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雜阿含-37


一四九(三七)不與世間諍;S. 22. 94. Puppha(or Vaddha).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不與世間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2.1.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2.2.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3.世間世間法
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3.1.色無常、苦、變易法
諸比丘!云何為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演說、分別、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世間世間法。
3.2.重說
比丘!此是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於彼盲無目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經文] 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解說] Nāhaṃ bhikkhave lokena vivadāmi lokova mayā vivadati. s.22.94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
[論說]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何等為四?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T30794a
[]由於四種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惑真理,執著為實的人,共為違背、諍論,然而彼世間人生起不正確的分別,認為是違背而起諍論。哪四種因緣?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

II.如法語者
[經文] 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
[論說]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此如來名法語者。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所以者何?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T30794a
[]1)在這裡,如來依照、遵循四種道理宣說正確的法,如同前面所說的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由於這四道理如來名為依照法來說話的人。
2)如來終究不會故意前往他人所在的地方,希興起諍論的事情,為什麼?由於眾多世間人,因為違反他人的道理,就是自己的道理,因此興起諍論;如來乃是以一切他人的道理即是自己的道理,所以沒有所要諍論的事情。只有除了哀愍,使令他得到利益,才會前往他所在的地方為他宣說正法。而眾多錯誤的執著愚癡世間的人顛倒虛妄認為自己的道理與如來所說的道理有差別不同,因此興起與我的諍論。由於這個因緣,應當知道如來名為依照道理來說話的人。
[參考]四道理
1.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什麼名為觀待道理?簡要的說,有兩種觀待。哪二種?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1)什麼是生起觀待?色受想行識諸蘊,原來沒有,後來有。怎麼有的呢?觀待,觀就是看、注意;待就是它所遭遇。看它遇見什麼因緣,然後它才能生起;它生起的情形要看它遇見什麼因緣,它才能生起。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就是各式各樣的因、各式各樣的緣的力量,然後這件事才能現起。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譬如說受蘊的現起,就是決定要看它所遇見的諸因諸緣,如果遇見美好的因緣,就會現出很如意的受,令他心情快樂;若是遇見不如意的因緣,苦惱的受就現起。
2)什麼是施設觀待?施設,就是安排。就是由名身、句身、文身,文就是字,名就是每一法都有名字,由各式各樣的名字組織起來就變成句,句子多就變成一篇文章。由名身、句身、文身,安排這叫作色蘊、這叫受蘊、這叫想蘊、行蘊、識蘊、這是苦、這是苦受、這是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施設各式各樣的蘊的名言、名句。此蘊的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然後才有這個蘊的名字。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有生起的觀待,諸蘊就現起來;有施設的觀待,就施設諸蘊的名句出來。這樣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它的道理是修瑜伽者的一種方法;從這裏思惟,就會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故名為觀待道理。
2.云何名為作用道理?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怎麼叫作用道理呢?由生起的觀待和施設的觀待,這兩種觀待,諸蘊現出來。由每一蘊它本身的緣,就會發出來本身的作用,各各是不一樣。
1)眼能見色,譬如說,前一生在佛前供光明燈,今生的眼睛就非常的好。若是前一生破壞別人的眼睛,今生得的眼睛就差勁。就是生起觀待,看你什麼因緣,現在得什麼眼睛。耳能聞聲,過去的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的因緣,今生得到耳朵,能聞聲音,譬如天耳通的人也能聞聲音,沒有天耳通也能聞聲音,但是彼此是不一樣。鼻能嗅香,
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也都是這樣,不一樣。
2)現在說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譬如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的這些境界,為眼睛的境界。為什麼是眼的境界呢?因為眼睛能在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地方活動,認識這是青色、這是黃色、是白色、這是長的、是短的、是高的、是低的,你能活動;若是聲音,眼睛在聲音上不能活動,聲音不是眼的境界,因為眼識不能在那上活動,所以各有各的境界。乃至法為意境,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是心的所緣境,五根、五識、五境都能夠為意根所緣境。為意所行,這個意能在那上活動。
3)前面說六根能發出來這種作用,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為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緣境,這也是它的作用。除了前面這兩種,還有剩餘其他的很多事情,每一樣事情也發出來各別不同的作用,當知也是這樣子。就是前面說的這些諸法,各別的不同的作用,它發出個作用是有道理,沒有道理這作用發不出來,這件事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從這裏觀察,也能得到諸法實相的道理,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3.云何名為證成道理?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證驗道理。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怎麼叫做證成道理呢?
1)就是我們的生命體,有色蘊、受、想、行、識這麼多的蘊,都不是永久,都是在變,不能控制。為什麼它是無常呢?要變化呢?因為這一切的事情,都是眾多的因緣合和生起來,眾多的因緣也要變,所以眾緣所生法就非變不可。因為無常,所以就痛苦。苦,所以就是無我。苦怎麼是無我?我是自在的意思,就是我想要怎麼就怎麼,沒有人能影響我。現在苦惱來的時候,這個自在義還存在不存在?無我,所以就是空,這裡邊你所希望的如意的事情都沒有,叫做空。
2)佛雖然這麼說,還應該再觀察。怎麼觀察呢?由三種量,量就是標準,用這個做標準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如實觀察,就是真實地,不可以馬虎地,要深入地觀察這個道理。三量是什麼呢?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至教量,就是佛說的法語。至教,就是至極的教,就是最高深、最圓滿的這種教導,就是佛所說的法語,用佛說的法語來量一量、思惟。現量,就是現前的境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它所接觸的境界,是真實有這回事;如果沒有這件事,前五識就不能接觸。比量,就由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推論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知道。由已知的數來推知未知的數,也可以推知這件事。若是得到一個消息,然後要用這樣的量觀察,是對不對?合乎真理,然後才能相信。
3)眾多有智慧的人,對佛說的這個正教量,這個至教量,能夠領受,執就是不容易失掉。經過一番的學習,能夠執受佛的至教量,觀察一切蘊是無常、苦、空、無我,這
樣執受,就能得到智慧。安置,佛說諸蘊是無常,在心裡面要思惟觀察,才能夠在心裡面,把無常的智慧栽培起來。成立,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個道理,在心裡就有這樣的思想。或是說這三量你都能夠執受,然後能夠思惟觀察,在心裡面安置,栽培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最後智慧成立,心裡面有這個智慧。或是佛教徒對於佛說的話,有清淨的信心,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會有疑惑,叫做執受。在眼識、耳識乃至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從這裡面觀察,能引發出來佛法的正見,也就是智慧,就栽培很多的善法,修學戒定慧,叫做安置。經過智慧的比量,對無常、無我、苦、空的道理決了,沒有疑問地明了,叫做成立。心正執受配至教量,安置配現量,成立配比量。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4.云何名為法爾道理?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怎麼叫做法爾道理?
1)就是說什麼原因即彼色受想行識諸蘊,就是這樣有色受想行識蘊,這麼多的類別?什麼原因我們居住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安布、排列?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
2)地大堅是它的相貌,水大濕是它的相貌,火大煖是它的相貌,風大輕動是它的相貌,什麼理由是這樣子呢?
3)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這樣?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變動;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中都沒有我;一切聖人所證悟的涅槃,沒有生死的流轉,沒有惑業苦的流動,都寂靜,為什麼會這樣?
4)生理上的色、外器世間的色,都有變壞相,都是有變動,破壞。受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領納外邊的境界。想就是等了相,等就是平等,所有的事情與他接觸,識都會明了他的相貌。行是造作相,就是希圖成就一件事要採取行動。識是了別相,受想行也都有了別相,但是它有各別不同的了別相,識的了別相是通於一切都有識。為什麼會這樣?
5)由彼這個器世間的諸法,乃至到地水火風所有到最後五蘊相那個法的本性就是那樣,沒有什麼理由。法爾本來就是這樣子,自然就是那樣子。本性應爾本來就是這樣,從來就是這樣子。自性應爾,就是不需要別的因緣,本身就是這樣。法性應爾,就是心法也好、色法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法的本性就是這樣。就這個法爾,那個法就是這樣子,這也是修瑜伽者的一個方法。不管是色受想行識,或者是這個器世間的情況,或者地水火風乃至三法印、五蘊這一切法,思惟它的時候,可能認為就是這樣子或者說不同於這個樣子,另外有一個相貌;或者思惟不是這樣子,各式各樣的思惟的想法。現在器世間、四大、三法印乃至五蘊這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子,不用再分別即如是、異如是、非如是,以法爾為依。怎麼叫做以法爾為依呢?就是這一切法都是屬於法爾的道理,就是自然是這樣。這樣思惟觀察,使令你心裡安住,使令你心裡面開智慧,這就叫做法爾道理。

III.世間智者
[經文] 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論說]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T30794a
[],還有如來名為依照真實而說話的人,為什麼?若世間的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有,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有,就是一切行皆是無常。若是對於世間上眾多聰明、敏達於事的人共同承認為無,如來對於那件事也說為無,就是一切行皆是常住。

IV.世間世間法
[經文] 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解說] Atthi bhikkhave loke lokadhammo taṃ tathāgato abhisambujjhati abhisameti; abhisambujjhitvā abhisametvā taṃ ācikkhati deseti paññapeti paṭṭhapeti vivarati vibhajati uttānīkaroti. s.22.94諸比丘!在世間的世間法,如來於彼現等覺、現觀,現等覺、現觀之後,宣說、示教、施設、安立、開示、分別、顯發。
[論說]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T30794a
[],還有如來名為依照利益而說話的人,就是眾多世間有盲昧、闇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的人,自己對於世間的生老死的事情不能了知如何出離如來對於那些生老死的事情自己現前平等正覺而為眾生開啟、闡明。

V. 自知自覺
[經文] 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
[論說] 1.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T30763b),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T30794a
2.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施設者,謂由語及欲,次第編列名句文身。安立者,謂次第編列已略為他說。分別者,謂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顯發者,謂自通達甚深義句為他顯示。者,謂不因他發起請問,由哀愍故說法開示。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無所隱覆。T30763b
[]1.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該作的道理,雖然沒有人請問而自己宣揚現前平等正覺的事情,能夠以相稱與諸法實相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詳細的解說如同前面屬於攝異門的部分,這樣應當知道,一直說到名為平等開示。
2.什麼是宣說因為他人請問而為他明白說明。
什麼是施設?就是經由語言以及欲求,按照次第編輯排列名文身。
什麼是安立?就是按照次第編輯排列之後,簡略的為他人說明。
什麼是分別?就是簡略的為他人說明之後,進一步分別開示,解說他的道理與意趣。
什麼是開示?就是他人聽聞這些說明之後展轉所生起疑惑,都能夠除遣。
什麼是顯發?就是自己通達甚深的道理與文句為他人顯示。
什麼是教?就是不因為他人發動生起請問,由於哀愍眾生的緣故說法開示。
什麼是遍開示?就是沒有間斷的演說不作師拳,不會有所隱藏覆蓋。
[參考] 持世經,卷2T14650c
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