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上課概論-22(ZA25)

 

第二十二講

上一講第一個問題是"我見""我所見"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無明。無明是無知、不知道,不知道到底生命或是整個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在無明的推動之下,就會產生很多想法、很多推論。一般人面對生命的這種很大的課題(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會很多的想法,這都屬於推論。推論不外乎是認為五蘊是我或者說離開五蘊有一個我(就是一個靈魂在我生命裡面),不外乎二十種見會出現,二十種見就是a."色是我"異我就是b."色不是我" 但是c."色是我的"相在就是說d"色在我中、我在色中",這樣就四個。色蘊就有abcd四個,那總共有五蘊,5x420個,我見、我所見總共有二十種可能性,這個以後會碰到很多次,尤其在世尊談論無我的時候,在還沒看到五蘊本質的時候,我們大概都會落入這種思考,直到在修/觀生滅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原來過去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卻不是真的,那個時候生命才會整個大改變。
即蘊是我:認為五蘊是我的時候,五蘊會死掉,我們一死掉整個五蘊就不見,他認為說五蘊不見、我也不見,那個他認為有一個""的東西不見,所以死掉就什麼都沒有叫"斷見"。因此做好事有何用、做盡壞事也無所謂,這種想法就會出現…

離蘊有我:離開五蘊有一個我,離開現在的生命體另外有一個我,要嘛就在身體裡面,要嘛就離開在身體外面,這叫"常見"。就是說不管生死多久,那個靈不會死,我們都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很容易解釋生命現象,但是在世尊的角度說這個也不對。

一般人認為有一個我,有我就有我所,世尊看到的是無我,但無我太深,所以世尊用緣起去瞭解,很容易懂無我,比如像車子是由很多很多零件組成的,那有沒有車子?有!但是車子只要一拆開,車子就不見了,對不對?那到底有還是沒有?又有、又沒有!所以可知所謂車子是很多東西組合而成。 ""有三個定義:"""""主宰",屬於這三個的才叫做我,這必須整體不能分割,你能夠分割就不是我。佛教認為你的生命是可以分成五個叫五蘊,它就不是一個,所以五蘊已經告訴你:生命體的本質不是一體成型的,它是可以分成五個不一樣的項目,身體有身體的相貌;感受有感受的相貌;想法有想法的的相貌….想跟受不一樣,我們可以區分。我的意志(行蘊裡面的意志)是我想要做什麼、我想怎麼做?這意志活動它又跟想不一樣,所以一個東西只要能夠區分很多東西出來的話,就不是一、就不是我!再舉個龍捲風例子,龍捲風在條件還不夠的時候還沒形成,條件夠的時候龍捲風就出現,等到它條件消失的時候又不見,所以它不是常啊!自然現象裡面透露一個道理就是有這個法則在,而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命現象。

《阿含經》裡面有一個《撫掌經》世尊開示道: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

還沒有拍掌之前沒有聲音,拍掌當下聲音出現,不拍掌的時候聲音不見,所以因緣條件具足這個東西會出現,因緣條件消失的時候這個東西不見,這就是緣起,沒有一個常。如果它有,從頭到尾它應該都存在著,可是緣起法這邊沒有我。再來是主宰,如種水果、種花,我們人類很聰明,知道種植作物的屬性,要讓它一年結好幾次果、開好幾次花,只要給它足夠條件例如光線,植物就開花結果,植物本身它不能控制自己,本來是一年兩次果,條件給它,現在變一年結三次、四次果。因緣在控制--所以一件事情要讓它成就,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只要掌握那個因緣條件,我們就有選擇權,在它還沒出現或消失之前,只要掌握那個條件,這個東西還隨我意啊!但是當這果已經產生、已經出現的時候就不隨我意,所以佛教用斷見跟常見生跟滅處理。這一期生命死掉之後,下一期還會再出生,所以沒有斷;現在活著以後會死掉,所以它不是常。生跟滅在佛教叫無常,佛陀叫我們觀無常,如果慢慢體會深刻的時候,斷見跟常見兩個觀念可以打破,所以變成非斷、非常,就是所謂的"非即非離",生命的本質不是斷也不是常,也不是即、也不是離,就像蠟燭的譬喻一樣,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假如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靈魂的話,到底生命是怎麼樣延續的?所以佛教提出生滅相續,生跟滅一直相續不斷,來說明整個生命的一個綿延不絕。

**經文《二十四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羅睺羅: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白佛言:

  「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善哉!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

  佛告羅睺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羅睺羅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羅睺羅:

  「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羅睺羅!比丘如是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使、增諸數、非我、非彼、結繫、動搖、劫波所問、亦羅睺羅所問二經。

這一部經跟二十三經差不多,同樣世尊跟羅睺羅問同樣的問題:比丘怎麼樣的知道、怎麼樣才能見到我的五蘊身(這個具有精神作用的身體),跟外面境界的這一切相?我如何能看到這些?這是我的所緣境、我所面對的對象,我面對這些境界的時候,怎麼樣才不會產生我見、我所見,也才不會產生我慢?"使"就是隨眠(煩惱的種子叫隨眠)"繫著"就是指煩惱開始活動,會執著我的看法是對的,叫"現行",佛教有個專有名詞叫""煩惱有兩層一個是"":我們叫現行,它開始活動的時候,就把我們整個生命給纏繞住,讓我們不舒服不自在。起瞋恨心的時候,整個身心都變了;起貪心的時候,你看貪心一直活動的時候,整個身心都被捲住,這叫現行,經文叫"繫著"一個是"隨眠":煩惱沒有活動的時候,它處於那種平平靜靜、藏在那裡不動,這叫做"使"

經文這邊的煩惱是三個:我見、我所見、我慢。我見、我所見這兩個是的部分;我慢的部分是。所以加上面的"""隨眠"就是經文給我們的五個。什麼叫我慢?我慢就是因為執著我,由我見而開始起慢心。這個慢跟驕傲的驕不一樣,慢是將自己與他人相比,驕是以自己相比。一般說驕慢,驕就是驕傲,例如我跟自己相比,我很健康、我長得很好看、我的學問很好、我的權力地位很高,以自己做基礎叫驕傲。慢是跟他人比,我自己比別人好、優勝,把自己高舉的優越感這叫慢。《俱舍論》指出有七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見慢。」,其中一個就是我慢。 下一部三十經就會提到更多。



再來,羅睺羅跟佛陀說,世尊是法主,為導為覆。羅睺羅不回答,請世尊回答,世尊為法主為導為覆是什麼意思呢?法主、導、覆這三個字放在一起出現的機會很少,通常在回答世尊的時候多是出現法根、法眼跟法依這三個詞。例如其他經文出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解釋名詞

法主-世尊是法的領導者,一般叫法王,就是法的主/國王。

-引導我們走向解脫之道。

- 1.覆蓋 2. 依止。在我們對佛法不瞭解、遇到困難的時候,是依著世尊的答案來瞭解的叫依止。

法根-《瑜伽師地論》解釋是指這些法可以引導我梵行、讓我梵行生起來的這些法,叫做法。梵行就是八正/聖道。八正道可以引導到我到涅槃。因為世尊出現在這世界教導我們,我們才知道,沒有祂,我們不知道法,所以世尊是一切法的根本。

法眼-這個眼是指智慧之眼,智慧可以看清很多道理,所以用眼睛來代表智慧。這個法是指看清無我的道理,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都一樣是無我的,而這智慧只有世尊可以讓我生起來。常聽的"轉法輪""轉正法眼",轉就是輾轉,如何讓我的智慧也生起來叫轉。我們依靠世尊講解,而瞭解一切法都是無我的這個智慧;世尊懂了這個道理,透過言語等的教導,讓弟子們也知道這個道理,當弟子知道這個道理時,法輪已經轉到弟子身上。從世尊到五比丘,五比丘出去弘揚,然後師徒代代相傳讓法(開發無我的智慧)在弟子內心中生起來。所以無我的智慧也是以世尊作為開頭,因此世尊是我們的眼、智慧的源頭。

法依-法的依止。當世尊在轉法輪,以及我們聽法的時候,有些疑惑我們要問佛陀,這時候我們靠誰?靠佛陀。所以在我們有疑惑的時候,以世尊為標準叫依止。

法根、法眼、法依是三種對世尊的稱讚。

繼續經文…世尊!當為諸比丘演說此義,諸比丘從佛聞已,當受持奉行。您應當為比丘演說這個道理,眾多比丘從佛陀那裡聽聞之後,應當會受持、奉行。佛告羅睺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你仔細聽,聽完之後要思惟,思惟完之後要常常回憶不要忘掉。羅睺羅白佛:「唯然,受教。」唯然在佛經常出現,古人多翻譯成諾,就是答應你、承諾、好的意思。諾是一種比較恭敬的回答方式。受教,接受世尊的教誨。

佛告羅睺羅:「當觀諸所有色,….不異我、不相在..注意他是用一切,我們總共有十一種型態的五蘊,但是這個地方用全部就代表說沒有例外。我們在第一經的時候叫你觀色無常,這個很侷限,因為可能是觀我現在的身體或觀某個物質,但是這個地方已經告訴你觀色蘊是無常。"色無常""色蘊無常"這兩個有什麼差別?色蘊無常就是指十一種觀,蘊就是各式各樣的色,把它匯整在一起叫"",色蘊無常就是要觀十一種型態,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勝、劣、好、醜、遠、近這十一項,你要一個一個地檢查才叫色蘊是無常。如果你只是觀我現在的身體是無常,只叫色,不叫色蘊無常,佛教在使用上有點不同。

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這地方平等慧有點不好懂, 因為這句在巴利文是用正慧-用正確的智慧如實觀。

接下來總共有八句話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比較難懂,我們要靠《瑜伽師地論》的解釋,否則不容易懂它在講什麼。

  1. 超越疑心
    我們疑在什麼時候斷?在初果。初果的時候斷三結:一個就是我見或叫有身見,我見就是認為五蘊裡面有一個我;有身見的"" 就是認為這個身(指五蘊),認為這五蘊身裡面有一個我。因為一直在觀無常 苦 無我,體驗到原來是無我的時候,不會再產生懷疑。第二是戒禁取,執著錯誤的戒律而認為是可以解脫的。例如斷食是苦行可以解脫,這是錯誤的執著。除了八正道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解脫。第三是疑,對四聖諦也不再懷疑,也不會懷疑還會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脫。得初果的時候這三種內心的活動斷掉。苦真的是苦;集真的是集;滅真的是滅;道真的是道,不會懷疑。所以這個地方的超越疑心已經告訴你這是初果。

  2. 遠離諸相
    前面不是有出現有識身跟外境界一切相嗎?超越諸相就是指有識身跟外境界,凡是面對外境、面對所緣境,不會把這兩個境當做我、我所見,不會有這個認知。

  3. 寂靜
    剛剛不是有一個繫著嗎?煩惱(我、我所見跟我慢)不現起叫寂靜。煩惱不現行內心才是寂靜的。

  4. 解脫
    煩惱的種子斷掉叫解脫。

  5. 斷除愛欲
    斷除愛欲是指對後有的、我這一期生命死之後,對下一世的生命,我沒有貪著叫斷除愛欲。所以也是從現行的角度來講。

  6. 轉去諸結
    轉去諸結這裡《瑜珈師地論》解釋成三種結:我見、戒禁取、疑,這時候三種結已經把它轉變、去掉,不可能再有這三種結。

  7. 正無間等
    正無間等這地方是指我慢的斷除,所以它是針對經文來回答,當我見、我所見跟我慢去掉的時候,你有結果,那我慢要斷掉為什麼用正無間等?"無間等" 我們一般稱現觀,現觀就是現前觀察,就是你的心跟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之間無隔閡。心慢慢有智慧的時候,看到那個理,我的心跟我了解的道理之間沒有間隔、兩個是平等。古人翻譯得很動態,玄奘法師解釋現觀是:看到真理的時候,如觀掌中菴摩羅果一樣,清清楚楚,智慧之心跟這個理中間沒有間隔,理就是你的心、心就是你的理,二者平等無差別。
    我們現代人學佛,法跟我是隔離的,我們的心跟法,從來很少交接在一起、很少連上線,但是當你在修無常 苦 空 無我的時候,到現觀的時候,你的智慧就是那個理,你不用去觀,起心動念就是那個理,理跟智慧不離。但是正無間等這裏為什麼叫慢?這個地方的慢很微細,只有在快要證得阿羅漢的時候,那個慢會出現。所以,別稱是「正慢無間等」。這個慢要怎麼斷?《瑜珈師地論》解釋道,若此人正確地按照佛陀講的觀無常 苦 無我反反覆覆地觀生滅/生滅隨觀的時候,這慢才會斷除。

  8. 究竟苦邊
    究竟苦邊就是苦到這裡已經是末端了,過去就沒有苦了,也就是涅槃。



**經文《二十五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為佛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多聞,云何為多聞?」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這一部經講的是多聞,先解釋多聞

1.
我聽聞很多的佛經或經論、聽很多的正法、經律論,這叫聞多法。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偈頌中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釋義:由於聞法,吾人始知有善法惡法,有流轉生死的有漏(漏,煩惱的別名)之法,也有趣向清淨解脫的無漏之法等諸差別。於是進一步抉擇善法而擴充它、增益它,抉擇惡法而遮止它、息滅它。)

龍樹菩薩在《聽聞集》、《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皆說: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遮()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多聞就是學習,學習有什麼好處?第一個知道什麼叫善法、什麼叫惡法。你知道之後會遠離惡法,不去造惡。多聞捨無義,無義就是苦行,你知道有些東西沒有意義的、對你幫助不大,這只有閱讀經論才知道。在你多聞才知道怎麼得涅槃,戒定慧、八正道怎麼走?修止、修觀怎麼修?不聽怎麼知道?所以第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你想要進步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聞。

《法句經. 老品》一五二 寡聞之(愚)人,生長如牡牛,唯增長筋肉,而不增智慧。

The person without learning grows old like an ox. His flesh grows; his wisdom does not.

寡聞愚夫就是說不學習的人,智慧不會開,像牡牛般生長,但增身體的肉愈長愈多而已,智慧沒有增長。

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要多學習!多學習第一種情況是著重"",聽很多,第二種是著重"",不在聽多在於聽懂,懂就能夠做。只要你懂一句話,這話你懂那夠用了。佛教有一個非常笨的人叫周利槃陀伽,一句話都記不住,連『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都記不住的,但是世尊只教『拂塵除垢』一句話,並教他去幫每一個出家人擦腳。他一方面服務大眾僧,他的煩惱、障礙慢慢減除,智慧開的時候竟然證到阿羅漢果。而且證阿羅漢果的時候是六神通具足,這不可思議。佛陀在的時候,最笨最笨的一個人竟然也可以是阿羅漢。所以聞法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重量, 一個是重質。縱使懂一句話而用得到、用得上,還是可以斷煩惱。但是不聽聞就不可能,全部聽聞不做也不行。跟我們剛在講非即非離一樣,不只是聽就可以解決生命問題,但是離開聽聞也不對,離開它你還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