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5.四如意分
[智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如意分,亦不可盡。何等為四?欲、進、心、思惟。如是四法以慈悲喜捨而為根本;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進、若心、若思惟。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是如意分已具足故能得神通。欲者莊嚴,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能善分別,是菩薩得如意分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舍利弗!是名菩薩四如意分不可窮盡。
[竺法護]何謂菩薩而修神足?神足有四,已自發樂慇懃精進。彼以何習興神足本?當行四等慈悲喜護,常當遵習四無放逸,廣大其心而不貪身。以能治心奉第一禪,如是至四以得禪定身心輕便,身心已便所謂入神通,以入神通即生神足。勤修精進元元志道,以勤樂故輒親道義、以精進故能成此法、以勤修故而致此義,一心觀察以方便法曉致神通,故謂神足。常愛樂故能有所變、以精進故能使成就、以專精故能了廣大,聊自修德輒成於道。有計於彼菩薩神足,緣是之故而得親近,有心自在所欲至到無能違者。諦行所致究竟根原眾行備悉,魔不能制,等如虛空,徹視無邊、洞聽無際、定意無限、神足無底,見一切根自覩其原,是為菩薩行四神足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如意分,亦不可盡。
1)(類別)何等為四?欲、進、心、思惟。
(欲,依於恭敬與信,他得到心一境性。進,依於修習,他得到心一境性。心,依於修習三摩地,他得到心一境性。思惟是檢驗自心中是否有善惡法,他得到心一境性。)
2)(因)如是四法,以慈、悲、喜、捨,而為根本。
3)是四無量,心常親近(第一次練習、修習[反覆練習]、多有所作[不中斷直到完成]),常親近故,心得調柔(能安住於心一境性)。
4)(依)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5)入諸禪故,身(心)得輕軟。
6)(果)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他生起入通智的路);善入如意分已(具足入通智的路),由欲或進或心或思惟,即生神通。
7)欲者,專向彼法(欲三摩地或佛的法)。(已建立欲的菩薩,就是行於初如意足。)
8)精進者,成就彼法(無量、禪那、神通)。(已建立精進的菩薩,就是行於第二如意足。)
9))心者,觀察彼法(無量、禪那、神通是否有)。(已建立心的菩薩,就是行於第三如意足。)
10)思惟者,彼法方便(就是智)。(已建立思惟的菩薩,就是行於第四如意足。)
11)是如意分已具足故,能得神通。(因此,稱為神足)
12)欲者莊嚴(以欲令生),進者成就(以進圓滿),心者正住(已心令住),思惟者能善分別(以思惟審察)。
13)是菩薩得如意分,隨其所解(勝解),如其所作(無功用)。
14)心得自在,隨意所往。
15)善作諸業,畢竟成就(完全地建立於信根等,或四無量)。
16)一切本行(到任何現在的佛國土),如風行空,無所罣礙。
舍利弗!是名菩薩四如意分不可窮盡。
標籤
- 00雜阿含總圖 (49)
- 01法句經總圖 (7)
- 02俱舍論總圖 (9)
- 03禪經總圖 (6)
- 04心理學 (12)
- 上課概論 (57)
- 大毘婆沙論 (2)
- 大乘經 (34)
- 大乘論 (29)
- 大般若經 (29)
- 大般涅槃經 (1)
- 大寶積經 (16)
- 中阿含 (36)
- 古德 (2)
- 正法念處經 (72)
- 阿毘達磨 (21)
- 現觀莊嚴論 (40)
- 無說而說 (12)
- 集論 (46)
- 楞伽經 (6)
- 瑜珈論 (9)
- 解深密經 (3)
- 對比 (1)
- 維摩詰所說經 (20)
- 雜阿含 (207)
- 雜阿含圖 (67)
- 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 (34)
- dia (2)
- ubuntu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