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中阿含11經-鹽喻經


中阿含11-鹽喻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
  答曰:「如是,世尊!」
  「所以者何?鹽多水少,是故,能令鹹不可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兩鹽少,是故,不能令鹹叵飲。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羊。云何有人奪取他羊?謂:奪羊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勢,彼羊主者,貧賤無力,彼以無力故,便種種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是謂:有人奪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云何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謂:竊羊者貧賤無勢,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極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縛竊者,還奪取羊,是謂:有人雖竊他羊,主還奪取。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云何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謂:負債人貧無力勢,彼貧無力故,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是謂:有人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復次,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云何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謂: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彼以是故,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是謂:有人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集論

如世尊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熟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亦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是如是順所受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順所受異熟若有是事便應修習清淨梵行,又亦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如是經言有何密意?bhagavatoktaṃ ya evaṃ vadedyathāyaṃ puruṣapugdalaḥ karma karoty upacinoti tathā tathā vipākaṃ pratisaṃvedayata ity evaṃ sati brahma-carya-vāso na bhavaty avakāśaś ca na prajñāyate samyag duḥkha-kṣayāya duḥkhasyāntakriyāyai / yas tv evaṃ vadedyathāyaṃ puruṣapugdalo yathāvedanīyaṃ karma karoty upacinoti tathā tathā yathāvedanīyaṃ vipākaṃ pratisaṃvedayata ity evaṃ sati brahma-carya-vāso bhavaty avakāśaś ca prajñāyate samyag duḥkhakṣayāya duḥkhasyāntakriyāyai / iti yaduktaṃ sūtre tatra ko 'bhisaṃdhiḥ / cf.A I, pp. 249, 253. ‘Yathā vedaniyaṃ ayaṃ puriso kammaṃ karoti tathā tathā’ssa vipākaṃ paṭisaṃvedayatīti. When a person creates a kamma that is to be experienced in a particular way, he experiences its result precisely in that way.

此中佛意為欲遮止如是邪說,謂樂俱行業還能感得樂俱行異熟,苦俱行業還能感得苦俱行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還能感得不苦不樂俱行異熟,故作是說。tatra buddhā manasyevaṃ mithyāvacanaṃ pratiṣeddhuṃ kāmayante / yat sukhasahagatasya karmaṇaḥ sukhasahagata eva vipāko 'bhinirvarttate duḥkhasahagatasya karmaṇo duḥkhasahagata eva vipāko 'bhinirvarttate aduḥkhāsukhasahagatasya karmaṇastatsahagata eva vipāko 'bhinirvarttate /ity evam uktam /

又為開許如是正說,謂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苦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如是名為此經密意。samyagvacanaṃ tv evam anumanyate / sukhasahagatasya karmaṇaḥ sukhavedanīyasya 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duḥkhavedanīyasya duḥkhavipāko 'nujñāyate aduḥkhāsukhavedanīyasyāduḥkhā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 duḥkhasahagatasya karmaṇaḥ sukhavedanīyasya 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duḥkhavedanīyasya duḥkhavipāko 'nujñāyate aduḥkhāsukhavedanīyasyāduḥkhā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 aduḥkhāsukhasahagatasya karmaṇaḥ sukhavedanīyasya (Abhidh-s 57) 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duḥkhavedanīyasya duḥkhavipāko 'nujñāyate aduḥkhāsukhavedanīyasyāduḥkhāsukhavipāko 'nujñāyate / eṣo 'bhisandhiḥ tatra sūtre /


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
1.成實論:T32,306a
又長夜修習諸善法故,不墮惡道。
如經中說:若人常修身、戒、心、慧,有地獄報業能現輕受
又如偈說:行慈悲心無量無礙,諸有重業所不能及。
又此聖人心不善業不能堅固,如一渧水墮熱鐵上。
又此聖人善業深遠如桓殊羅樹根。
又此聖人善多惡少,少惡在多善中則無勢力,如一兩鹽投之恒河不能壞味。
又此聖人富信等財,如貧窮人為一錢受罪,富貴者雖為百千亦不得罪。
又入聖道故得為尊貴,如貴人雖罪不入牢獄。
又如虎、狼、犬、羊及尊卑共諍大者得勝。
又此聖人心宿聖道,諸惡道罪不能復惱,如王宿空舍餘人無能入者。
又此聖人行自行處,惡道罪業不能得便,如鷹鵽喻。
又聖人繫心四念處,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如圓瓶入鈙。
又具二種結,故墮惡道,隨業受報,聖人斷一種故,不墮惡道。
又此人常受善業報,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
1.成實論:T32,301a
又若人善業劣弱所作少罪亦為地獄,如人身中火勢微少,得難消食則不能消。

2.十住毘婆沙論:T26,48c
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
云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
云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無拘閡,(49a)如是人有罪不復增長,今世現受。
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一升鹽則不可飲。若復有人以一升鹽,投於大池,尚不覺鹽味,何況叵飲?何以故?水多鹽少故,罪亦如是。
偈說:
升鹽投大海,其味無有異,若投小器水,鹹苦不可飲。
如人大積福,而有少罪惡,不墮於惡道,餘緣而輕受。
又人薄福德,而有少罪惡,心志狹小故,罪令墮惡道。
若人火勢弱,食少難消食,此人雖不死,其身受大苦。
若人身勢強,食少難消食,此人終不死,但受輕微苦。
善福慧火弱,而有少惡罪,是罪無救者,能令墮地獄。
有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
譬如鴦崛魔,多殺於人眾,又欲害母、佛,得阿羅漢道。

3.大毘婆沙論:T27,99b,99c,100a
問鹽喻經說復云何通?如說:一類補特伽羅造作增長爾許惡業,有應地獄受者或現法受,有應現法受者往地獄受...問:經言爾許,說何義耶?答:若少、若等、若相似,故說名爾許。...應作是說:彼說一人造一種業,感一異熟,謂有一人害一生命,此業能引地獄異熟。彼若不能精勤修道,成阿羅漢,便往地獄,受此業果。彼人若能精勤修道,成阿羅漢,便能引取地獄苦事,人身中受此業,不能引眾同分,引眾同分業不可寄受故。由此,尊者世友說言:頗有能引地獄苦事,人中受不?答曰:有能,謂若證得阿羅漢果,殊勝定慧,薰修身故,能為此事。非諸有學及諸異生能為此事。譬如廚人以水漬手,雖探熱飯,而不被燒。若不漬手,即便被燒,此亦如是。故唯無學能為此事。

4.勸發諸王要偈,T32749a
若人少行惡,廣修無量善,如以一把鹽,投之大恒水。
若人多行惡,少修淨功德,如以多惡毒,置之小器食。

5.大般涅槃經(南本)T12704c
菩薩摩訶薩知諸眾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是業必應地獄受報。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不墮地獄。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所有諸惡,既悔之後,更不敢作。慚愧成就故,供養三寶故,常自呵責故。是人以是善業因緣,不墮地獄,現世受報。所謂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羅死殃、呵責、罵辱、鞭杖、閉繫、飢餓、困苦。受如是等現世輕報,是名為知。
云何為見?菩薩摩訶薩見如是人不能修習身、戒、心、慧,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能懺悔,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是名為見。

6.大般涅槃經(南本)T12795c
一切眾生凡有二種
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智人,二者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
師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不應求梵行解脫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
不應求修習聖道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常受安樂,常受苦惱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

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
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有。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業有二種:定、不定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
定業有二
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a.智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能令輕業而作重報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b.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
(797b)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
c.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
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修習道故業可轉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智者令輕,愚者令重
善男子!有二種人。(797c)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迴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
譬如罪人
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譬如肥、瘦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則肥壯,一則羸瘦。俱沒深泥,肥壯能出,羸者則沒。
譬如服毒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無有。有咒藥者毒不能傷,無咒藥者服時即死。
譬如飲漿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飲漿,一火勢盛,一則微弱。火勢多者則能消化,火勢弱者則為其患。
譬如為王所繫
善男子!譬如二人為王所繫,一有智慧,一則愚癡。其有智者則能得脫,愚癡之人無有脫期。
譬如涉險路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坑險。
譬如飲酒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飲酒,一則多飲,一則少飲。其多飲者飲則無患,其少飲者飲則成患。
譬如敵怨陣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敵怨陣,一則鎧仗具足莊嚴,一則自身。有仗者能破怨敵,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譬如污衣、乘車、行曠路、為賊所劫
復有二人糞穢污衣,一覺尋浣,一覺不浣。其尋浣者衣則淨潔,其不浣者垢穢日增。復有二人俱共乘車,一有輻軸,一無輻軸。有輻軸者隨意而去,無輻軸者則不移處。復有二人俱行曠路,一有資糧,一則空往。有資糧者則得度險,其空往者則不能過。復有二人為賊所劫,一有寶藏,一則無藏。有寶藏者心無憂戚,其無藏者心則愁惱。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轉業四行
云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798a)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非一切業悉得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世尊!云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佛言: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有智,二者愚癡。若能修習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癡。
不能攝五情諸根
云何名為不修習身?
a.若不能攝五情諸根,名不修身。
b.不能受持七種淨戒,名不修戒。
c.不調心故,名不修心。
d.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不能具足清淨戒體
a.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
b.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
c.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
d.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cf.大乘義章,T440681c不能修習止、舉、捨相,名不修心。不修梵行,名不修慧,四無量心名為梵行,不知修此,名不修慧。)
不能觀身、身相、身數
a.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不能觀色及觀色相,不觀身相,不知身數,不知是身從此到彼,於非身中而生身相。於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貪著我身、身數,名不修身。(cf.大乘義章,T440681c身根名身,長短、大小、好惡等根,名為身相。眼、耳、鼻等,名為身數。如想、受等,名為心數。色塵,名色。方圓、大小、好惡等相,名為色相。香、味、觸等名為色數。)
b.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不能普為安樂眾生,非為護持無上正法,為生天上受五欲樂,不名修戒。(cf.大乘義章,T440681c受持聲聞凡夫之戒,名為下戒。苦身求度,名為邊戒。自為捨他,名為自戒。)
c.不修心者,若心散亂,不能專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所謂五欲。若不能修四念處者,名不修心。
d.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
不能深觀是身無常
a.復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798b)
b.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羅蜜。
c.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波羅蜜。
d.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貪著我身及我所身
a.復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無有變易。(cf.大乘義章,T440681c著我、我所,是其身見謂身常恒,是其邊見。)
b.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惡業。
c.不修心者,於惡業中不能攝心。
d.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
不斷我見
a.復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
b.不修戒者,不斷戒取。
c.不修心者,作貪瞋業,趣向地獄。
d.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不能觀身是怨
a.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是怨。
a1.如怨常逐
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繫心慎護。若不慎護,則為所害。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以飲食、冷煖,將養。若不如是將護、守慎,即當散壞。(cf.大乘義章,T440681c不能觀身猶如怨賊,常須將護。不護害人,名不修身。)
a2.如火燒手
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讚歎、禮拜、供養、承事,期滿百年。若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一念報事者恩。一切眾生身亦如是,雖於多年以好香、花、瓔珞、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若遇內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都不憶念往日供給衣食之恩。
a3.如四毒蛇篋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身。
a4.如人久病
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滅壞。
a5.如坏瓶不耐風雨
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風雨、打擲、搥壓。一切眾生身亦如是,不耐飢渴、寒熱、風雨、打繫、惡罵。
a6.如癰未熟
善男子!(798c)如癰未熟,常當善護,不令人觸。設有觸者,即大苦痛。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a7.如騾懷妊
善男子!如騾懷妊,自害其軀。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苦。
a8.如芭蕉生實
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a9.如芭蕉內無堅實
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a10.如蛇鼠狼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
a11.如鵝王不樂塚墓
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
a12.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
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
a13.九孔常流膿血不淨
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差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虫共在一處。
a14.如清淨園林
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尸至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
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名不修身。

b.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cf.大乘義章,T440681c不能觀戒是善梯撜、根本道首,名不修戒。)
b1.如地
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首也。
b2.如商主
如彼商主導眾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
b3.如天帝釋所立勝幢
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破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c.不修心者,(799a)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
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炎。
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
不能觀察生死虛妄,耽惑致患如魚吞鉤。
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
貪著五欲,不樂涅槃,如駝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
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杖楚。
馳騁周遍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
所不應求,求無厭足,如無知人求無熱火。
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紝婆虫樂紝婆樹。
迷惑、愛著生死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廁豬樂處不淨。
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

d.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
如金翅鳥,能壞惡業。
壞無明闇,猶如日光。
能拔陰樹,如水漂物。
焚燒邪見,猶如猛火。
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第一義中若見身
a.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
b.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
c.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數、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
d.善男子!(799b)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
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屬地獄,作地獄行。」
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虫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
若似地獄有何苦事?譬如蒼蠅,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
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其味[*]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繫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何等為五?一者愚癡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懺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
復有五事
復有五事:一者修習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親近惡知識故。
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善男子!若有修習身、戒、心、慧,如先所說。
能觀諸法,同如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799c)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作是念言:
「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疊花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
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味,飲者不覺。
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繫縛令其受苦。
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
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
「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惡,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
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藥、花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說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善男子!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9.發智論,T26979c
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云何不修身。答若於身未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云何不修戒。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
云何不修心。答若於心未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云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
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
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
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
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
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
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
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如世尊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云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戒。答若於戒已離貪廣說如身。
云何修心。答若於心已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云何修慧。答若於慧已離貪。廣說如心。
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
設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
若修身。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若修身。彼修慧耶。若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說。
若修戒。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說。
若修戒。彼修慧耶。答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說。
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
設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10.大毘婆沙論,T270641a
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乃至廣說。
修有四種
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如智蘊等廣說。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對治修、除遣修。
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未生,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未斷、未遍知,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除遣修說。
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已生,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已斷、已遍知,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除遣修說。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釋論-云何不修身
云何不修身?答:若於身未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未離愛
若於身未離貪者,謂未離愛。
未離欲者,謂於愛欲未斷、未遍知。
未離潤者,謂於愛潤未斷、未遍知。
未離喜者,謂於愛喜未斷、未遍知。
未離渴者,謂於愛渴未斷、未遍知。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色界愛。
彼於此道未修、未安者,謂未修習及未安息。
修謂習修,安謂得修。又起名修,滅名安。又已生名修,已滅名安。
應知此中若於身未離貪、欲、潤、喜、渴,名不修身者,依除遣修說。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依對治修說。

有餘師說:緣身愛
若於身,未離貪、欲、潤、喜、渴,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愛未斷、未遍知。
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

有作是說:未斷繫得等
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斷繫得。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證離繫得。如未斷繫得,未證離繫得,如是未損減過失,未修習功德,未棄下劣,未證勝妙,未捨無義,未得有義,未除有愛熱惱,未受無愛快樂。應知亦爾。
或有說者:無間道
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無間道未起作用。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解脫道未起作用。
復有說者:未離欲界
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離第四靜慮染。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不修戒
云何不修戒?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

不修心
云何不修心?答:若於心未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未離貪
若於心未離貪等,如前說。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無色界愛。
未修、未安,如前說應知。
此中,若於心未離貪、欲、潤、喜、渴,名不修心者,依除遣修說。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心者,依對治修說。
有餘師說:緣心愛
若於心未離貪等者,謂於緣心愛未斷、未遍知。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謂於緣心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餘廣說如前。
復有說者:未離欲界
若於心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顯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不修慧
云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

雜、無雜相
已說不修身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不修身
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
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以身與戒,俱於離第四靜慮染時,方斷盡故。
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
不修戒
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
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
此中諸如前說者,俱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以對治處同故。
不修心
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
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以心與慧俱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斷盡故。

餘說
有作是說:顛倒
不修身者,謂於不淨,淨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苦,樂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無常,常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無我,我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有餘師說:食
不修身者,謂於段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觸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識食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意思食未斷、未遍知。
或有說者:蘊
不修身者,謂於色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受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識蘊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想蘊、行蘊未斷、未遍知。
復有說者:識住
不修身者,謂於色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不修戒者,謂於受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不修心者,謂於能住識未斷、未遍知。
不修慧者,謂於想隨識住、行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有作是言:念住
不修身者,謂未修身念住。
不修戒者,謂未修受念住。
不修心者,謂未修心念住。
不修慧者,謂未修法念住。
有餘師言:修
不修身者,謂未修身修。
不修戒者,謂未修戒修。
不修心者,謂未修心修。
不修慧者,謂未修慧修。
有餘復說:覺支
不修身者,謂身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戒者,謂戒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心者,謂心於覺支未能隨順。
不修慧者,謂慧於覺支。未能隨順。
或復有說:所依
不修身者,謂身未能為戒所依。
不修戒者,謂戒未能為奢摩他所依。
不修心者,謂奢摩他未能為毘缽舍那所依。
不修慧者,謂毘缽舍那未能害諸煩惱。

懺悔有何福德果報?
1.十住毘婆沙論,T2648a
問曰:汝但說勸請、隨喜、迴向中福德,何故不說懺悔中福德耶?
答曰: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異。復次懺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如佛說:若人欲於婆羅門大姓中生、剎利大姓中生、居士大家中生,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樂天上、他化自在天上,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人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
若人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三明六神通,聲聞道中自在力,盡聲聞功德彼岸,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辟支佛道,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議智慧、無礙智慧、無上智慧,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是故當知懺悔有大果報。

2.菩薩藏經,T241087c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於一切諸法清淨無有障礙,應當如是懺悔諸惡業障,既發露已誓不更作。若樂生剎利富貴種姓、多饒財寶、種種具足形貌端正、欲得大乘者,當如是懺悔。若欲得四天王處,當如是懺悔。若欲得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應如是懺悔。若欲得梵身天、梵富樓天、大梵天、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受福、無罣礙天、果實天、無想天、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當如是懺悔。若樂生無色界、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當如是懺悔。若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當如是懺悔。若欲得聲聞三明六通,神力自在,聽明利智;若欲得緣覺菩提,當如是懺悔。若欲得一切智、清淨智、不可思議智、無等等智、正遍智,如是當懺悔。
舍利弗!何以故?一切諸法由因緣生。如來所說:有法從緣生、有法從緣滅,以因緣展轉,於彼法過去,彼已滅已轉,彼業無障礙,彼諸法未生亦無障礙。舍利弗!何以故?一切諸法如來所說,皆悉空寂。無眾生、無壽命、無人,不生不滅。舍利弗!一切諸法自身所造,自身者亦是有。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此法慧,所謂:無真實眾生,此謂說滅一切業障。

3.大乘三聚懺悔經,T241092c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當成就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智、不可稱智、一切三界最勝妙智,亦應如是懺悔、發露,後不更作。應如是知: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從因緣有,或有生滅,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體,無有業障。無業障處,現作諸行亦無業障。所以者何?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空無我所,無有眾生、無有命者、無福伽羅、無有人者、無摩那婆,本性空寂,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業障。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當能入如是等際,所謂:實際,無我之際、無有家際、無漏際者,是則能淨一切法障而得寂靜。

我言懺悔,罪則輕薄
1.十住毘婆沙論,T2648b
問曰:汝言:「懺悔除業障罪」。
餘經中說:「佛告阿難:『故作業必當受。』
又阿毘曇中說:『諸業因緣不空,果報不失、不滅。』
又經說:「眾生皆屬業,皆從業有,依止於業。眾生隨業各自受報,若現報、若生報、若後報。」
又《業報經》中閻羅王為眾生說言:「咄!眾生,汝此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門婆羅門作,汝自作自應受報。」
又賢聖偈中說:「實法如金剛,業力將無勝,今我已得道,而受惡業報」。
又佛自說:「大海諸名山,丘陵樹林木,地水火風等,日月諸星宿,若至劫燒時,皆盡無有餘。業於無量劫,常在而不失,汝遇具相者,一切智人師,先所造罪業,已償其果報,今雖得值佛,垢盡證聖果,以餘因緣故,木刺猶在身。」
是故不應言懺悔除業罪。
答曰: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
又《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不得利養、若得麤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於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闇鈍習禪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
今世輕受,又如阿闍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緣故重罪輕受。
又如人毒蛇生時雨血,後漸長大,意欲殺人眼看即死,若以氣噓亦死,是故時人號為氣噓。是人命終時,舍利弗往至其所,心中瞋恚,眼看不死,噓亦不死。舍利弗身色方更光顯,心即清淨上下七觀。以是因緣,命終之後七反生天上,七反生人中,於後人壽四萬歲時當得辟支佛道,身黃金色,時人謂是金,聚來欲斫取即命終涅槃。
又如阿輸伽王以兵伏閻浮提,殺萬八千宮人,先世施佛土故,起八萬塔,常於大阿羅漢所聽受經法,後得須陀洹道,即人身輕償。
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曠大,集諸功德故,不墮惡道。是故汝先難,若懺悔,罪業則滅盡,無有果報者,是語不然。復次,若言罪不可滅者,毘尼中,佛說懺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罪應懺悔。

2.佛說大乘智印經,T15485a
若諸菩薩,於往昔中,造不善業,應墮惡道。於彼未來末世之中,法欲滅時,聞是法門,好樂受持。以是因緣,或以病苦怖畏交煎,先世罪業,即得除滅。諸根不具,受諸苦惱;生邪見家,顓愚聚會;生下賤家,為人所使;生貧窮家,衣食歉乏;生慳貪家,不能拯濟。若有所說,人不信受;王法所加,怨敵會遇;親知厭棄,心多憂惱;慈悲法會,而多障阻。縱欲說法,人不樂聞;所欲資生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看視人,不逢惠施;貧窮親附,豪富棄捐。或被惡人來相嬈亂,憎嫉殘害。所修善法,不能增長。或於夢中,見諸惡相。以是輕微諸苦逼迫。

3.佛說如來智印經,T15472b
復有菩薩八十億佛所,發菩提心,殖諸善根。於未來世,生菩提心,聞摩訶衍,能受能持,書寫讀誦。得此三昧忍力滿足,解一切法,廣說菩提,魔不能壞,無諸業障。阿僧祇劫所作惡行,頭熱心惱,為人誹謗,輕弄蚩笑,現世即除。當於無量無數佛所,恭敬供養,終不退轉菩提之心,得堅固志繫念不散。如是菩薩先世惡業,於未來世,受惡色身,眾罪即滅。或多病苦,為人所憎;生下賤家,或生貧家,或生邊地及邪見家;惡友相得,得不同志;人不恭敬,多諸憂惱,為王所忿;值國荒壞,聚落分散,親族乖離;知識殊越,不遇法會;諸所須欲,人不惠施;設有所得,眾不會樂;或得少施,貴者所棄,貧者親敬;欲修善業,多諸乖閡,頑闇散亂,不達法次;無諸僕使;臥輒惡夢,或復餘夢,罪業即除。往業所拘,魔所障蔽,虛妄取相,為魔得便,不解諸法;有利養處,自生下心;端正人眾,形我醜陋,人不愛念;見他得利,心生憎嫉,更相輕毀;如是略說。

4.大智度論,T25395c
戒律中,戒雖復細微,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罪,報猶不除。

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8750c
復次,須菩提!若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何以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何修懺悔?
1.十住毘婆沙論,T2645a
是事何謂?答曰:
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
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今身若先身,是罪盡懺悔。
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

十方諸佛者:現在一切諸佛,命根成就,未入涅槃。十方,名四方、四維、上、下,佛,名所應知事,悉知無餘。
發露者:於諸佛所,發露一切罪,無所覆藏,後不復作,如堤防水。
黑惡者:無智慧明故,多犯眾惡,若不善法,若隱沒無記。
三三種者:身口意生惡現報、生報、後報;自作、教他作、隨喜作。
從三種煩惱起三種煩惱: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若助貪欲煩惱、若助瞋恚煩惱、若助愚癡煩惱;若上煩惱、若中煩惱、若下煩惱。
今身先身盡懺悔者:今世、先世所作眾惡盡悔無餘。
地獄者:八種熱地獄、十種寒冰地獄。
畜生者:若地生、若水生、若無足、若二足、若多足。
餓鬼者:食唾、食吐、食蕩滌汁、食膿血、屎、尿等。
若我行業應於此三惡道受者,願令是罪此身現受,若後身受莫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

復次,佛自說懺悔法,若菩薩欲懺悔罪,應作是言:
我於今現在十方世界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蠡、建法幢,以法布施滿足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隱,憐愍世間,饒益天人。
我今以身口意,頭面禮現在諸佛足,諸佛、知者、見者、世間眼、世間燈,我於無始生死已來所起罪業,為貪欲、瞋恚、愚癡所逼故,或不識佛、不識法、不識僧,或不識罪福、或身口意多作眾罪,或以惡心出佛身血、或毀滅正法、破壞眾僧、殺真人阿羅漢,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復隨喜,若於眾生有不愛語、若以斗秤欺誑侵人、以諸邪行惱亂眾生、或不孝父母、或盜塔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說經戒或有毀破,違逆和尚、阿闍梨,若人發聲聞乘、辟支佛乘、發大乘者,惡言毀辱、輕賤、嫌恨、慳嫉、覆心故,於諸佛所或起惡口,或說是法非法、說非法是法。今以是罪,於現在諸佛、知者、見者、證者所,盡皆發露,不敢覆藏,從今已後,不敢復作。若我有罪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中,不值三尊,生在諸難,願以此罪今世現受;如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已懺悔,今懺悔,當懺悔。我亦如是懺悔惡業罪,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2.佛說淨業障經,T241096a
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寤夢犯欲有何差別?
比丘答言: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於意云何,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
佛言:於意云何,如夢諸法是真實耶?答言:不也。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寤夢二心俱真實耶?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非真實,是有法不?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所有法,為有生不?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生之法,當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中耶?
答言:世尊,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
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惡道。
T241096b
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是故我昔,坐於道場,得無所得。無有一法,有出有沒,有縛有解,亦無有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所以者何?諸法清淨無雜穢故。
T241098a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於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捨,觀欲實性,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而於五蓋,以求菩提,如是觀時,不得五蓋及與菩提,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於犯戒即是不犯;觀非毘尼即是毘尼;觀於繫縛即是解脫;觀於生死即涅槃界,是則名為淨諸業障。…若有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毀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不作二想…是則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