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四)釋修行自體分四。
(辛一)意樂廣大披甲正行。
(辛二)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辛三)二資糧廣大資糧正行。
(辛四)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今初
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dānādau ṣaḍvidha teṣāṃ pratyekaṃ saṃgraheṇa yā /
saṃnāha-pratipattiḥ sā ṣaḍbhiḥ ṣaṭkair yathoditā // Abhs_1.43 //
1-欲於布施等一一度中,俱攝六度而修習。此廣大意樂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披甲正行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至最後心。
2-所謂披甲正行,如經所說慈尊亦以六六而說。以彼六種披甲正行,一一皆於施等之中攝六度故。
*「彼等」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由」,修六度,「別別」即逐度逐度修,逐度逐度學習;「皆攝施等六」,每修一度,就兼攝其餘五度。修一度就以一度為主,其餘五度為副,每一度都包攝得六度,「施等」,即是六度。故此,資糧菩薩所修的披甲正修行,每一度都攝六度,六個波羅蜜就六六,如《大般若經》教人每修一度兼攝六度。
*1-欲於布施等一一度中俱攝六度而修習,此廣大意樂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披甲正行之相:
欲於布施、持戒等六度,每修一度都要兼攝六度,有這樣廣大的意願。用這種廣大意願所攝持,時時都不離這種廣大意願的修菩薩瑜伽。瑜伽即是止觀,有時在定中修止觀,有時在定以外隨宜修。這種菩薩瑜伽,就是披甲正行。
*界從大乘資糧道,至最後心:
界限由資糧位起,即發菩提心,就叫資糧道。由資糧位的菩薩起一直至成佛前那剎那,最後心,即是金剛心。
(辛二)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靜慮、無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無所得、三輪善清淨。
dhyānārūpyeṣu dānādau mārga-maitryādikeṣu ca /
gatopalambhayoge ca tri-maṇḍala-viśuddhiṣu // Abhs_1.44 //
大乘因果諸法隨其所應,由精進加行為主,而修之菩薩瑜伽。即趣入正行之相。界從大乘加行道煖位,至最後心。
此差別有九:
1-道之所依,謂靜慮及無色定。
2-能引究竟智德者,謂施等六度。
3-能引究竟斷德者,謂見道、修道、無學道、勝進道。
4-利他之方便,謂慈等四無量心。
5-清淨利他者,謂成就無所得。
6-不同小乘者,謂於一切物,三輪清淨。
*大乘因果諸法隨其所應,由精進加行為主,而修之菩薩瑜伽。即趣入正行之相。
大乘的人由因位到果位,所有所應修的法,因位者即發菩提心起,叫做「因」,入了資糧位,叫做「因位」。果位者,十地圓滿、成佛。由因位到果位所修的法。「隨其所應」,隨著你應該修那種的時候你就修那種。「由精進加行爲主而修」,在資糧位只是學多少經教而已。到加行位,以精進加行為主而修的那種菩薩的瑜伽,即是大乘的止觀,就是趣入正行的相狀,趣入正行就是加行位菩薩所修的正行。
*界從大乘加行道煖位,至最後心:
由哪個時候開始、哪個時候終結呢?界限就從加行位的煖位開始,一直至成佛之前的金剛心。
*此差別有九:
這種趣入正行,分做不同的種類,總共分做九類。
*1-道之所依,謂靜慮及無色定:
「道」者智也,即是煖智、頂智、忍智、世第一法智這種道,加行智。加行智是依據何種環境而起的呢?是依於靜慮和無色定做增上緣起。
*2-能引究竟智德者,謂施等六度:
修行的那樣東西能夠引起將來,令你將來得到究竟智德,就是布施、持戒等那六度、六波羅蜜。
*3-能引究竟斷德者,謂見道、修道、無學道、勝進道:
能夠令修行的人引出成佛時候的那種斷德,即是大涅槃的斷德,就是由這四種東西引發。
見道,即是入初地時見道。
第二,入初地之後,見道完畢就修道。
第三,證得每個眾生都無我,證得人空,連俱生我執都剷除掉,就成阿羅漢,無學道。無學有大乘無學與小乘無學之分,小乘無學就普通的阿羅漢,大乘無學、大乘阿羅漢即是八地菩薩。
第四,勝進道呢,加行位菩薩所修的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那些叫做加行道,是引出見道,引出無漏智,是有漏。一到初地修圓滿,將近入二地的時間又要起一個第二地的加行,又引出第二地的智。那時候的加行,不叫做「加行道」,叫「勝進道」,即是無漏的加行道,地上的加行道叫做「勝進道」。加行菩薩只有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加行道。這個「道」主要就是指加行道,由這個加行道能夠引發出見道、修道、無學道。
*4-利他之方便,謂慈等四無量心。
利他的方便,方便就是手段,利他的手段就是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應該有個等,「等」四攝。
*5-清淨利他者,謂成就無所得。
能夠利他而能夠清清淨淨不著相,就是成就無所得。真正能夠無所得要地上才能,加行菩薩是學這些。無所得即不著相,不要執有能取、所取。雖然是有漏的智慧,加行道,不過不要執能取、所取,不要著相。
*6-不同小乘者,謂於一切物,三輪清淨。
跟小乘不同,三輪善清淨。第一,修行的人;第二,所修的對象;;第三,用什麼工具修。觀三輪都空,就叫做清淨。跟小乘人不同,大乘人修行三輪,都能夠用一種很善巧的觀法使他不著相。
所為及六通、於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當知昇大乘。
uddeśe ṣaṭsv abhijñāsu sarvākāra-jñatānaye /
prasthāna-pratipajjñeyā mahāyānādhirohiṇī // Abhs_1.45 //
7-轉諸善根,令成三種所為義。
8-能速圓滿二種資糧者,謂六神通。
9-於果位,謂能趣入一切相智之正行。
當知此九趣入正行,能昇進大乘也。
*7-轉諸善根,令成三種所為義。
修行一切善根,修行一切善法,你將它轉向,令這三種善根,將來能夠成為心大、斷德大、智德大,三種都是你所為的目標。「義」即是指目標,令你一切修行將來會轉成這三樣東西。不是說加行菩薩有這三樣,修行一切善根將來引出這三樣東西。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對向所為。什麼?心大、智德大、斷德大。即是一切修行都是為了得它,就是所為。
*8-能速圓滿二種資糧者,謂六神通。
到加行位的時候,想福智二種資糧,或三種資糧都快快圓滿,就要修行六通。
智資糧,智慧是一種資糧,神通屬後得智。
地資糧,每一地有每一地所修的地資糧。
對治資糧,對治惡眾生和對治煩惱。想獲得到這三種資糧,就要學六神通。
*9-於果位,謂能趣入一切相智之正行。
對於果位裡面所有的一切相智,他能夠不斷努力趣入。對於一切相智,即是佛的大菩提,能夠趣入,這種正行,即是準備能夠進入一切相智、獲得一切相智。「正行」貫通上文。靜慮無色定的正行、施等正行、道正行、慈等正行、成就無所得的正行、三輪善清淨的正行、所為的正行、六通的正行、於一切相智能趣入的正行,九種正行。
*當知此九趣入正行,能昇進大乘也。
應該知道這九種趣入的正行,能夠令到你在大乘裡逐步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