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中阿含-14-羅云經-異譯本


譯本
1.中阿含業相應品羅云經
2.M. 61. Ambalatthikā-Rāhulovādasuttaj 教誡羅睺羅菴婆蘗林經
3.出曜經,T04, 668a
4.法句譬喻經,T4599c
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760b
6. 分別功德論,T25, 51a
7.瑜珈師地論,T30405b


中阿含014羅云經
出曜經
法句譬喻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分別功德論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
哆園。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麤獷言少誠信。佛敕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
爾時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爾時具壽羅怙羅於此城側溫泉林住。時有眾多敬信婆羅門居士等。來詣其所問言。大德。世尊今者住在何處。若佛世尊在竹林中。時羅怙羅即便報云在鷲峯山。若在鷲峯山。報云在竹林中。若在畢鉢羅窟。報云在西尼迦窟。若在西尼迦窟。報云在畢鉢羅窟。時彼諸人欲求禮佛不能得見。身體疲倦極生勞苦。詣羅怙羅處。時羅怙羅問諸人曰。仁等。得見世尊不。答言不見。諸人報云。聖者何因故惱我等。答言實爾。我故相惱。時彼諸人各生嫌賤。時諸苾芻以緣白佛。
稱羅云持戒不毀者。或曰。羅云憙妄語。云何言持戒也。或[3]曰。羅云不妄語。直自瞋佛耳。何以瞋佛也。以佛不作轉輪聖王故。若作聖王者。當有八萬四千大臣。八萬四千玉女。象馬車乘事事有八萬四千。捨如此之位而作沙門東西行乞。不可羞耶。計聖王之利。嫌如來故。作妄語[]耳。人問羅云如來所在。如來實在祇樹精舍。而答云在晝闇園。實在晝暗園。而詐言在祇園。反覆妄語誑於來人。阿難白[4]佛。羅云妄語。佛喚羅云來。卿實妄語耶。對曰。實爾。羅云。汝何以作妄語耶。我所以捨聖王位者。以聖王位不可恃怙。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正使帝釋梵王皆不可保。況復聖王而可恃賴耶。羅云。我前後捨此不可稱計。而汝方恨也。
爾時。尊者羅云亦遊王舍城溫泉林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溫泉林羅云住處。尊者羅云遙見佛來。即便往迎。取佛衣缽。為敷坐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羅云座。 
爾時世尊像如經行。漸漸以次至羅云房中。時羅云遙見世尊。即從坐起更拂拭坐具清淨水。世尊至房偏踞羅云床。
佛往見之。羅雲 歡喜趣前禮佛。安施繩床攝受震越。佛踞繩床告羅雲曰澡盤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洗足已訖。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入王舍城次第乞食。還至本處飯食訖。於食後時即便往詣溫泉林所羅怙羅住處。時羅怙羅遙見佛來。為佛敷座即安置瓶水并洗足器。淨洗足手已往迎世尊。收取上衣白言。善來世尊願於此坐。

於是。世尊即取水器。瀉留少水已。問曰。羅云。汝今見我取此水器。瀉留少水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少。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取清淨水洗手足。留少殘水告羅云曰。汝見留此水不。唯然已見。佛告羅云。沙門執行亦復如是。不知慚愧無有恥辱。羅云當知。設有比丘。如此行者。無惡不更無痛不遭。猶此惡垢水不可淨用。
佛語羅雲。汝見澡盤中洗足水不。羅雲白佛。唯然見之佛語 羅雲。此水可用食飲盥漱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實清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是以之故不可復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捨 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
佛便就座坐已即取瓶水自洗雙足。於洗足器傾去多水餘留小許。告羅怙羅曰。汝見器中留少水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見之。佛言。羅怙羅若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乏少沙門之法。
佛語羅云。汝取水來。羅云即盛滿鉢水授如來。如來執鉢水。謂羅云曰。汝見此水不。對曰。已見。佛言。此水滿鉢無所缺減者。喻持戒完具無所損落。復[5]寫半棄。謂羅云曰。汝見此水不。對曰。見之。佛言。此水以失半。喻戒不具足。
世尊復取此少水器。盡瀉棄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
取少水器。盡瀉棄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盡棄。亦復如是。
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爾時世尊躬自寫水於地告羅云曰。汝見吾寫水在地不乎。唯然已見。其有至誠執意妄語不知慚愧無有恥辱。如此之行無惡不涉。
佛語羅雲。棄澡盤中水。羅雲即棄。佛語羅雲。澡盤雖空可用盛飲食不耶。白佛言。 不可用。所以然者。用有澡盤之名曾受不淨故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中盛食。
世尊復以器中少水總瀉于地。告羅怙羅曰。汝見少水盡棄于地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見之。佛言。羅怙羅若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棄盡沙門之法。
[]寫水使盡。示羅云曰。見此空鉢不。答曰。已見。佛言。犯戒都盡。喻如空鉢。
世尊復取此空水器。覆著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覆。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爾時世尊手執水器覆地語羅云曰。汝見我覆此器不。唯然已見。若有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如此之類無惡不涉。爾時世尊告羅云曰。汝今當作是學。彈指戲笑之間不得妄語。況至誠妄語乎。如是羅云當作是學。
佛以足指撥卻澡盤澡盤應 時輪轉而走。自跳自墮數返乃止。佛語羅雲。汝寧惜澡盤恐破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賤價之物。意中雖惜不大慇懃。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麤言 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自死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亦如汝言不惜澡盤羅雲聞之慚愧怖悸。
世尊復以其器傾側至地。告羅怙羅曰。汝見此器傾側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見之。佛言。羅怙羅若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傾側沙門之法。世尊復以其器覆之于地。告羅怙羅曰。汝見此器覆在地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見之。佛言。羅怙羅若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傾覆沙門之法。
復以鉢覆地示曰。汝見不。答曰見。佛言。已犯戒盡當墮地獄。喻鉢口向地也。羅云自被約勅以後。未曾復犯如毫釐。故稱第一持戒也。
世尊復取此覆水器。發令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
覆水器。發令仰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仰。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
言。 




羅云。猶如王有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脅.項.額.耳.牙
。一切皆用。唯護於鼻。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猶
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脅.項.額.耳.牙。一切皆用。唯護於鼻。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鬥時。用
前腳.後腳.尾.髂.脊.脅.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復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脅.項.額.耳.牙.鼻
。一切盡用。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鬥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脅.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羅云。我說此王大象入陣鬥時。無惡不作。如是。羅云。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我說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
得戲笑妄言。 

佛告羅雲聽我說喻。昔有國 王有一大象。猛黠能戰。計其力勢勝五百小象。其王興軍欲伐逆國。被象鐵鎧象士御之。以雙予戟繫象兩牙。復以二劍繫著兩耳。以曲刃刀繫象四腳。復以鐵撾繫著 象尾。被象九兵皆使嚴利。象雖藏鼻護不用鬥。象士歡喜知象護身命。所以者何。象鼻軟脆。中箭即死。是以不出鼻鬥耳。象鬥殊久出鼻求劍。象士不與。念此猛象 不惜身命。出鼻求劍欲著鼻頭。王及群臣惜此大象。不復使鬥。佛告羅雲。人犯九惡。唯當護口。如此大象護鼻不鬥。所以然者。畏中箭死。人亦如是所以護口當畏 三塗地獄苦痛。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如此大象分喪身命不計中箭出鼻鬥耳。人亦如是十惡盡犯。不惟三塗毒痛辛苦。若行十善攝口身意。眾惡不犯。便可得道長離三 塗。無生死患。
復次羅怙羅如醉象王有大力勢。牙如車軸肥壯勇猛善能鬪戰。往戰場中共他戰時。四足兩牙尾及脊脇悉皆作用。唯有其鼻卷而不出。羅怙羅此象為護命故不用其鼻以摧。彼軍象師即念。此之象王護惜身命。羅怙羅若彼象王共鬪之時。出鼻戰者是時象師即知此象不悋軀命。自軍他軍遇便殘害無惡不作。如是羅怙羅若復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說是人無惡不造。

於是。世尊即說頌曰。
 人犯一法  謂妄言是
 不畏後世  無惡不作
 寧噉鐵丸  其熱如火
 不以犯戒  受世信施
 若畏於苦  不愛念者
 於隱顯處  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  已作今作
 終不得脫  亦無避處
一法過去  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  無惡不更
寧噉燒鐵  吞飲洋銅 不以無戒  食人信施
若人畏苦  亦不樂苦 勿造惡行  念尋變悔
至誠為惡  已作當作 不免於苦  欲避何益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我如象鬥  不恐中箭  常以誠信
 度無戒人  譬象調伏  可中王乘
 調為尊人  乃受誠信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若人違實法  故作虛誑語
 乃至命終來  無惡而不造
 寧吞熱鐵丸  猶如猛火焰
 不以破戒口  噉他信心食



羅雲聞佛懇惻之誨。感激自勵剋骨不忘。精進和柔懷忍如地。識想寂靜得羅漢道












佛說頌已。復問羅云。於意云何。人用鏡為。尊者羅云答曰。世尊。欲觀其面。見淨不
淨。 如是。羅云。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


爾時世尊復告羅怙羅曰。於汝意云何。何意世人手執明鏡。羅怙羅白佛言。世尊。彼執鏡者為觀己面善惡之相。佛告羅怙羅。如是如是汝之所有身業造作。應當數數善自觀察。我今欲起如是身業。此之身業為害自身并害他身。是不善事是苦惡業。能於未來感苦異熟耶。為不害自身并不害他。是勝善事是安樂業。能於未來感樂異熟耶。羅怙羅若汝作此觀察之時。即能了知此之身業。我今欲作能損自他。是不善事是苦惡業。能於未來感苦異熟。此之身業應當檢攝即不應作。羅怙羅若汝作此觀察之時。即能了知此之身業。我今欲作能益自他。是勝善事是安隱業。能於未來感樂異熟。此之身業應當發起修其善事。復次。佛告羅怙羅。汝之所有身業造作。應當數數善自觀察。
瑜珈師地論,T30405b
又戒律儀有三種觀清淨因相。何等為三?一、觀身業。二、觀語業。三、觀意業。云何觀察如是諸業,令戒律儀皆得清淨?謂希當造及欲正造,身作業時,如是觀察:「我此身業,為能自損及以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為不自損亦不損他,是其善性能生諸樂,招樂異熟?」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即於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若自了知我此身業,不損自他,是其善性,餘如前說。即於此業,而不攝斂、造作、與便。
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
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
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
羅云。汝當受此現作身業。 


我今正作如是身業。此之身業能害自他當受苦報。即不應作。若益自他當受樂報。便應修學。復次佛告羅怙羅。汝之所有身業造作。應當數數善自觀察。

羅云。若汝已作身業。即觀彼身業。若我已作身業。彼身
業已過去滅盡變易。為淨。為不淨。為自。或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
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
善知識.梵行人所。彼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過說。慎莫覆藏。更善持護。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晝夜歡喜。住正念正智。口業亦復如是。


我曾已作如是身業。此之身業能害自他當受苦報。所有罪業應對佛前至誠懇惻說所作罪。或於清淨同梵行者前。說其愆咎發露說悔。將來禁戒更不重犯。若作善業能益自他。當受樂報應發歡喜心。於日夜中慶其所作勿為放逸。羅怙羅如於身業欲作。正作已作三時觀察。當知語業意業亦復如是。
復於過去已造身業,亦數觀察,我此身業為能自損,餘如前說。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餘如前說,便於有智同梵行所,如實發露,如法悔除。若自了知我此身業,不損自他,餘如前說,便生歡喜,晝夜安住,多隨修學。如是彼於去、來、今世所造身業,能善觀察、能善清淨。如於身業、於其語業,當知亦爾。

羅云。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過去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過去意業。 




羅云。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未來行故。
當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
意業。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未來意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
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未來意業。 




羅云。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在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在意業。 



由過去行為緣生意、由未來行為緣生意、由現在行為緣生意,即於此意數數觀察,我此意業,為能自損,餘如前說。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黑品,即於此業,攝斂不起,不與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白品,即於此業,而不斂攝,發起與便。如是於彼去、來、今世所起意業,能善觀察、能善清淨。
羅云。若有過去沙門.梵志.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羅云。若有未來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羅云。若有現在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羅云。汝當如是學。我亦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 


羅怙羅當知過去未來及以現在。所有行業皆由意生。應數觀察棄捨妄念常起善心。羅怙羅。若有沙門婆羅門等。於身語意業現起之時。應善觀察令極清淨。常多修習相應而住。羅怙羅如於現在觀察三業。令極清淨相應而住。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故汝今於三業中恒善觀察。令極清淨相應而住勿為放逸。
所以者何?去、來、今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於身語意三種業中,或已觀察、或當觀察、或正觀察,或已清淨、或當清淨、或正清淨,或已多住、或當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觀察、如是清淨。
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身業口業  意業羅云
 善不善法  汝應常觀
 知已妄言  羅云莫說
 禿從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  空無真實
 謂說妄言  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  正覺之子
 是沙門法  羅云當學
 方方豐樂  安隱無怖
 羅云至彼  莫為害他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羅怙汝當知  常觀察三業
 不令造眾惡  是順諸佛教
 此是聲聞業  汝今應可修
 修習此行時  長善息諸惡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羅怙羅說:汝今羅怙羅!於身語意業,應數正觀察,念諸佛聖教。羅怙羅汝應,學是沙門業,若能於此學,唯勝善無惡。
若於如是身語意業審正思擇,諸此諸業為能自損,廣說如前,是名觀察。若於一分,攝斂不作,亦不與便,廣說乃至發露悔除。復於一分,而不斂攝、造作、與便,廣說乃至便生歡喜,晝夜安住多隨修學,是名清淨。
佛說如是。尊者羅云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為羅怙羅示教利喜說是法已。時羅怙羅禮佛雙足歡喜奉行。


中阿含-14-羅云經

中阿含業相應品羅云經
M. 61. Ambalatthikā-Rāhulovādasuttam 教誡羅睺羅菴婆蘗林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760b

1.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2.佛教羅云不得戲笑妄言
爾時,尊者羅云亦遊王舍城溫泉林中。於是,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溫泉林羅云住處。尊者羅云遙見佛來,卽便往迎,取佛衣鉢,為敷坐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羅云座。

2.1.少水---道少
於是,世尊卽取水器,瀉留少水已,問曰:「羅 云!汝今見我取此水器,瀉留少水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少,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2.2.水盡棄---道盡棄
世尊復取此少水器,盡瀉棄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少水器,盡瀉棄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盡棄,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2.3.水器覆---道覆
世尊復取此空水器,覆著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覆,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2.4.水器仰---道仰
世尊復取此覆水器,發令仰已,問曰:「羅云!汝復見我取覆水器,發令仰耶?」
羅云答曰:「見也,世尊!」
佛告羅云:「我說彼道仰,亦復如是,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羅云!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2.5.猶如大象
羅云!猶如王有大象入陣鬪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脇、項、額、耳、牙,一切皆用,唯護於鼻。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猶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鬪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脇、 項、額、耳、牙,一切皆用,唯護於鼻。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鬪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脇、 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象師見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復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陣鬪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脇、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羅云!若王大象入陣鬪時,用前腳、後腳、尾、髂、脊、脇、項、額、耳、牙、鼻,一切盡用,羅云!我說此王大象入陣鬪時,無惡不作。如是,羅云!謂知已妄言,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我說彼亦無惡不作。是故,羅云!當作是學,不得戲笑妄言。」

2.6.說頌
於是,世尊卽說頌曰:
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後世,無惡不作。
寧噉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於苦,不愛念者;於隱顯處,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已作今作;終不得脫,亦無避處。」

3.身業
佛說頌已,復問羅云:「於意云何?人用鏡為?」
尊者羅云答曰:「世尊!欲觀其面,見淨不淨。」

3.1.將作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取捨
如是,羅云!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
[解說] cf.瑜珈師地論,T30405b
又戒律儀有三種觀清淨因相。何等為三?一、觀身業。二、觀語業。三、觀意業。云何觀察如是諸業,令戒律儀皆得清淨?謂希當造及欲正造身作業時,如是觀察:「我此身業,為能自損及以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為不自損亦不損他,是其善性能生諸樂,招樂異熟?」
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是不善性,能生眾苦,招苦異熟,即於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
若自了知我此身業,不損自他,是其善性,餘如前說。即於此業,而不攝斂、造作、與便。

3.2.現作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取捨
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作身業。

3.3.已作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發露,歡喜
羅云!若汝已作身業,即觀彼身業: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為淨?為不淨?為自?或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善知識、梵行人所,彼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過說,慎莫覆藏,更善持護
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晝夜歡喜,住正念正智,口業亦復如是。
[解說] cf.瑜珈師地論,T30405b
復於過去已造身業,亦數觀察,我此身業為能自損,餘如前說。
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餘如前說,便於有智同梵行所,如實發露,如法悔除
若自了知我此身業,不損自他,餘如前說,便生歡喜,晝夜安住,多隨修學
如是彼於去、來、今世所造身業,能善觀察、能善清淨。如於身業、於其語業,當知亦爾。

4. 意業
4.1.已生意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捨、受
羅云!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過去意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過去意業。

4.2.當生意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捨、受
羅云!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未來意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未來意業。

4.3.現生意業---觀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捨、受
羅云!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在意業。
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在意業。
[解說] cf.瑜珈師地論,T30405b
由過去行為緣生意、由未來行為緣生意、由現在行為緣生意,即於此意數數觀察,我此意業,為能自損,餘如前說。
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黑品,即於此業,攝斂不起,不與其便。
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白品,即於此業,而不斂攝,發起與便。
如是於彼去、來、今世所起意業,能善觀察、能善清淨。

4.4.當如是學
羅云!若有過去沙門、梵志,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彼一切卽此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
羅云!若有未來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彼一切卽此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
羅云!若有現在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彼一切卽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
羅云!汝當如是學:我亦卽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
[解說] cf.瑜珈師地論,T30405b
所以者何?去、來、今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於身語意三種業中,或已觀察、或當觀察、或正觀察,或已清淨、或當清淨、或正清淨,或已多住、或當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觀察、如是清淨。

4.5.說頌
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身業、口業、意業,羅云!善、不善法,汝應常觀。
知已妄言,羅云莫說,本從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空無真實,謂說妄言,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正覺之子,是沙門法,羅云當學。
方方豐樂,安隱無怖,羅云至彼,莫為害他。
[解說] cf.瑜珈師地論,T30405c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羅怙羅說:「汝今羅怙羅!於身語意業,應數正觀察,念諸佛聖教。羅怙羅汝應,學是沙門業,若能於此學,唯勝善無惡。」
若於如是身語意業審正思擇,諸此諸業為能自損,廣說如前,是名觀察。若於一分,攝斂不作,亦不與便,廣說乃至發露悔除。復於一分,而不斂攝、造作、與便,廣說乃至便生歡喜,晝夜安住多隨修學,是名清淨

5.
佛說如是,尊者羅云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經論
1.大智度論,T25158a
復次,如佛子羅睺羅,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來問之,世尊在不?詭言不在。若不在時,人問羅睺羅,世尊在不?詭言佛在。有人語佛,佛語羅睺羅:澡槃取水,與吾洗足。洗足已,語羅睺羅:覆此澡槃。如勅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問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羅睺羅: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如是。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語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為不妄語,名口善律儀。

2.出曜經,T04, 668a
2.1.一法過去,謂妄語人,不免後世,無惡不更。
二百五十戒威儀內禁七法所說,犯一法者,則受其愆,是故說曰:一法過去,謂妄語人也。不免後世者,已捨後世,功勳善本,夫人妄語,眾人證知,況言重作罪,涉歷艱苦,無不周遍,是故說曰:不免後世,無惡不更。
2.2.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寧噉燒鐵者,猶如鐵丸猛火燒赤,取而吞之。燒脣、燒舌、燒咽、燒腹下過,雖有此苦,自致死亡。不緣此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量。是故說曰: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也。不以無戒,食人信施者,不持戒人外荷法服,內懷姦詭,信無實行,自大憍人。少有所知,誇世自譽。受人信施,謂宜應爾。不慮後世萬毒加形,見諸持梵行人興輕蔑心。死輒墮惡,身口意不具。亦不修威儀禮節,出入行來違失禁限。見人得養,生嫉妬心。死輒受困,無罪不受。是故說曰:不以無戒,食人信施也。
2.3.若人畏苦,亦不樂苦,勿造惡行,念尋變悔。
若人畏苦者,己身畏苦,不得施苦於人。施苦於人者,後受其報。是身如地,隨其所種各獲其果。眾生之類亦復如是,隨其種罪後受其報。人心不同猶如形像,罪苦追身無有脫者。是故說曰:若人畏苦,亦不樂苦也。勿造惡行者,不得為惡加被一切,夫人自利乃得利人,不能自益安得益人。若處閙中,若在閑靜,若大,若小,可見、不可見,當遠離於惡如避劫燒,是故說曰:勿造惡行,念尋變悔也。
2.4.至誠為惡,已作當作,不免於苦,欲避何益。
至誠為惡者,或復有人已作、當作、方作。已作過去,方作現在,當作未來。三世作惡不知苦至,是故說:至誠為惡,已作當作也。不免於苦者,眾生之類心好為惡,不知後罪報至。若於現身犯王者禁,隨罪輕重料簡決斷。此內法禁亦復如是,習惡不自覺,縱情弛意是,故說不免於惡,欲避何益也。

3. dhp176.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違犯一(乘)法,及說妄語者,不信來世者,則無惡不作。
1. 《法句經》卷1:「一法脫過,謂妄語人,不免後世,靡惡不更」T04, 566b
2. 《出曜經》卷11:「一法過去,謂妄語人,不免後世,無惡不更」T04, 668a
3. 《法集要頌經》卷1:「應遠離一法,所謂妄語人,無惡不經歷,不免後世苦」T04,81c
4. 《中阿含經》卷3:「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後世,無惡不作」T01, 436b
5. 《雜阿含經》卷38:「若能捨一法,知而故妄語,不計於後世,無惡而不為」T02,280b
6. 《別譯雜阿含經》卷1:「若成就一切,所謂虛妄語,則為棄後世,無惡而不造」T02, 378a
7. 《大般涅槃經》卷7:「若過一法,是名妄語,不見後世,無惡不造」T12, 405a
8. 《大般涅槃經》卷7:「若過一法,是名妄語,不見後世,無惡不造」T12, 645c
9. 《正法念處經》卷8:「若人過一法,如是妄語人,破壞未來世,無惡而不造」T17,46b
1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4:「若人故妄語,違越於實法,不懼於後世,無有惡不造」T23, 697a
1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5:「若人違實法,故作虛誑語,乃至命終來,無惡而不造」T23, 761a
12.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11:「若人違實法,故作虛誑語,乃至命終來,無過而不造」T23, 966c
13. 《正法念處經》卷1:「若有何等人,起一妄語法,則不畏他世,無惡不造作」T17, 5b
14.udana.17.2
ekadharmaṃ atītasya mṛṣāvādasya jantunaḥ
vitīrṇaparalokasya nākāryaṃ pāpaṃ asti yat.
[pali註解]
ekaṃ dhammaṃ 一法指真實語。
musāvādissa jantuno 說謊的人,對於說謊人而言,在他的言語中連一個真實的字也找不到。
vitiṇṇaparalokassa 已捨棄世界於後的人,此種人見不到人間的樂,也見不到天界的樂,更見不到涅槃樂。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無惡不作。對這種人而言,不可能有這種念頭:這惡行不應該作。

4. dhp308
seyye ayoguḷo bhutto tatto aggisikhūpamo
yañce bhū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ṃ asaññato.
若破戒無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鐵丸──熱從火焰出。
1.法句經:無戒受供養,理豈不自損,死噉燒鐵丸,然劇火炭T4,570a
2.法句經:寧噉燒石,吞飲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T4,571c
3.出曜經: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T4,668a
4.法集:寧吞熱鐵丸,渴飲洋銅汁,不以無戒身,食人信施物。T4,781c
5.中含:寧噉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T1,436c
6.雜含1075寧食熱鐵丸,如熾然炭火,不以犯禁戒,而食僧信施。T2,280b
7.因緣:寧食大鐵丸,焦熱如火焰,破戒不應受,得信檀越食。T17,572a
8.佛藏:寧噉燒石,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T15,792c
9.有部律:寧吞熱鐵丸,猛焰燒身遍,不以破戒口,噉彼信心食。T23,697a
10.有部律:寧吞熱鐵丸,猶如猛火焰,不以破戒口,噉他信心食。T23, 761a
11.有部尼律:寧吞熱鐵丸,猶如猛火焰,不以破戒口,噉他信心食。T23, 966c
12.善見:鐵丸熱火炎,寧可吞取死,若有破戒者,不應吞信施。T24,755c
13.鼻奈:無戒受供養,街巷乞不慚,死噉燒鐵丸,極熱劇赤火。T24,879a
14.udana9.2
śreyo hy ayoguḍā bhuktās taptā hy agniśikhopamāḥ
na tu bhuñjīta duḥśīlo rāṣṭrapiṇḍaṃ asaṃyataḥ.
[pali註解]
seyye ayoguḷo bhutto tatto aggisikhūpamo 對一個人而言,寧願吃鐵丸,而不可接受供養,因為僅於一生中為火所燒,然而接受信士所供養的食物,將於後世中受苦百千生。
yañce bhūñjeyya dussīlo raṭṭhapiṇḍaṃ asaññato 缺戒不自制的人,接受具足信心的居士所供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