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解深密經---序品

 《解深密經》
*「解」就是解釋,「深」就是深奥,「密」就是嚴密。
*佛所講的義理裡面有很多很深奧,很嚴密的,不容易解釋,這部經把那些深奧而嚴密的義理解釋給你聽,所以叫做「解深密」。
*「經」者,修多羅,一條線,線能夠貫穿起那些花,令那些花不散。那些經典能夠將佛所講的義理貫穿起來而令它不失去,所以叫做「經」。本來是解一條線,即是能夠貫穿那些義理令它不散失的。
*中國人的「經」者,常也,即永恆不變的,即是五經裡面所講的道理都是永恆不變的。法也,法則的。「經」,解「常」也,「法」也。
*釋迦佛為那些聽眾解釋那種深奧嚴密的道理的一本經,叫做《解深密經》。

序,為甚麼佛說這本經呢?佛說這本經的時候,當時的情景如何?把它敘述出來,所以叫做<序品>。
序品第一
*凡是諸佛的「報土」都具備十八種圓滿相,是一切佛的「報土」狀況。即是說,讀完<序品>之後,就能夠了解報身佛所住的報土的情況是怎樣的。
*總共有八品:
第一、<序品>,總述佛說法時的情況。
第二、<相品>,何解叫做<勝義諦相品>?
*「勝」者,殊勝,指那些殊勝的智慧。
*「義」指境界。
*「勝義」,那種殊勝的智慧所了解的境界。
*「諦」是那些真實的道理,實事、實理。
*「諦」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的,是要有那些殊勝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即是說這一品所講的,是那些有殊勝智慧的人所了解的境界,是真真實實的,是一種實事實理,叫做「勝義諦」。
*「相」即是情況、相狀。「勝義諦」的情況是怎樣的?它就是解釋那些「勝義諦」的情況給你知道。
*佛所說、所證到的不外是「二諦」。
第一、「勝義諦」,那些有一種殊勝智慧的人所了解。羅什譯「第一義諦」。又有譯「真諦」。
第二、「世俗諦」,那些世間的常識一類事物而已,人人都可以了解。又有譯「俗諦」。
*「勝義諦」,只可以用我們的智慧去體會到,不能用語言,不能用概念來代表的,這樣的真理。
*「世俗諦」,可以用語言來代表的,又可以用概念來表示的。
*「勝義諦」,指真如、本體,最終、最後的實在。
*「世俗諦」,指一切現象,有形有相的現象。
*勝義諦的別名,三論宗的人叫它做「法性」;六祖叫它做「真如自性」;《維摩經》叫它做「不二法門」。有些經叫它做「實際」;有些經叫它做「一真法界」,有些經叫它做「諸法實相」,有些經叫它做「如如」。
*「勝義諦」我們雖然要知,但是空口講白話是沒有用的,我們要修止觀去證、去體會的。我們出來做事,出來現象界,處理一切問題的,現象界裡的事,就叫做「世俗諦」。
*所以,講「勝義諦」之外,就要了解「世俗諦」。所以,第二品講「勝義諦」,第三品就是講「世俗諦」,現象界。
*「現象界」不外兩種情況,一就是我們的人生,二就是我們所住的世界,到底我們的人生與我們所住的世界是怎樣來的?到底是怎樣的?這部《解深密經》就說是由我們的識變〔現〕出來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識變的。我們的人生就是我們的識不斷活動、不斷活動,我們的人生根本就是我們的識〔變現出〕來的。而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識所現出來的世界,講「唯識」。
*唯識道理的起源,就由本經的<心意識相品>來的。
*「心」是指我們的「阿賴耶識」,我們的生命。
*「意」是指我們的「末那識」,我們整日執著有一個「我」。
*「識」是我們「前六識」的活動。
*講這種活動的講法都是「世俗諦」而已,<心意識相品>是講「世俗諦」的「唯識」。
*「識」就變出這個世界,「識」就變出我們的人生。這個世界是五花八門的,到底我們如何解釋這個世界呢?
*不外三種東西而已:
第一類叫做「遍計所執性」,是我們執出來的,根本沒有這回事。
第二類叫做「依他起性」,因緣和合就有了這種東西的出現。
第三類叫做「圓成實性」,即是「勝義諦」,這個本體。
*世界上不出這三種東西,所以我們想認識世俗的東西,認識這三類東西就夠。
*講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的相狀是如何,就叫做<一切法相品>,都是「世俗諦」。
*既然所有東西都是由心變出來的,一切法的相狀有三類,為何又說它空呢?明明不是空的,但佛經裏,《般若經》又整日講「空」,所謂「空」者即是無自性,沒有它自己的自性。<無自性相品>。
*應該怎樣修行呢?修六度萬行,修六度萬行之中最緊要就是修止觀,教你修止觀,「瑜伽」即是止觀,「分別」即是說明,說明怎樣修止觀的,叫做<分別瑜伽品>。
*只是修止觀不行,要修六波羅蜜的,又講給你聽。
*由見道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十地,在十地裡要修十個「波羅蜜多」,地波羅蜜多品>講在十地之中如何去修「波羅蜜多」。即是十個「波羅蜜多」,六個「波羅蜜多」再延伸就變成十個,詳細講給你聽。
*在十地裡怎樣修行,修「波羅蜜多」。成佛,如來就要作一切化度眾生的事。如何成就他應作的事呢?<如來成所作事品>。
*這部經的這八品把大乘佛教的道理無所不包。由初修行,一直到你成佛的境界是怎樣的,《解深密經》的內容就是如此。

甲一、顯佛住處的圓滿
「如是我聞」
*如是之法是我所親自聽聞的。

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一時,在某一個時間。
*薄伽梵,即世尊,世上之人他是最值得尊重。
*住,世尊住在那裡?甚麼世界?很多的形容詞,有十八種如此美好的世界。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最殊勝的,很光明照耀的,金、銀、琉璃、頗梨、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用七寶物來莊嚴。
*「莊嚴」有兩種用法,有時用做形容詞,很「莊嚴華麗」那樣解。有時作動詞用,當裝飾。用七寶來裝飾著的這樣的地方。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那個世界是釋迦佛所住的地方,放出很大的光明,普遍地,無邊那樣多的世界都被它所照耀。

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釋迦佛所住的、報身佛所住的報土怎樣?無量那樣多的方所,都不知有多少的地方,那裡面分區,都是以那些微妙的裝飾品來間格的。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四周無量那樣闊的,四處周圓普遍,其量無邊無際的,其量難測,超過三界。
*我們就根據這句話說它是報土,通常我們的化土就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分三界的,有漏世界就分為三界的。
*報土就不屬於三界,報土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上的,所以根據這些,就知道當時他說法的地方是超過這個有漏的世界。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這個報土不是我們普通的煩惱、業所招引出來的,是一種殊勝的,出世間,「出世間」者,無漏。是一種殊勝的、無漏的善根所生起的,即是修得那些無漏的善根而生起的這樣的世界的。「起」是即生起。
*相當「體相」解,即是本質,這個報土的本質是甚麼?是識所變,是不是我們的染污有漏識?不是,是淨識,即是無漏的識。
*這個報土的本質是無漏的識所變出來的,即是清淨的識心。
*我們這個眾生的有漏世界就是我們的染污的「阿賴耶識」變出來的,它就是清淨的「庵摩羅識」所變出來。

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如來就住在這樣的世界,他有甚麼同事、助手呢?「諸大菩薩眾所雲集」,指那些地上菩薩,如雲那樣多聚集在那裏。
*報身佛很多人跟隨他的,哪些人?天龍八部:1-天一種,2-龍一種,龍那些是高級的畜牲,替那些天帝服務。3-「藥叉」,很醜樣的惡鬼;4-「健達縛」是那些樂隊,替帝釋奏音樂;5-「阿素洛」,那些脾氣很壞那些天,福氣很好,又歡喜飲酒。6-「揭路荼」,那些大肚蛇之類,在地上爬行。7-「緊捺洛」是一種天神,很怪相的;8-「牟呼洛伽」,又是一種樣貌特別的,似畜牲的樣子。天龍八部,都是變成人的形,但是它們不是人,只是人的形而不是人。
*「常所翼從」,整日做他的護翼,保護著佛,跟隨著佛,「從」即是跟隨,「翼」就在那裡保護他。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法味,是諸法的義理所生的味。
*廣大者,即大乘的「法味」。
*「持」即支持它,即給養它。
*由廣大法味產生的喜樂,即歡喜心,這種歡喜心就支持他的生命。

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那裏的佛和菩薩都是做甚麼?都是能夠做對一切有益眾生的義利,「義」,「出世」的利益稱之為「義」,世間的利益就稱之為「利」。

滅諸煩惱災橫纏垢,
*他所做作的一切修行是做甚麼的?精神上就是滅我們的煩惱,還有的是諸災橫,「橫」即災患。
*煩惱的現行叫做「纒」,煩惱的種子叫做「垢」。

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那裡一切的魔事都是沒有的。
*「天魔」,是指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大自在天的天子。「五蘊魔」,有「五蘊」問題多了,所以五蘊的身體是「魔」。死亦是魔。煩惱魔,整日有貪、瞋、癡的煩惱搞亂你。
*「魔」指專門擾亂人的東西。
*所依之處,即是所住之處,「依」者,住也。
*佛所住處是超過一切世間人和菩薩的莊嚴的,是「如來的莊嚴」。如來的,如來所住的地方的裝飾,如來的莊嚴,是超過其他一切菩薩、聲聞和世人的莊嚴的。

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念」即記憶,他的記憶力能夠記憶很長遠的東西,很多經教很多事都能記憶。「大慧」,大的智慧。「行」,即業,大的業。
*以為遊路,常常有大念,專門記得那些大乘法不忘記,「大慧」是有大乘的智慧,「大行」,大乘人應有的行為,用這三種行為做條件就可以生報土,即是說,由這裏到達報土行的路不是真正的路,要「念」、「慧」、「行」三種為路,然後才可以生在現實的報土。

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車就有兩個輪,一個輪就修止,一個輪修觀,那輛車以止觀做輪,乘著這輛這樣的車,可以到達,生到現實的報土。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
*修這三種三昧,就能入淨土之門。佛家有三種禪定,叫做「三解脫門」,解脫即是涅槃,解脫的門即是涅槃的門,經由這三種方法就可以入涅槃。
*解脫門有三個,三種三昧,第一種叫做「空三昧」,入定的時候修觀,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自性,是空的。當你這樣想時就叫做「觀」,當你想到有結論,是空的,不是有的,你的智慧就是站住。有結論,不再想,就叫做「止」。當純熟的時候,修觀的時候就是止,止的時候就是觀,叫做「止觀雙運」。
*空就無相,既然是空,哪裏還有「體相」呢?沒有實質的,沒有體相的,所有都是幻的。由空的緣故,所以它無相。
*既然是「無相」又怎樣?你希望得到甚麼?那種東西都沒有的,得到了都無用。無願,無所貪求,「願」當貪求解。既然是空,就無體相,既無體相,有甚麼好貪求的?既無可貪求,我們所有的煩惱就要停息。漸漸地無漏智就出了,體會到「真如勝義諦」,這樣就叫做「見道」。
*大乘見道通常是修空觀,不過將它分成三個層次而已。既「空」就無相、無實質、無體相,無體相就無可願求。以大的「空觀」,「無相觀」,「無願觀」這三種解脫門做它的「門」。

無量功德眾所莊嚴,
*這種「報土」,是要以歷劫修行的無量功德,熏成那些莊嚴華麗的種子,那些莊嚴華麗的種子起作用,起現行自然變現起這樣莊嚴世界。用無量歷劫的修行,以無量功德去裝飾成這個報土世界。

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這個世界是用甚麼承托起來的?是用一種「大寶蓮花王眾」,一朵蓮花就叫做蓮花,多朵蓮花就是「蓮花眾」。在那個空間裏支持、承托起這個世界的。
*「一時」,就是那時候,「薄伽梵」,佛住在那裏?住在這座大宮殿中,用十八種圓滿來形容那宮殿,
1-「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宮殿,
2-「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的宮殿,
3-「無量方所妙飾間列」的宮殿,
4-「周圓無際其量難測」的宮殿,
5-「超過三界所行之處」的宮殿。
6-「勝出世間(的)善根所起」,
7-「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8-「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的宮殿,
9-「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的大宮殿;
10-「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的大宮殿;
11-「作諸眾生一切義利」的大宮殿;
12-「滅諸煩惱災橫纏垢」的大宮殿;
13-「遠離眾魔」的大宮殿;
14-「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的大宮殿;
15-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16-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17-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的大宮殿;
18-「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的大宮殿;
19-「大寶花王眾所建立」的大宮殿。

甲二、此異餘大師
乙一總標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
這個世尊能夠得到最清淨無漏的覺悟的,這是佛的德,總述他的德是「最清淨覺」。

乙二、一向無障的功德
不二現行,
*「一向」即是由他成佛之後一直都無障礙的,叫做「無障」。
*「障」,凡夫被生死輪迴所障礙,如果是二乘,被涅槃所障礙。
*佛,入世,不被生死所障,自由自在;他肯去救眾生,不為涅槃所障;不為生死涅槃所障礙,就「不二現行」「現行」即出現。不會有「生死障」與「涅槃障」這兩種障礙出現的,「一向無障功德」,佛有這種功德。

乙三、調化方便
趣無相法。
*「功」就是功效,有功效的,「德」就確有所得到的,合起來就叫做「功德」。
*真正的功德是甚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有功效的,怎樣叫有功效的?能夠令你得大菩提,令你得大涅槃的。
*「無相」,「涅槃無十種相」,「法」即是東西。「無相」的東西,即是涅槃。他教導那些眾生趣向涅槃。
*「方便」即是善巧,方便即是手段,善巧的手段,它有調伏眾生、教化眾生的方便手段的,這是一種功德來的。「調化」,有很多調化的方便,能夠令到眾生趣向涅槃,叫做「趣無相法」。

乙四、教化他所調化的眾生
住於佛住
*因為他時時住在大悲,時時都觀察着眾生,思惟如何去教化眾生,「住於佛住」,佛的地位,佛之所以可貴者,就是因為他時時教化眾生,時時處於佛的地位,教化、對向那些眾生。

乙五、得一切佛相似事業功德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每個佛的功德,每個佛的事業都是相似的。既然成了佛,得到了這種功德,與世界上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事業,都相似的功德。「性」者,狀態,狀況,一切佛平等,每個佛都是一樣地教導眾生。「逮得」者達到,達到與一切佛那樣平等地化度眾生的事業都是相似的。

乙六、永斷煩惱、所知二障功德
到無障處,
*一切凡夫都有兩種「障」障礙我們,第一種「煩惱障」,令我們整日在生死輪迴的,障礙我們得涅槃。
*何解叫做「煩惱障」呢?以我執為首,以及圍繞着「我執」的,一切「貪、瞋、癡」等等的煩惱,這樣一類的障就叫做「煩惱障」。
*如果我們能夠斷除「煩惱障」,就證得阿羅漢果。小乘人就只斷除「煩惱障」就得,其他不用理。
*第二種是「所知障」,「所知」者,勝義諦、真如。對於證真如是障礙,一障礙證真如,一定得不到佛的大菩提。即是說障礙我們得大菩提的,叫做「所知障」。
*不斷除「所知障」,都可以成羅漢的,但不能成佛。要成佛,除了斷除「煩惱障」之外,還要斷除「所知障」。
*「所知障」是甚麼?本質是甚麼?以「法執」為中心,即不知道諸法是「空」,卻執着它是實有,不止執「我」是實有,執著一切都是實有,這些叫做「法執」。
*以「法執」為中心,圍繞着「法執」就有很多「貪、嗔、癡」等等的那些煩惱,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想除「所知障」就要修甚麼?要修「空觀」,修「三解脫門」就可以剷除我們的「所知障」。
*佛永遠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他有這種功德。「到無障處」,他已經到達了沒有「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境地。

乙七、不可轉法功德
不可轉法,
*不能夠轉移他的那種功德。

乙八、「伏魔怨功德」
所行無礙,
*降伏那些「五蘊魔」、「死魔」、「天魔」,那些「魔」。「怨」,是那些怨敵,有這樣的功德。「所行無礙」,「行」即是活動,他一切活動都不會被那些魔怨所阻礙。

乙九、說法的功德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安立」即是講、說,他說的內容,他說的道理,並非那些凡夫、外道所能思量、議論的,「思」即思量,「議」即議論。

乙十、記別三世功德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對於過去世的東西他清清楚楚;對於現在世的他亦清清楚楚;對於未來世的事他亦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夠「記別」。
*「記別」者即是預言你會怎樣,對過去的事,你前幾多世之前在那裡出生,你做過甚麼?如何如何,把你過去的事複述,他就用一個記號記着你,分別它。
*現在的事他會說,你現在做了多少布施,你現在有甚麼功德,你會如何,對現在的事他可以記別。對未來的事也可以記別,舍利弗,你幾多萬世,幾多劫以後你會成佛,你的名字叫做甚麼如來那樣,把你未來的事講你知的,叫做「記別」。
*舊時譯做「授記」,「授」即是授給你,「記」者預記,預先記。「授記」即是預記、記別。能夠三世的事他都可以記別的,有這樣的功德。

乙十一、「普現化身功德」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能夠普遍地在各處地方都現化身的,通常「化身」有兩種,一種是正式的表現成佛的,第二就是隨類化身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見到有佛身出世。

乙十二、
「於一切法智無障礙」,
*對「一切法」,他的智慧無疑滯的,你怎樣問他就能怎樣解答。

乙十三、於一切乘眾生能成隨所應,示現自身的功德
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一切乘,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五乘。任何乘的根基,他都可以說你那一乘的法。於一切乘的眾生,他都可以隨著他應該能夠講的,他能夠現身給他說法的。
*一切行,「行」者指活動的情況,對於各種一切乘裡的所有場合,一切乘所有活動的情況他都可以参加進來,在那裡表現他成「大覺」。

乙十四、說一切相法,「智無疑滯」功德
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說一切各種不同情形的法他的智慧都可以說,不會有疑滯的。
*對於說一切法智他一點都不會疑惑,認為他哪種時候說哪種法,對哪種人說哪種法,他一點都沒有疑滯。

乙十五、「於諸趣現身不可分別」功德,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譬如釋迦佛在我們人間現身他一定現人的樣子,令到我們看到他與我們人一模一樣的。如果他是要化度那些猴子,在猴子群裏現身,他就一定現成猴子的樣子。等那些猴子見到他就是猴子的樣子。如果他在天,對那些天子說法,他就現天子那樣的身,令到那些天子見到他與自己一樣的身體。不可分別,與那一趣的眾生的形像,不能夠分得開的。

乙十六、成就佛種不斷的方便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方便,即是等於「手段」,要傳法給菩薩,令菩薩然後又再傳給人,令到佛的種子一路不斷絕。「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能夠度很多菩薩,那些菩薩是正是向他求,學習他的那種智慧。

乙十七、「自性身殊勝功德」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得到佛所有的,「無二」即是無差別的。
*「他住在,「勝彼岸」就是波羅蜜多。他修波羅蜜多修得很圓滿,修到很殊勝,因為修波羅蜜多修得很殊勝,所以他能夠證得真如自性,而且證得很圓滿。
*這一句是指他證真如,證得圓滿的功德。

乙十八、受用身分殊勝功德,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每個佛的報身不同樣,每個佛的報土世界不同樣子,但每個佛的「自性身」都是同一樣的,都是真如。「不相間雜」的,每個佛的報土、報身都是不相間雜的,都是由「如來解脫妙智」變現出來的。

乙十九、「證真如相功德」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他能夠證得真如,這個真如是一切諸佛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佛智平等。一切佛的階段所證得的真如都是一樣的,既然「真如」是無相的,所以無中間,無叫做邊。

乙二十、「窮極清淨法界功德」
極於法界,
*他證了真了,真如這個名又叫做法界,真如所在之處,佛的身都可以達到。「真如」遍於東方萬萬億里,佛的身亦可以在東方萬萬億里顯現,所以「極於法界」,凡有真如法界的地方他都可以那裏顯現。

乙二十一、「遍虛空界利有情功德」
盡虛空性。
*這個是指「空間」,是空間無量,任何一處他都可以現身,虛空性即是這個太空,太空所到之處他都可以現身。

乙二十二、「無有盡期利樂有情功德」
窮未來際。
*就時間講無盡期,未來的時間無窮無盡,而佛的功德亦無窮無盡,所以,佛的「無住涅槃」是永遠不入涅槃的。
*這二十二種就是佛的功德。第一種是總功德,第二種至第廿二種是各別。

甲三、「顯如來眷屬圓滿」
乙一、聲聞
丙一、標無量數
與無量大聲聞眾俱,
*與無量那麼多的出家聲聞,「大聲聞」即當時都是很出名的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是很有地位的。「俱」即一起。

丙二、數大聲聞的功德
丁一、「隨佛意轉」迴向菩提功德
一切調順,
*他所學、所修的知識,一切一切都很調和、很隨順,「調」者,即是被佛所調伏,「順」者即是「順從」佛的意思轉修大乘。

丁二、「能紹佛種功德」
皆是佛子,
*好似你的兒子,會繼承你的遺產的,繼承你的事業的。

丁三、「離三界的貪」
心善解脫,
*「心」,指修定的定心,就不會被那些貪的煩惱束縛。

丁四、「離染污無明慧得解脫功德」
慧善解脫,
*他能夠離開那種染污的無明,他那些智慧能夠得解脫。
*「明」者「智慧」,「無」者,對抗、抵消,即是我們的心裏有一種惡的勢力,這種惡的勢力一起作用的時候,縱使你有很好的智慧它都抵消你的,對抗你的,壓低你的,「無」解對抗。
*無明又叫做「無智」,它能夠對抗智慧的。又叫做「愚」,「愚蠢」。又叫做「癡」。「愚癡」,兩個字並用的,都是指我們的內心裏有一種力量。
*無明又叫做無知,「無知」有兩種:一種叫做「染污無知」,一種叫做「不染無知」。
*「染污」,障礙他,令到他走向生死輪迴,令到他不能入涅槃,這種無明叫做「染污無明」。
*當你徹底剷除「染污無明」之後,就成「阿羅漢」。
*還有一種「不染無明」,「不會拖你生死輪迴,但是不能成佛,它還遮蔽你,令到你證真如證得不清楚。
*「染污無明」主要令到你起「我執」,「不染無明」就不起「我執」,但還有起「法執」。
*離「染污無明」,所以就「聲聞」來說就「慧得解脫」。如果菩薩來講就不能叫做「慧得解脫」,因為他還有一個「不染無明」,這類聲聞,所以說他「慧善解脫」。

丁五、持戒的功德
戒善清淨,
*他的戒律,很好、很清淨。

丁六、專「求法樂」
趣求法樂;
*「法樂」者,修行佛法所得的快樂就是「法樂」。
*「趣」者走向,趣向,整日趣向,整日去求,是求法樂,修行佛法所得的快樂。

丁七、於諸法義多聞能持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對於法,「法」即是佛所講的經教,「義」就是經教裏面那些義理、那些道理,對於那些「法」和「義」能夠多聞,「持」者是能夠記憶,不止多聞,而且能夠記憶得很多。
*「多聞」,博學多聞,「聞持」,看了之後能夠憶持,能夠記得。「其聞積集」,他所聽聞的,所學的知識,積累很多的。

丁八、「遠離惡思、惡說、惡作功德」
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他能夠對於這三種行為都遠離,「惡思」,壞的思想;「惡說」,壞的說話他不講;「惡作」,壞的行為他不做。
*「思」就是「意業」,「說」是語業,即「口業」,「作」指「身業」,「身」、「口」、「意」三業都不錯。
*「善思所思」,他能夠很好地想他所想的事;「善說所說」,能夠好好地講他所講的東西;「善作所作」,能夠好好地做他所做的行為。

丁九、「慧寶成就功德」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
*將「慧」分為這麼多種,合起來就叫「慧寶」。
*「捷慧」,對於一種道理,能很快理解的慧。
*「速慧」,快而又多的。
*「利慧」,很微細的義理他都能夠悟入,好像一把刀樣很鋒利。
*「出慧」,能夠出離生死。
*「勝抉擇慧」,「抉擇」是指「涅槃」,涅槃是你用揀擇慧將其他的煩惱都完全揀擇了不要,把你的智慧擴大後,然後證到的結果,所以涅槃是勝抉擇。他能夠證涅槃的那種「慧」叫做「勝抉擇慧」,這種慧是能證涅槃的「因」。
*「大慧」,他的智慧無窮無盡,「辯說無窮盡」名為「大」。
*「廣慧」,深廣圓滿。
*「無等慧」,沒有得比較就叫做「無等」。「勝諸軟根的聲聞」就名「無等」,普通的聲聞種性的人的智慧是很軟弱的,這些「大聲聞」已經「迴心向大」,他的智慧是勝於那些「軟根聲聞」,所以叫做「無等」。
*這麼多種慧合起來來一個總括,叫做「慧寶」。

丁十、「具足三明」的功德
具足三明,
*一、宿念智證通明,「明」即是智慧;「宿念」即是前世,「智證」,在定中用智慧證能得,看到自己的前生,即是在定中,即是叫做「宿命通」。
二、死生智證通明,在定中見到某一個眾生幾時死,死的時候怎樣,死了之後投生那裏,生了之後怎樣生法,他能夠清清楚楚就像看電影那樣看到,叫做天眼通,即是「死生智證通明」。
三、無漏智證通的明,「漏」即是「煩惱」,「無漏」即是一切「染污無知」,以「我執」為首的那些煩惱障都沒有,即沒有「煩惱障」,又叫做「漏盡通」。
*「具足」即是具備。

丁十一、「得勝靜慮功德」
逮得第一現法樂住;
*「靜」修止,「慮」即是修觀,後來「靜慮」兩字就發展成止觀。
*「逮」者,到達,能夠到達這樣的地步。第一即是最高級,「現法樂住」,「現法」即是今世,現世,得到快樂而住。

丁十二、能生長自他的福的功德
大淨福田,
*聖人、佛、羅漢這些就是福田,為何叫做福田?你供養他,你恭敬供養他就可以得福的。
*師長、能夠帶領你得到知識,都是福田。
*父母是福田,孝順父母亦是去種福,是福田。
*貧窮的人是福田,貧窮無依的人你施捨他,你可以種福。
*殘廢的無依、無能的人,你可以幫忙他時,你又可以種福。

丁十三、「威儀寂靜功德」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行」、「住」、「坐」、「臥」就叫做「四大威儀」威儀很寂靜,無不圓滿。

丁十四、忍辱的功德
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性格很柔和,能夠忍受苦,能夠奉行佛的教訓不怕艱苦,能夠成就而沒有減少到。佛教他怎樣做法,他能夠很忍耐,能夠明明白白去做。

丙一、標無量數
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有無量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菩薩」,叫做「菩提薩埵」即是「求菩提的眾生」,「求大覺的眾生」。
*「摩訶薩」,「摩訶薩埵」,「大的眾生」。
*兩種菩薩:第一是那些「地上菩薩」,第二、那些已經成羅漢又迴心向大的那些菩薩。這裡的菩薩應該只是指那些「地上菩薩」。
*菩薩有三種:
一種叫做地前菩薩,入初地之前,已經發「菩提心」。
第二種、地上的菩薩,入「初地」,但又未成佛的那種菩薩」。
第三種、法身菩薩,已經成了佛,證得法身,乘願再來。

丙二、明其德與業
丁一、明「精進大」
皆住大乘,
*「精進」即「勤」,勇敢、勤力、大,怎樣大法?「皆住大乘」,
「住」,很堅決地站穩大乘立場不會退轉。

丁二、「因大」
遊大乘法,
*佛是果,成佛之前所修就叫做「因」。他的「因」是很大的,在「十地裏面」,用「聞所成」的慧,「思所成」的慧,與「修所成」的慧,逐樣得、逐樣得,漸次而遊歷你修行的旅程。
*經過三個「無量劫」,在「大乘教法」內修行。

丁三、「所緣大」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緣」者,心所對向的對象大,所對向的目標大。怎樣「大」?對於一切眾生他都要救度的。

丁四、「事大」
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
*第一個「分別」當「執著」,這個就「時長」,那個就「時短」,生「極樂世界」就壽命就長些,長些都不要緊,在娑婆世界長又擔心會墮落,那又怎麼辦?這些就是起分別。
*「及不分別種種分別」,「不分別」這個分別,當動詞用,不執著;第二個種種分別的,這個分別作「劫」解,當一劫,梵語的「劫」與「分別」是同一個字。
*當它當動詞用時,「分別」就當執著。當名詞用,就當執著,或者當劫數解。
*不分別各種種種的劫數,這個劫長,那個劫短,他根本不在乎。

第五、「無染大」
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染」指煩惱、染污。他能夠對抗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染污的。
*「摧服一切眾魔怨敵」,「魔」有「煩惱魔」、「死魔」、「五蘊魔」、「天魔」。一切眾魔都不能夠害他,他能夠摧服一切「魔」,因為他沒有煩惱,一切怨家,一切敵人他都能夠摧服。

丁六、「作意大」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作意」即是起心動念謂之「作意」,即是他所想的都是大的,他不會像那些「聲聞」、「獨覺」想的那樣小的心念。
*「作意」有兩解,第一個解:起心動念,起了念頭就叫做「作意」;第二個解,修定、修止觀叫做「作意」。

丁七、「任持大」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任」即是擔任,擔起,「持」者,抓住。本來是這樣解,但這裏「任持」怎樣解?「給養」,給予營養。
*那些修大乘的人不只是以物質來支援他的生命,還要用廣大的佛法的味道,令你產生歡喜、快樂,這種歡喜、快樂就可以支持你的慧命,你的智慧的生命。

丁八、「清淨大」
超五怖畏,
*清淨,無犯戒等諸惡趣因。犯戒令你入惡的,是入惡趣之因,沒有犯戒等的那些入惡趣的因,所以就叫做「清淨」。
*修「大乘」的人能夠超過五種怖畏,那五種怖畏
第一、「不活畏」,擔心會餓死。
第二、「惡名畏」,擔心有不好的名聲。
第三、「死畏」,擔心死。
第四、「惡報畏」,擔心死了就入地獄、貧窮、餓死。
第五、「怯眾畏」,在大庭廣眾宣揚正道驚怕。

丁九、「證得大」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所證得的果大,「一向」者,即是徹底,能夠徹徹底底證入甚麼?能夠不退轉的地。

第十、「業大」
息一切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
*他能夠達到的「地」,「地」即「階段」,甚麼的階段?能夠停息一切眾生的災禍、橫禍,他能夠用智慧來啟度眾生,現實做到的。

丙三、「舉其上首」
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法涌菩薩摩訶薩、善清淨慧菩薩摩訶薩、廣慧菩薩摩訶薩、德本菩薩摩訶薩、勝義生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
*「上首」者,即是代表人物。代表的菩薩就是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這位菩薩能夠瞭解「甚深義密意」,佛說甚深義的、隱藏的意義他能夠瞭解的菩薩,有人說這個菩薩的名叫做「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有人說不是,通常叫他做「解甚深義密意」的菩薩。
*「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能夠合理地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