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

中阿含102念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本未覺無上正盡覺時,作如是念:我寧可別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復作一分。我於後時,便別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復作一分。我如是行,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生欲念,我即覺生欲念,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覺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便速滅。復生恚念、害念,我即覺生恚念、害念,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覺自害、害他、二俱害,滅慧、多煩勞、不得涅槃,便速滅。

---
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如契經說: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未證得三菩提時,或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起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雖起欲尋、恚尋、害尋,而不放逸。便作是念: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1.云何欲尋自害?
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此中身勞等,顯欲尋等流果貪、瞋、癡等,能驅役故。令身、心勞,如熾火故。能燒身心,令熱、令燋。當受長夜等,顯欲尋異熟果,當受惡趣非愛果故。
2.云何欲尋害他?
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問:觀他妻者,亦招苦果,應名俱害。何故說此,唯是害他?答:觀視過輕,其夫未能現加辱害,是故不說。
3.云何欲尋俱害?
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污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打縛斷命,或奪財寶,如是俱害。
問:彼夫害他,亦招苦果,應名三害,何以稱俱?
答:彼人現世,不遭罪罰,反被稱譽,是故不說。
復次,夫亦是他,故名俱害。
4.云何恚尋自害?
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
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
此中二果,如前應知。
5.云何恚尋害他?
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如是害他。
問:斷他命者,亦招苦果,應名俱害。何故說此,唯是害他?
答:斷賊命等,現無責罰,更被稱譽,是故不說。
6.云何恚尋俱害?
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是俱害。
問:殺能害者,亦招苦果,應名三害,何以稱俱?
答:誅害他者,世共稱譽,現無罪苦,是故不說。
復次,彼亦是他,故名俱害。
7.云何害尋自害?
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
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
此中二果,如前應知。
8.云何害尋害他?
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如是害他。
問:打縛他者,亦招苦果,應名俱害。何故說此唯是害他?
答:打縛惡人,世同稱讚,現不招苦,是故不說。
9.云何害尋俱害?
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所打縛,如是俱害。
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10.問:此三惡尋,以何為自性?
答:欲尋以欲界五部六識身俱貪相應尋為自性。恚尋亦以五部六識身俱瞋相應尋為自性。
11.害尋,
1)有說:即瞋一分相應尋為自性,害即瞋故。
問:若爾,恚尋、害尋有何差別?
答:瞋有二種:一、欲斷眾生命。二、欲打縛眾生。前名為恚,後名為害。
復次,瞋有二種:一、於應瞋處起。二、於不應瞋處起。前名為恚,後名為害。彼二相應尋,名恚尋、害尋,故有差別。
2)有說:害尋無明一分相應尋為自性,害即無明故。
如施設論說:何緣故癡增?謂於害界、害想、害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彼相應尋名為害尋。
3)評曰:應作是說:有別心所說名為害,非瞋,非無明,非隨眠。自性是瞋所引,是瞋等流隨,瞋後起,名煩惱垢。唯修所斷意識相應。此相應尋是害尋自性。此三不善故名惡尋。

12.復次,有三善尋:一、出離尋。二、無恚尋。三、無害尋。
1)問:此三善尋以何為自性;
答:皆以一切善心相應尋為自性,謂三惡尋一一別起,自性各異。非與一切不善心俱。此三善尋,無別自性,皆與一切善心相應。
2)問:若爾,此三有何差別?
答:自性無別,而義有異。是三惡尋近對治故,謂諸善尋違欲尋故,名出離尋。違恚尋故,名無恚尋。違害尋故,名無害尋。如契經說:我未證得三菩提時,雖起欲尋、恚尋、害尋而不放逸。
3)問:菩薩爾時,若不放逸,如何猶起此三惡尋?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菩薩雖起此三惡尋,而勤修善,名不放逸。
復次,雖起惡尋,而速能覺知是不善,名不放逸。
復次,雖起即能厭棄吐捨,名不放逸。
復次,暫起便能修彼對治,名不放逸。
復次,起已即能斷因缺依,了知境過,名不放逸。
復次,三因緣故,煩惱現前。一、由因力。二、境界力。三、加行力。菩薩起此三不善尋,但由因力,能伏餘二,名不放逸。
大德說曰:菩薩雖起速能伏除,如一渧水墮熱鐵上,名不放逸。
脇尊者曰:起已速捨,如救頭然,名不放逸。
4)問:菩薩何處起三惡尋?
4.1)脇尊者曰:由因力故,隨處而起,不勞定責。如盲顛蹶,愚者昏迷。隨至皆然,何定處所?
4.2)有作是說:菩薩棄捨轉輪王位,踰城出家,求無上覺。尋訪師友,至王舍城。於日初分,入城乞食。百千眾生圍遶瞻仰,禮拜讚歎,心無厭足。菩薩於彼初起欲尋,眾圍遶故,妨廢乞食,飢火所惱,復起恚尋。瞋心漸歇,害尋復起。須臾覺察,生重慚愧。
4.3)有餘師說:菩薩棄捨劫比羅城,依空閑林,求無上覺。父王遂遣釋種五人,隨逐侍衛。於中有執樂行得淨,初見菩薩修苦行時,即便捨去。中復有執苦行得淨,後見菩薩捨苦行時亦復辭去。時有難陀、難陀跋羅二梵志女。因獻乳糜,見無侍者,遂住供給。女手柔軟,摩觸菩薩。菩薩於彼便起欲尋,即生念言:先吾左右不棄我者,豈有女人得近於我,遂於左右復起恚尋。瞋心稍歇,害尋復起。便自覺悟,生大慚愧。
4.4)或有說者:菩薩未出家時,父王淨飯為娉五百玉女以為妃娣,娛樂菩薩不令出家。菩薩捨之,而出家已。諸王遣使,索女還國。淨飯王曰:我子出家,心甚憂惱。見其妃娣,時用慰懷。今者未能放其還國,諸王聞已,各生忿恚。共發兵戈,來相征罰。父王憂怖,遣告菩薩:吾今坐汝,致此怨讎。有說:天神來告菩薩。菩薩聞已,於父王所先發欲尋,於五百王恚尋,次起於其軍眾復起害尋。少時覺察,深生慚愧。
4.5)復有說者:菩薩出家修苦行時,憶昔所受五欲樂事,起於欲尋。後聞天壽亂己宮室,復起恚尋。於彼媒媾,復起害尋。須臾覺悟,生大慚愧。
4.6)或復有說:菩薩六年修苦行時,惡魔隨逐,欲作留難。或時示現可愛色像,菩薩於彼發起欲尋。或時示現可畏色像,菩薩於彼發起恚尋。或時示現侮弄色像,菩薩於彼發起害尋。少時追悔,深起慚愧。
4.7)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菩薩先以欲界聞思所生二慧伏諸煩惱,愛此慧故發起欲尋。須臾覺此是煩惱增惡此故,發起恚尋。漸復歇薄,發起害尋。於後覺知,深生慚愧。
4.8)大德說曰:菩薩昔居菩提樹下,初夜魔女來相媚亂,爾時菩薩暫起欲尋。中夜魔軍總來逼惱菩薩,於彼暫起恚尋,漸復歇薄,復起害尋。須臾覺察,即入慈定,令魔兵眾,摧敗墮落。

13.如契經說:菩薩起此三惡尋已,便自了知此能自害、害他、俱害。
問:云何菩薩所起欲尋、恚尋、害尋能為三害?
1)答:雖無害用,而依相說,惡尋必有三害相故。
2)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遠,故名自害。利他事遠,故名害他。俱利事遠,故名俱害。
3)復次,惡尋起時,自利事壞,故名自害。利他事壞,故名害他。俱利事壞,故名俱害。
4)復次,惡尋起時,自利心息,故名自害。利他心息,故名害他。俱利心息,故名俱害。
5)復次,惡尋起時,於自相續,取果、與果,故名自害。令諸施主雖施四事,而無大果,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6)復次,惡尋起時,於自相續,生自性愚,及所緣愚,故名自害。令他施主施無大果,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7)復次,惡尋起時,染自相續,故名自害。染他相續,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8)復次,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賢聖樂,故名自害。亦令他離,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9)尊者世友說曰:惡尋起時,令自相續,離繫果遠,故名自害。令所化者離繫果遠,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10)尊者妙音說曰:惡尋起時,令自相續勝功德遠,故名自害。令所化者勝功德遠,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11)大德說曰:惡尋起時,令一切智、一切種智不能速證,故名自害。令所化者不疾得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12)脇尊者曰:惡尋起時,身心熱惱,故名自害。失所化益,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13)尊者覺天說曰:惡尋起時,身心不適,故名自害。天神訶責,故名害他。即總此二,名為俱害。

14.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初成佛,多起二尋,謂安隱尋及遠離尋。
問:此二尋以何為自性?
1)答:安隱尋,以出離尋為自性。遠離尋,以無恚、害尋為自性。有說翻此。
2)復次,安隱尋對治欲尋。遠離尋對治恚、害尋。有說翻此。
3)復次,安隱尋無貪善根相應。遠離尋無瞋癡善根相應。有說翻此。
4)復次,安隱尋對治貪相應尋。遠離尋對治瞋癡相應尋。有說翻此。
5)復次,安隱尋慈悲相應。遠離尋喜捨相應。有說翻此。
6)復次,安隱尋苦集智相應。遠離尋滅道智相應。有說翻此。
7)復次,安隱尋空及苦集無願三摩地俱。遠離尋無相及道無願三摩地俱。有說翻此。
8)尊者妙音說曰:見流轉過失相應尋名安隱尋。見還滅功德相應尋名遠離尋。
9)尊者覺天說曰:見還滅功德相應尋名安隱尋。見流轉過失相應尋名遠離尋。
10)大德說曰: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安樂意相應尋名遠離尋。
11)脇尊者曰:無邊安樂意相應尋名安隱尋。無邊利益意相應尋名遠離尋。
12)尊者世友說曰:無邊憐慜意樂所起名安隱尋。無邊調善意樂所起名遠離尋。

15.問:何故初成佛已,多分起此二尋?
答:由此二尋,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行者及淨道故。
復次,為對治昔在家時受欲樂故,初成佛已多起遠離尋。為對治修苦行時,無利苦故,初成佛已起安隱尋。
復次,初成佛已,慶自德故多起安隱尋。欲度他故,多起遠離尋。

---
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
1.能障通慧、菩提、涅槃,故名為蓋。...
2.能滅慧故說名為蓋。...問:因論生論,蓋能總滅有為善法,何故但說蓋滅慧耶?答:以慧勝故,但說滅慧。即總說滅有為善法,勝尚能滅,況餘劣者。如人能伏千人敵者。諸餘劣者豈不能伏。...
3.蓋能障礙三界離染、四沙門果、九遍知道。...
4.蓋能障礙定及定果。...
5.蓋能障礙三道、三根、三種律儀、三種菩提、三慧、三蘊、三學、三修、三淨。...
三道者,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三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三種律儀者,謂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
三種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三慧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三蘊者,謂戒蘊、定蘊、慧蘊。三學、三修、三淨亦爾。
6.障善法聚故名為蓋。由此蓋者唯是不善。如契經說善法聚者,謂四念住。近障此者,謂惡法聚。惡法聚者,即是五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