樣的情況名為不同分死,也可名為不相似死,也可名為不隨順死。所以若是在現在世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的時候,如同過去世死的情況,名為同分死及隨順死不像過去世的情況而命終的時候,這時候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名為不同分死及不隨順死
2.,這六種死,應當知道有二種相貌。哪二種?就是五蘊諸行流轉的過患相貌,以及五蘊諸行還滅的勝利相貌。
1)什麼是五蘊諸行流轉的過患相貌若是在過去以及在現在,不調、不伏,這二世相同,都是有不調、不伏這部分而死亡,還是會在未來世攝取生等苦,以及會為貪等煩惱繫縛的情況,名為諸行流轉過患相。
2)什麼是五蘊諸行還滅的勝利相貌若是在現在世已調、已伏,與過去世不相同,因為有已調、已伏這部分,而死亡,所以,在未來世不會攝取生等眾苦,且能解脫一切煩惱繫縛的情況,名為諸行還滅勝利相。




二二(一六)增諸數;s22.35 paṭhama bhikkhu suttaṃs22.36 dutiya bhikkhu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

2.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差別者: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3.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I. 增諸數
[論說]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中。謂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T30,493c),當知如前已廣分別。
[]復次由於八種相貌,得以趣入於彼五蘊諸行生起世俗言說的士夫數中。哪八種?就是這樣的名稱,這樣的種類,這樣的父母,這樣的飲食,這樣領受苦惱或歡樂,這樣長的壽命,這樣久的時間的安住,這樣的所擁有壽量的邊際。這樣種種相貌,在菩薩地宿住念中,應當知道如同前面已經詳細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