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

雜阿含747經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雜阿含1034經
佛告童子:汝當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何等為六?謂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
---

http://yathasukha.blogspot.com/2012/08/747.html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六
何謂五起解脫法?如世尊說:五法親近多修學已得解脫。何謂五?如比丘觀身不淨想、觀食不淨想、觀諸行無常想、觀世不樂想、觀身死想。如是五法,親近多修學,能得解脫,是名五起解脫法。
---
何謂六明分法?如世尊說:六法親近多修學,生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何謂六?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
1.何謂無常想明分法?如比丘,或樹下露處作是思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如是五受陰觀無常行,如世尊說有為法三相:生、住、滅。如是比丘思惟生住滅,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思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常想。親近多修學,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想明分法。
2.何謂無常苦想明分?如比丘或在樹下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若無常則是苦;受想行識無常,若無常則是苦。如是五受陰觀苦行。如世尊說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識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復次如世尊說三苦:行苦、苦苦、變易苦。
1)何謂行苦?五受陰行自性苦、形式苦、自相苦,是名行苦。
2)何謂苦苦?五受陰行自性苦,生等生、起等起、出等出,具足成就生種種病,因熱生病,因痰癊、因風、因過力、因他惱、因時變、因諸大相違、因食飲不消、因宿業報、因諸大不調生病,生眼病、耳鼻舌身病,生頭痛面痛、口齒咽痛、胸痛病,生蛇身病、呼嗐痛、謦欬病、嘔吐病,生絞病、身熱腹痛病,生癬胞疥瘙、微風侵婬瘡癰蛆、白癩乾枯癲狂病,生痔病[病-丙+帶]下赤腫虫食病等,蚤螕虱蚊虻蟻子,此身乃至一毛處無不有虫。如人癰腫上生毒腫,五受陰行性苦亦如是,生等生、起等起、出等出,具足成就生種種病,因熱生病乃至一毛處無不有虫,是名苦苦。
3)何謂變易苦?如五受陰行,轉變衰熟、壞敗盡滅、終沒離滅,是名變易苦。如比丘於彼行苦、苦苦、變易苦,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思惟色苦、思惟受想行識苦。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無常苦想。親近多修學,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苦想明分法。
3.何謂苦無我想明分法?如比丘在樹下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若苦即無我;受想行識無常,若無常即是苦,若苦即是無我。若於此想五受陰觀無我行,如世尊說色無我。色若是我,色應不受苦患、色應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以色非我故,色受苦患、色不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識無我。受想行識若是我,識不應受苦患,識應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如比丘如是調心修令柔軟,柔軟已思惟: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苦無我想。親近多修學,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苦無我想明分法。
4.何謂食不淨想明分法?何等食?食有四種,謂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如世尊說:眾生有四種食。食此食,能令眾生住、能令陰和合、能有利益。何等四?一謂摶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
1)何等謂摶食?摶食有二種:麁、細。

1.1)何謂麁?除天淨食、天香食,除衣服澡浴調身食,若餘摶食,是名麁摶食。
1.2)何謂細摶食?天淨食、天香食、衣服澡浴調身食,是名細摶食。復次麁摶食,除天香食、除衣服澡浴食,若餘摶食,是名麁摶食。復次細摶食,天香食、衣服澡浴調身食,是名細摶食。
2)何謂觸食?六觸:眼觸、耳鼻舌身意觸,是名觸食。
3)何謂思食?六思身:色思、聲香味觸法思,是名六思身,是名思食。
4)何謂識食?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名六識身,是名識食。
5)摶食,或是食、或非食。觸、思、識食,或是食、或非食。
5.1)何謂摶食是食?若緣摶食,得諸根增長、不損壞、不減壽,是名摶食食。
5.2)云何摶食非食?若緣摶食,諸根不增長、損壞、減壽,是名摶食非食。
5.3)何謂觸、思、識食是食?若緣識食,諸根增長、不損壞、不減壽,是名識食是食。
5.4)何謂識食非食?若緣識食,諸根不增長、損壞、減壽,是名識食非食。比丘受摶食,如食子肉,觀不淨想。觸思識食,有解射想,思惟滅依離欲染。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食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食不淨想明分法。
5.何謂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如比丘,於一切世間厭離不樂,地獄世、畜生世、餓鬼世、人世、天世、眾生世、行世,厭離不樂。如比丘,於此世間有取心者必執所見。如比丘,斷離不受如是諸見。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
6.何謂死想明分法?如比丘或在樹下露處,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過患。若餘眾生,亦有死法,有死過患。若地獄、畜生、餓鬼、人、天及一切眾生,往來生死得名眾生者,皆有死法,有死過患。比丘思惟陰壞捨身憶念死。比丘思惟死、知死、解死、覺死。如行人若想憶想,是名死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謂死想明分法。是名六明分法。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六
何謂七?不淨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1.謂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不淨想,令欲心退沒不展,當漸漸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盡。比丘如是心知分別不淨想,令欲心退沒不展,後便消盡,背捨厭離已正住。
2)如比丘,或有心知分別不淨想,心於欲想猶生津漏如本無異,心不背捨、不厭離、不正住。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不淨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有正智。
3)如比丘心知分別不淨想,於欲想心不生津漏,於本有異,背捨厭離正住。比丘如實正知,我已修不淨想、我有增益異名色、我得修果報,此比丘有正智。行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十七
2.如食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食不淨想,於揣食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滅。比丘如是,心知分別揣食不淨想,令揣食淨想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
2)如比丘,或有心知分別揣食不淨想,心於揣食猶生津漏,如本無異,心不背捨、不厭離、不正住。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揣食不淨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有正智。
3)如比丘,心知分別揣食不淨想,於揣食心不生津漏,於本有異,背捨厭離正住。比丘如實正知,我已修揣食不淨想、我有增益於異名色、我得修果報,此比丘有正智。揣食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3.如一切世間不樂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世間種種想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滅。比丘如是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令世間種種想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
2)如比丘,或有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世間種種想心猶生津漏,如本無異,不背捨、不厭離、不正住。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一切世間不樂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有正智。
3)如比丘,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於世間種種想心不生津漏,於本有異,背捨厭離正住。比丘如實正知,我已修一切世間不樂想、我有增益異名色、我得修果報,此比丘有正智。一切世間不樂想,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4.如死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貢高,以命根決定堪忍常住,心貪著命根,如是盡斷無餘。
2)如比丘,或有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貢高,以命根決定堪忍常住,心貪著命根,如是未斷。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死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修果報,如是比丘有正智。
3)如比丘,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貢高,以命根決定堪忍常住,心貪著命根,如是盡斷無餘。如比丘如實自知,我已修死想、增益異名色、我得果報,如是比丘有正智。死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5.如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盡。比丘如是,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
2)如比丘,或有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猶生津漏,如本無異,不背捨、不厭離、不正住。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無常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如實自知。
3)如比丘,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不生津漏,於本有異,背捨厭離正住。比丘如實正知,我已修無常想、我有增益異名色、我得修果報,比丘有正智。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6.如無常苦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無常苦想,於懈怠窳惰、不信、放逸不勤不觀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臨死舉刀觀無常苦想。
2)比丘或有心知分別無常苦想,於窳惰懈怠、不信、放逸不勤不觀等,不生恐怖大畏切逼想,非如臨死舉刀。如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無常苦想、我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如實自知。
3)如比丘,心知分別則無常苦想,於窳惰懈怠、不信、放逸不勤不觀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臨死舉刀觀無常苦想。如比丘如實正知,我以修無常苦想、我增益異名色、我得果報,此比丘有正智。無常苦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
7.如苦無我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緣故作是說?
1)如比丘,心知分別苦無我想,於諸有識身及諸外物,計我我所、生憍慢等,俱離寂靜正解脫。如比丘,或有心分別苦無我想,於諸有識身及諸外物,計我我所、生憍慢等,心猶不離不寂靜不解脫。如比丘如實自知,我便為未修苦無我想、未增益異名色、我未得修果報,如是比丘如實自知。如比丘,心知分別苦無我想,於諸有識身及諸外物,計我我所、生憍慢等,心俱離寂靜正解脫。如是比丘如實知,我已修苦無我想、我增益異名色、得修果報,此比丘有正智。苦無我想,親近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是因緣故說。是名七想。
---
何謂九想?不淨想、食厭離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欲想,是名九想。
何謂十想?不淨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樂想、死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欲想、滅想,是名十想。
---
南本---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1.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為十?一者、無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多過罪想,八者、離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
2.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習如是十種想者,是人畢竟定得涅槃。不隨他心,自能分別善、不善等,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3.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乃至優婆夷等修無常想?善男子!菩薩二種:一、初發心,二、已行道。無常想者亦復二種:一、麁,二、細。
4.初心菩薩觀無常想時作是思惟:世間之物凡有二種:一、內,二、外。
1)如是內物無常、變異,我見生時、小時、大時、壯時、老時、死時,是諸時節各各不同,是故當知內物無常。
2)復作是念:我見眾生或有肥鮮,具足色、力,去來、進止自在無礙;或見病苦,色力毀悴,顏貌羸損,不得自在;或見財富庫藏盈溢;或見貧窮,觸事斯乏;或見成就無量功德;或見具足無量惡法。是故定知內法無常。
3)復觀外法:子時、牙時、莖時、葉時、花時、果時,如是諸時各各不同。如是外法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故當知一切外物定是無常。
4)既觀見法是無常已,復觀聞法:我聞諸天具足成就極妙快樂,神通自在,亦有五相。是故當知即是無常。
5)復聞劫初有諸眾生各各具足上妙功德,身光自照,不假日月。無常力故,光滅德損。
6)復聞昔有轉輪聖王統四天下,成就七寶,得大自在,而不能壞無常之相。』
7)復觀大地:往昔之時安處布置無量眾生,間無空處如車輪許,具足生長一切妙藥,叢林、樹木、果實滋茂。眾生薄福,令此大地無復勢力,所生之物遂成虛耗。是故當知:內、外之法一切無常。是則名為麁無常也。
5.既觀麁已,次觀細者。云何名細?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內外之物乃至微塵,在未來時已是無常。何以故?具足成就破壞相故。
1)若未來色非無常者,不得言色有十時差別。云何為十?一者、膜時,二者、泡時,三者、胞時,四者、肉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年時,九者、盛壯時,十者、衰老時。
2)菩薩觀膜:若非無常,不應至胞;乃至盛壯非無常者,終不至老。
3)若是諸時非念念滅終不漸長,應當一時成長具足。無是事故,是故當知定有念念微細無常。
4)復見有人諸根具足,顏色暐曄,後見枯悴,復作是念:是人定有念念無常。
5)復觀四大及四威儀。
6)復觀內外各二苦因:飢、渴、寒、熱。
7)復觀是四,若無念念微細無常,亦不得說如是四苦。若有菩薩能作是念,是名菩薩觀細無常。
6.如內、外色,心法亦爾。何以故?行六處故。行六處時,或生喜心、或生瞋心、或生愛心、或生念心,展轉異生,不得一種。是故當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無常。善男子!菩薩若能於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常,是名菩薩具無常想。善男子!智者修習無常想已,遠離常慢、常倒、想倒。
7.次修苦想:何因緣故有如是苦?深知是苦因於無常,因無常故,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因緣故,名為無常。無常因緣故,受內、外苦,飢、渴、寒、熱、鞭打、罵辱,如是等苦皆因無常。復次,智者深觀此身即無常器,是器即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復是苦。
8.善男子!智者復觀:生即是苦、滅即是苦。苦生、滅故,即是無常,非我、我所。修無我想。
1)智者復觀:苦即無常、無常即苦。若苦無常,智者云何說言有我?苦非是我,無常亦爾。如是,五陰亦苦、無常。眾生云何說言有我?
2)復次,觀一切法有異和合,不從一和合生一切法、亦非一法是一切和合果。一切和合皆無自性,亦無一性、亦無異性、亦無物性、亦無自在。諸法若有如是等相,智者云何說言有我?
3)復作是念:一切法中無有一法能為作者。若使一法不能作者,眾法和合亦不能作。一切諸法性終不能獨生獨滅,和合故滅、和合故生。是法生已,眾生倒想,言是和合、從和合生。眾生想倒,無有真實,云何而有真實我耶?』是故,智者觀於無我。
4)又復諦觀:何因緣故眾生說我?是我若有,應一?應多?我若一者,云何而有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大、小、老、壯?是故,知我非是一也。我若多者,云何說言眾生我者是一、是遍,無有邊際?若一、若多,二俱無我。
9.智者如是觀無我已,次復觀於厭離食想,
1)作是念言: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云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若有眾生為貪食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所得財物眾皆共之,後受苦果無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復觀:一切眾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若從眾苦而得食者,我當云何於是食中而生貪著?是故,於食不生貪心。
2)復次,智者當觀:因於飲食,身得增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捨身。今貪此食,云何當得捨此身耶?如是觀已,雖復受食,猶如曠野食其子肉,其心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摶食有如是過,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虫之所唼食、次觀思食如大火聚、識食猶如三百鑽矛。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四食已,於食終不生貪樂想。若猶生貪,當觀不淨。何以故?為離食愛故。於一切食善能分別不淨之想,隨諸不淨令與相似。如是觀已,若得好食及以惡食,受時猶如塗癰瘡藥,終不生於貪愛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成就厭離食想。
3)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觀食作不淨想,為是實觀、虛解觀耶?若是實觀,所觀之食實非不淨;若是虛解,是法云何名為善想?佛言:善男子!如是觀者,亦是實觀、亦是虛解。能壞貪食,故名為實;非虫見虫,故名虛解。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為虛,亦能得實。
4)善男子!若有比丘發心乞食,預作是念:我當乞食,願得好者,莫得麁惡;願必多得,莫令尠少;亦願速得,莫令遲晚。如是比丘不名於食得厭離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之法漸當增長。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時先當願言:令諸乞者悉得飽滿,其施食者得無量福。我若得食,為療毒身,修習善法,利益施主。作是願時,所修善法日夜增長,不善之法漸當消滅。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當知是人不空食於國中信施。
10.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間不可樂想,
1)作是念言:一切世間無處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無處不生。若世間中無有一處當得離於生、老、病、死,我當云何樂於世間?一切世間無有進得而不退失,是故世間定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智人而樂於世?一一眾生周遍經歷一切世間具受苦樂,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雖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或為師子、虎、兕、豺、狼、象、馬、牛、驢。
2)次觀轉輪聖王之身,統四天下,豪貴自在,福盡貧困,衣食不供。智者深觀如是事已,生於世間不可樂想。
3)智者復觀:世間有法,所謂舍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花、瓔珞、種種伎樂、財物、寶貨,如是等事皆為離苦,而是等物體即是苦,云何以苦欲離於苦?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已,於世間物不生愛樂而作樂想。
4)善男子!譬如有人身嬰重病,雖有種種音樂、倡伎、香花、瓔珞,終不於中生貪愛樂;智者觀已亦復如是。
5)善男子!智者深觀:一切世間非歸依處、非解脫處、非寂靜處、非可愛處、非彼岸處、非是常樂我淨之法,若我貪樂如是世間,我當云何得離是法?如人不樂處闇而求光明,還復歸闇——闇即世間,明即出世——若我樂世,增長黑闇,遠離光明,闇即無明,光即智明,是智明因即是世間不可樂想。一切貪結雖是繫縛,然我今者貪於智明,不貪世間。智者深觀如是法已,具足世間不可樂想。
11.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間不可樂想,次修死想。
1)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遶,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2)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智者觀念念滅?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術,聚在一處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發俱墮。復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墮,我能一時以手接取。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說疾不?迦葉菩薩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復速是人,有飛行鬼復速地行,四天王疾復速飛行,日月神天復速四王,行堅疾天復速日月,眾生壽命復速堅疾。善男子!一息、一眴,眾生壽命四百生滅。智者若能觀命如是,是名能觀念念滅也。
3)善男子!智者觀命繫屬死王:我若能離如是死王,則得永斷無常壽命。
4)復次,智者觀是壽命,猶如河岸臨峻大樹、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無憐惜者、如師子王大飢困時、亦如毒蛇吸大風時、猶如渴馬護惜水時、如大惡鬼瞋恚發時;眾生死王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是則名為修習死想。
5)善男子!智者復觀:我今出家,設得壽命七日七夜,我當於中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修於死想。復以七日七夜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時、乃至出息入息之頃,我當於中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12.智者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何等名七?一者、常修想,二者、樂修想,三者、無瞋想,四者、無妬想,五者、善願想,六者、無慢想,七者、三昧自在想。善男子!若有比丘具足七想,是名沙門、名婆羅門、是名寂靜、是名淨潔、是名解脫、是名智者、是名正見、名到彼岸、名大醫王、是大商主、是名善解如來祕密,亦知諸佛七種之語,名正見知,斷七種語中所生疑網。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當知是人能呵三界、遠離三界、滅除三界,於三界中不生愛著,是名智者具足十想。若有比丘具是十想,即得稱可沙門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