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18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謂:見定。
1.彼見定者,謂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觀頭至足,觀足至頭,皮膚內外,但有不淨髮、毛、爪甲,肝、肺、腸、胃、脾、腎五臟,汗、肪、髓、腦、屎、尿、涕、澡淚,臭不淨,無一可貪,是初見定。
2.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唯觀白骨及與牙齒,是為二見定。
3.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白骨,唯觀心識在何處住?為在今世?為在後世?今世不斷,後世不斷,今世不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三見定。
4.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復重觀識,識在後世,不在今世,今世斷,後世不斷,今世解脫,後世不解脫,是為四見定。
5.諸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除去皮肉外諸不淨及除白骨,復重觀識,不在今世,不在後世,二俱斷,二俱解脫,是為五見定。
復次,云何五現見三摩缽底?謂諸苾芻,即於此身等,廣說如經。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是諸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斷滅對治及觀察斷。當知此中,總略體性。
[解]復次,什麼是五種現前而見的三摩缽底呢?諸苾芻,就是在此五蘊身等,廣說如經。為什麼稱為現前而見的等至呢?已經見到四聖諦的有學聖者,修習這個等至,因此名為現見等至。此現見三摩地是在修學聖道中,能斷其餘煩惱,哪些呢?一種是制伏對治,一種是斷滅對治,及觀察斷。應當知道這三種差別總起來說,就是現見三摩地的體性。
《披尋記》四三三頁:是諸修道所斷煩惱等者:此中制伏對治,謂觀身不淨,此有二別,謂內及外,是名初二現見等至。斷滅對治,謂觀識流轉,此亦二別,謂麤及細,是名第三第四現見等至。觀察於斷,是名第五現見等至。如是一切為所觀察總為三種,是故名為總略體性。
初不淨觀,方便念住,以為依止,為令欲貪不現行故,觀察內身種種不淨。
[解]見諦聖人,最初先修不淨觀。怎麼修呢?不淨觀就是方便念住,因為是斷煩惱的前方便,能伏住煩惱,因此以不淨觀為依止。為什麼要修這個不淨觀呢?為了令欲貪的心不現行、不活動的緣故,觀察自己的身體種種不淨。
《披尋記》四三四頁:觀察內身種種不淨者:謂內身中髮毛爪齒,廣說乃至淚汗屎尿,是名內身朽穢不淨。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頁)
第二不淨觀,即彼念住以為依止,乃至觀察骨人之相,為令彼貪不現行故,觀察此身種種不淨,當知齊此名具觀察一切不淨。最極通達者,是青瘀等觀,品類次第,極逾越義。
[解]第二個三摩缽底是什麼呢?還是修不淨觀,就是方便念住以為依止,乃至觀察到骨人的相貌。為了令欲貪的心不現行、不活動的緣故,觀察這個身種種的不淨。應當知道到此界限,名為具足觀察一切不淨。什麼是最高程度的通達呢?觀察青瘀等九想,各各不同品類的次第,成就最高的程度超越,就是對於外身欲貪,心得清淨。
《披尋記》四三四頁:第二不淨觀至一切不淨者:謂外身中青瘀、膿爛,廣說乃至骨鎖,是名外身朽穢不淨。亦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頁)又復觀察假名綵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相,是名觀察骨人之相。如是觀察別別勝解,名具觀察一切不淨。
最極通達等者:謂觀青瘀乃至骨鎖,令於外身淫欲淫貪心得清淨,是名此中極逾越義。
初不淨觀,觀察內身,現前安住種種不淨。後不淨觀,通達法性,觀察此身有如是法、有如是性,乃至廣說。
[解]第一個不淨觀,就是觀察內身的不淨時,不淨現前在心裏,且心能安住在種種的不淨。後面所說的外不淨觀,能通達法的體性,觀察我這個身體也有青瘀不淨等相,也有青瘀不淨等的特性,乃至廣說。
《披尋記》四三四頁:後不淨觀通達法性等者:謂觀青瘀不淨等相,是名有如是法;觀彼彼相性所應爾,是名有如是性。如是法性,內身外身平等共有,當知是名不淨共相。〈聲聞地〉中作如是說:諸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淨相。(陵本三十卷十六頁)此中廣說,應如是知。
觀識流轉者,觀察此識生滅相續:或觀生身展轉相續,謂麤觀察,行緣識等。或觀剎那展轉相續,謂細觀察,若有貪心、離貪心等品類差別,荏苒過度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於其中間,非一眾多種種心識,異生異滅。觀察有學未離欲者俱住二世,已離欲者惟住他世,阿羅漢果俱無所住。如是名為觀察於斷。
[解]什麼是觀察心的流動變化?觀察這一念心有生有滅,但是相續不斷。怎麼觀察呢?或是觀察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是生死展轉相續,這是粗略的觀察。就是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等。行相比較粗顯,所以叫粗略的觀察。或是觀察心剎那生滅展轉相續,這是細觀察,有的時候貪心生起,有的時候離貪心生起,各式各樣的心,光陰荏苒,時間就這樣過去。彼彼日夜,剎那剎那的變化,一百二十個剎那,是一個怛剎那;六十個怛剎那是一個臘縛;三十個臘縛叫做一個牟呼栗多;三十個牟呼栗多,是一個晝夜。這樣子由剎那、臘縳、牟呼栗多,時間就過去了。就在這個時間裏,很多的各式各樣的分別心,不同的心生起又滅。觀察有學聖者,若是未離欲,就是愛著現在世和未來世而住。若是已離欲,只愛著未來世而住。若得阿羅漢果以後,現在世、未來世一切都不執著了。如此稱為觀察於斷。