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75-78.四法嗢拕南

 大方等大集經,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無盡意菩薩品
阿差末菩薩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V.II, The Tradition of Imperishability in Buddhist Thought by Jens Braarvig, Solum Forlag, Oslo 1993

1.四法嗢拕南
[智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撰集四法亦不可盡。何等四?是菩薩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涅槃。
[竺法護]阿差末言:又有菩薩講一切法皆歸無常、物非我有,其慧所說而不可盡;一切皆苦、諸法無我,菩薩宣此亦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四法的綱目亦不可盡。(對於正在教導的菩薩而言,他知道一切行的相、一切有漏的相、一切法的相、寂滅涅槃就是由於寂靜而遠離慢。關於這位菩薩,他以綱目來教導,就是建立彼成就,稱為法的綱目。因為他們教導這四個主張,是以濃縮的方式,談論一切法中有為法、無為法的無常等。對於無盡,因為一切有為、無為法是無盡,綱目也是無盡。)
何等四?進入菩薩無盡教導的智,他教導: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

2.無常
[智嚴]云何無常義?無所有是無常義,無所破壞是無常義。是無常義者即無我義,若法無我無能壞者。性寂滅故,是名無常義。
[竺法護]何謂無常?觀本末事悉歸無常、無有科律。其無常者不可令常,從始以來無不無常,是謂無常義。
*云何無常義?(關於這個教導,是指知道一切有為的相者)
1)無有是無常義(一切法是空,根據勝義諦來說,沒有常的狀態,在任何以能取所取者而想像的法中)。
2)無著是無常義(沒有任何的存有可視為我、我的而被取著)。
3)存有是不會消失的(某些東西存在,當他已經消失之後,然後不存在。不是這樣的,反而是,事物本質上不是恆常,那就是原本就不存在)。
4)因為,無常義,就是一切法是無我。在那裡(在空性中,是恆常空),沒有任何東西消失,因為它常遠離自性(本質上能取所取者的存在)。這是無常義。

3.苦
[智嚴]云何苦義?無所求故是苦義,愛染盡故是苦義,無所願故是苦義,空無有故是苦義,是名苦義。
[竺法護]何謂苦義?雖有歡樂會當歸盡,願不久存,論說眾苦悉趣空無。其空無者亦虛無實,虛空苦義正等無異。
*云何苦義?(關於這個教導,是指知道一切有漏的相者。)
1)無愛染義是苦義。2)愛染盡義是苦義。3)無所願求義是苦義。4)解說苦聲義是苦義(它滅盡僅僅是文字,說苦聲滅盡,因為在苦中,沒有苦的真實存在可以找到)。5)解說虛空義是苦義(苦僅僅是空性,當解說什麼是空,如虛空一樣,就是對苦的抉擇)。這是苦義。

4.無我
[智嚴]云何無我義?畢竟無我是無我義,如無我義即是空義、無所有義、虛誑不實義,是名無我義。
[竺法護]何謂非身?於我不我永無本末,彼亦為虛,寂靜無要,有計其空及空義者悉無有身。
*云何無我義?(關於這個教導,是指知道一切法的相者。)
1)我(有兩種,一種是由他人所想像,另一種是與能取與所取者有關係時出現,都是沒有我的真實存在,所以是)畢竟無我。
2)若無我義即是無用、沒有意義、虛誑不實、空。但是空義是無我義。這是無我義。

5.寂滅涅槃
[智嚴]云何寂滅涅槃義?是寂滅義非念念滅,如非念念滅即是寂滅。菩薩得是無盡智慧,知一切法相同於寂滅,寂滅者即是涅槃,是名寂滅涅槃義。舍利弗!是名菩薩撰集四法而不可盡。
[竺法護]何謂寂義?於寂無寂乃謂為寂,所解脫者而於澹泊亦無澹泊,是謂為寂。所謂脫者,修於靜默除一切想;除諸想已斯曰無為泥洹之寂,此謂寂滅義。是為菩薩行四諦之法而不可盡。
*云何寂滅義?(由於寂靜而遠離慢。)
1)寂滅不是以寂滅而得到寂滅。寂滅惟獨是寂滅(寂滅意思就是空或熄滅,但是透過了解寂滅本質是空性或熄滅的智慧,不會變成寂滅或空。而是,事物在原本上、最初就是寂滅、空)。
2)不寂滅也不是以寂滅而得到寂滅(有為法不會變成寂滅以及不存在,他透過智慧,已經了解有為法是寂滅、空。而是,有為法從最初、原本未被生起寂滅)。
3)若寂滅義,就是一切分別相(如業、煩惱、能取所取者)的平靜。這就是寂滅。
4)而(為了說明寂滅的狀態,所以說)寂滅就是涅槃。這就是寂滅義。
舍利弗!這些就是菩薩四法的綱目不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