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雜阿含-41


一五三(四一)五種如實知;S. 22. 56. Upādānam pariva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五種如實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3.色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
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4.受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味如實知?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
云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5.想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
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
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
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6.行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
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7.識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8.正向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9.心得解脫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10.苦邊
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1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五種如實知
[經文] 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論說] 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T30,794c
[]1)應該知道由三種相貌,道稱為同一趣向,什麼是三種相?在異生的階段,以五種內心活動的相貌,觀察五蘊諸行的五個地方的不同。就是這個五種內心活動的觀察,在二個時段中修習這個觀察治理內心的染污令內心清淨。哪二時?就是在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什麼是行向學地?就是,四種行向,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所以,三相就是異生的階段,行向學地,以及無學地,觀察五蘊諸行,有尚未清淨、清淨、善清淨的不同。什麼是一趣?依世間道及出世間道觀察諸行,無二無別。
2)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

II.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1Cs13-14.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1.復次,經由三種事情,二種相貌應當觀察雜染以及清淨。什麼是經由三種事情,觀察一切雜染、清淨?第一、在五蘊諸行中觀察雜染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愛味為愛味的緣故。第二、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的因緣,就是觀察彼五蘊的過患為過患的緣故。第三、在五蘊諸行中觀察清淨,就是觀察彼五蘊的出離為出離的緣故。這樣三種一切總合略為一項,稱為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2.什麼是經由二種相貌,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什麼是如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如彼愛味、過患、出離的特性而觀察。什麼是盡所有性?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盡其所有愛味過患出離,都觀察
1)在這裡,以觀察五蘊諸行為條件生起歡樂生起喜悅,是名於彼愛味,這種愛味極為狹小。這樣,經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
2)觀察五蘊諸行是無常、苦、變壞的現象,是名於彼過患這種過患極為廣大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3),還觀察在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這種出離是寂靜是無上,是畢竟安隱由這二種相貌,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4),就是這個愛味,就是這個過患,就是這個出離,在五蘊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仔細、真實的觀察,應當知道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參考2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
[]1)什麼是愛味的觀察?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愛味的時候,能夠善巧的通達五蘊諸行的愛味所有的各自的相貌。
2)什麼是過患的觀察?就是在五蘊諸行中,當觀察過患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了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時分與地位,他們的過患共相是苦,因為苦受本身就是苦。樂受,變壞的時候是苦。不苦不樂受,無有恆常,苦、樂受隨時都會生起,所以也是苦。在這樣三種受中,令人生起愛著的滋味很少,但是卻有許多苦的過患。
3)什麼是出離的觀察?這樣了知愛味染著很少,卻有許多種種的過患與愛味一起活動之後,對於所愛味染著的五蘊一切行中,隨順根對境所生起的欲貪煩惱,就能除遣欲貪制伏欲貪斷捨欲貪。什麼是斷捨?在這裡,因為欲貪不會現前活動的緣故,說為斷,不是永遠捨離欲的緣故,而稱為斷。什麼是離欲?對於彼五欲的事情,內心尚未解脫欲貪若是對於隨眠,能究竟超越,才算是永遠捨離欲貪,內心得以解脫欲貪。

III.如實知苦、集、滅、味、患、離
參考:Cs31-32
[論說]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有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憙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復次、有九種智慧,能夠對於五蘊諸行周遍了知、超越。哪九種?就是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1)什麼是諸行流轉智?簡略地說,由於三種因緣集起的緣故,所以五蘊等一切行集起,對於此有故彼有的正確的智慧。哪三種因緣?憙集起的緣故,色集起;觸集起的緣故受等集;名色集起的緣故,識集起。
2)什麼是諸行還滅智?這三種因緣滅盡的緣故,三種有為滅盡。
3-5)什麼是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就是對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會編頁18)

IV.異生
參考:1.什麼是異生?一切聖者都稱為同生,因為一切聖者同樣的契會無我真理、同樣的欲求涅槃。凡夫與聖者不同,因此名為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各別不同的果報。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所以異有二義,別異,就是聖者唯生於人天趣,而異生卻通於五趣。變異,就是異生轉變為邪見等。什麼是異生地?就是凡夫出生、成長的依靠的地方。在這裡會生起不同的思想、不同類別的煩惱、造不同的業、墮落於不同的界,趣往不同五趣等。
2.什麼是異生性?沒有得到聖者的法。什麼是聖法?一種清淨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定、無漏的戒。得到清淨無漏的戒、定、慧,就是聖人。得聖者的性,就是得到無漏的法。凡夫因為沒有得到聖人法,在我們的生性裡面,一點點聖法都沒有,所以叫做異生性。

V.正向
[經文]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說彼入。
[參考] 1.Cs.215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2.Cs.490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