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菩薩欲成無上道者,云何應行?

 《大智度論》卷72〈54 大如品〉: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云何行?」
【論】釋曰:須菩提問:「菩薩欲成無上道者,云何應行?」

1.【經】佛言:「應起等心,於一切眾生亦以等心與語,無有偏黨;
【論】佛答:「應起等心,於一切眾生無有偏黨。」
1-五眾和合,假名眾生,如車、如林。
2-一切眾生者,盡舉十方六道,無有遺餘。
3-一切眾生法,各行三分:怨、親、中人。佛今教菩薩等心,一切眾生皆有親愛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

2.【經】於一切眾生中起大慈心,亦以大慈心與語;
【論】復次,眾生有二種:愛及憎。
1-佛言:「於一切眾生離是二心,莫生憎、愛。」
2-愛者,貪欲,煩惱心,不應行;當行慈愛心。
3-世間法,愛念妻子、牛馬等,憎惡怨賊等。菩薩轉此世間法,但行慈愛心於一切眾生。
4-復次,「等心」者,菩薩生法喜,於一切眾生,欲令皆至佛道;菩薩自捨憎愛心,亦捨眾生憎愛心加己。
5-世間有三種人:惡、大惡、惡中惡;善、大善、善中善。
5.1-惡者,如人以惡事加己,還報之以惡事。諸佛法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不應起惡念,何況起身行、口行!
5.2-大惡者,如無人侵己,而以惡加人。
5.3-惡中惡者,如人以好心供給慈念,而反以惡心毀害,如是等惡,名惡中惡。
5.4-善者,如人以好事於己,還以善報。
5.5-大善者,如人於己無善,而以善事利益。
5.6-善中善者,如人以惡事害於己,而以善事乃至身命供養,是名善中善。
5.7-菩薩捨是三惡,過是二種善,行第六心於一切眾生。
6-問曰:是菩薩未得法身,云何能行是心?
6.1-答曰:是菩薩求無上道,應行無上法,受如是難為苦行,乃成無上道。譬如估客,於險道中備受諸苦,乃得大利。
6.2-復次,是菩薩聞佛法正體——所謂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無一定實法,所見、所聞、所知皆是虛誑,如幻、如夢;深信是法故,能以身命供養怨賊。
6.3--復次,菩薩知此身從罪業、煩惱、顛倒因緣生,所見、所聞皆是虛誑罪垢之本;若有人來欲加害於我,我宜歡喜受之,以此弊身而得無上道利,何為不與!
6.4-復次,菩薩發心,深愛眾生,欲利益故,自以己身供養怨賊,欲令眾生効己所行;以有眾生說法教者不必肯受故,以身教令其信受。
6.5-復次,多有人發言求無上道而身行不稱;亦以是故,菩薩以身教之,令堅心行此難事。欲求無上道,當行善中善法,為此難事,爾乃可得。如是等無量因緣,自以身命供養怨賊。
7-問曰:等心、慈心有何等異?
7.1-答曰:等心者是四無量心,慈心者是一無量。
7.2-有人言:初捨怨親是等心,後加愍念是慈心。
7.3-復次,有人言:等心者,觀眾生如如、實際、法性,是法皆無為、無量故等;愛念眾生,是名慈心。
7.4-所以不說悲心者,悲心或憂念眾生,積集此心,心則退沒。或有眾生不愛菩薩悲念,言:「汝何以不自憂其身而念他人?」慈心無如是事,易攝眾生故,但說慈心。

3.【經】於一切眾生中下意,亦以下意與語;
【論】
問曰:若眾生有三種:上、中、下,菩薩福德智慧積集故,應是大人,云何言「於一切眾生中起下意」?
1-答曰:菩薩作是念:「一切法無常,一切眾生上、中、下皆歸磨滅,是中何者是大?何者是小?人以世法故有大小。」
1.1-復次,大小不定,此國以為大,餘國以為小;於此為大,於彼為小;如今世卑賤,後世為天王。
1.2-如是業因緣,在世間輪轉,貴賤大小無定。如水火貴賤隨時,用捨無定。
1.3-復次,菩薩雖有功德,知是功德畢竟空、如幻、如夢,不著此功德,不有是大小。
2-復次,一切眾生中有佛道因緣者,唯佛能知。菩薩作是念:「若我以眾生形貌、才能——以此事輕者,則為輕未來佛;若輕佛則為永了。」
3-復次,菩薩作是念:「我誓度一切眾生;若眾生無所得,我則孤負眾生。」譬如主人請客,則應敬客而自卑;若無所供設,是則負愧於客。
4-復次,以自大心故,則喜生瞋恚;憍慢是瞋之本,瞋是一切重罪之根。若菩薩於眾生起下心,眾生若罵、若打,則無恚恨;譬如大家打奴,奴不敢瞋恨。若菩薩自高、意下眾生者,眾生侵害,忿然生怒;如奴打大家,則起瞋怒。下意有如是等種種利益故,菩薩應當行。

4.【經】於一切眾生中應生安隱心,亦以安隱心與語;
【論】「安隱心」者,與今世、後世、究竟樂,非如父母、知識與現世樂。

5.【經】於一切眾生中應生無礙心,亦以無礙心與語;
【論】菩薩若以等心、慈心、下心利益眾生時,
1-若有不知恩人來惱菩薩,不信所行,謂為欺誑,為求名故,無有實事;
2-又為魔所使,來惱菩薩,惡中之惡,不識恩分。
3-菩薩等心,於此通達無礙。

6.【經】於一切眾生中應生無惱心,亦以無惱心與語;
【論】得是無礙心已,眾生雖有大罪、大過,但欲利益,不生惱心。慈心、安隱,無礙、不惱心。

7.【經】於一切眾生中應生愛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兒子、如親族、知識,亦以愛敬心與語。
【論】譬如孝子愛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兒女,無婬欲心而生愛敬慈念。世人但能愛敬所親,菩薩普及一切。得是柔軟清淨好心,名眾生忍,是法忍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