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14.捨

1.捨諸煩惱
[智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捨亦不可盡。云何菩薩修捨無盡?菩薩行捨,捨有三種。云何為三?捨諸煩惱、捨護己他、捨時非時。云何捨諸煩惱?恭敬供養其心不高、輕蔑毀呰心亦不下;若得利養心不貪恃,若遭衰惱心亦不愁;若遇譽讚心無喜慶,若遭毀者心不退縮;若遇譏者心無虧赧,若有稱者善住法界;若遭苦事心力忍受,若遇樂事明見無常。放捨所愛斷於瞋恚,於親非親得平等心,持戒毀戒意無增減,作善作惡無有二相。於愛非愛心無所著,聞善不善心能堪忍,於善惡語心不繫著,於味過患其量無二。於諸眾生得平等心,於上中下得等光明,不惜身命好惡名聞同於法界。於實不實法心得清淨,於世法等得菩薩捨,是名菩薩捨於煩惱。
[玄奘]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捨無量波羅蜜?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行大捨。當知是捨有於三種。何等為三?謂捨煩惱捨、護自他捨、時非時捨。何等名為捨煩惱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於敬事所其心不高,於不敬事心無卑下。若受利養心不憍高,不得利養心無紆欝。於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覺。得勝名譽心不悕樂,被諸毀謗情無憂慼。若致譏訶志無貶退,於稱讚所善住法性。於諸苦事有擇慧力,於諸樂事有無常苦觀解之力。棄捨愛欲斷諸瞋恚,於怨親所其心平等。於善作惡作其心無二。於有愛不愛,情無所觀。於善聞惡聞,不生執著。於善說惡說,心無愛恚。於諸欲味及過患所,平等稱量。於我自身及他眾生起於平等信欲之意,於身命所情無顧戀,於下中上諸眾生所起平等照,於隱顯法起平等性,於諦非諦自體清淨。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自然起勝對治,是名菩薩摩訶薩捨煩惱捨。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捨亦不可盡。云何菩薩修捨無盡?菩薩行捨,捨有三種。云何為三?捨諸煩惱、捨護己他、捨時非時。云何捨諸煩惱?
1)恭敬供養,其心不高。輕蔑毀呰,心亦不下。(呰ㄗˇ,苛也,苛亦當作訶。玄應引作訶。凡言呰毀當用呰。鄭云:口毀曰呰。玄應引如此。今禮記作訾。)
2)若得利養,心不貪恃。若遭衰惱,心亦不愁。(恃,依賴、自負)
(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
3)若遇譽讚,心無喜慶。若遭毀者,心不退縮。
4)若遇譏者,心無虧赧。若有稱者,善住法界(或法性,安住在事情真實的情況)。
(虧赧,虧,氣損也、落也、傷也。赧ㄋㄢˇ,羞也、面赤也、羞慚也,或作[赤*皮]會意字)
5)若遭苦事,心力忍受。若遇樂事,明見無常。
(於諸苦事,有觀察力。於諸樂事,於無常、苦觀察力。)
6)放捨所愛,斷於瞋恚。於親非親,得平等心。
(由於捨棄所愛,由於斷除瞋恚,對於怨親,其心平等)
7)持戒毀戒,意無增減。
8)作善作惡,無有二相(不要區分成兩種、兩部份)。
9)於愛非愛,心無所著。
10)聞善不善,心能堪忍。
11)於善惡語,心不繫著(於善語不生愛,於惡語不生瞋)。
12)於味過患,其量無二(於諸欲味及過患,以平等方式稱量)。
10)於諸眾生,得平等心(於我自身及他眾生,生起平等信欲之意)。
11)於上中下,得等光明(於下中上諸眾生所,起平等照)。
12)不惜身命(於身命所,情無顧戀)。
13)好惡名聞,同於法界(於隱顯法,起平等性)。
14)於實不實法,心得清淨(於諦非諦,自體清淨)。
15)於世法(八法)等,得菩薩捨,是名菩薩捨於煩惱。

2.捨護己他
[智嚴]云何菩薩捨護己他?若被割截身體支節,心無瞋恨不求讎報,以得捨心故能捨二,內外身口於此二中不生諍訟。於眼與色無有欲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故於二中不生諍訟是故名捨。不傷不害是故名捨,捨護己他是故名捨。於利非利心行平等是故名捨,於第一義不生諍論是故名捨,於己心中善能分別是故名捨。觀捨己身是故名捨,不害他身是故名捨。菩薩修捨於諸禪定常行捨心。
[玄奘]復次童子!何等名為護自他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被他人節節支解割皮肉時,常自觀心住於大捨,雖復支解割其身肉,然其內心唯住於捨無所希望,及以追求縱於身語起諸變異俱能堪忍,是則名為護自他捨。爾時菩薩又觀二種心無損害。何等為二?所謂不由眼相及以色相,乃至不由意相及以法相,心生損害而住於捨。何以故?無損無害是乃名為護自他捨。復次,何等名為護自他捨?被他所損不加報故,於自於他俱能忍受,是名為捨。於諸有恩及無恩所平等方便,是名為捨。是捨名為無諍極捨、滅自心捨、觀自體捨、不害他捨。於諸定事菩薩能捨。
*云何菩薩捨護己他?(捨是為了保護自己、他人)
1)若被他人割截身體支節時(身體的主要支體:頭、軀幹、手、足。次要的部份:前額、鼻、下巴、指頭、耳等  ),心無瞋恨,不求讎報,以得捨心,故能捨二(保護自己與他人)。
2)內外身口,於此二中,不生諍訟。(當自己的身體,因為被他人的身體所傷害,而有變化。或言語上的傷害,對於這兩種都能忍受,因此,稱為捨)
3)於眼與色無有欲污。(他不會被眼相所損害,也不會被色相所損害,也不會被兩者所損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故於二中,不生諍訟,是故名捨。
4)不傷、不害(他不被損傷、也不被迫害),是故名捨。
5)捨護己他,是故名捨。(被他所損,不加報故,於自於他,俱能忍受,是名為捨)
6)於利、非利(在繁榮及衰敗中),心行平等,是故名捨。
7)於第一義,不生諍論,是故名捨。(這是因為捨,沒有諍論)
8)於己心中,善能分別,是故名捨。(因為捨,是觀察自己的心,那是他了解:一切法是心的活動,不是外在事物的結果。或是他不會將心投注於瞋)
9)觀捨己身,是故名捨。(因為捨,在衝突中,觀察到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10)不害他身,是故名捨。(因為捨,是保護他人的心。因為捨,是不傷害他人,但是會觀察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的衝突)
11)菩薩修捨,於諸禪定,常行捨心。(因為捨,是菩薩安住於專注的狀況)

3.捨時非時
[智嚴]諸佛世尊不聽菩薩於諸眾生而行捨心。何以故?菩薩常修精進為利自他勤求善根,是名菩薩捨護己他。云何捨時非時?非器眾生捨不引接,衰毀譏苦捨而不受,捨求聲聞成決定者。行布施時捨修持戒,修持戒時捨於布施,修忍辱時捨施戒進,修精進時捨施戒忍,行禪定時捨於布施,修智慧時捨五波羅蜜,所不應作終不復作。如是諸法安住戒行,精勤勇猛具足修行,是名菩薩修無盡捨。
[玄奘]然佛世尊非所聽許諸菩薩等唯修於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尚應修習諸行作用,日夜常念發起精進求諸善法,於時非時乃應修捨。復次童子!何等名為時非時捨?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大智慧,善能修習時與非時,謂非法器諸眾生所應起於捨,不恭敬所應起於捨,於無利益譏毀苦惱應起於捨,於聲聞乘趣正決定應起於捨,於修施時應捨修戒,於修戒時應捨修施,於修忍時應捨牽引施戒精進,修精進時應捨修戒,修靜慮時應捨施度,修習慧時應捨緣發五波羅蜜多。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時非時捨。何以故?由所不應作法無造作性故,是故菩薩深知非益而行於捨。若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捨波羅蜜行菩薩行,則於一切惡不善法能興大捨。童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蜜者,當知是則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什麼是關於時、非時的捨?諸佛、世尊不會說:在任何情況下,菩薩都應該修捨。何以故?菩薩常發起精進,為利益自己與他人,精勤追求善法。而且他也應該練習關於時、非時的捨。 什麼是關於時、非時的捨?
1)對於非器(不適合、沒興趣的)眾生,捨不引接(不要有動作,應該生起捨)。
2)衰、毀、譏、苦,捨而不受(對於四法,應該生起捨)。
3)捨求聲聞成決定者(於聲聞乘已經到達決定的眾生,應該生起捨)。
4)行布施時,捨修持戒。
5)修持戒時,捨於布施。
6)修忍辱時,捨施、戒、進。
7)修精進時,捨施、戒、忍。
8)行禪定時,捨於布施。(捨於布施的欲求)
9)修智慧時,捨五波羅蜜。(捨於以五波羅蜜為對象)
10)這稱為時、非時的捨。不應作終不復作(為了達到菩提,必定要作的法,不會不修)。不會放棄精勤、勇猛,圓滿一切善法。是名菩薩修無盡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