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中阿含119說處經

中阿含119說處經
世尊告諸比丘:此有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云何為三?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在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是謂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因所說善習得義,因不說不善習得義。

1.三種言依
如契經說:有三種言依。無第四、第五。云何為三?謂依過去說曾諸法。依未來說當諸法。依現在說今諸法。

1)問:言依以何為自性?答:品類足說言: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
2)問:言即是語,彼依是名。但應一界、一處、一蘊所攝。何故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耶?
+答:彼論應說: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而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者,依展轉因,故作是說。謂語依名轉,名依義轉。義是言展轉依義中,具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故。說者、聽者皆為於義。是故彼論依展轉因,說言依自性。
+有說:言依是名及所說義。是故具有十八界等。以言依名及義轉故。
3)問:何故但依三世法,說三言依。不依無為法,說言依耶?
+答:亦應說無為法是言依。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有說:無為攝在現在品中,以現在法得無為故。
+有說:言多分依有為法轉故。無為法不說言依。
+有說:為止有情增上愚故說三言依。於有為法所起無明多增上故。
+有說:有情多於三世猶豫故。佛為說三種言依。
+有說:為止外道執有我故說三言依。謂外道言若無我者,我言何依故。佛為說三種言依。我言但依三世起故。
+有說: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并止現在是無為執,說三言依。依是有體、有用法故無必無體。無為無用,故非言依。
+有說:有為法麁,多信是有。易起言說,故立言依。無為法細,少信是有,難起言說。故非言依。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為、無為分為二聚。若彼聚中,三事可得。謂語名義立為言依。無為聚中,雖得有義。而無餘二,故非言依。
+大德說曰:若法有用,取果、與果,可立言依。無為無用,是故不說。
+脇尊者言: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故立言依。無為不然,是故不說。
4)問: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法。依未來,說過去、現在法。依現在,說過去、未來法。彼是何等言依攝耶?
+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
+復有說者,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即攝在過去中。
乃至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即攝在現在中。
+有餘師說: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未來者攝在未來。現在者攝在現在乃至。
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過去者攝在過去。未來者攝在未來。前說言依,義為體故。
5)問:若於一時頓說二世。或復三世何言依攝?
+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
+復有說者,隨能顯名,在何世攝。即說攝在彼世言依。
+有餘師說:隨所顯義,在何世攝。即說攝在彼世言依。前說言依,義為體故。
6)問:契經但說有三種言依,於義已足。何故復說無第四、第五?
+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執有第四世故。無第五者,遮無為法。恐執無為是言依故。
+有說:二言鄭重遮止,欲令所說義決定故。
+契經依世建立言依,故說有三,無四、無五。
+若依如理作意建立言依。應說有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遮有第二如理作意。無第三者,遮如理作意所不攝法。
+若依止觀建立言依。應說有二,無第三、第四義。如前說。
+若依三解脫門建立言依。應言有三,無第四、第五義。如前說。
+若依四聖諦建立言依。應說有四,無第五、第六義。如前說。
+若依五蘊建立言依。應說有五,無第六、第七義。如前說。
+若依六隨念建立言依。應說有六,無第七、第八義。如前說。
+若依七等覺支建立言依。應說有七,無第八、第九義。如前說。
+若依八聖道支建立言依。應說有八,無第九、第十義。如前說。
+若依九次第定建立言依。應說有九,無第十、第十一義。如前說。
+若依如來十力建立言依。應說有十,無第十一、第十二義。如前說。
+如是若依餘法建立言依,應如理說。此經依世建立言依,故但說三,無四、無五。

2.四事-處非處、智論、分別、道跡
即此經中,作如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者處非處。二者智論。三者分別。四者道跡。若於此四善安住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可與語。
[參考]中阿含119說處經
復次,因其所說,更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於處、非處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若此賢者於處、非處住者,所知住者,說喻住者,道跡住者,如是此賢者可得共說,亦可得共論。

問:如是四事有何差別?
1)答: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是處非處。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智及爾焰。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世俗勝義。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趣苦集行及趣苦滅行。
2)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眼色為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是處。耳等為緣生眼識。乃至眼等為緣生意識非處。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十智差別。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了義經及不了義經。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四種行跡。
3)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有理無理。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聖者正論。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假設言論。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他言句義,前中後別,而輒酬對。
4)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能如實立所立宗。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能堪受他所問難。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善了知詭誑真實。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成辦增上覺慧。
5)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自宗他宗。不善安住,而有所說。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了知他以量為先,有所詰難。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了知他前後次第,相應言論。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滿足所求勝事。
6)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善了知現非現量。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先所聞堅執不捨,不欲觀察前後德失。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他正說心懷猶豫,如不能決是飯是酥。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了知現、比、至教為先問難。
6)脇尊者言: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所知境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能知智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邪正教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邪正行不善了知。
7)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多界經中所說,處非處義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事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雜染清淨不善了知。
+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不善了知。與上相違名善安住。

3.四事-四問
即此經中,復作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者應一向記問。二者應分別記問。三者應反詰記問。四者應捨置記問。若於此四如應記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可與語。
[參考]中阿含119說處經
因其所說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說,亦不得共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使一向答者,分別論、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賢者得共說,亦得共論。

1)云何名應一向記問?此問應以一向記故。
+謂有問言:如來、應、正等覺耶?法善說耶?僧妙行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涅槃寂靜耶?應一向記此皆如是。
+問:何故此問應一向記?
+答: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2)云何名應分別記問?此問應以分別記故。
謂有請言:為我說法。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繫、有色界繫、有無色界繫。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說何者?
3)云何名應反詰記問?此問應以反詰記故。
+謂有問言:為我說法。應反詰言:法有眾多。汝問何者?眾多法者,謂過去等如前廣說。
+問:應分別記論,應反詰記論,有何差別?
+答:答意雖無差別,而問意有異。謂彼問者有為知解故問,有為觸惱故問。
3.1)若為知解故問,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廣說乃至。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說何者。
+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告彼言:過去法亦有多種。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欲說何者?
+若言:為我說善法。應告彼言:善法亦有多種。有色、有受、想、行、識。欲說何者?
+若言:為我說色法。應告彼言:色法亦有多種。有離殺生,乃至有離雜穢語。欲說何者?
+若言:為我說離殺生。應告彼言:離殺生有三種。謂從無貪生,從無瞋生,從無癡生。欲說何者?
+若言: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告彼言:無貪生者,復有二種。謂表、無表。欲說何者?
若為知解故發問者,則應如是分別而答。
3.2)若為觸惱故問,應反詰言:法有眾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有過去乃至有不斷。
+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反詰言:過去法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善、不善、無記。
+若言:為我說善法。應反詰言:善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色乃至識。
+若言:為我說色法。應反詰言:色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
+若言:為我說離殺生。應反詰言:離殺生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從無貪生乃至從無癡生。
+若言: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反詰言:從無貪生亦有眾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表及無表。
+若為觸惱故發問者,則應如是總相反詰。令彼問盡,或令自答。
3.3)如有為知解故問。有為觸惱故問。如是有為求善故問。有為試他覺慧淺深故問。有為求義故問。有為摧他故問。有質直故問。有諂曲故問。有柔和故問。有憍傲故問應知亦爾。如是名為分別反詰。二論差別。
4)云何名應捨置記問?此問應以捨置記故。
4.1)謂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世間常耶乃至廣說四句。世間有邊耶乃至廣說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世間。來詣佛所,作如是問。
+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答言:常或無常等。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常、無常等。
+如有問他此石女兒,恭敬、孝順及愛語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恭敬、孝順及愛語者。便不應理,石女無兒。如何可說有恭敬等。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
4.2)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命者即身,為異身耶?世尊告曰:俱不應記。
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命者,來詣佛所作如是問。
+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即身或異。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與身一異。
+如有問他兔角牛角為相似不?彼作是念:兔角本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相似或不相似。便不應理,兔角本無。如何可說與牛角相似不相似耶?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
4.3)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如來死後為有?為無?乃至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
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如來。彼執此我本無,而有問:佛死後為有?為無?乃至廣說。佛作是念:如是本無,今有實我畢竟無體。若答此我今尚是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今有無。若我答言死後有等,便不應理。如是實我今尚是無,如何可說死後有等。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
4.4)復有外道來詣佛所,
+白佛言:喬答摩!自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自作自受。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
+彼復問言:他作他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自在天等。彼能作我受果。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
+彼復問言自他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自他。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
+彼復問言:非自他作,無因而生。無作無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世尊常說果從因生。自作自受,故不應答。
5)問:何故於彼外道諸問應捨置耶?
答:彼問不引義利,不引善法,不順梵行,不發覺慧,不得涅槃。是故彼問皆應捨置。
6)問:前三有答,可名為記。第四無答,云何名記?
答:佛雖告言:此不應記。而實已與答理相應。是根本答,故亦名記。令彼問者得正解故。
7)或有默然,於理得勝。況酬彼問,而非記耶?
昔有外道名扇帙略,聰明廣學,是大論師。為論議故,來入迦濕彌羅國。爾時,此國有阿羅漢名筏素羅,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學窮內外,恒住波利質呾羅林中。時扇帙略為捔論故,來詣其所,共相問訊,種種慰勞在一面坐。白言:苾芻!欲相捔論。尊者與我,誰先立宗?筏素羅言:我是舊住,應先立宗。但汝遠來,稍當疲倦,隨意先立。時扇帙略便立宗言:一切立論皆有報答,覺慧若盡,其論乃窮。時筏素羅默然而住,彼扇帙略與諸弟子歡喜而起,唱如是言:今此苾芻已墮負處。時筏素羅告彼弟子:汝師若是扇帙略者,不久當悟誰墮負處。彼諸弟子聞之嗤笑,隨逐其師。從林而出,時扇帙略尋即思惟,何故沙門作如是說,乃便自悟。我立論言:一切立論皆有報答。苾芻默然。是我墮負,深生慚赧。告弟子言:吾所立論,今已墮負。可與汝等馳還懺謝。弟子白言:何名墮負?時扇帙略具為述之。弟子報言:已對大眾得勝而來,何須復往懺謝取辱?其師報曰:我寧於智者邊受劣?不能於愚者邊取勝?即與弟子還入林中,到尊者所,頂禮雙足。作如是言:尊者得勝,我已墮負。尊者是師,我是弟子。從今以後,請常教誨。如是默然,於理得勝。況酬彼問,而不名答。是故四種皆名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