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4.1/ 1. 已覺悟經 (Anubuddhasuttaṃ)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ajjīsu viharati bhaṇḍagāme.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於跋耆 (Vajjī) 的跋陀村 (Bhaṇḍagāma)。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bhikkhavo”ti. “Bhadante”ti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Bhagavā etadavoca–
當時,世尊告誡比丘們:「諸比丘!」比丘們回答:「世尊!」世尊說道:
“Catunnaṃ, bhikkhave, dhammānaṃ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ṃ dīghamaddhānaṃ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諸比丘!因為對於四種法沒有覺悟,沒有通達,因此我們在這長久的時間裡,流轉輪迴,生死不已,無論是我,還是你們。」
Katamesaṃ catunnaṃ?
「是哪四種法呢?」
Ariyassa, bhikkhave, sīlassa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ṃ dīghamaddhānaṃ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諸比丘!因為沒有覺悟聖者的戒,沒有通達,因此我們在這長久的時間裡,流轉輪迴,生死不已,無論是我,還是你們。」
Ariyassa, bhikkhave, samādhissa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ṃ dīghamaddhānaṃ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諸比丘!因為沒有覺悟聖者的定,沒有通達,因此我們在這長久的時間裡,流轉輪迴,生死不已,無論是我,還是你們。」
Ariyāya, bhikkhave, paññāya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ṃ dīghamaddhānaṃ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諸比丘!因為沒有覺悟聖者的慧,沒有通達,因此我們在這長久的時間裡,流轉輪迴,生死不已,無論是我,還是你們。」
Ariyāya, bhikkhave, vimuttiyā ananubodhā appaṭivedhā evamidaṃ dīghamaddhānaṃ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諸比丘!因為沒有覺悟聖者的解脫,沒有通達,因此我們在這長久的時間裡,流轉輪迴,生死不已,無論是我,還是你們。」
Tayidaṃ, bhikkhave, ariyaṃ sīlaṃ anubuddhaṃ paṭividdhaṃ, ariyo samādhi anubuddho paṭividdho, ariyā paññā anubuddhā paṭividdhā, ariyā vimutti anubuddhā paṭividdhā, ucchinnā bhavataṇhā, khīṇā bhavanet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
「然而,諸比丘!如今聖者的戒已被覺悟,被通達;聖者的定已被覺悟,被通達;聖者的慧已被覺悟,被通達;聖者的解脫已被覺悟,被通達。對有的渴愛已被斷除,對生存的繫縛已被斷盡,現在再也沒有未來的有(生存)了。」
Idamavoca bhagavā. Idaṃ vatvāna sugato athāparaṃ etadavoca satthā–
世尊如此說了。說完後,善逝又進一步說了以下的偈頌:
“Sīlaṃ samādhi paññā ca, vimutti ca anuttarā.
「戒、定、慧,還有無上的解脫,
Anubuddhā ime dhammā, gotamena yasassinā.
這些法已被具盛名的喬達摩(佛陀)所覺悟。
Iti buddho abhiññāya, dhammamakkhāsi bhikkhunaṃ;
因此,佛陀已親證,為比丘們宣說法;
Dukkhassantakaro satthā, cakkhumā parinibbuto”ti.
這位導師終結了苦,具眼者已般涅槃。」
Paṭhamaṃ.
第一經(已覺悟經)。
---
1.《阿努布達經》註解(Anubuddhasuttavaṇṇanā)
Ananubodhāti —— 指未能理解,未能覺知(abujjhanena ajānanena)。
Appaṭivedhāti —— 指未能通達,未能親證(appaṭivijjhanena apaccakkhakiriyāya)。
Dīghamaddhānanti —— 指長久的時期(cirakālaṃ)。
Sandhāvitanti —— 指從一個有(bhava)奔流至另一個有,以遷移的方式來往於諸有之間(gamanavasena 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nti —— 指一次又一次地來回輪轉(punappunaṃ gamanāgamanavasena saṃsarit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āti —— 指「我與你們」(mayā ca tumhehi ca)。
或者,「Sandhāvitaṃ saṃsaritanti」是指「奔流、輪迴」,即「我與你們同樣在輪迴中流轉」(sandhāvanaṃ saṃsaraṇaṃ mamañceva tumhākañca ahosīti),應當如此理解此處的義理。
Ariyassāti —— 指「聖者」,即無過失者(niddosassa)。
Sīlaṃ samādhi paññāti —— 這三法(戒、定、慧)應當理解為與道果(maggaphala)相應(maggaphalasampayuttāva veditabbā),此處以「解脫」(vimutti)一詞指示道果(phalameva niddiṭṭhaṃ)。
Bhavataṇhāti —— 指對「有」的渴愛(bhavesu taṇhā)。
Bhavanettīti —— 指「有的繫縛」(bhavarajju)。這正是渴愛(taṇhā)的另一種名稱。
因為眾生如同牛隻被繩索拴住脖子,亦被渴愛所縛,而被牽引至種種有(Tāya hi sattā goṇā viya gīvāya bandhitvā taṃ taṃ bhavaṃ nīyanti),因此它被稱為「有的繫縛」(bhavanettīti vuccati)。
Anuttarāti —— 指超越世間(lokuttarā)。
Dukkhassantakaroti —— 指能終結輪迴苦(vaṭṭadukkhassa antakaro)。
Cakkhumāti —— 指具有五種眼(pañcahi cakkhūhi cakkhumā)。
Parinibbutoti —— 指以煩惱的熄滅而究竟寂滅(kilesaparinibbānena parinibbuto)。
這便是他在菩提樹下的「初次涅槃」(Idamassa bodhimaṇḍe paṭhamaparinibbānaṃ);
後來,在雙娑羅樹間,他入於「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āya nibbānadhātuyā parinibbuto),
依循此次第,完成了整場法義開示(yathānusandhinā desanaṃ niṭṭhāpesi)。
cf. DN.16, 186段, AN.7.66
《長阿含經》卷2:
爾時,世尊從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聖戒,二曰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別;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
《華雨集(二)》:第二節 如實的解脫道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Y26n0026_p0019a01
五分法身
雜阿含11經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110經
1.云何瞿曇為弟子說法。令離疑惑?
佛告火種居士。我為諸弟子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萠.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觀察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學必見跡不斷壞。堪任成就。厭離知見。守甘露門。雖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從我教法。得離疑惑
2.復問瞿曇。復云何教諸弟子。於佛法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萠.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於爾時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火種居士。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1242經:
如是,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威儀具足已,而學法具足者,斯有是處,學法備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斯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
別譯雜阿含330經: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無常,無常故即無我,若無有我,則無我所,如是知實正慧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時,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此盡無我,及以我所,如是稱實正見所見。若受、想,若行、若識,若多、若少,若內、若外,若近、若遠,過去、未來、現在,都無有我,亦無我所,如實知見。賢聖弟子見是事已,即名多聞。於色厭惡,受、想、行、識亦生厭惡,以厭惡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則解脫。得解脫故,則解脫知見。若得解脫知見,即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增壹阿含經》〈31 增上品8〉:
1.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於斯,然不獲四法之本。云何為四?所謂賢聖戒律難曉難知;賢聖智慧難曉難知;賢聖解脫難曉難知;賢聖三昧難曉難知。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獲此要。.......
2..比丘當知,爾時,吉祥躬自執草詣樹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結加趺坐,計念在前。爾時,貪欲意解,除諸惡法,有覺、有觀,遊志初禪;有覺、有觀除盡,遊志二、三禪;護念清淨,憂喜除盡,遊志四禪。我爾時以清淨之心,除諸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來變。我便自憶無數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無數成敗之劫,我曾死此生彼,從彼命終而來生此,無其本末因緣所從,憶如此無數世事。
3.我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終者,善趣、善色,惡趣、惡色,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或有眾生身修惡行,口修惡行,意修惡行,誹謗賢聖,造邪業本,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有眾生之類,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於人間,是謂此眾生身、口、意行無有邪業。
4.我以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
5.卿等以得賢聖戒律,我亦得之;賢聖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解脫,卿等亦得,我亦得之;賢聖解脫知見,卿等亦得,我亦得之;以斷胞胎之根,生死永盡,更不復受胞胎。
6.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如我今日成無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
《增壹阿含經》卷29:
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是故,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中阿含49恭敬經
1.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敬重諸梵行已,具威儀法者,必有是處。
2.具威儀法已,具學法者,必有是處。
3.具學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處。
4.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有是處。
5.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處。
6.具慧身已,具解脫身者,必有是處。
7.具解脫身已,具解脫知見身者,必有是處。
8.具解脫知見身已,具涅槃者,必有是處。
《廣義法門經》卷1:
長老!若人欲聽正法,具十六相,乃可聽受。何等十六?一、隨時聽,二、恭敬,三、欲樂,四、無執著,五、如聞隨行,六、不為破難,七、於法起尊重心,八、於說者起尊重心,九、不輕撥正法,十、不輕撥說者,十一、不輕己身,十二、一心不散,十三、欲求解心,十四、一心諦聽,十五、依理正思,十六、憶持前後而聽正法。
1.佛聖弟子,若能如此,恭敬諦聽,信根生長,於正法中,心得澄淨;
2.以此為先,則於涅槃,生歡喜心,及求得心;
3.以此為先,則於涅槃,生喜樂心,離於愛著;
4.以此為先,則於涅槃,滅除惑障,得一定心;
5.以此為先,則於涅槃,捨離疑惑,生正直見;
6.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起迴向心,為修觀行,為熾然修,為應隨道法,為滅助道障法,為得安住心,為得第一義;
7.以此為先,於一切行法寂滅,證得真空,愛滅離欲,於無生涅槃,得入成住信樂之心;
8.以此為先,則於涅槃及陰無常,得入成住信樂之心;
9.以此為先,則於涅槃及四聖諦,法眼清淨,為生慧眼;
10.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而得解脫;
以此為先,則於涅槃解脫知見,皆得圓滿。
長老!由能如此如理一心,諦聽正法,諸聖弟子,則不損惱;能說法者,已能了別正說言味,即是依法供養大師,證得己利及以涅槃。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聞所成地〉卷15:
又有十無學支,當知無學五蘊所攝。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修所成地〉卷20:
1.云何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謂於三位,樂位、苦位、不苦不樂位。為諸煩惱之所隨眠。有二種補特伽羅,多分所顯。一者、異生,二者、有學。
2.又有二種能發起雜染品。一者、取雜染品,二者、行雜染品。即為斷此二雜染品,入善說法毘奈耶時,能為障礙所有煩惱。此諸煩惱,能為隨眠,深遠入心。
3.又能發生種種諸苦。若能於此無餘永斷,名為證得極淨道果。
4.又十無學支所攝五無學蘊,所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名極清淨道。
5.又由證得此極淨道,離十過失,住聖所住。云何名為十種過失?
1-所謂依外諸欲所有愁、歎、憂、苦種種惱亂,苦苦相應過失。
2-又有依內不護諸根過失。由不護諸根故,生愁歎等。
3-又有愛味樂住過失。
4-又有行住放逸過失。
5-7-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別邪見所起語言、尋思、追求三種過失。
8-又有依靜慮邊際過失。
9-又有緣起所攝,發起取雜染品過失。
10-又有發起行雜染品過失。
6.若於如是十種過失永不相應;唯有最後身所任持,第二餘身畢竟不起,於最寂靜涅槃界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者,於彼一切所有有情得為最勝。是故說名住聖所住。
7.以能遠離十種過失,又能安住聖所住處,故名功德。
8.又若彼果、若極淨道、若彼功德,如是一切,總略說名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9.又此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0:
1.盡智者,謂由因盡所得智,或緣盡為境。所以者何?
1-由有盡故而起此智,名為盡智。
2-或緣盡為境,故名盡智。此義意言,於此位中由永斷集令無有餘,所得智名盡智。或緣因盡為境,故名盡智。
2.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
1-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
2-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3.又十無學法,當知依止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說。何以故?
1-無學正語、正業、正命,是無學戒蘊。
2-無學正念、正定,是無學定蘊。
3-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無學慧蘊。
4-無學正解脫,是無學解脫蘊。
5-無學正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2:
云何無學戒身?答曰:無學身護口護命清淨(八等之一),是謂無學戒身。
云何無學定身?答曰:無學空無想無願,是謂無學定身。
云何無學慧身?答曰:無學思惟相應緣擇法擇觀種種觀分別,此謂無學慧身。
云何無學解脫身?答曰:無學思惟相應意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此謂無學解脫身。
云何無學解脫知見身?答曰:盡智、無生智。
復次無學苦智習智無學慧身,無學盡智道智無學解脫知見身。
復次無學苦智習智道智無學慧身,無學盡智無學解脫知見身。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18〈4 愛敬品〉:
1.云何無學戒身?答曰:無學身戒、口戒及淨命。如餘處無學支中說,正業即是此中無學身戒,正語即是口戒,正命是淨命。
2.云何無學定身?答曰:無學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彼空定行於二行,謂空、無我行。無願定行於十行,謂苦、無常行、集諦四行、道諦四行。無相定行於四行,謂滅諦四行。
3.云何無學慧身?答曰:若智若見、若明若覺、若現觀,乃至廣說。
4.云何無學解脫身?答曰:無學正觀相應解脫。此解脫是大地、是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解脫。
5.云何無學解脫知見身?答曰:盡智無生智是也。
6.問曰:無學慧身、無學解脫知見身有何差別?答曰:無學苦智、集智是無學慧身。所以者何?此二智緣縛法故。無學滅智、道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所以者何?緣無縛法故。
7.復次無學苦智、集智、滅智是無學慧身。所以者何?此三智緣於解脫、不緣緣解脫無漏智。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所以者何?此道智緣於解脫。亦緣緣解脫無漏智。
《大般涅槃經》卷36〈12 迦葉菩薩品〉:
1.善男子!如汝所問,云何沙門那?云何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沙門那、沙門果。
2.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
1-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之為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2-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3-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沙門那。
4-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
5-到彼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3.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
1-亦斷三界五陰果故,是故復言我生已盡。
2-所修梵行已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
3-又捨學道,亦名已立。
4-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修道得果,亦言已辦。
5-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
4.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佛說分別緣生經》卷1:
1.佛言:「梵王!如是如是。世間眾生,於一切法,無智無識,不能了知,無明癡暗之所覆閉,是為無明。
2.從無明緣而生於行,行有三種,謂身、口、意。
3.復從行緣而生於識,識有六種,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4.從於識緣而生名、色。名者除色,名有四種,謂受、想、行、識;色者所謂四大,一切色法,由四大生。如是色蘊、名蘊二種,是為名、色。
5.從名、色緣生於六處,內六處者,有其六種,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6.從六處緣,復生於觸,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7.復從觸緣而生於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8.復從受緣而生於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9.復從愛緣而生於取,取有四種,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10.復從取緣而生於有,有者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11.從有為緣即有生法,其生法者,謂眾生界,隨蘊生起,處處差別,生異滅法,常所遷易。
12.從生為本,有蘊、有界、有處,乃至命根等法,是名為生。
13.從生為緣而有老、死,老者所謂心識昏昧,髮白面皺,氣力劣弱,呻吟喘息,身體羸劣,乃至諸根而悉衰朽,是名為老;
14.死復何相?死者謂諸眾生界趣差別,悉歸無常,壽限終盡,捨於暖觸,命根滅已,諸蘊亦捨,四大離散,是名為死。如前所說,老與死法,是為二種。
15.如是所說,即名分別緣生之法。若諸眾生,能了知者,是人當得具足五分法身。
《大智度論》卷三十三
1.謂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此礙,故求天眼。
2.若得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然雖見和合因緣所生的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故為得實相,而求慧眼。
3.若得慧眼,見眾生盡滅一異之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滅於內。但慧眼無所分別,不能度眾生,故求法眼。
4.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然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5.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在餘人為極遠、幽闇、疑、微細或甚深者,在佛眼是至近、顯明、決定、麤、甚淺。故佛眼無所不聞、不見、不知,而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Buddhacakkhudhammacakkhudibbacakkhumaṃsacakkhusamantacakkhusaṅkhātehi pañcahi cakkhūhi cakkhumā.
這一段出自《大義釋(Mahāniddesa)》對《Tuvaṭṭakasutta》的注釋,其中解釋了「Akittayī vivaṭacakkhūti」這一短語,並深入剖析「vivaṭacakkhu」(開敷之眼,敞開之眼)的涵義。
1. Akittayī(開示、說明)
- 「Akittayī」的意思是「宣說、開示、闡述」,與以下詞義相近:
- Kittitaṃ(稱揚)
- Ācikkhitaṃ(告知)
- Desitaṃ(教導)
- Paññapitaṃ(闡明)
- Paṭṭhapitaṃ(建立)
- Vivaṭaṃ(揭示)
- Vibhattaṃ(分析)
- Uttānīkataṃ(顯示)
- Pakāsitaṃ(表達)
這說明了「Akittayī」的涵義非常廣泛,涵蓋從講解到徹底顯現的各個層面,與佛陀的教導方式緊密相關。
2. Vivaṭacakkhu(開敷之眼)
- 「Vivaṭacakkhu」即「開敷的眼」,意指佛陀具備五種超凡的視力,能夠洞察世間。這五種「眼」分別是:
1. Maṃsacakkhu(肉眼) —— 物理視覺
2. Dibbacakkhu(天眼) —— 觀察眾生生死輪迴
3. Paññācakkhu(慧眼) —— 觀察法的真相
4. Buddhacakkhu(佛眼) —— 圓滿智慧
5. Samantacakkhu(普照之眼) —— 無障礙的全面知見
3. 佛陀的肉眼(Maṃsacakkhu)
(1)佛陀肉眼的顯現
- 佛陀的眼睛具有五種色彩:
1. Nīla(藍色) —— 眼睫毛所在之處,類似「優鉢花(umāpuppha)」。
2. Pītaka(黃色) —— 接近藍色部分的區域,類似「金色的旃檀花(kaṇikārapuppha)」。
3. Lohitaka(紅色) —— 眼角,類似「紅色瓢蟲(indagopaka)」。
4. Kaṇha(黑色) —— 瞳孔,光澤柔潤,如「黑色寶石(addāriṭṭhaka)」。
5. Odāta(白色) —— 眼白部分,明亮如「月亮或明星(osadhitāraka)」。
這說明佛陀的肉眼不僅是普通的生理器官,而是具備極為清淨、端莊的特質。
(2)佛陀肉眼的視力
- 佛陀以自然肉眼(非神通)即可看到方圓一由旬的距離(約16公里)。
- 即使在四重黑暗的環境下仍可見:
1. 太陽已落,無光
2. 月亮虧缺,無月光
3. 森林茂密,遮蔽光線
4. 烏雲密布,無星光
在這樣的環境中,凡夫視力完全無效,但佛陀仍能清晰地觀看周圍,這顯示其視覺的純淨與超凡。
- 進一步舉例:
- 若將黑芝麻籽灑向空中,佛陀能夠準確辨識並取出其中某一顆,顯示出無與倫比的視力精確度。
總結
這一段主要強調:
1. 佛陀的「開敷之眼」(Vivaṭacakkhu)具有五種層次的視覺能力,不僅是神通,也涵蓋純淨無染的視力。
2. 佛陀的肉眼(Maṃsacakkhu)即使不使用神通,也具有異於凡夫的超凡視力,能夠清楚觀察一由旬內的情況,並且在極端黑暗環境下仍可視物。
3. 佛陀的眼睛本身就具足五種顏色,展現其非凡的莊嚴,這與一般凡夫眼睛不同。
這段文字的目的在於通過肉眼的描寫,進一步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智慧眼,以及他對世間的洞察力,為後續的解脫道理鋪墊基礎。
---
1. 天眼(Dibbacakkhu)
「Dibbacakkhu」意為「天眼」,是一種超越人類普通視覺的能力,能夠洞察眾生的生死輪迴,以及他們因業受報的去向。
(1)佛陀的天眼如何運作?
- 這種天眼是「清淨的」(visuddha),超越人類普通的感官能力(atikkantamānusaka)。
- 透過天眼,佛陀能夠看到:
- 眾生死亡(cavamāne)
- 眾生投生(upapajjamāne)
- 高貴者(paṇīte)與卑賤者(hīne)
- 美貌者(suvaṇṇe)與醜陋者(dubbaṇṇe)
- 投生善趣(sugate)與惡趣(duggate)
- 佛陀能夠清楚觀察到眾生「隨業受報(yathākammūpage)」,即:
- 若眾生犯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身口意三惡業),誹謗聖者、持邪見、造作邪見業,則死後墮入惡趣(地獄、畜生、餓鬼)。
- 若眾生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毀謗聖者,持正見,則死後生於善趣(人間、天界)。
(2)佛陀的天眼可觀察多少世界?
佛陀的天眼能夠依願觀察無數世界(lokadhātu):
- 一個世界(lokadhātu)
- 兩個、三個、四個……一直到百千個世界。
- 甚至可觀察:
- 小千世界(千個世界)
- 中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合計百萬個世界)
- 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合計十億個世界)
這顯示出佛陀的視野並不限於單一世界,而是能夠洞察無數世界的眾生流轉。
(3)總結天眼
佛陀的天眼:
- 是清淨的(visuddha),沒有染污。
- 超越人類能力(atikkantamānusaka),能夠觀察眾生的輪迴。
- 能見無數世界(lokadhātu),範圍遠超凡夫所能想像。
---
2. 慧眼(Paññācakkhu)
「Paññācakkhu」即「慧眼」,代表佛陀的大智慧(mahāpaññā),能夠透徹了解一切法的真理。
(1)佛陀的智慧特質
- 佛陀具足各種智慧:
- 廣大智慧(puthupaññā)
- 迅捷智慧(hāsapaññā)
- 敏銳智慧(javanapaññā, tikkhapaññā)
- 穿透真相的智慧(nibbedhikapaññā)
- 善於分類的智慧(paññāpabhedakusala)
- 具備圓滿知見(pabhinnañāṇa, adhigatapaṭisambhidā)
- 具足四無畏(catuvesārajjappatto)
- 具備十力(dasabaladhārī)
- 是獅子般的人中之尊(purisāsabho, purisasīho)
- 智慧無邊(anantañāṇa)
- 光明無邊(anantatejo)
- 名聲無邊(anantayaso)
這些智慧使佛陀成為:
- 道路的開創者(maggaññū, maggavidū, maggakovido)
- 導師、領導者(netā, vinetā)
- 教導者(paññāpetā)
- 清淨解脫者(nikkileso)
(2)佛陀的慧眼如何運作?
佛陀透過慧眼:
- 了知一切(jānaṃ jānāti, passaṃ passati)
- 是眾生的眼目(cakkhubhūto)
- 是真理的化身(dhammabhūto, brahmabhūto)
- 是正法的開示者(vattā pavattā)
- 是解脫的導師(amatassa dātā)
- 是佛法的真正持有者(dhammassāmī, tathāgato)
(3)佛陀的無礙知見
佛陀沒有任何未知:
- 沒有過去未知(atītaṃ aññātaṃ)
- 沒有未來未知(anāgataṃ aññātaṃ)
- 沒有現在未知(paccuppannaṃ aññātaṃ)
- 一切法都在佛陀的智慧之中運行(sabbe dhammā sabbākārena buddhassa bhagavato ñāṇamukhe āpāthaṃ āgacchanti)
(4)慧眼對一切法的洞察
佛陀的慧眼能夠知曉一切應知之法(neyyaṃ),包括:
- 與自身有關的法(attattho)
- 與他人有關的法(parattho)
- 同時影響自他二者的法(ubhayattho)
- 現在的法(diṭṭhadhammiko attho)
- 未來的法(samparāyiko attho)
- 明顯的法(uttāno attho)
- 深奧的法(gambhīro attho)
- 隱藏的法(gūḷho attho)
- 應該被引導的法(paṭicchanno attho)
- 已經被引導的法(neyyo attho, nīto attho)
- 無瑕的法(anavajjo attho)
- 清淨的法(nikkileso attho)
- 解脫的法(vodāno attho)
- 究竟真理(paramattho attho)
這一切全都在佛陀的智慧中運行(sabban taṃ antobuddhañāṇe parivattati)。
---
3. 總結
這一段經文展示了:
1. 佛陀的天眼(Dibbacakkhu)
- 能夠觀察眾生的輪迴,見到無數世界。
- 看清眾生的業報,明瞭眾生投生何處。
- 具有無邊視野,超越凡夫的肉眼。
2. 佛陀的慧眼(Paññācakkhu)
- 具備徹底無礙的智慧,對一切法無所不知。
- 能夠理解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真相。
- 是究竟解脫的開示者,引導眾生走向正道。
---
1. 佛陀的智慧與三業
Sabbaṃ kāyakammaṃ... sabbaṃ vacīkammaṃ... sabbaṃ manokammaṃ...
- 一切 身業 (kāyakamma)、語業 (vacīkamma)、意業 (manokamma),皆為佛陀智慧所遍知,無有遺漏。
- 這說明 佛智不僅遍知眾生之業,亦洞察其果報。
---
2. 佛智無礙通達三世
Atīte buddhassa bhagavato appaṭihataṃ ñāṇaṃ, anāgate paccuppanne appaṭihataṃ ñāṇaṃ.
- 無礙智 (appaṭihata ñāṇa) 貫通 過去 (atīta)、未來 (anāgata)、現在 (paccuppanna),無有障礙。
- 佛陀具足「宿命智 (pubbenivāsānussati ñāṇa)」、「天眼智 (dibbacakkhu ñāṇa)」、「漏盡智 (āsavakkhaya ñāṇa)」,所以無論任何時間點,皆可明了。
---
3. 佛智與所知法的相互界限
Yāvatakaṃ neyyaṃ tāvatakaṃ ñāṇaṃ, yāvatakaṃ ñāṇaṃ tāvatakaṃ neyyaṃ.
- 「所知法 (neyya) 與 佛智 (ñāṇa) 互相對應,兩者相等。」
- 「佛智之外,無有可知法;可知法之外,無有佛智」,即智慧的範圍正好涵蓋所有的所知法。
Neyyaṃ atikkamitvā ñāṇaṃ nappavattati, ñāṇaṃ atikkamitvā neyyapatho natthi.
- 「所知法之外,佛智不會運作;佛智之外,也無有所知法可得。」
- 佛智與所知法是相依的,無有超越彼此範圍的情況。
---
4. 「寶盒蓋合」的比喻
Yathā dvinnaṃ samuggapaṭalānaṃ sammāphusitānaṃ heṭṭhimaṃ samuggapaṭalaṃ uparimaṃ nātivattati, uparimaṃ samuggapaṭalaṃ heṭṭhimaṃ nātivattati.
- 如同寶盒的上下蓋緊密貼合,下蓋不超過上蓋,上蓋也不超過下蓋,兩者恰到好處。
- 佛智與所知法正如寶盒的上下蓋,兩者相互符合,無有餘法可得,也無有超越者。
---
總結
1. 佛陀的智慧無礙,遍知三世,可徹知一切眾生的業與果報。
2. 所知法 (neyya) 與佛智 (ñāṇa) 是相互對應的,無有餘法可得。
3. 兩者關係如同寶盒的上下蓋,既不超過,也不遺漏,完整無缺。
---
1. 佛智遍知一切法
Sabbadhammesu buddhassa bhagavato ñāṇaṃ pavattati.
- 佛智遍知一切法(sabbe dhammā),無論世間法(有漏法)或出世間法(無漏法),皆無遺漏。
Sabbe dhammā buddhassa bhagavato āvajjanapaṭibaddhā ākaṅkhapaṭibaddhā manasikārapaṭibaddhā cittuppādapaṭibaddhā.
- 一切法皆與佛陀的「覺知、思維、意向、心生」相應:
- āvajjanapaṭibaddhā:佛陀只要一轉念,便能明了。
- ākaṅkhapaṭibaddhā:若佛陀願意知曉,便無障礙。
- manasikārapaṭibaddhā:佛陀的專注可遍知一切法。
- cittuppādapaṭibaddhā:隨著佛陀的心念升起,智慧即運行。
👉 這意味著佛智的運行,完全不受限制,且能夠無礙遍知一切法。
---
2. 佛智遍知一切眾生
Sabbasattesu buddhassa bhagavato ñāṇaṃ pavattati.
- 佛智亦遍知一切眾生(sabbe sattā)。
Sabbesaṃ sattānaṃ bhagavā āsayaṃ jānāti, anusayaṃ jānāti, caritaṃ jānāti, adhimuttiṃ jānāti.
- 佛陀洞察眾生的各種內在狀態:
- āsayaṃ:內心的傾向、意向。
- anusayaṃ:深藏的習氣、煩惱。
- caritaṃ:行為模式與性格。
- adhimuttiṃ:心志、信念、意樂。
👉 這顯示佛智對於眾生心行的徹見,能精確指導不同眾生修行。
---
3. 佛智遍知眾生的差別
Apparajakkhe mahārajakkhe tikkhindriye mudindriye svākāre dvākāre suviññāpaye duviññāpaye bhabbābhabbe satte pajānāti.
- 佛智能夠分辨眾生的不同屬性:
- apparajakkhe – mahārajakkhe:輕微垢穢者 – 極為垢穢者。
- tikkhindriye – mudindriye:根機銳利者 – 根機遲鈍者。
- svākāre – dvākāre:適合某種法門者 – 適合另一種法門者。
- suviññāpaye – duviññāpaye:易教化者 – 難教化者。
- bhabbābhabbe:可證悟者 – 不可證悟者。
👉 這表示佛陀能夠善巧指導不同眾生,契理契機地調教。
---
4. 佛智遍攝整個世界
Sadevako loko samārako sabrahmako sassamaṇabrāhmaṇī pajā sadevamanussā antobuddhañāṇe parivattati.
- 整個世界都在佛智之內運行:
- sadevako loko:整個有情世間。
- samārako:包括天界、魔界。
- sabrahmako:包括梵天界。
- sassamaṇabrāhmaṇī pajā:沙門、婆羅門、各種有情眾生。
- sadevamanussā:諸天與人類。
👉 這意味著,無論是人、天、魔、梵,皆無法超越佛智的範圍。
---
5. 以譬喻說明佛智的遍攝
這句話在《巴蘇羅經註釋》(Pasūrasuttaniddesa)中有進一步說明,以兩個比喻來描述佛智如何攝持一切:
Yathā ye keci macchakacchapā antamaso timitimiṅgalaṃ upādāya antomahāsamudde parivattanti; evameva sadevako loko... antobuddhañāṇe parivattati.
- 如同大小魚類、鱉、甚至巨大的鯨魚都在大海中遊動,無法超越大海;
- 同樣地,所有世間的眾生,都在佛智範圍內運行,無法超越佛智。
Yathā ye keci pakkhī antamaso garuḷaṃ venateyyaṃ upādāya ākāsassa padese parivattanti; evameva yepi te sāriputtasamā paññāya tepi buddhañāṇassa padese parivattanti.
- 如同所有飛禽,即便是大鵬金翅鳥(garuḷa)、風神鳥(venateyya),也無法飛出天空的範圍;
- 同樣地,即便是舍利弗(Sāriputta)等智慧卓越者,其智慧也仍然在佛智範圍內活動,無法超越佛陀的智慧。
---
總結
1. 佛智無礙,能遍知一切法,無論世間或出世間法。
2. 佛智遍知眾生的心行、根性、習氣,能善巧度化。
3. 佛智遍攝整個世界,無論人、天、魔、梵、凡夫或聖者,皆無法超越佛智的範圍。
4. 以「魚游於海」、「鳥飛於空」的譬喻說明,所有眾生的智慧都仍然在佛智之內運行,無法超越。
---
1. 以「魚游於海」譬喻佛智的無邊無際
Yathā ye keci macchakacchapā antamaso timitimiṅgalaṃ upādāya antomahāsamudde parivattanti;
evameva sadevako loko samārako sabrahmako sassamaṇabrāhmaṇī pajā sadevamanussā antobuddhañāṇe parivattati.
- 「如同海中的一切魚類、鱉類,乃至巨大鯨魚,都在大海中游動,無法超出大海的範圍。」
- 「同樣地,整個世間——含括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一切眾生,都在佛智範圍內運行,無法超越佛智。」
👉 這比喻顯示佛智猶如無邊大海,所有眾生的知見與行動,都無法超出其範圍。
---
2. 以「鳥飛於空」譬喻佛智的無可超越
Yathā ye keci pakkhī antamaso garuḷaṃ venateyyaṃ upādāya ākāsassa padese parivattanti;
evameva yepi te sāriputtasamā paññāya tepi buddhañāṇassa padese parivattanti.
- 「如同所有飛禽,即便是神鳥(Garuḷa, 金翅鳥)或風神鳥(Venateyya),也只能在天空中活動,無法超越天空的範圍。」
- 「同樣地,即便是舍利弗等智慧最卓越的聲聞弟子,他們的智慧也仍然在佛智的範圍內運行,無法超越。」
👉 這比喻說明,即便最聰慧的弟子,也無法達到佛智的究竟圓滿。
---
3. 佛智超越一切眾生的智慧
Buddhañāṇaṃ devamanussānaṃ paññaṃ pharitvā abhibhavitvā tiṭṭhati.
- 「佛智遍覆於天人之中,並且超越一切智慧,凌駕於其上。」
👉 這表明無論是天界的智慧、或者人間最聰慧之人的智慧,都無法超越佛智。
---
4. 各種學者、辯論者也無法勝過佛智
Yepi te khattiyapaṇḍitā brāhmaṇapaṇḍitā gahapatipaṇḍitā samaṇapaṇḍitā nipuṇā kataparappavādā vālavedhirūpā vobhindantā maññe caranti paññāgatena diṭṭhigatāni, te pañhaṃ abhisaṅkharitvā abhisaṅkharitvā tathāgataṃ upasaṅkamitvā pucchanti gūḷhāni ca paṭicchannāni ca.
- 即便是:
- 國王智者(khattiyapaṇḍitā)
- 婆羅門智者(brāhmaṇapaṇḍitā)
- 在家居士智者(gahapatipaṇḍitā)
- 沙門智者(samaṇapaṇḍitā)
- 精通論辯之人(nipuṇā kataparappavādā)
- 以辯論攻破他人之人(vālavedhirūpā vobhindantā maññe caranti)
他們雖然自認聰明,執持己見,四處論辯,但當他們精心思索問題後,仍然來請教佛陀,提出隱藏的、深奧的問題(gūḷhāni ca paṭicchannāni ca)。
---
5. 佛陀解答一切問題,智慧光明顯現
Kathitā visajjitā ca te pañhā bhagavatā honti niddiṭṭhakāraṇā.
Upakkhittakā ca te bhagavato sampajjanti. Atha kho bhagavā tattha atirocati yadidaṃ paññāyāti.
- 「佛陀回答這些問題,使其得以解決,並且詳細說明其中的道理。」
- 「這些問題經佛陀解釋後,變得清晰、圓滿,佛陀的智慧因而更加顯赫。」
- 「於此,佛陀的智慧輝映顯現。」
👉 無論問題多麼深奧,在佛陀面前皆能清楚解析,使智慧更加明耀。
---
6. 佛陀的智慧如開闊的眼目
Evaṃ bhagavā paññācakkhunāpi vivaṭacakkhu.
- 「因此,佛陀的智慧之眼是完全開啟的。」
👉 這表達了佛陀的智慧如同徹底開啟的眼睛,無所障礙,遍知一切。
總結
這段經文用 大海、天空 這兩個比喻來說明 佛智的廣大無邊、無可超越:
1. 佛智如大海,所有眾生如魚類,無論大小皆無法超出海洋。
2. 佛智如天空,最具智慧者如金翅鳥,也無法飛出天空之外。
3. 佛智遍覆一切天人智慧,超越所有人的智慧,並能夠解答一切問題,使智慧圓滿顯現。
4. 即便是國王、婆羅門、學者、論辯高手,最終也要來請教佛陀,因為佛智無礙、徹見一切。
5. 佛陀的智慧如開放的眼睛,完全通達,沒有任何障礙。
---
1. 佛眼的觀察
「Bhagavā buddhacakkhunā lokaṃ volokento addasa satte...」
「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見到眾生各有不同的根性,如下所述:」
- 少染污(Apparajakkha) vs. 多染污(Mahārajakkha)
- 有些眾生心清淨,煩惱少;有些則深陷貪瞋癡,煩惱極重。
- 利根(Tikkhindriya) vs. 鈍根(Mudindriya)
- 有些眾生聰慧敏銳,能迅速理解佛法;有些愚鈍遲緩,難以開悟。
- 容易教導(Suviññāpaya) vs. 難以教導(Duviññāpaya)
- 有些人樂於聽聞佛法,容易受教;有些人執迷不悟,不願接受教導。
- 畏懼來世惡果(Paralokavajjabhayadassāvino) vs. 不懼來世惡果(Na paralokavajjabhayadassāvino)
- 有些人知道來世果報的可怕,行善避惡;有些人不信業報,放縱行為。
👉 佛陀的智慧能清楚分辨眾生的不同狀況,從而施以適合的教導。
---
2. 荷花的譬喻
「Seyyathāpi nāma uppaliniyaṃ vā paduminiyaṃ vā puṇḍarʻaniyaṃ vā...」
「就如同池中的荷花,有三種不同的生長狀態:」
- 未出水的荷花(水中生長,未破水面)
- Udake jātāni udake saṃvaḍḍhāni udakā anuggatāni antonimuggaposīni
- 這些荷花仍然沉浸在水中,尚未冒出水面。
- 比喻: 極度愚癡的眾生,深陷煩惱與世間欲樂之中,難以聞法理解佛法。
- 剛出水的荷花(與水面齊平)
- Udake jātāni udake saṃvaḍḍhāni samodakaṃ ṭhitāni
- 這些荷花已經浮出水面,與水面平齊。
- 比喻: 具備一些善根的眾生,他們雖仍受煩惱影響,但已有機會接觸佛法,經過教導可以開悟。
- 完全出水的荷花(超出水面,不被水沾染)
- Udake jātāni udake saṃvaḍḍhāni udakā accuggamma tiṭṭhanti anupalittāni udakena
- 這些荷花完全出水,未受水的污染。
- 比喻: 根器成熟、宿世善業深厚的眾生,他們一聞佛法便能悟道解脫,不受世間煩惱影響。
👉 這個譬喻說明眾生根性的不同,佛陀觀察到這些差異後,會根據個別情況給予適合的教導。
---
3. 佛眼的覺察與度化
這段經文不只是說明佛眼的觀察能力,更顯示佛陀如何因應不同根性的眾生:
- 對沉迷煩惱、愚癡深重者,佛陀以長遠的善巧來引導他們逐步向善,讓他們培養善業。
- 對尚有智慧但未完全開悟者,佛陀提供適合的法門,使他們能夠逐步進入修行。
- 對根機成熟者,佛陀直接給予究竟法,使他們即刻開悟解脫。
這與前述的 「六種眾生心行特質」 相對應:
1. 貪欲重者 → 教導 不淨觀
2. 瞋恚重者 → 教導 慈悲觀
3. 愚癡重者 → 鼓勵 多聽聞法義
4. 妄想多者 → 修持 安那般那念(呼吸禪)
5. 信心強者 → 修持 三寶的信心
6. 智慧強者 → 修持 觀察無常、苦、無我
👉 佛眼不只是觀察,更是根據所見的眾生狀態,對症下藥,施以適合的法門,使眾生得以解脫。
---
4. 總結
這段經文表現出佛陀的 「無礙智慧」:
1. 佛眼洞察眾生根性(有清淨者,有染污者;有利根者,有鈍根者)
2. 以荷花比喻眾生的不同根機(沉溺者、可度者、已解脫者)
3. 依不同眾生的特質,施以適當的教導(對症下藥,度化有情)
---
1. 六種性行(carita)
「Jānāti bhagavā – ‘ayaṃ puggalo rāgacarito, ayaṃ dosacarito, ayaṃ mohacarito, ayaṃ vitakkacarito, ayaṃ saddhācarito, ayaṃ ñāṇacarito’」
「世尊知道:這個人是貪行者、這個人是瞋行者、這個人是癡行者、這個人是多思行者、這個人是信行者、這個人是慧行者。」
這六種 根性(性行,Carita)是佛教心理學的重要分類,每個人因過去世的習氣與現在的行為模式不同,佛陀會針對不同性格給予最適合的修行方法。
(1) 貪行者(Rāgacarita)
- 特徵:容易貪愛美色、飲食、財富等感官享受,喜歡舒適愉悅的事物。
- 對治法門:不淨觀(Asubha-kathā)
- 佛陀教導「不淨觀」,觀察身體的不淨(如三十二身分觀),幫助他們破除貪愛,轉化對色身的執著。
(2) 瞋行者(Dosacarita)
- 特徵:容易憤怒、暴躁,習慣用批判的方式看待世界,心生怨懟。
- 對治法門:慈悲觀(Mettā-bhāvanā)
- 佛陀教導「慈心禪」,修習慈悲心,將愛與關懷擴展至一切有情,藉此軟化憎恨心。
(3) 癡行者(Mohacarita)
- 特徵:愚癡、迷惑,缺乏判斷力,容易隨境轉,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對治法門:
- 聽聞佛法(Uddesa paripucchā)——讓他多聽經聞法,消除無明。
- 法義討論(Dhammasavana & Dhammasākacchā)——透過與善知識討論,幫助建立正確的見解。
- 親近善知識(Garusaṃvāsa)——鼓勵與有智慧的修行人共同生活,以正確的環境來熏習智慧。
(4) 多思行者(Vitakkacarita)
- 特徵:思想活躍,容易陷入無窮的思考與妄念,難以安住。
- 對治法門:安那般那念(Ānāpānasati, 呼吸禪)
- 佛陀教導他們專注於呼吸,培養覺察力,使心安住於當下,不再被雜念帶走。
(5) 信行者(Saddhācarita)
- 特徵:容易生起信心,對佛、法、僧具有高度的虔敬心,但可能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 對治法門:
- 增長信心的修行(Pasādanīyaṃ nimittaṃ)
- 憶念三寶(Buddhasubodhi, Dhammasudhammata, Saṅghasuppaṭipatti)
- 修持戒律(Sīlāni ca)
- 佛陀鼓勵他們透過憶念佛陀的智慧與成就、法的殊勝、僧團的清淨行來增強信心,並堅持持戒,使信心穩固而不盲目。
(6) 慧行者(Ñāṇacarita)
- 特徵:理性、善於分析,能以智慧觀察世間,但若沒有正確的引導,可能流於冷漠或過度理性。
- 對治法門:四念住的智慧觀(Vipassanānimittaṃ)
- 無常觀(Aniccākāraṃ)——觀察世間萬法無常。
- 苦觀(Dukkhākāraṃ)——洞察世間本質皆苦。
- 無我觀(Anattākāraṃ)——破除「我」的錯覺,體悟諸法緣起。
---
2. 佛陀的「因材施教」智慧
這段經文展示了佛陀的「對機說法」:
- 不是一種法門適合所有人,而是要依照眾生不同的根性給予相應的教導。
- 這與現代教育心理學中的「個別化教學」概念相似,每個人的學習方式與需求不同,好的老師應該依學生的特質來教學。
這也與《增支部》中的 「四種教化方式」 相應:
1. 應降伏者降伏之(調伏貪欲者,教不淨觀)
2. 應攝受者攝受之(調伏瞋恚者,教慈悲觀)
3. 應啟發者啟發之(調伏愚癡者,鼓勵多聞)
4. 應捨離者捨離之(調伏散亂者,教安那般那念)
3. 總結
這段經文回答了 「佛陀如何對治眾生的不同煩惱?」
- 佛陀能清楚覺察每個人的性行(貪、瞋、癡、多思、信、慧)。
- 針對不同的人,佛陀施以適合的法門,使其能夠得度。
- 這說明了「佛法不是一種固定模式,而是根據個別需求來調整」的特點。
這也讓我們在修行時,能夠「先了解自己的根性,再選擇最適合的修行法門」,從而達到更有效的修行成果。
---
1. 「佛眼」—— 佛陀的洞察力
「Sele yathā pabbatamuddhaniṭṭhito, yathāpi passe janataṃ samantato」
「猶如登上高山之巔的人,能夠環視四方,看見世間的一切眾生。」
這是個譬喻,形容佛陀的智慧超越凡夫,如同站在高山之巔,能夠一覽無遺地觀察世間。這與前文所述「佛陀觀察眾生的不同根性(貪、瞋、癡等)」相呼應,顯示佛陀的覺知力是全方位的。
接著,經文說明:
- 「Tathūpamaṃ dhammamayaṃ sumedha, pāsādamāruyha samantacakkhu」
- 「同樣地,智者依著佛法之宮殿,登上智慧的高樓,以遍知眼觀察眾生。」
- 這裡強調,佛陀不只是純粹的觀察,還站在「佛法的高度」來理解世間,並運用慈悲與智慧來教化眾生。
- 「Sokāvatiṇṇaṃ janatamapetasoko, avekkhassu jātijarābhibhūta」
- 「他觀察著被悲傷淹沒的眾生,並且(以佛法)令他們超越悲傷,解脫於生死老病之苦。」
- 佛陀的洞察力不僅止於「看見眾生的痛苦」,更進一步幫助眾生解脫煩惱,這體現了佛眼的慈悲性。
「佛眼」的特點
1. 洞察力(如登高遠眺) —— 佛陀能觀察眾生的苦樂、性行(carita)、業報等狀態。
2. 法眼的高度 —— 佛陀不只是冷眼旁觀,而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觀看世間。
3. 解脫悲苦的智慧 —— 他的觀察並非為了獲取資訊,而是要幫助眾生解脫生死之苦。
---
2. 「遍知眼」—— 佛陀的無上智慧
「Kathaṃ bhagavā samantacakkhunāpi vivaṭacakkhu?」
「佛陀如何以遍知眼展現智慧的開啟?」
- 「Samantacakkhu vuccati sabbaññutañāṇaṃ」
- 「遍知眼,即是一切智(Sabbaññutañāṇa)。」
- 「遍知眼」不只是觀察世界的能力,而是圓滿的全知智慧。
經文進一步強調:
- 「Bhagavā sabbaññutañāṇena upeto samupeto upagato samupagato upapanno samupapanno samannāgato」
- 「佛陀具足、圓滿、成就、獲得、充滿一切智。」
- 這一連串的動詞反覆強調,佛陀的智慧不只是「獲得」或「學習」而來,而是徹底具足、圓滿無礙的智慧。
---
3. 「遍知眼」與佛陀的無所不知
「Na tassa adiṭṭhamidhatthi kiñci, atho aviññātamajānitabbaṃ」
「對佛陀而言,世間沒有任何不可見、不可知、不可了知之事。」
- 這句話明確表達了佛陀的一切智性(sabbaññutañāṇa),佛陀的智慧並非片面,而是遍知一切法的真相,包括:
- 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
- 業果報應的運作
- 四聖諦(苦、集、滅、道)
- 緣起法則(因緣的生滅)
接著,經文又進一步肯定:
- 「Sabbaṃ abhiññāsi yadatthi neyyaṃ, tathāgato tena samantacakkhū」
- 「一切應知之法,佛陀皆已洞悉,因此稱為遍知眼。」
這段話的重點是:「一切應知之法」——佛陀雖然遍知一切,但重點不在於「無所不知」,而是他知道「應該被了知」的法,並運用這智慧來指引眾生解脫。
這與《阿含經》的說法一致:
「我不說一切都應該知道,但對於滅苦的方法,這才是應該知道的。」
——(《雜阿含》)
---
4. 總結
這段經文的核心是:
1. 佛陀的「佛眼」—— 能夠從佛法的高度觀察眾生,並施以適當的法門,使其解脫苦難。
2. 佛陀的「遍知眼」—— 具足圓滿的一切智,能夠通達應知之法,並以此智慧引導眾生出離生死。
3. 佛陀的智慧不只是「全知」,而是「知道該知道的法」,這使得他的教導具有解脫性,而非僅是知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