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119經-說處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有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云何為三?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在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是謂: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因所說,善習得義,因不說,不善習得義。
賢聖弟子兩耳一心聽法,彼兩耳一心聽法已,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彼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已,便得正定。賢聖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斷一切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得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因其所說,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說,亦不得共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使一向答者,分別論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賢者得共說,亦得共論。
復次,因其所說,更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於處非處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若此賢者於處非處住者,所知住者,說喻住者,道跡住者,如是,此賢者可得共說,亦可得共論。因所說時,止息口行,捨已所見,捨怨結意,捨欲、捨恚、捨癡、捨慢、捨不語、捨慳嫉、不求勝、不伏他,莫取所失,說義說法。說義說法已,教復教止,自歡喜、令彼歡喜。如是說義,如是說事,是聖說義,是聖說事,謂:至竟漏盡。」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諍論議,雜意懷貢高,非聖毀呰德,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過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勝,聖不如是說。
若欲得論議,慧者當知時,有法亦有義,諸聖論如是。
慧者如是說,無諍無貢高,意無有厭足,無結無有漏。
隨順不顛倒,正知而為說,善說則然可,自終不說惡。
不以諍論議,亦不受他諍,知處及說處,是彼之所論。
如是聖人說,慧者俱得義,為現法得樂,亦為後世安,當知聰達者,非倒非常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記:
復次、即依如上所說差別,應生問論。標舉者,謂由未了義理;記別者,謂由已了義理。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問者不應與言;由四因緣,能記別者不應與言。前四種者:一、於現量,二、於應理,三、於其因,四、於非因。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言。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故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獲得於捨,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若有問言;造作業已往善趣不?應反詰云:汝問何業?若有問言:修習道已得涅槃不?應反詰云:汝問何道?為是世間,為出世間?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有見趣。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能記,應可與言;與此相違,不應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