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37.觀法念處

 37.觀法念處
[智嚴]舍利弗!云何菩薩觀法念處?
[玄奘]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云何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
(什麼是菩薩的於法隨法觀[以智慧,觀察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的空性]念住[經由三摩地所得一境性]呢?)

1.法、非法
[智嚴]常以慧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是菩薩當觀法時,不見一法乃至微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亦不見一法,乃至微相不入十二緣者。菩薩觀法,見諸非法無不是法。云何為法?謂無我義、無眾生義、無壽命義、無人義,是名為法。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
[玄奘]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觀於法及以非法。此中何者以定為法?謂無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為法。復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
1)常以慧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
(以聖慧眼[具有無分別相],觀見[自性空,在]諸法[中],乃至坐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
2)是菩薩當觀法時,不見一法乃至微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亦不見一法,乃至微相,不入十二緣者。
[是菩薩於一切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緣起。]
(於法隨法觀而住的菩薩,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遠離無願、遠離無為、遠離無生、遠離無有、遠離無物[依照勝義諦]。於法隨法觀而住的菩薩,不見少法,遠離緣起[依照世俗諦]。)
3)菩薩觀法,見諸非法,無不是法。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觀於法及以非法。
(於法隨法觀而住的菩薩,惟獨見法,不見非法[或是說:依照真實來看事情,不依照非真實。])
3.1)云何為法?謂無我義、無眾生義、無壽命義、無人義,是名為法。
[此中何者以定為法?謂無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斷義、常義、無有義、無無有義,是名為法。]
(什麼是法[真實]?謂無我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為法。)
3.2)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壽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
[復以何等為非法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
什麼是非法[非真實]?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見、常見、有見、無有見,是名非法。)

2.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
[智嚴]復次,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
[玄奘]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或名非法。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並名為法。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並名非法。
1)復次,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
[又舍利子!舉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為法,或名非法。]
2)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
[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並名為法。]
3)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
[若有計著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並名非法。]

3.煩惱性即菩提性
[智嚴]是菩薩觀法時,不見有法非菩提因、出世道因,是菩薩知一切法悉是出世,得無礙大悲,觀一切法煩惱結縛如幻化相,知是諸法非有煩惱非無煩惱。何以故?了諸法義無有二性,是諸煩惱無隱藏處無有聚集。若解煩惱即解菩提,如煩惱性即菩提性。是菩薩安住正念,無有一法可作分別,無諸障礙善能解了正住法性。如住法性即住眾生性,如住眾生性即住虛空性,如住虛空性即住一切法性。
[玄奘]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是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無少煩惱可積可集。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由如是故說此諸法與虛空等。
1)是菩薩觀法時,不見有法非菩提因、出世道因。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
(於法隨法觀而住的菩薩,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菩提、而非是道、而非解脫、而非出離者。)
2)是菩薩知一切法悉是出世,得無礙大悲。
[是菩薩摩訶薩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
(已經了知諸法皆出離之後,他獲得大悲三摩地門,稱為於眾生無障。)
3)觀一切法、煩惱結縛,如幻化相,知是諸法非有煩惱,非無煩惱。
[觀諸眾生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
(他獲得這種想法:一切法、一切煩惱都是虛假[,因為知道他們如幻、沒有自性]:這些法離煩惱,這些法與煩惱沒有關聯。)
4)何以故?了諸法義,無有二性,是諸煩惱無隱藏處,無有聚集。
[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無少煩惱可積、可集。]
(為什麼?因為這些趣入於了義[空義],所以,沒有煩惱的積集,沒有貪的狀態、沒有瞋的狀態、沒有癡的狀態。)
5)若解煩惱即解菩提,如煩惱性即菩提性。
[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
(因為如是覺了這些煩惱,,就是菩提。煩惱的自性就是菩提的自性。)
6)是菩薩安住正念,無有一法可作分別,無諸障礙,善能解了正住法性。
[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
(雖然菩薩如是安住念,而沒有安住、發起、建立任何事物。)
7)如住法性,即住眾生性。如住眾生性,即住虛空性。如住虛空性,即住一切法性。
[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虛空界。由如是故說此諸法與虛空等。]
(他知道事物的真實狀態是安住[,由於空,永遠沒有變化],那就是為何一切法界稱為住。若彼處法界所安住,即有情界所安住。若彼處有情界所安住,即虛空界所安住。那就是為何諸法如虛空。)

4.盡智、無生智
[智嚴]菩薩觀法時,依於佛法解一切法即是佛法,其心爾時不生盡智無為。雖盡而亦不盡入無生智,亦觀眾生不捨假名。
[玄奘]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復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雖復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又不捨離無生實際。
1)菩薩觀法時,依於佛法,解一切法即是佛法,其心爾時,不生盡智無為。
[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復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為盡滅之法,能不作證。]
(於法隨法觀而住的菩薩,趣入佛法。信解諸法就是佛法。雖然正生起盡智,但不會令有為法滅盡。)
2)雖盡而亦不盡入無生智,亦觀眾生,不捨假名。
[雖復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又不捨離無生實際。]
(他生起無生智,而雖然正生起有情見[為利益他們,以世俗諦而言],卻不捨離無生。)

5.法念處
[智嚴]法念處者,安住正念一切諸法,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正覺所知一切假名諸法。盡未來際,終不忘失。又法念處者,說無量行,親近佛法,壞諸魔眾,得自然智。舍利弗!是名菩薩正法念處,而不可盡。
[玄奘]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安住念故,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而此正念,無散、無失,乃至後際。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堅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1)法念處者,安住正念一切諸法。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安住念故。]
(所謂法念住,就是於諸法的念中,安住。)
2)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正覺所知一切假名諸法。
[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
(乃至聲聞、緣覺、菩薩、等正覺的法與法的名稱,他於諸法的念中,安住[就是知道這些是空性]。)
3)盡未來際,終不忘失。
[而此正念,無散、無失,乃至後際。]
(乃至後際,由於這個正念,他無散、無失。當他正安住於一切法的究竟念中,乃至後際,由於這個正念,他無散、無失。)
4)又法念處者,說無量行,親近佛法,壞諸魔眾,得自然智。
[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能以無量言說所說。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堅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
(所謂於法隨法觀念住,這個是表達無盡的詞。也是表達一切所行境、趣入一切佛法、能令一切眾生心喜、能摧一切魔軍、證得自然智的詞。)
5)舍利弗!是名菩薩正法念處,而不可盡。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是則名為四種念住善巧之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