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上課概論-15(ZA15)

 

第十五講

引導六和敬

六和敬就是在僧團裡面,人跟人之間要怎麼達到和合共住,我們先把它簡單化:






與道友相處的時候,



我的

行為

語言

內心


是否慈悲?

道德規定

觀念見解

是否跟他人共同遵守?

是否與他人和合?

我獲得的

利益

是否跟他人共同享用?



我們這一次的經文有三個問題:1. 我是否以涅槃為目標? 2. 我是否專心思惟佛法? 3. 我是否不放逸?

在佛教裡,很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跟人相處,除非你一個人獨住,必須跟自己相處。假如人跟人相處(兩個人或是跟大團體),想要住得很愉快,就要遵照佛陀給的這六個原則,如果做得到,大家過得很快樂;如果做不到,這個團體不用待了,因為一定很煩惱。首先是身 語 意三種業,表現在我們的行為,我們在身體上表現是否很柔軟?人跟人相處,身合才能共住,語言的表達也如此,你是帶著關懷的心,還是帶著指責的心,還是帶著無所謂的心跟人家講話。對方不是沒有感覺,只要一個念頭語言表達是一種帶著指責的,對方馬上知道,雖然他不講話,但他知道這話帶有刺喔….你心中是不是帶有慈憫的心,那是意。
再來就是戒、見、利,這三項很重要!
*
,其實我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問題不外乎這幾個。戒律就是整個軌範、社會、法律的規則,制訂是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要共同遵守;同樣的,佛陀制定的戒律,佛陀也守,佛陀若不守,叫我們守,那誰會守?所以大家同樣遵守共同的戒律。
*
,見解、觀念,有些見解觀念可以不一樣,但"無我"這觀念是共同的,你可以在做事方法/處理事情的態度不一致,那沒關係,因為每一個人的教育、家庭背景都不一樣,這屬於世俗上,是 open開放、彈性的,但"無我"是不能open的,這是決定的。因為佛教思想就是無我(三法印/ 三個標誌之一),只要離開無我,思想觀念認為有一個我,就完全跟佛教背道而馳,就不是佛教!所以見解上,我們共同的思想就是藉由無我來達到解脫。

*,僧團是大家住在一起,有些人福報大,信徒跟他有緣,供養多,但所得的東西要與大家共用,不可以說信徒對我很好,供養所得,就一個人用,這樣一久會衝突。為什麼?一個人獨享,其他福報少的人心裡會不舒服。見-觀念,跟利-經濟的問題,跟第一個戒-道德的問題,都是每天發生、看得到,這些處理不好,會變得很大很大的衝突點。所以佛陀給我們六和敬這些觀念,又稱為六種可喜法,就是只要僧團守著這六個原則,整個僧團會令人歡喜、大家住得都很高興!這些尚且都沒有講到止觀修行!



** 第十五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云:『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如是說耶?」

---------------------------------------------------------------------先到這裡

這一段文論解釋得很精采,裡面的經文很常出現,內容很豐富,用非常簡單的幾個字表達修道次第。

第一句話是爾時,有異比丘,異就是某一個比丘,或是其他的、不住在這個團體裡面的比丘,來到佛陀住的地方。稽首佛足,就是把頭碰到地叫稽首,佛足就是佛的腳。如果有機會看《佛陀傳》,在古代印度他們頂禮佛陀是用頭去碰佛陀的腳。如果去參觀 Budhi Gaya 或者八大聖地,他們是用頭(尊貴)去碰對方的腳(髒、不淨) 以表示尊敬。却住一面,却的意思是退,退坐到另外一邊。白佛言,跟佛陀講,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

佛教裡面非常喜歡用善哉,善哉的巴利文、梵文叫 sadhu薩度,很常用。善哉這字本來中國字就有了,不是因為翻譯而配,而是剛好配合,善就是好,哉就是語助詞,像耶、乎這些都是語助詞沒有特別的意義。薩度這個詞有三個意思,在各種情況不一樣,但是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都翻譯成善哉。第一個意思就是有利益的、有好處的,當作形容詞。第二個是當作副詞,就是你做得很好。比如說你們去看長老,長老跟你們開示,你就薩度薩度感謝長老為我們開示。第三個是A. 期待、請求的意思,在這經文中說,世尊我想問一個問題,我有一種期待,請求您跟我講,請告訴我的意思。同樣是善哉但是用的地方不一樣,這是請問者的善哉;如果我是回答者,B. 我同意你、我讚賞你問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世尊回答也用善哉善哉。如果薩度薩度用兩次,意思是世尊說你問得很好,第二個善哉有鼓勵對方的意思,所以語言文字看不到那種語態,講話那個態度,但是當你知道後面背景的話,那個文字後面的動態就出來了!

再來是略說法要,今當為我略說法要,就是世尊今天(或是)現在請您為我簡單地說明佛法的要點在哪裡?"法要"是指佛法的要義在哪裡,或是"請您簡要、簡單地告訴我佛法深奧的道理"。在這裡,論提供一個訊息給我們: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會說你跟我簡單講就好,不要講太複雜,有三種人:
1.
他覺得修行比較重要,你講這麼多道理我聽不懂,因為我們的背景不同,不要聽那麼多道理,只要給我講重點,不要跟我講五蘊 、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我只要懂修行要怎麼用就好,重點在於"我能夠用(操作/實作)"

2. 他本來就已經懂、讀很多書、聽過很多法,今天碰到世尊,告訴世尊說,只要跟我講整個簡單的佛法是什麼,他需要的不多因為他已經知道,我現在想要進入禪修狀況、我想要斷煩惱 我要用什麼方法?世尊有什麼意見嗎?

3. 他懂很多、也聽很多,但是他不知道、不了解自己- 我是適合念佛、觀呼吸、觀腹部、不淨觀、還是適合觀四大呢?所以他去找佛陀,(或是去找他的禪師) 直接一對一請教他適合修習什麼。我們常說:請師父開示、略說法要,師父不是針對個別性;但是如果是針對個別性,例如我們認識那麼熟,師父知道我的個性適合修什麼法門,這個地方你可以略說法要。



繼續經文,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這是第二句話,這地方已經說明了一個修道的次第,第一個你先聽聞佛法了-我知道法的意思。第二個步驟怎麼辦?就要開始思惟法的意思是什麼?所以,聽聞佛陀講的道理之後,不會那麼快就相信。佛陀講的話是對呢?還是不對呢?我要去思考佛陀講這話是什麼意思。聽完世尊講的佛法之後,我應當獨自一個人到安靜的地方,因為我要想事情,我們想事情不希望別人干擾對不對?比如說現在大眾聚集時世尊說法,那這個道理我想不通,自己先離開群眾,一個人到比較安靜的地方想道理,這叫身遠離、遠離群眾(因為人太多我沒辦法想事情)。我的身體暫時離開群眾,但是我的心還不安靜,還不能遠離,所以這地方,心就開始動盪不安。注意:身跟心有兩個狀況,就像我們出家有身出家跟心出家,總共有四種情況:

  1. 我身體是出家了,心還沒出家

  2. 我身出家了,心也出家了

  3. 我心出家但是我身沒有出家-可能是在家人,但是他心已經在道上用功

  4. 我身也沒出家,心也沒出家,即一般俗人。

剛出家的人,一定是身出家了,但心還不夠格,所以今天我們去道場住,獨自一個人在寺廟裡,廟也是寂靜處,你住的時候,身體暫時地遠離世俗的事情,但是心裡頭會想到很多世俗的事情,世間的事情還會干擾你,它會自己跑出來,這時候出現很多問題:我們心裡會出現的是五蓋,還有尋思會跑出來。尋思不一定是惡的,但會干擾修行的那些念頭會跑出來…想到家人(回俗家看爸爸媽媽),或是想到某個過去住的地方怎麼好怎麼好,或是想到我不會死,我可以活十年…多久多久…這些都是尋思的範疇,它會造成修行上的障礙。

五蓋的蓋就是一種障礙,我們的內心有五種心念-貪、瞋、掉舉惡作、惛沈睡眠、疑,五種心念出現的時候,會障礙修道,叫蓋。像鍋蓋一樣把你蓋住、悶住,使定無法開展、慧也被障礙住。貪:對世俗的事情還放不下,或是對可愛、如意的事情放不下。瞋:對不如意的事情放不下。今天誰罵了你一句,心就梗在那邊,沒辦法修行。掉舉跟惡作:掉舉是想到你快樂的事情,心很興奮、很高昂,不安靜,例如今天誰鼓勵我,或是什麼事情讓我很高興,或今天我打坐,品質很好,心就很高興。惡作就是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我後悔了;或是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做了,也後悔。這一後悔,心就不平靜。惛沈跟睡眠:心沒有力量就會打瞌睡,打坐的時候打瞌睡,你還知道打瞌睡叫惛沈;打瞌睡完全不知道打瞌睡(真睡著)叫睡眠,這兩個有點不一樣。疑:對四聖諦懷疑。

當這些蓋出現的時候,你怎麼辦?佛陀跟我們講修不放逸,不放逸的意思就是要針對這五種情況來調整。

修不放逸跟精進有什麼差別?

這地方我們一般分不清楚,我自己早期在學佛也是分不清楚,不放逸不就是精進嗎 ?有什麼差別?但是這邊有差別的!不放逸在《大乘廣五蘊 》有解釋:

不放逸它的內容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這四個心所的綜合作用叫不放逸。我們剛剛生起了貪心,所以你要用無貪來對治。無貪是什麼? 無貪不是沒有貪,是一種心所,也就是說你觀不淨觀或是觀過患,例如味患離的那個患,觀過患的時候,貪心會降低或是暫時不活動。所以無貪是指你修不淨觀。無瞋,怎麼讓你沒有瞋? 用慈心觀對治。無癡,怎麼樣沒有癡?就要觀十二緣起、四聖諦。這個地方就是五停心觀。
補充:五停心觀指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痴眾生緣起觀、我慢/我執眾生界分別觀、散亂眾生數息觀等五種停止、息滅心中煩惱魔障所修的觀想方法,又稱為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五門禪。此外,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梵 buddhānusmrti)取代界分別觀,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為五門禪。所謂念佛觀,即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

界分別觀就是指四大(地水火風)或是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所以 這個地方你們可以看出來,獨一靜處,修不放逸很簡單,八個字其實已經告訴你身遠離跟心遠離,一個人到山上去住,或是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住的時候,暫時可以遠離,但是心不安靜怎麼辦?這時候就必須修不放逸。什麼叫不放逸?就是針對內心的五蓋跟尋思,來調整,要修另外一個法。所以他的定義很簡單:為了要捨棄內心的不善法,必須要修行對應的、對治的方法。

精進的意思是善法現前的時候,有十一個心所會推動你前進。我們的善是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在佛教裡面善有十一種: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補充: 善十一詳細解說可參考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4/13.htm) 當十一個心所出現的時候,你的心需要精進,這個心所推動你完成,這時候會很勇猛,很用功又很勇猛,這時候就是精進,所以是完成善法的一個力量。不放逸跟精進有些地方是重疊的,但是不放逸有針對性,但精進是只要善法出現,你的心會推動你把它完成。其實本體是一樣的,但是不放逸會多一個對治性。

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這個地方跟出家眾就很有關係,身調伏(身遠離心遠離稍微調伏好了)你還要往前走,但是往前走的時候,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出家為了什麼?這時要注意或者思惟一件事情,所以善男子出家的"所以"意思是何以故、何故,表原因。善男子是翻譯成族姓子,女孩子就叫善女人/ 族姓女,它的意思是說出生富貴人家或是權力的人家,背景很好叫族姓子,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一般的在家人 就叫做善男子。那第三個它也可以指出家人,所以所以它的詞意義很廣,他不是只是指一個善男子就是一定是在家人,也可以指出家人,也可以指一些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所以善男子出家=何故我出家 (我為什麼出家)


提示: 勿忘出家修行的初心願景

這個經文呈現的一種訊息就是:當你今天用功修行,這時候還要再想一件事情,我為什麼要出家?這叫願景,很重要!你要把目標先設定下來,這是我想要達到的,我每天每天這麼做,目的就是要到這裡,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我為什麼要出家?因為我們很容易失去目標,尤其在禪定上有一點功夫的時候,以為這就是我要的,夠了夠了….但這不是佛陀要帶我們到的一個地方,他希望我們更往前走!所以我們一天用功完之後,要問自己:什麼是我的願景?什麼是我出家要的東西?我學佛的目標是什麼?是再一次生死輪轉嗎?還是希望我的果報身更好而已?下一輩子更有錢而已?只是這樣子嗎?那個是我要的嗎?還是我希望是解脫生死,那個才是我要的?每天提醒自己才會有那個動力,我走到了哪裡了?我什麼地方又耽擱了?這樣會推動你往前走!因為一個人獨住或在僧團住的時候,會發現一件事情,沒有人會推你走的…自己不推自己,很快就停下!誰都不會管誰的…大家只是共住,好朋友會跟你說要用功一點喔!你要念佛、記得持咒、記得誦經,會鼓勵你。但是什麼是你要去的地方,你沒有提醒自己那個終極目標,就不會曉得有沒有走錯路。尤其是當你成為大法師或大禪師的時候,信徒好多好多,多到你已經忘掉我是誰,我為什麼出家?那個終極目標不見了!你很有名 、寺廟很大、信眾很多,但是出家本意不見了…你被信徒、寺廟、名利吃掉了…你的那個本、 那個願是為什麼?這在出家的過程中很重要!所以每天要提醒自己:什麼是我出家修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