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中阿含103經-師子吼經


中阿含103-師子吼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中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汝等隨在眾中作如是正師子吼。
  比丘!或有異學來問汝等:『諸賢!汝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汝等作如是說:「此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汝等隨在眾中作如是正師子吼?』比丘!汝等應如是答異學:『諸賢!我世尊有知有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說:「此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我等隨在眾中作如是正師子吼,云何為四?諸賢!我等信尊師、信法、信戒德具足、愛敬同道,恭恪奉事。諸賢!我世尊有知有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此四法,因此四法故,令我等作如是說:「此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我等隨在眾中,作如是,正師子吼。』
  比丘!異學或復作是說:『諸賢!我等亦信尊師,謂我尊師也;信法,謂我法也;戒德具足,謂我戒也;愛敬同道,恭恪奉事,謂我同道出家及在家者也。諸賢!沙門瞿曇及我等此二種說,有何勝?有何意?有何差別耶?』
  比丘!汝等應如是問異學:『諸賢!為一究竟?為眾多究竟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諸賢!有一究竟,無眾多究竟。』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有欲者得究竟是耶?為無欲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無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有恚者得究竟是耶?為無恚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無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有癡者得究竟是耶?為無癡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諸賢!無癡者得究竟是,非有癡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有愛、有受者得究竟是耶?為無愛、無受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諸賢!無愛、無受者得究竟是,非有愛、有受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無慧、不說慧者得究竟是耶?為有慧、說慧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諸賢!有慧、說慧者得究竟是,非無慧、不說慧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復問異學:『諸賢!為有憎、有諍者得究竟是耶?為無憎、無諍者得究竟是耶?』比丘!若異學如是答:『諸賢!無憎、無諍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諍者得究竟是。』
  比丘!汝等為異學應如是說:『諸賢!是為如汝等說:「有一究竟是,非眾多究竟是;無欲者得究竟是,非有欲者得究竟是;無恚者得究竟是,非有恚者得究竟是;無癡者得究竟是,非有癡者得究竟是;無愛、無受者得究竟是,非有愛、有受者得究竟是;有慧、說慧者得究竟是,非無慧、不說慧者得究竟是;無憎、無諍者得究竟是,非有憎、有諍者得究竟是。」
  若有沙門、梵志依無量見,彼一切依猗二見,有見及無見也。若依有見者,彼便著有見,依猗有見,猗住有見,憎諍無見。若依無見者,彼便著無見,依猗無見,猗住無見,憎諍有見。
  若有沙門、梵志不知因、不知習、不知滅、不知盡、不知味、不知患、不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有欲、恚、有癡、有愛、有受、無慧、非說慧、有憎、有諍,彼則不離生老病死,亦不能脫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不得苦邊。若有沙門、梵志於此見知因、知習、知滅、知盡、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者,彼一切無欲、無恚、無癡、無愛、無受、有慧、說慧、無憎、無諍,彼則得離生老病死,亦能得脫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則得苦邊。
  或有沙門、梵志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施設斷欲受,不施設斷戒受、見受、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知三處如真,是故,彼雖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
  復有沙門、梵志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施設斷欲受、戒受,不施設斷見受、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知二處如真,是故,彼雖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
  復有沙門、梵志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施設斷欲受、戒受、見受,不施設斷我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知一處如真,是故,彼雖施設斷受,然不施設斷一切受。如是法律,若信尊師者,彼非正、非第一;若信法者,亦非正、非第一;若具足戒德者,亦非正、非第一;若愛敬同道、恭恪奉事者,亦非正、非第一。
  若有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施設斷受,於現法中施設斷一切受:施設斷欲受、戒受、見受、我受。此四受何因何習?從何而生?以何為本?此四受因無明,習無明,從無明生,以無明為本。
  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彼便從是不復更受欲受、戒受、見受、我受。彼不受已,則不恐怖;不恐怖已,便斷因緣,必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正法律,若信尊師者,是正、是第一;若信法者,是正、是第一;若戒德具足者,是正、是第一;若愛敬同道、恭恪奉事者,是正、是第一。
  諸賢!我等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因此故,令我等作如是說:「此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以是故,我等隨在眾中作如是正師子吼。』」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沙門」: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由四因緣,應知內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無沙門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故;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三者、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四者、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故。云何名為內法沙門?謂諸沙門,略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污道沙門。是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已辯其相。內法道者,云何為道?謂八支聖道。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污道為後四種沙門;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無污道,況得有餘!內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謂斷諸取,諸取斷已,當來畢竟無復相續。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云何名為解脫四種外隨煩惱?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二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三者、解脫展轉互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四者、解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作外隨煩惱。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領納諸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為第一現法外隨煩惱。彼由如是染、恚、癡故,以受為緣生後有愛;以愛為緣發生諸取;有愛、取故,以取為緣成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增長,如是名為第二後法外隨煩惱。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是名第三外隨煩惱。又諸外道,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增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是名第四外隨煩惱。住內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脫。云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云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於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於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於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於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