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阿含經》卷9:
云何四成法?謂四輪法:一者住中國,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植善本。DN.34 Dasuttarasuttaṃ
“katame cattāro dhammā bahukārā? Cattāri cakkāni– patirūpadesavāso,
sappurisūpanissayo, attasammāpaṇidhi,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Ime cattāro
dhammā bahukārā.
2.《七處三觀經》卷1:
佛告比丘:有四行法輪,令天亦人從是四輪行,若墮人天,是輪法行便得尊一得豪,從善法行。何等為四?一為善群居。二為依賢者。三者知諦願。四為宿命有福行。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6〈之四〉:
願一切眾生乘四輪乘,所謂住好國土、依止善人、集勝福德、發大誓願,以此成滿一切菩薩清淨梵行。
4.《陰持入經》卷2:
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
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
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
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
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
1.《瑜伽師地論》卷99:
又處所圓滿、教導圓滿、正行圓滿、資糧圓滿為所依止,應知建立人天四輪。
1-五種妙好所住方處,名處所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2-正士善友,名教導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
3-由五種相自發正願,名正行圓滿。何等為五?
一、於正教授能敬順取;二、行無違逆;三、如實自顯;四、其教授師,隨所獲得精麁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五、無間、殷重二種加行,樂斷樂修,乃至修習四種苾芻愛取對治。
4-又宿所作福補特伽羅,宿世善根增上力故,應知有五相果勝利。謂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種可愛果報。一、內,二、外。內可愛果報者,謂長壽久住、妙色端嚴、無病、少惱、非僕、非女、非半擇迦、智慧猛利、發言威肅、具大宗葉。外可愛果報者,謂生富貴家,如經廣說大富、大翼、有大侍衛。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諸魍魎、藥叉、非人、守宅神等能為障礙。謂於財位不作障礙,或於壽命不作障礙。是名第二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善法心能趣入,修習無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惡行深自懇愧,雖作惡已,時時發起猛利悔心。由此因緣,令已作惡現在微劣,於當來惡能永遠離。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業方便加行意趣伎能展轉昌盛,凡所施為無不敬順,少用功力,多有成辦。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如是四種天上諸天、人中諸人所有止觀勝妙車輪,隨有所闕,其車不轉。
2.《大乘莊嚴經論》卷6〈14 隨修品〉:
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二者善人輪、三者自正輪、四者先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
1-偈曰: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
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
二者善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
三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癘故。
四者善伴,謂同戒同見為伴侶故。
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
2-偈曰: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憐愍,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
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
二者見諦,得聖果故。
三者巧說,能分別法故。
四者憐愍,不貪利故。
五者不退,無疲倦故。
3-偈曰:善緣及善聚,善修及善說,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自正亦具五因緣:
一者善緣,妙法為緣故。
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
三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
四者善說,無求利故。
五者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
4-偈曰: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觀察此五種,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
一者可樂、二者無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
第一事由住勝土為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為因,後三事由自正成就為因。
3.《佛性論》卷2〈4 事能品〉:
言四輪者,一住如法國土、二依善知識、三調伏自身、四宿植善根。輪有三義:
一者未得令得、得令不失;
二者能度,從此至彼,從他相續至自相續、從自相續復至於他。
三者能載,為能從生死得至涅槃。
一住善處者,即是能修正行善人所住之處。若於中住恒見此人,故得覺意。覺者覺悟,意者善心,因此受持善法等事。故佛說偈言:
無知無善識,惡友損正行,蜘蛛落乳中,是乳轉成毒。
是名應住如法國土。
二近善友善友者,有七分。如偈言:
能施重可信,能說能忍受,說深為善友,安弟子善處。
1-七分者,一能施,由能施故令地憐愛,愛故尊重,重故可信,可信故能說,由能說故能忍受外難,能忍受故能說深理利於善友。由說深法故,能安善友置於善處。
2-若有能備此七德者,可堪依止為善知識。
3-若總論此七,不出三義:一樂憐愍、二聰明、三堪忍。三義若少一種則非善友。
4-若但憐愍不能聰明,譬如父母雖念子病不能救治。
5-若但聰明無慈愍者,如怨家師不治他疾。
6-若不能堪忍,則自行不足,憐愍、聰明亦不成就故。離雖七種,合不出三。
7-能施、尊重、可信,此三屬憐愍攝。能說及說深理,此二屬聰明攝。能忍屬堪忍攝。安善處並通三種。其聰明者表離愚癡,能堪忍者表異凡夫,三憐愍者表異二乘。唯佛世尊備此三德,故堪為眾生真善知識。
三調伏自身心者,如正教行,聞時無散亂心、思時無輕慢心、修時無顛倒心。若不自調伏身心者,善處善友則無所用。
四宿植善根者,以為解脫分故修善根。善根者,謂信、戒、聞、捨、智。
1-信者不離三寶正念。
2-戒者為不離善道。
3-聞者自聞令他聞,不令他倒聞、不障他聞。因四聞故,今世得聞及思修等,可為法器,三慧具足。
4-捨者有二:一由昔捨物施他,今則損於貪愛。二由昔捨法施人,今則輕滅無明。
5-由此捨故,貪愛無明並稍輕薄,以是因緣得解脫果。智者是人先世已曾思擇三寶四諦故,於此生得世正見,乃至盡智及無生智。
6-如是之人雖具三輪,若無宿善,今生五根則不具足,便是生於八難等處。故知若無宿世善根,則前三輪無所復用。
7-總此四義,譬之為輪四。若少一輪則不成,解脫之名無由得立。由此四法和合故能得解脫道者,如輪能運能轉,至解脫時無復此能。如聖王輪備有四物,所謂轂、輞、輻、軸。
8-若無此四,輪則不成。以是義故,若未與四輪相應者,是時厭離生死觀及涅槃功德觀並不得成。
4.《成實論》卷2〈16 四法品〉:
又經中說:天人四輪能增善法,一住善處、二依善人、三自發正願、四宿殖善根。住善處者,謂處中國、離於五難。依善人者,生值佛世。宿殖善根者,不聾瘂等。自發正願者,是謂正見。正見必從聞佛法生,是故應習此佛法正論。
5.《成實論》卷14〈184 後五定具品〉:
又此人名具足四輪,謂好國土、依止善人、自發正願、先世福德。
6.《大乘義章》卷8:
何者四輪。如成實說:一住善處,謂生中國。二依善人,謂值佛世。三自發正願,謂具正見。四宿植善根,謂於現在諸根完具。
1-此四唯在天人中有故,論名為天人四輪。
2-所言輪者,就喻名也。能摧八難,出生聖道無漏法輪,故名為輪。
3-四輪如是,治相云何?如論中說:
初住善處,能摧五難,謂三惡趣、長壽、欝單,以在人天生住中國故。離斯五。
依善人者,遠離佛前佛後難也,以值佛世故離斯難。
自發正願,遠離世智辨聰難也,以正求故離彼邪難。
宿植善者,遠離盲聾瘖瘂難也。具諸根故,遠離彼難。八難如是。
7.《大乘義章》卷13:
第十無障者,謂無煩惱、業、報。已具四善輪故能無之。五言四輪者,一生中國。二依善人。三自發正願。四宿殖善根。生於中國、宿殖善根,能離報障。依止善人,能離業障。自發正願,8.離煩惱障。
8.《翻譯名義集》卷2:
《成論》明菩薩說四輪,摧八難:
一、生中國輪,能摧五難,謂三塗、北洲及長壽天;
二、修正願輪,摧世智辯聰;
三、植善因輪,摧聾盲瘖瘂;
四、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後。
欲摧八難,當習四輪。故今示之,令思修耳。
標籤
- 00雜阿含總圖 (49)
- 01法句經總圖 (7)
- 02俱舍論總圖 (9)
- 03禪經總圖 (6)
- 04心理學 (12)
- 上課概論 (57)
- 大毘婆沙論 (2)
- 大乘經 (34)
- 大乘論 (29)
- 大般若經 (29)
- 大般涅槃經 (1)
- 大寶積經 (16)
- 中阿含 (36)
- 古德 (2)
- 正法念處經 (72)
- 阿毘達磨 (21)
- 現觀莊嚴論 (40)
- 無說而說 (12)
- 集論 (46)
- 楞伽經 (6)
- 瑜珈論 (9)
- 解深密經 (3)
- 對比 (1)
- 維摩詰所說經 (20)
- 雜阿含 (207)
- 雜阿含圖 (67)
-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 (34)
- dia (2)
- ubuntu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