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458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攝異門分
[論]
復次,言內垢者,謂於怨意樂堅持不捨故。
內忌者,謂於所愛障礙住故。
內敵者,謂能引發所不愛故。
內怨者,謂能引發所不宜故。
又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愛等,翻可喜等,如前應知。
又言苦者,謂彼自性苦,亦隨憶念苦故。損害者,謂現前苦故。違逆者,謂於三世思惟苦故。不順意者,謂現有苦能損害故。
又苦、猛利、堅硬、辛楚、不可意等,如攝事分我當廣說。
《披》如攝事分我當廣說者:攝事分說不可欣、不可樂、不可愛、不可意。(陵本九十一卷三頁6865)如彼廣說當知。
又暴惡者,是其總句。蜇螫者,麤言猛切故。怨字語者,謂造文字無有依違麤獷言故。怨嫌者,謂毀辱所依故。憤發者,謂出言顯發惡意樂故。恚害者,謂以手等而加害故。顰蹙而住者,謂憤害已後,顰蹙眉面,默然而住故。遍生憤恚者,謂數數追念不饒益相,深懷怨恨惱亂心故。
若生煩惱,惱亂其心,由此因緣,便住於苦。如說:苾芻懈怠雜諸惡,便住於眾苦。有苦者,謂彼攝受未來苦故。有匱者,謂彼遠離諸善品故。有災者,謂彼能為餘惑因故。有熱者,謂於後時發熱惱故。又言苦者,是其總句。有苦者,謂憂苦相應故。有匱者,謂樂受變壞故。有災者,謂在不苦不樂受中,於二不解脫故。有熱者,謂於樂等,如其所應,有貪瞋癡火故。
又於過去有苦,於未來有匱。
又害者,謂顯示攝受上品怨嫌故。敵者、怨者,如前已說。
又摧伏者,謂與未生士用生相違故。破壞者,謂與已生士用住相違故。為他所勝者,謂與未生功能生相違故。落在他後者,謂與已生功能住相違故。
又不摧伏、不破壞、非所勝、有所勝者,如是諸句,由前諸句其義應知。
---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瞋異名者,亦名為恚,亦名為憎,亦名為瞋,亦名為忿,亦名為損,亦名不忍,亦名違戾,亦名暴惡,亦名蜇螫,亦名拒對,亦名慘毒,亦名憤發,亦名怒憾,亦名懷慼住,亦名生欻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