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11-1-行相

 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 (攝般若第二會三七卷不可得品至五二卷習近品)
(丁二)廣釋四加行分二。
(戊一)自在因果。
(戊二)堅固因果。
初中又二。
(己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
(己二)果頂加行。
初中又二。
(庚一)一切相加行總建立。
(庚二)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
初中有三。
(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
(辛二)修加行之德失。
(辛三)加行之性相。
初又分二。
(壬一)智相差別。
(壬二)明勝加行。
初又分二。
(癸一)略標。
(癸二)廣釋。
今初
一切智差別行相為能相,由三種智故,許行相為三。
vastu-jñāna-prakārāṇām ākārā iti lakṣaṇam /
sarva-jñatānāṃ traividyāt trividhā eva te matāḥ // Abhs_4.1 //
1-總修三智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一切相加行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2-修三智隨一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菩薩能治品智相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3-了知四諦上無常第十六行相一切智之諸差別,由善現起對治執五蘊常等所治品之能治行相,而摧伏彼執等之菩薩瑜伽。
4-為此所說能修對治之能相,此能對治之行相,許有三種,由三智決定故。
*四加行
當修行的時候,有四種修行的方式。
第一種,叫做「一切相加行」。
第二種,叫做「至頂加行」。
第三種,叫做「漸次加行」。
第四種,就是「剎那加行」。
「加行」即是修行、加功修行,即是實踐。主要是修止觀,當實際修止觀的時候,有四種修法。
*一切相加行
總合觀察,就是一切相,即是把這件東西,整個、總合、全面觀察。
*至頂加行
一門深入的觀察,叫做「至頂」加行。
譬如,依著《心經》觀五蘊皆空,全面的觀察。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都是眾緣和合而成,所以它是不實在的,是空的。這樣作如此觀的時候,就是一切相加行。第二,五蘊皆空,如何五蘊皆空呢?五蘊中包含那麼多蘊。逐部門,色蘊一部門,觀它為什麼色蘊是空。色蘊裡面又分五根、五塵,每根、每塵為什麼是空。深入、貫徹深入地觀,逐個。第一,需要總合觀察,第二逐各部分深入觀察。
*漸次加行、剎那加行
觀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由淺至深,逐步逐步地加行,次第觀察。然後,剎那現證菩提加行。逐步逐步來,到最後然後突然間開朗。由未開朗到突然開朗的時候,那時候的加功,就叫做「一剎那現證菩提加行」的加行。做任何事、任何時候的加行,都有這四種。
*自在因果
自在,得到自在,成佛就得自在。以何因而得自在,修這個因,得到自在的果,由因到果這樣,就叫做自在因果。
*自在因一切相加行、果頂加行
想得到自在的因,第一步最重要就是一切相加行,即是全觀的加行。
*一切相加行的總建立
「總建立」即是「總說明」。
*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即是說由初初學,逐步逐步的階段。即是入門的階段、初期實踐的階段,叫「生起次第」。後期的階段、成功的階段,叫做「圓滿次第」。「生起」即是由初學、入門和發展,逐步發展。「次第」,解作「階段」。「圓滿」者,成功。
*順解脫分
未曾見道之前,有兩種因素,就可以見道、可以證涅槃。一種叫做「順解脫分」,一種叫做「順抉擇分」。這兩種都是有漏的。因為有這兩種有漏的東西,就會引出無漏智出來。
順,順其勢可達至。涅槃叫做解脫。分,因。順其勢可得涅槃的因素。如果你生命中,有這些順解脫分,你將來就可以得涅槃。什麼叫做「順解脫分」?例如,見到別人有痛苦,你有同情心、惻隱之心、慈悲之心。聽聞別人說那些佛和聖人的功德,你的心歡喜、仰慕。又例如,見到別人行善,你高興;見到別人作惡,你不高興。主要就是這三點。如果你有這三樣東西,如果你把這個因素來發展,順其勢力,將來你會得涅槃。這就是一切加行的因。如果沒有順解脫分,你根本不能修行。
*順抉擇分
「抉擇」叫做無漏智,即是根本智和後得智。順其勢可以引生無漏智的,引生無漏智的因素,叫做「順抉擇分」。它不是無漏智的因,它引生無漏智的因。這兩種分都是有漏,但是會引出無漏。四個順抉擇分,煖、頂、忍、世第一法,無漏智出現之前一定經過的階段。順解脫分是得無漏智的遠因,順抉擇分就是得無漏智的近因,無漏智就是由這兩種因所引起的果。
*一切相加行的自性
「自性」即是本質,一切相加行的本質。
*修加行的德失
「德」是功德、好處,所得的好處;「失」是過失。修這一切相加行的時候,會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功德;修的時候,會發生什麼過失。
*加行的性相
當你修加行的時候,加行的情況是怎樣。

*1-總修三智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一切相加行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一切相是總合加行,總修三智加行。加行的時候,就一定要了解三智的行相。「行相」,活動的情況。總修這三智的時候,能夠發生這活動的情況的這種慧,這種慧所攝持著,即是常常被這種慧來保護著的,那種菩薩瑜伽,即是大乘菩薩所修的止觀,這種止觀,就是「一切相加行之相」,這個「相」是指自性、本質,即是一切相加行的本質。當發菩提心之後,叫做資糧位的菩薩,界限由你發菩提心之後,資糧道起,一直至成佛之前的金剛心為止,都修這種加行。
*2-修三智隨一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菩薩能治品智相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修三智,即是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隨便三智中一種行相的慧,這種慧所攝持著的菩薩瑜伽。就是菩薩所修的,能夠對治煩惱的那種智相,即是智體,智體的相。界從大乘資糧道起,一直至金剛心為止都有的。
*境
我們所對的目標、所了解的事物,所對的目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分成三種東西,第一樣就是一切智,第二樣就是道相智,第三樣就是一切相智。這三樣東西,就是境。
*行
對於三智、這種境的內容,清楚了解之後,就要實踐、加行、修行。即對準目標而加功實踐,就是「行」。行有四種行、四種實踐。一種,一切相加行。第二種,至頂加行。第三種,漸次加行。第四種,一剎那現證菩提加行。
*果
有了境,有了行,將來得果,就證得佛的法身。
*自在因果
修行獲得自在的因和因那部分的修行,自在果那部分的修行,自在因果。
*堅固因果
有了自在,就要堅固才可以。如何得到堅固?就是因、堅固的因。由此因,得到果,就是果。
*3-了知四諦上無常第十六行相一切智之諸差別。
小乘的一切智,就是了知苦集滅道四諦上,無常、苦、空、無我十六種行相的一切智。既然行相有十六種,即是說一切智都可以分做十六種不同的差別。為什麼智的差別有十六種呢?因為所對治的煩惱有十六種,所以能對治的智亦有十六種。
*由善現起對治執五蘊常等所治品之能治行相,而摧伏彼執等之菩薩瑜伽。
由於修行的人,能夠很善巧地現起,現起對付那些執著五蘊是常的,執著那些五蘊是樂的,執著那些五蘊是有我的,執著五蘊是淨的等等,那些所應該對治的煩惱。現在,就用十六行相的智慧,應對治的智慧去對治它。用這種行相,用十六種智,摧毀小乘人所有的十六種執。運用這種智的時候,那種菩薩瑜伽、那種大乘的止觀。
*4-為此所說能修對治之能相,此能對治之行相,許有三種,由三智決定故。
這種大乘止觀,就是這裡所說的能修一切智加行的對治煩惱的情況。這裡能對治那十六種執等,能對治的行相,不出三種。為什麼?因為智有三種的原故。一切智差別的行相,這個「一切智」不是指小乘的一切智,這個一切智,是指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這些智的差別行相,都是能對治煩惱的行相。由於智有三種,所以行相亦分做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