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52經
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雜阿含153經
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
發智論卷第二十
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恒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無我。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我觀我,眼色即我。此有身見,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1.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恒、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
1)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2)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
3)然彼所執我及世間皆非常住,實我、我所不可得故,現見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物,有轉變故,因緣生故。諸有生者,一切皆當有滅壞故,不應執我及世間。
4)常恒堅等,言皆顯常義。
2.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
1)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2)諦故者,謂實義故。
3)住故者,謂法爾故。
4)我有我者,謂我恒有。
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5)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
3.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無我。
1)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諦故、住故,如前釋。
2)我無我者,謂我當無。
3)問:此正法中,亦說無我,而非惡見。彼外道亦說無我,何故名惡見耶?
答:此正法中,於無我空行聚,見空無我,說言無我,故非惡見。彼外道於無我空行聚中,妄謂有我。但說彼我當來不有,故是惡見。此邊執見斷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4)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
4.諸有此見:我觀我,眼色即我。
1)此有身見、見苦斷。
2)我觀我者,謂有外道,執我遍內外法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我,眼根及色俱即我故。
5.諸有此見: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
1)此有身見、見苦斷。
2)我觀無我者,謂有外道,以眼是不共。又是內法故,執之為我。色與此相違,但是我眾具,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於無我。
6.諸有此見: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
1)此有身見、見苦所斷。
2)無我觀我者,謂有外道,現見世間大地諸山經久不異,謂與我理相應,便執為
我。眼與此相違,但是眾具故,眼見色時,謂無我觀我。
3)問:何故不說:無我觀無我?
答:以一切法實無有我。若說無我觀無我者,便是正見,故此不說。
4)問:若有外道執耳聲等是我非餘故,眼見色時,說無我觀無我,此豈正見耶?
答:彼執耳聲等是我,雖是惡見。若說無我觀無我,即是正見,是故不說。
5)此中,諸有身見者,顯彼自性。諸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
7.諸有此見:此是我、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語者、覺者、等領受者,非不曾有,非不當有,於彼彼處造善惡業,於彼彼處受果異熟,捨此蘊,續餘蘊。
1.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
2.問:初所說常論,與此所說有何差別?
1)有說:初者依定,此依尋思。
2)有說:初者是師,後是弟子。
3)有說:初是軌範,後是近住。
4)有說:初是尊重,後是學者。
5)有說:初是證者,亦是說者。後是證者,而非說者。
6)有說:初執我從前際至今際恒有,後執我從今際至後際恒有。是謂初後常論差別。
問:云何建立如是六見?為以自性?為以所依、所緣?設爾,何過?若以自性者,但應有二:謂有身見、邊執見。若以所依、所緣者,應有十八,謂依眼色有三,乃至依意法亦三,或成三十六,謂依眼色有六,乃至依意法亦六?
答:此中以所依、所緣故,建立六種。
問:豈不已說應成十八或三十六耶?
答:不爾。所以者何?此中總依覺、所覺根。根義有境界、境界差別行相,而建立故。若依相續剎那差別,則有無量。今略說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